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项目实施方案

2024-08-09

顶层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共13篇)

1.顶层设计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

最近碰见几个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都在问一个问题,是直接持股上市好呢,还是先设一个控股公司再持股拟上市公司上市好呢,正好前面也做过一些分析,拿出来分享一下。

或者 自然人直接持股与控股公司持股只是持股方式不同而已,不影响控股股东的合计持股比例。但是基于以下原因,一般而言,我们是建议实际控制人最好成立一个控股公司对拟上市公司持股,然后再去上市,当然可以留少量一部分用于直接持股。

一、集中股权,提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提高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以股权作为支付方式能力。

看两个例子一目了然。

某上市公司(信息来源于招股书)公司控股股东、董事长钱忠良为实际制人。管理团队主要成员雷斌、汪建军、卜文海、王海滨、尹显庸、杨燎、张军、李远恩、张曹、龚崇明、王浩、姚兵、田琳、杨勇、黄文勇、李成静、贾云刚、冯嫔、盛科、叶娟、蓝灵以及王定英、睢迎春共23人为一致行动人。

股权如此分散,首发上市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钱忠良的股份更被稀释。按照2014年11月26日的收盘价计算,钱忠良的股份市值仅为3.5亿元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只要收购一个标的以股份支付的话,价值超过3.5个亿其控股地位就不保(虽然有一致行动协议,但是多麻烦啊)。如果将这些一致行动人全部放在一个公司然后对上市公司持股,那么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就会高很多,对外并购股权支付的空间就会大很多。

另一上市公司 公司控股股东为长江润发集团,实际控制人为郁全和、郁霞秋、邱其琴及黄忠和四位自然人。其中,郁霞秋为郁全和之女,邱其琴为郁全和之堂侄女婿,黄忠和为郁全和之妻侄。要是他们都非得要直接持有股份公司的股份,四个人合起来也就是16%左右股份,淹没在众多自然人股东中,根本谈不上控制长江润发。

二、简化上市公司信息决策流程,不用等到在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再进行决策。

由于通过将自然人股东放在控股公司层面,在股份公司进行重大决策时,可以先在控股公司层面通过法定程序将不同意见排除,便于股份公司重大决策的进行。比如在改制重组、IPO等会议时,若是持有控股股东极小股权的股东不同意,那么在控股股东层面通过公司法对有限公司的决策权限的界定,可以形成最终的决定,保证股份公司的重大事项继续进行。而若是股份公司层面,在改制重组、IPO等重大事项中哪怕有一个小股东不同意签字,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导致该事项进展暂缓,解决完他们的诉求才能继续。

再说一个比较明显的事情,若公司股东是几十个自然人,开一个必须到齐的股东大会非常难,要拿到每个人的亲笔签字更是更麻烦,尤其是有一些仅仅是财务投资人,不是公司员工的情况下。而若是能尽量将股权收拢,只需要法人股东的股东会决议加上公章就可以了,就简单多了。

三、承接上市主体中目前不宜上市或者目前尚不成熟的业务,待时机成熟后单独上市(国内或者国外、A股或者新三板)或者以定向增发方式注入上市公司。

案例 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将在A股上市(已经通过发审会);

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港股IPO。可以预见的是,上市成功后,关于电影发行等文化娱乐类资产将会单独上市或者注入万达电影院线,地产类资产应该将逐步注入万达商业地产。

案例 曾经折戟于财务专项核查的广汇汽车,目前准备在港股IPO,与广汇能源(600256)同隶属于广汇集团。

案例 物美控股(原北京物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具有两大上市平台,即香港上市的物美商业(01025)及国内A股上市的新华百货(600758)。

四、调整控股公司股权比较方便,便于对拟上市公司股权进行管理。

由于股份公司发起人在一年内不准转让。若将可能进行调整的投资者(比如说需要进行业绩考核的管理层,需要针对其带来资源效果对其股权进行调整的投资者)纳入控股公司而不是股份公司,可以在控股公司层面对其股份进行调整,从而间接达到调整股权结构的目的。这种方式在上市前和上市后均可以实现。

最典型就是股权激励,对管理层的股份进行调整,在拟上市公司层面进行调整时,既需要考虑被调整对象是否同意,还要考虑调整的价格,且控股股东没有优先购买权。若是放在控股公司那么受到的约束就相对会少一些。

五、对上市公司(或者拟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提供抵押、担保,降低融资成本。

由于控股公司可以合并上市公司报表及其他产业的报表,很多控股上市均开展了房地产业务,其资金实力一般强于上市公司,受到银行认可的程度较高。公司在上市公司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担保,提高上市公司债项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

随时准备承接上市公司的非优质资产,为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协调资源 控股公司可以承接上市公司在未来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盈利能力不强的项目,保证上市公司资产的优质性。同时可以为股份公司的现在和未来发展协调各种战略资源,安排不宜在上市公司层面安排的利益。

案例可见湘鄂情。

六、控股公司可以在达到一定资产规模之后,以发行企业债、发行中期票据获得资金开展一些不宜在上市公司内部开展的业务(比如房地产)。或者通过股权质押、出售股票、吸引外部投资者增资的方式对实际控制人想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

例如:

目前不宜上市的房地产,目前处于亏损期的新兴产业均可在控股公司体内进行培育 七、市值管理。

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质押其他子公司的股权、吸引外部投资者等方式融资后,对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

八、单独上市。

当然控股公司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单独在港股上市。

案例:

北京控股(控股公司)与燕京啤酒(000729)、中国燃气(384)等 九、控股公司下属子公司较多后,可以命名为集团,为上市公司宣传可能能提供一些帮助。

十、有助于对上市公司人事进行安排,保持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活力(补充)。

在很多公司上市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长期跟随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将公司做大做强并能够实现上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上市成功之后,这些管理层年龄也大了,可能觉得功成名就,大部分还有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巨额财富也有了,推动公司大力发展的动力不足了,容易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占据着董事、监事、管理层的高层位置不下来。实际控制人也不好拉下脸来将他们赶走。而上市几年为了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且一直很有想法很有干劲的中层干部的晋升通道被堵死了。

如果在上市公司上面设有控股公司,将冲劲不足、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的老管理层升至控股公司担任相应的职务,腾出相应的职位空间给下面的中层干部,既照顾了老管理层的情绪,又保证了新的管理层的活力,同时保证了公司整体的晋升通道通畅。这在目前以人治为主的公司管理中非常重要。

当然实际控制人全部通过控股公司对拟上市公司进行持股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

第一,税负重了。不解释。

第二,决策慢了,买卖不股票不那么自由,个人为了消费需要卖出少量的股票时,会觉得自由度降低。

第三,分红、买卖股票的收益必须通过控股公司分红才能到实际控制人手中,时间长了。

第四,设立控股公司就意味着需要增加一些管理人员,且其不能在上市公司中兼职,必须新聘任,成本增加了。

同时设立控股公司控股上市公司,还需要注意保证业务、资产、人员、财务、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需要具有独立性。同时控股公司中,与上市公司同业的资产应该全部注入上市公司避免同业竞争。

2.顶层设计项目实施方案 篇二

中国宏观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 就是我们经过过去两年用超强的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以后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 我们长时期存在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这种不平衡的情况继续存在。保持GDP的持续平稳增长, 缺乏内在的动力, 就是最终需求不足。

第二, 同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去多年, 不止是过去两年, 也许是过去十年, 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

因为有一个时间的滞后期, 它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首先是资产价格, 房地产的价格、股票的价格居高不下, 接着发生的就是从去年开始显现的CPI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温和的通胀水平, 达到了5%, 甚至是5%以上的水平。

问题在于这两个看起来互相矛盾的现象, 它是来自同一个原因, 就是中国长期以来采取一种用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 这种增长模式它造成了投资率回报的不断下降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而由于内需不足, 就利用东亚国家和地区通常用的办法, 用进出口顺差去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 使得货币政策变得非常的被动, 被动的采取了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对外贸易和投资造成的外汇的盈余。

所以, 面对这种情况, 中国可以采取的对策看来是两个:一是采取稳健、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当然, 这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因为长时期的货币超发, 我们的广义货币对GDP的比例是180%, 这是在世界各国所罕见的, 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 所以就需要紧缩。但是因为现在投资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紧缩力度如果不足, 那么就不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如果紧缩的力度过强, 它又会造成市场的崩溃或者其他的很大问题。我们的货币当局我想他们还是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这个局面, 采取这样的政策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但是这种稳定是短期的, 它依靠的是短期政策, 还是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长期发展的问题上。也就是说用中国现在通行的语言说,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今年是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 刚刚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 对于“十二五”的主线做了很正确的规定, 由于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已经刻不容缓, 所以规划纲要再次强调, “十二五”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规定。

问题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个要求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30年左右, 正式列入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也已经15年了, 已经三个五年规划过去了;但是实施的结果并不如人意。问题在哪里呢?看来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机制上。在讨论上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 多数经济学家已经指出,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体制性的障碍, 这个体制性的障碍主要的问题在于政府保持了过大的资源控制的能力、资源配置的权利, 而且政府以GDP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标准;此外, 还有我们的财政税收体系和要素价格等等。在执行“十一五”规划过程中, 我们又发现, 虽然30年来中国人的技术创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这些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步履维艰, 关键是缺乏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等等。

那么, 最近, 我们在执行转型方针的过程中又发现了, 用旧体制去执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结果在政府的主持之下, 进行技术升级也好, 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好, 它会造成很严重的投资效率降低, 甚至造成了像过去我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 像58年的大跃进, 像70年代末期的洋跃进这样严重的经济问题。

所以, 要真正实现转型, 根本的措施或者用“十二五”规划所指出的它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十二五”规划真正的指出了,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 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改革, 目前在财税体制, 在金融市场形成, 在法制国家的建设, 教育、科研体制等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需要改革的问题, 根据前几个五年规划的经验, 这些改革都势必会遇到种种既得利益或者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阻力, 所以这些障碍能不能得到克服?是我们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所有的这些改革都需要有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 而不是一些零碎的、个别的政策调整。所以, 按照规划的要求, 能够实现各个领域、全面的改革, 这是我们能不能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 能不能成功的应对挑战的关键。

3.深化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炉 篇三

这份《指导意见》长达20页,分八大章节三十项内容,前三项内容分别阐述了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第二章节起对多个改革方案进行概括性阐述。按照《指导意见》定下的目标,本轮国企改革给出时间表:2020年国有企业在关键性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培育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国有企业。

行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份文件的亮点是国资委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未来不管企业经营决策,就是搞资产整合和资本运作:退出卖掉一批公司,重组整合一批公司,然后创新投资一批公司。有人总结这类似“淡马锡”模式。

《指导意见》指出,对于国企分类改革,将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并对于商业类、公益类的企业推进国企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商业类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企,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并着力推进整体上市。

此外,在强调资本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导意见》还将长期以来外界聚焦的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提在了重要位置,包括非国有资本参股、员工持股等。

民政部规范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任职

民政部近日印发《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不设置行政级别,不得由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公务员兼任。明确领导干部离退休后一般不得到行业协会商会兼职,个别确属工作特殊需要兼职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首批部级公安智库

公安部正式确定了首批建设的两个部级公安新型智库,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建设依托院校,江苏警官学院为“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建设依托院校。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50年栉风沐雨,50载春华秋实。9月8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

4.读顶层设计感想 篇四

通过对顶层设计概念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顶层设计的含义:那就是做任何事情要有系统性,要高瞻远瞩,同时还要有全局观念,有计划性。结合我院的示范校建设工作,我认为就做到了顶层设计。作为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校,自始自终就做到了系统的周密的计划。总所周知,国家级中职示范校是目前中职校最高荣誉,作为一所民办学校,要拿下示范校可谓是困难重重。但魏院长在这项工作上做了精心部署并势在必夺,首先派我去成都学校,了解示范校建设的意义和流程,回来后就做了示范校创建的工作规划,并成立示范校创建办公室。按照工作规划,我们克服了很多的不利因素,一步步的往前实施,最终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跻身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校行列,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民办学校的国家级示范校。

我校虽然已成为示范校建设立项学校,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下一步要通过两年的建设时间,将我校建设成为真正的国家级优质示范校,那就应该按照示范校建设任务书的要求进行细致的分工,合理的周密安排,才能按时按质完成示范校建设。其实示范校建设任务书就是我校示范校建设的顶层设计,但计划再好,也要靠人去实施,所以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还有要执行力。

通过学习,真正领悟了“顶层设计”重要的实质所在,我们要真正将“顶层设计”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之中。目前,学院的工作重点一是抓招生,二是抓示范校建设。这两项工作都是我院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两大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并完成2012年工作任务,使学院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5.顶层设计与群众路线 篇五

顶层设计与群众路线

(2012-07-08 07:53:28)[编辑][删除]

有一种设计叫做顶层设计,就是在“砖家”“叫兽”们的阴谋叫嚣下制定设计的改革方案,根本放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自以为比毛主席高明的一群人,他们根本背离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路线和群众路线,明知这样搞一定会搞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却偏偏要走这步险棋。他们睁着眼睛说瞎话,叫嚷GDP翻了多少,全然不提在什么基础上的翻番,不提全国百姓们与贪官们的两极分化程度怎样,不提环境污染怎样,不提精神生活怎样,不提国家政治形象怎样,不提民族工业怎样,不提国家资源怎样,不提社会环境怎样,一切都不说了,就是后三十年好,是这样吗?请看前后三十年对比:

6.企业营销战略――顶层设计 篇六

定位赢得天下,精准的企业战略顶层设计让企业变得独一无二,没有定位就没有地位,就向一艘轮船在海洋上航行,没有方向感,会更加的危险。

企业定位:就是企业确定公司的社会标签是什么,客户想到公司会想到什么?从而占领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子;

公司定位的理念和原则:

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上升到国家高度,担负起社会责任,帮助社会,帮助客户,帮助员工,作为一家企业,要有所追求,只要企业的定位没有站在人道,人性的角度考虑,都是不长久的。

1:企业定位要站在社会角度,帮助社会就是帮助自己;

2:企业战略定位,要做减法,不是做加法,让自己变得更加专注,成为行业专家,而不是杂家

3:企业从事的行业不应该过多,行业越多,要求的资源越多,运营成本和压力都非常的大;

社会中,有很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经营的不错,究竟多元化经营是好是坏,我们要纵观其变,不要盲目效仿。

企业的经营者们,切记―--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不是一回事。

关于企业的战略定位-顶层设计:我们要从如下几个问题思考和纠偏:

第一步:找准自己属于什么大行业,公司的细分行业是什么?公司的边际行业是什么?

公司未来可能进军的行业?

第二步: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研发竞争力,营销策略竞争力,战略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管理机制和团队竞争力,商业模式

第三步:企业发展的核心卖点:

追求做大,追求速度,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未来,追求领先,追求质量。

7.“顶层设计”突围管理壁垒 篇七

最近一段时间, 随着不少中国制造企业遇到经营困难, 执行力的话题被频频提起。在很多企业, 执行力原本就是短板, 而在这个时期, 它更是成为管理者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其实, 最亟待解决的并不是年年讲、月月讲的执行力, 而恰恰是执行力问题的另一端——顶层设计。

执行力是打错了靶子

严格地讲, 很多中国企业现在还没有发展到谈论执行力的阶段。这是因为, 谈论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清晰的战略和顶层设计。即执行的人要明白执行什么, 为什么要执行, 执行了有什么好处。

执行力并不会单独存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和顶层设计, 就必然没有执行力。遗憾的是, 很多人都把执行力简单地理解为“听话”。真正的执行力来自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 知道为什么而战, 以及有什么“战果”, 这样才能把好的想法落实。

针对中国企业当前面对的种种困境, 首要的出路就是从顶层设计开始, 系统性思考企业的发展问题。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 要非常好地把管理者意图“翻译”成普通员工可以理解、操作的战术, 这才是执行力提高的根本。

顶层设计的核心要素

那么, 怎样完成企业的顶层设计呢?笔者认为有6个宏观要素。

一是前瞻性预判。顶层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未来5~10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挑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清楚。把市场的演变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总结出来, 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文本, 并告诉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让大家明白企业面临怎样的机会与挑战。

二是从后往前看。这种逆向思考能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说穿了就是要定目标, 找差距, 选路径, 根据目标去配置资源。要把企业的所有选项都列出来, 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进行推演。

三是系统化思考。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终极目标?必须满足哪些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

四是方法论支撑。优秀的顶层设计一定有方法论做支撑。这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产品创新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商业模式设计等。

五是数据化分析。仅有方法论是不够的, 企业要想成为佼佼者, 必须学会用量化的语言去沟通、分析、决策。“有了较大的提高或改善”和“市场机会非常看好”这类分析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 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差不多”的企业文化。

六是科学化分解。再好的战略只有落地才有意义, 顶层设计的“临门一脚”就是懂得任务分解, 与执行对接。必须把任务变成“动作”, 再把“动作”用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变成“规定动作”。

8.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篇八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高度评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决定》从整个民族发展面临的挑战出发,不回避危机,理性务实地设计了未来5~8年的改革,在多方面达到社会预期,对凝聚改革共识、提振改革信心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措施落地、改革实际执行层面还面临诸多挑战,能否尽快形成改革的体制机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明确新任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要弄清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然后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

第一,人们的需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了发展型新阶段。

在生存型阶段,主要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发展型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广大社会成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阶段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发展阶段变化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社会需求发生重大变化, 城乡居民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

这些年,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不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而在于发展型需求的体制机制不到位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商业上的最大发展机遇,不在于传统的衣食行业,而在于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领域。

第二,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等。

这些挑战,各方面均能不同程度地感知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转型滞后带来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制度性根源难以消除,经济危机的因素不断积累;二是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矛盾与风险加大,利益失衡、群体性事件等制度性根源难以消除,社会矛盾与风险持续增压;三是治理转型滞后使得腐败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腐败呈现体制机制性的特征,治理面临质量下降的严重挑战。

第三,新阶段的改革呈现三大突出特点。一是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社会、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发展依赖于转型,转型依赖于改革。二是利益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需要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上取得进展;没有均衡的利益格局,就没有赢家。三是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

各方面尽管对改革有不同主张,但共同的主张是:急需对现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做出大的改革;尤其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大的制度格局调整上取得重大进展。只有这样,才能跑赢风险、跑赢挑战。

满足改革需求才具有现实意义

当代的问题决定了当代的工作重点。客观地看,社会主体对现实的不满现状,成了全社会改革的共识。能否在加大改革供给中满足改革需求,是三中全会前各方的期待。应当说,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总体上超出了社会预期,改革的供给明显加大。

第一,转变了发展理念。相对于现行的以经济总量为导向的发展,把公平正义与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发展的基本标准,无疑是理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这意味着,任何不利于改善公平正义、不利于提高人民福祉的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措施,都是改革对象。

第二,回应了改革诉求。当前,人们要求有更自由的市场、更自由的表达、更有保障的社会网、更好的社会福祉、更好的生态环境;要求约束既得利益的手、约束政府的手;要求财政公开、食品安全等。这些改革需求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所以,《决定》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有效地将改革拓展到了五位一体。甚至过去从来不提的军队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也有重点改革任务。

第三,不回避政府权力干预、寻租腐败等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经济体制、社会治理、政府改革等方面都明确地提出问题,深化改革的目标,且有相应改革措施。应当说,只要这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释放出来的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将形成公平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顶层推进更需强化组织保障

过去十余年我国改革的一个深刻教训是,很多改革出发点很好,设计也很好,但在实践中难以落地。究其原因,改革在推进过程中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在固有利益格局下,好的改革方案很难得到有效执行。这次《决定》明确提出成立中央层面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充分借鉴了中国改革进程中付出的代价,加大改革的组织保障。

第一,中央层面成立改革协调机制,表明改革的决心。这一举措,确实出乎大部分人的预料。不少专家会前预期,能在国务院层面成立就很不容易,而明确提出在中央层面成立,也反映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第二,中央层面的改革协调机制,担负着改革突破的重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与上世纪80年代体改委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国家体改委主要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领导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改革。二是层次不同。“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体改委属国务院系列职能重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中央层面的,定位为统筹“五位一体”改革,层次更高、协调面更广。

nlc202309030537

第三,尽快打几场改革的攻坚战,以增强改革信心。全会决定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基本职能定位,是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顶层协调、顶层推动、督办落实。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小组在最重要的工作上尽快突破,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

一是尽快形成全面改革的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案,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规划以及各领域专项改革规划。例如收入分配改革,需要进一步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反垄断改革,则需要尽快启动研讨,加快改革方案制定。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则要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与实施方案,以适应2020年的目标等。二是营造改革氛围,形成全社会支持发展的大环境。对未形成方案的改革,积极引导各方参与改革讨论,听取赞成或反对意见,在“兼听”中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现有改革协调机制资源,形成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加强对涉及多方面主体改革的统筹协调,加强对地方改革的统筹协调。四是打破利益藩篱,强化改革措施的督促落实,强化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改革的统筹、协调、指导、督办,打破部门、地方和行业等既得利益藩篱。

自我增强的机制如何形成

改革开放35年,我们总在担心改革能否突破,担心改革的动力是否强劲。事实上,我们可能更需要考虑改革的自我增强机制,以形成这样一种机制:一旦出现问题,改革的机制就自动启动——研判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付诸实施、监督反馈。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改革的自我增强机制还未形成,需要加快破题。

第一,形成改革的各方力量。改革的机制,一定是各方面的利益兼顾机制。在这方面,则需要:一是尽快形成上、下改革合力。既要有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动,也需要基层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与创新。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与基层创新是相互补充、促进的关系。二是把“改革”作为一种理念融入社会基因中,奠定改革共识的基础,形成全社会认可、支持的氛围改革。三是尽快形成各类智库、社会智慧等多方参与的基本格局,充分借鉴基层自发推进的改革创新与探索经验。

第二,形成有效的推进改革机制。一是建立改革协调机制。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能虚化,要有实权,要能调动多方资源,承担起协调各方的作用。二是建立改革评价机制。把全面深化改革评估结果作为责任部门和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党内问责和行政问责制,定期跟踪评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进展,坚持透明性、公开性原则。同时积极引入外部评估机制,保证评估客观性,由此分析面临的挑战及其根源,提出对策。三是建立改革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真正挖掘有闯劲、有创新思想的改革人物,并配置到改革关键岗位上;增强各级干部的改革意识,形成改革人才的培养机制。四是建立全社会参与改革的机制。成立全面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充分利用多方智慧、设立各类专题改革研讨小组。形成改革研究广泛的社会网络,集中多方智慧为改革出谋划策。

9.官员财产公示亟需顶层设计 篇九

发信站:爱思想网

● 邓聿文

在人们对反腐的期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官员财产公开是最能凝聚人心和形成改革共识的举措。

近年来,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虽然在局部地方试点,一些地方的试点尺度还颇大,比如,最近浙江磐安县对新提拔干部财产申报的公示。但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一些曾经被认为是财产公示破冰或地方探索样本的试点地方,像新疆阿勒泰、四川高县、湖南浏阳、浙江慈溪、宁夏银川,如今也因各种因素“人走政息”或“偃旗息鼓”。

根据我们的立法规定,县级及以下的基层政府无立法权,即便基层政府也会制定一些相关文件和规定,但其层级毕竟太低。另外,基层政府的财产申报和公示更多依赖主政者或主推者的意愿,当主政者或主推者因某种原因而改变看法时,财产申报公示极可能半途而废。因而,正如一些关注和研究此一问题的学者所说,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既需要基层探索,也需要顶层设计,上下联手,再加上舆论的呼吁与倒逼,共同推进。

官员财产申报公示方面的顶层设计,既可以是一部专门的财产申报公示法,也可以含在其他法律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法)中。总之,它必须是经过国家或省级立法机构制定出台的,用以规范全国或省级范围的财产申报公示做法。有了这一指导和强制性的法律,地方的财产公示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如果一些地方不公示或者公示不合规范,公众从而也可依法监督,甚至提起诉讼。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为了减少阵痛,使官员财产申报公示能够比较顺利地推出,这一法律应该包含以下几项主要内容:一是收入和财产明细,举凡与官员及家庭成员有关的存款、有价证券、房产及其他不动产、股票等都要纳入申报公示范畴;二是申报公示的环节,一般来说,除了向社会公示外,还要有对于申报内容进行审查的环节,以及对于谎报、瞒报行为进行惩治的环节;三是时间表和路线图,这点对全面推广最重要,只有为全面推广制定一个时间表和行动路线图,才能让人感觉到反腐的可行性和诚意。

我们认为,一开始可从新提拔和任职的官员推行。目前,财产申报公示制的一个症结,是切入点难寻,一些专家为此设计了几个方案,比如从腐败高发的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官员开始,又或从新提拔的官员开始。从当前几个推进力度比较大的地方看,都是从新提拔的官员开始。这说明在这方面有一定共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把财产公示与官员提拔捆绑起来,官员为了升迁和政治前途,更愿意接受社会的监督,公开自己的财产。

当然,官员财产公示制若要全面推行,还要靠诸多制度建设和技术条件的完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上述制度建设,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不难解决和完善的。即使一时不能完全解决,也可边做边完善。指望条件全部具备再来出台有关制度,如果不是借口就是懒惰。

至于官员的认识问题,要让其明白,建立这样一项制度,是为了防范今后继续出现大面积的贪污腐败和权钱交易。事实上,此前的调查显示,多数官员是赞成财产公开的。

10.赢在顶层设计读后感 篇十

《赢在顶层设计》整体是对于中国企业发展环境中危机的总结,以及对于未来企业转型的指导。

整本书的思路很清晰,以中国企业目前所处环境中的危机为始,分析出现危机的原因是顶层设计的缺失;之后讲了应对的危机的出路,即注重顶层设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然后详细讲解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起点,核心,配套以及沉淀。

由于上个世纪末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商品经济时代,很多企业也借此机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由商品经济转向产品经济,很多之前靠模仿别人而成功的企业也无法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而出现了很多类似执行力不够、业绩下滑、研发与销售脱节、部门之间扯皮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企业顶层设计的严重缺失,顶层设计的缺失使企业没有清晰的战略,从而当公司意识到危险时也不能很好的转型。这个问题正是将企业置于危险之地的原因。

想要使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再次腾飞起来,就要找到正确的出路,而注重顶层设计,正是使企业转型升级的正确的方法。顶层设计就要做系统的规划,其中管理哲学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起点,决定的是“为什么”,即战略制定背后基于的原理;而中间是管理科学,决定“是什么”即战略的制定;最后回归到管理哲学,即将转型沉淀为一种文化的升级。

我们企业目前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中,期间需要注意几点: 1.企业转型,要从企业家入手,首先企业家要侧重理念和意识的转变,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适应商品经济转向产品经济的转变,接受小众化消费时代的来临。而贴牌加工也将逐渐做出转型,要拥有自主品牌,来顺应市场的变化。

2.要学会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样人人将有主人翁的意识,也更能解决部门之间不和谐的现象,使部门之间一齐为共同利益奋斗。

3.战略制定过程中要使大家明白自己的内部客户是谁,将管理融入到服务当中,使部门之间互相衔接起来。

4.组织架构的建立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按照为客户服务的先后顺序来界定企业的职能范围,使大家同心协力为客户服务。5.战略转型的同时,管理体系也需要全面升级,需要与战略相匹配,管理升级要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

6.战略转型完成后,要逐渐沉淀企业文化,文化转型,使之成为员工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逐渐就升华为员工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11.顶层设计 高端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名校集团化 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对于有效促进办学,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带动专业设备更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杭州中策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十分重视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了适合烹饪专业的顶层设计、高端发展的行业性职教集团的办学模式,服务于烹饪教学研究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合作实例——名校+名企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2000年,“中策职校”率先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办学体制,联合省内外的“新校”、“弱校”,组建教育集团,开始了“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之路的探索。这一探索也使学校在校生人数翻了两番,成为杭城首个“职教航母”。

为了重点突破校企合作这一难题,中策职校开始探索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模式,着力解决校企脱节这一难题。2004年,在原有教育集团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以烹饪、电子电器、旅游商贸等专业为纽带的行业性职教集团——“杭州中策职校教育集团”。这一集团的建立吸引了杭州雷迪森酒店、黄龙饭店、“楼外楼”、“知味观”、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杭州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代联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加盟,并与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等国内一流院校研究所开展合作,创造了“名校+名企”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学校与集团成员中的知名企业共建现代化、企业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学生在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期间,定期进入企业参加认识实习和教学实习,由专业教师和车间负责人统一带教,以增强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最后半年或一年顶岗实习,做到真顶岗、顶真岗。中职三年间,每一个学生都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有三个“轮回”,到毕业时都能通过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考试,获得中级技能证书,真正实现了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二、主要做法

1.行会驻校——顶层设计

2011年,由杭州市教育局发起,中策学校牵头,浙江省餐饮协会、杭州市职教教研室、浙江省餐饮协会和多家餐饮企业、多所中职院校共同参与成立了杭州市烹饪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使得学校能第一时间了解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帮助学校从为学生找工作转向为岗位造才。为使校企有更高的合作平台,学校从顶层开始设计,积极邀请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将办公地点搬到学校。这也为学校实训基地在行业教学培训、产品研发、技能鉴定、专业竞赛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

首先,协会是餐饮行业的标杆,起着引领的作用,协会入驻学校后,能及时将行业前沿的信息和标准传达给学校;其次,协会是行业大师、厨师精英们交流和研讨的场所,协会的入驻拉近了师生和大师们的距离。知名厨师成了学校的外聘教师和卫生监督员,几乎所有的技能课都能见到行业大师的身影。与大师零距离接触,不但让学生领略了外聘教师的风采,学习到最新的工艺和技术,大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更加喜欢自己的专业;再次,资源共享和谐发展,行会入驻后,多项活动都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举行,如省首届厨师节的厨王争霸赛、省厅级干部厨艺培训班、市轻工技能比武等。这些高规格、高水平的赛事不但开拓了师生们的眼界,也扩大了学校的声誉;同时学校烹饪专业的强大优势、现代化的设备设施和精细化的管理为组织各级各类大型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订单合作——高端发展

2011年5月,学校与杭州三家知名企业雷迪森广场酒店、黄龙饭店、凯悦酒店签署烹饪、酒店5个订单班近200名学生的合作意向。学校和企业共同挑选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选用上课教材;新生入学第一周的始业教育,课堂已经从学校搬到了企业,师生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能近距离地感受酒店的企业文化,领略烹饪大师们精湛的技艺。酒店培训的内容涵盖部门运作、员工形象、电话礼仪、消防安全、食品监管、职业道德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熟悉作为一名优秀餐饮从业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通过教师、师傅和个人的评价,使培训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以这份 “订单”作为引领,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以订单的思路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非订单班的学生享受和订单班一样的“待遇”,同时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使学生有学习动力,增强竞争意识,也确保给酒店提供合格人才。

3.食堂自主经营、引企入校——互惠共赢

2008年9月,学校将莫干校区食堂交给烹饪专业的学生经营,既增加了学生训练机会又减轻了费用负担,同时使学生的菜品规格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技能实战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无独有偶,2009年9月,烘焙企业香地工厂将生产车间搬到了学校的西点生产工场,形成了企业生产和学生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香地工厂提供学生实习的原材料、委派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习,学校提供实习的基地和相关设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这样的合作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学校,更有利于点心专业的所有师生,使合作创造了三赢的良好效果。“前店后校”式产教校企合作模式在新形势下是非常适合点心专业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

三、效果呈现

1.技能大赛: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2010中国浙江(国际)餐饮产业博览会第六届烹饪技能大赛获得7特金2金牌1银牌”、“2010市技能大赛7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2011省技能大赛上获5金4银2铜”、“2011全国技能大赛获1金1银”……中策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在行业大赛及市、省、全国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上已成为“金牌大户”,被业内人士称为技能大赛上的“中策旋风”。这是烹饪专业多年来坚持校企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机制、转变教学理念所带来的效应。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学生技能的层次和水平。专业部在选手的选拔上重视提高更追求普及,将校技能节、期中技能比武、等级考试等多个环节结合起来考量,这些活动每次都邀请一线工作人员同台竞技,选手接受用人单位检阅,通过层层筛选,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竞争;教练队伍的选拔也一样严格,形成了以专业部长、行政总厨为总教练的竞赛团队,定期研讨、汇报和反馈。竞赛训练保证有一年的提前量,每年的全国技能大赛落幕之际,就是新一届技能大赛备战工作启动之时,同时要求赛前必须有三次较为集中的观摩与展示,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备赛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在赛前让相关选手到企业现场进行封闭训练,以快速提升选手的操作技能和现场应对能力。

行业的参与、专家的指导并非只针对参赛选手,而是面向全体师生,目的是借助行业、专家的力量来推进学校的技能改革,使技能大赛上创造的每一次出色成绩成为专业建设每一次飞跃的踏板。

2.课程改革:坚持不懈,立体探索

为了适应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烹饪专业最早开展了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本位的任务引领型中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把提高专业技能和培育综合素养作为职教改革的核心内容,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2005年,中策职业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烹饪专业率先开展“工作任务与课程分析”研究,制定《烹饪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标准,形成了全新的课程门类,并积极研发网络课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研、评估一体化平台,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成才空间。与此同时,学校还把视野投向了世界,积极探索国际职业教育合作,探索“师资培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实习就业”为一体,国际国内相结合的现代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挪威水产局、美国农业协会、德国national公司和西门子公司等都与学校建立起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3.文化建设:注重专业,挖掘内涵

学校的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挖掘岗位的需求,提升专业的内涵,逐步形成了以生涯规划提升职业意识、以企业要求养成职业规范、以行业标准促成职业素养、以校企文化强化职业道德、确立培养“优秀职业人”的德育实践模式。通过组织名厨讲坛、烹饪运动会等富有烹饪专业特色的活动项目,以强化学生的“准职业人”意识。

学校2007届优秀毕业生、浙江省民间收藏家学会会长蒋兆悦在校内创办了烹饪艺术博物馆。馆内有上至公元前400多年的战国漆方耳耳杯,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出售证,150余件历史遗珍以最形象的“语言”( 国家一级文物2件,国家二级文物3件,国家三级文物31件),将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娓娓道来。烹饪艺术博物馆的创办,一方面填补了浙江省烹饪类专业博物馆的空白,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烹饪专业的软实力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博物馆也直接服务于烹饪教学,让未来的大厨们对中国饮食文化多一些了解,让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更宽广,为烹饪这个“龙头”专业画上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不仅有助于烹饪专业继续保持专业优势,打造品牌效应,还为学生成为技能娴熟、德技双馨的“儒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氛围。

4.社会培训:立体多样,服务大众

学校利用专业优势和教育资源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主动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培训菜单,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承担了中西面点师、中西烹调师,初、中、高、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训任务,并且联合社区学院,拓宽培训渠道,做大做强社会培训,年平均培训2737人。不仅如此,学校还为普高课程的多样化提供社会实践课程,与杭城各大主流媒体合作,组织兴趣大课堂、媒体美食推广等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烹饪体验课程。作为杭州涉外旅游点,学校也多次承接国内外美食爱好者的烹饪学习之旅,近两年先后接待了瑞士、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20个国家近千名旅游访问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12.公关业的“顶层设计” 篇十二

翻阅科特勒关于价值驱动——营销3.0时代的论述时, 满心欢喜。在科特勒看来, 消费者所寻找的产品和服务不但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 更希望能发现一种可以触及其内心深处的体验和商业模式。换句话说, 营销3.0已经把营销理念提升到了一个关注人类期望、价值和精神的新高度。然而把书本一扔, 回到现实, 一切都变了味。

不久前发生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表现, 让本已不堪的中国企业的信任资产几近负数。回想近期有关国内企业恶斗、诚信缺失的案例, 以及公关业遭遇的社会负面评价, 真不知道到底是公关助长了当下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的丑陋, 还是我们有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把公关拖下了水。我感觉科特勒营销3.0, 不属于我们的时代!

记得若干年前, 一位公关理论界的学者在比较广告与公关时表述道:广告的调性基本是斗争的, 公关本质上应当是和谐的。言外之意, 在市场经济中, 广告强调自我, 以我之长来比人之短, 颇有斗争意味;而公关则强调彼此共识共赢, 所以和谐当道。然而, 现实是残酷的, 掉进了逆反的逻辑。公关似乎愈来愈具有杀伤力和干预性, 公关公司的身影总是在风口浪尖上辗转腾挪。在很多人看来, 公关公司要么是一堵防火墙, 要么是隐蔽的第三只手。以公关为业的道德焦虑已然成为考验从业者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 公关业在公共价值层面的合理性遭遇普遍质疑。

尽管公关业的GDP在一年年突飞猛进, 但是, 公关业却真的到了一个关键时刻, 一个行业危机管理自我拯救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如何作为?这让我联想到今年两会期间很热的一个话题——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何谓顶层设计?改革开放30年总体是实用主义原则, 摸着石头过河, 缺乏整体战略设计。由于后发优势我们速度确实很快, 但回头一望, 社会整体依然坑洼不平、疏漏甚多, 甚至有些课题相互纠缠形成死结, 对未来发展构成严重滞胀拖累效应。现在要补课——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通过所谓的顶层设计, 站在新的战略高度重新设计梳理。

回顾现代公关业在中国近3 0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有同样的感受。从公关业态来看, 现代公关业态应当是国家公关 (公共外交) 、公共事务传播、商业公关的集合, 然而, 20多年来我们几乎完全浸泡在商业公关的利益世界中。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 公关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拥有一个均衡开放的价值观, 在于达成一个利益与意义的共同体, 不能只会坐在客户的另一端, 这样公关业无法向社会整体输出价值。

由于缺乏顶层设计, 立业之本、价值输出、专业素养、行业规范乃至社会认同均严重落后于我们的GDP。公关何为?公关为何而为?这些本质上的大问题早已被忙得昏天黑地的公关人摒弃在日常思考之外, 大部分人将事务障碍当作问题, 问题却不再是问题。

中国人的智慧在于亡羊补牢, 并且我们还给亡羊补牢转换了很好的公关修辞:顶层设计。

13.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必然选择 篇十三

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必然选择2013-11-08 中国智慧城市导刊文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智慧城市专家 黄波; 莫祯贞 顶层设计的缘由

“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运行状态的自动感知、信息更加充分的共享和发掘、信息系统更加的智能。“智慧城市”为人类描绘了非常美好的发展愿景,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遭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如何实现智慧城市的集约化建设、系统互联和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体设计能力的不足,以及缺乏信息化统筹机制,经历了一段以项目为中心的发展过程,政府各部门独立地建设了一系列的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了随意生长的“系统丛林”,在“丛林”中,系统之间互不相连,信息资源重复采集、互不共享,造成许多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如果这种局面继续延续,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老问题,大大增加了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顶层设计为解决智慧城市发展难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顶层设计是在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指导下,旨在为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提供指导的“控制性规划”。顶层设计主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各重点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避免分散投资和重复建设。顶层设计的特征

“顶层设计”的概念由来已久,本意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这一概念源于系统工程学领域的自顶向下设计(Top-down Design)。1969年,尼克劳斯·沃斯(Niklaus Wirth)提出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原则进行大型程序的设计,即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自顶向下将复杂问题逐步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分解,直到问题容易地解决。

自从中央提出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后,顶层设计逐渐被信息化领域的官员和学者广为讨论。关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定位,最大的分歧在于如何平衡顶层设计和信息化规划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顶层设计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化,而另一种观点正好与之相反。

我们认为,顶层设计的关键特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层次上处于“顶层”,设计对象以“体系结构”为中心。

所谓的“顶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顶层设计的视角是信息系统的最顶层,这里所指的顶层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是一个政府部门信息体系的最高层;二是“自顶向下”的设计步骤,一般首先完成最高层的结构和框架设计后,再逐层细化完成更细致的设计。

所谓的“体系结构”是指顶层设计与信息化规则相比,更注重于用工程科学的方法,对整体体系架构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内容上更关注系统、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体系结构,更关注对全局的约束性要求,架构性更强、技术性更强。规划与顶层设计,在设计的层次上都处于最高层,或者换一种说法,是对全局的规划,但从规划或设计的对象上看,规划偏重于长期的愿景和任务的设计,顶层设计偏重于信息化体系架构的设计,顶层设计将体系架构的内部结构打开,比规划更接近于信息系统、更加的细致。

一个好的顶层设计,不在于如何详尽地规定、分析每个系统、数据的细节,而在于其是否能够用最明确的规则、最少的约束和最简洁的文字构建出一个完整而歧义少的信息化体系。遵循这个体系,各方可以独立地开展系统的建设,完成后,可以形成一个符合预期设计的目标的完整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顶层设计应该在基础设施、共性支撑和统筹要求较高、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制定总体的要求,留出新技术、新应用的创新空间,鼓励试点示范,待发展较为成熟后,再纳入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实现顶层设计与创新的协同促进。如果把“智慧城市”比喻成为一片有序发展、充满生机的“智慧森林”,“规划”明确了森林的基本形态、占地面积和建设计划,而“顶层设计”则细致地设计了“智慧森林”的内在结构,包括了土壤、水系、树种的布局,以及树木移栽的方式等等。做好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信息化体系,一般情况下,包含了网络、共性平台、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和服务渠道等层次,顶层设计不可能一次到位,也难以要求所有的部门完全按照一个刚性的框架开展建设。可行的做法是由易到难,建立框架,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第一步,以智慧城市公共平台的顶层设计作为切入点。

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全市统筹的网络、基础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等共性支撑平台,为全市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共性服务。以公共平台作为顶层设计的切入点。在技术上,以云计算的方式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可行性高;在业务上,公共平台的统筹建设不涉及复杂的业务协调,工作简单易行,因此,对于各地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而言,开展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更加可行、易操作和有效。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工信部近期发布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就各省市政府如何组织开展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指导意见,希望通过陕西、福建和海南等省份的试点,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集约化发展。

第二步,设计重大工程,构建智慧城市的骨干。

重大工程在智慧城市中起到支撑部门协同、满足城市关键迫切需求的作用。通过顶层设计,规划跨部门重大协同应用、领导决策支撑服务体系、公众信息集成服务体系、领域主题共享数据资源等,可以直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集中资源解决关键问题,减少部门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有效地推进统筹和集约。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国家层面开展了通过重大工程推进统筹和共享的探索,制定了《“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计划通过建设重大工程,特别是跨部门的重大应用,进一步加快国家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提升政务信息化建设效能。

第三步,将总体框架渗透到部门。

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骨架体系建设完成后,应进一步完成部门一级的顶层设计,通过发布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要求有关部门在已经形成的公共平台和重大应用框架下,按照统筹集约建设的思路,将总体框架的要求贯彻到部门内部的信息化体系中,逐步建设从顶层到末梢的全局有序的“智慧森林”。

用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终归是一个关于如何开展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如果不能成为指导工作的指南,追究还是会成为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从国内外的实践看,顶层设计的实施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让顶层设计成果成为各方认可的工作指南。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开展顶层设计的时候,让相关方都参与到顶层设计工作中,使顶层设计成为集体智慧、反映各方诉求的综合方案;在顶层设计完成后,需要开展广泛、深入、持续的培训和宣传,让各方深刻掌握顶层设计内在的思路,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进一步成为内在工作指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城市的信息化顶层设计都是由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缺乏综合各方需求的内在机制,应当尽力避免单打独斗的工作方法。

其次,要为顶层设计的落实设计制度性的安排。重点应该将顶层设计执行与信息化资金的安排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应当安排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顶层设计的执行,并赋予其足够而有效的权利;在工作机制上,应改变以部门预算为主、以单个项目建设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机制,应当按照顶层的框架,以重大应用建设为主线,有步骤推进全局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必须建立信息化设计、建设、验收、考核的闭环管理机制,从多个环节严格推进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安排,才能确保顶层设计不会流于形式,不会因为部门的利益因素束之高阁。

最后,顶层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即使科学的设计过程、最优秀的设计团队也没有能力设计完美的信息化体系,同时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对顶层设计成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顶层设计应该保持更新,根据外部要求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以符合最新的要求。展现顶层设计

整体而言,信息化顶层设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国家层面,工信部推进的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方法后,国家发改委运用顶层设计的方法,规划“十二五”时期重大电子政务工程;在地方层面,北京、陕西、福建、武汉等省市都在探索顶层设计的工作方法。目前,各方对于顶层设计的内涵和设计方法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各方都将顶层设计作为破解信息化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烟囱林立等难题的重要方式,各级政府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信息化集约发展道路。

统筹集约的迫切性,是我国信息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也是迈向“智慧城市”所必须完成的跨越。虽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才能走出一条有效的统筹之路,但是,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顶层设计将会成为加快这一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方法。

上一篇: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下一篇:移动公司暑假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