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丢下我电影观后感(共4篇)
1.妈妈别丢下我电影观后感 篇一
《妈妈不要丢下我》是泰国一部经典电影。影片讲述一贫苦人家母女之间真实故事。为了治疗病重的母亲,女儿婉丽边挣钱边读书,其母女情、师生情令人感动。198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将其译片,1987年并在中国发行。
《妈妈不要丢下我》讲述了女学生婉丽家境极为艰辛,父亲出走为僧,外婆双目失明,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妈妈肩上。妈妈拼死拼活,不惜卖血、借高利贷,也不让女儿辍学。婉丽也极懂事,学业成绩甚佳。后来妈妈终因过度劳累昏倒而导致半身不遂,从此婉丽既要照顾病母盲婆,又要读书,不免时而迟到脱课,遭到嘲讽和指责,苦不堪言。一天婉丽作文,以母亲的恩典为题,当众朗读,声泪俱下,师生大为感动,对她的遭遇和品德十分同情和崇敬。此事为媒体传至社会,各界援财赠物予以支援。婉丽的妈妈虽然病逝,但是母爱女孝之情则长留人间。
婉丽出生在泰国一个不幸的家庭,爸爸因没有工作,出家当了和尚。体弱善良的妈妈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让婉丽上学,找不到工作的妈妈四处奔波,卖冰棍、卖水果,甚至卖血。她妈的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昏倒在路旁,从此一病不起。婉丽爱妈妈,心疼妈妈。每天一大早,她就早早地起床,洗衣做饭,给妈妈煎药,把家里的一切安顿好。生活虽苦,婉丽却从不因此而苦恼,只要有妈妈,只有能跟妈妈在一起,她什么样的困难都不怕。然而事与愿违,村里一些愚昧的人硬说婉丽的妈妈是鬼魂附体,他们为了赶鬼避邪,竟将一大捆荆棘铺在婉丽她妈的睡席下,把婉丽妈妈刺得浑身是血。放学回家的婉丽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努力地保护着妈妈。但大人们仍不善罢甘休,朝着缩成一团的母女使劲地扔瓶子、砖块。婉丽的额头被砸破了,鲜血和着泪水满脸流淌,可她仍然紧紧地保护着妈妈,用自己单薄的身体为妈妈抵挡着纷飞的石块
2.别丢下我,别丢下爱 篇二
精彩片段
By the time Henry House was four months old, a copy of his picture was being carried in the pocketbooks1) of seven different women, each of whom called him her son.
The photograph showed Henry on the day he arrived at Wilton College in 1946. He was lying naked in his crib2), his backside bare and sassy3), his hair already shiny and dark, and his grin already firmly in place as he pulled up on his chubby hands and turned back toward the sound of his name.
Henry House was a practice baby, an orphan supplied by the local home4)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college women how to be proper mothers.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since the early 1920s, colleges across the country had offered home economics5) programs featuring practice kitchens, practice houses, and, sometimes, practice babies. Henry was the tenth such baby to come to the Wilton practice house. Like the other so-called House babies before him, he was expected to stay for two years and be tended to in week-long shifts by a half dozen practice mothers. In earnest, attentive rotations, they would live and sleep beside him as they learned the science of child rearing6)—feeding and diapering7), soothing8) and playing—until it was time to pass him on to the next devoted trainee.
Raised, as a consequence, not with a pack of orphans by a single matron9) but as a single orphan by a pack of mothers, Henry House started life in a fragrant, dust-free, fractured10) world, where love and disappointment were both excessive and intertwined11).
...
Martha Gaines ran the program with an iron fist12) and a hidden heart, living full-time in the practice house while the undergraduates came and went. Martha considered the building hers, the students hers, the program hers. In 1926, she had been reassigned from her original post as a textiles instructor to design and run the practice baby program, and she had been in charge since the arrival of the very first House infant. Martha had overseen all the House babies since then, the single exception being during the previous year, when she had been urged (the gossip, she knew, said forced) to take a leave of absence. On this sharp, brisk13) autumn morning, with a new school year, a new group of mothers, and a new baby before her, Martha had never felt a deeper need to be in command.
Henry was in her arms. He was wearing bright red cotton pajamas and was wrapped, budlike, in a pale green cotton blanket. The date of his birth—June 12th, 1946—had been written on a piece of orphanage stationery14) and fixed to his blanket with a large diaper pin. The orphans always arrived with numbers and, thanks to Martha's one streak15) of whimsy16), stayed on with cutely alliterative17) names: Helen House, then Harold House, then Hannah, Hope, Heloise, Harvey, Holly, Hugh, and Harriet. Only when they were adopted—which they invariably were, quite eagerly, as the prized products of modern child-rearing techniques—would they finally be given real names.
At the door of the practice house, Martha now exhaled18) a homecoming sigh, and then expertly shifted the baby onto her left arm to open the door with her right.
"Welcome home, Henry," she whispered, stepping into the entranceway and turning on the light.
Then she kissed one of the baby's tiny, still-clenched hands—not his face, of course, for she rarely deviated19) from the rules she imposed on her student mothers, and one of those rules was not to indulge in20) undue21) physical affection.
Now she tucked Henry's fist back under the blanket and stepped into the nursery. It was ten-thirty on a Monday morning, and the girls weren't scheduled to come until eleven, and that would give Martha barely enough time.
Henry looked at her, his eyes just mature enough to focus on hers. Martha shrugged off22) her tweed23) jacket, keeping the baby snugly24) against her chest and inhaling25) the talcum-y26) smell of his neck.
There had been times, in her previous year of exile, when Martha had not been sure she'd ever get to hold a House baby again. Relief and the lingering loneliness of her time away now galvanized27) her. With Henry up on her shoulder, she all but28) spun around the room, reaching for her tools: a fresh journal, a sharp pencil, a measuring tape, a diaper. As she gathered the things, she hummed the song that Bing Crosby29) had been crooning30) since the end of the war:
Kiss me once, then kiss me twice
Then kiss me once again
It's been a long, long time.
亨利·豪斯只有四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照片就被七个女人放在钱包里随身携带,她们个个都叫他儿子。
这张照片是1946年亨利来到威尔顿学院的那天照的。当时他躺在婴儿床里,没穿衣服,光溜溜的小屁股非常漂亮,头发已经乌黑有光泽。听见有人叫他的名字,他便用胖嘟嘟的小手支撑着身体扭过头来看,脸上早已挂上了大大的微笑。
亨利·豪斯是一个用作“实习婴儿”的孤儿,当地保育院把他送来,帮助女大学生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母亲。在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的二十多年间,全美各地的大学都开设了家政学课程,提供实习厨房、实习住宅,有的还有“实习婴儿”。亨利是第十个来到威尔顿实习住宅的这样的“实习婴儿”。和他之前其他所谓的“豪斯”婴儿们一样(译者注:House原指用作实习的房子,在这里被用作实习婴儿的姓,音译为“豪斯”),他预计会在这里待两年,由六位实习妈妈轮流照顾,每周轮换一次。在一次又一次的轮换中,实习妈妈们要诚挚认真、关心体贴地照顾他,和他同住、同睡,学习育儿科学——如何喂奶、换尿布,如何安抚婴儿、陪婴儿玩耍。直到该轮换时再把他交到下一个认真负责的实习妈妈手中。
因此,亨利·豪斯不是和一群孤儿一起由一个女保育员照顾,而是有一群妈妈照顾他一个人。他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芳香馥郁、一尘不染却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有过多的宠爱与失望交织在一起。
……
玛莎·盖恩斯是课程的负责人,她作风强硬,感情含蓄。她全天住在实习房,看着一批批大学生来来去去。玛莎视这所实习房为己有,视学生们如己出,连这个课程都看做是她自己的。1926年,她调离了原来纺织课讲师的岗位,被指派来负责实习婴儿课程的设计与管理。从第一个豪斯婴儿到来之日起,她就一直是这个课程的负责人。打那以后,玛莎就一直看管每一个豪斯婴儿,唯一的例外是在去年,她被劝说去休假(她知道,谣传说她是被强迫的)。在这个寒风凛冽的秋日早晨,随着新学年的开始,玛莎将迎来一群新“妈妈”来带眼前这个新来的婴儿。她感到自己需要控制局面,这种需要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
亨利躺在她的怀中。他穿着鲜红色的棉质睡衣,外面裹着一块浅绿色的棉毯,好似一个花骨朵儿。他的棉毯上被人用大号尿布别针别了一张孤儿院的信笺,上面写着他的出生日期——1946年6月12日。孤儿们来的时候总是带着这些数字,多亏玛莎灵机一动,让他们在威尔顿学院逗留期间有了一个个巧妙地押头韵的名字:海伦·豪斯,然后是哈罗德·豪斯,然后是汉娜·豪斯、霍普·豪斯、海洛薇兹·豪斯、哈维·豪斯、霍莉·豪斯、休·豪斯、和哈里特·豪斯。只有当他们被领养时,他们才会最终得到一个真正的名字——作为现代育儿技术的珍贵产品,他们无一例外地被人迫不及待地领养。
玛莎此刻站在实习房的门口,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回家了。然后她熟练地将亨利换到左手来抱,用右手开门。
“欢迎回家,亨利。”她轻声说着,迈进大门,打开了灯。
然后,她吻了吻亨利攥得紧紧的一只小手。当然,她没有吻他的脸,因为她很少会违反自己给实习妈妈们立下的那些规矩,其中一条规矩就是不要纵容自己和孩子有不必要的亲吻和爱抚。
此时她把亨利的小拳头塞回毯子里,步入了育婴室。那是星期一的上午10:30,姑娘们按计划应该是11点来,这样的话玛莎的时间就很紧了。
亨利看着玛莎,他的眼睛才刚刚学会盯住她的眼睛。玛莎扭动着肩膀脱掉了身上的花呢短外套,其间,她把亨利紧紧地抱在胸前,还使劲闻着他脖子上散发出的爽身粉般的香味。
在过去一年离开在外的日子里,有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再抱一抱豪斯婴儿。此刻,如释重负的感觉和挥之不去的寂寞让她心绪不宁。她将小亨利竖着抱起来靠在肩膀上,差不多是像陀螺一样在房间里转来转去,取她的教学用具:一本新的日记本、一支削好的铅笔、一把皮尺和一片尿布。她一边搜罗这些东西,一边哼着宾·克罗斯比自战后就一直柔声吟唱的那首歌谣:
给我一个吻,再给我一个吻
请再给我一个吻
你已经好久,好久没吻我了。
1.pocketbook [ˈpɒkɪtˌbʊk] n. 钱包;皮夹
2.crib [krɪb] n. 有围栏的婴儿床
3.sassy [ˈsæsi] adj. 漂亮的
4.home [həʊm] n. 保育院
5.home economics: 家政学
6.rear [rɪə(r)] vt. 养育;抚养
7.diaper [ˈdaɪəpə(r)] vt. 给(婴儿)换尿布
8.soothe [suːð] vt. 安慰;抚慰
9.matron [ˈmeɪtrən] n. 女保育员
10.fractured [ˈfræktʃə(r)d] adj. 断裂的;折裂的
11.intertwine [ˌɪntə(r)ˈtwaɪn] vt. 使相互缠绕
12.iron fist: 手段强硬,控制严格
13.brisk [brɪsk] adj. 寒冷的;凛冽的
14.stationery [ˈsteɪʃ(ə)n(ə)ri] n. (配套的)信笺信封
15.streak [striːk] n. 闪光,闪电
16.whimsy [ˈwɪmzi] n. 有趣的怪念头
17.alliterative [əˈlɪtrətɪv] adj. (押)头韵的;头韵体的
18.exhale [eksˈheɪl] vt. 呼(气),呼出
19.deviate [ˈdiːvieɪt] vi. 背离;偏离
20.indulge in: 沉溺于;沉湎于
21.undue [ʌnˈdjuː] adj. 不必要的;不适当的
22.shrug off: 扭动肩膀脱掉(衣服)
23.tweed [twiːd] n. (粗)花呢
24.snugly [snʌɡli] adv. 贴身地;紧贴地
25.inhale [ɪnˈheɪl] vt. 吸入
26.talcum-y: 爽身粉般的。talcum [ˈtælkəm] n. 爽身粉;-y: (用于构成形容词)有……的,由……构成的
27.galvanize [ˈɡælvənaɪz] vt. 使激动;激起
28.all but: 几乎
29.Bing Crosby: 宾·克罗斯比(1903~1977),美国著名歌手、演员、制片人,被公认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歌星。
30.croon [kruːn] vt. 缓慢温柔地唱
赏 析
上文节选自原著第一章的开篇,婴儿亨利刚刚被带到威尔顿学院。这里陈旧单调:斑驳的墙壁、褪了色的地毯、没什么变化的家具。这里的负责人玛莎爱亨利却又不敢流露,甚至不“纵容自己和孩子有不必要的亲吻和爱抚”。而“花骨朵”般的婴儿亨利就将在这样一个地方,在这样一个把爱深藏的人身旁长大。尽管亨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但我们多少已经能从中预见迎接他的将是一段遍布荆棘的成长旅程。
亨利其实并非孤儿,而是威尔顿学院校长的女儿贝蒂的私生子,但他一出生便被送到孤儿院,继而被送到威尔顿学院做“实习婴儿”,“享受”六位实习母亲(其中包括他的生母)及教师玛莎的宠爱。“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里,六个不同的学生对亨利唱了六首各不相同的催眠曲,可是这很重要吗?她们抱亨利的姿势也不相同,这也重要吗?给他枕头上洒不同的香水,然后用鼻子轻触他的小鼻子,这也重要吗?”这个被七位母亲宠爱的天真婴孩,是否真的如《星期六晚间邮报》所言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婴儿”?
我们当然很难体会亨利作为“实习婴儿”的心路历程。他不像一般的孤儿那样无人问津、无人关爱。七个“母亲”将他的照片放在自己的钱夹里以他为傲,他的一颦一笑牵动着这些母亲的心。长大后极有魅力的他也得到很多人的青睐,有机会周游世界,遇到过披头士、迪士尼,并成为迪士尼工作室的一员……我们有什么理由否认亨利·豪斯是一个“幸运儿”呢?
亨利拥有这么多人的爱,只是,这样的爱终于还是在亨利的成长中抽丝剥茧,渐渐露出了它残酷的真相——这些看似爱他至深的人,其实随时都是可以离开他的。他前一秒还在对着妈妈埃塞尔发笑,后一秒就“发现埃塞尔已经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妈妈鲁比”。在亨利幼小的心灵里,爱是可以轻易得到、轻易失去的,也是最危险的东西。于是,小小的亨利早早就深谙如何讨得别人的欢心,如何让自己被众星捧月般地疼爱。但他却只懂得被爱,并且深知这样的爱很快就会失去,因此他内心并不期许爱,更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也许在他的潜意识里,只能选择不去爱。的确,对于亨利来说,这些人爱他却总要丢下他,他的爱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当儿时伙伴玛丽·简逼他选择更爱谁时,他打伤了她的眼睛;他对所有妈妈“一视同仁”,不与任何一个妈妈建立特别亲密的感情,甚至对把他留在身边、视同己出、极尽呵护的玛莎,他也用近乎残忍的方式竭力与其保持距离;他也不钟情于任何一位爱慕他的女士。他与任何人都保持距离,对他来说,任何人都是不可信任、不值得去爱的。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讲,那是早年他生命中没有一个唯一的亲密关系所致。
成年后的亨利遇到了自己幼年时曾照顾过的实习婴儿黑兹尔(被收养后改名为皮斯)。皮斯就像他的一面镜子,在她身上,亨利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冷漠、孤绝和对人的不信任。亨利渐渐看清那个因为早年缺乏真正持久的爱而伤痕累累、恐惧付出真爱的自我。这样毫不留情地揭开自己内心如此丑陋的伤疤,无疑是极为痛苦的,但也因为这样,他才能在这血淋淋的痛楚之下清醒顿悟。
故事的结尾,玛莎离世,亨利失去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真爱他、对他不离不弃的那个人;他与想要与之厮守终生的皮斯分开;再见到生母贝蒂,他终于勇敢接受了自己曾被生母遗弃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上,亨利经历了各种各样令人流泪唏嘘的伤害、遗弃和背离,但却仍在蹒跚挣扎着寻找真爱。他开始试着做出选择,选择去爱一个人。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玛丽·简的女儿黑利,于是他选择去爱这个孩子,也选择了爱的回归。孤儿亨利终于重拾画笔,开始绘制未来幸福生活的图景。
3.妈妈别丢下我电影观后感 篇三
星期六,我看了一场名为“爸爸,别丢下我”的电影。影片中的一位善良美丽的歌星郭辛丽的感情被骗成为单身母亲和可爱的,小儿子乔乔共同生活经历的一段感人泪下的故事。小儿子乔乔才四岁就学会了烧菜,做饭,洗衣,煎药,甚至照顾他的妈妈。我捕捉到这一画面,写下了自己的感动——“我感伤于自己没有他那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就吵着要吃零食,衣服脏了就叫妈妈洗,叫我打扫房间,我动也不动一下,就像家里的“小皇帝”。
“河东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乔乔离开母亲的怀抱时,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已的母亲,盼望着能回到母亲身边,而母亲日日夜夜坐在床头边默默流泪,想着她那活泼可爱的小儿子。当我们在享受母爱时,却不知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心情烦燥时,还嫌母亲啰哩啰嗦很烦。世界上最亲的人是母亲,世上最真挚的爱是母爱。“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是的伴侣。”当我在享受母爱时,却没有去体会“母爱”的含义,更不只要对母亲的爱心存感激,只顾享受,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报答,真是不应该。
是呀,母爱是一种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渐渐失去了孩子般的纯真和懂事,对世界看久了,认识更“深”了,思想也变“俗”了,结果,不管是大人或小孩总是听不进老人说的话,觉得他们的思想庸俗,腐旧。大人总是称自己忙,而不去看望父母,孩子总嫌父母唠叨。虽然,天还是那方天,云还是那片美丽的云,母爱还是那纯洁的母爱。其实至始至终,美丽纯洁的母爱并没有褪色,只是眼光变了。母爱就好似一轮皎洁的明月,当那双不再纯洁的眼睛看到透过窗棂射在地上的月光时会怎样呢?也许,只是无动于衷地踏着它走过,因为知道,那只不过是一片月光。但是在乔乔眼里这片月亮却成为一块乳白色的手帕,因为这块手帕在他哭泣时为他擦泪,在他害怕时,给他安慰,在他失落时,给他勇气与信心。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像块宝,靠近妈妈的怀抱„„”幼时的我总会大声的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让妈妈听到我那美丽的歌喉,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幼年时的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便不再唱这首歌了,渐渐地便开始觉得这首歌很幼稚。当看到乔乔在在母亲面前,唱这首歌时,母亲一脸开心的样子,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那么的愚蠢,那么的可笑。我曾以为妈妈喜欢听流行音乐,至今,我才发现妈妈最喜欢听的是我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两天,我一直在听乔乔唱这首歌,才发现这首歌很美很美„„母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在我迷失方向时,她会,指引我,照亮我,走向光明,母爱
母爱像秋夜中的明月,在我孤独,无助时,她会陪伴我,支持我,让我充满信心。
4.妈妈别丢下我电影观后感 篇四
如果要将真实事件搬上银幕,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剧情的设计与故事性上做一定的修改,并关注观众的感受,以获得影片的市场与口碑。而今天给介绍的这部韩国电影《妈妈别哭》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仿佛在改编时完全没有考虑观众在观影后的感受,以至于观众在看完后对片中的人物与背景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故事讲述了女儿因为被同学强暴并羞辱后愤而自杀,妈妈在看到孩子留给自己的生日蛋糕后决定为女儿报仇的故事。总体来说,电影在叙述以及戏剧化的处理上,没有做过多的渲染,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在观影时基本上不会有意料之外的情节,但是因为剧中人物的设计与剧情的发展方向问题,会让绝大多数观众感到心中不适,尤其是对于看惯了“复仇”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一部没有希望的电影。
电影中的未成年人犯下罪行后,毫无悔改,最后导致杀身之祸;未成年人的母亲则“护犊心切”,不仅对自己孩子犯下的错误不思悔改,而且还对受害者的妈妈出言不逊;未成年人的父亲则是一副“花钱了事,息事宁人”的态度,未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的严重;受害者的同学目睹事件,但是因为恐惧而隐瞒了真相,一直受到良心的煎熬;办理案件中的检察官与法官则充当了“令人失望法律”的代言人;承办案件的警察,从渴望正义到最后那“匪夷所思”的一枪毙命,让整个故事变得越来越不真实。
受害者的母亲,也许从来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从相信法律到对判决结果的失望,从孩子被伤害后的伤心,到孩子受辱自杀后的绝望,最后在看到那个写着“妈妈别哭”的蛋糕后,复仇成为这位母亲唯一的心愿。
到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位母亲用干净利落的手法去惩罚坏人,甚至在过程中自己也差点成为受害者,与其说她在复仇,还不如说她只是为女儿去争取一瞬间的程序正义。
电影最后的戛然而止,让观众终于可以从憋屈的故事中离开,而唯一记忆犹新的就是在蛋糕上写的“妈妈别哭”。
电影《妈妈别哭》的观后感600字2
学校开家长会,您那微颤的手拿起重似千斤的成绩单,目光在属有我的名字的那一行徘徊,您用另一只手揉着眼睛,您告诉我,您迷了眼。
我仍然在您面前撒娇,以此来隐藏我听到这句话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时,我只愿相信妈是沙子迷了您的眼,我不愿更不敢多想,害怕我也会迷了眼,但我始终不能被自己欺骗。我想抱着您,对您说:“妈妈,别哭!”
从小到大,我只见过您为我哭过三次。
叛逆期的我思想不成熟,与您发生了小小的争执,竟出言不逊,说出些大逆不道的话,您因此被气哭了。看到您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我被吓住了。平日里那样坚强的母亲竟然如此脆弱。您边啜泣着边对我说:“妈妈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我不求你回报,只愿你健康成长,我深爱着你,希望你也爱妈妈,如今却说出这样让人心冷的话……”我听着听着,心感惭愧,觉着十分对不起您,自此,我便发誓不再让您感到寒心。
第二次看到您流泪是在您微掩着房门写作的时候,我听到您的眼泪滴落在稿纸上发出“吧嗒”的声音。见到此状,我悄然离开。过后,我翻开您的日记本,读到那篇让您落泪的文章,我当即迷了眼,原来,您对“我六岁前一直不能待在您身边”这件事耿耿于怀,您认为您没能给我当时同龄人应有的母爱。我明白了,母亲在写作时所留下的泪表达了对我的愧疚。其实,妈妈,我想对您说,您从来没有欠过我什么,您将我带到这个世界就付出了很多。妈妈,别哭!我将用尽一生来守护您。
家长会上,我再次看到你拭泪。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成绩蹭蹭地往上走,而我却一直在退步,我知道您对于我的不乐观的现状十分伤心,但这已成了定局。不过,妈,我会努力,努力不让您再伤心,并让笑颜常挂脸上。
妈妈,别哭!您的泪水弥足珍贵。
妈妈,别哭!我会变得更坚强,更完美。
妈妈,别哭!
电影《妈妈别哭》的观后感600字3
雨,一直下一直下,天黑黑的,仿佛是谁用口袋罩住了阳光。从小就讨厌雨的我,呆呆地望着雨,看它一滴滴顺着没关上的窗户淌到地板上,我不动也不想动,心里好烦,任凭它把地板打湿一片,仍呆呆地望着雨,出神……
一声声沉重的敲门声响起,我不知是谁,因为妈妈回家时还没等上楼就会喊“女儿开门”的,而父亲很少回家。我惶惑地跑去打开门,一下子愣住了,妈妈站在门口,雨水打湿了她的脸,顺着妈妈长长的头发一滴滴地流下来,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我慌了,“这是怎么了,妈?”我大喊。妈瞟了我一眼,扔给我一张纸,回到小屋,锁上了门。我拿起那张被雨水打湿的纸,原来是一张离婚证书。我愣在那里,紧接着就听见了妈妈极力压抑但还是能听得清清楚楚的哭声。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突然之间觉得自己长大了,爸爸不要我们了,妈妈一个弱女子怎么能撑起一个家,我该长大了,我必须要长大了,我出奇的冷静,没有眼泪,哭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必须要坚强,要靠自己的能力好好地活着。
我跑到门前打开了门,看见妈妈蒙着头,躲在被子里哭,一瞬间,眼泪簌簌地流下,我不是哭妈妈的可怜,而是恨爸爸的无情,我朝妈妈大喊:“对,你没有了丈夫,可是你还有我啊!就算什么也没有了,你还有你自己啊!没有了爸爸没关系,我们也一样要好好活着,而且还要比以前活得更好!妈妈,别哭!你还有我,一个永远在你身边的女儿,还有你自己,一个有能力支撑这个家的女人,你要相信你可以的,你是强者,妈妈,别哭!”一口气说完这些话,泪水早已打湿了脸颊。慢慢地,听见妈妈的哭声小了,终于妈妈打开被子,对我说:“我的乖女儿,晚餐吃什么?妈妈给你做。”我听了,心里好高兴。
从那时起,妈妈一直没有再哭过,我也没有,无论怎么难,我们都告诉自己终会过去,一定要乐观面对,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一定要记住,不要总想着靠别人,要靠就靠自己!
电影《妈妈别哭》的观后感600字4
5月12日是一个沉痛的日子。就在那一天,中国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不知有多少鲜活的生命丧生在废墟之中。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汶川地震的电影《妈妈别哭》。影片的主人公刘琳琳是汶川中学高二三班的学生,在地震来临之际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她毅然把老师和同学推了出去,自己却留下来陪伴受伤的朋友元元。她这种面对危难,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余震一次又一次的消磨着琳琳的意志,但她一直在废墟中鼓励自己,为别人加油。最后琳琳咬紧牙关巧妙的敲击了身旁的琴键,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注意。那母女相见的场面,母亲是泪流不止,而琳琳则用血在雪白的琴键上写下了“妈妈别哭”四字。而当余震来临时,妈妈不顾危险,毅然留下陪伴琳琳——无论琳琳怎样哀求让妈妈逃离此地。最终琳琳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获救。
我相信:坚强的意志能使人战胜一切,处处都有温暖和爱。正是它们使地震不那么可怕,使琳琳在废墟中鼓起了勇气。
让我深受感触的是琳琳的一句话:我怎么做了这么多后悔的事呢?是啊,在生活中,也许我们觉得那些事情并不重要。但当我们珍惜时,才后悔万分,才感觉到生活中的小事是多么的重要!
亲情、友情无处不在,温暖无处不在,爱无处不在!
电影《妈妈别哭》的观后感600字5
这是部令人伤感的影片,它讲述了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一连串关于友情、师生情、亲情的事。而最令我佩服的是主角刘琳琳,她一开始见好友元元受伤了,没有因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而逃离,反而跑进教室帮助、陪伴她,结果自己也因此处在危险之中,这真是一份情深似海的友谊啊!我想元元的在天之灵也会因为有这么一位挚友而稍感安慰的!
还有,琳琳在自己危难之际一直在废墟中为自己加油,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并巧妙敲击身旁的琴键,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注意,真是有勇有谋有胆识!
特别是最后那母女相见的场面,那位母亲是泪流不止(也许是喜极而泣吧)而琳琳则用血在雪白的琴键上写下了“妈妈别哭”四字;而当余震来临是,她妈妈不顾危险,毅然留下陪伴琳琳——无论琳琳怎样哀求让其逃离此地!这是一对多么感人的母女啊!她们各自为对方着想,其之间的母女亲显现无遗,是令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这令我想起了许许多多的抗震小英雄,他们都是那么勇敢,没有被地震吓坏,而是用清醒的头脑自救,获得生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当向他们一样面对危险,毕竟“还是活着的感觉好啊”!
【妈妈别丢下我电影观后感】推荐阅读:
《妈妈别哭》观后感500字09-18
电影法官妈妈观后感07-23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08-06
感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08-24
《妈妈,我回来了》读后感07-27
亲亲我的妈妈读后感800字10-31
我变成妈妈了07-15
我妈妈完稿教案07-20
妈妈夸奖我周记09-20
我不再恨妈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