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2024-10-13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通用8篇)

1.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篇一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命题的基础。在命题过程中将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实现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的合格考查与选拔功能。为此,制定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数学命题的基本原则。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数学命题的基本原则是:初中数学学了什么,高中数学需要什么,将会考什么。具体而言,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必须有利于初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遵循以《课标》为纲,用好《初中学业考试指导丛书?数学》的命题原则。

1.题型与题量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应用题、探索题、实践操作题等共计25题。

2.试卷的难度

全卷难度系数为0.60~0.75之间。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约为7?1.5?1.5。即容易题约为全卷的70%,中档题约为全卷的15%,较难题约为全卷的15%。容易题涉及的知识主要是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内容。

中档题将知识适当地综合,涉及的知识有升学的内容。

较难题将知识综合运用,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试题,涉及的知识主要是升学内容,考查综合运用初中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试题的设计过程中,实行分级把关,即中档题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均会出现,较难题心要设计在压轴题中。

3.重点考查的内容

概括地讲是三基四能。

三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和技巧。

四能是指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平面几何的证明来体现。

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数、式的恒等变形来体现。

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来体现。

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探索题、实践操作题来体现。

4.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

考查的主要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统计思想、化归思想等。

考查的主要数学方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综合法、分析法、图象法、消元法等。

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如代数式与方程、函数关系及其性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用心良苦三角形的特例)的圆中的有关知识等内容的考查都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而且函数等重要内容在选择题、解答题中都会作重点考查,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位置。

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命题总是从初中数学整体意义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以检验考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有效、灵活地解题。知识的综合性则是从初中数学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初中数学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的横向联系。因此,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考查,要注意试题的综合性,注重初中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2.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篇二

一、语文数学相同的学科特点

(一)综合性、横向性

语文数学在人类学科之林中是两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数学都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

事实上,语文是包括了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以及各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及其表述,所以语文也有“横断性”[1]。数学区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2]。

(二)文化性、全息性

再从语文数学学科内涵属性上看,语文数学不仅具有知识属性、科学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即语文数学都是一种文化,并且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数学代表着科学文化,以及这种代表具有相当的全息性[3]。

由于语文是对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等众多人文学科的综合,因而可以说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

正如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4]。数学文化代表科学文化。主要因为,首先,数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特点充分显示出了求实(逻辑性、理性)、求异、求新(怀疑、找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其次,数学思维代表着科学思维,这就是程序化、逻辑性、严密性、创造性;再次,数学思想丰富发展着科学思想,甚至会引领科学思想革命[5]。

(三)科学性、艺术性

从语文数学的学科科内容特质上看,语文数学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

不用赘言,语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是美,但语文也有科学性,也必须是“真”。因为文学、艺术等其创作、创造及其结果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生活实际)和科学逻辑(逻辑性)。所以说,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生活”和合基本逻辑。

同样,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是真,但数学也有艺术性,也是“美”。因为数学研究区别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从现实可能到逻辑可能,“逻辑可能”就是无边无际,即数学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用著名数学家康托的话说是“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6],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就带来可塑性和个体风格。具体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包括直观直觉、想象灵感和数学美的感受,其研究结果也有广泛存在的数学美。

二、语文数学相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价值

(一)语文数学课程的共同教育特点

语文和数学的文化性、素质性具有共同教育特点。语文数学是两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两门特殊的课程:语文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课程,而且主要是素质教育课程。

语文数学课程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工具性教育,如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等,但语文数学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对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正如著名数学家李大潜所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7]。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因为由前述语文数学的文化(甚至是大文化)特点,决定了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特点:即由语文的人文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由数学的科学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以及由语文的“科学性”也能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数学中的“文化性”,数学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因而语文数学都能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二)语文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

语文数学课程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因而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教育还有对人脑的开发培养作用。科学揭示人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长于分析性和逻辑性,右半球长于综合性和直观性。它们正好对应数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即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符号、分析性、逻辑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左脑;语文早期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综合性、形象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右脑。

数学语文对人脑早期的激发培养,有类似于计算机安装软件被称为“头脑编程”[8],这也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价值):培养人的智慧。其中数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智”,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慧”,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慧”“丰心”很多很多的心爱心、雄心、信心、诚心、孝心、耐心、细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但现代社会“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9]。

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其素质教育就应上升到重点是培养人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如前述大学语文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文化、大学数学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由此也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大学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微积分等大学数学,如大学文科各专业为什么也要学习微积分?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乃至人的全面素质。

三、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语文数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包括理念、模式和案例开发:

1.理念: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的学科素质,更是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例如,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那么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微积分的文化比学习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解数学题和语文题的一般意义:解题就是解决问题,解法就是做事情、做工作的做法。

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要从潜在到显化、被动到主动、学科到全面、低效到高效,使教书育人、素质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中。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数学教学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甚至可能只是知识教育、工具性教育,而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要有案例、有教材、有计划等。

2.模式:“一切教育内容都有素质教育的内容,一切教学过程都是素质教育的机会。”例如,对语文数学教学内容、过程的素质教育开发:一是“开拓扩展”,即由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创新精神,…开拓扩展为一般科学(乃至工作)的知识、方法、思想、创新精神…;二是“广泛联系”,即用哲学、文学、社会、工程、自然、人生等讲数学。

3.案例:在上述理念与模式指导下,具体研究、开发语文数学教学内容及过程的素质教育案例[1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5.

[2]丁石孙.谈谈数学的研究对象问题[J].人.自然.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6.

[3]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4.

[4]M.克莱因.数学与文化[J].数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8-47.

[5]李以渝.深刻影响人类思想的若干数学问题[J].从数学发展里程碑到人类思想里程碑.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四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105.

[7]李大潜.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J].北京:科技导报,2006,(10):11-13.

[8]梁之舜.“头脑编程”与数学教育[J].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66.

[9]李以渝.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J].北京:自学杂志,1986,(4):34-36.

3.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篇三

一、秉持儿童视角,追求有意思的数学教学

儿童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认识事物时也表现出个体差异与年龄特征。数学教学应该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志趣喜好,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适时引入饱含趣味的教学素材,创设有意思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诱发儿童积极思维的兴趣,使得儿童的学习需要得到积蓄,使得课堂中的数学学习能够真正发生。

1.增添情趣,激发主体参与热情

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个活泼的、充满情趣的过程。数学教学,其实并不枯燥也不乏味,而是充满着神奇和诸多情趣。数学教学的情趣,应该是儿童眼中的情趣,或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或是儿童心驰神往的教学场景,抑或是儿童烂若披掌的数学素材。对此,数学教学需要引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引学入胜的情境和施用合宜的方式,以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致。

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中,认识三角形的高是教学重点。如何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将高巧妙而自然地呈现出来?来看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表面看,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其实,每个三角形还隐藏了一些看不见的线段。例如这个三角形。看不见的线段,你能看出来吗?

(出示图1,学生稍作犹豫,随即出示图2)

师:现在呢?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哪不一样?

学生跃跃欲试:不一样。高度不一样!

师:你们所说的高度,就是三角形的高。

(隐去图2)

师:谁来比画一下这条看不见的线段!

(学生指示)

师:你的意思是从哪开始?

学生边指边回答:这个顶点!

师:到哪?

学生边指边回答:这条边!

师:这条边叫顶点的对边。到对边的什么线段?

生:垂直线段。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这是一条怎样的线段。

学生叙述后,教师适时出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对于学生来说,图形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生活中诸如长方形、三角形这样的平面图形随处可见,学生对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都能有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说陌生是因为图形的组成要素等内容,学生通常还不甚知晓。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表面”特征,知道了“3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后,教师打破学生的“已知”思维状态,一句“每个三角形还隐藏了一些看不见的线段”,来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探究需要,诱使学生主动地将思维的触角向“未知”领域“漫溯”。随即在两个三角形“看不见”的线段的比较中,学生直觉地感觉到两个三角形的高不一样,进而发现和描述这条看不见的“高”。这样教学,一方面,既使得高的引出显得奇妙自然,使得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也突出了高与三角形边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使原本乏味的教学环节变得有情趣有滋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

2.臻于意思,提升主体学习认知

数学之于儿童的吸引,不能少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声效,也不能仅止于表面的吸引和外在的感受,还需要重视数学知识本身,注重显现知识内在的文化,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引发儿童积极参与学习,并由此强烈的学习需要,生发强烈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感悟,让儿童感到数学问题饱有意思与存在意义。

就《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来说,可以围绕教学重点,拉长画高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完成画教材中三角形高的练习后,可以进行这样的演绎。

师:根据你画高的经验,如果顶点位置不变,像这样把底边“滑”到这,高的长度怎样?

课件演示:把三角形底沿下面平行线位置左右平移,形成形状不同的但高相等的三角形。

(学生依次判断)

师:如果顶点位置不变,像这样把底拉长,高的位置变不变?

演示:三角形底沿下面平行线位置依次向两边延长。

(学生依次判断)

师:如果这个三角形底上的高是2厘米,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底上的高是?

生:都是2厘米。

师:都同意?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生:把高移到一起比较。

(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如果底的位置不变,顶点在这?高还不变吗?

演示:依次变化顶点的位置。

三角形的高通常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显得比较抽象和呆板。但是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动化”起来,借助移动底边和顶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有意思的判断中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了高的实质和内涵。具体地说,首先平移或延长特定的底边,伴随着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不管底边在什么位置,也不管底边有多长,只要顶点到底边的距离不变,三角形的高都不变”;然后变化顶点的位置而固定底边的位置,在强烈的变化着的“高”的视觉冲击下,认识到“顶点和底边的距离发生变化,高的位置和长短都会发生变化”。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杜绝了枯燥和呆板,增添了趣味和意义,可以让学生感到高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变化的,增加了学生认识对象的空间和体验问题的机会。对三角形的高的属性形成更为丰富的认识和感悟,头脑中也留下丰富的活动表象和数学印记,同时也呈现了钝角和直角三角形中特殊底边上的高的“情形”,这样就为学生画好做了必要的暗示和积累了活动经验。endprint

二、彰显学科特点,追寻有味道的数学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凸显思维的训练是数学教学的表征和要务。数学教学通常讲求问题演绎的条分缕析和规律结论的严谨科学。因而数学教学应该突出表现和着力演绎问题推演的步步深入、规律结论的逐渐完善和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进而彰显数学教学的学科味道和教学价值。

1.凸显思考,凸显学科价值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不管是计算教学、概念教学还是解决问题教学,都需要注重儿童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赋予儿童分析、思考、讨论的机会,来显露儿童真实的数学认知,甚至迸发精彩的思维火花。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给予儿童推理、归纳、概括的时机,以呈现出问题的思维价值和知识的育人能量。

数学教学应该处处体现思考的味道。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练习阶段,教材设计了一道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和底3厘米、高5厘米的三角形”的问题。对此,可以这样教学。

学生按要求画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并说一说你的画法。

(学生展示和说明)

师:想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吗?先画5厘米的底,然后确定3厘米的高找到顶点,这样就连出一个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当然,也可以从这确定一条高,连出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这个三角形符合要求吗?

教师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学生观察和判断。

(出示图3)

师:看看这些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哪?

生:一条直线上。

师:在这条线上任意找一个点,是不是都能连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为什么?

生:是的。因为这些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都是3厘米。

师:既然这样,咱们能画多少个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底是3厘米、高是5厘米的三角形吗?

(学生画)

师:老师画的这个符合要求吗?你们画的跟老师一样吗?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符合要求?

(出示图4)

生:符合要求。因为这些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高都是5厘米。

师:那么你能画一个三角形,既符合这个要求也符合这个要求?怎样画?是个怎样的三角形?

(学生描述后,教师出示图5)

师:你说的是这个三角形吧!看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生: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

师:还可以看成?

生:底是3厘米,高是5厘米。

师:不同的要求,却可以用同样的图形来表示。看来,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求虽然不同,但画出的图形可能相同。

创造性地进行习题教学,可以发掘习题的教学内涵,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平台,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勃发出浓浓的思考味。上述教学片断中,对习题的处理,教师并没有只满足让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致使教学停留在浅显的操作层面,而是对所有符合要求的三角形予以对比,让学生发现“那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与底边连起来都是符合要求的三角形”“符合要求的三角形有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然而对问题的研究到此也没有偃旗息鼓,而是继续往前进发。在让学生掌握画指定要求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思考“能否画一个三角形,既符合前一个要求,也符合后一个要求”。显然,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从操作层面推向了理性思维,继而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画三角形的经验想到“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在一次次的质疑和思考中,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习题彰显出了教学的价值,课堂勃发出了思维的味道。

2.展现逻辑,显现学科内蕴

数学是十分讲究逻辑性的学科。不管是结论的证明、过程的推演,还是知识的呈现、问题的分析,都需要关注问题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数学教学需要显现概念间蕴含的因果关联,需要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儿童感受到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过程,以致能够促进儿童对知识内涵的把握和问题本质的认识。

知识间的联系,既是数学课堂应予以体现的教学内容,也是展现数学逻辑的重要资源。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课尾,不妨如此回顾和延伸。

师: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

师:3个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三角形的3个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生:在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这是顶点的位置关系。想一想,除了研究顶点,三角形还可以研究什么?

生:研究它的角。

师:你的想法很有价值!来看这些用木条做成的角。

(出示图6)

师:你感觉哪组里的三个角可以合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判断后,动画演示。

师:除了顶点和角,还可能研究三角形的什么?

生:3条边有什么关系。

师:想象一下,哪三根木条能首尾相接围成一个三角形?

(出示图7)

(学生猜测后,动画演示)

师:三角形的3个角,三角形的3条边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咱们以后研究!

课已终,但思不止。有内蕴的课尾,不仅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结束,也是学生产生新思考的开始。三角形3个内角和3条边长度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却与本节课中三角形3个顶点位置关系同为三角形特征的组成部分。倘若仅呈现三角形3个顶点的位置关系而不提及角和边的关系,虽然未尝不可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似上述这般进行一节课的收尾教学,适时地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可以再次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学习的兴致盎然,依然议论纷纷,而且能体现数学教学的思考意味,体现数学课堂的教学功能,让学生从一个问题进入另一个问题当中,从“已知”的思维状态又进入了“未知”的思维状态,同时还能彰显教者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智慧把握,显现出三角形顶点、角和边等三方面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韵味十足、意味深长。

总之,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注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重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迎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增添数学教学的趣味意义,构建充满活力和情趣的课堂教学;数学是思维的严谨学科,数学是讲求思维逻辑的学科,数学教学需要着力儿童思维的训练和发展,需要给儿童创造训练思维和体验成功的时空,需要让儿童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神奇与魅力。如此,只有兼顾儿童和学科的特点,才能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才能不断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

(黄红成,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4.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篇四

突出学科特点,增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郑雪榆

物理是一门研究事物原理,揭示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许多来自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物理现象,借用实验手段验证、依靠数学方法推理和运用科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具有共性的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并反过来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由此可见,物理是一门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这点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中体现尤其明显,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的感受和体会,引导他们把来自生活的感性认识升华到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的理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是“身边的科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而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以此增强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地方,因此,怎样围绕物理这一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效果,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研究的途径。本文结合自己初中物理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体会,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一、借助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许多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建设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十多年的生活中,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很多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积累了不少体会和经验。可以说,生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老师”,但是,如何把学生在各自生活中积淀而成的肤浅、片面、感性的认识升华到深刻的、系统、理性的领悟上来,必须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分析引导来完成。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更容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验和情景式教育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

三、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比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误区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总有些实验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实验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见度比较低,学生不易观察,更有一些演示实验,根本就没有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多媒体课件,然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加工、组合和完善,制成内容充实、形式直观、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演示实验课件,由老师或学生通过运行课件来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同样也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课堂教学全学生步调一致,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综合起来的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而学生的分组实验,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所以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5.初中数学学科部分 篇五

1、简述为什么数学学业考试考查内容要依据《标准》,体现基础性?数学科目学业考试要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关注《课程标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

2、你对“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有何认识?

(1)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2)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当然,合作交流的使用,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3、你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何认识?

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与合作式的学习。课程改革面对执教者来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数学课应以较开放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验、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学生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4、完成一个试题的活性化分析。

试题:如图经过平移△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你能给出几种作法?

对试题的总体分析

试题目的√1.概念型2 计算型3 思维型

难度等级*简单√**较易***中等****较难*****难 预计解答时间(分钟)8分钟

解答分析

提示与概要根据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

技巧与方法利用平移的特征问题形态规律三角形全等的识别 第一步解答

方法一:1,过点E作AC的平行线。2,过点F作BC的平行线。3,两条线交于点G。4,△EFG即是平移后的三角形。

方法二:1,过点E作AC的平行线。2,在此平行线上量取边AC的长EG。3,连接FG。4,△EFG即是平移后的三角形。

方法三:1,过顶点E作∠FEG=∠BAC。2,量取∠FEG的另一边EG等于AC的长。3,连接FG。4,△EFG即是平移后的三角形。

变形与挑战

(思考题)△ABC先向左平移2CM再向下平移3CM两个单位,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变形与挑战解答步骤一:△ABC先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得到△A’B’C’。步骤二:△A’B’C’再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A”B”C”。

步骤三:写出结论。

对解答的总结

小结与反思

(对解题的必要总结及对容易发生的错误分析)

1,解题的关键是对平移知识的熟悉,掌握平移的基本作图技巧。2,题目考查了学生对作图操作的熟练程度。

3,通过不同的方法解题,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4,作图时要求精确,比如量取线段长度这一步;量取角度大小这一步。5,作图题别忘了保留作图痕迹,写出结论。

(以上仅供参考)

5、完成一个试题的活性化分析

试题: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求证:∠B=∠C.对试题的总体分析

试题目的1.概念型2 计算型√3 思维型

难度等级*简单√**较易***中等****较难*****难 预计解答时间(分钟)5分钟

解答分析

提示与概要平移一腰,将等腰梯形分成等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技巧与方法平移腰问题形态规律

第一步解答

证明: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DE∥AB

∴∠B=∠DEC

∵AD∥BC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AB=DE

∵AB=DC

∴DC=DE

∴∠C=∠DEC

∴∠B=∠C

变形与挑战

(思考题)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DC,∠B=60°,AD=15,AB=45,求BC的长.变形与挑战解答证明: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AD∥BC, DE∥AB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BE=AD=15,DE=AB=45

∵∠B=∠DEC, ∠B=∠C

∴∠DEC=∠C=60°

∴∠EDC=60°,△DEC是正三角形

∴EC=DE=45

∴BC=BE+ED=60

对解答的总结

小结与反思

(对解题的必要总结及对容易发生的错误分析)该题主要思路是平移腰将等腰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结合平行四边形及正三角形的边长特征来解决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在添加辅助线后对平行四边形和正三角形的说明往往容易忽略,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以上仅供参考)

6、完成一个试题的活性化分析

已知六边形ABCDEF中,AB ∥ED,BC∥EF,CD∥FA,AB=ED,求证:BC=EF,CD=FA。

对试题的总体分析

试题目的1.概念型2 计算型√3 思维型

难度等级*简单**较易***中等****较难*****

难√

预计解答时间(分钟)15分钟

解答分析

提示与概要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两线段相等

技巧与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问题形态规律通过证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线段相等

第一步解答

变形与挑战

(思考题)略

变形与挑战解答略

对解答的总结

小结与反思

(对解题的必要总结及对容易发生的错误分析)

(以上仅供参考)

6.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篇六

一、质量检测所反映的问题

通过总结性笔试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 如就学生层面来说,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的是否深刻, 基本运算能力怎么样?对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动手实践、合情推理以及创新的能力怎么样?建模意识, 即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合情推理能力、知识变通迁移的能力等等。还有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即指良好的审题、思维、书写习惯。从教师层面上, 可以看出教学效果怎么样, 对教材把握怎么样,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和目标定的是否过高或过低, 是否能适应考评的要求。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仍然盛行, 以教代学, 机械训练, 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业布置、批改、讲评是否到位, 辅导学生能不能持之以恒。通过阅卷, 可以看出多数学校为了力求评分公平、公正, 采取年级交错阅卷, 这样操作也带来了一个弊端:一些教师由于不熟悉新教材, 思路不宽, 受参考答案思维定势, 对某些学生独到的想法不但没有肯定, 反而扣分, 另外个别教师阅卷不认真, 这些都影响了对学生的评价。

二、针对检测出现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教学中要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依“纲”靠“本”, 注重基础。面向全体, 夯实基础。质量检测试题, 包括最后的压轴题, 都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切实抓好基本概念及其性质、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复习时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梳理基础知识上,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避免出现知识盲点, 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 以不变应万变, 同时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教学, 真正做到结论和过程并重。注重“过程”教学, 注重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而且有利于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性目标”。强化过程意识, 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是简单地背下一些公式、定理, 而要展开思维, 弄清楚其背景和来源, 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同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且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进、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 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力求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消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面积法、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因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 使学生不仅学好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内容, 而且能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通过不断积累, 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

三、数学学科质量检测命题的思考

学科质量检测的命题重要性不言而喻, 命题时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 有利于引导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命题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也要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命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 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命题的原则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 进行命题。坚持基础性命题原则, 试题要着重考查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方法和过程, 要有意识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师生树立信心, 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培养能力, 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导向性命题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要坚持“三个有助于”, 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监控;有助于学校真实把握教学质量, 科学调整决策思路,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促进专业成长;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坚持无差错性命题原则, 试题必须做到知识准确, 表述规范、角度平易、答案准确、评分科学。坚持人本性命题原则, 试卷结构合理, 试题编排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既有利于学生答卷, 又有利于教师阅卷。

7.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篇七

【关键词】德育教育 欣赏学生个性发展 树立坚强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2-01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需要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德育教育。拨其心灵,教书育人,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中用简短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

数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在数学的每一个角落里。数学里,充斥着简单具体的美,和谐统一的美,奇异梦幻的美。我在讲初一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课前我播放了一个有关团队精神的小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悟出道理: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得出,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扬团队精神来学习本节的学习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兵教兵,兵带兵,气氛特别和谐。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二、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训练说理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和陶冶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多说鼓励,赞许的话,学生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兴趣上来了,学困生就会减少,优生就会增加,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心中的老师就是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他们心中的老师是高尚而富有魅力的。老师的个人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良好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许多公式、公理、定理都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真理,或者就是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从而产生推导和归纳,推广与概括,发展与拓宽的应用目的。如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探究1结束时告诉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热爱生活,解题就会轻而易举。

四、用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中,杰出的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数学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无数的中国数学家致力于发明创造并探索事物的真理,他们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中国的一些伟大数学成就更是一部使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在情感上爱国的好教材。如秦九韶公式、祖冲之的圆周率以及九章算术,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从现在看来,至少要比欧州人的帕斯卡三角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五、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系统性与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推导的依据中要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的格式、步骤的安排、书写的整齐、清洁和美观,努力探索合理简洁的解题策略,并且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努力寻找错误的原因,要克服困难,追求真理,主动进行补救和改正等。这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创新精神。

8.初中数学教师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黄权亮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拨开云雾见青天

-如何上好复习课产生了深思。多年来我的切身体会是要想通过一堂复习课,让学生达到理想的效果很难。虽然我们不断更新方法与观念,但效果始终不够理想,复习思路不够明确,而本次大会中许多教师发言中谈及的经验犹如甘霖,都值得我学习借鉴。

回来之后,通过整理听课记录以及几位教师的发言,仔细回顾每个学校及教师对复习课的看法,我认为“试卷讲评课基本流程”相对来讲很有新意,很有条理,极具指导性。它让我们对试卷讲评课的基本思路有了更明了化。众所周知,数学复习课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新授课,它的容量大,知识涵盖面丰富。以前教师为了更多、更全面的进行知识回顾,往往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累了教师,苦了学生,部分学生思路跟不上,教师讲得越多、越难,不会的就越多。有不少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理解题意的情况下便开始分析例题,将自己的分析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甚至一题多解,自我感觉良好,忽略学生的接受,压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失去了感悟的良机。

试卷讲评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尤其是测试后试卷讲评,试卷本身就是教师们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知识的精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待试题的感情有一些特殊,如何理性的处理好试卷讲评对学生教师来手都十分重要,处理得当犹如画龙点睛,事半功倍。学生自我修改,出示答案相互交流再次订正,师生集中处理共同存在的问题,反思简记,有足够的时间还可以二次测验,完整的处理会起到更理想的效果,学生从中收获的多少才是我们的目的。

我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要更多地改进方法,找一种真正适合的最有效的方法,让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初中数学学科培训学习心得

数学教师培训后,收获颇多,下面关于授课谈几点体会: 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在没上了的条件下,两位老师设计出的课是不会相同的。如何设计更合理、更有效,这就需要老师们的集体备课。现在的“一课二摩三讨论”便是设计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

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

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初中数学学科培训学习心得

9月14日,我参加了数学学科培训,培训期间,我认真听,认真记,受益匪浅。

在活动中,上午我有幸听了两位教师的课,一节试卷讲评课,一节专题课。两位教师授课各有所长,处理课堂中的问题各有其手段和方法。兴福中学的韩翠华老师试卷讲评课,对试卷分析透彻到位,做到重点讲解,并能根据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实验中学的韩冰老师的专题课,选题精炼,分析透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把握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去备好课。在选题上要精练,通过变式训练加强巩固提高。课堂上,多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初中数学学科培训学习心得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从来没有研讨过试卷讲评课和专题课的上法,所以感觉这次学习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首先,关于试卷讲评课。以往自己在试卷讲评时也用过许多方法,但都是灵光一现,随用随扔,很少系统全面的总结。在这次学习中,尤其是后面老师总结的七个步骤,感觉收获很大。今后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总结,只要有总结就一定有收获。

再次,就是关于试卷讲评中重点题目的变式练习,对许多重点知识,经常时强调多次,但学生仍然反复错,很显然是强化巩固不够,而试卷讲评的变式练习正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这次学习学习对“温故而知新”又有进一步的认识,数学题浩若烟海怎么做得完。

所以,降低难度、温故而知新、多注意解题意识与方法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中数学学科培训学习心得

刚迈入工作岗位不久,对一切都很陌生,通过一天的学习我觉得收获颇多:

1、对准知识点和方法点,不要强调做太多的题目。知识点才是根,才是本。

2、讲课时注意知识生长点。

3、做题时遇到什么条件要想到相应的知识点。

4、注意一个题目的评分标准,能更大限度的让学生得分。

5、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由问题去找相应的知识点。任何问题都当做一个考试题来处理,学生印象会更深一些。

6、学生不要因做题而做题,老师不要因讲题二讲题。要适时的把问题放出去再收回来。

7、对试卷的分析有哪一些步骤,有一位老师讲的非常好:

(1)对试卷进行分析,找出出错较多的题目。(2)学生进行自我改错。

(3)订正答案,进一步改错。对重点题和错题进行讲评。

(4)教师对方法的总结。

(5)学生提出疑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6)生总结,整理所学方法。

8、每个问题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原型,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要透彻。

9、重难点要突出,并让学生简记。

数学教师培训心得

现把这次学习感受、心得总结如下:

培训会上,听了两节数学课,一节是试卷讲评课,另一节是专题复习课。我觉得两位讲课老师的课有如下特点:一是小组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了若干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学生在讨论后还把他们讨论明确或未能明确的问题在老师巡视时进行解决。分组分出了竞争,分出了凝聚力,分出了互帮互助和互相激励。二是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高声讨论,、每位学生都是在围绕问题研究,在这里,学生的学习天性和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成为学生群体自学和团结协作的一个舞台,成为所有学生充分互动相互感召的学习共同体。三是教师讲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让学生进行反悟简记。四是这两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五是分层次讲解和归类讲解,把同一问题归类,是学生认识充分,便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通过听课、评课,对讲评课的授课环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讲评的目的更加明确。学生做题不是为做题而做题,讲评也不是为讲评而讲评,都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学生做题不在多,讲评要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注意归纳出每个题目中蕴含的基本知识点,注意归纳出每个题目中蕴含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

上一篇:夹球游戏的日记下一篇:高校自行车停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