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

2024-10-25

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精选11篇)

1.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 篇一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黄利锋

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也为这门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认真学习《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觉得纲要阐述的课程理念很富有人性化,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在技术学习与学生品质发展间找平衡。但真正要把这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发展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了些思考。

一、成立指导团队

要在学校中正常开设开好劳动与技术课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热情参与。首先是物质保障,建立一个劳技专用教室,设施要完全按照纲要所规定的配备,并能够经常有所维护与更新。其次是师资安排,各个学校可能有所差别,有的是有专职教师,有的由各班班主任负责,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成立一个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具体督促落实,各年级组也要成立一个年级教师指导小组。因为这门课程的实施,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虽然是某一个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但在幕后需要有一个教师指导团队在支持。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要对一个学期教学内容作出战略性的安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办学特色和社区资源,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和学校大队部统一行动,既是课堂教学,又是少先队活动,开发出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与此同时,年级教师指导小组也要在开学之前,参照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依照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设计出比较详细的教学方案,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允许班级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不必统一要求,或者利用班级中的家长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我想,有了教师团队的支持,上课的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利用好大家准备的教学资源上,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注重课程整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必须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学科的知识技能相联系。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以致用。如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有不少知识是与劳技知识相重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把知识有机整合,设计跨学科的方案。也可以把劳动与技术的课题设计在一个大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当学生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需要某方面的操作技能时,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实现菜单式的技术培训。如在开展主题为“母亲节”的实践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帮助妈妈烧菜,教师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技术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班教学只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对知识进行延伸,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资料性研究,或到社会上调查的实践性研究。

三、取得校外支持

如果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似乎有些闭门造车之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走出校园,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亲历体验,在社会这本无字书中摸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与校外的联系,可以分成二个层次。一是取得家长的支持。小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大多与家庭生活有关,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虽然有劳技专用教室,但还是不能够满足学生动手操练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和家长联手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还可以聘请有技术特长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把他们请进课堂,就这而言,肯定要比教师做得更好。二是建立校外劳动与服务基地。基地可以是长期合作的,如敬老院、社区居委会等社会公益机构,也可以是动态变化的,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劳动场所,如具有季节性农副产品基地。

四、科学评价制度

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应以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这可以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策略,采用“档案袋”管理,“档案袋”里的内容可以形式多样,工艺作品、心得体会、教师、家长的评价、观察日记、电子文档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体验成长经历。尤其是每一次活动结束,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得与失,并能够对自己提出今后改进措施。

2.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 篇二

一、存在问题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有了劳动, 才有人类的产生、人类的发展。如今,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 要求我们把现代科学生产技术引进学校, 把学与用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 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 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为毕业后升学或就业打下基础。由于受传统观念、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 劳动与技术教育没有受到实质性的重视,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时, 注重学校的办学条件“软硬件”, 语、数、外等学科的统考成绩, 竞赛获奖成果, 没有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评估的项目。基层中小学往往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在课表上, 应付检查, 遇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时就改上其他课。即使有开课, 教学手段也陈旧单一, 教学内容与学生和学校生活实际脱节, 课堂管理松散, 理论教学走过场, 无明确目标和计划, 随意性大。

2.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师资水平偏低。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师都是兼职的, 而且经常是让年龄大的, 身体不好的, 需要照顾的教师教这门课程, 普遍存在素质欠佳的问题。他们不熟悉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 对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的问题, 更是难以解决, 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更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 劳动与技术教育设施欠缺。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有一定的设施, 但目前众多学校普遍缺乏经费, 在物理、化学等主科的实验经费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 更是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费需求撇在一边, 导致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纲要上规定的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根本无法有效开展。

4.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材开发滞后。

从教材内容看, 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能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编写劳技校本教材, 不仅数量少, 而且质量不高, 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潜在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5. 劳动与技术方面的教育评价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劳技方面的督导评估权重比例小, 学校对劳技教师评价没有明确的准则, 教师职称的评聘相对困难, 使得现有劳技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队伍不稳定, 优秀的劳技教师更少, 严重地影响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深化发展。

6.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研究比较薄弱。

有些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劳技教师, 许多学校还未成立劳技教研组。教师进修学校 (院) , 教育学院大多没有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研员, 教研活动少, 更未进行这一方面的科学研究。

二、问题的原因

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强烈, 在升学压力和教育功利思想下, 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对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偏见, 劳动与技术教育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与新课改预期有较大差距,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学校对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学校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考试科目中, 升学率被视为办学的重要指标,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确认识, 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它的重要性, 对它缺乏关心与指导, 劳动与技术课被逐渐边缘化。

2. 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

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当作考核学校的标尺, 热衷培植重点学校, 缺乏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硬性规划、措施和督导评估机制, 没有及时建立和落实新课改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教师激励政策, 对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期望值不高。

3. 教师的课程理念理解错误。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规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然而很多教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 把劳动与技术课程仅仅看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把它当作“文本课程”来对待”, 忽视其“体验课程”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单一讲解或课堂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活动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没有提供及时、必要的技术指导, 很少关注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堂学习中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人格养成, 很难实现教学创新。

4. 家长忽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新课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实践表明,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 不仅需要领先的科学, 还需要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 更需要具备现代化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能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广大劳动者。”然而大多数家长对劳动有片面认识, 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他们, 他们追求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漠然或放任自流。

5. 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形式单一。

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为主, 培训周期短, 交流机会少, 缺乏课题研究的训练和专业引领的机会, 受训教师无法深刻地把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精神。

三、对策

劳动与技术教育受时代背景、历史传统、政策法规、教育体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社会性课题, 需采取以下措施整合校内外一切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1. 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我们要从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认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真正意识到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 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课程计划, 并认真落实好。

2. 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各种政策规章;学校要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目标进行考查, 并形成制度;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不断完善评估督导方案, 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权重比例,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和全程监控, 促进学校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3. 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队伍。

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 它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 要从现有教师中挑选既热爱劳动与技术教育, 动手实践能力强, 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 (院) 及各级的教育学院应发挥自身的优势, 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提供良好的支持与保障, 并配置劳动与技术教育教研员, 开展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各级教研员不仅要为当地学校和教师提供业务指导, 而且必须协助各级教研部门做好当地或所在片区学校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协作及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对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培训工作应根据培训对象、层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内容与方式, 培训方式应多种多样, 可以尝试讲座, 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

4. 加大劳动与技术教育设备、设施投入。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缺少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设备、设施, 劳动与技术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费列入预算, 学校要多方争取资金,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投入一定的资金, 设立专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设备, 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 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5.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一门经验性的和实践性的课程, 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体验, 需要学生走出课堂, 进入社会和生活, 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的基础上, 强调的是学生的亲历亲为。因此, 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保证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学校和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 学校应坚持经济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全面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资源, 使之成为促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撑和保证。

6. 逐步提高学生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兴趣。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尝试心理, 设计不同的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年级差异的劳动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劳动相结合, 通过直接动手的制作活动及体验性的试验实践活动, 努力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自信、自尊和自豪感, 并使这种情感迁移到技术学习上, 还要把对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劳动实践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致力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 总结教学规律, 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方法, 把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知识的渴求变成中小学生的自觉需要, 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学习中。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 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只要我们提高认识, 切实解决好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必将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目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不少问题, 作者针对这些问题, 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洪明, 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323-324.

[2]颜庆军.对现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7) :49-50.

[3]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1, (3) :145-146.

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篇三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所谓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和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经验的过程。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要以国家课改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1.综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指定性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以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教学实践的设计,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使整个教学设计以操作训练为主,在操作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体悟。以操作训练为主线,这也是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设计的最重要的标志。

3.可行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和基本教学环节(诸如准备器材、导入新课、讲解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整理器材等)加以具体分析,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愉快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程序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采用诸如参观、故事、实物展示等布置学习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实践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基礎上,归纳出问题之所在。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了问题之后,学生就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点拨,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形成多种形式的“作品”。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3.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之后所取得的“作品”(实物或有关材料)进行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模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主题。这与一般程序大致相同。

2.激趣导入。可以由实物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3.启发探索。教师集中或小组合作进行,安排活动时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通过引导确定活动具体内容、开展形式、实施进程、方式方法等。

4.实践体验。活动实施阶段,多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进行,具体方式可以是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等。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主要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

5.总结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6.拓展提升。提出一些活动后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水平。

这6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的,但不论如何,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学生是课程实施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突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性质,但也没有忽略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参与和促进的作用。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物”作品,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对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公正”、“合理”的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5.根据中小学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6.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教育科研中心

4.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 篇四

2004年9月9日

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作者:谢玲玲

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网管理员、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建芳摘自《走进新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起开设。它的开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课程综合化趋势、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革尝试。“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四)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指南》首次将简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简单的技术作品评价,正式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扩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考核与评价一直是课程实施中的难题。《指南》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指南》指出,在初中实行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在农村初中,应与“绿色证书”结合起来)。

5.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 篇五

刘晓芳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在中学通用技术教学中进行品德渗透,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通用技术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元素,渗透立德树人于信息技术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文就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从爱国主义情操,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良好习惯,创设民主师生关系,和谐轻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率先垂范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教学 爱国主义 谐轻松氛围 创新能力 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通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通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立德树人,力求把学生培育成有理想、品德高尚的,有完善人格、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人才。下面就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通用技术教学现状与时代的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是指信息技术课程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课程,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技术融合的课程。茂县中学领导非常重视通用技术课的教学,安排教师提前培训进修,并且让化学老师、生理老师来担任教育任务,很好的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是安排合理的,通用技术课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老师们努力创造,遵循“教育是为未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的需求,通 用技术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来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回顾文明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立德树人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发展,许多技术都日甄完善,更有部分技术是由我们国家首先独创的。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100万年),我国已有了制陶技术,东汉末到六朝时期,我国已有了瓷器。公元前6世纪我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公元前17世纪我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器。古代的水法炼铜技术是近代“湿法冶金”的起源。火药便是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曾指出: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将火药武器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的。中国火药应用比欧洲早500—600年。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我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公元11世纪,我国的制瓷技术传到了国外„„通过这种介绍,为通用技术课教学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为自己生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进而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激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三、指导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立德树人 教师教学中要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技术与设计2》中系统的思想与方法、流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的思想与方法等,这些思想与方法对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的思想与方法的指导需要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即教师要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这样学生才会学习得主动。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能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能力的发展。例如我们在讲系统的基本特性这一节时,课本是龙舟赛廷系统这两个例子来说明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这四个基本特性的,为了让学生对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有更深刻地认识,在据赛艇系统取胜的决定因素是靠团队精神和团队技术状态的发挥时,我巧妙地将龙舟赛与学校组织的“一 2 二、九”歌咏比赛联系起来,将歌咏节目之间的竞争看成是赛艇之间的竞争,引导学生思考决定一个班级的歌咏节目成绩好坏的因素是什么,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有协作精神的团队,还是其他的因素决定的,经过激烈的的讨论,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有协作精神的团队是胜利的决定因素,只有团队每个成员整体力量的发挥才能团队的的成绩名列前茅,这个时候我进一步提问:“与课文联系起来看体现了扳机这个系统得哪种特性?”学生们齐声回答“整体性”„„通过这样的类比引申,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利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渗透了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四、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良好习惯,立德树人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只是一味地去灌输教材内容,通用技术课堂将会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也将失去最初的新奇感,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通用技术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让课堂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中也包含有很多黄色,暴力等等不良的信息。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尤为重要。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必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热门的事件,如:熊猫烧香事件,详细的分析他们的事件始末,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同时,针对部分学生,上机习惯不好,公共场所爱大声喧哗,喜欢随地吐痰,在上机房时吃零食,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等陋习,注重引导和督促。与他们约定进入机房规则,先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等”。然后组织他们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了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是在提醒中国人,不要把坏习惯带到旅游地来。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中国人的形象,他 3 们明白了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和上机过程中,老师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上机习惯。好习惯终身受用,立德树人就是要从培养良好习惯的入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五、创设民主师生关系,和谐轻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立德树人 通用技术是一门培养高中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如果在上课时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就会显得空洞,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管处于主导地位,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是单向传递,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情感投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的开发必须在民主,开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进行。因此,教学中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即师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获得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逐渐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分析在搞卫生时,有哪些地方的卫生很难搞?(铝合金窗台导轨上的渍垢),难搞的原因有哪些?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再如,大热天在厨房煮菜时,汗流浃背,如果能边吹电风扇边煮菜就好了,但吹风必然会大影响煤气炉的火焰,有没有办法让吹风不影响或少影响火焰?通过深入分析、讨论,归纳了多种办法,有些方法很实用,真有学生付诸应用,有些观点则很有创意。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生体会到创新的好处和乐处,从达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六、提高教师个人修养,率先垂范,立德树人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用技术教师要适应新课程、加强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的精彩事例要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对教材的把握要稳妥和挖掘要得当,平时在生活中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点滴的积累。对于通用技术技术最前沿的知识、动态要注意保持关注,收集对教学有意义的信息并积累起来,随时作为教学资源补充到实际教学当中。同时,要不断读书,提高自己。无论是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名家论著还是专业技术书籍、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都是可以拿来充实自己和武装自己。在学习和读书中,汲取华夏文明的文化精髓、历史积淀和道德操守;科学谨慎、严谨治学„„在学习和读书当中,兼容并蓄,发扬 4 科学民主、讲求实证的精神,从博览群书中获得精神的力量、积累丰富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博学、和蔼、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形象,以此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与学生们建立起“亦师亦友”良好的师友关系,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主动接近老师,与老师玩成一片。此时,老师以自身的品、学魅力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此,好比春风吹绿江南,酥雨滋润花蕾,其效果又比起死板的德育说教不知好上多少倍。

6.劳动技术教育总结 篇六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7.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 篇七

一、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现代教育的重要措施

劳动技术课以实践为主, 可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能促进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和实施我国现代教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技术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我国的劳动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型人才已成了当今人才需求的一个热点, 因为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能否持续提高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而技术的进步要依靠教育去培养大批能够把科学理论知识转变为应用技术的人才。同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也要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基本的劳动技术素质, 以适应转换工作岗位和把科学技术知识物化的需要。

三、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现代社会生活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 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 通晓生产原理, 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 文化素质是基础, 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 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 只有通过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 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 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反映生产的要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 成为与古代教育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现代社会的技术已远远超出“生产”的范畴而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职业、家庭和日常生活之中。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家庭电气化的实现, 每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就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也需要有最起码的技术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与学校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分不开的。

四、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依靠高素质的教育来完成的, 实施素质教育,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学生施以劳动教育。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 都在创造条件, 搞好劳动教育,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措施。要实现素质教育, 首先要把教育的结构调整好, 保证人人成才, 不是走“独木桥”, 而要走“立交桥”, 要有好多条路通向社会、通向成才, 然后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使德育的目标 (如劳动观点、态度、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形成等) 落实在学生的劳动实践中, 而且内化为学生品德。通过亲自参加手脑并用的技术劳动, 不仅使学生会综合运用, 同时也加强巩固了所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 而且使其感受到文化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以激励他们去主动地学习文化课。从脑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 技术劳动可以使学生左右手同时操作, 达到左右脑同时开发的效果,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 劳动技术教育不但不会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反而可以使学生变得“心灵、手巧、更聪明”。另外, 学生参加适量的技术劳动还可以协调身体器官的发育, 锻炼体力和耐力, 增强体质, 培养意志, 提高审美能力, 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可以说, 劳动技术教育是落实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总之, 劳动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开展好劳动技术教育,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8.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策略浅谈 篇八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生活化;多样化;自主化;开放化;创新化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未来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下面就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体会,对其实施的策略谈一点肤浅的看法,愿与大家齐讨论,共进步。

一、坚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生活化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服务。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们应坚持劳动与技术教育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如:在引导学生制作《万花笔筒》中,先引导学生调查生活中笔的放法、多种笔筒的特点及存在的缺陷,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方法,利用现有资料设计一个方便实用的笔筒;学生的杰作会令人大开眼界,有的学生用饮料瓶子制作成精致、美观的笔筒,有的学生用各种纸盒制作成笔筒等等;从它们的加工难度来看,虽不算很大,但可以看到学生在调查、准备及材料收集方面下了功夫,这才让我们看到了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形形色色的笔筒;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思路,广泛地利用了生活中的废旧资源,并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多样化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简易制作、手缝、种植、饲养等等,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实际来确定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如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做一些纸工、泥工、穿袜子、系鞋带、扣扣子、戴红领巾、搞好个人卫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活动,可以采用比赛、表演、游戏的形式;中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学会洗衣、植树、饲养等;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要求他们学会做饭、洗衣服、缝补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让学生学会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深化勞动光荣的思想意识。

三、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自主化

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这种劳动能够培养日常生活必需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生活自理,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生的自我服务主要包括在家的自我服务和在校的自我服务;在家的自我服务有自己穿衣服、铺床被、搞好个人卫生、整理好个人物品、做简单的饭菜、掌握常用电器的使用方法等;在校的自我服务有打扫教室或校园卫生、布置教室、绿化校园等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后,还要随时做好督促检查及评价激励工作,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通过开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搞好家校联系及配合工作,了解学生在家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做的怎样?做后有什么体会等等;并做到经常检查一下学生的个人卫生。要让每天做值日的学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好,需要进行改正,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劳动过程中,激发从小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注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放化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教室中学,也可以在生活中学,在社会中学;可以是独立制作,也可以是合作完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超越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开放性地学习。教育界近年来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养更是如此,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奔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社会,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体会,才能发展他们的多方面素质。如:把生产线上的工人请来为学生上课、作报告,让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体会锻炼,能够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倍加珍惜劳动成果。

五、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创新化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也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意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被提到是不难理解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问,敢于质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潜力的重要标志。提倡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引发更多的思考,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自制环保手提袋》一课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形状、颜色、性能等方面制作出自己最理想的手提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9.教育部劳动技术教育课 2015 篇九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团委、少工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团委、少工委: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二、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0.新时代劳动教育演讲稿(通用) 篇十

好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演讲稿在演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你写演讲稿时总是没有新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演讲稿(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时代劳动教育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高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是劳动,让田野瓜果处处飘香,是劳动,让红领巾喜悦地飘进知识的海洋。

许多同学认为劳动就是指体力劳动。那错了。它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它赠予人类许多骄傲,许多辉煌,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不少闪光的华章铭文,如司马迁多年努力编成了《史记》,李时珍寻寻觅觅终得《本草纲目》等等。

无穷的知识都是劳动的结晶,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我们应付诸行动,相信只要肯刻苦劳动,那所得到的将是更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现在正是学习阶段,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在这段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许多困难。请不要畏惧,不要退缩,把目光放长远,那样,在求学路上,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困难所打败。要时刻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都是老师诲人不倦的教育和自己刻苦学习的成果。

同学们,热爱劳动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将它传承下去。在我们的校园里,每天都涌动着一群值日的同学,每天都有人在默默地打扫卫生,每天都有人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是他们共同创造了整洁的校园环境,让我们得以在清新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

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轻轻放入筒内。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一项作业,做个真正的好学生。我们是劳动者,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那就让我们用心感受世界,用行动美化世界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新时代劳动教育演讲稿2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热爱劳动。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而现在,很多人更是因为无休止的工作学习而忽略劳动。因为现代社会的压迫,许多人废寝忘食,不用双手劳动,甚至都已忘了如何用双手进行劳动。热爱劳动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美德。

从古至今,不计其数的名人作家书写了很多歌颂劳动人民的诗歌、文章,而又有多少人会认真地去体会呢?现在的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然不明白,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物,哪样不是劳动人民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劳动换来的?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多数人都以为忙而不能抽出时间劳动。我们现在的一切,可都是古时候的人们一直劳动到现在才能流传让我们享受呐。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以劳动创造生活,而不只是埋头苦干。

劳动也对人们有益,它有时能强身健体,如果让小孩从小就热爱劳动的话,那他将来一定是一个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人,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自己的意志,以至于在以后面临到挫折的时候能坚持不懈,选择直面困境。所以说,帮忙做家务活,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只有在真正劳动时,才能觉悟到劳动的真谛。当今社会也主张劳逸结合,不能过于“假勤奋”要抽出多余的时间来劳动,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热爱劳动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小朋友都应该从小养成。

总而言之,劳动有益我们身心,锻炼我们意志,充实我们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全方位发展,学会以双手创造精彩。热爱劳动,使个人不断往各方面发展,为社会与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倘若所有人都热爱劳动,那么,每个人都将会勤劳能干,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助人为乐的英雄,人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获得有意义的财富,使自己丰衣足食,国家将长治久安,稳定有序。这不只是一个幻想,更是一个愿望。

让自己热爱劳动吧,不要将责任推给机器人,我们的智慧与能力,是机器超越不了的!让大家热爱劳动吧,不要忘记因劳动带来的成就,带动更多的人一起,以勤劳的双手,创造新一代的奇迹与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新时代劳动教育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劳动,热爱劳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我们吃的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顶着大太阳为我们种下的,里面有他们的辛勤汗水,这是他们用自己双手的劳动换来的,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还要学会热爱劳动。现在有很多的人不上班的话躺在家一躺就是一整天,什么事也不干,还有学生也只会吃完了就睡,醒了就玩,当今世上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主动出来劳动了,除了那些农民伯伯们,还会种一些食物水果之类的。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没有那些人的劳动就不会有我们现在吃的米饭,各种蔬菜;没有劳动的双手,就不会有我们现在住的高楼大厦;没有劳动的双手,更不会有我们读书的地方。我们要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你做久了的话,甚至还会没有劳动你就会失去动力,劳动是一种精神财富,我们自己要学会丰衣足食。

劳动可以让我们锻炼身体,不受病痛的折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劳动可以益于我们的身体、大脑,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劳逸结合;劳动可以让我们的意志力更加的坚强有力,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挑战。从古时开始就已经有人在劳动了,他们每天耕织、织布、挑水没有觉得很累,反而会觉得有意思。

热爱劳动我们要从小就培养,这样的话长大之后你就会是一个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人,劳动有很多方面,我们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总要去尝试一下,这才是最好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新时代劳动教育演讲稿4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美好人生的底色》。

劳动是什么?是洒扫庭除,是洗衣烧饭,是挥汗如雨,是负重前行;

劳动还是什么?是态度,是实践,是脚踏实地,是梦想照进现实的那束光。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对生命的亵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对生活的妥协,好吃懒做、无所事事是对人生的放弃。创造价值、获取成功才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伸出双手、付出劳动才是我们美好人生的底色!

古语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泱泱华夏文明,开启了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不仅是美丽的神话,也是我们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不仅是不朽的传奇,也是我们钢铁意志的凝聚。他们用劳动开辟鸿蒙,用劳动改变世界,他们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他们是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科技进步神速,高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更是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我们不禁要思考:当人工智能可以在一些领域代替人时,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支配者、操控者,人工智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科技发达了,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情感的交流互动,有一些事情更需要亲力亲为,我们必须付出劳动才能完成情感的输出,才能享受情感交流带给我们的快乐!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可贵。伸出双手,付出劳动,你会收获幸福与快乐,你会拥有完美的意志品质,你会摘得成功的桂冠。

当你用自己的劳动让环境清爽整洁时,当你用自己的劳动让饭菜芳香四溢时,当你用自己的劳动让亲人露出微笑时,当你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别人的感谢时,你会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你会爱上劳动,你会更深层次地懂得“给予”的快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劳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无比重要,会让我们拥有珍贵美好的品质。劳动教会我们要脚踏实地,劳动教会我们要迎难而上,劳动教会我们要坚韧顽强,劳动教会我们要锲而不舍……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劳动是成功路上的必需品,要想取得辉煌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更辛苦的努力和劳动。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让我们嗅到成功之花的芬芳,才会让我们品尝到成功之果的甘甜。

亲爱的同学们,热爱劳动吧,它是我们美好生命的底色!它会让你的生活更充实,让你拥有更多的快乐,让你创造更多的价值,让你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新时代劳动教育演讲稿5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这与大家分享我的劳动观,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尊重劳动,实现价值》。

《资治通鉴》有言曰:“作而不止,乃成君子”,阐释了劳动实践与品德修养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在不停的劳作中才能磨砺自身的品格,完善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然而,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视劳动为草芥,这不仅是懒惰的表现,更有对劳动的误解。

尊重劳动,让劳动意识融入生活中,培养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的品格,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学生们在劳动中体会到劳作的辛苦,感受到收获的快乐,缓解了学业的压力,亲近自然,陶冶情操,对磨练品格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呢?

揆诸现实,这是一个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不知道扶的时代,古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今有“睡到自然醒,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迫切需要呼唤尊重劳动的意识,让劳动融入生活,让“劳动最光荣”这一再朴素不过的真理受到应有的膜拜。

投身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途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九十多岁高龄仍坚守在手术第一线救死扶伤,他每多劳动一天,就为患者带去更多生的希望;塞罕坝沙漠变绿洲的奇迹背后,是五代人4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拼搏,他们用劳动谱写着“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的新篇章。任何一个人,都是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三尺讲台上的老师,烈日炎炎下的交警,大街小巷中穿梭的快递小哥,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正是这些无数平凡的劳动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投身劳动,做个平凡的劳动者,高尔基曾说:“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而一切创造离不开劳动。

也许你要反驳我,现在都是人工智能时代了,很多劳动都可以被机器人取代。不得不说科技发达了,人们变懒了,科技把我们惯坏了。时代的进步,毋庸置疑,但并不代表劳动落伍了。劳动不仅仅指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我国现今需要的是知识型、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时代赋予了劳动新的内涵,科技研发,自主创新,中国智造,哪一个能离开劳动?我们要努力学习,做新时代新型的劳动者,才能勇立潮头,搏击长空!

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起,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塑造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勇于投身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让劳动与技术教育充满文化意蕴 篇十一

一、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劳技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每项劳动与技术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劳技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传播,它应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思想: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从今天走向明天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是中华名族文化的内涵之一。这些内容都隐藏在劳技教学内容中,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如在执教《中国结》这节课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关于中国结的文化。孩子们看着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中国结自然有了兴趣,都提前做好了准备。上课时请学生来介绍。

生1:中国结源远流长,远古时期,还没有发明数字和文字,人们就结一个绳结来记录。它可是文字的前身。

生2:中国结有很多种类,如吉祥结、鞭炮结、平结、梅花结、双钱结、猴儿拳等等。

生3:中国结的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造型。

生4:中国结有着团结、亲密、吉祥的意思。鞭炮结代表着喜庆。中国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辟邪物,大多为红色!

……

孩子们在查找资料、摘录信息、介绍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结从古至今的变化演绎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孩子们的制作奠定了文化的基础,让孩子们的制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利用资源,彰显“草根”文化特征

1.校园资源

我校一直以“打造绿色文化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工作思路,以“以绿色之教育、育绿色之未来”为教育思想。这些理念思想中都突出了“绿色”,即生态的含义。在我们的校园内有一块以“绿源”命名的生态园,经过几年的规划和调整,如今是总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基地。基地中有橘、柿、梨、桃、枣、石榴、枇杷等果树和各种花卉、蔬菜及一些小动物。这些不就是资源吗?劳动技术教育就可以从这里开始……

以五年级《烹饪》这一单元为例,教材中有西红柿炒鸡蛋、蒜泥黄瓜的内容。

孩子们综合实践课种植的蔬菜成熟了,劳动技术课是他们分享成果的时候了,孩子们欣然前往。在基地中将成熟的西红柿采摘好,到鸡窝将鸡蛋捧在手心,孩子们小心翼翼,准备好食材进入“梦工厂”,最后小组里呈现出了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西红柿炒鸡蛋,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种植、收获、制作的西红柿炒鸡蛋,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由引可见,校园内的建筑、设计里面可以开发的资源不少,教师应该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让孩子们在劳动、收获、再加工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与技术的魅力,感受往昔的农耕文明。

2.生活资源

劳动与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劳动与技术的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找到技术与生活的链接点。在学校里,学生们最快乐的莫过于课间活动了,他们活动的器材则也可以作为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的资源。毽子、沙包都是孩子们大课间的活动项目,于是怎么制作实用又有特色的毽子和沙包是孩子们又一探索的主题,这能锻炼他们的缝纫能力。孩子们都拿来了自己的材料,从简单的穿针、打结开始,孩子们学得认真极了。

同时,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往细处做,做到细,做到严,做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事被大家忽略。而我们的孩子其实有敏锐的洞察力,例如某天我发现我的讲台里有一些孩子送我的喜糖盒子,这是孩子们送的礼物,不忍扔掉,放着又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总是花时间在整理它们。一位细心的孩子提议:把这些盒子粘起来,再包装美化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收纳盒,老师还可以把一些零碎的东西分类放到盒子里,找东西方便了,桌面也整洁了。于是把这些盒子交给了她,两天后我的讲台上多了个精致的收纳盒。榜样作用带领着这个班级的孩子开始收集生活中的“废品”,经过再利用再加工,变成生活中有用的物件,这正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的。

3.本地资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热情。校园生活为劳技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劳技课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使之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一些传统节日,各地的风俗也各不相同,这些风俗中也渗透了一些当地的文化,例如当地有立夏吃蛋、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劳技课我们就根据年级设计不同的与蛋有关的课题,例如蛋壳上的艺术、美味炒蛋、茶叶蛋等。端午节孩子们就开始学包粽子,可以采取年级互助的方式,孩子们在端午节都能在学校的食堂领到自己包的粽子。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节日特色,掌握一定的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位于农村,当地还有很多的手工艺技术,例如修鞋匠、木匠、竹篾匠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人有着高超的技艺,但由于机械的便捷,这些技艺也渐渐被淘汰。我们可以开设此类课程,请这些手工艺人进校教学,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手艺,培养他们的兴趣,将传统手艺保存下来。

三、参与实践,追求创新文化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的起点在生活,生活中的劳技和身边的劳技富有情境性、情趣性。劳技教育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开来,只有将劳技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学生才能产生热爱劳动和钻研劳动技术的思想热情和灵感。因此小学生需要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创设民主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成功体验中提升他们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种品质,当这种品质变成习惯之后,劳技教育会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上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下一篇:护士新员工试用期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