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2024-09-21

马克思主义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精选8篇)

1.马克思主义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篇一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各位学长学姐,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与你们分享接下来的几分钟。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一是就业与创业的心态;二是就业与创业的过程;三是面对社会与他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四年后的就业与创业问题,我认为心态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说九零后是浮躁的一代,其实浮躁也并非是坏事,浮躁也是有活力有生气。但是浮躁也会让人无法明确自己,造成眼高手低。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定位自己,冷静分析。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受到年青一代的追捧,比如歌星,模特······但是热门的工作,受欢迎的工作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理想来定位我们的职业。而不是随波逐流。第二点,我们应当有自信。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找工作,而不是等工作。福布斯排行榜上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来自农村,来自不富裕的家庭。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实例。曾经上海某公司招聘一名外交官,时间是下午两点,应聘者按时到达。但却被面试官拒之门外,理由是“我们已经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前来应聘的人都无奈离开。其中只有一位留下来。他想,时间才刚到,公司没有理由招聘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她与正在打牌的面试官攀谈起来,逐渐融入其中,在交谈过程中,塔前秒的将自己介绍给面试官,拼着自己的乐观自信与出色的表现,他被录取了,也是唯一一个通过考试的应聘人员。自信,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可以激励你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下面我们来谈论第二个方面,就业与创业得过程。在就业与创业之间是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当先就业再创业。只有在就业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我们才会有资本有能力去创造我们自己的事业。就好像盖房子,你要先打好地基,才能慢慢添砖加瓦,才能盖好一所房子。若无基础便开始盖房子,就好像在沙子地上盖的房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便倒塌了。其次,要想就业创业,我们应当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然后分解为一个个短期目标来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急事慢来”越着急的事,我们越要仔细认真的去做,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想“想打肿脸充胖子”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你做何种工作,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尽心尽力做好,做好你的工作是你的责任,也是你日后创业非常重要的道德素质。你应当铭记,理想不等于目标。就业是目标,只有做好目标,你才能实现理想。

最后,我们来谈论第三方面,面对社会与他人。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保持一颗是善良感恩的心,只有与人为善,感恩于心,你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人脉。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其次,在社会交往中,应当诚信待人。只有诚信待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但是却可以选择我们的未来,衷心的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在事业的道路上抓住生命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的目标。非常感谢各位的倾听,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2.马克思主义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篇二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

1就业认知不准确

首先, 对自身认知不准确, 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由于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经济困难生往往认识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及长处, 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过低, 在就业过程中, 不敢主动的表达自己, 因而不能形成有力的就业竞争力。这种自卑的心理是经济困难生就业心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 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准确、不全面, 导致经济困难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举棋不定心理。许多经济困难生由于不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 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就业机会来临时总想着还有更好的机会, 因此错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最后只能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 这种现象在一些热门专业中更是如此。

2就业心态更急迫, 往往出现急功近利心理

经济困难生从踏入高校大门时就背负了整个家庭的殷切期望, 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变促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心态更加急迫, 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迫不得已放弃考研的理想, 早日赚钱养家的重任使得他们远离收入低的村官、支边支教等基层工作, 而往往会选择经济利益好的单位, 这体现了他们的急功近利心理。

3焦虑同时消极应对就业的心理状态

由于许多经济困难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脱贫致富, 而在就业过程中又发现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就业竞争的激烈, 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经常担心和焦虑。另一方面, 由于上面分析中提到的经济困难生经常自信心不足, 不敢主动参与激烈的竞争, 因而最终导致了在面对就业时, 他们采取退缩、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带来的后果又加剧了焦虑的程度, 两种心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挫败感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环境的影响, 经济困难生一般有很强的自尊和自卑。强自尊和自卑的另一面也就意味着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在就业过程中很常见, 有的经济困难学生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笔试或面试后就大受打击, 自信心化为乌有, 开始全面否定自己, 不敢再去尝试其他的机会。即使最终在别人的鼓励下去接受其他挑战, 也是勉为其难, 如果再碰壁, 将会产生更大的挫败感。

5无助感强

在大学里, 家庭经济困难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 从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因此, 他们会刻苦学习, 拿许多奖学金。可是, 在毕业前, 当身边有不少同学借助家庭的力量, 凭借自身优秀的综合能力陆续就业, 而自己却没有顺利就业时, 经济困难生这时就会深深的感觉到无助。他们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可是却没有其他同学就业好, 这会让他们感觉绝望和无助。这种无助感可能会导致他们自暴自弃, 更加阻碍他们的就业。

二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条件差是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方面, 使许多经济困难生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去考证去参加培训, 因为他们承担不起费用, 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困难生的相对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 如今就业成本不断提升, 从简历制作、面试服装到笔试、面试报名费, 对经济困难生而言都是很大的开支。尤其是交通费和住宿费, 更是经济困难生承受不起的花销。因此, 差的经济条件很大的限制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范围, 降低了他们的要求, 阻碍着他们的就业。

2学生工作中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更多注重建立和完善经济困难生的资助体系, 但是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就业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 很少有建立专门的、完善的体系和机构。即使有学生教育工作者关注, 也只是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经济困难生重视, 没有形成制度和常态化。

此外, 虽然高校有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但是这些对于经济困难生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由于他们较内向和有着强烈自尊的个性, 他们一般不愿主动去寻求帮助并将心理问题倾诉给其他人。

3综合能力欠缺, 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

就业能力的竞争最根本的体现综合能力的高低。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教育经历的不同, 经济困难生往往会比其他同学少些文艺等方面的特长, 这就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学习, 以优秀的学习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优秀。同时, 他们中很多为了筹措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 要做兼职, 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此外, 由于经济上的拮据, 一些经济困难生不喜欢与人交往, 沟通能力、认识交往能力较差, 而这些在面试中至关重要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丧失。

4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指出: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困难状况的同时, 会伴随出现心理压力增大, 甚至是心理障碍等情况。[3]这样经济困难生本身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在就业过程中,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 他们往往会逃避就业机会, 进而失去就业机会, 加重就业心理问题。

三从学生工作角度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促进其顺利就业

1经济基础

解决经济困难生的经济后顾之忧, 是解决其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措施。只有物质基础有了保障, 经济困难生才能去积极的实现就业。一方面, 高校和学生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完善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 在做好困难生认定的同时, 要确保困难生按时领到资助金。其次, 积极开发勤工助学岗位, 可以联合高校内部的超市、食堂、书店等单位一起开展资助活动。由于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学生空余时间不固定, 所以在定岗位时需要考虑到这一阶段时间安排的机动性。另一方面, 针对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生, 成立专项资金, 加大资助力度, 以解决找工作过程中的费用问题。

2心理辅导

首先, 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开展大型的心理健康讲座, 讲解就业心理知识, 例如, 如何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定位, 如何调节自身情绪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次, 不定期的进行抗挫折训练, 以提升抗挫折能力。同时,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等, 从而使他们的自信力得到增强。再次, 从个体入手, 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尤其要关注那些平时在心理方面就有问题的经济困难毕业生, 并及时的给予专业心理辅导。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经济困难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缓解心理冲突, 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3思想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

思想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能从更高层次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影响学生, 所以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对经济困难生的影响。要教育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方式, 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鼓励他们到基层去锻炼, 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功利的层次上。此外, 要多开展诚信教育, 教育经济困难生在求职过程中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 不弄虚作假, 应多提升自身技术和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4综合能力的培养

鼓励经济困难生多参加学生活动, 以锻炼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就业过程中所必须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注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提高。[4]这样才能使经济困难生适应社会能力更强。

注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经济困难生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在做事情时经常会喜欢一个人, 这会加重心理问题, 也和提升就业竞争力背道而驰。因此, 要提供机会促使他们学会合作, 拓宽认知面, 主动与别人交往, 处理好人际关系,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逐步形成开放的性格以及合作的意识。[5]

5人员支持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生尤其是求职中的经济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需要培养一批既有热情又掌握心理服务理论和技能的经济困难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 建立定期培训与经验交流制度, 使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够可持续发展。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机制, 尤其注重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因为作为学生一员的心理委员, 和经济困难生的距离更近, 更容易相互理解, 同时方便及时掌握情况。因此, 做好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促使心理委员发挥作用, 在解决经济困难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6感情关怀

在就业阶段, 经济困难生由于经受挫折会充满了无助感, 有时会感到极其孤单, 这就需要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时给与关心和帮助, 让他们体会到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 而是还有人在关心和支持他们。同时要发挥家人、同学、朋友的力量, 给他们以感情上的支持, 以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汪琦.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 .

[2]陈宇红.高校贫困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 2010 (2) .

[3]邓丽群, 桂世权.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

[4]张建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5) .

3.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问题 篇三

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问题

当前再就业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社会各界都关注就业问题, 这是好的动向,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保证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夸大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不能消极地看待就业方面的问题, 不能因为就业方面有问题而减缓改革的力度,特别是放慢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我们不应该 把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过程中的利益磨擦,混为一谈。

讲求稳定是对的,但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没有改革,消极地解决稳定问题,是 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稳定的大局的,因而不能离开发展和改革而谈稳定压到一切,不能把改革 和稳定对立起来。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的问题,这是谁也不 愿意出现的问题,但这是改革的必然结果,有改革,就必然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就业机会,这 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如果不注重国有企业改革,因 为有下岗问题而放弃改革,那就必然会使未来的就业压力更大,因而改革才是出路。正因为 是改革,所以产生利益磨擦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各种利益磨擦,害怕产生利益磨擦是 不对的,正确处理利益磨擦才是积极态度。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应该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使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寻找就 业机会。农民的就业并没有过多地依赖政府,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再就业也并没有完全依赖于 政府,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向两个方面寻找就业机会, 一个是向政府要,一个是向市场要。但是,当人们向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时候,必然会推动 经济的真正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引导人们要向市场要就业机会。

政府对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不能把再就业数量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指标。评 价政府对于就业问题的贡献的标准,应该是对就业机会的创造。我们应该防止有的地方因为 就业压力加大而清理外地人员及民工的倾向的出现。

在评价目前的就业形势中,我们确实应该看到就业机会的增加比前些年降低了,但是公 开就业的人数的增长速度似乎减缓了,而隐形就业的人数却在增加。在现实生活中,有隐形 失业的问题,也有隐形就业的问题,例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的现象就是隐形就业,而 这种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的现象已经很多。家庭雇佣保姆,个人雇佣秘书等,都未在公 开就业人数中显示出来,属于隐形就业。个人健康顾问、个人法律顾问、个人投资顾问等现 在已经很多。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隐形就业的就业机会就会很多,我们应该看到这 种隐形就业,也就是就业。所以,不能因为公开就业人数的相对量的增长速度放慢,就过度 地夸大就业压力,而是应该看到新形势下的新的就业机会及就业状况,从而形成新的评价就 业问题的指标体系。

宏观经济转型与就业问题

我国宏观经济已从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因而必然会因为市场的相对饱和而给就 业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从真正的消费需求来看,我国还远远不是过剩经济,例如广大农民 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并不是消费已经达到了饱和,而是还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因此, 为了推动生产,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提高农民的收入,尤其是推动农村城市 化的进程。如果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能够加快,必将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说,解 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是我们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以及全社会就业问题的 重要一环。

我们在目前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中,注重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对的,但还应该 拿出一部分钱来,用于农村城市化的建设。同时,我们应该调整对农业的补贴方式,使国家 对农业的补贴,真正能够流入农民的手中,从而使农民的收入相对提高,从而推动农村的城 市化进程,最终为农村和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使我国经济在转型中而不至于造成过 大的就业压力。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

我国的产业结构已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种产业结构的转 型是必然的。它必然会带来就业机会减少的结果。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而弥补因为产业结构转型所引发的就业机会减 少的弊端。

服务业包括四个方面: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这四种服 务业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需要。例如产业服务业需求很大,那些从石化产业中剥离出来而上 市的生产型石化企业,需要有专门为石化产业服务的企业,而那些在重组中分离出来的石化 续存公司,恰恰是具有专门为生产型石化企业服务的功能,因而石化产业的产业服务要求, 为石化服务业创造了极大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充分发 展,而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收入差距与就业问题

许多人认为因为收入差距拉大而导致了就业压力的增大,因而认为只要缩小收入差距, 就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这种看法过于笼统,因为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随着 有些人的收入的增大,这些收入增加的人的个人生活就会越来越社会化,这些人的个人生活 的社会化,必然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有的作家会因为自己收入的极大增大,而把 自己的生活中的事情和工作中的具体事务交给别人去干,去雇佣个人秘书,雇佣保姆,雇佣 法律顾问及理财顾问等,自己专门从事自己的专业,从而就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收入差距拉大,就会减少就业机会。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正常的社会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不能不加分析地批评收入差 距的拉大。我们应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是很大的,因而即使在其他条件平等的条 件下,也会产生人们之间在收入上的很大差距,对于这种能力差距,以及这种能力差距所引 起的收入差距,我们不能不承认。人本主义的实质是尊重人权,而不是指人们之间在收入上 是一样的,因而不能随便地不加分析地批评收入差距。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应有的正常的 收入差距,恰恰为人们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因而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还应该看到收入 差距对就业的贡献,不能过度地批评收入差距。

地区差距与就业问题

有人认为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带来了就业的困难。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距 ,但不能因为此而认为地区差距,为我们带来了就业的困难,恰恰相反,正是这种地区差距 ,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大力发展,每年为全国带来了几百万 人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不能把地区差距拉大同就业问题对立起来。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距甚大的国度中,地区差距是必然的,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地区之 间的均等,如果要强行使各地区之间没有差别,其结果必然会增加就业的压力。例如,如果 强行通过税收而调节东西部差距,那么必然会影响东部地区的积极性,从而会减缓东部的经 济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东部为西部人员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而转移向西部的东部税收又不 能在西部创造就业机会,因为西部的投资环境要远远落后于东部,转移支付不可能创造就业 机会。我认为,东西部差距的缩小,在于人员的流动性,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就解决就业 问题来说,人员流动要比转移支付更为有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问题

我国应该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还是一个穷 国,不可能把社会保障水平提得很高,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尤其是应该看到,若社会保障 水平定得太高,势必会影响就业机会的增加,因为有的企业会因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而减 少就业机会。

最近不少企业反映,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缴纳的水平太高,因而他们宁可增加在业人员 的奖金,也不愿多雇佣员工,因为为在业人员增加奖金,调动在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比 多雇佣新员工合算。由此可见,对于社会保障的基准,不能提得太高,为了增加就业机会, 保证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应该的,但不能不考虑国情,不能离开国力而谈社会保障问题。

政府放松控制与就业问题

一般来说,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放松管制。尤其对我国来说,更应注重这一点 。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企业审批制度、税收制度等,都不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因而必 须要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真正放松政府控制,从而为扩大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企业界普遍反映税收过高,不利于企业发展,因而不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尤其是政 府对企业的审批及审验制度等,对企业控制过死,导致企业成本过高,限制了企业的投资积 极性,从而当然减少了就业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应该放开的投资领域,却迟迟没 有放开,应该彻底放开,从而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企业缴税和创造就业机会,都是为社会 所做出的贡献,但我们不能让企业既要缴纳高税收,又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有的企 业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纳税的,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多,而有的企业对社会贡献则是主要提 供就业机会的,缴的税并不多,因此,我们应该对不同的企业有税收差别政策,放开过度的 政府管制。

放松政府管制,要求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民营企业,不能歧视民营企业。对政府来说,最 大的利益就是税收和就业机会,只要能提供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政府应该扶持的企业 ,至于企业是谁的,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那是不重要的,因而政府应该放松对民营企业 的过度干预,使其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盈利机构与就业问题

非盈利机构既不向投资者提供回报,也不向政府缴纳税收,但非盈利机构却能向社会提 供就业机会,因此,从增加就业的角度来看,应该支持非盈利机构的发展。例如,有的学者 能找到一些钱,不以盈利为目的创办研究机构,这种研究机构并不纳税,但却能提供就业机 会,这种机构应大力发展。但是我们现在限制非政府机构创办非盈利性机构,认为只有政府 机构才能创办非盈利机构,从而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4.马克思主义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篇四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 大学生方面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与世界接轨,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总设计认识到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其重要作用。“百年大业,教育为本”短短的八个字却体现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21世纪的今天,国家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各个高等大学开始扩招人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越来越多,随之就出现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联系的。大学生就业难相继就会引发社会其他的问题。

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阶段,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的教育。国家公民的素质的教育质量也相继提高。然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有的大学生就轻而易举的找到工作,有的大学生就难以找到工作。为何会出现这种形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分析有三种原因。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有关部门和学校依据以上的问题不短完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遇。大学生自身也要理智的评估自身价值,理智的悬着就业岗位。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确的看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才会得到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5.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篇五

政府工作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努

业。

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制度。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大学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

因为现在的就业情况不是很好

所以很毕业生都会选择自主创业

这也是很无奈之举

不过在创业之前要考虑到社会需求什么 不能盲目的就下手

这就需要在创业前要有几年的时间来考察社会

大学生创业并非如想像中那么顺利。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创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知识限制,很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市场目标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二是缺乏经验,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和相关的知识;三是心态问题,大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担风险与失败。四是创新能力薄弱,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所有这些,都要求创业的大学生必须努力克服。此外资金问题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要想获得外部投资,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创业投资是对人的投资,创业投资者更看重能有效组织产业资源的创业团队,并不看重那些徒有想法的聪明个人;其次,合适的市场需求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要准确认识高科技,高科技本身并不足以吸引投资者,吸引投资者的是高科技产品带来的独占性的市场;最后要制定可行的创业计划,尽可能坦诚地阐明项目存在的风险,越是坦诚,说明创业者的准备越充分,就越能获得投资人的信任。绪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相对偏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

目前,由于供需差别大、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薪酬逐年降低,假招聘铺天盖地,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怕吃苦,爱面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会使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深刻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从中探求破解对策,希望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 毕业人数剧增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11月16日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2.2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此外,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3 大学生怕吃苦,爱面子,跳槽频繁

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始是由于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此外,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2.4 假招聘铺天盖地

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使得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3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就业素质有待提高,在就业方面存在不良心态

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不能胜任单位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其就业观念存在着“三高”即: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的依然很多。其中大城市心态、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求职的自卑心理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上升。大学生就业素质是指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是大学生个体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基础。就业素质包括:就业观念、心理品质和就业技能三个方面。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主要集中在_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也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一个因素。在当前条件下,的确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有的学生非大城市不去、非好单位不留。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工资、福利、保险等待遇问题。而另外一些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存在自卑的心理。在应聘时由于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勇气不足,从而丧失了很多选择和竞争的机会。3.2 传统就业渠道不畅通

随着近几年国企改革、企业重组和改制等原因,传统的就业渠道不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个体、民营经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近几年政府在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的过程中,也削减和合并了一些部门,原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要向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化,原来传统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国有工矿企业面临着大量亏损、破产、倒闭,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这些都减少了大学生就业的岗位。3.3 高校专业设置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很多大学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技能缺乏,这就与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连年的扩招使得学校在师资、校舍、实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紧缺,各高校也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地设置了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但仓促的设置不利于专业发展,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结构突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连年下降,人力资源过剩,用人职位日渐饱和,对我们来讲是相当不利的。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学生要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是以后就业的铺路石,敲门砖。大学里一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在以后实际社会生活中应该十分有用,因为这些类似于哲学、社会学类的课程都是让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事。此外,如果连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么如何去学习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学生活,认真学好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长的专业技能。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由于计算机应用在将来应该会是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所学的技能多于其他人,就业几率才会上升。第三,要善于为人处事。大学里很重要的一课时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即如何社会交际。这一点虽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来,但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四,先就业很择业。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够让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我到一份事业,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采取务实的态度去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5 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责任。

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树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同时,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规律,先就业,再择业,此外,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1、树立自信是关键,不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是高职高专学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高专专科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高未必见得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所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看重能力的培养、培训与提升,在就业的选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遵循成才规律,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

成才立业是所有大学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应该务实求真、遵循成才规律,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这不仅能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对你的人生之路起好导向作用。

3、先就业,再择业,寄予未来谋长远

目前,不同学历层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最佳选择。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调整,把自己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在择业中,勇敢的“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

4、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都在适时地做调整,比如对收入的预期,也越来越现实,不再奢望高薪、高福利了,也不计较单位是何种性质了。很多大学生每逢招聘会都去参加,每次参加招聘会,都会切合实际的调整就业目标和心理预期。他们都应该适应形势,改变就业观念,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抱定“可以到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求职道路就会越来越通畅,自己也就会主动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思路带来出路,“先就业、再择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在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个人在就业是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把这个选择的时机留给将来是比较现实的。

5、看重经济待遇,更要看重发展前途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目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加强。过去只是把工资薪水等经济待遇作为首选,现在已经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企业的发展前途,把企业发展与自我提升结合考虑,这是有较强事业心表现,是可喜的。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须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干事业的职业,或最能使你的兴趣、爱好、品格和长处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这样一来,你的未来发展前途将会迎来成功的鲜花。

6、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毕业生就业的成功与否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如今,我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没有正确的择业技巧和方法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前,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排除不利的心理干扰,这样就能做到顺利就业。

面对现实,不说大道理,自己的前途,自己来把握

.当我们追求理想时,当然不能忽略了实际问题。最完美的是能将理想和

合,找一份你最爱的工作。当理想和实际有分歧时,你要分三步走。1)面对现实,只要能得温饱,有了一定的收入,你能从中得到物质的享

受 2)从实际出发,做你不是最喜爱的工作。把不爱做的工作做得“足够好”,然后

想。

3)逐步实现理想,做你不是最爱的工作,而在你不爱的工作上拚命,赚够了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再去做你最爱的工作。。

.理想与实际是可以兼得的。但是你必须有计划,必须付出,必须执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不能说什么工作好什么工作不好。许多做出成就的人其实都是从小事做起,兢兢业业,然后才取得成功的。

一个工作只要你喜欢,而且这个工作又特别适合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长

处,那么,这就是个好工作。我不太赞成找不到工作就不就业的做法。在就业的同

好,但是,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很难在就业的同时实现择业。在这种情况下,先就业后择业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

验,积累了许多职业技能,而现在企业越来越看中经验。所以先积累经验,这也有助于你以后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打工,实践,积蓄,有一定条件后

展。

6.马克思主义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篇六

2021看待曲阜师范大学就业口碑

学校氛围十分好,适合继续发展深造。曲阜师范大学师范专业比较强,老师负责。学校管理制度比较严格。就读化学专业,化学专业师资力量很强大,实验室在教学楼和实验楼都有,实验楼6层实验室,各种实验器材,各种实验课程开设。

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建议学习专业为师范类,尤其是主科,比如英语、数学等,就业的大多从事教师行业,曲师大口碑不错。

曲阜师范大学算名校吗

曲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一所知名高校,也是山东省属重点大学之一。学校办学实力较强,是每年山东考生们青睐的报考对象之一。曲阜师范大学不算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名校,但是属于山东省一所实力较强的省属重点大学。

虽然由于目前山东省已合并了所有本科批次,学校在本省属于“几本”级别也就不好确定了;但在其他的招生省份,学校一般都属于“二本”,不过校内少数专业的录取分数达一本线上。因此,很多人认为该校属于二本院校。

曲阜师范大学哪些专业比较好

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等10大学科门类。其中,3个学科(工程学、化学、数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6个学科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工程学、数学、中国史、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目前校内入选“双万计划”的专业共有20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英语、翻译、历史学、化学、地理科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工商管理、美术学。

2021曲阜师范大学学费多少

本科生实行按学分计收学费,学费由专业注册学费和课程学分学费构成。专业注册学费根据省物价部门规定的年收费标准确定,课程学分学费按学生实际修读课程的学分数收取,每学分学费标准为100元。普通本科专业学费标准每生约5000-7000元/年。收费标准如有变化,学校将按照山东省发改委新批准的标准执行。(中外合作办学另算)

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基本修业年限年均约36800元/生,考生文化专业双过线即可报考。

曲阜师范大学简介

学校拥有ESI世界前1%学科5个(工程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山东省一流学科6个(工程学、数学、中国史、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山东省高水平学科4个(其中,教育学为“高峰学科”,体育学、中国史、数学为“优势特色学科”),17个学科入选软科2020“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教育学学科位居全国前10%。

7.大学生,就业困难户? 篇七

除了到处奔波还能做什么?

杨平 (化名) , 09届毕业生, 著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 现任北京某外资企业高级行政助理。谈及求职过程, 她坦言, 不易。

离2009年3月结束还剩一个星期的时候, 杨平决定开始找工作。奥美, 埃森哲, 渣打银行, 宝洁, GE, 百度, 壳牌。7天的时间, 投了7个公司。不过, 无论是宝洁成功驱动力测试题, 渣打“变态”的三套测试题, 还是其他公司题目, 她全部被斩落下马。初入战场, 她对自己的总结是:简历上有错别字;一份简历什么都不改就投n个公司, 应该根据公司职位要求投递;几乎所有简历都卡在最后期限的那天投出去的, 这样的话, 如果系统出点问题, 或是网络出现故障, 后果不堪设想。

经历了前期的“初体验”, 时间来到4月。其间, 她一共投了16个公司, 平均3天投1个, 甚至有时候一天投三个, 除了对各行各业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没有斩获;5月, 随着2009年校园招聘打响了第一炮, 无论你多么不想, 都被时间的滚滚大潮推向了未来和未知。杨平也是如此, 这段期间, 她共投了21个公司, 除了接到微软的电话面试, 进入IBM蓝色之路的一面, 其他公司没有回信, 而参加的两次面试也因英语表达问题和轻敌以失败告终。

“5月, 我一夜之间长大, 切实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开始知道了自己的大概的发展方向。我在失败中成长, 逐渐强大。”

6月, 杨平实习还没有着落, 她很着急, 但左右无门, 只得通过“海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根据企业招聘一般规律, 每年这个月, 由于企业通过之前的校园招聘已网罗到所需人才, 此时招聘规模与之前相比锐减, 几乎没有什么企业招聘实习生了。“长达三个月的奋斗, 三个月的无果, 我觉得我有的时候内心脆弱到任何一个人小指头都能打败我, 但我还是要加油, 我的明天, 要靠自己把握。”

这个月, 她投了灵珂、埃森哲、可口可乐、箭牌等20家企业。而基本上, 这些公司提供的岗位都属于“补空”, 没有正式的暑期实习生招聘, 这也意味着, 杨平想靠实习留在企业的梦想基本破灭。期间, 杨平接到了两家公司的面试通知, 一家是摩托罗拉, 另一家是箭牌。摩托罗拉成为她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次面试, 而经历了笔试、无领导小组面试, 她最终获得了箭牌的销售暑期生的职位。

2009年大学生求职最流行的“江湖黑话”:海投&投霸、网申、面霸、群殴、面经&笔经, 杨平无不经历, 120天她总共投了64个公司!得到回应的不到6个, 产出与回报比例大致10:1。“不要笑我矫情, 不要笑我软弱。真的很累, 120天, 如果你还有一点点毅力, 你还剩一点点坚持, 你还抱一点点希望……正如破晓前最黑暗的时候, 我看不清周围, 尽管我相信黎明的到来。”

就业难在哪里?

和杨平有着同样求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如同空降兵般迅速进入社会, 踌躇满志, 想着要大展拳脚作为一番,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少人发现, 自己的信念正一点一点消失。也因为不能及时就业, 这群刚步入社会的人被冠上了许多新的称谓:“啃老族”“零工资就业者”等等。其中, 还一些人因为求职不顺选择自杀, 一些人愤愤不平离家出走, 一些人在一级城市苦等岗位。等待他们和他们家长的, 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调适过程。

杨平说, 自己本科毕业后担心不好找工作又继续攻读了研究生, 没想到研究生毕业后竞争更加激烈。而在求职这段时间思考最多的, 除了怎样尽快找到一份工作, 更多的是对为什么找工作如此困难的反思。

谈及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所刘社建研究员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主要以出口——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为主, 在此过程中就业岗位增长较为缓慢, 1992年至2007年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104。受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与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等观念的影响, 我国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且难以有效增长, 在总量劳动力供求矛盾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当前, 不但是大学生就业较难, 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即便大学生在我国13亿人口中算得上‘精英’, 但是社会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 也不可能将所有岗位都只提供给大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认为, 从计划和半计划体制转变到完全市场体制, 配套改革进行不力, 就业渠道不畅通, 促进就业的制度不完善, 导致学校和学生本人要联系市场的时候, 供求的匹配效率低、难度大。“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漫长的阵痛期, 恐怕要5到10年才能适应更高平台的供给。”

也有人将就业难归结于连续扩招带来的“恶果”。从1999年大学扩招算起, 今年是大学扩招走进的第10个年头, 其“输入端”和“输出端”也进入一个全面爆发期。而大学扩招的优势和弊端在这个年份里更饱受争议, 其利为:给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其弊为:大学生良莠不齐, 各种不良现象增加;教育质量下降;穷人孩子上不起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出口不畅。

“像中国的大学毕业生, 或者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这些人, 大概在我们国家人口中间, 占5%、6%左右这样一个水平。中国大学生真多了吗?不多。”杨伟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而他所谓“中国大学生不多”, 来自以下一项比较:从适龄青年入学率这一指标来看, 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9%, 在世界上排60多位, 位于中下水平, 不仅低于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 也低于菲律宾、泰国这些东南亚发展中国家, 刚刚赶上印度。不过, 他也同时强调,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 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目前,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 它取决于产品需求, 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 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同时, 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 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 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 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 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但有不少消息报道, 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全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 供求缺口与2008年相比将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以此对毕业生们发出警示。

然而与过去相比, 大学生就业的确困难很多, 甚至于一年比一年形势严峻, 供不应求和包分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此, 刘社建认为, 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教育发展模式导致大学生质量有待提升, 而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整不够而没能很好地抓住机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刘社建说。

人力资源助理盛正朝告诉记者, 在工作中, 他经常和招聘主管及人力资源总监聊起大学生求职的这些话题, 每次聊都觉得沉重:现在的学生能力强却过于浮躁、敢于创新却有些自负、视野开阔却目光短浅、理想很美好却不肯从基层做起。“每次和应聘的同学谈起薪的时候, 总觉得他们像是在和自己斗智斗勇。”

大学生尽可以对盛正朝所言“大学生种种问题”不满和存疑, 但“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 另一方面一职难求”却是不争的事实。

诸多学者在对此问题的分析中指出, 这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具体来说, 大学生就业已实现市场化, 而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 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不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和专业层次上与社会需求不接轨。另外,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重知识轻能力,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 他们也提出, 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

我们该怎么办?

从长期来看, 就业难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必然需要一段漫长时期。

09届毕业生们不是第一批买单者, 同样也不会是最后一批买单者, 但他们很不服气:凭什么我们就找不到工作?

刘社建分析, 这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原因在于, 我国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像理财、信息产业等可以提供大量高端就业岗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比重太小, 导致对大学生需求较为有限。”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国家强调促内需保增长。但有分析指出,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就能带动相应的就业岗位, 投资带动的就业岗位较为有限。我们国家的消费率近年处于50%以下的低水平, 只有有效地拉动消费与加大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投入来带动经济发展, 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当“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形容“脑体倒挂”的顺口溜又有开始抬头盛行之势, 大学生这群知识分子也面临着贬值。但刘社建告诉记者:“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在贬值。第一, 我们要看那些人是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第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 水涨船高, 知识的相对价值肯定在改变。”

上大学, 是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希望;毕业后学有所用, 更是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今, 我们的教育制度设计让公众明白, 接受高等教育比不接受高等教育, 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但是, 这个转化也需要学生和家长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这个风险就是, 不是你完成了几年的学习, 就理所当然的变成了“人才”, 得到很好的工作和报酬。接收高等教育后, 也同样可能面临失业。

今后很长时间,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并存;行业、企业急需适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

8.浅谈关于大专生就业困难问题分析 篇八

关键词:社会;大专生;就业难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又是第一线技术人员和劳动者集体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高效益的服务。也才能为现代提供雄厚的基础。

目前,大专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具了解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每年未就业的共有20-40左右万人,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30%”暂时成功就业”。而近几年来,大专生找工作难的状况一直在延续。可见,在如此惨烈的战役中,能侥幸存活的大专生还真的不多,有的甚至一两年后还没就业。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体制的的原因以及家庭原因等等。

一、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我国的人才市场一味追求“高学历”,导致很多单位在招聘学生时都有本科学历这个门槛,没有本科学历连面试的资格都不够,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大、中专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几年来,我国专科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大专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专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

2.家庭因素。家长而言,保守的、陈旧的就业观也会对大专生的择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一份高收入、高福利且相对稳定的工作是他们满心希冀的,诸如营销一类工作强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工作,他们往往糊里糊涂地认为“不正经”,从而干涉学生对这类职业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3.学校因素。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学校的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学习专业技术学不到手,专科院校管理松散等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市场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下,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号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也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4.自身因素。大专生是就业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较大的影响。如果说“就业难”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难就业”则是一些大专生个体的就业体现。专科生盲目追求,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在专科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专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调查发现,信息时代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变化,离开学校三年,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许是落后的知识。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不需要再学习了;还有些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个本科学历文凭,学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落后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

5.学历上。很多大专生认为他们的学历难比本科生,但是,在如今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可以说,学历不占任何优势,在学校期间更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种谋生的技能,考几个有分量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找工作时会增加砝码!

有时大专生也容易就业,关键是要看个人的能力与机遇,只要不懈地努力,会找到满意的工作的。因为现在的工作不光是文凭,主要的还是水平,如果能力过强还有比较容易就业的。而且也有企业开始重视大专生,因为大专生的能力不一定低于本科生但是工资要求低于本科生,但工作能力却又比低学历的人高些。“现在的一些促销员、网络销售人员、房地产中介等职位,都非常适合大专生去做,这些岗位本科生看不上,而中专生等则能力有限难以达到要求,大专生经过培训以后应该会做得非常出色。”

二、针对这些就业难问题大专生应该怎么做呢?

大专生应保持一个积极的就业心态,克服学历自卑症,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大专生要有准确的职业定位,不要和本科生相比。切忌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做好自主择业和独立创业的心理准备,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为从事普通工作的人才。为了个人将来的发展,我们必须自救和自强。现在社会,正从“学历型”转向“学习型,资格技能型”,学历证书已經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院校以培养以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技工型人才模式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要重视平时的学习,克服浮躁心态,多动手操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做一个自信的准备。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来说,生存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真正困难的是个人的发展,也就是前途问题。大专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充分分析自己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应该认清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环境,不要害怕工作环境的辛苦,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完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在进行工作选择时,要选择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经过压力的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能害怕压力,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解决大专生的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靠我们自身能力的提高。大专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支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以打造我们大专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为主攻方向,树立信心,做出大专生“应用型”、“技能型”特色来,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相信美好的未来就在我们手中。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225页 .

[2]刘新民,郭洪波.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想政治教育研究.

[3]陆洪.大专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 第8页.

上一篇:鸡蛋可不可以收缩毛孔下一篇: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必须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