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后勤工作总结

2024-09-27

军队后勤工作总结(精选8篇)

1.军队后勤工作总结 篇一

欧美数字化后勤与我国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

在受到现代商业“包装”后的物流概念背后,纯朴的物流起源于军事领域,《牛津辞典》对于“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在战地管理军事物质的运输、供应和维护的科学”。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里,军事物流帮助俄国人先后击败了拿破仑和希特勒。“沙漠之狐”隆美尔同样败在物流上——在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的坦克军团因为严重缺乏燃料,面对蒙哥马利率领的盟军毫无还手之力。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 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那么作为物流起源的军事后勤保障,其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是怎样的呢?

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已经全面启动“数字化后勤”建设。数字化后勤是以数字信息技术和系统为主要管理手段的可视化后勤,其基本内涵是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即一方面要求管理信息数字化,另一方面要求管理系统和过程数字化。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基础是后勤和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后勤管理数据库建设,关键是要建立开放的、实时的、面向部队的数字化后勤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最近一次的美伊战争使军事物流再次受到关注。美军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大量驻军,并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战略部署,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其全球领先的物流技术。

现在,包括麻省理工大学在内的美国重要学府,都对军事物流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精力进行研究。企业界也非常青睐那些经历战火考验的物流官们。海湾战争中的美军首席物流官,在战后加盟了零售商Sears Roebuck,在民用物流领域继续大显身手。战场不仅是新武器和战术的练兵场,也是新式物流技术和机械的试验场。作为美国国防部负责全球资产跟踪的部门,联合自动识别技术产品管理部门(PdM J-AIT)既负责国防部有关自动识别技术和RFID产品的采购,也管理着美军基于RFID技术的全球物流可视化基础设施(RF-ITV)。

RF-ITV网络在全球43个国家拥有包括集成RFID的卫星跟踪系统在内的8600多个RFID读写站,可以通过对RFID标签的跟踪,实现准实时的数据自动采集、聚合、恢复与服务,从而为美国国防部、北约和美国的其他盟友在远程物流和联合作战方面提供军用物流供应链的可视化服务。

基于RFID应用的J-AIT解决方案横跨美国国防部物流供应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货时,将货物的选择、包装、装载信息存储在集装箱上的RFID标签中,并自动将数据转发到后台系统中;货物到达后,进行验证并自动更新库存记录;与存储相关的库存和场地管理;转运过程中的货物集中托运;对零件、组件和部件的跟踪;有害材料的跟踪等。作为美国国防部的整体跟踪解决方案,J-AIT还提供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并可与美国国防部物流系统兼容和互操作。

在产品和服务方面,J-AIT解决方案还提供整套的数据采集、传输工具和技术,其中包括主动与被动RFID技术、支持数据阵列的条形码、无线数据采集技术、惟一标识管理、无线安全,并且符合电磁辐射安全条例的要求。

位于美国硅谷的Savi技术公司1994年成为美国国防部在RFID领域的供应商。之后,Savi技术公司又成为RF-ITV网络的主要供应商。2006年,美国最大的军火商之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Savi技术公司收归旗下。

Adder军营是美军位于伊拉克中南部的重要营地。在这个驻伊美军的物流中枢里,新式物流技术和机械在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当阳光炙烤沙漠的时候,车辆鱼贯而入营地大门。门口树有两根灯柱形的电子询问装置,用来自动记录经过的每台车辆的信息,并将数据发送到位于科威特的美军物流总部。

驻伊美军在战时每天消耗超过20万加仑的水和100万加仑的燃料,而几乎所有这些补给,都要由卡车从几百公里外的科威特运来。美军用高科技武装了整个物流系统,每一台运输车辆都装备了无线电感应器,以帮助其精确定位,从而能够实现即时配送技术和精益供应链策略。

每个从临近科威特城的港口卸下并运至伊拉克的美军集装箱都安装有一个芯片,记录了其所装载的货物种类和数量。这样士兵们就可以用手持扫描设备快速定位他们所需要的物资,寻找某个特定的集装箱只需要不到20分钟。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士兵们只能用纸和笔来进行寻找,效率极其低下。

近年来物流技术的进步使美军效率大大提高:美伊战争中,美军使用的部队数量大约是“沙漠风暴”战役的1/3,而他们只使用了相当于“沙漠风暴”时10%的集装箱。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美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即所谓的“数字化后勤”对于美军的克敌制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书上也常提到克敌制胜须先“断其粮草”,可见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依靠的不只是士兵的勇猛和将帅的韬略,可见还必须有坚强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及教训,我国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将以完善以下5大业务系统为主,外加一些特殊用途的平时和战时系统,后勤信息化投入也将逐步增加。

一是军事物流系统,包括军事物资采购、军事物资储备、军事运输工具、运输力量动员以及战场物资投放等5个方面,涵盖了所有的军事物资的运送过程和运送工具。其中,运输力量动员主要指在军事运输中运用民用运输工具,如民用火车、飞机、近海船舶、远洋船舶等,后勤的相关部门将与铁道部、民航等部门共享这些运输工具的数据信息。与世界很多国家一样,目前大部分的军事物资的运输都是由这些民用运输工具完成的。

二是人员供应保障系统,利用军人保障卡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军人保障卡涵盖了多种军人信息,包括每一个军人的工资福利、医疗信息、被装信息、住房信息和保险信息等多个方面,军人的各种收支也能通过这一张卡来进行,甚至在营区内的消费也可以使用这张卡。目前,军人保障卡已成功进行了部队试点应用,下一步还要拓展军人身份证信息功能。

三是军队财务系统,实现了经费预算决算、资金管理、资金调度等资金运行的全过程。从资金类型上看,事业经费、工资福利经费、工程建设经费等全部资金都在该系统统一管理之下。军队财务系统已向全军全面推广。

四是医疗相关的信息系统,其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军卫一号”代表着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经过10年来的研制和推广,目前已经在全军的各类医院得到了全面应用,其涉及了医院运作的全过程,提高了部队医院的工作效率;同时,该系统在全国各地的1000多个地方医院也得到了应用。“军卫二号”则是远程医疗系统,目前已分布在全国各地,对于高原、岛屿等边远地区的医疗救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军卫三号”主要是军队卫生机关的指挥管理系统。

五是经济动员系统,主要包括在平时和特殊时候能动员的各种国民经济力量,如物资、医疗、运输、工程等民用力量等等。

从建设目标上看,总后提出了“聚焦后勤”和“精确后勤”的方向:聚焦是指在出现重大事件时,能及时集中后勤保障力量给予支持;精确则指的是要让后勤资源的应用“物尽其用”,精确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这也是我军在后勤保障上走向精细化管理的体现。

而在建设理念上,“可视化后勤”成为军队后勤信息化瞄准的方向。可视化后勤主要想实现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准确了解全军后勤保障资源的情况,包括物资、人员等等;二是及时、准确了解全军后勤保障的需求;三是能动态跟踪整个后勤保障的过程,对这些保障行为进行指挥和控制,提高保障的效果;四是统筹运用资源保障的整个过程,做到后勤保障资源使用的最优化配置。这一目标实现后,后勤保障能力将大大提高。

2.军队后勤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后勤保障社会化,借鉴,法规,合同,应战应急转化机制

一、外军利用民力实施后勤保障可资借鉴的经验

1、利用民力实施后勤保障具备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西方国家开展军队后勤保障业务早, 规范供货商、军队、政府在后勤保障社会化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体系建设较为完备。例如, 在美国对民力的动员和利用做出明确规定的动员法就有:《国家安全法》、《战争授权法》、《国家紧急状态法》、《国防生产法》、《国防设施法》、《商船法》等;国防部和各军种颁布的指令、条令和条例有:《联合动员计划》、《陆军动员》、《必不可少的商业公司服务在危机时期的延续性》、《陆军部队文职雇员部署指南》、《商业公司部署指南》和《动员计划和管理》等。法国在海湾战争后, 颁发了“紧急征用官员和船员法令”, 以补充1938年和1969年颁布的《国家利益海运法》、《战时国家体制法》。俄军近期出台了《军事改革法》以及联合后勤和技术保障方面的条令条例。日军颁发的后勤法规在整个军事法规中约占40%。另外, 美、俄、日等国军队近年均积极修订军用标准, 使军标尽可能向民用标准靠拢。这些国家和军队有关社会化保障的法规的颁布, 对规范、管理社会化保障体系中的私营公司、合同商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军队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2、通过签订和管理合同建立正规而成熟的契约式交易模式

具体落实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业务, 需要依法签订合同并很好地履约。合同是明确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载体, 是交易双方合作的保证。外军利用民力获取资源的基本方式就是与民间供应商签订合同并制定好实施细则, 以合同为纽带形成正规而成熟的契约式交易, 以规范部队和供应商彼此的行为, 保护双方利益, 并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实际上, 美军合同商已经出现在营区和战场上, 本土和海外需要后勤保障的几乎所有地方, 以签订合同并严格履约方式承担除军队固有职能以外的任何保障任务, 如生活保障、武器系统保障、供应与战地服务、运输保障、维修保障、医疗保障、建筑与工程保障、通信保障以及根据合同在高级指挥官决定的任意位置提供保障。

美国近年来相继颁布实施了《战场上的合同保障》、《战场上的合同商》等野战条令。1997年12月, 美陆军部发布:“战场上的承包商——政策备忘录”, 其中都详细列举了战时和非战时军事行动中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考虑的事项。此外, 为了军方与供应商更好地签订合同, 美国还在国防后勤局设立了统管全军本土和海外合同工作的国防合同管理部, 以履行监管职责。

3、对合同商给予优待

外军在利用民力实施后勤保障方面往往给予合同商优待。以美军为例, 主要是采取向承包商提供经济补偿、减免税费以及提供额外业务等方法, 使承包商有利可图, 有钱可赚。另外还规定必须对承包商提供保障与防护。美军在合同上明确要求部队对承包商人员和设备 (施) 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 以保证他们在野战环境中安全生存和正常工作。

4、对合同商进行战备培训

以美国为例, 战备准备期间, 美军依据《利用民力的综合计划》与可以利用的合同商签订后勤保障合同, 确立合同关系后, 美国的合同商主要在“美国本土补给中心”进行战备训练, 海外合同商主要在“战区补给点”进行战备训练。美国本土补给中心的场地和设施都是由军队建立的, 目的是帮助单兵和伴随部队的民间人员迅速完成进入战场或作战区域前所需的准备。美国本土补给中心要审查合同商人员档案, 对合同商人员进行必要的战场特殊训练, 包括《日内瓦公约》及军事协议的使用情况、交战规则、部署行动要求、安全须知, 熟悉武器装备、核、生化防护训练等。

5、战时慎用社会化保障力量

战时社会化保障的力量 (地方承包商) , 虽然会有政治热情和爱国之心, 但经济利益的驱使仍将是主要的, 战争的高度危险性, 使得人力成本增加, 保障成本随之大幅提升, 所期望的利润也会水涨船高。战争中使用地方企业, 经济上不合算, 其保障勤务也难以作到优质高效。另外, 地方企业只能保障, 不能战斗甚至无法保护自己和装备, 这就需要部队提供安全保护, 势必给部队防卫增加额外的负担。正如美军认为:应把承包商融入战斗保障的框架中, 但在高强度战争中不宜使用承包商, 只有在敌对行动停止后才能考虑承包商上战场的问题。

战争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 借助民力资源提供军队保障如果出现保障不利情况将给军队行动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也是外军慎重对待战争过程使用合同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借鉴外军做法深化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重点工作

我军依靠社会力量获取后勤保障, 军方和合同商就是一种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军方和合同商进行交易和合作, 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就是通过相关法律得以保障的。

现实情况是, 当前我军在后勤保障社会化立法方面还存在诸多空白, 缺乏超越军方级次, 统揽军队和地方供应商行为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法。而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运行机制、合同管理、服务仲裁和执行等方面, 法律制度也严重缺位, 使得军队与市场主体合作的不确性明显增大, 导致地方经济组织介入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动力不足, 增加了军队与供应商合作的交易成本。

对后勤保障社会化法律法规的建设应纳入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的大框架中。可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统领下出台《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法》, 与即将出台的《国民经济动员法》和修订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条例》配套运作, 共同作为统揽地方供应商和军队行为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法律体系。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法》、《国民经济动员法》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条例》指导下, 构建军需、物资、油料、装备维修、卫生、军交运输、基建营房等后勤保障领域社会化的具体法规, 涵盖内容主要是这些后勤保障领域如何利用民力资源实施社会化保障, 以及在战时及突发紧急事件时如何动员该领域的社会化力量。

2、借鉴外军做法通过签订和管理合同建立正规而成熟的契约式交易模式

依托民间力量获取军队后勤保障能力, 就是军队到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 在法制社会, 军方和供应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以受法律保护的合同 (契约) 形式确定下来。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所谓合同保障, 供应商因此而获得“合同商”的称谓。

(1) 审慎选择合同商签约。一是以公开竞争方式选择技术先进、实力强大、信誉好的企业作为合同商。二是对合同商的选择必须以军队应战应急需要为牵引。三是选择合同商后, 政府和军方配合给予适当优待。如政府在税费上给予适当减免, 或者以其他形式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军队在业务量上视情形适当扶持提供保障的企业。以装备维修保障为例, 为了保持军队所需要的社会化保障能力, 避免地方某些装备保障力量受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而处于不稳定状态, 平时应拿出相当规模的装备保障任务交由这些企业完成。

(2) 设计社会化保障合同范本。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合同管理机构或者军队后勤业务管理部门可根据军队后勤保障的不同业务项目, 分类设计基本的后勤保障合同范本, 以方便各级部队参照签订较规范化的合同, 达到节约签约成本、减少合同纠纷的效果。如应设计军队后勤单位与承包商签订的物流合同范本、医疗合同范本、装备维修合同范本、餐饮合同范本等, 不必强令部队与供应商一定原原本本按范本格式签约, 但必须规定某些必备条款和必备要件, 使军队和供货商双方的核心权利和义务在合同中明确具体落实下来。

(3) 对合同实施周密的全程管理。首先, 严把合同签订关。部队与地方商家签订合同时要严格按照《合同法》和军队后勤务。其次, 合同必须确保部队指挥官对部署区域的合同商的供应能力和供应状况进行管理与监控, 避免保障不力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再次, 及时对供货商提供的货物和服务进行评估, 保障得好继续签约, 甚至以价格或直接补贴形式给予奖励;保障得不到位, 必须果断中止合同, 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维护军队利益, 以形成对供货商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的激励约束机制。另外, 可通过在总后勤部下设立后勤保障社会化合同管理机构来履行对后勤保障社会化合同全局的动态的监管。

3、着力建设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应战应急转化机制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军队的根本职能, 不能因为算经济账而损害对军队的保障能力, 最终损害军队战斗力。也就是说, 不能出现平时供应商能对军队后勤进行正常保障, 但战事一起, 或者恐怖袭击、地震洪涝灾害突发事件出现时却供不上、保障不了的局面。在社会化保障方式下, 军队后勤保障能力一定要贯通平战, 能够作到“平时能应急, 战时能应战”, 能够应对多样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据此, 必须着力建设社会化保障力量的应战应急转化机制。

(1) 军队核心职能不外包。为提高军队后勤的应战应急保障能力, 必须审慎选择社会化保障项目, 那些高能位、履行军队核心职能的后勤项目决不外包。

(2)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战时或紧急状态下军品优先供应制度。企业总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即使战争打起来也多半如此。为了避免应战应急时期, 供应商遇到有比政府和军方出价高的订单时产生投机行为而毁约, 应通过立法, 确立战时或紧急状态下供应商必须优先供应和保障军队的制度。

(3) 制定供应违约的应对预案。战争打起来了, 供应商却不能保障部队供应了, 那怎么办?那就要准确掌握部队军事行动对后勤保障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保障能力, 并及时地动态地围绕供应商在军事行动中可能出现的保障不力情形制定相应的解决预案。

(4) 对合同商提供战备培训和战时安全保障。对合同商的培训可以依托部队与军队院校联合办学模式, 为合同商开设相关的战备训练课程。例如可开设安全防护、武器装备使用、交战规则、部署行动要求、核生化防护训练、国际军事协议等科目。

参考文献

[1]罗朝晖等: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实践及其对我军的启示[J].物流技术, 2005 (9) .

[2]刘佳妮:美军战场合同商保障及其战备水平对我军的启示[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3]周晓东:美军装备维修保障社会化特点[N].中国国防报 (第3版) , 2006-07-10.

3.转变观念 实现军队后勤信息化 篇三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起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一旦技术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的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的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是变革。”

纵观军事后勤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后勤和其它军事领域一样,经受着每一次重大军事变革的洗礼。原因很简单,作战方式的变革必然使原有的后勤保障方式相形见绌。为了适应新的作战方式的要求,后勤必须寻求新的保障方式。有了与战争形态相适应的保障方式,战争的胜利才能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反之,兵败后勤的事例不胜枚举。人类战争的形态正在向信息化战争阶段过渡,军队后勤只有充分实现信息化,才能够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求。

笼罩军队后勤的两大“迷雾”

军队后勤是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的。战争之所以离不开后勤,军队之所以要设置各级后勤部门,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物质和技术方面的保障。舍弃这一目的,军队后勤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为部队提供实时、适地和适量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军队后勤孜孜追求的最高目标。遗憾的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军队后勤还从实现这一目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后勤保障的不透明性,即所谓的“后勤迷雾”。

后勤需求“迷雾”,即军队后勤人员无法实时、准确地了解部队的后勤需求。这正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越战初期,美军物资的请领是按照师、集团军、战区、美国本土的顺序层层上报申请,不仅周转费时,而且造成物资的很大浪费。后来,美军被迫实行直接补给制,师可以直接向美国本土请领物资。这样虽然减少了后勤保障环节,提高了补给效率,但是又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各部队随心所欲地按照补给目录订货,仿佛补给目录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结果大大加重了后勤的负担,降低了保障能力。直至美军从越南撤军时,仍然有大量的物资来不及销毁,全部落入越军的手中。

后勤资源“迷雾”,即军队后勤人员对于所掌握的资源数量、种类、所处的位置知之甚少,因而很难控制资源的流量和流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向中东运送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由于后勤人员和部队都无法实时掌握物资和装备的情况,从而导致部队不断地重复请领,加大了后勤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后勤人员不得不将堆积在沙特港口的成千上万个集装箱逐一打开,清点物资后再重新封好,投入供应线,这不但使部队无法及时得到所需的物资,降低了部队的战备水平和战斗力,而且还给运输系统造成了不必要的紧张。据统计,海湾战争中,美军运到战区的4万多个集装箱,其中有一半没有派上用场。到停战协定签订时,美军后勤仍储备有29日分的食品、5.6日分的油料和60-100日分的弹药。仅战争打响以后新增的21日分弹药,就重达29.4万吨,需要17800台卡车在战区往返运送一次。战后,美军不得不展开一场持续一年的、被称为“移山”的“沙漠告别行动”,将战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运到战区的价值27亿美元的补给品,一一清理包装后运回国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在“迷雾”的笼罩下,军队后勤为保障作战的巨大消耗,不得不采取“超量预储”式的物资储备办法,来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所谓“超量预储”,就是在预定的战场根据预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作战可能持续的时间与消耗、补给的可能程度,预先大量地储备各种物资。这实际上是一种“数量规模型”后勤,强调的是“充分的准备”和“以防万一”,其特征是:“为了预防所需物资不能按时到达而提前增订物资。在危险的情况下,物资供应还应加倍。”这种后勤保障方式,不仅规模庞大,浪费严重,而且反应速度慢,效率不高,很难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后勤保障需要。

驱散迷雾,实现军队后勤信息化

基于对海湾战争的深刻反思,美军抓住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率先拉开了军事后勤革命的序幕。这场军事后勤革命的核心就是军队后勤信息化,其模式是所谓的“聚焦后勤”,目标是实现“精确保障”,主要工作包括两大项。

建立一个全军一体化、单一的后勤信息系统,即“全球战斗保障系统”。该系统由补给、物资、维修、弹药和管理等一系列职能模块组成,覆盖战斗勤务保障工作各个领域,该系统将能将现有的后勤管理框架、指挥和通信程序以及自动化系统融合成一个整体。无论是部队,还是后勤管理人员,都可以自由进入,了解各自所需的情况。“可以提供为满足保障需求而应具备的观察、了解、预测、模拟、联系和权衡现有后勤资源的能力”,从而“在纵向上把战术后勤、战役后勤、战略后勤等各个后勤环节,在横向上把物资供应(包括装备器材的设计与研制、采购、储存、配送、处理等)、装备维修、交通运输、医疗救护、军事设施、劳务筹措与提供各项后勤职能综合到一起,使整个后勤系统实现最大程度的协调一致”,并“形成一种以往难以想象的保障能力”。

建立军队后勤的全资产可见性系统。所谓的“全资产可见性”,就是及时、准确地向部队提供人员、装备和补给品的位置、运输、状况及类别等信息。简单地说,美军的全资产可见性就是一种自动化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无论是士兵、后勤人员还是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掌握后勤供应线中物资和装备的位置、状况和数量。美军的“全资产”涵盖了处理过程中的、库存中的和运输途中的资产。处理过程中的资产是指正在修理或采购的资产,包括已向国防部供货商订购、但尚未发运的物资,以及正由后方建制修理机构或商业修理机构进行修理的装备。美军在建立全资产可见性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自动识别技术来快速准确地获取、检索和传输数据,包括:光储卡、条形码、射频标签及其识读器等。

这两个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驱散了长期笼罩美军后勤的“迷雾”,使军队后勤在保障战争需求时基本上做到了两个“透明”,即部队后勤需求“透明”和军队后勤资源“透明”,在技术上为“实时、适地和适量的后勤保障”奠定了基础。 在刚刚结束的大规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通过近年来实施的“聚焦后勤”模式和“精确保障”目标,“贯彻了为公司设计的、使成本最小化的‘即时后勤补给’战略:一切物资只是按需要的量,在需要的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而没有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储备。”为此,战前美军根据对战争进程的预测,只储备了1-2周的后勤物资。其它则是通过新建立的全资产可视系统、以配送为基础的补给系统和全球战斗勤务保障系统等,来进行“实时、适地、适量”的补给,既保证了战争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军事经济效益。对此,一位华盛顿后勤专家评论说,“如果按照以前的后勤系统运作,美军今天在伊拉克战争中,就不可能推进得这么快”。当然,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即时后勤补给”也暴露出特殊情况下一些品种的物资补给不足的问题。看来,要实现“为部队提供实时、适地和适量的后勤保障”的目标,军队后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变观念,迎接军队后勤信息化的挑战

军队后勤信息化,是对军队传统后勤模式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必然会对现行军队后勤的各个领域提出严峻的挑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上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困扰各国军队后勤的首要问题,关键在于后勤观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后勤理论的创新。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如果只是脚步踏进信息时代的大门,而思想却停留在过去对传统后勤的认识中,看不到军队后勤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就不可能应对军队后勤信息化的挑战。可以说,确立新的后勤观念是军队后勤进入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突破依赖大规模物资储备的传统后勤观念,推进军队后勤由数量规模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军队后勤从诞生发展到今天,其总的趋势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军队,虽然认识到“后勤雪球”的存在并找到了其形成的原因,但是却始终未能找到溶化“后勤雪球”的根本办法。技术的因素是根本的原因之一。军队后勤受到技术条件的局限,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只能想方设法在各个保障环节储备大量的物资,以数量规模的优势来抵消速度效益的不足。如今,美军的后勤信息化实践已经证明,军队后勤“管线”中信息的快速流动可以代替部分物资数量,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队对后勤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后勤摆脱大规模物资储备提供技术前提。

4.军队后勤工作总结 篇四

【关键词】军队;后勤;信息;共享权;思考

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开始影响并逐步改变着军队后勤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信息已经成为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军队后勤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的复杂系统。在系统的管理中,信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军队后勤的能源、物资、人力等靠信息来协调,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通过信息来实现。作为军队后勤管理者,如何面对信息革命对管理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大好机遇,是每一个管理者应当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一、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的必要性

(一)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事权和知情权是信息的特性决定的

信息具有知识性。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外界获得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而改造世界的过程则是不断地以再生出来的信息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没有信息就不能认识世界,没有信息就不能改造世界。同样的道理,如果被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十分缺乏,那么他们对管理活动的认识便有了先天局限。

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复制、传播,或分配给其他众多的用户,为大家所共享。当一个信息的拥有者将他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用户时,他的信息并不会有一点损失,信息的这一特性对管理活动非常重要。

信息具有流通性。信息像货币一样具有高速的流通性。众所周知,一个社会货币流通得越快,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就越发达。信息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如果信息被人为地封闭起来,或单向传递,或是流通得非常慢,那么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管理效益的低下。管理者必须学会向被管理者信息放权,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否则,就要承受行动过于迟缓带来的后果。

(二)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是社会民主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统社会中,信息不对称是严格的等级划分造成的。高层管理者依靠对信息的垄断来维护他们的专制权力。越是高层官员,掌握着越多的信息,越是下层群众,能获得的信息就越少。因此,拥有信息的优势也就拥有经济的优势。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和被人们充分利用,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在经历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历史进程后,步入了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的时代。一旦传统的信息发布由金字塔结构让位于信息的交互流通,政治就是人人均可参与的社会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使广大人民当家做主,而上层管理者也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而是与人民群众平等的信息共享者。

二、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对军队后勤的重大意义

(一)充分发挥了民主监督的作用

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能够把管理者的活动置于大家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遏制官僚作风的蔓延。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能够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是遏制公权私有和权力腐败的利器。近年来实行的军队的住房以及采购信息公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二)提高了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信息时代强调民主管理,让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的整个过程,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在军队后勤规章制度修改的过程中,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广大基层官兵就会积极参与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直接参与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也了解了它的作用和含义,从而增强了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而且,由于信息的交流沟通,下级在执行的过程中既能坚持原则,又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灵活的策略,提高工作效率。

(三)促使管理组织向模块化发展

任何的管理组织都是信息的收集处理机构。以往信息的传递是链条式或金字塔式的方式,信息在一条线上自上而下,然后再自下而上地循环。而信息的扩大化使信息的传递方式由单线逐级传递变为全方位型,这就意味着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也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因为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急剧变化的要求。所以,管理组织将变化成为一种小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应急能力强的精致结构,向模块化、集装箱式的结构形式发展,这对于后勤保障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事权和知情权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新的管理观念

1、管理者要树立“决策在基层”的意识。前面已经提到,信息的封锁是权力带来的,扩大被管理者信息的共享权和知情权无异于管理者权力的分解,做到信息放权、权力下放并非易事。但对于管理者来说必须更新观念,将能下放的权力全部交给基层,让被管理者参与一定范围的决策,最大限度地激发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管理者要树立竞争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在军队后勤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想要立于不败之地,拥有信息量的多少是先决条件。被管理者要努力扩大自己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以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占据竞争的主动权;真正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把组织的事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关心,增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

3、管理者要确立效益至上的理念。信息技术开发和使用的周期不断缩短,而后勤管理能力生成和人才成长的周期较长。为改变当前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必须坚持效益至上的原则,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使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二)实行透明化管理

1、建立新型的干部任用机制。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在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缺乏公开和透明度。新型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干部任用工作由封闭走向开放,人才的选拔的相关信息要一律公开,还要进行民意调查,让广大干部群众能够知晓,能够参与决策和监督,增强干部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管理活动中形成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2、建立财务经费公布制度。经费的管理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以往一个单位经费的来源、使用等情况基本上是封闭的,这就给了一些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屡禁不止的贪污、腐败行为大都和经费管理的信息不透明有关。当务之急是建立配套完善的财务经费公布制度和监督机制,定期网公示管理经费的使用情况,一一列举每一项花费的缘由、经手人、使用效果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使经费完全处于透明之中。这对提高管理者的威信和增强被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打破业务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这是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的有效手段。一个部门或高层管理者把他掌握的信息看作是一种控制手段,封锁、拖延信息以便获取最大的利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垄断造成整个管理组织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尤其是对问题的相互推诿、扯皮,使管理组织陷于内耗之中。不打破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就无法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使之流于形式,成为管理透明的幌子。

(三)优化信息的传输途径

1、在减少信息传输的节点上下功夫。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节点越少,它的职能发挥地越好。例如,部队行军途中,当一个非常短的口令被大家口耳相传到末尾时,往往和最初的口令效果相差甚远,这是因为口令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各种干扰,致使出现干扰,其实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也具有这样的性质。管理的实践已经证明,如果一条信息从上向下传递,每经过一级管理者就会被过滤掉一部分,到最后,这条信息只相当于原来的25%。所以,在管理活动中,要想扩大被管理者的信息共享权和知情权,就要尽量减少信息的传输节点,防止人为过滤信息的行为发生。

5.军队卫生工作 篇五

【“十五”期间军队卫生工作】 “十五”期间,军队卫生工作认真贯彻军委、总部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各项卫生改革,扎实组织卫生服务保障和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卫生改革取得突破

一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在试点的基础上,正式出台《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于2004年在全军顺利推开了以分类保障、合理医疗、统定结合、持卡就医为主要内容的医疗保障新模式。加强政策宣传和检查指导,组织医改工作效果评估,及时研究解决了医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总体上看,医改在全军运行顺畅,军人免费医疗、家属优惠医疗、职工保险医疗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二是卫生物资采购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推进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招标采购改革,逐步建立起药材订购计划、采购和经费结算三者分离、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的军事和经济效益。5年来,全军实行招标采购的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总价值70余亿元,节约经费6亿余元。

二、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为部队优质服务深入开展。全军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为部队优质服务“达标创先”活动,每年派出1000多支医疗队送医送药到基层。5年中,全军医院通过对外医疗有偿服务收入补贴军队伤病员医疗经费37亿元,缓解了供需矛盾。制定了《军队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建设规定》,组织了全军医院为部队服务抽查和问卷调查。对驻高原、海岛等边海防部队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协调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军队100所医院对口支援105所西部贫困县医院,取得了明显效果。二是医疗机构建设和医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强医疗机构学科技术建设,坚持中西医协调发展,严格落实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提高。颁发了《军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总部和大单位统一编设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协同军地有关部门制定了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管理办法等系列法规制度。三是干部医疗保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狠抓了干部健康体检和疗养制度的落实,圆满完成重点保健对象和重大活动医疗保健任务。协调解决了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部分离休干部提高医疗待遇问题,调剂专项经费为承担医疗保健任务较重的部分单位补充更新了医疗设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了疗养用房和医院干部病房整治,改善了干部医疗保健条件。四是药材保障能力进 一步增强。制定颁发了《军队实施<药品管理法>办法》和《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圆满完成部队药材供应、卫生装备检修等任务。加强监督检查和合理用药宣传指导,及时查处了部分单位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等案例。组织遴选了部分特需药品制剂。

三、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明显

一是及时防控了非典等重大疫情。积极开展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部分部队发生的食物中毒和肝炎、伤寒等暴发疫情进行了及时调查处理。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实践中,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并在一周内从全军抽调1200名医务人员组建了小汤山医院,出色完成了支援北京市收治非典病人的任务。之后,卫生系统又圆满完成了防止非典疫情反复和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突发疫情的任务。二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以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为契机,初步建成由全军、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军以下部队防疫机构组成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了军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联络机制,完善了疫情信息沟通渠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是爱国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推进以“加强综合治理,共创文明卫生军营”为主题的爱国卫生工作,全军有2000多个团以上单位达到“文明卫生军营”建设标准,极大地改善了部队环境与生活卫生质量,促进了官兵健康生活方式和文明卫生行为的养成。四是心理卫生等工作扎实推进。全军团以上单位都建立了心理卫生服务站(室),开展了部队心理应急干预试点和征兵、军队院校招生心理检测试点。组织了部队相对集中办伙卫生监督试点,建立了全军牙病防治网络。加强了军事训练和军事作业健康保护,全军因训练伤住院人次比“九五”期间下降19%。

四、医学科技训练成果丰硕

一是科研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设立了型号工程和指令性课题,推行科学研究全过程管理和滚动资助机制,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与国家科技部共建了生物安全和医学科技管理合作协调机制。“十五”期间,军队卫生系统牵头国际重大合作计划项目1项(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国家“973”课题10项、“863”课题19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56项,从国家和地方争取科研经费10亿元。二是获得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组织了重大军事医学科研攻关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以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700余项高等级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7项、一类新药证书18个。吴孟超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全国卫生系统和全军后勤系统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专家。三是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军队医学院校有36个学科入选国家级 重点学科,4个学科、21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17所医院被评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实验室”、“肿瘤生物学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建成全军重点实验室71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127个(含专科研究所33个)。四是卫生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卫生教育训练改革,进一步完善了“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在职培训”三位一体的医学教育训练体系。第二、第四军医大学被批准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并进入211工程第二期建设行列。卫生士官实现了院校归口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十五”末期与“九五”末期相比,全军卫生技术干部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由9%增长到15%,本科学历由25%增长到40%,卫生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五是国际军事医学交流广泛开展。2003年4月首次组派维和医疗分队赴刚果(金)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积极组织军医代表团参加国际军事医学大会等重要会议,扩大了我军卫生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深入开展国际生物军控形势及对策研究,认真做好禁止生物武器履约工作。

五、卫生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信息化宏观管理和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组织成立了全军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总部和大单位统一编设了卫生信息中心,基本建立起卫生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全军各大单位卫生部,各级医学科研、教学机构和驻军以上医院、疗养院,80%的师(旅)医院和专业药材仓库已经建成局域网。二是信息系统研发应用成效明显。全军医院全部运行了医院信息系统,“一号工程”升级研发和野战远程医学系统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由419个站点组成的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远程医疗会诊、继续医学教育等业务广泛开展,效果显著。研制推广了防疫、医疗、疗养、体检、药材、部队卫生管理等20多套卫生业务管理软件,显著提高了卫生服务质量和军事、社会、经济效益。加强了卫生信息统计分析,在机关管理决策和工作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田学军)

【2005年全军卫生工作概况】 2005年,全军卫生工作继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着力抓好卫生服务保障,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政策基本落实。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认真组织开展医改工作调研分析和效果评估,研究解决了医改实施 中发现的部分问题,促进了各项医改政策在全军的贯彻落实。按照联勤保障的原则,调整了全军医疗体系,实施了“双医疗体系”改革试点。

二、卫生服务保障水平稳中有升

一是医疗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医院通过对外医疗有偿服务收入补贴军队伤病员医疗经费8.17亿元。各大单位共派出医疗队1650余批次,为基层官兵诊疗、体检49万人次。积极组织重大伤亡事件危重伤员救治工作,受到军委、总部首长和伤员、亲属的好评。二是干部医疗保健能力得到增强。调剂1亿元专项经费,为承担医疗保健任务较重的部分单位补充更新了医疗设备。协调有关部门,为承担重点保健对象医疗保健任务的68个医疗机构配发了保健救护车。组织开展了为抗战老战士“送健康”活动。召开了全军疗养院建设与管理研讨会,明确了“以疗促治、疗治结合、重在康复、协调发展”的疗养院建设新思路。协调解决了四所移交院校老干部大病医疗、急诊就医等难点问题。三是药材保障及时高效。按照新确定的药材保障接口,完成了价值6亿元的药材供应保障任务。培训卫生装备使用与维护业务骨干600人,组织完成了6万余台(件)卫生装备的实力核查和专项检修,加强了合理用药指导。圆满完成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和巴基斯坦地震灾区紧急援助卫生物资任务。

三、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研究拟定了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具体规划项目。研究拟制了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定和建设标准。组织成立了全军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小组,拟制了应急预案,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联络机制。二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得到及时防控。认真研究分析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病疫情态势及防控对策,下发紧急通知部署防控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和防治技术培训,强化检查督导,狠抓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有效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传入部队。加强督导,及时调查处理了部分部队发生的食物中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等暴发疫情。三是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在部分部队组织了卫勤保障能力评估试点,促进了基层卫生机构全面建设。截止2005年11月底,全军各级共考核评估188个团以上单位,其中合格107个,合格率57%。此外,还对驻青海、西藏高原部队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抓紧落实。四是心理卫生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在部分军兵种部队进行了群体心理应急干预扩大试点,在北京市和陕西省组织了军队院校招生心理检测试点。认真落实卫生监督通报制度,对部分落实卫生防病制度不力的单位进行了及时处理和通报。对全军201个艾滋病检测实验 室进行了检查考核。

四、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

一是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行政管理得到强化。组织对全军21所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现场抽查,开展了“人民军医如何对待病人”大讨论,积极配合国家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颁发了新的《军人残疾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召开了全军中医药工作会议,启动了中医师承研究生培养工作。组织对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进行了集中评审。西藏军区总医院护理部主任万琪荣获第40届南丁格尔奖。二是医学科研管理成果丰硕。召开了全军医学科技大会暨第八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组织了“十一五”医学科研课题立项评审。与国家科技部建立了军地生物安全和医学科技管理协调机制。组织对“十五”重点课题进行了结题验收,对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检查评估。军队卫生系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4项,军队医疗成果一、二等奖60项。吴孟超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三是卫生教育训练管理更为规范。召开了全军卫生教育训练工作座谈会,拟订了军医大学临床教学质量检查指标体系和八年制医学生教学方案。开展全军继续医学教育一类项目101项,安排1194名卫生专业技术干部进修学习。调研分析了军医大学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四是药材监督管理成效显著。制定颁发了《军队医疗机构制剂管理办法》、《军队特需药品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对全军65个医疗机构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协调建立了军队申请国家药品注册信息专网节点。五是国际军事医学交流取得新成绩。筹建派遣了赴苏丹首批维和医疗分队。组织军医代表团参加了第36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选派2名机关干部赴德军卫勤机关见习培训。六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印发了《关于加强军队计划生育依法管理的意见》,制作下发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和查询光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年限由独生子女14周岁延长至18周岁。七是卫生信息系统研发应用不断深化。完成了远程医学网络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远程医疗会诊车的技术实验工作。在全军药材仓库推广应用了药材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对门诊机构持卡就医系统、新版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干部体检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鉴定、扩试。

(田学军)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卫勤保障】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出舱,身体状况良好。持续4天19小时的神舟 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飞船在陆上和海上、20多个着陆点返回时的航天员生命安全,总后卫生部根据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着陆场系统的技术要求,协调部署了由航天员后支医院7所、备用急救医院14所、现场医疗队12支、空降兵医疗小组2个、医疗专家组1个组成的陆海空立体式、军地联合保障的航天员医疗救护系统。

从10月1日起,第一支医疗队在青岛登上“德意”轮驶向预定海域起,军地25个医疗机构的1200多名医务工作者和其他保障人员陆续进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卫勤保障任务状态,参加搜救保障的现场医疗队、空降兵医疗小组、医疗专家组在指定着陆点和海域待命,各航天员后支医院、备用急救医院成立的航天员医疗救护指挥组、医疗专家组和院前医疗队全部整装待命,上级领导机关亲临现场指导,预备了最好的救护车、最好的病房设施,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保持通信联络畅通,确保了北京联合任务指挥所搜救指挥组的及时指令下达。17日6时30分,北京联合任务指挥所最后通知主着陆场航天员后支医院解除航天员卫勤保障任务。

勇挑航天卫勤保障重担。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科技试验任务,军队和地方有关单位都表现了高度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做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卫勤保障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自觉地按照航天员医疗救护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

精心构建医疗救护系统。2004年12月,总后卫生部根据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两人五天”的技术要求,本着就近择优的原则,在主着陆场、副着陆场、上升段陆上、上升段海上、在轨应急返回国内应急着陆点,在考察评估的基础上选择25个军地医疗机构,作为神舟六号飞船着陆时航天员应急救援的医疗队、后支医院和备用急救医院,明确了各个医疗机构承担的相关任务。在飞船上升段和主、副着陆场和北京确定了航天员后支医院7所,在运行段返回国内应急着陆区选定了航天员备用急救医院14所,上升段陆上、上升段海上、第二圈、主副着陆场设立医疗队12支,同时在搜救飞机上部署了2个空降兵医疗小组,每个医疗队和空降兵医疗小组能够对两名航天员实施医疗救护,从而,形成了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着陆场系统相一致的、陆海空立体式的、军地联合保障的航天员医疗救护系统,为航天员安全返回祖国构建了最后一张完整的安全网。

一丝不苟组织卫勤准备。理论着陆点的卫勤应急支援保障,要求确保飞船上升段应急返回、在轨运行段应急返回、正常返回的各个理论落点,都有相应的准备充分、技术优良的医疗救治力量,确保航天员应急着陆时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为此,本着准 备着眼使用、目标立足不用、应急能够好用的原则精心准备,并提出了“即使百分之零点一的风险,也要百分之百的精心准备”要求。按照《军队航天员卫勤保障规定》,组织制定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着陆场航天员医疗救护预案和应急用血保障方案等,为做好航天员卫勤保障提供了法规制度依据。加强了航天医学专业技术培训,强化了技术、装备与勤务的结合,组织举办了100多人参加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培训班,各有关医疗机构派出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组织了贴近实战的航天员医疗救护演练,熟悉了医疗救护程序。为医疗队配备了专用救护车辆、便携式医疗设备和医疗急救箱。第253医院和第5医院分别在院内筹建了能够同时起降2架直升机的停机坪,为缩短医疗后送时间做好了设施准备。各有关医院成立了航天员医疗救护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根据着陆场建设要求,制订了航天员医疗救护预案,预先确定各种伤病情救治措施。执行保障任务的人员按照预案定人、定岗、定位、定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各单位确立专用急救室、专用病房和专用手术室,建立院内绿色急救通道,准备了数量充裕的各种血型的急救用血。

盯住关键进行检查评估。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前,总后卫生部专门下发了做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医疗救护的通知,并组织总装后勤部卫生局和有关专家,对承担航天员卫勤保障任务的后支医院、备用急救医院进行了检查评估。重点查航天医疗救护指挥组、专家组是否落实,查航天医疗救护方案是否完善,查各种急救设施设备和应急通道是否具备条件,查准备工作中是否存在疏漏和薄弱环节,把隐患、差错解决在萌芽状态。

密切协同搞好任务保障。任务期间,总后卫生部派出领导和有关人员进驻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坚持在指挥位置工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协调卫勤力量实施保障。有第401、421医院、第85医院411临床部抽组的6支医疗队,于10月上旬分别登乘海军和交通部救捞局的6艘救捞船,到上升段海上A、B、C三个区执行搜救任务。空降兵医疗小组提前进入待命地域,随时登机执行任务。第306医院抽组的主着陆场医疗队随空中搜救分队和地面搜救分队,于9月下旬进驻内蒙古四子王旗,并参与了9月29日和10月14日组织的搜救演练。第513医院、第285医院等后支医院和备用急救医院提前做好准备,于10月12日8时进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卫勤保障任务状态,各医院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全部进入岗位,一有任务能够快速反应,实施应急保障。医疗专家组在北京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处于待命状态。上级机关领导和卫生部门亲临现场指导,协调解决问题,在5天5夜中,各有关军区卫生部和医疗机构坚守值班岗位,能够 随时与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保持通信畅通,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下达的指令能够及时传达,整个医疗救护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地方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对载人航天飞行卫勤保障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有关省军区进行协调得到了地方各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遂宁市人民医院和南充市中心医院、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航天员后支医院和备用急救医院,参加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卫勤保障工作,医院党委和领导认识很高、非常重视,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细致、非常到位,参加执行任务的人员充满热情、高度负责,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卫生局给予军队医院车辆、设备的无偿支持,宁夏自治区政府动员部门提供资金帮助军队医院修建直升机停机坪,有力地支援了航天卫勤保障工作。

(施建飞)

【军队爱国卫生工作】 “十五”期间,全军部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军委批转的《“十五”期间全军爱国卫生工作规划》,以文明卫生建设为中心,以营区环境综合治理、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和系统健康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展以创建“文明卫生军营”活动为有效形式的军队爱国卫生工作,增强了官兵的文明卫生素养和防控疾病能力,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较好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军有2211个团以上单位被命名为“文明卫生军营”,其中302个先进单位和286名先进个人受到全军爱卫会的通报表彰。

一是齐抓共管,“大卫生”观念得到增强。各单位主动将文明卫生建设寓于部队全面建设之中,统筹规划和建设,形成了部门密切协同、官兵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面对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考验,各单位以爱卫会为依托建立起各级防控指挥部,充分发挥其“大卫生”的组织协调作用,制定预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群防群控,收效明显,“大卫生”观念在全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是强化教育,官兵的文明卫生素养得到提高。全军组织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军队健康教育工作研讨和军地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提高了部队健康教育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为部队编发了《部队健康教育教材》、防病图书、手册、宣传画,以及系列健康教育光盘等30余万套件。大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和防治“亚健康”专题宣传,结合部队任务和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了训练伤防护,以及“三防”、战伤救治等知识教育和不健康行为干预,部队卫生课基本得到落实,促进了官兵行为养成,抽查官兵卫生知识85%以上良好。6.3万名官兵参加了全军卫生知识竞答活 动,及格率达99.6%,总评成绩良好。心理卫生在部队引起广泛关注,心理教育与疏导列入了健康教育内容,为基层培训心理医生1278人次,团以上单位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站(室),开展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评。

三是综合治理,营区环境更趋人文化、生态化。各单位按照“文明卫生军营”标准,突出净化、绿化、美化,坚持突击整治与经常管理相结合,针对驻地环境特点,大力整治营区环境,部队工作与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多数营区整洁美观、沟渠畅通、污物无害化处理,“四害”密度持续控制在规定指标以内,可绿化面积达90%以上。有的机关、院校充分利用地方保洁资源,实行营区环境卫生保障社会化,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卫生质量。各部队在搞好营区卫生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卫生建设,主动融入当地创建“卫生城市”活动,自觉提高“创建”标准,赢得广大群众的称赞。

四是建管并重,部队生活卫生设施进一步合理配套。通过不懈的建设与改造,部队生活卫生设施档次明显提高。90%以上的伙房符合规定的卫生标准,饮食卫生设施做到生熟分开,特别是新建的集约化大食堂均达到“生进熟出一条龙”布局要求。87%的营区水源水质,基本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有的单位还购置了桶装净水设备,解决了部队饮用水不洁问题。73%的公共场所基本达到卫生要求,部队浴室全部实行了卫生且节水的淋浴;理发室建设与卫生管理得到加强,官兵的理发卫生安全有了保障;垃圾收容实行了集中、密闭、站点化,做到了定时清运;基层部队的厕所随营房整治实现了水冲式,基本达到无味、无蝇、无害的要求。

五是科学预防,部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全军部队积极发挥爱卫会的“大卫生”作用,坚持“预防为主”,认真落实“四早措施”,成功应对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猪链球菌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狠抓了以鼠疫、霍乱、肝炎、结核、出血热、血吸虫病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顺利实施了对新学员的乙肝免疫计划,加强了部队艾滋病防控,普及了对新兵、新学员的HIV检测,防止了疫情在部队的蔓延。全军传染病住院人数较“九五”末减少20.1%。同时,加强了非传染病的防护,组织实施了部队心理应急干预试点,开展了训练伤病监测与防护指导,减少了部队心身疾病的发生,因训练伤住院人数较“九五”末减少5.9%。

六是依法监督,有效保证了部队饮食卫生安全。各单位严格按照《军队卫生监督规定》,认真落实了卫生认证、人员培训、健康体检、执法监督等,狠抓了分餐式就餐、炊餐具消毒和食品留验;组织开展了“饮食卫生百日安全”活动,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对实行规模就餐的集约化大食堂单位,从食品采购、运输、储藏、制作等环节入手,注重全过程监督。五年来,全军部队共核发《卫生许可证》9.1万个,对部队食堂、生活服务中心、招待所等重点单位的卫生监督抽检覆盖率达90%以上,合格率达95%,处罚和通报了不合格单位,发挥了卫生执法监督的作用,较好防控了集体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范顺良)

【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 针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严峻疫情形势,全军部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从保持部队稳定、维护官兵健康的高度,将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作为阶段性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狠抓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取得了人、禽均无疫情发生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启动全军应急机制。根据全军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的要求,全军团以上单位都及时启动了防治指挥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工作,与国家同步组织防控。先后召开全军性电视电话会议、两次流感和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疫情分析与防控会议、15次下发通知,研究部署防控工作。

二是逐级加强防控工作指导,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方式,普及禽流感防治常识,教育官兵科学认知禽流感,坚定禽流感可防可控的信心。全军共下发各类防控手册30余万册,宣传画6万余套,光盘1万余套,宣传折卡20万余份。

三是密切跟踪疫情态势,分级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全军卫生部门进行总动员,加强了与各级农业部门、卫生部门的协作交流,初步建立了总部与国家农业部、卫生部,军区与各省(区、市)农业厅(局)、卫生厅(局),部队与当地动物疫病防控职能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和疫情沟通机制。及时实行了24小时值班、零报告及日报告制度,加强临床疑似病例的监测与鉴别,注重疫情信息收集、分析、报送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保了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增强了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四是抓好基础性建设,做好应急处置准备。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预案,合理储备防护、防治药品及器材,对人禽流感监测、报告、诊疗、健康教育、物资储备、应急处置等工作进行了规范。成立了军队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队,以军事医学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为依托预编抽组,充实了军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全军和各大单位都加强了应急处置演练,共举办军区级以上的培训及应急演练20余次,使全军医务人员、疾控人员掌握了应急处置原则、程序及要求。五是部门密切配合,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总参及全军作战部门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出发,加强了应急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宣传部门积极配合防控宣传教育。财务部门想方设法落实防控经费,解决了部分特需药品储备问题。军需部门加强养殖管理,认真开展禽类疫情监测,把禽类养殖管理作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养殖单位均按要求采取封闭饲养措施,加强了养殖管理,免疫密度达到97.3%。卫生部门承担起人和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双重防控任务,加强检疫、免疫和消毒,以及协调加强防控督查,全军及各大单位督查组历时49天,深入部队、院校、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养殖场、生活服务中心、食堂等基层单位进行了督导检查,达到了发现隐患、促进防控措施落实的目的。

六是加强军地协作,积极支援国家和地方的工作。军队在做好本系统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的防控工作。以军事医学科学院夏咸柱院士领衔的6名专家承担了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相关科技攻关研究工作,派出沈阳军区及武警部队官兵积极协助地方政府扑灭疫情,执行扑杀家禽和病例监测任务,受到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

(艾经纬)

【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大会】 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大会暨第八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于2005年9月21日—23日在北京召开。全军卫生系统“两院”院士、各学科、各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各大单位卫勤领导参加会议。中央军委专门向大会发了贺信,这是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51年以来的第一次。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徐才厚副主席亲临会议看望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并作重要指示。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廖锡龙部长出席会议,围绕学习贯彻胡锦涛主席关于自主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地阐述了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并就医学科技创新发展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为全军“十一五”乃至2020年前医学科技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总后王谦副部长讲话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军委徐副主席和廖部长的重要指示,准确把握会议主要精神,科学谋划创新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创新工作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副委员长专门向大会发来贺信。国家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国家卫生部蒋作君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医学会、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总政干部部、总装综合计划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十五”全军医学科技工作,研究部署了“十一五”全军医学科技任务和2020年发展战略纲要;审议通过军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圆满完成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 换届工作;表彰“十五”期间获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单位。

“十五”全军医学科技工作圆满完成了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卫生战备科研进展顺利,应急医学科研取得突破,临床技术水平再上台阶,创新技术平台形成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科研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更为广泛,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五”期间,军队卫生系统获国家级成果奖50项,其中一等奖3项;军队高等级成果奖622项,其中一等奖55项。获得授权专利622项,其中发明专利267项,是“九五”的3倍;一类新药证书18个,是“九五”的6倍。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研课题3100余项,获得支持经费突破10亿元,比“九五”翻了一番;牵头“973”项目11项;有14项成果入选中国医药卫生“十大”科技新闻;第二、第四军医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第二期建设行列;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4个,博士后流动站31个。在国内外统计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万余篇,军医大学均进入全国高校前20名;在全国医院发表论文排名前10位中,军队每年都占有6至7席,西京医院连续4年位居榜首。

这次会议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全军卫生系统首次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谋划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会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规格很高、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军队医学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李亚平)

【军队医药卫生科技奖励项目】 2005全军医药卫生系统获国家二等以上奖励13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自然二等奖1项,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励64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57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以上奖励6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5项;此外,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奖2人。

(李云波)

【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为适应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促进学科技术跨越式发展,2005年,总后卫生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医学专科中心建设管理。一是设立完善了由研究所、专科中心和专病中心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二是明确了突出重点、创新发展,质量控制、动态管理的建设发展原则,三是科学总结多年学科技术建设管理经验,以总后勤部名义印发了《军队医学专科 中心建设基本标准》,四是结合《军队医学专科中心和专科研究所管理规定》等要求,研究制定了《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建设基本标准》、《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评分细则》和《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评分表》。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首次从专科中心学科人才队伍、仪器设备条件、特色技术水平和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比较明确具体的标准规范,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可靠的遵循。

在此基础上,总后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现有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和一批新申报中心的学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评审。通过严格审查、专家函审、专家评审、同行评议和现场考察,并经总后卫生部部务会集体研究,完成了对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评审和调整工作。这次检查评审,在全军医学专科中心20多年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取了国内外重点学科建设评估的先进经验,创新了集中评审的方法。一是采取了“分组评审、同行评议、量化评价、专家评定”的方法,在评审委员会集体领导下,按专业以内科、外科、综合三个评审组集中进行评审。二是评审专家对各参评中心进行集体评议,依据《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评分细则》量化评分后,由评审委员会专家给予定性评价。三是同行专家面对面直接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评审中,坚持“严格把握质量,通过质量控制数量”的原则,从宏观上科学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健全了由研究所、专科中心和专病中心三个层次构成的重点学科体系。通过评审,系统回顾总结了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建设发展的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系统掌握了发展现状,研究谋划了进一步发展的策略措施,促进了各学科间的横向交流和了解,使之找准了位置,发现了弱点和不足,明确了建设发展的方向,为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推动全军医院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重点跨越,实现学科技术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卫勤保障能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陈守龙)

【中医药工作】 2005年7月,全军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廖锡龙部长,总后勤部王谦副部长,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出席会议,为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颁奖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组织了中医药管理和建设经验交流、“十五”全军中医药成果展览和中医特色技术演示。在会议讨论修改的基础上,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军队中医药工作的意见》。这次会议是近20年来全军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中医药工作的重要会议,会议明确了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军队中医药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军队中医药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扎实推进中医药达标建设,重点做好2007年全军中医药工作评比、技术比武和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工作。二是全面实施中医药“十百千万”人才战略工程,实行并不断完善 “国医名师”评选、师承培养、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卫生士兵中医药资质认证和考级等制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三是切实建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产生一批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基地。四是组织中医药重大项目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先进实用的成果。五是大力推广普及中医药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水平和基层部队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军队中医药学科技术建设持续推进。2005年,军队新增了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达到15个,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建设试点工作。同时,新增了5个全军中医药专科中心和研究所。军队中医药科研项目获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3项;军队中医药科研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名军队中医药人员被评为“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

军队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第二军医大学编设中医系,招收了首届中医本科学员;依托解放军总医院招收了全国首批中医师承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展了军队医院中医特色技术师带徒培训工作;遴选平衡针等军队中医药诊疗技术列入国家有关部门推广项目计划。

(周登峰)

【干部预防保健工作】 2005年,军队干部预防保健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指示和规定,按照工作安排,坚持以提高干部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牢固树立“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的思想,突出抓好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深入地开展。

积极改进干部体检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体检服务管理方法,认真分析军队干部体检工作的特点规律,研究拟制了《军队干部体检工作管理规定》,对规范军队干部体检服务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编写了《军队干部健康体检指南》,为全军师以上干部和保健人员提供了一部健康体检工具书。调整增加体检内容,修订了 《干部健康体检簿》,体检项目由98 项增加到178项,使体检内容更加贴近广大干部的健康需求。研制了新版《军队干部体检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了基层单机版、医院网络版和机关统计版三个子系统,使干部体检软件兼顾了不同卫生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的应用特点,在科学性、实用性和标准化上得到较大改进。同时,在驻京单位先行试点,对新版干部体检软件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稳定性进行了综合测试评估和修改完善。为全面了解掌握干部身心健康状况,探索干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建立有效的健康评估、疾病预警、动态监测等保健服务机制,加强干部保健工作宏观管理和决策指导奠定了基础。

深入开展干部健康教育。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采取举办讲座、发放保健书籍和光盘等形式,广泛组织干部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军委保健委员会办公室邀请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分别为驻京部队抗战老干部和总后机关干部举办了健康教育报告会。总政、总装、空军和沈阳、北京、南京军区等单位,为离退休老干部和机关干部举办健康教育报告会20余场,发放光盘、书籍等健康宣传资料15000余册。通过健康教育,使广大干部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了保健知识和养生之道,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

加强干部疗养康复工作。适应军队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改革疗养计划和保障办法。召开了全军疗养院管理暨第六届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确立了军队疗养院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以医促疗、疗治结合、重在康复、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全军疗养院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继续开展了医院与疗养院“双向转诊”试点,在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和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专病疗养,全年安排干部保健疗养9.2万人、周密安排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全体航天员疗养, 圆满完成了疗养任务,较好地发挥了疗养院作为干部预防保健基地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送健康和禽流感防治。组织全军干部保健系统广泛开展了为抗战老英雄、老战士“送健康”活动,安排抗战老首长体检,送医送药、送保健器材和健康书籍上门,建立了定期巡诊访视制度,受到老同志的普遍欢迎。按照全军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了军队干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编写下发了《军队干部分禽流感防治手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了保健对象的健康安全。

(郭雨禾)

【药品器材供应管理工作】 2005年,全军药品器材供应管理工作按照全军药材工作的 总体部署,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联勤药材保障改革为重点,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应急突发事件药材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一是结合“非典”和军援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军队处置突发事件药材保障预案》和《总后卫生部卫生物资紧急援外工作预案》,明确了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和职责分工,落实了相关企业和品种。二是圆满完成了救灾医疗物资紧急筹措任务。根据国家商务部和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的通知要求,2005年1月10日—30日,分别组织了援助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索马里、肯尼亚等印度洋海啸受灾5国的8个批次、148种、4930件(箱)、86吨药品和医疗设备的筹措和发放;10月9日,紧急受领了援巴基斯坦地震救灾医疗物资的筹措任务,连夜拟订援助计划,组织有关药材保障机构紧急筹措卫生物资,在不到两天时间里,共筹措药品、卫生敷料及医疗设备2840箱、46吨、113立方米,筹措中核审了所有物资的质量证明文件,组织了物资的质量抽验,印制了中英文说明书,粘贴了“中国捐赠”的彩色标识,并按计划将物资运抵指定机场,保证了国家援助计划的落实。

二、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加强医改用药政策研究。组织军事医学科学院等29个医疗机构采取资料调研、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研究论证《军队合理医疗药品目录》在各级的使用情况、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分级保障情况,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药品保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完善医改用药政策,科学、合理调整用药范围打下基础。

三、加强药材保障机构和药学建设

着力推动药材仓库信息化建设。在全军药材仓(分)库推广应用《军队药材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提高了全军药材仓库信息化管理水平,并在药材审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审计部门好评。

组织军队药检所申请国家和军队计量认证。一是在兰州举办全军新版药典与计量认证培训班,系统学习计量认证工作的相关内容,全军药检所长及业务骨干46人参加了培训,为全军药检所申请国家计量认证打下基础。二是指导全军8个医学计量测试研究总站和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通过了总装备部主管部门组织的军用实验室认可评审,标志着全军医学计量和大型设备检测机构在技术水平、设施设备、质量管理、检测能力等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为提高卫生装备质量完好率,确保使 用准确可靠、安全有效,奠定了技术保障基础。

加强全军药学建设。一是拟制完成了“十五”全军药材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全军药材建设规划。二是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组织完成了《基层部队合理用药指南》、《老年人合理用药》编写工作;对12所医院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使用情况进行了数据汇总和分析总结。三是组织GCP认证工作。配合国家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了401医院、85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现场认证;组织完成了解放军总医院、307医院、空军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老专业的现场复核。四是加强新药管理工作。协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归口管理军队科研单位、医疗机构自行研制或与地方联合研制的药物申请国家药品注册,建立了军队申请国家药品注册信息专网节点,可直接受理军队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研制民用药品的注册申请。2005,受理新药注册申请40个,其中,新药临床研究37个,补充3个。五是组织对32个医院、机关院校门诊部和部队医疗机构制剂基本现状及对制剂的保障需求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修订了《核发军队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建立了有237个制剂室、12800个制剂品种相关信息的“全军医疗机构制剂管理库”。

四、协调组织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和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

协调组织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国际招标采购。委托中招国际招标公司,组织71家军队和武警部队医疗机构对超声波诊断仪、医用直线加速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磁共振成像装置、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各种X线诊断设备等6大类、42个品种、153台(套)医疗设备进行招标采购,总金额约6亿元,是自1999年以来全军统一组织医疗设备国际招标采购规模最大的一次。与市场成交价相比,节约经费1.1亿元。国家商务部以“解放军总后勤部医疗设备国际招标工作成绩显著”为题,向全国通报了自1999年以来军队组织的进口医疗设备国际招标工作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并给予高度评价。

组织驻京单位药品和医用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以国家卫生部等6部委320号文件为依据,采取集中招标和网上竞价两种方式,共有19所医院和350个基层医疗机构参加,涉及25大类、130个小类、2162个规格型号,招标总金额9.9亿元。其中,药品目录共16大类、986个品种,基本涵盖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军队合理医疗药品目录》;医用高值耗材共9大类、130个小类、1167个规格型号,来自全国各地的256家药品、医用高值耗材的生产、经营企业参加了投标。此次招标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扩大了招标范围,通过完善组织程序和评标办法,实施全程监督,提高了 采购信息网络化应用水平,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到实处。

成功举办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2005年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 吸引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家厂商参展,布展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德、韩、西、日以国家形式组团参加。来自军队和武警部队卫生部门和200多个医疗卫生单位的1000余名代表参观了展览和学术交流。展会期间共安排23场涉及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多学科专业的学术活动,另有全军超声、检验两个专业的学术年会,共有2000余人次参加了交流,显著提高了展会技术层次。

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一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军队医疗机构制剂管理办法》、《军队药品仪器检验所业务管理规范》、《军队医学计量管理办法》、《军队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报批和下发工作;二是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办法》宣贯工作,翻译并印制了《实施办法》英文版及中英文对照单行本,方便对外交流;组织设计宣传挂图15000套并印发全军;组织编写《药品法规100问》和《军队药品监督员培训教材》;在第二军医大学组织了“全军药品监督员培训”,为新聘任的167名全军药品监督员颁发了证书,来自全军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的144名新聘任的药品监督员参加了培训。三是举办了全军医院药学管理培训班,重点对《军队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进行了系统培训,来自全军总医院、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和部分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共36人参加了培训。四是指导济南军区组织承办了全军部队卫生装备管理培训班暨药材工作座谈会,组织学习了《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听取了部分单位贯彻落实《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的做法和经验。

组织药品专项监督检查。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办法》颁布契机,组织4个检查组,分别对驻京44个医疗机构的376批次、106104支(片、粒)麻醉、精神药品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抽查,封存了69批次、13060支(片、粒)过期失效的麻醉、精神药品;抽查了广州、南京两个战区内的21个医疗机构的麻醉、精神药品使用和管理情况。

加强监督管理。一是开展药品制剂抽验。按照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抽验任务要求,对133个医疗机构的外购药品进行了抽验,抽取样品涉及156个厂家的378个批次,合格375批次,合格率99.2%。二是开展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举办了全军医院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管理培训班,学习了解了国家开展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展情况,确定了在解放军总医院成立全军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中心,研究部署了全军医院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

6.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 篇六

(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一日谭政在西北局高干会上的报告)

一、关于边区军队一年经验的总结

从一九四二年冬季西北中央局召集的高干会及军政千部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一九四三年的一年,是边区部队大进步的一年。一年的时间,我们在边区部队内解决了一个重大原则性的问题——军阀主义偏向与教条主义偏向的问题,确立了一个以西北局为首的,包括边区党政军民在内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一致的一元化的领导系统,并且发扬了联系群众的与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

还在前年高干会时,我党中央及西北局各同志就指出:八路军、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是有革命优良传统的军队,是在抗日民族战争中全国境内一部分最好的军队。而在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是在基本上完成了党与上级给予他们的任务的,是执行了党与上级的路线的。但是同时又指出:我们的部队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一些偏向,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偏向,犯这种毛病的程度各有差别,而当前的任务则是一致起来纠正这种偏向,发扬优良作风,改变不良作风,以便更好地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更好地执行党与上级的政治任务,更好地进行战斗、生产与群众工作,借以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目的,推翻日本帝国主义。一年以天,我们就是执行这个指示,并在基本上完成了指示所给子的任务的。

一年工年的结果。在军党关系上,军政关系上,军民关系上,官兵关系上,干部上下级关系上,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关系上及各部分军队间的友好关系上,都有显著的进步,这些都是军阀主义偏向与教条主义偏向曾经借以表现它的地方。在军党关系上(所谓军党关系,即是说我们的军队,必须完全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放在共产党及其领导机关的政治指导之下,不能闹独立性),我们不但建立了在边区范围内以西北局为中心,在各分区范围内以地委为中心,同时又保持各自的上下级关系的统一领导,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思想上,行动步骤上,也趋于一致了。在军队与政府,军队与人民的关系上,经过拥政爱民运动与拥军运动,特别是从一九四三年二月以来,军队方面坚持实行了自我批评,实行了坦白运动,将军党之间,军政之间,军民之间一切不良现象,都讲出来,彻底改变了干部与战士的思想;对民众关系不好者,实行改善关系,归还借物,赔偿损失,争论事件错在军队者实行向民众赔礼道歉;军队又大规模地从事生产自给运动,改善了给养,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军队又以大量的劳动力帮助民众生产;这样就使我们的军政军民关系大大的改善了。在军队内部关系上,无论官兵关系,上下级关系,军事工作与政治工年的关系、各部分军队之间的友好关系,凡属存在着缺点的。均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连队军人坦白大会上,将官兵关系上,连队生活上,个人思想上,一切不良现象,不满心理,都讲出来,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增进了亲切友爱的空气,纠正了各种不良现象,平复了不满心理,团结了军队内部。所有这些方面,虽然至今仍然存留着若干缺点,并不能说已经完全克服,但和一年前比较,显然是大不相同了。总而言之,部队中多少存在着的以脱离群众为其主要特点的军阀主义偏向与教条主义偏向,是受到了严重的批判,是基本上被克服了。

这些改造与进步的情形之下,部队的情绪起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部队中存在着消极情绪与不良行为,现在一般均已消失,而为新的情绪所代替了。现在的部队,是充满着战斗热情、生产热情与学习热情的部队,是富于朝气的部队。这种热情与朝气,从去年春季开始高涨,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去年的开荒、除草、秋收往后又紧接着转入整训,中间经过七月间的战斗动员。其特点是:紧张性、普遍性与持久性。现在的部队是充满着进取心的。在生产中,在拥政爱民中,在冬季整训中,都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成批的劳动英雄与模范学习者出现了,许多的模范班排、模范连队出现了。部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也增强了。经过精简改编之后,官多兵少,头重脚轻的现象是被改变了,若干官兵脱节的现象,是被克服了。违反纪律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在这个伟大的运动中,某些环节上的领导作风有了大的变化,军阀主义作风与教条主义作风都受到了批判。现在极大地发扬起来的作风,是联系群众的作风,是实事求是的作风了。

所以我们说,去年一年是我们部队的领导作风进步的一年。由于有了这种进步,才获得了去年一年的真正的伟大的成绩,获得了在我们部队中实行整顿三风的成绩,精兵间政的征集,拥政爱民的成绩,生产运动的成绩,防止奸细的成绩与冬季整训的成绩。如果没有领导作风上的进步,这样大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陕甘宁边区部队的特点,就是它是后方留守的部队。它 守备了数百里河防,但因前方部队的英勇作战,敌人还不敢越河进攻。这些都是和前方部队不同的。但其他一切则都大体相同。特别是在领导作风问题上。陕甘宁边区部队的进步,可以为一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所仿效我们是怎样取得这种进步的呢?

这种领导作风的进步,其过程是从军党关系到军政关系、军民关系,从军队总的领导关系到官兵关系,上下级关系,军事关系与政治工作的关系,各部分军队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官兵关系,上下级关系而论,又是从高级干部到一般干部,从干部到士兵,从党员到非党员。如果去年的进步不是各方面的一系列的进步,而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去做;如果去年的进步不是首先抓住军队总的领导关系,亦即抓住高级领导干部,使之打通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作风,无条件的服从党的指导,作为推动一般干部,影响士兵群众的前提,而是只从下级与士兵身上求解决;如果我们的同志在领导上确有毛病,而在检讨这些毛病时,却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不肯揭露自己的错误;那末,这种伟大的进步就将成为不可能,至少是不会有这样大的与这样快的成绩。去年一年的经验表明,凡是依照这种精神与方法做去的,成绩就很大,进步就很快。反之,成绩就不大,进步就是很慢的。

去年的经验证明,干部的思想改造工作,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艰巨的。干部思想的进步是一切工作进步的枢纽,只有在干部思想有了进步之后,工作的进步才是真正可靠的进步,而如若离开思想进步去求什么工作上的进步,便必然只会是表面的与形式的。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这个真理,已为去年的经验所完全证实。如果我们要从若干错误的领导作风变到正确的领导作风,要从军阀主义偏向与教条主义偏向表现得最典型的部队,在改变这种作风之后,就能飞跃地前进,要使落后分子改变为积极分子.要使自由主义的空气改变为原则立场的空气,要使不好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改变为好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如此等等,都是要从人们思想的进步才能进到行动的进步。差不多可以说,思想的进步过程,就是工作的进步过程,就是群众情绪的进步过程。那里的思想改造做得愈彻底,那里的工作,那里的群众情绪,那里的工作作风的进步也就愈彻底。

根据去年的经验,使我们懂得,对于犯有错误的人们改造其思想,是应该有步骤的,大体上应该是:第一步,揭露错误;第二步,反省错误;第三步,改正错误。没有前两个步骤,就不可能实现后一个步骤。在一切存在着毛病的部队中,三个步骤中,头一个是首先重要的。没有这个步骤,或这个步骤进行得不彻底,就是说,不揭露错误的本质,不对明明错了的东西进行认真的批评,就不能警惕干部,就不能发动干部对于检讨错误,批评错误的积极性。而对于犯错误的人来说,不揭露错误,就无法测知他对自己错误的态度,就无法使他进行自我反省,即使反省,也会多是表面的,应付的,没有下决心的,因而要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去年,边区各地部队曾经检讨过那里的错误,检讨那里的官兵关系与军民关系,开过坦白大会,进行斗争反对军阀主义偏向以及那种对于这个偏向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即所谓自由主义的态度,一次没有做好的又来第二次,第三次,最后果然是做好了。那些至今还没有做好的,便是对于揭露错误做得不彻底,或做得不适当。

但是这里所谓揭露错误,是有方针,并有具体目标的,而不是轻率的随意的指责。我们的方针就是教育干部,改造干部,就是教育士兵,改造士兵,而不是毁伤干部,谩骂干部,而不是毁伤士兵,谩骂士兵。只要犯错误的同志大胆地揭露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并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就不采取过火的斗争方法,不采取处罚与打击的方法。在整个整风运动中,我们是执行了这个方针的,除了少数几个真正的坏分子之外,对一切有毛病的同志,都是没有执行纪律处分的。一时转变不了的,在整风班及干部队慢慢进行改造。我们这样做,是收到了效果的,大部分有毛病的人都转变过来了,许多人并且转变得很好。干部中缺乏和蔼态度,缺乏勤勤恳恳教育士兵的态度,缺乏问寒问暖关心士兵生活的态度,缺乏关心民众疾苦的态度,缺乏廉洁奉公态度的人,现在是改变了,学好了。干部学好了,士兵也学好了。士兵中的二流子变为好人了,想开小差的不开小差了,不满的满意了,破坏纪律的遵守纪律了,懒怠的勤劳了。总之,不论官兵,都面目一新了。这里,我引一个边区部队中的典型例子来说明党的这个方针的正确性。

下面是一个部队的工作报告:

“思想上的转变,可以部队中积极分子的增多和落后分子的减少来说明。在去年三月刚整编时,党员积极分子只有七十七人,非党积极分子只有三十一人。而到去年十二月,党员积极分子增加为一百六十二人,非党积极分子增加为九十五人。刚整编时,党员落后分子有五十五人,非党落后分子有八十二人。去年十二月,党员落后分子减少为八人,非党落后分子减少为十五人。可见这个变化是很大的。”

“干部中贪污浪费,私人做生意,只顾自己享受,不关心士兵生活的现象是被克服了。例如,一九四一年,那时采取了单纯处罚的方法,对于犯贪污浪费等错误的干部撤消了十多个,其中计有营长两名,政教两名,连长两名,政指两名,卫生队长一名,民运干事一名。但在一九四二年,同样的不良现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如果依然采取单纯的处罚方法的话,那就要撤换更多的人,并且事情也不一定会变好。但在一九四三年,我们根据上级的指示,废止了单纯处罚的方法,采取了改造思想的方法,一个人也没有撤换。经过整风与反省,经过坦白大会,经过生产运动与练兵运动,过去犯错误的人都在这种伟大的运动中转变过来了,还是这些人,但是一个整年中没有发现一个再犯严重错误的人。”

上述这个部队,是边区部队中工作与纪律最不好的部队,这是极坏的典型。但因为揭露了错误,展开了群众的自我批评改变了领导作风,提出了正确的积极的任务,并且掌握了治病救人的方针,便很快地转变过来了。至于大多数工作基础好的或较好的部队,一经按照正确方针认真整顿,其进步更是很快的。

由此可见,工作的做好,纪律的维持,是建筑在领导正确与群众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领导正确这个条件,正如列宁所说:“整饬纪律的企图,将不免流为空谈和虚妄。”而在领导正确这个条件一经获得之后,就要着重群众的自觉。去年的经验,也完全证明这一点。过去许多领导机关,对于干部及群众中发生的消极现象,不去检查领导,不去从转变领导着手;不去掌握思想,不去从改造思想着手;并且对于犯错误的人们不去从爱护观点出发促其反省与自觉,而只会用简单的处罚方法,实在都是不正确的。因此,只有从爱护观点出发,从揭露具体的错误到督促犯错误者(包括干部和士兵)反省自己的错误,勤勤恳恳地好心好意地推动他们自动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一个路线,才是完全正确的路线。

这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都是有作用的,不可偏废。但是批评是为着自我批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以批评的手段,答自我批评的目的。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部队中以改造思想为目的整风运动中,斗争目标,是集中在克服军阀主义偏向与对此偏向的自由态度上面,所谓揭露错误也就是揭露这些,这些目标以外的东西,只是联系着它(可以联系与需要联系的),而不是强调它。不要企图同时改正一切不良的东西。而应集中力量批判最主要的一点,其余就会迎刃而解。在一定的斗争目标下,对于联系具体的人一点来说。也只应该选择典型,不应该采取平均主义。这种典型的批评方法与典型的教育方法,是最有力量最有教育意义的正确方法;平均主义的批评方法与教育方法,则是最没有力量、最没有教育意义的错误方法。

去年一年,我们在部队的实践中,发扬了统一领导的思想,拥政爱民时思想,生产自给的思想,提高军事技术的思想与防制奸细分子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教育与实践中,不但军阀主义偏向受到了批判,教条主义偏向也就同时受到了批判。我们的军政干部,在进行工作时,已经能够不受教条主义作风所束缚,抛弃了脱离实际,专尚空谈;重视形式,轻视内容;团结少数,脱离多数的那些不良作风,而懂得了遇事从分析具体情况出发,并懂得了选择典型与抓住典型的方法;懂得了不但要注意事件的形式,尤其要注意事件的内容;冷得了不但要照顾少数,尤其要照顾多数。在进行教育时,懂得采取启发诱导与检讨反省的方法;懂得宣传张治国的作风与门善德的作风;懂得组织张治国运动与门善德运动。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从教条主义、形式王义、平均主义、孤立主义的束缚中,从脱离实际的抽象概念中,解放出来。

去年一年的经验使我们懂得,领导作风上的军阀主义偏向与教条主义偏向,其共同结果,都是脱离群众,而教条主义则特别表现于脱离具体的实践,而以抽象的空谈与形式的整齐为满足。反之,去年工作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绩,还因为我们在克服军阀主义偏向之时,我们就从基本上克服了教条主义的领导方法,采取了和党中央所指示的正确的领导方法。这种领导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每一运动,每一工作,都是先使组成领导核心的各级主要干部先懂得,然后采取群众路线,通过群众,去进行思想动员与舆论动员,使一般干部与广大群众也懂得,然后才动手去做。在动员的过程中,都是根据各族各团的情况去规定各旅各团的总计划(一般号召),然后根据这种旅团的计划及各单位的情况去更具体地规定班排连营的计划,以至每一个人的计划(具体指导)。在执行的过程中,又根据实践经验去检查这些计划,并修正这些计划,使高了的减低些,低了的提高些(具体指导)。在动员过程中,又是使政治工作同志与军事工作同志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每一部队中最有威信的首长的统一指导下,协同一致地去做,故无各自为政之弊。

去年许多大的工作,都采取了革命竞赛的方式。但当群众的情绪还没有感觉到需要实行竞赛的时候,就不应发动竞赛。当这种竞赛情绪在群众中酝酿到大体上成熟了的时机。便应立即号召竞赛、并用一切力量组织这种竞赛。这种时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仅积极分子方面精神上已有充分准备,而且中间分子方面(他们往往占多数)与落后分子方面,也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准备,否则竞赛便会变成少数人突出,只是少数人在做,不是多数人也能做起来的。去年生产运动开始时,有些部队发动竞赛的时机选择得不适当,发动过早,只看到少数积极分子的情绪,没有照顾中间分子与落后分子的情绪,结果这种竞赛的号召便落了空。后来照顾了中间分子与落后分子,重新组织竞赛,便得到了成功。在生产运动与练兵运动中,凡是不但照顾了中间分子,而且照顾了落后分子,竞赛热情激烈计划愈弄愈高,竞赛规模就愈弄愈大,一直坚持到底,完全成了群众自己的事业,不要领导方面的的督促。我们必须懂得,在各种人们的觉悟程度上,中间分子比较积极分子是有距离的,领导的任务,就是在于团结积极分子,吸引中间分子,鼓励落后分子。而我们团结积极分子的全部目的,就是在于吸引中间分子与鼓励落后分子一道儿前进。离开这个目的,积极分子就失去作用,我们组织积极分子的工作,就是多余的事。因此,在任何一个带群众性的运动中,在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上,在我们的组织步骤上,首要的问题,是照顾中间分子和落后分子的问题,要从中间分子甚至落后分子的水平出发,要选择为中间分子与落后分子也能接受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要适应中间分子与落后分子的进度,而规定整个运动的进度。例如,我们在部队的生产运动中组织张治国运动,郝树才运动,胡青山运动,赵占奎运动(不是职工运动的赵占魁),武生华运动,冯振僧运动,冯国玉运动是很好的,很必要的,因为这些部队是很好的,很必要的,因为这些部队中的先进战士与先进的初级下级干部,是本部队生产运动或整训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为本部队战士群众所熟知与亲眼见到,容易吸引中间分子与鼓励落后分子,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容易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因为群众是从自己的切身经验来体会问题,不是从口号来体会问题的。如果我们的鼓动是脱离具体人物、具体事迹的鼓动,便无法使群众了解,无法激起他们的上进心。但是当我们鼓动中间分子与落后分子向先进分子看齐时,必须不忘记中间分子与落后分子的特点。例如在生产的劳作形式上,必须依据体力强弱,并采取相当的资源原则,将劳动力划分为甲乙丙三等,采取不同内容与不同程度的劳作形式,较之平均主义与完全命令式的劳作形式,就会更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分别,我们就会要脱离群众。

在改造落后分子的工作中,主要应采取耐心感化的方法,禁用单纯惩罚的方法,对于逃兵也不是单纯惩罚方法所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采用教育感化方法,更要绝对禁止枪毙逃兵。在这里,首长们从爱护观点出发的亲切谈话是最为有效力的,一定要把这种首长谈话与群众中的自我检讨、自我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发生更大的效力。单纯的惩罚,甚至打骂的方法,只是一种脱离群众而毫无效果的方法。军队中一定要废止谩骂与肉刑,坚决执行一九二九年四军古田会议的决议,一定要把从爱护观点出发从治病救人出发的勤勤恳恳好心好意的处罚方法,并且一定要把谩骂与肉刑以外的、必要的、既按照实情比不可少的正当处置方法,也减少到最低限度。非在十分必要的情形之下,决不轻易采用处罚方法。

一年的经验是很多的,我在这里讲得很不完全,例如整顿三风,精兵简政,拥政爱民,生产运动,练兵运动与防奸运动,均有各自的宝贵经验,我在这里没有一一说到。我所提出的,只是一些共通的主要的经验。并且也不是说,我们部队的军阀主义偏向与教条主义偏向,已经全部的与最后的克服了,不,不是这样。我们部队中存在着的军阀主义偏向只是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将它表现在军党关系,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干部上下级关系,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关系,以及各部分军队间友好关系上的显著不良倾向加以克服,基本上改善了各种关系,并不是说这些关系已经完全的最后的改善。要使各种关系获得更加完满的改善,并使之巩固起来,成为根深蒂固坚强不拔的东西,我们还须继续做很多的工作。至于爱好空谈,脱离实际;重视形式,轻视内容;团结少数,脱离多数的教条主义作风,在过去一年中也是受到了批判的,但是还没有全部克服,尤其是从历史上检讨这个问题,过去我们还没有做。下面我就想就全军的历史问题加以检讨,而着重于政治工作中教条主义作风与实事求是作风两种作风的比较与分析,着重于政治工作中成绩与缺点的比较与分析。至干军事工作方面的教条主义偏向,这里暂时不去提它。

二、关子发扬政治工作中的成绩与纠正政治工作中的缺点

中国共产党从它参加与领导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以来,从它参加与领导为这个民族民主革命而战的革命军队以来。就创设了并发展了军队中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种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教育军队,是以人民革命的精神教育军队。使革命军队内部趋于一致,使革命军队与革命人民、革命政府,趋于一致,使革命军队完全服从革命政党的政治领导,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进行瓦解敌军、协和友军的工作,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解放民族,解放人民的目的,这就是我们的军队和其他军队的原则区别。我们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就是指的这个意思。拿了这种革命的政治工作去和革命的军事工作相配合,就成了革命军队的全部工作。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军中所指导的政治工作是这样做的,国内战争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过去的红军中与现在的八路军新四军中所指导的政治工作,更是这样做的。共产党人在这三个时期的革命军队中所做的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都是收到了成效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彻底拥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如果我们的军队没有共产党领导,如果没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军事工作与革命的政治工作,那是不堪设想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彻底拥护人民利益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而如果没有这种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军队,就不可能是彻底拥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之所以能够如此英勇坚持,艰苦奋斗,再接再厉,百折不回,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这种革命的政治工作,也不但是我们军队的政治工作人员做的,许多的军事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上也都参加了这种工作。同样,许多的政治工作人员也都参加了军事工作。这在内战时期是如此的,在抗战时期也是如此的。

以内战时期来说,我们军队在其初期是创造的时期,其中期是发展的时期。其后期是受到某些挫折但同时有其成绩的时期,政治工作也有其创造、发展与受某些挫折但同时有某些的情形。特别是在内战初期与中期。在对敌斗争的政治工作上,在协调军党关系,军政关系,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上下级关系,军事总之与政治工作关系,各部分军队间友好关系的政治工作上。总之一句话,在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工作上是有很多的创造,以至于到今天还成为我们军队的一部分优良传统。

以抗战时期来说,其初期是生动活泼的,是有伟大成绩的。在这时期内,整个八路军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了抗日游击战争,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于自己的周围,收复了广大的失地。建立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抗击了大量的民族敌人,以至于能够协助处在正面阵地的国民党军队停止了敌人的战略进攻、保障了中华民族不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击败,这些都是做得很好的,很正确的。在抗战的中期,尤其是最近几年,整个军队继续执行了党的路线,与党的许多具体政策,以至于能够抗击了日寇侵华军队的百分之五十八,伪军的百分之九十,以至于能够击破敌伪军无数次的反复的残酷的“扫荡”,能够有效地对付其杀光烧光抢光的所谓三光政策,能够使被敌人再度夺去的许多中国土地,又被我军再度夺回来,能够忍受史无前例的没有政府接济、缺乏武器、缺乏弹药、缺乏药品、缺乏粮食被服的无限困苦,而为中华民族,为同盟各国,坚持了一条中国大陆上最重要最有力的抗日战线,这些也都是做得很好的,很正确的。

总之;不论在内战时期与抗战时期,整个军队为成绩是伟大的,军队政治工作的成绩也是伟大的。军队中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员,也和从事军事工作的人员与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一样,他们是有功劳的,是对中国人民有了光荣的贡献的。

但是,我们的政治工作(这里只说政治工作),是存在过与存在着缺点的,我们应该采取自我批评态度,检讨这些缺点,克服这种缺点,以便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工作,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

例如,当我们提到政治工作中的传统的时候,若干同志往往存在着一种模糊观念,似乎认为我们政治工作的一切传统都是好的,都是优良传统,因而对干过去的传统作风,缺乏批判的态度。因此,就不免对于某些不好的东西与某些不适合于我们军队当时情况的东西。也都奉为天经地义,当作所谓优良传统在发扬。而对政治工作历史上曾经积累起来的许多真正好的经验,真正好的传统,却又被忽视,被抹煞。

我们的政治工作,在内线后期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就其积极方面来说,这时期的政治工作,曾经执行了反对人民的敌人的政策,曾有过很多成绩。这种成绩,主要表现在对敌斗争方面,例如关于鼓励官兵的英勇斗争,关于争取俘虏等。在团结军队内部与团结人民方面也有其成绩。例如,关于争取人民参加军队,军队的更加有秩序,军队中许多好的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教育工作,居民工作中的许多好的工作等(这种成绩主要是表现在中央苏区,及其他几个区域军队中。在另外某些军队中,由于个别同志在政治领导与政治工作领导上的绝对错误,就不但看不出这种成绩,反而摧毁了原有的成绩)。但是,就其消极方面说来,却又产生了一种不正确的作风,这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作风(这种教条主义作风,在军事工作特别是在军事教育工作中也是存在的,这里不去论列)。这种教条主义,在我们工年中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爱好空谈。脱离实际;重视形式,轻视内容;团结少数,脱离乡教。某些同志之所以或多或少地犯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方法论。这种方法的表现,就是他们在许多时候,只凭主观臆想办事,忽视中国革命的实际和当时军队的实际,机械地搬运外国经验,不适当地强调当时军队的正规化,割断我们军队的斗争史。这些同志喜欢从口头上,从形式上强调所谓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但是在实际上,却放松了无产阶级思想(既马列主义)对于从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们在思想上的改造工作和教育工作,实际上不甚重视与不甚强调我们军队所应该认真提倡与认真实行的真正的军党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官兵一致,上下级一致,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一致,各部分军队间的一致等等基本思想,不是严肃认真地把这些思想列为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工作方向,而是把这些基本内容、基本方向,当作不甚重要的东西,却是从形式方面重视了与强调了许多不应该重视不应该强调的东西。

这种作风发展下去,其结果势必产生这样的情形:争取群众的任务有些被轻视了,军队的三大任务,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改变了提法,或被认为不必要了。军队内部团结一致的工作也有些放松了。党政军民关系也不去力求亲密了。军队不尊重党政,军队打骂民众,侵犯民众利益的现象,以及军队一部官长对士兵的打骂现象,虽有指责,也不甚得力了。各部分发队之Z司的友好关系也减弱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在潜滋暗长了。由于山头主义与本位主义的发展,军队的这一部分可以不照顾那一部分,主力部队可以不照顾地方部队与民兵,模范队伍可以不照顾落后队伍,从而在主力部队的若干同志中(这里军事政治后勤三种工作同志都有),生长了一股骄气,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只爱说成绩,不爱说缺点,只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惧怕别人批评,也惧怕作自我批评,有些则更发展到对党与上级的领导机关闹独立性的恶劣现象。所有这些情形,有些在抗战时期有了改变,有些在抗战时期先有发展,后有改变,有些则至今还没有改变。

在党内生活上,内战后期曾经普遍采用了过火斗争的方针,缺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军队中的党内生活,也发生过这种不正常的情形,以致许多不应该受打击的同志受到了错误的打击。抗战时期,这种情形有了改变,但其残余没有肃清,还发生过若干错误地打击不应该受打击的同志的情形。

在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关系上,虽然基本上是团结的,但是存在过某些不协调的情形。在内战后期,曾经不适当地强调政治委员制度,不适当地强调政治工作的地位与权力,并且在实际上是在不适当地强调所谓军事工作人员与政治工作人员的党性的差别,对于军事工作者与政治工作者之间,缺乏合作精神的提倡,是这种不协调情形的来源之一。但是这种不协调,不能一概责备政治工作人员方面,有些时候军事工作人员也要负责任。

在抗战初期,曾经一时迁就国民党,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降低了政治工作的地位,这是错误的。后来改正了,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提高了政治工作地位,这是很对的。政治工年在任何一部分革命军队中,都应有其适当的地位,都应适当地强调它的年用,否则这个部队的工中就要受到损失。特别是在那些政治工作比较薄弱的部队,这样的强调十分必要。对于政治工作地位的过分强调是不对的,但是没有必要的强调,没有必要的地位,也是不对的。

整个军队的方向就是政治工作的方向。因此,政治工作的任务,只能根据我军的基本任务(为反帝反封建而斗争,为战争、生产与群众工作而斗争等)与当前具体任务(如反“扫荡”,发蚕食,生产运动,整训运动,防止奸细,整顿三风,统一领导,精兵简政,拥政爱民,改善军党、军政、军民、官兵、上下级、各部分军队之间的关系等,依当前需要而作具体布置)去规定,不能在我军基本任务与当前具体任务以外再有所谓政治工作的独立任务。政治工作就是以革命精神教育军队,从思想上、政治上与组织上去保证这些任务的完成。如果在这方面强调政治工作的独立性、特殊性,把政治工作任务与整个军队任务分离起来,那便是不对的,那便会是产生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目标不一致,使政治工作脱离实话、显得空虚的原因。任何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工作方法。都是根据情况与任务而产生的,是从属干一定情况与任务的,是应该依据情况与任务的变更而变更的,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也导如此。所以,如果离开军队的具体任务去谈政治工作为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把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与整个军队的具体任务相分离,并把它看成绝对的东西。那是不能不变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的。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有些同志是认识不清楚的,如果现在还有这种情形,便应加以纠正。

应该指出,所有上述一切缺点,无论在内战时期与抗战时期,都不是一切部队同样具备的,其间轻重大小,互不相同,正如各部队的优良成绩,优良传统,也是各有特点,互不相同一样。我们的军队始终是革命的军队,其有缺点,好似一个壮健的人有时生了一点疾病一样.很快就会治好的。

还应指出,上述这些缺点,也不能认为都是由于教条主义产生的,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小资产阶级的广大与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是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教条主义思想的存在与没有被肃清,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则是其主观的原因。一九四二年整顿三风以及实施各种改革以来,这些缺点就逐渐减轻了,某些整风深入的部队,这些缺点就更少了。

还应指出,军队中的教条主义,和内战后期党的领导上的教条主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当时党的领导上的教条主义,则军队是不会单独产生怎样严重的教条主义的。

还应指出,当我们检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时,不应着重在某些个别同志的责任,而应着重在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后工作的借鉴。还应知道,我们的军队工作与军队政治工作,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的军事工作同志、政治工作同志与后勤工作同志的思想认识也是向前发展的,某些犯过错误的同志或是已经进步了,或是正在进步中,或是一经指出就可能使之进步。根据中央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我们应该团结一切从事军事工作与后勤工作的同志,不分彼此,共同工作。

但是应使我们的同志深刻认识,如果我们不从中国革命实际与中国革命军队的具体任务出发,如果我们犯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毛病,我们就会无力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去教育军队,就会无力克服军队上下级之间,军队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之间,各部分军队之间以及军队与地方之间的不正常关系,也就会无力克服军阀主义,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的恶劣倾向。反之,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马列主义的方法论,如果我们善于从中国革命实际与中国军队的具体任务出发,善于调查研究,善于联系群众,那末,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后勤工作)的全般任务就能完成,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目的就能达到。中国革命的经验,北伐战争、国内战争、抗日战争三个时期的经验,都在证明这一论断。

长期革命斗争经验证明,我们军队的任务,不只是一个单纯地对敌斗争的任务,四军古田会议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这一点。由于我们军队的特殊环境,我们在内战时期,曾经规定以作战、筹款与做群众工作作为军队的三大任务。自然,作战是被放在第一位,在战争时期,其他一切都是服从于战争的。但是,如果放弃后二项工作,就不适合于我们的环境。在内战的初期与中期,我们军队曾经艰苦地但是光荣地执行了上述三大任务。这也就是说,在根据地没有建立之前,曾经协同地方党政建立根据地,而在根据地建立之后,又曾经协助地方党政巩固根据地。这样的任务,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也是没有改变的,大家知道,如果不是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协助当地人民,协助当地党政建立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试问这样强大的民族敌人(全部侵华敌军的百分之五十八与全部伪军的百个之九十,都担负在八路至新四至的身上),这样长期艰苦的战争,怎能支持呢?不过在抗战时期,筹款的方式改变了,我们提出了军队进行生产运动的任务。借以改善军队生活与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于是我们八路军新四军今天的任务,就变成战争、生产与教群众工作这样三大任务了。如果把这样三个任务缩小成为一个单纯的作战任务,那就不能适合我们的特殊环境。

为着团结自己,战胜敌人,为着实现军队的三大任务,过去军队的三项纪律,八项注意的精神必须恢复,军党之间、军政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上下级之间、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之间,以及各部分军队之间的关系,必须竭力改善,并建立在巩固基础之上。必须使八路军新四军一切部队,无条件地服从共产党中央及其代表机关的政治领导,才能使军队不走偏向,达到协和全国军民,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

革命至队的内部,必须是团结的方针,必须是合作互助的方针,不能是分门别户、各自为政的方针,不能是互相轻视、互相妨碍的方针。凡属革命军队,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军事工作同志、政治工作同志与后勤工作同志,除应强调专精自己本业,并指出如果不注意本业则是不正确倾向这一点之外,还应提倡,军事工作与后勤工作同志应学习政治工作,参加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同志则应学习军事工作与后勤工作,并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准备去参加军事工作与后勤工作,或竟改变现有工作职位去做军事工作与后勤工作。而在军事工作、后勤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关系上,则应强调彼此的合作。不错,这些工作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因此才分为几种工作。但是这些工年都是为着团结自己战胜敌人一个目的,这些工作的进行又必须取得和谐的合作。因此,凡是能巩固这种合作的,既应受到赞扬,而如果是妨碍这种合作的,即应受到批评与指责。

在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总方针下,革命军队内部的争论问题,只应该是思想倾向与政策方针的原则性的争论,只应该是正确原则克服不正确原则的争论,并且只是因为这种争论,是有助于巩固党的领导,巩固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及其他各种关系,记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借以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目的。任何的争论都应该完全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去进行。而如果是多少离开这种立场的争论与对立.就都是无原则的,是不应该允许其存在的。

在我们军队中,应该把尊重工农出身的干部与尊重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尊重老干部与尊重新干部的方针,同时提了出来,并使这些干部很好的结合起来。应该使人们懂得工农干部的长处,我们军队中有大批的革命工农干部,他们已在历史上形成为军队中一部分起主要领导作用的骨干,正是我们军队的优点与特点(在党务工作、政府工作、民众工作中也是这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忠诚可靠的,并特别能吃苦耐劳,英勇奋斗。轻视工农干部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但是同时,又应该使人们懂得革命知识分子的长处,我们军队如果没有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就不能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目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忠诚可靠的,他们的缺点,经过锻炼(特别是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是能够改造的,轻视知识分子的思想也是不正确的(在党务工作,政府工作,民众工作与文化教育工作中,也是这样)。无论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都可他们自己的短处,都不应该骄傲,而应互相学习其长处,去掉目己的短处。

军队中的老干部是军队的主要骨干,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如此坚强的军队。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干部,轻视老千部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同时,应该尊重新干部.因为新干部我们军队的新鲜血液,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军队的发展与壮大,轻视新干部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老干部应使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而老干部尤应随时随地,特别表示欢迎与尊重新干部的态度,以便于从各方面吸收新干部加入我们抗日的军队,壮大我们的抗日力量。

从地方工作中吸收到军队来工作的干部,新的与老的,工农出身的与知识分子出身的都有,这是扩大军队干部的一大来源,我们应该表示尊重、欢迎与和气地同他们一道工作的态度。他们初来时,在工作上有些不习惯,不熟练,是很自然的,我们应该善于帮助他们。

我们军队中,在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的关系,老干部与新干部的关系,原有军队干部与新来地方干部的关系,这些问题上,是存在着不正确的观点的,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宗派主义观点,是应该纠正的。

在军队的政治教育中,要把培养高度的对敌仇恨与争取敌军俘虏二者区别而又统一起来。没有前者,就不能振起一往无前、杀敌致果的士气,没有后者,就不能瓦解敌军官兵。应该使我们军队的指挥员战斗员都懂得,在战斗时,集中一切力量去压倒敌人,迫使敌人投降,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应坚决的歼灭他们,或俘虏他们,这就是我们军队一往无前、杀敌致果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是我们军队非常宝贵的历史传统,今后应该在我们军队中大大提倡。但是在战斗解决以后,对待俘虏的政策,就不是这样,这里应该转变为说服态度,从思想教育上、物质待遇上、政治态度上争取他们,将我们在战斗前与战斗中对于敌军的宣传变为事实,借以瓦解敌人的队伍。拿中国的老话说,如果前一种态度可以叫做“霸道”(革命的霸道),那么后一种态度就可以叫成“王道”(革命的王道)。如果拿前一种态度应用于后一种情况,那是不对的。分别而又同时发扬这两种态度,正是我们的历史传统,今后应把这一点更大的发扬起来。

如果说对敌人用是“霸道”,那么,对同志、士兵,对人民、对朋友,就是用“王道”。对前者是打击,是消灭,对后者是尊重,是说服。如果不去学会分别这两者,如果把对待敌人的态度有时稍微误用了去对待同志、士兵、人民与朋友,那就是犯了极大错误。严格地分别这两种态度正是我们的历史传统,今后同样应当予以大大的发扬。

在我们军队的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比重上,应依照部队的具体情况与规定。依照具体的需要,在一个时间内,对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有所侧重,例如,在部队政治教育特别缺乏时,应当多费时间、多费精力去着重进行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一般地说来,在分配二者的时间上,军事教育应占的比较多些,政治教育及文化教育则应占的比较少些,不可拿许多不必要的繁琐的会议、汇报去占据军事训练的时间,许多政治教育工作与政工会议,则多利用各种间隙与机会去做。这种时间上的分配,决不能被误解为是降低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恰好相反,我们认为政治工作是我们军队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必须使人们懂得,认真的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轻视政治工作的观点,都是不对的。但是,现在有些军队中将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及其他政治工作活动占去了太多的时间,减弱了军事训练的时间,这是应当纠正的。

在军队的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比重上,政治教育应占第一位,文化教育则占第二位,借以提高部队的政治情绪,政治认识与政治质量。但革命军队的文化水平,是应该提高的,不能误认为只要政治,不要文化,我们可以而且应达利用各种间隙与机会去进行识字运动及其他文化活动。在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的情况下,文化教育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应多加些力量去做。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彻底拥护人民利益的,是以工农为其基本成分的。但是我们绝不拒绝从地主富农资本家阶级出身,而真心愿意献身于抗日战争,真心愿意服从共产党领导的那些人们,参加我们的军队。这些人们的缺点,甚至严重的缺点,那是会有的,放任这些缺点是不对的。但是这些缺点是可以纠正的。我们不是排斥或歧视他们,而是欢迎他们与尊重他们,和他们一起奋斗,在奋斗过程中逐渐地帮助他们克服其缺点。

对于军队中的二流子(流氓),应和对于地方上的二流子一样,采取改造与感化的政策。听任二流子习惯存在,是不对的,单纯地排斥与洗刷二流子,也是不对的。绝大多数的二流子是可以经过教育,变为好人的,只要我们的政策与方法不犯错误。

对于会门与土匪,也应采取逐渐地有步骤地感化与改造他们的政策,不能是单纯地排斥与打击的政策。除非我们尽了一切力量去争取,而某些会门或土匪还是坚决站在敌人方面反对我们,才可以采取某种打击手段。但在打击之后,又应继之以争取。

抗战时期,各种对敌的斗争的政治工作,争取敌伪军俘虏的政治工作,武装工作队的政治工作、争取广大民众加入军队的政治工作,组织民兵与游击队的政治工作,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到军队中来的政治工作,团结地主资本家阶级和我们一道抗战的政治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的政治工作,以及其他做得有成绩的工作,凡属有积极意义的,都应该继续坚持与加以发扬。

如果我们部队中对于上述各项问题发生了思想上的偏向,那就应当加以纠正。此外,在我们军队的政治工作中(同时也在军事工作中).还有几个毛病,在前面虽已提到,但是没有着重说清楚的,需要在这里说清楚。这些毛病并不是每个部队都是一样地存在与一样地严重的,陕甘宁边区部队在去年一年中又已经给了许多的改造。但是这些毛病是这样显著与这样引人注目,使我们不得不提出示加以分析,以期唤起同志们注意,加以彻底的克服。

那些毛病呢?第一个毛病,就是形式主义。常有这样的情形,当有些同志做工作计划时,他们的计划常是随时可用、随地可用的照例文章,他们只知道习惯了的一套老公式,不知道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形式主义。

在我们的政治教育问题上(军事教育上也有某些相同).我们教的东西与战士们需要的东西,有些是不相符合的。例如,有些同志在战士面前专门喜欢谈论国际大势与国内大势,却不愿意谈论本地本军与本连本队的大势。把这种自己所最清楚的同时又是战士群众最需要最欢迎的具体事物,抛弃不谈,却喜欢向战士们输送大批的抽象概念。又如,有些同志常常喜欢凭空教导战士们要守纪律,要做模范,要英勇坚决,却不愿意把现成的,活的,动人的模范人物,英勇事迹,讲给战士们听。似乎这样的东西,没有讲的价值,只有大批概念,才是无价之宝。在这种情形下,教育的内容既是教条主义的,教授法、学习法、测验法也是教条主义的。教的人不管被教的人懂不懂,只管教下去,为的是要“完成计划”。学的人也就只得把听课当作一种负担,当作一门差事,虚应故事,从来也不知道要联系自己与发省自己。在测验的时候,只知算问答的分数,不知看实际的行动。这种情形,在许多部队中存在着。在这些部队中,不但对战士的教育如此,对党员的教育也是如此,不但对政治教育如此,对文化教育也是如此。不重内容,但重形式的形式主义作风,成了我们宣教工作的一个严重毛病。这种情形,就陕甘宁边区说来,一九四三年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干部的思想上.还是没有彻底解决的。

我们的有些支部工作,也犯了形式主义的毛病。有些同志,当他们去检查支部工作、讨论支部工作的时候,当一个支部书记在布置自己工作的时候,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会议与汇报,名曰“建立会议制度”,“建立汇报制度”。会议与汇报执行得好的,就是“模范”,不好的,就是不模范,几乎把会议与汇报当做中心,当做一切。因此,支部忙于开会,党员忙于到会,结果是大家讨厌开会。为什么如此?因为这种会议是毫无内容的,枯燥无味的。战士们讨厌这种汇报,因为这种汇报多是消极地向战士们找岔子,反映所谓“怪话”,因此,引起群众不满。这种所谓会计与汇报,只是使支委脱离党员,党员脱离群众。象这样的支部工作,是没有法子做好的。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如果不是按照每一部队的特殊机能(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卫生队、运输队等等)及每一任务的特点(作战、训练、生产、做群众工作等等),去进行不同内容与不同形式的政治工作,而是对于什么都做成一样的政治工作,那就是一种很厉害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在若干部队中是存在的,是这些部队的政治工作所以缺乏生气的原因。

有些部队中写报告填表格的制度,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上级机关规定许多报告项目与表格形式,生硬地要求下级(特别是营连)去做去填。在此种要求下,下级只得拼命地做上去,填上去。但是这些东西的内容大都千篇一律,很少实用,徒费精力。上级得了这种东西又往往堆在一起,不加分析与整理,结果化为废纸,无所用之。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我们军队中的许多组织形式是不合实际需要的。例如,有些政治工年机关分了很多的部与科,收罗很多的人堆在机关里,结果人员越多,工作越少,忙的多是一些琐碎的形式上的工作,真正的领导工作反而做得少了。又如连队中的工作网,十人团,青年队,政治战士,也变成了形式上好看,实际上无用的东西。

总之,凡属不合实际需要、徒具形式的工作方式与组织形式,都属于这一类,这是第一个毛病。

第二个毛病,就是平均主义。这里所说的,是指我们有些同志做工作计划时,不知道抓住中心;检查工作时,不知道找典型;解决问题时,不知道从某一个关节着手。以至他们的许多计划,常常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早已成了日常习惯的业务,也要列入所谓计划之内,把一些不关痛痒的东西和主要的东西同时并列在一起,这样搅在一团,毫无眉目的所谓“工作计划”。完全失去了工作计划的意义。有些部队的同志不知道,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只应该有一项为当时情况所要求的中心工作,而以其他若干必不可少的工作附属之,而是同时发动做很多项工作,想在这很多项工作中获得成绩。但其结果则是一项也做得不彻底,一项也得不到满意的成绩。我们有些同志在检查工作时,可以把所有的连队都跑一遍,把政治工作的各个项目都考查一遍。但是结果呢?仍然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分析问题,没有找出事件的症结,加以恰当的解决。所谓“总结工作经验”,变成了一句空话。这些都是很严重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工作方法,其原意是想样样做好,但其结果一样也做不好。这种平均主义方法,同形式主义一样,其性质是主观主义的,因为它是从主观臆想出发,不是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第三个毛病,即是重号召不重组织,以一般号召代替具体指导,换句话讲,就是空喊。我们看到有些同志提出的口号是不适当的,他们没有估计那里的工作性质,没有顾及那里的群众情绪,他们所号召的东西,并不是那个部队实际上所需要的东西。即使号召是正确的,我们也看我们有些同志发出的号召是不负责任的。一个号召发出之后,第二个号召接着又来,在那里,许多工作是在号召上打圈子,永远停留在号召的阶段,许多工作常常是有头无尾的。这是对工作的开玩笑态度,极端不庄重的态度。这种态度,对政治工作,对领导机关,都只会损失威信,得不到任何好结果。与此相反,我们应该根据“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一经提出号召,就应组织实行,并在实行中,突破一点,取得经验,指导其余。如果没有具体指导,则所谓一般号召,就是自己给自己取消了。

第四个毛病,就是有些同志的孤立主义。不是人家孤立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这些同志,首先,不把政治工作看作是群众工作,不从群众观点出发,不采取群众路线,不组织群众行动,宁愿将政治工作锁在狭隘的圈子里,只有少数政治工作人员在做,在忙,广大群众却在那里闲着。许多事是可以而且应该协同军事工作同志一起去做的,但是我们不愿意去找人家,宁愿使工作老是抓不开。至于动员了群众的,也有这种情形,在那里,不知道照顾群众的需要,而是违背这种需要、不知道考察群众的情绪,而是忽视群众的情绪。从而关于领导群众的艺术问题,关于如何团结积极分子,巩固中间分子、提高落后分子的问题,关于党与非党群众的联系问题,关于宣传鼓动工作与组织工作互相配合的问题等等,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或者完全被忽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政治工作,就不能不一般化与简单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政治工作,就变成了少数人脱离群众而孤立起来的所谓“工作”。此外,有些同志在解决问题时,不凭自己的本领,不凭自己勤于向同级、向下级、向群众去商量、去学习,借以取得知识,取得经验,而只凭自己的工作职位,只凭行政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至于不得不把事情弄坏,有时甚至毫无办法,只好拿大帽子压人。这种脱离群众的工作方法,就是孤立主义的方法。

一总起来说:形式主义的作风、平均主义的作风、空喊的作风与孤立主义的作风,本质上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作风,都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作风。这种作风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不是革命军队的作风。它同党的作风,革命军队的作风,是不相容的。政治工作中存在着这样的作风,就会减弱它的革命性,即使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政治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如果这些作风不改变,仍然无力完成政治工作的任务。我们的政治工作曾经有过很好的传统,古田会议的决议,就是这种传统的一个具体表现。过去工作中,凡是继承了并发扬了这种传统的.那里的工作就充分地表现其革命性与创造性;反之,就表现死板僵化,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毫无力量。现在在陕甘宁边区部队中,在整个八路军新四军中,都有很多生动活泼的创造。在长期抗战中,产生了很多的战斗英雄,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他们没有形式王义.也没有平均王义,没有空喊,也没有孤立主义.他们是实事求是与联系群众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应该表扬他们,应该展开每一个部队中学习战斗英雄、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的运动。干部中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善于把任务提出来,善于启发他们,善于鼓励他们,他们就会蓬蓬勃勃地活跃起来,发扬自己的成绩,纠正自己的缺点,即使在过去工作中曾经犯过错误的同志,也会在这个群众运动中改正过来。经验已经给我们证明:干部中群众中蕴藏的正气,热忱,创造性,积假性,一经被启发,就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就会变成长江大河,一泻千里,那时来看我们过去的缺点,就会显得不过是象太阳中的一些黑点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本来是太阳,这个太阳是要照耀全世界的。

三、关于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中的一些规定

根据上述陕甘宁边区部队一年工年的总结与全至历史上的一些总结(不是全部总结),使我们感觉我们政治工作中现存的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应有某些修改,并加入许多新的东西进去,才能适合目前军队的需要。但是我在这里不准备来说全部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问题,只说这个问题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则待将来再讲。并应指出,我们的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有些还是好的,应当保留的,这里所说的修改,是指那些已破长期经验证明不适合实际需要的东西。其中有些是仅具形式而无工作内容的,有些则由于情况变化,从前合用的,现在已经不合用了。

一切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大体都有基本的与临时的两种。带基本性质的,应当使之固定起来;带临时性质的,则不还当固定,而应当信据具体工作的性质去选择,依据环境与任务的变更而变更,在工作中.应当创造新的组织形式和建立新的工作制度,不应当留恋已经陈旧了的东西。这里的原则是:凡属便利于组织和支扬广大战士群众积极性,借以完成一定任务的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便应当充分利用之;如果某种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不便利于组织与发扬广大战士群众的积极性,完成一定任务的,就不应当采用,已经采用的就应当废止,而代以新的东西。例如我们从战争中,从整训运动中,从生产运动与拥政爱民运动中,创造了战斗英雄会议、劳动英雄与模范学习者会议,连队军人坦白大会等,都是很好的组织形式,应当予以发扬。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一)连队中的会议制度与汇报制度,必须加以改革。过去有些部队会议太多,一个连队每月有多至四五十次的,空虚繁杂,徒耗精力。今后不论是属于行政的,党务的,或政治工作的,也不论是属于党员的,非党群众的,或干部的,凡属工作性质相同,到会人相同,又不妨碍机密能够合并举行的,应当合并举行;不能合并必须单独举行的,才许单独举行。一切会议,必须是有内容的,例如充分切实检讨工作,教育同志,解决问题等。凡无此类具体内容的会议,一概取消。一切会议汇报,都应注意节省时间,会议次数不应过于机械的去规定。党员向组长,战士向班长的固定汇报制度,已成形式的东西,且使战士讨厌,应予取消。

(二)连队工作网的作用,是为着对付奸细与逃兵。但是证以过去经验,依靠少数耳目与固定的同对付奸细,是不起多大作用的。防止逃兵,争取与巩固动摇分子的工作,是支部的责任,是所有党员及所有革命战士应做的工作,是属于一般的政治工作,不是防奸性质的工作。对逃亡分子的政策.主要是争取,是说服、教育、感化,是改善工兵关系,改善管理制度,改善连队的物质生活,从这些积极方面去解决问题。逃兵归队时,应取欢迎态度,使他心,禁止轻视、讥笑与打骂。过去许多工作网用反侦探的方法对许企图逃亡的分子,是错误的,反而妨碍了争取。因此,今后连队固定的工作网无存在之必要,应予取消。只在必要日,临时布置侦察员,任务完毕。这种临时组织即行消失。

(三)连队中的十人团,在对付逃亡,巩固部队上,起过某些作用。但是由于其工作过分注意消极防制的方面,忽视从政治上去积极争取的方面,而且这种组织只有在新兵居多数的连队.或逃亡盛行的时期,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在没有此种情况的一般连队中,无组织十人团的必要。只是在需要这种十人团的特殊情况下,才去临时组织之。

(四)在青年占多数的连队,应当重视青年的教育工作,过去青年队组织曾超过某些教育青年的作用。但是,过去的青年队,由于不注重发挥青年群众的积极性,以与成年协同奋斗,往往使青年说离成年而突出。又由于过去从外表上强调青年的组织生活与特殊教育,而连队中青年与成年的组织生活及各项教育,又大都是一致的,因而使青年队的工作,变成空虚与无力。今后不必有固定的青年队的组织与纪律,不必有固定的青年特殊教育,也不必有固定的青年会议主持与汇报制度,而应在连部或队部的指导下,开一些非固定的青年会议,借以教育青年,启发青年的积极性,并使他们与成年一道,努力于共同工作。

(五)连队中的政治战士,因无一定工作内容,应予取消。

(六)在取消连队中的工作网、十人团、青年队与政治战士等固定形式之后,关于反逃亡的工作、防奸工作及青年工作,均由支部集中领导,按照实际需要,规定适当的具体办法。支部应注意利用军人俱乐部去做自己的工作,很多带群众性的工作,均应通过军人俱乐部去做。过去有些部队把军人俱乐部看成只做文化俱乐部工作的机关,致使俱乐部工作内容贫乏,今后应扩充俱乐部的工作内容。

(七)由于发展了伟大的生产运动,把连队的经济工作提到比前更加重要的地位了,因此应当重视连队经济委员会的组织及其工作。连队经济委员会应由选举产生,官长可以当选,但不超过三分之一。其职权为计划、组织与监督连队的生产、消费及防止贪污浪费,为连队全体人员特别是为战士群众谋物质福利的一切必要事项。连队经济委员会应脱离俱乐部而独立,支部应经常注意其工作。

(八)改变支部与连队政治工作并立的制度。支部除接受总支委领导之外,应该接受连指导员的领导,指导员兼任支书。支部在纯粹党务问题上(如接受党员、开除与处分党员,以及处理党内纠纷等),应当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得个人包办。在全连事务和政治工作方面,支部应经常与连长取得意见上的一致,并应尊重连长的意见。

(九)根据中央决定,每年旧历正月为拥政爱民月,举行拥政爱民运动。全军应利用这个时间,在所有连队中进行拥政爱民的深刻教育。这一制度的规定及其认真实行,将使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军队与地方关系获得极大的改善,全军都应重视这一方式。

(十)每年举行一次至三次以教育为目的的反省坦白运动。每个连队,在一年中选择一个至三个适当的机会,每次三天至五天,举行连队的反省大会,根据“眼前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在高度的同志友爱互助精神之下,使每个干部与战士均把心中的不满情绪,打骂现象,想逃亡的心理,奸细分子勾结与破坏的现象,物质困难情形,侵犯民众利益现象,不尊重党政不尊重上级现象.以及教育工作与经济工作中的缺点等一概反省出来,坦白出来,然后由连队支部及行政首长收集起于,一面反映到上级去,一面讨论改善各方面工作的切实办法。这种方式,现已在很多部队中证明是发动群众积极性,提高战斗情绪,提高领导威信,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消灭逃亡现象,破获奸细分子,改善各方面工作的很好方式,上级领导机关很好地注意组织之,应在事前有各种积极准备及精神上的酝酿,使这种大会在不是勉强的,而是自然的,不是惩罚的,而是教育的,不是冷淡的,而是热烈的空气之中去进行,使这种大会成为干部与战士团结一致的真正教育性质的群众大会。如果一年中开两次至三次时。其中有一次可在拥政爱民月内举行。

(十一)以分区以旅以团或以营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战斗英雄、劳动生以各方面模范工作者的会议(如果合开时,可以总名之曰群英大会)。各种英雄及模范工作者,应经过认真的选择与民主的选举,真正是广大群众所佩服的人物,并在选出及开会以后,经常注意培养他们。这些英雄及模范工作者中,大多数应从战士及杂务人员中选出,但须有相当一部分从初级下级及中级干部中选出,在这种大会上,应给予优异者以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奖励,并在报纸上予以发扬,号召群众学习他们。(十—)恢复古田决议的党的代表会议制。分区为单在或旅团为单位全年举行一次。代表经选举产生。

(十三)恢复古田大议的书宣组联席会议,分区或旅或团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

(十四)全营集合讲话,每月一次。一有可能,举行全旅及全团的集合讲话。应重视此种集合讲话,把它当作提高战士情绪、统一全军意志的主要方式之一。此种讲话,由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负责人共同出席。此种讲话的精神,应是鼓励多于批评(连队集合讲话亦应有此种精神)。

(十五)报告与表格的目的,是为着反映部队及其工作的实展情形,使上级能够据以了解那里的问题所在,给以适当的指导。今后应当废止那些不分析工作发展过程,不指明问题在什么地方,千篇一律,毫无内容的报告方式,提倡能够生动地反映工作发展过程,能够指明成绩所在及为什么获得此种成绩的原因,能够指明矛盾所在,困难所在,问题所在及为什么发生此种矛盾,此种困难,此种问题的原因,以及自己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困难与问题的意见这样一种报告。少作按周按月按年的报告,多作叙述事件起讫,叙述过程发展的报告。表格也要废止繁杂而不切实用的,提倡简明而切合实用的。

(十六)机关工作人员应以少而精为原则。并应改造某些机关工作中所盛行的那种“办公事”式,而忘记了群众,忘记了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的不良作风。

7.军队后勤工作总结 篇七

关键词:军队后勤,绩效管理

后勤绩效管理是以绩效考核为核心,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管理思路和方式。从后勤绩效管理内涵和部队长远发展来看, 推行后勤绩效管理, 既是提高后勤管理效益的有效途径, 也是发挥官兵主体作用、启发自我管理的实现需要, 更是我军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着眼长远发展, 遵循简约原则

1、目标分解应简洁明确。

分解目标是后勤绩效管理的起点和依据, 让每个岗位人员明确奋斗目标, 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目标分解必须尽量简洁, 一目了解, 否则不仅影响后勤绩效管理成效, 更容易因目标繁杂而无法实施, 最终导致中途夭折。开展后勤绩效管理, 基层岗位一般要分解为3-5个目标、师团岗位要分解为6-8个目标为宜。在目标分解时, 不仅应界定每个岗位在后勤绩效管理周期的工作目标, 还应明确具体标准, 以及完成的时限和方式方法, 力求让每个人都清楚每个阶段应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措施来完成, 为后勤绩效管理的良性运行奠定基础。

2、考核评价应简捷实用。

考核评价是实施后勤绩效管理的核心, 能否做到既简便易行、又切实管用, 对确保后勤绩效管理健康、可持续运行非常重要。一方面, 要求考核评价的内容必须直指要害, 坚持有所考、有所不考, 择其关节确定绩效考评内容, 防止事无巨细、重点偏移;另一方面, 确定考评内容、考评方式、评定标准, 要针对工作实际, 结合大多数人的能力水平, 通过量化数据、图表对比、评审关键业绩指标等简捷有效的方法, 避免过分注重程序和形式化的问题。

3、绩效沟通应简便有效。

后勤绩效管理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持续沟通的过程。确保后勤绩效沟通简便有效, 一是态度要真诚, 上下级对目标的一致性达成共识, 消除对立情绪, 确保沟通顺畅。二是指导要务实, 思想作风要实, 指出问题符合客观实际, 意见建议可操作/能落实。三是角度要辩证, 既要看表面现象, 更要分析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联系, 尤其要善于抓住问题背后的问题, 以提高沟通实效。

二、着眼打牢基础, 提高管理素质

1、抓教育引导, 推进观念转变。

强化思想认识, 确立与其相适应的管理观念, 是推行后勤绩效管理的关键所在, 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只有在思想上认同绩效管理理念, 并内化于潜意识之中, 成为自觉行动, 才真正具备在军队推行的基础条件。当前, 要通过反复教育, 引导官兵转变以往以“堵”为主的被动管理观念, 确立以“疏”为主的主动管理观念;转变以往“重奖轻罚、以奖为主”的管理观念, 确立“奖罚并重、问责为主”的管理观念, 避免走传统管理模式疲于应付的老路子。

2、抓系统培养, 提高理念素质。

推行后勤绩效管理, 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 既没有现成的理论成果可以搬用, 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坚持理论先行, 积极研究适合我军后勤发展的绩效管理理论, 形成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 要发挥院校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开设后勤绩效管理课程, 使部队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层次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 要加大部队自主培训力度, 采取以会代训、办班集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理论辅导, 以提高基层管理者能力素质。同时, 应采取试点先行、渐进实施、整体提高的办法, 通过抓试点摸索规律, 积累经验。

3、抓实践锻炼, 提高实际能力。后勤绩效管理,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要紧贴使命任务, 在组织重大活动、完

成大项工作、执行关键性任务过程中一并组织实施;要紧盯重点难点问题, 在破解当前部队瓶颈问题上去突破;要纳入经常性工作落实之中, 成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 与工作结合起来运行, 切实通过实践锻炼, 增强实际本领。

三、着眼推动落实, 坚持严明奖惩

1、突出严肃性, 坚持刚性执纪。

令严方可肃军威。当前, 部队后勤管理长期存在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甚至是“干的越多毛病越多、少干不干好事不断”的问题之所以久治不愈, 原因就在于对管理失职行为的处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尤其是绩效与奖罚脱节, 导致忽视管理责任、轻视管理成效。由此可见, 推行后勤绩效管理, 必须在强化责任严肃性上下工夫, 切实对那些只抓显绩、不抓潜绩, 工作标准不高、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依法实施严惩;对绩效明显、贡献突出的, 依法给予重奖, 做到有过必罚、有绩必奖。

2、强化明晰性, 奖罚指向具体。

把后勤绩效奖罚落实到具体工作、指向具体人身上, 保证监管执法切实到位, 是推行后勤绩效管理的关键。一方面, 奖罚内容要具体可查。本着统一标准、便于衡量的原则, 坚持用绩效奖惩这把“尺子”准确度量, 提高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奖罚对象要具体到人。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 把后勤绩效管理具体到每个岗位, 奖惩到每个具体人身上。

3、注重实效性, 严格过程控制。

后勤绩效奖惩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特征, 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实际效果, 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对好的单位和个人, 要及时表彰奖励, 积极宣扬鼓励;对存在的问题, 要坚持细查严究, 真查真罚, 并及时深入分析, 拿出措施办法, 加以有效解决。切实通过行之有效的过程控制, 不断明确各级的绩效目标、绩效责任, 帮助他们及时修正偏差, 统一认识, 确保后勤绩效目标的最终实现。

4、确保公正性, 力求客观真实。

如果后勤绩效评价结果不公平, 不仅不能调动各级提高管理效益的积极性, 反而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扩大后勤绩效管理的公众参与, 加强基层官兵参与后勤绩效评估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 建立公开听证、民意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 搭建官兵参与平台。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通过对实际工作的考核考察、监管监控, 以工作绩效为依据进行综合衡量, 最终确定后勤绩效考核结果, 最大限度地确保公平公正。

四、着眼有序运行, 完善制度体系

推行后勤绩效管理, 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必须依靠法规制度作保障, 使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当前, 应着力完善三个机制:

1、组织领导机制。

后勤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 原则上要按现行领导体制来组织落实, 不另设机构, 不增加员额。在此基础上, 应结合各自实际, 进一步明确各级的后勤绩效管理职责、权限, 如哪些需要党委和主官关注, 哪些需要机关业务部门关注, 哪些需要基层干部和具体岗位人员关注, 等等。把这些问题以法规制度形式明确下来, 从机关到基层、从领导到士兵, 每个层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 从而形成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

2、规范实施机制。

主要是对后勤绩效管理实施过程的目标分解、考核评价、沟通激励等环节在制度上作出相应规范。如, 制定后勤绩效管理目标后, 要建立考评组织, 确定考核内容, 制定考核标准, 结合实际确定考核方式方法。再如, 在进行绩效沟通时, 各级管理者要结合定期的形势分析、工作检查、通报讲评等时机, 采取座谈、教育、引导、交流等各种办法, 不断加强与下级的沟通, 确保后勤绩效管理的有序运转。

3、效果评估机制。

一方面, 要依托军内网络平台, 完善后勤绩效管理过程全透明式、动态式的监控模式, 实现对后勤绩效管理由人的监督评估向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监管转变, 进而构建电子绩效管理机制;另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按照规定的内容、标准、时机、方法, 对履行绩效管理职责、落实绩效管理制度、组织绩效管理学习训练等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专项与综合相结合、伴随与定位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查找存在的问题, 及时督促整治, 确保后勤绩效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改, 提高后勤绩效管理实效。

参考文献

[1]韩纪民著:《现代军事后勤思想研究》,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吴钺章主编:《基层后勤管理》, 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8月版。

8.军队后勤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军队后勤期刊 编辑素质 编辑队伍建设

随着出版业信息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军队期刊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已成为其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我国军队期刊的有机组成部分,军队后勤期刊的信息化、数字化也是大势所趋。军队后勤期刊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学术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军队后勤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和观念能否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因此,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成为军队后勤期刊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军队后勤期刊编辑人员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与普通期刊的信息化、数字化相比,军队后勤期刊的信息化、数字化既具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军队后勤期刊的编辑既要具备其他期刊编辑共有的技能和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基本的专业素质、社交能力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等,同时还要有适应军队后勤期刊信息化、数字化所特有的素质和技能。概要而言,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除了具备较高的军事素质和编辑素质,还需具备品牌观念、编辑策划能力和网络素质。

1.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需具备品牌观念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品牌观念。期刊品牌是期刊办刊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视觉理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数字化信息传播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没有独特的品牌形象,期刊就不能吸引读者,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其影响力也会日渐式微。因此,军队后勤期刊编辑必须树立品牌观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期刊内容,塑造良好的期刊品牌,才能吸引读者,使期刊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与地方期刊相比,军队后勤办刊经费主要靠上级部门拨款,没有经营和盈利的压力。这既为军队后勤期刊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可能会导致部分编辑人员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因此,要按照军队后勤期刊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推动编辑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促使军队后勤期刊编辑人员树立品牌理念,军队后勤期刊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才能具备坚实的基础。

军队后勤期刊编辑要牢固树立品牌观念,首先要进行准确定位,要面向军队后勤建设的实际,倾听军队现实的需要;同时,各期刊要突出内容特色和装帧设计特色,以求更好地抓住读者,为服务军队后勤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需具备专题策划能力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是信息爆炸、媒体泛滥的时代,各种媒体都在争夺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对期刊而言,编辑人员需要具备选题策划能力,必须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找准热点、难点,策划期刊的专题或栏目,并组织相关作者撰写反映主题的文章。

选题策划能力对于军队后勤期刊编辑来说尤其重要。一是军队是高度严密的组织机构,必须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作为“喉舌”,军队后勤期刊必须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认真做好专题策划,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机关的决策部署,发挥应有的宣传指引作用。二是军队后勤期刊必须根据新形势下军队后勤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选题策划,把研究、探索、回答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己任,担负起推动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要提升专题策划能力,军队后勤期刊编辑应不断学习,把握策划专题的现实性和影响力;要关心当前军队后勤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重要现象,并要对此进行报道、分析,为读者提供相关的资讯、深入的透视和前瞻的预测,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并通过有关军队后勤建设专题的组织、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军队后勤建设更上一层楼。

3.军队后勤期刊编辑要注意提高网络素质

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网络化,网络作为即时信息的发布传播平台,日益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所谓网络素质,除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网络信息加工与服务的能力。军队后勤期刊编辑作为知识生产者和加工者,提高网络素质是提升编辑业务素质的必由之路。

军队后勤期刊编辑要提高网络素质,一要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搜索、管理和整合的能力,包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信息,剔除冗余信息的能力,并要掌握网络平台的基本维护技术、杀毒等技能;二要能够掌握网络信息资源加工和服务的技能,纸质期刊编辑时代,军队后勤期刊编辑主要考虑期刊形态的设计、内容的编排,而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还要掌握网络信息加工与服务的技能。网络信息服务将是未来数字出版的重要环节,军队后勤期刊编辑掌握网络信息加工和服务的基本原理,就能得心应手地表达和呈现信息内容,提供信息服务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加强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需把握的重点

人才是立业兴业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本源。没有人才,留不住人才,事业的繁荣昌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军队后勤期刊的信息化、数字化,关键是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比较稳定的高素质编辑队伍。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这里主要以吸收人才、稳定人才和编辑人员继续教育三个方面为重点,探讨加强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方法对策。

1.多种方式吸收人才,构建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要不拘一格吸收人才,首先要适当解决文职人员编制问题。当前军队后勤期刊编制问题较为突出,许多期刊编辑部没有正式编制,严重依赖返聘人员办刊。由于年龄等原因,他们流动性较大,工作连续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刊质量,需要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各期刊的实际需要,在文职人员编配方面予以适当照顾。

其次可适当聘用地方人才。军队后勤期刊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要借鉴地方成功的办刊经验,这就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拘一格,引进具有出版专业知识、热爱出版事业的优秀人才充实编辑队伍,制定相关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用人机制,使他们安心进行出版工作。

2. 以奖励政策调动编辑人员积极性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的肯定与表扬,可以激发受奖者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发展。对于军队后勤期刊编辑人员来说,奖励政策更为重要。由于部分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部没有正式编制,在编文职人员的职称因主办单位不同而不同,有工程师、教授、医师、药师等职称。虽然他们担负着繁重的出版发行任务,工作量很大,但职称考评时,对他们的考核不是按编审系列进行,而是按照工程、医疗、教育等系列考核标准考核,对他们而言,考评指标不合理,考评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只能“在刊不能言刊”,其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适当的奖励政策,如可以考虑设立“总后勤部出版奖”,并与即将实施的“解放军出版奖”相衔接,对先进期刊编辑单位、优秀期刊和出版领军人才、优秀编辑等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把奖项及表彰情况与晋职晋级、职称评定挂钩。这样,一方面是对编辑人员工作的认可与褒扬;另一方面,也能够极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稳定编辑队伍。

3. 推进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队伍的培训交流

培训交流是提高现有编辑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队伍的培训可采用多种方式:一是通过军内培训,尤其是总后勤部出版系统内部的交流培训,由于军队后勤期刊编辑人员大多数不是编审专业出身,培训内容应注重出版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二是参加地方的相关培训,地方办刊经验更为丰富,应参加以期刊数字化信息化内容为主的培训,不断更新办刊理念,开阔视野,推进军队后勤期刊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三是加强期刊经验交流,总后系统各期刊有很多宝贵的成功办刊经验,要注重参与他们的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改进工作,实现编辑人员素质与期刊编辑水平的同步提升。

总之,军队后勤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是军队后勤期刊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军队后勤期刊编辑要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更新理念,创新思维,积极融入数字化出版队伍中,努力成为军队后勤期刊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总后政治部宣传部)

[1] 袁醉敏.学术期刊网络生存与编辑素质的提升[J].编辑学报,2006(5):389-391.

上一篇:《老人与苹果树》教案设计下一篇:散步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