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2024-10-14

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1.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篇一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食用菌是安康的一项传统特色产业,具有高效、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绿色环保的特点,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食用菌产业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按照做特、做精、做高、做强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背景

(一)国家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定位高。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农业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食用菌协会,于2006年12月专门成立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先后深入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广东等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调研,于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课题调研新闻发布会暨产业发展高层论谈,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评价为“小产品、大产业”一颗产业新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省农业厅于2011年6月21日在汉中略阳召开了全省食用菌现场会,在全省实施《百村万棚食用菌工程》,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省(重点是陕南)食用菌总产量1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二)经济效益好。

据调查,种植香菇,每亩1万袋,一年春秋两季,每袋毛收入10元,减去每袋的原料、菌种和人工费约3.0-3.5元,纯收入6.5-7.0元,每亩可收6.5万-7.0万元;地栽木耳,每亩栽种1-1.2万袋,每袋两季可收入干木耳0.15公斤,每公斤价60元,每袋毛收入9元,每亩可收入10.8万元,减去各种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6-7.8万元。如开发夏菇生产,一年出菇三料,一亩地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种植猪芩,每平方米一窝,每窝三年产量8斤,每斤市场场价80元,每窝产值640元,按每亩栽种400窝计算,三年可收25.6万元,平均每年亩产值8.53万元,因此,发展食用菌是目前整个农业效益最好的项目。而且种植食用菌不需要好田好地,坡地、沟坎、林下均可栽种,不与粮油争地,农民积极性高。

(三)食药兼用,营养保健。

食用菌是蔬菜里的重要种类,而且是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极高的食品,有些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富含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游离氨基酸、海藻糖、甘露醇糖等养分,其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如猴头菌、灵芝多糖在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医学研究证明,猴头菌、灵芝具有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细胞衰老、抗癌、改善血脂、血糖等功效,灵芝还有美容养颜的功能。因此,在我省陕南县区,要把食用菌作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四)市场需求量大。

1990-2008年,世界食用菌年产量(鲜菇)由125万吨增加到1928万吨,增长15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鲜菇)则由5万吨增加到1350万吨,增长270倍,由世界食用菌产量的4%上升到70%,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超级大国。2005年以来,全世界食用菌贸易额稳定在20亿美元,我国出口贸易额约8亿美元,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40%。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食用菌还是一方“净土”,因此社会传流,吃四条腿(动物),不如吃两条腿(禽),吃两条腿不如吃一条腿(食用菌)的说法不断被人们所接纳。食用菌即是素菜又是晕菜,即可食用,又可药用,即有营养,又能保健,市场需求很大。目前我市食用菌人均占有量不足6公斤,按需要量相差甚远。

二、产业发展现状

食用菌产业是个短、平、快项目,具有投入小、产出高,不与农业争地、不与农林争时等独特优势。因而,食用菌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增收的首选项目,其发展势头强劲、可续发展潜力巨大。

(一)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我市食用菌生产以代料栽培为主,主要产品为香菇、黑木耳、平菇三大类,近几年引进开发了一批珍稀名优食用菌(如:秦巴硒菇、白灵菇、杏鲍菇、双鲍菇、鸡腿菇、姬菇等);药用菌主导产品为猪苓、天麻二大类,野生食用菌我市资源较丰富,每年外地客商来安康收购的品种仅牛肝菌、鸡油菌、红菇就达数百吨。到2010年底人工栽培的种类已发展到20余个。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食用菌生产14580万袋,总产干鲜混合总产量19219.5吨,总产值8.69亿元,菇农纯收入5.93亿元。其中:香菇6500万袋,干品总产量11000吨,产值6.6亿元,黑木耳2880万袋,干品总产量2872.5吨,产值1.72亿元,磨菇5200万袋,鲜品总产量5347吨,产值3743万元。全市现有三级菌种厂家6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龙头企业5个,其中宁陕2个、石泉1个、紫阳一个、汉滨区一个。

(二)区域布局合理。

(1)月河川道区:区域内食用菌发展较快,部分已形成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占全市40%左右,产品以鲜销为主,代料栽培,以香菇、平菇为主,重点分布在汉滨区恒口、大同、五里、关庙、城郊和汉阴月河、平梁、石泉池河等乡镇。(2)浅丘和低山区:主要分布在汉阴汉阳、双坪、上

七、漩窝,紫阳汉城、双安、焕古、城关,汉滨区吉河、瀛湖、茨沟、县河、迎丰、旬阳棕溪、小河、城关,平利魏汝、老县、三阳等乡镇。发展规模占全市20%左右,主要品种为黑木耳、秦巴硒菇,其次为平菇和香菇。秦巴硒菇重点分布在紫阳和汉阴漩窝镇,产品以干销为主。

(3)中高山区:包括宁陕大部分乡镇和石泉、汉滨、平利、镇坪、岚皋的部分乡镇,以宁陕发展规模最大,其次为石泉迎丰、两河、兴坪、饶丰和汉滨区沈坝、大河、叶坪及平利、镇坪少数乡镇。该区域总量占全市40%以上,主导品种为香菇,黑木耳次之,另有少量珍稀食用菌如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栽培。药用菌主要为猪苓、天麻,重点在宁陕,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猪芩之乡的美誉。

(三)产品供销两旺。

近年来,食用菌市场不断拓宽,价格一路攀升(每公斤60元以上),宁陕、石泉县从90年代起,就具西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之美誉,因此,福建古田、浙江庆元等地客商,纷纷来安康驻扎收购食用菌产品、同时地带动了我市一支食用菌营销队伍,特别是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凡来安康旅游者大都带回我市的香菇、木耳和天麻等土特产品,为该产品的销售和宣传起到积极作用。

(四)管理不断规范。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食用菌生产已建立起了以控制菌种、菌材两个阀门为主的管理机制,户均生产控制在6000袋以内,由食用菌办公室制定生产计划,乡(镇)、村按资源状况分配到生产农户,林业部门按户办理菌材指标,再按菌种生产单位与生产农户签定的《袋料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合同》,分配菌种、菌材生产计划,使其规范化生产,基本形成了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格局。

(五)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目前在全市注册的有“紫阳秦巴硒菇有限公司”、“安康市运坤菌业有限公司”、“宁陕县松夏菌业有限公司”、“宁陕县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每个公司投资均在200-500万元以上,并注册了“松夏”、“天华山”、“秦巴硒菇”等食用菌品牌,形成了从制种到接菌、管护、生产、销售服务的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效益的提高。

(六)菌种供应有序。

我市有三级种菌种厂60多家,年生产菌种在100万袋左右,主要生产香菇、黑木耳、密环菌,其品种有河南省泌阳、浙江省龙泉、庆元、福建省古田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的241–

1、241–

2、241–3号

(七)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人民群众的参与下,食用菌产业呈现出市场引领农户、农户自发生产、自主销售的格局,形成了“龙头企业(公司)+技术服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已成立食用菌专业协会20个,会员3000余人,为广大菇农提供了较好的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

(八)销售网络健全。

在正确引导农户实施产业发展的同时,为规范食用菌产业销售市场,有效增加菇农收入,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通过外引内联,积极与市场对接,大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经多方努力,紫阳秦巴硒菇公司在北京建立了销售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宁陕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设立了销售窗口,在胡家庙和朱雀等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络,进一步解除了菇农的后顾之忧,有效增加了菇农收入,促进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九)开展了地理保护建设。

200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核准了“宁陕香菇”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紫阳秦巴硒菇通过了有机食品认定和认证,宁陕猪芩标准综合体2010年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为陕西省地方标准,为打造安康地方品牌奠定了基础。

(十)富硒菇开发初见成效。

从各县送样的食用菌产品含硒量检测结果看,宁陕出产的野生牛肝菌干品含硒量达8.38ppm,出产的香菇3个点送样检测,含硒量分别达到0.25ppm、0.65ppm、0.45ppm,紫阳出产的秦巴硒菇含硒含硒量达到1.99ppm,石泉出产的桑枝食用菌(香菇)含硒量达到0.59ppm。目前,宁陕、紫阳、石泉已完成香菇富硒含量的检测工作,并顺利通过QS认证,为“安康富硒菇”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

我市除宁陕、石泉外,其它各县区将食用菌还未真正纳入当地农业发展中的重点产业,全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与国内其它地区比较,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

(二)体制不顺,归属不明确,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历史上我市食用菌生产虽有市、县政府组织协调管理机构,但随机构改革,食用菌生产先后由多个部门管理过,地改市后,安康市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由市农发办移交给市林特局,县级有的在农办、农业局、林特局、科技局、供销社等部门,因许多业务不对口,又无具体人员抓,基本未开展工作。

(三)资金投入不足。

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和效益的驱动下,激发了许多企业和农民对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现在已经具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缺乏资金投入,农民生产发展、基地建设、组建龙头企业、科研与示范推广、创立品种等都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致使全市食用菌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始终不能进入到规模化、产业化运营的良性发展轨道,产业优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菌种管理不严格,市场不规范,品牌效应不显著。我市目前对食用菌菌种尚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只有部分县区农业局将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纳入了管理范畴,但发证后缺少监督检查,菌种生产“小、杂、乱”的现象较为严重,菌种市场竞争无序,菌种质量难以保证。我市现有几家食用菌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富硒、绿色品牌不响亮,没有做到优质优价,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

(一)地域优越、交通方便。

安康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差异大,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各类食用菌生长,野生和人工栽培的种类繁多,且品质优,为生产优质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我市境内有三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涵盖全市,直通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成都和西安大都市,机场正在扩建,水路直达武汉、上海,交通十分便利。

(二)栽培原料丰富,蕴藏量大。

我市具有丰富的作物秸杆、桑果树枝、森林间伐材料等农林废弃物,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据初步估算,我市每年有作物秸杆90万吨,桑枝、果树枝、森林间伐树枝等约60万吨,按30%资源利用率和80%生物转化率计,可生产食用菌鲜品50万吨,若在品种结构上进一步优化,突出珍稀名优食用菌品种,按富硒食品质量标准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后,以富硒品牌销售,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以上。结合我市养殖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发展以粪、草为原料的草腐型食用菌,不但可获得高附加值食用菌产品,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还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基础条件好。

我市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当地农民就有段木栽培银耳、黑木耳的习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革,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多品种规模性袋料栽培,形成了安康的一项区域特色产业,许多农户靠发展食用菌脱了贫,步入了小康,食用菌成为农户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农民对发展食用菌有较高的积极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经验。

(四)技术力量雄厚。

全市现有较为规范的菌种厂家60多个,受省农业厅培训发证的菌种生产技术员、检验员30多人,有一批食用菌专业协会和民办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主产县有一批示范大户和农民技术员,其中部分人员持有食用菌技术等级证书。农业部2006年重新颁布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对规范我市菌种生产经营已有法可依,对促进我市食用菌生产持续稳健发展,从菌种这个源头上对菌种质量的要求有了法律保障。市农科所设有食用菌开发研究中心,配备中高级研究人员6人,多年来专业从事食用菌研究与开发,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培训了一大批农村技术骨干。这些基础的奠定,为推进我市富硒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可发挥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

(五)野生菌种资源丰富。

由于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生物物种繁多,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安康地区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初步调查,我市大型真菌已发现的达170多种,目前只有少数种类开发利用外,还有大量的野生资源丞待开发,其中如茭白、桑黄、虫草菌、牛肝菌、羊肚菌、松乳菇、鸡油菌、灰树花、珊瑚菌、正红菇等种类属于珍稀名贵食、药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经济价值,为我市富硒高档食用菌开发,提供了天然宝库。

(六)劳动力资源充足。

近年来,由于南方食用菌主产区的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全国食用菌生产大有南菇北移之势,而我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仍有剩余,可从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足。

七、产业区域布局

(一)月河川道区。

利用作物秸杆与牲畜类肥及沼肥配制成培养料,经发酵后栽培双孢菇、鸡腿菇,重点在汉滨区、汉阴、石泉水稻产区的乡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面积5000亩。

利用桑枝、果树和其它阔叶树枝丫、木材加工厂下脚料等袋料栽培香菇、平菇、黑木耳及珍稀食用菌,重点培育专业村和专业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生产基地,年生产规模6000万袋。

筹资建设10个年加工营销能力万吨以上的食用菌专业化加工厂,建设产品和原材料交易集散地一处,建设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示范厂或示范园区。

(二)中高山区。

利用阔叶树废弃枝丫和桑枝,袋料栽培黑木耳、香菇及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珍稀食用菌,以香菇、黑木耳为主。重点在宁陕县和石泉迎丰、两河、兴坪、铙丰一带,镇坪、岚皋、平利部分乡镇,汉滨区大河、叶坪、沈坝、双溪一带,发展袋料栽培5000万袋。发展药用菌(猪苓、天麻)300万平方米。扶持壮大宁陕现有二个龙头企业,增强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在宁陕和石泉再发展二个公司十农户式龙头企业。

(三)浅丘和低山区。

发展袋料栽培,紫阳汉城、双安、焕古和汉阴漩窝一带,重点发展秦巴硒菇,年规模40万平方米(600亩);汉阴县汉江以南的乡镇和汉滨区瀛湖、吉河、县河、平利三阳、魏汝、老县等乡镇,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袋料栽培4000万袋。继续扶持壮大紫阳秦巴硒菇、安康运坤菌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自主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发展壮大汉滨区黑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开拓江、浙、鄂、粤市场,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

八、工作重点

(一)优化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在今后食用菌发展上,以菇类为主,木耳类次之,药菌类补充。菇类以代料香菇、金针菇、平菇、双孢菇、草菇为主,辅之以珍稀菇;木耳类以地栽黑木耳为主,辅之以白银耳栽培;药菌以宁陕猪芩为主、天麻、灵芝为辅。在产品销售上以鲜菇为主,干鲜搭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二)建立菌种繁殖体系,确保菌种质量和有效供给。按照4个1的要求,即成立一个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一个一级菌种场,10个二级菌种场,100个三级菌种场,确保菌种就近供应,有效供应。

(三)推行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设2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月河川道区10个,低山区4个,中高山区6个。开展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完善和建立种源储备及市县乡供种、技术推广、培训体系。

(四)加强菌种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落实《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为载体,加大菌种管理执法力度,整顿菌种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菌种,无证生产经营,乱引滥繁等违法行为,净化菌种市场,维护菇农的合法权益,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五)延长产业链条,建立香菇市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针,发挥我市的生态、区位、交通优势,石泉、宁陕两个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为安康食用菌搭建销售平台。

(六)实行品牌化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树立品牌就是特色、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要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秦巴硒菇”、“宁陕富硒菇”,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好富硒区的普查和开发工作,企业精心策划“安康富硒菇”的质量认证,包装和促销工作,打好“富硒牌”。

安康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品,它不仅是市长负责制“菜篮子”工程,也是农村经济增长点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强蔬菜产业建设既是丰富市民“菜篮子”,稳定市场菜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1蔬菜生产现状 1.1种植面积扩大

截止2010年,全市蔬菜总产95.89万吨。商品蔬菜面积11.27万亩,专业菜田5.9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80.03万亩,商品菜种植15.43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15.58%,出售蔬菜30.18万吨,商品率31.47%,蔬菜总产值143835万元。

1.2设施蔬菜发展较快

全市已建成大、中、小棚88140栋,面积36650亩,对“春提早”和“秋延迟”蔬菜市场供给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日光温室120栋,面积133亩;轻质拱棚7188栋,面积21558亩,竹骨架棚64000栋,面积14961亩。利用中高山区立体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反季节蔬菜基地15086亩。

1.3蔬菜品种以大路菜为主

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总面积80.03万亩,总产量95.89万吨。其中叶菜类占13%,瓜菜类占6.1%,根茎类事57.2%,茄果类占8.7%,菜豆类占6.4%,水生蔬菜占3.2%,其他蔬菜占14%。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萝卜、茄子、辣椒、四季豆、黄瓜、豇豆、甘蓝、莲菜、番茄、芹菜和胡萝卜等13余个品种。而辣椒、韭黄、黄瓜、莲菜、番茄、菜花、芹菜等精细菜品种18.56余万亩,总产27.84万吨,仅占全市蔬菜总面积、总产量的29.03%和23.19%。

1.4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加快

到2010年全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6万亩,其中汉滨区建民、汉阴涧池、宁陕旬阳坝等19个乡镇,通过国家认证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万亩,辣椒、黄瓜、马铃薯等18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5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初见成效

彩色甜椒、彩色马铃薯、樱桃番茄、水果黄瓜、木耳菜、佛手瓜等下批新品种引种成功;无土栽培技术、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和“三沼”综合利用试验见效;无滴膜、遮阳网、频振杀虫灯、黄板纸诱杀等技术被菜农广泛应用。

2存在主要问题 2.1重视不够近年来,由于政策不配套,机构不健全,城郊菜地逐年被征占,菜农陆续转产,蔬菜生产仅靠群众自发盲目进行,蔬菜供求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全市除汉滨区设有蔬菜技术中心外,其他各县没有设立专门的蔬菜技术推广机构,既是设有专人负责,也是挂靠在农技站,既无人员编制,又无项目经费和工作经费,指导蔬菜生产的人员不足,普遍缺乏务菜专业技术,农民务菜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

2.2专业菜田少

由于城镇建设严重挤占城郊传统菜地,只占不补,只征不建,专业菜田面积锐减。近年来,安康城区周围菜地被征地占了3000多亩,仅新城办东西两坝近年专业菜田面积就减少了2700余亩。依照省政府规定的人均占有菜地面积不少于0.05亩计,我市常住290余万人口,需要标准化专业菜田14.5万亩,2010年全市专业菜田仅有5.97万亩,直接导致城镇蔬菜供给严重不足,影响蔬菜产业发展。

2.3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中、省未给安康下达“菜篮子”建设扶持项目;全市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一直未征收;市、县区发展蔬菜产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市、县区蔬菜技术推广单位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等,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专业菜田开发建设。

2.4基础设施落后

我市蔬菜产业建设缺乏整体发展规划,蔬菜基础布局不甚合理,标准化专业菜田少,基础设施差,水、电、路、井等不配套,抗灾能力弱,整体生产水平低。

2.5产业化水平低 设施大棚菜、“反季节”菜和无公害蔬菜起步迟、起点低、发展慢;钢管骨架大棚和水泥骨架大棚少,竹骨架中小棚多,结构简陋,生产水平低,抗风、抗雪和承载力小,抗灾能力差;生产大路菜多,特色菜、精细菜少,自食的多,商品菜少;加工、保鲜跟不上,难以实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蔬菜的种植、包装、运销、储藏、加工,没有形成产、加、销为一体产业体系。

2.6标准化建设滞后

本市没有蔬菜生产、加工、贮藏、包装地方标准,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产品加工处于空白,上市产品无分级和标准包装,包装、运销、储藏、加工没有规范规格和标识,未使用无公害产品贴标上市,全市没有菜篮子产品监督检测管理机构和设施,无法展开蔬菜检验、监测和市场准入工作。

2.7流通渠道不畅

城区的农产品交易处于有市没场和有场没市并存状态,缺乏科学布局,规模小、点分散、交易设施简陋,没有形成批发、零售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的梯级交易体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菜价浮高浮低,严重影响菜农务菜积极性。

3安康发展蔬菜产业前景分析 3.1发展优势强

(1)气候条件优越。安康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适中,无霜期长。年均温13.9-15.7℃,≥10℃的年积温为4643.7-4951.4℃。年日照时数为1581.7-1870.9小时。年太阳辐射在103.4-109.3千卡/平方厘米,光全热辐射为51-5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积雪4天左右。年降水量779.6-1101.4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77%。月河川道及浅丘蔬菜生产区平均气温15.7℃,≥10℃有效积温4980℃,分别比西安和汉中多660℃和483℃;无霜期253天,比西安、汉中多46天和15天,年降雨量800mm左右,年日照1800多小时,这种优越的气候资源,有利于南北多种蔬菜种植,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天然禀赋。

(2)区位优势明显。我市南抵重庆,东接襄沔,西连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自古就是陕南重镇,也是川、陕、鄂、渝毗邻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有襄渝、阳安和西康三条铁路枢纽;飞机可直达西安、武汉、重庆、成都;

316、210国道过境全市6县区,西康、十天、川陕高速公路于安康交汇,全市已形成三纵六横、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村公路全面得到水泥硬化,便利的交通,为蔬菜快捷运输提供了保障。

(3)生态环境良好。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3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6%。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354天,广大农村空气质量更佳。汉江安康段及其主要支流8个监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工业布点少,水土污染程度低,森林覆盖率达55.4%,生产无公害蔬菜,尤其生产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自然环境条件独厚。

(4)菜农务菜技术水平较高。特别是安康城区东、西两坝菜农,务菜历史悠久,生产实验丰富,探索和积累了一整套轮作倒茬技术,并及时吸纳全国先进的种菜技术,黄瓜、番茄、辣椒等精细蔬菜一季亩产均达到万斤以上,产值万元以上,汉阴蒲溪的芹菜,石泉城关的莲藕,汉滨区张滩王湾的韭黄、苦瓜、豇豆等,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质量优,且远销外地,为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富硒蔬菜、高山菜、野生菜地方品牌,具有潜在的开发发展优势。3.2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蔬菜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发展蔬菜市场前景广阔。

(1)市内需量大。安康未来按中等城市发展,城市面积1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达到100万人,若按此计算,年需求量在36 万吨,广大农村逢年过节,尤其月河川道农民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城镇化,购菜生活,因此内销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蔬菜产业既可有效满足本市菜市需求,又能提升本市蔬菜档次,还能平抑淡季菜价。

(2)外销优势强。本市生产的蔬菜,具有绿色、无公害、优质和“反季节”特点,倍受西安、十堰等地市场青睐,开发外部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尤其安康川道生产的地膜马铃薯上市期间,正处关中淡季,菜用品质高于甘肃、陕北等地,深受本市和关中市民喜爱。

(3)农民增收快。蔬菜产业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高,蔬菜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在同等条件下种植一亩蔬菜可收入3500-12000元,最高可达2万元以上,是种植其它作物的5-10倍,农民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就充分说明种菜效益十分显著。

4发展思路与目标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城市蔬菜周年均衡供给为基本方向,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基础,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专业菜田、设施栽培、高山基地、销售网络和检测设施等建设内容,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规范化水平,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商品总量,提高蔬菜质量,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努力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4.2目标任务

从现在开始,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城镇蔬菜周年均衡供给,价格适宜,自给有余,适量外销的总体目标。争取到2015年:

(1)新开发建设保城市供应的专业菜田10万亩,使专业菜田总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蔬菜60万吨,发展设施蔬菜10万亩,露地菜60万亩,年产蔬菜总量100万吨。

(2)组建完善1个市级检测中心,10个县区级检测中心和若干个农贸市场检测站、基地检测点,完善四级蔬菜有毒有害检测体系。

(3)在安康中心城市,建设占地100亩以上,装备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蔬菜批发交易中心1处和若干布局合理的蔬菜交易市场;各县城建设功能齐全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主要产菜集镇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和网点。

5保障措施

“菜篮子”建设既是各级党委政策社会责任,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国家实行市长负责制。各级各部门要齐心协力,按照现代农业理念指导生产、加工、销售,坚持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加强蔬菜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推进产业化发展,保障蔬菜稳定供给,平衡供应。

5.1技术保障

(1)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一要推广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以钢管、水泥和新型复合材料骨架大棚为重点,积极示范双膜种植和无土栽培技术,不断提升栽培技术水平。二要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选用抗病虫品种,清洁菜园,种子消毒,轮作倒茬,灯光诱杀等综合技术,预防病虫害发生,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控制农药残留,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2)狠抓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要按照市场要求,着眼长远,面向当前,积极引进适合我市种植的名、特、优、稀新菜种,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要办好优质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园,引导农民应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积极探索工厂集中育苗,为农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

(3)推广平衡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施农家肥、沼液肥,推广生物肥,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实行平衡施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菜田污染。

(4)加强技术培训。按照实用、有效、及时的原则,认真做好菜农技术培训,按每亩配备一名技术员,每户至少一人经过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5)开展质量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特别是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实行产地和产品双重认证,规范标识,贴标上市,检后上市,确保上市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

(6)开拓无公害销售市场,搞好蔬菜绿色品牌的申报认证,打造安康绿色蔬菜、富硒菜、高山菜有机蔬菜品牌,扩大外销。

5.2政策保障

(1)扶持专业菜田建设。要把原有菜田设施完善、新菜田开发、一村一品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有利产业发展,有利农民增收的原则,建立流转顺畅、公平、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协调土地向种菜产业大户合理流转,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规模效益。(2)健全菜地占用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关于占用菜地一亩开垦1.5亩或占一亩交纳5000元新菜地开发基金的规定。按照财政部《关于发布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的通知》(财综[2004]6号)和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发布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的通知》(陕财办综[2004]13号)有关规定,恢复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反哺于专业菜田建设。“基金”由市县财政征收,帐户单列,专款专用。

(3)加大资金投入。要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业主和农民自筹为主、信贷支撑、社会参与和引进外部资金为主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开放式的资金投入机制。要将各级政府蔬菜产业建设奖补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加大项目支撑的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捆绑、配套使用、各尽其力”的原则,全力服务蔬菜产业建设。

(4)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国土、城建、工商、交通、计划、财政、税务、农业等部门,要通力配合,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全力支持蔬菜营销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扶持组建营销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城乡居民多种形式参与蔬菜营销活动,促进产业发展。

5.3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市县区要成立蔬菜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责任组长,计划局、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水利局、建设局、国土局、信用联社为成员单位,负责解决蔬菜产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下设蔬菜产业建设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事务,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各有关乡镇办事处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搞好本辖区的产业建设工作。

(2)健全机构。市县区政府以及人事和财政部门要根据蔬菜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机构改革,理顺关系,整合资源,给编制、给人员、给经费保障,组建市县蔬菜中心(站)。建设重点乡镇蔬菜站(办),要切实负责履行本辖区蔬菜产业建设、技术指导、产品质量检测等职能,全力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3)明确职责。各级发改、财政、农办、水利、农业、农电等部门,在小水利工程、农田基建、农业综合开发、安全供水、旱作节水等项目安排上,要向蔬菜产业规划区倾斜;各级农业部门要包抓一批蔬菜产业建设项目,积极与发改、财政等部门衔接,将蔬菜产业纳入到安康突破发展项目的总盘子中去,用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搞好技术保障工作;建设、工商部门要负责做好农产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报批等工作;信用联社要放宽信贷政策,加大对蔬菜产业建设的扶持;各有关乡镇办事处要采取得力措施,夯实任务,强化落实,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4)严格考核。市县区要把蔬菜产业建设纳入对各部门考核内容,层层签订建设责任书,年终进行考评奖惩。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评优树模挂钩。对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失误者要追究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2.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篇二

中学体育教学是基础体育教学之一, 是连接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乃至终身体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提高人才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安康市三所中学 (安康市中学、汉滨区中学、安康市第二铁路中学) 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 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以及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中学体育教学应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更新体育教学内容、创造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解决办法, 从而为提高安康市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安康市中学, 汉滨区中学, 安康市第二铁路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数据库, 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 重要报纸和重要会议数据库查阅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并获得大量相关资料, 进行研究、分析和利用。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设计问卷, 对安康市3所中学的近300为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91份有效答卷, 问卷回收率为97℅。

2.2.3 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安康市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1.1 安康市3所中学体育教学相关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所调查的3所中学体育教学能基本正常开课。其中, 安康市第二铁路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做的较好, 体育课重视程度高。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所有学校都有《体育与健康》课本,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平时不看《体育与健康》课本。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过去长期养成不看体育课本的习惯, 认为体育课只要跟着体育教师上课就行了;二是编写的课本更多地强调系统性, 专业性过强, 学生不易掌握, 因而不感兴趣。

从表3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安康市中学的学生喜欢参加体育课的人数比例最小, 这主要是由于安康市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 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大, 因而对参加体育课的兴趣相对其他的两所中学的比例要小。

3.1.2 体育师资情况

安康市所调查的3所中学体育一级教师有13名, 占总数的43.2℅, 他们具有一定的的教学经验和水平,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高级教师4名, 占总数的5.5℅, 他们是学校体育的领头人, 但就调查的3所中学来看, 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 比例还需增大。二级以下职称的教师21名, 占总数的52.3℅, 这一部分大都是青年教师, 他们是这些学校体育的新生力量, 但在教学经验、业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需要加强培养, 使他们尽快适应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2 安康市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3.2.1 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 安康市三所中学体育教学都存在着学校领导不重视, 管理不够。学校体育课程基本是将课程表和教材发给体育教师之后便没有领导过问, 上课的内容也是由体育教师自定。这是由于学校长期以来只注重抓升学率, 搞应试教育, 而忽略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2.2 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问题,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但是, 体育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重复累赘;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实践中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某些内容和考试;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上体育课感到没有兴趣, 体育教师则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育。

3.2.3 体育教学形式单一,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 也使体育教学显得呆板、机械、缺乏生机。学生疲于听讲解, 看示范, 反复练习, 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兴趣, 使得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无从提高。而且, 在体育课堂上片面强求纪律要求, 过于强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步调一致、强调行动一体化, 实际上已造成教学目的错位, 其结果是将体育教学改成了缺乏实效, 按部就班的机械操练, 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

3.2.4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兴趣不浓厚

在安康市中学学生的调查中, 对体育价值认识不足是普遍现象, 他们没有把健康、意志与体育衔接起来, 而认为体育课只是学习外的一种负担, “烦”“累”“随便混混”是一部分学生的参加体育课的心理现状, 出现这样的现象, 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明显的参与动机。

3.2.5 体育教师缺乏, 资金等因素困扰体育教学的开展

从师资来看, 虽然近几年安康市各中学采用引进、培养的途径解决了部分师资, 但师资的数量仍然不足, 特别是师资的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 年龄结构均不合理。加之体育教学经费问题, 造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不够健全, 使得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结论与建议

4.1 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争取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 也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4.2 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技能水平上有所了解, 选择适合本阶段学生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该提供更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的方法。

4.3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让各类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从体验中认识自己的胜任能力, 满足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那么在失败后, 会拼命努力去学习, 表现的有信心、有耐心、有兴趣和能力去坚持。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抓住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精讲多练的教学手段;多利用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 又能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参加的游戏活动和教学比赛等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正确、标准、精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疑问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4.4 加强师资建设, 保证硬件设施

体育师资实力是改变安康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 在体育教学中其主导作用。体育工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在硬件设施方面, 应根据学校的要求, 因地制宜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 既要按照统一的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进行规范化建设, 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还要充分发挥学校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影响力来共同搞好这项工作。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安康市三所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安康市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性建议, 并就需要解决的教学观念转变, 教学方法改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认为为了促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必须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对策,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学探索, 2008, 3.

3.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篇三

“飞地经济”缘于国际法中“飞地”一词,“飞地”的大意是属于一国却不与本国相临的土地。“飞地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词汇,其实质是利用土地管理权来发展经济的一种方式,欠发达地区(飞出地)以项目、技术、资金等换取欠发达地区(飞入地)的土地管理权,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形成互利互惠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实现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局面。

一、安康市“飞地经济”发展情况

(一)政策制度与自然条件。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康市属于国家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康市10县区全部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影响区域。根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除汉滨区月河川道以外的9个县全部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安康国土面积中山地占93%,耕地资源有限,生态基础良好。经过多年发展,安康市形成了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近年发展迅速,循环产业体系有了良好基础。

(二)飞地经济园区建设情况。安康市根据国家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从实际市情出发,出台了《关于发展“飞地经济”的指导意见》,2014年5月,制定《发展“飞地经济”办法》,适用“飞出地”县区组织企业或通过招商引资、投融资等方式到“飞入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飞地经济”园区投资建设新项目。“飞出地”主要指宁陕、紫阳、岚皋、镇坪、白河五县和月河川道以外经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的县区。“飞入地”主要指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五里工业园区和列入“点状开发城镇”的汉阴县涧池镇、蒲溪镇、双乳镇等《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飞地经济”园区重点布局以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一县一业”龙头企业为主的县域特色经济项目,优先吸纳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禁止高成本、高污染、高耗能、浪费资源项目进入“飞地经济”园区。“飞地经济”园区项目建设期各种税收归“飞出地”享有,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各种税收地方分享部分,前5年由“飞出地”全部享有,5年后“飞出地”与“飞入地”按7:3比例分成共享。

二、飞地经济的理论渊源

“飞地经济”是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梯度转移理论和“规模经济”的综合运用,这种发展模式优势在于可以绕过行政区划壁垒,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同时有效避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一)“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曾经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增长极”理论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一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进而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增长极”强调要与整个区域间都建立起一种和谐适宜于经济成长机制与环境。这是区域经济学在关于“增长极”论述中对“飞地”概念最直接的表述。安康市经济发展不能“遍地开花”,通过“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合理分配,形成要素和产业的聚集,形成聚集发展的合力,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生产成本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空间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通过合理安排配置经济实体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数量及比例,使经济实体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而使整体规模的运转处于最佳状态。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区域生产者来说,若想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必须吸引足够多的企业,形成企业聚集体:二是对企业生产者来说,配置在具有一定经济实体规模的区域内进行生产,可以使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企业和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上向一个中心点聚集具有必然性,因为聚集可以带来聚集效益,产生空间规模经济。安康市发展“飞地经济”,将形成科学发展链条,即区域的发展一定跟产业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发展一定跟规划联系在一起;规划一定跟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集中经营联系在一起,它们是一环扣一环,互相协调促进的。

(三)区域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认为: “区域比较优势是指本国各项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生产活动。国(区域)与国(区域)间存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距,即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国外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区)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区域间的比较优势成因包括地区间自然、人文、经济和体制方面的差异,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区际比较优势差异的根本性因素,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安康有中国最大的富硒带,汉江安康段是中国最洁净的水源富集区,安康的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这些基本要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无疑是安康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是安康实现后赶超的战略性资源,是聚集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是引领安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飞地经济”是安康市充分发挥了“飞出地”生态资源和“飞入地”土地、劳动力相对比较优势的具体实践。

(四)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一一产品一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缓解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严重稀缺的重要手段。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摒弃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的思想及生产模式,而转换为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进行“管端预防”为主的模式。安康市“飞地经济”模式是循环发展战略尝试途径,通过发展省级专业飞地经济,着力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落实国家治理五小、限制污染、减排节能等政策,促使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相对集中,通过规模优势形成便于治理、便于管理、便于发展的专项工业基地。

三、经验与启示

“飞地经济”是缩小山地县区和川道地区差距、促进协同发展的新实践,是城乡统筹成长的新载体,是增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它对于加快安康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统筹城乡的新载体。山地县区等限制开发“生态功能区”与高新区等“重点发展区”合作建设“飞地经济”园区,将打破行政区域鸿沟,促进城乡区域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城乡共繁荣。安康市具有典型的劳务经济特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96以上,通过合作建立“飞地经济”园区,实现劳动力就近有序就业,增加了城镇劳动力收入,增强了城镇人口聚集。同时,通过各类优惠政策,“飞出地”县区政府从异地办园,化解了土地、技术等资源瓶颈制约,带动了自身产业发展,还获取一定财政税收。

(二)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机制。“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各类资本、要素、进口的有序合理流动,经由各类优势资本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使各行政区域之间达到缩小差距协同发展目的。“飞地经济”模式下的异地园区,对于“飞入地”而言,将成长为安康市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高地”;资金、技术、人才汇集的“洼地”,提高区域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对于“飞出地”而言,化解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对经济成长的瓶颈制约。总之,“飞地经济”模式化解了宁陕等山区县“飞出地”有项目无空间和高新、恒口等“飞入地”有空间没项目的矛盾,成为安康市区域间互利多赢的发展模式。

(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新途径。“飞地经济”把集约节约用地和提高发展质量、转方式调结构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安康市发展“飞地经济”,坚持“川道地区发展经济,远山深山保护生态”的原则,一方面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先决条件,引导超载项目向全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转移;另一方面,更好地促使山区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四、意见建议

(一)因地制宜,提升合作基础。“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飞出地”与“飞入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环境差异性;二是优势互补性,如资源禀赋、经济潜力、社会环境和政策等;四是产业关联性。合作双方要因地制度宜,从实际出发,巩固合作协同发展基础。“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其它收费成本的因素无疑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经济条件,这种成本落差只有达到三分之一以上通常才会产生吸引效应”。此外两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机要相随,最大可能降低有效分担合作和交易成本,是提高合作收益的关键。

(二)科学规划飞地。依据“飞入地”、“飞出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需求,制定区域发展规划、“飞地”布局方案和梯次产业转移方案。分析“飞入地”的产业配套、积聚和关联度,将“飞地经济”和循环经济、总部经济相结合,将总部留在“飞出”地,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飞入”地,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格局。产业转移不能使飞入地成为“垃圾收容站”。

(三)淡化行政区划,强调政府协调服务职能。改善“飞地”软硬环境,争取政策支持。可用经济协作办公室作为协调机构,协调好利益分配和土地、税务、财政、统计以及政府绩效考核等关系。采用第三方行政委托的方式,协调两地政府的行政权和管辖权,加强监督约束机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发展“飞地经济”消极合作的行为有效制止与调解。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可以由“飞入地”或者“飞入地”联合,以“飞地”为载体共同组建经营公司,引进市场化的公司管理体制,以公司名义服务企业和进行招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扶持园区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一县一业”及龙头企业进入飞地园区,提升园区企业竞争力和示范带动能力。

4.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篇四

为确保我市茧丝绸行业平稳快速发展,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升级,明确我市茧丝绸行业发展状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十二五”期间我市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特制订《安康市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1、茧丝绸行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工业增产、财政增长的骨干产业来抓,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丝价波动等不利因素,我市茧丝绸行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底,全市桑园面积75万亩,年饲养桑蚕45万张,桑蚕茧总产量1.8万吨,白厂丝产量2291.4吨。与2005年底相比,桑园面积、发种量基本持平,蚕茧产量、白厂丝产量分别增加20%和81.6%。桑园面积虽无增长,但新增20万亩优质高产桑园,桑园单产和桑叶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东桑西移”成果丰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为优化茧丝绸生产力布局,实现东、中、西部蚕桑资源整合,国家及时启动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东桑西移”工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得到了我市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抓住东桑西移实施机遇,依靠我市绿色资源禀赋,率先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战略思路。5年来,通过各方努力,我市共实施中、省“东桑西移”项目62个,获取补贴资金5002万元。在实施“东桑西移”项目过程中,项目所在县区政府、龙头企业和蚕农高度重视,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掀起了一轮蚕桑大发展的浪潮,共新建优质高产桑园20万亩,小蚕共育室 5万m2,推广方格簇3000万片,项目建设总投资额达到1.5亿元。通过“东桑西移”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蚕桑基地建设规模和水平,带动了蚕桑实用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构建了新型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奠定了我市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优质茧丝基地的地位。

3、蚕桑生产技术含量提高,科技推广力度加强

通过政府帮扶、“东桑西移”项目带动,“十一五”期间,小蚕共育、专用蚕室、省力化养蚕和方格簇推广等一批实用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我市蚕桑生产环节技术含量日益增高,蚕茧质量明显提升。截止2010年,全市小蚕共育率达到70%,方格簇普及率达到90%,省力化蚕台、专用蚕室和工厂化养蚕等实用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蚕茧质量平均提高1.5个等级,鲜茧茧层率和蚕茧上车率分别达到23%、88%。石泉、平利等县区积极推广规模化养蚕技术,探索桑园套种食用菌、洋芋,养鸡等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养蚕大户集群,为下一步蚕桑生产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变提供了基础。

4、蚕茧流通体制进一步理顺

“十一五”期间,我市严格按照《陕西省实施<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细则》规定,每两年对全市辖区茧站进行审核,合理配置茧站,优化茧站布局,规范收烘秩序,引导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蚕茧流通体制。目前,全市辖区内共有382个茧站。8个蚕桑主产县区中,平利县、紫阳

县、汉阴县、岚皋县、白河县、旬阳县6个县区实现了由辖区内1家龙头企业收购蚕茧的经营格局,汉滨区由辖区内2家龙头企业收购,基本实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发展目标,优化了蚕茧经营组织化水平,茧站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有力地保障了缫丝企业加工原料的供给。

5、缫丝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缫丝企业在全面完成改制的基础上,深化自身素质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科技含量,污水处理循环利用、自动智能化缫丝设备等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设备得到广泛运用。全市10家缫丝生产企业共有33056绪缫丝机组,其中自动缫达到32716绪,自动缫比例达98.9%;已推广智能化缫丝机20组、8000绪,占总生产能力24.2%。安康宝业丝绸、陕西天成、安康百瑞等公司已完成缫丝污水治理和回收利用装置设备,平利众鑫、紫阳康洪、白河恒泰等公司正积极改造升级,全行业节能降耗水平下降,生产自动化水平全面提升。

6、深化内功,基础科研取得成效

一是在育种基础环节,安康市蚕种场、安康市恒星科学试验场、石泉县蚕种场、汉阴县蚕种场等配套实施“东桑西移”基地蚕种场配套项目6个,对蚕种场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有力优化了蚕种生产设施设备,从源头上保证了蚕茧质量;石泉县蚕种场、安康市蚕种场完成了智能化催青项目建设,为科学制种,提高蚕种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安康市蚕种场引进优良蚕品种5对,选育出新蚕品种金康一号和春瑞×秋月,在生产上获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广大蚕农的欢迎和喜爱。二是由安康学院(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安康市蚕桑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单位承担的“家蚕抗病毒新品种引进”、“天然彩色丝茧”、“ 桑树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 简易式养蚕技术体系研究”、“桑枝食用菌开发”、“基层蚕桑干部技术培训”等项目,使我市蚕桑生产的技术底蕴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科技研发体系得到构建,蚕桑科学技术研发水平有效提升。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1、宏观方面

国际方面,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调整期,经济逐步复苏,主要经济体市场继续好转,这都将有利于拉动我国丝绸商品出口增长。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发达国家消费市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好转,以及贸易壁垒与贸易纷争,对我国丝绸行业出口势必造成影响。

国内方面,国家扩大消费等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将为茧丝绸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着材料向蚕丝等天然纤维回归成为必然趋势,茧丝绸行业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以及丝绸制品天然、舒适的特征,将进一步满足新型消费需求。

2、微观方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由“滞后发展”向“突破发展” 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经过“十一五”发展,我市蚕桑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蚕桑生产基础

条件进一步改善,涌现一批管理科学的缫丝龙头企业,品牌化市场化开拓逐步推进,为茧丝绸行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市茧丝绸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蚕桑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二是产品附加值不够,产品仍以白厂丝为主,处于价值链低端;三是原料供给仍待加强,原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风险。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继续深化贸工农一体化改革,促进产业升级;继续开拓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弘扬安康丝绸文化,培育自主丝绸品牌,打造安康丝绸名片;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加大丝绸外贸出口;加强行业管理,确保市场平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推动,积极实现茧丝绸行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发展规划

1、保持行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优质高产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年发种60万张,年均蚕茧产量稳定在2.2万吨,丝绸类产品年总产量达2500吨,蚕桑经济年收入达8亿元,蚕农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丝绸工业年总产值达15亿元,年出口创汇达500万美元,副产品综合开发收入达2亿元,茧丝绸产品营销收入达1亿元。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全市推广“省力节本、小蚕共育、先进蔟具”等“石泉经验”,正确引导产业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具备条件的强村大户集聚,从分散养蚕向规模养蚕发展,从单季养蚕向多批次养蚕发展,提升养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十二五”期间,建成年产茧4000吨的蚕茧基地县4个、年产茧40吨的专业村100个;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茧丝绸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企业及蚕农抵御风险的能力,建成蚕桑专业合作社100个;以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和陕南蚕桑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个茧丝绸行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使茧丝绸行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3、加快生产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十二五”期间推广使用我市自主研制生产的热风循环式蚕茧干燥设备,普及率达100%;推广使用缫丝污水深度净化循环使用设备,普及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缫丝污水零排放;推广使用智能缫丝机,普及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缫丝自动化;茧丝绸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4、大力弘扬安康丝绸文化,培育自主丝绸品牌,打造安康丝绸名片

在创建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同时,要着力打造安康丝绸文化城,“十二五”期间,建成安康丝绸文化园一个,建成安康丝绸文化街一条,培育拥有自主品牌的丝绸营销企业10家,打造2个以上具有安康特色的自主知名品牌。

四、重点任务

1、提高蚕桑生产水平,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加强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完善蚕、桑实用新品种选育、繁育和质检制度,重点做好野桑蚕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快长龄蛹蚕品种的研究推广,逐步推广鲜茧缫丝;继续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推广无害化生物农药应用,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重点做好微粒子病、脓病、曲霉病等常见的、多发的、造成蚕茧产量大幅减产的蚕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推广;继续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保障机制,稳定蚕茧产销关系,夯实产业基础。

2、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推进新型装备的改造与研发,加快蚕种自控催青设备、桑树伐条机、蚕室温湿度调节自控设备、省力节本养蚕设备、热风循环烘茧等先进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缫丝污水深度净化循环利用技术和数字化智能缫丝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落后技术与装备的淘汰步伐,全面推进茧丝绸行业的节能减排。

3、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行业科技水平

加快省级原种场的建设,加大安康市蚕种场和石泉县蚕种场的扶持改造,推进家蚕品种的更新换代,“十二五”期间,研究培育或引进推广3对家蚕新品种,重点做好雄蚕专养和彩色茧品种的选育推广;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淘汰落后产能,缫丝企业全部实现数字智能化,白厂丝平均等级提升到4A以上;鼓励、引导、扶持茧丝绸龙头企业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发展绢纺、织造、精梳、丝绸家纺、丝绸服装等后续加工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整合优化现有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将“安康丝绸”打造成“高档丝绸”品牌。

4、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整合现有公共资源,建立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产品供求、市场价格、技术设备、市场营销以及人才交流等信息服务;依托安康学院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和陕南蚕桑技术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发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技术创新支撑优势,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有效方式,加大行业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加强行业统计、监测、分析、预警和调控,综合运用证照管理、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行业平稳运行

5、加快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茧丝绸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绿色加工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支持企业加大在家纺、食品、医疗、保健、生物工程等领域产业化开发力度;加强安康学院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和陕南蚕桑工程技术中心与企业间的合作对接,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提高茧丝绸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6、大力弘扬安康丝绸文化,打造安康丝绸品牌

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培育,尽快形成一批自主知名品牌;充分挖掘、利用、保护“鎏金蚕”文化,提升安康丝绸文化的价值和品位,增厚安康丝绸文化底蕴;将“石泉古街”打造成安康丝绸古典文化一条街,将“康富来”、“华丽艺丹”等营销企业品牌和“巴山家纺”、“美丝源”、“鎏金蚕”、“圣力”、“雨花”等一批蚕丝被和保健品品牌做大、做强、叫响,树立安康丝绸形象,扩大安康丝绸品牌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1、以项目为抓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学习部、省“十二五”规划精神,理解、吃透各项政策,以项目为抓手,继续支持茧丝绸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技术设备升级改造、节能减排等重点建设;积极引导保险机构为茧丝绸行业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巩固蚕桑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茧丝绸行业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鼓励引导当地龙头企业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牢牢把握机遇和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引进资金和技术不断壮大企业。形成高端、低碳的生态发展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茧丝绸工业化发展之路。

2、让科技引领行业发展,不断提升行业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安康学院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和陕南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能动性,大力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重点突破雄蚕专养、彩色茧、长龄蛹、雄蛾酒、桑椹饮品等前瞻性研究,扎实推进桑树萎缩病、家蚕微粒子病、脓病、僵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推广,鼓励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支持研发机构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茧丝绸产业。

3、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安康丝绸”名片

挖掘整理安康茧丝绸的历史和文化,鼓励企业利用茧丝绸文化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扶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综合性交易会和专业展会;引导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加大自主品牌保护力度;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高档丝绸标志”的认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丝绸文化创意园,弘扬安康丝绸文化。

4、发展专业合作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指导,鼓励蚕桑主产区从实际出发,着力发展强村大户,帮助蚕农建立完善“蚕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建立蚕桑产业化运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打破地域建设蚕茧基地,推行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鼓励茧丝绸龙头企业直接从事鲜茧收购,以形成长期协调稳定的产销关系。

5、规范行业管理,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5.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发展简史 篇五

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五年制小学,始建于1982年,原名阜康县第四小学。1999年更名为阜康市第二小学。2004年再次更名为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

自建校至今,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走过了28个春秋,已发展成为阜康市的一所重要的、知名的小学。回顾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1982年建校到2003年,是学校艰苦创业,艰辛发展的21年,先后建设了6栋砖混结构的教室,4栋土木结构的教师宿舍,教学设施比较简单,生源也比较少。2003年,是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全国援助新疆的大潮中,学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步入携手共建,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学校设施建设、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跃升为阜康市的知名学校。

艰辛创业的发展之路

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始建于1982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阜康市社会经济也逐步发展繁荣起来,为了满足各族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城镇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经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批准,在乌奇公路以南居民区建立阜康县第四小学。1982年,学校开始筹建,1983年3月,校舍建成并正式开学。

当时选择的校址在乌奇路以南黄土坡乱坟岗上,属于县城边缘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山岗土坡高低不平,乱石冲沟遍布校区。学校的两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坐落在一片荒凉的高岗上,没有校墙、没有操场、九名教师,董文州任校长,胡进保任副校长,孙仁道任教务主任,下设五个教学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校起步了。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陆续修建了四排教室,一排办公室。但是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仍然不能满足需要,教师及教学设备严重短缺。当时县财政比较困难,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购买了教学仪器100件,学生课桌椅150套,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自筹资金又修建了院墙、水房、办公室,购买了办公桌椅34套,种植了1860棵榆树,初步改变了办学条件。

学校地处黄土高坡,属黄色粘性土质,碱性大,种植的榆树成活率低,学校领导就请来林业技术人员指导,确诊树木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土质问题。校领导带领广大师生自己动手,改造土质。全校教师利用休息日,自带干粮、工具,乘坐大卡车到三工乡山上挖山土、羊粪。当时学校大多是女教师,但干活像男人一样,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条件艰苦,可是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校园的热情很高。充满干劲和热情的老师们,欢歌笑语地坐在装满羊粪的卡车顶上,来回卸装,拉回一车车山土、羊粪,掺和均匀,堆起来向小山一样。再挖掉校园里一层层黄土,更换优质的掺和土。一颗颗小树苗种上了,一块块草坪植上了,一片片花朵栽上了。师学生们用筐子、小推车运土转肥,水桶、盆子浇水灌溉,一个个干得汗流浃背,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众手浇开幸福花,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使光秃秃的黄土校园有了一片绿荫。为了保住这片片绿荫,全校 师生开展了领养小树苗的活动,师生同心,像抚育孩子一样精心抚育每一棵小树。一棵棵小树苗扎了根,发了芽,终于长成了枝繁叶茂的一片树林。

当年,师生们最怕下雨天,每当雨雪霏霏,校园里就变成了黄泥滩,特别是通向厕所的路。学校唯一的旱厕在西南角,小一点的学生上厕所踩上两脚黄泥还算好一点,最恼人的是两脚踩在黄泥里,连鞋子都拔不出来,老师只好让学生把鞋子脱掉,把他们背起来,再去拔掉鞋子。平时,师生都得多准备一双胶靴子,随时应付雨雪泥泞。直到学校铺了一条直通厕所的砖路,才解决了上厕所难的问题。

“必须下决心硬化路面!”这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可是那时候县财政经费还处于“吃放财政”,有时甚至连吃饭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建设资金。学校经费只能够保障正常运转,哪有购买砖石的资金呢?建设不能只靠等,校领导召集大家集思广议。有人提议,购物城路对面的经济开发区正在拆房子,有废弃的砖,捡回来可以使用。于是,全体师生在废墟上干了整整两天,砸的砸,拾得拾,搬的搬,拉的拉,同心协力,共拾了两万五千多块砖。

学生的一双双小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一位砖厂的经理路过,看到学生们在尘土飞扬中敲打砖上水泥块的情景被感动了,找到校长说:“我给你们支援四千块砖,支持你们建校”。

砖有了,师生们又头顶烈日,冒着酷暑高温,把一块块砖整齐的铺满校园,昔日的黄泥滩变成了风雨中依然可奔可跳的快乐园地。

为了节省资金,粉刷校舍、桌椅维修之类的小活儿,都是师生们 自己动手完成的。教师们个个都是粉刷匠、泥瓦工,上房泥、修桌椅、抹墙泥样样活儿都能干。

为了积累资金,勤工俭学,教师们边上课边轮流卖冰棒,每根冰棒挣三分钱,每天能卖几十块钱,就这样积少成多。摸索出经验之后,教师们又卖包子、饼子、凉粉、饮料等千方百计进行创收。学校还以班级为单位拾废品卖钱完成创收任务。通过多种渠道积累资金,勤工办学,艰苦奋斗,建设校园。在没有向上级要一分钱的情况下绿化、美化了校园了,改善育人环境。师生们的精神和行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家长的支持,也赢得了上级的嘉奖,1998年,阜康市第四小学荣获昌吉州“优美环境先进单位”称号。这是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见证。靠一双双手,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几年的努力,校园变得美了,干净了,舒适了,再也看不到昔日荒凉的乱坟岗,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树木,一幢幢粉刷一新的教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之后,学校又陆续修建了操场主席台、校门等设施。1998年9月,学校向上级领导递交申请报告,要求教室安装暖气,解决冬季师生取暖问题。当时,财政资金困难,市教育局研究决定,向家长借资安装暖气。市财政逐年给学校拨款,由学校向家长滚动式还款。这一举措,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当年就安装上了暖气,学校从此告别了生土炉子取火的历史。

1999年,因原阜康市二小与市三小合校,阜康市第四小学又更名为阜康市第二小学。这时学校已有砖混结构的平房教室12间,有 了运动场、篮球场、阅览室、会议室、工会活动室等设施。逐步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设施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完全小学。

携手共建的辉煌之路

2003年7月23日,是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校史上,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由福建省厦门市援疆在阜康市任职的干部林权水副书记和田锋副市长牵线搭桥,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与新疆阜康市二小,签署了“手拉手”联谊校协议书。这是阜康市第一所与援助省市结对子帮扶的学校。当年福建厦门实验小学就向阜康市第二小学捐赠10万元,用于运动场的修建。

2003年,阜康市第二小学的有些教室因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受雨水浸泡产生裂缝,地基下沉成为危房。阜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对阜康市第二小学危房进行全面改造,拆除危房,新建综合教学楼,计划投资450万元。当年4月,综合教学楼动工修建,在福建省厦门市援疆干部林泉水副书记和田锋副市长的多方积极协调下,厦门市委、市政府,通过社会各界积极为新建教学楼筹措资金,先后投入200万元,工程于2004年8月23日竣工,一座占地四千多平米的集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实验室、微机室及各种功能室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楼,在两地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怀支持下拔地而起,翻开了阜康市第二小学崭新的篇章。

为答谢厦门人民的援助,阜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阜康市第二小学更名为: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并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和揭牌仪式,阜康、厦门两地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新建的综合教学楼有22个教室、10间办公室、一间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音乐室等一应俱全。在每间教室还安装了大屏电视、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多媒体教学设施。在综合教学楼一侧还修建了能容纳300多人的多功能阶梯教室,供开会和上公开课使用。校园绿化美化都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楼前广场进行硬化,中央大道两边绿树、鲜花参差有致。两边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景观小花园,供学生和教师健身、游戏、休息。空地全部绿化,校墙改造成铁艺栅栏围墙。

从此拉开了厦门市实验小学和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的携手共建之路。自2003年至今,厦门市实验小学不但在资金上给予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以大力的援助,更是在联谊、交流、研讨等教学教研等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智力援助。厦门市实验小学尤颖超校长,先后6次亲自带队远赴阜康,进行教学讲座、现场评课等交流活动。两校还组织了“快乐伙伴天山行”夏令营活动,进一步增进了相互的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也先后组织骨干教师、中坚干部到厦门市实验小学挂职学习,考察取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共进。

2005年7月王瑞利校长退休,同年8月教育局任命焦翔同志为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校长。在焦翔校长的带领下,师生团结一心,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们牺牲业余时间,自制风车、路灯、地球仪,不断绿化美化校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外部环境。

多年来,学校一贯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以德引教,以教促德,“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以美治校,以美育人,树立“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育合格加特长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全校上下“勤 奋进取、团结活泼”的校风,“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教风,“乐学苦练、创新成才”的学风已内化成全体师生自身的素质。

28年的发展历史,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先后有董文州、胡进保、李正秀、王瑞丽、焦翔等5位校长在校任职。先后荣获全国、区、州、市:“全国红旗少先大队”“国家级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小学德育实验学校”、“区级文明单位”、“州级教育教学先进校”、“州级雏鹰示范校”、阜康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消防安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几十项荣誉。多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昌吉州,阜康市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屡获奖。

6.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篇六

1、规划建设浮石莲洲、龙岭汪背、三江伍岭、唐江茶亭、大坪泥湖生态养猪小区,对该区域的土地、水资源和供电设施进行勘查设计,形成水电路、果业开发、生猪养殖的整体规划。对新(扩)建生态养猪小区的乡(镇、街道)或村,按每亩50元标准补助清山工作经费。(牵头单位:畜牧水产局、果业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街道办事处)

2、实施“1251”工程,建设健康养猪示范园。年内新增120户年出栏生猪500头,户均效益10万元的规模养猪场。(牵头单位:畜牧水产局,责任单位:相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3、积极做好争资争项工作,努力争取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型沼气、大型沼气以奖代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等项目,支持全市生猪标准化治污改造。(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4、引导养猪户实施好“猪-沼-果(菜、渔)”工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搞好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5、对龙华、唐江、凤岗、三江、大窝、朱坊、镜坝规模养猪场(户)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推广“三化”技术。凡建设厌氧沼气池,并配套建设调节池、调蓄池的,按沼气池容积每立方补助500元;建设防渗防漏防雨干粪发酵车间的,每平米补助200元;建设防渗防漏防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井的,每立方补助300元;采购和使用沼液运输车的,每辆补助5000元。实施准入制度加强新建规模养猪场的监管,要按照“三同步”的原则,即养猪设施与环保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运营,防止新的污染源的产生。(牵头单位:畜牧水产局,责任单位:相关的乡镇人民政府)

6、做大做强龙丰、市畜牧场、加大3个落户我市的省外品种一级繁殖场,扩群培养,加强选配选育,提高供种能力。(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7、加大生猪二级扩繁场建设力度,夯实生猪发展基础。凡当年新引进长大母猪20头以上的二级扩繁场,每场补助5000元。凡是建设生猪供精中心站,对当年新建栏舍面积在300㎡,精液检验检测设施齐备,饲养种公猪在15头以上的生猪人工授精中心站,经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5万元。(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8、建立生猪产业发展基金。2010年,市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建立生猪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标准栏舍、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健康养猪示范园、“1251”工程、技术培训、生猪标准化等生猪产业化建设项目。(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9、坚持调减生猪税费征收标准。每出栏1头肉猪税费征收标准为:增值税10元、物业管理费2元、产地检疫费2元、产品检验费2元。生猪养殖环节不征收任何税,收购环节只在销售地征收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不得在收购地征收,不得提高税费征收标准。凡国务院和省政府没有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准收取。(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

10、简化栏舍临时用地审批手续。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生猪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依照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生猪养殖场、养猪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规收取费用。(牵头单位:畜牧水产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11、整合生猪产业基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机补贴等资源,扶持规模养猪场水利、道路、电力、通讯及生猪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养猪生产、生活条件。(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果业局、农机局、扶贫办、农业局)

12、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利用工作之余从事生猪养殖和技术服务。(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13、着力发展规模养猪。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引导发展自繁自养的规模养猪,凡按规划在可养区和核准后的控养区发展规模养猪,并按“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行”要求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当年新增栏舍500㎡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助10元,补助资金用于规模养猪场的动物防疫、排泄物无害化设施建设。当年新建标准生猪栏舍5000平米,并引进良种种猪开始生产,总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可按1:2抵招商引资任务。(牵头单位:畜牧水产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14、扶持扩繁增养,年内新增能繁母猪并参加能繁母猪保险的,每头补助12元,补助资金可直接抵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15、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生猪专业合作社(协会)的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规模大、运作规范、效益好、市场开拓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合作社、生猪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建立“政府扶持、龙头带动、群众参与、中介服务”的生猪产业化运行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多赢的利益共同体。对运行规范,吸纳会员在50人以上,年内技术培训达到300人次以上,运销生猪2000头的合作社(协会),给予补助0.3万元。(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16、探索建立合作联动模式。一方面,把龙头企业的培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牧业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中央大型沼气、标准化生产项目资金要重点扶持存栏能繁母猪100头的规模养猪场建设。对当年评为省、设区市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别补助1万元、0.5万元。对引进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生猪达到5万头的,优先优惠提供建厂工业用地。另一方面,发挥好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采用“专业合作社+养猪户”、“龙头企业+养猪户”、“龙头企业+基地”的联动模式,建立“仔猪(种猪)赊销、技术服务、产品收购”或“联合办场”的利益联动,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大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养猪。(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17、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鼓励规模养猪企业和生态养猪小区开展无公害生猪养殖一体化认证,努力提高我市生猪市场竞争力。对当年获得无公害生猪一体化认证或获得供港生猪出口认证,当年供港生猪达到0.5万头的企业或小区,分别补助资金0.3万元、0.5万元。(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18、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一是对生猪养殖的规划布局、栏舍建设、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排泄物处理技术,按照标准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进行组装配套,制订《南康市生猪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编印内部教学技术资料、刻录成教学光盘,优惠发放给养猪专业户。二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养殖类别,有针对性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培训,不断解决养猪技术难题,培养一批养猪科技带头人。三是开展科技人员进场入户行动。组织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进场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推广应用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提升养猪水平和效益。四是适时开展自然养猪法试点。(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19、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方面,建立动物防检专业队伍和村级协防员队伍。动物防检专业队伍要增加人员编制,提高工资待遇,实行基础工资加奖励工资的管理办法,调动防检队伍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按1村1名村级协防员配备,实行“村管、乡聘”管理模式,补助性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按工作绩效发放。另一方面,要加强动物防控体系建设。对列入农业部标准化建设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市财政给予配套建设经费,不断夯实动物防疫基础。加强专业动物防检员和村级动物协防员队伍建设与管理,通过自我学习、技能培训、思想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执法与服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素质精、工作作风实、法制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的三级动物防检网络。(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20、落实防控重大动物疫病责任制。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重“24字”方针,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要求,建立“定人、定岗、定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责任制,分工协作,切实抓紧抓好免疫标识、消毒灭源、疫情监测、准调审批、隔离观察、防疫监督等防控措施,保障全市生猪生产安全发展。(牵头单位:畜牧水产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21、开展联合执法。市畜牧水产、质检、工商、环保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一要定期开展兽药、饲料市场监管,打击使用违禁药品行为,确保生猪产品安全;二要监管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做到达标排放,维护生态环境;三要加强生猪流动领域的管理,防止外疫入侵。(责任单位:相关执法部门)

22、制定了干部职工帮扶养殖企业制度:一是局班子成员每人挂点5户养殖大户,帮助解决养殖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班子成员每月深入基层帮扶时间不少于5天。二是机关各科室负责人、系统各单位负责人每人帮扶3户养殖户,每月深入挂点户时间不少于7天,重点解决他们在养殖实践中良种繁育、医疗防疫、技术推广、流通销售等问题。三是其他党员干部每人挂点2户养殖专业户,为他们排忧解难,每月深入挂点户中不少于一周。四是各挂点人要向养殖企业宣传养殖业法律法规,从无公害、清洁生产的角度提出使养殖企业节能降耗的措施和建议,使企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五是全系统党员干部在帮扶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帮忙而不添乱,促进发展而不增加负担。局机关将把每人定点帮扶养殖企业污染治理排放情况、清洁生产效益、企业的发展情况同各项业务工作一同作为党员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和党员干部的奖金福利挂钩,年终奖惩兑现。(责任单位:畜牧水产局)

7.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篇七

由此可见, 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社区体育就是以基层社区为单位, 以社区成员为主题, 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的开展能有效的改善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为了给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所以2009年寒假期间, 我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康市老年人群进行调研, 其结果显示, 老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并不乐观。因此, 对安康市老年社区体育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安康市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位。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大量的有关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学术论文进行阅读。

2. 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设计的问题向社区居委会进行面谈, 了解更多的社区老年体育存在的问题, 做进一步研究。

3. 问卷调查法

在金州体育场、政府广场、汉江大桥路, 以及居民小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196份, 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8%。

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 识别有效性, 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安康市老年体育活动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缺乏制约老年体育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安康市老年人对运动场地感到满意的占到44%, 不满意的占到的56%;而对运动器材满意的占到2%;不满意的占到98%;综合而言, 认为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都不能满足自己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的人数约占到77%。

调查发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据资料反映, 2000年前, 安康市体育事业发展滞后, 体育场的相当匮乏, 无标准田径场、无室内场馆、无群众公共健身场地, “十一五”期间, 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经过近年的努力, 安康市体育场馆建设已经有了变化。但是由于安康市人口众多即使是有可以容纳25000人的金州体育场, 但是也无法满足体育健身者的需要。

2. 安康市社区健身器材及指导员的缺乏制约老年体育的发展

1) 社区健身器材缺乏专人管理。在调研中发现, 在为数不多的运动器材中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 大多数器材要么生锈了, 要么被弄的弯弯曲曲了, 要么就“躺”在地上, 很多都面目全非了, 据了解, 有10%~20%的器材已经无法使用, 40%~50%的器材已经“受伤”, 因为没有专人管理, 在一些居民小区就会常看见在单杠上晒被子, 挂衣服等现象。据当地居民反映, 这种情况在晴天都会出现, 在谈话时问到这些体育设施该谁来管时, 人们意见各异。看来就算是体育设施到位, 人们不去爱护也是惘然, 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与, 运动器械没有专人看管, 导致运动器械损失严重, 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使得本来就严重缺乏运动器材的安康市更是雪上加霜。

调查结果显示:安康市老年人无法正确使用器械的占到51%;无合理的健身方法占到56%;从数据可以看出:将近有53%的老年人都不能正确使用运动器械和掌握健身方法。大约只有47%的老年人能够正确使用运动器械和正确健身。在考察期间, 发现有很多的人不会正确的使用健身器械, 在一些居民小区常常可以看见, 本来是用来锻炼腰部力量的, 很多的人却在上面转圈圈, 本来是用来做引体向上的, 上面却晒满了被子, 还有很多的健身器械都是披红挂彩的, 如果有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参与, 社区内的体育设施就可以得到维护和保护, 减少了运动资源的浪费, 增加了运动器材的使用寿命。

2) 社区健身指导员的缺乏阻碍了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调查中发现, 即使在安康最大的金州体育场, 也只能偶尔看见几个社区健身指导员, 虽然很多类似社区健身指导员的人在那儿教一些老年人跳健美操, 据调查发现, 他们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社区健身指导员在社区体育中扮演一个教练的角色, 社区体育指导者作为是促进大众体育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活跃城乡体育文化活动的新兴力量, 每个社区都应该聘用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从调查中发现有50%老年人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和散步;参与太极拳、健美操、参与其他项目的分别占到12%, 25%和13%。由此可见, 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相对缓慢。参加人数少, 活动方式单调, 通过实地考察, 在运动场或公园内参与健身的人员中, 健身项目相对单调, 青年人可以参与打篮球, 踢足球等一些剧烈的有身体对抗性的运动, 这些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既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而且可以充满激情, 但是对于老年人群能参与的运动项目就较少了, 很多老年人健身项目只是散步, 跑步, 少部分的女性会跳健美操, 少部分的男性会打太极拳, 这相对于整个安康市区的老年体育运动来说只能是昙花一现的表现而已, 在单调的运动项目中, 很少会有人能够坚持下来, 由于没有社会指导员的指导, 使得安康市老年人的健身项目相对单调, 很多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失去兴趣, 这是造成社区内参与体育健身的老年人的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3. 安康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安康市老年体育的发展

安康位于祖国版图中部, 在北约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 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最高气温可达到40多摄氏度, 最低气温也会达到零下10多摄氏度。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 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参与者数量。

调查数据发现在春、夏、秋, 冬参与运动的老年人分别占到26%、20%、42%、12%;季节不同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也有很大的波动。医学证明, 人体最适宜温度为24~27摄氏度, 最低不易低于22摄氏度, 最高不易高于35摄氏度, 由于老年人群在体能上属于弱势群体, 在参与运动时须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也是影响安康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一个主观因素。

4. 安康区域经济的滞后对体育健身参与者的影响

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开展的不尽人意的原因除了场地器材缺乏、无指导员、运动项目单一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群众经济收入低, 缺少娱乐时间。调查中发现:想参加体育健身的占到67%, 不想参加运动的占到33%,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老年人想参加体育锻炼而没有参加了。调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条件的不允许, 使得很多想参与运动的老年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看家、照顾孩子、做家务、为子女操劳上、谋生和挣钱上。改革开放的今天, 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代仍然有很大多数的农民面临相当大的经济压力, 为子女操劳, 谈不上参加什么运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安康市社区内运动场地和器械不足, 缺乏社区健身指导员, 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 使得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缓慢。

2) 安康市老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受到运动单调性的影响, 使得社区内健身的人数量少。

3) 安康市地理位置特殊, 四季温差大, 对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影响很大。

4) 安康市经济发展缓慢, 人民的经济收入低, 因此赚钱是他们的第一任务, 参与运动的时间受到限制, 有少量人甚至根本就没时间健身。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为子女操劳上, 帮子女承担家务、看家照顾孩子、谋生和挣钱上。

(二) 建议

1) 在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环境下将学校的田径场和其他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另外, 在体育健身指导员的不足的情况下, 市区的体育教师也可以义务的参与到社区体育健身的行业中来, 填补我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紧缺。

2) 安康市位于大巴山以南, 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汉江穿城而过, 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体育主管部门应抓住这个特点, 利用自身资源, 开发新型的运动项目, 弥补季节差异给老年人健身带来的影响。

3) 发展地方经济,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快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扩展社区体育活动场所, 为发展安康社区体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4) 建立全市区为老年人服务体系, 以社区建设为平台, 强化政府部门为老年体育活动的导向机制,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社区考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

5) 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 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宣传途径可通过媒体的广播和用政府部门的干涉, 达到加浓体育气息的目的。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和Excel统计等方法对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现状展开调查, 对影响其开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针对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进一步促进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现状,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文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N].光明日报, 2001.

[2]肖叔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体育科学学报, 1993.

[3]范燕美, 戴有祥.对21世纪中国老年体育的操作[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8.安康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48-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种类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较为迅速。生态体育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体育旅游业的兴起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安康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开发和利用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对安康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同时对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促进安康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安康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

1.地域和山水资源。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安康市有着十分丰富的户外游憩环境,水域面积39861公顷,林地18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62.5%,森林覆盖率及覆盖面积均居陕西省第一位,生态环境十分良好。安康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汉江、中华太极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巴山秋池、子午栈道、龙王山、文峰塔、吕河千里荷塘等风景区。其中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4个,3A级风景名胜区10个。

2.地域文化。安康市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连续性、文脉深远、高度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杂合性和包容性。安康市举办的文化节有安康龙舟节、紫阳富硒茶文化节、汉阴油菜花节、平利茶文化节、岚皋旅游文化节、安康盆景展、旬阳农民文化节等。其中安康龙舟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

优越的地域条件、丰富的山水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深厚的汉水文化底蕴是安康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巨大优势。

3.政府支持。安康市近年来对旅游开发的投入不断加大,安康市政府在2010年提出把安康市建设成为中国山水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安康市旅游局对安康市旅游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大力支持各大景区的建设和开发。例如:安康市旅游局在2010年进行了紫阳真人宫城市公园景区建设、白河县红石河生态旅游开发、镇坪县“自然国心”鸡心岭景区建设、旬阳县太极城旅游区建设、紫阳县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建设、宁陕县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等六项旅游建设的招商引资,总投资达14.75亿元。

二、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准确定位,优化发展模式。为了促进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前期的开发和投资,这些开发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前期的开发和投资中,资金的投入量较大且回报率低,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其他部门的合作。本研究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合作与交流的途径和体系,从资金、人才、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方式及开发规格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安康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从产业发展出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有“生态旅游+体育”和“体育+生态旅游”两种类型。从资源分布和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体系出发,有“专项型”、“组合型”和“附带型”三种开发模式。鉴于安康生态体育旅游市场刚刚起步,发展规模较小,而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可以运用“生态旅游+体育”模式。依靠安康景区景点,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促使游客在观光之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利用生态旅游对体育的推动效应,促成生态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体育+生态旅游”模式开发也在发挥作用,例如,近年来安康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初步形成,每年一届的中国汉江龙舟赛、南宫山登山赛、汉江冬泳赛、汉江垂钓赛、汽车拉力赛、自行车越野赛,以及民俗活动中包含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赛事和表演的举办也带动着生态旅游观光的发展,使得体育和生态旅游相互依赖,形成共同利益。这种友好互利的合作对体育和生态旅游来说是互惠共赢的,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共同发展,拓宽了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2.突出资源特色,打造精品项目。鲜明的旅游主题是一个地区旅游业成熟的标志,是游客认知当地旅游资源价值和潜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主题表现为:“绿色生态、健康度假、地域风情”等几个方面。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必须突出这些主题,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感受绿色、渴望清新、追求生态”的旅游观念,满足人们走出都市、崇尚自然、寻根访祖、探秘求源的旅游需求,针对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彰显秦巴汉水、人文历史,精心组建和开发一批安康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景区。

3.整合资源,规划旅游路线。近年来安康生态体育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还相对滞后,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分散,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旅游线路。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考虑将分散的旅游资源和项目整合,加工成一个主题集中的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也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利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在区位、交通和功能共享客源,将分散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组织起来,设计成生态体育旅游线路,从而丰富了生态体育旅游的内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运作的可能性。

4.打好传统文化牌。依托安康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开发特色的体育项目,形成绿色时尚的体育健身运动,如游泳、登山、钓鱼、龙舟竞渡、自行车越野等;借助地域传统体育文化,发掘推广地域特色体育项目,开发出丰富多彩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形成每个季度有大赛和重大活动,每月有亮点和特色项目,促使安康生态体育旅游业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结语

生态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分支,是人们较高层次的旅游消费活动,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庞大的产业群。生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带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共同功能,在促进地域经济、文化、交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对扩大市场需求,稳定市场供求,增加收入,加快货币流通,增加国家税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和实现社会稳定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5):23-25.

[3]张金桥,柳柏力.陕西省旅游业开发及相关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4]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陕西旅游网www.sxtour.com.

作者简介: 崔晓宇,男,陕西安康人,农工党员,安康学院体育系讲师。

上一篇:厦门可持续发展建筑下一篇:《我的老师》的相关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