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第八册美术教案

2024-06-22

浙美版第八册美术教案(共6篇)

1.浙美版第八册美术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历史文化,通过欣赏民间木版年画感受中国民间艺术。

2、欣赏民间木版年画的构图、造型、色彩和含义,用漏板的手法制作一幅木版年画。

3、通过欣赏、学习制作,激发起学生对民间文化遗传的热爱,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年画的文化历史,通过欣赏民间木版年画的构图、造型、色彩和含义,用漏板的手法制作一幅木版年画。

教学的难点:用漏板的手法制作一幅构图、造型、色彩和含义独特的民间木版年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的作品。

学生:卡纸1—3张、吹塑纸1—2张、美工刀、剪刀、垫板、水粉颜料、盛水的杯子、毛笔、调色盘、抹布1块、旧报纸4张。

教学过程:

(一)变图片(对比欣赏)课前

1、欣赏各种民间艺术图片(5—10分钟)1)你看到了什么? 2)给你什么感受?

过渡:今天,老师特别的高兴,想在这节课中变魔术,给同学带去快乐,而且老师还会把变出的礼物送给听的认真、坐的最好、表现最棒的学生。课中:

2、对比欣赏(5分钟)

1)问:瞧,老师先变出了什么?(出示很多生活中的图片:有鱼、寿桃、鸡、元宝、老鼠等。)

2)问:又变出了什么?(出示相对应的年画作品)

3)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例如:鱼——“余”,年年有余。学生回答:(1)如果说:“画面里出现了两条鱼。”教师接着问:有什么含义吗?

(2)学生回答:有年年有余的意思。4)教师总结:是的,像这样有一定祝福、吉祥、喜庆含义的画,我们都称为——年画。

(1)问:那你知道年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教师简单介绍:年画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从明朝开始,到清朝的时候发展的最好。)

(2)那最早的年画又是怎么制作,你知道吗?(木版水印制作。)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木版年画》。

(二)变魔术(先教师变,再学生变)

过渡:原来古时候是用木版水印制作年画的,那么今天,我们要用另外的变法来变一幅木版年画,怎么样?

1、教师变:(2分钟)

1)教师准备好底稿,并已经剪刻好图形,快速的印刷,出来了一幅漂亮的木版年画。

过渡:我厉害吧!

2)问:那你知道我是怎么变出来的吗?(出示打乱的步骤图,学生讨论。)3)学生反馈。

2、学生变:(8分钟)

1)问:谁来说说正确的步骤,并来变给大家瞧瞧。

(1)画图:学生快速画一个图案,问:画的是什么?大家觉得好吗?

教师出示其它各种图案,有的图案负形是相连接的,有的是断开的。(2)剪刻:学生剪刻局部,出现了镂空,或者断了。

问:怎么会断了,这个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说明图案的负形要相连接。

(3)印刷:教师沾上又干有厚的颜料让学生印刷,问:为什么?(水分太干)

教师又沾上很湿很薄的颜料让学生印刷,问:有出现什么情况?(水分太湿太薄)

问:那在印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掌握好水分。)

2、教师总结:我们可太厉害了,知道了木版年画的正确步骤,变出了一幅漂亮的木版年画。

(三)边表格(欣赏不同地域的年画,通过表格填写特点)(5分钟)

过渡:我们是变出来了,来看看古时的人们是怎么变的吧!老师变出了一张表格,想请同学们自己欣赏阅读资料,并填写表格。

1、欣赏各种地域的木版年画。1)学生填写表格。

2)从四方面总结: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色彩:绚丽鲜艳;含义:喜庆吉祥。

2、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概括的很好。这就是木版年画的特点。

(四)变作品(欣赏学生作品,学生用漏板版画制作)(12分钟)

过渡:多么美丽又有含义的木版年画啊!古时候的人们会变,我们现在的人们也会变,来看看和我们一样大同学们变出的木版年画。

1、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1)问:你喜欢哪一幅?是什么图案?有什么含义吗?

2)教师总结:他们把版画变的那么美丽又有含义。让我们也来变一变。

2、学生用漏板版画制作木版年画。

1)作业要求:用漏板版画的方法,可以自己也可以小组之间合作完成一幅木版年画。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变用品(用画册的形式展示木版年画作品,以及生活中的书签和贺卡)(5分钟)

过渡:同学们都已经变出了一幅幅木版年画。让我们贴到黑板上,再变一变。

1、展示作品。

1)制作完成的学生把作品贴到老师准备的画册上。

问:老师把你们的木版年画,变出了一本什么?(画册)2)问: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学生评)

你的这幅有什么含义吗?能给你的年画取个好听的名称吗?(学生自评)教师评。

2、与生活结合

1)老师把年画贴到卡纸上,前面加一根丝带,变出了一张书签。2)老师把年画贴到对折的卡纸上,变成了一张漂亮的贺卡。

3、教师总结:聪明的同学一定会在可爱变出更多与生活有联系的年画作品。

(六)变图片(拓展欣赏其它年画)(3分钟)

过渡: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下现代的年画作品吧!

1、欣赏图片。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的变出了那么多有祝福、吉祥、喜庆的木版年画作品,而且把它变成了一本班级画册,送给了老师。课外,你们可以去欣赏更多的木版年画,用漏板版画的方法去制作更多的木版年画,送给你想送的人。

阳明小学 励静

2.浙美版第5册教学反思 篇二

本节课通过了解日常的劳动,激发学生爱劳动的情感,体会五一劳动节的意义。劳动节和劳动人民,对我班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由于水平的局限,使学生不可能了解太多的劳动者和劳动行为,所以,本活动从学生日常活动出发,学生比较熟悉的劳动者,直观地激起他们对劳动者的尊敬和爱劳动的情感,投入力所能及的劳动之中。本课着眼于情感培养和情绪体验,如通过与劳动者对话,观察劳动者的辛劳以及讨论劳动成果与生活的重要关系等,使学生建立爱劳动的情感。

第3课:绿化家园

这节课课题轻松导入,适应时下提倡环保节能的主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这节课让我认识到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就可以了,要有更广泛的内容。在这节课里,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做了一些特别的树,这让课堂气氛的烘托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外,更要准备的是我多方面的指示,这需要我长期的积累。

第4课:立体造型

第5可:《自行车的故事》课后反思

《自行车的故事》这课是浙美版第五册第三单元人与社会第五课的教学内容,上这节课之前就纠结了许久,我很想带孩子出去写生,又想把自行车推进教室,但是考虑到安全因素和教具问题,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些念头,我想还是因为自己怕麻烦的原因吧,以后要改正!后来作画的方式采取了以自行车图片为参照对象,进行线描绘画。在绘画指导的时候,我能预料到孩子对构图存在着问题,所以在孩子画之前让孩子在纸上先画2个合适大小的圆,这样基本能保证自行车不会画得太大或者太小,很好的解决了构图问题。

第6课:四季歌

整堂课层次清楚,节奏快,容量大。尤其是复习巩固四个游戏的设计独具匠心,从拼音到字到词再到句,最后回归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但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还不够到位,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这样一来,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给了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

第12课:图形联想

上了本次课,可是最后的效果却是不同的,一个班能很好的进行图形联想,可是另一个班级却不会想象,很多同学问我该怎么做。其实这是一个学情的问题,每个班级的能力都不一样,如果我都按照一个模式来上,那是死的,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一样针对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不应该只考虑教学任务,虽然这是重点,但是要上好一节课,不只有这些,学生的兴趣,纪律的调控,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影响到课堂。

第14课:《黑白撕贴画》教学反思

3.浙美版第八册美术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自古以来,太空对于人类总是神秘莫测的,人类渴望探索太空的奥秘,却苦于没有方法,直到1961年前苏联的航天员加加林第一次登月成功,终于为人类揭开了太空的神秘面纱。美国也随后实现了多次登月计划。而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泱泱大国,同样热切盼望着在太空中的某个星球上留下中国的国旗,烙下中国人的脚印。2003年10月15日,宇航员杨利伟驾我国自行设计的“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为我国探索太空书写了历史新篇章。

本课以《我驾神舟游太空》为题,通过了解太空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神游太空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及动手创造能力。教材选了杨利伟驾“神州五号”宇宙飞船航行太空的图片及其他飞船、卫星图片等,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亲近科学的情感及了解太空的欲望;另外,教材也选择了一些学生作品,更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创作(可以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灵感,使学生在激情昂扬中想象自己驾神舟游太空的情景。

2.重点、难点。

重点:能绘画或制作出一幅太空遨游图。难点:有创意地进行飞行器的设计。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蜡笔水彩画的工具,分创作组(4人一组),收集太空的有关图片资料(教师)课件、范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太空飞行器的模型等

(一)导入 1.嫦娥奔月的故事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有能力进入太空了,那么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哪一个国家? 3.揭题:今天我们驾神州游太空,来画一画我驾神舟游太空的画面。

板书:我驾神舟游太空

(二)了解我国的航空事业

嫦娥奔月的故事寄托了中国人几百年的飞天梦想,时至今日,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么? 图片解说我国的航空事业。

(三)欣赏图片、归纳、学习画法

1.神秘的太空

(1)说说你对太空的印象(2)生命的摇篮——地球

(3)太阳系(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彗星)2.各式各样的飞船

(1)地球的吸引力很大,需要足够的速度才能离开地球,于是人们发明了——火箭(2)卫星(3)航天飞机

(4)未来的飞行器会是怎样的呢?(飞船欣赏)

(5)那你们心中的飞行器是怎样的呢?(引导说说宇宙飞船的组成部分并简述其设计的注意点)

3.认识宇航服

师:同学的想法真好。我们知道太空和地球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你会穿什么衣服去呢?(生:(师:宇航服

师:什么样的宇航服呢?看,你们觉得和我们平时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呢?(生:

(师:哦,看起来像羽绒服,胖乎乎的,但是它上面有装备各种仪器,还有厚厚的头盔,看起来很重

师:那你们会穿什么样的呢?老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好吗?(生:讨论(师:小结

4.绘画欣赏启发: ①构思:与众不同,富有创意; ②构图:画面饱满,主次分明; ③色彩:涂色均匀,搭配合理。

5.说说你想进行一次怎样的太空遨游 小组讨论 师:我们准备工作差不多了,那该去哪个星球遨游呢?你说(生:(师:火星 师:为什么呢?(生:

(师:哦,想看看火星是不是像火焰山的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的想法真新奇,希望你们在画中展现出来,我们一起来分享。要求画面饱满,色彩适合。

(四)造型、表现、再创造 1.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师:这位同学画得非常好,不仅画面饱满,而且很有想象力。2. 作业展评

(1)自评: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样的一次太空遨游(2)互评: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3)师评:画面的饱满,创造力等 3. 课后拓展

4.浙美版第八册美术教案 篇四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2、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本课生词,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准确,读通。

2、能从关键句入手,根据事情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新朋友见面,按中国人的传统想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

是的,破茧成蝶虽然痛苦,但是,这是一只蝴蝶必须经历的过程。自然界有许多现象看似残酷,但其实却蕴涵着深刻的自然之道。这里的“道”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理,也不是道路,而是指规律,那“自然之道”就是指自然的规律。

(二)、揭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名为《自然之道》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之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自读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不要忘了完成两个任务:(幻灯出示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新词。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交流。

(四)、学习生字新词

好,同学们读了课文后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感受,那屏幕上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屏幕出示)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嘲鸫 返回 海鸥 蠢事 踌躇不前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指读(第一次读后解决“踌躇”读音;第二次读后解决“幼”书写;找双胞胎兄弟“幻”;第二次读后解决“嘲鸫”认识)齐读

(五)、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生字学得这么好,看来大家刚才自读的效果非常不错,老师这里有个填空你能做吗?(出示)

1、一天,我们去()旅游,想()。近黄昏时,我们眼前出现了()的一幕。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紧张的一幕?

(第三自然段):这儿有一个生字“啄”,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的谁能来说?(中间一点不能落)教师范写。通过表演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看来,同学们 对这只小海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谁愿意带着兴趣来读一读这段话呢?

指读,齐读。

2、因为我们看到了这紧张的一幕,所以我们——(出示)我们()

3、然而,接下来小海龟们的行动却让我们感到极为震惊。课文中如何描写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第五自然段)结合图片与表演理解“鱼贯而出”

同学们理解得这么到位,相信肯定也能读得很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读?指读,齐读。

4、海龟们出现在沙滩上了,这时候,黄昏的沙滩上又出现了()的情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画面(幻灯出示课文插图)假如你就是这旅游团中的一员,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交流)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生动,惟妙惟肖,那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谁来读?

(课文第六自然段)指读,小组比赛读

5、面对这样的局面,虽然我们(),但是心里仍然感到(),最后,向导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悲叹。向导如何悲叹?

指读,男女生读。

6、小结:同学们发现了吗?其实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六)、练习巩固

同学们这么厉害,相信接下来的一组练习同样不会难倒大家。(出示练习)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筑()孵化 欲出()止()无其事 阳光明()无()无拦 响()云霄

2、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反馈,校对,朗读。

向导为什么要发出悲叹,他们的行为为什么会对海龟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这中间究竟蕴涵着什么自然之道,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探究。

六 教学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起因 经过 结果

5.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 篇五

3.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4.用泥造型 5.用纸造型 6.盛唐气象 7.文艺复兴三杰

城市雕塑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过程

1.创建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教材第2~3页上的范例及在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①你对哪一张图片感兴趣?为什么?(提示:可以从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等方面加以引导。)②现实生活中的雕塑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③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2)点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分析讨论,激发创意。

(1)师生讨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色彩?达到什么功能?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2)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可见的城市雕塑作品,说说各自印象最深的城雕作品并谈其理由。(通过要求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思考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了解到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发展趋势及设计方法。)

3.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经典城雕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雕塑作品富有亲和力?哪些雕塑作品是象征性的,哪些是追求和环境相协调或具有互补性质的?雕塑设计和建筑的关系是截然的吗?

(2)通过实例来分析艺术设计规律,说明艺术设计不能脱离生活这条原则,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4.表达感受,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教师补充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

5.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有关城市雕塑的知识,结合自己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城市雕塑作品资料,并对其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鲁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1)教师放映录象《鲁迅》,让学生感性认知鲁迅的形象。(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感受和评价。

(3)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学生在课前准备扮演的形象在这里进行展示。2.加深理解,提升内容。

(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艺术家们创作的鲁迅形象,提问:这些作品中哪个最能体现鲁迅的精神与相貌特征?(提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用美术语言加以分析、理解。)

(2)教师归纳各艺术形象特征,指出美术作品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突出表现形象的精神内涵,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已展示的鲁迅形象及以前语文课中对鲁迅的描述,概括地谈一谈鲁迅的特征与气质。

(4)课件再次展示鲁迅形象,用图例解释表现鲁迅的各种艺术手法,进一步加强对鲁迅精神、气质的理解。3.理解分析,学会评述。

(1)教师提问: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2)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艺术形象。

请学生分小组具体介绍自己欣赏的艺术形象,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创作做好铺垫。4.巩固新知,课外拓展。

(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2)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资料或制作幻灯片,也可以制作有关鲁迅的简报及撰写文稿,采用粘贴形式把有关鲁迅的图片及作品在学校画廊里举行一次展览。

(3)尝试临摹鲁迅或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会鲁迅的精神内涵。

鲁迅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作业展示,复习旧知。

(1)学生展示介绍鲁迅的研究报告。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小组报告做展示(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鲁迅的身平及内容等),并随后展示学生收集的各种相关鲁迅的艺术形象。

(2)学生再次阐述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2.讲授新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鲁迅笔下作品,分析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版画、漫画等。

(2)教师总结,指出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而在版画艺术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展示鲁迅为自己的书籍所做的木刻版画作品。

(3)出示鲁迅参与木刻讲习班、座谈会等活动的图片。说明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关系。

(4)提问:同学们是否也想尝试一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后,介绍木刻的过程。3.深入刻画,激发创意。

(1)请学生说说课本上的鲁迅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形象模仿着画下来。

(2)教师总结,采用雕、刻的主要表现形式,体会刚才观看的木刻技法。课件再次展示刚才的技法过程,让学生学习技法。欣赏图例《孔乙己》,学生情境感知,让他们评述作品的艺术造型。请学生穿上旧长衫,上来表演孔乙己的神态,激发学习兴趣。4.临摹练习,提升难度。

(1)在刚才临摹的艺术形象上,进行仔细刻画,并转印到材料(如肥皂)上,进行雕刻,或者为某部鲁迅作品中的情景设计一个插图。(2)课件放一段轻音乐,教师巡回指导。5.课内延伸,课外拓展。

(1)课件展示鲁迅的美术作品。总结:鲁迅虽然不是美术家,但他与美术有较深渊源。课件展示《祝福》、《孔乙己》等影视片。

(2)请学生课外寻找相关的资料,思考电影、戏剧与美术的关系,制作相关的研究性报告,为下节课做铺垫;让学生寻找相关内容的资料图片,与学生作业一起进行展示。

鲁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作业巡展,巩固旧知。

(1)把上节课的优秀学生作业在课堂内做展示,在上课前布置好展览,并请学生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业。

(2)将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自己评述作品的特点及制作体会。在评述中,再次检验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3)播放《祝福》、《孔乙己》等影像,请学生说明电影、戏剧与美术的关系,为知识拓展打基础。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展示《鲁迅故居》的片段,教师引语:今天我们去绍兴参观一下鲁迅故居。

(2)在观赏的过程中,播放到某个场景时,请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两个——三个场景,让事先准备好的小组演示,如《孔乙己》、《阿Q》等,并让学生说说课本剧有哪些要素。3.研究学习,加深印象。

(1)各组展示研究的报告,介绍鲁迅的身平事迹或展示介绍鲁迅的网站。(2)学生陈述,教师同时展示课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鲁迅相关的资料图片及网站。

4.实际应用,形成体系。

(1)教师提问:我们了解了鲁迅的身平,理解了鲁迅的精神,学会了相关的美术知识,我们能为纪念鲁迅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制作纪念网站、表演课本剧等。教师适当引导,注重实用性。

(2)用课件图例展示学生分组制作的网站、插图等,穿插教师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请小组派代表评述各自的内容,推选最佳小组。5.课外拓展,作业展示。

(1)针对学生最后设计完成的各种美术作品,进行一次从“纪念鲁迅”为主题的展览会,要求课代表协调各组作品,在教室的黑板展示。同时将内容放置到网上,制作一个以“民族魂”为主题的网站。

(2)举办鲁迅作品课本剧表演大赛,通过比赛,进一步升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掌握课本剧表演的要素。

用纸造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造型作品的欣赏、评述、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设计特色,以及纸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初步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技法:切挖、折叠、卷曲、接插等。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汲取有用信息,增强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培养他们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纸造型的基础知识,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难点: 在欣赏、评述与设计练习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纸造型的形式美感,在学生作品中体现个性化风格。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引导,新课导入。

纸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文具了,它们静静地躺在文具店的货架上,是那么的不起眼!可你知道吗?纸在有心人的手中,能变幻出很多精致奇妙的作品呢!

接下来,老师带同学们去看看纸艺的世界,好吗?

2.自主探究,新课展开。

(1)感受纸造型的形式美。

①课件展示,作品欣赏。(配背景音乐)

提出问题:你了解纸造型吗?你曾接触过纸造型吗?作品的哪些地方紧紧地吸引了你的眼球?你能感受这些作品的特点吗?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拿出来共享,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②教师引导并归纳:a.纸的来源,纸造型的历史。b.纸造型在世界各国的发展。c.纸造型中的形式美法则。

(2)表现纸造型的形式美。

①课件展示课本范例,并引导欣赏。

提出问题:a.你喜欢这些作品吗?为什么?b.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造型特点吗?

(提示:造型、组合、构成、色彩、肌理„„)

②学生自主探究,并分组汇报。

③教师引导,并结合欣赏范例,介绍纸造型的不同形式及表现方法。

(3)观察体验,欣赏评析。

①课件展示典型作品,观察体验。

提出问题:a.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b.你了解作者的设计思路吗?c.你领会作品的情感表述吗?你能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吗?

②小组讨论,自主研究。

③教师归纳、引导。对课本第22下图范例进行评述:作品通过切割、弯曲成形,使线条通透与交错,视觉上产生丰富而优美的空间构成形式。顶部细小轻盈的线条与底部宽厚的支撑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3.拓展思路,表达评论。

从这节课欣赏的作品中,选一件你最喜欢的,尝试写60字左右的小评论。

4.作业展示,体验成功。

把优秀评论在全班展示,同学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评出“最佳评论家”。

5.教师小结。

愉快的一节课快结束了,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地展现了自我,希望这节课能给你带来美的享受,并留给你们一些思索或借鉴。

用纸造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造型作品的欣赏、评述、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设计特色,以及纸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初步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技法:切挖、折叠、卷曲、接插等。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汲取有用信息,增强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培养他们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纸造型的基础知识,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难点: 在欣赏、评述与设计练习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纸造型的形式美感,在学生作品中体现个性化风格。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出示课件:校园雕塑。

提问:你喜欢这些雕塑吗?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除了这些材料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现?用纸能做吗?你了解纸造型的种类吗?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归纳引导:

①纸造型的适应性。②纸造型的种类。

2.引导探究。

(1)课件展示作品。

提问:知道浮雕和圆雕的差异吗?纸造型可以用哪些表现方法?借助什么工具?立体构成和纸造型的关系?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研究探讨制作方法,并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拿出来共享。

①制作中有什么困难?②如何使折痕又直又挺。

(3)代表汇报小组成果。

(4)教师归纳并小结。①浮雕圆雕的异同点。②圆雕的基本造型手法。(教师在视频转换器上边讲边示范。)

3.尝试设计。

假设你现在是一位知名的艺术设计师,我要求你为我们学校实验楼的空地上设计一件圆雕作品,美化我们的校园。接到这个业务,你将如何展开工作呢?

提示:①设计方法:构思、构图、选材、制作。②小组分工,各尽所能。③学生可用电脑表达自己的创意,还可以配以光、色、背景等。可以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完善各项设计要素,这样在制作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4.成果展示。

优秀作品展评:自评、互评、师评。

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色彩奖。

5.课后思考。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学到了„„

欣喜的发现„„

我终于明白„„

我开始思考„„

用纸造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造型作品的欣赏、评述、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设计特色,以及纸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初步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技法:切挖、折叠、卷曲、接插等。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汲取有用信息,增强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培养他们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纸造型的基础知识,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难点: 在欣赏、评述与设计练习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纸造型的形式美感,在学生作品中体现个性化风格。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播放音乐:《百鸟朝凤》

提问:①同学们从刚才悦耳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②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 ③花草虫鸟除了用绘画的方法外,还可以有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④你能用前两节课学到的纸造型知识来表现花鸟吗?

学生小组讨论,利用收集材料,汲取有用信息,进行处理、整合。

2.欣赏。

(1)出示课件:①这幅以花鸟为题材的纸浮雕作品,你能用简短的篇幅,对它进行评述吗?② 你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投入吗?

(2)学生讨论:每组派同学代表发言。

(3)老师小结评述:作者准确地抓住花鸟的特征和神态,并用细腻的造型、清新的色彩,表现了自然与生命。从作品中能看出作者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拜自然为师的态度。

(4)德育渗透: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不热爱生活,不热爱自然,怎么会创作出如此生动的形象?

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3.设计制作。

你能用前几节课学到的技法,用纸浮雕形式创作一幅花鸟作品吗?

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就是一个艺术设计公司,确定经理(全盘负责)、总策划(构思)、总技术(绘制)、总制作(具体加工)、总后勤(提供工具、材料),给公司取个响当当的名号,发挥团队精神,拿出优异作品,打响公司品牌。

4.学生作品展示、评析。

5.教师归纳小结

用泥造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感受泥土材料原始天然的独特质感,熟悉泥土的性能,体验泥塑造型生动细腻的表现力。

3.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大胆生动地制作出自己的泥塑造型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泥塑造型的形体语言,掌握空间造型的规律,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对比欣赏。

(1)同时出示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如古希腊群雕《拉奥孔》和画家格列柯的绘画作品《拉奥孔》,或是吕德的浮雕作品《马赛曲》和德拉克洛瓦的绘画《自由引导人民》作对比欣赏。

(2)教师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雕塑作品与绘画作品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3)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总结出雕塑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就在于雕塑三维实体的造型特点。

2.结合教材图例,对古今中外雕塑代表作品进行有重点的介绍与赏析。

(1)静穆的古埃及雕塑,古典的希腊雕塑,流派众多的西方现代雕塑。

(2)中国古代雕塑,如:原始彩陶泥塑、汉代说唱俑、宗教泥塑造像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代雕塑家精湛的技艺和伟大的艺术想象力。

3.雕塑使用的材料与手段。

(1)雕塑运用的是可塑的、可雕的材料,如:泥土、石头、木材、金属等。

(2)材料决定了手段,简介各种雕塑手段的区别与联系,如:雕、塑、刻、铸、焊等。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材料作为雕塑创作的媒介和手段,因此无论雕塑大小,都会对空间具有实际意义的占有与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雕塑的本质所在。

4.在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对比中,引出泥是雕塑造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材料。

(1)泥塑本身就是雕塑作品的一种材质形式。

(2)许多雕塑作品是在泥塑的基础上翻制成其它各种材质的。

(3)泥塑作为雕塑创作的重要基础,是雕塑艺术家们的必修课程。

5.欣赏分析泥塑作品。

(1)《齐白石胸像》是雕塑家张充仁对齐白石老人的艺术气质与精神气韵的传神写照。

(2)《四爷、四奶奶》,陶土的天然的质感与简约的造型暗含了这对土生土长的北方老人的纯朴、善良、乐观本性。

(3)《吹糖人》为天津“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所作,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民间工艺品小巧、精致、细腻的作品美感,带有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它们都是用泥作为材质的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凹凸变化,方或圆、钝或锐、光洁或粗糙、流畅或滞缓等因素却各有不同。再通过泥塑作品与玉石雕塑、金属雕塑的比较,得出用泥塑手法造型具有生动、细腻、丰富的特点。

6.总结。

泥土是雕塑艺术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泥塑作品中生动自然的创作痕迹,可以消除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隔阂,更容易感受到作品的审美追求与思想内涵。

7.回顾、评价,并布置下一课时的课前准备。

用泥造型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感受泥土材料原始天然的独特质感,熟悉泥土的性能,体验泥塑造型生动细腻的表现力。

3.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大胆生动地制作出自己的泥塑造型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泥塑造型的形体语言,掌握空间造型的规律,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过程

1.熟悉泥土,体验泥性。

(1)出示泥土,讲述泥土的来历或取土的经过,增强亲切感。对选择泥土的条件作简单说明:要求色泽统一、无杂质、含沙量少、质地细腻、粘性强,泥的软硬程度要适中,太硬塑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泥块之间不易粘连,太软,泥土粘手,可塑性就不强。

(2)简介泥塑工具:手是最好的“泥塑工具”,有些造型必须使用工具,出示泥塑工具(可自制)。

(3)让学生对泥土揉一揉、团一团、掂一掂重量,取一小块泥捏一捏、搓一搓,并要求学生说说对泥土的认识与感受。

2.指出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方体、球体、锥体等基本体块是构成各类复杂形体的基础。

(1)学生用手把整个泥团逐渐演变成各种基本形体,与同桌同学交流演变的过程:是从什么形体变成什么形体的。

(2)每位学生把自己的泥土分成几大块,做出几个基本形体的“变体”。

3.合作完成形体组合,制作立体小造型。

(1)同桌之间合作,把各自的基本形体的“变体”集中起来加以组合粘接。

(2)对已完成的造型进行重组、延展、切挖等各种尝试,并提示学生注意虚实空间的穿插与变化。

(3)对最后确定的造型进行相互评价与展示。

4.依形想象,循泥造型。

(1)把立体小造型随意稍作变形,不断变化放置角度,学生根据泥团形状进行大胆想象,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哪一个角度最像什么。

(2)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一泥团进行想象。教师示范泥塑的各种基本技法,边讲解边示范捏、卷、刻、贴、粘、连、挖等泥塑手法。

①强化某种物象的基本形。

②深入刻画,注意保留最初最生动的印象。

③装饰与修改。

④完成泥塑作品。

(3)作品欣赏,选择原始时代较为生动简练、有趣的雕塑造型给学生以启发。

(4)创作性练习,学生根据已有的想象,按难易程度分层次完成练习,教师提示泥塑的形体语言。

(5)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交流创作的心得。

5.课后延伸:根据需要,可以等泥塑干后给作品着色,使它更具有趣味性和欣赏性。

用泥造型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感受泥土材料原始天然的独特质感,熟悉泥土的性能,体验泥塑造型生动细腻的表现力。

3.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大胆生动地制作出自己的泥塑造型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泥塑造型的形体语言,掌握空间造型的规律,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过程

1.给学生欣赏国内外一些经典的人物造型泥塑作品,用这些泥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泥塑头像,为同桌同学泥塑头像。

(1)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对方的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

(2)扎骨架。一个好的骨架本身就是一件雕塑,它确定了雕塑整体的比例和动态,并且骨架对雕塑能否顺利完成和最后的保存都非常重要。

(3)上大泥。引导学生观察同桌同学的基本头型和脸型特征,从整体上接近同桌同学的外部特征。

(4)定大形。人物头像造型复杂,但塑造时仍然可以用形体组合加以概括。

(5)深入刻画。把握同桌同学的五官特征,对某些体现个性的地方可以略加夸张。

(6)修改完成泥塑头像作品。

3.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塑造时的感受和体会,评价各自作品对人物外形特征、性格特征的捕捉程度。并根据交流结果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作品。

4.人物动态造型泥塑,根据头像泥塑学习的经验创作一个有简单的人物动态泥塑作品,可以添加适当的道具,把完成的作品摆在一起,组成一个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群体”。

5.评价。学生自我讲述创作的过程与感受,同学之间从生动、有趣以及表现的情节性等方面相互评价。

6.作品汇报,总结展览。

盛唐气象

一、教学目标

1.逐渐形成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唐朝多元艺术文化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唐朝文化的艺术特色,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难点:理解唐朝丰富历史文化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⑴录像展示唐朝艺术,包括雕塑、绘画、书法、工艺、建筑作品,配以我国古典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感受唐朝艺术的博大精深。

⑵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唐朝艺术形式都有哪些特点?与现代艺术有什么不同?唐代由于各民族交往频繁,中外交流也多,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渗入中原,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

2.深入教学。

⑴作品赏析唐朝雕塑艺术。教师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昭陵六骏”,并展示局部,讲解“昭陵六骏”的历史典故,提示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教师总结并简要分析其它雕塑作品。

⑵作品赏析《步辇图》。教师首先讲解唐朝政治、社会背景,录像演示《步辇图》作品,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并讲解作品,反映出当时唐朝作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风范,表现出了当时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盛况。

录像放映《虢国夫人游春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的宫廷生活。

⑶展示颜真卿、怀素书法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字体结构、意境方面分析。

⑷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唐朝工艺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重点演示、讲解“唐三彩”工艺,从“唐三彩”的色彩特点到制作程序逐一进行分析,说明唐朝工艺在中国古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地位。

⑸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展示唐朝建筑图片,用效果图、全景图的方法演示。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唐朝强大的国力,其艺术风貌也显示出恢弘、博大、朴质,同时还体现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时代精神。

提示学生分析、比较唐朝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不同之处。

3.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欣赏有关唐朝盛期的艺术作品,并根据雕塑、绘画、书法、工艺、建筑五个方面总结其艺术特点。

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欣赏、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欣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做简短的评述。

难点: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的奇葩,要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来分析,涉及面较广。由于学生年龄、知识面的局限,对作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多作一些指引和辅导。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展示各自准备的剪纸及其相关的图片、资料等,相互交流评述。2.剪纸基本知识的学习。

(1)剪纸的种类(单色、彩色或阴刻、阳刻)。(2)制作剪纸的工具材料以及基本步骤。3.教师介绍剪纸的历史与发展过程。

(1)剪纸的起源——商代的刻花装饰品。(2)剪纸发展——成熟于汉、南北朝。(3)剪纸艺术的繁盛——清朝中期。

4.提问: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标准,如何来鉴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呢?

(1)刀味与纸感: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必须具备剪纸艺术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2)情趣感与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中的形象应具有生活的情趣和造型的装饰性。

5.介绍剪纸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学生分组讨论,评述南北方剪纸的不同,在哪方面最吸引你。

6.引导欣赏陕西剪纸艺术家库淑兰的作品《剪花娘子》。品味剪纸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寓意和人文特色,了解剪纸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7.欣赏评述,加强体验。

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请学生观赏、分组讨论、评述。8.教师小结。

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欣赏、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欣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做简短的评述。

难点: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的奇葩,要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来分析,涉及面较广。由于学生年龄、知识面的局限,对作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多作一些指引和辅导。

三、教学过程

1.学生欣赏教材范例,分析民间艺术家采用什么材料?(布、泥、草、木„„)运用什么方法(剪、刻、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

除了剪纸艺术,说说你了解的其他种类的民间艺术和特点。2.欣赏同学制作的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思和制作技巧。(学生分析,教师补充归纳。)

3.学生实践。要求创作或临摹民间工艺作品。(建议学生采用剪纸的形式。)4.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或临摹作品,给予鼓励。5.学生交流作品,可自评,互评。6.教师小结。

文艺复兴三杰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方面探索作品的特点。

2.使学生能够从美术史的角度,从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意义。

3.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同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相比较,找出其不同及共同之处。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作品的欣赏。

难点: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⑴录像展示达·芬奇作品,请学生欣赏画面,然后教师对作者进行生平介绍。

录像展示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作品,展示作者简介,使学生对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作品有较全面的了解。

⑵通过互联网欣赏文艺复兴三杰的相关作品,教师讲解三杰在艺术上的杰出贡献,分析其历史意义。

2.深入教学。

⑴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首先从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知识,重点讲解《蒙娜丽莎》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提示学生要从画面构图、透视和人物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欣赏。

详细介绍达·芬奇个人资料,包括他在绘画、解剖、数学等方面的成就及其贡献。

⑵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展示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首先,引导学生从作品形式上分析他的艺术特色。然后,教师介绍米开朗基罗的个人经历和他在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建筑师和诗人。《创世纪》是他的杰作,作品通过录像或多媒体展示,局部放大,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技法。

请学生思考雕塑与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教师做出总结。

⑶ 录像展示拉斐尔的作品。

拉斐尔以圣母画像最为著名。录像展示《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教师从画面构图、色彩、空间透视、人物表情和动态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表现的宗教题材作品与以前的作品有何不同?为什么?

⒊ 布置作业。

6.浙美版第八册美术教案 篇六

16、剪影

教学领域: 综合·探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光影的魅力,了解剪影的概念和基本技巧。

2.通过对剪影作品的欣赏,认识剪影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并对掌握物体特征形成基本概念。

3.在感受光影趣味,体验剪影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对生活元素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抓住剪影对象特征先画再剪下来。教学难点:

学会合理布局剪影图案,并完整地剪刻出来。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黑色卡纸、双面胶等。(教师)PPT课件、范作、示范用纸、剪刀等。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动物连连看”的游戏,看看你们谁能最快时间把它完成。(2)请一位同学连一连,并模仿其中公鸡的动态。(3)用手电筒照射该同学,问:在墙壁上你们看到了什么?(4)揭示课题: 《剪影》。

(5)教师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剪影呢?

(设计意图:挖掘生活,通过游戏环节创设具有新异感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2.欣赏。

教师提问:以上这些中国历史的文化瑰宝与剪影有什么不同吗?

岩画,历史最悠久,是我们的祖先用以记录生活而创造出来的、刻画在岩壁上的图案。这是画像砖拓印画,这个历史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朝去呢!

皮影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最早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属于“傀儡艺术”。

2017.3.1 最新版

剪纸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吧,它是一种镂空艺术,可以用剪刀或刻刀进行创作呢!

(设计意图:为学生介绍各种中国传统的艺术精华,并比较得出剪影的特点。)3.比较。

教师提问:这此岩画、画像砖拓印画、皮影和民间剪纸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那么它们与剪影的不同点在哪里呢?

教师小结:剪影与其他作品的不同,关键在于它是重点抓型,不太注重细节。

请同学们欣一些动物影剪作品。

教师提问:你们看见了哪些小动物呢?

(蜗牛、刺猬、公鸡、毛功、,猪、水牛、猴子、麻雀、老鹰等。)

为什么你会说这是蜗牛呢?它哪里像蜗牛啊?

为什么你会说这个是老鹰呢?它有什么特征吗?

教师提问:那么多可爱的小家伙,你们最喜欢谁啊?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用剪刀从纸上剪出那个最喜欢的动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积累创作素材,初步体验剪的乐趣。)4.分析。

教师:同学们,让你剪好的动物跳到我们桌上来吧。

挑选其中某些学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提问:这几件作品剪得好吗?好(或者不好)在哪里呢?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再问:如果想要剪得更加像,你们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为了让剪出的影子和原形更加像,我们可以在剪之前把对象画在纸上,或者把对象贴在我们的纸上,再来动剪刀。

(设计意图:分析讨论第一次创作失败的原因。)5.再创。(l)出示创作要求。(2)教师巡视,给予指点。6.展示。

(1)学生展示作品,自述作品名称及内容,并互评作品。(2)教师总评学生作品,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科级干部个人事项报告下一篇:父母学堂授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