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调节的过程

2024-10-10

神经系统的调节的过程(精选9篇)

1.神经系统的调节的过程 篇一

(课堂设计)2014-2015高中生物 2.2.1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及每课一练 苏教版必修3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解析: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单一方向传递,是因为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从图中可以看出,f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兴奋由e向f方向传递,若f处受损,则兴奋不能由e传向g,即针刺皮肤在肌肉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答案:D 2.下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3.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其流动方向是()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解析: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根据电荷移动特点,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答案:B 点拨: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

4.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此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其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由于有递质的释放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故有一定的时间延搁,所以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答案:D 点拨:突触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要弄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必须先知道突触的结构。

5.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根据图中⑥突触的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效应器、③为传入神经、④为神经中枢、⑤为传出神经。乙图中a、c部位的电荷分布,膜外为正,膜内为负,都为未兴奋部位(静息电位);而b部位的电荷分布,膜外为负,膜内为正,为兴奋部位。答案:B 6.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报刊时,需要参与的神经中枢有()A.言语区

B.躯体运动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以上全部都参与

解析:手指的移动需躯体运动中枢;感受到盲文的凸凹需躯体感觉中枢;盲文的理解需要言语区的参与。答案:D

二、简答题

7.下图所示为相邻的两个神经元,请据图回答:

(1)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________。其结构如图中方框内所示,神经元[A]________的末梢膨大成[B]________,它的顶端[C]叫做________,与[C]相对应的[D]部位叫做________,[C]与[D]之间的[E]部位叫做________。[a]________能释放________进入[E],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就发生________变化,因而与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了________,从而形成了________,使兴奋得以传导。

(3)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突或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传递。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上的传递。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刺激引起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从而向前传导。当局部电流由轴突传导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答案:(1)突触 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2)外正内负 电位 电位差 局部电流(3)轴 树 细胞体 反向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答案:D 2.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 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沉默突触”说明冲动传递有障碍,②④是有可能的,但①中的细胞核存在于突触小体所属的神经元的胞体中,突触小体中无细胞核;③中有无受体对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无影响。答案:D 3.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解析:A、B、D项所述反射的中枢都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是人类所特有的,而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答案:C 4.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特点。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答案:C 5.如图所示,将连接灵敏电压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或内部(已知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表内的接线柱一侧偏转),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答案:D 6.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

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C.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D.结构②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E五部分。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也能产生反应;但是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答案:B 7.一只脚踩在钉子上,马上引起腿的收缩以避开损伤性刺激的继续作用,而另一条腿迅速伸直以支持身体,使身体不会跌倒。下图表示这一复杂反射的过程。图示表明()

图中“+”表示兴奋 “-”表示抑制

A.这一活动至少需要四个突触参与完成 B.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元至少有6个 C.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神经元②和④

D.同一神经元在一次反射活动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神经递质

解析:由图可知这一活动至少需要6个突触、7个神经元参与,图示中由上到下第二个神经元抑制神经元①兴奋,促进另外两个神经元兴奋,所以A、B错,D对。兴奋传至④比②多一个突触,所以兴奋先传至②,后传至④,C错。答案:D 8.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解析:注意审题,该病人的受伤部位在腰椎部,故受损的部位可能为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不可能是效应器。答案:A

二、简答题

9.如图所示图甲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乙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图甲

图乙

(1)图甲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2)当该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段。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刺激后,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图中纵轴表示膜电位,横轴表示钠离子浓度对数值

答案:(1)a 静息 c 动作(2)通透 钠 内 b(3)D 10.如图所示中,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6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d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b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e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

(2)当人体产生反射时,兴奋从A到B是以________(填一种物质的名称)形式传递的,用字母、箭头写出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途径____________。

(3)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____个。(4)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或________的膜。

解析: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由图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另外,此图中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组成,故突触有两个。答案:(1)效应器 低级神经中枢(或脊髓)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2)神经递质 a→b→c→d→e→f(3)c 2(4)树突 细胞体

点拨:突触由突触前膜(轴突上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对应的胞体或树突膜)构成。

综合创新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甲图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为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答案:(1)胞吐(或外排)(2)有利于接受递质

(3)第三步:在装置1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实验结果:装置1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2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2.神经系统的调节的过程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态;就业方向;就业选择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教育问题,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就个人而言,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途和未来发展,也和大学生生活的稳定和所在学校的社会形象紧密相关。从大的方面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劳动力人才的安置等。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重大,影响深远。从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心态失衡、方向模糊等问题,这是亟需解决的。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竞争,广大大学生必须摆正位置、调节心态,找准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大学生要调节好就业心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

以前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在就业和社会工作中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剧以及高等院校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的数量已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捉摸。具体来说,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对于优秀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却没有太大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心态,对于自己的定位缺乏理性,往往陷入到恶性循环中。就社会意义而言,大学生毕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就是关注我们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当然,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既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就大學生自身而言,首先要做到调试心态、树立自信、重整旗鼓、求真务实。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大都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并且都有很高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他们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选择时,却容易出现焦躁、迷茫甚至自卑的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必须首先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把就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而不要给自己设定过大过高的目标,要轻装上阵、坦坦荡荡。其次,大学生要认识到就业的本质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展示和应用,并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切不可急躁冒进、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要在选择的工作岗位努力奋斗,刻苦蓬勃,力争为所在的企业、单位做出贡献,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再次,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充分的评估和考量,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不是儿戏,工作不是玩乐。大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能力高低,要清楚自己的喜好和追求,要努力把热情和能量都投入到选择的工作中,做到认真工作,踏实生活。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要把心态放平,改正过去的性格缺点和毛病。要转变就业观念,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正内涵,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挥洒到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的进步和升华。

总之,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问题,首先要从调节心态做起。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事关就业、择业甚至工作的成败,也事关大学生的个人前途和未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广大大学生应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良好的心态的塑造作为就业选择的前提,努力实现就业和工作的“成功”。

二、大学生应该找准就业方向,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

所谓的就业方向,其实就是指就业选择的行业、企业或单位。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技巧、课外活动、社会生活等,都在无形塑造大学生的就业品格和就业诉求。简言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要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要干什么,同时也要明白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举例来说,大学生就业就好比是一次航海旅程,就业方向则是航船的指南针,当指南针能够指引正确的航向时,航船可以到达正确的目的地;而一旦指南针的指向出现偏差,那么航行的路线也必然出现错误,航船离目标也会越来越远。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把就业方向的掌握和选择作为就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务实的就业方向,同时要把握好已经选择的就业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首先,大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领域,并积极的为此奋斗、努力。就业方向的定位首先要考虑就业的行业、领域选择,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情况、能力高低和其他因素综合衡量,全面评估,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行业。其次,大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谨慎考虑企业、单位类型。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选择,无外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人企业或民营企业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几种类型。这几种工作单位各有利弊,也各有其吸引力所在,因此,如何选择与权衡,完全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实际状况而定。但是选择的原则应该是“量力而为,实事求是,把握现在,谋划未来”,也就是说,选择的工作单位要符合大学生自身的现状和需求,同时要保证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再次,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要贴合实际,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在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中,有这样一句话:“梦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意思是,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往往都雄心勃勃、凌云壮志,希望将来能够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一旦他们踏入社会,就会发现现实很残酷、竞争很激烈,就会发觉自己的渺小和孱弱。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时候,务必要贴合实际、接近现实,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充分准备,要不怕跌跟头、碰钉子;要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唯有此,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和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综合而言,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还处于徘徊、迷茫甚至失落的状态中,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和位置,没有将就业和人生联系起来。当大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充分的评估自己和务实的选择工作方向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走出了就业和工作的第一步。

三、 大学生应该满怀理想和信念,不断提升自己

就业是一个体验人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应该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堂课”,帮助他们“脱胎换骨”,开启人生的又一个新旅程。所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自己心态的把握和掌控,同时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领域,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奋斗和拼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就业的选择、执行的进程中,大学生应该满怀理想和斗志,同时坚持信念和意志,用就业来锤炼自己,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途,而就业不过是这段旅途中的一处小风景,应该用更为坚毅、勇敢和坦然的态度面对一切的挑战,不断的提升自己。要坚定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并将其体现在就业、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把信念和理想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获得丰硕的人生成果,实现更大的人生和社会价值。

应该认识到,就业不是一次普通的选择工作的过程,而是大学毕业后人生方向和目标的重新界定,是对个人未来发展的主体描绘,也是对人生愿景的核心布局。要千方百计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秀复合型应用人才。大学生要把就业当做又一次人生的“大考”,选择喜欢的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寻找下一段梦开始的方向,为自己的未来奋力一搏!

参考文献:

[1]陶蕊娜,纪晓艳.浅议就业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

[2]赵晓军,戴秋菊.大学生就业心态解析与就业指导全程化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反思 篇三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跨越二个学期。我们生物科组的六位老师都认真地完成了各自的课题。下面,笔者想从选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几个角度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

我选定的课题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第二课时,主要考虑到本校学生层次不高,一些较难的内容学生会比较听得吃力,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进度上也有考虑过。还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初中已接触过,难度不太大,就选定了这个课题。

二、教学设计的修订和完善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必然是运用科学的系统方法,从实际出发,做好学习需求分析,准确地编制教学目标,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可能,设计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实施中反馈,调整,再实施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备学生

本校学生无论从认知心理或知识技能基础上,都处于本市中下水平。对于生物这门次课,绝大多数学生课外不会做复习及预习,更不用说买些课外书来练习巩固了。于是,怎样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是迫在眉睫的事。笔者根据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创设问题情景,配合小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教什么?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旨在把书上的知识吃透的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升华和提高,以适应多层次的需要。笔者注意到这部分内容和初中知识密切相关,可学生间隔两年,已基本遗忘,所以,引入式的复习必不可缺;复习提问,正好又带出神经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的比较;展示各级中枢图片以及人脑结构模型,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本课重点内容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最后的学生表演与学生学习经验介绍,达到了认知与情感教育的巧妙结合。

三、教学建议

本节适用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课时的新课教学。

四、教学后的反馈(科组意见)

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节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导言既是章的导入,也是节的导入,可运用课文章首的导言和节首的问题讨论分别引入章的课题和节的课题。由于这些内容学生通过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这里一方面是通过导言唤起学生的回忆,另一方面是明确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也可选取一些能反映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实例的视频画面,结合画面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画面,哄托气氛,结合问题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不应让学生的兴趣过多停留在这些感性的动画视频画面的层面,应该尽快将学生引入对问题的理性思考。

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和反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回顾,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可采用师生谈话结合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师可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1)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2)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激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3)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什么?反射弧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的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

(4)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人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5)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

(6)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

(7)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反射、反射弧、神经元的结构和分布等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叙述。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导的呢?由此引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部分的教学。

首先可引导学生分析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条件许可的话,教师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示出该实验的过程和现象;退其次,教师应通过板演的方式把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展示给学生。从该实验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给以神经刺激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神经兴奋,而这种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

刺激为什么会引起生物电的产生呢?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也就是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所致。那么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么样的?接受刺激时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学习自学后,需要对学生的效果进行交流和反馈:(1)让学生根据课本图2-2,说明静息电位、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电荷的变化、电流的产生及传导方面;(2)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的实验现象;(3)分析:如果在神经纤维的中间给以一个刺激,膜两侧的电荷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电流的方向将会是怎样的?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动态地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呢?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与讨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中的图示以及图2-3,分析相邻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一个神经元通过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相邻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联系;在亚显微结构上,则是通过突触而联系。要让学生明白,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分别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以避免学生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了解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联系的,根据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以此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由于突触的结构中存在突触间隙,相邻的神经元间不是直接接触的,显然不可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那么兴奋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从一个神经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突触传递是以神经递质为介质的。神经递质是在哪儿产生的?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与递质的合成与分泌有什么关系?突触小泡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的?突触后膜怎样接受神经递质,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持续存在于突触间隙中吗?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明确递质形成与传递的过程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深入学生的认识:(1)在一个反射活动中,神经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2)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的递质和抑制性的递质。如果某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的递质结果如何?如果某种药物能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的分解,那么结果将会如何?最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学生也是有一定感性的认识的,教师可以从课本资料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的结果。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神经系统的结构组成的知识,归纳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这些结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让学生在回忆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图2-5,进行归纳和完善。

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突出了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四个语言区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教师可着重介绍其中的一个言语区的功能以及该语言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其余的三个言语区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四个言语区的代表字母,可让学生自己猜想其来历;在大脑皮层的分布位置,也可让学生分析其特点:H区(与听有关)是靠近听觉中枢的,V(与读有关)区是靠近视觉中枢的,W区(与写有关)和S区(与说有关)是靠近运动中枢的。这些言语区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它们从邻近的功能区中分化而来的。

5.神经调节的名词解释 篇五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连接神经调节受刺激的器官,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中枢在脑和脊髓中,传入和传出神经是将中枢与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例如当血液中氧分压下降时,颈动脉等化学感受器发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呼吸中枢导致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氧分压回升,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反射调节是机体重要的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功能不健全时,调节将发生混乱。

神经调节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为在生活过程中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而后者为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然而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两种反射的区别:

根据反射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反射分类如下:

1.按照反射形成过程分类,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按照生理功能分类,反射可分为防御反射(如咳嗽反射)、食物反射(与摄取和消化食物有关的反射)、探究反射(如由新异刺激引起,并且表现为警觉和面向该刺激物运动的反射)和与延续种族有关的性反射等。

3.按照感受器作用特点分类,反射可以分为外感受性反射(即由外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如视觉反射)和内感受性反射(即由内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如肌肉牵张反射)。

4.按照效应器作用的特点分类,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如屈肌反射)和内脏反射(如血管舒缩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它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效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运行的整个路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神经调节的传递途径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且把兴奋传导出去。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机体活动

神经调节的兴奋传导

感受器

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器的分类

①根据其特化程度分为:

一般感受器:分布于全身各部,如痛、温、触、压等感受器。

特殊感受器:如视、听、平衡、嗅、味的感受器,仅分布于头部。

②按感受器所在的部位和刺激的来源分为:

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接受心血管等处来的物理和化学刺激,如渗透压、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的刺激。嗅粘膜的嗅觉感受器及舌的味蕾,其刺激虽来自外界,但这两种感受器与内脏活动有关,通常也将其列入内感受器。

外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粘膜、视器和听器等处,刺激主要来自外界,如触、压、痛、温、光、声等。

本体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肌、肌腱、关节和内耳的位置觉感受器,接受主要来自机体运动时所产生的刺激。

更常用的是结合刺激物和它们所引起的感觉或效应的性质来分类,据此所能区分出的人体的主要感觉类型和相应的感受器。

神经纤维传导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即膜电位)

神经细胞 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即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即动作电位)。但是,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这样,在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领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地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的部位又不断地依次恢复原先的电位。兴奋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的。

细胞间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推出小泡就将递质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通过胞吐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6.神经系统的调节的过程 篇六

关键词: 神经系统 调节 教学建议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正当你悠闲地漫步在公园里时,突然前方有条蛇挡住了你的去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逃避。教师肯定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提问:为什能在短时间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这与人体的什么系统有关?引入主题。

2.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展示神经元结构图,要求学生指出神经元的结构,并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

问题2:神经元的功能呢?演示实验图,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有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得出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问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回忆反射定义及分类,并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3.层层设疑,逐步探究

(1).探究兴奋的传导形式

再一次演示实验图,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有无变化?说明什么?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过渡思考:兴奋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并传导的呢?

(2).探究兴奋的产生

展示膜内外连有示波器的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前后的波形图。思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为什么出现-70mv的电位值?受到刺激后,波形图又为何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出现-70mv的电位值的原因:首先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 高,膜外Na+ 高);其次: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差异(K+ 通透性大)。 要求学生完成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

过渡思考:静息电位是膜内负,膜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有将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原因是: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加,Na+内流。

要求学生完成兴奋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1。

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受刺激部位始终处于内正外负的状态吗?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同时,展开小组合作与讨论、分析、归纳:一旦形成动作电位后,膜对K+通透性增强,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继续完成恢复静息电位过程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进一步设疑:恢复静息电位的部位与其受刺激前的状态完全相同吗?引导学生从膜电位和离子分布两个角度比较。小组讨论后得出:膜电位一样,但离子分布不同(简要介绍Na+ - K+ 泵) 过渡思考:受刺激部位如何将兴奋传给相邻部位?

(3).探究兴奋的传导

引导学生阅读P18,完成兴奋与未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图如图2,指出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思考:这是兴奋由树突传导细胞体,再传导轴突,若刺激发生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将如何传导?

(4).课堂小结、内容升华 为了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4.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下面的课堂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展示图3,在示波器上,电位变化曲线将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提升学生构建曲线模型的能力,同时,通过图文之间的转换促使学生提高迁移能力和变通能力,让相关知识得以拓展和深化,达到训练学生推理、判断、概括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2)展示图4,判断:在A、B、C或BC、CD之间给予相同的刺激后,指针偏转方向。若是将电流表一极接在膜外,一极接在膜内,情况又如何?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情况的掌握,即兴奋时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则为内正外负。突破点是要分清电流表电极的连接位置和具体的刺激部位。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方法教育。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对于本节重点和难点,利用flash动画效果会好得多。

参考文献

[1]李德元;古詩《江雪》教学建议[J];安徽教育;2011年08期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反思 篇七

周俊超

本课是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新课标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动手,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本课是围绕“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的类型”展开的。如何生动形象地使学生了解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以活动为主,共设计了两个游戏、两次实验、一次讨论,学生的参与面广,兴致高。我以游戏“反口令”开头,引出“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那么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实验“膝跳反射”,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反射。这就解决了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那这样的反射是如何产生的呢?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反射弧的组成。在此设计了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开火车说出反射弧的各个组成以及功能,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反射是否一样呢?学生再次进行“膝跳反射”的实验,探究大脑能否控制反射的发生,由此引出反射的类型。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举例各种反射,通过全班同学的判断区分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这样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了,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并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学生易于理解。

8.神经系统的调节的过程 篇八

大桥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 吴俊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一部分内容。本部分是必修三,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安排了两课时。

《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4.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学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第一课时: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神经元结构,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是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我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复习归纳了神经元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然后讲授兴奋的传导过程。

首先展示了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图,讲述了离子通道,离子运输有关问题,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理解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特点和兴奋状态动作电位的特点,最后用动画展示了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是如何形成局部电流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兴奋的传导过程以及双向传导的特点。通过用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和用静态图教学相比,提高了学习效率。

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第二课时:

首先对兴奋的传导进行了拓展。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利用电流计去测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以及电流计指正偏转问题。然后我通过画图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更加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我利用 了学案进行练习巩固,学生的正答率比较高。

对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内容,学生在初中以及学过,因此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属于反射,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属于反射现象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反射”这个概念的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反射”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的生活随处都有“反射”。这有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反射”的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我举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去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我用常见的“缩手反射”为例,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践,归纳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功能。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得到了以下体会:

1.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准备充分。在备课时,不光要备内容,还要准备充分的教具,图片,动画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学生的基础如何,学生能接受何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

2.我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3.知识点是“死”的。我们要努力将“死”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在课堂上要做到讲练结合。练习,能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得到解题方法,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路;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开展后面的教学。

9.浅析供热全系统的运行调节环节 篇九

【关键词】供热;运行;调节

0.前言

为保持供热和需热之间的平衡所采取的调整措施。通过供热调节,适当改变供热介质的参数和流量,可以防止供热过多或不足,保证热用户的正常需要。

1.运行调节分类

集中供热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气温适宜,使建筑物得热与失热始终处于平衡,因此,运行期间,随着室外气候因素的改变需适时进行调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集中运行调节一般分为四种:

a.质调节;b.量调节;c.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d.间歇调节。一般我们采用第3种方式,原因在于:

a方式虽然系统水力工况较稳定,但流量不变使水泵消耗的电耗较多;b方式的优点是节约水泵电耗,可在流量较小时容易引起严重的热力工况垂直失调,如果在间接连接的系统中加以采用,则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但流量不断改变实现困难,有待于进一步研制推广。

间歇调节一般作为辅助性调节;c方式则结合了a方式与b方式的优点。

2.供热调节的方法

改变供热介质温度的质调节;改变供热介质流量的量调节;同时改变温度和流量的质、量综合调节;改变供热时间的间歇调节。城市热水供热系统常采用集中的质调节,并辅以局部量调节。在热源处根据采暖负荷的需要,改变热网供水温度。这样可以省去众多采暖用户的局部或单独调节,易于实现供热调节的自动化;系统流量基本维持不变,放热工况较为稳定;当由热电厂供热时,由于供水温度随室外温度升高而降低,可以充分利用汽轮机的低压抽汽,从而更多地节约燃料。在用户处根据通风和热水负荷的需要辅以量调节,通过阀门调节局部的循环水量,以适应通风和热水供应设备的用热需要。集中的量调节根据热负荷的变化改变热网的循环水量,可以减少循环水泵的电能消耗。集中的质、量综合调节,也称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即把整个采暖时期按室外温度高低分为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保持较大的流量;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保持较小的流量,在每一阶段内则维持流量不变而采用改变热网供水温度的质调节。这样可以发挥质调节和量调节的优点,但要求有较好的调节设施和管理水平。

3.供热系统必须在一个运行调节部门统一指导下工作

运行调节工作必须在一个专门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统一行动,才能使 热源、热网、热力站 和 热用户 协调一致,共同实现供热系统在稳定、经济的情况下运行。尤其是:当热源厂和热网不是同一个供热企业时,更应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否则就会给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科学经营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供热质量不合格。

(2)供热能耗大,能源浪费。

(3)供热系统运行不稳定、不安全。

(4)各部门经常产生矛盾、发生冲突,影响正常供热。

因此,供热系统的各个独立部门,由一个专门部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是做好运行调节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必须遵守〝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统一协调的原则:

供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份都是相互关联的,调节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运行参数,都会影其它部位的运行工况。因此,在改变任何一个部位的运行参数时,都必须考虑到对其它部位的影响,然后用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找出最佳的协调方案,否则就就会影响供热系统的供热质量、供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运行调节人员必须在正确的供热理论和丰富的运行经验的指导下,采用〝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统一协调运行调节工作,这也是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4.必须制定完整、合理的运行调节方案

整个采暖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调节方式都有所不同,要根据调节方案进行局部的质调节、量调节和微调节,同时供热终端热量可调,室内供热系统已经成为一个自调节系统。因此必须采用相对应的供热调节方案,按照用户所需热量进行供热才能实现整个供热系统的节能。

5.管网运行调节

运行初期(即全面开栓后至两周内)完成网路的初调节。

5.1支干线(各站入户线)及直供用户的调节

①调节顺序:要按照先直供用户后各站,先近后远的原则,距热源由近至远的顺序作逐个调节。

②调节方式:采用控制各站及直供用户的回水温度,站内和直供用户压差的方法调试。安装流量控制阀的直供用户,按每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12吨/h流量控制阀门开度。随着大网运行状态的逐步稳定,进行细调节,使之更加趋于合理。

③回水温度要求:回水温度按运行质调节曲线的回水温度(或按照调试小组指令温度)确定。

④热力站内压差要求:

10万平方米以下控制在1.0-1.2kg·f/cm2以下。

10-15万平方米控制在1.2-1.5 kg·f/cm2以下。

15万平方米以上控制在1.5-1.8 k·f/cm2以下。

直供用户,压差控制在0.2-0.5 kg·f/cm2。

⑤调整结果:初调节过程要反复调试(至少两遍),直到各站水量分配平衡,供热室内温度达到18℃。

5.2运行期间的调节

运行期间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换热站通过调节一次网的供水流量,控制二次网的供水温度,按质调节曲线运行;混水热力站可通过改变混水比的方法改变二次供水温度,按质调节曲线运行。

5.3當室外温度较高时的调节

(1)当室外平均温度高于-4℃、低于0℃时,为了节约电能,换热站可采用间歇供热,供热时间为:4:00-10:00,16:00-22:00。

(2)当室外平均温度高于0℃、低于5℃时,换热站采用间歇供热。供热时间为:5:00-9:00,16:00-21:00。

(3)当室外温度高于5℃时,各热力站停泵,关闭去用户阀门,开一次网联通门。

6.结束语

上一篇:对两个句子的提问下一篇:战胜自己作文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