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防瘫机制

2024-09-16

“四位一体”防瘫机制(精选6篇)

1.“四位一体”防瘫机制 篇一

“就业困难群体”最初特指下岗职工或文化程度低的再就业高龄人员。进入21世纪,我国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总量剧增,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分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 “无业可就”,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随之形成。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 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其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不同等,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就业出现困难的大学生。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就业形势的复杂严峻。从宏观上讲,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新增岗位有限,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转移 “三峰叠加”相互交织的局面还没有得到缓解。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市新增劳动力的最大群体。

2就业困难学生的分类及原因分析

2.1因就业期望过高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毕业生择业观存在一定偏差,所谓就业难,更多的是选择待在大城市的机关、国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内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部分毕业生对薪资待遇期望过高,并不能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匹配,盲目的比较心理导致就业期望过高,为顺利就业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2因学习能力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同样,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学习成绩也有好与差的区别,而专业学习成绩的好与差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有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 ,即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甚至拿不到学位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自然就沦为就业困难群体,从调查和访谈看出,大部分学习问题生是由于迷恋网络导致荒废学业,拿不到毕业证造成的就业困难。

2.3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他们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容易给用人单位高分低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此外, 由于社会就业成本逐渐增高,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等也给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造成困难。

2.4因身心有缺陷而造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毕业生当中有一小部分身体残疾、体弱多病或长相不佳的学生,他们在就业时往往缺乏自信,担心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挤,担心自身竞争不强。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和准备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种种就业不正之风面前,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在经受挫折后,他们很容易对前途和命运产生悲观情绪。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这些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在工作中多有不便,担心他们影响单位形象或会给单位未来增加不可预期麻烦,这部分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

2.5因性别差异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性”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在结婚生子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的开拓,因而拒绝接收女大学生。另外,许多用人单位不能正视男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过分看重女大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认为女大学生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不如男生,从而尽量避免录用女生。 “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 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

2.6因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因素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而是仅立足于学校的师资条件,这样容易造成毕业生很难找到学以致用的岗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专业人才的局面。

3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探析

3.1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困难现象,各省及各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帮扶措施,以吉林省为例,实施了 《提高高校 “双困学生”就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由省财政出资,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免费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培训主要包括拓展训练、职业认知、简历制作、自我优势、模拟面试五个教学模块。

拓展训练是典型的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学,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掘到自身的潜能,激发挑战自我的意识; 职业认知是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联想职业的分类,引导学生认知企业胜任力模型,通过岗位说明书让学生知道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结构; 自我优势帮助学生认清理想我与现实我,通过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可以干什么、真正想干什么,找到真正的自我; 简历与模拟面试则侧重于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演练。简历与模拟面试教会的是求职的方法与技巧。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生被要求思考及运用自己的体验作为分享。这种培训既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启发与激励着他们思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3.2“四位一体”帮扶机制

虽然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显著,但是由于资金和场地有限,受训学生比例依旧较低,无法普及到所有的就业困难学生。针对此种情况,根据多年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高校可以努力构建 “辅导员 + 就业指导中心 + 学生资助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四位一体”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即 “辅导员做好思想引导,就业指导中心做好就业技能提升,学生资助中心给予求职补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疏导”的帮扶机制。

首先,学校要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认定,通过毕业生申请,学院评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确定就业困难学生名单。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 《× × × × 届本科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报名表》,按照各学院上一年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名分配名额,确定应届毕业生就业扶助计划名额; 其次,召开座谈会、对其就业意愿进行调研及指导; 再次,在 “双选会”期间进行专项推荐,开展 “简历门诊”对学生简历予以指导; 最后,给予每人1500元的求职补助。

3.2.1辅导员做好思想引导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学生最为信赖的老师。 辅导员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做好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其次,引导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鼓励毕业生自立自强,不畏失败,勇于竞争; 最后,鼓励学生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参与各类招聘会,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求职心。

辅导员以座谈会或者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研及分类指导,同时可以向与学院、专业常年有联系的各类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就业困难学生。

3.2.2就业指导中心做好就业技能提升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性部门, 可以根据就业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分学科、分专业,组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开办就业能力提升班,重点从了解职业世界、优势发掘—明晰自身特点、简历制作—掌握求职利器和模拟面试—感受应聘场景四个方面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培训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自信心及求职的竞争力。

3.2.3资助中心给予求职补贴

学校资助中心根据就业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台账,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就业困难学生简历制作、求职路费补助等不同形式的求职补贴,以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就业。

3.2.4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疏导

2.“四位一体”防瘫机制 篇二

【关键词】高等院校 文化传承 文化育人 实践 作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78-0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教育界高度关注高等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期望其在新的世纪里能有文化传承的大作为。本文认为,高等院校促进文化传承,应构建“学校重視、教师自觉、学生发奋、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文化传承机制。

一、学校重视

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在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同时,始终自觉地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国家着力的“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中,高等院校自然明了自己的角色和分工。

(一)匡正上梁。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领导班子的作用是重大的,甚至可以说一个和谐、实干的领导班子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高等院校要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最是离不开领导班子。它是学校真正能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保证。而高等院校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得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深入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其在高等院校办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二)推陈出新。高等院校应当重视人文教育与教学。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应根据实际作调整,文化课程要适当增开,文化教育教学模式要改进,投入的设施和条件也要增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等教育教学日益发展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可以“改革”作为思想指导,着眼于文化育人最优效果。通过“教—学—育—践—研”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路探索,建立起高等院校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即理论学习、实践操行“双线并行交互”教育教学模式。要在较大程度上强化了教育育人的功能,增强学生文化素质。

(三)强化实践。在高等院校文化课程教学中如何凸显实践功能?关键在“做”。文化课程的开设,离不开理论的讲授,我们却可以做得更多一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中”、“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等思想观念赋予高等院校文化教育教学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以行业领域、职场岗位工作为载体进行教学,强化理论学习的实践性。课程中,可以设计任务教学、实践环节或是行业岗位实务操作等多种多样的授课模块,让学生动手,上台锻炼,突出实践,这样的第一手接触和感受,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部分。高等院校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务必要制定正确而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和保障措施,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给予大力支持,加强活动的引导和扶助,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具体负责校园文化活动的部门、领导、教师要不断增强工作意识和责任感,加大校园文化工作的力度,探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手段,增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对于大学生来讲,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他们喜爱且愿意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活动锻炼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办事能力,培养和提高自身专长,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上“墙”上“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开展形式也可以是广泛、多样的。宣传内容重点来说就是要以广大师生为中心,以广大师生的精神需求为根本,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出发点,传播高等院校精神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深入广大的师生群体,了解教职工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广泛调查获知的信息分类汇总以作分析,进一步结合教职工和学生的特点,通过学校网站、校内宣传栏、墙报板报、报纸刊物、条幅标语、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多样形式的方式以及活动,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常态化、形象化,使得广大师生能感知、欣赏、领悟它,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化为精神意愿和追求,逐步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激励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为学校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而努力奋斗。

2.“经典”再现。古代著名诗文、历史典籍、艺术作品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辈祖先智慧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学校领导、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这一环节。可通过邀请专家、团队或自筹自组宣讲团进行专题宣讲、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开展文化传播的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读书会、座谈会等,增添名家名师、专业人员的点拨辅导,即可丰富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改善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还能使学生增强个人的诵读、思辨、组织等综合能力,使教师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底蕴。

3.积极开展各种人文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人文教育工作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为此,通过开展众多人文教育生活,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和增强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以我国传统节日、礼仪、民俗等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开办传统书画艺术、工艺培训和比赛,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志趣,增强其创造意识与能力;组织大学生参加植树造林、学雷锋、祭扫烈士墓、感恩父母、到福利院做义工等公益爱心活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真诚奉献,传扬“善与美”的灿烂光辉。

二、教师自觉

教师的“传道”固然重要,而教师本身的发展也是关键。在文化传承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有更多作为。个人发展规划是教师取得进步的重要方面。教师应当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这就要求在高等院校、前辈或先进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设定发展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制订和实施计划。期间,应找到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教师面临的机遇是很多很复杂的,要充分分析自身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要实现个人的发展,最本质的是自身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增强的问题。

(一)教学相长。广大师生应积极面对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教学传统文化知识?教学,包括“教”和“学”。当然,首责是在教师身上,这是教师职业和岗位工作所决定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把握传统文化教学的主旋律,统筹地安排好各教学环节,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毋庸置疑,教师在教授文化课程的同时,自己也是在学习;多次反复授课,则有温故知新,凸显新思路的收获。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就是“学”,“学”就是“教”。“立德树人”,教师“树人”之先,必为教师自身“立德”。

(二)教研科研。开展教研科研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教师的“分内”工作。教研科研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能以科研的态度投入教育教学或实验、课题研究工作中去。高等院校的文化传承研究工作,主要是日常的文化教育工作研究、文化教学工作研究、文化传承课题研究等。严谨的科研工作,要求教师不断地调查进而分析文化传承的现象和问题,总结和创新文化传承的经验、科学方法等,撰写文教科研报告和论文,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形成文化传承的科研成果。还有,逐渐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亦是必须之举。

(三)培训进修。在文化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懂知识,还要强技能。然而,一些教师往往由于自身专业操作能力的局限,在技能专长方面颇显欠佳。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可以通过学校内部培训、请专家进校培训、送进企业单位锻炼、送去专业项目和专门机构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社会职业工作的高要求,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而这更是高等院校教师需要踊跃参与的。

三、学生发奋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什么样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言行、能力甚至形象、装扮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生会在潜意识中以教师为榜样,养成相似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一)知行。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这“教”的是理念和方法,而“学”的内容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和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技巧。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务必要改进教育观念,使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指导学生学会去“做”和“行”,侧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育人效果。

(二)力行。“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亲身力行去实践文化传统。要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积极的学习实践者、主动探究者和自主发展者转变。同时,注重增强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实践行为。从日常的起居生活到公共的社会生活,从纯粹安静的校园学习到竞争激烈的职场工作,通过不同层面的多种行为方式锻炼与力行,逐步强化其为人处世的意识,大方自信地走出中华传统文化之出彩脚步来。

(三)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世纪的高等院校不只是培养“物化”的尖子、技能型的人才,更是应当突出人文和德育,须知“德才兼备”,才是教育目标所致。我们的学生乃至毕业生也须坚持保有赤子之心,行赤子之举。须经过师长谆谆教导和自身发省觉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和工业化的大时代中,健全和完善个体人格,用一生岁月去追求道德品质的提高和人生理想价值的实现。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社会支持

一直以来,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共同作用于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国家和社会各界时时刻刻都在给文化传承工作以大量的支持和帮忙,为进一步强化高等院校文化教育工作尽到其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一)引进来。高等院校以“文化育人”为理念,构建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和促进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加校园多种文化实践活动。同时,通过校园实践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关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如与文化公司、图书出版社、书店结对衔接,落实实体书店进校园,组织动员师生广泛参与中华经典阅读活动;与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校园百家讲坛”、“校园企业明星讲坛”、“校园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活动等,使广大师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便增强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此举,当为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经验,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下转第178页)(上接第79页)

(二)走出去。高等院校因其“小社會”限制性,不能完全匹配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格局,开展校外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成为必需部分。紧密联系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人文景观、公园、事业单位甚至公司、工厂、商场等,共同建设校外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人文教育基地,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人文教育、社会服务、国防安全、自然环保等意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高等院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加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树立强化其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大力促进大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学科能力和专业特长,是为文化传承之作为。

【参考文献】

[1]陈少平.高校德育创新与文化建设(精装)[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杨河.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第1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扈卓然.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4年度教改项目课题(2014JGA448)

【作者简介】李其军(1981- ),男,广西浦北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与管理。

3.“四位一体”防瘫机制 篇三

2013年“三集五大”对组织架构和流程进行了再造, 体系虽然搭建起来, 但是存在管理界面不清, 人岗不匹配和“两张皮”等现象, 由此造成了绩效考核无法量化, 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 员工的业绩无法获得真实的评价, 奖惩和激励记不到真正的激励效果。

二、主要做法

“五位一体”机制对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 “五位一体”管理要素中, 职责明确了员工“谁来做”, 对应到岗位;流程明确了“做什么”;制度明确了“怎么做”;标准明确“做到什么程度”;考核明确“做得怎么样”, 并可以根据绩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细化分解为员工“做了些什么”、“做得怎么样”及“今后怎么做”。这五个问题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员工绩效认知、激励与提升的完整环节。从而搭建起整个“五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框架。

1.职责管理将绩效管理与“三定”管理紧密联系, 把部门职能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各岗位职责, 实现全体长期在岗职工人员的人岗匹配, 并通过全方位展示组织架构、岗位职责等, 强化员工责任意识、明确员工“应该做什么”。员工可以统览整个组织架构以及各部门岗位设置, 把我自身在管理体系中的定位与价值;可以通过“五位一体”协同管理平台随时查询自身的岗位职责、考核标准、明确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可以方便地了解以往的绩效报告、工作总结, 回顾与审视自身的绩效提升过程, 更好地认清职责、履行职责。管理者则可根据管理权限, 全面了解分管范围内员工的个人信息、岗位职责、考评指标、绩效等情况, 以更好地掌握员工特点,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培养人才。

2.流程管理将流程纳入绩效管理体系, 并随制度 (通用、非通用和补充制度) 建设实时调整, 保持流程、制度、标准一体化, 将公司战略分解到各项业务、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管理细化到各个环节, 帮助员工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通过岗位与流程的绑定, 每位员工既可以看到本部门的所有流程, 也可以看到自身主责或参与的所有流程, 从而明确自身在流程中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突破部门边界、打破专业壁垒, 强化业务协同。同事流程的监控管理有利于更细致地找寻并解决公司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为绩效考核提供有力的支撑, 提升企业整体效率。

3.考核管理将绩效管理与考勤、考绩、考评紧密联系, 针对不同人员特点, 从工作态度、工作业绩、能力素质等方面建立了考评标准, 将工作要求转化为各级人员的绩效指标, 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从而了解员工“做得怎么样”。在指标设计上, 检修公司根据工作属性设计了公司特有的三级考核机制, 并对每个考评要素设定评价等级, 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并促进员工不断强化对绩效标准的认识, 形成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的自觉性。

三、具体案例分析

以公司考核体系建设为例, “五位一体”中, 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大管理要素的明确、规范和不断的完善为科学、透明的绩效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考核方式及考核周期

检修公司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制度, 根据“五位一体”各管理要素的匹配、完善和明确, 按照工作属性和管理层级等因素, 建立公司特有的三级考核机制及其对应的考核周期。

考核机制:建立基层负责人业绩考核制、管理机关目标任务制和一线班组工作积分制, 并一体化运作。

月、季、年度考核周期:基层负责人业绩考核采用“月度监控、季度考核、年度评价的方式”;管理机关采用“月度考核与年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线班组均采用“月度考核”的方式进行。

2.考核体系建设情况

(1) 指标提炼

按照“分层分级原则”, 公司绩效指标共分为三级, 公司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基层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及本部机关部门绩效指标的提炼, 各基层单位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一线班组考核指标提炼。

管理部门月度考核指标是公司的一级指标, 直接反应公司机关对公司负责人指标的执行力度, 由公司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提炼工作, 通用指标由绩效管理办公室根据绩效管理委员会要求直接提炼并划分权重, 关键业绩指标为部门职责指标由部门分管领导审核确定, 重点工作指标由公司办公室根据公司重点工作制定。2015年公司共提炼管理部门月度指标143条。

公司基层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是公司的二级指标, 体现的各专业部门对基层单位的指标管控能力, “责任部门”为指标提炼的核心, 公司绩效管理办公室根据省公司下达的业绩责任状指定公司业绩指标的责任部门, 各责任部门根据专业管理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指标值及考核标准。2015年公司形成 (检修类、运维类、综合类) 三类关键业绩指标共20条。

管理部门员工及基层单位一线员工指标为三级指标, 按照“绩效经理人负责制”提炼考核指标, 各部门负责人及班组长为员工的绩效经理人。管理部门负责人按照部门指标对应岗位职责分解至员工个人, 班组长负班组内工作积分标准的构建, 各基层单位绩效管理办公司需统一单位内部各类班组的定额标准及角色系数。2015年公司管理员工关键业绩指标共1038条。

(2) 考核评价

公司按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标评价。评价主体的设定主要遵循“谁管理谁考核”的原则。各层级人员考核指标体系如下表:

定量指标方面:“通用指标”由责任部门提供考核数据;“关键业绩指标”由直管上级提供考核数据 (管理部门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人为分管领导、基层单位负责人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人为责任部门、部门员工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人为部门负责人) ;“减项指标”由相关责任部门实施考核;“重大科技成果创新”指标由公司绩效管理委员会根据相关管理细则条款实施考核;“重点工作任务指标”指标由办公室根据月度工作完成数据进行考核;“工作积分制指标”由各班组长按月度工作积分实施考核。

定性指标方面:管理部门负责人“综合评价指标”主要考核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管理创新方面采用量表等级考评法, 采用多维打分的模式 (分管领导占30%权重、两位绩效管理委员会主任各占35%权重) ;基层单位负责人“党委综合评价指标”主要是公司绩效管理委员会根据相关管理细则实施考核;员工综合评价为量表等级考评法, 直接由部门负责人进行评价;一线员工“劳动纪律”主要考核员工出勤及工作态度, 各班组长制定相关细则进行评价。

3.加减分考核管理

公司加减分考核分为两个层面, 集体加减分及个人加减分。集体加减分主要涉及管理部门及基层单位, 管理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中设定加减分实施细则, 加分采用为年度部门申请的形式, 减分为年度绩效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基层单位年度业绩考核时实施加减分考核, 管理部门提出涉及加减分的基层单位, 绩效管理委员会审定。个人加分分由各级绩效经理人根据集体加分分情况进行评价。

四、工作成效

2015年是“五位一体” 深化应用的关键时期, 检修公司在湖北省电力公司的领导下, 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深化应用, 通过建设“五位一体”新机制并深化应用, 公司绩效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1.人岗匹配是绩效考核的关键, 职责机制建设解决了“两张皮”的现象。通过明晰职责界面, 使工作有据可, 从而使考核评价更加真实、透明和科学, 真正激发绩效考核对员工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截止目前, 公司线上考核率达到100%;

2.业务流程的进一步梳理打破了各专业壁垒, 确保了业务执行和要素要求的一致性。流程集成了配套制度与标准, 在相关环节可以查询相应的技术标准、制度规定和业务表单, 为员工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为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考核指标依据。

3.依据“五位一体”工作平台, 任务推进过程作为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载体, 把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落实, 对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跨专业协同效率、标准制度执行、管理人员和班组人员工作绩效等开展全过程的监控分析, 通过流程监控和总结分析, 保证任务有序推进, 绩效提升有效实施, 同时详尽记录员工“做了些什么”, 为绩评价奠定基础, 同时生产管理工作和人员建设得到持续提升。

4.五位一体的深化应用中, 绩效管理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将形成庞大、高价值的数据库, 不仅对绩效管理自身产生作用, 还会为人力资源其他工作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对提升员工和组织绩效、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整体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摘要:将“五位一体”机制引入绩效管理之中, 结合绩效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工作实际的需要, 国网湖北检修公司根据工作属性和管理层级等因素, 建立了公司特有的三级考核机制及其对应的考核周期, 并按照“分层分级”的原则对指标进行提炼, 按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标评价, 构建了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 通过建设“五位一体”新机制并深化应用, 公司绩效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五位一体,绩效管理,深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晶.供电公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深化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 2015, (29) :93.

4.“四位一体”防瘫机制 篇四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现状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触犯刑法,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的违法行为。根据笔者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性侵和侵财这两类犯罪上,笔者认为这是由未成年人的生理方面尚未发育完全决定的。

性侵类案件常见为未成年社会人员借交友聊天等名义将女学生骗出校外,实施强奸行为。如笔者办理的王某、罗某涉嫌强奸案和江某涉嫌强奸案中,均为嫌疑人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利用中学女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防卫能力的弱点,逐步从网络聊天演化到线下KTV唱歌、蹦迪等,获取女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后,便以交朋友等方式将被害人以各种理由骗至旅馆或住处,使用暴力强行与受害人发生性关系。

侵财类案件除了常见的未成年高年龄学生和闲散人员在校外、网吧等地勒索强抢低年龄学生的随身财物外,还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笔者近期办理的一起成年人控制未成年人团伙盗窃案,该团伙成员人数长期保持在6~10人,其中大部分系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只有两名头目系20岁出头的成年人,该两名头目利用未成年人年龄小易于控制,且法律上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这个特点,多次组织手下未成年人在入夜后结伙对城区各街道门市撬门入室盗窃上百起,未成年人盗得财物后交给团伙头目进行销赃。

另从向这些未成年嫌疑人了解的犯罪轨迹来看,一般呈现为12~14岁在社会上沾染不良习气——14~17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8岁以后成为犯罪主力军,并且多为结伙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力化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除少数由于具有突发性外,大多数都具有较明显的蜕变过程,就是从兴趣爱好发生不良变化到思想意识上出现一些不健康或错误的东西,进一步发展到形成不良品德,从而表现出一些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最后触犯刑律,走上犯罪道路,从轻微犯罪发展到严重犯罪,这是一个逐步渐进升级的过程。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根源在哪?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致使西方国家以“拜金主義”“享乐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传入中国,使得社会上贪污腐败、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不良社会现象动辄见诸相关媒体,给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和冲击。而一些迪吧、网吧等场所的大量出现,又为未成年人纵意忘我提供了物质温床,经营业主为了赚得利润,对限制未成年人出入上述场所的监管故意放松,诱使一些未成年人为了获得金钱出入上述场所铤而走险,误入歧途;一些音像制品、读物如同精神鸦片,一味地宣传“打斗凶杀”“性爱”等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使得一些未成年人心理扭曲,失去精神信仰,追求低级趣味,荒废学业,染上恶习,直到走上犯罪道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香港的一部《古惑仔》的电影,讲述黑社会所谓的“哥们义气”及不同帮派间的打斗仇杀,据笔者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些犯罪未成年人调查,很多就是在接触了一些反映黑社会、恶势力团伙罪过程及细节描述的影片后,产生了犯罪动机并学会了作案及反侦察手段。

2.家庭氛围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父母管束,有的家庭属于结构性不完整,如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导致成员间人际关系冷漠、交流产生障碍,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人格和反叛心理,再加上单亲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有的家庭属于教育方法缺失,体现在两个极端。一些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溺爱纵容其物质欲望,一旦经济上满足不了需求时,其子女便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一些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无视子女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因模仿形成残忍粗暴的性格,另一方面易引发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破裂,屡不回家,混迹社会。

3.学校教育管理的缺失

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的片面性这点,由于应试教育是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导致一些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较低,容易经不起诱惑做为非作歹之事,这是对学生内在成长的不良影响。在外在表现上,体现在学校的老师一般偏爱优等生,冷漠差等生,对两者实施差别待遇。对差等生往往是采取不管不问的放任自流的做法,或采取责骂体罚等粗暴做法,这些做法使得这些孩子因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厌学自弃,反倒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打成一片,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此外,学校校外人员入校管理不严、校内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也是造成校外闲散未成年人员入校实施犯罪的一个成因。

三、应对措施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笔者始终坚持应采取“预防教育为主、惩戒责罚为辅”的处理模式,结合美国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项目的经验,笔者认为依公检法等机关办理案件的工作职能及便利,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可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司法“四位一体”预防机制,以此来有效预防、控制未成年犯罪率的攀升。

1.家庭预防

因为家庭是管教子女的第一层防线,因此,在日常办案过程中,检察院、法院等工作人员应定期到涉案未成年人家中实施“案后回访帮教”活动。根据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状况,一般“溺爱型”教育、“苛求型”教育、“放养型”教育占这三类教育模式占多数,这三类家庭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灾区。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参与回访的人员最好是有子女的父母,在交流中避免僵化的要求家长管教好孩子不要再犯,重点在于对家长进行“如何教育子女”“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教育,提高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能力,让家长尽量培养起孩子“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的人格,远离抽烟、喝酒、泡吧、打架等不良习气。除了回访帮教外,还可以向这些家庭定期捐赠一些诸如《心灵鸡汤》《人生一百个益智故事》《名人传记》等的健康书籍,这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

nlc202309021854

2.学校预防

虽然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进程在升学率的影响下进展较缓,但检察院、法院可以有意识的在一些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道德、理想信念教育。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针对“法律知识枯燥、青少年静不下心”的特点,可以开展以法治讲座、以案说法、少年模拟法庭等为主的较为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参与进来,在寓教于乐中强化法制教育。另外,检察官、法官还应起到纽带作用,居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沟通,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一些混迹社会的学生逃学旷课。对思想不稳定,有潜在违法意识的学生,应与其任课老师进行经验交流,改进教育方式,不仅仅只是为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一还要教导其怎样做人、明辨事非、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学校生活上给予其尊重,帮助其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健康成长。另外,学校应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保持良好的校园治安秩序和学校周边环境,加强与社區组织的联系,校内外联合教育。

3.社区预防

这主要是政府方面的责任,政府应设置专门机构、人员、资金,对开展此项工作提供物质保障,预防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点工作可以仿效美国建立社区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流浪儿童救助救护中心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少数未成年人违法违纪苗头,适时进行矫治和重点预防。从后者看,公安机关可以利用自身便利,有针对性的对一些未成年人犯产生不良习惯的不同原因,诸如家庭、交友不良、学习压力、心理障碍等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时期中未成年人犯罪的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物、重点问题,提出阶段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的预测报告,交予政府专门机构针对性的开展诸如心理咨询、青少年热线等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政府机关还可以动员一些离退休人员中的志愿者,推荐到社区担任青少年业余生活辅导员,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正确引导。

4.司法预防

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要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认真对待其审查批捕、起诉、审判工作,并充分发挥检察建议、法院建议在预防犯罪和量刑中的积极作用。另外检察院、法院院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可以鉴一些先进经验,制定专门的《未成年犯罪办案工作规范》。其中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门设立一个未成年犯罪案件组,设立未成年犯罪主办检察官、法官,不仅仅在办理案件中履行职责,更要在家庭、学校、社区预防工作中起牵线带头作用。其次,在审查批捕、起诉、审判过程中,针对不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身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犯罪动机等因素,采取不同的策略,并严格履行通知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到场程序。最后,办理案件过程中应谨慎作出决定,力争做到打防并举,耐心疏导,着力挽救。对以一些初犯、偶犯,刚达到构罪标准的案件,在批捕阶段尽量从轻处理,避免给一些未成年人的人生履历上留下污点;对于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在校学生,起诉阶段时可以简化诉讼程序;在审判阶段,尽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快速办理,并严格依照《刑法》,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总结

总而言之,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重要的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变盲目性控制为有针对性,把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司法四位一体的防线”,把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各种手段揉成一个整体,发挥综合效应,这样才能抑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上升趋势,使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重庆江津区人民检察院)

5.“四位一体”防瘫机制 篇五

班级不但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实施学生管理建设的基本载体。随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成熟,其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都日益增强,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特点明显。加之伴随高校教育的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传统的简单的班委管理已经不能很好的达到班里管理的良好效果。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应建立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的“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的新型管理模式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概念

“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是指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协同管理模式。“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可以使三者协同合作的工作效果最大化,达到“1+1+1>3”的效果。“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强调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三者协调配合共同管理班集体。

二、党团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党支部担负着联系、组织、团结、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和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任务。虽然党支部是班级学生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并不是说党支部在学生工作中可以包揽一切,不分职责。党支部对班委会和团支部的领导形式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在班级中贯彻落实,而涉及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具体职能的事务,党支部则不应直接干预。

团支部与上级团组织纵向相承、主要负责对班级中的广大团员进行教育管理,如发展团员、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完成上级团组织交给的任务等各项团务工作,是党组织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是团员,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团组织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团支部应凝聚广大团员力量,群策群力,给班委会工作正确的指导,与班委会合作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委会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评优、班费管理、学风建设、组织班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班级工作。班委会是由学生选举的班级管理组织,其工作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同学们的班级管理积极性。此外,班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应接受党支部、团支部的指导意见,与党支部、团支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三、 “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班委会主导地位突出,党支部在班级中的认可度较低

尽管从理论上讲,班委会在日常运作中接受党支部和团支部的指导,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并非如此。班委会一般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在先天条件中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另外,在工作职能上,班委会承担了大部分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因此,班级管理中最活跃、职能发挥最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班委会。

相较而言,党支部作用发挥则相对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从属地位。党支部成立时间晚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大一、大二党员人数很少,而且每年发展新党员的数量极少,所以绝大部分班级在大一大二时候还未成立党支部。党支部一般在大三时才开始成立。此时,班委会和团支部经过了两年的工作,对工作管理已经相对熟悉,他们的作用和地位已经被大家认同,在大家心目中比較有威信。而党支部委员是由党支部大会选举产生的,只有正式党员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普通同学并不能够参与到其中来,而且很多党员活动、民主生活会等只在党员内部展开,普通同学对党支部的工作不了解,这些原因会导致党支部在同学们心目中威信不高,认可度不高。

2.班级制度建设不完善,党团班职责不明

日常管理工作的整体运作中,党班团三者没有协同工作,职责不明确。面对一样工作,并不知道该属于谁来执行,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在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方面,没有明确职责,导致班级出现问题无人出面解决。甚至一些班级没有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学生干部怠于班集体建设,同学们行为无所约束,导致班集体凝聚力下降,集体意识淡化。

3.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待加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用优势

虽然高年级班级有建立学生党支部,但大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仅仅局限于完成支部党员信息整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材料整理等一些党的事务性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地指导并参与班级建设,没有发挥出党支部在班级当中的核心作用。学生党员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代表,但除了党支部委员外,其他大部分党员并没有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没有很好的发挥党建带团建和党的宣传教育职能,学生党员的作用优势没有进行充分挖掘利用。

四、 提升“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策略

1.因时制宜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

应用“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筹备计划。“三位一体”功能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班级建设积淀,并不能一蹴而就。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着手准备,为高年级时候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管理模式打下基础。根据不同时期班级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的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

在大一,团支部、班委会抓住机会进行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凝聚力。刚入学时期,学生有着对于大学生活的强烈好奇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渴望为集体贡献出力。新上任的班委会和团支委在此时要抓住良机,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个人对一个集体有多大的感情,就在于他对这个集体花了多少心思。班委会在组织开展活动之时要广泛带动班级普通同学一起加入到班级建设的热潮中去,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在这个适应期间,辅导员特别需要加强对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指导。

大一大二时间里,团支部和班委会应组织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明确班级奋斗目标,使班级规范成为同学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各项活动按照班级建设目标有效地实施。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也是学生的最重要的任务,学风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点,良好的学风氛围与班级的凝聚力相辅相成。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班委会和团支委需要多组织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平时加强对同学们的提醒督促,表彰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此外,建立班级管理规章制度还要求团支部和班委会需要明确各自职能分工。

随着大三大四时期班级中党员人数的增多,建立党支部,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的条件已经成熟。党支部要完成支部党员信息整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材料整理等一些党的事务性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到党团和班级的活动组织策划安排工作中去,发挥党建带团建和党的宣传教育职能。

2.建立班级制度,明确党团班职责,辅导员加强引导

要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团班三者协同工作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班级制度规范,确定班级发展目标,规范班级成員的行为。规章制度还应明确党团班三者的具体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协同工作。首先,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要共同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规范班委会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班级生活。学生干部还需明确自身具体职能,努力探索和发挥自身作用,做到党组织、团支部和班委会三者之间权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

党支部在班级当中应该起到核心作用,联合团支部做好班级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以往在班级中只有以团支部为主的单一组织体系,形成党支部和团支部共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力量,达到更佳的效果。团支部是班级中的群众组织,主要负责对班级中的团员进行教育管理,做好新团员发展工作、开展团组织活动、向党组织推优以及完成上级团组织交办的任务等各项团务工作,是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班委会的班级日常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应以团支部、班委会为主,党支部提供理论指导和后勤支持。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与班团工作的关系,应明确各自职能,做到分而不离,做到分工不分家。

此外,还需辅导老师加强对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宏观调控指导。党支部、努力协调好学生党团班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者各自应有的职能,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各组织的职能也是不能随意替代的,上级管理组织不能仅考虑到工作执行的方便而轻易更换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党团班作为三个不同的学生管理组织,担负的管理职能是不同的,三者任一职能的弱化都会影响到班集体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

3.建立例会制度、连接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211”例会制度是指每月四次例会,其中两次例会由班委主持召开,而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各主持召开例会一次。建立例会制度,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例会加强管理、监督和服务班级工作的各项职能,积极管理班级各项事务,而且可以通过例会这个平台,可以加强党团班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小琼.高校班级“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升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2:61-63.

[2]徐阳.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班委会、团支部三位一体的班级建设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9.

[3]王超.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陆新,王剑,张永红等.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班级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21):163-165.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定量型大学生党员考核体系的不合格党员认定与教育处置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52161015,项目名称:16ZS0027)阶段成果]

6.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探讨 篇六

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第21条规定: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组织协调制度。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 应当加强协调与配合。建立由检察长协调有关业务部门参加的会议制度, 组织、部署和落实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对于典型职务犯罪案件, 适时组织协调职务犯罪预防部门派员介入案件的侦查、起诉活动, 共同研究犯罪原因、手段和发展规律。近十年来, 全国检察机关在预防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 提出了“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是指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与预防部门立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能, 在日常工作联系、情况通报、信息共享、案件分析、案件移送、预防介入等环节协调配合、一体统筹, 实现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进而达到侦防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侦防效益的最大化, 为行业预防、系统预防积累材料, 打好基础。“侦防一体化”是检察机关深入开展预防的工作机制。

二、侦防一体化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惩防腐败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构建惩防腐败体系要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责, 统筹推进。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 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防范。

(一) 侦查部门对预防工作的认识局限

自预防部门从反贪局独立出来以后, 侦查部门认为自身的个案预防职责也随之带走, 侦查部门成为单纯的查办案件部门, 预防工作则是预防部门自己的事情, 造成自侦部门个案预防流于表面和形式, 应付考核。

(二) 在侦查阶段, 侦查人员难以查办与预防并重

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工作重心是固定证据, 突破犯罪, 在实际上确实有困难顾及预防工作, 查处职务犯罪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侦查部门重打击轻预防的观念。虽然侦查部门也有个案预防的职能, 但难以做到侦查与预防并重。这一方面是侦查人员意识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机制的问题。

(三) 侦防两部门缺乏配合协调

反贪污贿赂局成立之初, 预防部门设置在反贪局内部,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对预防工作的深入认识, 认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检察机关的职责, 由预防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共同承担。预防部门统一组织、综合、管理、协调, 并进行系统研究和宏观指导, 其他业务部门结合办理案件和具体业务各司其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应贯穿整个检察业务。但预防部门从反贪局独立出来以后, 预防部门与侦查部门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门, 由于机构设置的原因, 天然的联系被割裂, 造成预防部门难以介入到侦查阶段, 难以了解自侦部门查办的案件情况, 造成侦查部门有案不积极预防, 预防部门想预防而无案。如果预防工作脱离了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 预防部门很难发现发案单位存在的制度缺陷, 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 很难从具体的案件中总结归纳出有益的预防经验, 很难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预防、侦查部门难以形成预防合力。

三、如何认识侦防一体化

(一) 个案预防与行业预防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依法承担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等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 侦查人员接触犯罪嫌疑人、深入发案单位、了解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 对犯罪分子的思想演变轨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机制、体制、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比较深切的感受, 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这是检察机关承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优势, 也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的基础。所以,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应紧密结合查办案件, 侦查人员是开展个案预防的主体。预防职务犯罪机构最初也是设置在反贪局内部, 与侦查紧密联系, 是实质上的一体。这个时期反贪局下的预防部门主要工作是紧密围绕职务犯罪案件开展个案预防。随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 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应当纳入党和国家的整个预防工作中。由于形势的变化, 预防部门从反贪局内独立出来, 要求预防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预防工作, 在个案预防的基础上, 加强行业职务犯罪状况归纳总结, 针对案件多发行业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 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检察建议, 促使案件多发行业完善管理制度, 健全防范机制, 堵塞犯罪漏洞, 推动行业预防。行业预防是以个案预防为前提的, 检察机关只有依托个案预防, 才能深入做好行业预防, 不断拓展预防工作范围, 这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要求, 也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必然合理延伸。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目的就是立足个案预防, 总结归纳预防经验, 促进行业系统预防。

(二) 检察预防与社会预防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并非检察机关一个机关的职能, 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应当将其纳入社会综合治理, 纳入到党和国家整体预防工作中, 纳入到惩防腐败体系中, 形成党委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纪委组织协调, 部门各负其责, 群众支持参与的局面。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工作, 运用检察职能为党委治理腐败当好参谋。检察机关既要结合办案主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活动, 又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 积极参加党委、政府、人大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职务犯罪社会预防活动, 争取党委、人大支持, 将检察预防纳入党委整体预防工作部署。检察机关通过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及时总结近一段时间的职务犯罪规律、趋势, 及时向党委提出预防建议, 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合力搞预防, 充分利用纪检监察、人大、政府搭建的平台, 开展行业、系统预防, 并通过不同网络将预防经验向社会广泛宣传。

(三) 事前预防与事后预防

作为检察机关的预防部门, 预防工作不能仅仅限于发案后的预防, 按照惩防腐败体系的要求, 预防工作应当前移, 从源头上预防, 并与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联系, 形成预防合力。侦防一体化机制的建立, 是为紧密结合查办案件, 积极开展社会化预防作条件准备。

(四) 侦防一体与惩防一体的关系

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第七条第8项规定, “重视和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 深入剖析, 举一反三, 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 建章立制, 堵塞漏洞, 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要求检察机关结合查办案件, 深入开展预防调查, 在发案单位进行预防的同时, 还要总结经验, 举一反三, 在相同的行业和领域开展预防工作。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强调:“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格局的重要方面, 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根据惩防腐败体系的要求, 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 惩防腐败体系中的惩治包括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违纪查办, 也包括检察机关对严重违法的职务犯罪查办。反腐败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预防的主体也是多方面的, 检察机关只是预防主体之一, 是其中一个专业职能部门, 除发挥自身查办案件的特点, 围绕法律监督, 围绕职务犯罪开展预防工作外, 与纪检监察、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的配合机制, 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各自发挥职能优势, 形成职务犯罪综合防治的格局。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是检察机关自身加强内部协调的尝试, 意在加强内设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 通过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可以整合检察机关预防资源, 形成预防合力。侦防一体工作机制是检察机关内部自身建设问题, 是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的机制创新。所以侦防一体化与惩防一体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侦防一体工作机制是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的具体措施, 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又是惩防一体的重要一环。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专业定位, 从而保证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进一步推进。

四、检察机关侦防一体化的模式构建

(一) 侦防一体化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1. 依托个案。

侦防一体化必须紧密依托个案进行, 应充分依托侦查部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开展的个案预防, 侦查部门通过通报的形式将查办个案的情况与预防部门共享, 只有有了一个个实在的个案为基础, 预防部门才有可能总结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经验, 为预防部门开展行业预防和社会预防打下基础。

2. 并重的一体。

侦防一体化是侦查部门自身的一体和侦防两部门的一体, 不能偏颇。侦查部门应统筹兼顾自身承担的查办和预防两项职能, 两者同等重要, 两项工作一同安排谋划, 这是做好个案预防的基础。

3. 均衡推进。

在一体化过程中, 很多具体的一体化机制需要均衡推进。而目前一些地方搞的侦防一体化将主要精力放在个案的介入方面, 忽略了其他主要方面的机制建设。同时, 在实践中, 大量介入侦查案件, 妨害了侦查的独立性。另外, 侦查部门的承办人对介入的范围、介入的时间、保密等问题也顾虑重重, 从而使得侦防一体化的推进陷入困境。

(二) 侦防一体化的评估

检察机关开展社会化的大预防, 时间长, 见效难以评判, 如果过分看重短期的眼前利益, 很多检察机关就会追求个案预防带来的效益和成绩, 这必然会造成忽略行业领域预防工作。因此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 引导规范侦查预防部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一体化的评估也需要依据并重的一体化展开, 在评价内容上, 不仅要对侦查部门的个案预防加大考核, 也要对一体化整体运行进行评估, 逐步推进侦防一体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立足查办案件, 围绕查办案件开展个案预防, 在此基础上, 适当扩大预防的范围, 在发案单位所在的行业和领域进行预防, 结合个案预防总结预防经验, 在构建好检察机关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基础上, 将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纳入党委领导的惩防腐败体系, 及时向地方党委提出预防建议, 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配合联系, 形成预防合力, 为党和国家惩防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侦防一体化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新机制、新尝试, 检察机关通过加强内设机构的配合和协调, 形成检察机关的预防合力, 使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文章对侦防一体化的含义、必要性, 如何认识侦防一体化以及侦防一体与惩防一体的关系, 检察机关侦防一体化的模式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护士调动工作辞职报告下一篇:合肥高校计算机联盟章程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