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08-04

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1篇)

1.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斯宾塞是美国电子管技术专家,二战期间在测试新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斯宾塞联想到,能否用类似装置给食品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

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我在SGI工作时,曾领导开发过一个三维浏览器产品。从技术角度出发,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非常酷的产品。但很遗憾,一个三维视图既不能带给用户更多信息内容,也会严重妨碍信息的高效传递,无法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个对用户没用的创新,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语言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从新颖、有用的角度看,它都能得99分。但是,拿到真实环境中就碰到种种问题,例如噪音处理,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麦克风太远等。因此,这项创新的可行性只能达到59分。

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想法,又理解用户需求,并能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第一种品质像一个科学家的特质,第二种像市场人员的,第三种则像工程师的。

二、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框架。发明汽车时,如果脑子里依然还想用赶马车的陈规来操作,就可能不是用方向盘,而是用缰绳来调整汽车方向!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初做搜索引擎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户多输入几个字,搜索结果就会准确得多。技术人员想到了一个最简单有效的点子:把搜索框长度增大一倍。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谷歌公司,每位工程师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时间,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我从事研究工作时,主管曾说,如果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你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风险,只选择那些十拿九稳、没有什么创新价值的项目。

三、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力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定理时,可能人人都会背诵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聪明学生还会记住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美国3M公司一位研究员想发明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不正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小时候,父亲曾让我们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用6根火柴拼成4个大小一模一样的正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我们都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的实践让我对几何空间知识记忆深刻。

第五个建议是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谷歌,我们宁愿让员工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项目,也不愿因为项目紧急或重要,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在一种鼓励探索,支持兴趣,重视实践的教育环境下,创新并不难。只要培养出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基本功,再兼具了科学家、市场人员、工程师的特质,同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你就一定可以做出最新颖、最有用、也最有可行性的创新来!

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崇尚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毫无疑问,创新是对人类是如此重要。

2.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要靠引领, 创新能力要靠培养, 课堂是主阵地, 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采取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授课之中。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应试为目标, 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教师以满腹经纶、夸夸其谈为荣, 声情并茂讲到下课铃响起戛然而止“完美谢幕”, 甚至一度成为优质课堂的标准。试问, 又有几个学生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呢?也有的教师上课不讲, 只把知识划给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 考试时照本宣科、答上完事。学生连基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都越来越差,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老师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

二、激发学生兴趣, 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驱力.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1.寓理于例, 激发兴趣

俗话说“摆事实, 讲道理”, 就是说, 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阐明一定的道理, 单一的说教, 枯燥无味, 不仅是孩子, 就是成年人也不易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授课时要寓理于例, 用鲜活的事例来明理。例如我们讲尊师爱幼可以讲程门立雪、孔融让梨;讲刻苦求学可以讲映雪囊萤、凿壁偷光;讲爱国兴家可以讲神九升天、蛟龙入海……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 引起想象, 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实现由“生动的形象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 指导社会生活。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它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事而异。教师可以运用歌曲、漫画、视频、饰演小品等形式创设情境, 刺激学生思考的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创新, 要创新就要与时俱进, 要与时俱进就要社会实践。让学生参入社会、融入社会, 在实践中感知社会, 在行动中改造社会, 深入社区、厂矿、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生产实践等, 在活动中开展教育, 提高素质,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民主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营造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应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学习时有学生提出:五壮士既然光荣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呢?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4.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

0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国内招生规模最大、社会需求量最大,同时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最为严峻的本科专业之一。专业人才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学生质量,而质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学校的教学水平,二是学生的兴趣和努力。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是广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教育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导向”作用,是每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该课程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它起着引导大一新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学科知识的重任。如果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此门课程,将给学生带来专业知识上的模糊,并打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什么样的专业?学生应掌握些什么知识?将来能做什么?成为一个合格的IT人要具备什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回答上述问题,除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对IT技术人员的要求,还要对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进行初步指导,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己的活动和体会。

1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成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程研究组于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教程的目标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本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知识载体,构成恰当的知识结构,以求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本学科对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更系统、更具有目的性。为实现这个目的,CCC2002极力倡导“研究型教学”。

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含如下3个层次: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1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计算机学科可分为14个知识领域,分别为离散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复杂性、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及其计算、程序设计语言、人—机交互、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智能系统、信息系统、社会与职业问题、软件工程、数值计算科学。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对于程序设计系列课程,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应该为: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

国内许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依照CCC2002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许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高考入学分数不高,整体文化理论基础不好,他们对理论课程(如数字逻辑、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较困难,对原理型课程(如编译原理)没有兴趣,对学科方法类课程(如数学类)缺乏热情,对系统型课程(如体系结构)难以理解,受社会氛围和IT行业的影响,他们只对操作(如上网、游戏、网页设计与Web编程)感兴趣。如何围绕计算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2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构成了人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同学习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以及组织。能力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素质教育要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使得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知识是基础,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可称为“知识型”;而大学阶段,学习主要靠自学,和高中完全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可称为“研究型”。因此,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1计算思维的培养

认识的层次决定人才的层次。教师一定要学会研究、设计和实现,同时将这一思想灌输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能够被(有效地)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表现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计算机学科的3个形态包含抽象、理论和设计。这3个形态描述了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

从问题的抽象描述到具体的实践,以及从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都要求学生有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通过选择知识载体,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问题求解过程的学科方法。

计算机导论几乎覆盖了计算机一级学科中所有的方向。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模型化、抽象、逻辑),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数据表达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2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约束能力、沟通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要追求问题的系统求解,树立系统观,具备系统眼光;学会考虑全局、把握全局;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不同层次上的系统;多考虑系统的逻辑,将系统设计看成规划。

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支撑。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铸造坚实的数理基础,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

2)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4)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自适应性,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学习能力,通过课外科研实践和研发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这样将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的措施是有效的,从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发现,凡参与过课外科研实践活动的学生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很快能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

2.3热点领域引入

提升学生科研技能、创新能力和课外科研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弥补了计算机学科发展快、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与技术发展相脱节的缺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基础知识和热点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非常重要,要能沉下心来听课、看书、思考、体会,不要将精力过多地放在计算机操作以及软硬件开发技术上,造成本末倒置。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社会新需求和IT应用模型。课程应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利好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自我完善。如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领域是传感网和物联网是计算机领域和通信领域结合产生的新事物和新产业,在国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将物联网概念和相关理论及核心技术引入到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掌握基本学科知识。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才能真正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中,才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3结语

5.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

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

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6.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篇六

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他们虽不像成年人那样能有所创造与发明,但却有好奇、好问、好思考的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情感能相互沟通,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亲生他们的个性,鼓励大胆思考,肯定其独创性的思考与方法,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创新潜力得以开发。

如三年级讲口算除法时,出示80÷20=?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教师可将过去给学生讲“想的过程”的教法,改为让学生自己说出口算的思路。学生开始不敢说,老师就鼓励学生:“你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说出来,只要肯动脑筋,说错了也没关系。”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共说出三种思路,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我把80看作8,把20看作2,8÷2=4,所以80÷20=4”老师马上夸奖他 “你真聪明,你这种想法是后边我们将要学习的除法的一个规律,你现在已经发现并会运用了,这说明你很有创造性,真了不起……”得到老师的赞扬,该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全班同学也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以便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诱发其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神秘感、探索欲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这样引入新课:出示一个镜框并问学生:“要求钉成这个长方形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如果要给这个镜框装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兴趣浓,教师此时可及时点拨,使学生进入探究面积概念及面积单位的情境之中。这样,整节课便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观察、操作与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

2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创新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就可使其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些画圆用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根据材料自己想办法并亲自动手,结果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法太笨,画得也很难看,于是就想到是否能制造出一种画圆的工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圆规”,接下来就出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只要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教师了解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结合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就会有利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初步培养和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并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化圆为方”“化曲为直”使未知化为已知,运用了化归思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梯形或三角形,再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是转换思想。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将圆无限细分,所拼出的图形形状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或梯形、三角形),在“有限割拼,无限想像”的学习中想像其终极状态测渗透了极限思想。通过这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而在创新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4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7.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七

1. 创新能力的基本特点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灵感,发现新规律,提出新知识和新方法,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有先天性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们后天形成的一种特殊能力。它通常表现为:时间性,即体现一种竞争观念和时间效应,要求事事抢在别人之前,不能懈怠,更不能缺乏敏锐性,否则就让他人捷足先登,创新便无从谈起;突破性,即没有突破,就称不上创新;实践性,即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完善;综合性,即要求人们有分析综合的能力,善于通过综合与整理,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或设计方案;潜在性,即创新能力潜伏在人们身上。由于客观环境或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差异,创新能力各有表现,只是释放的程序不同而已。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 体育教材独特性的需要

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因此,学生要形成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的注意。体育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表现,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常青”,有充沛的精力攀登科学高峰。

2.2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重视人的创造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发展。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造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作为己任。没有创造,人类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准,社会不会前进,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确实是未来社会发展所最需要的。

2.3 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终身体育思想来源于终身教育观念和注重个体的文化观念。它的形成、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体育是伴随人的终身教育,是健康愉快的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构成传统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其对象一直局限于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儿童,我国学校体育任务的立足点长期局限于在校学习期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任务虽然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按照终身体育的要求始终存在着一定差距。学生将来不可能总是机械地再现教师所教的动作,也不可能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的几个运动技术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运动问题,否则,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参加新内容的体育活动。而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一个人始终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可事实上,毕业生并不都具备这种能力。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终身,这就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学要注意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环境下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一代新人。

3. 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3.1 兴趣激发法

兴趣激发法是用兴趣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兴趣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人的兴趣是促进事业活动的动力,是产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如何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1) 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自感责任重大,所以必须加倍努力地进行学习。勤奋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人兴趣的过程。 (2) 科学组合教材,教法多样,形式多变。要让学生感到新颖,引起学生的兴奋,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正确评定学生成绩,激发、培养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作出表扬和鼓励,这是一种良性刺激的强化方式,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取得成绩和进步,使他们树立信心,以此激发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但评价要公正、客观、及时,对一些消极情绪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意地指出,使学生看到成绩,找出差距,继续努力。 (4) 运用竞赛和游戏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运用竞赛和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2 情景想象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多种教法,要创造情景,启发想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表象、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利用教具进行示范,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概念,给学生一个想象情景,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问题争论法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巧设问题法。即教师根据教材和需要巧妙地提出问题,以学生回答或讨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教师补充发表个人意见。争论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探讨一个问题的多种答案,进行争论。由于争论必须经过认真思考,这样就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与敏捷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争论有利于打破人平常习惯的思路,另寻途径,另找答案,争论法是智力激励的重要方法,不同的意见进行交流争论,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巧设问题的前提下,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要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在充分肯定分析思考的同时,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说。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大胆怀疑、大胆争论、敢于冒险、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发现学习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发现学习法”不是直接把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为学习者提供有关线索,由学习者自己根据线索独立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发现者”。其首要的学习任务是有所发现,如发现不同技术的共同属性,两种体育动作的相互关系,解决技术难点的新方法和达到目的的新途径等,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发现”的兴奋感,增强智力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推测、预判、对待解决难题的态度等创新能力。发现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是: (1)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景。 (2) 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 (3对假说进行验证。 (4) 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5) 转化为能力。发现学习原则上是以教材为内容的学习,不要求发现教材以外的、前人未发现的知识,但由于发现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一般地认知,而且要求真情实感地认知,不仅仅知道其完整的结果,对达到结果的步骤也要学习,与接受学习相比,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精选,从众多教材中提炼出具有既广泛又强力的适用性的教材,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发明创造的思维与能力。

3.5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充分发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合作讨论练习中,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思维活跃,会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教材,用发展的观点感悟教材。学练方面是学生自己讨论确定的,极易超越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改革精神。例如,篮球中的“三攻二”简单形成比赛阵容,而攻防阵容是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的,防守二人可采用平行、重叠、斜线等站位方法,进攻三人则可采用空切、掩护策应、突破分球等方法突破防线。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应用”的反复过程,逐步提高战术配合水平。这一总过程采用的是一种合作讨论、民主策划的学练方法,能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对思维的开发和知识的掌握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创新是民族兴旺的不竭之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核心,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应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 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对体育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几种培养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基本特点,必要性,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渺一, 郭海力.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体育教学, 2000, (1) :19.

8.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烹饪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从事烹饪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对人的要求变化很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容易过时,因此,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烹饪人才,我们应更进一步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在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从烹饪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通过资料搜集、归纳、课堂讨论、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并不断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笔者在《中式面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积极性提高了,善于沟通了,同学之间善于合作了,教学气氛融洽了,学生创新的潜意识在此萌发。

一、夯实理论知识,为创新打好基础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因为,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运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恰当的方法运用,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能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知识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先要把基础知识技能夯实,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思维之泉才能不枯竭。

二、結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学习兴趣可言,因而也就别谈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尝试在《中式面点》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创设环境,在课程教学的章节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如:在“油酥点心”的教学中,笔者没有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具体的制品让学生感受:油酥制品与其它制品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你有什么感受?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堂教学中布置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用课本提供的知识进行解释。通过小组研究讨论,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不同程度地调动起来。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选择一个关于油酥面点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以组为单位查阅、搜集资料,在以后的课程中继续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二是能充分体现自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也能从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使他们之间学会合作交流,为今后走向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

三、针对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加学生体验,从失败中找经验

传统教育中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期中、期终考试,即考试分数高,被称为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而创新教育过程中,在传统教材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过程考核,通过学生平时的积累和综合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笔者是通过学生参加、参与、进行学习活动时记录下每一位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操作步骤、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就某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及进行这项活动的心得体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方面面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等来综合评价学生的。

每一次课题研究学习中,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会把社会、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当作主要渠道寻找信息,进行广泛的阅读,参与社会实践,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思维品质,对在研究性学习中突现的“灵感”或“创新”的想法或做法,也可以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延伸,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欲望。因此他们能以积极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用批判性思维方式来看待已有的文献资料,用创造性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去经营今后漫长的人生。

四、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促进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课程教学研究中,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市场的了解和认识,增进了学生与本专业、行业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9.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步是必然的。但创新又是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关键。受传统教育影响,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现象,因此,许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名人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学生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1、使学生具有永久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创新活动,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

什么说秦始皇这个皇帝功过兼半?为什么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翘起地球?为什么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抵抗外来侵略?”……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久的创新欲望。

2、在创新方面,让学生具有坚强意志

历史证明,创造必然会遭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从历史中看,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二、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现行的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的时候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四、要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文物图时,有同学创造性的提出了:①秦始皇陵规模的宏大可否想到耗费人力物力的巨繁,并与秦的苛政联系起来?②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可否想到当时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教师抓住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于是课

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实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创造并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刘善飞,35岁,小学一级教师。1999年9月参加工作,2006年主管德育工作,现担任渔户寨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渔户寨乡中心小学

邮编:064304

10.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11.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一

一、更新教学手段,融入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作为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在实处。在《秋水》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除了批评、讽刺了河神的妄自大,但也能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什么?有的学生说:他能知错就改;有的学生说:他能迷途知返;有的学生说:他与海神相比,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已或多或少地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得多好啊!

2. 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创造性地进行作文训练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个星期三的第一节课,我刚走上讲台准备开口说出今天要讲的《山居秋螟》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大的雨在飘,今年入夏第一场雨突然而至。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雨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随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雨’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雨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雨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雨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开展联想和想象,写出了一首首动人的“雨诗”。如李腾超同学的《雨江山》:“风吹雨花满山飞/美景此处谁人陪/江山千里会娇媚/花开花落定相随。”王东同学的《雨情》:“雨花满天飘/狂风如虎啸/往事知多少/都随雨花消。”张佩松同学的《雨》:“夏日晨雨迷茫茫/驾翅飞翔翩翩然/落入掌心当作泪/恨雨痴情留有痕。”读着这些诗,我们且不管它的“平仄”只道这些学生给我们创设的一种诗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象力,足以令教师兴奋。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道作业,仍以“雨”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雨的诗词以及散文。回想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且不时达到高潮,应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作为老师不能就此作罢。为了保留学生的创造成果,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即兴之作润色之后写出来,交给科代表,让其据此办一个“雨刊”成为一本杂志。

3. 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一定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秋水》课文的概括,这样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企业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下一篇:高中优秀作文1500字:读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