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共9篇)
1.粮食增产 篇一
粮食增产未必促进农民增收
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在工业化进程中,基于要素报酬差异,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新特征
2004年之后,政府实施一系列“反哺”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
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背景下,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成本较高。2004—2013年,尽管农村劳动力继续外流,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从1.18亿增加到2.69亿,同时耕地仍在不断减少,但是,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形势却发生了重要转变。2004—2013年,粮食连续10年增产,年均增长2.53%,2013年产量达到6.02亿吨。然而,由于粮食增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粮食生产缺乏对微观主体的激励机制,而且农业结构矛盾突出,环境成本较高,尽管我国粮食增产存在潜在空间,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日益困难。
另一方面,农民是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十连增”的,持续增收的压力变大。2004—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2%,2013年达到8896元。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使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09年达到3.33∶1的峰值之后,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2013年下降到3.03∶1。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减慢、比重减少,而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比重上升,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民工”逐渐转变为城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变大。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技术进步来自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的增长,取决于农业资本积累、农业技术进步和由其决定的农业劳动有效性。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在此情况下,需要依靠现代产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和资本投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劳动力人均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30%;人均资本投入每增加1%,该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17%。这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
业技术进步。
粮食产量增加取决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以粮食主产区为区域特征的规模效应。二元经济中两部门劳动分工和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在于,农业发展须依托于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供给和资本投入。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粮食产量增加大约0.20%。同时,人均农业资本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而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并不妨碍粮食增产。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种植粮食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和农资投入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作用。研究还发现,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粮食增产的区域性规模效应逐步形成。2001—201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粮食产量,比非粮食主产区省份平均大约高出1.66倍。2011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75.4%,95%的粮食增产来自粮食主产区。生产率提高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增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共同驱动的结果。在这四项收入构成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从事现
代产业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主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5%。人均农业资本、农业劳动投入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都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一个地区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2%。但一个地区人均粮食产量与该地区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表明,粮食增产并不必然促进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县的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之,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增长。同时,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现代产业和公共财政对农业共同“反哺”,农业技术进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构成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动力。应当深刻认识农业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应当进一步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巩固粮食增产,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和产业之间自由流
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2.粮食增产 篇二
一、农业结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 环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结构还不合理, 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失调。目前, 全县实有农耕地20.51万公顷, 正常年份, 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13.32万公顷 (小麦4万公顷, 马玲薯1.33万公顷, 玉米、高粱1.33万公顷, 黄豆1.33万公顷, 小杂粮5.33万公顷) , 经济作物5.34万公顷 (葵花1.33万公顷, 油料2.67万公顷, 瓜菜0.67万公顷, 其他0.67万公顷) , 饲草种植面积6.67万公顷, 粮、经、饲比例为5:2:3, 夏秋作物比例为3.3:6.7。
二、存在问题
虽然环县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粮食生产供需矛盾来看, 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1、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失调。
因种植经济作物产量高、效益好, 而种植粮食作物成本高、效益差, 导致粮田面积减少, 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在粮食作物中, 种植小麦省工、投入少, 使夏田面积扩大, 秋田面积减少, 低产作物面积扩大, 高产作物面积减少。由于粮、经和夏、秋比例不合理, 造成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加之连年持续干旱, 目前全县缺粮户约占15%—20%。
2、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步伐缓慢。
一些产量高、品质优的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少, 良种提纯复壮田、种子繁育田没有建立, 良种供应体系不健全, 造成品种退化、种子混杂, 严重影响粮食增产。一些抗旱耕作技术、带状种植、立体栽培等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3、主导产业生产基地不大。
我县玉米、马铃薯、黄豆等粮食主导产业建立的生产基地不大, 种植不规范, 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 没有形成产业链和整体效益。
4、生态环境恶化。
风蚀沙化和水土地流失严重, 抗灾能力减弱, 对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作物种植非常不利, 这也是造成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三、环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分析
优势是竞争取胜的条件, 合理利用和创造优势, 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1、地域优势。
我县属干旱山区农业经济区, 银川通往西安的“黄金通道”—211国道横穿全县六乡镇, 给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使我县既容易受到两大省会城市的经济、科技、信息和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 又为我县农用物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及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地域条件。
2、资源优势。
我县土地资源丰富, 人均耕地多, 要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及综合效益, 逐步达到“土尽其利、地尽其用”的目的。且光热资源较好, 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潜力很大, 在进行以工哺农、调整结构, 发展粮食名、优、特、新产品中, 有待进一步挖潜和充分发挥。
3、规模优势。
规模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没有规模, 不可能获得客观的效益, 因此在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中, 一定要做好区域种植规模和效益这篇大文章, 紧紧围绕调整结构这个中心, 认真抓好两项建设 (农田、水利) 、五大产业 (粮食、草畜、油料、林果、瓜菜) 。1、粮食产业。要坚持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优化品质、提高效益”的路子, 突出抓好五个工程, 建立4万公顷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工程 (人均0.13公顷, 300公斤/亩, 总产1.8亿公斤, 人均581公斤) , 1.33万公顷马玲薯规模种植工程 (人均0.043公顷, 600公斤/亩, 按5:1折算,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产粮77公斤, ) , 1.33万公顷黄豆丰产田工程 (人均0.04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800万公斤, 人均26公斤) , 4万公顷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人均0.1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77公斤) , 4万公顷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工程 (人均0.1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77公斤) 。上述五大工程, 总面积14.66万公顷, 总产量2.6亿公斤, 农民人均产粮838公斤。2、草畜产业。力争在3—5年全县种植牧草累计达到13.33万公顷, 养殖羊畜达到200万头 (只) , 实现草畜双百万工程。3、油料产业。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 规模种植, 效益为先”的原则, 建立1.33万公顷葵花基地, 1.33万公顷胡麻基地, 0.67万公顷油菜某地, 使全县油料面积稳定在3.33万公顷。4、林果产业。重点抓好苹果、杏子两个大宗果品, 大力发展桃、梨、花椒、枣等区域经济林果的规模化生产。5、瓜菜产业。要突出高产高效的原则, 大力实施菜蓝子工程, 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农业建设设施, 还要发展农户家庭瓜菜种植, 使瓜菜总面积达到0.67万公顷, 确保本县瓜菜供应和外销。
4、科技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普及科技知识, 主要推广应用旱作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高新技术, 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县、科技脱贫、科技致富。
5、名牌优势。
名牌是产品的市场象征, 名牌通过其信誉获得效益, 赢得市场, 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名牌需要创造、培育、保护, 才能保持其获得竞争力和相应的稳定性,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县有许多传统名牌, 如羊羔肉、豌豆粉、燕麦面、黄酒、荞面系列产品、胡麻油、黄花菜等, 由于过去受品种、品质及市场的影响, 一些名牌产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导致许多产品没有发挥名牌优势。从现在起我县应抓住机遇, 发展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 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人特我精”的目标, 敢于竞争, 积极制定名牌发展战略, 重视和发展名牌产品。
四、措施与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调整农业结构中, 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择优发展、规模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 要把布局调好、结构调佳、规模调大、产业调强、品质调优、效益调高。
1、要重视粮食生产, 建立生产基地。
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无农不稳, 无粮则乱, 粮食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物质保证, 同时, 对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所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突出粮食生产, 稳定粮田面积,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生产基地, 实行规范种植, 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2、科学合理规划, 突出区域特色。
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区域产业, 在县北应重点建立马铃薯、荞麦、葵花等生产基地, 在县南重点发展玉米、黄豆、小麦等主导产业, 有主有次, 突出特色, 做大做强, 提高效益。要按照压夏扩秋, 稳经扩粮, 稳薯扩杂的原则稳步实施, 通过加大调整力度, 使一、二、三产业及种植业内部等结构趋于合理化, 形成一个粮食丰收, 林草茂盛、牛羊成群、农民增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产业化建设。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 实施“种子工程”,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并在丰产栽培、抗旱耕作、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推广力度, 促进农业增效, 增加农民收入。
4、整治基本农田, 推广机械作业。
加大平田整地力度,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广机械化作业, 实行规模化经营,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5、加强生态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
3.粮食增产 篇三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全国总产量达1.057万亿斤,这是近4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然而,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不可能依靠进口解决粮食问题的情况下,面对需求增长、资源气候制约、经济形势严峻、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增加等重重困难,究竟还有哪些粮食增收的潜力可以挖掘?
回顾过去;连续5年增产这样获得
2008年上半年,一场“无声的海啸”蔓延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粮食价格飞涨,供应紧张,部分国家深陷粮食危机。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形势却从容许多,在全球粮食形势最为吃紧的四五月间,中国粮食储备充裕,库存消费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完全能自给自足。
事实上,2008年中国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全面丰收。总产、单产双双连续5年增产,双双超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总产量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增长3.2%,亩产比历史最高的2007年增长4.2%。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力度不断加大、内容不断丰富的扶持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农业税收、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设……这一系列政策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三次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规模;三次下达粮棉油糖临时收储计划。支持粮食生产的力度之大、信号之强烈,前所未有,全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补贴”资金达10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农业部2008年组织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也是助推粮食丰收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有9个省区粮食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而单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省区市则高达21个。
面对现实:保障粮食安全新旧问题交织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脆弱,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这样表示。
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需求持续增长,而中国粮食增产空间已相当有限的难题。从长期看,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目前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保障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经抬高,在连续5年增产的基础上,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不小。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说,受气候灾害等影响,世界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减产,2007年粮食产需缺口为5200万吨。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其国内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而生物能源的开发也刺激了粮食的消耗。
农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农业气候条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2008年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今年春旱发生几率大,小麦条锈病在西北麦区发生时间早于常年,发生面积大于常年,危害程度高于常年。
另外,在粮食增产,供求关系缓和,市场价格下行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抓粮食的积极性容易出现放松的倾向,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明确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
展望将来:粮食继续增产潜力可挖
尽管2008年9月以后随着国际粮价回落,粮食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导致粮食危机的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分析人士认为,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
面对复杂形势,中国已确定了2009年粮食生产的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
一些“三农”问题专家认为,抓好粮食生产首要是保护农民积极性,保护农民积极性首要是抓好政策落实。对此,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民力度,重点是扩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的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将大幅度提高,其中,白小麦、经小麦、混合麦的提价幅度都在10%以上。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项战略措施清晰地表明了中央已经把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把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来安排。
4.粮食增产 篇四
项目总结
根据《xx县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xx县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省农开办的领导下和省农大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实施地点范围
该项目位于xx县2010年高标准示范良田建设项目区内,涉及xx镇 村等五个行政村,项目区拥有人口9000人,耕地面积1.2万亩。项目区内设万亩示范片1个,涉及6村;千亩高产示范方1个,设在东村;百亩高产攻关田1个,设在村。项目区扶持核心科技示范户500户,辐射带动区60万亩。
(二)项目实施内容
1、推广优良品种。项目区内积极推广小麦、玉米优良品种,小麦品种选用了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矮抗58,玉米选用了增产潜力大的漯单9。
2、推广运用集成栽培技术。项目区栽培技术上运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小麦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氮肥后移和玉米密植、延迟收获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
3、提供物化补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实行“五统一”,既统一耕作、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和统一防治病虫害;千亩方统一品种、统一防治病虫害;万亩示范片实行良种补贴。项目区发放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补贴两批次,合计36.5万元,集中培训3期150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份、技术手册4000本。
二、取得的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2010年玉米经省专家测产: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示范片、万亩示范方、辐射区平均单产为 864.9公斤、778.5公斤、733.5公斤、576公斤,较全县玉米单产548.9公斤分别增316公斤、229.6公斤、184.6公斤、27.1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大幅度增加,并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10—2011年度小麦当前处于拔节孕穗期,植株长势健壮,根系发达,发育进程良好,夏粮丰收在望。
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科技意识增强,xx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快速转变,对促进xx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取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八连冠,做出突出贡献。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粮食科技支撑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县长任组长,农
开办主任任副组长,涉及乡镇和涉农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调研总结等各项工作。技术小组由农业局业务副局长为组长,县农技站站长为副组长,农技、土肥、植保以及乡技术骨干、村示范户等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指导。
2.明细责任,强化管理
项目区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制,每个示范方设立标示牌一块,注明实施单位、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责任人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蹲点服务,抓好“分区负责、分片管理”的高产攻关责任制,确保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户、到田。
3.集成技术,统一服务
项目区内,在玉米上主要抓好“四度”、“七集成”玉米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广 “一增、二调、三改、四结合、五提高”高产集成技术。根据小麦收获推迟特点,推广麦垄套种、合理密植等栽培技术。小麦上集成推广“一高五优三防”高产集成技术。小麦生长前期重点推广了选用新品种、适期适量足墒播种、科学运筹肥水、冬前化除等技术,实现了壮苗越冬;早春根据苗情加强因苗制宜,分类管理,促进苗情升级转化;中后期加强拔节孕穗和灌浆肥水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到田率达95%以上。
4.试验示范,标树样板
在项目区内设置了百亩高产攻关田、新品种展示田、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海博士生物液肥在玉米上的应用示范等;在小麦、玉米生长关键时期,邀请各级领导、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观摩,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及时总结高产经验,充分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玉米、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加强宣传,普及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并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全力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截止目前,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内驻点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500多天次,真正的做到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家喻户晓,并可熟练掌握和正确操作应用各项关键技术,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
5.落实制度,严格报帐
项目物资发放采取政府询价采购补贴物资,所供物资实行层层联责制,主管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实施协议;项目实施单位与补贴物资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协议;供货单位与项目所在村委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实现了所供物资优质优价。实施单位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机制,对项目每项支出
费用进行了帐、款、物三审核,严格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实现了专款专用,并按时向农开办、财政局和技术依托单位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xx县农业技术站
5.粮食增产 篇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复杂的形势和较大的困难,粮食“七连增”的起点高,北方冬麦区遭遇冬春连旱,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重农抓粮的良好氛围,在落实好已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和现有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全力保持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不退缩,坚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定抓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力争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力争夏粮获得丰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把旱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促进小麦安全成熟,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早稻恢复增产。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良种补贴标准的有利时机,抓好政策落实,加强信息引导,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减少直播稻面积,推进机插秧,力争单产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
——力争秋粮保持稳定。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产量稳中有增。加快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玉米增密等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继续推广玉米增密、适时晚收技术,在长江流域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措施
(三)落实播种面积。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种粮规模化水平。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要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项目带动、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使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今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六)大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农业部要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精心组织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
(七)全力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推进
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全程承包模式,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三、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九)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加强指导,重点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十)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动员村级组织、农民群众新建和修复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调动科技兴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十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要重点支持种粮大户。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今年年底,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以历年贡献大、今年增产多为考核重点,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以推广抗灾增产技术和开展科技服务为考核重点,种粮售粮大户以生产、出售商品粮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考核重点。中央财政对受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强化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要层层分解任务,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主产区要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主销区要保证必要的自给率,力争有所提高;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产需基本平衡,力争多作贡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于今年年底向国务院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情况。(十五)强化部门协调。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十六)强化督导检查。在关键农时季节,要及时派出工作组开展工作督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各地要建立相应的督导制度,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防止形式主义。统计部门要建立省以下粮食生产监测调查制度,严格核实产粮大市、产粮大县及粮食高产创建区粮食生产数据。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
(十七)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各地抓粮食生产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6.增产又增收是关键问题 篇六
但是,从总体上说仍有四个问题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偏高,这既提高了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又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费用支出;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个别地区为了填补财政缺口,以各种隐性方式变相向农民收费,重新加重农民负担;三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农民担心现在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能否长久坚持下去;四是粮食丰收后粮价下跌的风险依然存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价格因素有可能再次变弱。
面对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应继续处理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将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防止粮食丰收后出现粮价季节性大幅度下跌,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坚决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保护粮农收益;另一方面,建议启用国家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在夏粮、早稻和秋粮上市时期,适当扩大粮食收购量,增加国家粮食储备规模,相应减少市场粮食流通量,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要继续加大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既然粮食主产区为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国家就应该在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公共投资,降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成本。
三要加强制度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粮食主产区政府一定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把执行政策好坏、农民负担反弹与否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登记制度,定期检查农民减负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要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7.濮阳县粮食增产原因分析 篇七
一 十一五以来, 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
从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年开始, 濮阳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粮粮总产量连年增产, 2006年濮阳县粮食总产771702吨, 比2005年增产76937吨, 同比增长11.1%, 以后每年粮食产量都呈增产态势, 至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08051吨, 七年来濮阳县粮食增产136349吨, 年均增长4.09%。 (附:2005年至2012年八年的粮食产量)
二 濮阳县粮食总产增长原因分析
(一) 加大了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至2012年, 灌溉机电井达到15176眼, 其中配套机电井13267眼, 仅2012年就新增配套机井504眼, 濮阳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5.9万亩, 节水灌溉面积49.7万亩, 旱涝保收田面积97.8万亩, 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10多万亩, 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50多万亩, 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0多万亩。从而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 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 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到位,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濮阳县积极落实国家一系列种粮惠农政策, 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连续贯彻落实, 使农民尝到了种粮的甜头, 加之粮食价格稳步提高, 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 推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加。2006年至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191.18万亩、193.44万亩、195.95万亩、198.78万亩、200.55万亩、203.37万亩、207.00万亩。
(三) 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提升了农业的管理水平, 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近几年, 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产量高、品质好的粮食新品种不断得到推广, 推广优质粮食品种的公司分阶段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和服务, 使农民有习惯性种田、传统种田变为科学种田, 同时粮食新品种更新换代的时间缩短, 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 为粮食稳步增产的提供重要保证。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对推动粮食亩产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增加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力量, 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 为农业生产提供“供种、管理、病虫害防治、指导”等的统一服务, 促进了粮食单产与粮食品质的提升。
(四) 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优化, 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内部种植结构朝着小麦、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扩大、低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减少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亩产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五) 农业项目的实施, 使粮食产量持续增加。通过跑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高产示范田、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 为粮食生产丰收打下基础, 全县建成高产示范田13个,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0多万亩, 配方施肥面积80多万亩, 推广配方肥3万多吨, 改善了土壤肥力, 提高了粮食产量。
(六) 气候基本适宜, 为粮食生产稳步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近五年来, 对于粮食生产来说, 总体上气候利大于弊, 为粮食生产稳步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夏粮生产期间, 基本以轻旱天气为主, 大部分年份的小麦生产关键期, 如播种前、返青期、灌浆期降雨适时、适量, 光、温条件适宜;秋粮生产期间, 多数年份夏播出苗后偏旱, 中后期雨水丰沛, 适宜壮苗生长, 个别年份中后期雨水偏多, 总体上适宜粮食生产。
三 推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建议
(一) 保护耕地, 减少土地流失,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只有耕地在, 粮食生产才能有保障, 因此应不断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非法占地的查处力度, 减缓耕地流失, 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
(二)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增加高标准稳产、高产田。
近几年, 粮食增产的幅度越来越小, 2006年至2012年濮阳县粮食分别增长11.1%、9.8%、0.04%、1.9%、0.8%、1.4%、2.7%, 粮食持续增产的区间逐年减少。所以, 保持粮食增产的后劲已成为当前粮食生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濮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有七个乡镇紧临黄河, 中低产田较多, 影响粮食亩产水平, 但也是粮食生产实现持续增产的潜力所在。只要对中低产田进行科学改造, 增加亩产量, 提高粮食平均生产能力, 粮食增产还有空间。因此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 是实施粮食持续增长目标的重要措施。
(三) 加强农田水利管护,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效率。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因此, 首先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养护管理投入, 优先安排已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费用, 确保其运行正常, 做到旱时能浇, 涝时能排。其次要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由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由使用方式转变为合理安排, 统筹使用, 共同管理的有序方式, 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四) 整合土地流转资源,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目前, 广大农民经营的耕地多为“巴掌田”, 为农业机械化耕作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流动, 农业兼业化、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对土地也缺乏科学有郊的管理, 因此对土地进行科学有郊的流转达成规模经营已成为当前土地经营的主要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和对农耕地管理的不科学性会影响粮食生产, 因此推进粮食稳定发展, 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以达到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五) 发展统一协作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以农户为单位的自主化生产仍然是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形式, 影响了粮食亩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议由政府引导、组织建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切实解决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管理粗放的问题,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再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 建立专业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和松散型服务组织模式。专业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由村、组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人员组成, 推选服务组织负责人统一指挥, 实行统一耕种、施肥、浇水、病虫防治、收获等。松散型服务组织由乡村干部协调、指挥, 按户以义务工的形式纳入到服务组织中, 根据需要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六) 加强农作物耕、种、管技术培训, 确保粮食作物生长期的健康生长。
8.粮食稳定增产 种植业全面发展 篇八
一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落实好万亩示范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整建制创建试点;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二是深入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北方城市设施蔬菜。重点抓好5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加大南方冬季瓜菜北运基地建设,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蔬菜开发试点。
三是扎实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努力实现抗灾夺丰收。提早制定预案,分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提出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好“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
四是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努力实现“虫口夺粮”。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重点扶持1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1000个示范片、1万个防治服务组织,力争统防统治覆盖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
五是深入推进科学施肥,进一步提高土肥水利用效率。选择100个县、1000个乡、1万个村,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百千万”整建制推进行动,促进配方肥到田;继续建设100个节水农业示范县,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六是加强农药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宣传贯彻,继续开展“农药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完善农药残留标准体系,推动落实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政策。
七是保持现代种业发展势头,加速推进民族种业壮大。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种业核心竞争力。
9.增产道小学 小学语文 吴建英 篇九
吴建英
语文学科
增产道小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要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为在语文课文中,不仅蕴含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有很多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哲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深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即既教书又育人。其实教书时育人,可起到双赢的效果,既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这也说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多么重要。学生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画出自己五彩缤纷、绚丽的生活,而不是暗淡的、灰色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当今竞争的社会需求„„这一切一切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就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导入新课时,渗透德育教育
巧妙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通过导语可以对课文“情的迁移,理的默化。”使学生提高其思想,修养其品德。
如:《落花生》一课,新课伊始,我问同学:“我们已学过《梅花魂》一课,作者表面上是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珍爱墨梅,而实际上借梅花来歌颂什么?”(歌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不怕困难、坚贞不屈、凛凛傲骨的中国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借物喻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请同学猜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花生)作者借花生表达什么情感,说明什么道理呢?从文中找出中心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环节,我借《梅花魂》导入,让学生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的气节,然后猜谜激发学生兴趣,最后找中心句,让学生初步感受要做像花生一样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巧妙的导入可以在学生心里播下高尚的思想之种。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读一首小诗——有一个人将我支撑,有一种爱让我感动。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诗虽小,情真挚。将父亲能支撑我的一片天空的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于学生头脑之中。虽然父亲给我们感觉是深沉的、含蓄的,但他的爱是排山倒海的,震撼人心的。巧妙的导入,使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父爱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深切体验与感受,可以在学生心里播下感恩的思想之种。
精心设计的导入,为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所,教师在教学中相机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鲜活生动,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二、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作者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文字记录。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名篇佳作,有抒怀言志的,有寓情于景的,有蕴含哲理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这些好文章,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篇文章。在学习辉煌的过去这一部分,我指导学生带着赞美、自豪之情诵读这一部分。学生语气自然从容,语速渐缓,娓娓道来。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各种奇珍异宝,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时,我指导学生带着痛惜、仇恨之情朗读这一部分。学生语调提高,眉宇紧锁,目光愤慨。通过感情朗读,他们仿佛进入洗劫一空的园林,看到了侵
略者的疯狂、野蛮、贪婪、残暴,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增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学生通过前后不同基调慷慨激昂的朗读,感受辉煌,记住耻辱,增强了民族使命感。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跳下悬崖”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高潮。我利用插图,激发情感,图文结合,以情促读。学生带着激昂悲壮的感情读出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读出了完成任务后胜利的喜悦;读出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读出了五壮士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为此,同学们在感情朗读中又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朗读这些文质兼美、气壮山河的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高尚道德的形成做了充分准备。
三、精心设计提问,渗透德育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并贯穿教学始终: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竟然让我把鱼放回到湖里去,同学们如果换做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不愿意放?有人愿意放,有人不愿意放,同学们立刻分成两大派并展开辩论。不愿意放的同学是因为钓到了很长时间,鱼大又漂亮,且没有人发现,我顺势分析这些侧面描写及我的心情变化,这样更能反衬出父亲的自律及要求我的严格。同意放的同学是因为还没有到捕捞的时间及父亲的表情和决心,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从正面感受到父亲平静中含有坚定,和颜悦色中带有不容争辩的态度。激烈讨论后,意见达成一致——放。精心提问,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领悟了终身受益的启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诚实、守信,品行的端正是做人的根本,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财富。在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那条鱼的诱惑,只有坚持原则,不为所动,才能获得勇气和力量,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如:《落花生》一课,学习“父亲议花生”这一部分,我是这样精心设计提问的: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父亲用花生和谁进行比较?为什么这样比?学生讨论后归纳出: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花生的特点——不炫耀自己的用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趋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为人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要有真才实学、默默埋头苦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凭借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提问,抓住各种有力契机,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品德教育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放映幻灯片,学生表演,多媒体播放等情境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悄无声息地受到感染。
如:讲《桂林山水》一课,我先播放配乐朗读,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独特的风景中领略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及自豪的情感。
再如:讲《落花生》一课,为了给学生营造吃花生议花生的情境,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美味的花生,让学生品尝花生的同时,也让他们说说花生的好处,与文中的“我”“姐姐”“哥哥”一样,同学们说的花生的好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深入探究父亲的三段话后,同学们知道了花生最可贵的品格就是它的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的性格特点,理解了作者借花生赞美那些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们。在这节课的尾声,我再让同学们品尝花生,问同学们此时的花生与课伊始时的花生味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不仅味更浓,而且还有情,即令人敬重、敬畏之情。至此,对学生的这种人美在内心,而不是在外表的品德教育也水到渠成。
随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美好、善良、真诚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情不自已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品格的形成、情绪的陶冶及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在美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做到文道统一。
五、拓展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拓展训练是对语文课堂知识的延伸,是对学生求异思维培养的阵地,也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的过程。恰到好处的拓展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现文道统一。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学生学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后,让学生结合第三自然段,拓展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写到:我仿佛置身在圆明园的买卖街里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道路两旁种着杨树、柳树,两相辉映,愈显葱茏,两排古色古香的房前,一家家商户大声叫卖着,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从外地来的驼队也进入了买卖街,每只骆驼的背上都背着沉甸甸的货物,骆驼脖子上的驼铃发出清脆的响声,驼铃声、叫卖声和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编织出了一幅热闹繁华的买卖街的画面„„这一拓展训练不仅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繁华,而且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为后文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激起学生的仇恨和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学习完课文之后,进行拓展训练: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壮士,面对着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到:五壮士你们为了掩护人民,毅然跳崖,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魂的英雄乐章。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你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你们的英雄事迹将流芳百世,你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拓展训练,激发了情感,使学生对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心中充满了对英雄的热爱与敬佩。此处训练正好给了学生一个宣泄情感的渠道,情感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升华。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潜入学生的心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渐渐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素质和道德规范,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