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模板(共8篇)
1.新闻采写模板 篇一
一、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
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2.新闻采写模板 篇二
一、民生新闻应把握政治性
与时政新闻相比, 民生新闻大多接触的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件, 乍一看, 感觉这些事件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之间没有实现“亲密接触”, 而事实上, 民生新闻件件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 作为民生新闻, 要坚持弘扬主旋律, 反映健康的、正确的民意, 记者的报道一定要客观公正, 在事件中诠释相关政策法规, 实现以报道教育人、提高人们法律常识的目的, 而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记者对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 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采访, 只听一方之言就要谴责政府部门, 将问题简单化, 引起利益各方冲突。甚至有的记者还满脑子充斥着为民请命、为民伸冤的思想, 充当事件的“裁判”的角色, 以先入为主的立场代替理性判断, 从而做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报道。因此, 我们在处理民生新闻题材时, 选题既要贴近民生, 又要大局在胸, 确保所作的选题不出现政治失误。
二、民生新闻应追求时效性
时效性是民生新闻生存的重要法宝, 民生新闻的记者要把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作为工作中要实现的首要目标, 特别是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 记者要快速反应, 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记录下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漯河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直播漯河》在这个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他们在及时接听新闻热线的同时, 还派出3路记者, 每天在街面上找新闻, 发现好的新闻点以后, 如果这个新闻是突发的, 就及时记录下来, 如果这个新闻点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 能够在下午18点到18点30分继续发展, 那么就迅速把直播车开到新闻现场, 在《直播漯河》的节目播出过程中进行现场连线直播,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而且由于节目中每天都有大量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 这个栏目也成为老百姓了解身边大事小情的重要窗口, 收视率一直在高位运行。
三、民生新闻应加强策划性
每个城市都有大大小小数家媒体, 大家获得新闻资源的途径和数量大同小异, 新闻同质化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 做好选题策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 民生新闻选题的策划是提升民生新闻品质, 提高民生新闻持续传播力的重要抓手。漯河是字圣许慎的故里, 《直播漯河》栏目邀请漯河市研究许慎的学者, 制作了长达200多集的《说文解字》系列报道, 每集邀请专家对某一个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进行解析, 从节目中, 大家了解到了许多汉字为什么要那样写, 这些字的来历是什么, 不仅成为中小学生必看的节目, 许多家长也来电说受益匪浅, 这样, 不仅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而且大家对字圣许慎的伟大功绩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收视率。除了对重大事件要做好策划外, 一些传统的节日通过策划以后, 报道也会充满新意, 比如“5.12”国际护士节, 我们在做好传统的护士比武、新护士宣誓等传统新闻外, 还策划了护士进校园为学生讲解急救知识和民警学习处理交通事故方面急救知识的新闻, 这样一大组新闻组合起来, 不仅充分深挖新闻事件的内涵、拓展新闻事件的外延, 而且为观众传递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 看点多、分量重, 社会效果显著。
四、民生新闻应注重创新性
从中央台到地方台, 民生新闻多年来一直在改革、在创新, 没有创新的民生栏目生命力是不会持久的, 创新也并非是推倒重来, 而是在节目的版块设置、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比如《直播漯河》在2009年推出了《小记者在行动》板块, 这个板块采取由各个中小学校的学生来主持报道自己学校发生的新闻, 不仅由学生主持, 新闻事件的初稿也由学生撰写, 配音也由学生完成, 这种全新的报道模式激发起了全市城乡各个学校和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们都在认真关注身边的新闻事件, 觉得有好的新闻事件, 就会第一时间联系栏目, 决定拍摄后,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采制的各个环节, 节目制作完成播出时, 全校师生以及学生家长都会准时收看, 而平时呢, 大家就去关注别人是怎么做新闻的,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样, 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且节目本身也有了一个稳固的收视群体。总之, 我们要在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路的同时, 定期邀请各界人士座谈交流, 从中挖掘新的思路, 从而创新节目形式及内容, 达到常看常新、丰富多彩的效果。
五、民生新闻要有深度和理性
民生新闻离不开新闻监督, 但目前部分记者对新闻监督的理解有失偏颇, 有的记者眼睛只盯着那些交通肇事、打架斗殴、偷窃行骗等鸡毛蒜皮的琐事, 有的记者则喜欢原汁原味的记录街头打架、跳楼、纠纷等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笔者认为, 上述报道应严格控制在一期节目中的条数和篇幅, 并做好对稿件和画面的处理, 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同时, 在舆论监督过程中, 应该深入进去, 理性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使新闻更有深度和广度。比如记者接到一个热线电话, 称部分养猪户在一家保险公司投保了养猪保险, 现在所养的猪病死, 出现了理赔难的现象。记者迅速赶到现场, 弄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并通过对该事件的报道促使了保险公司快速理赔, 按说这个舆论监督的选题已经圆满结束。但记者在调查中有一个疑问, 那就是这些病死猪的去向, 通过跟踪采访, 发现大部分病死猪肉都做了无害化处理, 但也有部分病死猪肉通过小商小贩流向了市场, 记者马上会同有关执法部门及时打掉了病死猪肉的小加工窝点, 接着, 记者又做了一期有关健康猪肉和病死猪肉鉴别方法的新闻, 这几条新闻形成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观众纷纷打电话肯定我们的报道。因此, 做舆论监督新闻一定要多看、多听、多问, 把所有的疑问弄清楚, 我们的监督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各个方面依法依规发展的动力。
六、民生新闻应强调故事性
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的, 我们要学会用故事化的叙述手法来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甚至可以用聊天的方式来讲述新闻, 娓娓道来吸引观众。例如我们推出的漯河“十大敬老爱老模范”报道、“漯河创业之星”系列报道等等, 我们在制作手法上都侧重于新闻故事化, 我们
(上接第76页) 色和作为精品所包含的深厚的思想艺术功力永远是刊物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期刊特色包括准确的定位, 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科技文化内涵。在今天科技期刊中的那些佼佼者之所以成为科技期刊中的品牌期刊,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有着鲜明的独特性, 同时注意不断将刊物的高格调、高品位和深刻的科技文化思想内涵紧紧依附在刊物特定的氛围中, 以新的观念去适应市场、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读者的文化需要。特色意识从客观上要求期刊编辑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专业出版技能, 从而实现自身向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目标的不断迈进。
3.4.3制定营销管理量化目标
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其营销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发展, 特别是数字技术越来越介入科技期刊出版业的今天, 科技期刊的知识商品内涵日益凸显, 不断强化科技期刊的营销意识已成为现代科技期刊人的共识, 亦是现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一个重要的表现特征。一个不懂得期刊市场营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从当前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看, 制定科技期刊营销管理量化目标依然还是必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继续坚持充分利用原纸质出版物的品牌资源开拓期刊营销市场, 通过“内容为王”, 打造精品文章等手段, 以品牌特色赢取读者, 扩大期刊营销市闻事件时, 没有进行刻意的拔高, 而是用平民的视角, 分三集来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不仅每集都在讲故事, 而且我们还在每集结束时留下悬念, 让观众自己去做出判断, 然后再第二天的报道中去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现在我们要求每位记者在做人物报道时, 都要学会在立足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去讲故事, 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七、民生新闻应突出互动性
3.关于采写新闻故事的艺术 篇三
首先吸引我们的是该书的书名,我们注意到了两个名词,传播磁场和新闻故事。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于能够产生磁力的空间。如果把新闻故事比作磁体,那它的磁性来源于是否把新闻故事讲好了,讲好了才能产生磁力,才会有引导力,传播磁场才会客观存在。新闻故事讲好得看叙述的艺术,叙述的视角、顺序、强度和框架等是影响受众是否持续阅读和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因素。应该说,两位作者在绪论中表达的“新闻不仅要吸引眼球,还要遵循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是全书的主旨所在。讲故事、深解读、精策划也就成了该书“营造传播磁场”题中应有之义。之所以强调讲好新闻故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是因为新闻作品创作出来,只有被受众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新闻价值。受众不仅是新闻信息流动的目的地,也是新闻作品产生的动力之一。因而,该书这样的界定,不会让我们去过多联想“新闻故事化”这个敏感的词汇(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或意识里。新闻报道和故事完全是两回事。其实,那是对新闻的模式化、概念化的理解),既中规中矩又具有探索性。
其二,该书的结构和体例吸引了我们。该书共有36万字,在绪论之下分为九章。绪论针对当前新闻实践中存在的娱乐新闻八卦、问号新闻、虚假新闻等现象,提出了新闻该报道什么和如何报道这两个总命题,是介绍全书选题的背景;第一二三章属于“讲故事”部分,讨论的是如何使故事更有趣,如何采集和组织故事;第四五六章属于“深解读”部分,讨论的是如何使解读更有力和使报道更有深度;第七章针对前两个部分讨论新闻竞争愈加激烈背景下新闻人的素质问题;第八章和第九章属于“精策划”部分,讨论了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和运作,并以大量案例辅之说明。全书结构完整严谨。
该书与平常我们看得很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材相比,虽然采取了教材式的写法,但却不按照习惯的新闻体裁分类写作来组织,而是紧紧围绕着“讲故事、深解读、精策划”三个方面来组织全书内容,以故事、解读、策划为主线,同时以阐述或案例的方式关照了经济、体育、会议等各类新闻报道的采写。正因为如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界定在一张茶桌的范围内,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概念、原理,而是在与作者一边喝茶一边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无声的,但绝对是心甘情愿的,平等相待的,大有收获的。看看这些章节的标题(如《新闻不仅要吸引眼球》、《让故事更有趣些》、《让解读更有力些》、《让报道更具深度》)就知道,作者是在与我们探讨,交换意见。例如,第二章《有效地采集故事》下设三节——制定好的计划、挖出好的故事、抓住好的细节,第五章《故事与解读互动》下设时政社会新闻、经济民生新闻、话题新闻。这样的体例,符合高等学校或新闻单位新闻业务需要。
其三,作为新闻业务的专著,该书的专业深度与通俗表达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正如复旦大学黄芝晓教授在序言中所说,该书“是一本很实在、很有看头的业务著作”。如作者在阐述“让故事有趣的元素”时,引用美国《华尔街日报》资深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和布雷恩·s.布鲁克斯的论述,从新闻实践的角度,阐述新闻价值,提出新闻的发现力、新闻的聚焦力、事件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矛盾与冲突等都是讓故事有趣的元素。为了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著者以“纸箱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实践、《福建日报》和《宁夏日报》的两篇报道为例,进行了深度挖掘,让我们在生动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得到理论的启发。正因为如此,既显得通俗易懂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通观全书,笔者以为,著者抓住采集故事、组织故事、解读故事几个重要环节进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都借鉴与引用了传播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等,使得研究具有理论深度,理论都结合了国际国内尤其是《福建日报》的采写实例。由于有丰富的案例,材料翔实,分析透彻,事理结合,使得该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别是最后一章《策划报道案例选析》独立成章,紧密结合第八章新闻报道策划理论,加深了读者对新闻策划理念、内容选题、表现形式、运作机制的直观理解。应该说,这样的特点与两位作者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积淀是分不开的。潘贤强是文学硕士,在福建日报社工作了15年,现任总编室主任;郭增榕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在福建日报社工作了38年。这样的背景成就了该书的风格——“既有实际案例,又有理论观点;行文看似轻松,实则充满了批判精神”。该书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认识和学理上对新闻故事采写规律做出了切合实际的探讨。
据袁勇麟、殷俊两位主编介绍,《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的出版,旨在满足改革不断深化中的新闻业界的需求、满足新闻传播学专业师生的需求,努力回答新闻传播学教学、科研以及业界所面对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我们认为,《营造传播磁场——如何讲好新闻故事》一书,很好地实现了两位主编的想法。
4.新闻稿采写规范 篇四
(试用)
为确保更加及时、更加高效地采写和上传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件,现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校园新闻网“校园快讯”新闻稿件采写规范,请各单位、各部门遵照执行。
一、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题材范围和采用原则
(一)题材范围
1.重大的全校性会议、活动。
2.党建、教学、科研、人事、后勤、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重要工作动态。
3.广大师生思想、学习、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活动。
4.各部门、各单位、师生参加重大赛事活动,获得有社会影响力的荣誉或奖励(一般为市级以上)。5.上级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6.重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7.重要或典型人物。
8.二级单位开展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创新性活动,对全院其他单位工作具有示范作用或启示、借鉴意义。
9.通过鉴定的重要科研成果或科技推广成果。
(二)采用原则
1.新闻题材在上述1~9项范围内;新闻题材不在1~9项内的各单位、各部门的日常性新闻稿件,在本单位、本部门网页发布,不上 传到“校园快讯”。
2.符合新闻文体,且重点、亮点突出,语言规范,长度合适(消息不超过800字,通讯不超过2000字,深度报道不超过5000字)。
3.稿件上报及时。稿件上报应在新闻事件发生后一天以内,一般不超过2天。新闻事件发生3天后报送的稿件原则上不予编审发布。
4.学校统一组织或各单位开展的同一类活动,一般选择最先投稿的1—2个单位,其余均不采用或通过综合稿件的形式采用。
二、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采写分工
1.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编辑)负责“校园快讯”新闻稿件的编校和发布,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编辑)与新闻中心记者团采编部学生记者主要负责采写学校层面及各单位、各部门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的新闻稿件。
2.各单位、各部门开展的对学校工作有创新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活动,或以学校名义承担的重要会议(活动),若各单位、各部门通讯员确实无力完成采写任务,则由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统一派记者采写。反映各单位、各部门一般性活动、常规工作的新闻稿件,由各单位、各部门自行采写。
3.各单位、各部门在自行采写重大活动(会议)新闻稿件时,应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对报送稿件进行审查,严格把关,杜绝发生虚假失实报道。
4.各单位、各部门主办或以学校名义承担,并邀请社会媒体参加的重大会议(活动),各单位、各部门应提前准备新闻通稿和相关背 景资料。
三、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写作规范
1.新闻稿件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充分关注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涉及学校的新闻要突出体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
2.符合新闻文体要求,格式规范;文字准确、严谨、简练,语言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3.新闻稿件要突出新闻性,内容要真实、准确、客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资料、史实、引语、数字,新闻中涉及的人物姓名及其职务、职称,以及有关单位部门的名称(一般要求全称)等均应准确无误。避免出现同一篇新闻内前后矛盾,或者最新发布的新闻与近几日的新闻自相矛盾。时间要素一般只写几月几日上午、几月几日下午、几月几日晚,一般情况下不写年、几点几分,除非特别需要。活动地点只写到办公楼会议室、某系(院)会议室或教学楼即可。
4.新闻报道要让客观事实来说话,避免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判断和评价。通过一定的技巧,把真实的事实表达清楚,让读者明白你要传达什么信息。信息的传达过程,本身就是表达作者立场的过程。除非必要,一般尽量避免在新闻末尾增加阐述和总结性质的语言,例如“通过这次活动,如何如何„„”“该活动具有„„作用或意义”。会议、活动是否取得好的效果,应该让新闻事实说话、让新闻人物说话。应避免在导语中用 “为了„„为了„„”句式,罗列会议、活 动的宗旨或目的。不要使用“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等文件式的用语。在交代新闻来源或介绍其他信息时,不要使用“据悉”、“据透露”、“据介绍”这类模糊来源的用语,而应使用“据××单位××老师介绍”、“记者从××处获悉”、“据××透露”等。
5.新闻报道要客观,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新闻标题中的部门和单位名称应使用全称,如“××系举行××活动”;单位名称第一次在稿件正文中出现,应使用准确的全称,之后可以使用规范的简称。不要在稿件中使用“我系”、“我部”如何如何,需特别使用时除外。学校名称规范用法为衡阳师范学院或衡阳师院。正文中首次提到学校应使用“衡阳师范学院”,之后可用“衡阳师院”。不用学校名称时,可表述为“学院”“我院”。制作标题时,“衡阳师院”可简化为“我院”“学院”。系(院)部(处)名称在新闻中首次出现应写正确的全称,如“新闻与传播系”“人文社会科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如无歧义,此后可以使用“新闻系”“人文社科系”“数学系”简称。
6.报道学校各级领导(主要领导除外)讲话的,一般应避免使用“重要讲话”“指示”“指出”“强调”等词汇。主要使用“表示”“说”“阐述”等中性词汇。在对外交流或就某一事项表达意见,也可用“表示”。
7.报道学校各级领导活动的,不要使用“亲自”、“亲临”“莅临”等词汇;报道学校领导与来访客人的见面,避免使用“接见”,而应为“接待”或“会见”。8.除全校性大型会议、活动外,一般会议、活动要避免使用“隆重”、“热烈”之类的词汇。
9.报道群众(学生)活动或其他新闻事实,不得使用“普遍”、“一致”、“最佳”、“最好”、“最著名”、“极大”等带有强烈、主观评价色彩的词汇,如“同学们一致表示„„”“大家一致认为„„”等,此类语句应删除。如稿件确需评价性质的文字,可具体采访某同学,如“某某专业2010级某某同学表示„„”。学生姓名应真实完整。尊重受访者的个人意愿,如受访者不希望出现全名,只出现姓氏也可。
10.报道某一新闻事实,一般不要使用“首次”、“第一次”、“首例”等评价和判断性质的词汇,除非经过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认定。写作稿件时,要保持客观立场,通过权威部门和专家来说出“首次”如何如何,而不是编辑、记者自己认为的“首次”。
11.全校性重要活动和重要工作的新闻,人物姓名一般只写到校级领导。专项工作新闻可酌情出现相关部门负责人正职或关系重要的人物姓名。如无必要,部门负责人一般只提“××系(院)、部(处)负责人”(所谓部门一般只到学校二级部门)即可。特殊情况除外,如校外来宾出席的会议,可根据需要介绍人物姓名。
12.新闻中涉及两个以上校领导排序时,以校园网站中衡阳师范学院现任领导排序为准。新闻中涉及院外人物姓名,应在征求院内有关部门意见基础上酌情处理。涉及中央、省、市两个以上部门排序时,应以中央、省、市有关政府网站的排序为准。新闻中涉及学院内两个 以上部门排序时,应根据新闻事件性质并参照学院机构设置和调整的有关文件处理。
13.在做会议、活动报道时,如涉及参加会议的人物,一定要区分清楚“出席”和“参加”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身份、地位、级别比较高的人员出现在会议、活动现场用“出席”;普通人员出现在会议、活动现场用“参加”。
14.参加会议、活动的人员,要注意分清各个身份层次,不要造成误解。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全体教师还是教研室主任及学科负责人,要表达清楚。
15.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一般不要全写到导语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或可以在行文中写明,或在文末写明,或放到文中作为背景。
16.新闻的行文顺序不一定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要考虑何为重点内容和主要内容。如某会议先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后面多位领导讲话提要求,应抓住重点,按重要程度排列先后顺序。
17.关于人物称谓,一般只在新闻前面首次出现时介绍职务(或职称)、姓名,后面再出现时只写姓名即可。需提及职务的一般应在文稿前部提一次,其后再出现时只写姓名;一般应采取“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如“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处长××、中科院院士××、××学院教授××”等,尽量避免“姓名 + 职务称谓”和“姓 + 职务称谓”的方式;特定事件需涉及某人物两个职务称谓时,一般可酌情使用“主职务称谓 + 兼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社会知名人士、文教界人士等,在文稿中出现时可适当在姓名后加“先生”、“院士”、“教授”等;如无必要,新闻稿中一般不在姓名后加“同志”称呼。多个校领导参与的活动,除主要领导外,可采用“院领导×××、×××等”的简略形式。
18.制作新闻标题时,要简明扼要,突出新闻要素,字数一般12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0字。
19.关于稿件署名:作者一般不超过三人,如果为两人以上,姓名之间空半格;如图片和文字作者不同,应采用“图/姓名
文/姓名”的格式;来源指提供新闻的单位和部门,一般使用规范的简称,如物电系、学工处,后面不加科室名称。
20.新闻稿件可以配发相关图片,一般在2—3张,重要新闻稿最多不超过6张。图片内容要紧扣新闻主题,突出主要新闻人物,突出新闻事件的重点和亮点。图片要求清晰,色彩、亮度适中;图片以jpg格式通过附件发送,不要插入到word文档中;对图片进行简短说明;图片大小设置为400×267像素。
21.避免出现下列差错:时间点与时间段混淆,如9:00表示时间点,可以表示会议、活动的起始时间,但不表示会议、活动的持续时间,所以不能说“上午9点,××单位在××地方举行会议”;以“„„”为题用书名号,如不能说“××教授以《××××》为题做了学术报告”;消息副标题加破折号;背景材料喧宾夺主,在新闻写作中大段大段介绍背景材料或会议、活动程序,从分量上与主要新闻事实相当,或超过主要新闻事实;出于尊重或客气,人为地抬高参加会议、活动人员 的级别、头衔,副院长变成院长,副教授变成教授,副书记变成书记,副主任变成主任,普通老师、辅导员变成领导,等等。
四、几点说明
1.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有权对新闻稿件进行修改及取舍图片,并决定新闻稿件是否发布。
2.新闻涉及的单位、部门和个人对新闻内容提出异议需要修改的,需经新闻中心主任同意并组织实施。
3.各单位、各部门在“校园快讯”刊登长篇工作通讯稿件,需经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审核同意并自行组织、提供稿件。
4.学院从2013开始将对全院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进行综合评比,对在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5.“校园快讯”投稿地址:hysybao@163.com,联系电话:0734—3456043.宣传统战部
新闻中心
5.新闻采写培训讲座稿件收集 篇五
一、会议类(工作安排会、教研工作会等)
1、问题稿件:
交通学院城轨管理教研室组织教师 认真筹备新学期教学工作暨说课活动
27日下午交通学院城轨管理教研室在202办公室组织教师认真筹备新学期教学工作暨说课活动。活动由牛艳莉主任主持,张永学副院长出席并指导工作,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首先,牛艳莉主任对每名教师的新学期教案撰写情况进行检查评比,教案检查包括封面、课程首页、单元首页填写是否规范,教案内容是否完整。对于不达标的教案要求限期整改。教案检查环节严肃、和谐、认真。牛主任肯定了王铭杰教授、邱保安高级工程师的教案撰写规范,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备课扎实。希望教研室教师都够认真学习,做好课前准备上好第一节课。
其次,每位教师针对自己本学期所授课程进行说课,说课主要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安排、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重点进行了说教材环节,通过说课活动,考验了教师的课程教学把控能力和备课情况,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张永学副院长高度肯定了教研室的积极有效做法的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希望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对待所承担的每一门课程,提高自身的说课能力,从说课的内容完整性、说课的意义以及提升教师个人教学基本功,积极准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等方面进行阐释。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认真钻研,认真备课,备课不仅是知识的准备,还有备好学生、备好教材。说课活动是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组织积极、有效。通过活动的开展为我院新学期教学准备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2、较好稿件:
商贸学院中层骨干研究部署新学期课程改革工作 本报讯(记者 孙常辉)3月1日,商贸学院组织召开中层干部会,研究部署本学期课程改革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张舰以及各系室主任等参会。
会上,各系领导结合自身专业特征,详谈本学期改革计划:管理系将以工商管理开设双学位为契机,抓好五门创业类课程改革和双语教学改革;法律系将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案例教学改革,计划在学期末形成标志性成果;经济系和会计系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实验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最后,张舰对课程改革工作提出要求,号召全体老师加入到改革中去,以改革促教学质量提升,以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创建应用型示范大学做好基础工作,同时要求教研室和有关办公室做好跟踪、管理、服务等工作。学院也将加大支持力度,本学期拟立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措施得力、预期效果好的改革课程。
从商贸学院教学办获悉,自2015年学校推进考试改革工作以来,商贸学院11门课程列入学校改革计划,经过任课老师辛苦努力、改革创新,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的学年,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改革全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学院也将深入推进以考试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列入学院工作要点。
二、校企合作类
1、问题稿件:
黄河物流研究所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探索“校中厂”合作模式
本报讯(记者 于善甫)3月14日上午,河南精益物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海明一行两人来商贸学院商谈校企共建“校中厂”式物流实训室项目合作和黄河物流研究所发展问题。
杨院长首先介绍了精益物流研究院物流人才培养四部曲:第一步,物流专业理论学习,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第二步,“校中厂”实操训练,掌握物流专业技能,企业参观,认知行业;第三步,“厂中校”定岗实习,掌握职业技能,实训校企无缝对接;第四步,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合同,实现高薪名企对口就业,学生毕业即就业。“校中厂”式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在“物流人才培养四部曲”中有着重要意义。
商贸学院分管对外合作的院长助理冉净斐、学院实验室主任王陆吉及管理系的部分老师参加了会谈,双方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并就合作的基本框架和模式达成了一致。据述,“校中厂”的建设将立足我校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对教师的科研水平、学员创新创业工作,横向课题的申报都有重大意义。
2、较好稿件:
我校与郑州市精益物流研究院共建
黄河科技学院物流研究所成立
本报讯(记者 孙君宏)12月21日,由我校和郑州市精益物流研究院共建的“黄河科技学院物流研究所”揭牌仪式在我校商贸学院会议室举行。商贸学院校企合作代表、国际物流港润之新物流园区总经理张志强,郑州市精益物流研究院院长王焰一行来校为研究所揭牌。我校副校长杨保成以及商贸学院、教务科研处等相关部门人员出席揭牌仪式。
杨保成致辞。他说,黄河科技学院坚持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黄河科技学院物流研究所的建立,将为我校物流专业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平台,并给予师生重要的社会实践指导和帮助,对我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产生重要影响。相信我校商贸学院依托这一平台,会以更好的教学水平、更高的专业质量、更优秀的人才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王焰说,黄河科技学院物流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郑州精益物流研究院和黄河科技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郑州精益物流研究院和黄河科技学院在物流人才交流和校企实践合作的新时代,这在郑州精益物流研究院的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郑州市精益物流研究院将会大力支持黄河科技学院物流研究所的发展,不断扩大、加强与黄河科技学院的合作范围,采取工学结合、引入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王焰和商贸学院党总支书记贾征宇共同为“黄河科技学院物流研究所”揭牌。
王焰一行还参观了我校黄河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黄河众创咖啡、创客工厂等,询问了创客们创业详细情况。在跨境电商体验中心,客人们详细了解了这里的运营情况,更是对我校的教育工作充满了信心。
“黄河科技学院物流研究所”成立后,我校和郑州精益物流研究院开展的合作内容有:以物流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物流科学技术的应用为技术支撑,致力于为物流行业提供先进的专业物流解决方案,主要任务是开展与河南经济发展相关的物流课题研究,加强物流业学术交流,组织申报物流科研项目,组织学术交流,培养物流科研队伍,促进河南物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比赛获奖类
1、问题稿件:
激发创业意识,实现创业梦想
——黄河科技学院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商贸学院初赛
(记者 毛誉臻)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展示学生风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第十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做好热身准备工作。12月1日下午3点,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初赛在商贸学院209教室隆重召开。特邀商贸学院团总支书记贾征宇,商贸学院创业教研室负责人张红玉,经济系创业指导教师杜庆霞教授,管理系创业指导教师张琳娜,会计系创业指导教师李玉娜及商贸学院分团委书记常永佳担任比赛评委。
比赛开始前,贾书记致精彩的开幕词,表达了对各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以及对各参赛团队的真挚感谢。此次初赛共有四系九支队伍参加比赛,各参赛团队代表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自己的描述以及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自己团队的创业优势和特色,淋漓尽致得展现凝结着自己智慧与血汗的创新成果,并对评委们提出的专业问题进行精彩答辩。其中2号参赛队代表作品“百草坊”以独特的创意、精彩的演讲、出彩的答辩,赢得了现场评委及在座学生的喝彩。随后,评委们给予各参赛团队指导性意见,选手们悉心听取建议,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力争参加学校比赛。
近年来,我院领导对“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各领导、老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提前做好组织、宣传、动员工作及对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使“挑战杯”赛事逐渐成为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展现创新才能的有效平台,我院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确保为第十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提供高质量作品。
2、较好稿件:
我校参加两岸四地创业创新大赛获奖
本报讯(记者 张琳娜)11月8日,第二届“国泰安杯”两岸四地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在浙江举行,我校商贸学院2支创客队伍参加比赛并捧回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2名指导老师获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香港、台湾、江西、河南、宁波等地8所高等学校的12支代表队参赛,分为软件对抗、项目路演、计划书评比三部分。在软件模拟对抗赛中,我校2支参赛队的7名队员按照既定分工,很快进入各自角色。在对抗赛中,各团队团结协作、精心策划、谨慎决策,模拟了8个季度的公司运营情况,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综合排名第四和第六的成绩。在路演环节中,队员们做了精彩的PPT展演,将项目的精华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到在场嘉宾的认可。选手在答辩环节沉着应对评委的每一个问题,虚心接受评委老师给出的每一个具体建议来完善项目。经过一天紧张激烈的比赛,郑州“梳女馆”商贸有限公司获得三等奖,“法天下”服务APP获得优秀奖。指导教师张琳娜、侯晓华获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郑州“梳女馆”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辉说:“参加这次大赛,让自己对创业之路有更深刻的认识。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看到了创业的光明前景,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创业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类
1、问题稿件:
第十届宿舍文化月——“我的宿舍铭”评选大赛完美落幕
11月30日下午,学校第十届宿舍文化月——“我的宿舍铭”评选大赛在交通学院完美落幕,本次大赛由学生处主办,交通学院承办,评选委员会由学生处老师以及艺设、外院、体院、交通、音乐、新闻五个学院的10位老师和四名学生代表组成,交通学院副书记陈斌担任评委会组长,评选大赛还特别邀请到在logo设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董青竹老师担任特邀评委。
经过评委会老师认真细致的评审,共评出获奖作品48件,来自于交通学院候一凡同学设计的《一家人》得到评委会老师们的一直认可,董青竹老师对其精巧的设计和丰富的寓意连连夸赞,最终夺得一等奖。同时,夺得一等奖的还有建筑工程学院的刘晨、李可设计的《缘圆园的由来》,应用技术学院韩媛媛、马梦雪设计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艺术设计学院谢琳设计的《芝兰之室》和交通学院的戚赛丹、梁晨设计的《慈宁宫》。
“我的宿舍铭”评选大赛是学校第十届宿舍文化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增强同学们的创新设计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据悉,本次比赛全校15个二级学院全部参加,由各学院初赛后选出20—30份作品参加校级评选,全校共上交作品367件,经过校级初选共评选出84件作品参与校级决赛的角逐,经评委会投票并商议,全校共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3等奖15名,优秀奖20名。
2、较好稿件:
商院学子演讲法治知识 弘扬法治精神
本报讯(记者 王勇)12月10日,由商贸学院分团委举办的“弘扬法治精神 展我科大风采”演讲比赛在该院312教室举行。从全院各系选拔出的10名选手参加本次比赛,经济系刘鹏威夺得第一名。
比赛中,选手们个个信心满满,演讲内容丰富多彩,令评委和观众纷纷称赞。最终,来自经济系经济学班的刘鹏威同学凭借出色的演讲内容夺得第一名。
赛后,刘鹏威讲到,此次比赛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培养了同学们的法治意识。参加这次比赛,让自己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五、对外参加会议或者学术交流活动类
1、问题稿件:
“互联网+”助力教学实训课程转型
——2016年河南省高校O2O教学及创新人才就业研讨会
(郭超 杨静波)
随着电子商务浪潮的来临,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趋朝着全面
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3月20日,商贸学院组织王陆吉、郭超等四名教师参加由金蝶软件公司组织的高校O2O教学及创新人才就业研讨会。通过学习研讨,了解到O2O(Offline To Online)模式是线下教育和线上平台的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院教师通过本次会议的学习,对教学模式有了新思考、新认识,在课程改革方面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更新教与学的方式。一方面应将课堂教育进行扩展,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而从教师和学生活动场所的角度,至少包括学校、教室、家里三个活动场所,从而催生出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教学知识微课化、教学互动开放化。在实训教学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只有准确把握企业实际需要,充分调研企业实践经验,才能够打造高效实用的教学实训课程,从而使得学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信息技术的实训经验,从而极大地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2、较好稿件:
未找到
六、专题招聘类
1、问题稿件:
音乐学院举办舞蹈专业专场招聘会
10月13日上午,郑州古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行三人来我院举办舞蹈专业专场招聘会,我院组织2016届舞蹈专业毕业生参加招聘会。郑州古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人事部张经理就公司的规模,公司发展状况,演出模式,演出成果,员工发展等问题给广大毕业生进行了详细的展示和讲解,同时从专业角度,对各个职位岗位进行了说明。我院毕业生就个人关心的职业发展,职业提升,薪资待遇等问题同张经理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同时张经理还到教学楼舞蹈教室观看了学生的上课排练情况,进一步对我院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现场有数名学生与单位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表示要去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
2、较好稿件: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到我校交通学院招纳人才
本报讯(记者 王新庄)近日,交通学院在该院207教室举办专场招聘会,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拖)第四装配厂应邀前来招聘毕业生。200余名学生参加了本场招聘会,50余名学生与公司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招聘会前,中国一拖集团第四装配厂党委书记陈耀轩一行五人与交通学院副院长张永学进行了合作会谈。张永学向用人单位详细介绍了学院的概况以及毕业生情况。招聘会上,中国一拖集团第四装配厂企划部部长伏忠文介绍了公司概况以及公司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状况,重点讲解本次需求岗位及各类岗位职责、招聘条件等情况,并与同学们就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工资待遇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50余名学生当场与应聘单位达成初步意向。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5年开工建设,1959年建成投产,现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汽车在这里诞生。建成投产五十余年来,为国家农业机械化提供拖拉机、柴油机等各种装备360多万台,拥有的“东方红”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七、讲座报告类
1、问题稿件:
音乐学院举办“同学派”功能使用专题讲座
2016年3月16日晚,音乐学院邀请河南迅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宋义经理,在学院403教室就“同学派”的使用功能给学院毕业生及部分大三学生进行专题讲解。
“同学派”是学校打造的全新的就业招聘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进行方便快捷地搜索到自己的求职岗位,同时这一平台可以时时在线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沟通和交流。宋义经理就“同学派”的主要功能,使用方法、步骤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演示和讲解,同学们现场对“同学派”操作平台进行了实践演练,通过演练大家熟悉了平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此次培训讲座,同学们一致认为“同学派”功能,对今后就业选择求职岗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选择的机会多,求职的信息量大。“同学派”功能有力促进了毕业生求职就业需求。
2、较好稿件:
商贸学院邀请校校合作高校硕士生导师来院讲学 本报讯(记者 姜舒畅)近日,商贸学院邀请校校合作高校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朱涛教授来院讲学,为经济系2015级学生做《深化县域经济体质改革,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专题讲座。
朱涛以“为什么要改革经济体制”开始进行讲解。他认为,加快供给调整、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是关键。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制度创新,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县域经济,而改革的终极目标和方向则是提高人民福祉。他说,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可以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激活经济活力。最后,朱涛鼓励当代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发展自身潜力。
6.20个好标题欣赏 新闻采写 篇六
新闻信息在纸质媒介的传送过程中,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起着提示和评价新闻内容,以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甚至组织和美化版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可以说制题是个画龙点睛的程序-。也最能考验报纸编辑的把握新闻思想与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多年来我一直有剪报的习惯,并且分类管理,报纸的优秀新闻标题也是我剪贴的一部分,以下是我从几百个“西安社会生活类报纸优秀标题”剪报里又甄选出来的部分,并把我个人认为其优秀的原因做一简单赏析,以期与大家交流学习。(以下数字纯粹做量排列,没有时间和媒体排序之分)。
1.《千里赴蓉 只为活出个熊样》(三秦都市报 2004/03/11/ A18版)
报道的是04年被解救的天津受虐黑熊艾玛,被送往成都治疗的事情。“千里赴蓉”,简要说明了黑熊是被展转送往成都寻求治疗的,而且这种拟人手法也合乎黑熊受到的关切;“只为活出个熊样”,继承前句语境,轻松幽默地吸引起了读者阅读新闻的欲望,看完新闻,又感觉这幽默是借对黑熊的调侃之名,而对虐熊者进行谴责,继而引发读者的怜悯之心。
2.(肩题)墓价4000元碑价1500,一亩地年租350元能建200座墓
(主标题)《墓园暴利 人“死不起”了》(华商报 2004/03/12 45版)
从肩题就可以看出整个新闻要说的问题了,墓园暴利一直为人们所敢怒不敢言,这条新闻不仅为人们代言说了这个问题,而且尖锐地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人“死不起”了,愤怒与谴责之意活然而出,让人百般玩味。
3.《“徒儿” 休得无礼》(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4/08/11 5版)
西安名胜大雁塔南侧有尊高大的玄奘铜像,经常有孩童爬到“唐僧”身上玩耍,周围游客缤纷,这等行为甚是不雅。这个摄影报道的大照片就是这样一个随意的场景,但因为标题的传神,而让报道的分量得以提高,报道的意图也因为这“借体”教化,而更易实现。
4(肩题)老师随意缺课 学生回家自修 家长困惑-----
(主标题)《上课咋也“缺斤少两”》(西安晚报 200/03/16 8版)
这是一个典型的借用新闻当事人言论的标题。借用当事人的某句话做标题,在娱乐新闻上最为常见,有时候为可吸引读者,编辑不惜断章取义或者偷梁换柱,如果“断”得好、“偷”的妙倒也是一种敏锐,但相反,眼下因为“胡断”“乱偷”而和当事人引发纠纷的事情层出不穷。李毅的“我的胡球像亨利”就曾是一个报纸“胡断”的标题,让李毅成了诸多球迷的笑柄。《西安晚报》上的这个社会新闻标题,引用的原话抓住了事件的中心,也合适地传达了新闻与当事人的意图,“缺斤少两”则同样运用了反面幽默化的表达手法。
5.《寻枪》(副标题)金龙护卫押钞员“不慎丢失一只手枪”,运钞车在西安街头散发启事悬赏寻枪》(华商报 2004/01/09 头版头条)
这个新闻标题的主标题言简意赅----“寻枪”,而且是用了大号黑字体,直接说明了事情的严肃性,同时它也借用了陆川导演的著名电影《寻枪》的影响力,来实现报纸对事情的质疑----“不慎丢失一只手枪”,怎么会“不慎丢失”呢,相关人员对此遮遮掩掩,而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正印合了电影《寻枪》中的的悬疑,也因为这“悬疑”而被大家期待关注。一句话,这个标题一边严肃地向市民发了“广告”,一边以媒体的态度对事件提出质疑。不过两个字,标题在新闻中的动态呈现特性充分体现。
6《狼狗咬伤我左腿 主人打断我右脚》(阳光报 2004/05/17 A5版)
当事人张先生被狼狗咬伤,为了索取医药费,又被霸道狗主人打断右脚。标题上下两句,以对联的形式,恰当概括了这个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原因。新闻界有句俗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这前后两句,缺一点都不是新闻。而且这种对联形式的标题,对仗工整,拿来对应的新闻元素悄然地传达了媒体的感情立场(比如这个标题中的“狼狗”对“主人”)。
7.《难以想“象”的痛苦》(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5/01/06 9版)
有人说,新闻标题是文学与新闻相结合的最高技巧。这个标题是个绝好的例子。图片上,在广场上看热闹的人们横七竖八地站满了一对大象母子雕塑的身上、鼻子上,只剩了面孔的大象在人们的踩塔下显的特别的委屈。《难以想“象”的痛苦》,巧妙地分开了“想象”这个词语,也委婉地对市民的这种行为提出了批评。
8.《如果傻根知道汇费没那么贵》(西安晚报 2005/01/14 37版)
新闻编辑永远不能被社会的潮流和热点落在后面。这个新闻标题的妙处就在于借用了眼下人们最关注和熟悉的“热点”来吸引读者,傻根是 《天下无贼》里的主人公,因为得知6万元一寄出去就成了59400元了,所以才决定带走,随后才遇上了“贼”。这个报道借用傻根的事例告诉回家过年的人们,还可以用邮局的其他节约汇费的方法把钱带走,以提防路途上的危险。带上“傻根”的标题成了上半句,许多人都想知道“如果”的下半句,那么,请看报道。
9.《1:0 累死老汉郝海东》《总是郝海东 又是郝海东》(华商报 2004/04/01 16版)
2004年的世界杯预选赛,国足1:0艰难战胜香港队,《华商报》在主题报道和相关花絮中分别用了这两个精彩的标题。呼告和反复的制作手法保证了媒体在这场比赛上的鲜明态度,同时也把对郝海东老骥伏枥的赞扬,和对国足存在的实际问题一并融合在了“累死老汉郝海东”这样的大白话里,自然亲切而又感情强烈。
10.《我很丑,但不防碍做总统》(2004/12/31 美报)
2004年的乌克兰大选,遭遇中毒毁容的尤先科占到上风。这句编辑“杜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说的话,因为用了赵传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比拟,所以多少带点调侃的意思。政治新闻的标题向来给读者一种谨慎不苟言笑的印象,如果是纯粹的政治报纸,这也是必须的,所以不可能这样拟发,但《美报》只是西安的一家社会生活类报纸,所以如此这般“调侃”也算是一种个性,这首先肯定了尤先科的政治才能,再者也贴近这个喜欢诗歌和善于煽情的总统候选人的风格形象。
11.《恋爱是件费力讨好的事》(西安当代女报 2006/03/15 D3版)
“费力不讨好”这个老俗语去下一个“不”字,然后定位一个对感情上的事情,让人耳目一新,有过恋爱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对这样生动的劝勉乐于理解。很多的俗语、成语都是活生生的信息元素,有创意的运用将会使新闻标题活力焕发。
12.《豆芽为什么这么“肥” 激素催的》(华商报 2004/05/13/ 15版)
比较精彩的设问型新闻标题。一问一答,让标题的语势波澜起伏,直接吸引了读者对新闻内容的关注。这句问答,包含了最核心的新闻内容,并且给了读者最容易记住的一个生活信息:“肥”豆芽要慎重购买。
13.(肩题)不到200米的大荔县司令部街(主标题)《县委这头是水泥路 村子那头是泥水路》(华商报 2004/08/06 8版)
报纸在排版这个标题的时候,主标题相同字数的两句话被一上一下放置,并且上句中的“水泥路”和下句中的“泥水路”都换了不同颜色的字体,对比的效果更加突出。这种对照式的拟题法,字面上看只是如实描述一种情况,没有直接的褒贬之词语,但所有读者都可以强烈感受到媒体所要表达的鲜明立场。对稿件信息的高度准确把握,让编辑才得以灵光闪现般地抓住了“水泥”和“泥水”这两个汉字因为排序不同,而造成的巨大反差,以此来做题这则新闻,自然恰当,气势夺人。
14组标题:
(肩题)国足0:6不敌巴塞罗那 遭遇1979年以来最大败绩
主标题:《脸是这样丢的!》
(肩题)3:0轻松拿下韩国队 中国女足拒绝冷门
主标题:《球是这样踢的!》(华商报 2004/04/23 30、31版)
同一日,中国男足和和女足在大赛中一惨败、一大胜,媒体有理性,但也得在感情上站到读者的角度上,所以这种言简意赅、宣泄般的呼告句式,直接把握住了读者的心情,且又不失分寸,读者会马上亲近过来,新闻信息的传播得以良好实现。
15.《听说 童话昨日回来过》(三秦都市报 2004/05/31/ 8版)
报道的内容是六一前夕报社主办的儿童剧上演。标题采用比拟,把早已经远离孩子的儿童剧当成“人”来说,如讲久违的童话故事:“从前,有一个青蛙王子……”,标题给读者开了一个梦幻般的头,而“故事”具体则是在新闻内容里。同时这个标题用一个“听说”和一个“回来过”,把新闻中对儿童剧的忧患意识强烈地抒发了出来,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和具体的感受。
16.《借你的眼睛穿过黑暗》(摄影报道)(西安商报 2004/11/10 8版)
照片的内容是5位来自外地的目盲艺人在两个健全人带领下穿过马路。他们前后手搭肩膀,互相配合,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新闻用浪漫的诗句作为标题,首先传达了对这些残疾人互爱互助的尊重,再者他们虽身有残疾,地位卑微,但也是自立自强的艺人,所以这句浪漫饿又充满深情的句子,也显示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生命的热爱。
17.《九牛二虎之力搬大象》(三秦都市报 2004/04/16 A3版)
西安动物园搬迁,几只恋旧地的大象不愿意离开,工作人员开始想各种办法……费了老大的劲,终于把它们给装走了。这同样是一个巧用成语的标题。“九牛二虎之力”说明人们做这件事情很是费劲,而出这么大力气做的又是“搬大象”的事,这两个新闻元素合起来,就变成了趣味横生的“九牛二虎之力搬大象”,一句话,三个动物,牛和老虎都没有大象“厉害”-----而确实在搬迁动物园的时候,就这个大象最难搬,工作人员的各种方法在读者看来都十分有趣,这正和题目的有趣互相照应。
18《国足赢了 全国人民笑了;国力走了 陕西球迷哭了》(华商报 2004/08/04 头版头条)
这个对照性的标题把两个新闻的感情元素平静地说出来了,但对于本地读者、尤其是球迷来说,这种感情却恰恰相反成了一种复杂,继而强烈迸发。这个标题对版面的美化作用在美编的安排下得以彰显-----同样是白色大号字体,但左边是大红底色、全国球迷狂欢照片,右边是纯黑底色、陕西球迷撒泪即景。一赢一走,一笑一哭,看似平淡的标题,实则饱含了编辑的别巨匠心。
19《你胆大 我害怕》(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4/11/17 19版)
照片上一个拆迁房屋的民工悠然地站在一个10米高的梁上挥动榔头,让过路人心境胆颤。站在群众角度上的第一人称的标题,用顺承的语气表达了对“大胆”民工的劝勉与批评。六个字一句话的题目言简意赅,准确鲜明,且与新闻内容配合完整。
20《女播客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西安当代女报 2005/11/02 A8版)
7.科技新闻的采写探讨 篇七
1 何为科技新闻
所谓的科技新闻主要是指针对广大读者所关心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和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其中包含科技行业举办的重大活动、科技行业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介绍等来进行事实性的报道。而对于科技新闻的报道分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但是却根据报道的内容和篇幅分成了很多种类, 进而向广大读者报道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但是由于读者的文化程度有限就导致了其采写上需要更多的精力将晦涩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通、读者能够接受的文章, 进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了能够更好的获得科技新闻采写能力, 在实际的科技新闻采写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要坚持独辟蹊径的创新模式, 在科技新闻的写作中, 由于科技新闻本身的趣味性比较低, 因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注重简约性和创新性, 科技新闻的写作可以突破传统的新闻模式和新闻框架的束缚, 改变了传统的老陈枯燥的语言而更多的利用更加活泼而生动的语言手法来提高其趣味性。因此新闻记者需要利用自身敏锐的灵感来捕捉新闻, 对于新近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来进行生动的报道, 进而实现采写模式的创新;新闻客观报道基础上追求语言的生动,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 而科技新闻的报道是对于最新的科技新闻来进行准确的报道, 因此对于预测或者是假说性的新闻一定要避免, 识别、改正和删除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报道。但是却可以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于新闻人物、新闻发生环境、新闻的情节报道和新闻语言的应用都要进行更加精确的锤炼和概括, 进而实现主观情感体验与客观事实实现有机结合, 进而不断提高科技新闻的生动性。
2 做好采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1 坚持真实性的原则
科技新闻的报道主要是对于现今的最新科学技术试验结果等来进行客观而通俗的报道, 因此在实际的采写中一定要注意信息来源的考证与处理, 通过专业知识的辨别来避免假新闻出现。此外负责采写的记者在进行采访之前一定要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通过相关知识的掌握来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进而实现通畅的交流与采访, 提高写作的质量。例如, 对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教授卞修武对于“饿死癌细胞”药物的采访, 记者在采访之前就需要对于相关知识和理论来进行了解, 实现在坚持真实性的原则之上, 通过记者自身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来进行通俗语言的转换, 最终让读者对于其抗癌的重要性就有一定的认识, 实现该新闻报道的价值。
2.2 内容采写要有新意
科技新闻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导致了其传播的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在文稿的撰写过程中需要发挥更多的精力, 对于其科研过程进行回顾能够从一个相对有趣的内容中寻找切入点, 进而提高科技新闻撰写的有趣性和新意。例如, 对于织纹螺是否含有剧毒的问题来进行报道时, 因为大家对于其是否有毒的认识不够明确, 因此存在着食用的现象, 然后再引入食药监总局的信息进而提出最新的研究成果, 从这个是够能够使用的切入点来进行相关内容的通俗性的报道, 进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3 扩大科技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尖端科技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因此科技新闻的报道中必须能够满足读者对于科技发展的好奇心, 进而不断拓宽读者的视野, 进而拉近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为了能够推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报道与先进人物典型, 而科技新闻的采写也是一种艺术加工的过程, 只是仍然秉持真实性的原则, 因此为了能够提高科技的印象力就需要对于先进成果或者领军人物来进行更加连续式的报道。例如, 针对乐山镇的传统农业转型的发展升级就可以通过连续式的报道来对其转型的科技支持进行报道, 进而实现报道内容的层次性, 进而从每一次的报道对比中就可以看到其成长, 增强报道的影响力。
2.4 通过新闻的“创新”来提高阅读性
虽然科技新闻的采写需要秉持真实性的原则, 但是可以通过文本内容表现形式的创新来进一步提高科技新闻的叙事功能, 进而不断提高新闻阅读的有趣性, 进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 科技新闻记者需要在科技新闻的采写中勇于创新, 通过对于采访内容的深入的调查和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来创造出更加具有新意的科技新闻, 进而打造科技新闻采写的新篇章。此外记者还需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知识和语言存储量, 进而使得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角度表达出来, 进而突出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 在织纹螺是否能够毒死人的新闻中就可以通过读者对于其的观点来进行加工和呈现, 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认识, 之后再用科学的研究来证明其结果, 这样就能够生动对比性极强的体现出其新闻主旨, 阅读性和创造力极强。
3 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技已经进入到了家家户户, 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新闻了解, 而科技新闻的撰写不仅是对于科技发展成果的一种宣传, 更是对于一种专业性的知识来进行通俗性的解读, 对于读者来说是一首眼界拓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推进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科技新闻在新闻报道行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日益的凸显, 因此科技新闻记者要不断充实自身知识结构, 进而写出更加具有文化和创造性的科技新闻, 此外还要时刻牢记科技新闻所要遵循的真实性的原则, 进而对科技的不断进步提供鉴证。
参考文献
[1]崔伟涛.科技新闻协作创新谈[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6.
[2]刘琴, 高屹.浅议如何写好科技新闻[J].科学之友, 2008, 4.
8.新闻采写模板 篇八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园新闻”环节 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松林.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闻采写》课“讲—说—练”参与性教学的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吴琼.浅谈高职高专《新闻采访》课程的学习情境开发[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endprint
【摘 要】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本文通过介绍“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含义、作用,从实践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设置该环节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园新闻”环节 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松林.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闻采写》课“讲—说—练”参与性教学的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吴琼.浅谈高职高专《新闻采访》课程的学习情境开发[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endprint
【摘 要】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本文通过介绍“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含义、作用,从实践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设置该环节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园新闻”环节 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松林.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闻采写》课“讲—说—练”参与性教学的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新闻采写模板】推荐阅读:
新闻采写试题06-28
新闻类模板09-22
新闻稿格式及模板108-11
新闻传播新闻理论概念09-20
招商加盟新闻营销以及新闻推广11-03
产品推广新闻稿(新闻发布渠道)06-29
新闻院校如何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11-06
品牌新闻稿发布,公司宣传新闻稿10-23
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之间的关系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