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2024-07-19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14篇)

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篇一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四川省彭州市天彭中学简雪梅 李元建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其次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 文学形象 鉴赏能力 感受美 升华美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上乘之作。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

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形成了透辟的“逻辑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都是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荷塘的月色、泰山的红日、巍巍的中山陵、弯弯的石拱桥、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松树、白杨、梅花、茶花、麻雀、蜜蜂,鲁提辖、贾宝玉、崔莺莺、祥林嫂、周朴园、罗密欧……可谓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同美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的讲授与审美教育千古绵延,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那么,究竟美在哪里?

(一)美在语言文字中。

文字是文学作品大厦的基石,在世界语林中,汉字的形、音、和表意功能是出类拔萃的。汉字的笔形来自图画,美如图画,所以我们自幼才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法。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使人在视觉上获得美感,一笔一画都寄托着书者的情思,犹如人的品格,形成了它的笔画美、结构造型美、运动和谐美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汉语的音韵也是美。那些独立的音节,经由文学大师们的妙笔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

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时,我们应当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二)美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

收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堪称名篇佳作,可谓文质兼美。通过阅读,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变化、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

教师分析时,促使学生由自我感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认识上的理喻,完成对美文的鉴赏和品味。

二、潜移默化升华美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和事理中。只有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探寻、推敲,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丝线串联起来,成为装点我们作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精美饰物。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把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呢?

(一)妙语导入新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阅读讲析,教师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设一个美妙、和谐、新奇的气氛。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笔者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首先吟咏了杜甫的《望岳》;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先演唱了一段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给学生先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在讲授《琵琶行》时,先让学生听了一曲琵琶演奏的《高山流水》……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创设美好意境,激起学生对陌生文章学习的乐知愿望,使一篇课文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

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

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笔者在讲授话剧《雷雨》时,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充分预习,弄清各角色身份,揣摩角色个性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我与五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表情、有动作地进行朗读,其余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从而进入了审美教育的再创造阶段。

(三)品味文学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象、场面、事态、环境等。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

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的核心,中学课文中的孔乙己、诸葛亮、屈原、窦娥、夏瑜、、、、、、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褒贬。

中学课本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蝉鸣、蜂嗡;有紫红、碧绿;有菜畦、井栏、、、、、、一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王实甫笔下的“长亭送别”,开篇旦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写尽主人公心中多少落寞惆怅,离愁别绪。至于苏轼畅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志,柳永低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孤寂愁苦,自然是引人遐思无限,唏嘘万千。

感慨之余,学生定是情怀激荡,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在学习上赶上、超越对象,最终达到升华美感的目的。

我们相信: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何愁不能发现美!

美,如果是春日里羞涩的花蕾,我们就作那煦暖的春阳、温润的春雨;

美,如果是晴空里灿烂的彩虹,我们就作那湛蓝的天幕、悠悠的白云。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山)

《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贾小波 李慧生)

《教育观念的革命》(刘良慧张先华)

《创新教育案例全书》(柳斌)

《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楼昔勇等)

2003.4.10

2.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篇二

除身体素质外, 人的素质还包括智力、思维、个人修养和心理四方面。下面我们具体阐述一下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这四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一、开发智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呢?结合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及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验, 我觉得在组织教学中, 适当的冒出一、两个比较生疏的专业术语, 有时反而能引起学生兴趣。比如有一次我在课外小组活动中讲“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时, 同时说出它们各自所处的大致年代, 稍后我故意停了一下, 同学们不知所以然都面面相觑, 我不动声色紧接着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上的时间概念, 但我并未深入讲下去, 这一下同学们更惊奇了, 我故作不知接着又讲别的, 课后便有同学问我, “为什么是考古学概念呢?”“什么是考古学?”“为什么要用考古学概念呢?”鉴于同学们已经开始思考, 我便趁机讲了一下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这样以下子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明白:学历史不仅仅是记人物、背年代的事, 其中的学问大着呢!

二、开拓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关键

人的思维的黄金时期恰恰在中学阶段, 所以中学阶段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关键时期。

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 由于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充满思维的科学所以它能够得天独厚的成为开拓学生思维的排头兵。不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古今结合的办法,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使他们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开拓思维。

比如讲唐朝日本、朝鲜留学生留学千国问题和现在中学生留学日本、欧美联系在一起进行对比。唐朝时日本、朝鲜落后于中国但他们的留学生没有盲目崇拜中国而是去学习中国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来建设自己的祖国。而现在我们一些人却崇洋媚外, 派出去的少数留学生忘记了祖国, 不愿意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 甘愿做二等公民为他国服务, 这样一讲, 不仅能引起学生对现在中国落后于欧美的原因进行深入思索而且能开拓他们的视野, 养成纵横比较的思维习惯, 还能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正视社会上的“盲目出国热”现象, 可谓一举三得。

三、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的素质高低, 最明显的表现在个人修养和和心理素质上我们在历史教学中, 最好的办法是把光明与黑暗, 进步与落后相对比, 使他们认清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使他们明白:光明永远战胜黑暗, 进步永远淘汰落后, 要让屈原、岳飞、郑成功等英雄人物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 让殷纣、秦桧、琦善等奸臣逆子成为学生厌恶的对象, 既要让中华民族勤劳朴实智慧的优秀传统在他们身上发光, 又要让他们克服传统中国人求稳怕变, 因循守旧的弱点。除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外, 我们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即平常所说的心理素质。

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心理素质教育

一、通过语文教材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是学生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而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与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小狗包弟》表现了作者在那个特殊时代的自我解剖。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这些人物中去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勇于认错,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又如《中国的桥梁》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借助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常识

在语文课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益知识。例如,通过回顾学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让学生再次认识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面对被贬的遭遇,不同的心理态度;又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借“安能摧眉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不向黑暗势力所低头。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语文教学。

三、通过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语文科目与其他科目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教学内容中有作文这一大板块。我们要求中学生写好介绍自己的作文,这正好可以渗透相关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一个人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恰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作文题目,比如《我的爱好》、《我的优点》、《自我评价》等等,这样可以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设计《我的青春我做主》、《如何正确看待明星》等等,这样可以学会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合理的宣泄,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水平,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处理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可以设置《我可爱的某某》、《给她或他的一封信》等等,通过写这样的作文,学生可以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父母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加入如何孝敬父母,理解父母,如何尊重老师,与老师沟通等内容。语文老师的一大好处是课堂相对比较有弹性。我觉得,语文老师还可以适时地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既往史事、社会时事,“指点江山”,这些生动的例子有时甚至比教材更有启迪意义。比如,可以在合适且需要的时候跟孩子们讨论一下“伪娘”风潮、“我爸是李刚”事件等,引导他们辨别“审美”与“审丑”,区分人世间的真伪善恶,告诉孩子们虽然我们提倡多元价值观,但这些病态的社会现象仍要细细分析,去伪存真,要用两只眼睛看世界,如此等等。

四、利用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当代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两个方面。尤其是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心理调控能力将直接影响课堂氛围的营造、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高中学生正处于在青春期急剧变化的时期,所以更易受身边人的影响,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像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课堂上教师的语态直接影响教学气氛,只有面带微笑地进行启发性提问,同学才能踊跃发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身教,和蔼可亲,使课堂教学在严肃、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在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例如:在讲《琵琶行》这课时,我伴随着音乐,带着感情叙说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时我还创设情景,创设场合,环境,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从而激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4.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篇四

陕建十一公司学校

过春刚

李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所有体育老师关注的问题。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让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

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5.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五

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1强化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1.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1.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游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1.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MP3中的歌曲欣赏和DVD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2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4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MP3和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存的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6.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篇六

1.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7.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七

一、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 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白杨礼赞》一文, 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 不但因为白杨树“有极强的生命力, 折磨不了, 压迫不倒”, 更由于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质朴、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 赞美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又如, 《荔枝蜜》一文, 通过赞美辛劳酿蜜的蜜蜂来赞美酿造甜蜜的生活的劳动人民。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蜜蜂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教师根据各篇课文的美点所在, 把审美教育与音乐、图画、幻灯、游戏、表演等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美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如, 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 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把江南美景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体会这首诗音韵铿锵、动听悦耳的语言美和色彩绚丽、爽目动人的图画美, 使学生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仿佛自己置身于江南美景之中。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 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在教学中,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如, 课文《一厘米》中的母亲, 她是不完美的、平凡的、普通的, 她为了儿子所做的一切, 折射出了一个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善良的、自尊的伟大母亲的形象。由此, 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让学生体谅父母、热爱父母, 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

四、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

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 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 培养美好的心灵, 使他们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坚强不屈、助人为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与学生一起去体验、品味作品中的感情, 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与作者一同感受。如, 散文《石缝间的生命》赞扬了坚韧的生存意识和在困境中顽强拼搏, 在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精神。石缝间的生命, 就是伟大而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的象征, 其高扬的生命力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脊梁和永恒的灵魂。由此, 我们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 告诫学生———我们人, 一辈子要经历多少苦难, 又要经历多少坎坷, 今天虽好好的, 但也许明天要经历种种灾难, 我们都无法预测。但是, 我们一定要坚强, 如《石缝间的生命》里的三个生命那样坚韧不屈、百折不挠。

总之,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和美的表达力, 使学生获得审美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 培养高尚的情操, 以启迪他们智慧, 影响他们精神世界。因此,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不仅是美育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感化青少年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8.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八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首先要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历史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较死板,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考试以语法知识为主。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致使有些在高考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以后,仍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说不好,读不快,写不出。由此看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难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

一、培养语言素质

语言素质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语言教学的目的来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当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语言知识只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在使用语言时,除要遵循语言的构成规则外,还应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情景中的具体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語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相联系,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第二,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第三,尽量使用英语,但必要时使用汉语。适当使用汉语是必要的,进行适当的汉英对比也是必要的,但是不宜过多。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以后,还要教师领读单词,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可以背诵不少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当有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解决问题;课下主动复习,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说英语要勤说、多说、敢说;读英语要多读、快读;写英语要多写、常写等。

三、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各有不同,学习方法、目的和动机也不一样。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

问题给予具体帮助。其次,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发学习潜能

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 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呢?

1、培养观察力。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在课堂上,教师是第一模仿对象,即第一观察对象。比如,在口语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发音和发音时的口型,并认真模仿教师说英语时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2、培养注意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清楚、不理解或枯燥乏味的内容和形式上来,他们会迅速地被其它事物所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即使一项富有趣味的活动,如果进行的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疲倦,注意力也会分散。因此,为了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兴趣是唤起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艺术性语言、戏剧化表演、富有悬念的提问等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9.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九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最后,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隐蔽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深刻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它又显现出长效性、深刻性。3.整体性 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层次性 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帅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5.制约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

二、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1.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培养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3.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秘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5.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新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实施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交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动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任 桂 敏

10.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篇十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最直接呈现外来文化的学科,学习英语是了解世界文化的最好途径.所以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点,而且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情境,为学生日后的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 者:胡琪 作者单位:天津市耀华中学刊 名:天津教育 PKU英文刊名:TIANJIN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63关键词:

11.浅谈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情感教育

1.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几乎全部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孩子在人生的成长中缺少了手足之情,缺少了来自上一代长辈例如舅舅、姑姑、叔叔、大伯等亲属的情感教育和人生指导,独自的成长会直接导致很多中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非常严重的缺失状况。面对茹尚德这些状况,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强化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第二,将情感教育推行到中学语文的课程教育中在课程标准和新的语文课都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当涉及到中学学习文学的最终鉴赏目的以及情感态度时明确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它们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最后,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学生的身心、个性能够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实现中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与和谐。中学时代是每个中学是情智成熟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学校应当在此期间身体力行地让学生多去接触和诵读经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教师对文学的生动讲解从而在名篇佳句、字字珠玑的书香、文化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浸染,让学生的兴趣得到调动,并且既能够感受到文章内涵的深刻含义,又能够迅速、及时纠正和辨识教材体系的传统课堂教育的主要思想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个人的品质和情感、价值观念都得到促进和引导,朝着正确、积极地方向发展。

2.情感教育的方式

在我国的20世纪初期,涌现了一大批十分活跃的作家学者群题,他们在中国的文坛发出持久的光热,除了作家学者的这一身份,这些文学家大部分也是国文教师。博学的才智是这些教师的基本内涵,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还是这些老师身上体现出的热情、温情、重情等一系列优秀的情感品质。语文是由丰富的人性化、情感化思想组成的,中学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将自身的良好性情和学术思想融会贯通以此应用到实践的教学当中,中学学生的内心情感才能真正得到启发和调动,他们日渐成熟的心灵才能够充分地得到情感、人文的双重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中学语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相结合就应当真实做到教师这个领路人带领学生在情感和发现自我的道路上不断抒发和感受自己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为纽带引领学生的情感,二者相互渗透、共同有效地交流、沟通。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和其他相对理性的学科相比,语文这一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语文讲究文质兼美,在语文文学的知识中又往往有着大量的感情因素贮藏其中:个人的执着理念、朋友之间的信义、追求事业孜孜不倦的态度以及对祖国的忠诚与爱;有肆意的笑容、淡然的平静、嚎啕的哭泣。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教师要不断投入,在实际的教学中将自身的情感、态度溶入到所学知识的情感体验当中去。正向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语文教师如果将要用自己的课程打动、感染自己的学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先把自身感动,调动自身的丰富情感。正由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正确而又准确地去理解和把握教材中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主要情绪基调,将角色的思想感情正确地分析和理解,把握住感情因素并体验其中的情感,进而将自身的情感进行激发的调动。只有这样,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真挚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共鸣:

(1)在教学时,运行绘声绘色的语言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除了利用丰富的情感教育的文本内容外,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拓宽渠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绪,情感的沟通,情感的表达,情感的实践能力,真正的中国的理解教导学生成为情感理想的肥沃土壤。教师应促进密切接触的学生阅读书籍中的经典文本,在朗朗的读书过程中带领学生感知语言的感知,培养灵性和保湿自我个性的自我理解之中。

(3)除此之外,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使他们活泼的天性得到发展。同时,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同时塑造细致、认真的性格。

3.总结

12.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十二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教师, 我们应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寓情于教,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 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眼中都是可以模仿和学习的, 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 学生的效仿也才会有意义。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身上肩负着传承华夏民族文化结晶的重任,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语文教师是传播各种文化的使者, 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专业学识, 都需要不断地提高,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二、以自身情感影响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自身拥有着丰富的情感, 那么课堂上的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 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是互相影响、感染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 以情育情, 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对此, 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及时捕捉良机, 将富有鼓励性的目光、含有体贴之意的微笑、发自肺腑的赞叹, 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 感受到教师这种内心对他们的美好期望。

三、凭借教材唤起学生的情感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 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 身临其境,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 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陶醉其中, 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 吟诵反复, 仔细体会, 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教师还要引导设疑, 讨论释疑。设疑是在学生思维活动之后进行的, 是让学生在借助语言形象对信息进一步“深化”情况下进行的, 在设疑讨论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 从作品中体验情感。成功的艺术形象都会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和时间, 要想鉴赏美, 就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由此及彼、由内到外。

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恰如其分的情境的创设, 有助于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沟通、心灵的契合。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里所指的完成就是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当学生面对一篇文学作品时, 需要用自身的心理体验对作品所创设的虚拟空间进行再创造、再构思。当学生自身的体验与作者所描绘的内容达到一致时, 作者和读者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心灵共鸣, 两者之间的审美境界也会达到空前的统一, 而这种情境的融合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悦感。

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作者往往将真挚的感情附着在作品当中, 当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丰富而感人的真情时, 学生稚嫩且单纯的心灵会被打动。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尽情感悟与探索这种心灵的体验, 从而进一步陶冶情操、培养其自身的审美能力。比如, 我在讲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山水诗《滁州西涧》时, 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生动地再现了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茂密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 岸上的树林里有黄鹂鸣啼。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湍急, 无人问津的野渡山舟自然摆横。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 激发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进而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活跃、协调的情绪, 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掌握知识, 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素质能够全面提高。

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用自己的仁爱之情, 感动、陶冶、尊重、理解所有的学生, 让学生在教学中感觉到教师感情的真挚, 使其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只有这样, 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才会逐渐增加。

摘要:情感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师, 我们应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以情感入手, 寓情于教, 将感情赋予到教学中, 感染学生的心灵, 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1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篇十三

1.教材编写好,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可教师们却感到有点难以驾驭。比如,每一个单元,教学内容多,涉及了对话操练、阅读训练、知识讲解、语法复习、听力练习等等,使得老师教学总是忙忙匆匆,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 新课标所规定的课时内容, 因而很多教师只好随意延长或增加课时来完成规定任务。

2.教材强调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并进,但却让老师们感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凌乱,不扎实,语法知识不成体系,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新的东西要被世人所接纳,都需要时间和过程。英语新教材也不另外。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至今仍有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都还在困惑和徘徊中,他们对原统编教材以及自己多年来所编写或积累的教辅资料依依不舍, 加之目前中学体制一般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而初、高中教师的分段教学或分层教学,使得一脉相承,体系连贯,结构合理的初、高中英语新教材在使用上无法实现观念、方法和手段上的衔接,这难免会给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

然而,高中英语新教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它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传统观念,激活了人的思想,引发了教学的改革。新教材中话题、结构、功能的结合,使学生能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既学到了语言文化知识又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更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帮助搞好自己的教学。而这一切,并非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都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这无疑是对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一种鞭策。

当然,新教材也有它的不足。 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而课时数不增反减,这无疑会让教师感到教学相当匆忙,多数教师经常是带着不踏实的感觉结束了一个又一个单元的教学。加之新教材忽视了语法知识的系统归纳,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紊乱,语法框架欠缺。然而这都不是主流,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英语新教材,真正将课改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良之处,扬长避短,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如何才能真正的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呢?

一、正确使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改进阅读教法。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也加大了阅读量,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就更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靠补充课外材料来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更应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种认为现在的英语课时安排,仅能进行精读教学,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训练的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其实正是因为课时有限,我们才更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中的阅读教材部分精泛训练,只有这样,教师教学中的那种紧迫感和对教学效果的不踏实感才能得以解脱。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一是要做到精泛有序,这样可以缓解因平均使力带来的匆忙,也会使教学内容有增无减,从而大大加大了学生的语言实践量;二是要做到让知识在精泛教学中得以系统化, 也就是说,先通过精读材料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随后启发学生使知识系统化,最终让学生在泛读教学中巩固和拓宽所学知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关键。

在当前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能较快领悟到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语言实践作为教师活动的重点,恰当处理精读和泛读的关系,辅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然而,仍有少数教师迟迟不得要领,其中有的教师英语功底太弱,无法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讲明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视,语言实践机会被剥夺,情感得不到激励,智力得不到开发,听说训练只走过场,对话,阅读成统一模式。但最后发现,内容“太多”讲不完,便有了“教学内容太多”的感慨,因此要改变英语教师们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使用新教材,真正体现课改精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迅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依照课标,真正的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使学生喜欢新教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三、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是用好新教材的保障。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使用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一切教学行为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和展开,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学术权威”。教材的大容量安排并非让教师多讲。恰恰相反,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多实践。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和人生的领导者,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平均用力,有的可精读,有的则应泛读。练习应选做,甚至可换掉较为浅显的问题,代之以具开放性、激励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加大学生的活动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语法知识不够系统,是新教材的一大不足,但我们也可以克服。比如在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了初步感知后可及时进行系统归纳,再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和扩展,切不要在几个单元之后才进行总的复习。

14.浅谈中学教育中的数学史教育 篇十四

【指导老师】陶 维 安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正文】 1.引言

数学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数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阐明其历史进程,?揭示其一般规律,它既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

??数学史是中学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美国的中学数学教师证书考试,数学史是两门必修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数学史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功能,挖掘其功能以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数学人才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一个对数学发展历史毫无了解或知之甚少的数学教师,可以说不能算做一个合格的教师。2.数学史在教育中的作用

???现阶段数学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由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计划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决策者,因此教师有责任在其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一些数学史知识的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无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部极好的教材,值得大家研究和应用。2.1运用数学史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说数学史不等于数学故事,但是,数学家或数学界的遗闻轶事,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还富有启发作用。譬如,我国著各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在上中学时,听了他的数学老师沈元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难倒无数数学家的难题后,?其心灵受到了震撼,?点燃了他攀登高峰,?摘取桂冠的热情,?从而他一生醉心于数学,?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再如,十八世纪法国女数学家苏菲姬曼,就是受到阿基米德故事的“煽动”,迷上数学而终生无怨无悔。据说,苏菲童年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发生,为了排遗难耐的孤独和寂寞,遂被数学史学家莫度西亚的《数学史》所记载的阿基米德传奇所吸引。相传,阿基米德正沉醉在一道几何问题时,对已陷城的罗马士兵浑然未觉,就莫名其妙被杀死了。这个悲剧让百无聊赖的苏菲神醉心痴,她想几何学若真有这种魅力,那真的值得探索一番了。于是,她终于走上了数学研究的不归路了。

说故事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个教学情景,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同时,也可利用故事情景引出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或是借故事情节引入要教的数学概念,也可利用故事情节的铺设,呈现给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等。

2.2运用数学史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头绪,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中学数学教材由于受“编排”、“教材特点”等限制。虽有一定系统性,但不可能把知识来龙去脉叙述得十分清楚细致,我们就可以运用数学史上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在教材知识主干上纵横延伸串联,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形成科学系统,这样便于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记忆。例如:当我们讲到黄金割具有美学价值;它给绘画、建筑、音乐都带来美感,因此画家达?芬奇为之命名为“黄金分割”。还可举例说出它在实际中的应用:如现今印制的各种书籍和笔记本的长和宽一般都按黄金分割比来制作,镜框、窗户也如此;独唱演员站在舞台上的黄金分割点时,给人以最适宜的感觉,声音也是如此等等。通过对“黄金分割”本质的的认识理解,形成一条清晰的科学思路,又如,我们在讲到几何中的勾股定理时,定理的证明方法可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历史上的历次证明的方法如面积证法、弦图证法、比例证法等的方法及其发现过程,学生掌握的效果会更好。这样,对学生的知识全面性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使他们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还会了解一些历史等其他科学知识,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及自身的修养有着重要作用。

2.3运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勇于进取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关键。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应用正确方法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科学方法的好教材。数学史中运用数学实验方法获取真知、分辨是非,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定理、原理的史实是我们指导学生学好数学课程的素材。数学史为我们提供了透过数学现象、抓住其本质特征进行科学抽象概括寻找规律的学习研究方法,人们运用这种方法完成了认识的飞跃,?使人们对数学世界的认识不断向纵深扩展。数学科学抽象方法突出表现在运用类比推理、使用科学假说、建立数学模型突出本质特征,运用数学方法表达概念定理等方法,其事例不胜枚举。例如:牛顿和莱布尼兹建立的微积分,就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欧拉运用数数模型的方法成功解决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数学史又是一部记载人类数以千计的数学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数学家,他们的奋斗史是我们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献身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极好教材。数学并非常人所说,是数学符号的游戏,是一张纸一支笔的苦思苦想的体操,数学是战场,充满着刀光剑影的搏击,血火相映的功坚,数学家们废寝忘食、排除万难、奋斗拼搏,数学史上写满了他们悲壮、顽强、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及动人心魄的业绩:希帕苏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哥白尼因发现“日心说”而遭受教会迫害,等等。2.4运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数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充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种世界观的激烈斗争,数学史正是一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科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采取恰当串联篇章、补充史事、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专刊等办法,结合教学内容,讲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斗争,讲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取得的伟大胜利。众所周知,数学概念的形成从“多”与“少”的比较开始,继而出现了“大”与“小”、“整”与“分”,相应就有了“加”与“减”、“乘”与“除”,随之产生了“正”与“负”、“有理”与“无理”、“实”与“虚”、研究了“形”之后,便有了“直”与“曲”、以致发展到“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有穷”与“无穷”、“适应”与“随机”、“精确”与“模糊”等等,一系列互相矛盾的数学状态及其用以刻画的数学术语及其性质的不断产生、更新和融合。这是数学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数学正是在不断的对立、转化、融合、统一的螺旋状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求得加深与发展。从数的概念的产生到今天拥有二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体系,正是数学科学兴旺发达的标志和自立于科学之林的力量所在。

数学史上三次危机的产生与解决,客观上揭示了数学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数学史的一个缩影。当“万物皆数”、“世界万物只能表示为整数或两个整数的比”成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时,正方形边长与对角线长的比却无情地捅破了毕氏学派的神秘面纱,把希帕苏斯丢进大海并不能阻止“无理数”的到来,欧多克斯新的比例理论尽力弥补由此出现的缺陷,使第一次数学危机得以平息和转化,从中告知人们,直觉和经验并不可靠,唯有推理才是判明真假的有力工具。2.5运用数学史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和矗立世界之颠的古代文明,在数学的发展史上,特别是在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有过重大贡献,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领先的。连美国史学家纳贝尔也承认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这些知识进行讲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还能使他们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讲课时,在介绍数学家时要注意介绍中国古代和近代数学家,宣传我国古代科技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的辉煌成就,大力颂扬为祖国为人类科学进步,勇敢攀登、艰苦创业的中国科学家的事迹,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

3.数学史与中学数学结合的几个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化、逻辑化、形式化的学科。正因为此,在许多人的心中,数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实在数学史上有许多“火热的思考”,正是经过这些思考,将数学打造成一门逻辑性极强,高度抽象的学科。正是这些思考将数学的本质完完整整的呈现出来。教师如果将这些内容适时的介绍给学生,将在概念的引入、学生思维的构建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案例

1、无理数

??可以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先介绍它的历史发展。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希帕苏斯在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发现对角线的长度是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新数”,打破了该学派所信奉的“万物皆整数”的信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这件事在数学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因为这一“新数”的发现,希帕苏斯被投入海中处死。那么希帕苏斯所发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问题1: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利用勾股定理很容易算出是?。?问题2:?是一个整数吗? ?问题3:它是一个分数吗?

?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这样从情境入手,步步深入,自然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进入数学教材的知识往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被教材编写者“标准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失去了生气与活力。“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再现数学惊心动魄的发展历程,探索先人的数学思想,缅怀先人为科学面献身的精神,还其天然,恢复其生气。

案例2、函数概念的构建

初中时的函数概念是建立在连续变量的基础上的,还停留在十八世纪人们的认识程度上,这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十八世纪时数学家们对函学概念的大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现在公认的函数概念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给出的。这可能与他第一个引入“函数”一词有关。1673年,他在一篇手稿里首先引入“函数拉丁文(functio)”,并用它来表示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的长度、垂线的长度等,即所有与曲线上的点有关的量。也就是说,莱布尼茨把函数看作是一个几何量,是随着曲线上点的变动而变动的量。由此可见,函数概念引入初期,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为了适应和推动数学的发展,人们对它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扩展,使函数概念逐渐地完整起来。持别地,可以向学生介绍下面两个函数: ?

?

(1)?

?

(2)

(1)可以画出函数图像,(2)根本就画不出图像,是不是函数呢?就从当时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看,可能就得出不是函数的结论。但这这两个函数在数学史上是“有名”的函数。(1)参与了“真函数”与“假函数”的讨论:当时人们将只有一个解析式的称为“真函数”,反之则称为“假函数”,其实已经看到“假函数”也是函数的一种,只是从当时的函数定义来看,还不是函数。很快地随着函数定义的扩充,这一类“假函数”也成为函数中的一员,没有人再对它们的身分产生怀疑了。(2)将“对应”引入函数的定义中,它根本就画不出函数图象,只能从对应的角度考虑,形成了现在高中的函数概念。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而向学生介绍数学史上讨论的全过程,就可以将人类的思考过程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数学概念的形成就象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一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3、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数学中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它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古埃及(早在约公元1700年成书的“纸草算书”中就有记载了)。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我们可以对课本中提出的用“错位相减”法求和进一步思索:为什么要在和式:?的两边同乘以公比q?是否还可以由等比数列及其和的定义、通项公式得出其他求和方法(或更简单的方法)呢?其实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早就给出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他的证明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因为?,利用分比性质,有? 再利用比例性质,有? 即?,由此可得 ? 如将?=?代入上式,即可得到现在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公式。经过再探索,发现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还可用下面的方法得到:(1)因为 ? 所以?(2)因为 ? 所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到效率的问题,应考的问题往往就采用“总结规律式”的方法,这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数学教学中最精彩

上一篇:甜蜜蜜主题下一篇:优秀学生干部学校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