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部队

2024-06-25

发展经济学部队(共8篇)

1.发展经济学部队 篇一

兰州市消防部队发展

上装备引技术

从水压机到消防坦克

兰州是甘肃省会城市,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位置,是我国石油化工和毛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城市西部是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大型工业基地,东部是以大型商场、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主的商贸中心。“现代消防工作离不开现代化的消防设备,为了应对各种条件下防火、灭火以及抢险救援任务的需要,我们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新型高精尖端的消防设备。”兰州市消防支队支队长张卫功说。其中包括专门用于高层建筑的高喷消防车,其喷射高度可达90米,还有针对地下建筑火灾的大功率排烟设备等。

去年1月7日,兰州石化总公司303石油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316#罐区一装有氢烃的储罐发生爆炸,引燃周围5个储罐。“当时我们赶到现场时,现场情况异常危险,因为周围都是储油罐,一旦扑救不及时,引发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兰州消防支队支队长张卫功说。

当时,甘肃省消防总队、兰州市消防支队和白银市消防支队总共出动37辆消防车,287名消防官兵参与到灭火抢险中。因为当时火势较大,消防官兵只能站在远处架设水枪喷水扑救,在此过程中着火区域还不时传出爆炸声,现场异常危险。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辆消防坦克轰鸣着马达开进灭火作战区域,近距离靠近着火装置进行扑救,肆意的大火在强大的消防水枪的压制下有所收敛,为消防官兵进一步抢险扑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原来,消防坦克就是兰州市消防支队斥巨资引进的高科技装备。

“针对大体量、大跨度建筑火灾的强力破拆和大功率灭火装备,针对大型石化火灾和原油储罐火灾的高性能泡沫、干粉灭火装备,针对城市抢险救援的消防坦克等特殊装备,这些新装备使得我们的装备精良程度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兰州市消防支队支队长张卫功说。以前兰州消防的设备仅仅只有一部水压机,在城市脚步扩张的的背景下,根本无法满足城市消防力量的要求。因此,伴随着城市扩张脚步的步伐,我们也在努力完善装备着新的设备和引进新的技术。目前,我们除了用够诸如消防坦克大型设备外,还装备了雷达生命探测仪等高精尖端的搜救设备。

开放警营散发传单

加强防火技能与知识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居民火灾呈上升势头,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全国居民火灾的起数占全国火灾总数的60%,居民火灾造成的受伤和死亡人数占火灾伤亡人数的60%以上,其中,家庭用火不慎及电器原因引发的火灾占居民火灾的80%。与此同时,居民的消防意识、防范火灾的能

力却非常薄弱。

为切实加强对居民家庭和社区的消防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居民火灾的发生,公安消防部门借鉴国外将居民区的防火工作交由附近消防站承担的做法,决定定期向社会开放消防站,开展社区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自1999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消防中队在11月9日这一天向社会开放,各界群众通过到消防站参观、观摩和咨询,增强了对消防知识和消防工作的了解,对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深受社会欢迎。2000年10月,公安部消防局正式决定在全国推行定期开放消防站工作,要求从11月9日开始,全国凡有条件的消防站每月定期向社会开放一次,形成制度,使消防站成为向群众宣传消防知识的固定场所,成为让社会了解消防工作的一个窗口。

“让家庭远离火灾,让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消防部门的神圣职责。”在谈到近几年来在消防宣传工作方面的努力时,张卫功支队长这样说。消防,贵在防范!因此,我们现在也让各个执勤消防队站定期向公众开放,在开放日当天,消防战士们会以各种宣传方式来向人们讲解和演示消防知识以及家庭火灾的扑救方法。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了目前消防宣传社会化的主题,在普及消防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群众防火自救意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四进”的方式从源头进行消防宣传,近几年下来消防宣传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兰州消防力量建设有了明显提升,在城市日

益加速扩张的今天,潜心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

尖端设备与技术:

消防坦克由特种装甲钢板制成,和军用主战坦克没有什么两样,它具有破拆能力强、不怕有毒有害气体等特点,并可以有效防止爆炸、撞击、轧压对消防员及车辆本身造成的损害,能使消防队员远离危险。

雷达生命探测仪是由雷达发射机产生电磁波能,传输给天线,形成定方向传播电磁波能的波束,人体呼吸引起胸腔胀大收缩、心脏本身的跳动,使波束发生变化,接收器接收后过滤一些背景干扰,由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在掌上电脑显示屏显示,最后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为人生命体。它搜索范围大,在废墟瓦砾中探测深度为4.6米内的呼吸活动及6米内的移动。

2.发展经济学部队 篇二

“零缺陷管理”是荣事达集团于1995年提出的管理创新理念,其实质是追求“产品的零缺陷,工作的零缺陷,企业整体运行的零缺陷”。正因为荣事达集团重视细节,注重过程,狠抓“零缺陷管理”,20世纪末在全国树起了“时代潮”的良好风范。其实,对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部队安全管理工作,同样需要有这种“吹毛求疵”、执着追求“零缺陷”的精神。只有坚持从“大处”着想、“小处”入手,准确把握安全防事故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当前总部关于“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防范重大安全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

1 针对官兵自身特点,抓好官兵思想意识上的“零缺陷管理”,是推进部队安全发展的首要条件

思想意识是安全防事故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思想麻痹、责任心不强、认识落后、反映迟钝、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等往往是事故隐患的第一突破口。因此,加强安全工作,首先必须在官兵思想意识上筑牢一道“防线”,把抓好官兵思想意识上的“零缺陷管理”摆到安全工作的首要位置。

1.1 加强官兵职能意识上的“零缺陷管理”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中肩负神圣使命。如果官兵职能意识不强,就会对军队的地位作用以及部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反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等问题上,将面临着长期而复杂的斗争。与此同时,我军安全工作和以往相比,内容复杂许多,难度增大许多,要求提高许多。这就要求全军官兵必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努力提高履行根本职能的能力,切实增强搞好部队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加强官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零缺陷管理”推进安全发展,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从根本上打牢防范重大安全问题的基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增强部队凝聚力既带来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灯红酒绿”的影响下,少数官兵淡忘了我军的优良传统,辜负了组织的信任,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部队各级组织必须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通过教育,为广大官兵输入面对各种诱惑、面临各种困难不动摇的“抗体”;另一方面帮助官兵提高政治鉴别力,使他们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不会“迷失方向”。

1.3 加强官兵安全意识统一上的“零缺陷管理”安全工作必须做到上下“一盘棋”,官兵一条心。目前许多部队在安全工作上都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上级的指示、想法等很难在下级得以准确、彻底的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安全工作的思路在下级执行中也常常出现偏差,或是打了折扣。这也是多年来军委及总部三令五申强调狠抓安全管理,而大小事故却在许多部队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级管理者一定要把加强和统一官兵安全意识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安全理念入脑、入心,真正使想安全、抓安全成为各级管理者的自觉行动。

2 适应环境任务变化,抓好安全防事故制度上的“零缺陷管理”,是推进部队安全发展的根本保证

加强安全工作,仅有一道“防线”还不行,还必须构建“安全网”,形成“防火墙”。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健全以及贯彻落实关于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工作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抓好安全防事故制度上的“零缺陷管理”,既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部队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

2.1 建立健全安全防事故制度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如我军遂行军事任务的领域不断拓宽,信息与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等等。这就要求各级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用新的理念、新的手段、新的机制推动安全工作与时俱进。要善于抓住不同时期安全工作的重点和各个阶段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坚持预测分析在先,制订完善规章制度在前,从而始终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同时,还应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官兵增强制度意识、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广大官兵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2.2 严格区分安全防事故责任

安全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群管群治,责任明确。江泽民同志曾形象地指出,“开汽车有个挂空档,我们抓部队建设,抓纪律、抓管理,可绝对不能挂空档。”对安全工作而言,出现“空档”就意味着存在“事故隐患”。据调查,在少数单位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现象:一是存在问题总是得不到彻底根治,而且事故苗头反复出现、事故案件时有发生;二是有的工作责任不明,大家都看到,但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有的抓安全工作热情很高,有的思想麻痹,等等。诸如此类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任务不清、责任不明,没有严格按制度落实责任制。

2.3 强化安全防事故制度的监督检查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各方面除了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外,还要有严格的监督检查,否则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也是要出事情的。”强化监督检查,是提升安全工作执行力的关键。当前,一些单位和部门不少制度形同虚设,许多重大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就是由此发生的。因此,必须强化安全防事故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无可推卸;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对执行制度不力的个人和单位坚决追究责任。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安全防事故制度的行为,要依法从严管理。

3 注重细节,统筹兼顾,抓好各个工作环节上的“零缺陷管理”,是推进部队安全发展的基本途径

之所以荣事达集团的“零缺陷管理”理念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关键一点,就在于他们从系统角度出发,把每一个要素、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阶段以及企业的整体运行等都纳入了管理视野,都明确了加强“零缺陷管理”的措施。可以说,“零缺陷管理”不仅切合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同时还注重统筹兼顾、把握全局。部队安全工作同样需要如此。

3.1 着眼全局,严抓细扣

某部对发生事故的三个单位进行了专项调查,通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思想认识上看,重“硬件”轻“软件”;二是从工作着眼点看,重显露的问题轻潜在的问题;三是从基层建设上看,重集中单位轻小散远单位;四是从时间安排上看,重正课时间轻业余时间;五是从人员管理上看,重义务兵轻士官和干部;六是从工作范围上看,重领导强调的方面轻领导尚未注意的方面。因此,推进部队安全发展,一定要正确处理集中抓与分散抓、阶段抓与经常抓、个别抓与整体抓、局部抓与系统抓的关系,把安全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的每一环节、拓展到部队建设的各个方面。

3.2 区分层次,突出重点

加强安全工作,既要全面兼顾,也要区分层次,突出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当前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要盯住重点人员。要分析掌握本单位重点人员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对部队安全工作可能会带来哪些隐患。二要盯住重要部位。对重要部位要优化人员配置、充实物资保障、加强实时监控以及建立健全管理措施。三要盯住重要时机。要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以及季节转换、环境变化等特点,做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四要盯住重大问题。着力防范重大安全问题,是当前部队加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拓宽安全战略视野,特别要严防政治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3.3 理顺关系,化解矛盾

安全工作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然而,如何正确处理安全工作与军事训练以及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推进部队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少数管理者在工作中没能把握好尺度。主要存在着两个错误倾向:一种是“事故难免论”,另第一种是“唯事故论”。那么如何处理好安全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用战斗力标准检验和衡量安全建设成效,必须紧密围绕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安全稳定局面做文章,两者不可厚此薄彼。因此,各级要把防范重大安全问题贯穿部队战斗力建设全过程,要科学统筹、协调优化部队各项工作,通过积极有效的安全建设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

4 着眼长远,固强补弱,抓好防范事故能力上的“零缺陷管理”,是推进部队安全发展的关键环节

“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失误和缺陷不可避免,因而管理只能有事后补救作用”的习惯思维定势,代之以“管理的功能应重在事前防范”的崭新命题。因此,立足长远,把提高防范事故能力作为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既体现了“零缺陷管理”理念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思想,也有利于释放官兵抓安全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4.1 不断增强官兵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上的“漏洞”是最大的“漏洞”。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官兵的党性理论教育,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官兵头脑,帮助官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不出现重大“方向性”事故。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官兵把握政策的领悟力。政策把握准,内涵吃得透,是有效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以及贯彻落实不走形、不违规的重要前提。总之,各级管理者既要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谋思路,又要站在执行者的角度想办法,真正领会实质,完整准确执行。否则,部队安全建设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4.2 不断增强官兵科学文化素质

当前,随着国家利益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以及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手段的迅猛发展,我军安全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特点。如遂行军事任务的领域不断拓宽,军事活动的风险明显增大;部队安全管理的技术要求和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激烈,等等。这就要求广大官兵一方面要注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掌握应对各种风险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优化知识结构,尤其要加强新理论、新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学习。

4.3 不断增强官兵军事业务素质

当前应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官兵依法从严治军的能力。治军之道,得之于严,失之于宽。部队发生事故案件,最初都源于管理松懈、纪律松弛、作风松散。二是提高官兵对于安全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这是提高官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安全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三是提高官兵对武器装备的熟练程度。这既是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武器装备能够依照操作规程进行使用和保养的重要保证,尤其能够避免和减少由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重大武器装备事故。

4.4 不断增强官兵临机处置能力

所谓临机处置能力,是指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临机应变,快速决断,及时调整处置策略,迅速控制事态发展,赢得时间,争取主动的一种能力。主要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培养:一是加强相关应急知识的学习。包括处突预案、历史案例、政策法规以及专业知识等。二是加强创造性思维锻炼。把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摆到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官兵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的能力。三要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的定力;坚决果断、敢于负责的魄力;坚忍不拔、贯彻到底的毅力等。

参考文献

[1]宋宏,王炳辉.零缺陷管理[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3.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79-83.

3.发展经济学部队 篇三

摘 要: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融合发展,是军队院校实施任职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院校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必然之路。军队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融合发展的对策包括: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融合发展意识;聚焦军事斗争准备,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着眼部队作战训练,促进教学模式兼容;开展联合互动,加强人员双向交流;着眼资源共享,搭建一体化育人平台;注重创新发展,实现质量评估;延伸畅通育人渠道,健全靠拢运行机制。

关键词:院校教育;部队训练;融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在军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院校是主渠道,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融合,蕴含了院校教育存在发展的本质属性。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满足军队建设和战争发展需要的军事人才,基本矛盾是学员的现有水平与教育目的之间差异的矛盾,不断缩小这种差异,构成了院校教育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定着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融合发展,呼应了院校教育调整改革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促进教育训练资源在人才培养和部队战斗力提升中发挥出整体效益。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融合发展意识

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融合发展,是军队院校实施任职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院校改革的必然之路。

(一)强化“军校”意识,形成融合共识

军事院校除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基本特点外,主要是要体现“军事”教育特点,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军委总部指示精神,以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事人才为使命,深入推进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军校教育不能脱离部队建设而独立存在,只有置身于部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为此,可以把能否靠拢部队实际作为考核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评估标准,从而促使决策层、管理层和施教层自觉增强融合发展意识。

(二)强化“基地”意识,找准融合依据

院校不仅是部队人才培训基地,更是人才质量检验基地。因此,要融合部队训练,必须要了解部队,熟悉部队,强化“基地”意识,加强与部队的联系与对接,从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中制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从而找到教学改革的依据。军校教育要以部队建设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有以部队训练为轴心,一切为了培养部队人才,才能搭起与部队相互沟通的桥梁,才能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部队需求的一致性,为部队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要强化“特色”意识,理清融合思路

既不能照搬外军院校的模式,也不能完全套用其他兄弟院校的路子,要突出每个院校的特色。必须适应我军职能任务的需要,适应本军兵种的特点。由于任职教育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很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因而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采取向基层军官问卷调查、面对面座谈和与部队领导、专家交流等方式,深入战区部队调研,分析掌握基层岗位任职和未来作战对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需求,据此研究构建各级各类人员的能力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区分不同培训类型和教学对象,统筹设计课程教学、实践锻炼、第二课堂、校园氛围及其他隐性教学资源,科学制定各类培训对象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因任职教育周期普遍较短,与部队实际联系紧密,应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确保方案始终置于动态更新之中。

二、聚焦军事斗争准备,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院校教育要紧贴作战任务、部队实际、岗位需求和部队训练,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体系。

(一)强调教学内容的实战性

突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教育特点,强化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培养重心,着眼军事训练“练为战”的根本,使任职教育牢牢定位于“教为战”、“学为战”,使教学内容始终贴近部队实战,克服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重文轻武”和“重学历轻战力”等问题。加大新理论、新知识、新装备、新技能训练比重,跟踪科技与装备的更新发展,将信息化知识与理论、信息化技能与装备等内容纳入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以尽快改善受训人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以主要战略方向反“台独”应急作战任务为重点,兼顾其他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任务,以及部队可能担负的非战争军事任务,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任务部队需要,依据受训者将担任的任务以及该职务将履行的职责,适时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广泛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训练任务重点,明确区分教学内容重点和层次,使教学双方对岗位职责要求什么、需要熟悉了解什么、应该熟练掌握什么等,与部队未来可能担负的任务和开展的针对性训练始终如影随形。

(三)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任职教育按照逐级培训的要求,强调训用一致,对学员进行知识的重新构建,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因此,教学内容既要服从于现实部队训练的要求,还要从宏观上把握未来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同时,还要以超前的眼界和思维,根据战争形态、作战样式、训练形势、战场环境和军事装备发展变化趋势,从部队发展的需要出发,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军事训练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部队训练、装备革新可能存在和出现的问题,超前设置教学内容,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部队作战和军事训练超前进行人力资源、技术、思想等方面的储备。

具体说,就是要突出课程特色,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建立以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发展能力等为基本功能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以课程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特色。突出重点内容,进一步用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培训人才,在坚持实兵、实装、实弹、实爆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基本指挥、基本战法、基本协同、基本保障训练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重构教材体系,根据培训对象实际需求,以总部统编教材为基础,统筹设置和调整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管理科学等课程,不断增强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前瞻性,以满足学员知识复合和全面素质培养要求,并通过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使其不断实现整体优化。

三、着眼部队作战训练,促进教学模式兼容

院校教育尤其是任职教育采取短期、集约、高效的培训模式,通过传授知识、磨练毅力、锻炼体力、培养战斗作风等方式,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院校教育教学必须采取与部队训练特点和规律相适应的方法和路子,并尽可能融入部队训练大环境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堂理论讲解与现场实地教学相结合

任职教育具有强烈的岗位指向性和实践操作性,要求任职教育理论教学的重点要突出以岗位任职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讲解,主要任务是从岗位任职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矛盾、新能力要求着手,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融合运用相关科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大力开展现地教学。可组织学员以见习和协助的形式,参与总部、各军兵种以及各大单位组织的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演习观摩、考核验收等活动,甚至可以考虑参加外军组织的军事合作与交流活动。通过开展现地课堂,结合现实工作进行授课,有效解决“纸上谈兵”和“嘴上练兵”的问题。

(二)具体案例分析与部队岗位实践相结合

培养岗位合格人才是任职教育的根本目的。院校任职教育就是要根据学员毕业后所面临的岗位要求,提高解决和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为突出教育效果,应针对学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当前部队作战训练中存在的重难点,建立教学案例模型,进行分析梳理和研究攻关,把部队已经成功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现在课堂上;把部队正在干什么、正在想什么、急需什么体现到课堂上;把部队急需解决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使学员在一个个真实案例的破解中学有所得。

任职教育突出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结合部队作战训练和管理教育的实际,抓住部队建设和未来作战的重难点问题,合理确定部队实际岗位锻炼内容,精心设计实践环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培训对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通过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紧密结合,可以进一步拉近院校教学与部队实际工作的距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开展联合互动,加强人员双向交流

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员队伍是提高军队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鉴于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紧密关系,加强军校教员队伍建设,应造就一支与部队军事训练同步匹配的任职教育教员队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院校教员与部队技术骨干的双向交流。

(一)择优选拔部队干部进行重点培养

任职教育与部队的紧密联系,要求教员必须十分熟悉部队。而从部队选拔培养的任职教育教员,对学员培训前的受训经历、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任职阅历、需求、学员的总体个性特点等,都有全面的认识;对部队各个级别层次的岗位工作特点、职责要求及需要面对的问题和疑虑等都有过亲身的感受;对学员毕业后到部队担负的职责和使命、所在部队的任务性质、装备特点及业务范围等,也都有着比较清楚的了解。所以,他们对如何组织教学、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和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等体会最深,最便于在筹划准备和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但是这部分教员基础理论深度不够,缺乏教学经验,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后才能上岗。

(二)院校任职教育教员定期开展岗位实践

任职教育培训目标要求教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来源于实践,也用于指导实践。在安排教员进行院校间相互培训和不同层次间院校递进培训的同时,注重定期组织教员到部队中、到学员的现实岗位上接受学习和培训。尤其要通过参加部队的演习、比武、考核等大项训练活动,使部队训练中的信息和问题能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及时地传递回院校,纳入到教学研究之中,引导全体教员广泛关注并深入开展部队实践问题的研究。

同时,要着眼部队现实需要和未来一个时期作战和训练需求,扮演好发现者、研究者和传授者的角色,把制约部队战斗力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纳入问题研究的视野,把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成教学内容。

(三)探索院校与部队人员岗位轮换

1.形成部队领导拥有院校任职经历、院校领导拥有部队任职经历的轮换机制

尽管院校与部队人员岗位轮换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是长远来看,院校领导拥有部队任职甚至战场作战经历,对于院校教育树立战斗力标准、推动“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从骨子里进入决策层作用更大。

2.拓宽院校代职的人员范围和岗位范围

院部领导和机关干部是教学改革的设计者、组织者,学员队干部是学员的“全程教员”。代职范围由教员扩大到院部领导、机关干部、学员队干部,能够让院校每一个组织都植入“部队基因”,促进“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思想在各个层次的落实。干部教员不仅要到部队代职,更要到总部机关代职,拓宽视野,提高宏观思维能力。

3.大力推行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官制

一方面,建议部队教官一年的任职时间延长到两年;另一方面,总部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将教官经历作为重要任职经历和提升的优先条件,从制度上解除部队干部到院校担任教官的后顾之忧,真正发挥教官制度的作用。

五、着眼资源共享,搭建一体化育人平台

推进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融合发展,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必须科学搭建育人平台。鉴于任职教育对教学平台的现代化需求增高、教学环境的信息化需求增大、训练场地的应用性需求加快,构建育人平台,必须着眼于未来作战需求,其构建应有一定的超前性,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这就要求任职教育院校要与部队通力协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共同搭建既能便于任职教育,又能促进部队训练的一体化“双赢”教学基地,拥有了这样的育人平台,可有效增强院校、部队的综合育人功能。

当然,通过这一平台,院校既可借此进行教学科研攻关,部队也能借此解决训练难题。院校任职教育只有根据部队训练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时在育人平台上进行课题设置,并通过部队人才与教研人员的集体攻关,方能有效解决部队训练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既解决了制约部队训练的“瓶颈”,也提高了院校教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部队人才的组训水平。可以说这一育人平台,不仅使院校及时了解和掌握部队训练现状,同时也发挥了院校的教学科研优势,弥补了基层部队教学力量的不足,促进了院校教学科研成果向军事训练的转化。

六、注重创新发展,实现质量评估延伸

部队训练效果是院校教育水平的一面镜子,院校教育对部队的作战训练具有促进作用,部队作战训练水平又从一个侧面反映着院校教育的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评估院校教学质量,既是对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综合衡量,也是对部队军事训练考评和监控机制的补充和完善。

(一)超前研究教学目标

任职教育是一种知识和能力更新与提升的教育。应根据高一级任职岗位需要,结合军事科技和装备发展趋势,把最新的作战思想、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战法训法融入任职教育之中。这就要求任职教育不仅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当前部队作战准备和军事训练中的现实问题,并且要关注、研究和预测未来作战训练中部队可能面对的问题,并把这些潜在的问题纳入到任职教育院校学科研究的视野,进行重点攻关,以便在部队需要时,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预案。通过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日益面临的新课题开展超前研究,可以不断更新任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更加准确地衡量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联合评估教学过程

任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与部队岗位实践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评价标准也十分接近。因此,在评估中引入部队因素,对规范施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都大有益处。院校与部队通过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实施教学、联合指导开展重难点问题研究,逐步走开并进一步完善部队与任职教育院校合力育人的路子。部队可主动选派人员参与院校的训练和教学活动,也可邀请院校专家教员到部队帮助指导,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员的学习和素质情况,并尽可能地担负一些讲座辅导和授课任务。通过双方建立起顺畅、紧密的教学施训联合评估机制,提高院校任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跟踪问效教学效果

岗位任职能力体现在岗位实践活动中,院校教育不应该以学员毕业走出院校为终止,而是应该以担负岗位职责并展示出称职的能力表现为目的。所以,任职教育效果评价和监控,不能仅仅通过教学完成后的书面考核和测试直接实现。这就要求任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应该是部队、学员、任职教育院校三方承担,通过三者合一,共同为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打分。部队和学员要随时反馈在岗位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院校要充分利用到部队实践和任职等时机,或是采取专门到部队调研的形式,对教学成果跟踪问效和延伸强化,并及时跟据反馈信息和掌握情况,进行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促进院校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七、畅通育人渠道,健全靠拢运行机制

(一)形成一体联训机制

要打破树状划分的教育训练体系,按地理位置划分联合训练协作区,成立协作中心领导小组,由区内各单位的相关领导组成,负责一体化培养军事人才的组织领导与规划。各单位选定训练部门的一个参谋做兼职联络员,负责训练区内的教学协作工作联络、计划安排等工作。

(二)建立院校与部队培训信息交流制度

一是部队和院校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起研究岗位能力模型。

二是建立军区级大单位每年向总部上报送学需求的制度。建议在各院校上报年度调学计划的同时,军区级大单位上报年度培训需求,总部主管部门综合部队和院校两方面情况后再下达全军调学计划,以克服调学计划执行的随意性。

三是严格规范部队人员参加培训与提升使用相挂钩的制度。建议将“提拔选用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经过院校培训的人员”作为一条硬性标准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以提高部队送学和学员入学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军区级大单位定期向院校通报学员任职岗位需求的机制。按照“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的要求,军区级大单位定期向院校通报学员任职岗位需求,以提高院校了解“用户需求”的全面性、前瞻性、权威性。

(三)推广院校与部队联合考核制度

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的成效,部队最有发言权。建议各培训层次均实施联合考核,考核组由院校与送学大单位军训部门、干部部门共同组成。这样,一方面,能够真正发挥“用户”对“产品”的检验功能;另一方面,干部部门参与联合考核,将使学员学习成效与提升使用挂钩成为可能,解决学员在训期间学无压力、学无动力的问题。

军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关键。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体力量。军队院校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军事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才是军队院校教育的基本功能,而军队院校教育产生于战争与军队建设对军事人才的需要之中,因此,培养军事人才应该是培养部队需要的人才。

八、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和培养军事人才的过程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军事知识,培养军事技能,发展军事职业道德和品质,从而达到培养部队需要的合格优秀人才。在院校教育中,学员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将学习成果应用到部队的建设中。培养人才,培养部队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要向部队靠拢,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实现军队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4.预备役部队建设与发展思考 篇四

苏钢集团历届领导高度重视人民武装工作,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开展的有声有色,尤其在双拥工作方面多次荣获各类荣誉称号。曾经出资设计建造坦克十师作战指挥大楼,在筹建拥军楼招,军分区长城大厦过程中,苏钢集团也无偿提供建筑钢材。2001年7月苏钢集团被苏州市政府、军分区评为《双拥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6月苏钢集团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3年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在苏州调研时专程赴苏钢考察慰问。逢年过节公司领导坚持到部队走访慰问。

2004年北大方正入主苏钢后依然秉承对民兵工作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基干民兵队伍组织健全,作风优良。2008年2月4日苏州长江农贸市场遭遇雪灾坍塌,公司组织30余名基干民兵携带工具迅速投入参与抢险救灾,充分展示苏钢民兵的风采,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同年经政府牵头苏钢组建预备役部队,配备5名预备役军官,48名预备役士兵,隶属于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第二团修理所。企业投资建立战备物资仓库,按规范完成修理所建设。

预备役部队修理所组建以来,苏钢集团按照上级军事机关要求进行国防动员教育、民兵预备役部队整组与训练,按时完成二团下达的各项任务。但是,随着国家钢铁产能过剩,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转型与发展的问题,苏钢集团在由普钢向特钢转型同时还向物流业、循环经济发展。目前转型中有二个问题对预备役工作影响较大。一是修理所用房面临拆迁,二是专业维修人才缺失。修理所主要以汽修、炮修、雷达仪表维修为主,在人员配备方面必须考虑专业技能,过去我们集团有方达(汽运)、昌益(机修)二个公司,修理工资源丰富人员配备充足,预备役官兵主要来自以上二个单位。现在老区关停后方达与昌益公司重新优化组合,维修职能逐步社会化,现有维修人员难以满足修理所专业配备要求。今年的整组时我们已把名额分摊到一线生产厂,编制虽然达标但专业对口率大大下降。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预备役部队修理所用房问题我们可以在重新规划或搬迁时向集团领导提出申请要求,请予通盘考虑。至于专业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除加强业务培训外,我们恳请师、团领导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能否减少汽车修理人员配备或将此职能划归具备修理技能的企业单位。

特此汇报

苏钢集团人民武装部

5.发展经济学部队 篇五

2007年01月30日 星期二 17:16 【专题】征兵入伍·绿色军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做为一支担负治安保卫任务的人民武装力量,它有着自己光荣的历史。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适应对敌斗争和巩固人民革命政权的需要,在各个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就曾先后建立了不同名称的担负治安保卫任务的人民武装力量,如警卫营、警备团、保安团、保安大队、保卫大队、保卫队、警卫队、政治保卫队、除奸团等,担负着保卫首长、警卫机关、肃清特务汉奸,看押罪犯和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在这漫长的民主革命动岁月里,这支部队都是人民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人民军队一起成长壮大,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各级人民政权的相继建立,担负治安保卫任务的人民武装力量也相应有了发展。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成立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隶属公安部建制领导,担负党中央、中央政府和北京的治安保卫任务。同时,存较大的城市中,已有由人民解放军为骨干组建而成的公安总队、公安大队、纠察总队,在省、地区和县组建了警卫营、警卫连、公安大队、保卫队、执法队等,在铁路沿线组建了铁路公安武装。此外,在解放较晚的边沿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在建立公安武装,当时,这些部队大部分属于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建制领导,一部分属于军队系统建制领导,主要执行警卫首长、机关,警备城市、剿匪肃特、看押罪犯、维护社会治安和守护铁路等任务。第一、建立中国人民公安部队(1949年10月--1950年9月)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保障民主改革的进行,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统一的军队,即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的规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制定了《整顿各级人民公安武装的方案》,于一九五零年一至五月,将各地公安武装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隶属于各级公安机关。经过整编,除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两个师和一个团)外,另新建和改建了三个公安师。十二个公安总队、一个纠察总队、一个警卫团、三个省公安团和若干个公安大队、公安中队和公安队。

同一时期,国家公安机关在边境上开始建立了边境管理机构和部队,开展了边防工作。

第二、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950乍9月--1955年7月)

随着形势的发展,从一九五零年起,公安部队进行了全国性的整编,逐

渐将编制、番号、供给、装备等各不相同的公安武装,整编为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遵照中央军委一九五零年九月二十二日的电令,为了统一领导全国公安部队,于同年十一月八日成立了全国公安部队司、政、后、干领导机构,并相继成立了中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和铁道公安部队的领导机构和华北地区公安部队(由军委公安司令部直接领导)。至一九五一年十月,按军委批准的总定额,接管和组建了二十个公安师另三个团。

省、市以下地方公安部队,遵照军委、政务院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十九日的联合命令,仍属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建制供给,其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由各级公安部队司令部代管。

根据一九五一年七月十五日《中央批转公安部第一次全国边防保卫工作会议的决议》,公安部对各地的边防机构和部队也进行了整编。除中苏、中蒙边境外,各大区和边疆省、市先后成立了边防局(处或科)、边防分局、边防团、海防大队、派出所和检查站,隶属于公安机关。云南、西藏:边境以及深圳、珠海一线的边防任务,由迸驻该地区的解放军野战部队担任。

一九五一年九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的内卫、边防和地方公安部队,于一九五二年上半年,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隶属于军事系统,担负内卫和边防任务。

第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1955年7月--1957年8月)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根据国防部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二日批准的公安部队整编定型、定额方案,全国公安部队又进行了一次整编。国防部七月十八日公布公安军番号,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这次整编,将专区和县公安部队移交给公安机关,改为“人民武装警察”。中央公安部成立武装民警局,各省公安厅成立了武装民警处。基本上又恢复了一九五二年以前的形式,同时,将担负岛屿、要塞守备任务的边防公安部队拨归将军区建制序列.中央大区和省直属公安部队改为公安军,军委、各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改为公安军司令部,撤销了省公安总队部机构,由省军区兼公安司令部。

第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957年9月--1958年12月)

一九五七年一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为贯彻党的“八大”精神,决定裁减军队数量,提高部队质量,撤销公安军番号及其领导机构。八月,公安军番号撤销,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原公安军司令部缩编为总参警备部,负责研究和指导全国内卫、边防业务,指挥领导直属公安部队。七个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和三个军区公安部队、处亦于三月至八月先后撤销,沈阳、北京、济南、兰州军区司令部设警备处或卫戍勤务处,其他军区由作战、情报等有关部门负责内卫、边防业务工作。

第五、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1959年1月--1963年1月)

一九五八年八月四日,党中央批准军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报告》,决定于一九五八年年底,将公安部队担负看押劳改,守护铁道和一般厂矿企业的内卫部队,中苏、中蒙、中越边境、沿海内湾和对外开放口岸的边防部队,以及机关、学校公安机关,改为“人民武装警察”。担负中央、各行(市)警卫、剿匪治安、守护重要铁道桥梁和军工厂矿任务的内卫部队,沿海边防部队,仍属军队序列。总参警备部与公安部十六局合编为公安部四局,各省公安厅以民警处为基础,成立了人民武装警察总队部,实行了以块块为主的领导关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部队的领导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战斗力,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央批准了公安部党组《大于改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体制的报告》,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建制仍属公安机关,领导体制改为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在部队各项建设上,受军委和各总部领导;在执行公安任务和公安业务方面,受公安部领导。第六、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1963年2月--1966年6月)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日,周恩来总理传达中央的指示,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番号。一月十六日,军委、公安部的电令指出:关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名称,业经中央批准,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自一九六三年二月一日起即启用新名称。其建制和领导关系仍按现有规定不变,即继续实行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

第七、整编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7月--1982年6月)

“文化大革命”前夕,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自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起撤销公安部队这个兵种,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公安部队领导机关改编为第二炮兵指挥领导机构,将全国公安部队分别整编为独立师,团、营、连和县、市中队,归各省军区或卫戍区(警备区)领导。第八、重新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2年6月至今)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党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党组《关于人民武装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将人民解放军担负的地方内卫任务及其执勤部队移交给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三个警种统一组建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部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总部,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地区(市、州、盟)公安处(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支队,县(市、旗)公安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大队或中队。新组建的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公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并接受上级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在编制序列、服装式样、供给标准、纪律要求、教材训练、边沿地区的协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经常性的工作,实行由公安部门分级管理、分级指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及其各级机关,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给合的制度,执行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和供给标准,享受解放军的同等待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几十年来,虽然这支部队的名称、番号和领导体制几经变化,但实践证明,它是党和国家不可缺少的一支武俟力量。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这支部队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指战员的积极努力,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光辉业绩。

(一)领导体系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隶属于国家公安系统。受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设有领导机关武警总部,机关编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武警总队,地区(地级市、州、盟)设支队,县(旗、县级市)设中队或大队、站、所。有的总队还编有直属支队,按支队、大队、中队、排、班的序列编制。各级武警内卫部队受当地政府和上级武警领导机关领导;武警边防部队、消防部队和警卫部队,归公安部门领导;武警水电部队、黄金部队和交通部队,业务上分别归公安部和能源部、冶金部、交通部领导;武警森林部队实行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双重领导以林业部门为主、中央和地方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边防、消防、警卫、水电、黄金、交通和森林武警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均接受武警总部的指导,编制序列与内卫部队大体相同。武装警察部队装备轻便、精良,有自己的服装式样、识别标志和军衔等级,其内务制度、纪律要求、队列基础训练和政治思想工作等则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有关条令、条例和规定。

中国武警部队现任司令员是吴双战上将,此前几任司令员是杨国屏、李刚、李连秀、周玉书。现任政委是隋明太上将,此前几任政委分别是李振军、张秀夫、徐寿增、张树田和徐永清。

(二)任务

武警部队的任务与职责: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组建于1982年6月19日,由内卫部队和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组成,列入武警序列的还有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内卫部队由各总队和机动师组成。武警部队根据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思想、宗旨、原则,按照其条令、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武警部队特点进行建设,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享受人民解放军的同等待遇。武警部队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国家重要目标,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战时,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行防卫作战。

武警部队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武警部队设总部、总队(师)、支队(团)三级领导机关。武警总部是武警部队的领导指挥机关,领导管理武警内卫部队和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在中国各级行政区划内,省级设武警总队,地区级设武警支队,县级设武警中队。在执行公安任务和相关业务建设方面,武警部队接受同级公安部门的领导和指挥。

和平时期,武警部队主要担负固定目标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怖任务,并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固定目标执勤,主要是担负警卫、守卫、守护、看押、看守和巡逻等勤务。具体负责国家列名警卫对象和来访重要外宾,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和各国驻华使、领馆,国际性、全国性重要会议和大型文体活动现场的安全警卫;对监狱和看守所实施外围武装警戒;对重要机场、电台和国家经济、国防建设等重要部门的机密要害单位或要害部位实施武装防守保卫;对铁路主要干线上的重要桥梁、隧道和特定的大型公路桥梁实施武装防守保护;对国家规定的大中城市或特定地区实施武装巡查警戒。处置突发事件,主要是对突然发生的危害国家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违法事件依法实施处置,包括处置叛乱事件、骚乱及**事件、群体性治安、械斗事件等。反恐怖,主要是反袭击、反劫持、反爆炸。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主要有黄金地质勘察、森林防火灭火,参加国家能源、交通重点项目建设,遇有严重灾害时,参加抢险救灾。(来源: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招生信息网)

6.发展经济学部队 篇六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部队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与理解。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新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只有把科学发展观放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放到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来理解,才能真正把握它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形成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只有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搞清楚在当代中国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自觉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hjt同志指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军的职能任务和发展目标的新拓展、新定位。只有在部队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影响战斗力生成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才能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只有从切实履行好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才能正确把握部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部队建设,提高部队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首先应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转变发展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形势、研究问题、谋划工作,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感到自己的认识和思路跟不上形势发展,解决不了新出现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因为还没有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摒弃过时的思维模式,改变落后的习惯做法,以自我否定的精神打破旧观念;需要打开眼界、拓宽视野,站在时代前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新理念;需要克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思想,强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意识,以无私无畏的勇气接纳新事物、指导新实践。

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辩证的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思维,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宏观上理清思路、统筹考虑,自觉地把部队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来把握,切实把各方面的工作协调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自觉地把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完成重大任务与做好经常性工作统一起来,切实把部队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把握国情、军情,切实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部队建设。

提高发展成效。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是否科学,归根到底要靠实践来检验,要看其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作用、取得的成效。衡量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是否真正确立起来,不仅要看学得深不深、记得牢不牢,更要看是不是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成了指导部队建设的正确思路和对策;不仅要看制定了什么规划、出台了什么措施,更要看这些规划和措施是不是有效推动了部队建设的创新发展。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既要抓住学习理解这个环节,又要抓住实际运用这个关键。

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努力实现部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是当前部队党委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军事变革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部队党委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科学发展观能否在部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直接关系我军历史使命能否有效履行。各级领导干部应从推进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下功夫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不断提高领导部队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坚持把加强学习与研究问题、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谋划和促进发展的实际本领。

提高决策能力。正确的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部队建设中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部队党委必须不断提高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能力,关键在于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意识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入学习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准确把握决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集体决策,重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利用先进的决策技术、方法和手段,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坚持以国家法律法规、党规党纪和军队的规章制度作为决策的依据,不断增强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

提高执行能力。再好的决策方案、再好的规划措施,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也不能落到实处,发挥应有作用。通过提高执行能力来推动工作落实,是部队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有效手段。各级领导干部应从讲政治的高度,坚决、认真、积极地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部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共性要求,又要善于搞好结合;既要防止照搬照抄,又要讲究工作效率,确保实现部队建设的科学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部队党委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创新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部队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影响制约部队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部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搞清楚,正确认识和把握部队建设的特点与规律,不断增强工作指导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事关部队建设的根本问题、制约部队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不断拿出新对策、谋求新突破。

切实培育促进科学发展的作风

良好的作风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部队建设中,必须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培育促进科学发展的作风。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部队党委应坚持把能否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检验政绩的根本标准,无论是作决策还是办事情,都要围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这个大局,紧紧扭住军事斗争准备这个龙头;坚持把促进部队发展进步作为追求政绩的基本着眼点,树立对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高度负责、对部队长远建设高度负责的思想,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政绩;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官兵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尺度,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官兵的根本利益。

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与作风密切相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干劲、闯劲、钻劲,才能有深入、细致、扎实的作风。部队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坚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反对贪图安逸、斗志衰退;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甘于平庸、不思进取;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反对横攀竖比、追名逐利,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7.发展经济学部队 篇七

一、依法治警是强警之基

(一) 依法治警是落实“依法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 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军队是中国梦、强军梦的重要内容。法律和道德、宗教并称为当今社会三大调控手段。其中, 法律以其强制性凸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能力[2]。目前, 武警部队已经建成以宪法为根本、以国防法为龙头的军事法律法规和以《人民武装警察法》为主导、各项武警规章为补充的武警法律规范体系[3]。依法治警就是要充分发挥宪法、法律、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调控、规范、制约、引导和教育作用, 保证武警部队建设各个环节依法实施, 保证武警部队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 依法治警是推动部队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武警部队正规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用依法治警从严治警要求来衡量还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在严守政策规定、贯彻条令条例、提高官兵素质、落实规章制度、防范事故案件、刹“四风”改作风和严明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略的问题。有效推动部队内涵式发展, 需要贯彻落实依法治警的方针, 坚持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原则, 按照重法治、严纪律、抓经常、正风气的思路, 运用法治手段将武警部队建设的成果和经验确定下来, 指导武警部队新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武警部队高效运转的法律机制, 提高新形势下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三) 依法治警是规范部队权力运行的根本保证

法治的本质就是对权力的约束。法治的概念从产生之始, 就与防止权力的滥用紧密相联。“权力受制于法”的思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完善。加强依法从严治军, 必须紧紧围绕约束权力来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4]。权力运行的领域历来是作风问题的热点敏感区, 也往往是多发区和重灾区。可以说, 所有作风问题都与不受约束的权力有关。约束权力, 就是靠法治铲除权力异化的土壤, 堵住权利置换的途径[5]。我们要看到, 对部队建设来讲, 权力在法治环境中运行是最科学的领导方式, 是凝聚广大官兵力量智慧最有效的方法途径, 是实现强军目标最可靠的制度保证。

二、依法治警是战斗力提升之要

(一) 依法治警是提高战斗力的力量源泉

强警是依法治警的最终目标。依法治警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而是有着丰富内涵, 它体现在武警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最终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在我国, 自古就有“令严方可以肃军威, 命重始足于整纲纪”之说[6]。历史上许多胜利之师走向失败, 主要不是外部强敌的压力, 而是和平时期的长期松散为自己挖掘了坟墓。当前, 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治安总体良好, 但也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武警部队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稳定, 确保政令、军令畅通。要将建设强大武警部队的要求落到实处, 必须通过依法治警来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决定了只有依法才能彰显治警方式的规范性、稳定性[7]。法律的强制性决定了依法治警可以授予武警官兵必要的权限, 在遂行任务中有效使用;同时确保对官兵的规则约束, 保证全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纯洁巩固。

(二) 依法治警是确保部队安全发展的制度保证

剖析近几年部队违法犯罪案件,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暴力性犯罪比例较高, 二是职务犯罪比较突出, 三是因婚恋情感纠纷引发的犯罪不断发生, 四是因内部关系引发的犯罪影响恶劣。预防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重点应在健全和完善预防违法犯罪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具体要依据《安全条例》和《预防犯罪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 探索和把握武警部队预防违法犯罪工作的基本规律。要强化抓管理促正规保安全的理念, 通过依法从严治警, 狠抓正规化建设, 紧盯防范重大安全问题不放松, 把苗头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 依法治警是凝聚兵心士气的必然要求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也是作风建设的重点[8]。要防止和克服依法从严治军上的形式主义, 正规部队秩序不能只图表面, 光在搞队列、查卫生、看楼房、换营具上下功夫, 关键是培养官兵的号令意识、纪律观念和按章办事的习惯;落实法规制度不能只重程序, 而要把程序与内容统一起来, 重在用法治的方式解决问题;执行纪律不能就事论事, 处理个把人就万事大吉, 关键在于举一反三, 把教训变财富, 使部队受到深刻教育和警醒。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也是党的事业和部队建设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法宝[9]。要把维护官兵利益作为重要指向, 最大限度地回应官兵的需求, 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尊重和实现官兵的合法权益。要把启发官兵自觉作为基本要求, 靠经常性教育和持之以恒的养成。要把接受官兵监督作为关键环节, 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 健全监督机制, 确保每个决策、每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三、依法治警是正规化建设之路

(一) 强化依法治警思维

知识只有转化为思维方式, 才能决定价值判断, 改变行为习惯。现在武警部队已构建以《武警法》为龙头的法规制度体系, 但有法制、缺法治, 人治思维多、法制思维少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人治思维是指依靠个人意志来管理政权、实行政治统治的思想观念。一些领导同志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处理问题, 往往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徇私枉法;这是导致工作随意性大、决策不科学和违规违纪等问题的根本症结。可以说, 人治思维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法治依据的是反映社会共同意志的法律,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有序性[10]。培育法治思维, 一要把法规作为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 干任何工作首先要考虑法规是怎么定的, 而不是首先考虑领导是怎么想的;二要把法规作为处理矛盾的基本准绳, 让解决各种现实矛盾的灵活性创造性, 始终处在法治的约束之中;三要把法规作为推动建设的重要依据, 筹划工作、组织落实都要与法规制度对表, 保证部队建设规范有序。要把创新发展建立在政策法规的框架内, 自觉学习法规、维护法规, 以法规为尺度, 努力养成决策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依法治警思维模式。

(二) 提高依法治警能力

依法治警是落实“依法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完善党对武警部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依法治警能力, 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熟知地方和部队的各种法规。各级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带领官兵学法、用法和自觉遵守法律。二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警, 建设正规化部队。依法治警的关键在于从严治警。各级机关应进一步加快全面推进依法治警的步伐, 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规章制度和所属职责行使权力, 努力建设法制健全的正规化武警部队。三是要全面推广依法治警的监督约束, 落实责任制。依法治警的核心是监督制约行政权, 应对行政权力进行合理配置, 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 有效防止权力滥用。要加强依法治警责任制, 确保各级党委班子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不断提高依法指挥、依法办事、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

(三) 创新依法治警方法

习主席明确指出,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 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11]。习主席的重要论述, 把创新与法治的关系阐释得非常清楚。我们既不能因为强调依法办事, 就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不能因为强调创新, 就一味地标新立异, 脱纲离谱另搞一套, 甚至走邪路、走歪路。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来推进, 必须对以往的成功经验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加以补充完善, 必须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做文章、求突破, 不断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摘要:依法治警是武警部队建设发展的强警之基、兴警之要、固警之本。应重点在强化依法治警思维、提高依法治警能力、正规依法治警制度、创新依法治警方法四个方面下功夫, 以求武警部队内涵式发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依法治警,武警部队,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4.

[2]肖金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 2015.4.

[3]周健, 钱蘅.武警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

[4]张秦洞.论新形势下加强军队建设的原则[J].国防, 2014.11.

[5]杨文生.严明军纪军法是建军治军强军的律[J].求实, 2014.1.

[6]方士华, 李天云.中国军事史速读[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2.

[7]禹政敏.法治思维运用应解决的若干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09.

[8]杨镓骏.近年来关于求真务实科学内涵的研究述论[J].青年与社会, 2014.12.

[9]朱圣明.民主恳谈: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主义学报, 2015.1.

[10]马俊军.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岭南学刊, 2015.1.

8.发展经济学部队 篇八

关键词:新形势;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消防单位;关联人员;设备管控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167-02

最近几年,伴随经济的延展,灭火救援关涉的新颖设备、新产出的材料逐渐被接纳及运用。层级偏高的建筑物递增,火灾潜藏着的致灾因素随同增加,施救的疑难点也增添了。在这样的态势下,消防部队要明辨灭火救援特有的新装备,运用采购进来的新器材,提快原有的灭火速率。新时段内的灭火装备,依循新颖的技术路径,变更了固有的装备架构。

1 装备管控的疑难

1.1 构架层次不佳

灭火救援特性的消防装备凸显出发展失衡这一总倾向。装备构架预设的层级构架没能适宜,整体态势下的保障水准也没能真正去提升。消防地段固有的差异很大,若发生规模偏大的火灾,在复杂架构这样的场合以内很难满足延展的灭火需求。基层范畴内的消防部队没能全面明辨装备的特性,只注重全面安设这样的设备,没能接纳新颖的科技。

1.2 管控机制没能到位

基层范畴内的很多单位在装备管控这一层级内没能引起注重。装备管控依托的机制没能被创设,即便创设了管控机制,也缺失体系特性及应有的实效特性。消防部队惯常注重去搭配装备,而忽视掉了平日以内的装备规制。很多刚刚安设好的救援装备就被人为损毁。

1.3 管控中的细节弊病

没能建构装备档案,随便丢掉存留着的说明书。在没能造册及存留档案时,消防部队对配件固有的构架、关涉的技术参数没能明晰。节约的认知偏差,把场地存留着的灭火装备用在非执勤特性的培训之中,没能注重接续的维持及修护。不注重细节特有的设备修护,随便去报废这样的装置,耗费掉了采购进来的新器材。对流失了的这种装备没能随时发觉;有的中队经由成员调动,没能及时去查验及交接装备,造成存留着的装备丢失。

1.4 技术层级不高

灭火装备固有的技术特性、关联着的操作规程,都应被注重。若接续的修护保养没能足够,就很难维持住装备特有的救援属性。消防部队惯常拒绝接纳技术层级偏高的装备,采购进来的高技术层级的新装备,由于超出预设的期限而浪费掉。高技术特性的关联装备,很难经由惯常的保养途径去维护。例如:化学特性的检查仪器、有着破拆特性的救援配件、呼吸器及场地以内的切割工具、个人配有的防护机件,都只好依托进货方去查验及修护。

2 装备的管控及进展

2.1 接纳新颖科技

要促动救援水准的渐渐提升,就应接纳灭火救援关涉的先进技术。为此,要尽快去摸索先进特性的消防技术,不能单纯依凭被动特性的装备进口,而要着力去创设层级很高的、有着技术特性的新颖装备。添加这一范畴的调研投入,培育高层级的新颖人才。

2.2 装备配置关涉的新标准

灭火救援依托的装置标准,要凸显出适宜的特性。装备搭配依循的这种标准,不能预设得偏低或偏高。若预设了层级过高的这一标准,则会耗费掉救援资源;若预设了偏低的标准,则没能满足延展着的消防需求。为此,有必要明辨既有的真实状态,适当延展创设出来的技术标准。

针对细分出来的各类地段,明辨火灾特有的多样类别;分出不同层级,拟定出适宜特性的技术标准,不要依循同一的预设标准。加强管控中的针对特性,预设装备依托的管控标准;指定部队以内的专门职员去归整并搜集得来调研资料;在接续的执行中,明辨潜藏着的疑难,创设灵活特性的新颖机制。随时去查验并更改既有的技术规则,不断去更替偏旧的装备技术。

2.3 选出可用的装备

依循保护对象独有的类别,选出适用特性的救援装备。不同类别范畴内的火情,要求场地以内的消防人员,搭配不同特性的防护装备。要依循设定好的灭火规程,指派作战依托的不同车辆,选出某规格下的灭火枪炮、灭火依托的试剂、依托的根本方式。灭火救援配有的各类装备要依循区分出来的保护辖区,优化原初的装备构架。搭配这样的装备要考量侧重去保护的特有对象,也要考量场地范畴内的一般对象。

2.4 确认预设的磨损年限

采购进来的救援设备,在设定好的运用年限以内,都会凸显出不同态势下的磨损及耗费。通常来看,救援装备没能达到预设的年限,就不能接续运用了。明辨最优的这种年限,延展装备原有的性能,可以限缩耗费掉的装备数目,也能在突发特性的火灾中凸显出救援的最优成效。装备预设的运用年限要协同产品查验、接续的产出部门、预设标准及规格特有的部门共同去制备。经由真正查验以后,列入明晰的标准之内,严格依托拟定出来的标准去救援。

2.5 掌握灭火时段的操作规程

灭火救援范畴的水准提升,不能脱离最佳态势下的装备结合。救援人员及关联着的灭火装备,要审慎予以结合,才能促动救援成效的提升。为此,在平日以内的学习中,就要明辨各类装置特有的运用规程,注意去查验这样的细节,运用好采购进来的精良装备。

最近几年,伴随业务的延展,消防部队替换掉了偏旧架构的救援装置,选购了科技特性很高的新颖设备。然而,若没能熟识关联着的操作规程,则很难审慎去操作既有的设备,甚至造成突发特性的各类事故。由此可见,灭火范畴内的救援装备、存留着的特勤装备,都要明辨它们的规程。不要抵制新颖科技,应当接纳新拟定出来的操作规则,促动装备去发挥预设的成效。

2.6 售后服务的查验及落实

装备产出的关联企业要注重接续的售后服务。尽早去拟定关涉售后服务的特有规程,明辨生产制备、售卖装备这一范畴的企业职责。企业制备了救援装备,就要担负关涉的保修职责。投入惯常的运用以前要预设定期培训;投运时段内也要注重惯常的保修等。各个层级内的消防部队,要指引并查验灭火装备特有的产出厂家,增添产出流程内的质量认知,并做好接续的售后维护。前移预设的查验关口,把售后服务这一范畴的能力水准,看成招标依托的根本依据。对售后服务没能合规的企业制备出来的产品,不要进到接续的运用流程之内。

2.7 细分职责层级

车辆装备特有的救援器材,要细分出管控层级,让部队以内的官兵都能审慎去面对预设的管控任务。使用管理依托的责任制,要明晰权利及关涉着的责任。各个区段存留着的车辆装备都要经由台账登记,逐一去建构档案。每周去查验一次场地以内的救援装备,在月末时段内,把查验得来的结果划归进预设的考评范畴。明晰奖惩这样的机制,促动官兵去遵守。

3 结语

战斗力关涉的多样要素包含了现场范畴内的消防装备。成套架构下的这种装备要依循统筹指引及特有的规划快速去调配,以便适应变更着的救援现状。灭火救援范畴的最优设备要预设适宜的数目,加强平日以内的装备管控,发觉潜藏着的装备效益,这就促动了灭火救援这一行为的成效提升,延展了综合保障特有的水准。

参考文献

[1] 吴礼龙.谈科学配置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7,(7).

[2] 魏建华.新形势下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业家,2012,(7).

[3] 孙玉海.发挥装备优势引领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职能向纵深发展[J].消防技术与信息,2012,(2).

[4] 赵俊彬.探讨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才智,2013,(8).

[5] 冷俐,何宁.灭火救援理论和技术装备发展的需求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3).

上一篇:照顾自己的散文下一篇:新队员入队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