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氓 教案

2024-07-24

诗经 氓 教案(通用8篇)

1.诗经 氓 教案 篇一

《诗经·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几个重要字词的用法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歌曲《在水一方》,询问学生歌词出处。明确:歌词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板书:《诗经•氓》)

二、《诗经》知识回顾(10分钟)

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明确: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就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二)《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105篇。它是朝廷的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主,如《伐檀》。

《诗经》常常采用叠层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之间,仅有个别字的改换,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三、文章梳理(30分钟)

(一)正音

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课件展示)

匪fēi我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隰则有泮pàn

(二)明义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五、艺术特色(20分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三、研读——明其意。

(一)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三)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6、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7、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8、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9、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0、(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11、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12、齐读最后一节。13、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14、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15、美读——诵其文

16、学生齐背全诗。

17、质疑探究:

18、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19、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20、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21、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22、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23、布置作业:

24、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5、推荐阅读:26、1、《孔雀东南飞》27、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2.诗经 氓 教案 篇二

首先, 情节设置的相似。西方现代派作品善于把现实和非现实糅合在一起, 在结构上打破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 时间顺序随意颠倒, 大量使用倒叙和插笔, 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叙事线索草灰蛇迹, 如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等。《氓》虽被称作叙事诗, 但无论是情节还是线索, 都与传统叙事类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 表现在情节上显得不够完整, 前后内容也不甚连贯。诗歌的前两章分别叙述了会晤约婚和热恋成婚的过程, 但婚后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作者却搁笔不谈, 直到第四章仅用片言只语记述她无端被遣的变故。接着, 在第六章采用追叙手法补充交代了女子在夫家饱遭虐待的事实, 而诗的末章中“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则再次采用倒插笔的方式, 用极简约的语句补述二人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形。纵览全诗, 可以看出, 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意打破时空顺序, 多次使用倒叙、补叙、插叙等方式, 将过去和现在、现实和非现实放在一个平面上, 让读者去补充连缀、去思考创造, 从而理解诗作的形象和主题, 达到了创作方法与传统技巧迥异的现代派文学创作的艺术效果。

其次, 表现手法的相似。风靡一时的西方现代派以反传统和非理性为主要标志, 其作品往往摈弃传统的表现手法, 更多地采用追忆、跳脱、以及电影蒙太奇等技巧, 给读者色彩斑斓、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法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 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一切都随“我”的感受和回忆而展开, 通过意象的组合连接,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样, 对《氓》这首诗, 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解读为一个弃妇在给读者讲述自己的经历, 因而整首诗总体看采用了追忆的形式, 但在追忆中作者又打乱时间顺序穿插了一些生活片段, 可谓“追忆中的追忆”。同时, 在把这些女子生活的材料进行连缀时, 作者使用了跳脱及闪回、蒙太奇等类似于现代电影技术的技巧。例如, 诗歌的第二章到第三章的转换, 显得突兀但富有逻辑, 可看作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第六章穿插少年时代的生活画面, 可看作闪回手法的运用。因而, 《氓》在表现手法上是一个“另类”, 它使用大量非传统技巧, 既给读者一种色彩绚丽之感, 又使诗作简洁而富有意蕴之美, 和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 人物描写的相似。我国古典诗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习惯借助于大量的语言、动作或肖像等描写, 心理描写的使用往往少之又少, 这几乎是我国古典叙事类文学的共同特点, 但《氓》却是一个例外。全诗采用回忆和第一人称的方式, 本身就可以看做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站在读者面前自言自语、倾诉衷肠;同时, 在叙述中淡化大量的情节, 代之以人物感情的抒发, 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同样, 西方现代主义中著名的意识流派也有这样的艺术特征:情节淡化, 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借助象征暗示和隐喻等手法, 注重探究人物内心的真实, 开掘人物心里的复杂性。两相对比, 可以发现《氓》在人物描写上与西方现代派有着明显的相似。

3.《诗经·氓》弃妇悲剧的悲剧 篇三

【关键词】《诗经·氓》 弃妇 悲剧

《诗经·氓》是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典诗歌。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入选篇目频繁调整的十多年中,《诗经·氓》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足见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占位置之重要以及其在《诗经》这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中的不可替代性。

以2002年为分水岭,《诗经·氓》在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时,教材编审们对此予以了不同的处理方式。2002年以前的教科书,在选编本诗时,编审们同时在诗前加了一个辅助学习的文本框,内书:《卫风·氓》表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2002年以后的教科书,在选编此诗时,就又去掉了这一文本框。究此原因,笔者以为,2002年以前教科书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关书籍对本诗评论的影响。比如:“本篇题旨和《谷风》相似,也是写弃妇之作。篇中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上编)“这是弃妇的决绝之词。全诗六章,情节是这样的:少女为一作小买卖的青年——氓,紧紧追求终于结成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但等到家景变好,竟被氓抛弃回家。这首诗就作于回途之中。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反映这一主题的杰作。”(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选《诗经·楚辞》)“这首诗以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口吻,述说了她的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中国诗歌简史》)如此处理,一定意义上对我们的师生有暗示作用,让我们的师生认为诗中弃妇的悲剧其实就是由那个负心汉“氓”造成的。而新教科书去掉这一内容后,就给我们的师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探究空间,这更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而这,也完全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探究”的精神。

基于此,笔者在进行了多年的《诗经·氓》的教学之余,开始重新审视此诗,而异于以往解释的诸多新发现也就豁然于笔者眼前了,诗中男主人公“氓”的形象也就更加鲜明了,对诗主旨弃妇悲剧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教科书解释“氓之蚩蚩”中的“蚩蚩”为“忠厚的样子”,其实笔者以为《韩诗》解“蚩”为“嗤”,故“嗤嗤”,“犹言笑嘻嘻”,亦即嬉皮笑脸,不严肃,也未尝不可。

教科书解释“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为“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氓看上去很老实,上门找对象腼腆害羞,不到收丝的季节,就抱着一卷布来换丝,挺逗人,又让人觉得小伙子挺老实可爱,这么忠厚老实的男子,应该是能靠得住的。诗中的这位姑娘就是被眼前的氓的忠厚表象迷住了。但是,当我们仔细琢磨氓的这些举动时,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这位小伙子表演的痕迹太明显了,太假了。

教科书解释“非我愆期,子无良媒”为“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也意在告诉我们,“氓”来求婚,是无媒人的,就是有,也不是一个可靠的媒人。可见“氓”这个人的品行也是值得让我们怀疑的。虽然女主人公在归途中自述过“信誓旦旦”,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时的少男少女在成长中也是会变的。

教科书解释“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为“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从解释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听到女主人公轻微拒绝求婚和对此作出给“氓”台阶下的话的解释时,“氓”已经“怒”了。试想,哪一个在热恋求婚中的男子会因为如此体己的话语而勃然大怒呢?这时候“氓”蛮横粗野的本性已经暴露无遗,刚才装出来的“蚩蚩”像也就荡然无存。女主人公如果稍有理智的话,马上就认识到他的可怕性,就会拒绝他的求婚。但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主人公,在这原则问题上竟然迁就对方,讨好对方,未和家人商量就轻易地答应了对方,“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在规定的期限,女主人公一心欢喜的冒着危险登上那倒塌的墙,去遥望那个返回关中的心上人,但是那心上人却迟迟没有出现,所以女主人公眼泪就簌簌掉个不停。等到心上人来到,这女子就又说又笑了。可以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男子对婚期的漠视和女子对爱情的痴迷。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鉴于前边对氓的重新认识,我们就不可能不怀疑“氓”这一行为的可信度,而此女子又哭又笑的行为,足以说明其此时没有任何理智,所以女子在私定终身后,“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乐颠颠的带着所有嫁妆随“氓”而去。

就此打住,我们已经分明看到了一个嬉皮笑脸,不严肃,善表演,虚伪,品行一般,易发怒,不守约,谎话连篇,重财利,轻感情的薄情郎、负心汉的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个狰狞于女子面前的男子形象,女主人公却被“爱情”的假象和谎言蒙住了理智的双眼,对“氓”这位负心郎以德抱怨,梦想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结果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是只能在历史的“遗弃”中痛苦一生的结局。那么女主人公在这样不理智、不合常理情况下与“氓”结合会种下什么样苦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所以此诗后四节写女子婚后繁重的家庭劳作以及如此付出却换不醒负心男的爱怜的悔恨,和决心与“氓”一刀两断的果断也就成为其冒失行为必然要导致的悲剧结局。

感怀于此,我们对负心的“氓”深恶痛绝,对女主人公的悲剧同情不已,但掩卷沉思,确实,女主人公的悲剧值得我们同情,但发生在眼前的,本可以不发生的悲剧,女主人公是有多次机会避免其发生的,只要她能睁开蒙着的眼睛看看眼前这个令人作呕的男人,只要她能打开紧闭的思维想想眼前这个男人的所作所为,只要她能不被时代赋予的自由爱情的欢喜冲昏头脑,只要她能保有东方女性特有的稳重、温雅、矜持,不被灼烈的虚情假意烧昏,按一定的婚俗规矩办事,受伤的又怎么总会是她呢!

所以,笔者以为,《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这一“弃妇”形象,其“弃”既来自“氓”的“弃”,也来自“己”的“弃”,亦即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女主人公的悲剧,既来自“氓”的负心薄幸,也来自“己”的理智全无,亦即不可救药地痴迷于情爱。难怪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他认为诗中女子因“淫”而遭报应,此言虽有封建理学维护其封建正统思想的嫌疑,但一定意义上也揭示了女主人公因恋爱时不够理智而自酿苦果的事实。

我想,这也就是此一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目的所在,于甜蜜爱情中少男少女都有的极大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4.诗经 两首教案 氓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诗经》;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2.技能目标

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3.情感目标

了解《诗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走向高考

⑴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学习细节描写,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⑵掌握重要实词,积累成语,了解文中文言句式,学习掌握“比”的表现手法和回忆与对比的表达技巧。教学难点

理解重章复唱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理解“兴”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⑶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赋、比、兴)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5.诗经 氓 教案 篇五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诗经·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虚伪 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 凶暴、蛮横 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诗经·采薇》

1、(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 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 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 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横线的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自行朗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诗歌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表达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5.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6、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采 薇》同步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不遑启居()我戍未定()王事不盬()小人所腓()靡使归聘()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其反义词是。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3)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第1章:。第2章:。《采 薇》课后作业答案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6.诗经两首氓优秀教案 篇六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的目录,来看看笔落惊风雨这个单元,编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编选教材篇目的。

为什么把《诗经》和《离骚》放在了第一个部分呢,除了他们成书的时间最早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让我们来看一下氓的注解一中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介绍。用ppt补充介绍。

二、文本

(一)读

1、对照文本纠音。

2、看ppt朗诵,四言诗的断句,两两一断。

3、齐读,一段一段进行纠音。

(二)释义

1、逐段释词,ppt上 将重点字词颜色标出,让学生对照注释通译,有问题的问。

2、呈现翻译。

3、背诵文段。

补充:

第一段里的“氓”有多种解释。从亡从民,流民。对男子的鄙称。民。这三种解释,我更倾向于流民。鄙称在这一段出现,不太合适,因为送子涉淇,又是一个尊称。此段是写两人情意正浓,所以,鄙贱不太合适。要注意整首诗歌是以女子的口吻进行创作,氓,也是女子对这个男子的称呼。在诗歌里,女子队男子的称呼有多种变化,可以进行关注。蚩蚩,也有说忠厚的样子。这个词语是文章里唯一一处地男子的肖像描写,也是两人在情感愉悦之时,女子眼中的男子的样子。

第二段,围绕着复关,连写了好几句。复关表面上是地名,这里实质上是指男子。从第一段,我们得知,婚期的波折在于无良媒,那么第二段良媒了吗?分离重逢之后,结婚了。

第三段,第一段写定情,第二段写成婚,第三段就马上直接接着写婚后吗?那写了什么?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对男女之情谈了自己的体会。

第五段,可以说是第四段,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具体内容。这个段落每一句的结尾都有一个“矣”。可见,女子对这段婚姻的伤心欲绝,失望透顶。

4、整篇文章的字词已经完全梳理好了,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情节。

(三)手法

1、请同学们背诵全文,观察文章里的哪些句子与记叙感情没有直接联系的,划出来?

2、复习《诗经》六艺,解释赋比兴,对照课文,一二段的写作手法就是赋。

3、用山歌解释比兴,将刚才的划线句子,对比课下注解,看看有什么不同。最有一句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没有提到比喻意义。所以,前面几句都是比兴,最后一句就是单纯的起兴。

(四)分析人物情感

《诗经》里面有众多的弃妇诗,为什么唯独《氓》备受推崇。一来,《氓》的故事情节非常完整,情节起伏,其他大部分的弃妇诗都是,直接从被休弃以后写起,哭泣,悲叹,怒骂,主要是一种情绪的抒发。不如《氓》赋的语言也非常精彩。二来,《氓》的女主角,非常吸引人。当代的学者鲍叔山甚至表达了觉得《氓》里的女性是最完美的女性,很多人也评价《氓》是最早的最好的弃妇诗。可见,女主人公的是非常有魅力的。我们来看一看。

1、在这段感情里,女主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无与士耽”。

2、“耽”字何解?——沉溺,沉迷。也就是说,女子认为自己在这段感情里面失去了理性。

3、文章中哪些地方的句子体现了女子的在感情里的“耽”。

1)无良媒

2)子怒——暴

3)不见复关——既见复关

这时候,再来看兄弟的咥,就可以看到,或许,在出嫁之前,娘家人可能已经不置可否,而女子的一意孤行。

4、恋爱中的女子,婚姻初期的女子的性格,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当发现这段感情不尽人意之时,女子又做出了什么决定。我们来仔细品味“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两句话中的“老”怎么解释。当然第一个老很明确,就是至死。第二个老呢?有些地方解释为,女子人老珠黄了,有些地方解释为承前,到了老年的时候。大家品味一下,这两种解释有什么细微的差别。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和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正好搭配,看到一个果敢决绝的女性,她不愿耗尽自己的人生,当爱情不在之时,就毅然了断。

5、总结,女子的性格。

(五)积累文章成语。

7.《诗经·氓》“抱布贸丝”的确解 篇七

《氓》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非)来贸丝,即来我谋。”其中的“布”如何解释?余冠英《诗经选》说:“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 〔1〕。程俊英《诗经译注》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 〔2〕。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注为:“布,布匹……《盐铁论·错币篇》云:‘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 〔3〕还有一些学者,将“布”注为布匹,这里不再列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定,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其注释为:“〔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 〔4〕将“布”解为布匹,似乎成了定论。但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对于《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注为:“布,币。贸,买也。贸丝,盖初夏时也。” 〔5〕朱熹没有说用布换丝,而是说用“币”买丝,说“布”就是币。此说值得重视。

在《诗经》里,与衣服、鞋、帽有关的诗篇中,还没有发现“布”字。《邶风·绿衣》有“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丝兮,女(汝)所治兮”、“絺兮綌兮”等。“絺”是细葛布,“綌”是粗葛布。其中的衣服是用“丝”、“絺”、“綌”制作,与“布”无关。《郑风·缁衣》有“缁衣之宜兮”,“缁衣”,一般解为黑色衣服。《孔丛子·公孙龙》有“以丝麻加之女工,为缁素青黄”。“缁衣”应是丝麻加工制作。《桧风·素冠》有“庶见素冠兮”、“庶见素衣兮”。“素”有白色、本色的意思;“素”特指白色的生绢。《齐风·著》有“充耳以素乎而”,“素”指白色丝线。《郑风·丰》有“衣锦褧衣,裳锦褧裳”。“褧衣”,指用绢或麻纱制作的单罩衫。《曹风·蜉蝣》有“麻衣如雪”,“麻衣”是麻纱制作的衣服。《魏风·葛屦》有“纠纠葛屦”,是指用葛藤纤维制作的鞋。从以上引述看,都没有“布”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其中“素”指白色生绢。只说“织素”,没说“织布”。

褚斌杰《诗经全注》注为:“布,币。上古以布为货币。《周礼·地官》郑众注:‘布,叁印书,广二寸,长二尺以为币,贸易物云。’故布,以布为质料,有书印,按一定尺寸制作的货币。贸:贸易,购买。” 〔6〕褚氏将“布”注为币,将“贸”注为购买,是一个大进步,值得肯定;但把“布”说成是布料做的“币”,应属不当。《盐铁论·错币篇》说:“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殷商时代已经使用贝币,西周开始已使用金属铸币。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说:“殷墟5号墓(妇好墓)随葬六千余枚海贝……(贝)已有了货币的职能。”又说:“布币是由农业生产工具——铲演变而来,并认为‘布’是‘镈’的假借字。依形制可分为空首布与平首布两类……1970年在河南伊川富留店村,出土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604枚,通长90~101,足宽49~55厘米,重30克左右。” 〔7〕布币出现以后,刀币也出现了。(伊川出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见图一)战国时期仍在使用布币。高至喜《楚文物图典》载:“长型银布币……1974年河南省扶沟古城窖藏出土。通长15.8,宽5.8厘米,重188.1克。币似铲形,实首,方肩,平足……应为楚系布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银质货币……中型银布币……通长14,宽6.1厘米,重210.2克,短型银布币……通长11.1,宽5.7厘米,重134.3克。” 〔8〕(上述长型、中型、短型银布币,见图二)

《氓》是《卫风》中的诗。卫地原是殷商的故地,卫的国都是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在郑州北)。出土空首布的河南伊川(在洛阳南),离淇县不太远。那么,《氓》中“抱布贸丝”的“布”,应是空首布或平首布中的一种(或两种都有)。这种“币”(布)是金属铸币,而不是布料制作的币。

伊川出土的空首布一枚重30克,1000枚重30000克(30公斤),500枚重15公斤。《氓》“抱布贸丝”中的“布”,可能在15公斤以上,所以需要“抱”。抱“布”越多,越能显示“氓”的富有,就越能诱惑缫丝卖丝女子。“贸丝”是买丝,这个“氓”心怀叵测,他不会去向年老色衰的老妇“贸丝”,也不会向丑恶女或相貌平平的女子“贸丝”。因此,《氓》中的女子应该是一位非常年轻美丽的女子。她的美丽吸引了“氓”抱着大包“布”(金属币)前来“贸丝”猎艳。

注释:

〔1〕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2、64页。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页。

〔3〕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5〕朱熹:《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3页。

〔6〕褚斌杰:《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7年重印,第65页。

〔7〕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高至喜:《楚文化图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参见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扶沟古城村发现的楚金银币》,《文物》1980年第10期。

何 丹: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副编审

8.诗经《氓》 篇八

韩晓蓉

《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讲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别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

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注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开始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立即答应,男生有些生气;女子希望他不要生气,告诉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切地盼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开始还好,慢慢地,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独自伤悲,最终清醒地认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忠厚老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怒”:求婚太直接,太急于求成。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达到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极易沉湎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爱痴情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操持家务,吃苦耐劳

3)文中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那里还有对比,作用是什么?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概括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热情 忠贞勤劳 坚强刚烈

男:急躁真挚 无情善变 始乱终弃

3、主题探讨: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

①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

沉痛的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痴情往往极易沉湎于爱情,因而丧失必要的判断力;

诗歌从恋爱与新婚时的快乐写到婚后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由乐而悲的转折点正是从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开始,也是女子内心深处痛苦的呐喊!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啊,千万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呀,否则会昏醉下去!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呀,千万不要与男生沉湎于未经思考....的爱情,否则会头脑发昏!

上一句是比兴,用什么比喻什么?用斑鸠食桑葚过多会昏醉,来比喻沉湎于爱情会发昏。

下一句表达了女子什么样的心情?经历失败婚姻时的痛苦呐喊。是她从自己的失败婚姻中总结出的深刻的教训,也是她对造成悲剧的

当事人所能表达的最强烈的控诉。

(注意“比兴”的艺术手法)

②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讨论)1、2、3、人老珠黄

社会风气:女子地位低下

女子婚前的痴情使她对男子认识不够理性。

③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

决绝的告白: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分手的决定。(你觉得在当时的社会,女子提出分手容易不容易?)

一旦婚姻失败,她又能深刻地反思,表现得十分理智而清醒;有个性:个性比较坚强,一旦发现婚姻难以维系,便决绝地放弃,因而,活得比较有尊严。也告诉我们在爱情和婚姻中必须要平等而有尊严,这样的认识出现在几千年前一个普通女子之口,不能不让人敬重!也足见《诗经》的魅力!

4、古往今来“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屡见不鲜,本文写这样一个故事有什么意义?(作品的价值)

爱情和婚姻中男女平等、个性尊严的认识。

上一篇:采购人员晋升标准下一篇:写清明的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