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2024-10-14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共11篇)

1.《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2.《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二

一、激发学习动机

课开始后,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问“在我们的周围,有些是导体,有些是绝缘体,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你们认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干燥的木头是绝缘体,是不导电的,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是导电的,为什么?玻璃也是绝缘体,它能变为导体吗?怎样使玻璃由绝缘体变为导体?”

有了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被激发出来。提出问题也是探究学习的开始。

二、例举实验过程

1. 准备实验仪器

实验前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包括装有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器、数据线、微电流传感器(-1~+1)、干电池(两节)、电键、酒精灯、滑动变阻器(0~10)、导线若干、玻璃棒、铁架台(两个)、试管夹(两个)。

2. 开始实验过程

第一,用数据线把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然后将微电流传感器(-1~+1)与对应的数据采集通道相连接,并启动数字化实验室系统软件。

第二,将玻璃棒用试管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铜丝线圈分别缠绕在玻璃棒两端,然后和微电流传感器(-1~+1)、滑动变阻器(0~10)、电键、电源组成串联电路。如图1所示。

第三,打开数字化实验室系统软件菜单,设置数据采集样点时间间隔为0.2秒。为了实时动态记录和观察玻璃随温度变化而导电的情况,将显示模式换成波形模式,同时打开坐标绘图和数据记录功能。闭合电路并点燃酒精灯加热玻璃棒,点击开始采集数据按钮,绘制“时间-电流”曲线如图2。

第四,熄灭酒精灯,采集数据,绘制“时间-电流”曲线如图3所示。

第五,在坐标绘图中同步显示“时间-电流”曲线,点击鼠标右键就可以得到坐标显示如图4所示。同时在数据记录中可以得到从实验开始到结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值。

3. 实验结果分析

波形显示窗口清晰地描绘出了微电流传感器对闭合电路中电流大小的检测情况,在刚加热玻璃棒时,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为零,说明玻璃棒是绝缘体。随着对其加热的时间增长,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就不为零了,逐渐增大,在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烧红的玻璃已变成了导体。

熄灭酒精灯,玻璃棒温度降低,闭合电路中电流由大逐渐变小直到为零,采集数据绘制“时间-电流”曲线如图3所示。烧红的玻璃由导体又变为绝缘体。

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玻璃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被加热到红炽状态时,玻璃内的电子挣脱分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绝缘体玻璃就变成了导体。绝缘体和导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以上探究和分析学生对绝缘体变导体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将两铜丝线圈间距增大,会发生什么变化?其他条件不变,增大闭合电路中的电压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采用玻璃管,得到的结果和玻璃棒一样吗?针对上述猜想和假设,可以进一步实验探究。

4. 综述实验结论

利用微电流传感器对绝缘体变导体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了解到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但被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变成了导体。绝缘体和导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对绝缘体、导体以及绝缘体变导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实际探究活动中锻炼和培养了观察动手能力。

三、数字实验优势

3.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3.认识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

4.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

难点:认识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大地也是导体。

三、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35页。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

学具:电池、导线、电池盒、小灯泡、开关、灯座、铁片、铜丝、橡皮擦、塑料尺、回形针、纸片、烧杯、发光二极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同学们还记得连接一个简单电路需要哪些材料吗?

生:导线、电池(电源)、小灯泡(用电器)

师:嗯,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一个简单电路由导线、电池、小灯泡组成,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些材料,哪些同学能上来给我们连一下。(PPT)请同学上来连一个简单电路

师:同学们,看小灯泡亮了没有? 生:亮了

师:说明这位同学连对了,我们给他一点掌声,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老师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 生:不会

师:对,小灯泡不会亮了,那么我们应该在断开的电路中接入什么才能使小灯泡继续发亮?(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想到在电路中接一些物体,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那同学们是不是不管接什么什么物体进去都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生:不是

师:根据小灯泡的发亮情况可以判断出哪些物体接进这个电路中能使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断开的简单电路中接入这些物体,大家看图片,像图片中一样,看好了,那现在大家会连了吗? 生:会了 师:好,那到底接哪些物体进去小灯泡会亮那些不会?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断开的简单电路来检测一下。

(二)预测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铁片、回形针、铜丝、纸片、铝片、干木条、橡皮擦、塑料尺,你们认为把这些材料接进去,哪些会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哪些不会?现在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预测一下,把你们的预测结果填在实验记录表上。(小组预测)

师:现在老师请一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他们的预测结果。

(学生回答)

(三)实验 师:有其他不同意见吗?那同学们你们的预测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现在就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1)检测前,确定电路连接是否正常。

(2)将各个物体逐个接入电路中,看小灯泡是否发亮。(3)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注意要重复实验。(4)认真及时地记录检测结果,完成表格。(5)把检测完的物体分类放。

师:同学们懂了没,会不会做了?现在老师开始发实验材料

(教师发实验材料

学生实验)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组的同学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分一下类,同学们都发现铁片、铝片、铜丝、回形针能使小灯泡重新发亮,纸片、干木条、橡皮擦、塑料尺这些不能使小灯泡重新发亮。你们看一下这些能使小灯泡发亮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都是金属

(四)导体与绝缘体概念

师:嗯,使小灯泡发亮的东西大部分是金属,接入电路中能使小灯泡发亮呢说明它容易导电,不能使小灯泡发亮说明它不容易导电。我们把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板书)并且导体大部分是金属,绝缘体大部分是非金属。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那现在老师说,你们来判断老师说的对不对: 1.导体容易导电(对)

2.绝缘体一定不能导电(错)

师: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而不是一定不能导电,当情况改变时,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互相转变的,比如说:

导体高温后变绝缘体(铁高温后,电阻变大,变为绝缘体)绝缘体变湿后变导体(比如说干木条变湿后变导体)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现在同学们来谈谈在生活中,你认识的导体有哪些?绝缘体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水、人体、大地是导体吗?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导体绝缘体,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吧。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七、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导体,什么绝缘体? 生:容易导体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不错,你们要记住了,导体是容易导电,而不是能导电;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而不是不能导电,我们说的是容易和不容易而不是能不能,也不是会不会。那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举举例子,哪些东西是导体,哪天是绝缘体?(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些导体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是金属。

师:很好,导电性是金属的特性之一,所以,金属是导体。

(二)自然界中的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都很不错,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导体和一些绝缘体了,哪同学们你们认为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是导体呢? 学生回答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就来做实验验证一下,要验证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是导体,同样需要把自然界中的水接入到电路检测器中去,只是今天我们的用发光二极管来代替小灯泡。这是电路检测器,这呢是老师准备的三杯水分别是纯净水、自来水还有盐水。现在我们把纯净水接入电路中,你们认真观察二极管会不会亮?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二极管没亮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纯净水不容易导电,不是导体

师:对,这个实验说明了纯净水不是导体。下面我们再做第二个实验,我们把自来水接入这个电路中,你们认真观察二极管会不会亮?亮度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二极管亮了,而且亮度弱,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自来水容易导电,是导体,导电性弱。下面我们再做第三个实验,我们把盐水接入这个电路中,你们认真观察二极管会不会亮?并观察它的亮度的变化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二极管亮了,亮度增强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盐水容易导电,是导体,导电性强。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并不是所有的水都是导体,纯净水就不是导体。自来水和盐水是导体,自来水和盐水是自然界中的水,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板书)纯净水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里面不含任何杂质,自来水和盐水里面含有杂质,而且盐水里面的杂质多于自来水里面的,盐水导电性也强于自来水,说明了什么?

生:不同水导电性能不一样,水中的杂质越多,导电性越强。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纯净水不是导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人是不是导体? 生:是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做验电球实验),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验电球发光了

师:嗯,验电球亮了,这就说明人容易导电是导体。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下,这是电笔(介绍电笔的用法并演示)手放在电笔顶端,指示灯亮了也说明了人是导体。现在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还有人都是导体,那你们认为大地是导体吗? 学生回答

师:其实大地也是导体,大家知不知道避雷针 学生回答

师:避雷针的使用就是利用了大地的导电性(教师介绍避雷针)

(三)生活中的导体与绝缘体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了(板书)。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导体和绝缘体有很多,上节课也说了一些,其实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好的电工材料,比如说电线、电笔、开关等等。你们能辨认出它们那些部分是导体,那一部分是绝缘体吗? 生:辨认 师: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设计成这样吗?导体部分和绝缘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

(四)安全用电

师:其实导体的作用是为了更容易导电,绝缘体的作用是防止人触电,保证用电安全。既然人会触电,生活中就要小心用电了,不然很容易触电发生危险。你们把课本翻到35页,判断以下几种做法对不对,并说出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并做讲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标志没有? 生:见过

师:分别在哪些地方见过? 学生回答

师:这些地方都是很容易触电,发生危险的地方,这个标志是小心触电的意思,以后我们看到这个标志,一定要远离,靠近了会很容易发生危险。电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安全用电,那你们知道哪些安全用电的小常识呢?能举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接下来老师给你们看一个安全用电的小视频,大家认真看,学习一下如何安全用电(播放安全用电小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总结一下,如何安全用电 学生总结

师:现在拿出你们的笔记本,写出几条安全用电的常识,不能少于三条。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些什么呢?一起来回顾一下吧!1.自然界中的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 2.安全用电常识。

七、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1.自然界中的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 2.安全用电常识:(1)

(2)

(3)

4.《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篇四

1.复习导入在教前作了修改。利用一个灯泡和一节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电路检测器的电路图进行对比,巩固有关“回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检测判断导体和绝缘体做知识准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教学思路明显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作用。

导体,一般情况下不导电,但在有些时候,情况会发生变化。比如,一根木棒,干燥时不导电,但是在淋湿了后就会导电。这是本节课应该告诉学生的安全用电知识。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由于灵敏度不高,电路检测器的导线两端搭上淋湿的小木棒丝毫没有反应,即使把导线两端浸入水中也是这样。后来黄佩清老师拿来了他自制的“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教具。这个教具反应非常灵敏,人的手碰到两个触电,小喇叭就叫了起来,指示灯也亮了起来。把淋湿的小木棒放上去也发出了叫声。课上,我就用这个教具向学生做了演示,使学生很形象地看到了原本不导电的小木棒在淋湿了后就改变了性能,成为了导体。同时也加深了“水是导体,人体是导体”的认识。这个教具演示效果很好,制作也非常简单,成本不高,应该多制作几个,在以后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中使用。

5.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五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

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

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结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垫。

一、情境导入

与学生共同研究一个“科学规 范”的一块橡皮检测的学习计划。 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直接呈现方法,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

二、计划 制订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

立充分的感性认识,用温馨提醒强 化每个学生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科 学探究氛围。关注每组学生每一个 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

三、实验性、探究的有效、思维的深刻性。探究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 上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 质疑,体会学习的共同头。

四、表达 交流

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 流通过,电流里面的铜 丝可以让电流通过。经历检测一块橡皮 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1、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2、通过幻灯片,了解“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3、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

能依据检测一块橡价,理解“一块橡皮的皮的“科学规范”的计划检测过程”的科学与规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范。 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1、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法”检测区25种物体。

2、组内整体分析研究情况。

3、提出新问题。 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 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 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 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 致的探究习惯。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使小

灯泡发亮,哪些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

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

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六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单元的第2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习近平安用电常识。激发同学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同学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同学。

1、五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同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同学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同学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协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的对策,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胜利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同学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同学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同学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识别。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平安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和处置战略

根据教材和同学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和平安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同学对资料进行充沛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同学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资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同学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同学认知提高过程的资料,为同学不时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资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资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资料不只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资料,会引领同学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资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资料是同学身边的资料,有导体也有绝缘体,大局部同学比较容易判断,富有结构性;铅笔、小车、剪刀等是由多种资料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实现合作交流;铅笔的笔芯削得特别长,铅芯这个资料容易引起同学的认知抵触;同学身边的橡皮、水等资料并未提供,为同学自主选择资料预留了空间]

3、“人体验电球”[说明:用来进行人体和水的导电实验,协助同学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同学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实验报告单中预留了同学自主选择资料的空白表格,资料的展示和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影进行,平安用电知识配以相应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同学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沛探究,形成新知

7.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篇七

我在本课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等手段,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从 “观察推测——制定计划——实验求证——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首先体现在“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在材料的准备上,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直接提供20种材料给学生进行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我认为这个检测的面过于狭窄,而且在时间上,由于基础不同小组间的差距会很大。所以我统一给学生提供了橡皮、回形针、塑料、铜钥匙、铝线、纸板、铅笔芯,而其它的材料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准备(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少于10种),这样“有收有放”的准备材料,课堂上研究起来学生就会更加感兴趣,就可以更多地、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其次体现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首先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橡皮导电性”的检测方法,制订检测计划,然后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和“检测小组自己带的材料的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实物到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更水到渠成。我想这是我以后上课一直追求的境界。

8.《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篇八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获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同学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发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同学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同学深入探究,这样才干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同学感受到自身思维的价值,发生不时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发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同学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身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同学感到的不只是自身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和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9.《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能利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对物体进行科学的检测,并能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检测区分6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记录单,实验材料(塑料、橡皮、铜线、一角硬币、钉子、布条、电路检测器)数量×8 教师:白板课件、插头、电路检测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黑板上出示由电源,小灯泡、导线组成的电路)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看来大家很有信心来学习这节科学课,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同学们,黑板上有一位朋友默默地给我们带来光明,你们能发现它吗:(生:能)

师:这就是之前我们所认识的最简单的电路。那你能告诉老师,这个电路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生:这个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和导线组成的。)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小灯泡为什么能亮起来呢?(生:因为有电)师:哪个地方有电?(生:电池)师:电池给我们提供了电源,那你们知道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吗?(生:有)那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发,还是从负极出发。(生:正极)既然从正极出发,那我们看这个红色接线柱是正极部分,这个黑色的接线柱是负极部分。

师:那谁能再说一下为什么小灯泡能亮起来?

生: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发,通过导线,经过小灯泡,再通过导线,回到电池负极。这样就形成闭合电路。师:同学们请注意,如果老师用剪刀剪断其中一根导线,小灯泡会怎样呢? 生:小灯泡会灭。

师:那谁能告诉我此时小灯泡为什么会灭呢?

生:因为电流不能从正极流向负极,所以小灯泡会灭。师:那谁又有办法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生1:把线接上。(教师连接导线外部胶皮,灯泡不亮)生2:重新换一根完整的线。(师:这样完全可以)生3:用一根导体的东西连接起来。(教师铁片连接,灯泡不亮)生4:露出铜线,打个结。(教师用火机烧线打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灯泡亮了。)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发现导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一不一样?(生:不一样),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生:导线外包着的塑料不容易导电,导线里面的铜丝容易导电。)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教师边说边贴房子)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教师边说边贴房子)。

二、学习目标:(拖拽白板课件的学习目标)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导体和绝缘体的世界,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指生朗读)

三、尝试任务:

1、过渡:既然大家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看黑板。

师:在你们没有进教室之前,有6种物质名称等待你们多时了,它们想请你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哪一种物质是导体,哪一种物质是绝缘体,我们大胆地猜想一下。(学生说猜想,教师粘贴)师:这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有的可能是正确的,有的可能是错误的,你们说的算不算,我说的也不算,那谁说的算?(生:实验)

师:那老师要表扬你们,你们特别尊重科学实验,不会相信任何别人。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尝试任务。(指生朗读)

2、教师解释说明温馨提示: 过渡:不过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出温馨提示。(教师解释说明温馨提示)

(1)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师:如果小灯泡发光,说明了这个检测器可以正常使用,如果小灯泡没亮,说明了检测器不能用,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电灯泡坏了,我们可以更换小灯泡。

二、导线与电池、小灯泡接触不良。我们可以重新相连,使导线里面的金属与接线柱相连。

三、电池没电。但老师已经验证过电池绝对有电,可以排除这一点。

(2)用两个检测头分别与待测物质的两端相连,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师: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了待测物体是导体。如果小灯泡没亮,说明了待测物体是绝缘体。(3)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师:大家要重复检测一次,为什么呢?因为重复做实验是科学非常重要的习惯,它反映出你对科学的一个态度。如果我们在检测的过程中小灯泡第一次没亮,第二次亮了,我们应该怎么办?(生:在做第三次)看来大家都具有良好的科学习惯。

(4)把检测完的物质分类放置。方便于我们记录和汇报。

3、出示学会分工与合作课件

师:为了保障实验高效、快速地完成,每个小组必须要有分工、要有合作,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生看师读)

4、教师宣布实验开始。

师:同学们,我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们做好实验的准备了吗?(生:准备好了。)现在实验开始。

5、(试验结束后)小组和回报。

师:哪个小组能用“汇报语”进行汇报,要求每组只汇报一种材料。

(学生汇报,教师黑板演示)

6、教师小结:

同学们真棒,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四、体验导体与绝缘体完美的结合:

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帮我分辨一下黑板上的用电器插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出示插头)

(生1:导体。生2:绝缘体。生3:用电器上面的金属片是导体,外面的塑料是绝缘体。)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flash动画,让我们感叹一下人类的智慧、感受一下科学的魅力。(教师播放flash动画1)

师总结:通过观察,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两者的完美结合,方便于我们的使用。

五、安全用电:

过渡:同学们,如果用电器没有绝缘部分或是我们随意的破坏绝缘部分,当我们再用用电器的时候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可怕事件?(生:触电)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用电安全。

师:请看短片《安全用电》(教师播放视频)

师:短片看完了,老师再一次提醒大家,安全用电,保护自己。

六、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老师突然有一个想法,当导体和绝缘体受到外界影响时,它们的导电性还会保持原有的特点吗?

师:请看一段flash动画,我们就明白了。(教师播放flash动画2)

七、课堂检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既学到了一些知识,又了解了一些常识。接下来老师要出一些题检测一下你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检测题)

八、分享成功、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有那些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九、结束语:

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为保障我们的安全,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保护好绝缘体,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

十、板书设计:

塑料 橡皮 铜线 一角硬币 钉子 布条

10.《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 篇十

新民小学 李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

2.让学生经历制作、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检测更多的物体。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提升科学概念。

3.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提高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和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难点:制作检测器和探究检测物体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电池、导线

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钢笔、插头等20多种材料。

四、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式

程序流程: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探究、提升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收集整理数据——结合收集的信息、分类、找出规律——巩固扩展

理念支持:围绕主题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搭设课堂实现主动、自主学习的平台。

从学科走进科学。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含量,在平等交往的多项互动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过程与方法的同步发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实验:连接电路(用一节抽掉铜丝的导线连接电路,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观察:会出现不亮的现象。

(二)引导学生探究、提升科学概念

1.教师结合小电灯泡不亮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想小电灯泡不亮的原因。

2.小组合作制定研究计划

3.分析现象:电线里面的一股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电线外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4.投影出示科学概念:

导体: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绝缘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板书课题:导体和绝缘体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检测橡皮方法 1.引导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设计检测一块橡皮的计划。

①提出问题:要知道一块橡皮能不能通过电流,我们该怎么检验?

②小组讨论、交流发表意见,提出研究、制订计划策略。(作好计划记录)

③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橡皮的过程。(教师提示自学)

④学生展示检测橡皮的过程。3.学生评价(生生互动)检测橡皮的过程情况。4.分析、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四)检测20多种物体,收集整理数据

1.教师引导学生用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检测20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提出要求:(投影)

①每小组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

②一定要按照检测橡皮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严格的检测。

③要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把检测完的和没检测的分开)。

④认真作好检测记录(把收集的信息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内)。

⑤检测完准备的物体后,可自行寻找学习用具和周围的物体进行检测。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

(五)结合收集的信息、分类、找出规律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电珠发亮,哪些不能使小电珠发亮。2.根据小电珠的亮与不亮进行分类(导体和绝缘体)。3.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做出自己的描述(凡是金属都是导体,大部分非金属是绝缘体)。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六)巩固扩展

1.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判断(哪部分是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工人利用导体把电送到我们需要的地方,工人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进行安全用电)

2.拓展研究——水

①指导学生用检测器检测水(观察电珠亮不亮)。

②师出示电流放大器来检测电珠亮不亮。③得出结论:水是导体。3.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①观察教室里的电器哪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做的?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的?为什么?

②观察修理电器的工具,说明工具的哪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做的?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的?为什么?

③结合知识引导学生说出如何安全用电,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

11.《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十一

教学设计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更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概念,我将检测橡皮改为了检测铜丝和塑料,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铜丝和塑料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同时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看看要求学生学会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让四年级孩子通过自己的讨论制订出这一计划是十分困难的,曾做过多次这样的实验,每次都是浪费了大量时间,而结果都事倍功半,由于

时间关系,后面的研究活动只能草草收场。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检测铜丝和塑料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更多种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

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铜丝和塑料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铜丝和塑料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计划。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实验盒(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回形针、干布条、铁片、纸板、铜片等)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线(铜丝和塑料)、插头等,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指着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认识。

2、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物体,例如:桌子、板凳、铜、铁等等。这些物体有的容易让电流从自己身上流过,有的则不容易让电流从自己的身上流过。

3、师:拿出一根塑料和一根铜丝,抽同学辨别:老师拿的是什么物体?

4、生作答。

5、师:你认为哪部分容易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生预测)

6、师:同学们的预测是不是就可以作为结论呢?

7、生:作答。

8、师:到底塑料和铜丝哪部分容易电流通过?哪部分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来检测它们呢?

9、生:电路检测器(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导电性的方法

1师:下面我们以塑料和铜丝为例,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一下塑料和铜丝是否容易让电流通过?

首先学习一下检测的方法。(课件出示方法学生齐读)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师:老师说这个检测方法很科学,那么到底科学性在哪里,谁能说说?

生:把橡皮预测后放实验桌左边,检测完后放到右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生:连续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节省时间。3师:课件演示科学的检测方法

4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5生:发现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说明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说明塑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6师生小结:电流容易通过铜丝使小灯泡发亮,说明铜丝容易导电;电流不容易通过塑料使小灯泡发亮,说明塑料不容易导电。

设计意图: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检测更多种物品

1师:同学们都认识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摆放在桌子上的实验盒里有许多种物体,到底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

2师:下面我们以小组长为单位进行一下实验竞赛,小组认为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的,在这个物体对应的方框内打勾,有疑问的可以打个问号。(师示范课件——我们的记录),竞赛中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设计意图:先对这些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 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老师检测塑料和铜丝一样,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 第三,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少部分的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身边的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检测笔、钥匙等等。

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在研究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老师叫停下时,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

4师: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

5师: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同时这个实验较花费时间,因此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可以促其抓紧时间展开实验。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2、生:汇报。

设计意图: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容易让电流通过的一些物体的共性。

它们都是()

亮,它们都是()

1们?

、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展示)()、()、()等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材料做的,我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等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小灯泡不发材料做的,我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设计意图:通过检测,观察,归纳,丰富了学生导体概念的外延。

五、安全教育、瞧瞧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

2、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3、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需要有电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像 铜丝 一样 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导体

回形针、铁片、铜片(多为金属)

像 塑料 一样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橡皮、干布条、纸板(多为非金属)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二、说重难点与教学目标

教材的重点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过程,难点是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课堂更具有效性,我特选定了以下几种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①情景教学法。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并运用课件。让学生置身于本课所描述的情景之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接受。

②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

针对以上学法,我在准备学具时,分开了老师和学生。

1学生方面:每组学生一份材料: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有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教程

1、情景激趣,引出问题。

理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导入与学生经常见到的事物融合,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而采用这种方式引出课题,能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

1)、在检测计划的指导下,对各种物品进行检测区分,并做好记录以及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情况。

2)、温馨提示,让学生在提醒中强化行为;同时以小组竞赛为形式,减少学生走神的现象。

3)、老师加强对各组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检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3、交流汇报会

1)、老师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的汇报会氛围,让学生根据科学文件夹的检测结果进行交流与汇报,对被检测物品进行分类。

2)、通过分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老师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马上判断课室内的导体和绝缘体。

2)、针对插头,引发知识冲突,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得出: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理念: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哪些知识?

理念:归纳、总结我们的课堂,对学生的进行发展性评价。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本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处于研讨生成状态,先后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比如,本课提到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在课堂做20种物体,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们而言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而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而言,这个检测的面又过于狭窄。总之,不管检测数量有多少,我认为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实验,怎样去检测,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给予学生以钥匙,学生才会去开启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相信教材但不迷信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的材料”和“现场寻找身边材料”并检测其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会更自然。

对于上述两点,自我感觉比较满意;但下面的两点,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因为这是一节公开棵,所以我在课上不敢信马由缰,有时显得畏首畏尾,本该“放”的地方没放开,导致课上缺少了生成的精彩。孩子们普遍显得有些拘谨。比如,在汇报自己找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情况时,虽然我在巡视时发现最少的一小组也增加了两种自选材料,多的补充了四、五种,但孩子们好象和我有距离感,没人敢站起来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这也是我和孩子课前沟通少的原因,孩子对我感到些许陌生。

上一篇:摆一摆想一想反思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申请书10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