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业辅导计划

2024-08-31

学生学业辅导计划(共8篇)

1.学生学业辅导计划 篇一

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实施工作计划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通知》(穗教基教〔20xx〕13号)的精神,制定本方案。

评价制度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要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制度的改革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建构我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其目的:一是配合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达成;二是根据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满足事业发展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抓好质量的不断提高;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四是有利于总结我市多年来开展教学评价和考试改革的经验,推动评价制度改革的深化。

建构我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下面四个关系:一是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统考与建立学生学业质量定期抽样监测制度的关系;二是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与注重结果的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的关系;三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展评价与反映区域学习质量的目标参照评价的关系;四是学校内部考试与社会性公开考试(中考、高考、竞赛等)的关系,对于学校评价制度改革中的这四种关系,要辩证地认识,防止片面性和极端化。

一、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监测,要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遵循科学的方法稳妥有序地进行。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对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监测,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学业质量形成过程的监测,这种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发展性评价来进行。

其次,要做好对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的结果进行监测,这种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水平性评价和某些选拔性评价来进行。

此外,还应重视对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保障条件进行监测,这种监测主要通过对影响学业质量的各种因素,如生源、师资、设备、管理等进行条件评价来进行。

建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并不是对现行评价和考试制度的一概否定。

对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监测,要建构一个科学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该体系按评价的功能为其准进行分类,由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评价构成。这三种评价各有其主要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取代其他的评价,应该将三种不同功能评价科学地有机整合,构成完整的、有效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其次,要建构一个可操作的学生学业监测管理体系,包括建立质量抽检制度,建立质量监控常模,实行市、区、校三级质量管理。

二、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积极推进重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改革课程评价考试制度,加强重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标准试验实施的重要内容。学校内部日常大量的教育评价都是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发展性学生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评价学生,它可以采用纸笔测验的方法,但主要是采用非纸笔测验的一些质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实验考查、上机操作、提交作品、口试、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评语、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完成某个任务的表现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等。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倡导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倡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评价结果一般可以采用质性与量化结合的方式呈现,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积极参与,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意识的培养,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20xx学年全市已经全面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试验,在本学年度由区或学校组织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均要积极开展考试方式改革,除纸笔测验方式外,还可进行选择性考查、开放式考试、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等考试方法,激励学生进步。要通过课程评价改革,减轻目前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分化严重的现象,缩小学习中下面,促进学生发展。

各学科可以从实际出发,选择若干个重点,有侧重地开展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性评价研究,例如:

语文和英语作为语言学习学科,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实践运用,要通过侧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广州是方言区,语文学习尤其要加强“积累”和“表达”;英语是非母语学习,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运用和积累。所以这两个学科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例如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投入程度;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拓展阅读、上网等)的内容和数量;学生的课外听说活动(录音、录象、演讲会、英语角、辩论赛等)的内容和数量;课外书面表达(中英文日记、书信等)的内容和数量等。

数学是最容易引起学习成绩分化的学科之一,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教师应建议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记录,包括测验试卷分析(有教师评语、错漏记载和自我反思)、数学日记(记录学生听课和解题的感想、疑问)、数学期末评语(对学生数学学习表现的评价和改进学习的意见)等,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数学学习。针对数学学习中不及格学生比例大的现状,要加强分层要求和分类指导(辅导),例如让学生针对缺陷进行训练,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加强数学日常测验的分析、改错,允许部分学生进行补测,让学生及时体验成功,加强自我激励,改进学习方法。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水平,通过关注和帮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物理、化学、生物和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学习的学科,要加强科学探究思想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过程性考查,要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将书本学到的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学科内的各种研究性学习专题成果,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小发明、小标本、小制作以及学生在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如物理科的“无线电竞赛”、“物理活动设计赛”、“物理创意实验设计”、化学科的“我与化学”、“家庭实验100秒”,生物科的调查报告、实验设计及改进、户外生命科学考察等)的参与程度和获得成果,都是这些学科的学生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从20xx年开始,在初中毕(结)业试中增加实验操作考查,待条件成熟,纳入升中考试。

政治、历史、地理和小学思想品德等学科可以把学生参与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评价范围。历史、地理科在初中结业考试中继续试行开闭卷结合的考试方式。初中历史试行的开放式考试(历史小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论文、历史剧等)要占成绩总评的一定比例。初中地理要继续进行任务型作业、角色扮演、实验操作、乡土地理实践、创作作品等表现性的评价研究。初中政治除了继续试行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外,还提倡用撰写政治小论文、主题演讲、时事政策学习评价、法律知识竞赛、学习辩论、社会调查记录、情景模拟、提议案、角色扮演、社区义工服务等形式对学生政治(工思想品德)学习进行评价 。在高中,各科都要将教学大纲中研究性课题的参与、完成情况和获得成果的情况纳入发展性评价进行。

信息技术课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等状况进行记录;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形成性练习、诊断性测验、专项技能测试、制作计算机作品(或完成主题“任务”)等多种方式,检验学生在某一教学模块(或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潜能;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成长的电子档案,记录学习过程各项成绩、专项测试结果、学习自评和互评的评价表、本人代表性作品、问卷调查情况、学期考核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意见等,并以此作为学生评定发展等级的依据。

(二)完善学期考试、毕业考试等水平性评价

学期或学年考试是目标参照的水平性评价,目的是通过检测,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使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所以,编制试题时,试题内容要尽可能全面检测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试题难度的把握要体现目标参照考试的性质。对预测,考试后有难度、信度、区分度等数据统计、质量分析和改进教学意见的制度。

小学和初中毕业考试是重要的阶段性的水平评价,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根据课程目标,通过质量监控,加强管理。学校是毕业考试的具体实施单位,各区教育局教研室要做好命题指导,健全试题自评和质量分析上报制度,从命题、考务、评卷、统计、分析等各个环节,做好小学和初中毕业考试质量把关工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的毕业考试中要逐步增加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初中的毕业考试成绩可由纸笔考试成绩和一定比例的发展性评价或非纸笔考试成绩共同构成。20xx学年的初中毕业考试,英语口试占该科毕业考试成绩15%。物理和化学的实验考查,各占该科毕业考试成绩总分的20%。

普通高中毕业考试是检验高中学生文化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教学要求的水平性评价,是确定学生是否取得毕业资格的重要条件。在我市高中继续扩招,高考继续实行“3+X ”模式的背景下,需要适度强化我市的高中毕业考试,这对稳定我市高中办学水平、提高我市高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从20xx年夏季开始的高中毕业考试,每年将抽样指定部分科目,由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全体学生参加(含省一级学校),以区为单位统一评卷。其他科目仍由市命题,区阅卷,其中省、市一级学校可以申请单独命题和考试,但要坚持试题送审及数据统计上报制度。

另外,部分科目学生的毕业成绩,将试行“纸笔考试成绩+非纸笔考试成绩”的成绩计算方式,其中非纸笔考试具体的内容和比例,将在20xx年各科高中毕业考试《考试说明》中公布。

(三)继续深化选拔性考试的改革,健全学科竞赛制度

在规范和完善各学段毕业考试同时,要继续研究常模参照的选拔性评价的改革。要加快研究和完善我市小学升初中升学制度,继续抓好以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为重点的中考考试改革,在体现考试的选拔性功能的同时,政治等学科可以率先进行将与学科学习相关的表现性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逐步纳入升学成绩的试验。

组织学科竞赛(包括综合类青少年科技发明创作竞赛)是适应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促进优秀学生成长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家有关学科竞赛的规定,除组织好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以外,要继续办好具有广州市传统特色的学科竞赛,但应严格申办手续,数量上适度控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管理

(一)实行三级管理我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实行市、区(县级市)、校的三级管理。

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区和市负责指导和抽查。以检测目标达成度为目的的水平性评价,由学校、区和市三级共同负责实施,其中单元测验和期中、期末等考试主要由学校实施;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区或学校实施和管理;高中阶段毕业考试,主要由市和区实施和管理。

以选拔为主要目的的各种升学考试和学科竞赛,一般由市负责实施,区和学校协助管理。

(二)建立质量抽样检测制度

建立全市性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抽测制度,是质量监控的`重要管理措施。学业质量抽测目的是通过对我市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采样检测,及时反映教学中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区域性的学生学业质量抽样检测,由市和区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学校的学生学业质量抽测,由学校负责。

抽测的时机可以是学科在某个阶段学习的前期、中期或后期。要充分发挥前期的诊断性评价 、中期的形成性评价和后期的终结性评价在质量监控方面的各自功能,正确评估学生学科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导向和调控学生学科的成就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其中前期抽测主要是对学生已有学习基础的检测,一般由校内进行;中期抽测目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状况的了解,一般在校、区进行;后期抽测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业结果的监控,一般由校、区、市进行。全市性的质量抽测主要是中期和后期的抽测。

1.质量抽测的内容

质量抽样检测不是简单的“统考”,从内容上看,它既包括对学习结果的抽测,也包括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目前,全市性的学生学业质量抽检包括水平性评价的抽测和发展性评价的抽检两种:

抽测A:一般采用纸笔考试,全面考查学科学习目标的到达度,属于目标参照的水平性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全市性的抽测由市统一命题,测试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统计结果不进行排队。

抽检B:专项抽检,一般采用非纸笔考试方式(或纸笔与非纸笔结合),属于过程性的发展性评价,例如日常口语交际、实验操作、表现性评价、研究性学习档案抽检等。

2.抽测方式

全市性的质量抽测,一般一个学科在不同学段只选择一个年级抽测,不同学科适当错开年级。

抽测的方式暂定有如下三种:

抽测方式①:抽测全市所有学校某一年级的某一学科。由市组织命题,区县为单位组织评卷和统计,抽测结果上报市分析。

抽测方式②:抽测部分学校某一年级的某一学科。抽测的部分学校可以是市在不同类型学校中抽样确定的若干所学校,可以是指定的某一类型的学校。抽测的年级和科目在学期初公布,抽测的学校在测试前一个月前公布。纸笔考试由市命题,根据需要,可以全市统一评卷,也可以由学校或区县为单位组织评卷,成绩上报市进行分析。

抽测方式③:抽测某一区(县市)的某一年级某一学科。由区命题,区或镇(片)为单位组织评卷并统计,区将抽测的试卷、成绩和质量分析上报市。

(三)建立质量监控常模

在积累质量抽测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争取用3~5年时间,逐步地分别建立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各年级(或年段)不同类型学校主要学科的质量监控数据常模。其中,小学和初中主要年级(或年段)不同类型学校主要学科的质量监控数据常模的建立,由区和市教研部门完成;高中阶段各年级不同类型学校主要学科的质量监控数据常模,由市负责建立。

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是一项关系课程评价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研科研机构、各类学校要积极配合,各行其责,大胆探索,努力实施,争取我市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尽早完善,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育质量服务。

2.学生学业辅导计划 篇二

关键词:学业导师,学业辅导,体系构建

加强学业辅导, 为学生提供学业帮扶和个性化指导, 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 笔者所在学院逐步建立起以学业导师为主体、朋辈辅导为补充的本科生学业辅导体系。

一、学业导师的工作定位

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包括了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在学业导师选拔过程中, 对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和科研素养有较高要求, 对学业导师还要按年度考核, 根据工作量和辅导效果给予一定绩效补贴。

一般情况下, 每名学业导师辅导的学生不超过10人, 每名学业导师每学期辅导学生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并督促实施学业规划、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等几大方面。

二、以学业导师制为主体的本科生学业辅导体系的运行机制

学院成立由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和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组长的学业辅导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包括各系系主任和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 负责协调推进学业辅导工作。开展学业辅导工作,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模式:

1. 一般模式

新生入校起, 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 确定导师和学生的分组;每周三定为“导师接待日”, 学生可就学习方法、学业规划、学业发展等问题和导师进行探讨;学业导师对学业困难学生予以重点关注,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习督导;学业导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业状况及时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 联合学生家长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每学期结束后及时总结, 就每位学生的学业成绩具体分析以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2. 特殊模式

从新生入校起, 根据新生的高考成绩, 确定各专业的拔尖学生。优选高水平学业导师, 按一名导师带三名学生的模式, 组建拔尖学生重点学业辅导小组;每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后, 各专业前三名可以滚动增补, 直至大二学年结束;其他在学科竞赛或科技竞赛中表现突出者, 也可以入选。学业导师加强对拔尖学生的培养, 力争使学生学业成绩稳居专业前列, 且两年内至少指导学生参加一次学科竞赛或科技竞赛;带领学生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学生工作系统积极搭建平台, 创造机会, 为拔尖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便利条件。进入到拔尖学生学业辅导小组的学生, 在保证本人学业成绩的情况下, 按“1+3”模式组建班级学习小组, 帮助学业困难学生, 以发挥朋辈之间学学业辅导的作用。

在开展学业辅导工作过程中,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同推进的原则, 把指导学生学业发展与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相结合,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主要成效

1. 教学相长, 促进了教风和学风的改善。

以学业导师制为主体的本科生学业辅导体系, 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 进一步畅通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 使教师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业困难和学业需求, 有利于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教学重点, 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学业导师对学生个体的更多关注, 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更多的关心,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觉,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力。通过一般模式的学业辅导, 学生整体的学习风气有了很大改善;通过特殊模式的学习辅导, 学院培养了一批拔尖学生, 这些同学在学习和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中都有良好表现, 很好的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2. 学业困难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明显。

为了解学业辅导的成效, 学院以抽样调查的方式, 把某专业其中一个班级不同学期的相关指标对比, 把此班级和其他学院未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同年级班级相比, 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 该班级的平均学分绩点、必修课挂科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以及参加学科竞赛或科技竞赛的人次等相关指标, 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体现了学业辅导的作用。

3. 朋辈辅导蔚然成风, 进一步融洽了同学关系。

除拔尖学生对学业困难学生的“1+3”辅导模式外, 学院还推行了“学生党员助学1+1行动”等工作模式, 形成了以学业导师为主体的学业辅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学业辅导模式下,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 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科技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密切配合, 学生之间互相促进, 相互影响,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了学生学业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仍需解决的问题

以学业导师为主体的本科生学业辅导体系的建立,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面临的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学业导师的配备问题。对一般专业而言, 学生多教师少, 很难按照师生比不超过1:10的比例配备, 如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超过一定数量, 很难保证学业辅导的效果。

第二, 学业导师的考核激励问题。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的教师绝大多数还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或科研任务, 对学生开展学业辅导主要利用课余或业余时间, 一是时间不好保证, 二是工作不好量化, 对教师的薪资或激励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 学业导师开展学业辅导还学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在实际工作中, 个别学生消极应对, 和学业导师接触不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辅导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辅导员和班主任会参与进来, 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加以督导, 但成效并不明显。

总之, 以学业导师为主体的本科生学业辅导体系的构建, 在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仍然有提升和完善的空间, 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闫新华, 张宏雷.以大学生讲师团为抓手构建学业辅导体系[J].北京教育 (德育版) , 2016总第745期.

3.学生学业辅导计划 篇三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

【分类号】G441

引 言

高职学生学业拖延一般是指高职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拖延,通常表现为学习者虽然知道本身是该在原计划的时限内按时完成学业任务,并且学习者自己愿意这样去做,但实际上出于多种原因,最终却没有在时限内完成学业任务的行为。学业拖延导致学业拖延者产生不符合要求的学习结果,使其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体验痛苦、焦虑等,除此之外还导致大大降低了个体学习的信念和生活的幸福感。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应该受到关注,本文将对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职学生学业拖延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进行探索。

一、团体心理辅导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学业拖延的干预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业拖延干预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团体心理咨询是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完善、学习新态度、形成新行为、建立新的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从而实现辅导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形式。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一些院校的團体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广受欢迎且有效的辅导形式,尤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其作用更为凸显。如今,国内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获得蓬勃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借鉴经验。客观来说,高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学习和实践,更有益于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用于干预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并非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依据上,具体如下:

(1)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又叫群体动力学,源于勒温的场理论,理论认为团体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共同组成的整体,不可分割,每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心理场的组成部分,因此团队成员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可以通过营造团体气氛、团体内聚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团体的动力性作用的目的。

(2)社会学习理论。1941年,米勒和多拉德提出社会学习理论,重点解释人在社会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该理论发展壮大。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中,一方面成员之间通过分享拖延状况及共同处理共有的学业拖延困扰,从团队中学习对自己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团队创造信任和信赖的氛围,彼此放下防守开放自己,这种开放性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还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培养良好的适应行为。

(3)自我效能感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在该理论下,评价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成功与否,标准中必然包括了活动中干预对象能否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期待—我相信我可以成功,从而通过个体成功的经验,提高干预的有效性。

(4)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也称为RE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6O年代成立。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中,领导者要协助成员积极面对自己的非理性观点,帮助他们厘清学业拖延的行为和非理性信念之间的联系,改变不合理信念,形成合理信念,培养正确的行为。

(5)人本主义。该理论坚信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潜能。团体心理咨询满足人们实现自我的需求,从目标分析,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是以人本的概念为基础的。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成员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行为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学会实现自我的自我控制与选择。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让成员感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最终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我。

三、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对学业拖延研究的深入,研究从学业拖延“是什么”、“为什么”逐渐转向“怎么办”即“如何对干预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拖延干预研究是可行的,原因如下:

(1)模式相同。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是信息的双向沟通和传输过程,在此过程中成员彼此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业拖延的干预时,各团队成员通过对于学业拖延这一主题的充分讨论和鲜活真实的活动体验,能充分调动成员参与的热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从而帮助成员尽快成长。

(2)目标同质。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所面对的学业拖延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中,参与辅导的目标是改变成员行为,而干预组成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学业拖延行为,也有着相同的降低拖延行为的高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减少自己的学业拖延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最终培养适应性行为,增加自信,并形成积极的自我。

(3)心理特点相同。参与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处于同一心理发展阶段,面临同一学业拖延现状,且降低学业拖延的愿望非常迫切,正是因为他们正面临相似的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保证干预效果提供了有力保证。

(4)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特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体辅导的领导者是经过多年的心理学学习研究,并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的个体,领导者基于学业拖延干预目标和成员对象特征,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针对高职学生学业拖延的心理辅导方案,并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完善和落实团体辅导方案。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具有模式相同、目标同质、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相同、符合要求的领导者特质等条件下,为具有学业拖延并有降低拖延愿望的高职学生进行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张艳秋. (2008). 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7期, 55-57.

[2] 包翠秋, & 张志杰. (2006). 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康复,34期, 129-132.

4.学生辅导计划 篇四

一、学情分析:

1.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知识、能力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同时给日常的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直接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相比较八年级英语两极分化现象显得更严重,七(2)班,生物分化不太明显。

2.有较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同学上课时双眉紧锁,喜欢在课上沉默,一方面不善于表达,另方面有厌恶情绪.尽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效果甚微。因此,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仍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大问题。这种情况2个班级都有存在

3.从学生的能力来看,多数学生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够专心。由于八年级英语一直是我任教,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习惯会好很多,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个别学生上课不专心。七年级刚刚学习生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多,上课发言也不积极导致成绩落后。

4.学生能力布局不均,优秀生缺乏带动集体学习的能力,以后怕会导致中游学生停滞不前,下游学生厌学的局面,这是两个班级的共性。

二、指导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先天因素的影响和后天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比如智力的高低、能力的高低、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等,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在学习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也造就了学习上不同发展的学生,也就是我们教师经常说到的优生和学困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正确地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去正确对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制定目标:

首先是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引发思考、启迪思维,根据考试要求,巧解问题、精讲精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是练习题要精,注重典型性,避免随意性,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过渡。再次是对问题解得要透彻,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是要把差生的成绩提高上去,以提高整体成绩。

四、主要措施:

1、培养他们对兴趣及认真的态度。兴趣有利于提高成绩端正他们的态度。态度可以决定成绩。

2、从基础抓起。基础不牢固,成绩自然也不好,所以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

3、多练多写。多做各种各样的练习题。

4、从练习中总结出一些规律,避免下次出错。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7、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8、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9、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5.重点辅导学生计划 篇五

特长生一般能力较好,他们在班级里能对其他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起带头作用,加强特长生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开拓他们的视野,对全班的学习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制定计划如下:

辅导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讲多练。更多的锻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能力。

2.通过作大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带有技巧性难度性的习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写日记,日积月累的提高写作能力。4.教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加大知识量。5.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并定期翻阅,避免犯重复的错误。总之,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在老师的努力和同学的配合下才能完成。

学困生有的在学习不努力,对学习没有信心,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有的是差在基本技能及创造性发挥上。因此,转化学困生工作重点放在转化学生的自信心及创造性上。方法;

1、加强对学困生的课上管理,大多数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落下的,因此,教师要管理好学困生上课时经常提问并及时鼓励他们。

2、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厚爱,尊重,热爱,信任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励他们上进。

4、对学习暂困生要实施“一帮一”措施,让好同学在课余、空闲时间给予指导和帮助。

6.特殊学生辅导计划 2 篇六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班辅导教师:王利莉

学困生辅导计划

一、辅导思想

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 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班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困生名单

王进陈龙顾利梅吴莎莎

三、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以便着手进行帮扶。与优生比,我们老师要更加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理解他们的苦衷,体谅他们的难处,要用爱去温暖、关怀他们。多激励、少指责批评,更不能以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言词挖苦他们,以免加重对立情绪。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助长动机性行为,也能促动个人产生新的行为。

四、辅导学困生措施

一、降低门槛,激发兴趣。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比较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基础知识。

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展示自我。

学困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

三、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也是正确观念形成促使进步的动力。它能吸引人沿正确方向的前进。同时还要给予纪律教育。

谷脚中学特殊学生辅导计划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班辅导教师王利莉优秀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思想目标

使优生在知识接受方面“吃得饱”。为本科各级竞赛培养“尖子”提高学科成绩的优秀率,培养学生学科的自学能力和兴趣,从而可以直接主动参加各种学科活动。

二、优秀生名单

张永春周蒙馨罗露娜王飞唐福翠

三、培养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坚持培优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

3、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意见。

4、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注意补充课外竞赛知识,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7.学生学业辅导计划 篇七

关键词:初中生,学业不良,考试心理

一、问题提出

考试心理问题指个体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及身心行为障碍[1]。考试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作为持久的压力源, 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 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2]。

有学者指出, “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3]。可见, 初二阶段的学习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发现, 相较于学业优良学生, 学业不良学生考试心理控制与应试技巧能力较低, 考试焦虑水平较高[4], 且自尊水平、自我效能低, 不愿寻求学业帮助[5]。因此, 分析初二学业不良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独特性, 探讨其考试心理问题对学业成绩影响的差异, 对提出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与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1、对象

在某中学初二年级随机抽取6个班, 共276名学生, 从中筛选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学生。一般而言, 学业不良学生的鉴别标准主要包括智商、主课成绩、教师评定、年龄以及没有明显躯体和精神疾病等5个方面[5]。

2、研究工具

1) 智力测验

采用张厚粲等人于1985年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对被试的智力进行测试[6]。测验包括60张图, 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 要求被试对测验中的图形关系进行推理。根据测验总分将被试的智力分为5个水平:95分以上智力水平高;76~95分智力水平良好;26~75分智力水平中等;6~25分智力水平中下;低于5分智力缺陷。

2) 考试心理问卷

取自江琦与张大均于2006年编制的《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7], 包括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自责、家庭压力感、身体症状、动力问题、强迫、抑郁、自卑、精神病性11个因子, 共40个题项, 采用Likert式五点计分, “很多严重”记5分, “较多偏重”记4分, “中等”记3分, “很少很轻”记2分, “没有”记1分。

三、研究结果

1、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初二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学生在考试心理问题总体及各因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 学业不良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得分显著高于学业优良者 (t=4.068, p<0.001, d=0.89) 。而且, 除家庭压力感外, 学业不良学生在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自责、身体症状、动力问题、强迫、抑郁、自卑、精神病性、认知问题、神经症等因子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学业优良者。

从均值来看, 学业不良和学业优良学生都以家庭压力感得分最高, 均高于中值 (2.5分) 。学业不良学生身体症状得分最低, 而学业优良者抑郁因子得分最低。此外, 学业不良学生在自责、强迫、动力问题、自卑、怯场和认知问题6个因子上的得分处于较高水平, 均超过了中值。

根据效应量Cohen’sd值, 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差异的效应量大 (d>0.8) 。在动力问题、抑郁、认知问题和神经症4个因子上效应量大 (d>0.8) ;在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自责、身体症状、强迫、自卑、精神病性等因子上效应量均中等偏大 (0.8>d>0.5) 。可见, 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考试心理问题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将被试学业成绩的加权分进行标准化, 考察学业不良和学业优良学生考试心理问题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考试心理问题与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 (r学业不良=-0.376, p<0.05;r学业优良=-0.322, p<0.05) 。然而, 学业不良学生在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身体症状、精神病性、认知问题和神经质等因子上的得分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学业优良学生则在动力问题、抑郁、自卑、精神病性、神经症5个因子的得分上与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

3、考试心理问题与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揭示考试心理问题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做回归分析。首先, 将考试心理问题总均分纳入回归方程, 发现考试心理问题能显著预测学业不良和学业优良学生的学业成绩 (p<0.05) , β系数分别为-0.549和-0.185, 解释率分别为14.1%和11.0%。

由于《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包括11个基本因子和2个附加因子。因此, 可从这两个角度做逐步回归:模型1 (学业成绩为因变量, 人际敏感等11个基本因子为自变量) 和模型2 (学业成绩为因变量, 认知问题和神经症两个附加因子为自变量) 。

模型1结果发现, 人际敏感可显著负向预测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成绩 (p<0.01) , β系数和解释率分别为-0.605、19.2%;学业优良学生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动力问题和自责 (p<0.01) , β系数分别-0.236、0.120, 对学业成绩的解释率为31.0%。

模型2结果发现, 认知问题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负向预测作用 (p<0.05) , β系数和解释率分别为-0.458、13.9%;神经症则是学业优良学生学业成绩的预测指标 (p<0.05) , β系数和解释率分别为-0.176、12.2%。

四、讨论

1、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差异分析

初二学业不良学生考试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且行为问题表现出多样性, 如人际敏感、考试焦虑、自责倾向等。由于学业不良学生在任务要求、竞争、挫折、期望和自我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压力, 他们更容易在考试过程中出现心理偏差, 这也是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因素。可见, 考试心理问题既不利于学业不良学生有效学习, 又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极易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局面。研究认为, 心理干预和心理保健操能有效缓解中学生的考试焦虑, 提高其学习成绩。总体说来,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业不良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 班主任也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 并在课堂教学之余以心理疏导辅之。

此外, 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学生都以家庭压力感得分最高, 且均高于2.5分, 与相关研究结果较一致。根据生态系统理论, 父母作为微观系统的一部分, 是影响孩子日常生活的直接环境。可见, 对学业不良学生而言, 家庭压力感是考试心理问题的重要体现。因此, 父母的教养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学业不良学生的精神负担。

2、考试心理问题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考试心理问题与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 且能有效预测学业成绩, 但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学生在考试心理问题各因子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上是不同的。从学业不良学生来看, 人际敏感和认知问题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学业优良学生而言, 动力问题、自责和神经质则可作为预测指标。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呢?学业不良学生人际敏感因子得分高, 反映了他们的不自在感、孤立感, 包括自卑、懊恼、孤独、人际疏离、缺乏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及学业成绩具有关键性作用, 该能力不足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发展失调, 表现出社会退缩或不适应的社交行为。研究表明, 学业不良学生交往能力较低, 且同伴接纳水平最低。

五、结论

1) 初二学业不良学生考试心理问题较严重, 主要表现在自责、强迫、动力问题、自卑、怯场和认知问题等方面;2) 考试心理问题学业成绩都显著负相关, 但其与学业不良学生的相关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身体症状、精神病性、认知问题和神经症等因子上, 与学业优良学生的相关则表现在动力问题、抑郁、自卑、精神病性和神经症4个因子上;3) 考试心理问题能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成绩, 人际敏感和认知问题显著负向预测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动力问题、自责和神经症对学业优良学生有明显预测作用。 (

参考文献

[1]江琦, 张大均.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6) .

[2]江琦, 张大均.考试心理素质在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3) .

[3]范丰梅.警惕:初二孩子优等生变差生 (上) [J].家长, 2015, (5) .

[4]宿淑华, 丁志刚, 佟月华, 王勇丽.学习困难学生与学习优秀学生考试心理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4, (2) .

[5]沈烈敏.关于初中学业不良者学业求助特征及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7, (1) .

8.学生学业辅导计划 篇八

键词: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团体辅导

一、课题提出

在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学生一旦进入高三,就会面临着高考的激烈竞争,面临着出路的选择。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使其经常体验到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壓力,这些压力中,以学业压力最为主要。因此,研究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来源、并针对这些压力源,采取行之有效的辅导措施,是解决高三学生心理困扰的关键之所在。

我们认为采取小组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干预,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克服了个体心理辅导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等问题。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因此非常适合在高三学生群体中开展。

二、研究目标

(一)培养高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品质,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和烦恼,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使学业成绩提高,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探讨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的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总结辅导经验,发现缺陷与不足,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促进我校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三)提高教师本身对高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状况的把握分析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校2016届学生高三学年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措施

(一)研究内容

1.丹东四中2016届学生高三学年学业压力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心理课内外的观察等方式,总结分析2016届学生高三学年学业压力状况及压力来源。

2.学业压力缓解团体的组建和实施。其中包括团体成员的招募和筛选,团体活动场地的选择和准备,团体实施的时间和周期,与各部门的协商。最终,形成可在小范围内推广的实践经验总结。

3.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缓解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

(二)研究措施及步骤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

阅读有关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实践的相关理论内容,收集、整理和提炼素材,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教学实践研究,发放问卷,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制定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团体方案,并实施团体辅导,总结辅导方案。

第三阶段:提炼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一)高三学生学业压力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了解到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法落后

临近高考,升学压力增大,多数学生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但相当比重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然落后,虽然各科教师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其学会学习,但真正能内化科学方法并坚持执行的学生并不多。

2.学习内在动力不足

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因为其学习动机多为外在动机(仅仅为高考而学),具有短暂不稳定等特点,因而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

3.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经调查,多数学生在自我管理上十分混乱,具体表现在学习无计划、或者计划实行不力、时间管理能力欠缺等方面。

4.对学习状态的要求几近苛刻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过度的大脑使用,使得学生容易倦怠,然而在希望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的心态下,学生对其学习状态的要求几近苛刻,例如,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精力充沛,能将教师授课内容全部记住等。这种不合理的要求自然不能达到,因而带来焦虑情绪,进而更加影响学习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5.人际之间竞争激烈

因为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业中去,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校生活简化成了极其简单枯燥的学习生活。学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机会明显减少,同时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之间嫉妒、怀疑、敏感、脆弱等,这种畸形的竞争心理也是学生压力的来源之一。

(二)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 团体方案的设计

根据对高三学生学业压力源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方案计划,旨在从自我状态分析、激发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内在潜能、调整时间管理、改善焦虑情绪、加强人际支持等七个方面着手,试图帮助高三学生提高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减轻心理负担,做学习的主人。

2.团体成员的筛选

在小团体中,写、成员的筛选要非常严谨。首先,发布招募信息,组织学生报名,考虑到本团体为同质性封闭团体,需要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因此要通过个别面谈的方式从兴趣、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学生,从中初步确定成员。其次,与班主任沟通协调。班主任是最了解学生的,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还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业情绪表现等,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筛选确定团体成员。

3. 团体辅导的实施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为8次连续的辅导活动,持续8周,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每次90分钟,地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1—2单元为团体建立关系和过渡阶段,通过游戏体验、纸笔练习和讨论分享建立真诚、安全的团体人际氛围,通过纸笔测验,使成员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解。

3—7单元为工作阶段,包括成员对学习的态度、行为及感受的个人自我了解和表达,SA3R学习法、合理情绪疗法、时间管理技巧、自我監控学习理论、放松方法等。在提供反馈和接受反馈的过程中,使成员认识到他们的学业压力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方法、自我管理与监控、不良认知等有关。在团体成员间的接纳和尊重的氛围下,成员们积极处理各自的问题,主动汲取其他成员的经验和资源,不断在小组内练习、实践各种新获知的方法与技能,主动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改变对自己的认知更接近于现实;并通过放松练习、情绪管理等途径缓解学业焦虑情绪;而且,团体中温暖、尊重的积极氛围,也为成员提供了有益的人际支持。

第8单元为团体结束阶段,通过自我评估、同伴反馈,鼓励成员将在小组中所得领悟和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情境中,以不同以往的态度、行为、反应面对的学业,体验变化带来成功的快乐,增加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心。(具体活动实施方案见附件)

(三)团体辅导结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团体辅导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的研究与实践,较好地缓解了2016届部分学生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也促进了研究者自身的成长。

1.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学业压力

通过一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其学习动机,改善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通过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情绪,从而减轻其学业压力。

2.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成员为不同班级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陌生,团体为其提供了交友的平台,扩大了他们的人际圈,并且在由陌生到熟悉到密切的友谊关系发展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人格品质更加完善。

3. 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水平

此项课题研究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自身素养。从个人的自学相关理论,集体学习交流,到外出培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培训记录。教师在课题开展中认真学习,勤奋耕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撰写了课题研究论文。

六、研究反思通过此项课题一年以来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一)研究结论

1.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可以有效应用于学生学业压力的缓解

过往的教育工作中,针对高三学生学业压力问题,我们通常以班级授课、讲座报告、个体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干预,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讲座或课程忽视学生个别差异,只能泛泛而谈,深入程度不够;而个体咨询虽然能面对面交流,但受众面窄,而且学生易因怀疑自身问题特殊而加重焦虑。团体辅导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团体的建立本身就具有针对性,易深入,不再是课程或讲座的泛泛而谈;其次,通过建立团体使成员产生与“别人一样”的感觉,帮助其建立归属感,消除顾虑;第三,团体的多向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或观点,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四,同时每个成员不仅自己接受他人的帮助、感染,也可以感染和影响其他成员,更有利于形成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激发学习潜能。

2.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团体辅导的设计和实践中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辅导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对学生积极力量的培育与强化。该团体辅导用积极心理学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在积极力量、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以挖掘发现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在生活事件中体会到更多的满足和自豪,来释放潜能,是学生发展的必需。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内容

1.团体辅导方案的结构化问题

此次团体辅导的实施,严格按照计划方案进行,使得团体辅导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为每个参与小组的成员作出更有效、更符合个人情况的干预方案。

2.团体领导者的专业指导技能问题

团体辅导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很高,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团体领导者的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如何打断干扰活动等,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急需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5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07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5

上一篇:跃龙村生态文明村创建实施规划下一篇:西城各界开展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