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欢迎词(共4篇)
1.非遗进校园欢迎词 篇一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 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涉及人类非遗项目 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马鞍山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宣城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
—1— 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阜阳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黄山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2010年以来屯溪区先后组织“屯溪区文化遗产展”进校园、徽州四雕图片展览进校园、戴震文化进校园等活动。2012年以来黄山区将“文化遗产日主场宣传活动”设在仙源中心学校,开展展板宣传、发放资料、集体宣誓和民俗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们对当地文化认同感。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黄山市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增强对当地文化的热爱。2012年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将非遗进校园纳入主题活动,以“播洒非遗种子,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征文比赛、“非
—2— 遗大家谈”活动和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师生亲近非遗、让师生共享非遗。三是编写非遗进校园知识读本。黄山市以教材的形式普及非遗知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基础性作用。屯溪区大位小学把人类非遗项目程大位珠算法融入教学,开设珠心算教学。黄山区编撰出版《黄山区非遗基础教程》面向全区中小学发放,作为课外读物,共学生教师学习阅读。安徽省行知学校编撰非遗项目专业教材,非遗专项技能鉴定材料。目前校本课程教材《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已经编篡完成。皖南木雕传承人丁峰2011年5月18日与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签约4年,义务向聋哑学生传授皖南木雕技艺,已成功培养聋哑残疾学生20余名为皖南木雕技艺的弟子。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6个市把非遗项目编进了课外知识读本,11个市正在编写进程中。
(三)采取切实措施,构建“非遗进校园”传承平台。一是成立传习大讲堂和培训班。宣城泾县的宣城市工业学校宣纸制作技艺专业班,由人类非物质文化宣纸技艺传承人邢春荣授课,宣纸专业班毕业学员90%进厂就业。以泾县创建书法之乡为契机,结合县教体局书法进课堂,国家级非物质名录项目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佘征军,到部分中小学提供宣笔并讲解宣笔制作使用方法,使每个学生对非遗传统技艺深入了解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2013年1月至今,皖南皮影戏传承人何泽华被宣城市第二小学特聘为特色课程“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 校外辅导员,目前带有六年级、—3— 五年级、四年级三个班级121名学生,系统学习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专业知识。淮南以“百姓文化大讲堂”为依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走进大、中、小学兴趣办非遗讲座,先后在凤台县花鼓灯艺校、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淮南联大、安徽工贸学院、谢家集回民小学举办了花鼓灯、推剧、剪纸、寿州窑、六洲棋、永京拳、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等非遗进校园讲座。开设少儿花鼓灯培训班,全市城乡花鼓灯培训班达50多个,每年有数百名少儿参加花鼓灯训练,每年都有几十个少儿花鼓灯节目推出。二是建立传习基地和传习学校。阜阳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鼓励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师生近距离教学,使得一批教学基地、校园传承基地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如:阜阳师范学院剪纸教学基地、太和一中《太和清音》教学基地、颍上花鼓灯传习基地、阜南嗨子戏教学基地、阜阳特殊学校《阜阳剪纸》传习基地、界首职业中学传承基地等,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和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阜阳师范学院剪纸教学基地,阜阳顺昌剪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阜阳市南京路第二小学合作建立的阜阳剪纸教学基地、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剪纸教学基地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六安市采取建立“皖西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成立“皖西非遗传习队”、“皖西非遗文化展馆”、“水上演艺广场”和“霍山石斛等非遗文化教学实训传研基地”等措施,促进了“非遗进校园”如火如荼开展。
—4— 淮南市广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普及活动。以开展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为契机,出台了《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管理办法》。2013年10月11日,“淮南市推剧研究会、淮南师范学院推剧研究所教学传承基地”在潘集区古沟民族中学揭牌。
二、活动效果
(一)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于非遗的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来说,无疑是最具潜力和效力的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非遗知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让非遗在他们心中扎根,我们的非遗工作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影响。青少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进一步拓展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面。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欢乐,提升了广大学生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同时也带动了家庭、社会等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进一步认识和参与。
(三)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生活,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年轻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
(四)培养了非遗传承后备人才。非遗保护的理想初衷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及重建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崇高追求。只有在青
—5— 年人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建构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根本和有效的办法。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了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后备人才。2006年至今,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依托徽州传统手工木工手艺,先后培养出了400余名木工匠士。
(五)涌现了一批非遗文化作品。为扩大非遗传承的影响,宿州市新创排了大型无场次泗州戏音乐剧《垓下绝唱》、大型廉政梆子剧《平安是福》等走进校园。蚌埠市围绕花鼓灯、五河民歌等歌等项目创作了《花红柳绿淮妞俏》等一批作品,并荣获大奖。池州市利用东至花灯音乐元素,创作了少儿舞蹈《花灯娃娃乐翻天》,参加安徽省小荷风采少儿舞蹈比赛获金奖,参加安徽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利用池州特色文化音乐素材组织创作了广场舞《盛世欢歌》、《美丽家园》,九华民歌《神奇灵秀九华山》,参加安徽省群星奖舞蹈类(广场舞)总决赛和音乐类(声乐)总决赛,均获三等奖。淮南艺术剧院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为核心,编创了大型花鼓灯歌舞风情剧《俺爷爷的花鼓灯》进校园、进基层演出。
三、存在问题
(一)缺乏部门合作和社会支撑。非遗进校园向纵深发展还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比如对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来说是职责,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强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意;对社会来说,还要实现非遗的社会教育
—6— 和社会支撑。
(二)缺乏宣传推广和理论指导。虽然全省各地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有的地方开展的还相当有特色和成效,但是却没有形成宣传,推广开来。理论研究上,仍滞后于此项活动的实践,许多实际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导,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研究均有待加强。
四、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非遗进校园”制度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认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根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文件中提出,开展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内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二十六条提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引导中小学校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内容,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对非遗进校园活动给予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推广。利用各大宣传媒体,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宣传与报道。对各地非遗进校园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比如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教学基地、成立传习队、建立文化展馆、水上演艺广场、教学实训传研基地等多种传习近平台,把皖西北非物质文遗产的传习、保护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实非遗进校园工作。宣城市举全市之力,坚持“一校一品、特色发展”的非遗进校园工作思路,每个学校各有侧重,选择1-2项重点非遗,开展有效传承。例如徽戏童子班已经成为非遗进校园
—7— 的成功范例和样板工程。
(三)进一步探索“非遗进校园”理论引领。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程,在不断的实践中需要科学理论来引领。一是省文化厅会同省教育厅适时组织召开全省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研讨会,就加强高校非遗学科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二是在高校组织开展各类非遗主题讲座,邀请一些知名学者、非遗专家等开展高端讲座。三是2015年在全省高校中举办一场“安徽省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辩论赛”。四是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学者、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
(四)进一步打造安徽“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一是编撰出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系列丛书。二是开展传统文化特色学校评审和认定工作。安徽省文化厅将与教育部门联合,通过申报评审的方式,认定一批传统文化特色学校。
—8—
2.非遗进校园欢迎词 篇二
一、认识非遗---了解衢州非遗保护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衢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 既有高腔、根雕、古琴制作之“雅”, 也有山歌、道情、坐唱班、庙会、古佛节之“俗”。截止2012年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衢州就有8项 (2006年第一批入选的“西安高腔”、2008年第二批入选的“江山婺剧”、2011年第三批入选的“烂柯山的传说、廿八都木偶戏、龙游皮纸制作技艺、南孔祭典、九华立春祭、开化香火草龙”) , 还有50多个省级、180多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文化艺术更是不计其数。就目前的保护现状而言, 衢州市政府和社会文化机构还是相当的重视和关注的, 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宣传工作。全市有2500余人参加“非遗”普查工作, 共搜集“非遗”线索11万多条、调查“非遗”项目7570个, 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保护。为了提高全民的非遗保护意识, 衢州还专门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示会。尽管如此重视但非遗保护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即传承人的问题。2011年随着严邦镇老人的离世, 一部西安高腔的传奇也随之终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在于以人作为载体进行传承, 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必然要强调对传承人进行保护。“非遗”专家冯骥才曾这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 往往是“人死艺亡”。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 如果没有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根本不会存在。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造成很多“非遗”项目后继乏人, 由于学艺时间长、要求高、收入低, 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入行”。那怎么解决“非遗”传承难这一现实问题呢?笔者认为根本的出路在于:非遗进校园。
二、传承非遗---力促衢州非遗进校园
对于非遗传承人的问题衢州市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国家级、省级的传承人每年可以拿到相应级别的传承补贴, 市县文化部门还通过建立传承基地 (传习所) 、访问制度、服务传承人月等工作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目前我市已有衢州市聋哑学校 (细纹刻纸) 、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邵永丰麻饼制作工艺) 、开化县苏庄镇初中 (苏庄草龙) 、江山市解放路小学 (婺剧) 入选了省级传承教学基地。衢州非遗进校园已迈开了重要一步, 但据笔者对柯城鹿鸣小学部分学生的调查, 邵永丰麻饼制作工艺的传承仅仅局限在让学生参观、了解、听讲座等的最初始阶段, 几乎没有麻饼制作师傅向学生传授过技艺, 也没有学生尝试去做过麻饼, 甚至有学生连自己学校有这个基地都不是很清楚, 什么是“非遗”更是一脸茫然!可见衢州非遗进校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涉及的学校和学生数目太少;2、重申报轻传承;3、师资力量薄弱, 绝大部分教师自己都不会;4、重了解少实践;5、非遗进学校但没有进课堂等。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 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参与保护“非遗”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因此, 非遗传承的根应该在学校, 学校教育是“非遗”传承最为核心和带有根本性的举措。那么应该如何让非遗真正的进入学校课堂, 进入学生的血脉中呢?笔者在此提以下建议: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每一个学校至少有一个本地的非遗项目进行传承;2、不要仅仅是为了申报非遗传承基地, 而要真正的进入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至少了解, 在尝试成功或基本普及的基础上再进行重点培养, 开设非遗特长班;3、让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到学校传授技艺, 至少让相关教师先能基本学会;4、将非遗文化编入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 把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结合起来;5、在课时安排上, 在当前学生课业负担已经较重的背景下开设专门的非遗课是不现实的, 要注重本土非遗项目与学校学科教育的融合。比如音乐课要学习衢州道情, 婺剧;美术课要学习衢州根雕、皮纸制作等。6、充分发挥非遗博物馆、非遗公园等非遗展示平台的大课堂作用, 在春游、秋游或社会实践活动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如观看南孔祭典礼、九华立春祭等仪式。通过以上办法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学校教育入手, 从青少年抓起, 促进衢州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非遗”进课堂, 可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爱护非遗---薪火相传衢州魂
衢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是衢州历史的鲜活见证, 蕴含着衢州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体现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拿衢州方言来说, 方言寄托着一抹乡愁, 凝聚着地方文化的根脉。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衢州人如果连衢州话都不会讲, 那算什么衢州人呢?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2009年的时候, 百度“吴话吧”吧主、23岁的衢州人周洋曾到市区的一所小学做过衢州话调查。一位戴眼镜的六年级男生告诉他:“我不会说衢州话, 但大多能听懂。父母常说衢州话, 但我和他们交流只用普通话。”另一个二年级男生回答更让他意外:“我也不会, 因为衢州话是土话, 很难听, 这是妈妈告诉我的。”一个女生说:“我们班里没人说衢州话, 只有几个男生打闹的时候会用衢州话骂人。”不会说衢州方言的孩子们, 该如何去了解故乡衢州的历史文化, 他们会不会成为“无根的一代”, 他们还会爱家乡吗?衢州方言也是衢州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浓浓“衢话”中积淀着衢州久远的岁月印痕, 流淌着衢州的精神与灵魂。难道我们忍心让我们的灵魂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随风飘逝吗?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 让我们爱护衢州的每一项非遗, 让我们这些基层文化教育工作者与那些“提灯传薪”的传承者一道, 共同坚守衢州乡土民间文化的最后阵地, 并唤起衢州青少年的文化自觉, 一起留住我们的根, 让衢州魂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
[2].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6月.
[3].刘梅《浅谈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大众文艺.2011年第12期.
[4].冯骥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承人》.2008年6月.
3.非遗进校园欢迎词 篇三
——记如皋市丁堰镇丁西小学“让非遗进校园”活动
11月8日下午,如皋市丁堰镇丁西小学“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讲座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此次讲座特邀如皋市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高鹏科长,如皋名家倪子梅和石高健两位京剧大师。高科长给学生“讲古”来了!同学们被高科长的故事深深吸引着。高科长的故事,从如皋的土特产白蒲茶干、如皋火腿一直延续到董塘,历史里融入了许多学生课堂上学不到的方言和俗语,使得故事更为生动有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讲座活动中,学生和高科长还进行了互动交流,品尝如皋董塘,高科长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他夸孩子们提的问题很专业,不亚于大人。倪子梅和石高健名家给学生“表演”来了!除当场展示了京剧《三岔口》、《铁弓缘·开茶馆》两段剧目外,倪子梅老师还分别从剧种起源、表现手法、行当分类、唱腔分类、京剧脸谱等角度向师生们简要讲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让在场师生直观地感受到国粹京剧的深厚底蕴和艺术价值,真是“一方舞台,融汇喜怒哀乐;生旦净丑,尽显众生百态。”
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深入,“手指的艺术——木偶剧” “影韵动校园”已经成为了丁西小学的校本课程的特色。这一植根在如皋土地上的民间技艺仿佛一段久远的记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被它们所吸引,正在关注、学习、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开发、表演具有木偶元素的文艺节目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了学校素质教育中。
五年级侯志达同学兴奋的说:“我在做着一种梦,梦见我学会了木偶剧表演,我们在‘鞠庄大舞台’上,用木偶艺术为社区民众变幻出一幅幅神奇的各色人等。百姓们的各种需求都能满足,有吉祥如意的、有祈求苍天的、有福禄喜寿、神话故事等等应有尽有。每年的如皋艺术节、美术展都有我们的木偶经典之作。”
4.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 篇四
县黄梅戏协会的文化志愿者悉数登台献艺,轮番倾情表演了14个节目。既有别具风趣的黄梅戏《梁祝·十八相送》《十五的月亮为谁圆》《白衣胜雪》,又有喜闻乐见的湖南花鼓戏《手拉风箱》、京剧《红梅赞》,既有原汁原味的公安说鼓子《如意战疫》,又有柔美动听的民歌民舞《挑担花儿街上买》《新龙船调》,既有节奏欢快的民乐合奏《喜洋洋》《幸福年》,又有声情并茂的独唱《中国脊梁》《说中国》《最美的歌献给妈妈》……这些节目令人耳目一新,给现场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和感受。
在活动现场,一块块非遗文化展牌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公安说鼓子”“公安道情”“公安民歌”“公安草把龙”“三袁传说”“智者大师的传说”等国家级、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非遗进校园欢迎词】推荐阅读:
书画名家进校园欢迎词09-02
校园文化现场会欢迎辞10-16
中职新生欢迎词-欢迎词06-28
欢迎词07-10
欢迎学校新生入学的欢迎词06-17
欢迎词范例06-28
幽默欢迎词09-06
旅游欢迎词10-05
新生主持欢迎词06-19
会议召开欢迎词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