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爱弥尔》心得体会

2024-08-06

教师读《爱弥尔》心得体会(通用4篇)

1.教师读《爱弥尔》心得体会 篇一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2.《爱弥尔》读书报告 篇二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

(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问世。1754年卢梭相继出版了《新哀路易斯》(1761年)《社会契约论》《爱弥儿》(1762年)等惊世骇俗之作。另外,卢梭还撰写了《忏悔录》、《论政治经济学》、《孤客漫步遐思录》、《论戏剧:致达朗贝尔信》、《让·雅克审判卢梭》、《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等主要著作。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三、写作背景

在18世纪的欧洲国家里,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正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法国,天主教会统治着学校教育,儿童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古典主义和神学占统治地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在传统的古典主义学校里,教师对儿童“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他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当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当时法国的社会状态和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的心智发展的状况,引起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痛恶。他们尖锐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的黑暗,提倡“理性”和宣扬唯物主义,启发民智。同时,他们重视教育,要求通过教育来培养资产阶级的“新人”,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深刻危机,整个法国社会处于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大革命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对即将到来的政治大革命进行思想准备,他们首先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和反教会的思想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基于自然理念的革命,它的实质在于新的自然理念使社会生活的变迁方向正当化了。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教育的现代性表现的也很强烈,但与教育思想之间构成密切关系的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一时期,对教育问题进行最深刻论述的是作为18世纪小资产者民主思想代言人的卢梭,他在批判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描绘了培养“新人”的理想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爱弥儿》中虽然提出了“自然人”的概念,但“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的人,只是因为民主制度尚未建立,专制的国家已经混乱腐朽以致不成其为“国家”,所以卢梭不赞成培养那个国家的效忠的公民,相反,应全力排除那个“国家”对人的压制、毒害。愈是忠于那个“国家”,就愈是丧失个人的独立性和价值。一旦民主制度建立,就要由国家管理教育,设立学校,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忠诚的爱国者、公民和具有博爱之心的爱人类的人。在《爱弥儿》原序中,卢梭就明确指出:“我绝不喜欢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这本书。我只想说明:很早以来就有人在大声反对这种旧有的教育方法了,可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人们可以用师长的口吻提出非难;至于说到建议,那就需要采用另外一种口气了,然而这种口气,高傲的哲学家是不太喜欢的。尽管有许多的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我阐述的这个问题,在洛克的著作问世之后,一直没有人谈论过……”爱好自然,归于自然以及自然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在这方面,卢梭是卓越的倡导者。因此,《爱弥儿》实际上是一部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产生。

四、《爱弥尔》内容介绍

《爱弥儿》1762年首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这部卢梭自称“构思20年,撰写3年”的著作用夹叙夹议的小说题材写成。其中《爱弥儿》中提出了一个合乎自然法则的教育计划。爱弥儿是该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他假设的教育对象。卢梭通过对爱弥儿的教育,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新教育思想。全书由原序和五卷构成,按爱弥儿的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和婚姻(主要是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及女子教育)来描述其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我在这里从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关于儿童教育”来描述其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

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

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且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但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另外,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人的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本性,防止产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妒忌、贪婪、仇恨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的目的。在卢梭看来,这种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二是人的教育;三是事物的教育。但教育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这种独到的见解使得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爱弥儿》乃至卢梭本人思想的核心.关于“儿童的教育”

卢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所以,卢梭的儿童观显然是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应用。

而且,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和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因此,作为世界名著的《爱弥儿》,其内所涉及到的儿童观及其儿童教育思想便成为广大教师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爱弥儿》中的儿童教育观集中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更能为现实的儿童教育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因此,研究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寻求其对现实的启示。

五、对现实的教育意义

卢梭通过自然主义哲学观建立起来的这一套教学阶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编制法则的,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地导向作用。但是,卢梭将各阶段教育人为的断开,又是违反教育法则的行径。因此,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其思想内涵。

六、原文赏析

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一切欲望都意味着缺乏,而所有被感觉到的缺乏就是痛苦。

3、既然你不能阻止一个孩子学习别人的样子,那么,就必须小心地把那些样子按照最适合于孩子的形象烙印在他心中。

4、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独立于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

5、不能因为孩子的请求,而是要根据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而给予儿童他们应该得到的。

3.《爱弥尔》读后感 篇三

《爱弥尔》读后感

语文教育(2)班20111204207陈华萍

我其实一直对学术理论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高深,当我带着些许惧怕的心情读完《爱弥尔》,我发现它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其中许多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并且穿越时代的局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爱弥儿》写于1757年,卢梭通过对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教育历程的描述,提出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自然教育”,他在本书的第一卷中就开宗明义的说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但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自然教育要求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儿童实际情况出发。要尊重和研究儿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中世纪的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思想僵化,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显然冲击了这一束缚。其实直到今天,这一观点仍有极大的积极性。现在中国已经开始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整个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并伴随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中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教师不了解孩子,只知道把知识一股脑的塞给孩子,孩子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师不去亲近孩子,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用书本束缚孩子的头脑,不但无益,反而使孩子本来自然聪慧的本心消失殆尽,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要求教师了解学生,顺应孩子的自然本性,使他们快乐,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学最主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所有知识,而是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卢梭说:“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交给学生的要是真正有用的东西,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起探求知识,学以致用。”

如果说教师还有专业的教育理论做基础,那么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更是毫无章法可言,现在家长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给该孩子报各种班。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了重重的书包,有的甚至还带上了眼镜。我那么大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其特有的成熟时期。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调整,超越了学生本身的成长阶段,或许可能使孩子厌恶学习,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孩子的童年时光稍纵即逝,我们要让孩子去充分享受,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

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不禁想到现在的孩子都是出生在数码时代,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数码设备,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孩子没有了他们该有的天真烂漫,我们或许该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正如卢梭所提倡的那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做孩子真正应该做的活动,还他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时光。

但是,我认为自然教育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他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基于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卢梭过分信任孩子的天性善良,过分夸大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消极影响。而且他还主张消极教育,主张对孩子从出生到12岁之间不进行人为的干涉,让他自己发展。我人为这种想法太极端,孩子的天性是应该保持,但是,儿童时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天性或许是善良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你不能一直保证它的正确性,我认为必须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正确适当的教育并不会束缚孩子的天性,反而可以去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更好的发展的自己的本性。而且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学习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采取寓教于乐,顺应孩子性情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孩子很快的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4.教师读《爱弥尔》心得体会 篇四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书中共有100条建议,一条谈一个主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从不同角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良方并用其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读书中第22条建议的点滴收获。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

一、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质工作,要寓教于乐,试想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有课堂的上津津乐道呢?,又哪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爱戴呢?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真心地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一个学困生真正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的成长负责时,他会开始改变自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帮助他的老师,在品行和学习上都会不断进步;而当他感受到教师只是一味地关注他的成绩,好像考好成绩只是给老师争光时,他会越来越讨厌这门学科,甚至讨厌这科的教师。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孩子的“全面的成长”,而一旦做到了这些,学生成绩的提高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

上一篇:任职大会上的领导讲话下一篇:国家公祭日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