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4-08-15

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精选6篇)

1.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篇一

全国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综述

司林波《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第2期

摘要:会议围绕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国际的视野和历史的视角对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以及薪酬制度改革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与会代表还就高校内部权力结构调整和领导体制改革以及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等热点问题交流了意见和看法。关键词:全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了贯彻教育部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于2007年9月21日至2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全国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交流研讨会》,来自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85所高校的主管领导以及人事部门、发展规划部门以及高教研究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共计12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同志主持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副院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马陆亭主任、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孙宵兵司长、上海交通大学人事处处长、教育部人事司高校薪酬改革课题组专家吴旦教授分别做了主题报告,西南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代表分别对本校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其他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分别进行了交流探讨。

现将会议主要内容与观点综述如下:

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会议期间,人事部、教育部的专家对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进一步深化岗位设置管理和工资制度改革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并从宏观的角度概括了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定位和目标。

1、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李克实研究员首先分析了我国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实施中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能力导向,职称评定标准和岗位能力条件脱节;缺乏业绩导向,知识能力和实际贡献脱节;政府强制管理范围过宽,忽视了单位用人自主权;评价标准过于笼统、僵硬,与岗位特性不相吻合;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对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设置了障碍。

2、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定位。与会专家和代表认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在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知识劳动的特点。它既区别于行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和其它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公办高校与政府组织同属于公法调整范围,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属性,但二者的公共服务的角色,受公法约束程度,具体运行和管理方法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域组织,而高校主要是为公益目的而存在的。公办高校虽然属于事业单位,但它具有知识劳动和生产的特性,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这些基本特点也决定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特殊性。

3、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提高高等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实现政府和行业、单位管理分开;任职资格和岗位聘任分开;职业资格等级限制和岗位待遇分开;知识能力与岗位业绩评价分开。通过改革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高校岗位设置改革

人事部专家着重对2007年5月7日颁布的《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进行了说明。《指导意见》明确了文件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对高校岗位类别设置、岗位等级设置及基本条件、岗位聘用以及组织实施中的若干问题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与会领导、专家和高校代表就岗位设置和聘用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1、如何解决人员超编和混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专家认为应该根据编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一岗一人。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已经交由社会化管理的项目按项目管理,不再设岗。同时,考虑现实困难,允许暂时超编,但超编单位原则上不能再进新人,不允许混编。

2、如何解决岗位与人员工资系列不对应问题?专家指出,首先,应该按岗位性质确定工资系列。按岗聘用,岗变薪变;如教研室主任按教学系列,教务处长按管理系列等;其次,对于管理岗位待遇偏低的情况,可以通过岗位绩效工资设置,适当增加管理岗位报酬;同时可以考虑在管理岗位保留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称谓;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逐步减少和不再允许执行与岗位主要性质不符的工资系列。

3、人事部和教育部的领导和专家还就如何解决岗位人员与原身份不对应问题,如何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各等级内部结构比例,如何保证关键岗位人才的稳定性等问题与高校代表交流了看法。认为应该严格按岗位条件聘用,允许按管理、专业技术、工勤的顺序和岗位要求直接聘用,但工勤人员转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转管理岗位必须通过公开竞聘,竞聘后工资标准按照新聘岗位工资系列套入,与原岗位无关;当符合基本条件人员数超过等级比例数时,应该根据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时间、贡献和业绩情况以及年度考核情况等公开、择优选拔;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可以根据岗位要求和职工本人意愿,从实际出发制订不同期限的聘用合同等。

三、高校薪酬制度改革

教育部人事司高校薪酬改革课题组专家吴旦教授分析了高校劳动的特点,对高校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做了梳理,认为我国高校工资制度改革从长远来看,应该着力构建由当期分配和延期分配组成的现代高校薪酬制度。薪酬(compensation)是对雇员劳动和贡献的全部补偿,包括当期分配和延期分配。当期分配主要包括年内支付的工资、奖金和红利等。延期分配是通过员工福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等形式进行的分配。

1、当期分配。当前高校的当期分配形式主要有职务工资制度、技能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年薪制等类型,但实际上各高校并没有选择单一的工资制度,而是多元化的薪酬组合。影响当期分配的因素主要有组织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的目标、定位和性质,大学的发展战略等;组织外部因素,包括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情况、政策和法规等;另外还有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资历、学历、能力以及知识活动特征、绩效等。另外,吴旦教授还通过对高校劳动的特点和教师的贡献的分析指出了高校工资的当期收入水平定位,认为从社会水平来说,应该处于社会中上层水平;从行业水平来说,应该高于科研机构的一般研究人员,相当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中高级职位人员的收入水平;从国际水平来说,应该相当于国外著名高校教师收入的50%左右。

2、延期分配。延期分配是薪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激励措施,可以引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从而大大提升高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吴旦教授认为应该在延期分配上作出突破性改革,因为知识性投入代替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不直接产生经济收益;同时,投入和产出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也不能够当期即时反映;另外,如果过分强调当期分配,还有可能导向追求短平快完成任务等问题。吴旦教授还分析了教师的延期分配制度设计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首先,坚持体面生活原则,补偿教师面对的社会风险,以保证教师及其家庭生活有更好的保障,这是教师得到社会尊重的前提条件;其次,激励原则,补偿教师的预期贡献是人力资源战略中的激励手段之一;再次,稳定安全原则,补偿教师的年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

四、西方国家高校的用人制度与分配制度

上海交通大学吴旦教授从国际的视野对美、日、欧等西方国家高校的用人制度与分配制度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拓展了与会代表的视野,也启发了代表们的思考。

1、西方高校的用人制度及启示。美国受市场驱动建立了与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的完全聘任制度,即任期制与终身教职制并行。对于低职务教师,多实行短期合同制度。学校根据工作需要、科研经费情况,定期签订聘用合同。对于高职务教师,推动终身聘任制。比如,助教工作五年,第六年申请终身副教授资格,如果不成功则要走人,即形成了“非升即走”的用人制度。英国高校的教师聘任同美国类似,既有终身职位的教授,也有临时讲师和短期契约的雇佣教师;法国大学教授和副教授没有任期,而助教是由学院或者学系规定任期的;德国教师主要以任期聘用为主,高校中只有教授享有终身雇佣资格;日本一直以来对所有的专职教员都实行终身制度,近年来也开始改革并酝酿任期制度。

2、西方高校的分配制度及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的分配制度一般表现为市场化的特点,实行动态变化的薪酬理念,一般每年制定一次新的薪酬政策或计划,院系在薪酬管理中具有自主权。其薪酬水平一般处于中等水平或者偏上,社会地位较高。在其工资结构中,非常强调绩效工资和福利。西方国家高校一般都备有完善的工资调整与增长机制,根据其增资方式不同,主要有年度薪酬范围调整;基于个人绩效和工作成绩的个人增资;基于职位级别变动的薪酬调整;保证学校内部公平的协调性薪酬调整等。另外,一般还具有一揽子福利计划。在美国,福利收入一般要占到教师总收入30%,这些福利不仅保证了教师的财政安全和生活享受,对教师的总薪酬收入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五、依法治校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学校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各级高教管理者必须对这一特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把握。

1、依法治校。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依法治校的基本精神和相关要求。孙宵兵司长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高等学校与政府相对构成行政法律关系时,其法律地位是行政相对人;高等学校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其法律地位是国家教育权的代理人和具体行使者;高等学校与其他地位平等的权利主体发生民事关系时,其法律地位是法人。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应该加强高等学校的自主权,推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而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运行体制。

2、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会代表联系本校工作的实际经验,认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的根本领导体制,是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所规定的公办高校的基本制度,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障。南京师范大学代表介绍了该校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方面的探索,南京师范大学根据党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南京师范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2006年8月31日),《细则》对党委的领导职责、校长的职权、以及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工作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南京师范大学还对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了探索,并在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试点。

六、高校内部权力结构与现代大学制度

马陆亭研究员认为当前学术浮躁和创新乏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问题。应该理顺高校内部管理权力结构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而构建起能够让“小人物”也能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

1、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与会代表就大学内部权力结构,主要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认为由于我国的制度和体制原因,实行西方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是不合时宜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的根本领导体制。应该彰显学术权力是毫无疑问的,但把学术权力提升到什么程度是值得商榷的。与会专家和代表认为,在院系二级单位实行某种程度的教授治院(系)是可以尝试的。与会代表还对完善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等进行了交流探讨。认为应该发挥学术机构的作用,使得学术机构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真正成为有话语权的部门,行政权力应该得到有效的制约,逐步扩大院系在教学、财务、用人方面的自主权,最终建立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行协调的运行体制。

2、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要实现这个目标,进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自治与控制的关系。自治是大学的基本精神,但绝对的自治即使在素有自治传统的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也不复存在。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是高等学校自主权赖以存在的基石。二是实质性自主权与程序性自主权。即高等学校应该具有什么权力和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认为应该逐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建立保障高校自主行使权力的制度和机制。三是管理自主权的层次性。在每个国家高等教育内部,也存在着各高等学校间办学自主权的层次差异,这种差异与高等学校的水平层次紧密相关。对大学地位的研究表明,学校研究水平的层次性制约着办学自主权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存在着差异。

本次研讨会,议题丰富,针对性强。教育部、人事部的领导和专家从国际的视野出发,针对国内的现实问题,与参会高校代表就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热情地交流了意见和看法,特别就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会议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对策,取得了诸多的共识。这必将为各高校正在进行或即将展开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2.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篇二

会 议 纪 要

为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和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协作组的安排,“2012年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于2012年7月6日—7月8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连海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集美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共12所高校的23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研讨”。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胡祥培教授到会致辞,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学位标准组专家、大连工业大学校长邹积岩教授到会就学位标准制订作了重要讲话并进行了具体指导。会议由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黎胜教授主持。

黎胜教授报告了“全国工程硕士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第五次全体会议”和“学位标准研究组第五次会议”的有关会议精神,并详细介绍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初稿》的主要内容,与会代表就学位标准初稿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由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不同,因此,代表们就标准中有关工程硕士专业知识的要求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学位论文形式要求、实践环节、学分要求、论文评阅和答辩、论文质量评审等内容进行了认真评议,会议就是否取消“调研报告”论文形式、双导师制的实施、课程学分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否将发表论文成果等作为考核指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区别在学位标准中如何体现、答辩委员会组成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认为标准应该是工程硕士教学、培养过程的共性基本要求和指导性文件,各培养单位在制定自己的培养方案时,可根据各自学科特色、社会需求、培养对象需求等制定出更为详尽、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会议同意将该初稿按会议讨论成果进行局部修改后,再发给各培养单位审阅后可以提交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位标准组讨论。

与会培养单位还向会议提交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并围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培养方案、培养质量保证和评估、核心课程建设、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培养工作经验交流、领域发展报告、职业资格认证调研、协作组制度建设、协作组如何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各单位在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协作组各培养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推动协作组的各项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本领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很有必要。通过会议交流,促进了各单位的相互了解,拓宽了思路,为今后进一步规范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次会议还初步确定由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承办2014年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

本次会议在协作组各成员单位的支持和各参会代表的热情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在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的支持下,为开好此次会议做了大量的工作,与会代表一致表示感谢!

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

3.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篇三

电子商务理论研究

1.电子商务新模式BUC研究彭丽芳等

2.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模式创新与相关建议荆林波等

3.长尾理论及其企业适用性研究黎涛等

4.受在线产品评论影响的零售商与消费者主从微分博弈何建民等

5.基于Web ODS的电子商务体系结构分析与研究李建军等

6.基于电子商务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的关联规则算法研究杨玉等

7.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品物流配送柳健等

8.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特点分析刘吉华等

9.基于RSA公钥加密算法的电子邮件加密程序之JAVA实现刘 静等

10.基于问答类网站的网络营销策略黎涛等

11.云模型在数据库数字水印中的应用研究张小红等

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1.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李 琪等

2.校园网与移动网集成的家庭与学校信息沟通模式何建民等

3.移动金融的法律问题秦成德等

4.基于淘宝开放平台的第三方应用研究与设计朴春慧等

5.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曹卫美等

6.从新浪谈我国新闻商业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雷萍等

7.丹东农村地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王 震等

8.基于UTAUT模型的大学生手机支付行为的实证研究彭红霞等

9.江苏玩具供应企业规避金融危机的网络营销对策研究刘英卓等

10.校园就业创业平台建设的构想张宝明等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

1.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规范化探索陈德人等

2.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李洪心等

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赵 波等

4.电子商务教育:理念误区与人才培养定位吴清烈等

5.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孙若莹等

6.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刘培刚等

7.面向岗位技能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龚秀芳等

8.财经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研究高嵩等

9.构建“知业-专业-创业”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潘旭华等

10.基于电子商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岚等

11.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臧玉洁等

12.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析张宇婷等

13.针对三本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刘笑萍等

14.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探析柳健等

15.电子商务专业《互联网数据库》课程建设与改革徐利敏等

16.基于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与途径——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

17.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电子商务法》教学模式的思考刘 静等

18.网络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韩耀等

19.网络营销教学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的思考黄建莲等

4.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篇四

“全国建筑业行业季度调查研讨会”简报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于2002年11月13日在天津召开了全国建筑业行业季度调查研讨会,会议进一步研究落实了开展季度统计调查工作和行业发展研究工作。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和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专业分会的同志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陕西、海南、西藏3省区因故未参加会议)。

建设部总工程师金德钧同志一向关心统计工作,百忙之中出席了会议并宣讲了“十六大”精神,他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统计工作;要求统计工作人员以高度负责地精神搞好统计工作。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建筑业行业中开展行业季度调查工作非常必要,同时,在季度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建筑业发展研究信息系统”,逐步形成行业发展研究资料库,不仅有助于各级政府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制订行业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综合大家的意见,会议决定:

1、鉴于2002年第三季度统计调查工作布置较晚,应用软件的使用需有一个熟悉过程,故推迟到2003年3月底按规定格式上报。

2、为适应工作方便的需要,可结合统计报表工作一道部署第三季度的统计报表(只上报汇总数)。

3、为及早建立行业发展研究资料库,增加2002预报资料(另行通知)。

4、为提高工作效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力求于今年底之前开始试用管理版软件。相应的一级和特级企业也要尽早使用软件传输,二级及其以下企业可着情,逐步使用软件传输资料,故资料的登录实行计算机加手工录入并用。

5、建设部内设机构调整后,建筑业统计管理工作由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负责,以往部署的建筑业统计,今年未再行文要求继续执行的,暂停上报。

最后,与会同志希望软件开发系统再增加一些指标,如月报、招投标、增加值等,以便更好地满足管理需求。还希望建设部今后多组织一些有关统计工作的研讨,交流活动。

5.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篇五

大禹治水最终地域在禹城-“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禹城市人民政府、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和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举办的“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于4月25日至26日在禹城市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66位专家学者和当地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67篇。会议仍然采取中国先秦史学会传统的方式,即分组研讨和大会发言相结合进行。与会者本着学术问题要发扬“百家争鸣”的“稷下”学风,畅所欲言的精神,对大禹治水的史实和大禹文化的内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一些学术问题上达成共识。现就有关学术研讨问题综述发下:……

作 者:程兆民  作者单位: 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 关键词: 

6.全国高校美术与设计研讨会会议综述 篇六

中华神经科杂志主办的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于 2004年7月10—12日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召开。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225篇,举办专题讲座9场。会议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议题是:当前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急性期治疗和早期康复,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等前沿问题。开幕式上,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张海明出席祝贺。中华神经科杂志主编,著名神经科专家秦震、郭玉璞及其他新老神经病学专家和与会代表200多人出席了大会,会议主要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

1.脑卒中研究进展: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秦震从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危险因素、预防、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七个方面介绍了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Moore等发现急性脑缺血患者与对照组相比,147个基因发生变化,其中135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危险因素当中应该重视中青年有先兆偏头痛的女性患者;长期随访发现服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在辅助检查方面,经胸超声心动检查射出分数降低是卒中预后的重要指标;在预后方面,白细胞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卒中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24h内的测定具有预后意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刘鸣指出结合循证医学的知识,前瞻性登记是一种提供临床证据的平台。对卒中前瞻性登记研究的目的、方法、类型到未来展望,做了很好的总结,并强调登记方法的规范性,与国际接轨,以便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中国社区卒中研究资料,为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全面的证据。

2.神经病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郭玉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基础和临床类型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分为两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和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脂肪条纹、纤维斑和复合粥样斑。复合粥样斑是在纤维斑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纤维帽和内皮细胞层破溃,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其后果造成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和栓塞·血栓。动脉硬化的病理分型分为微小动脉粥样肿、脂性透明性变、纤维束样坏死和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硬化的基础是内皮细胞下层透明变性。依据病理、病理生理、病损部位和临床表现将脑梗死分为腔隙性梗死、栓塞性脑梗死和血栓性脑梗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饶明俐对脑出血的病理改变和治疗进展作了详尽的总结,指出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其次是脑血管畸形、淀粉样血管变性、Moyamoya病、动脉瘤和血液病等,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管壁破坏,特别是微小动脉瘤和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引起小软化灶,是出血的病理基础。脑出血后的继发损伤包括继发脑干出血、继发丘脑下部损伤和继发脑疝。同时对脑出血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除一般治疗、脱水治疗、调控血压、保护脑组织和防治并发症外,也指出了外科治疗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并认为在小脑出血大于15ml或直径大于3cm时尤应进行外科治疗。另外,对神经内镜、碎吸术和微创手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3.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张苏明详细介绍了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机制是胰岛素抵抗(IR),IR的病因既有环境因素也有遗传因素。IR很可能是在一些遗传缺陷的基础之上,累加环境应激作用而产生的复杂表型。IR既可以加强脑卒中高危因素的致病作用,又本身就可以引起脑血管病。详细阐述了IR和各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指明了IR和代谢综合征在脑血管病中的研究现状和意义。该院崔英华报道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与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测量血浆sLD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sLDL升高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较高,是脑卒中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因此,sLDL检测作为了解脑卒中患者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新指标,对预测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部方向华等对北京等6城市35岁以上32034名无卒中病史居民做队列研究,探讨高血压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高血压亚型、脉压与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关系,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复合型高血压以及脉压与脑卒中和死亡密切相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程峥青报道脑卒中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越高,提示病情越重,CRP水平与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之间呈正相关性,CRP可以作为判断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指标之一。

4.遗传学方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胡学强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脑血管病与遗传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大多数脑血管病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少数脑血管病本身就是遗传性疾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①详细介绍了与卒中有关的候选基因,如载脂蛋白E(ApoE)、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脂蛋白脂酶(LPL)基因、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基因,以及各自基因表达过程和异常表达时的相对危险性和对卒中发生的影响。②与遗传有关的特殊脑血管病,Moyamoya病、颞动脉炎和主动脉弓综合征是目前研究比较深人的三个疾病,从其流行病学、相关基因到主要的临床特点做了全面的释疑。③遗传性脑血管病,着重介绍了伴皮层下梗死和脑白质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淀粉样脑血管病和家族性颅内动脉瘤,详细阐述了CADASIL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基因遗传学,特别是普遍性的Notch3基因的错义表达,指出了Notch3基因信号转导研究的进展将会对认识CADASIL有更大的帮助,必然对CADASIL的诊断和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淀粉样血管病的基因表达、病理分型作出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总结了脑血管病候选基因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深入候选基因研究将为脑血管病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北京中日医院神经内科王国相等报道两个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家系,从病理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谢氏家系和李氏家系分别4代19人和3代15人,偏头痛是其普遍表现。HCY血症可以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做了探讨:HCY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引起小血管内皮片状脱失,增加血液中血小板的黏附性。HCY及其衍生物可增加血小板血恶烷的产生,影响血小板的聚集;此外还有可能影响蛋白C活性,使蛋白C调节的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增强而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应该在脑血管病患者中普查HCY,口服叶酸可以有效降低血HCY水平,对脑血管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金得辛报告一家系4代15例CADASIL,对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分子遗传学及治疗方面给出了详尽的报道,描述了其遗传规律,指出CADASIL可以生前获得诊断。

5.治疗方面: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贾建平向与会者系统介绍了脑梗死药物治疗的现状和最新进展,阐述了目前应用于临床脑梗死治疗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今后潜在的治疗手段,着重强调了循证医学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指出既要重视最高证据评价,也要重视专家的经验,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溶栓治疗方面,介绍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最新的研究结果,以及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一代溶栓药物,如嵌合型溶栓剂、单克隆抗体溶栓剂、南美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同时也指出了溶栓治疗的缺点:出血、血管再闭塞、再灌注损伤、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不能阻止缺血后即刻发生的瀑布效应;详细分析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优缺点,并且指出了目前开发研究的抗血小板治疗中最具有希望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药的应用前景。对神经保护剂和中药制剂的作用也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还认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应强调溶栓复流和脑保护的结合,尽量延长治疗的时间窗。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鲁广秀观察急性脑梗死80例,发现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无重要脏器出血。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王默力等观察发现,尿激酶联合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二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对现代脑血管病治疗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理想的治疗模式,建议建立绿色急救通道,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提出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孙玉衡等、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郑文权等、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丁素菊等介绍了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体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龙健中等研究了脑脊液置换术治疗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指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6.影像学方面:北京海军总医院戚晓昆总结了脑血管病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进展。强调了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病情和病变血管诊断的重要性,着重分析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于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少见脑血管病如淀粉样血管变性、CADASIL、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神经影像学特点,并同临床特点有机地进行了结合。

上一篇:喝醉酒检讨书优秀下一篇:惠州纳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