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案11

2024-08-04

分数与除法教案11(共10篇)

1.分数与除法教案11 篇一

(1)教师提问: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呢?

学生归纳: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做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也就是说分数既表示分数的意义,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板书: )

教师明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要求?

(3)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算式的( ).其中分数的分子相当于( ),分母相当于( ).

2.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式的商。

4÷5 11÷13 27÷35

9÷9 13÷16 33÷29

3.列式计算。

(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2段,每段长多少米?

(2)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3)小明用15分钟走了1千米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

五、布置作业。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9÷9

2.分数与除法教案11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探索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发展数感, 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过程, 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 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以旧引新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义:米。

2.填空:中有 () 个, 3个是 () 。

3.把6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 每人分几块?

4.改第3题为:“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 每人分几块?” (即例1)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师:有什么问题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够很快地说出答案了!

(分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环节第1、2两题的复习意在巩固分数的意义, 第3题复习除法的数量关系。通过复习, 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 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索, 学习新知

(一) 探索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1 (即复习4) :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 每人分几块?

1.师引导:根据除法的意义, 我们列出了算式“1÷3”, 这个算式除不尽, 得不到整数商, 依题意并联系分数的意义, 你能想到等于几吗?

2.学生互相交流补充, 得出:1÷3=。教师随机出示下图, 加深理解。

(分析:例1由复习中的第3题改编而来, 学生很快类推出除法算式。在前几节课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学生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比较熟悉, 会很顺利地联想到分数的意义。所以例1没有让学生操作, 只是用多媒体演示分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1块饼的就是块。这样,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 从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入手, 先从直观上初步建立起分数与除法的相等关系, 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

(二) 探索把多个物体“平均分”, 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块?

1.列式:让学生依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猜一猜:让学生先猜一猜每人分到的是:A.半块;B.半块多;C.一块。

3.分一分:究竟是多少块呢?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 小组合作分一分。

(1) 充分交流、展示学生的想法与做法 (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

方法一:一块一块分, 每分一块, 每人分得, 分完后, 每人得到3个块。

方法二:一块一块分, 把每块饼平均分成4份, 共12份, 每人分到3份。

方法三:三块饼摞在一起, 平均分成4份, 每人分得1份。

(2) 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分法之间的联系。

先理解方法二, 把每块饼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多少块? (块) 。每人分到3份, 也就是分到3个块。所以方法一和方法二是类似的, 都是一块一块地分, 每人共分到3个块。 (演示下图)

方法三把三块饼摞在一起, 也就是把三块饼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4份, 每人分到它的1份, 也就是3块饼的。 (演示下图)

(3) 小结并质疑:从分饼的过程看, 我们得到两种分法, 即把饼一块一块地分, 每人得到3个块;把三块饼合在一起分, 每人分到3块饼的。那么, 这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到的结果一样吗?把各小组分到的结果拼在一起, 看看是多少。

(4) 学生操作汇报 (配合课件动态演示) , 得到3个是块, 3块的也是块。也就是3÷4= (块) 。

(分析:把多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学生容易理解, 但计算结果为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为此, 安排了“两段式”的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充分交流、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商的由来。第一段是“分饼”的操作。先让学生自主操作, 然后全班交流, 配合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不同的分法得到两个结果:每人分得3个块与3块的。第二段是“拼饼”的操作。通过“拼”, 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操作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块, 理解不同分法之间的联系。学生操作后, 教师给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的空间与时间, 并辅以课件演示。通过展示分饼结果和“拼饼”过程, 让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与分析, 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不仅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 表示这样的3份, 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 表示这样的1份, 从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4.想象延伸。

(1) 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 每人分得几块?先想象分饼的过程, 再说出分的结果。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再分一分。)

(2) 汇报交流。课件演示, 再次强调:1块的就是2块的, 也就是块。所以2÷3= (块) 。

5.类比推理: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直接说出得数, 并口头解释原由。)

(分析:学生的认知需要经历行为表征———表象表征———符号表征这三个阶段。这个环节, 在上一环节借助学具分饼的基础上, 继续通过“想象分的过程写出得数———直接写出得数”两个层次, 层层递进, 由具体到抽象, 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具体的实物操作, 引导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实质进行内化, 为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好认知基础。)

(三) 总结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类推。

师:我们通过分饼活动, 得到了以下几个等式:

观察这些算式, 谁能很快说出:7÷11=?

像这样的式子你能再说几个吗?说得完吗?思考:用一个式子把它们的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可能出现:

师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点明课题) 。

3.师:这里的a、b可以是任意数吗? (根据学生回答, 补充板书:b≠0。如果学生提出a、b是小数、分数可以吗?教师可以解释, 像等式子, 随着学习的深入, 两个数相除都可以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4.师:分数与除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

小组议一议再全班交流, 明确:分数是一种数, 也可以表示两数相除;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析:在上一环节理解除法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 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特殊例子类推出一般情况, 为抽象、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让学生经历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由于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已学过, 所以本环节放手让学生根据已获得的多个算式, 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老师的点拨、引导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表达式的深入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略)

3.再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篇三

学生根据平均分正确列出了除法算式,得到了结果。于是,我继续提问:“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求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月饼数的算式1÷4。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如果从分数的角度去考虑,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把一块月饼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一块)我继续启发:“那1÷4表示什么呢?”从而总结概括出1÷4=1/4,进而得到初步的认识:一个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两个自然数相除的商,即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1÷4=1/4(块)月饼。

进入例2的教学:“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根据除法的意义,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月饼数,学生列式为3÷4。“那3÷4的商应是多少呢?”我让学生拿出三个圆片,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去分一分。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出现了以下三种分法。

第一种

把三块月饼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块月饼的四分之一,然后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三份,即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也就是四分之三块月饼。

第二种

把三块月饼摞在一起,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三块月饼的四分之一,然后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三份,也就是三个四分之一,即四分之三块月饼。

第三种

把每块月饼都平均分成四份,从每块月饼中取出一份,共取出3份,就是三个四分之一,即四分之三块。剩下的三个四分之一块分给一个小朋友,他也得到了四分之三块。因此,四个小朋友每人都得到了四分之三块月饼。

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时,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与激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思维形式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继续引导:“3÷4=3/4(块),通过观察算式,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通过对分数各部分名称和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与比较,得出了正确答案。

我想: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应该多放手,让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 篇四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商。

2、能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被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用分数表示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并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

出示三幅图或文字,请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并计算结果。

(1)20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平均每人可以分到多少?

(2)1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平均每人可以分到多少?

(3)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平均每人可以分到多少?

学生独立尝试并解答。

二、展开

1、请学生分别讲讲每个算式的意义。

配合学生讲解,可出示书本p19图。

着重演示说明3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

2、请学生再用月饼举例类似的商是分数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

指导学生说出要分的总数作为被除数(即分数中的分子),平均分的份数作为除数(即分数中的分母)。

3、请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19第2题表格,并校对。

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现相应的图,让学生理解2个三分之一是三分之二;5个三分之一是三分之5。

着重请学生说明5千克瓜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重多少千克?的结果和别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明确分数并不一定是分子比分母小。

4、出示书本p20文字的数量关系式。

请学生用字母表示此式,并说说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没有学生提出异议,可举特例让学生补充(b≠0)。

说说为什么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

学生个别回答,并请部分同学重复。

可让学生同桌互说,并选几位全班汇报。

独立完成,交换批改,让有错的同学来说说错误原因。

学生独立改写。

如果有学生在这里就标注单位个,如正确可以不作深入讨论,待后面继续探讨。

只作口头说明,并不呈现完整的数量关系。

三、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20练习与应用1、2。

17分是几分之几时?如有学生加上不同的单位分或时,可酌情进行讨论。

第2题可再加入被除数比除数大的情况。也可请学生改编成有情境的题加深理解。

2、完成相对应的《课堂内外》或《基础训练》。

独立完成并校对。

【5】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2.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观察与提问: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将学生的主要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来解决像这样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

二.思考与交流:

1.解决8是4的几倍?

(1)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8÷4=2

(2)这里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5是12的几分之几?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交流方法,并思考

1)这里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

2)这道题和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汇报解决的方法。

5÷12=5/12

(4)小结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都拿标准数做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者间的关系,不能加单位。

不同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商大于1,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商小于1,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解决例题:

石阳村要修建一条300米长的道路,现已修好173米。

(1)已修好的路占这条道路的几分之几?

(2)未修好的路占这条道路的几分之几?

三.练习与应用:

1.独立完成书本p22练习1~3。

2.反馈校对。

1.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8是4的几倍?

喝掉的5瓶饮料占12瓶的几分之几?

1.独立思考,解决8是4的几倍?

2.尝试解决5是12的几分之几?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准备汇报。(3)汇报方法。

(4)交流并小结相同点和不同点。

3.独立解决,汇报交流,并说一说,以谁为标准? 1.独立完成书本练习2.校对 练一练【3】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2.能熟练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回忆知识:

1.这几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a÷b=a/b)

3.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用除法计算,商用分数表示,以谁为标准,谁就做除数)二.练习巩固:

1.分数和除法的关系(1)书本p23第3题。

1)口答前四题,独立完成后四题。2)反馈。

(2)书本p24第10题。

1)有了分数怎么把它转化为除式? 2)独立完成 3)反馈

(3)书本p24第11题。1)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方法 3)汇报,反馈

2.一个数式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书本p23第4题

(1)怎么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为高级单位的名数。(2)尝试改写第一行。(3)汇报方法。

(4)完成后面的两行,并反馈。3.综合练习。

(1)完成书本p23:1、2、5、6、7 p24:

8、9(2)批改,订正。

1.回忆知识: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回答分数和除数的关系。

3.回答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回答:有了分数怎么把它转化为除式?

2)独立完成 3)反馈

(3)书本p24第11题。

1)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方法

3)汇报,反馈

(1)思考怎么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为高级单位的名数。

(2)尝试改写第一行。

(3)汇报方法。

(4)完成后面的两行。

(1)完成书本p23:1、2、5、6、7

p24:

8、9

(2)订正。

【6】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目标: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它们的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假分数的两种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入

1.2/

3、6/7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说出5/

6、3/

4、7/8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学生口答

二、探究新知.

我们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也有大小之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1学生任意出几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完成计算。

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的阴影部分.

3、认识真分数、假分数。

(1)、把第1、2题的分数分类。

(2)、学生汇报,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3)、选择以分子与分母关系分类的情况。

有分子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大、分子与分母相等三种情况

(4)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凡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叫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5)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别于1比较大小,得到各自的特点。

(6)学生练习。同桌一人报分数,另一人说分数类别及于1比较的情况。(7)学生小结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1(分子<分母)分数

假分数≥1(分子≥分母)

5.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设计 篇五

彭成龙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49—50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通过学习,学生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让学生经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启动研究问题(课件出示题)

1、把8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饼干? 如何列算式解答(生答略)

2、现在老师只有1块饼干,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饼干?

(1)如何列算式解答 ?

生答,老师板书在黑板上?

1÷4=(生可能会回答)

(2)请同桌的同学们用一张纸片表示饼干,把平均分饼干的过程表现出来(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3)让学生代表说一说,并把过程演示出来。

3、老师:那么会不会任意两个整数相除,都可以用分数表示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老师:孩子们过生日都要吃什么啊?(生:蛋糕)老师:今天啊,正好是小红的生日,我们一起看看,小红是怎么过生日的,好吗?(课件出示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爸爸妈妈和弟弟为她准备了一块精美的蛋糕,同时在外地的舅舅和外婆分别给小红邮寄了一块蛋糕,现在平均每人分得几块蛋糕?(1)、如何列算式:

生答:老师板书3÷4=(2)老师:每个小组有3张纸片表示3个蛋糕,亲自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同桌合作,老师巡视)(3)学生交流汇报:

A、把每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一共12份,每人吃了3份,就是(把3份拼在一起,其实就是一块蛋糕的)

B、把3个蛋糕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3份,再拼在一起,也是

个蛋糕。

2、老师:大家一起观察算式

1÷4=

3÷4=同桌一起研讨下:这两个除法算式,等号的左边是除法,等号的右边是分数,那么除法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

(1)、学生交流汇报: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算式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2)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3)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表格总结)

3、刚才大家借用学具研究了3÷4=?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说出7÷8的结果吗?为什么?(生答,因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引导学生口答,说原因,师小结)

2、布置课堂作业: 教材51页2、3、4题。

6.分数与除法第一课时教案 篇六

教科书第14—19页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具:课件和带有方格的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四、课堂小结

7.分数与除法教案11 篇七

(一)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商。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整数除法的结果用分数表示。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电脑动画录像。

学具: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明下面各分数的意义,它们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教师:如果请同学口算1÷11,能很快地得出小数商吗?如果商要

教师:上面的这道除法题,它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学习新课

1.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板书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教师:说一说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板书出图。

教师:如何列式?

学生口答后板书出算式1÷3,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引导学生按分数的意义来想;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应是1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再说一说怎样想的。

①把1千克平均分5份,每份是多少?

②把1米2平均分8份,每份是多少?

2.把许多个物体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教师:怎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出列式:3÷4。

教师: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看该得多少?

学生动手剪分,教师巡视,巡视中可提示:该把谁拿来平均分?谁是单位“1”?平均分几份?

学生剪分完,汇报答案。(答案不统一。)

(2)教师:照你们说的,把3个饼作为单位“1”,平均分4份。我们看看下面的剪分图。展示电脑动画图像:

教师:请看一看自己的拼法是不是与图像上的相同。

问:取出的这一份是多少?

(3)老师:请观察板书:(前面的)

能看出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口答后,教师说明: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所以被除数与分子,除数与分母之间是“相当”的关系,而不说“等于”。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准确的说法是: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教师:能用式子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如何表示?

教师: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那么在分数中,分母有什么限制没有?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补充:(b≠0)

口答练习:(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3÷7 9÷14 42÷75

m÷n(n≠0) B÷A(A≠0)

2.口答填空。(投影片)

3.口答下列各题:(口述题目)

(1)把5米的铁丝平均分7份,每份长多少米?

(2)小王骑自行车5分行了1千米,平均每分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作业:课本92页练习十九,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和电脑动画图的演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把多个物体作为整体平均分若干份时,得出的分数商,也使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明晰、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图形的剪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入手,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共分两层,从平均分问题求商和按分数意义找结果两方面来解答问题;练习利用分数意义直接求商。

第二部分从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问题入手,研究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共分三层,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拼,观看电脑录像和教具演示,找出用分数表示的商;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8.分数与除法教案11 篇八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结用合具体事例,经历动手分月饼、算式表示分的结果等认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可以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和分数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分月饼

1、提出问题:把三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

给出题意后,让学生猜测平均分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同学就会想到每个人还分不到1块。

2、动手分一分

教师让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圆纸板,让小组合作真正的分一分,真实体验每个人分的不到1块。交流小组的不同分法,(1)把每个圆纸板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块,3个就是块。(2)把三个纸板叠在一起,再把他们平均分成4分,每个人拿到的是块。

3、交流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提问把三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怎样列算式,学生都知道是3÷4,根据我们实际分一分的结果,每个人得到了块,那么,这个块和3÷4是什么关系呢?

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3÷4=(块)。初步让学生体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二、分单位11、把1米的彩带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

让同学交流怎样列算式,结果怎样列。通过上边的例题,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来,1÷2=(米)。让学生交流算式,并说一说每份是多少米。

2、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算法和结果。

3、思考如果平均分成4份、5份、6份、、、、、、三、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议一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并结合上边三个算式,试着写出关系式。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除数≠0)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里,分母不能为0。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那么怎样用字母表达这个关系式,鼓励学生自己写出。a÷b=(b≠0)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1、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自己列式子解答。

练一练2、3、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结果。

练一练4、5、独立完成,让后找同学说说想法和算法。

9.分数除法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每份就是2个。

B、 ÷2= × =,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分数除法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

24÷4+16×5-37 46+50×[(900-90)÷9]

提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二、教学实施

(5)分析运算顺序。

提问:这两个算式里分别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并说明运算顺序。全班同学各自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3.变式练习。

学生可以先讨论怎样计算,再明确顺序进行计算。

老师说明:一般情况下,在分数、小数混合的`式子里,通常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空。

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

思维训练

1.D 2.略

教材习题

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

(1)不含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算式里,如果只

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算第二

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2)有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既

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备课参考教材与学情分析

例3以吃药片为题材,通过解决问题,引出涉及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使学生看到已经掌握的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例3下面的“做一做”是需要用到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堂设计说明

1.加强意义理解,加强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联系,加强复习,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2.通过解决问题,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例3时,可以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出示例题后,可以让学生先说出已知条件与问题,再说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可以从问题入手想,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列出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3.注重直观操作,渗透数学的思想和学习方法。

直观操作——主要体现在计算方法的理解过程中。在例题教学和习题练习中,关注学困生的情况,需要多次演示,强化数量关系的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分数除法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理解整数除以分数,总结法则,正确计算。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2、难点是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口算下面各题:

1323843151×3 × × × ×6 × 543839412115

二、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仔细观察例1,想一想左右两边的题组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

右边的题组是怎样得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右边的两个分数除法算式是怎样求出得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3、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4、阅读例2题目,自己拿出一张纸试着折一折,涂一涂,看你能够想到几种不同的折法?

对照不同的折法,列式计算,注意它们的计算过程以及算理。

5、比较例2出现的两种计算方法的异同?你觉得哪种算法的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例2的第二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并用折纸来验证自己算对了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自己的折纸实验和算式,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要如何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下面各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6115559÷3 ÷3 ÷20 ÷5 ÷10 ÷6 72168313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P32练习八第1、2题;2、拓展提高:P32练习八第3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分数除法教案 篇4

1、 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6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3=(千克)3=(千克)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2==,每份就是2个。

B、2==,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练习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分数除法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计算能力。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数学能力,渗透转化思想。课型讲练课教法讨论、讲解教具投影

板书设计1分数除以整数例1:把一根长4/5米的铁丝,截成相等的两段,每段长几米?解:4/52 = 0.82 = 0.4(米)4/52 = 42/5 = 0.4(米) 4/52 = 4/51/2 = 0.4(米) 课后小结内容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一步一步让学生体会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有多种方法解答,只有把除以整数改写成乘整数的倒数,这样才是最简便的,学会了把新知改变成旧知来解决问题的这种学习方法,拓展了思路,活跃了思维。 教学过程意图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为迁移做准备

明确分数除法意义投影 板书 投影 小结 板书1列式计算:一袋洗衣粉重1/2千克,4袋洗衣粉重多少千克?1/24 或41/22改编并列式: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① 4袋洗衣粉重2千克, 一袋洗衣粉重多少千克?2 4 = 1/2(千克)②一袋洗衣粉重1/2千克, 几袋洗衣粉重2千克?21/2 = 4(千克)3讨论:结合以上三题,请同学们思考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以上数学活动,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那么分数除法又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课题:分数除法指名口答 求4个1/2是多少。 生编题,师板书。 根据上题数量关系说出结果

二、新课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 激发兴趣 汇报 板书

板书 1出示例1:把一根长4/5米的铁丝,截成相等的两段,每段长几米?理解4/5米的意义 ?米 ?米

4/5米通过以上活动,我们进一步理解了题意,你能否根据题意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解:①4/52 = 0.82 = 0.4(米)②4/52 = 42/5 = 0.4(米) ③4/52 = 4/51/2 = 0.4(米)重点说明③把4/5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米的1/2是多少米?列式是4/51/2。2尝试计算方法:三选一计算3/85 1/32 5/93①3/85 = 3/81/5 = 3/403/85 = 35/8 = 0.6/8 = 3/403/85 = 0.3755 = 0.075②1/32 = 1/31/2 = 1/6 1/32 = 12/3 = 0.5/3 = 1/6③5/93 = 5/91/5 = 5/27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3用这种最简便方法计算:7/1314

5/9104归纳计算法则:①口述做上述两题的方法②除以10 改写成乘1/10。③1/10是10 的倒数。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审题列式 理解意义

讨论方法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中一题 讨论③最适用 小组讨论 为什么要0除外

三、练习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投影

10.3 分数除法教案 篇十

第1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倒数的认识(教材第28页的内容及练习六的第2—5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①学生独立计算,并与同学讨论有什么规律。②汇报交流,找出规律。

它们的规律是:

两个数的乘积规则: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新课讲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找倒数的方法:如果是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如果是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一定要注意,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为倒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

分数除以整数(教材第30页例

1、第30页“做一做”及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折纸实验,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完成第30页“做一做”。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分数除以整数

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教学反思: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111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的,算式:2×。

32211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3。

32213(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2××3=2×。

3222小时走了2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3(6)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计算55÷,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612(1)画图理解计算思路。

1小时走多少千米。121②再求12个小时走多少千米,即1小时走多少千米。

12①先求(2)明确算理。

1515小时走km,求1个小时走多少千米,就是把平均分成5份,1261265151求一份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即×。再乘12就是1小时走多少

65655551千米,即÷=××12。

612655个(3)整理推导过程。

③归纳:

除数<1时,商>被除数(被除数不等于0时); 除数>1,商<被除数,(被除数不等于0时)。【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一个数除以分数

1.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2.分数除以分数,可以用被除数乘分数的倒数。

(3)3.6÷[(1.6+0.8)×2.5] 【新课讲授】 1.教学例3。出示课件:

(1)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每次吃半片,每天吃3次。“半片”是多少片?((2)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方法。方法一:①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

13×3=(片)221)2②可以吃几天? 12÷32=12×=8(天)2312=12×=24(次)21方法二:①先算出这盒药可以吃几次? 12÷②可以吃几天? 24÷3=8(天)答:可以吃8天。

(4)让学生用综合算式表示。

(5)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并要求学生说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

如果算式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6)教师归纳总结: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

1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2.有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2.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344×=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反过来,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小明的体重)55(7)列方程解应用题:

师:你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 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 kg。

老师引导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8)算术方法:

4=28(单位“1”未知的,用除法计算)54528÷=28×=35(kg)54单位“1”×(9)回顾与反思:

提问:①怎样检验结果是不是题目中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②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学生:因为小明的体重×35×4=28(kg)54=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5这一结果与条件吻合。答案是正确的。学生: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没有关系。2.巩固练习。

3.典例讲析。

54=28(单位“1”未知的,用除法计算)54528÷=28×=35(kg)54单位“1”×解题方法通常有两种:

1.方程解法:找出单位“1”,设未知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算术方法:找出单位“1”,然后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列除法算式。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教材第38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 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讲述:如果把爸爸的体重平均分成15份,小明的体重相当于其中的(15-8)份,也就是说,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的③理清数量关系:

提问:小明体重和爸爸体重,他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爸爸的体重×(1-8)=小明的体重。157。15爸爸的体重-爸爸比小明重的部分=小明的体重。④列式解答。

解法1:①解:设小明爸爸的体重是x kg。(1-8)x=35 157x=35 15x=75 ②解:设小明爸爸的体重是x千克。x-8x=35 157x=35 15x=75 解法2:算术法。单位“1”×(1-35÷(1-8)=小明的体重,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158)=75(kg)158? 15(3)回顾与反思。

①提问:如何验证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学生汇报:是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与爸爸体重作比较。(75-35)÷75=②写答语。8 15-19

第7课时 解决问题(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2页例6及练习九的1—5题。【教学目标】

1.熟练找出关系句中的单位“1”,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使学生根据其数量关系(线段图)列方程或算术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5。64②一支钢笔价格的相当于一本书的价格。

55③一袋大米,吃了。

81④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

452.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kg,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8①甲数是乙数的①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3.导入: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未知的,那用什么方法呢?(揭示课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1解:设下半场得x分。2x+x=42 3x=42 x=42÷3 x=14 42-14=28(分)算术方法: 方法1:

下半场:42÷(1+1+1)=14(分)上半场:42-14=28(分)

方法2:把上半场得分看作单位“1”。

1)倍是全场得分。21上半场得分:42÷(1+)=28(分)

2上半场得分的(1+下半场得分:42-28=14(分)教师:列方程解题的关键: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3)回顾与反思,验算写答语。

①这道题目我们解答是否正确呢?如何检验呢? 学生:28+14=42,全场得分确实是42分。学生:14÷28=②写答语。【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作业】

1,下半场得分确实是上半场的一半。2-23单位“1”的量。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解决问题(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例7及第43页“做一做”和练习九第6—9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2.会解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重点难点】

会解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分析例7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1)一本书4天看完,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

1(2)一本书每天看,看完这本需要()天。

52.修一段600m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做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完成?

老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

5老师:同学们再动动脑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地讨论出下面的问题?(播放轻松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讨论。教师巡视,对个别组辅导)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件出示)

①题目里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可用什么来表示工作总量?

学生1:题目里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总量。学生2:我们可以假设这条路的实际长度,如18km,30km„„ ②假设这条道路长18km,问题该怎样计算呢? 课件出示:

一队每天修多少千米: 二队每天修多少千米: 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 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③学生汇报:

一队每天修多少千米:18÷12=

3(km)2二队每天修多少千米:18÷18=1(km)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 1+33=1(km)2231=7(天)25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18÷1④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为单位“1”,如何解决问题呢? 课件出示思考题:

一队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分? 二队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两队合修,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 学生汇报:

1。121学生2:二队每天完成工程的。

18学生1:一队每天完成工程的73.老师:谁能说说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4.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答准备题吗?(课件出示)(叫两个同学上黑板演示,其它学生在草稿本上试完成,然后教师评讲)(课件出示)

老师:我们学了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单?

学生: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较简单。

老师:对,以后我们可以选择你们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答。【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课件出示)

1.通过这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想法或疑问要跟老师和同学说的吗?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8课时解决问题(4)

假设这条道路长18km。一队每天修多少千米:18÷12=

上一篇:清华大学工会部门工会委员会选举办法(试行稿)下一篇:党委信息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