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

2024-08-25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精选9篇)

1.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 篇一

学生食堂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一、工作原则

为及时处理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校内餐饮服务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的适用本制度。

三、宣传与预警

(一)加强宣传

广泛深入开展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宣传,结合学习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画、专题会议、专题培训等各种形式,普及有关的卫生知识,提高食物从业人员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卫生管理水平,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预警

1、加强日常监管:

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尤其是餐饮消费环节的高风险食品(冷、生食品)的日常监管,通过监管及时作出预警。

2、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学校学生食品管理部门举报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

3、应急准备和预防:

及时对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进行分析,按照应急制度的程序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措施。接到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后,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制度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事态严重时及时上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做好可能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分析、预警工作。

四、事故报告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具体分工见附件): 组 长:王吉明 副组长:梁雪芳 成 员:管建设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和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通报有关信息。

(二)报告制度

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接报24小时值守制度,各工作人员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疑似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应做好记录,包括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联系电话等有关内容,并立即向上级报告。监督人员赴现场核实情况,将核实情况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经初步核实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及时通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现场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

五、应急处置

1、查封扣押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

2、查封扣押可疑的污染或中毒食品、饮水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场所以及对可能受污染的区域采取控制措施。

3、查清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原料来源及相关证明材料。

4、对查封扣押的食品及原料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2.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 篇二

1修订草案的相关规定

修订草案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的规定,基本继承了现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但也有部分改变。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由地方政府负总责、卫生行政部门综合协调、各分段监管部门负责处置,只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政府才按照预案进行直接指挥处置,改变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由县级以上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置;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从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修改为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从协助升级为应当的表述,进一步强化疾控机构的调查处置职责。

2食品安全调查处置体制历史沿革及影响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在《食品卫生法(试行)》 时代均是由各级卫生防疫站承担,卫生防疫站当时是该法的执法主体,承担着包括食品卫生在内的卫生监督职责。即使在《食品卫生法》实施后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执法,食物中毒等调查处置仍由其全程负责。在卫生防疫站2000年后改革分设为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后相应的卫生专业业务人员绝大多数划到卫生监督机构[2,3],而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置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在全国多数地区均由卫生监督机构承担[3,4]。卫生监督机构实行从受理、流行病学(含卫生学)调查、采样、违法行为调查取证、卫生处置、行政处罚等一体化模式进行处置,具有依法高效特点。同时, 在共同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下,各级疾控机构能配合做好样品检验鉴定工作。但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规定疾控机构协助承担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职责,随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整后食品安全职能及相关专业人员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管局,虽规定综合协调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但实际跨部门往往难以协调到位[2,5]。即使在一些地方餐饮环节监管职能未调整到位仍由卫生监督机构代管情况下,卫监和疾控机构也经常互相扯皮协调困难,各地调查处置模式出现一片混乱,仅以浙江省为例,有的地区疾控机构负责全部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包括卫生学调查),有的由疾控机构负责相关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监督机构或食药部门负责卫生学调查,有的仍由监督机构或食药部门全程负责调查等。随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调整及卫生行政部门退出综合协调,今后如要食药监管部门组织疾控机构调查,恐怕又会造成更大的体制性混乱。

3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特点对处置机制的要求

食品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群体性、跨地域性特点[6,7],特别是食物中毒事故,潜伏期短(多数在数十分钟至数十小时),发病急剧,病势凶猛,短时间内有共同膳食史的人员可能有多人发病,对暴露群体和周边人群冲击力大,可短时间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处置不当极易影响社会稳定[6]。因此,相比其他食品安全事故更具有突发性、暴发性,更需要紧急调查处置。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结果与多方有利害关系, 涉及到肇事方、供货方、受害人甚至保险机构等膳食活动参与者,也可能涉及到监管部门、认证机构、检验机构及相关人员责任,还可能关系到当地政府政绩 (重大食物中毒列入地方政府创卫、平安、食品安全考核等一票否决性指标)和地方形象[8]。其调查结论受到各方关注,也是追究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和证据。所以调查必须依法进行,必须要边调查边取证,调查结论要经得起各方质疑和司法审查。现场处置必须快、准、实,杜绝再发事故。由于卫生处理实质上是行政强制行为,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和职能开展。 因此,无论调查取证还是卫生及善后处理,必须由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原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都是规定由食品卫生执法主体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调查处理,并由两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9,10]。由于以上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特点,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必须高效统一、依法实施,否则多部门、多机构参与调查处置会带来协调困难、低效扯皮,造成调查机会流失,难以查清原因[2,5],职责不清可能造成再发事故。实践上以往由卫生防疫站或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从事故受理、流行病学调查、样品采集、执法取证、卫生及善后处理、行政控制、处罚等一体化调查处理机制是十分有效的。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规定看也是由相关监管机构统一负责调查处置,如日本是由地方负责食品卫生监督职责的保健所统一负责调查处置[11],香港也由负责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食物环境卫生署进行调查处理[12],新加坡由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环境局负责调查处理[12]。在国内立法中,对危害健康的的牵涉到专业性、技术性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故调查处置中也是规定相关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置,如职业中毒事故由安监部门负责调查处置[13],环境污染事故由环保部门负责调查处置[14]。 国内外立法对相关事故处置由行政监管部门负责,这是因为监管部门有强大行政动员的资源,可高效调查处置。

4疾控机构履职存在问题

自从卫生防疫站分设后承担包括食品卫生工作在内的五大卫生业务人员绝大多数都去了卫生监督机构,尤其是食品卫生专业人员几乎未留在疾控机构。疾控机构已长期未承担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相关工作,缺少专业人员,一般仅承担检验职责,整体业务多呈荒疏[2,3,8],。目前,县级等基层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多以防控传染病、慢性病、健康教育、卫生检验等为主配置,本身配置尚未充足,新增职能未同步增加编制。且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特点比一般的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人员要更多[8],而目前编制根本难以满足。另外,无专项经费,靠挤占其他经费开展工作,也给工作带来困难。从业务能力上看也有很大欠缺,一是疾控机构没有调查执法权,很难得到经营单位甚至受害人配合。对于现越来越多的跨地域事件(如旅游团队食物中毒事件)更难以及时得到相关地区的有关部门及机构配合。二是卫生学调查和处置能力低下。由于疾控机构单设后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疾控人员也不参与日常监管,与食品行业接触少, 缺少食品行业实务知识,往往难以有针对性调查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和污染环节能力(即卫生学调查能力), 影响原因确诊和事故判断。同样,因缺少食品、场所、 设备等卫生处置实务知识,很容易处理不到位,容易造成再发事故[8,15]。另外,疾控人员不是行政执法人员没有行政强制执法权力往往难以得到当事人配合处理[5]。三是疾控调查人员也未经取证培训,缺乏取证能力。即使勉强获得调查资料因不属于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获取,调查资料从法理上讲不能作为行政执法的证据,影响案件查处、赔偿甚至进一步刑事处罚。

5讨论和建议

5.1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特点需要一体化调查处置由于上述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特点所要求,调查处置必须争分夺秒开展,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行半军事化式的应急处理。而多部门、多机构共同调查处置必然增加环节和协调时间,导致调查处置机会流失,现场遭到破坏,无法采到样品,病人散失,甚至肇事者会有意掩盖问题或转移可疑问题食品,造成无法查明事故原因并对卫生处理带来隐患[2,5]。以往的实践及近年来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机制的改变, 即使在同一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餐饮环节监管还未调整到位情况下的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经常扯皮,配合困难,直接影响事故处理成效。今后如按修订草案规定处置机制,调查处置机构需跨部门配合进行,更会有协调配合不力问题,还有缺少效率问题。因此,最合适的处置机制是实行一体化调查处置模式。法》实施后,规定增加环节和协调时间,导致调查处置机会流失,现场遭到破坏,无法采到样品,病人散失,甚至肇事者会有意掩盖问题或转移可疑问题食品,造成无法查明事故原因并对卫生处理带来隐患[2,5]。以往的实践及近年来《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机制的改变,即使在同一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餐饮环节监管还未调整到位情况下的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经常扯皮, 配合困难,直接影响事故处理成效。今后如按修订草案规定处置机制,调查处置机构需跨部门配合进行, 更会有协调配合不力问题,还有缺少效率问题。因此, 最合适的是实行一体化调查处置模式。

5.2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是依法履行调查处置职责的权能相符主体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人为地分成流行病学调查和违法行为执法调查,并由疾控机构负责流行病学(含卫生学)调查,而流行病学调查是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的核心和重点,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难以分割。而调查结论所依据的一切过程性资料都是证明事故的证据,故需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取证。卫生处理的实施,也需依法进行,其实施的有效性、依从性也只有监管执法部门才有权威。随着新一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调整,为理顺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机制打下基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集中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由其统一依法实施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是最佳选择。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能力上看也完全有能力承担,随着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后,卫生监督机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人员成建制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这些专业执法人员本身一直就承担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由于政府及社会的重视,近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相关编制人员增加较快,且因专业执法要求这些新招用人员多有预防医学学历背景,因此无论从人力资源及业务素质上能较好地满足调查处置需要。相反,疾控机构不适宜承担调查处置职责,可以承担确定为公益性食品安全事故样品检验鉴定机构,必要时可由食品安全协调机关组织下提供业务支持。综上所述,建议《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修订为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负责调查处置,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必要时协助其调查处置。

3.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 篇三

摘要: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处置的关键是完善行政问责机制。本文分析了建立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的必要性,进而讨论了完善这个机制的措施,以期对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处置甚至预防做出有益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处置机制;行政问责

2007年6月1日施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死亡人数来论把生产过程中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的事故定性为重大安全生产事故,30人以上的为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在此,笔者将在生产过程中造成10以上死亡的事故统称为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2012年间我国公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1110起,造成21708人在事故中遇难。笔者认为,多数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的缘由更多表现为行政主体的责任缺失而事后处置过程中又缺少对责任主体的有力问责。所以,处置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关键在于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2008年,国务院首次将行政问责作为一项制度写入《国务院工作规则》。这说明,在实践的基础上,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中的行政问责作为一项常态的制度得以确定。所谓行政问责,是关于法定主体对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与个人在履行法定职责以及绩效等方面实施监督、质疑与责任追究的制度规范(姜晓萍,2007)。在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处置中加强行政问责制,既可以稳定受害群众的不满情绪,也可以打击漠视群众生命安全的行为,更有利于推进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推行行政问责的必然性

在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责任追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引起事故的最重要责任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所以在出现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后,及时地对相关党政干部进行行政问责是必要的。下面笔者将具体从人民群众、生产管理者和行政官员三个群体阐述在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推行行政问责的必要性。

1.普通群众缺少对安全生产监督的客观条件。可以说,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直接从事生产者。一个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既能保障生产者的生命健康权,也可以提高他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所以,普通群众对安全生产的主观需求度是最高。但是,由于知识、技术、地位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很难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生产管理者相对缺少进行安全生产的主观积极性。生产安全的直接负责者是生产管理者,但是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却使得他们容易注重直接利益,而相较忽视他们负有保障安全生产的义务。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效益,生产管理者往往可能会无视劳动者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甚至想法设法地向监管机关隐瞒实情。因为主观上消极,仅凭生产管理者很难实现真正的安全生产。

3.行政官员对安全生产负主要责任的主客观因素。主观上来讲,我国的行政官员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有维护安全生产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观意愿。

客观上来看,行政机关的组织机构是科层制,较高级可以要求下级官员按时完成任务并对其成效进行质询,所以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上级必然会对下级进行追责;行政官员对生产活动负有安全方面的监督职责,也掌握着能够对生产活动安全与否监测的技术条件。所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行政官员都应该对安全生产活动负主要责任。一旦有重大事故发生,必须及时进行行政问责。

二、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建议

不论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方面,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处置中对行政官员进行问责都是必要的。下文将从明晰问责主体和重视问责效力两个方面提出在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中如何推进行政问责,实现行政问责的常态化、制度化。

1.明确问责主体。有职当有权,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当构成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行政问责的逻辑起点。应当进一步理顺并明确行政机关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按照权责相统一的原则,明晰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乃至各职位之间在防范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中应负的责任。使各行政主体的职责通过法律或文件得以规范化。

2.重視问责效力。有令不行挑战了上级的权威,也不能让群众对处置结果悦服,它降低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增强问责的效力,就是应该实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问责中每次问责的效果都不应是一次性完结,而应伴随必要的后续效力,以保证问责能够切实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三、结语

对行政官员进行行政处分并不是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中推行行政问责的根本目的。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责任政府必然要求政府敢于积极地回应民众的基本需求并勇于承担责任。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被关注是我党和政府重视人权保障人的生命健康的价值体现。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处置中推进行政问责,意味着强化对政府责任的监督和制约,实现生产过程的安全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4.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篇四

为了加强应对突发性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和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水平,确保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和滋生次生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司实际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 慧 副组长:卢 军

成 员:邓书林、张 鹏、张 瑜、朱兴娥、龙 艳、龙丽琼、张 萍、颜天浩、姜 波

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办公室,应急电话:0857-3523407,应急车辆:贵F01853、01869、06885

二、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接受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积极参加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置。

2、自动递补原则:工作小组领导不在岗时,第一成员自动递补,承担应急工作的领导职责。

3、自动停休原则: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休假的一律停止休假,主动到公司参加应急工作。

4、奉公尽责原则: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尽职尽责、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无私奉献,不能麻痹大意,全心全意做好应急工作。

三、适用范围

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或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重大突发性群体伤亡事件时,启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四、应急处置措施

结合本司实际,制订各类突发伤亡事件和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和预案,明确组织领导、部门职责、资源调配和使用、处置责任,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伤亡事件或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人员,依法妥善处置。

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发生行车安全事故后,客运驾驶人应及时向事发地的公安部门以及公司报告,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应按规定时间、程序、内容向事故发生地和安监、公安交警、运管等相关职能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六、处置流程

1、启动预案:突发群体伤亡事件或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最先接报的部门或人员要第一时间向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立即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事件性质、伤亡情况、事故地点、事故发生的时间等信息,并迅速召集工作小组所有成员,通报事故现场情况,认真分析、研究、评估事故危害程度,要在20分钟内确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先期处置:应急预案启动后,要迅速派员赶赴现场,会同有关部门、人员、维护现场秩序,查实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发生原因、涉及范围、人员财产损失等基本情况后,及时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3、信息发布: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事态情况,通过电话发布事件信息,做出紧急疏散和撤离等警报。需要要向社会和周边发布警报时,由小组组长向政府以及周边交管部门发送警报消息。事态严重紧急时,通过组长直接联系政府以及交管部门负责人,提出要求组织撤离疏散或者请求援助,并随时保持电话联系。

4、现场处置: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救援、保全等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或次生事故的发生。并安排专人对事故伤亡人员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

5、善后处理:应急抢险救援行动结束后,由小组组长下达解除应急救援的命令,按照预案要求组建事故善后处理领导小组,并分设以下四个组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1)事故调查组: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2)事故善后处理组:负责事故伤员转院和赔付处理;(3)接待工作组:负责事故伤、亡人员亲属的接待,安抚工作;

(4)事故经费保障组:负责事故应急抢救和善后相关费用的经费保障工作。

七、保障措施

1、工作小组指定专人每天值班,负责协调、处理有关情况,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必须迅速向领导报告。

2、工作人员的电话必须24小时保持畅通,禁止随意更换电话号码的行为。特殊情况下,电话号码发生变更,必须在48小时内向工作小组报告。

3、做好物资、设备、设施、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保障应急处置各项经费和物资。

5.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 篇五

矿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2018年3月30日

沙田煤矿矿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面临着矿井各种灾害事故的威胁,矿井一旦发生各种灾害事故,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量事实和案例表明,这项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影响事故的处理工作,甚至关系矿工生命和矿井存亡,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本矿井主要事故救援程序要点出发,对完善救援工作程序等一些事宜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有关同行起到借鉴作用。

一、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煤矿企业应对各种突发性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和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水平,确保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和滋生次生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制定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1、成立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矿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工程师、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机电矿长等人担任;成员:由生产技术科室科长和生产区队队长担任。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并有应急电话:0857-2212133、应急车辆办公室对应应急电话号码、应急车辆的车型、车号、台数,以及负责人的电话。

2、应急救援工作原则(1)全面履行安全生产值班工作制度。日常三级管理、矿主管领导和科室两级管理,必须建立和坚持值班工作制度,一旦出现安全生产和应急事故,各级值班工作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与盯守现场的生产人员、干部一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处置统一指挥原则。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接受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安排,根据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积极参加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置。

(3)相互补位、自动递补的行动原则。工作小组领导不在岗时,第一成员自动递补,各类事故由相应管理人员主要承担应急工作的领导职责。

(4)应急响应、自动停休原则。事故发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休假的一律停止休假,主动到公司参加应急工作。在家倒班休息的,无论昼夜和疲劳程度如何,必须赶到单位待命或投入救援工作当中。

(5)应急救援坚持奉公尽责原则。事故一旦发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尽职尽责、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无私奉献,不能麻痹大意,全心全意做好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3、适用范围

发生安全生产列级事故、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或重特大事故时,必须启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4、应急处置措施

结合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制订各类突发伤亡事件和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和预案,明确组织领导、部门职责、资源调配和使用、处置责任,确保矿井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人员,依法妥善处置。

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矿井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企业负责人必须按规定时间、程序、内容向上级主管部门如实汇报。

6、处置流程

(1)启动预案:突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最先接报的部门或人员要第一时间向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立即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事件性质、伤亡情况、事故地点、事故发生的时间等信息,并迅速召集工作小组所有成员,通报事故现场情况,认真分析、研究、评估事故危害程度,要在10分钟内确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先期处置:应急预案启动后,要迅速派有关人员赶赴现场,会同有关车间、部门、人员,全面核查、查实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发生原因、涉及范围、人员损失等基本情况后,及时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根据预案要求做好现场救援工作,尤其做好现场人员的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工作,尽可能消灭初期灾害事故,降低造成的损失。

(3)信息发布:救援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事态情况,通过电话发布事件信息,向上级组织和主管部门进行汇报。需要向社会和周边发布警报时,由企业负责人向政府以及周边交管部门发送警报消息。

(4)现场处置:救援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救援、保全等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或次生事故的发生,并安排专人对事故伤亡人员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

(5)善后处理:应急抢险救援行动结束后,由救援指挥部下达解除应急救援的命令,按照预案要求组建事故善后处理领导小组,并分设以下四个组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事故调查组: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事故善后处理组:负责事故伤员转院和赔付处理;接待工作组:负责事故伤、亡人员亲属的接待,安抚工作;事故经费保障组:负责事故应急抢救和善后相关费用的经费保障工作。

二、矿井主要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程序要点

根据矿山事故及事故抢险工作的特点,矿山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种危害性较大的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1、矿山冒顶事故的应急处理

冒顶事故是矿井中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冒顶事故应急处理要点如下:(1)发生冒顶事故以后,抢救人员首先应以呼喊、敲打、使用地音探听器等与遇险人员联络,来确定遇险人员的位置和人数。

(2)如果遇险人员所在地点通风不好,必须设法加强通风。若因冒顶遇险人员被堵在里面,应利用压风管、水管及开掘巷道、打钻孔等方法,向遇险人员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3)在抢救中,必须时刻注意救护人员的安全。如果觉察到有再次冒顶危险时,首先应加强支护,有准备地做好安全退路。在冒落区工作时,要派专人观察周围顶板变化。

(4)在清除冒落岩石时,要小心地使用工具,以免伤害遇险人员。在处理时,应根据冒顶事故的范围大小、地压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

(5)顶板冒落范围不大时,如果遇险人员被大块岩石压住,可采用千斤顶等工具把其顶起,将人迅速救出。

(6)顶板沿煤壁冒落、矸石块度比较破碎、遇险人员又靠近煤壁位置时,可采用沿煤壁由冒顶区从外向里掏小洞,架设梯形棚子维护顶板,边支护边掏洞,直到把人救出。

(7)较大范围顶板冒落,把人堵在巷道中,也可采用另开巷道的方法绕过冒落区将人救出。

2、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

瓦斯爆炸表现为在极短时间内大量瓦斯被氧化,造成热量积聚,在爆源处形成高温、高压,然后急剧向外扩散,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声响。瓦斯爆炸是煤矿事故中破坏力最大的事故之一。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处理程序的要点如下。

(1)以抢救遇险人员为主,必须做到“有巷必有人”,本着“先活者后死者、先重伤后轻伤、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救援。

(2)在进入灾区侦察时要带有干粉灭火器材,发现火源及时扑灭。确认灾区没有火源不会引起再次爆炸时,即可对灾区巷道进行通风。

(3)应尽快恢复原有的通风系统,加大风量,排除瓦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迅速排除这些气体,既有利于抢救遇险人员,减轻遇险人员的中毒程度,又可以消除对井下其他人员的威胁。

(4)清除巷道堵塞物,以便于救人。(5)寻找火源,扑灭爆炸引起的火灾。

(6)做好灾区侦察、寻找爆炸点、灾区封闭等工作。(7)救护队在处理瓦斯爆炸事故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问清事故性质、原因、发生地点及出现的其他情况; ②切断通往灾区的电源; ③进入灾区时须首先认真检查各气体成分,待不再有爆炸危险时,再进入灾区作业;

④侦察时发现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时,应千方百计立即扑灭,以防二次爆炸; ⑤有明火存在时,救护队员的行动要轻,以免扬起煤尘,发生煤尘爆炸; ⑥救护队员穿过支架破坏地区或冒落堵塞地区时,应架设临时支护,以保证队员在这些地点的往返安全。

3、煤尘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

煤炭粉末悬浮于空气中遇高温迅速被干馏而产生可燃气体,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并放出大量热量,传给附近悬浮的煤尘使燃烧循环下去以致形成煤尘爆炸。发生煤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程序的要点:

(1)发生煤尘爆炸事故时,首先由发现人利用附近电话汇报上级,说明灾害地点、性质、范围及波及面。同时设法通知灾区回风侧人员由基层干部带领,按规定的避灾路线退到新鲜风流地点待命或撤出矿井。

(2)此时所有人员都应戴上自救器。如果估计在自救器的有效使用时间内撤不出灾区时,应利用现场一切可用的材料构筑临时避难峒室,等待救护队抢救。为了避免冲击波的伤害,发生事故时要背向冲击波方向,用湿毛巾保护面部和口鼻,躺在水沟的一侧。

(3)矿调度室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应急计划通知有关领导及矿山救护队,立即组织抢救。

(4)应急指挥部应迅速查清灾害地点、性质、遇难人数、位置、通风设施等的破坏程度,并制定出救灾实施方案,保持与救护队不间断地联系。

(5)救护队长应根据救灾方案安排行动计划。指挥部还应及时命令后勤部门准备救灾物资和设备,做好下井人数的统计工作,组织好医务、家属及治安等项工作。

(6)灾区救护人员应注意的是,集中力量抢救遇险人员,应多带自救器或备用呼吸器,以保证遇险者安全脱险,立即切断灾区电源,注意停电操作应由灾区以外配电点进行,以防断电火花引爆煤尘或瓦斯,对灾区进行全面侦察,发现火源立即扑灭,防止二次爆炸。

(7)恢复通风,清除堵塞物,迅速排除有害气体。

4、井下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 根据热源不同,矿内火灾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因火灾,是由外来热源引起的;另一类是内因火灾,是矿物等可燃物本身受到某些化学或物理作用引起的。处理井下火灾的程序的要点为:

(1)通风方法的正确与否对灭火工作的效果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火灾时常用的通风方法有正常通风、增减风量、反风、风流短路、隔绝风流、停止风机运转等。不论何种通风方法,都必须满足:

①不使瓦斯聚积,矿尘飞扬,造成爆炸; ②不危及井下人员的安全;

③不使火源蔓延到瓦斯聚积的地域,也不使超限的瓦斯通过火源; ④有助于阻止火灾扩大,压制火势,创造接近火源的条件; ⑤防止再生火源的发生和火烟的逆退; ⑥防止火风压的形成,造成风流逆转。

(2)为接近火源,救人灭火,应及时把弥漫井巷的火烟排除。

(3)扑灭井下火灾的方法有直接灭火法(用水灭火、惰气灭火、泡沫灭火等)、隔绝灭火法(封

闭火区)、综合灭火法(注泥和注砂、均压、分段启封直接灭火等)。

(4)用水灭火最方便有效。要求有充足的水量,保证不间断供给;有正常的通风,使火烟和水汽顺利排出;灭火时应由火源边缘逐渐向中心喷射,以防产生大量水蒸气而爆炸;要经常检查火区附近的瓦斯,防止引发爆炸。

(5)惰气灭火是把不参与燃烧反应的窒息性气体,利用一定的动力送入火区,使火区的氧量降到抑燃值以下,从而抑制可燃物的燃烧和爆炸。最常用的惰性气体是氮气。当不能接近火源或用其他方法直接灭火具有很大危险或不能获得应有效果时可用惰气灭火。

(6)高倍数泡沫能隔绝火源并覆盖燃烧物,产生水蒸气而大量吸热,阻止火场的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作用,其灭火威力大,速度快,因而也被广泛应用于扑灭井下火灾。

(7)隔绝灭火法是在通向火区的巷道中构筑密闭墙,断绝火区的供氧源,使火区中的氧含量逐渐减少,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高,使火灾自行熄灭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难以接近火源,不能直接灭火或直接灭火无效时。采用隔绝法灭火的密闭材料,取材广泛,易于就地解决,便于建造也便于启封。

(8)注浆防灭火是一种较简单的综合灭火方法。它是利用地面和井下的高差产生的压力,加上泥浆本身的压力,把事先搅拌好的泥浆注入火区,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注浆灭火兼有直接灭火和隔绝灭火的优点,且取材方便,经济有效,因而在矿井中被普遍应用。

(9)均压通风防灭火是通过改变通风系统的压力分布,降低漏风风路两端的风压差以减少漏风,通过降低火区供氧量来加速火灾的熄灭。均压通风防灭火适用于火源位置不明确,人员难以接近,采用直接灭火或隔绝灭火都较困难的场合。

(10)分段启封直接灭火是救护队经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当火源范围大,蔓延速度快而被封闭了的火区火势减弱之后,可采用逐段启封直接灭火的方法。

5、井下水灾事故的应急处理

当矿井水的水量超过矿井排水能力或发生井下突然涌水时,会造成水灾,轻者局部巷道被淹,重者全井充水,矿毁人亡。矿井发生水灾后,常常有人被困在井下等待救助,这是救护工作的重点对象。井下水灾应急处理的一般程序要点是:

(1)必须了解突水的地点、性质,估计突出水量,静止水位,突水后涌水量,影响范围,补给水源及有影响的地面水体。

(2)掌握灾区范围、事故前人员分布,矿井中有生存条件的地点,进入该地点的可能通道,以便迅速组织抢救。

(3)按积水量、涌水量组织强排水,同时堵塞地面补给水源。

(4)加强排水和抢救中的通风,切断灾区电源,防止将空区积聚的瓦斯引爆或突然涌出其他区域。

(5)排水后侦察、抢险中,要防止冒顶、掉底和二次突水。

(6)搬运和抢救遇险者,要防止突然改变伤员已适应的环境和生存条件,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6.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 篇六

制度汇编

单位名称:商洛市畅腾潇湘影城有限公司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

一、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

2.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开展食品从业人员晨检,督促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人员调离食品岗位,对从业人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3.从业人员上岗操作时穿戴整洁浅色工作服,手部清洁,不留长指甲、佩戴手饰;上岗期间不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无关的事情。

4.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档案, 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二、培训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人员必须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之后方可上岗。

2.食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定期组织食品经营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年不得少于40学时,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4.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内容等记录归档。

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

2.食品安全管理员应组织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和相关知识培训。.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制止并提出处理意见。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督促患病人员调离食品工作岗位。

5.建立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档案。

6.接受和配合食品监管机构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保持经营场所内外环境整洁卫生,经营的食品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2、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食品安全的督促管理工作,并做好进货食品索证索票和查验登记工作,经常查验食品质量,严格执行食品准入各项标准,保证不经营任何不合格食品。

3.经质量自检不合格的食品,应立即撤柜停止经营,进行销毁或作无害化处理。

4.设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对有关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公示。

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1.采购食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从具有相关资质的供货商采购,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明,落实索证索票、查验记录制度。

2.食品储藏要离墙离地,按入库的先后次序、生产日期、分类、分架、生熟分开、摆放整齐、挂牌存放。

3.及时清理变质、有异味、污染不洁或超过保存期的食品。

4.散装食品,应当采用封闭容器贮存,并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5.食品批发企业应当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购买方和销售食品的相关信息,以备查验。

6.按规定做好不合格食品召回工作。

经营场所及设施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1.加强经营场所清洗消毒。确保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地面无杂物、积水,废弃物盛放容器密闭。

2.配备充足食品经营需要的冷藏、冷冻、加工制作、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垃圾收集设施;食品留样设施;三防(纱门、纱窗或门帘、金属防鼠板、防鼠隔栅)等设施设备。

3.规范处理食品废弃物。

4.坚持食品用具定期餐具清洗、消毒、保洁。5)定期组织对所有设施设备进行保养,及时维修,确保正常运转。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采购食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从具有相关资质的供货商采购,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明等复印件进行留存。

2、严格落实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购进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名称、规格、批号、数量、供货者名称以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

3.按照食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整理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备查。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食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不得少于二年。

4.将进货票据、发票、检验报告装订成册,自行编号,做到与记录台帐对应。

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1.按照食品储藏的要求进行存放。食品要离墙离地,按到货的先后次序、生产日期、分类、分架、生熟分开、摆放整齐、挂牌存放。

2.贮存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用封闭容器。3.食品批发、配送企业出库要详细记录食品流向。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购买方及销售食品的信息,以备查验,账目保存期限为二年。

4.定期对贮存食品进行查验。发现食品有腐烂、变质、超过保质期等情况,要立即进行清理。

5.定期对仓库卫生检查。确保贮存地点通风良好、干净整洁,符合食品储存要求。

废弃物处置制度

1.食品经营者将本单位产生的废弃物按一般废弃物、危险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分类存放、处理。

2.废弃物收集容器标识清楚。

3.食品经营者按类别依法规范处理废弃物。

4、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不得随意倾倒、排放废弃食用油脂。

5、严禁乱倒废弃物,禁止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倒入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1.及时报告。食品经营单位发生可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于第一时间立即向商州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2.及时救治伤员。第一时间将伤员送往医院,积极救治,确保伤员生命安全。

3.停止经营活动。发生可疑食品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分析原因,对可疑引起中毒的可疑食品、原料立即封存,放入冷藏箱(柜)等待调查人员查验,禁止继续使用和擅自销毁可疑食品、原料;对制作、盛放可疑食品的工具、容器以及厨房等可能的中毒现场进行控制。4.积极配合调查。对发生疑似或认定为食品安全事故后,积极配合执法人员对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对可疑食品进行封存、留样及现场控制等具体工作。

5.及时总结堵塞漏洞。事后要及时分析总结,排查安全漏洞,认真开展整改,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投诉受理制度

1.态度诚恳、耐心、冷静、积极处置顾客投诉,并如实记录。

2.及时开展调查,寻找问题原因。3.及时回复投诉人问题原因和处理措施。

4.根据问题责任大小,适当采取给消费者以赔礼道歉、优惠、免单、赔偿等措施,取得消费者满意。

5.投诉内容分类整理,定期分析,对带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管理制度

1.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应规范齐全,同时做好进货查验记录。

2.食品添加剂实行“五专”管理,即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

3.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严禁超量使用或者滥用。

4.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不得添加非食品原料,不得添加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7.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 篇七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风险管理,调查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体患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1]。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归纳为细菌及毒素、寄生虫和原虫、病毒和立克次体、有毒动物、有毒植物、真菌毒素、化学污染物、不明病原因子等八大类[2]。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未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经济实力相对落后, 对人们的食品安全教育相对落后, 人们的食品安全知识相对缺乏, 这就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概率[3]。2000年5月, 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 (WHA) 通过了关于食品安全的WHA53.15 号决议, 该决议认为食源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并对个人、家庭、社区、工商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4]。

如果缺乏科学的食源性疾病危机预警机制和可操作的应对方案, 其结果往往要为平息危机而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 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风险管理机制, 及时控制食源性疾病疫情, 保证医疗救护工作有序地进行, 是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的当务之急。现就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探讨事故风险管理机制。

1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及处置过程

1.1 事件报告

2011年10月17日17时杭州市某中学有学生出现腹痛, 继而开始恶心、呕吐 (5 次) 、腹泻 (7 次) 等症状, 此后该校陆续出现类似症状病例;学校配有校医, 校医没有及时报告。直到10月19日晚18时左右, 杭州市某医院报告有多名某中学学生因腹泻、发热、腹痛、头痛就诊, 报告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由此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2 病例搜索

学校在17日-19日举办运动会, 运动会后学校放假, 病例搜索是查看学校医务室门诊日志, 当地卫生机构开展病例搜索, 同时通过网络系统查找类似病例。

1.3 病例对照研究

采取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 收集病例和对照组临床症状与体征, 食物、饮用水等暴露信息。

1.4 标本采集及检测

采集多份样本, 检测项目为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部分检测项目由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1.5 处置结果

学校共有学生2 647名, 其中男生1 565人, 女生1 082人, 教职员工241人。学生全部住校, 疫情持续4天, 累计发病91例, 罹患率为3.44% (91/2647) 。教职员工发病1例。流行病学曲线显示本次疫情呈现点源暴发模式。第一次病例对照研究, 明确了餐次;第二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明确食物。显示17-19日食用的鸡蛋三明治为危险因素。

1.5.1 实验室检测结果

47份样本增菌培养物中10份病例肛拭样本中检出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 (inνA) 基因。10株沙门菌抗原模式为O1, 9, 12:Hg, p, 为都柏林血清型沙门菌。经PFGE同源性检测, 10 株菌株条带完全一致, 均产生14条条带。病例对照研究指向的食物没有采到样品, 其余食物标本没有检出沙门氏菌。

1.5.2 现场卫生学调查

通过访谈和查阅销售记录等方法, 了解学校食堂食物的加工过程和食用方法, 并对副食品商店销售食品的来源进行溯源。病例对照研究指向的鸡蛋三明治生产厂家, 由于在别的行政区域, 对企业调查时间滞后, 调查时企业已经停产, 只调查到企业在管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未能对销售鸡蛋的厂家、养殖环节开展进一步溯源调查。

1.5.3 危险因素追踪

指向10月17-19日食用的鸡蛋三明治为危险因素, 对供应的小店及相关学校等开展追踪, 在生产厂家附近的一家画室17-19日销售了同批号的鸡蛋三明治, 对画室学生调查发现, 10月19日10时30分至10月20日12时, 共有7名学生食用后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此时已经是5日后, 病人已经康复。去学生就诊医院调查, 没有保存相应的标本, 不同行政区域暴露于鸡蛋三明治的两批学生的溯源没能够进行。

2 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食源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它的暴发事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及生活秩序, 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5]。这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出现了如下情况:首先, 食源性疾病监测缺位或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食源性疾病难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其次, 专业知识缺位。2000年以来, 各地的食源性疾病管理均由卫生监督机构承担, 致使多数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没有参加省市举办的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技能培训。对食品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理标准规范了解不够全面, 对食源性疾病的调查处理比较生疏。第三,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不仅需要相关的检验检测人才, 而且需要熟悉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又熟悉食品生产和加工工艺等专业人才。由商售食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涉及原料产地、食品加工、市场流通、事发单位等多个环节和单位, 需要农业、质检、工商、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才能开展深入调查和溯源。第四, 职能转变后, 疾控机构, 特别是基层疾控机构专业人才缺乏,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的投入不足。就目前基层疾控机构的人才储备来看, 距离《食品安全法》要求的风险监测和调查处理能力存在较大差距, 制约了监测和调查工作开展的深度和覆盖面。

3 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探讨

3.1 强化领导, 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 建立完善信息报告系统

2003年WHO发表了一个重要文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食品安全战略》, 提出了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防控非典和禽流感的经验表明, 及时、灵敏、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 是成功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要环节。主动监测包括按照可靠的程序对社区、临床实验室或特定区域的人群进行定期询问, 以扩大确定病例的报告及对食源性疾病的真实情况有更好的了解[6]。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网络, 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信息共享, 深入研究集体性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 加强食源性疾病信息库的建设与管理, 建立顺畅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强大的国家监控系统能就预期的各种疾病暴发频率和规模提供信息, 进而能为确定非同寻常的病征提供参考。早期预警监测取决于地方或国家一级监控系统的敏感性, 还要求临床工作者、实验室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7]。

3.2 风险分析原则的应用

《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风险分析在科学评估食品中污染物危害水平, 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 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 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8]。

科学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应对过程也离不开风险分析原则的应用[9]。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部分。风险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度的方法, 用以回答有关健康风险的特定问题。它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价, 根据信息作出推论, 加强风险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风险管理是确认食品安全问题、描述风险概况、就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优先性对危害进行排序, 确定现有的管理选项、选择最佳的管理选项, 以及最终的管理决定。风险管理重在预防。目前多部门分段管理的现状使得承担监管职能的部门将风险管理行为简化为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 未能综合考虑风险管理所应包含的所有要素[10]。开展风险交流, 贯穿风险分析整个过程的信息和观点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鼓励科技界、新闻界通过风险通报和信息反馈机制, 积极参与食源性疾病的真实情况的监管。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结果可应用于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理质量保证体系, 将风险评估与管理相结合, 把握和控制危机局面, 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从危机中开拓出发展机遇。发挥公众在预防食源性疾病中的主体作用, 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 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源头上减少食品的危害发生率。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 建立健全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如杭州市2009年监测显示[11]:食品中存在沙门氏菌污染, 检出率为9.47% 。达到构建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危机防控体系, 做到预测预报和预警, 有效地避免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3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理工作方法和特点进行动态性研究, 编写有理论深度、有实际指导作用的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材。充分利用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加大对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理、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内容培训力度, 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 组派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奔赴现场, 实施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3.4 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 完善实验室设备条件

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购置必备的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 尽快健全完善环境设施, 配套相关技术,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检测检验技能培训, 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讲、自行培训等形式, 组织人员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食源性疾病检测技术培训, 扩大拓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检测试剂的采购渠道, 研究开发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 建立计算机数据查询网络系统, 逐步拓展新的诊断检验项目, 全面提升处理食源性疾病的技术处理能力, 以满足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置的需要。

3.5 现场卫生学调查

疾控调查人员缺乏取证能力, 卫生学调查和处置能力低下[12]。现场卫生学调查, 需要熟悉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又熟悉食品生产和加工工艺等专业人才。对可疑肇事单位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 制作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 控制可疑食物和工用具等。

3.6 展望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要深入研究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分类管理体制和长效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食源性疾病调查制度、现场指导制度、上下联动制度、专题研讨制度等, 逐步形成一支拥有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学、毒理学等多学科人才的专业技术队伍, 这是成功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的不竭源泉, 确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能够快速反应, 处置得当, 把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WHO.WHO Foodbome Disease[EB/OL].2006-11-09.http:II WWW.who.int/food safety/fcodbome disease/en/2000.

[2]李泰然.中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管理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8) :651-653.

[3]郭时印, 孙振球, 黄忆明, 等.后医学时代食源性疾病的社会性分析及其控制[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1) :199-201.

[4]RAJASHEKARA G, HAVERLY E, HAVORSON D A, et al.Multidrug-resistant salmonella typhimurium DTl04in poultry[J].Food Prot, 2000, 63 (2) :155-161.

[5]刘秀梅, 陈艳, 王晓英, 等.1992 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 2004, 33 (6) :725-727.

[6]CDC.Case definitions for infectious conditions under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J].MMWR, 1997, 46 (12) :258-261.

[7]WHO.Terrorist threat to food:guidance for establishing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systems[S].2003-07-21.http:/1www.who.int/fo0d safety/publications/fs_management/terrorism/en/.

[8]高围激, 刘弘, 王李伟.风险分析在食源性疾病监控中的运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2 (9) :487-489.

[9]韩蕃瑶, 樊永祥.论风险信息交流在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43 (6) :468-470.

[10]樊永祥.风险分析原则在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 (6) :487-489.

[11]黄利明, 斯国静, 金铨, 等.杭州市2009年食品污染状况及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7) :741-743.

8.事故信息智能处置的初步研究方案 篇八

【关键词】事故;规律;智能

引言

监控信息分为事故、异常、越限、变位、告知五类。其中,事故信息1是由于电网故障、设备故障等,引起开关跳闸(包含人工操作的跳闸)、保护及安控装置动作出口跳合闸的信息以及影响全站安全运行的其他信息。主要包括:全站事故总信息;单元事故总信息;各类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动作出口信息;开关异常变位信息。事故信息是需要实时监控、立即处理的重要信息。

地区电网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已全部实现了无人值守,设备发生故障或电网出现异常,异常及故障处置流程首先是由值班监控员发起的。值班监控员在监控系统收集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动作信息、开关变位信息等,通过这些事故信息以及伴生信号、异常信号、越限遥测等初步分析出可能的故障点及造成保护动作跳闸的原因,向值班调度员汇报。值班调度员根据汇报内容迅速做出响应稳定系统频率、电压,利用监控远方遥控操作及时恢复失电用户供电,在现场运维人员检查隔离故障设备后开展事故后恢复。

事故信息是调度员、监控员进行异常及故障处置的重要依据,对于事故信息的收集与判断分析将直接影响到调度员对于异常及故障的判断,也就直接影响到事故处理的响应速度以及对用户中断供电的恢复效率。所以,对于事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正确且高效的进行事故处理的前提条件,目前的监控系统对事故信息的处置尚停留在SOE顺序记录的水平,即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弹出信息,而所做的处理也仅仅是按照五类信息将实时监控信息进行了分类,以便于监控员查看及汇总。而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目前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种类繁多,按照各类型装置名称“花样繁多”显示的监控信息又需要监控员进行一层过滤处理。

目前的情况是,就算是较为简单的单一线路故障跳闸,遇到雷雨等恶劣天气,在大量刷屏的监控信息中不遗漏且快速的检索出关键跳闸信息汇报给调度,也足够考验监控员的眼里与耐力。如果是因为设备异常造成的较为复杂的越级跳闸,更需要在各分类信息中检索相关内容汇总后做出故障分析,这更是需要监控员相当的技术素质及运行经验。而设备事故,无论是单一跳闸还是较为简单的复事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触发条件及后果现象的分类、分析、筛选、汇总,总结出故障判断的规律性,将此流程化过程通过数据库处理技术在监控系统中进行初级的智能处置,将规律性的结论输出来帮助监控员进行分析判断,可有效的缓解值班监控员的工作压力,为智能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持。

1、单一跳闸信息处置

对“事故”、“变位”、“异常”、“越限”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以“设备间隔”为关键字,汇总生成设备故障跳闸信息,并填充为固定格式输出。另一方面,与调度生产OMS管理系统接口,将跳闸信息以固定格式导入OMS系统。

典型信息格式:

日期 时间 变电站、电压等级、间隔、保护动作、重合闸动作,开关位置

举例:

① 35千伏、10千伏线路故障跳闸

事故信息:09-15 10:38 宿松变35kV程集305线路限时速断保护动作,重合闸重合成功,开关在合位。

异常信息:无

事故信息:10-02 01:27 横埠变10kV谋道08线路速断保护动作,重合闸重合不成功,开关在分位。

异常信息:“开关弹簧未储能”信号未复归

② 110千伏线路故障跳闸

事故信息:10-02 01:27 会宫变110千伏会横495线路距离Ⅰ段、零序Ⅰ段保护动作,重合闸重合不成功,开关在分位。

异常信息:横埠变110kV母线、35kVⅠ母、35kVⅡ母、10kVⅠ母、10kVⅡ母失压。

事故信息:10-02 01:27 会宫变110千伏会横495线路距离Ⅰ段、零序Ⅰ段保护动作,重合闸重合成功,开关在合位。

异常信息:横埠变10kVⅠ母线电压越下限。

③ 母差保护动作跳闸

事故信息:09-05 01:47 黎河变35千伏Ⅱ母母差保护动作,302、392、313、312、311开关在分位。

异常信息:黎河变35kVⅡ母线失压。

为便于事故信息按模板格式生成,也便于监控及调度对事故信息作出判断及处理,统一因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型号不同而带来的名称多样化的问题,保护动作名称按照以下统一的格式显示。

各种保护动作信息对应的触发条件,需参考保护整定时限、其他相关信息等。如系统不能自动获取或對生成结果有疑问的,可以针对性的提出释义。如35千伏、10千伏线路保护动作信息的释义见表格右侧。

根据设备的关联性、保护的配合要求,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检索,针对较为简单的综合性事故做出分析。出现故障时,定位故障设备,分析决策故障性质。

举例:安庆变35千伏Ⅰ母相关设备故障跳闸

设备名称:安庆变35千伏Ⅰ母线

保护配置:母差保护

包括间隔:301开关、303开关、304开关、306开关

其他:分段300开关(正常在分位)

电容器307开关(位置不确定)

接地变305开关(正常在冷备用)

1、母线故障

保护范围: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各间隔流变至母线范围内设备故障,母线包括母线压变及所变本体故障

注意事项:①单相接地,不反应为母差保护动作;②接地变305开关流变未接入母差保护。

表现特征:35千伏Ⅰ母线母差保护动作,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各间隔开关(运行状态)跳闸。

信息汇总:

①×-× ×:×,安庆变35千伏Ⅰ母线母差保护动作,301、303、304、306开关在分位,35千伏Ⅰ母线失电。

②初步判断为:安庆变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各间隔流变至母线范围内设备故障,母线包括母线压变及所变本体故障。

2、母线故障、母差保护拒动(或停运)

保护范围: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各间隔流变至母线范围内设备故障,母线包括母线压变及所变本体故障。

注意事项:①母差保护停运;②母差保护拒动;②单相接地,不反应为主变保护动作。

表现特征:#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1主变低压侧301开关跳闸。

信息汇总:

①×-× ×:×,安庆变#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301开关在分位,35千伏Ⅰ母线失电;

②35千伏Ⅰ母母差保护停运;

③初步判断为:安庆变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各间隔流变至母线范围内设备故障,母线包括母线压变及所变本体故障。

3、线路保护动作、开关拒动

保护范围:35千伏Ⅰ母線所连接各间隔设备本体故障,间隔设备保护动作但开关拒分,主变后备保护越级跳闸切断故障电流

注意事项:因线路配置多段电流保护,可能反应为多段电流保护动作信息

表现特征: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间隔保护动作,间隔开关在合位;#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1主变低压侧301开关跳闸

信息汇总:

①×-× ×:×,安庆变35千伏活塞306线路速断保护动作、限时速断保护动作,306开关在合位;

②×-× ×:×,安庆变#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301开关在分位,35千伏Ⅰ母线失电;

③初步判断为:35千伏活塞306线路故障,306线路保护动作、开关拒动;#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越级跳闸造成35千伏Ⅰ母失电。

4、线路故障、线路保护拒动

保护范围: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各间隔设备故障、保护拒动,主变后备保护越级跳闸切断故障电流

注意事项:无间隔设备保护动作信息,应伴随间隔设备保护异常信息

表现特征: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间隔保护异常;#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1主变低压侧301开关跳闸

信息汇总:

① ×-× ×:×,安庆变35千伏活塞306线路保护装置故障

② ×-× ×:×,安庆变#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301开关在分位,35千伏Ⅰ母线失电;

③ 初步判断为:35千伏活塞306线路故障,306线路保护因故障拒动;#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越级跳闸造成35千伏Ⅰ母失电。

5、装置整定错误或本体故障

保护范围: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各间隔设备故障、保护动作开关跳闸,主变后备保护越级跳闸。

注意事项:各级保护之间因整定有误或装置本体原因配合适当,可能同时伴随线路开关重合闸动作信息。

表现特征:35千伏Ⅰ母线所连接间隔设备保护动作,间隔开关跳闸;#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1主变低压侧301开关跳闸。

信息汇总:

① ×-× ×:×,安庆变35千伏活塞306线路限时速断保护动作,重合闸重合成功,306开关在合位;

(×-× ×:×,安庆变35千伏活塞306线路限时速断保护动作,重合闸重合不成功,306开关在分位;)

② ×-× ×:×,安庆变#1主变低后备保护动作,301开关在分位,35千伏Ⅰ母线失电;

③ 初步判断为:35千伏活塞306线路瞬时性故障,#1主变低后备保护同时动作越级跳闸造成35千伏Ⅰ母失电;#1主变低后备保护与活塞306线路保护定值配合不当失去选择性,或保护装置异常造成越级跳闸。

(35千伏活塞306线路永久性故障,#1主变低后备保护同时动作越级跳闸造成35千伏Ⅰ母失电;#1主变低后备保护与活塞306线路保护定值配合不当失去选择性,或保护装置异常造成越级跳闸。)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企管[2014]454号 国家电网公司调控机构设备监控信息处置管理规定[S].2014

作者简介

9.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篇九

为保障孩子生命健康安全,对食品安全事故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要求,我园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设立事故专职人员、规定人员职责

我园成立了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小组。

组长:李若贤

专职管理人员:符东彩

组员:吴锡妍

职责:

1、负责食品安全的登记、上报和反馈;

2、现场调查;

3、原因分析;

4、采取控制措施;

5、作出处置决定。

二、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和报告

(一)、信息收集

1、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应经常浏览查阅国家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网,及时注意当前有关的食品安全信息。

2、按有关规定对本食堂中所食用的食物留取样本48小时以备检验。

(二)、报告程序

1、我园如有接到或发现食品安全的有关信息后,处置小组立即按要求仔细询问有关情况,填写情况记录,提出初步控制意见,情况比较严重的要立即上报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关部门。

2、处置小组配合相关部门人员调查、核实、处理。

(三)、报告时限

在知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1小时内报告卫生、质检等部门,并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上级要求,作出阶段性报告。

三、调查与控制

(一)、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有关人员应当及时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采取下列措施:

1、协助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园内立即停止有关食品的采购、食用,对可疑中毒食品及有关食品工具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3、积极配合卫生、食品监管部门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

(二)对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品安全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的食品及其所有物品。

2、封存被食用污染的食品工具用具,在取得食品监督部门的同意后,再及时清洁消毒。

四、总结及预防

1、总结分析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吸取教训、认真反省,按有关要求进行整改,并提出预防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2、加强有关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加强有关物件的清洁消毒。

3、严格检验,做到不合格、不卫生的食品不采购、不食用。

儋州市成才双语幼儿园

2011年9月23日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缓解、控制和消除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根据本厂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工作的领导,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处理紧急安全事故;负责对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定期分析安全形势。

领导小组的组员为: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

二、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分级

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是指生产加工过程、原辅材料使用上的产品因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严重危害人员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事件。

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测,对产品质量定期不定期的跟踪监督检查,检查是否存在违规操作、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发现产品安全项目不合格的,由质检科进行纠正、处罚。如果发现大批量产品超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致使产品具有毒性或卫生指标超标时,应立即报告领导小组。

四、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办法

上一篇:10 岭南版美术第十册教案(全册) 月下一篇:圣诞节客户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