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活着张艺谋(共6篇)
1.影评活着张艺谋 篇一
《活着》声音分析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是一部中国活生生的现、当代野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影视声音的构成元素分为有声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影视声音是影视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叙事,也可以间接地对叙事起到渲染的作用,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在影视声音元素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通过语言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发声位置等结合后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语言情绪。
影片中,福贵和二龙在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上按照剧情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差,影片刚开始,在赌场听皮影戏这场戏中,刚开始龙儿频频给福贵斟茶,低声哈气地和富贵说话,而这时候的福贵则显得目中无人。
福贵:我说龙二,你这个皮影班主怎么弄的?光惦记着赢我钱了?这戏唱着比驴叫都难听。
龙二:累了,这板眼就乱了,都唱了一夜了。要不,福贵少爷你给露两声?让他们开开眼。
这段语言的表达,福贵的语气比龙二显得有气势,语调要比龙二高,语速也相对比龙二要快,体现出福贵和龙二的地位,突出
了福贵目中无人的形象。
当嗜好赌博的福贵很快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时。
龙二:账面上没错的话,我先告辞了。富贵少爷,您府上那院房连半间都没给您剩下。您千万别怪我狠心,我实在太喜欢那院房了。失陪失陪,过两天府上见。
福贵:(不服气想把院房赢回来)你不能赢了我就走吧?咱还没完呢,接着来接着来。
龙二:福贵少爷,对不住了,您现在连本钱都没了,拿什么跟我玩呀。有什么话您可以跟谢老板说,对不住了。
福贵:不行,不行,不行„„
龙二:富贵少爷,您这是干什么?
福贵:还没完,再来再来„„你是存心憋着害我,你„„
这段对白福贵的情感高涨,语调高,带有乞求的语气。而龙二这时的语气带有讽刺的意味。表现出福贵和龙二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
同样,在福贵和家珍两个人的关系中,福贵对家珍的态度前后也有明显反差,在福家还没有衰败之前,富贵对家珍说话的语气总是那种爱理不理的感觉,语调高,语气生硬。但在家珍听说福贵改邪归正回家后,福贵的语气明显软了下来,变得柔和了,语调也变低了。表现出福贵和家珍两个人关系的慢慢升温,为下面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福贵回到家中,与父亲发生争执,有过这个一段对白.徐老爷:畜生,又是一夜,狗改不了吃屎,你这小王八蛋。你就这么胡折腾,徐家这点家底,非得让你折腾光了。你还能干点什么?你说,除了那事你还能干什么?就不学点好,这王八蛋
福贵:没有老王八蛋哪来的小王八蛋?我跟谁学好去?我就纳闷,这三院房怎么就剩这一院了?当年有名的徐大混蛋,不是我。(徐老太太见状忙拿毛巾给老爷擦脸)
徐老爷:他说我什么来着? 徐老太太:喝粥,喝粥。
福贵:娘,你擦完了,扶我爹进去吧!凤霞:爹,爷爷又来骂你了!福贵:你爷爷在唱歌呢
这段对白,两人距离较远,语调都比较高,语气生硬。体现出两个人之间关系不和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矛盾冲突,在这样的争执下,一句稚嫩的童声打破了这种僵硬的局面,增添了几分诙谐的色彩。
这部影片也巧妙的运用了画外空间,在家珍和福贵第一次团聚的那个晚上,画面首先是个门的固定镜头,画外音是家珍和福贵的对白,停留了几秒后,运用了一个长镜头,从徐老太太一直摇到家珍和福贵。这个片段,巧妙的利用画外空间表现了家珍和福贵夫妻之间的恩爱,给观众留下了更多遐想的余地,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声画互补,生生传情,真正体现了“视听艺术”的魅力。
群声指的是群杂或背景人声,它主要用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环境气氛。在影片刚开头,当福贵唱戏时,喝彩声明显要比之前高涨许多,有明显的情绪差别。
(二)音乐
音乐的特点具有抽象性、主观性,它不像语言那样能够直接表达意义,它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感染力。音乐语言包括旋律、音色、音区、节奏、节拍、力度、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等等。
这部影片的配乐非常好,吸收了西北秦腔戏曲素材,唱出了人生的种种无奈,.电影揭示了个人与时代对立,个人处于时代历史的重压
之下,任其摆布,无从反抗.刻画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解放战争、大跃进、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每一次打击都与时代有暗合的关系,展现人在社会面前的渺小。
本影片出现次数最多的曲子是“似水流年”,是赵季平老先生的杰作,他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身后的东方文化传统,包含着窑洞、高原、秦腔、剪纸、信天游等各种西部元素,他的音乐能够很好的运用和发挥民族乐器民族音调的特点,是音乐和影片相结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本影片刚开头,曲调悲凉,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赵季平老先生音乐的乡土情结和黄土高原的风格。这段音乐是由板胡和二胡独奏交织而成,音乐风格古朴。在《霸王别姬》中,首段音乐就是京剧锣鼓,后面更由京胡、琵琶引出悠婉悲壮的大乐队的交响。当男主人公福贵即将输掉自己全部财产时,赌场内皮影戏的伴奏音量突然大了起来(近乎噪音),达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效果。
当福贵带着皮影帮子第一次演出时,刚开始还是有源音乐,音乐是福贵唱的秦腔,后来画面是福贵和皮影帮子在路上,但是背景音乐还是福贵唱的秦腔,此时为无源音乐;而后的唱戏、家珍喂徐老太太吃饭,这几个画面来回切,此时音乐为主题音乐,渲染了情绪,是影片主题得到了升华;最后画面落在了唱戏上,无源音乐转为有源音乐,也就是音乐与画面结合了起来。这样一段戏,先利用秦腔这个有源音乐,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然后转为无源音乐,在渲染福贵新生活来
之不易的同时,同时又很好的塑造了家珍贤妻良母的形象,所谓一举两得,最后又转到有源音乐,音乐一紧一松,恰到好处。
在为国民党演皮影戏的那场戏中,撕心裂肺的人声和胡琴高亢的旋律回荡在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塑造了一种荒凉、无奈的意境。
贯穿本部影片的音乐叫“似水流年”,曲调哀怨,在影片中出现了十几次,每一次出现在影片中诠释的意思都不同。其中有几次对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这时主题音乐响起,让人心里面由衷的觉得活着真好,只要家人团聚,能在一起就好。有一次是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让春生进屋说话,这时主题音乐响起,体现了中国农民质朴的心灵和善良的心,精神层面高于物质层面。还有一次就是在影片的结尾,福贵在对自己的外孙馒头说:“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那我就可以骑牛了”“到那个时候馒头就可以开上火车,飞机了”“到那时候,咱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这时音乐响起,体现出人生命途多舛,人们只要活着,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好好的活着才是人生最伟大的价值体现。
(三)音响
音响就是除语言、音乐之外,影视节目中其他声音的统称。包括电影中的动作音响、自然音响、特殊音响、背景音响等。在影
片中能够渲染情绪,烘托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推动情节,创造节奏,产生寓意等。
在徐府算账抵押院子这场戏中,在空旷的房子里,算珠碰撞的声音远超过实际碰撞的声音,剪辑人员将此声音夸大,加大了混响,体现出福贵心里的忐忑不安,和龙二心里的得意洋洋,两种心理的巨大反差,通过算盘巧妙地体现了出来。
在福贵第一次为谋生演出这段戏中,有个戏帮子在路上走的镜头,夹杂着鸟扑打翅膀飞走的声音,表明了福贵的内心不平静,但是又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无奈与惋惜,以前那种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春生给福贵一家送存折的这场戏中,福贵在开门之前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声都凸显了出来,穿衣声,开门声,脚步声动作;在影片的结尾,春生背的一个大全景,有火车驶过的声音,火车疾驰而过的声音为主声源,人声为辅助声源,一个主声源和一个或多个辅助声源结合一起形成复合声源,这样的结合胜过语言的结合。
2.电影活着影评 篇二
——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高中的时候我曾经读过余华的小说《活着》。那时候感受不是个特别深。张艺谋导演将此小说改编拍成同名电影。再加上葛优、巩俐、姜文等老演员担主角,虽然年代较久远,但也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怀着欣赏的好奇心我一口气将电影看完了。这一次电影《活着》带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
与小说类似,电影《活着》也是以主人公福贵的遭遇为主线而展开的。福贵是一个阔绰的少爷,但喜欢赌博,可以说是嗜赌成性,他怎样也改不了赌博的习惯,赌债也越积越多,最后房子输光了,他父亲被气死了,母亲病了,妻子家珍带着女儿与肚子里的身孕回娘家离他而去。福贵只有以摆地摊为生。家珍发现福贵不再赌以后又回到他的身边,夫妻俩准备重新开始。福贵皮影戏唱得好,从龙二那里得到了皮影戏的家当,又以唱皮影戏为生,哪知又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后又当解放军的俘虏,给解放军唱皮影戏,后终于回家,却发现女儿凤霞成了哑巴。龙二被定成了地主阶级,镇长邀请福贵去看龙二的死刑仪式,福贵很害怕,很幸运。福贵的儿子上学时在墙边睡着了,却被区长的车将墙撞到,活活打死了。区长来道歉时才发现区长是曾经的好朋友春生。家珍责备春生,说春生欠他们家一条命。
后来凤霞长大成人,嫁给了工人阶级万二喜。福贵又遇到春生,春生被定为走资派,妻子自杀,自己也绝望到了不想活的地步。家珍对他说还欠他们一条人命,要他好好活下去。后来凤霞生孩子的时候,护士年轻没经验,凤霞大出血而死。但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福贵的孙子馒头,电影在一家人吃饭中结束。
这部电影任人物并不算多,但它所讲述的年代跨度非常大,从三四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年代,可以说是以历史的刻度深刻地剖析展现了福贵一家人的生活变化。在那样特殊的年代,福贵一家人中,死去了好几个,活下来的并不多。福贵,家珍,馒头,万二喜,活下来的都只有在那样的社会中继续活着,以活着为目标,以活着的名义而活着。
电影很长,剧情也很丰富、饱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诸多意义深刻的镜头与细节刻画。这些镜头或欢喜或悲恸,让我感触良多。
电影初始,奢侈阔绰的福贵在赌场赌钱,好一副少爷像。电影中的一句好笑的台词深刻形象地展现出了富少爷、败家子的模样,福贵说:“账欠了不少,字也练得大有长进!”这句玩笑话突出了福贵输钱甚多,但似乎心中并不关心钱,甚至不知道自己即将把房子都输出去。更令人捧腹的是赌完钱福贵由一个胖女人像轿子一样背回了家,这败家子败得可真彻底,不知道灾难正等着他。
人的生命说短可以只是一瞬间。老全的生似乎是注定了的,但一声枪响,一瞬间,老全就死了。在被国民党军队抓起来之后,福贵和春生认识了老全,三人成了好朋友,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其他人都死了。老全去看战友,却在一瞬间被枪打中。福贵和春生眼睁睁地看着老全倒下,死去。生与死的间隔如此之近。不论时间与空间,事物都是处在客观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钟究竟会发生什么事,究竟谁会死去,谁会继续活着。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汶川大地震。一瞬间地动山摇,一瞬间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至亲,那一刻,不只是正常的生活被打乱,而是鲜活的生命的终止。而经过大地震洗礼之后而活下来的我们,不能沉浸在失去同胞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而应该坚强地活下去,上帝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活着。
让我惊异的还有这样的片段:地主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去看,当龙二被押解从福贵身边走过时,四目相对,有的只是生与死的距离。害的福贵都不敢看,跑进巷子里发抖,吓得他连裤子都尿湿了。福贵说:“五枪,就五枪,就死了!”这个时候我想福贵真正能体会到什么是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如果福贵不将房子输给龙二,也许枪毙的就是福贵了。事物的发展瞬息万变,下一秒的偶然性很大,你无法知道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也许现在来说是正确的,但是换一个时代,换一个社会环境,你的所作所为也许就是错误的。对错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有一些事情看上去真觉得是巧合的。比如福贵儿子有庆的死。区长将墙撞到,有庆恰好在墙下睡觉,区长又恰好是春生,有庆那时候恰好困的打瞌睡„„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是恰好发生的,都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缺少其中一个“恰好”,也许有庆就不会死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很多时候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巧合,不禁让我们经过科学洗礼的大脑困惑与不解。事情发生后,福贵有的只是深深的自责与后悔,但后悔是没有用的,事情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只是结果不符合人的主观愿望罢了。但是想到作为一个人,有些时候的却不容易接受。但对于福贵来讲,痛苦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继续活着。
巧合还发生在凤霞的死上。凤霞的死是由于大出血,恰好那时是文化大革命,有经验的老医生都被打倒,恰好只有一些护士学生在医院。万二喜他们把老医生请来,但福贵给他们吃了馒头,吃多了,老医生也出问题了。又是这么多事情集合在一起发生了凤霞的悲剧。同样,福贵与家珍除了痛苦之外,只有活着。作为那样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作为曾经经历过由富到一穷二白,经历过丧子之痛的福贵夫妇来讲,也只有活着,只有岁月时间才能冲淡一切。
关于春生,我想到两件事。一件是他在军队里说:“能开汽车,死都愿意”,可见他对汽车是真心狂热地热爱,但是后来将有庆压死了之后,后悔自责的力量让他不再开车,远离汽车了。这就是生命的生死对一个人的影响,它能让人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它能改变人很多东西。我回想起今年寒假我的爷爷去世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只在那里忙这忙那,经常坐在那里听着哀乐发着呆。爷爷的去世给我的影响真的很大。一个平时一起说话吃饭的就一下子消失了,平时的沙发,床上都不见了爷爷的踪影,让我体会到生与死之间的反差很大,对于我们还活着的人来说非常非常大。
还有一件是家珍在有庆死了之后对春生说:“你欠我们家一条命!”后来春生在妻子自杀以后绝望寻死,家珍也用这句话来劝他:“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不能死!”同样的一句话前后照应,但不是相同的含义,不是相同的语气,虽出自同一人之口,但期望与目的截然相反。这句话也许决定了春生的命运,生与死,在于春生的选择。
对于我来说电影当中福贵的一套台词让人过目不忘:“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我们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了。”这句话反映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的连续性。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成长观,一种由少成多,由穷变富的积累观,这种积累观与中国长期的文化观念息息相关。这句话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福贵送儿子有庆上学时给儿子说的。只不过儿子出意外死了。有庆的死给这句希望的话扇了一个大耳光,有时候生命的旅程不一定是由弱变强,由少变多。很难预料到什么时候会出现意外生命的一切积累都会变成灰烬。第二次是在片尾福贵在把小鸡装进木箱里时对孙子馒头说的。第二次这句话的确是充满希望的。初生的小鸡、馒头代表着新生命的开始,都象征着人的生命的延续,这是对“活着”最好的延续。影片最后福贵说出这句话,带着对人生的体悟,和对孙子的喜爱和对活着真谛的诠释。
另外,这部影片也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的思考。我认为福贵一家的的命运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凤霞的死,富贵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福贵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特殊的年代,只有服从社会的安排,随波逐流,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挣扎,活着。中国较底层的劳动人民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弱小的,是微乎其微的。大家希望的是过平常普通的安生日子,只要不出事,不发生重大变故就行的。这也是中国人民普遍心理与文化现象的反映。
这部电影是一个庞大的生与死的故事。很多人死了,从历史长流中消失了,留下活着的人们,活着的人们只能继续生活下去,继续活着,延续着生命的长度。活着,我想,也许就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吧。
我个人对这部影片被定为禁片是非常有意见的。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不能因为它里面对中国历史上的事件的联系,会引起不好的影响而将它禁止。事实上,它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很多真实的情况,比如大跃进大练钢,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而这些社会背景的描绘对本片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说很多剧情(比如凤霞的死,福贵的命运)都是由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因此将《活着》列为禁片是非常不合理的。
我想福贵的命运虽是电影里的情节,但是现实生活中在那样一个年代,必定有很多人的命运与福贵相似。电影中的故事不仅是福贵一个人的人生反映,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3.活着 影评 篇三
皮影戏,又称傀儡戏。皮影没有生命,它在荧幕上所有的表现都归功于它幕后的操纵者。之所以说皮影在这部电影中是一种隐喻,主要是指电影中的人物如福贵一家、春生、镇长等等,几乎生存在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成为政治的傀儡。因为影片主要通过强化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那段时期,来讽刺历史。从而展现一批在在意识形态的迷惑与恐吓下所有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下面,我将以影片中具体的时间段为线索来加以分析。
一、国共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事件,就是福贵和春生在走街串巷的唱皮影戏时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拉大炮。并且遇到了寻找弟弟的老全。在这一部分中,让我最难以忘怀的场景就是白茫茫的雪地上堆着密密麻麻的尸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是可悲的,在那些众多的死者当中,又有多少像福贵和春生那样的被强迫参军,离开家庭上战场,生死不知,人在强大的政治力量下,只不过是任凭摆弄的玩物而已。
二、大跃进时期。大跃进,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经济浩劫,带给中国沉重的灾难,大跃进运动中,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原则。在经济领域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张艺谋在电影里,对大跃进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批判与讽刺,主要体现在全民大炼钢。
首先,是牛镇长挨家挨户的去收铁,不管是铁锅铁盆,只要是带铁的,不管好坏,一律上交。在福贵家中收铁时,年幼不懂事的有庆翻出了伴随福贵多年的那箱皮影,告诉镇长皮影上有铁丝,面对福贵与家珍的不舍,牛镇长郑重其事的说:“你这觉悟就没你儿子高了,这铁至少能造两颗原子弹,兴许以后打到台湾,就差这两颗子弹了····”然后就要吩咐人把箱子拆了。这一幕很滑稽,几根废铁丝就能造两颗原子弹?或许他们内心都清楚这件事情本身的反常,但是,他们的处事哲学就是“凡是大家都这样的便是这样,凡是大家都不这样的便是不这样,相信群众,相信大多数人便可以自救”。[i]而牛镇长,也是具有典型悲剧意义的一个角色,始终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前进,最终却被打成走资派。这一人物的命运也是在讽刺文革的荒诞。
其次,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镜头,也是给我震撼比较大的,就是在有庆给福贵送“酸辣汤”的那一晚,第二天清晨,所有的参加炼钢的人都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睡着了,家珍倚靠着墙,凤霞则枕着脸盆,这个场面很壮观,充分显示出大跃进为了追求所谓的“高产量”,完全忽视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就是在这个早晨,镇长以及许多人举着巨大的“囍”字,抬着一块“铁疙瘩”到县上报喜去,福贵家珍还上前去摸了摸那块坑坑洼洼的“钢”,进而镇长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咱们的钢能造三颗大炮弹,都他娘的打到台湾去,一炮打在蒋介石的床上,一炮打在蒋介石的饭桌上,一炮打在蒋介石的茅坑里,让他睡不成觉,吃不成饭,还拉不成屎!”或许,人们知道炼出来的这块废钢并非像镇长说的那样大有用处,但为了与众人保持一致思想,为了紧紧跟随政府脚步,人们选择沉默,选择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让我很容易联想到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次,就是有庆的死亡。吃饺子的那天,有庆正睡得香,几个小孩跑到家里来叫他,说是老师叫去炼钢,今天区长来检查。于是福贵就背着有庆去了学校,在那个全民大炼钢的时代,即使连小孩都不放过,学校里已经不是上课的地方,也变成了炼钢的基地,更可笑的是,区长还要来视察小学生的炼钢情况,这里无非构成一个巨大的讽刺,生活在大跃进时期的人,如同皮影一般,成为政治的玩偶。也就是福贵把有庆送到学校的那天,小小的有庆在墙角睡着,春生由于疲劳驾驶,发生了意外,墙倒了,夺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的生命。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戕害。被福贵视为宝贝的皮影作为四旧被烧,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所遭受的侵略。福贵还抱有一线希望的想要成立“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队”,这样一个想法也被镇长所否定。最终落得一盆灰烬。
其次是对人民思想的戕害。凤霞与二喜的婚事举办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左臂戴着红袖章的万二喜在镇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福贵家里,将一顶帽子,几枚徽章,还有好几本《毛泽东选集》放在了桌上,算是见面礼。而家珍呢,指着墙上的那张早年解放军开的证明告诉二喜,“凤霞她爹当年也是干过革命的,成分没有问题。”在这里,我们看到,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们,就算是结婚,也是先看“成分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了,再说以后的事情,但凡有点成分问题,一切免谈。二喜走后,没几天就带了一帮人来福贵家里,粉刷了墙,换了新瓦,并且在院墙的正中画上了光芒四射的毛主席头像,不久后,二喜和凤霞的大喜之日,没有具有传统韵味的旗袍,没有新潮的婚纱,一身土黄的军装是最受欢迎的礼服,前来祝贺的人们送上一摞又一摞的毛泽东文集以及毛泽东的相片。最后的全家福也是以二喜画的毛主席头像为背景,并且象征性的“登”上了“东方红”,更为滑稽的是,二喜对着墙上的毛主席郑重其事的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时期,所以在今天,这一切显得如此滑稽可笑,回归历史,当时的个人崇拜风气空前膨胀。
再次,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凤霞生孩子的时候,凤霞生孩子,医院里全是从护校来的红卫兵,老一些的有资质的教授都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二喜跑到牛棚带出王斌教授,这个教授却因为饿了三天一口气吃了七个馒头而撑的动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凤霞大出血最终死去。凤霞的死的根因是文化大革命。在文革这场浩劫中,牺牲了无数的知识分子,在此又构成一个尖锐的讽刺。人们面对强大的政治力量,束手无策。
四、文革结束后。中国结束了一场灾难。人民的生活恢复了安稳和平静。印象最深刻的是福贵的孙子馒头养了一群小鸡,福贵把小鸡放在了当年存放皮影的箱子里,告诉馒头“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牛,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到时候,我们的日子就越过越好了。”而在此之前的大跃进时期,福贵跟有庆说的是:“鸡长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就变成牛,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了。”可见,福贵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后,已经看清了事实,走出了“共产主义”的幻想,开始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了。
纵观整部影片,其实并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显的冷漠与愚昧。人们潜意识里还保留着良知。保留着清醒。如家珍一直对意外撞死有庆的春生怀恨在心,当二喜告诉福贵春生被打成走资派了以后要和他保持距离时,福贵说一直有距离。就在那个晚上,春生跑到福贵家里要跟福贵告别,家珍和福贵却努力的激发他生存下去的意志。从这一 点上来看,可以说明文革那段时期,人性并没有泯灭,在恰当的时候,还是会显现人性的光辉。还有一点,就是凤霞生孩子的时候,看到一群红卫兵,家珍和福贵看到这反常的一幕内心疑虑重重,让二喜去找个老一点的大夫来,二喜去牛棚拉来了王教授,红卫兵说:“把王斌带来干什么!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到这里来!”二喜连忙装模作样的说了一大段富有革命激情的话,然后悄悄告诉王教授不要在意。当凤霞大出血控制不住时,那些小的红卫兵这时才着急的喊:“,王大夫是教授,他会!他一定会!”从她们的语气的变化中,我们也能发现,到了紧要关头,人们还是会抛开那套荒唐的理论,把焦点转移到人的本身。
4.《活着》影评 篇四
单单一看着题目,就会让人产生多少联想与感叹,故事叙述了一个西北古镇豪门大宅的纨绔子弟——富贵少爷的人生历程。由开篇的四十年代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至以后。在这漫长的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当中,富贵由最初的大家少爷而沦为街头小贩,进而又成为皮影班主,解放后被划为城市贫民,最终又因为联姻而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岳父和老爷;在这一系列的近乎戏剧性而又真实地让人感动的身份与地位的互相转化中,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并深刻的揭示了故事的主题,亦即人生的主题——活着!
对于一个心地善良而又心理脆弱的人来说,人生的巨变与遭遇、大起与大落都有可能让他走上死路;而在影片中,主人公富贵与家珍这一对夫妇却恰恰是从这条艰难之路上走来的。富贵由最初的一掷千金的少爷而输光家产不名一文,又由走州过县卖唱谋生的皮影班主而成为曾经参与革命,服务部队的“城市平民”,由经历丧子之痛的后的短暂平静而又一跃而为工人阶级的岳父,终于又再一次地经历丧女之悲„„在这条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命大的他在家珍的陪护下跌跌撞撞一路走来——不仅没有厌世,而且始终顽强的活着!
让我们再来咀嚼一下那些平常而普通的话语吧:“我不能死,我还得活着,家里还有老娘,还有老婆孩子。”“春生,你可别想不开呀,你不能死,得好好的活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影片正是通过这些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氛围之下道出的寻常质朴的话语深深地揭示了人生、探寻了人性,使得“活着”这一主题就仿佛盘曲错综的藤条紧紧地攀附着影片、攀附着人生命运且穿透始终!
此外,在富贵家珍活着的这条主线上还点缀着另外一些人,另外一些人的命运以及他们的“活着”。春生是与富贵一起走州过县,出生入死的老伙伴,在解放战争中他开上了梦寐以求的汽车上了前线,解放后的他成为区长衣锦还乡,结果汽车撞死了富贵的儿子有庆,从此他就为肩负着一条人命而活着。文革中春生被打倒,老婆“自杀”。在他不堪忍受生活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而准备选择去死的时候,是家珍的一句话让他又坚强的活了下去。
牛镇长是共产党最基层的干部,干了一辈子农村工作,大跃进,大炼钢铁,文革„„每一个时期都出现了他的身影,进行革命动员,宣扬党的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咱可是一直沿毛主席的路线跟着党走的!可是他在文革后期也被揪了出来靠边站了,富贵与家珍去探望他说:牛镇长,您可要顶住呀,不会有什么事的!牛镇张脸上露出的却是苦涩的笑。
二、大历史的主题
电影《活着》在揭示了人生主题的同时更重要也是更突出的展示了一种深沉而凝重的大历史主题。之所以叫大历史,是以区别某朝某代自导自演的“钦定历史”。整部影片跨度很大,从解放前一直到七十年代以后,可以说涵盖了新中国由成立至发展所走过的三十多年的艰难历程。纵观电影我们就会看到并深深体会到元人张养浩早在七百年前就已发出的那一声无可奈何的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多么的具有震撼力和穿透力呀!解放战争时的大溃逃与大围歼,人们被抓、被征、被打、被痛死、被饿死、被抢打死,分不清是我军还是敌军;解放了,开始划分成分和土地,人们又被像豆腐似的切成方块,像玩偶般的被贴上标签——你的地多了,是富农,分!你的房多了,是地主,分!你也许曾经是一掷千金的少爷,是养尊处优的少奶奶,怎么?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是城市贫民!怎么?分你的田你有意见?怎么?分你的房你敢不从?还要烧掉?这是搞破坏!这是反党反人民!坚决镇压!毫不留情!大跃进了?看来我们将要进入共产主义,那就吃起大锅饭,唱起幸福歌,顿顿吃饺子,天天过大年!大炼钢铁了?党号召要赶英超美,那我们就是砸锅摔碗也要多造两颗子弹!文化大革命了?走资派反动派当道当权,“毛主席他老人家最英明,红卫兵小将要逞能„„”——就这样人们一路走来,太多的人们象富贵一样整天提心吊胆;太多的孩子象有庆一样没睡过几个好觉,没吃过几顿饱饭;太多的人们像牛镇长一样积极革命,像王教授一样被关了牛棚,像春生一样做了区长又被打倒„„ 在历史的洪流中富贵完成了由少爷到城市贫民的转变,在历史的洪流中富贵完成了由不名一文的贫民到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的转变;同样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富贵的家由完整到分散,再由分散到完整再到失去儿子再到失去女儿而回归分散。前一个过程是由富贵嗜赌而一手造成的,而后一个过程则是由社会一手扶起却又一掌劈烂„„前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看作只是一批贵人子弟的闹剧,而后一个过程则我们不能不看作是人民的不幸与民族的悲哀!
电影的结尾,所有的话语都汇成了那一句像儿歌似的略带疲惫的而又韵味悠长的话语: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一切都好起来了„„
张艺谋不懂电影。这是我的第一句话,很多人不会接受。我还要说:假如懂电影的话,他的名字会流传千古。许多年以后,人们只会记得他的这部电影的名字——《活着》。
这部真正平民视角的伟大影片,使用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贵族语言,而非电影的视听语言(表达时间和空间的唯一语言)。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北京电影学院不是电影学院,它其实是老态龙钟的文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和戏剧学院:院子不大,四处弥漫着一股贵族综合症的衰败气息。由于当权者对电影原理缺乏一个最基本最原始的认识,致使中国电影教育的整个系统以及招生方法都极其荒谬。也就是说,产生张艺谋这个“电影奇才”是极其荒谬的。从一名工人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导演,像一个传奇故事。他是咸阳棉纺八厂的宣传干事,爱画画,有摄影特长,曲折地入了学,学摄影专业。我们发现他毕业之后的特长,除了摄影还是摄影。我们想知道他在电影学院究竟学了什么?没学到半点电影的东西,只是把摄影的特长施加到电影里,按照他的理解同样也是电影教授们的理解,把电影拍成一种综合性的东西。定睛一看,在一大堆综合性大便里闪闪发光的便是张艺谋的摄影。人们说“摄”得不错,却不会说“拍”得不错,这不是对电影的肯定,而是对那堆综合性大便的肯定。
张艺谋的入学经历被津津乐道,说他在一个集体时代不屈不挠地实现了个人奇迹。相反,这简直就是滑稽的一幕。其实更多的真正的电影天才被拒之门外,这种损失就是拿十个张艺谋来换也划不来。张艺谋是个没有思想的人。这是时代的悲剧,雕虫小技之人将受到宠爱。由于你不会画画,考不上电影学院;由于你写不好文章,考不上电影学院;由于不会唱不会跳,你考不上电影学院。电影是一种伟大的发明,原理来自 似动现象,现实时空可以被电影准确记录,并通过“幻觉”作用于人的心理。电影(视)可以用来创作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没有丝毫关系。从接受的角度来讲电影是最为群众性的,小学生和不识字的人都喜闻乐见。教育的当权者却把电影搞得面目全非,灌输一种综合性艺术观念,这无疑是在自欺欺人,说得彻底一点,是在愚民。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吧,如同《十面埋伏》里的那个“牡丹坊”,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死去活来。看看我们时代的这些孩子们吧,也都成了综合性的少年儿童:钢琴班、跳舞班、表演班„„在拼盘中浅尝辄止,成不了大气候,却个个变为思考贫乏综合症的活着的患者。
有朝一日,倘若能够拍一部像《飞行者》那样的个人传奇电影,还是别拍张艺谋,拍斗志昂扬、生生不息的主题,不如拍刚刚故去的陈逸飞。倒是张艺谋拍出了一部连他自己也无法估量的电影作品。这就是《活着》,它远远大于作者,远远大于我们这个时代。希望我们活着的时候,《活着》早已解禁。
《活着》至始至终都在用反电影的方式来表现。看第一遍时,普通观众的心绪跟着人物和剧情走,还不觉得什么。但很难有耐心再看第二遍。我们都会觉得它节奏缓慢。这种沉闷并不是人物不幸遭遇带给我们的,而是不会运用电影语言导致的。大量的交代性的故事事件是依赖戏剧式的对白来承载的,又为了不使对白显得过挤,导演在对话之间插了一些无用的镜头。每个段落几乎都是这样,结果使整部影片拖泥带水。
看看一个没有对白的例子。龙二把自己的皮影箱子送给富贵以谋生。紧接着是富贵和春生跑江湖的一个具体空间和时间。富贵唱词的长度,既是影片的实际长度,也是电影所表现的时间(一分钟多点)。画面先后是演出后台皮影的全景、演奏人员背影的全景、富贵近景、从外面观众身后拍的夜的大全景、春生的侧面近景、又是富贵的近景、皮影的全景。之后镜头叠化,演唱声淡出,背景音乐起,画面是富贵的皮影班黄昏时在乡间小道上赶路、春生拿着筛子向老乡收钱、家珍给婆婆喂药——片子的实际长度也是一分钟多点,但影片要表达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了。通过空间的转换,人物衣服的变化,观众知道到了他们卖艺已经有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时间在流逝。然后又回到一个具体的时空,影片的实际长度与表现的时间一致,富贵唱了将近40秒:“象牙床上,咿咿呀,咿咿呀,任意游啊”。一把刺刀划破幕布,他们卖艺的生涯结束了。这确实是个绝妙的转场,通过现场声的变化:胡弦的声音哑了,一阵风把火把吹得轰然而响,汽车鸣笛马在嘶叫,满目战火纷飞的情景。
看上去似乎不错,但三分钟让我们感到疲倦。作为一个过渡场景已嫌太长。皮影戏出现的次数太多了,电影开头富贵就露了一手,这时又唱了两遍。关键是他唱的内容没有变化,缺少信息量,我们又听不清。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仅仅对再现而无表现的时空记录得越长、次数越多,片子就越累赘。
最新奥斯卡电影《灵魂歌王》是部传记片,雷的唱段要比富贵多得多,唱得不重样,观众不会觉得疲倦,因为雷的歌声是性格和时空的有机组成部分。《阿甘正传》千头万绪,叙事一点都不零乱。同为长度两小时的电影,为何《阿甘正传》看多少遍也不烦?因为它充分发挥了电影的时空处理能力,包含信息量大,致使我们很难记住某些细节,每次重温都是新鲜的感受。比如阿甘和丹中尉第一次见面,穿插了一个介绍丹中尉出身于军事家族的细节,为他的性格做垫脚。小片段直接插入越南战场这个现实空间,也是通过不同环境声音的淡出淡入来转场的。同一个演员扮演四代人,摔在地上动作都是推镜头,不同的景别,剪接在一起就像一镜到底,把四个时空不同的战场全拍下来了。总共5秒钟,你看多么简洁。
很多“高深”的影视评论,给《活着》里的皮影戏赋予了很多文学象征意义。说皮影的运用意味着宿命,人是不由自主的、人是被牵制的、人是无奈的等等。完全是一种不懂电影的扯淡。电影是这样看的吗?你们是怎么从电影里看到了文学华章的?这种自说自话的影片分析,到处充斥。不是在分析电影,只是满足自己的文学和哲学遐想。正确的影片读解应当从制作的角度考察,从影片的时间和空间上去把握。你到底看到了什么,你到底听到了什么?北野武的电影《玩偶》以日本传统“文乐”木偶剧来暗喻爱情的不由自主与无奈。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两个木偶,出现得很突兀,与后来的情节毫无关联。木偶戏长达6分钟,几乎到了冗长的地步,舞台上表现一对情人被拆散的情景。直到影片结尾木偶才再次出现,与末路的男女主人公剪辑在一起,利用动作和着装的相似性:木偶被人生拉硬扯与男女主人公摔向悬崖。此情此景令观者内心无端生出一种幻灭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实际的,是电影制作的结果,是利用人类心理上的“幻觉”达到的。而《活着》采用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方式,时空束缚在情节之中。皮影戏只是剧中一个情节道具,有时也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但从没有给人以心理或精神上的暗示。
电影成为艺术,是作为空间和时间的艺术。这种艺术语言的特点是直接把握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其优势是就是简洁和直接,一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
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莫扎特之所以成为莫扎特,是在形式之下,万人之上。当电影不成为电影,形式不成为形式,何谈万人之上、流芳百世? 张艺谋用非电影的笨拙方式拍摄了一部伟大的电影。以场面和对白为基本单位来结构电影,镜头只有服从而无创意,这种服从意识令单个镜头只能毫无生气地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但是张导绝对是拍出了一个没有服从意识的电影主题。在《活着》里,我们看不到一点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人”是情节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党”或“人民”。从而一部尽管没有“电影味”的电影——镜头不成为结构影片的基本单位——但由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是故事情节的基本单位,《活着》便成为一部充满闪光点的伟大电影。
解放军从画框外无声无息、黑压压地扑面而来,富贵和春生即将被吞噬。这个镜头贵为经典。从没有任何立场的“人”的角度来判断解放军,在中国影像世界里 尚属罕见。在他俩眼里,这是“老百姓的救星”吗?国民军和解放军有什么区别呢?他们还很茫然。把国民党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简直是天兵天降,不得了、了不得啊。只有恐怖的逃命心态。他们俩在看不见一个人影的的雪地战场,高举双手投降,让我们忍俊不禁。主旋律的影片里,解放军只能从正面冲锋陷阵,被追的只能是敌人,而且只有“坏蛋”才恐怖呢。
殊不知真正担惊受怕的,是我们小人物。
烈日当头,龙二 给毙了。阵阵呐喊声——“打倒地主恶霸!毛主席万岁!”。此时的富贵在一棵老榆树下被清脆的枪声吓得尿湿了裤。我们笑了,笑得肚子疼了。再瞧瞧那场面,试想一下当时的氛围,其实非常可怕。“毙了、毙了,五枪打得死死的,那肯定是活不了了,要是不输给龙二,这五枪打的就是我。”
“咱家定的是什么成分?地主?不会吧,地主早输给龙二了!”
“好死不如赖 活着”是一句地道的中国话,不中听,却中用。笑对人生,才叫智慧。在卓别林的电影中,金钱社会下“好死不如赖活”的小人物让我们含着泪笑。含泪是自然的,可贵的是笑。周星驰电影的小人物让我们笑了,只是一个劲地让我们笑,所以不伟大。《活着》让我们笑了,微笑且眼里噙着泪。
凤霞产后大出血惨死这个段落,长达十五分钟,令人窒息。教授是反动学术权威,全被抓到街上批斗去了,学生只会拿纱布堵血。只有两个空间:产房和街。通过二喜(凤霞的对象,姜武饰)押回王教授和富贵给王教授买馒头,观众的视线来到街上,观众看到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街,此时既是个历史的时空——传说中的文化大革命,又是和产房相关、人物相联的情节时空——被游街的妇产科教授。两个时空交织在一起产生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在凤霞的坟头,富贵却责怪自己:“忘了叫王大夫少吃几个馒头了,一定能把咱家凤霞救活的,他是教授啊”
“要不,就不叫他喝水,听人家说,喝水,一个馒头就变成七个,七七就四十九个啊。”
家珍问:“现在王大夫还只吃米饭不吃馒头吗?”
二喜:“不光不吃馒头,是面就不吃!”
5.影评《活着》 篇五
不到一年,妻子带着女儿及手抱刚出世的男婴有庆回家,自此福贵痛改前非,安份守己过日子。但好景不常,1949年正是内战时期,福贵被拉去当了国民党的士兵,却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解放后获释回乡,福贵一家庆幸团聚,然而,他发现女儿因生病而变成哑巴,在土改时他以佃农的身份获土地,但逆境总是跟着他„„
(这几天,老谋子又火了起来。不能否认,他在英雄商业和打击盗版上是绝对成功的。不管是怎么看这部影片,你还是老老实实地花钱去看电影。这里我不想评论英雄,我只是记起了一部被国家禁映的片子。张艺谋是我喜欢的导演,我认为他最好的片子是<活着>,其次是<秋菊打官司>。这里我只想说说<活着>)
余华的原著我看过几遍,当时看得是泪水哗哗地淌,看到最后我已经泣不成声。没有什么煽情的情节,只有一个叫福贵的老农在唠唠叨叨讲他的人生。讲得很平淡,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作者也没提高到什么高度,也没什么华丽的口号。但是我已经不知不觉地感动着,我慢慢品味到了什么叫人,什么叫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把小说改成电影很普遍,像前段时间的蓝宇。不过说句实话,蓝宇比起<北京故事>来说差强人意。导演没有理解北京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些人。我感觉很少有电影超过原著的。<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
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献血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于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有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轻松些。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以前老是瞧不起“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老师也叫我们“生得伟大死的光荣”。但是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是先人通过平凡但不平静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无奈,有希望,有努力,有生生不息。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外国人能懂文革吗,能看懂秋菊那种复杂的村里人的关系吗?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红军投降的时
候,我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五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葛优演得棒极了。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书上更惨,是输血输多了,输死的,无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义害了MD)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馒头噎着(真能想出来)电影没有演到双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导演在最后出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场面,然后苦根问福贵鸡生蛋(记不清了,要不就是羊生小羊),好像还有跟共产主义扯了点关系。反正当时我的感觉就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生与死,人还是要活着。吃饭,睡觉,干活,说话。。。(大家不要嫌我叨叨,这种感觉只能意会,如果看过电影,你就会明白)
余华的原著继续尤其悲惨在双喜背着苦根干活,自己被砸死,福贵一个人和苦根相依为命,但是苦根太饿了,吃了太多的豆子被撑死了。造化弄人,命运来临的时候,你别无选择,只有接受。拒绝只有死亡。
余华的<活着>通过福贵的叙述有些超脱的感觉;而电影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这里没有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没有埋怨什么,中国最被人看不起的农民默默地在那个时代里承受着一切,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就是被很多人痛骂的文革时期还有和蔼的村长,全家烧水,演皮影戏的快乐日子。虽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我相信他的真实。
<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如果有些时候你想不开,最好去看看这部电影。
不管英雄怎么样,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农民出身的导演。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幕后资料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6.《活着》影评 篇六
《活着》这部影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为我们记录了一段特殊年代发生的一个故事。影片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个时间跨度的转折点是新中国的成立,而伴随时代的变迁,剧中福贵这个人物也在成长。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变化真的让人看了心酸甚至心痛。只能说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种悲哀吧。
看完了《活着》,我在想这个片名与剧中情节的关系。个人以为,影片想要为我们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剧中福贵这个角色,经历了家道败落、战争阴影、子女双亡,却依旧活了下来。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出戏剧,充满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生活中不测频频不断,谁也无法预知,当你以为你不可能承受那样的噩耗与打击,却终是挺过来了。我们惧怕不测,然却不得不对生活做出妥协,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并仍然继续活下去,直至走向生命的终点。
有人说,《活着》这部影片以一个小人物的一段人生历程揭露了那个荒谬年代会发生的再也寻常不过的事实。的确,看完了这部影片,更加剧了我对那个年代荒唐的认知。据说,这部影片一段时间曾被列为禁片,这大概是惧怕那段荒谬的历史被如此地真实的展现给民众。然而,那个强调成份,主张工人阶级高于一切,打倒一切走资派的年代终于过去了,再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个人崇拜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真正走向世界。中华大众的视野逐渐开阔,人们的思想不再受束缚,中华大地弥漫着自由奔放的气息。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一片澎湃,因为福贵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终于实现了。
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与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息息相关的。《活着》这部电影是由中国电影界的翘楚——张艺谋导演摄制而成。每个导演在拍摄自己的作品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惯用的艺术手法。而我们张导,最惯用的也最喜欢的拍摄技巧应该是在电影中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无论是其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反复出现的灯笼还是《活着》这部影片中大量的皮影戏的镜头,都充分地展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元素。
在《活着》这部影片当中,皮影戏这一元素从片头赌坊中初次出现到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物品而被焚毁共占据了全剧的五分之四。而皮影戏的命运的发展历程,也将近贯穿了福贵的大半辈子。从福贵家道败落后打算靠唱皮影戏挣生活到随福贵从军,在红军部队中扮演娱乐的角色,再到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差点被拆毁直到最终在文革期间被焚毁。似乎在影片中皮影戏的命运与社会的变化紧紧相连。剧中的一句台词是“越旧的东西越反动”。诚然,皮影戏表现得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然而这却是一种能反映上个世纪小市民娱乐的方式。这也是一种艺术。那个年代看似神圣正确的话语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从神圣到荒谬,只有一步之遥。据说,原著中并没有皮影戏这个元素,而剧中的皮影戏却与剧情紧密相连,这不得不说此中体现了浓浓的张氏风格,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究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出路何在?
《活着》这部影片的背景音乐采用了舒缓淡淡的二胡曲调,仿佛空气中都流淌着淡淡忧伤,尤其是当福贵家不断发生伤痛事件时,那淡而哀婉的曲调萦绕着整个家庭,似乎天空也是灰色的,让观众如临其境,唏嘘不已。此外,影片的镜头画面基本呈现着典雅画风,仿若一幅水墨画,剧中出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画面不是很多,大多数时候更像是在叙述一个故事,为我们呈现一段时代的剪影。而其中的反讽意味,自是不言而喻。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大抵便是如此罢。而留给我们观众的,则是一段感悟。看完一部好的影片,往往觉得有什么溢满了胸腔,却说不出话来。你让我说说它好在哪里,却又一片迷茫。我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大概这就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吧。
茫茫人世间,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终点。曲终人散后,谁也不是谁的谁。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我们旁观着别人的故事,徒留一缕所感。《活着》这部影片也以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为整部影片画上了句号。
影片临近尾声时,福贵唯一的小孙儿看着箱中的小鸡,问福贵:爷爷,小鸡长大了会变成了什么?福贵答:鸡张大了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变成了牛,牛长大,牛长大„(福贵陷入了沉思,顿了一下),我在想:福贵应该想到了有庆了吧。这些话它也曾对有庆说过,当时的回答是牛长大了就共产主义了。而现在再说这番话时,有庆已不在人世了。所谓的共产主义,却是间接导致了有庆的离去。此时此刻,福贵也应该不是很确定未来了。然而,最终福贵的回答是牛长大后有庆也就长大了,故事到此结束。这个结局中一堆小鸡的出现昭示了新的希望,象征着生命的蔓延不息。而福贵与小孙儿的对话则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忍受一切苦难的坚韧品质。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生命中遭遇多少不幸,生活还在继续,希望仍在远方。
【影评活着张艺谋】推荐阅读:
活着就是幸福读活着有感09-02
电影活着分析06-21
活着余华书评07-25
文学评论活着09-20
朴树《活着》歌词10-05
余华活着创作意义06-26
读余华《活着》后感08-07
活着观看心得通用09-21
关于活着作文800字06-15
活着高中作文1200字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