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实验的作文:摩擦小实验

2024-09-11

有关实验的作文:摩擦小实验(通用14篇)

1.有关实验的作文:摩擦小实验 篇一

今天我做了一项有趣的小实验,――摩擦起电。

首先,准备的材料有:塑料尺子、碎纸片。准备完后,我就开始做实验了,因为我头一次做,所以有点儿紧张,心怦怦的跳着。

我把尺子放到头发上摩来摩去,只感觉头皮发痛,像一只虫子在咬我的头发,我把摩擦后的尺子放到纸片上,可是纸片没吸到尺子上,我有些失望。这时一旁的妈妈说:“你的纸片太大了,要小一些。”我又把纸片弄成了米粒大小的小碎片,把尺子放到了碎片的上方,尺子好像吸铁石一样,那些纸片争先恐后的跳到了尺子上,我再把尺子压得更低一些,纸片像着了魔一样一下子飞起来了,他们像蝴蝶一样在尺子上翩翩起舞,真神奇。

神奇的实验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迷惑不解。后来妈妈告诉我,塑料能吸起细小的纸片,是因为它摩擦后带有静电。

这次实验既让我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快乐,真是有趣,一举两得啊!

2.有关实验的作文:摩擦小实验 篇二

初中物理中“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实验, 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现有的教材中都采用了如图一所示的设计方案, 即把一个木块A放在长木板B上, 匀速地拉动木块A, 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 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此种方案简单易懂, 但也有不足之处, 就是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匀速拉动, 由于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 不易读准示数, 实验误差大, 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降低, 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一结论就会产生疑问, 学生对这个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防改变一下实验方案, 如图二所示, 即将长木板B放在水平桌面上, 用细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A, 沿木板B方向水平拉木板, 使木板B在木块A下面滑动, 这个方案的优点是:⑴木块滑动时可以是变速的, 不受匀速拉动的限制, 操作容易.⑵由于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 容易读准示数, 实验的可信度高, 学生易于接受.各位教师不防试一下, 效果非常不错.

3.有关实验的作文:摩擦小实验 篇三

一、提出问题

我们如何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怎样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二、猜想

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得到如下猜想与假设:

猜想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有关系

猜想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快慢有关系

猜想3: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面积有关系

猜想4: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系

三、设计实验

将一端固定的测力计拴在滑块上,并使滑块位于水平木板上,使木板匀速运动,测力计和滑块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但滑块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滑块受到滑动摩擦力.观察测力计的读数F,根据F=f测得f的大小.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上述猜想.(本实验也可用微型电动机代替重物拉动木块)

四、实验器材

玻璃板、铁板、泡沫板等各一张、滑块、钩码、长木板、托盘天平、重物(微型电动机)、细绳、测力计等

五、实验装置

六、进行实验

实验一、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的关系

在物体的接触面面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一定的条件下(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间压力的关系:

实验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在物体的接触面面积、接触面间的压力、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一定的条件下(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三、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

在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一定的条件下(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

实验四、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快慢的关系

在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接触面面积一定的条件下(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的关系

七、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无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平滑程度有关;在速度较小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速度无关.

八、改进实验、活化学生思维

本实验中有一个误区,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的关系时,学生误以为压力一定等于重力,从而出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成正比的经典错误.

作如图2改进就解决了上述问题,实验过程中用铁架台及长木板搭建斜面,测量斜面的高度和长度求的倾角θ.实验过程同上实验.拉动木块,观察测力计读数F,根据f=T-Gsinθ和FN=Gcosθ测得f和FN.改变不同倾角,重复上述实验.这样改进的目的,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倾斜的角度,改变压力.拉动木板,观察测力计的读数,判断滑动摩擦力与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当然也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快慢的关系;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等.

4.摩擦起电小实验作文 篇四

一大清早,当我推开教室门时,发现老师的桌子上放着一把尺子、一些剪好的纸片人、还有一条毛巾。我边走向我的座位边想着:难道今天我们要向莱特兄弟一样坐飞机吗?难道今天老师要教我们学洗碗吗?还是老师要请我们吃板刀面呢?……

正当我天马行空的无限遐想中,老师突然说话了:“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是让纸片人在空中跳舞。”什么?让纸片人飞起来?不可能!老师今天的牛皮可吹大了。只见老师先用尺子不停的摩擦毛巾,然后放在小纸片人上,可小纸片人并没有飞起来,我们用失望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十分尴尬的说:“没关系,我会再让他飞起来的。”于是,老师把尺放在头上摩擦摩擦,然后快速地放在纸片人上。“哇!”纸片人真的随着尺子跳起了舞,就像空中华尔兹。这时场下的同学纷纷假装念咒语,接着老师给制片人充电,纸片人像是跳芭蕾的舞蹈家,又像是一位体操运动员……

5.摩擦起电小实验作文 篇五

老是拿起一张白纸,毫不犹豫的把这张完整的白纸,不费一点力气地慢慢的撕起来,最后老师白纸撕成了纸片,接着老师把纸片分给我们每人一张。我分到了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长大约有我的笔盖那么高。

老师又让我们把纸片撕成了纸屑。我开始撕了,我先用左手捻住纸片右手情不自禁的撕了起来。起先我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就撕成了几十片大纸屑,撕了三四次之后,就要费力了,撕到越后面就越难撕,我撕了七八下就撕不动了。已经成了小纸屑了,有各种各样的,像图形军队。

接下来老师又发令了,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老师先将笔慢慢地放进头发里,老师轻轻的摩擦了下,看了老师的示范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做实验。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每人的笔都不一样,我的是圆柱形的。我把笔放在头发里使劲摩擦了下,把笔放在纸屑中间,纸屑们争先恐后地要到我的笔上来,一上去跳了一个舞就掉下来了,有的在笔上待了二三秒,其中有两只例外,它们上去先跳个舞,然后使劲的抱住我的笔,我看了目瞪口呆,我好不容易才把它们放下来。

6.摩擦起电小实验记叙文 篇六

坐着个实验,所需要的工具,有清澈的水,透明的玻璃杯,圆滚滚的生鸡蛋,白花花的盐巴,以及长长的搅拌棒。

首先,把鸡蛋小心翼翼的放在清澈的水中,鸡蛋像一个铁球一样,重重地沉入水里,我心里想:鸡蛋怎能浮起来呢?对着个实验,我半信半疑。

接着,我往水杯里倒入少量的盐巴,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这时,我发现水变浑浊了,可鸡蛋却纹丝不动的像一个大懒虫在水底呆着,我很失望。

然后,我又往水杯里倒入大量的盐,又用搅拌棒轻轻的搅拌,这时,我又发现水变成乳白色的了。鸡蛋就摇头晃脑的浮了起来,我兴奋的一蹦三尺高。

最后,妈妈向我走来,问了我一个问题,鸡蛋为什么在盐水里会浮起来呢?我哑口无言的想了一会儿,告诉妈妈,我是通过查找资料知道的,原来在清水里加了食盐,水的密度变大了,浮力也跟着变大了,久而久之,鸡蛋就从水里浮起来了。

7.有关实验的作文:摩擦小实验 篇七

静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其接触表面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尚保持相对静止时,彼此作用着阻碍相对滑动的力;静摩擦力与一般约束反力不同,它并不随外力的增大而无限制地增大,当外力的大小达到一定数值时,物体处于将要滑动,但又未开始滑动的临界状态,此时,只要外力再大一点,物体就开始滑动,当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即为最大静摩擦力;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而滑动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滑动时,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正压力成正比,即f=μN;μ为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关;即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接触面间的弹力有关.当μ和N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不变.

2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

3传统实验的弊端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第57-58页)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长木板上的木块来演示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并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开始滑动,并且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大.具体演示图1.

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在拉力F增大到一定值之前,木块不会运动.

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图1).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

在进行演示实验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不足:

(1)本实验是演示实验,可观性不够,在讲台上演示只有前面少数的同学能观察到这现象,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2)学生对纸团与测力计指针分离,认为是纸团由于具有惯性而向前冲造成的;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力的大小不易控制;

(4)力的大小没有直观的大小显示.

4实验改进

实验器材:拉力传感器,带屏幕的滑块,重物,激光笔,细线,水桶.

实验原理:如图2:实验台上采用光滑(动摩擦因数很小)的长木板,研究滑块与木块之间的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的变化.往水桶里缓慢注水,逐渐增大对滑块的拉力,由于滑块在水平方向受木块对它的静摩擦力及光滑长木板的静摩擦力和细线的拉力静止,即增大滑块对木板的静摩擦力;而木块在水平方向依据二力平衡,滑块对木块的摩擦力与和传感器相连的细线拉力相等,并通过传感器很直观的显示其大小出来.同时将激光器和传感器的显示屏固定在木块上,调节好激光器的亮斑刚好不出现在屏幕上,当滑块和木块刚出现相对滑动时,激光器的亮斑刚好出现在屏幕上,正好显示此时为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变化,可同时观看到变化前后大小.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静摩擦力时随约束力的增大而增大,到最大值时开始相对滑动,变成滑动摩擦力保持不变的过程.

5改进后的优点

(1)引入激光器,能更好地确定临界点.因为两物体间将要相对滑动的临界点比较难以把握,也不直观,也就是说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的转变的瞬间是很难把握的,所以用激光器固定在被测物体上,激光照射在与被拉物体连在一起的屏幕上,激光首先照射在屏幕的边缘,当两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激光会照射在屏幕上,通过观察激光在屏幕上由无到有来把握两物体间的相对滑动的临界点;并通过连在一起的传感器显示屏很直观地观察到,相对静止时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这临界值就相对滑动,变成滑动摩擦力,由于接触面上μ和N不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不变,其传感器显示的示数不变.同时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由于使用了激光器和传感器,演示效果明显,学生热情高涨,参与度高.

8.摩擦静电实验作文 篇八

老师说完后,我飞快的拿出一张纸,像碎纸机一样,把纸撕成一小片一小片,这些小纸片像一片片雪花一样。撕完纸片后,老师又让我把圆珠笔拿出来,让我们拿着它,在纸片上轻轻拂过,可是碎纸屑却没有反应。

然后,老师又让我们把笔在头发上反复摩擦。果然,奇迹出现了,有的小纸片像蜜蜂遇到了美丽的花儿,一下子被圆珠笔吸了起来,可有的纸片仍是一动不动。

9.有关实验的中考作文1000字 篇九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众所周知,吹鼓的气球是十分脆弱的,可谓是不堪一击。别说扎它了,只用两根手指轻轻一掐,都会让它变成一堆破破烂烂的橡胶皮。可是,我妈妈竟信誓旦旦地对我说:“你放心,你娘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怎么?你不相信我吗?”我真诚地点了点头。我的妈妈对我做出了一个“欲哭无泪”的表情,假装悲愤欲绝地对我说:“完了,连女儿都不相信我了。我活在这个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嘤嘤嘤……”不过,在老妈连哄带骗般的怂恿下,我还是将信将疑地帮她做这个危险的实验。

首先,我极不情愿地拿出了几个气球。妈妈急急忙忙地夺过我手里一个深沉如大海般的蓝气球。她手轻拿着气球,鼓起腮帮子就吹,活像一只气鼓鼓的河豚。我们俩一鼓作气,不知吹了多少个气球后,我妈就像京剧里的人物,立马就换了一副面孔。只见,她拿过一个鼓鼓的气球,轻轻放到空无一物的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拉起我抖如筛糠的拿着长长的针的手,毫不留情地往气球上一扎。“啪”。这一扎,不仅气球爆了,还把我吓得魂飞魄散,七魂丢了三魄。真是气球爆一爆,我的小心脏抖三抖。这就是我的亲妈呀!

妈妈则是一脸无辜,老顽童般地吐了吐舌头,对我说:“嘿嘿,你信不信我有魔法?”我坚决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一翻白眼,准备阻止她扎气球的举动。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妈妈眼疾手快地抽出针,像饿狼般盯着气球,又如同容嬷嬷那般,朝着这位天真烂漫的气球小燕子扎去。我大惊失色,闭上眼睛,不忍直视就下来的“血腥”场面。不过,意料之外的是,那“惨无人道”的声音并没有再次出现,我不由自主地睁开了眼睛,发现,针已经没进去一半了,可意料之中的爆炸声并未出现。我奇怪了:难道妈妈真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魔法吗?见我一脸疑惑,妈妈便得意洋洋地笑了,并神秘地点了点头。

我不禁对妈妈崇拜得五体投地,再加上妈妈的怂恿,便也去试了试。但是,另外一个气球却没有刚才那个一样幸运了。连一秒都没有坚持过,它就英勇就义了,像一颗原子弹般,轰轰烈烈地爆炸了。吓得我花容失色。一旁的妈妈却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不甘心准备再试一次。于是,我再次拿起针,做了几次深呼吸,并颤颤巍巍地往气球上轻轻一扎。不过,它依然没有被我的勇气感动,还是出现了意料之中的结局。我发出了鬼哭狼嚎般的尖叫。看着妈妈“奸诈”的笑脸,我在心里赌咒发誓,不管试多少次,一定要成功。终于,在我第N次的尝试下,气球顶着针,终于稳稳当当地站在了桌上。

见我成功了,妈妈也公布了实际上十分浅显易懂的原理。原来,在气球的顶端和底部聚集了大量没有延伸开的橡胶分子,这会使得这个区域非常有弹性,如果外力产生在这些区域,那么会有很大的缓冲空间,从而不会引爆气球。我望着这位得意到忘乎所以的女士,嫌弃地撇了撇嘴。

10.有关物质组成的化学实验探究 篇十

关键词:有关物质组成;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29-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探究性试题正在崭露头角,这也正是新课标的精神在高考中的具体表现,为高中的化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探究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全性,结论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紧密,有的还提供一些新的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冷静的审题,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全面细致的思考提出假设,然后设计验证方案,根据得出的结论或数据对各种假设进行甄别判断,形成自己新的知识和能力。这类试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探究性实验的切入点很多,如对化学反应原理、未知物的成份、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的探究等类型,本文以下题有关物质组成的探究来阐述有关实验探究方法,让大家学会如何开展实验探究。

对于物质的组成,产生不确定性主要有反应物的用量不同、环境的干扰、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有机化学反应等原因造成的,在此仅以反应物的用量问题来谈有关实验探究。

(2010年广东省高考理综试题)

33.某研究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O4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中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32-;

假设2:即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

3 mol·L-1 H2SO4、1 mol·L-1 NaOH、0.01 mol·L-1 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当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时,为了提高某物质的转化率或者对物质含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在实验中添加药品往往容易造成所谓的不足、恰好与过量,比如某个无机反应可表示为A+B=C+D,由于量的问题往往存在三种情况:A过量,B过量,A与B恰好完全反应。于是反应后的物质就有三种对应可能:①A+C+D;②B+C+D;③C+D。

首先该题以混合液吸收多余氯气为情境进行问题的提出,在所提出的假设我们要先明确这些阴离子咋来的,如果没有明确问题的来源,那就无法对假设3进行回答,更谈不上对假设的验证和得出结论。

接下来我们看到本题中存在两个量的问题,一个是混合液的组成问题,题干中“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这就意味着该混合溶液中Na2SO3少,而NaOH偏多,这个组成比较明确;另外一个是氯气与混合液的相对量问题,这个就不确定了,有可能存三种情况,即Cl2不足、恰好和过量。

假设1对应的是Cl2不足,导致Na2SO3、NaOH有剩余,溶液中的阴离子只存在SO32-;

假设2为Cl2与混合液恰好反应,发生题目中所给的反应: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溶液中即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

假设3为就应该是Cl2过量,氯气除了与Na2SO3、NaOH发生上述反应外,还将与溶液中过量的NaOH发生反应:NaOH+Cl2==NaCl+NaClO,此时溶液中没有SO32-,只存在ClO-。

明确三种假设的由来后,接下来就是根据相关离子的性质结合所提供的试剂进行探究方案的设计。联系课内知识SO32-和SO2价态一样具有还原性,从所给试剂我们选择具有强氧化性的0.01 mol·L-1 KMnO4,但涉及KMnO4都经常把溶液调成酸性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和现象的观察,然后往混合液中逐滴地滴加紫红色KMnO4溶液,如果存在SO32-,则试管中将看到紫红色溶液滴进去后很快就变为无色,不存在就不会变色。另外一种离子ClO-和HClO一样具有强氧化性,提供试剂中选择有还原性的淀粉-KI溶液能与之反应并伴随着明显现象产生。

有关方案中部分步骤、现象及结论的完善,根据方案只要对分样进行试剂的滴加,但要注意滴加顺序和量的控制、现象要明显等问题,事实上,对于试剂量的要求也是保证能观察到现象的必要条件。比如本题所使用的紫红色KMnO4溶液,如果所滴加的KMnO4溶液过量,无论有无SO32-,溶液均显紫红色而不会褪色。所以我们在使用紫红色KMnO4溶液、酸碱指示剂、淀粉-KI溶液、品红溶液等都是按滴取量,最后我们采用了往两份样品分别滴加1~2滴所给的试剂,达到现象观察明显,操作容易简单的效果。

通过本题的分析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实验的探究方法,对于探究性实验,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明确实验探究的对象。是整个反应体系还是里面的沉淀、溶液、气体啊?

11.有关做实验的作文:神奇的可乐瓶 篇十一

只见老师弯下腰,拿起瓶子向水桶走去,让瓶子装满水,结果水从洞里流了出来,那股水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喷涌而出。老师说:“有什么办法能把水流停住吗?”班上顿时炸开了锅。有的说:“用手指堵住。”有的说:“横着放。”有的说:“用盖子盖着。”......

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拿起盖子放在水瓶子上,死死的拧住。结果,水慢慢地不流了,最后滴水不漏。我都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后来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轮到我了,我先将瓶子灌满水,盖上盖子,死死地拧住。啊!我的实验果然成功了,水真的也不流了,其他同学也成功了。

后来,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原理,拧紧了瓶盖的可乐瓶里水流不出来,是因为里面气压小,瓶外面的气压大,阻止了水往外流,所以水就流不出来了,我们都被神奇的可乐瓶震撼了。

12.有趣的小实验 实验作文600字 篇十二

“丁零零,丁零零……”上课铃响了,老师带着微笑来到教室,还带来了一个铁架台、纸船、酒精灯,还有一杯清水。咦?怎么啦?上语文课还用得着这些仪器?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问,亲切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烧纸船。”顿时,教室里一片欢腾!有的同学说:“老师,这纸船一烧就变成灰烬了。”有的说:“这么漂亮的纸船烧坏了多可惜啊!”……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把铁架台架好,再轻轻地把纸船放在铁架台上面,然后小心翼翼地倒入一些清水,最后把酒精灯移到纸船下面,并且点燃。这时,我真是紧张啊,万一纸船烧破了,里面的水就会流到酒精灯上,也会溅到我的桌子上,那我的书不就遭殃了吗?其他同学也一样,睁大眼睛死盯着纸船,真是为它的命运担心啊!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奇怪,纸船怎么还没有烧破呀?紧张的心情稍稍有了一些缓解,不过还是有些担心。就这样,教室里安静了八分钟后有人打破了沉寂,“怎么这纸船真是神了,难道它炼了烧不死之身?”“是呀,纸不是怕火的吗?而这只纸船怎么就不怕?”……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接着,老师熄灭了酒精灯,拿起纸船让我们观察,我们发现它经过了大火烧身后,它却还安然无恙。

老师问让我们讨论纸船为什么烧不掉,很多同学都争着站起来说,可是都没有说清楚。于是老师告诉我们: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因为纸船在加温时纸船里的水不断蒸发,水分蒸发回带走热量,所以在水烧干以前,纸船是不会燃烧的。哦!原来是这样,科学真是太神奇了!

13.有关实验的优秀作文:牙签爱吃糖 篇十三

我放下书本,跑到房间翻箱倒柜地找起材料来。是这个吗?不是。那这个呢?唉,也不是。呦,找到啦!是这个,材料终于找齐啦!好,现在开始实验!

先看看书上是怎么做的:先把一块方糖放到水面的一边,再把牙签放在另一边。嗯,我三下五除二,一下子把方糖的包装撕开来,取出一块放在了水面上,又拿了一根牙签,按照书上写的把位置摆放好,便开始观察起来。然而结果着实吓了我一跳——牙签并没有像书上写的那样往方糖那儿飘去,反而不停在水面上左右摇摆着。“唉,看来又看了一本误人子弟的破书呀。”我站起身,准备把水给倒掉。突然,牙签摇摇晃晃地往方糖的方向过去了,我不禁停下了手上的动作。半分钟后,牙签的尖头碰了方糖几下,接着整个身子都靠在了方糖上。原来,牙签真的“爱吃糖”!

接着,第二次实验开始了。这回要把方糖给换成肥皂。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回我可不敢轻举妄动,就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结果。刚开始,牙签在慢慢地靠近肥皂,这可叫我大吃一惊,心中忍不住想道:难不成牙签还爱吃肥皂?这和书上说的可不一样啊,还真是口味独特啊!慢慢的,牙签离肥皂很近了,眼看马上就要碰上了,可牙签却像是给弹簧弹了一样给弹出去了,一下跑到了盆子的边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请教了无所不知的“度娘”。原来,牙签“爱吃糖”却“不爱吃肥皂”是因为糖分子的密度比水分子的低,导致水分子会往糖分子里面钻,带动了微小的水流,才把牙签带了过来。而被肥皂碰触过的水面表面张力会缩小,导致水被“赶出去”了,把牙签也给推走了。

这个发现真是太有趣了!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去发现呢!

14.摩擦静电实验作文 篇十四

老师先让我们拿出一张纸,“拿纸做什么呀?”我心里嘀咕着,“大家先把手中的纸撕成碎片,然后把自己的塑料笔在头上反复摩擦,用笔靠近碎纸屑,看看会发生什么?”原来这个实验就是摩擦起电呀!

听了老师的要求后,我先把纸撕成小碎片,然后拿起笔,在碎纸上面轻轻拂过,纸纹丝不动,好像不喜欢笔似的。这时我把笔在头上摩擦了一会,直至笔微微发热,再拿笔往纸的上空轻轻拂过,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有的纸飞到了笔上,有的甚至飘在半空中,还有的纹丝不动。

上一篇:护理部质量安全计划下一篇:煤矿机电运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