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4-10-23

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8篇)

1.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一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健 宋文瑄

现在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节省改革成本,改革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以组建省地市农商行为主的彻底商业化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服务高效、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将省联社改为省农村商业银行,是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环节。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坚持分类指导,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强资本实力”。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革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平均95%以上、山东等省97%以上的农业贷款都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为农村、农业、农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然而,现行农信社体制导致的问题和矛盾,制约了农信社发展和支农主力军作用。因此,农信社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提速,以全新、健全的体制焕发农信社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更好服务农村和小型微型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现行农信社体制面临的矛盾

1.多级法人体制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整体竞争力的矛盾

全国农信社绝大部分省份都实行市、县二级法人体制,视省区大小不同,有的省份有数

十、有的省份有数百个小法人机构。如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实行青岛、潍坊三级法人体制,130多个小法人。县级法人分散经营,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削弱了竞争优势。县级法人虽小,但“五脏俱全”,管理成本高,创新能力弱,尤其是各自独立经营,无法统筹解决一些限制发展的包袱和风险问题。县级法人受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科技开发、宏观政策把握等方面效率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2.县级法人资产规模小、资产质量低、人才储备少与提高抗风险能力的矛盾

县级法人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要求拓展业务。县级法人立足县域服务的政策要求与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产生了矛盾。随着“三农”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农民跨区域流动和农业跨区域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农信社经营的局限性,限制了为“三农”提供跟进式的服务,阻碍了业务发展。

县级法人,应对风险的能力差。银行业作为高风险机构,县级法人难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县级联社自身规模小,管理水平和自身约束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风险一旦聚集到一定水平,其自身将无法承担和消化。

县级法人导致各自独立经营,无法统筹解决一些限制发展的包袱。如山东省部分县联社自我无力消化历史包袱,存在较大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县市联社有能力帮助解决,但由于法人体制的限制却无能为力。

涉农贷款受自然灾害、物价水平、政策等影响很大,贷款风险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县级农信社面对该类客户群体必然要承担较高风险,县级农信社未来不良贷款占比压减难度将越来越大。

3.股权分散、管理落后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矛盾 许多农信社,特别是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法人治理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突出。如,山东省农信社为:按股权设置划分,资格股占股金总额的4.35%,投资股占股金总额的95.65%;按投资主体划分,法人股占股金总额的26.68%,一般自然人股占股金总额的55.52%,职工股46.79亿元,占股金总额的17.80%。因而,县级农信社实际运行中,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并没有得到有效分离,仍然存在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内部人控制问题,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4.省联社管理体制不顺与加强行业管理服务的矛盾

根据银监会的部署,在前一阶段管理体制改革中,各省全部采取了省联社的管理模式。但是,省联社行业管理体制是过渡体制,在制度设计上先天不足。

省联社由县级联社发起设立,缺乏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必要的条件和手段,权责不对等,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管职能。因而,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法人治理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突出,更需要强有力的外部管理与制约,但省联社对县级联社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但在当前行业管理体制下,县级联社受短期利益的影响,对省联社的基本行业管理制度贯彻不到位,合意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省联社若采取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就会涉及干预县级法人经营自主权的问题。

二、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的对策

农信社体制改革应该根据银监会的要求,继续坚持“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体系建设思路,以市场化、股份化和社区化为主导方向,在保持农村信用社县级法人地位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深化产权改革,健全法人治理,强化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1.以市场化、股份化为主导方向,选择体制改革路径

从改革路径来看,我国一部分农信社实现了“一级跳”,直接走上了以农商行为目标的改革道路;另一部分则是“两级跳”,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即在农信社的基础上先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再改为农商行。

“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两级跳式的梯次推进改革路径,人为加大了改革成本。特别是农村合作银行制度设计试图将合作制“社员入股、一人一票、服务社员”的劳动联合和股份制“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的资本联合结合在一起,实行股份合作制,这种理想化产权模式根本不符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由于国家在税收和准备金优惠政策制度设计上,人为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实行比农村商业银行明显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改制时均采取了股份合作制模式。近两年,随着优惠政策的到期,不少农村合作银行又重新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了改革成本。

现在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节省改革成本,改革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以组建省地市农商行为主的彻底商业化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服务高效、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将省联社改为省农村商业银行,是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环节。

2.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近年来,按照银监会“以稳定县域为基础,稳步推进省联社改革”的要求,山东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省联社体制的建议:

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银行,对下参(控)股,强化省银行的出资人职能,推动县级法人完善治理结构的改革思路。即由省联社整合城区农村信用社组建省农村商业银行,保留其他各县市联社的法人地位不变,省级银行参股或控股县市法人,实行省、县(市)两级法人体制的模式。省农村银行参(控)股县市联社后,主要行使出资人权利,不参与县(市)联社的具体经营,使双方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省联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极大地有利于服务“三农”的宗旨。农信社源于农村、扎根农村,机构网点和业务产品适合“三农”,离开“三农”根本无法发展,为“三农”服务是内在的、生存的需要,无论采取什么层级的法人,农信社都不会离开农村市场。同时,配合到位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的正向激励扶持政策,成立省级法人不但不会偏离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农信社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构建省县两级法人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在保持县市法人地位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省联社改为省农村银行,有利于科学规范省联社的履职行为、统筹资源、加强管理、控制风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效率。

(1)省联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后,有利于统筹资源,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组建省级法人,可以在争取政策扶持、新产品开发、结算平台搭建、科技网络建设、资金调剂等方面解决县级联社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农信社的整体发展,保障支农服务。

省商行可以更好地发挥法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有能力弥补管理费的不足,有利于减轻基层的负担,更好地履行省联社的服务职能。

省商行能够综合、高效地利用已经搭建了各类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服务性业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省银行可为各市、县提供科技网络、结算支付、产品研发、教育培训等服务,有利于提高全省农信社整体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2)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强化管理、控制风险。

省联社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套基本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涵盖人事、信贷、财务、安全保卫等各个领域的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在清收不良贷款上,省联社协调各级政府,通过处置置换不良资产、清收党政公职人员欠款等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案件治理上,省联社能认真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要求,案件防控工作大见成效。

农信社统一法人层级在省级,有利于统一制度,强化管理,控制风险。农信社长期存在众多问题,积累了大量风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县级联社各自为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特别是人事、信贷、财务等基本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组建省级法人,可以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基本管理制度,并可以确保制度执行力度,有利于强化管理,控制风险。

(3)建立省商业银行有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省商业银行,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加快向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过渡的步伐,健全 “结构简捷、形式灵活,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法人分类治理模式和治理运作机制。

以省商业银行稳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可以与现行的省联社管理体系相衔接。目前,“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框架已初步建立,但治理机制建设还不深入,形似神不似的问题比较突出。省商业银行的建立能够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省商业银行建立后,可以更好地处理好法人治理结构和党委领导关系,双向介入,交叉任职;对业务量大、规模大的信用联社强调三会配齐;可以与目前实行的、实践证明是2003年以来行之有效的高管提名放在省联社的做法相衔接,实行平稳过渡。

2.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二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制度,问题,措施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可持续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公积金净流出速度加快

近些年,随着我国新增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公积金净流出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相关预测统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60%,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顶峰。从2010年开始公积金的缴费人群不断收窄,在缴费率一定的情况下,公积金总额将缓慢增长甚至停滞不前。近些年随着房价的进一步上涨,年轻人购房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20—30岁适婚年龄段的人口,对成套住房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由此分析,在未来10年内,公积金贷款需求将与日俱增。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公积金缴费者在离休/退休/离职/离境等情况都可以将公积金账户中的余额全部提取,这大大增加了公积金的支付压力,公积金外流对公积金的有效利用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公积金覆盖面偏窄

截止到2015年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新增的城镇人口,扩大了各地区住房需求。然而,各地区城市化发展步调不一,经济增速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住房公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发达城市,住房需求较高,通过公积金贷款人数不断增加,利用率较高,公积金缺口则较大。乌鲁木齐、兰州、西宁等部分中西部城市,大量的公积金闲置,资金运用不合理,影响了公积金的循环利用。其次,公积金覆盖面偏窄,部分地区因为就业现状偏差,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公积金制度落实不到位,最低者仅仅缴存39元,部分垄断性企业,最高者公积金月缴额度则高达3000元,水平差异较大。

(三)公积金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

长期以来,公积金制度由住房公积金委员会进行决策、管理、运作、监督。然而目前而言公积金委员会实际管理作用并不明显,监督职能流于形式,大大增加了公积金的运作风险。其次,公积金是国家政策强制储蓄、低存低贷、封闭式管理。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强制储蓄,大量的存款被闲置,利用率偏低,低存利息损失难以通过低贷款进行有效弥补。同时,住房公积金封闭式管理,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面对城市进程加快地区、人口老龄化突出地区、公积金需求额度较高地区等特殊情况时,公积金缺口问题既被放大化。最后,公积金的运营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购买国债、银行利息、贷款等方式为主。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公积金并没有纳入专业金融监管体系,缺乏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住房公积金无法高效,可持续利用。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一)重新定位住房公积金保障人群,降低公积金净流出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应用实施应重新定位保证人群,多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对于此类公积金利用率高的人群可以适度免去个人所得税,建立公积金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或者政府贴息等方式,降低公积金净流出,提高公积金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其次,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可以通过培育住房市场,从而弥补市场“失灵”的问题。保证住房公积金缴纳群体通过此制度可以受益,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例如资金有偿使用,互助合作等,重新定位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提高公积金的覆盖面,融入保证性住房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公积金的覆盖面也应紧跟步伐,有效保障社会大众的权益。政府、工商管理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合作。例如,通过组织机构代证系统查找未建制的私营企业、单位,强制性对公积金进行缴纳,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机制,强化其监督管理职能。其次,应建立有效的政策性住房公积金体系,以满足每年1000万新增人口住房需求,政策性住房不仅可以有效利用住房公积金,同时解决民生问题,防止商业性金融过度侵入房地产领域,切实将公积金制度落实实施到位。

(三)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构建完善金融体系

为切实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利用率,降低其运作的风险性,必须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切实提升其管理水平。应加强公积金信息建设,将各地区住房公积金相关信息进行归集、提取、调配,特别是财务信息应该统一建档管理,提高公积金管理、运用的规范性、科学性。同时根据各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情况、城市化进程,提出可行的内其部调控政策。其次,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应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强制性缴存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本“低存低贷”的运营管理模式,转变为“平存平贷”乃至“高存高贷”。为避免大量公积金闲置,解决部分城市公积金缺口大的问题,打破地域限制与封闭式管理,实现跨省市、跨地区公积金调配,借助银行实现市场筹融资,运用多元的金融渠道,保证公积金保值甚至增值,有效解决社会住房供需矛盾,提高公积金的运作效率。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面临的困境展开深入探究。明确我国公积金制度改革发展必须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重新定位住房公积保障人群,降低公积金净流出、提高公积金的覆盖面,融入保证性住房体系、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构建完善金融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各地区公积金的利用率,解决公积金闲置和缺口增大问题。合理调配,形成循环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丽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现实挑战和发展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

[2]陈友华.住房公积金制度-问题-出路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4(03).

[3]耿杰中.住房公积金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4(04).

3.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三

1.学校领导观念滞后,观念更新困难重重

当前,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改在认识上就存在误区:有的认为,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摆点花架子,评价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还是要看分数,看学习成绩,看升学率;还有部分“事务型”校长,热衷于事务管理,自身业务素质差,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的校长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暂时无法实施新课程为借口,墨守成规,不积极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这些都使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处于被动局面。

2.农村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

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一些私立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面对新课改,很多教师不是主动参与,积极研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农村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知识容器。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必然使一部分人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再者,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主管部门,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教师从来就不关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然而,新课改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在学校层面上,教师还应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对观念落后、思想守旧的部分农村教师来说,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多数农村教师有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老龄化严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尤其是偏远乡村,在一年级、七年级承担新课改实验任务的教师老龄化严重。新教材、新学生、老教师、老教法。部分老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表现在不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和理论学习。这不仅仅是思想观念落后的原因,而且与他们自身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的能力有关。

三是农村学校落实教师培训不到位。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地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

四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有的教学书刊掌握在领导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五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教学中对于新课程究竟怎样教学,更多的感到困惑,无从下手,因此,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3.教学设施落后,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此外,新课程强化了实验教学,尤其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数量,目前农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4.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影响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师就是想改变教学方式也难。

采取的对策

1.更新校长的教育观念是农村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

树立新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要把转变观念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认真抓好。特别是学校领导,必须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必须深切地体会到:实施新课程,就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新型的教学观、新型的评价观、新型的课程资源观等,以保证新课改在农村的顺利实施。

通过校长培训班、校长课改研修班、校长与课改专家对话、校长课改论坛等方式,帮助校长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课改意识,树立校长课改的信心。同时要求校长实行民主管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培训、教研制度。改革教师的评价机制。深入课堂,走近教师与学生,参与或主持实验课题的研究,以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2.分层分级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

首先,要加强教育行政和教科研人员培训者的培训。这是事关工作指导、组织管理、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新课程培训中要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好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在培训方式上,要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另外,还要注重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新课程的上岗培训不是一劳永逸的培训,新课程的问题将在教学实施中逐渐暴露,新课程的困惑将在教学实施中产生,新课程需要在教学实施中发展与完善,新课程师资培训要贯穿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在后续培训中,务必要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

此外,还可以切实落实城乡学校流动制。可由县(市、区)教育局牵头,建立城区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都要选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这种交流不能是短时间的、形式化的。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担负着送教下乡的任务,要向农村学校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帮助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最终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可用行政手段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教师评优表先、晋升职称,要把在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予以优先考虑。

3.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是推进新课改的关键

要推进农村课程改革,就要重视评价制度改革。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不同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如何评价学校的工作,学校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因此制定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改革现有评价方式,是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的关键。

4.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四

(胜利合行黄河路支行穆丹257000)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下称农信社)的各项业务迅猛发展,伴随而至的财务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结算风险、出纳风险等问题,也成为合作金融业内人士乃至整个银行金融界需要冷静思索和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本文现就农信社财务风险及成因分析如下:

一、农信社财务风险的成因

1、体制风险。体制风险是由于管理体制错位,造成的政策传导,管理方式、方法的错位而造成的农信社经营的风险。农信社建立以来,一直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去经营和管理,但是经过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信社并没有真正实现合作制这一最初目标和原则,而实际上行使的是相当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这种名义上的合作制而实际上的“准银行”,必然造成政策传导,管理方式、方法上的错位,从而导致风险的积聚。而且农信社的“准国家金融机构”的形式承递了旧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各金融机构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管理体制的每一次变化均对农信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实质上也就是现在农信社的体制风险的积聚过程。农信社与商业银行脱钩以来,不良贷款增加,财务状况恶化。表面看来是历年风险积累的暴露,而实际上是管理体制的错位所造成的,简而言之是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2、经营环境风险。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影响所带来的风险。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政策引导着农信社资金的投向,地方政府扶持某项农业项目的发展,农信社的资金也相应投向那个项目,这样遇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农信社的经营就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引发了财务风险。二方面是农信社为国分忧,开办了保值储蓄没能得到补偿,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逐年消化,从而形成了财务风险。从微观上看,农信社面临的经营环境的风险越来越突出。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对其贷款业务干预突出;二是农信社受体制、经营实力和人才的制约,在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务方面严重滞后,使其难以留住发展壮大起来的优良客户;三是少数农信社发生支付危机,使农信社信誉下降,业务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四农信社的经营环境决定了其资本金成本较高,各项存款中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占到了60%以

上,其大量存放央行及同业款项利率严重倒挂,形成了亏损。

3、内控制度风险。一是农信社内控制约机制基础薄弱,系统固有的产权不明,机制不顺,基层网点业务开展、人员配置、费用核算、制度建设等不科学;二是内控制度建设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制度的制订和修改缺乏统盘考虑,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发挥。然而制度保管分散,制度执行中往往只保留最新的业务制度,习惯于师傅带徒弟的告知形式,缺乏制度超前性和创新意识,拓展新业务中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三是员工的内控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到位。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中,普遍存在贷前调查深入不够,贷后检查跟不上等问题。由于农信社多数管理人员存在缺乏计算机运用知识,使计算机安全管理成为内控管理上的盲点;四是内部稽核监督的力度和范围不到位。县级联社的稽监人员配置存在问题,业务素质较差,有的对基层机构的经营合规、资产风险、安全保卫、业务核算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掌握不够,内部稽检查往往局限表面上,稽查范围未能涵盖农信社的整个业务,造成事实上的监督不力。

4、财务制度风险。一是观念滞后,未能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机制。时至今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没有确立,勤俭办社的思想较为淡漠,铺张浪费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给原本很困难的农信社财务状况带来进一步恶化。二是农信社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财务制度亟待改进,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和管理办法应创新,业务宣传费计提比例欠合理,粗放经营占用了大量不生息资产,并且这些不生息资产大部分是信贷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信社盈利水平的提高。三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农信社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提供的信息)披露结构不完备,使得财务制度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账、管好账”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部控制如同虚设,有的农信社为完成上级任务出政绩等,不惜采取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二、降低农信社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首先,应创造农信社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规律将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主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市场经济发展越是成熟,企业越是注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随着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促进企业不

5.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五

及其防范措施

作者:童灿惠

单位:博罗县龙溪镇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邮编:5161

21[摘要]

我国经济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它的发展速度受到了阻碍,为了扩大内需,我们从很多方面对许多经济现象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农村在我国经济中占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意识到农村的发展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方面,而相应的应该意识到必须研究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金的农村信用社,只有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为农产提供所需的大量资金。因此研究如何使信用社高效工作成了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体制、环境等原因,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严重阻碍了其正常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的研究,否则小则影响一家信用社的效益,大则影响整个农村信用社的声誉。

[关键字]: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风险隐患;防范措施

正文: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

1、经营方式上的局限。农村信用社根据国务院及人民银行的要求,主要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我国的农业以小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农村企业数量又极少,规模又不大,技术水平比较低,并且因为易受自然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村信用社所吸收的资金主要都是农民的零星存款,而其中定期存款占比较高,以致资金的筹集成本相应也较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是发放到田间地头的小额农户贷款,经营管理费用较大,库存现金占压和运钞费用开支、资金的结算,以及其他各项营运成本等等,都比商业银行要高出许多;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又决定了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而造成贷款农户财产及生产遭受损失,以致难以偿还信用社的贷款,势必使信用社间接成为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风险承担者。在机构的设置与分布上,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业务量多而金额小,规模有限,增资扩股的渠道狭窄、单一,资本金不足,抵抗风险的能力也相应较弱。

2、管理不到位。农村信用社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后,专业人才少,职工普遍学历不高,素质亦不高,许多人员甚至对金融政策法规、金融基本业务不熟悉,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一些信用社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打破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儿,对工作业绩好的没有实施奖励,对落后的、违规经营的又没有采取惩罚措施,以致于职工们思想涣散,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对风险隐患漠不关心,摆出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难以形成团结一致干好工作的好势头。部分工作人员还缺乏吃苦精神,工作力度不大,一遇到点困难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缺少对抗风险的战斗力。

3、经营机制不灵活。按照有关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当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事实上的情况却是基层信用社经营不够灵活,而且由于联社统得过死而没有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大多数信用社只有放贷约束机制,却没有制定完善的效益考核办法和放贷激励机制,“惜贷”、“怕贷”、“惧贷”思想较为严重,限制了业务的发展。另外,信用社在经营中还缺少自主权,从人到财、到物的管理权全部收归联社,妨碍了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旦出现了经营风险也会因之而转嫁给联社承担,每个基层信用社经营状况的好坏及风险的大小,与其管理者的报酬、待遇和职工的工资、福利并无太大影响,因此职工们工作主动性差,整体缺乏化解风险的压力和动力。

4、社会信用观念淡薄。据调查,有相当多的贷款户在贷款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地摆出一副“杨白劳”的可怜相,一俟贷款拿到手,便摇身一变成了“黄世仁”的无赖嘴脸,千方百计地赖着不肯归还贷款,恶意拖欠,任你绞尽脑汁、磨破嘴皮,他自刀枪不入、巍然不动,认为反正钱是公家的,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以致于给农村信用社形成相当一部分难以消化的不良贷款。

5、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多次变革给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加大了道德风险和资产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规模小、效益差的乡镇企业被改组、被兼并或是破产,有的故意借此机会逃债废债,导致信用社大量资金损失,一部分债权悬空。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党政领导经常以行政干预方式指令贷款,造成部分信用社资产风险。并且现行《担保法》中规定,土地所有权以及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均不允许用来办理贷款抵押,许多农村贷户无物可以用来抵押,再加上办理抵押登记的手续比较繁琐,费用较高,造成信用社的大量贷款实际上并无抵押担保,债权难有保障。

6、缺乏监管约束。就农村信用社自身来说,虽然大多按合作制原则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以及监事会,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并不能真正实现民主管理,信用社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就监管机构来说,银监会首先是监管操作上难。银监会的监管是以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为基础的,外部的监管只有通过内部的有效监控机制,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由于农村信用社尚未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银监会在对信用社实施监管时难以准确定位。其次是大多农村信用社亏损严重,历史包袱也不轻,以致对其违规经营行为所进行的经济处罚有时不能及时兑现;又因为农村信用社缺乏经营人才而不能顺利对其法人代表实施行政处罚。再就是基层信用社数量较多,并且指令性监管项目也较多,而银监会现有负责合作金融监管的人员有限,监管手段有限,在监管工作过程中常会出现顾此失彼、鞭长莫及的状况,特别是对风险业务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应有措施,不能及时解决。

二、防范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不仅仅是关系到信用社自身生死存亡的金融问题,而且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切实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以保证农村信用社的稳健运行。

1、加强银监会的监管力度。首先要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明确高风险社的化险责任、非高风险社的防险责任、银监会与联社的监管责任。其次是要充实监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水平面。再就是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手段,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强化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风险,特别是支付风险的扩大和蔓延。第四要加大对高风险社的处置力度,督促农村信用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增资扩股,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充率,以增强信用社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2、大力提高职工素质。农村信用社职工整体素质的高低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至关重要,甚

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信用社经营的成败。农村信用社要想从根本上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加强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通过考试、考核改善员工队伍结构;根据职工的个人素质、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等因素综合考核,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培养出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新世纪金融人才队伍。

3、优化资产结构。首先,对新增贷款要确保其“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农村信用社应按照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借款企业进行等级评定。对于贷款风险度大的企业不予发放贷款,而对风险度较小的企业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方式予以发放贷款。建立审贷分离和集体审查贷款的信贷风险防范系统必不可少。农村信用社应在信贷部门内部设立贷款调查岗、审批岗、检查岗,成立贷款审批小组,按照程序办理每笔贷款。要加强对所发放贷款的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对贷款状况及风险进行检查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或减少风险。其次要想方设法清收不良贷款,盘活存量。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较高,欠息较大,资金运转困难。针对此种现象,农村信用社应抓紧落实债权,补办、完善抵押和担保手续,依靠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清收,避免信贷资产被悬空或流失。

4、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应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增强职工遵纪守法的观念,自觉地用银行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其次应当完善内控措施,根据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科学地制定本系统的风险防范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的风险及其程度进行监测和预防,在注重银行经营“三性”的前提下,完善内控制度,使其成为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保证。第三是健全内控制度约束机制,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在遵守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对农村信用社内部现有的各项规章进行全面清理和补充,使之形成体系;并加强和完善信用联社内部稽核的权威性,赋予稽核部门相对独立的地位,保障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四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5、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承担支农政策性业务,并形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对农村信用社予以适当政策扶持是合理的。如果像目前这样基本按照商业银行的标准向农村信用社纳税,那么对于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承担一定政策性业务,经营规模不大而资金成本较高、形成较大金融风险、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因此,在农村信用社的困难情况下适当给予一些优惠的差别税率亦是必要的。其次应增加央行支农再贷款、保支付再贷款和专项再贷款,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已经或可能发生支付风险、包袱较为沉重等问题,帮助农村信用社恢复生存、发展的能力。第三应在农村信用社自身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允许其提高呆帐核销的比例,加大其核销呆帐的力度,增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补偿能力。第四应针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特点,对农村信用社存放央行款项实行优惠利率,实现保本微利,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财务风险。

6.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六

摘要:自从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为下一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深化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治理;内控制度

自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以来,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了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现笔者以江西省铜鼓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目前改革的现状、作法

铜鼓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精神和工作部署,本着“谨慎、积极”的态度,根据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认真组织和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票据置换和税款返还等工作,目前铜鼓县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两级法人改革模式,并选择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支持。全县按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的规定置换,已申请发行1034万元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额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和历年挂帐亏损,2004年9月2日,铜鼓县农村信用社与人民银行已经签订了改革试点专项央行票据协议书,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截止2004年6月30日,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20733万元,各项贷款15346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2866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8.68%;股本金余额为2157万元,比2002年净增1284万元。专项票据置换之后,全县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为327万元,资本充足率可达到2.09%,符合申请二级法人体制的专项票据发行的要求。目前增资扩股工作正在积极地发展,清收不良贷款也有新的突破,税收返还工作正在积极与当地税务部门协调,铜鼓县农村信用社在这次改革中的主要作法是:

㈠强化领导,广泛宣传。首先,县联社成立了增资扩股、清收盘活等相应的领导工作组,由联社一把手挂帅,配备业务骨干,为做好增资扩股、清收盘活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和人员保证。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改革和增资扩股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让更多的自然人和法人主动参与农村信用社的投资扩股工作。

㈡改进服务,兑现政策。对原已入股的股金,已提取的股息和分红我们将及时兑给社员,按照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进一步端正经营方向,改革服务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及时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证入股社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的贷款优先权和利率优惠权,以吸引更多社员入股,年初我们就专门下发了根据社员入股的实际情况,在利率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贷款利率优惠的通知。

㈢周密部署,扩大范围。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资本充足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是针对我县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入股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我们积极动员,使我县农民入

股面2004年6月底达到70%;第二是将入股面扩大到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所有自然人,打破传统的一户一股的格局,如三都镇个体户李梦初等3户一次性入股15万元;第三是利用我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县域业务萎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信贷政策较灵活的优势,采取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方法吸引大量的法人资格股和个体户自然资格股。

㈣清收创新,绩效挂钩。提高贷款质量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求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都应高度重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一把手亲自抓,保证清收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位;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信贷部门负责组织执行和做好参谋,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成立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组,共同做好清收不良贷款的组织、宣传、督导、协调工作。一是我们根据省、市管理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办法,结合当地实际,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制订具体的清收不良贷款考核细则,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奖励办法,真正调动清收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广泛宣传清收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清收不良贷款,不仅要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调动外部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地方党政、司法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社会合力,要成立党政机关、司法部门、金融监管、信用社为成员的清收不良贷款协调小组,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在清收创新操作中,讲究经济效益,维护信用社的利益,尽力使清收工作达到“多赢”的效果,保证清收不良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信贷支农上,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有点力不从心,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由于存在局限性,无力从更大范围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㈠当地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到位

改革期间,县政府成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县政府[2004]1号文件,可以说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高度重视的,但由于我县目前是两级法人产权模式,税收的上缴仍分县级财政和乡(镇)级财政两块核算,加之,由于县乡(镇)两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和脆弱,虽经多次向政府及财政部门请示、汇报,至目前为止,关于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享受的税收返还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影响了全县农村信用社去年2%(16.77万元)的营业税返还和今年上半年3%(15.95万元)营业税等额补贴的政策兑现。

㈡筹资工作整体环境不是很好

一是组织存款难度较大。从今年5月份起,存款有所回落,特别是城区的网点一直处下降趋势,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支农后劲。由于当地存在不正当竞争(特别是邮政储蓄)和信用社硬件设施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加上政府的帮扶措施得不到见效的落实,对农村信用社歧视性做法在一些部门还仍然存在,涉农部门的开户还不能得以到位,加之全县经济不景气的不乐观因素,同时群众对存款利率不能接受,特别是还要加收20%的所得税农民更是反对,致使我社组织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存款极不稳定;二是农民对增资扩股反应冷淡,股金筹集存在隐患。信用社在农民中的信誉度不高,总认为信用社归省政府接管后,没有国家银行那么有保障,加上目前信用社经营效益不明显,入股分红难于实现,有很多股民借各种机会要求退回自己的股金,对入股持观望态度。

㈢全县整体资本充足率还较低

我县是个山区小县,经济发展不很景气,农社历史包袱沉重,历年亏损挂帐2434万元,至六月底止,资本充足率仍是-0.78%,经过央行票据置换后,资本充足率达到了2.09%,但离农村信用社改革规定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不良贷款比例降幅虽大,但存在着贷款总量扩大的稀释因素。目前有些基层信用社的实际不良贷款数额还大于2002年年底的账面数,主要原因是基层信用社在近几年的经营管理中为了消除历年巨大不良贷款数额对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利用旧贷转新贷的办法从账面上使不良贷款额下降,其中包括逾期和呆滞贷款。

㈣各社整体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从单个信用社的经营情况看,由于受山区自然环境和当地经济条件的影响,各个信用社发展的各项业务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社业务量大、效益好,有的社业务量小、效益低,在人员配置上形成了很大的困难,使我县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㈤农户贷款与支农服务存在矛盾

农村贷款有一种矛盾,就是有偿还能力的多数农户不需要贷款,而需要资金的往往偿还能力较差,而且在落后地区,存款往往远远大于贷款。一是贷款涉及面窄、辐射面小。为控制贷款风险,各信用社针对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户管理,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面向信用户,但信用户只是广大农户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农户很难贷到款。二是信用户贷款难。信用社在“保放、保收、保效益”的指导思想下,大多惜贷、怕贷,许多满足贷款条件的信用户也很难贷到款。三是信用社贷款种类单一,农民发展副业所需资金贷款难。信用社针对农民的主要是小额贷款,这种小额贷款的期限大多为1年,贷款额度各社不尽相同,但这些小额贷款只能用于农民的生活或现有农业生产的周转资金,一些大额的,期限较长的贷款(2年期,3万元以上)很难办理。

㈥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竞争意识不强

农村信用社整体素质较其他金融单位相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全县107名在岗员工中拥有本科文凭的只有7人,大专21人,中专21人,高中44人,初中与初中以下的有14人。由于少数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上进心、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本社业务开展缓慢。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建议及对策

㈠协调各级政府关系,尽快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省政府及省联社要为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废除和制止少数部门出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银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邮储资金适当返还农村的办法,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二是信用社要多向政府汇报,请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

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加大清收辖内党政干部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和介绍、担保贷款的力度,帮助信用社落实原关、停、并、转的企业贷款,防止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全省、全国通存通竞,提高信用社竞争能力,争取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双丰收”。

㈡加强信合员工培训,造就“敬业爱岗”队伍

加快发展是我县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做好信用社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是制定计划,组织人员系统地学习有关金融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案例,调查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及时总结和推广清收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人物,打造一支团结拼搏、学习创新的团队。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继续做好员工的再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思想理念,造就一支具有“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精神的员工队伍;

㈢加大清收盘活力度,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盘活贷款存量,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是我县农信社目前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我将继续组织完善好有关清收盘活的做法和奖惩制度,逐级分解落实不良贷款任务,责任到人,专项考核,进一步加大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清收盘活的力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从各个经营环节上下苦功,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稳扎稳打,不断优化资产结构,锁定不良贷款存量,大力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同时积极开办新的业务品种,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实现多元化,全面提高资产盈利水平,实实在在地把经营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㈣完善各项考核办法,增强优患意识和责任感

在狠抓“以法治社和以德治社”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办法和措施,在落实好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中,要结合铜鼓实际帮助农民朋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朋友提供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员工的优患意识和责任感,把全体信合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农村信合事业这一主题上来。

㈤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要将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进一步完善股权设置。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入股起点,积极吸收种养殖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既要防止因股权过于集中被少数大股东控制,又要防止因股权过于分散被内部人控制。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和农村信用社实际的有效治理结构。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

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无论采取何种产权模式,选择何种组织形式,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农。加大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大力发展银行卡等现代支付工具,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提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意见,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条件。

江西省铜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李四平(特约记者)

7.C语言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七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于C语言课程认识不正确。

C语言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一直发展应用至今, 但是很多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 觉得C语言是一门“古老”的计算机语言, 跟不上时代发展。而很多理工科学生觉得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 C语言这么难学, 即使现在学了将来也未必用得上, 便不花时间学习。在学校里, 一般上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下届学生, 因此, 如果不加强教育, 这种对于C语言课程的错误认识很难消除掉。

(2)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扎实, C语言学习入门难。

C语言不仅是简单的语句语法学习, 同时还包含了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和计算机基础知识;C语言学习不仅是语法语义的语言学习, 同时还涉及数学知识, 且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将函数和语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由于C语言课程本身就是集语言学习、计算机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于一体的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因此, 很多学生在接触到C语言课程后, 觉得C语言学习起来很困难, 对于一些知识点很难理解, 即使死记硬背了也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各种因素造成的C语言学习入门难,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厌学或畏学情绪, 严重影响了C语言教学的质量。

(3)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学生理解不深入。

现行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一般都不是同步进行的, 不能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由于硬件条件限制, 一般会重点讲解课本知识, 这会使得学生对C语言语法规则理解困难。实践课程一般少于理论课程时间, 学生如果课外多不花时间学习, 将很难彻底理解理论知识, 很难在上机实践时解决案例问题。由于上机实践课学生人数众多, 任课老师无法详细指导每位同学, 这样就导致实践课很难起到巩固理论学习的作用, 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 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4) 学习主动性差, 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效率低。

目前, 由于部分高中老师的错误引导, 使得很多大学生觉得高中时代太苦了, 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一下。而有些学生习惯了高中时代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 到了大学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仍然像以前一样被动地学习书本和老师教授的知识, 这导致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记忆机械, 动手能力差, 不能够很好地将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由于一些同学上课听讲的效率不高, 课后忙于各种活动或其他专业课程, 他们对于C语言知识的记忆是短时的, 相关知识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这些知识点和语法语义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后, 学生又都忘记了, 等到用到的时候才重新翻书本查找, 这样的学习效率很低。

2. 提高教学质量的应对措施

C语言语法严谨, 概念抽象, 算法很多, 思考问题方法与常规有较大不同, 使得C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效率。

(1) 加强C语言重要性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前几节课时间里, 一定要介绍C语言的发展、特点和优点, 特别是对于以后学习其他语言的重要性等内容。强调C语言课程不仅是简单的一门语言的学习, 同时还是一门进一步培养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途径, 在学生毕业设计和走上社会的实际工作中, 这些能力将决定着他们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前途。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对于C语言能有正确的认识, 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后续知识的动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 利用类比方法引导学生入门。

C语言是很抽象的语言, 概念多, 规则算法多, 方法难于掌握。如果学生无法很快掌握学习C语言的窍门, 即使一开始对于该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也会因为后续学习的难度而产生畏难情绪, 不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 而类比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他们入门的方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 即使没有学好英语, 但他们对于该怎样学习英语却是很清楚。学习C语言和学习英语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比如英语里面有单词、语法、句子和段落, C语言里面有函数、语法、语句和程序。在英语里面要知道单词的含义, 结合语法构成表达一定意思的句子, 由句子构成段落, 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中心思想。相应的, 在C语言里, 同样需要了解函数的含义和用法, 结合基本的语法结构构造出表示一定含义的语句, 由不同数量的语句构成一个程序, 每个程序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际的数学、物理、图形和文件等实际问题的。与英语的学习相比, C语言学习要相对简单很多, 因为C语言中的函数数量很少, 语法数量也比较少, 而且都非常严谨, 这样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就相对少一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类比的方法, 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自己在学什么, 该怎样学, 学了这些内容后该怎样去应用。

(3) 多用案例, 加深理解。

在讲解C语言的概念、基本语法语句和控制结构的时候, 由于文字的枯燥和晦涩使得学生难以理解, 有些概念和语法之间差别很小, 如果只是通过教师讲课, 学生可能只在理论意义上理解了, 而没有深入理解这些语法和概念。比如, while () 和do while () 语句, 两者在使用的时候非常相似, 但是当初始条件不同时却有区别, 此时通过分别设置初始条件为‘真’和为‘假’的例子, 在程序里运行, 分别输出不同的结果, 教师结合例子再进行讲解, 这样学生就明白初始条件为‘假’的时候, do while () 语句会多执行一次的含义和原因。多用案例既可以使得学生容易理解晦涩的概念和语法, 又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记忆由机械记忆转变成理解记忆, 提高C语言课程的学习效率。当然案例的选择, 不能一味地过于简单, 需要根据课程的进度相应地增加复杂度, 这样才能达到加深理解,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当然,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尽快安排学生上机, 让学生能够在上机实践这一环节从自己的角度诠释所学的知识。

(4) 适当布置作业, 驱动学生进一步理解。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一般是短时的, 而且知识点掌握也不是很完整, 因此在下课后适当的布置些作业, 给学生些任务, 在下节课时对相关内容进行考核, 利用作业驱动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任务驱动模式, 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将所有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程序案例中, 将抽象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通过在程序中的再次实际应用, 使学生对该章节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以学生参与意识为主体, 提升学习兴趣为先导,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 总结

C语言自身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等多种因素给C语言课程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本文针对目前C语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学生初学的角度分析了C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C语言这门课程, 如何引导学生入门, 到利用案例加深理解, 利用作业深入掌握知识点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多互动, 对于C语言课程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C语言教学与学习,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对未知知识的兴趣, 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能够真正达到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华.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C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探究[J].信息科技, 2011 (1) .

[2]肖颗.高校C语言教学的方法探讨[J].科技向导, 2011 (15) .

[3]万延芝.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 2011 (5) .

8.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八

关键词:炭素;日成本;问题;措施

近年来,炭素行业特别是电极生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降本增效加强内部管理成为最紧迫的选项。日成本核算,作为钢铁行业降本利器,能否在炭素行业复制,成为摆在广大炭素行业财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炭素企业实施日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

(一)观念上的落后,认识上的误区让日成本核算推行困难重重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核算周期是以月度作为核算和分析周期,企业管理也是以月度作为报表期间进行分析及管理,推行日成本核算及分析需要更大的勇气及观念的转变。炭素行业由于其生产周期长、工序复杂、收集基础数据多等特点,更被普遍认为推行难度大,核算结果与目标及实际相比不准确,无参考意义,从而让企业或企业员工对日成本核算推行起来不配合,有抵触情绪。

(二)生产周期长,工艺复杂,当期成本无法及时传递到最终产品

石墨电极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压型—焙烧—浸渍—二次焙烧—石墨化—机加工—成品包装发货;一般正常的生产周期都是在90天左右,而电极接头的生产由于比电极要多四个工序,生产周期要长得多。如此长的生产周期及工序流程,除需要采集大量的基础数据外,各单元新投入成本即便在当月也无法及时传递到最终产品中去,更不用说当日投入成本对最终产品的影响了。

(三)工序半成品种类多达几十种,增加日成本核算难度

炭素企业生产期长,工序多,中间工序库存也较多,产品规格品种高达几十种,工序结转按加权成本结转,当期新投入成本需要与库存结合才能有效反映最终产品成本,增加日成本核算难度。

(四)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信息化支撑

日成本核算需要科学的电算化管理手段,强大的信息化技术支撑,炭素行业由于绝大部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信息化基础薄弱,ERP系统使用效率不高或根本没上ERP系统,在数据的采集及分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大量数据需靠人工录入,人为调整因素较多,加大了推行日成本核算难度。

二、针对存在问题所采取的一些解决措施或思路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成本核算观念、精细化管理观念,将日成本作为各生产单位狠抓降本增效的“规定动作”。

日成本核算的意义和目的,就是着眼于提升公司现场标准化作业水平,通过加强各制造单元投入产出日清日结管理,保证现场作业实时、完整地通过ERP系统或日成本核算平台反映每日工艺技术指标及制造成本,为公司及时发现现场运行问题、提高成本核算数据质量及运行过程控制提供监控手段,为辅助生产经营决策、建立BOM指标设计及优化长效机制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依据,最终达到指标精心设计、现场精确操作、生产经营决策精细管理。各部门要广泛动员,层层发动,讲清意义,讲清方法,讲清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体动员、全员行动、人人参与的局面。

第二,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行ERP系统,确保数据及时、准确传递,确保分析精准、透彻。

日成本核算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基础,炭素企业各工序在产库存较多,成本核算又采取的是加权分步结转方式,如果没有强大的信息化支持,会极大的影响日成本核算及时性和准确性,其对企业指导控制作用也将予以弱化。对目前未能实行ERP系统的企业来说,建立日成本核算平台(EXCELL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进行数据建设和分析。

第三,石墨电极企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工序多,就需要各个生产单元每天按时录入产量、能耗、物料消耗等基本数据,计算出当天各生产单元投入产出情况,根据产品中间工序收得率,按照约当产量法推算出最终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当期各工序成本、推算出的最终产品成本与目标定额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日成本核算控制目标。

三、日成本核算操作流程及数据应用和分析

(一)确保日成本管理写所需的最佳设计,建立科学、完善的日成本核算平台及报表分析平台

做好日成本核算工作,必须加强全程控制,抓好每一环节。在设计环节,信息化系统必须科学有效、运行可靠,BOM定额必须精细、合理,各项消耗指标必须科学、准确、合理,分到产品品种直至规格,确保“写所需”的最佳设计。

(二)确保各责任主体履行好日成本管理职责

1、制造单元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由各部门对本部门的所产生的投入产出量、备品备件及原辅料、机物料的出库量、能源消耗量,采购价格、资产的折旧、装炉量、生产工艺曲线、设备维修费及利用率、摊销数据、工资的预算数据及其它财务数据进行统计,核算当日成本、收益。通过对比每日计划与实际单位消耗及单位成本的差异,及时监控分析每日制造成本及工艺技术水平。

2、专业管理部门积极行使管理职责,市场部负责结合市场需求预测及价格预测,每月事先提出下月预测采购和销售市场指导价,交财务部门维护到ERP系统或日成本核算平台中。财务部负责组织成本核算日清月结分析工作,持续检查各制造单元日成本过程控制有效性,并对比财务日清月结情况进行核算数据质量分析,通过事后的成本异常数据分析、日常投料偏差分析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核算数据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的现场管理和操作改进要求。技术、生产、设备等职能部门及时跟踪检查日成本核算平台应用及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持续检查系统数据质量、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化等运行状况。

上一篇:园内美景作文300字下一篇: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