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

2024-08-28

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共11篇)

1.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 篇一

彰显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摘要

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变得越发生动形象有特点,是如今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又是数学教育的一次大冲破,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让学生成为主体,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数学实行多媒体教学又会让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让更多的学生去更好地接近并爱上数学,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对学生之后的学习路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数学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比较彻底地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分解,加快了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大脑中抽象向形象转化的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学。

多媒体的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在表现上显得“好看”,而且在对信息的控制上又特别的灵活与“好用”。其中多媒体教学在“好用”的特征上显得又特别的突出,不同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真正体现出的教与学的结合正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特别是情景式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使得其能够很生动的表现出来。

学生课外的学习也要与多媒体教学息息相关。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能够更充分地考虑到课堂内外的相互补充,从而对课堂知识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更好的完成教学与生活的接轨。

多媒体教学又便于知识的及时更新与补充。相对于传统的录像教材之类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可以随时随地地对内容进行修改,同时也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能更容易对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掌握,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计划的部署,对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与碰撞。

二、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优势 2.1 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无味的数学,大多数学生是没有一丝兴趣的,这也成了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然而,多媒体教学是图文并茂的一种新颖的授课方式,甚至还会穿插一些影音、flash之类的,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使得学生从被迫学习数学变为主动学习数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能理解

多媒体教学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将一些数学问题情景再现,用一种新的手段去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类似“相遇问题”,在这类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既要对物体运动方向进行理解,还要学会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有效地理清解题思路,想出解题方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要求就特别的高,也就使一些理解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多媒体教学便能消除这一弊端,通过动画或者影音等形式来将问题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使学生很快地接受。

2.3 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能将教师的思路与教学方法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仔细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同一个问题,使得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了知识的局限性问题,也使得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使得冗长的知识过程变得更加简短,也方便了教师用各种具体材料来强调重点,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更加细致,能够更好地认清不同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产生联想,加快对难点的突破。

2.4 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互动特点,让平时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具有趣味,告别了以往单一的数字教学,迎来了新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多彩教学,提高了学生多个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增强。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温床,而数学学习过程中正是需要这种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会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解决学生对抽象问题的不理解的问题,并简化一些复杂的演化。多媒体教学还能够缩短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使得对数学知识的讨论与研究更加频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

2.5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如何正确地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展现自身的才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是存在不同的差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未能认识到这样的差异,也没有尊重个别差异,然而多媒体教学却能很好地尊重个别差异。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多样的解决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以便适应不同的学生,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的权利。通过多媒体教学,数学在学生心中已经由那种枯燥无味的内容变为了一种可以自己加入其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的一种学科,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

三、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更要带头加入之中,让传统的讲课方式与网络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快地去接受并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仅在讲解时间和备课时间上大大缩短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引导者,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不大了,相反,多媒体教学仍离不开理论指导,需要有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作用反而更大了。在多媒体教学快速传播的今天,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实时更进,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贴近时代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说要摒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应该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教师应该要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数学教学的一次大创新,也是对数学教学的一次推动。多媒体教学所具备的特点存在着一种感染力,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随着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会让更多的人发现数学的魅力,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参考文献:

[1]全曰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王雷.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化学教育.2005.3 [3]张桂芳.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活动的三种支持水平.数学教育学报.2006.2

2.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 篇二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 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 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 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 再跳到椅子上, 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 软软的, 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 才知“椅子”已变成了长老, 原来他跳到了长老的身上, 长老是用脊梁来承接他。小和尚仓惶离去, 这以后一段日子, 他诚惶诚恐的等候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 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 他收住了心, 再也没去翻墙, 通过刻苦的修炼, 成为寺院的佼佼者, 若干年后, 成为这儿的长老。

无独有偶, 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 时常低头画些什么, 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 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 只是憨憨的笑道, 要学生课后再加工, 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 那位学生上课时再也没有画画, 各门课都学得不错, 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 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 归结到一点:他们有所作为, 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 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 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可见,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 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 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能自然而然的运用宽容;反之, 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 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 但绝不会真正的反省, 也就没有以后的故事。同样, 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或者狠狠批评, 但因为方式太“通常”了, 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

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和谐, 多一份教育的力量。但是, 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 如制定各种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殊不知, 这种高压政策只会适得其反。

在教育过程中, 班主任对学生严格管理是无可厚非的。但千万不要以为“严”是管理好班级的唯一法宝, 更不要以为“严格管理”就是惩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味地严格管理 (更不要说惩罚了) , 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胆小怕事, 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著名思想家波普说:“错误在所难免, 宽恕就是神圣。”孔子曰:“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 自控能力较差, 犯错误在所难免。因此, 班主任在“严”的同时, 要学会宽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 比惩罚更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班主任与其苦口婆心地一次又一次批评学生, 倒不如给学生多一些宽容, 使学生在宽容中知错、认错、改错, 健康地成长。若能如此,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必能像春风化雨般长久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这方面, 我们应向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学习。他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常用的“处罚”方式是:唱一支歌, 做一件好事, 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正是魏老师独具一格的“宽容”艺术使他的班级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 令人刮目相看。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不是软弱、妥协, 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 感受到教师的期待, 把外在规范的约束变成自我的压力, 进而转化为动力。

在教育乃至班级管理过程中, 作为老师, 最难得的是对学生另类行为的宽容, 允许学生有叛逆性。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宽容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把这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 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 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 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我们应该看到, 在学生 (孩子) 的另类叛逆行为中, 也许闪烁着很多智慧与人性的光芒。宽容不是对错误的迁就, 而是对创造力的尊重。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更不是一味地姑息纵容, 而是对学生成长权利的一种尊重, 是对未来的尊重。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生活在宽容中, 他就学会了理解。让我们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 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 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

3.让演示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彰显魅力 篇三

一、运用地图演示,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图像系统”。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地图演示,可以使学生从熟悉地图到看懂地图,从分析地图到运用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地理知识系统,培养学生提取、加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促成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例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要求学生记住34个省区的名称、位置、简称以及行政中心等内容,知识零碎难度大,我们可以通过“读图—析图—用图”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首先分组阅读“中国政区图”,依照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方位顺序查看地图上的省级行政区,再依照沿河(黄河、长江)、沿海、沿疆的顺序在地图上查看省级行政区,比一比各组谁找得又快又准。这样学生对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位置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学生在熟悉各省级行政区位置、名称的基础上,依据各省区的轮廓形状进行联想记忆,如黑龙江像天鹅、宁夏像和平鸽、青海像兔子、江西像女人头像、湖南像男人头像并且戴着个湖北大盖帽等等。学生在快乐中展开想象,对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最后进行分组拼图游戏,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幅中国政区拼图板,在较短时间内比一比谁拼得又快又准,对优胜小组及时给予鼓励。通过地图演示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状况及其特征的理解,建立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联系以及组合等空间概念,而且在观察、分析中得出结论,读图技能得到培养,地图思维得以形成。

二、运用模型演示,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地理中的某些现象和知识,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地理实物,或者演示地理模型等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那些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内容。

例如,在讲从两极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时,学生往往不理解,总是出现判断失误。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作为模型进行演示操作。用右手代表北半球,左手代表南半球,双手跷起大拇指,握紧四指。右手大拇指朝上,代表北极,观察四指指尖所指方向是否为逆时针。同理,转动左手,大拇指朝下,代表南极,观察四指指尖所指方向是否为顺时针。最后让学生总结。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地球两极自转方向的判断规律为“北逆南顺”。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演示,自己观察,自己揣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最初的模糊感觉转变为清晰立体的认识,由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学生自己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仅理解得深刻,而且记得牢固,甚至终生难忘。

三、运用电教演示,启发学生思维张力

地理课堂可以通过视频、Flash动画、电子白板等电化教学手段,配以动态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眼、耳、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共同运作,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或者复杂的地理过程,通过情景再现或创设情境等途径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达到最佳认知效果和最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对等高线等空间性强的地理概念无法直观掌握,我们可以通过Flash动画演示来轻松突破这个学习障碍。首先播放一段山脉的3D视频,测出最高山峰的海拔高度以及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将山脉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闪烁连接成平滑曲线,并出现多条不同海拔的等高线。将不同海拔的等高线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于是形成等高线地形图。这样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流程就清晰呈现给学生了。然后将山脉实体图再现在等高线地形图的上方,分别拉近、定格山体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部位,并对应到等高线地形图上,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这些地形区的等高线分布特征。通过模拟选择最佳登山线路,判断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的关系,将不同线路的剖面图通过动画立体、直观演示出来,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兴趣盎然。学生对抽象地理原理的认识过程大大缩短,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一发展到多元,思维过程从静态发展到动态,思维模式从封闭发展到开放。

当然,演示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因课而宜、因生而宜、因条件而宜。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地理教师认真去研究并优化教学方式,采用适当的演示教学手段,就可以不断提升地理课堂效率,增添地理课堂的活力与魅力。

4.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 篇四

让课堂彰显独特魅力

单位 :洛阳市第55中学

姓名 :王珏

信息技术让课堂彰显独特魅力

单位 :洛阳市第55中学姓名 :王珏电话 :1583793115

5内容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彰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可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突破难点 提高能力 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出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它以其特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来谈谈它的魅力。魅力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

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而且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1、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激趣”。我在教《母亲的呼唤》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讲读课文时利用信息技术“创境”。如教学《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里,学生对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缺乏感性认识。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远之感。此时可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能很好地

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3、在课堂训练中利用信息技术“持趣”。练习时,交互式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克服文字练习题的枯燥乏味,学生练得轻松,习得有趣。在讲《卫星比武》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把资源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卫星的图片出示出来,学生根据书上文字介绍他们的特点,找出相对应的卫星。学生练习时兴趣盎然。

魅力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让语文课堂“易”起来。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重难点突破的程度。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的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

1、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的难点。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设计了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多媒体,所以学生

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2、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情感升华的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的情感变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激发才能得到升华,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如我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学完五壮士跳崖的片段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气壮山河的声音一瞬间占据了学生的心田,那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瞬间得到升华,这短短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朗读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得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学生看着老人与海鸥的图片,听着舒缓的音乐,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所感动,这种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朗读中。另外信息技术也为朗读提供了辅助手段,如提供的朗读素材学生可以自由地跟读、模仿读。还可以利用配乐读、为动画配音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魅力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书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地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成了教学过程的优化。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5.让游戏在幼儿教学中闪光 篇五

子长县幼儿园杨静

内容摘要: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那么,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又如何发挥游戏的作用呢?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摸索、总结出利用各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激发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作为幼儿教师的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游戏时,幼儿的认识、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状态都是较其它的时候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这是因为一个尚未实现社会化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合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组成的社会的过程中,不可能象成人那般有效地得到情感和智慧上的满足,而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得到满足,在没有任何强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利用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学习社会交往本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个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幼儿的道德认识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简单的说理并不为幼儿欢迎和接受,教师的指令对幼儿也只是起到短暂的约束作用。通过角色游戏,幼儿会逐步感受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则,学习并遵守一定的道德规则。比如:在玩“乘汽车”的游戏中,一开始我有意不强调“乘汽车”的游戏规则,结果幼儿玩游戏时,蜂拥而上,游戏无法继续进行,只得停下来。这时,我乘机让幼儿讨论,游戏为什么会停下来?怎样才能顺利进行游戏?幼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最后达成一致见解:因为没有排队,没有秩序,所以游戏才能做不下去,只有排好队,有秩序地玩,才能玩的开心。这样,秩序的要领自然而然地就在幼儿的脑中形成了。接着,我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人们乘公共汽车时不排队,没有秩序会怎么样? 幼儿有的说:“大家挤来挤去,谁也上不去”。有的说:“会上得很慢。”还有的说:“会挤伤人”。利用经验迁移,使幼儿了解到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通过游戏过程中大家有秩序地上下“汽车”,也进一步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成行为方式,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遵守秩序。针对幼儿出现的具体问题,设计并指导幼儿游戏,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比如:有些 幼

儿天性好动,坐不住,责任感差,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有意地让他们扮演责任性强的角色,如医生、交通警察等角色,从而锻炼他们的坚强性,培养他们忠于职守的优良品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学到交往的本领。首先,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必须互相协作;其次,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医生、司机、售货员、战士、等角色,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和他人交往。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处理问题,不断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体验着自由与规则,体验着过程与结果,不断地从他人身上印证自己,求证自我的存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丰富并完善着自己人格的内涵,学习并尝试进行交往。

二、在教学中,利用游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内容趣味性加强。在教学中,幼儿园教师都会使出浑身解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简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使用游戏的方法。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语言活动——“记得牢”一课,开头时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作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 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效果非常好。使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同样适用于其它活动。比如在我设计执教的“5的序数”一课,采用“森林里开运动会请小朋友去当裁判”的形式,把幼儿带到游戏情境中去,既然是“裁判”,必然要对小动物各项比赛的名次做出判断,这样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轻松地学习并理解了序数的概念,学习兴趣浓厚,效果也非常好。同样的,不管在哪门学科中,只要能恰当地使用游戏的方法,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中小班的教学,更离不开游戏,因为中小班的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差,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只有游戏,才能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富有情趣。

三、利用操作游戏、创造游戏,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幼儿的游戏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愉悦外,往往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就说吹肥皂泡吧,勤于思索的孩子就会纳闷儿:为什么泡泡一定是圆的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漂亮色彩呢?这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科学道理。这样,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同科学道理结合在一起时,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幼儿在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的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另外,变废为宝的成功又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加强。所以,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去游戏,让他们用橡皮泥搓元宵、包饺子、小兔、做帆船飞机;让他们用火柴盒粘叠家具、组合音响、立交桥;让他们用各种废纸盒制作机器人,建造楼房。因为即使是最简单的操作与拼搭也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欢乐。

总之,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就像事业、工作、具有意义,这样就要求作为幼儿教师必须细心地观察、积极地想办法,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充分

发挥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地积累、总结、指导幼儿开展游戏的经验。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机械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进行的活动,所以我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玩保铃球、纸盒造型、瓶瓶罐罐总动员、七巧板等。这么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所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己选择“怎样玩,如何玩”。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瓶瓶罐罐总动员”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玩的方法,有的可以一个一个套在一起,幼儿可以把它们一个搭起来等不同玩法。”通过实践,孩子们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自己选择“用什么玩”。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各种纸盒来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后来在游戏中,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如各种瓶子和盒子等。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如果孩子们在玩游戏时,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

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例如:和孩子们“玩纸盒造型”的游中获得了乐趣,玩过之后还想继续玩。这时,我就提出:“这个游戏很好玩。你们还想什么时候再玩?”孩子们说:“我们想明天再玩一次。”第二天,我遵守约定和孩子们再玩了一次,这次他们表现得比上次还积极,游戏气氛比前次还要浓。玩过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要求重玩。实践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6.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 篇六

【内容摘要】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那么,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又如何发挥游戏的作用呢?本文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摸索、总结出利用各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 了解 塑造 扩大 培养

众所周知“幼儿期就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教学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老师,在游戏中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游戏仅仅作为幼儿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下面我就谈谈在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社会,塑造良好的个性。

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这是游戏较其他活动的一个不同所在。

如:一次在玩打电话的游戏时,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是专门听电话的,” 我马上接下去问:“你听电话后干什么?” “我听后可以 1 帮助别人。”于是小朋友开始打电话请其帮忙。不一会儿这个小朋友就急了,喊道“不行、不行,我帮不了你们!”“他不能够帮我们。有谁知道打什么电话就会有人帮我们?” 旁边一个孩子叫起来:“打110!” “对,打110”小朋友齐声附和着。“是的,110热线服务台就是专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任何人有困难都不用害怕,只要拨通电话就行了。”这样的一个游戏帮助孩子们了解社会,了解当今社会上的新机构以及新机构成立的宗旨。

当然,把幼儿身边的、经常见的、熟悉的事情穿插在游戏中,能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建立自我。

如: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做汽车上的售票员,我对他说:“我是你的老朋友,可我今天没带钱,你就让我上车不买票吧!” 他听了我的话愣住了,但经不住我再三说好话,最终他同意了。就在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妈妈跟我说:‘上车就得买票’。”一句话就引起小朋友争论。结果意见变为二种:一种认为既然是老朋友当然可以不买票;而另一种则认为不行。一个小朋友激动地说:“我爸爸就是司机,每次上车,他就会跟我说:乘车规则,那就是‘上车要买票,月票请出示’,这条规则人人都要遵守。” 经她这么一说,大家多不再争了。第二天,当我们再重复昨天那段情节时,我们的“售票员”说什么也不同意了,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已经知道乘车的规定,干嘛还要再做呢?” 可见游戏中传授给幼儿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在孩子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在游戏中讨论发生在周围的事,让孩子通过讨论知道一些道理,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很大好处

二、通过游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我们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事实上,在游戏中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有许多许多。诸如:四大发明、交通规则、交通工具、人体的发育成长、世界著名的建筑物、中国文化历史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播在游戏中是幼儿最渴望获得的,若你能雪中送炭,效果会比一次一次说教来得好得多。

三、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幼儿的游戏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愉悦外,往往会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让幼儿发现颜色的变化,我把三个玻璃瓶分别装上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水,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将这三种颜色按不同的方法混合,发现颜色的变化,勤于思索的孩子就会纳闷儿:为什么颜色会变呢?这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科学道理。这样,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同科学道理结合在一起时,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幼儿在游戏中,也可以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优美动听的音乐、语言优美而生动的故事,以及各种人物、动物的头饰等等,都给幼儿美的感受。幼儿在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的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不仅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 美的创造能力。

总之,游戏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意愿游戏。老师只有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掌握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的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游戏是幼儿最最喜欢的游戏。现在我真正体会“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 不是个好老师”这句话的含义,也真正发现游戏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现代幼儿园游戏大全》 作者:本书编委会

2、《幼儿园角色游戏与指导》 选自中国教育文摘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作者:李季湄

7.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 篇七

关键词:板书设计,教学,教学魅力

一.“一视同仁”, 板书与课件各显风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 作为学校教育战线的先驱, 自然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能。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板书, 一堂课上下来, 黑板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个字, 而对多媒体课件又显得过于依赖,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甚至把板书的设计省略, 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这种偏重其一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忽略了粉笔字板书这一传统教学工具所具有的艺术美感与教学价值;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以下几个缺点:

(一) 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 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况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节奏快, 难免重点不突出, 信息过多过滥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 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 缺乏思维的过程。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 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而最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授课内容是否适合或者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 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 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后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

(二) 众多的多媒体课件总是以提纲式的文字总结为主, 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而由于表现形式单一, 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即有些可见的制作字体不清楚, 做的花里胡俏, 版式排的不好.

(三) 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而且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本来采用传统教学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节课, 有的教师为了某些特殊原因, 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 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基本一样。相反则忽略了对教学教法的研究, 对教学模具的选择, 成了对传统教学的“一票否决”。

板书总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育技术呈普及化趋势的今天, 板书, 依然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

二.“精心设计”, 明确板书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从教育学角度看, “板书”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板书设计是一门很深奥的教学艺术, 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它要求教师把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等理论和规律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 同时又必须对板书设计的目的和要求有清醒的认识。

(一)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针对教师所上的每堂课而言的, 板书的设计内容也必须符合教学科目的学科属性, 而不能“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在某师范院校举行的一次学生课堂教学大赛中, 一位参加教学比赛学生在设计“苏教版”八年级《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的板书设计就犯了板书设计目的不明确的错误, 该学生的板书设计没有与课文知识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助系统, 而是对转基因技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这种错误的出现, 往往是对板书的设计目的和教学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的。

(二) 教师对板书的设计要求也要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握。板书在教学中作为视觉上的补充, 具有直观性和条理性的特点, 是强化教学的有力手段。这一特点决定其在语文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 语文课中的板书绝不能随心所欲、纵意而书, 而要精心设计、巧为布置。在实际的板书设计中, 教师要把握板书的规范性、启发性、条理性与科学性原则, 从板书设计的直观视觉到其所具有的理性艺术美感的体现都要求设计者要对板书的要求达到熟稔的程度。

三.“通盘考虑”, 富有科学性和个性

板书要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 突出课文的哪些内容, 作为教师, 要做到心中有数, 方向明确。合理的板书布局应该由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构成, 其中辅助部分又应分为两个小部分。具体来说, 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应以提纲的形式写在主板书栏的位置, 字体要显得稍大一些;为讲解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 (如某个公式、短语、字词等) 可写在左边的副板书栏里。这样, 不管是从整体的视觉效果还是部分之间的结构, 都能让学生一看就能领会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是为教学所用, 所以板书设计还要求具有科学性。科学合理的板书设计应该包括简练精干的语言, 简洁明快的线条组合和形象具体的图表等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出于对教学的需要, 而另一方面, 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符号线条等内容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自己的风格进行创新, 让自己的板书成为一种展现教师个性魅力的工具, 从而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清新典雅”, 彰显教学魅力

三尺讲台、一方黑板、半寸粉笔曾是教师挥洒一生的天地, 那或飘逸或俊秀的板书之间, 流逝的是教师的青春, 沉淀的是求知的希望。当一个教师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三尺讲台上时, 从他的粉笔尖流出的是涓涓的知识之泉。著名教育工作者魏书生说过:“改变一个学生, 最好是改变他的注意力。”当一位教师仅以一方黑板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 他就应该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已然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相待的合作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能否取得学生的信任和佩服依靠的不是往昔教师的严厉, 而是教师以自己的良好品格去感染学生。当教师以具有艺术美感的板书征服学生时, 教师得到的将是学生心灵深处最佳的溢美之词。

板书, 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媒介, 更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是教师智慧的结晶, 也是学生感知理解教材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教师要切实有效地发挥它的媒介作用, 让板书成为你彰显教学魅力的法宝。

参考文献

[1]蔡慧琴, 饶玲, 叶存洪,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版.

[2]胡淑珍等, 教学技能[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版.

8.让数学课堂在有效生成中彰显魅力 篇八

一、理性解读材料促进有效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提倡“生成”,使课堂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精彩无法预约。这种精彩真的是靠约定吗?我想靠的是教师的积累和睿智,首先要充分预设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可能反应以及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也就是靠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归根到底是对材料的解读,以及通过解读将材料按照教育通识建立起“序”的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中,关于材料的解读,从对现有文本材料的解读建序,慢慢地进步到对学生提供的思考材料的解读建序。只有能够对学生的即时思考材料作出解读建序,教师的教学生成能力才有实质的进步。

特级教师俞正强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先出示:××比××高()。

学生回答出下列内容:

××比××高一些

××比××高一个头

××比××高10厘米

这时候,老师问:同学们,这三个答案从上往下看(画一个向下箭头),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越来越大了。

生2:越来越小了。

生3:越来越准了。

面对三个同学的思考,教师怎么解读呢?简单地肯定生3,否定生1、生2也是个办法。但如果这样做,这节课就很难有所生成了,俞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三位同学有三种答案,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师:生1为什么说越来越大了?

生:他看一、一、10,所以觉得越来越大了。

师:那生2为什么说越来越小了呢?

生:他是看单位的,些→头→厘米,厘米最短。

师:你对他们两的思考有意见吗?

生:要合起来看。

师:怎样合起来看呢?

生:……

师:所以说谁是正确的?

生:生3。

俞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处理呢?因为他对学生的思考材料能够智慧地解读。因为有了解读,所以会进一步挖掘,使学生的思考向下一个层面发展,从而使课堂中有现实的有效的教学生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断捕捉、判断、解读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动者。

二、利用学生差异促进有效生成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一种短暂的心理空白。同时,由于每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考所需的时间,也不可能同步。因此,我们面对生成一定要留足思考的时间,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程。

我们来看特级教师徐斌是这样教学“乘法意义”的:

师:(课件演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100张电脑桌上共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算式怎么算?

生:(开始列加法算式2+2+2+2+2+……)

过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想到了什么,停下来,开始和同桌轻声讨论,绝大部分同学还在认真地加着。

师(会心一笑,什么也没说,课堂上只有学生的动笔声音,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几分钟时间。)

生(终于都停下来了,并且纷纷举着小手,有的嘴里还在议论。)

师:(轻声地问)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我们发现100个2相加太麻烦了!

生2:100个2加起来,算式纸上写不下了!

生3: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呢?

……

师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法教学。

其实,在我们平时,好多老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过程中,类似徐老师创设的情境也很多,但在教学时,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像徐老师那样耐得住寂寞。往往当一、二个学生有所感悟时,马上就会揭示课题。于是,绝大部分学生奉命停下,仔细倾听那一、二位同学发表意见。其实,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少数思维灵活的同学探究而已,而绝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感悟,没有发现,他们的学习活动就被叫停了。而徐老师却做得比较到位,他没有被那寂静的课堂打乱教学进程,而是放足了时间,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老师在这段无声时间里的等待,就是一种对学生的期待,在这期待中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是高度希望的,学生也在老师无声的等待中学会了内在的自我肯定,培养和增强了自信心。

三、巧用错误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也是正常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把错误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要善于等待,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能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

我在教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在巩固练习时,发现几位学生在化简∶时,直接写出了答案:∶=7∶9。显然,这几个答案是错误的。于是我请其中一位做错的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去。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错了,错了,前项和后项反了。” 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板演的学生:“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这位学生说:“我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所以化简后的比就是前项和后项分母这两个数的比。”我说:“你真善于观察,会动脑筋。大家看,化简后的比跟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有没有联系呢?”这时学生再次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生1:我发现∶化成最简整数比不是7∶9,而是9∶7。

生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63,等于36∶28,等于9∶7.就是将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成9∶7。

生3:还可以用除法,∶等于4/7÷4/9,等于4/7×9/4等于9/7,就是9∶7。

生4:对,我试着又举了一个例子,∶ ,化简得3∶2。

生5:我发现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化简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写成的。

生6:我还发现凡是分母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化简比就是两个分子的比。

师:真是太妙了。同学们不仅发现了同分子分数化简比的简便方法,还发现了同分母分数化简比的简便方法。

这节课,我借学生的错题,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让个别学生的错误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独特的化简比的方法,更是让出错的学生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得到了尊重。

有时候,学生的错误中往往隐含着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独特的智慧光芒。如果我们教师能拥有一双慧眼,顺着学生的思路,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点点滴滴,让智慧的光芒喷薄而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那么“错误”也会变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的课堂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实施合理引导促进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中,实际生成游离我们预设的目标时,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思维,但是尊重学生思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被学生牵着鼻子随意走,或者担心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不敢乱讲,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我们应及时主动引导,用我们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点拨矫正,做到去伪存真,殊途同归。绝不能含糊不清,一带而过,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预设、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题目:小明有9张邮票,小亮有6张邮票,小明邮票比小亮多几张?

学生列式解答,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①9-3=6②6+3=9③9-6=3

师:同学们这三种算法正确吗?

生:正确。

师:那么你喜欢哪一种呢?并告诉老师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一种,因为9减3得6,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张。

生2:我喜欢第2种,因为6加3得9,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张。

生3:我喜欢第3种,因为9减6得3,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张。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种解法呢?(师预设是第3种)

学生有的喜欢第①种,有的喜欢第②种,也有人喜欢第③种。

师:再想一想呢?

生沉默不语。

师:(无可奈何)那我们今天先这样,以后再讨论吧。

在上面案例中,学生因个性差异及各自经验做出多种理解是合理的,但数学教学还肩负着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提供的思考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并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的任务。如果针对上面情况,教师不加以引导,而只是无可奈何地默认,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的话,那么学生的认识水平将始终停留在原有状态而无法提高,今后遇到更复杂的问题,如:96比38多多少?学生如果还用前两种方法思考,就会感到很困难,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不学的教,也没有不教的学。我们应摆正二者关系,绝不能因强调学生主体,而忽略教师的引导。如果面对偏离预设的生成,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不能够深入,就不能提升其思维的层次,更不会形成对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所以老师应该静下心来,冷静面对,从容大胆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归队。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省略引导这缕阳光。

9.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 篇九

石言忠

“沙龙”一词源于法语Salon的译音,中文意即客厅。我们借鉴了“沙龙”的文化内涵和基本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举办了“沙龙”教研活动,有理论学习沙龙、案例研讨沙龙和主题式沙龙。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我们更想构建起和谐教研组,搭建人文教研平台,拓宽研究内容,让教师之间展开平等对话与交流,为教师人格的升华提供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教师才华的丰厚开拓一片碧绿的大地,从而达成我校办学愿景提出的以“绿色校园”为空间的教师快乐卓越。

一、发掘“沙龙”的文化内涵,搭建人文教研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思维最为活跃,思考最为深入。“沙龙”活动所散发出的“自愿、自由、宽松、和谐”等人文气息和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让人们乐在其中,品味着其间的美丽和真情流露。这种以人为本,关注真实情感,尊重个性的交流方式正符合心理学观点。因此,我们取“沙龙”的核心文化——“志趣相投、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无拘无束”等,努力营造宽松、愉快、平等的交流场,关注人文情怀,让老师们在没有压力、没有过错与纠错的状态下,展现自己在教学中明确的理念和个性化的理想与追求,交流自己的思想。

我们主张同组教师研讨,倡导跨学科、跨学校的教师自愿参与,学校管理人员主动如约而至。温润的教师阅览室,新鲜的水果,美丽的鲜花,浓浓的咖啡,朦胧灯光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气氛。作为沙龙“中立主席”的教研组长阐明本次研讨主题,全组教师围绕主题在柔和的灯光下品茗畅谈。雅致的交流方式使教师们情趣昂然,谈锋敏锐,思路敏捷,回归到教育教学研究的本原。一个个办公室教研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学中的困惑,在此得到了升华。交流中,教师们传递最新学科信息,谈论课堂收获的喜悦,课外阅读的快乐,感叹吸收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集体带来的温暖。和谐的会场突显了教师们兰心慧质,时而传出动情地述说,时而传出激烈地争论,洋溢着快乐,闪烁着智慧。

二、利用“沙龙”教研的形式,拓宽教学研究内容

主题式“沙龙”教研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种新形式,使研究主题深化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这种较小规模和组织的教学研讨,内容广泛且灵活多样,形式开放,言论自由。通过讨论,大家目标更明确,观点更清晰。我们采用:“学校确定方向性研讨主题——教研组细化本组研讨主题——教研组申报——学校进行统筹安排——教研组研讨内化达成共识”的模式展开。

近几年我们开展了大量针对教学问题的主题“沙龙式”教研活动。如语文组的“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走进文本,深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分层作业的意义及操作策略”;数学组的“关注学生持续成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数学学科分层作业和特色作业的思考”;综合学科的“学科特色课堂管理常规”“综合学科作业的价值和形式”等主题。

2008年5月5日晚,学校温馨的阅览室语文组“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主题的沙龙活动如期举行。教研组长阐释本次沙龙教研的主题;田秀莉老师截取窦桂梅老师的教学片断围绕主题侃侃而谈,“阅读教学中的厚积而薄发„„”一石击起千层浪老师们教学的灵感顿然而生;吴渝老师引经据典,阅读教学课堂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发言迎来一阵阵掌声;熊安军以身边的示范课研讨课为切入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味“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的阅读教学意境„„不知不觉中,一个半小时擦肩而过,老师们个个意犹未尽时,教研组长精彩的总结结束了这次充满灵动的研讨。她说:“大家的智慧在碰撞中共燃,让我们再次理性的思考了拓展阅读教学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相信通过这次的研讨和后继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发挥“沙龙”教研优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还要有较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其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沙龙”教研中我们关注同伴互助、博学工程,引领教师进行自我积累和反思,使其成长为快乐卓越的朝阳教师。教研组采用四步战略实施主题“沙龙”教研。第一步:对校级主题交流论证,确定本组主题;第二步:每位教师学习理论,反思实践,形成有价值的发言材料;第三步:教研组交流观点,相互质疑,达成共识;第四步:清晰的观点和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老师们在“沙龙”教研活动中专业成长迅速,他们的文化底蕴,素质修养,教育教学的决策力快速的提升。教研组长刘婵娟说:“一次富有成效的‘沙龙’教研活动,犹如一本厚厚的教育专著,能带给我们点石成金的收获和无尽的思考。”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文闻感叹:“在这样的‘沙龙’教研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是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意识的改变。”年轻的英语教师蒋莹如是说:“‘沙龙’教研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氛围温馨,没有距离和压力;主题明确,观点让我们耳目一新;经验实在,这些都是老师们的实践经验,对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老师们都为这样的教研活动而留恋。

10.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彰显魅力 篇十

客户一旦购买你的产品,和你成交后,这个客户将是我们长期要挖掘的对象。因为客户认同你以后,和你做交易的机会也就越多。

在销售的过程中关注客户

要让客户认同你,首先做好自己是肯定的。要注意在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打一次电话,每写一封邮件,都要给客户留下好的印象,让客户感受到你的专业水准和人格魅力。

我在做销售的时候,有一个客户喜欢别人用短信和他联络,而不是用电话来沟通,

我就放下电话,用手机和他发短信。就这么一来一往的,一有机会我就会通过手机短信与这个客户聊天。

有一次,我们公司有一款产品要涨价,我就发了个短信给他,“明天××产品涨价,欲购从速!”几小时后,就收到他的回复:“再买3台同型号的,款已转到贵公司,请确认,谢谢。”这单这么一签就是5年。这毫不奇怪,因为我替他着想,把消息透露给他,他自然成了我的忠实客户。

在和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不可虎头蛇尾。让客户觉得你是来服务,而不是来卖东西的,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只要你看起来很好,一进门,客户马上会感觉很好,他们愿意和你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他们会喜欢你、信任你。这就是你的人格魅力。

11.让信息技术在历史课中彰显魅力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2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58

初中历史学科涉及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但是,如果在上课时一味地口述会让历史失去独有的生动性。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以及课外补充素材与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影像等功能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为教师节省大量的备课与板书的时间,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面通常是教师手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在黑板上详细地将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罗列出来,并且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学生在则匆忙地记笔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学生也逐渐变成容纳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既不能学到实质性的历史知识,有时候还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恶与抵触感。因此,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对这种教学局面进行有效改变与完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走进历史教学课堂,合理使用能促进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学形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分析《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全班学生四人一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在新课讲解前每组轮流进行汇总式阐述。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详细了解并掌握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将学习的权利归还给他们,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好习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在教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也要要引导他们求异思维,产生知识联想,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敢于质疑问难,就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这一章节内容时,为更好地展示出在日寇铁蹄下祖国山河流血的悲壮气氛,拉近学生与这段历史的距离,教师可以适时播放《山河岁月》影视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及其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这样利于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三、信息技术再现历史,优化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丰富性和综合性”,但是,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也不可能重演的,历史没有假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既能模拟历史场景,还能使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相关的资料、图片,在获取的过程中得到真切的历史感。尽管信息技术不可重复历史,但是却能在最大限度上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例如,在探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内容时,借助信息技术支持优化课前引入环境,将相关的制作图片资料与数据资料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再适时介绍本单元中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以便引起学生的关注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需求,为本课新内容的讲解做好铺垫。通过演示文稿展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和革命人士的图片资料,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残暴的认识,有助于调动探究这段历史的积极性,在激发学生感情的同时,为新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课程改革

在过去的初中历史课堂授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遵循着教师主观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至于学生的反馈是什么,并不是教学所关注的重点,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一味地练习。尽管教师把教学的文字内容全都讲到了,但是学生吸收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却无从知晓,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扎实学到的知识。

例如,在分析《诸子百家》这一内容时,教师则可以查找一些关于百家思想、学派等方面的视频信息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形象地认识到各自的思想主张以及相关的代表人物,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突出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自己讲述、相互辩论,这样也便于拉近与历史学科之间的距离,增强兴趣和体验,为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结合在一起是教学发展的时代需求。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也会使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拓宽教学视野的同时,教学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多彩,这种整合作用价值重大,因此,要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迎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 许小明.谈影像资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30).

[2] 李小春.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0).

上一篇:军训心得体会第四天下一篇:中文邀请函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