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的意义(共8篇)
1.学习数学的意义 篇一
浅议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已经出现萌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的,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切磋学艺,交流理想、志向,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是,自班级授课制盛行以来,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就所剩无几,学习被理解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靠自己去努力。
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其中一项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经历了实验教师的摸索、实践后,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过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探索,正是从失败中让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在现代的兴起,发自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提出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性的学习,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在这种学习模式下,知识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更多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获得的。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能对数学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利,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除上文所论述的学科教学意义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至少包括:
一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小组或团队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样会在无形中要求每个成员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要求每个学生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中,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二是数学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交往技能的好形式。
三是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变成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此,进入课改实验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并在课改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近几年课改实践中,笔者观摩过不少实验教师的示范课或公开课,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都是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的方式,但我也发现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笔者尝试着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问题1]
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它小组成员。
后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问题2]
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
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问题3]
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问题确有合作的必要,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深入思考。
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时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问题4]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后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三、实施策略
策略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1、合理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因此一般按照组内有差异、组间相类似的原则分组,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小组。比如可把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学生与那些成绩不够稳定,性格内向的学生编排在一组,这样后者可得到更多关心与爱护,让全班学生主动接近他们,增加他们交往的频率,协调小组间和谐的关系。总之,组内差异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创造了条件,而组间类似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使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可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将学生进行分工:有负责纠正别人出现错误的监督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间的联系和协调的联络员,负责记录的记录员,负责总结的发言人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还要进行互换,但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策略二:制定合作学习的规则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定好开展合作学习的规则,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分小组学习时不能讨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一般为四人一小组;
2、先做后说,先思考后交流,作有准备的发言,小组发言时音量要低,不能影响其它小组的学习;
3、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记住别人发言要点,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4、学会如何主持小组学习,并学会作总结性的发言。
只有遵守以上几点规则,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策略三:适时进行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在一堂课中,要找准时机,针对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短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解决。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播放了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让学生数一下各种车辆的数目。因为车辆太多,速度又快,学生数不过来,学生要求教师再放一遍录像,教师又放一遍,学生还没有数清楚。这时,教师说:“想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小组就开始商量,分工合作。在小组内,有数轿车数目的;有数公共汽车数目的;还有数面包车、大卡车等数目的。又放录像一分钟后,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
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如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自己设计方法来验证。学生如果独立探究的话,学有困难的就无所适从了,其他同学也很难把性质探究完整。这时运用集体的智慧,全班同学分组积极行动起来,以好带差,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3.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
当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让他们在争论中达到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例如:“角的度量”一节课,某教师在学生学过角的特征后,老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角。谁知,一些学生说出课桌、椅子、黑板上有角时,却有学生漫无边际地说:眼睛有角叫眼角,牛有角叫牛角,羊有角叫羊角。这时,学生间开始了争论:
生1:黑板、椅子、课桌上的角是角,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的边。
生2:羊角、牛角、眼角也称为角,但不是我们今天所谈的数学上严格的角。
生3:对,羊角、牛角、眼角是单指的动物身体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角。
……
学生在争辩中使问题越辩越明,达到了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
策略四、教会合作技能,培养合作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应教会学生以下基本的合作技能:
1.“善于倾听”。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
2.“述说技能”。同样一件事情,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会不同。“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笑,也可以说得让人跳”。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懂得阐述问题时要条理清晰、不夸张、不缩小,并争取做到风趣幽默,使人乐意接受。
3.学会质疑。在合作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
4.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当别人的见解和看法与自己不同却更合理时,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修正自己的观点。
5.组织管理技能。学生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善于分工,勇于负责,能根据不同意见作总结性发言。
策略五、适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引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冷场和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4、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层次性的点拨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的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平行线的性质”之后,为了巩固这一内容,我先出示一道例题:如图①,直线l∥m,求角x的度数。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我到各组巡视,询问讨论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了几分钟后,没有小组能作解答,于是我就提示:此图有没有内错角?有没有同旁内角?(进一步提示学生解答此题可能要添加辅助线)再过几分钟,要求学生展示成果,结果有三种不同的添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一名学生直接度量求得。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接着,我给出类似上题但比较复杂的题目“如图②、③、④,已知AB∥CD,根据点E的不同位置,∠E与∠D,∠B有什么数量关系?你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各小组就推出代表发言,探索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①
策略六、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实行合理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确立一种良性制约机制,以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要个人努力上进,还要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激励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时要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还要体现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评价时要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面对各式各样的小组合作形式,如何制订比较合理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在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问题研究的贡献,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观察视角。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制度,促进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使一些原来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结语
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那时“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变成朋友,学校立刻变成乐园。”
2.学习数学的意义 篇二
1 什么是算法
算法一词源于算术,即算术方法,它是由已知推求未知的运算过程,后来,推广到一般,把进行某一工作的方法和步骤称为算法。
算法这一古老的概念,大约萌生于四五千年以前,算法是“十进位制及它的演算的技巧”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在有限的步骤内完成[2]。随着计算机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算法思想和算法技术有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精练的表述形式,使之成为人们操控计算机的基本技术,也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例如计算机算法分为数值运算算法和非数值运算算法。数值运算的目的是求解值,例如求方程的根,求一个函数的定积分等,此类算法与数学联系比较紧密。而非数值运算包括的面十分广泛,最常见的是用于事务管理领域,例如图书检索、人事管理、行车调度管理等。
算法作为高中数学必修内容的一部分,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神秘。其实我们从小学在接触算法,例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从里往外脱括弧,竖式笔算等都是算法,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3]。在我们在中学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线性方程组等,这些都体现了算法思想。
算法,虽然在数学教科书中并没有解释这一名词的概念,但是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算法却很熟悉,比如判断一个大于1的整数n是否是质数,根据质数的定义,设计以下的步骤:
第一步:判断n是否等于2,若n=2,则n是质数,若n>2,则执行第二步。
第二步:依次从2至(n-1)检验是否有能整除n的数,若有,则n不是质数,若没有,则n是质数。
若要将此算法用计算机实现,每一步还要具体细化。
2 学习算法的意义
2.1 学习算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时候,人们对运算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运算不过是按照各种运算法则进行加、减、乘、除,而学习运算就是背诵书本中给出的运算法则,形成一些基本的运算技巧,也就是说,能够根据熟记的法则,迅速的计算出给定式子的正确答案[4]。
实际上,按照算法规则进行逻辑推理而获得正确结果,只是计算的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是要在运算中构造、设计、选择一个合理的算法,理解相应的算理。在算法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对给出的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比较这些算法的优劣,做出选择,提高效率,这个过程才是一个真正的运算过程, 因此算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运算能力。
我们常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算法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基本内容,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算法一方面具有具体化、程序化、机械化的特点,一方面又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精确性。因此,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整理成算法的过程是一个条理化,精确化和逻辑化的过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2.2 学习算法有利于学生对构造性数学的理解
构造性数学是高等数学中主要研究的内容,构造性数学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比如对于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地给出某一对象,或者给出某一对象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算法思想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6]。算法对怎样将问题具体化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算法思想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对构造性数学不那么陌生,为以后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算法思想不仅体现在数学之中,它可以延伸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例如洗衣机的说明书就是该洗衣机正常运行的算法,菜谱就是一道菜的算法,生活的每一处都体现了算法思想。利用算法思想来解决问题是近几年来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很高,同时它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算法思想会在以后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更高的价值。
2.3 学习算法有益于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
算法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究式学习策略,能很好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算法内容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新内容,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学家也在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S[7]。而算法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另一方面,算法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比如同一道算法题目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算法的学习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自己和他人算法的不同,互相讨论交流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8]。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算法的发展经历了这样长的时间,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算法思想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而人们对于算法思想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地来理解和思考新课标下的算法,并将算法思想有效地渗透和贯穿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具备算法思想和信息技术素养,这也将是未来社会对于公民的基本要求。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算法已融入生活的众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也将算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在学习,算法的思想和初步知识也正在成为普通公民的常识。主要论述了什么是算法以及学生学习算法的意义。
关键词:算法,学习算法的意义,构造性数学,算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组.中学数学课题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7(10):20-22.
[2]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育研究,2001,10(10):25-26.
[3]刘向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7):19-22.
[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14(7):33-35.
[5]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发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陆汝钤.走向数学丛书──数学.计算.逻辑[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7]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及意义 篇三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创新
研究性学习已经逐步成为学校教育中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实践表明,“数学研究性学习”已促使数学教学在落实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对于推进我国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自古以来,多数人把数学看成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又反映了人们对“可能的量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数学既可以来自现实世界的直接抽象,也可以来自人类思维的能动创造。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是比较抽象的。那就是暂时撇开事物的具体内容,仅仅从抽象的数方面去进行研究。然而,如果我们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去学习,抽象的数学问题会变得形象而具体。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我们从现实世界的问题出发,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用形象的思维去研究,找出规律后再用抽象的方式对数学问题给予定义和结论,最终形成体系。
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是: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以上五个过程顺序依次循环直到得出最终结论。正因为如此,数学研究性学习形式是非常丰富的:比如数学实验的开展、数学习题的变式引申、数学规律的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问题的数据化统计处理、数学建模等。上述每一种方式都是数学方法的拓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现今,研究性学习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数学学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意义呢?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认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数学的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以及拓展数学思维的平台、研究性学习方法丰富学习方式,另外,数学研究性学习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社会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并确定研究内容,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提供了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广阔时空环境和与环境交互融合的作用方式。這必然给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带来革命性的深刻变化。而现今的创新课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就是最为直接的体现。而此种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学生自己动手,就最大限度的将自己置身于问题解决的环境中。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尝试,得出结果。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
(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大部分地区缺乏实践环节
近几年研究性学习在各国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推行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节,国家提倡研究性学习,老师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学校也打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牌子。可是这所有的措施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还是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甚至不敢对老师的讲解产生怀疑,很多学校甚至以为活跃课堂就是研究性学习。
(2) 数学研究性学习型教师匮乏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十分缺乏老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在有的偏远地区老师身兼多职,一个人带几个年级的好几门课程,工作量大,十分繁忙。本身就没有时间去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更别说去实践了。而在城市学校,老师的生活条件较好,但是城市学校大都追求教学质量,把成绩看做学生的命根子、老师优劣与否的评判标准。一直以来,数学都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和主课,所占分值较大,而在人们的意识中数学是提分较快同时比较难学的科目。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老师也只能将更多地时间用在拼命地往学生头脑中装知识,因而也就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四、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针对以上数学研究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更好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1)中央和地方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追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教育。对于一些办学条件差的学校重点扶持,改造校舍。尤其应该向西部教育贫穷地区倾斜,保障学生做数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工具。(2)学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学的学习要贴近实际生活,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校建立数学实验室,把数学实践课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内容。(3)数学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做好指导者,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或者提供一些建议、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探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基金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 (CX12189WL15)
参考文献:
[1] 钱明辉.研究性教学(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第一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学习礼仪的意义 篇四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而礼仪是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礼仪之邦的一员。
良好的礼仪素养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例如:性别、年龄、贫富、尊卑等。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要修睦向善。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礼仪学习心得
人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
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宣传单位形象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不学礼,无以立”。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社交礼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印象。
5.学习钢琴的意义 篇五
20岁以后学钢琴有意义吗?
应当说是有意义的。其前提是因为你喜欢学钢琴。一般绝大多数人学琴(包括儿童时代学琴)都不可能成为钢琴家。所以早学晚学都没有关系。学钢琴带来的好处,除了能增加艺术修养,淘冶情操外,另外还因为弹钢琴是使用十个手指,而十指运动最能锻炼脑功能,能保持大脑活力延缓大脑老化,此外,由于弹琴时要看五线谱,而钢琴看的是大谱表,因而能间接锻炼你的快速阅读能力。所以你20岁后学钢琴完全有意义。
英国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钥匙是:字母(语文)、数字(数学)、音符(音乐)。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儿童成长
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其它乐器比起来,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有以下优越性:
1、音域宽广。钢琴共88个键,几乎包含了音乐活动中所使用的乐音;
2、表现力丰富。钢琴力度可以从ppp到fff,可以奏出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与情感;
3、钢琴经常用于课堂教学,声乐、舞蹈伴奏等,是最常用的、效果最好的音乐教学工具;
4、学习钢琴是学习其它乐器的基础,特别是键盘乐器,如手风琴,电子琴,风琴等;
5、学习钢琴是学习其它音乐知识的基础,特别是乐理,和声、作品分析,音乐创作等;
6、学习钢琴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许多音乐人才是从学钢琴开始的。
从非专业的角度讲,学习钢琴有以下好处:
1、学习钢琴能很好地开发儿童的智力,演奏钢琴时调动了人体很多的器官,通过手、眼、耳、脚、口、脑、身的并用,能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学钢琴的孩子一般学习成绩都不错;
2、学钢琴能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表现在:培养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性情,锻炼人的毅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钢琴的孩子自信、自立,精力容易集中,做事不马虎,将来更容易成才。
综上所述,学习钢琴比学习其它乐器有着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一些发达国家有着很高的家庭钢琴普及率,有些学校将钢琴作为必修课,足见国际上对钢琴教育非常重视。在我国,近年来家庭钢琴的普及率在不断上升,学钢琴的孩子不断增多。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钢琴与其它音乐手段一样,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重视。3
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的业余时间本来就很有限,还要投入不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学钢琴,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学钢琴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许许多多,如果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那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为什么学习弹钢琴就会提高人的素质?
由于钢琴是最理想的,又是相对普及的和声乐器,于是,开始于欧洲,后来又不限于欧洲的专业作曲家们,为钢琴写下了数不尽的各种各样各式各类的钢琴独奏曲。任何一件乐器,都没有像钢琴拥有那么多的独奏曲。在众多的钢琴独奏曲中,包含有巨大数量的属于人类最杰出创造之列的优秀之作,这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学习弹钢琴,就能够亲身接触、直接领受这笔财富。
诚然,人们都在追求物质财富。但是精神财富也是财富,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更珍贵的财富。有谁会不愿意增加它呢?
大家知道,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必然使人变得高尚。与物质财富不同,精神财富的增加,则必然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高级的钢琴艺术,会使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升华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用文明、道德的方式追求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
有人会问,我不用自己学钢琴,通过录音、录像、磁带、唱片等音像制品以及音乐会、电视节目,多听别人弹琴,不是同样可以享用这些财富吗?其实并不相同,这就如同一个人观赏旅游胜地的照片(或录像等等)与亲身去那里旅游,他的感受与体验并不相同一样。自然,没有条件去某地旅游,看看那里的图片,也是件好事,但是有条件的话,有谁不想亲自去实地看看呢?同样,实在没有条件学钢琴,能多听别人弹琴,不失为美事。但是,那些有幸学钢琴并达到相当程度的人,毕竟能够在亲手练习和弹奏那些经典钢琴曲的过程中对其中的高尚情趣、非凡的智慧和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境界,有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钢琴大师霍夫曼说过:“-……当钢琴家忘却尘世单独的面对他的乐器时,他能够与内心最深处的和最高尚的自我交谈……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不能用金钱购买也不能用暴力强夺的。”
记得青年海顿有一个时期贫困的几乎成了维也纳街头的流浪者。但在他的栖身之处碰巧有一架被人弃之不用的破旧古钢琴。多年后他回忆说,每当夜晚他坐在这架琴面前时,他觉得世界上最富有的国王也没有他幸福。正是这精神上的富有,使他终于战胜了物质上的贫穷,成为伟大的作曲家。
也有人会问:如果达不到很高的程度,学习钢琴也有意义吗?
有,而且很大。
因为钢琴音乐本身就像一所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就如同进了音乐学校一样。而且,这还是一所完整的音乐学校。因为在这里学到的,将不是单一的、某一侧面的音乐知识;而是要学到构成音乐艺术的所有最主要的基本元素,理解音乐思维所应有的语汇、语言和语法。这里的旋律知识、和声知识、复调知识、曲体知识和音乐史等知识,还有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和音乐风格等音乐美学知识;也有这所有的方方面面如何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实际上,在钢琴学习中学到的,将不只是钢琴,而是全面提高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维力。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无论对于我们自己弹奏的作品,还是别人弹奏的作品,乃至室内乐、交响乐等非钢琴的音乐作品,都会有更高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钢琴学习还有两个特点。首先,钢琴的练习和演奏都是一种“生态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听觉的专注、敏感,十个手指各自独立前提下的积极活动,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在这生动的动态系统中持久的锻炼,必然对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的健康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其次,演奏钢琴需要相对成熟的技术、技巧。掌握技术、技巧,需要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的训练。这种训练需要有毅力、耐力、信心和勇气。所以,钢琴学习对于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进取的品质,以及踏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都有良好的作用。这两个特点带来的结果,就是人的整体能力的提高。
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非音乐)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个可以弹奏肖邦的《叙事曲》,另一个没学过钢琴。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务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钢琴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个钢琴弹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还可举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例,人们常说那里平均几个人就有一辆汽车。我们未曾注意到,这些国家也是平均几个人就有一台钢琴的。可见,钢琴文化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
学习钢琴的意义,恐怕还不止这些。前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聂高兹教授曾表示,如果能由他决定的话,钢琴应该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的确,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学学钢琴的话,那必定会推动建设一个真正文明的、有文化的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一、钢琴的优势:
钢琴人称乐器之王,其宽广的音域几乎包含了所有乐器特定的音域。从最低音到最高音横跨八个音区。雄壮浑厚的低音,偶发之,振人心魄;透明悠亮的中音似仙女呼唤,令人心醉;清脆明亮的高音似静林深处叮叮鸟语,让人如梦如幻。世界上所有的音乐作品几乎都可以用钢琴来完美的表现,它是西方人最伟大的发明,是献给人类最真贵的礼物。
(一)绝大部分乐器都不能同时在弦上奏出三个以上的合音,而钢琴两手同时按键可同时在最低到最高音区间奏出八个乐音,其音乐表现力其他乐器无法与之相比。
(二)几乎所有的弦乐都需要一手持弓(发音)一手按键(演奏旋律),两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单是右手持弓,若想拉出纯正的音色就需要一年以上枯燥乏味地练习;即使是管乐也不能腾出全部手指进行演奏。只有钢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十指、双脚全部的功能,一开始学音乐便投入全部身心进行演奏、无拘无束、酣畅淋漓。
(三)初学音乐,钢琴键盘是绝好的识谱教具,抽象复杂的五线谱经过与钢琴键盘音域音阶的对照简单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四)对打算学声乐的人来说,学一段时间的钢琴,初步掌握钢琴的弹奏技法,对于自弹练声或自我伴奏,为人伴奏都是必须的,否则就得时时求人,好似单腿走路。
(五)对打算学其它乐器的人来说,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通过钢琴丰富的音高、音色强化乐感,利用键盘固定音锻炼耳音,打下音准基础。同时,利用键盘尽早掌握五线谱,便为其他乐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不但不耽误学其他乐器的时间,反而使的学其他乐器变的简单容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钢琴对智力开发的独特作用
现代科学对大脑思维的研究证明,左脑主管语言和数理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音乐、绘画、舞蹈均属于形象思维)音乐思维神经遍布整个大脑,不分左右。人进入青春期,形象思维能力逐渐弱化,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并成为成人主要的思维方式,在青春期之前这一形象思维发育发达的关键时期,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开发、强化、提高这种能力,尽早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既有逻辑性又富形象性,思维敏捷、活跃,为其文化科的学习以及未来工作中具有创造力奠定基础。
奥地利教育专家上世纪70年代在一城镇人口素质调查中发现,该城25岁—40岁年龄段的成人中有近25%的人,在社会上取得突出成就,成为企业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乐师等各方面名人,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有一项共同经历他们少儿时期都在本城有名的艺术中心学过钢琴,都是爱好音乐者。进一步研究发现、钢琴大跨度的音域发出的名种频率的音高和不同音域的名种音色全面***听觉神经;儿童通过对音的美好感知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神秘的想象;对乐谱节奏的瞬时计算,使儿童在练琴和演奏中不自觉地强化了逻辑思维能力;乐曲的主题情感***了儿童音乐神经的发达,提高了思维敏捷性,使儿童的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极大的强化。
6.学习的意义教案 篇六
一、课 题:学习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情景剧表演、讨论、思考等方式,理解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课 型:班会课
四、课 时:1课时
五、教学重点:学习的意义
六、教学难点:学习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表演、讨论、讲授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引出主题——学习的意义
(二)情景剧表演 1.“我们的学生时代” 2.“求职就业招聘会” 3.“毕业十年同学会”
通过两位同学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比,反映出学习改变命运,凸显出学习的意义。
(三)学生讨论“学习的意义”
通过讨论修正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四)班主任总结
总结同学们的班会表现及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九、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
一、不仅仅为了自己
二、不仅仅为了成绩
三、为了实现理想
7.学习数学的意义 篇七
一、学习难点分析
例3题目为:“小明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例题以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分别求出两人的速度。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回避分数除法计算
由于例题要求判断“谁走得快一些”,是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多种,这里的分数除法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课堂上这些学生的方法,回避了分数除法计算,也解决了比快慢的问题,新知产生的必要性就不是很突出。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及调整反馈的策略。
(二)数量关系分析错误
例题要求速度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尤其同时出现求两个速度,难度过于集中。一部分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式子,来解决比较两个速度的快慢问题。有些学生对于求速度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用大数除以小数,或者时间用整数表示才是合理的。尤其在第一次出现分数除法时,这种错误更明显。
(三)数字干扰产生理解错误
由于前一个分数的出现,干扰了一部分学生的理解。结合线段图,学生也还是难以理解“将千米看成一个具体数量,并表示5个小时行的路程,÷5×12求出1小时行的路程。“这和例题选取求速度这一较抽象的探究材料、将整数除以分数与分数除以分数合并在一个例题中教学,都有一定关系。学生的这个学习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比较突出,后面的推导就更有困难了。
(四)无法主动建立“运算变化”与“颠倒相乘”的联系
对于解决问题,学生一般觉得能解决就好。用份数关系(2÷2×3;÷5×12)很快比出了谁走得快,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为什么接下来要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的。学生无法主动建立“运算变化”与“颠倒相乘"的联系。
只有一小部分优生有兴趣探究“颠倒相乘”的原因,对于大部分学生最后还只是记住这个结论,没有真正参与探究。从例题求速度的两道除法算式得出的“颠倒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不是能推广到所有的分数除法?对真正爱思考的学生来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教学策略思考
(一)策略提出的依据分析
1. 同一内容不同版本教材比较
2. 分数除法“颠倒相乘”相关研究
分数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可以推导出颠倒相乘的法则。张奠宙教授认为,小学生对分数除法是颠倒相乘的法则,先是了解其意义,接着就是重复练习,将这一法则完全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于是,分数除法拿来就能做了,做了不会错,变成一种不加思索就能行动的“数学直觉”。至于原始的意义,因为已经接受了,倒是可以放在一边,甚至可以遗忘。
(二)具体策略分析
1. 课前补缺,降低学习难点
从“分数除法”几个版本教材的比较来看,人教版选取的题材“求速度”较为抽象,而且同时求两个速度,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例3前,可以先安排准备题,如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练习,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利用这一关系列出分数除法算式做好准备。还可以针对算法推导过程的两个关键点,设计填空题,如小时有()个小时,1小时有()个小时。通过练习,为推导做好铺垫。
2. 异中求同,沟通算法联系
在解决例3“谁走得快一些”的问题时,学生出现多种解题策略。如果有学生提出,比较谁走得快些,也可以求出他们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或者都转化为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等方法,虽然学生没有列出2÷,的式子,教师也不必为了研究分数除法,就采用求每小时走多少千米的方法。可以在反馈时,先教学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新课后,再来沟通这些方法,都能成为算法探索的过程。根据学生学习水平,适时引导学生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颠倒相乘”的算法探索。
3. 改编例题,实现知识建构
“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是一节新课,教师应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如果学生对“求速度”这一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有困难,就算加入线段图的帮助,学生也无法参与到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来。所以,在例3教学前,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例题改编。①选取直观性较强的题材(分饼、剪彩带……);②逐一呈现,缓解难度,分先后求两个速度。在教学2÷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转化得出“颠倒相乘”法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算法的转化。
教师对例题的改编或选取,都要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都参与到算法探索中来,理解为什么要“颠倒相乘”。
4. 练习巩固,加深法则理解
在教学完“颠倒相乘”法则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对不理解的学生进行知识补缺,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
比如,设计这样的练习:
8.学习数学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初中 ; 数学 ; 小组合作 ;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55-01
前言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进行协作的基本技能,了解了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表达自我思想的方式与途径,同时也学会尊重人、關心人的技能与技巧。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初中数学教与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自由讨论、认真争辩、科学表达、积极倾听以及参与活动实践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成为自己进行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体验学习的各个过程及要求,用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强化自我对于现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课堂上,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学活动实践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自我体会合作的意义与价值,收获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广泛实用性,引领学习积极步入数学的精神殿堂,从而让数学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与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积极引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合作意识,在应用的过程中积极找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二、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但是,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章节内容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与学,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对于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而言,要想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获得成功,必须要具备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教师对于学习任务的合理分析与科学设计。
1.依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开放性学习活动
对于课堂教学任务而言,一般可以分为封闭式任务和开放性问题。不同的任务类型,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就封闭式任务而言,往往只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往往会产生数学优异生可以较快给出答案,而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就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在此情形下进行小组合作,极易导致学困生依赖于学优生来获取答案的现象出现,这样的小组合作就会流于形式,对学困生毫无帮助,小组合作的努力也会变成一种幻想。因此,教师要正确区分教学任务,对于封闭式的教学任务,不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开放性问题任务而言,学生可以探求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获取不同的答案也未可知,当然开放性问题任务往往也会存在一定难度,这也就是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为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无论对于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任务及定位,在挑战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确保全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2.依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关注
在新课程理念看来,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情感的关注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的发展。因此小组合作模式对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很有指导意义。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应结合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具体来说,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起始时期,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过程;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要通过诱导学生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为学生设质疑问、创设数学情境等方式,使学生的知、情、意高度统一起来;最后在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进行评价反馈,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3.注重分工需要,使合作任务具有合作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因此,其任务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分工的需要,换言之,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4.教师在合作学习上应有准确定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更是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向指引者。教师通过任务及情景的创设,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小组合作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协调各组之间的平衡关系,关注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进展,确保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确保小组成员之间良性互动与交流。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不仅要展现出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水平,还要具备相当高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利用每一次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目的,在小组中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切实获得知识与能力水平上的进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较为灵活的课堂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传统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内化所学数学知识,并学会与其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唯有如此方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之价值,并努力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梨君.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现状及其对数学学习情感影响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8.
[2]卞正莲.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学习数学的意义】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的学习08-26
学习数学的励志名言10-19
数学学习的好方法08-20
高一的数学学习技巧方法09-16
小一新生的数学学习方法10-17
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06-22
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07-0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08-15
数学老师外出学习的心得体会09-05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论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