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精选9篇)
1.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 篇一
内控提升品质
合规创造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进步,银行业务显现多元化的趋势,但近年来银行内部引发了许多案件,原因在于内控措施不完善,内部人员利用内控的漏洞实施了犯罪行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干扰了我国的经济秩序,于是加强银行的内控建设,防范内部人员的职务犯罪,成为了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进步,银行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近年来,由银行内部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 从案件的发生过程看,在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漏洞。由此,加强银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又被提到新的高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事中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更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制度建设要跟上业务发展要求,防止出现空档。任何新业务的推出要体现“内控优先”原则。坚持实行制度在先、学习紧随其后、业务最后开办的模式,根据“授权有限、相互牵制”的原则,按照全面、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要求,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四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完善的内控管理监督体系要从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来切实防范风险。一是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内控监督机构人员应由熟悉业务、有责任心、作风正派的人员构成。在形式和实质上必须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内控监督机构应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及反馈,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检查覆盖率和检查频率,至少要涵盖主要业务和重要风险点。二是加大对内控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针对各类案件正在朝向发案数量基层多、内外勾结作案多、作案手法方式多等特点,要在持续抓好常规检查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特别要加大对重点环节、重要事项的监督检查,如授权管理、抹账管理、挂失管理、印押证管理、对账管理、印鉴卡管理、库房管理等主要风险环节。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监控手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为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新的武器。通过软件开发,将内部控制的一些规定编入程序,由软件
程序进行控制,可以起到人控、物控控不了的作用。如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监管系统防范风险作用,可加强对交易、账户、资金流向的异常情况联动监测。通过对重要岗位实施电视监控和录像,可提高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的意识。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内控文化
当前,由于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少数员工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错位。银行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更应高度关注此类变化。一是要加强员工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在押服刑人员对员工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触动职工心灵。二是通过开展谈心及座谈会的活动,对员工实行主人翁教育,促使员工树立合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控执行中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执行,真正达到强根固本的目的。三是要加强内控执行力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传导要畅通,上级行下发的一些制度、办法,要第一时间传达到员工,而且要及时组织培训;另一方面规章制度贯彻落实要到位,不能出现执行层层递减的现象。四是加强重要岗位人员管理。对于重要岗位人员要严格履行排查制,不能为应付检查而走过场、流于形式,对思想、行为、周边环境发生异常的员工要密切予以关注,关键时候可采取一对一的帮助,要尽可能地将错误的思想苗头掐死在萌芽状态,同时,对重要岗位要切实执行岗位轮换制和强制休假制。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在银行管理中,除有效风险管理外,还有一个重点,便是有效激励管理。从对基层行和网点的调查情况来看,支行对网点、网点对柜员的工作考核基本上都与营销指标挂钩,对内控管理则普遍实行倒扣制,管理的效果未能在收入上体现出来,网点负责人、员工工作重心均放在经营方面,对管理工作往往满足于不出经济案件,从而导致违反制度、违章操作现象屡查屡犯。因此要在全行树立“管理出效益”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激励机制。一是要健全内控管理激励机制。可将基层行绩效收入一定比例与内控管理挂钩,上级行组建风险管理考核小组,每季组织对各支行内控管理状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行行长经营目标考核。二是要建立内控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上级行内控评价标准等内控管理规定,结合主要业务风险点,建立市行、支行、网点三层内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和扣分标准,保证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建立违规必纠的处罚机制。建立对事不对人的处罚标准,在同一支行内实行统一标准。防止重检查轻整改,必须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对于违反规定的要坚决按标准处罚,对屡查屡犯的应从重处罚,同时给予通报批评。
2.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 篇二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新巴塞尔协议把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的不力或过失, 人员或系统问题和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将法律风险包含在内, 但排除了策略风险和信誉风险。这个定义有以下几个特点:关注内部操作, 内部操作常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 银行能够也应该对其施加影响;重视概念中的过程导向;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人员失误不包括由于个人利益和知识不足的失误;外部事件是指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 技术设施的缺陷, 以及法律、税收和监管方面的变化;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银监会就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巴塞尔委员会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即:内部程序问题, 人员系统问题和外部事件。
二、操作风险形成原因
(一) 从执行制度上看
许多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没有制度或制度本身有问题, 而恰恰在于执行中出现了偏差, 执行细节出了问题, 虽然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内控管理, 但在执行和落实的细节上不到位, 主要是不能严格按制度和流程要求执行, 而是随意按自己的习惯、信任、经验或按他人要求省略程序操作, 对操作规程、制度理解不够, 在个人利益或人情关系有意回避制度执行。对基础支持工作未能及时到位, 管理理念比较陈旧, 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风险管理变化的需要, 政策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 有的虽未形成案件或造成经济损失, 但不等于没有风险。
(二) 从业务学习上看
虽然各银行不断地组织学习培训, 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强, 涉及到具体业务时办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特别对新业务、新制度的学习不到位, 对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理解不透。如:新上线的电脑系统, 创新产品业务推出等, 由于业务水平欠缺、对制度理解不准确, 法律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意识差, 自我约束能力不够, 导致业务发展潜藏很多风险隐患。
(三) 从科技和业务创新上看
创新产品种类和服务手段,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不断提升业务品种, 先进科技手段的不断运用, 在给银行工作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的风险。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转型,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 极大提高和创新了银行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同时也不断产生和引发金融科技风险, 系统失灵或崩溃产生的风险, 操作人员误操作、违规越权操作和故意非法入侵的风险, 系统外部入侵的风险, 对银行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 从查处力度上看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风险管理, 特别是操作风管理方面加大了检查力度, 但还存在检查不到位, 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由于业务的不断发展, 业务品种的不断创新, 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和不够科学的管理方法, 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在检查中发现, 有轻视日常检查现象, 对已经多次提出的同样问题不重视, 屡查屡犯, 往往是金融事件发生后, 才回头去关注操作风险, 这样重视对已发生的风险采取事后处罚, 使银行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因而不能产生有力的警示作用, 削弱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 直至案件发生。
三、国内外操作风险吸取教训
从国内外操作风险案例中吸取教训:巴林银行交易员李森私自开立账户隐瞒投机日经指数期货亏损。管理松懈, 有章不循;大和银行交易员井口俊英未经授权的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的交易形成损失, 缺乏制衡, 授权无度;三井住友银行交易员滨中泰男期货交易造成亏损, 违规操作, 忽视管理;开平支行交易及管理人员余振东等人盗用联行资金等方式造成银行损失, 超权越权, 监控失灵。以上案例银行的惨重损失, 不是一人所为, 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内部管理失控的机构所致。从这些案例的发生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 使我们清醒的看到, 要从松散的内控管理中吸取教训, 经常进行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四、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的建议
(一) 完善文化制度建设,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1. 培养思想道德教育及责任意识, 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 促进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形成。2.谨慎操作, 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 尤其是针对新推出的业务, 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 做到内部控制有章可循, 总结新经验, 提出新措施。3.加强管理, 对相关文件、规章制度、各种资料的整理, 确保其延续性和连接性, 要力求完善, 从基础管理方面做实做细, 确保操作流程完善合规、制度执行传导及时到位, 增强对操作风险的预防预控能力, 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完善制度, 促进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 加强内部监控和检查
内部监控和检查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1.商业银行的内部监控是对制度、流程、职责本身的科学性有效的审核, 对不符合要求, 有可能存在操作风险隐患的漏洞、缺陷、薄弱环节, 及时向有关业务部门提出整改要求、督促其尽快修改完善。2.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同时要考虑外部客观因素和外部控制机制的引入,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新体系, 减少和化解风险, 确保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快速发展。3.商业银行内部检查中要以突出检查重点、提高检查效率、注重检查实效为原则。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检查, 而是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 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检查出的问题, 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 及时整改, 并对实际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归纳总结被检查机构的突出风险, 分析控制业务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形成专题报告, 提高问题的整改落实效率, 建立一支风险意识强的干部员工队伍。
(三) 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和控制
1. 商业银行紧紧围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发展战略要求
结合本行的操作风险防控措施, 利用现代管理工具, 提高风险防范手段的技术含量,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2.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国际金融界经验, 把操作风险归纳具体的要求, 作为主要方面, 定期审查操作风险战略, 建立有效的管理框架。对操作风险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 有效地管理操作风险的全过程, 及时了解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执行过程是否按照计定的方针政策行事, 使监管者了解政策方针落实的进展情况, 使参与者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暴露及其操作风险管理质量进行评估, 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避免和减少损失。
(四) 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为了有效地控制银行操作风险, 可以使用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对操作风险提前识别与预警, 对现有信息系统管理要充分利用, 加强和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1.对于超过正常范围以及变化趋势异常的指标进行预警, 并查找诱发指标异常变化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能从根本上化解风险。2.风险预警体系根据金融风险的历史数据和银行监管经验, 设置了蓝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银行监管部门通过获取相应的预警信号, 对相关人员发生风险的大小给以直接警示, 有利于早期发现问题, 启动风险管理应急预案, 及时采取缓释行动以防止重大操作损失或危机事件的发生。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是:完善文化制度建设,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监控和检查;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和控制;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建设,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1]严淑颖, 毛文彬.商业银行须加强操作风险防范[N].上海金融报, 2008-06-13.
[2]王偲桐, 徐明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银行家, 2009 (12) .
[3]李玮.谈如何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J].理论研究, 2010 (3) .
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 篇三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由于财务风险防控对我国现代商业银行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对财务风险的有效防控也就成为了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在财务风险防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日益显著。这不仅为提升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工作总体水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进一步规范市场、提升国民经济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当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后续执行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缺乏正确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相关执行工作想要得到实际成效的大力提升就离不开正确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应该为商业银行内部最高管理者和经营者所重视,更应该被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所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虽然许多管理人员也了解到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但仍未能将内部控制的正确意识进行有效树立。许多时候,内部控制只是作为一种口号挂在墙上而非实际工作指导力量存在,这种管理意识无益于真正发挥内控工作实际作用。与此同时,许多领导人员及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也未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具体执行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无法在管理工作中找到切入口,无法有效发挥内控制度的实际作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仅在于思想上的不够重视。更重要的原因是管理与实际的严重脱节。
2.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较弱
不论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是财务风险有效防控都离不开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大力加强所谓的内部控制湿度建设及财务风险防控的同时却未能将会计基础工作作为改革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会计基础工作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及规范,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未能大力加强,让许多不符合国家基本能力要求的工作人员混迹于财会工作队伍当中,许多工作人员不仅无法真正领会内部控制工作的含义,甚至连基本的财会工作内容都不能有效完成, 此种情况下试问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又如何加强以会计基础工作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防控?
3.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信息化管理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并不陌生,许多人在听到信息化管理的时候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电脑、打印机与复印机。当然这些硬件设备在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必不可少,但是如何将这些等同于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太过肤浅。信息化管理工作不仅是要全面普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及软件,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信息自身的有效收集与管理方面。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信息量和种类都可谓浩瀚,信息把握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其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控质量,但就如前文提到的。目前,许多管理人员乃至经营者都或多或少措置了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对硬件设备的重视远远高于对信息管理本身的重视,这无疑会造成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二、提升内部力度及风险防控质量的思考
1.正确树立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虽然能够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依据和准则,但是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以及后续执行是否有力仍然有赖于是否具有了正确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意识,所以正确的内部控制工作意识树立对于企业内控工作有序开展、有效防范财务管理各项风险都意义重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真正制定出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内控管理制度并进行有效执行的企业就更少。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必须让经营者、管理者从思想意识上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重要性的学习。此外,还应该呼吁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走下来,走进企业的日常工作,了解日常工作及企业各部分的工作特点及运营特点,找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际难点与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运筹帷幄,明白如何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体现对财务风险防控的积极作用。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及人员素质提升
会计基础工作是否得到有效规范及成效提升直接影响到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方面的实际进展,所以必须从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入手,加强其日常工作总体质量。而想要实现这一改革目的,首先就要从财会人员总体素质提升方面着手。银行必须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自己的财会队伍进行全面清查,将不合格人员彻底清除出去。同时,在人员招聘方面加强把关,严格贯彻持证上岗制度及根据商业银行财会工作具体要求对录用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在人员招聘的技能把关方面,还要重视对兼具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从而真正提升工作人员总体素质。
3.真正提升信息化管理质量
前文提到,办公自动化硬件设备的大力推广虽然是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但却只是基础,如何将基础当作全部,将严重制约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财务风险防控力度有效加强造成阻碍。因此,我们还必须针对商业银行自身运作特点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软件的选择及定制,必须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沟通能力,避免信息孤岛产生,必须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信息收集与分析方面的总体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瞬息万变的今天,确保各项信息都能够发挥其有效价值,为防范财务风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恒丰银行无锡分行财务会计部)
4.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 篇四
管理长效机制综述
加强风险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光大银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综述
2004年8月31日,随着光大银行南部、东部和北部三个区域信贷审批中心正式挂牌,光大银行酝酿已久的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终成正果、开始运行。新系统上线、管理架构重组、人员调配走马上任……一连串势大力沉的“动作”接踵而出,再次引起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
这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是光大银行长期以来持续加强内控建设,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最新成果。改革力度之大,影响面之广,复杂程度之高,在光大银行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国内同业也少有先例。
时间回溯到1999年,光大银行整体接收原中国投资银行后,一度使经营活动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的压力陡然增加。怎样处理好发展业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把风险控制到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成为光大银行高级管理层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光大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日益坚定了一个理念:必须大力加强内控机制,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在拓展业务与内控管理发生矛盾时,内控优先,坚决杜绝以牺牲资产安全为代价的短暂繁荣。几年来,在“大总行、小分行”经营管理模式下,依托全行“大集中”帐务处理系统,光大银行在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信贷文化建设和信贷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光大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规范化上市银行与精品银行的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重组组织架构:信贷管理垂直化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银行之一,中国光大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建设上一直走在同业前列。2003年2月,为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改进信贷风险评价和决策系统,加快信贷流程再造,全面提高光大银行识别、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光大银行开始了新一代信贷风险管理项目建设。新项目按照“信贷控制、审批、业务三条线分离,信贷审批、信贷控制垂直管理,信贷审批、信贷控制职能专业化”的原则,力求通过整合光大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体系,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决策机制、风险监控评价体系和风险检查纠偏机制,进而全面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的资产组合管理、经济资本分配管理、风险准备管理、产品定价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使银行从经验性的传统管理跃升为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
经过一年多来的开发测试,9月初,新系统已正式上线。配合系统上线,光大银行对组织结构上进行了调整,使信贷管理实现了垂直化:总行设立信贷审批委员会,将信贷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效分离;将信贷管理部分设为信贷审批部和信贷控制部,强化贷款审批和贷前贷后的审核与监控职能,并形成制约机制;在广州、上海和北京分别设立南部、东部和北部三个区域信贷审批中心,负责各自辖区内分支机构授信项目的集中审批;各分(支)行设立信贷控制部,负责低风险授信的审批以及超权限授信项目推荐、贷后检查和放款审核;信贷控制部下设放款审核中心,负责对审批机构批复条件落实情况以及授信材料完整性、一致性的审核,利用放款审核岗的独特地位,实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在总、分行和部门之间适度分离管理,把好资金出口关,既有效地控制风险,又提高审批效率。
新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引入国际先进的评级工具和技术手段,改善了信贷决策流程,实现了信贷业务的过程管理和全程电子化。新的授信决策流程既讲程序和制约,又讲科学和专业,既注重控制也注重效率,既有民主又有问责,充分体现了授信决策的程序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垂直化,为有效遏制和降低短期行为以及道德风险,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审贷分离:建立三个区域审批中心
光大银行此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动作之一,是建立三个区域信贷审批中心,负责辖区分支机构权限内授信项目的集中审批。中心信贷审批人员均有严格的准入条件,经总行考核通过方可上岗。独立的信贷审批机构,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高素质的信贷管理人员,不但有效整合了全行的授信审批资源,有利于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信贷审批队伍,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也从体制上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各级信贷审查人员的“中立”,避免外来因素的干预,从而真正实现了“审贷分离”,将以往的形似分离、实则一体的审贷制度摒弃在外。
“成立区域审贷中心,将规避各地分支机构由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造成的内生性风险。”光大银行一位审批中心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为了完成总行的任务,分支机构有冒风险的冲动。而审贷中心则因为独立于地方分支机构,并直接受总行领导,可以更少的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
光大银行此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是向现代化银行迈进的重大举措,从组织架构、人员管理到审批体系都要重新调整,光大高层从董事会到经营班子,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光大银行行长郭友在与即将赴任的各区域信贷审批中心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实行信贷审批的垂直管理是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证银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行都会支持大家把工作做好。”显示了光大银行高层对本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资本占用收费:体现资本约束机制
2004年2月2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最迟在2007年1月1日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对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光大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以敏锐的眼光牢牢把握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审视度势,为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逐步过渡到经风险调整的并以价值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于2004年改革对分支机构经营管理考核办法,在国内率先对风险资产总量考核、控制,超额资本占用收费。即对超过总行下达的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计划的分(支)行按20%的比例收取资本占用费,扣减当期的考核利润,以经济手段约束分支机构风险资产的非理性扩张。
资本收费,是光大银行自我约束,为建立业务发展长效机制而在今年实行的多项改革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引导各经营单位树立资本有限、有偿使用的观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授信业务的风险和收益匹配情况,优先选择风险转换系数低、综合收益相对较高的授信业务品种,把有限的信贷资源配置到能带来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的优质客户上,坚决扭转“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此外,总行还视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实现情况对分支机构分类管理,对部分分支机构采取调高二级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系统内拆借利率、提高贷款利率,直至上收贷款利率浮动权限等手段进行调控,保证总行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落到实处。
在加强资本管理,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的同时,光大银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本金补充渠道,以保障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增强业务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健康的信贷文化:治标到治本的升华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达到由外在制度约束到内在自我约束,由他律上升为自律,不但是由治标到治本的升华,也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更高要求。
翻开光大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汇编》,可以发现规章制度内容十分齐全,涵盖了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公开承诺、责任追究等在内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制度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环环相扣,形成体系。《中国光大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信贷审查审批工作的公开承诺》、《中国光大银行不良贷款公示制度》、《中国光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中国光大银行放款审核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光大银行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中国光大银行信贷政策手册》、《中国光大银行信贷业务操作手册》等几十部信贷业务规章制度,使信贷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为建设健康的信贷文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建立了好规章制度,抓好贯彻落实是关键。光大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权同志反复强调:“有了好的规章制度,但只是挂在墙上,束之高阁,不抓落实,这种规章制度再好也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助长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的歪风邪气。只有动真的,来实的,才能有效震慑各类违法违纪者,弘扬正气。”为此,光大总行通过专项检查、定期和不定期稽核等方式加大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违规行为坚决按规定严肃处理,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和严肃性,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弘扬正气,在全行形成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企业文化氛围。
通过不断加强风险意识教育,目前光大银行的信贷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等信贷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全行信贷管理人员所普遍接受,不但成为光大银行信贷管理文化独具的特色和优势,也成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业务风险,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又一道铜墙铁壁。
信贷政策:与时俱进
光大银行《2004年信贷政策指引》中写到:在信贷资金的地区投向上,重点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倾斜;在产业投向上,向垄断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行业、基础设施行业、现代制造业及其他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行业优势行业倾斜;在授信产品上,向低风险授信、短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出口打包贷款、出口贸易融资、有价单证质押贷款等风险系数较低的各类产品倾斜。应该说,这样的政策规定较好地契合了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并兼顾了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目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事实上,光大银行总行为加强对分支机构信贷工作的指导,每年年初都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等制定《信贷政策指引》,确定当年新增授信在地区、产业、客户、产品、期限、担保等维度上的投向指引和组合指导目标,区分出支持类、控制类和压缩类,指导各分支机构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客户营销,防范和控制信贷业务风险,不断促进信贷资产的最优化配置。
今年一季度,国家为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面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光大银行管理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为此及时对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将加强内部管理与宏观调控的原则相结合,将授权授信管理与行业风险管理、区域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集中度风险管理以及客户准入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对存量贷款“回头看”,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授信管理,将五个过热行业的授信管理严格控制并将授信审批权全部上收总行,进一步加强授信审核,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发放新的贷款,对已发放的贷款要坚决收回,对暂时收不回来的要采取有效措施保全资产。对正常类和关注类的存量贷款进行全面检查,做出信贷投向评价,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及时退出,严防存量贷款劣变,避免与客户“同归于尽”;另一方面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调控精神,按照“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继续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行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支持,杜绝简单地“一刀切”,以宏观调控为契机,促进信贷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和重新配置。
5.加强国税系统部门内控机制建设 篇五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措施。国税系统部门内控机制是由各级国税部门的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使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从而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形成内生的制约力的一种管理机制。
国税系统担负着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重要职责,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于保证国家税收稳定增长、建设法治公平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税收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推进国税系统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加强权力运行的监控制约,对于积极应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的各类风险,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国税系统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为内控机制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观念创新是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前提。通过加强教育,让国税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防范风
险、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的理念,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融入业务线条管理工作,把监督贯穿于税收管理工作的过程,牢牢把握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构筑各种违法违纪“不能为”的堤防,努力形成大监督的管理格局。同时,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和警示教育室,把廉政文化素养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拓展内容,积极探索预防教育和廉政文化的联姻,重视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
二、强化组织领导,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内控机制建设的组织保障。抓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点的关键环节,在各级国税机关建立起“坚持党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运行机制,把风险防范工作提上党组的重要议程。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落实岗位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落实;把好查找风险点和制订防范措施的审核关,保证风险点找得准,制订的措施能切实解决问题。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执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制度
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是内控机制建设要解决的重点。一是贯彻落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的规定。对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抓好各项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楚、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二是科学实施风险管理。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入手,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三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增强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四是不断深化政务公开。严格执行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网上政务公开平台,把部门权力事项的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程序等内容向内部和社会公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严格监督检查,保证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监督检查是确保内控机制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纪
6.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 篇六
王怀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加之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上显得非常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一)缺乏内部控制理念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普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使企业内部人员无章可循;还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或更新不及时,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时效性;还有些企业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制定了比较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并未较好地执行,内部控制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产权关系不明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创办董事会似乎只是顺应一种形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多公司内部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担任监事的也屡见不鲜。许多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
(三)由于人为因素而使内控制度失灵
内部控制制度重在执行,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单位领导人不够重视,或执行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仅限于挂在墙上,有名无实,单位内部管理依然失控。如有的单位负责人私自对外投资,收益不入账,中饱私囊;有的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一些触目惊心的经济案件,作案时间长,涉及金额大,都是内控制度不力的直接后果。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第二,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滑。第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或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第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人员缺乏,甚至有些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差别不一,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难免有偏差、误解;第五,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定良好的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内部控制执行无效。
(五)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新的经济情况
会计电算化已得到普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兴起,这些都带来了新问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面对层出不穷的经济新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经济生活当中出现了一些新问
题。如财务人员利用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改原始电子账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并很难恢复到真实情况。此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分子能熟练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犯罪金额增大,少则几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这些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犯罪手段多样化、复杂化,使案件侦破难度加大。
(六)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同时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约机制。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应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严格分离。企业还应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护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其次,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最后,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规定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同时,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债权债务的管理等。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财产物资状况。
(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监控对象。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内部划分责任权限制定办法。建立产权清晰、代理关系明确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效力,使所有者监督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为适当的履行职责,避免被解聘,客观上需要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而不是主观臆断,需要依赖会计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协调、监督,这样就能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部需求和自发行动。
(三)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发挥其效能,执行是关键,因此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企业领导人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变被动的“要我建”为主动的“我要建”,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充分考虑本单位的规模、生产经营特点、经营战略、员工素质等因素,设立相应的机构,通过招聘制、考评制、轮换制等,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技术好、管理能力强的人员担当相应职务。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机构和人员的到位,直接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对于拒不建立健全相应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要严加惩处。而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四)适应新的经济情况,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方法
针对经济生活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要迅速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程序化控制。它是对计算机这一应用工具进行控制,通过电算化软件的编制,完善内部控制功能,以达到
控制的效果,主要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安全控制等。由于程序化内部控制主要与开发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关,因此主要是选拔和培训高技能的技术人员,选用先进的开发工具等。二是制度化控制。它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包括组织控制、操作控制、系统维护控制、档案管理控制、完善防病毒措施、建立健全机房管理制度等。其中组织控制主要是分离系统中不相容职务,按电算化运行程序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将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互不兼任。操作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严格的上机守则和操作规程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权限、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如严禁越权操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详细记录并向管理人员报告,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机房等。系统维护控制包括对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对硬件的控制主要是按固定资产造册登记,专人保管,制定设备使用、检修制度;对数据的控制主要是对数据输入项目和方法要有明确要求,对数据处理的输出结果指定有关人员定期检查;对软件的控制主要在于防止对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建立应用软件操作人员权限分级制度等。档案管理控制是指对各种程序、软件等资料应有专人负责保管,制定备份、归档及借阅制度等。完善防病毒措施包括安装防病毒卡、备有常用杀毒软件、定期检测系统、消除病毒、避免使用来路不明的软盘和非法拷贝的软件等。健全机房管理制度包括未经授权批准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单位会计数据需保密并有特殊要求的、机房应有屏蔽设施等。
(五)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控制环境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性、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等。这就要求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从人员的聘用、工作的分配、协作、考核与监督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而且在其中更要注重管理者的素质的提高。因为管理者的素质不同,企业的管理方式、对法规的反映、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看法等,都深深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成效。
(六)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可以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外,还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能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的目标。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管理当局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做出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是表明了管理当局的一种保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通过强化内部监督和自我评估,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7.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的思考 篇七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现状剖析
近些年来, 由于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 也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尽管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工作有着统一的制度与规定, 但是如今的风险因素仍然日益增加。金融系统重大案件, 尤其是经济诈骗之类的案件频频发生, 已经严重的影响到金融行业信誉的树立。由于这些案件常常牵涉到会计这个部门, 所以会计部门如今面临着的风险, 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控的方式有滞后性。
由于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 金融理财品种的推陈出新, 这样就使传统的管理方式滞后, 尤其是在管理队伍的建设, 以及岗位的规章制度方面。
1.1管理方面。
主要依赖常规的监督, 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仅仅依靠基础的检查和辅导, 所以导致关键点失控。
1.2业务员方面。
会计人员在自我保护和防范的意识方面欠缺, 自身素质不高, 为了扩展业务、挽留客户可以放弃工作原则, 一味的迎合客户的需要。
1.3制度方面。
管理部门的内控建设方面设施不完善, 岗与岗之间没有制约和监督, 没有适当的约束力
2、内控手段力不从心。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不应该只满足于银行最基础的经济效益、日常的汇集核算, 这样容易导致对风险危机的意识不足, 对内控建设忽视。在利益驱动下, 一味的追求目标任务数量, 不重质量。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 为了业务指标的有效达成, 对违章操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心慈手软的结果就是会计控制的机制变形, 内控的效果严重丧失。
3、内控的监督被削弱。
在会计管理上, 由于业务的处理流程存在不合理设计, 在环节的增减上, 失去了应有的控制与生产效率。另外, 轻事前, 重事后。事前的防范不重视, 往往看重的是已经发生了的风险, 并且对时候进行管理和严重处罚。这种亡羊补牢的措施, 缺乏系统性, 导致发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彻底的整改。在会计人员管理方面, 也是对事前防范关注少, 这样就无形中增大了会计内控的风险。仅仅重视操作人员的管理, 而轻视管理层人员的管理, 这样容易出现混岗操作, 使责罚不明确不规范, 形成潜在的会计风险。使常规的检查仅仅是走形式, 就失去了制约的最重要的作用。
4。内控的意识不强。
内控的意识不强缘于会计在上岗之前的培训不到位, 风险的防范意识淡薄。会计被认为只是简单的记账算账, 在日常工作中, 从事的基本上是日常核算的工作。由于工作的质量不高, 而且会计人员本身也缺乏丰富的业务知识, 没有太强的自学的自觉性, 所以导致了工作中的业务素质不高。并且在商业银行的会计员工中, 还以新近的年轻员工占大多数, 这些人大多还没有参加系统性的岗前学习就上岗, 对业务的操作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握, 会计的监督能力较弱。所以由于会计自身行为的非约束性, 也给会计内控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5、内控的体系不健全。
在建立银行会计内控风险机制上面, 这些年来在金融行业中, 一直都是重点部分, 但是系统对于一些会计的业务有效控制不够, 就容易产生系统风险。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业务程序的拓展变化, 提醒我们不能忽视三种情况:一种是新规未出, 没有新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二是旧规陈旧, 即使有规章制度存在, 也很难做到施行;三是有规章的也不按照制度办事, 违者不究。这三种状况在日常工作中, 容易造成会计人员在操作中违规、越权, 使得制定了的规章制度无法落实, 责任无法清晰指派, 这样就形成了风险的防范机制不健全。产生的危害性也不可小觑。
二、缓解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的措施
要做到化解由此导致的金融会计风险就必须有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 并建立起一种科学完整规范的风险防范体系。对内控制和对外防范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具体措施如下:
1、对账制度全面落实。
在银行与同行和客户以及系统往来的时候, 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循账务核对要求, 要依据账务分门别类的定期核对。
2、会计人员在聘用时应建立审查制度。
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 要从会计人员的聘用开始抓起, 对于该类人员的聘用要实行严格的管理, 如果一旦发现聘用人员有不良的历史记录, 即不予招聘。
3、制度的策划工作应予以加强。
对于会计业务制度制定方面要着重对风险点识别的加强与控制, 在制度的可操作性、实效性方面要予以确保。要保证制度之间衔接一致, 并标识好作废的制度, 要防止由非预期的作废制度所带来的风险。
4、在对员工的培训和辅导方面。
要建立起会计人员的定期考核制度, 并且不定期的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 以此来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并且对会计的职业道德管理的培训业不能忽视, 要重视他们的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防范风险和抵抗不法分子用利益诱惑时的意志力。
5、对会计部门的重要岗位要实行实时监控。
为了保证会计的队伍人员相对稳定, 要进行岗位轮换制以及强制休假制。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分工职责, 对有混岗操作的行为要严厉处罚。一定要避免由于工作人员的变动频繁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
6、对银行内重要的空白凭证要加强管理。
对于这些空白凭证要建立使用登记制度, 如发现内部人员有代替客户买卖空白凭证的现象, 要严肃处理, 并且严厉禁止私自在重要的空白凭证上, 加盖银行的印章或者企业的预留印鉴。
7. 对大额度的业务或者可疑的支付业务要进行反向的查询制度, 一定要把好支付关。
对于超过限定额度的企业资金大额支付, 会计人员要及时的和财务负责人联系, 进行账务的核对, 不仅要重新确认支付款项的所有要素, 还要对查询状况详细的记录。
摘要:当下金融产品和信息技术的多元化, 使银行面临巨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会计内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所以应针对会计内控的风险, 采取一系列措施化解风险。本文对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完善会计内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周仲飞, 郑晖.银行法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2]、王兆星.严格实施审慎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J].金融研究, 2000, (11) :20
[3]、张忠军, 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4]、邓健, 张彦, 张立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析[J].财会通讯, 2006, (4)
8.银行需要强化内控监督机制 篇八
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根据新业务品种上市后的新特点,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的同时,及时改进和完善有关制度规定。
一是要明确授权、主办、批准、执行、记录和核对等重要业务操作环节的权限和责任,做到职责对应、责任明晰、管理严格,防止任何权力和运作的失控。
二是健全完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的规章制度。随着各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工作的发展,要加强对客户经理的管理与监督,及时征求客户对客户经理的意见,防止以包代管现象的发生。对基层网点出纳和储蓄的交接、库款的调出调入、介款员和储蓄所的交接、印押证三分管、枪支弹药管理、款项守押管理等,都应置于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之下。同时,对个人金融、会计结算、银行卡等案件高发的业务领域,应加强有关规章制度的严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是深入改造信贷管理流程,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新业务中的开发应用,完善综合管理系统,建立集中式的业务管理数据库,逐步实现经营决策的软件化,管理上的标准化、智能化,风险控制的程序化。
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
一是不断完善业已形成的监督检查体系。会计结算、个人金融等专业要坚持“每月一抽查,每季一检查,每季一排队,全年一表彰”的检查考核机制,检查要有计划、有方案、有通报、有考核、有奖罚,并将处罚结果与内控评价结合起来,与行长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各商业银行应按照总行的有关规定,不断加大自我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将所有信贷资产业务和表外信用业务、各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贷后管理纳入信贷综合管理系统的监测范围,增强贷款风险的分级预警提示功能,通过对各项相关指标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违规问题多、新增贷款不良率高的基层行实行重点监控。要大力完善“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管理体制,尽快将监控范围从信贷业务扩展到其他各项业务,延伸到各个层面。要提高上级行对下级行及各营业网点的监控能力,全面构建严密高效的内控管理新机制。事后监督要采取重点监督和全面检查相结合、计算机监督和人工监督相结合的方法,把现金管理、大额支付凭证审核、科目之间的勾稽关系、资金流向、业务的合法合规性等作为监督重点,确保不间断的连续监督,保证当天发生的业务24小时内监督完毕,并逐步实现对柜面业务的实时监督。应坚持实行每月通报、半年汇总排序等制度。稽核部门要充分发挥内控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提高稽核频率,特别对重点岗位、重要环节以及风险较大的业务,要坚持进行专项稽核。
二是各基层商业银行应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自查,每季召开一次管理分析会。
三是坚持总会计坐班、营业室主任值班和检查辅导员日常监督检查的制度,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好职能作用。
四是认真落实重点部位、重要环节的控制制度。改进前后台业务处理事权的划分方式,把事前的预警防范、事中的权限控制与事后的重点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将防范案件事故的关口前移,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要严格执行岗位轮换、强制休假、款项调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密码管理、银企对帐、枪支管理、守库押运、“三位一体”值班等制度。储蓄所主任、经管印押证人员、票据交换员、会计主管、主办和管库员等,要按规定进行岗位轮换,防患于未然。
严格经营管理,确保营运安全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发展的全过程。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是资产风险和案件风险,其中案件风险的突发性和破坏力更强,并且是形成资产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防范资产风险的同时,应下更大的力量抓好案件风险的防范。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严格管理、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加强管理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彻底克服重发展、轻管理,重市场、轻内控的错误倾向,真正做到发展与管理并重,创新与规范并举,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实行责任追究,查处违规行为
首先落实检查责任,将落实规章制度的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其次,落实管理责任。凡是违规违纪造成案件发生的直接责任人和直接领导人;凡是瞒案不报、有案不查的责任人;凡是应检查而不检查,或检查走过场,致使应该发现的案件没有及时发现的责任人;凡是对于案件查处不彻底或不按规定处理的责任人,都应予以严厉的处罚。
加强人员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9.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 篇九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税法赋予的权力,在权力行使的同时,税收工作各岗位和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这些风险,仅靠教育、觉悟、自律约束是很难完全奏效的。因此,税务机关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科学、有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内部管理控制监督体系,让权力在有效的监督制约下运行,从源头上有效治理和预防腐败。
一、税务机关内控机制的基本含义
“内控”是“内部控制”的简称,内部控制一般理解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这个概念已经从企业管理延伸到其他领域,从理论上讲,现在内控机制可以定义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一定规则,对内部各类工作流程和事项进行全过程监控的一种管理机制。内控机制,就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上级领导机关制定的规章制度等,通过制定的本部门本单位加强其有效管理的一系列内部控制措施,形成层层分解、环环相扣、有效制约的管理链条,防范管理风险的一种工作机制。税务系统的内控机制,亦即税务系统通过制订一系列加强“两权”有效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建立统一监控平台,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简并税收工作流程,实现岗位标准化、责任清晰化、办事程序化、监控实时化、追究及时化,体现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功能,确保“两权”透明、规范、高效运行,有效防范和化解税务管理风险,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的目标。
二、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有效降低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
剖析最近几年税务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例,暴露出一些部门内部岗位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完备、工作规程不完善、分权制约不到位的问题。税收工作处在利益分配的最前沿,广大的税务干部时刻面临着执法风险。因此,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对权力的制约、风险的控制,仅靠外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预防风险。规范权力运行,开展内控机制建设,能将内部制约与外部监督有机统一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效,监督更加有力,保证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能够确实提高税务机关的工作质效
建立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有助于整合完善税务机关现有制度规范,解决当前内部监督中存在的监督不及时、不全面和监控不力的问题。现行税务系统内部监督虽然大都已成体系,但往往未能对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实行实时监控,大多数问题是通过事后检查考核才发现。建立内控机制,就是将监督覆盖到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建立内控机制,把权力运行的过程、工作执行的过程纳入监控范围,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发挥事中监督的保护效果,实现监督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日常化,推动税务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三)能够全面提升税务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能力
由于税务工作专业性强、制度性较强,因而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规范性。在实践中,目前各级税务机关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规范,在“两权”监督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内控机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展内控机制建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提升层次,全面整合、修订、充实、完善各项制度,构建全面覆盖、关联制约、协调互动、科学管用的管理机制,实现税务机关各项制度的整合和完善,进一步提升制度防腐水平。同时,内控机制建设,通过进行内部环境建设、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等措施,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各部门发现问题、自我纠正、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反腐倡廉的能力和水平。
三、当前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税务机关个别部门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认为内控就是找别部门的麻烦或被别部门找麻烦,既不愿意履行内部控制职责,又不愿意被内部控制;另一方面,部分税务工作人员不理解内控意义所在,认为内控是单位、部门领导的事情或是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巡视等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未能在工作中发挥好内控作用。各级税务机关均努力强化内部控制,但是,税收工作中的一些领域和环节仍然存在消极腐败现象,违纪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些案件的发生,显示在“两权”运行过程中的某些岗位、某些环节的风险隐患明显存在,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与监督机制不对称等几个方面:
(一)级别的不对称
内部控制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制度的艰巨性。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内部控制的对象通常是单位的权力操纵者。在现行的体制下,不同层次的“一把手”都在不同范围内拥有较大的、难以监控的权力,提高对他们的监控之重要和监控之难也正在于此。
(二)人员的不对称
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县(区)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开办公室、人事教育、监察室、信息中心等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根据当前税务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分工,政策法规科和监察室是实施执法监控的部门,按编制看,县(区)局政策法规股(科)的人员为3-4名,监察室的人员为2-3名,而一般县(区)局在执法岗位的人员有100多名甚至更多,以一两个部门的力量应对众多执法人员、各个环节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控是相当困难的。
(三)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税收执法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时效性,要对税收执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控制,需要各部门全面参与,部门与部门间良性互动。但在部门职责定位中,税收执法监控的职责定位在政策法规部门,而在其他部门、单位的职责定位上没有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控的字眼界定,虽然在税收工作实践中,税政、征管、计统以及各基层分局对税收执法进行了管理,取得一些信息,但这些部门却将自己定位被监督控制的地位,自己对职责范围内税收执法进行监控发现的问题毕竟属于“家丑”,要么极力遮掩,要么及时纠正,实施“内部矛盾内部消化”,并未将这些信息进行有序地分析、传递和运用,税收执法监控信息流转处于无序状态,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四、加强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树立防范理念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开展好坏的有力保障。抓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点的关键环节,建立起党组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监察组织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把风险防范工作提到党组的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落实岗位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落实;把好查找风险点和制定防范措施的审核关,保证风险点找得准,防范措施能切实有效解决问题。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加强日常教育,让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防范风险、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的理念,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融入到具体业务工作中,把监督贯穿于税收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牢牢把握税收执法风险和行业管理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构筑各种违法违纪“不能为”的堤防,努力形成大监督的管理格局。同时,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和警示教育室,把廉政文化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拓展内容,积极探索预防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的契合点,重视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教育人、引导人。比如设立荣誉室,让干部门在工作中感受到先进的力量,唾弃不廉的思潮,使不廉的思想止于萌芽。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看守所等,使干部们时刻绷紧廉政弦。
(二)完善岗责体系,科学配置权力
按照岗位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定岗、定职、定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守其序。具体而言,要把每一个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职务风险、工作纪律等内容通过详细的岗位手册固定下来,让每一名干部对自己工作的各个方面了然于胸。落实责任是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核心。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有机结合。首先要明确领导责任。税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内控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对管辖范围内的建设工作直接负责。其次要强化部门责任。督促各部门把明确权责、规范流程、风险排查、完善制度等要求落实到位。最后要落实岗位责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事项、工作规程、考核标准、过错责任等,把内控的要求和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和岗位。要通过分解权力,形成有效制约的管理链条,在程序上规范权力运行,实现权力制衡和流程制约,降低随意性,防范廉政风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信息传递,提升预警能力
建立以法规部门为枢纽的信息传递流程模式。所有的内控信息由内控责任部门传递给处于内控枢纽的法规部门,由法规部门在核实分析、拟定初步处理意见后,分类传递给相关的内控责任部门处理。其中对于需要绩效考核扣分、行政党纪处分的向监察部门传递,需要实施经济惩戒的向人教部门传递,需要整改建制的向责任单位传递,让所有处于税收执法监控范围内的部门和人员能随时明晰自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不足,确保执法过错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改正。加强各类信息分析和运用,通过异常信息的分析和传递,对执法中存在薄弱环节以及可能存在执法风险的问题进行预警提示。如征管、税政部门应定期对征管“六”率、行业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税收执法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集中性问题进行预警提示;计统部门应定期对税收宏观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后期税源管理的重点进行预警提示;办税服务厅应加强普通发票开具情况的审核,对普通发票开具超定额补税信息向征管部门、税源管理单位传递,提醒税收管理员应加强上述纳税人的定税管理。建立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按季召开,由执法内控责任部门通报责任范围内的内控信息,分析执法内控机制运行情况以及执法问题的集中表现和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对执法内控机制建设运行以及执法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严格内控监督,落实责任追究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推荐阅读:
为加强业务运行风险内控管理工作06-29
银行加强内控检查报告09-05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实意义07-26
商业银行内控案例分析10-03
加强党建三项机制08-09
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10-22
加强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建设10-30
国有商业银行中年员工激励机制建设11-0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讨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