学校资产共享共用的现状及建议

2024-09-27

学校资产共享共用的现状及建议(精选2篇)

1.学校资产共享共用的现状及建议 篇一

近年来,资产评估在促进江苏省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内宏观政策、市场条件的变化,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促进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 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的现状分析

2010年3月至5月,在江苏省资产评估协会帮助下,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对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的基本情况开展了调查活动,发放数据调查表155份,回收155份。现就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2007—2009年情况汇总做简要分析,时间节点为每年12月31日。在分析过程中,按评估业务收入进行排名,评估收入排名前六位的机构,以下简称“六家”。

(一)评估人员现状分析

1.?评估师年龄结构

从近三年江苏省评估师年龄结构来看(见表1、表2),我省评估师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层次较年轻,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比重保持在85%左右。但是,无论是从总体评估师,还是“六家”评估师的近三年年龄趋势看,30-40岁评估师所占的比重从2007年的45.48%降低到2009年的33.35%,41-50岁的比重从40.34%上升到50.92%,51-60岁的比重从9.60%上升到10.41%,60岁以上的比重由3.89%上升到5.15%。可以看出,一方面我省评估师年龄明显老化,另一方面30岁以下新注册评估师在减少以及中青年评估师存在一定的流失。

2.?评估师学历结构

从江苏省整体评估师学历结构来看(见表3),虽然近三年来,大学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评估师比重有所增加,但是江苏省评估师学历层次偏低,以2009年为例,大专学历比重过半,占到57.67%,本科比重为38.73%,硕博比重仅为2.11%,说明江苏省资产评估师学历层次偏低,需要得到提升。从“六家”评估师学历结构来看(见表4),学历层次高于江苏省整体评估师学历层次,大学学历占到48%以上,远高于江苏省整体水平。但是近三年来,本科学历层次仍然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六家”也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流失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学历层次。

3.?评估师知识背景

从图1、图2可以看出,我省评估师大多是由会计师或机械、建筑工程人员构成,两类人员占到资产评估师总数的85%左右,其中会计师更是占到65.7%。可见我省评估师知识结构单一,资产评估涉及的行业较多,需要复合型人才,人才结构的单一必然制约着我省资产评估新业务的发展及其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六家”评估师知识背景结构与江苏省总体水平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评估队伍人员的专业背景经历不同,观念差异较大,加上行业文化建设滞后,尚未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不利于机构在扩大规模时形成合力。

4.?评估人员薪资分布

评估人员按在机构中的职能可分为项目助理、项目经理、项目总审及合伙人四个层次。从江苏省整体及“六家”的薪酬结构状况来看(见表5,表6),”六家”薪酬水平普遍高于江苏省整体水平。总体项目助理薪酬在6-9万元之间所占比例仅为3.33%,而“六家”薪酬6-9万元所占比例为20.21%;项目经理在3-12万元之间的比例为80%,“六家”机构项目经理在3-12万元之间的比例为100%;项目总审薪酬在9万元以上的比例为45%,而“六家”项目总审的薪酬100%都为9万元以上;合伙人薪酬在12万元以上的比例仅为18.13%,“六家”合伙人的薪酬12万元以上的比例为100%。

(二)评估机构现状分析

1.?评估机构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

由于2007-2008年评估机构进行结构调整,评估机构由2007年的228家,缩减至目前的100多家(见表7)。至2009年我省评估机构由专营和兼营混合方式完全转换成专营模式。组织形式变化不明显,仍以公司制为主,合伙制为辅,但合伙制组织形式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我省存在着经营模式假性转换现象,尤其以前是会计所兼营转换成“专营”的评估机构,很多评估机构管理经营上仍由会计所控制,没有进行实质上专营。

2.?机构人数发展现状

表8显示,我省最大的评估机构评估师人数不足50人,7人以下评估师的机构逐渐减少,8—20人的评估机构增长速度很快,21—50个评估师的机构略有增加。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评估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不利于机构扩大规模后的管理。有些评估机构和相关中介行业的机构采用快速合并的方式扩大规模,但由于经营理念、利益分配的矛盾较大,容易出现快速合并、快速分家现象。

(三)评估业务现状分析

从评估业务总体看(见表9),2009年江苏省评估项目数为12577件,评估项目工作量加和为3148904小时,资产评估业务收入加和为23426167元。“六家”业务收入占评估市场总收入的31.66%,业务净利润占市场总利润总额的31.25%,而“六家”评估机构评估项目数占市场总值的10.06%,评估工作量仅占据市场总额的4.74%。

1.?不同经济行为的评估业务比例

根据评估业务行为划分标准,评估业务划分为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企业联营、股份经营、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清算、担保、企业租赁及作价入股。从图3看出,江苏省整体评估市场主要评估业务为抵押、企业清算、资产转让及股份经营。从图4看出“六家”主要业务是资产转让、作价入股,其他性质业务占据了43.04%,可能有些经济行为并未归并到11种分类中。

2.?不同性质资产业务分布

根据资产性质的不同,大致分为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金融资产评估、司法鉴定评估及其他业务。从江苏省整体评估市场看,机器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房地产评估占据评估业务的70%,其中企业价值评估份额最大,机器设备评估其次(图5)。从“六家”业务分布看,主要业务仍然集中在这三种资产的评估上,但企业价值评估份额达到48.3%,机器设备评估相对缩小,占“六家”业务份额的10.49%(图6)。

二、结论及存在问题

江苏省评估行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估师总体素质不高

江苏省评估师学历层次以大专为主,有待进一步提升,应积极培养本科层次以上的评估人才;评估市场评估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现象,30-40岁的评估师近三年逐年减少,尤其是30岁以下评估师的减少,联系每年参加评估师考试人员情况说明了评估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不断降低。

(二)评估机构队伍缺乏核心价值观

人员的专业背景经历不同,观念差异较大,加上行业文化建设滞后,尚未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不利于机构在扩大规模时形成合力,不利于机构扩大规模后的管理。有些评估机构和相关中介行业的机构采用快速合并的方式扩大规模,由于没有核心价值观且经营理念、利益分配的矛盾较大,容易出现快速合并、快速分家现象。

(三)评估机构之间发展不均衡

至2009年,江苏省评估机构由兼营与专营混合完全转向专营;近三年,评估机构人数趋于7-20名评估师的规模,但机构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大型评估机构的业务集中于企业价值评估,中小型机构评估更集中于机器设备评估;虽然评估市场存在分散性,但大型评估业务具有较高的集中性,评估业务三成以上的市场由“六家”垄断,“六家”评估业务以大型项目为主;大型机构评估人员薪酬高,中小型机构评估人员薪酬偏低。

三、发展建议

(一)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资产评估机构协调发展

1.?扶持大型资产评估机构加快发展。鼓励执业质量优良、治理机制科学、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型资产评估机构采取自愿整合、重组联合等多种科学有效的形式进行强强联合,发展成为大型资产评估机构。

2.?促进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健康发展。要稳步扩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数量,不断提高中型资产评估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鼓励信誉良好、成长快速的小型资产评估机构重组联合,成为中型资产评估机构,提高为市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引导小型资产评估机构规范发展。要科学引导小型资产评估机构在规范管理运作、严格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深化专项领域服务。

(二)实施人才提升战略,提高我省资产评估师整体水平

1.?实施我省资产评估行业顶尖人才战略。各机构应当积极发掘资产评估行业的人才,敢于培养锻炼新人。同时对于顶尖人才的选拔也要制定出高标准,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评估人才,助其自我完善,以适应国内国际的业务发展。针对目前人才流失的状况,各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思考人才流失的原因,完善激励制度,以稳定现有人才结构。

2.?加强后续教育,完善知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后续教育课程体系,要求资产评估协会围绕着已发布资产评估准则来进一步分层次、有重点地强化注册资产评估师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后续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广到各大中小机构。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式,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讲学,有计划地组织注册资产评估师到国外考察,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三)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我省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基地

1.?以高校为依托,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在高校中建立我省评估理论研究基地。根据评估师的要求及行业发展的需要,与有关大学共同举办资产评估方向硕士研究生班,培养我省注册资产评估师高端人才。

2.?行业协会发挥中间桥梁作用,实现科研和市场的直接对接。举办由政府主导的“产学研”三位一体会议,以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同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召开科技成果推介会,实现评估理论研究和评估市场的直接对接。

(四)着力推进党建和文化工作,建立行业核心文化价值体系

1.?加强党建工作,建立资产评估行业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加大行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断扩大行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加强行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以党建带群建,以党建促发展,发挥党建工作辐射效应,形成符合行业特色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

2.?以文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推动行业党建工作。一方面要结合资产评估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以行业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提高评估从业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实现评估机构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党建工作新路子,要使机构的管理者切身感受到党建工作给机构面貌带来变化、带来益处。另一方面,也建议上级党组织能考虑在新经济阶层中发展各级党代会的代表。

参考文献:

[1]王跃林,周咏梅,胡晓明等人编.江苏省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报告.

2.学校资产共享共用的现状及建议 篇二

[关键词]课程文化;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文化失衡

在我国这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和建立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笔者试以多元文化教育视角,去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文化的失衡,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文化失衡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文化相关情况,笔者先后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2所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两校都为苗族聚居地学校,学生均占90%以上。考察具体现状如下:

(一)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失衡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调查到,这两所学校除了开设国家统一的学科课程之外,几乎都没有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校活动课程大都是一般意义的文体活动,可以开展的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几乎为零。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课本中的内容离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有的话题或事物只是在电视里听说过,而有的内容让他们“不知所云”,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大都对部分课程内容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

由于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当地,而课文内容与学生文化及生活背景存在的悬殊差距,给他们学习与理解课文带来很多困难。课程内容上文化民族性与乡土性的缺失,突出地表现为这两所学校的课程脱离了当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背景。虽然两校都要求教师采用普通话授课,但为适应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需要,两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使用当地通行的少数民族语言(苗语)来讲授有关课程,但尽管如此,这些学校的课程仍然明显地表现出民族性与乡土性的缺失。

(二)课堂文化的失衡

在对两所学校调研的过程中,笔者深入课堂了解课堂文化现状。结果发现,两校教师大都以讲授法为主要方法,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教学方法缺少新意,课堂气氛较为死板。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身心发展,导致差生越来越差,这也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在调研当地学校中,课程虽被视为传递文化的一种工具,课程的作用虽被认为在于对文化的选择与组织。但课程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这一事实却没有受到当地校领导和教师重视。由此可见,民族地区许多课程改革仅仅局限于知识和结构等技术层面的革新,忽略了课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而事实上,没有课程文化的创新,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三)学生发展的失衡

从学生对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知与态度的角度看,这两所学校大部分学生并不太了解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少数学生只是从家中长辈那里得知一些本民族的历史,大部分学生则对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非常不了解。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苗族学生对学习其它文化特别是汉语与英语有较强兴趣,交往能力的发展较差。很多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和汉族等其他民族同学交往。当问其原因时,他们大都表示是由于“(说汉语)跑调”、“害羞”、“不好意思”,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交往及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的不自信与潜在的自卑感。学生发展的失衡主要是课程安排及实施不当引起的。学生自身文化背景与所接受的课程文化差距悬殊,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够。

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文化适切性的教育建议

(一)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重建课程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

重建课程文化,就是在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中,课程文化要从以单一汉文化为主导的状况逐步转化为以多元文化主导的课程体系。把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融入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中来,形成对民族、性别、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宽容与并存的理解,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浓郁的本民族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中,身心愉悦地学习与发展。

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重中之重是要转换民族地区农村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固有观念,增强他们对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分析,明确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重要意义,理性分析当地民族文化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明确增强学校课程与当地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文化需求的适切性,找准改革方向和定位。

(二)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结构模式

为发挥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效用,需要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湘西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的“蒲公英行动”和“苗族学生苗语口语与汉语书面语言协调发展”的课题开展比较顺利,为湘西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目前加入这两项试验的学校已达30多所。同时,自治州政府于2006年通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议案,要求全州各中小学将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也极大推动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

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应丰富自身的课程模式:学校可开设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课本知识与本地和本民族经济、文化知识以及实际生活的体验相联系起来,比如苗族的苗鼓、苗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活动都可以安排在当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

(三)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应当具备多元文化的教育素养,特别是要能与学生的文化背景相呼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素养的培训,集体学习课程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教育教学知识,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化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

参考文献:

[1] 庄锡昌等.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 裴娣娜. 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04).

作者简介:龙春来(1984-),女,苗族,湖南花垣人,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及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上一篇:新学期教育黑板报下一篇:人力资源考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