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观后感

2024-09-03

赏识教育观后感(精选8篇)

1.赏识教育观后感 篇一

观《赏识教育》视频有感

前一阶段乐园在跟家长分享的时候曾经播放过一段周弘老师的视频,看完后家长们众说纷纭。自己觉得周老师说得很多东西都很值得学习,于是就粗粗地了解了一下。

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反的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

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简单易学的三字经操作方法,从而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特色性的高度。

那对于我们这种工作角色而言,或者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有四个原则掌握、运用。

一、爱是最美的语言

“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而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就必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即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是一个“爱”字。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训练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有责任获得爱,爱才是训练师最美的语言。

二、“赏识—成功”

“赏识—成功”教育的核心含义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方法。“赏识”体现了父母教孩子说话时的最大奥秘——承认差异;而“成功”则体现了父母教孩子走路时的最大奥秘——允许失败

三、多方引导,培养孩子自赏能力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对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培养孩子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孩子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孩子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四、家园同步,家长参与赏识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与教育机构形成一股合力。家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家长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

实践证明,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个别交流、家访、家园互动等形式,可以帮助家长掌握孩子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

总结一句话自勉: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是让天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和方法。

2.赏识教育观后感 篇二

一、学校外部因素

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这就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长认为只有文化成绩好才有机会跳出农门。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长此以往,孩子自己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二、学校内部因素

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或者美术课就是照葫芦画瓢。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变革、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很多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地度过45分钟,缺乏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个性扭曲,不自信,认为自己不会画画,画不好。尤其是农村中学美术课堂中,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大多在小学就没有上美术课,或者就是“照葫芦画瓢”,升入中学后还是“老一套”,导致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如此无功而劳,实在可悲,美术教师只有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的诸多弊端,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改变学生怕画画,不喜欢画画的现状。我认为,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最好不要一开始就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是培养学生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怕画画,画不好,不自信的状况。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景之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情境感染,处于积极探究的氛围中。

一次我尝试在七(一)班学生上《静物写生》一课。课前,我布置好静物台:一块白色衬布,一个褐色砂罐,一个乳花色汤碗,一个淡黄色雪梨,剩下的静物(如草莓、甜橙、蛋糕等)就放在旁边。当我来到写生教室,发现静物台边挤满了同学,正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我一看静物台,不禁怒从心起:雪梨竟变成了三颗草莓。原来是班上的一位“调皮大王”干的。然而,经他这样改变,雪梨换成草莓后,台面似乎全“活”了。我转怒为喜,趁机引导:“原来的雪梨拿走,配上草莓,大家觉得怎么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看多了啊!”我面向全体学生,说:“大家说说看,为什么有了草莓之后,画面活跃起来呢?”“红色的草莓和灰绿色的衬布产生了对比。”“大的和小的产生了对比。”大家踊跃发言,气氛异常活跃。草莓、甜橙和蛋糕一放到静物台上,原先沉闷的画面突然变得明快、艳丽起来。学生作画的热情也被激发起来。我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构图、着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这位“调皮大王”,我给予了认同与赞赏的鼓励。自那以后我发现平时在课堂中喜欢破坏课堂纪律的“调皮大王”变得认真听课,喜欢美术课了,课代表告诉我:“李明说在美术课上找到了自我。”激发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片,利用文学性的语言,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学生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想象潜能,拓展思想,提高欣赏能力,将自己的情感自觉地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二)适时鼓励,少批评

自古以来,父母抚养孩子就在潜意识里运用了“赏识”。若孩子学话晚,则认为“贵人迟语”,说得再差、再迟,都不抱怨,只会不断鼓励;孩子学走路摔跤多,父母绝不嘲笑,只会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用赏识的目光呵护好学生心中的艺术之芽,以满意的态度对待学生微小的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读”为“乐学”,使美术教学充满和谐愉快的气氛。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

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巩固兴趣,可以在学生绘画中适当地进行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中学生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树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对绘画的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学生受到奖励和好评,使其自信心得到满足,做到初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增强自主创作的欲望,巩固绘画兴趣。初中生大多在文化学科中没有太强的自信心,在美术课中的表扬、肯定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在农村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教育,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兴趣,还有利于美术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美术学习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生兴趣。“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课中的赏识教育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本身。我们要慎重地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树立自尊、自信,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网.

[2]美术教育.

3.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 篇三

一、赏识教育的奥秘

赏识教育的奥秘是从诞生来源方面看,是生命的体验;从教育角度看,是思想的继承;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态的回归;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从思维方式看,是观念的更新;从表达方式看,是语言的突破。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他可以是让老师成为教育家、使学生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教育好理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是让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和方法。赏识教育,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而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无论哪个学生,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就必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即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是一个“爱”字。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有责任获得爱,爱才是老师最美的语言。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对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培养孩子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孩子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孩子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二、赏识教育的典范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的孩子需要赏识,是赏识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要注意孩子的优点与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千万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正因为如此,在教育过程中,就绝不能对孩子整天以抱怨,而應该依据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倍加赞赏、以表扬。在每位教师的心目中,一定要坚信:“每个孩子与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牛顿等人一样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就蕴藏在每一个幼小的生命个体中。对发展良好的孩子,我们要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使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对待不幸的孩子,我们更要满怀热情地拥抱他、欣赏赞美他。哪怕孩子跌倒一千次,我们也要激励他一千零一次站立起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充实的、难忘的学习生活空间,使他们的心灵空间得以释放。如果任由孩子的心灵继续压抑下去,他就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行;反之,他们才能有美好未来的可能,我们的教育也才有成功的希望。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叙述过自身的一段经历:小学时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曾留级三次。庆幸的是,上初中后遇到一位教语文的吴老师。吴老师对其毛病似乎总是视而不见,倒常常夸奖他的字写得好,并多次把他那字写得好而文章本身不好的习作张贴在教室,让全班的同学观摩。而钱梦龙老师在接受了吴老师赠予的“成功”桂冠之后,不得不去琢磨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不至于有朝一日被同学们笑话。有了这种渴求获得新成功的内部需求,加上吴老师的鼓励、指导,钱梦龙老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写作水平提高到老师要求的水平,甚至还超过了老师要求的水平。可以说,如果没有吴老师的赏识,就没有钱梦龙老师的今天。这样的例子当然还很多:苏步青小学数学考年级倒数第一,牛顿、爱因斯坦小时也倍受歧视,但他们都在赏识光环的照耀下,最终都取得了成功。赏识的魅力可见一斑。当然 ,教师在教育中,不能一昧无原则地赏识学生,迁就学生,而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有效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践证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学校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个别交流、家访、家园互动等形式,可以帮助家长掌握学生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

三、赏识教育的评价

教师提出积极的期望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只是实施成功教育的一部分,要想使教育获得预期效果,还有赖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赏识性评价。“赞扬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实施赏识性评价,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尽可能以赞扬代替批评,以多赞扬代替多批评。赞扬对学生起着一种导向作用,它往往能促发学生有益的行为。在赞扬过程中,无形地传达了教师的价值、是非观和美丑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这些观点的内涵,便会逐渐遵循这些内涵去指导自己的具体行为。著名心理学家史金纲的实验证明,当批评减少而赞扬增多时,人所做的事会增多;相反,比较不好的事因受忽视而萎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B?F?斯金诺通过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鼓励不仅仅是奖赏,它还是和某些行为的发生相联系的东西,它有着促进某种行为重复出现的趋向。当动物的大脑接受到鼓励的刺激,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行为就发生了改变。因此,老师不管是热烈的鼓掌、热情的喝彩,还是只言片语的赞美、微笑点头的认可,在学生那里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教育者应该确立这样的教育理念:受教育者人人都能成功,处处都有成功,时时都可成功。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勤反馈”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创造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乐趣,增强成功的信心,培养获得成功的能力。从而使教育者的愿望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的浅层次需要更为强烈、充实,并不断向深层次扩展,推动学生积极行动以达到预期目标,进而步步前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功教育是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进行的教育改革,是从外压式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内调式的自我教育。它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

4.周弘赏识教育读后感优秀 篇四

婷婷一岁半,进了厂幼儿园。一天,老师突然打电话告诉周弘,婷婷发高烧,已经送到厂医院了。周弘赶紧跑到医院,看见女儿像疯子似的狂呼乱跳,医生说,刚刚打了一针庆大霉素,可能有点疼,过会儿就好了。

一个疗程的针打下来,每打一针,婷婷都会疯狂地哭闹一阵。几天后,女儿的烧终于退了。可是周弘发现,无论怎样大声地呼叫女儿,婷婷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周弘傻了似的,一把抱住女儿,大声地喊着:婷婷!婷婷!婷婷呆愣愣地看着爸爸。

婷婷成了一个聋儿。诊断书中写着:“脑干电位显示:双耳全聋”。

“那一刻,天仿佛塌了下来,我恍恍惚惚地抱着女儿回家,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周弘回忆起那一刻时,眼圈又红了,嗓音哽咽。

幼时的婷婷,因为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她几乎不会笑。在幼儿园里,总是缩在角落里,谁也不和她玩。想拉屎拉尿却不会表达,常常拉在裤子上。数九寒天,周弘看着冻得瑟瑟发抖的女儿,心都碎了。

那些日子,电视台在播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每次,周弘都抱着女儿一边看一边落泪。电视看完了,周弘问自己,人家父亲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我也要用最深情的父爱,为婷婷把有声世界的路开通。

从婷婷3岁开始,周弘带着女儿定期到上海一家部队医院,用针灸电疗的办法,试图让女儿复聪。5年中,在耳朵周围的几个最疼痛的穴位,医生给婷婷扎了上万针,那是连成年人都难以忍受的剧痛,婷婷绝望无助地恸哭……

婷婷终于有了极其微弱的听力。周家人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让婷婷开口,哪怕只是最简单的词。傍晚,周弘从婷婷奶奶那里接女儿回家,骑着车,他反反复复地指着路灯,一路走,一路在女儿耳朵边上喊“灯,灯,灯……”骑40分钟,喊40分钟……

当婷婷终于能含混不清地说鼻子、眼睛、嘴巴等最基本的词时,她已经错过了学习口语的最佳年龄段。婷婷习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想饼干了用手比划一个圆,奶奶就知道她的意思了。这样下去,她只能永远是个哑巴。

一天,婷婷午睡起床,习惯地又向奶奶比划了一个圆形。奶奶抱着饼干桶坐在孙女对面,就是不给她吃。

“饼干!婷婷说,饼干。”奶奶想让婷婷开口。

婷婷就是不说,咿咿呀呀地抗-议着。

不说就不给吃,奶奶固执地一遍遍重复着“饼干,饼干。”

婷婷大哭,奶奶也跟着掉眼泪。

祖孙俩整整僵持了40多分钟,终于,婷婷的喉咙里滚出两个音:“布…单。”

石破天惊!

奶奶立刻递上一块饼干,婷婷眼睛一亮,一连串地发出了“布单,布

单……”奶奶激动地抱着孙女,一块一块地把饼干塞到孙女手中。

婷婷终于开窍了,她朦胧地意识到用口语交流的意义。半年后,她能说“阿姨再见”这样的完整的句子了。

可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婷婷差得太远了。周弘又开始寻找其他的办法。

“语言有书面语和口语,女儿的眼睛是好的,为什么不能用书面语与口语、说话与识字同步的方法来追赶健全的孩子呢?我开始把该说的话都写给婷婷看,她笑我们就写笑,她哭我们就写哭,她说星星我们写星星,她说月亮我们写月亮,效果出人意料地好。一次,婷婷妈妈出差到外地,我们到车站送行。火车启动的时候,婷婷一面跑一面哭,喊着“妈妈,妈妈”。我立即抓过她的小手,在上面写了四个字‘依依不舍’。我想她再也不会忘记这个词。”

就这么追赶了两年,婷婷6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能够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了。周弘决定把女儿送到普通小学,而非聋哑学校。他要让女儿意识到,自己是个健全的儿童,和健全人一样有着健康的体魄和思维能力。

婷婷7岁那年,周弘在上海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小册子《幼儿才能开发》,书中介绍了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方法。书的第一段话就让周弘有了触电的感觉:

“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虽是处于他们的双亲的‘摧残’之下,然而还是发挥出难以想象的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所以说,孩子的能力的幼芽是被大人掐掉的。”

早年留学德国的铃木在回国后,发现日本的教育出了问题。小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可上学后,就慢慢地变得黯淡无光。他说,日本的教育已经把人世间最大的欢乐求知异化成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铃木终于发现,在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父母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也就是这种赏识,成就了每一个孩子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掌握了口语这种最难的语言形式。能不能把它运用于孩子的小提琴教育?能不能把它运用于孩子成长的其他阶段?铃木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为日本培养出了一大批堪与童年莫扎特相媲美的小提琴神童。

重要的要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要让他们永远充满了自信。

此前,周弘的做法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探索。到这个时候,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

“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我的观念变了,我教孩子的方法也变了。首先我要让婷婷相信自己是天才,我在她的课桌上的玻璃板底下压了一张《天才儿童行为表》,只要她看书忘了吃饭睡觉,我马上就指着表上的第一条对她说,你看,这上写着,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不就是这样的吗,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这给了她一种积极的暗示。

“我专找孩子的优点。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我们做家长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其成为燎原之势。怎么夸张?记得我第一次给婷婷做应用题,十道只做对了一道。也许这时候有的家长巴掌就过去了。我没有。错的地方不打叉,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勾。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哎。’小婷婷听了这话,自豪极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的多,升初中考试,数学考了99分。

“孩子学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让孩子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相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一篇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两个句字写得好吧,我就用红笔把好的句子划出来,吃饭的时候,让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我们一起为她欢呼。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她越来越爱写,能不出好作文吗?”

婷婷10岁那年,她写的6万字的科幻童话出版了。

无论怎样,周婷婷是个双耳全聋的残疾孩子,她比普通孩子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她比普通的孩子更需要自信自强的信念。用周弘的话来说,她需要一种“伟人气质”。让她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甚至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能做到。8岁时,父女俩在陕西扎针,父亲偶尔从一本书中学到了一种快速记忆法,他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00位数编成一个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讲给小婷婷听。父女俩一边讲,一边笑得前仰后合,不知不觉中,婷婷记住了这1000位数的排序。8岁的聋童能背出圆周率1000位,这在当时成了轰动一时的消息。

在后来的日子里,这种能力给了婷婷许多的暗示。婷婷从4年级跳到6年级,别的孩子已经学过一年英语了,而她还是零起步,更何况她还是个聋儿。父亲鼓励她说,婷婷,太了不起了!3岁半还不会讲话,现在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能背圆周率1000位。双耳全聋的孩子竟然自学英语,婷婷十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并光荣地受到江总书记的接见;十六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1996年秋,周婷婷从南京一中高中毕业,被保送到辽宁师范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尽管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婷婷的大学生活却适应得很快。平日与人交流,婷婷一般是看口型,但南方人口型与北方人口型不一样。刚进校时也闹了不少笑话……但很快同学们就开始喜欢上这个纯真善良、活泼开朗的小同学。同宿舍的姐姐都称她为“阳光女孩”、“快乐天使”。

大学四年里,婷婷不仅学会了英语的书面语言,还掌握了口语。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说:也许婷婷是第一个能说一口英语的聋人。至于计算机,婷婷更如鱼得水,她是学校网吧里的小明星,还开设了自己的个人首页。她以自己亲身感受和经历提炼而成的毕业论文《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被指导教授张宁生称赞为“可以成为载册的精品”。《大众心理》杂志也前后分三期连载,很多聋人读后给周婷婷写信,称这篇文章对他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

清秀而充满了灵气的周婷婷告诉记者,申请就读加劳德特大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单考托福就是很难的一关。她整整用了3个月时间,才考出了今天的优异成绩。托福考试过关后,想申请进入这所在世界上对聋人心理研究最多、最新的学校也并非容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婷婷不断通过国际互联网一遍又一遍地向加劳德特大学推销自己,最终引起该校聋教系主任理查德博士的重视,经校方研究后,正式向周婷婷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2002年,周婷婷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人物(排行第六),同年留学美国,在赴美读书之前,周婷婷像海伦·凯勒一样创作了自传小说《无言的歌》,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波士顿大学开学之际,周婷婷非常激动,她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真的很幸运!能被美国名校录取为博士生!我很希望以此改变人们的观念,残疾人可以做得和普通人一样好,甚至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出色更优秀!”她表示,不管再大的困难,她会尽最大的努力,好好攻读博士学位,将来学以致用,为祖国千千万万残疾人做一些事情,坚忍不拔地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周婷婷在美国留学的三年时间里,充满着汗水和艰辛,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比如语言问题,这曾经是她学习和周围环境交流的最大障碍。她不仅要学美国手语,而且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英语水平,以便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手语是聋人的“本民族语言”,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她和周围的聋人朋友在手语交流上已经不成问题。如今,她不仅会美国手语,而且英语书面语更是没有什么问题。从外表上看,她不像患有失聪问题的残疾人。她能借助助听器和看口形,用汉语与熟人对话。婷婷的神奇人生,被拍成电影《不能没有你》,而且她主演了这部电影,放映后,全国为之轰动。

周婷婷的人生故事激励了许多人,不仅有残障人士,而且有身体健康的普通人。3岁半时父母亲就发现自己的女儿已是全聋全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一边为女儿四处求医治病,一边创造了一套赏识教育理论,帮助女儿学习。结果奇迹出现在这个家庭,聋哑的女儿不但开口说话了,而且借助于助听器进入省重点中学读书,辞职专门教育女儿的父亲,还被聘到南京市聋哑学校作了一名副校长。现在,父亲周弘已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的主任,专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

伴随着女儿的成长过程,周弘逐步将赏识教育的研究视角从聋障儿童转入正常儿童。几年间,他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学校、社区,为家长、教师、学生做了近2000场认识推广赏识教育方法的报告。一次演讲报告结束后,周弘要求家长们在纸条上写出自己孩子的十大优点,结果100多位家长中竟有一半人写不出。他大声疾呼: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本该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教育被异化了,做家长的完全忘记了对子女作为一个人、一个有着精神生命的人的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更忽略了孩子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都视自己孩子是“神童”,一味地相互攀比,甚至不惜拔苗助长,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彻底失败。

我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赏识教育给人的是一个法宝,让你由失败走向成功,由痛苦走向幸福。岂止儿童,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单位之间甚至国家之间,都渴望赏识与成功。赏识犹如阳光滋养万物生长,而赏识教育是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成功教育,它是一把打开希望之门的金钥匙。

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中国青少年中心的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周弘出任主任。

婷婷笑着说:“我想说,爸爸你真是个伟大的爸爸,了不起的爸爸!”

记者问婷婷,这次被加劳德特大学录取,父亲有没有帮忙?她认真地说,从托福考试合格后,就不断地通过互联网向加劳德特大学推销自己,最终引起该校聋教系主任理查德博士的重视,才被录取进心理咨询专业的研究生。

作女儿的是怎样评价父亲和他的事业?婷婷笑着说:“我想说,爸爸你真是个伟大的爸爸,了不起的爸爸。小时候并没有觉得赏识教育有特别之处。长大以后,当我遇到许多事时,再回头想想,赏识教育让我懂得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追求快乐的人生价值。”

5.学会赏识孩子读后感 篇五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吴丹南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学会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聋哑女孩周婷婷自幼又聋又哑,但在父亲周弘‚赏识—成功‛法的教育下,在老师的帮助下,周婷婷走出了无声的世界。她不仅能言善辩,而且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了更多的人生幸福和成就感。目前,正留学于美国。她的成功正源于她伟大的父亲——周弘。

读过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更加深了对赏识的认识,文中有这样一段使我感触颇深: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应用题 1

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对数学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在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的课怎么上得?这么简单还不会吗?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会大大不同。比如我们班的王某同学,粗心马虎,当他的错题较多时我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他增强了自信心;错题在逐渐减少。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走向失败。早在1968年,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证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赏识会促其成功。实验表明:具有‚培养前途者‛的学生名单,被专家有意识的泄露后,他们个性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从最初对孩子的赏识而渐渐地走入失败的误区。周弘老师说:‚小孩子学说话,随便说得多模糊,父母都给予赞扬,结果呢,绝大多数孩子都学会世界上最难的口语,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赏识的目光去凝视自己的孩子,却要抱怨呢?‛诚然当孩子呱呱落地,我们便对他的第一声充满了惊喜与幸福。当孩子刚学会叫‚爸爸妈妈‛,无论其发音多么含糊,我们都欣喜万分。而当孩子稍稍长大,我们的老师、家长却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吝啬于赞美与微笑。对许多优点视而不见,对错误或缺点却狠狠地予以批评,甚至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显然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专找学生的优点。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专找学生的优点,然后让这些优点通过老师的‚小题大作‛,使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二、坚信学生‚行‛。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曾有一位对超常儿童有研究的外国专家到我国一所学校考察,一位老师说:‚您能否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随意指点起来:‚你、你、3

你……‛。此后,老师、家长、同学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并询问:‚那几个孩子情况怎样?‛老师道:‚好极了,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可经您一点,全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判断如此准确?‛专家微笑道:‚没什么诀窍,随便指指而已。‛老师顿时目瞪口呆。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

三、不要吝啬你的‚赏识‛

古人道‚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可见被人赏识后的无穷动力。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莫不需要他人赏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你能行‛,‚你真棒‛,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

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 ‚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当然,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4

6.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析 篇六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展示课上“你真行!”“你真棒”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赞颂声中成长。可是这些孩子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这个信奉了几千年“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弟”的国度,居然就出现了这种教师不敢批评学生,更不敢惩罚学生,甚至谈罚色变的现象。学校在所谓的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不完整教育的怪圈中徘徊打圈——众多学校为把学生培养成经不得风雨、见不得世面的温室之花而努力着。

在某些理论“教育家”看来,“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我在和某教育工作者交谈到这一话题时,此人竟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惩罚这个词了。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在深深地思索着。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怎么了?。其实许多教师受体罚学生这根高线的影响,自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事实上也确有少数学生在受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放弃了使用惩戒的武器。教育惩戒也就成了教师们碰也不敢碰的事情,生怕一不小心会被扣上变相体罚的帽子。过度的美声,不断地捧学生,使原有教育出现了偏差,赏识中少了一些惩戒,教育中缺了一面镜子。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须的,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如果在犯错误的时候,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其发展成长是有害的。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道:“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养的家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更是大声呼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在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在2002年6月公布了一项方案:“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一定程度的体罚”,并明确规定了体罚的对象、程度和方式。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打击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正确对待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在美国的街头就有一种“赞美机器”,路过的人无需花钱,就能听到让人身心愉悦的赞美之词。对于这种“赞美文化”有人肯定也有人存在质疑。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常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学生第一千次摔倒了,做教师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学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热情的评价,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2、赏识教育的弊端

现在,赏识教育、师生平等观念、服务于学生等等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已经成为教师施教的前提,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同时不能不看到,由于对这些观念的错误理解,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放任学生的现象逐渐增多,一些学生的纪律观念开始淡薄,甚至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现象开始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二、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1、惩罚天然是一种教育手段

这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规定。因此,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严格禁止。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

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2、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

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3.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三、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并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次上课我刚进教室,我班的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廖海明把几个同学的桌子洒满了水,教室乱哄哄的,反响很大,我在稳定纪律后让学生说说他这样做的后果,舆论之下这一调皮学生不得不低下了头,然后我当众“宣判”他违反了哪一条班规就按哪一条处置,按规定做坏事一次罚做十次好事,学生对这样做拍手称好,我当时心想对少数学生来说光有说服和感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而这个措施不是体罚。后来这个学生通过为班级打水备用、帮同学修理桌椅、替老师收作业、做值日等弥补了过错,过后我想对他再进行教育,便问他有何感想,没想到他却说:“想不到做好事的感觉是这样的,真爽”。这样惩罚他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是为他好,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心灵沟通的过程。看来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惩罚与充满爱心的教育并不矛盾。

赏识与惩罚睦邻友好,不能因恐惧惩罚引起的后果而讳言惩罚,更不能因担心赏识膨胀的自我意识而拒绝赏识。无疑,赏识与惩罚是一对矛盾,但爱是平衡二者的杠杆。我认为:“优秀的学生很少懂得感谢教过自己的老师。”那不是赏识的错,而是教师定错了赏识的标准,将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进行了一刀切,于是优秀学生就总是占上风,“赏识风”常吹,让优秀学生淹没在教师错误的爱里,吹得他们晕头转向了;而“那些经常被批评的学生遇到昔日的老师反而特别亲热”,也并非批评的功劳,而是因为受批评的学生读懂了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情愫,生出了由衷的感激。总之一句话,无论赏识与惩罚都应该是教师爱的表达方式,爱是赏识与惩罚的天平。

7.赏识教育的魅力 篇七

一、赏识教育的运用

赏识教育称得上是爱的教育,是一种富有生命力、满怀人情味的教育。赏识与表扬的差别在于:表扬是一种行动,是对他人一时的肯定;而赏识是一种心态,是升华版的师爱,是心坎深处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和理解。

1.赏识教育是认可

赏识如同一座平等沟通,供心与心交往的大桥。初中生不谙世事,内心纯洁无瑕,只要教师走进学生内心,就能真正了解进而赏识每一个学生,也就能打破师生间不和谐的等级气氛,从而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所谓的“问题学生”有特殊疗效。

2005年10月,班里转来一名新同学。他第一天到校就与班上同学打架,在体育课上他时常欺负其他同学,还没到一周,他的大名已经传遍了整个学校,同学们都惧他三分。据了解,从小父母离异导致了其行为易冲动和心理易自卑的不好习性。一次他又打架惹事,我找到他,他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对此,我没有太计较,而是看着他的眼睛,真诚地对他说:“你脑筋很灵活,数学学得好,我很欣赏你。”他本以为我是来批评他的,却没想到听到的是我发自内心的赏识,所以他跟我说:“老师,我以后一定不让你操心!”第二天,他主动跑来跟我承认错误,说他昨天晚自修不小心弄坏了桌椅。我表扬了他勇于承担错误的勇气并且和他一起修好了桌椅。后来,他的成绩逐步上升,各科任老师对他的评价也在慢慢好转。

笔者认为,没有天生的“问题学生”,每个人都不甘心落后于他人,甘愿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所以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都要具备爱心和耐心,养成赏识学生的好习惯,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扭转“问题学生”为行为良好学生,提高班上风气就会事半功倍。

2.赏识教育要尊重差异

赏识教育并不只是意味着教师要一个劲地夸奖和表扬,要明确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允许失败,承认差异”。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赏识教育去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深藏的潜能。例如,笔者班上有一个同学热心肠,爱劳动,可就是不爱写作业,我曾要求他每天要按时完成作业,不完成就要接受“惩罚”,但他总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后来笔者改变策略,答应他如果一周之内他都能按时完成所有作业,郑重把他的名字贴在教室的“夸夸榜”上。这样一来,他就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赏识,他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后来,他作业做得及时,做得认真,就算不会做也积极主动问同学。他的转变让我意识到赏识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套方法用到老。

二、教育赏识的深化

教师进行赏识教育时经常会跳进一个误区,以为赏识就意味着不能批评,特别是对那些好学生,生怕批评会令他们在同学面前的威信降低或者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最后造成优等生或者一些班干部骄傲自大,跟同学关系也处得很僵。笔者就曾有过一次教训。几年前班里一位班长无论成绩还是操行都是名列前茅,经常受到教师的欣赏与重用。可是渐渐地,他开始变得自高自大,经常趾高气扬地对同学发号施令,还看不起后进生,给同学们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与同学发生口角,继而大打出手。后来我出面调停,由于害怕被老师责怪,他开始时拒不认错,一味推卸责任,后来经过笔者的耐心开导才承认了错误。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一个好学生这么害怕承认错误?是不是因为他们习惯了鲜花,他们习惯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才不肯认错呢?赏识不是不批评,也不是骄纵,所以在进行赏识教育时要把握分寸,讲求艺术,要不然赏识教育只会变成膨胀学生虚荣心和私欲的花瓶,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名活泼聪明但欠缺勤奋和抗挫折精神的女同学,笔者给她的赏识性评价是:“还记得上次艺术节吗?你在跳民族舞时不小心磕破了膝盖却依然坚持到最后。可见你有一股韧劲,如果你把这韧劲用于学习方面一定会取得一个好成绩。”学生从评价中看到了教师的肯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后,以后再学习中也刻苦勤奋了很多,成绩也逐步上升。

8.感悟赏识教育 篇八

以前,我听过一期王志刚老师的关于“赏识教育”的讲座,很受启发,并于当时买了一套有关赏识教育的书——《21世纪教子方法》。这本书里讲了有关周弘的一些事情:周弘,一个普通的父亲,用其二十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周弘的理想是:让赏识理念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和团队。细细阅读这本书,感受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使我对赏识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教育”是每个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激励。

二、赏识教育的魅力

对待学生,要十分注意正面教育,要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因而成功是树立他们学习信心的”阳光、空气和水”。我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调动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这种积极引导将使学生们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

比如,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天中午,幼儿园吃牛肉,小朋友们正在安静地就餐。有个小朋友满脸愁容地对我说:“老师,我塞牙了。”于是,我赶快过去帮她把牙缝里的肉弄出来了。坐在她同桌的高清祥也嚷嚷着:“我也要塞牙了。”刚开始,我没太听明白他的话,以为他也把肉塞在牙缝里,叫他张大嘴。他又说了一遍:“我也要塞牙。”等到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我笑着说:“塞牙也要学。”他楞楞地看着我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笑。看着他那迷惑不解的神情,我觉得有必要跟他讲清楚。我说:“塞牙是一件很难受的事。你看她,牙都胀疼了。”他点点头说:“那我不学了。”

对于这个孩子,我们三位老师给了他很多的关爱。他从一出生就跟着奶奶在山东老家生活,很少接触其他人,不会讲普通话。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很不适应。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终于说话了,但只是模仿别人的一言一行。午饭后,到了讲故事的时间,我想起午餐时那引人发笑的事情,觉得这也是一个教育的机会。我即兴编了一个《小动物塞牙》的故事,加上夸张的表演,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还意犹未尽。于是,我就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关于“塞牙”的一些话题。我又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鳄鱼的故事,让幼儿知道了牙签鸟为什么能和鳄鱼成为好朋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不断的讨论中,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一问一答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赏识幼儿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在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孩子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孩子心理上得到安慰。

在工作中,我遇到这样一件事情——“跌倒”的快乐:

屋外,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孩子们在阳台上说笑着,三五成群快乐地玩起游戏来。有的玩“炒蚕豆”的游戏,有的挥舞着小手帕扭着秧歌,还有几个小调皮在来回跑动着。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手拉着手,自发地玩起“吹泡泡”的游戏。一开始,他们也像平时那样玩,可是,孩子们太高兴了,当说到“吹,吹,吹泡泡,一吹吹个大泡泡”时,几个孩子把腿使劲地撑开,哈哈大笑。有个小朋友调皮地“啪”地坐在地上傻笑着,其他孩子也跟着“啪啪啪”地坐在地上,一起笑着。于是,“吹泡泡”这个游戏又有了个新玩法——“跌倒”的快乐。这几个孩子一遍一遍地往地上假装跌倒,玩得非常开心。别的孩子看到他们玩,也很眼谗,又有几个孩子加入到“吹泡泡”的行列了。这情形,倒把我看得有点担心起来,万一孩子们手拉手时重心不稳,跌破脸可不得了。而且,坐在地上也不卫生。我走过去,提醒他们地上很脏,孩子们点头表示不再往地上坐了。

可是,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游戏的兴趣有增无减,还是喜欢往地上坐。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我也知道,孩子们只不过是对“跌倒”这个动作感兴趣,喜欢重复这个动作罢了。于是,我通过让幼儿玩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并针对前几天小朋友玩游戏时存在的现象进行教育,肯定孩子们玩游戏时有创新,敢于动脑筋,老游戏、新玩法。同时,我也告诉小朋友存在的危险,而且地上很脏,我建议他们把后面改一改,可以改成给气球放气。孩子们一听可来劲了,都想尝试新玩法。于是,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玩起了“吹泡泡”游戏。“吹,吹,吹泡泡,一吹吹个小泡泡。吹,吹,吹泡泡,一吹吹个大泡泡,哧……泡泡落下来。”当说到“哧”的时候,孩子们两眼放光,嘴巴发出“哧”的声音,使劲地扭动着身体,然后嘻嘻哈哈地蹲在地上。这样的玩法,使孩子们很开心,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通过“吹泡泡”的事情,我明白,有时候一个有着安全隐患的游戏活动,只要稍加改动,也会变成有益的活动。正是运用了赏识教育,善于灵活机动,才使幼儿玩得非常开心,并体验到了合作游戏的快乐。

上一篇:顶岗实习报告模板下一篇:参观一大会址心得:传承“红色”文明 缔造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