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张照片为题的作文

2024-08-30

以一张照片为题的作文(共15篇)

1.以一张照片为题的作文 篇一

今天,我翻看起爸爸的藏书来,不经意间一张旧照片从书中掉了出来。我拾起一看,照片上的人骑着一匹高大的枣红马,身后是蓝天和大海,显得神气而英武。你看她瘦削的脸上一双大眼炯炯有神,明亮而睿智,一头浓密油亮的头发,嘴角微杨,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自信的微笑着。

“你在干什么?”爸爸走了进来。我抬头一望:爸爸的额头上布满刀砍斧削的线条。爸爸两眼昏浊,没有一点生气,一说话,一咧嘴,就露出了难看的缺牙;头上星星点点的白发点发点缀其间,爸爸老了,丑了。难道照片上的人真是我又老又丑的爸爸吗?

我带着疑问找到了妈妈,妈妈笑着说:“你爸的黑头发都长在你头上了!”我不禁沉思起来。

那年在公交车上,爸爸抱着我坐在前排公交车一个急刹车,爸爸只要松一只手就不会摔倒。但我那可敬可爱的爸爸喔,硬生生的用双手将我托起,而自己摔倒在地上右手脱臼,牙齿碰缺了!听妈妈说我两岁的时候,爸爸为了照顾我放弃了到成都双流当领导的机会,留在了大凉山里我的身边年为了我的学习,爸爸又放弃了在西昌的家业,卖掉了大房子,来到成都!想到这些,我的双眼朦胧了,透过迷雾,爸爸的一个个身影在我面前浮现:抱着我晒太阳,冒雨送我上学,在灯下辅导我学习……正是因为爸爸的操劳才使它变成这副“丑”模样。

我的爸爸呀,你用如山的父爱为我撑起一片绿荫!妈妈说得对“爸爸的黑头发都长在我头上了!”

2.一张照片的诞生 篇二

今年 58 岁的安妮 · 莱博尼茨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20 岁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 , 即为《滚石》杂志拍片。34 岁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 , 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到去年为止 , 莱博尼茨三次入围《美国摄影》“100 位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并且都排在第二位。除了盛名之外 , 她还是全球 5 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 单是请她工作一天 , 价值 20 万美元。

三十多年来 , 几乎所有大明星生命中的非常时刻 , 都通过安妮 ·莱博尼茨的镜头在杂志封面上向民众公开 : 遭枪击前 24 小时的约翰 · 列侬、即将临盆的黛米 · 摩尔、几乎要“拂袖而去”的英国女王……

莱博尼茨带着瓜皮帽 , 耳朵上是一副珍珠耳环 , 这是 2004 年 11 月 8 日 , 罗伯特 · 德尼罗走过破败的街头 , 任凭莱博尼茨在他背后按下快门 , 她是个用左眼拍摄的摄影师 , 她先是手持照相机 , 转而使用三角架 , 像我们可能经历的任何一场摄影一样 , 助理帮她拉出波拉片 , 她面无表情 , 批开腿 ,宽腿牛仔裤在风中啪啪直响。

这是寻常的莱博尼茨 , 穿一双和我们编辑部主任一样的 Nike 球鞋 , 手掌方正修长 , 她平伸五指向前 ,看上去好像在为罗伯特 · 德尼罗指方向 , 她坚定严肃 , 像个男人。

罗伯特 · 德尼罗缩缩脖子 , 尽管天气寒冷 , 他仍乐意在莱博尼茨的镜头前再走一遍。

一张照片从来不是因由拍摄生成 , 像人类一样 , 它的出现庄严神圣 , 就像诞生。

1980 年 , 一个开始

《滚石》杂志 约翰 · 列侬与小野洋子

要先从这张照片讲起——

1980年12月8日, 列侬重新出山后不久 , 野心勃勃地计划把和妻子小野洋子合作的专辑《双重梦幻》(Double Fantasy) 由日本推向全世界。这一天 , 他和洋子在录音棚进行最后的混音合成 , 回家路上 , 列侬还哼着专辑中的新歌 , 然后 ,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咽喉 , 此时 , 他们离自己的公寓尚不足十米。

几个小时之前 , 安妮 · 莱博尼茨刚刚在列侬家里完成了替《滚石》杂志的拍摄 , 这是她第二次为列侬夫妇拍照 , 她那时还不知道这张图片将会出现在杂志的什么位置 , 为此 , 她甚至还扯了个谎 , 未征求主编的同意就许诺列侬夫妇这张照片将成为《滚石》下一期的封面。

莱博尼茨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 她把“他爱她”当成是这次自己全力表现的主题 , 为了让列侬和洋子相信她对他们的爱的把握是准确的 , 莱博尼茨先拍了一些公寓中的物件 , 把这些照片给列侬和洋子看 , 得到列侬的称赞之后 , 她开始拍列侬的单人肖像 , 拍列侬和洋子两个人紧抱着躺在床上的照片 , 洋子的头发像孔雀开屏一样展开在床上 , 两个人闭着眼睛 , 列侬抱着洋子 , 面露微笑。我们非常感谢莱博尼茨当时的不满足 , 在拍摄本来算是圆满完成的时候 , 请自己的助手问列侬是否愿意脱光衣服来拍摄 , 于是 , 有了左面的这张照片。列侬紧紧缠在衣冠整洁的洋子身上 , 双手抱着她的头吻她。

那时没有人意识到 , 这次普通的拍摄工作和稍显无礼的争取意味着什么 , 包括莱博尼茨自己。没有人想到 , 这张缱绻的照片会成为列侬对洋子以及这个世界的告别。

二十多年后 , 在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SME) 进行的“过去 40 年中 40 个最佳封面”投票甄选中 , 这张照片名列第一。

然而相对于记录下上世纪 70 年代的终结 , 相对于记录下这段不被祝福的爱情的最后一秒 , 名列第一不算什么。

苏里的瞬间微笑

《名利场》杂志 汤姆 · 克鲁斯一家

“Suri,Yes,It’s Our Baby” —— 这是去年 10 月份《名利场》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 , 当全世界小报都在怀疑疯狂的阿汤哥到底是否如他所说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 , 汤姆 · 克鲁斯邀请莱博尼茨来用镜头证明。

这是女儿苏里的首度公开照 , 汤姆 ·克鲁斯没有选择别人 , 而是把莱博尼茨接到自己位于洛杉矶和科罗拉多州的豪宅里整整待了三个星期 , 只因为在好莱坞众多的金牌摄影师中 , 他信任莱博尼茨 , 在与莱博尼茨的 6 次封面合作拍摄中 , 克鲁斯留意到 , 她每次都会留下点儿时间为自己和孩子们拍一些生活照 ,“安妮是唯一一位把贝拉和康纳 ( 她的一对养子女 ) 当孩子来拍摄的专业摄影师。”克鲁斯说。

事实也证明如此 , 在克鲁斯家里 , 莱博尼茨花了近两周的时间捕捉小苏里清醒时最好的画面。

她是那种为了拍出好照片愿意去做任何事情的摄影师 , 每一次拍摄前 , 她都会全面研究拍摄对象 , 看拍摄对象写的书或拍的电影 , 和他一起待上一段时间 , 观察他的生活。只要拍摄对象愿意 , 她从不介意整天跟着他们。

莱博尼茨曾为滚石乐队的吉他手米克 · 贾格尔拍过一张著名的照片 : 米克 ·贾格尔刚洗完澡走出浴室 , 身上裹着白色浴袍 , 头发湿漉漉的 , 眼神却仍然不失锐利和叛逆 , 贾格尔很喜欢这张照片 , 认为它是从未有过的真实。而实际上 , 这样的真实是 1972 年到 1975 年莱博尼茨两次跟随滚石乐队巡回演出的收获——她总是站在后台 , 抱着相机 , 直到米克和他的队友们都习惯了她的存在 , 甚至毫无顾忌地捉弄她 , 在镜头前放肆地展现自己。

“摄影师中的左拉”, 这是评论家们对莱博尼茨的称呼 , 因为“她用自然的方式看待她拍摄对象 , 没有矫饰”。她可以用足够久的等待 , 去拍摄一瞬间的微笑。

她也需要勇气

英国广播公司 (BBC)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摄影师不仅仅是在某个角度捕捉某个瞬间那么简单 , 他还必须有能力说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被拍摄者 , 根据照片的需要表演出对应的状态 , 他必须是一个沟通能手。在这一点上 , 莱博尼茨并不完美。“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什么都说。”莱博尼茨说自己是个不善于言谈的人。当英国广播公司 (BBC) 邀请她成为《与女王共度一年时光》纪录片的摄影指导时 , 她甚至差点儿惹怒女王 : 在女王穿全套华服盛装出场时 , 莱博尼茨突然询问女王是否可以取下王冠 , 她本来想表示长袍太非凡 , 和皇冠一起出现容易分散视线 , 结果把太非凡 (extraordinary) 发音成不够华丽 (Less dressy), 让女王差点儿离开。

虽然一方面在为“名利场”服务 , 但莱博尼茨几乎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低调生活。她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矿区小镇 , 有 5 个兄弟姐妹 , 母亲是舞蹈演员 , 父亲是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一名犹太裔军官。因为父亲工作的需要 , 他们经常举家在各地之间搬迁 , 透过车窗玻璃观察世界让莱博尼茨养成了保有适度距离感的观察方式。后来 , 取代玻璃 , 相机成了莱博尼茨的通行证 , 也是她的保护伞。“当你年轻的时候 , 照相机好像一个朋友 , 有了它 , 你会感到自己好像有了一个可以到处去走走看看并做点儿什么的理由。记得我年轻的时候 , 从来不为自己做任何事情。我记得我曾经在旧金山的码头恳求一个渔夫让我上他的船 , 如果没有照相机 , 我肯定不会这么做的。”莱博尼茨说 , 她发现 , 拿着相机能让自己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旋涡 , 相机成为她力量的来源。“在滚石乐队环球演出之旅 , 它就曾保护过我⋯⋯如果不是相机不断提醒我‘我来这里就是照相的’, 我估计会抽身而退。”

20 岁的时候 , 莱博尼茨跑到以色列去生活了一年 , 其间她参与了所罗门国王圣殿的考古挖掘工作 , 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第二年 , 回到美国后的莱博尼茨把这些照片寄给了刚刚创立不久的《滚石》杂志 ,《滚石》创始人简 · 温纳敏锐地注意到了她的才华。只用了3年 ,24岁的莱博尼茨就成为《滚石》杂志的首席摄影师 , 其后她拍摄的摇滚明星的照片甚至改变了杂志封面的风格。

1981 年 , 她加入百废待兴的《名利场》杂志 , 担任首席摄影师职位。这之后 ,莱博尼茨的照片不再单纯用明星的个性来表现感染力 , 而是有意地将名人融入特定的场景中 , 表达一种文化。和另外一种“你的照片不够好 , 一定是因为你离它还不够近”的说法不同 , 莱博尼茨经常和被拍摄者保持距离 , 她的镜头多是 35mm, 拿着这种镜头 , 你不能离被拍摄者太近。“只拍特写是令我头疼的事情 , 因为我认为那没有传达出足够的信息。我喜欢那些能和拍摄者产生出化学效应的场景。”

莱博尼茨认为 , 一组照片拍摄 100 至 200 张 , 不一定会获得好的效果 , 因为她相信在任何层面 , 都必须遵循精简的原则 , 尊重自己的时间 , 尊重被拍摄者的时间 ,“时间是最昂贵的。”她说。一组场景 , 她大概只拍摄 20 张左右 ,“拍摄太多会让人失去敏感 , 就好像我在学校翻看同学录 , 翻得太多的话 , 你就会开始疑惑到底有没有翻页 , 因为每一页看上去都一样。对着一个场景拍得太多也是如此 , 一直按快门会让你懒惰并丧失敏感。”

一个摄影师一生中完成的作品不计其数 , 但是能让如此多照片拥有各自的生命、独立于摄影师甚至被拍摄者的 , 不知道除了莱博尼茨 , 还有几人。

浸泡在白色牛奶浴缸中的乌比 · 戈德堡 , 这张照片有说不出的意味深长。在拍摄这张照片后 , 很快 , 乌比 · 戈德堡一炮而红。莱博尼茨往往把明星们弄成匪夷所思的样子 , 她认为这些超出常态的照片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比尔 · 盖茨 1994 年在莱博尼茨的镜头前瞬间流露出狡黠神情。这个场景本来并非是莱博尼茨的设计 , 盖茨当时从她精心构想的场景中逃走了 , 坐在自己的电脑面前开始工作 , 而莱博尼茨也就拍下了这一幕。她从不会屈从于教条。

这张黛米 · 摩尔的怀孕照曾让当时的主编为上还是不上而踌躇了良久 , 这足以看出莱博尼茨的大胆 , 她总有能力让被拍摄者光荣且自豪地卸下衣装。

这些特别的封面是由莱博尼茨、U2 乐队主唱 Bono 以及《名利场》的主编 Graydon Carter 共同创作的。他们一个一个互相作为封面的主配角 , 完成了一次视觉上的传递。“好像视觉上的信 , 传播关于非洲的对话 , 从一个人到另一个再到另一个。” 莱博尼茨说。

3.以一本书为题的作文 篇三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写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小猪威尔伯,妈妈生下它的时候,它少了一个乳头,农场主就准备将威尔伯时卖掉,这时小猪被农场主的女儿救下,从此她就照顾这只独特的小猪。可是好景不长,农场主的亲戚将威尔伯买了下来,但是威尔伯一点也不喜欢在农场的生活,更不喜欢农场主的亲戚。这时,小蜘蛛夏洛出现了,它用生命吐丝帮助威尔伯出名,虽然威尔伯,过上了神仙一般的生活,但是夏洛最后却死了。死之前和威尔伯说要保护好它的后代。

读了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我想我们应该向夏洛学习。威尔伯有这样的好朋友为她付出自己的生命,她虽然是一只又小又卑微的蜘蛛,却能做出如此多令我们人类为之感叹的事,它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蜘蛛。也让我让我懂得了友谊的可贵。

4.以一支粉笔为题的作文 篇四

粉笔为我们的贡献有很多,有一样最可贵:每当上课时,老师手中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出词语,写出意思,写出教的一课的内容。粉笔默默无闻地帮助我们“找”到新知识,但自己却渐渐变成粉末,它们是多么伟大啊!

粉笔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小东西,用完了就扔。谁可曾想到把剩下的短粉笔废物利用呢!比如:把剩下的短粉笔,用尺子销成粉末,来装饰黑板报,这样粉笔会觉得自己牺牲的有意义,而不是把它抛弃了……剩下的粉笔每天扔10支,一个星期就是70支,一个月(按30天算)就是300支......这么多只短粉笔合起来,就有许多盒新的粉笔了,人们是多么不懂得珍惜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不求名利的美好的东西呢!

粉笔为什么不能得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呢?它为什么什么都不要呢?不是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粉笔为什么最后只是变成了一些粉末呢?

5.以一场**为题的作文500字 篇五

迎面走来一位白净的小姐问道:这辣椒咋样?辣不辣?辣!不辣咱能叫辣椒呀。保你吃上一口辣得流泪——话间刚落只见那小姐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不能吃辣,否则会长青春痘,多影响形象呀。说完扭身便走开了。

卖辣椒喽,上好的辣椒——叫卖声依然在空气中回响。

一会儿又走来一位大妈。她一边拿起辣椒反复观察一边询问:这辣椒辣不?小贩上下打量了对主一番,眼珠一转心想:嗯,看这老太太一脸斯文肯定也不爱吃辣,再说了老人吃送还会咳嗽。对,就说不送还。于是他送上一脸微笑说:不辣。这是标准的菜椒。就是给菜里加点味道。

什么?不辣?大妈一听便露出失望的神情。

怎么?您老人家爱吃辣?

俺不吃辣,可俺儿媳妇吃辣。他是四川人,特喜欢吃麻辣火锅。

噢,原来是辣妹子呀!要不您老人家买点儿回去尝尝,说不定正合她的胃口咧。

不买不买。你这人真是的,一会说辣一会又说不辣。刚才还对我姑娘说辣得要命,结果一会儿工夫变了三次,真让人扫兴,不买了!说完愤愤地走开了。

6.一张有趣的照片 篇六

这张照片上有两个小女孩,不,应该说是“小泥猴”更合适。两个“小泥猴”浑身上下都是泥,就像泥娃娃一样。尽管她们的样子脏兮兮的,可一点儿也不感到难为情,反而在开怀大笑呢!

这张照片是在我五岁时照的,照片上一个是我,另一个是我的好朋友妮妮。回想起那天的事,好像就是昨天刚发生过的一样。

那天,我和妮妮在我家玩积木,我突然问她:“妮妮,你玩过打雪仗吗?”“没有。”妮妮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回答道,“妈妈说咱们这儿是南方,不会下雪,所以不能玩打雪仗。不过,我很想玩。”“我也是。”我托着下巴,想象着打雪仗的场面。突然,灵光一现,我有了好主意。我对妮妮说:“我们去玩打泥仗吧。”“好啊好啊!现在就去泥坑。”妮妮和我一拍即合,我们向爸爸妈妈说出去玩一会儿,就往大泥坑飞奔而去。

到了大泥坑前,我們脱下鞋子,大喊一声:“泥坑,我们来了!”便跳进坑里。我捧起一把泥,用力一捏,向妮妮扔去。泥球准确无误地砸在妮妮的屁股上,顿时开了花。妮妮见状,也不甘示弱,随手抓出一个泥球,奋力地砸向我。然而,她的泥球还没飞到我这儿,就散成一摊稀泥,落在泥坑里。我捧腹大笑,妮妮不高兴地噘了噘嘴,直接朝我扑来,将我扑倒在地,两人在泥坑里翻滚着。我挣扎起来,反扑过去,还把稀泥扔在她的脸上,她立马成了个“大花脸”。这次,我可没能逃过一劫。妮妮迅速地把稀泥甩向了我,我的头上都是稀泥。我看着她的脸,她看着我的头,两只“小泥猴”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咔嚓”一声,又伴随着一阵笑声传来,把我们吓了一跳。我们定睛一看,原来是出来找我们的妈妈拿出了相机,拍下了刚才我俩滑稽可笑的一幕。

同学们,你们也有这样有趣的照片吗?请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吧!

【教师评点】

小作者以照片做引,导入非常自然。行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对两个孩子玩泥巴打闹的动作描写和变身“小泥猴”之后的外貌描写,都充满了童真童趣。黄艺红

7.以一次难忘的经历为题的作文 篇七

一进乐团,发现乐团学生的教养和气质都非常出众,并且功课必须是不错的,如果连课内的功课都顾不好的话,就没有资格参加管乐团了,乐团老师常说:“在乐团里1+1不等于2,一个人出错就等于全团出错,所以在每场表演中都要全神贯注,才能谱出完美的音符”。

之前就有表演经验的我,在乐团第一次公演中,显得比较自在,而第一次表演,就深受大家好评,这使我们乐团团员信心大增,并把握每次出场机会,让大家大饱耳福。这几年来,大部分的团员从自己拿的是甚么乐器都不懂,到能够轻松驾驭它,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和汗水,每一次的表演,我们都乐在其中,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喜欢管乐团的原因吧!

往后,我们取得参加全国赛的资格,实力渐渐受到肯定,虽然不是音乐科班,但我们却有着和全国各地高手较劲的实力,我们为了准备全国赛要表演的曲目,忙得焦头烂额,还必须牺牲假日出去玩时间来练习,但我也不觉得可惜,因为能够代表学校乐团出去比赛实在是件很光荣的事。

8.以一次难忘的经历为题的作文 篇八

是在路边发现这只小猫的,当时旁边还躺了一只黑猫,可能比这只我看见这只小猫时,它还没有睁开眼睛呢。毛绒绒的姜黄色的绒毛,软软的,我们给它取名叫喵喵,我们喂了它一点奶粉,就把它放在 一个小袋子里,回家了。家长都不同意把它养在家里,说它太小,但是由于那天晚上喵喵没地方呆,就先放在我家一晚上。我们给它做了一个窝,第二天我把窝放在一个角落,带着喵喵去找她们俩。我 们经常想:如果它的眼睛睁开了会是什么颜色呢?小猫大,已经饿死了。

可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它连眼睛都没有来得及睁开就死了。有一个雨天,很冷的雨天,我又去看它,发现它死了,心里好难过,忍不住流泪了……我红着眼睛去找离得最近的那个女孩,发现她的眼圈 红红的,看来她已经知道了……

我们把它埋了,埋在一个小坡上。虽然喵喵才跟我们相处了几天,可是它已经成了我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9.一张照片的不同演绎 篇九

我们在拍摄之前都有构思。大家都知道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这也是被很多拍摄风景的黑白摄影人奉为圭臬的一个经典理论,但大家忽略了一个事情,区域曝光法的基础是预想,也就是摄影师对景物和拍摄、制作有判断和预想能力,否则谈不上什么区域曝光。而这个预想能力,是更重要的一个能力。预想,就是在拍摄之前就要想到后期大概是个什么样,比较成熟的摄影师都应该有这种感觉,否则只是看到好看的拍下来。特别是可能有一些场景,你会觉得不那么美,但是根据你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经验,你可以预想到最终作品的效果。

后期处理过程中的灵感

另外还有一些照片是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灵感,会发现一些色彩上或影调上的变化带来的全新视觉效果。蒲公英的作品就是通过后期制作产生了色调分离的效果,几幅作品并置在一起看的效果就更有意思,这种小品的装饰感也很强,这几张在照片市场上卖得都不错。

灵感的来源:照片中的基本元素

彩色照片使用几种不同的颜色来形成的一组,黑白则只有黑白灰。每一个场景,景物本身都有一个基本结构,你要看的是这个结构,如果没有色彩,没有影调、没有质感,什么特色都没有,那么你也无法进行预想,拍摄就是无用功。它这个场景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你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个点去发挥你的想象,去拍摄、去处理制作。在挑选照片进行制作的时候,这就是关键。

关于拍摄时的文件格式设定

我的黑白照片,绝大部分是直接设定为单色调(黑白)模式拍摄的,一小部分是拍摄的RAW彩色影像后期转换而成,所以拍摄时对景物的判断和效果的预想是很重要的。当我看到一个场景,色彩很棒,那么我首先就会选择使用RAW格式拍摄,以保留更完整的色彩和影调信息,如果我看到一个场景,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可以拍出很好的黑白照片,那么我直接就将相机设定为拍摄JPEG格式的黑白照片,我就没必要再到后期去处理成黑白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种工作习惯,是基于我的传统黑白照片拍摄和暗房制作经验,能够在现场根据场景作出判断,也许有的人习惯一直拍摄彩色照片,再到后期的时候转换成黑白的,这是更安全的一种办法,但问题在于,这样不利于养成用黑白的方式观察世界的习惯。

哪些彩色照片适合转换成黑白的

纯影像的照片,我的黑白作品比较多,这种照片是在拍摄的时候就完全可以设想到最终能够制作出什么样效果的照片,现在的Photoshop在制作黑白照片的时候,尽管方式更进步了,但是艺术上的原理,是和以前的黑白手工暗房处理思路是一样的。

10.以一次有趣的游戏为题的作文 篇十

随着一声声欢乐的笑声我们结束了一节课,为什么我们那么高兴呢?因为我们刚才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游戏!

游戏的名称叫学盲人走路,规则为:选出一个队长,只有对长可以睁眼,其他同学得闭上眼睛把手放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绕着教室走一圈!别看这只是一个小游戏其实它有一定的难度,教室中有凹凸不平的桌子,撞到东西就得出局。

首先,男生队上场,他们走得很慢,不过很平稳。老师说他们走得太慢时间都到一分钟以上。轮到我们了,我紧张得心中像藏了一只欢蹦乱跳的小兔子连大气都不敢出。我把手放在队长的肩膀上,闭上眼睛。走了几步我才知道学盲人走路不容易呀!得听队长的指挥,慢一拍或快一拍便有可能撞上桌子·墙壁·椅子。盲人这种摸索的日子不好过呀!平平安安走了小半圈拐弯时我忽然觉得腿上撞了一下,我心里“咯噔”一下有种大灾难面临的感觉,糟糕!我撞到桌子了!唉!我被淘汰了,拿不到第一了!

下一队上场了,她们以又快又稳得速度夺走了第一!

11.以一次难忘的中队会为题的作文 篇十一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402中队举办了一次主题为《感受幸福》的中队会。

中队会在我们的盼望中如期举行,中队长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出旗,敬礼!”话音刚落,我们的.旗手和两个护旗手就踏着整齐的步伐,举着队旗在教室里走了一圈,真像威武的士兵在巡逻。接下来,是全班齐唱队歌,那高昂而响亮的歌声,让人感觉好像全身的血都沸腾了起来。

下面就是节目环节了,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即将上演,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欣赏节目了。在这里我就只讲最精彩的节目了。“第一个节目是林炫谋和黄一诺同学带来地两个关于幸福的小故事,大家掌声欢迎!”随着主持人的报幕,林炫谋同学走了上来,向大家鞠了个躬,就气定神闲地讲起故事来:“从前,有一个人,在寻找幸福……”林炫谋讲完之后,敬了个队礼,就下去了。黄一诺同学走了上来,有感情地开始讲述她带来的故事。两个故事一讲完,全场便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觉得黄莟洋和黄思畅带来的相声《反正话》可真是搞笑。节目一开始,黄莟洋和黄思畅就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黄思畅还不停地和大家握手,黄莟洋一把把他拉了过来,说:“开始表演了!”中间有一段话可让大家笑掉大牙,不信,你听:黄莟洋说:“我眼珠。”黄思畅说:“我猪眼。”“我脑门子。”“我没脑子。”“我牡丹花。”“我花牡丹。”“我狗尾巴花。”“我花尾巴狗。”让大家笑得肚子疼。

最后一个节目是全班合唱《幸福拍手歌》,我和另外七个女生要伴舞。我生怕我会跳错,所以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上去跳舞了。悦耳的音乐声一响,我们就跳起了舞。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在第二段的时候,本来应该排两列直直的队形,可我却排成了八字形,在我后面的黄莟洋小声地说:“是直的。”我赶紧纠正了过来。

12.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篇十二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和同学到首都体育馆攀岩。我在其他地方也攀过岩,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岩壁。这里既有凹凸不平的岩壁,也有平整的岩壁。我们爬的是一面平整的岩壁,高12米。我和同学来到岩壁底下排队,同学经常来这里,技术很娴熟,动作灵活,像一只猴子,没过多久他就爬到了顶上。我看他爬得很轻松,心想:没什么好怕的,不就是攀岩吗?轮到我了,我手脚并用,努力地往上爬。爬到第三块板子的时候,我感到腿脚无力,手掌开始打滑,就让教练将我放了下来。

这时,妈妈过来鼓励我再试一次,同学也帮我绑上涩粉袋,还教了我一些技巧和要领。我做好准备,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开始第二次攀岩。我放慢速度,爬到了正中间。这时,我体力不支,手指被磨得通红,一摸石头就会钻心地痛,脚下打滑,双腿发软。同学和妈妈看见我停了下来,便大声鼓励我说:“坚持住,加油啊!胜利就在前方!”我抬头看着不远处的岩壁顶部,心想:“马上就能爬到顶了,加油!”我休息了一会儿,鼓足了劲儿往上爬,终于爬到了顶上。我高兴地朝妈妈望去,这时,媽妈为我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不怕苦,不怕累,要坚持到底。

13.以一次难忘的朗诵会为题的作文 篇十三

星期五,天气很晴朗,我们在校园里举行朗诵比赛。

上课铃声响了起来,三名主持人笑容满面的走上了舞台,一段开场白之后,是我班的骆怡松表演,她表演的是《叫我如何不爱她》,“日出泰山,月落三峡……”怡松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诵完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对我说:“我太紧张了。”我笑着说:“看得出来,你脸都红了。”其实,我当时的心也在打鼓。

几位小朋友表演完之后,主持人叫了我的名字。虽然我练了好久了,但是,站在台上仍非常紧张,那么的同学都在看着我呢,还有老师平时教我怎么读,怎么读,万一读不好怎么办呢?我勉强表演完了,但紧张的心情还是没有停下……

比赛结束后,有一些文艺节目。我看到老师们拿出了那么多的奖品,心里想:“哪一件奖品是属于我的呢?”终于,那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要发奖了。三等奖,没有我的名字;二等奖还是没有我的名字,当时看到那些领奖同学的笑容,我紧张得几乎要喘不过来气了……“下面颁发一等奖,弓晓宁……”老师念了我的名字。太好了,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但还是彬彬有礼地走上了领奖台。

这次朗诵比赛锻炼我自己,使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我想以后有了这样的活动我还会去踊跃参加。

14.以一次难忘的旅游为题作文 篇十四

九寨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芦苇海的水清澈见底,水边金色的`芦苇丛随风飘扬,芦苇海的名字就是因为这些芦苇而起的。火花海也非常美,水清得像一面镜子,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了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九寨沟还有114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瀑布了,瀑布飞流而下,高低错落,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令人流连忘返。九寨沟还有卧龙海、树正群海、五花海等,五花海里各种颜色都有,这些颜色组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一幅幅彩色的图画,难怪人们把它称作五花海呢。

来到草原上,有一群肥壮的牦牛正在草原上悠闲地散步,有时还会低下头来吃草,它们逍遥自在,因为这里是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来到森林里,四处林深叶茂,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然后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

九寨沟真是令人留连忘返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15.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篇十五

据大理一中伍勇老师介绍,摄于1920年1月18日王复生等人与毛泽东在北京陶然亭的合影,来源于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编写的《一门三杰——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烈士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2010年3月,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的后人将此书赠与学校,所发图片均为书中翻拍的图片。由于书中图片为黑白老图片,且多次翻拍制作,故无论从像素还是清晰度都不是十分尽如人意。

伍老师介绍,据2001年6月15日《云南日报》卢国华、缪开和写的《王复生与毛泽东的革命情谊》一文所说:毛泽东与王复生有过三次短暂的交往,分别是1918年8月、1919年4月和1920年1月,因政见相同,谈得比較投缘,因此有了这张照片。

(本刊记者 矣 勇)

相关阅读

一门忠烈——云南革命事业的先驱者

在反对黑暗统治的艰难岁月中,众多云南儿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纷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不仅是云南革命事业的先驱,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在这群早期传播共产主义圣火的先进分子当中,涌现出了几个一门忠烈的感人事例: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李国柱、吴澄夫妇和赵竹村、赵祚传父子等。他们的光辉事迹传遍了三迤大地。

革命先驱王复生,名濡廷,1896年出生于云南祥云县下川坝王家庄一个书香之家。1916年,王复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后升入文学院法国文学系。满怀爱国之心的王复生在北大“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治学氛围之中,博览群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期间,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王复生在从西方引进的各种纷繁学说中最终选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航标。他立誓与旧我决裂,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并改名为王复生,成为李大钊指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这是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王复生担任法文翻译组组长。在共同探索中国革命出路的理论过程中,王复生与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成为中国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

这是一位学者型的革命家。自1922年起,直到1936年6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牺牲在日本法西斯屠刀下之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除1926年夏至1927年秋在云南进行革命活动外,王复生一直在西北、东北等地区,以教师、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身份,积极从事传播马克思主义、建团建党、宣传和组织抗日救亡等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

革命先驱王复生既是王德三的胞兄,也是王德三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正是在兄长的指引下,王德三于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随后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王德三受命到陕北创建党组织,在陕北播下革命火种。经过党组织和王德三的培养,一大批陕北青年如刘志丹、谢子长、安子文、刘澜涛、阎红彦等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

1925年,王德三与王复生、杨青田等人组建了云南旅京学生进步组织“革新社”(后为“新滇社”),他以“正零”的笔名在社刊《革新》和《铁花》上发表文章,向云南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云南建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926年,他又赴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开办了政训班,为北伐战争和云南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生力军。

1927年2月,王德三回滇主持党的工作,将云南特别支部扩建为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并担任书记。“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在白色恐怖弥漫全国的形势下,王德三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致使蒋介石在云南策划的两次反共活动遭到失败。在滇期间,王德三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云南少数民族问题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他深入滇南蒙自、文山等地区开展调查研究,编写《夷经》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民族平等,鼓吹少数民族起来进行土地革命,在滇南少数民族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30年1月,经中央批准,中共云南省委成立,王德三成为第一任书记。同年12月31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云南人民的优秀儿子王德三匆匆走完他32岁的生命历程,在昆明英勇就义。

在两位兄长的带领下,三弟王馨廷14岁赴京求学,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中负伤,16岁在花季般的年龄中去世。

与王德三烈士同时遇难的,除了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张经辰外,还有李国柱、吴澄夫妇。

吴澄,云南昆明人,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云南第一位女党员。她是中共云南特支4名创始人之一,创办了云南第一份妇女刊物《女声》杂志。1929年,吴澄与省临委委员、团省委书记、在云南省内第一个入党的共产党员李国柱结为革命伴侣。

1930年12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吴澄夫妇双双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始终没有屈服。在狱中,她将自己的一缕青丝包裹在一块用鲜血染成红心的手绢中,送给李国柱,饱含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爱人的忠贞之情。这年的最后一天,身怀六甲的吴澄与爱人李国柱互相勉励着共赴刑场,实践了她“凭我们不平之血的飞溅,把全世界来涂染遍”的铮铮誓言,牺牲时年仅30岁。

在云南儿女争自由、求解放的奋斗历史中,我们同样不能不提到赵祚传这个名字。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6个春秋,党龄也仅仅3年,但他毁家纾难、一心为党的事迹同样感人至深。

赵祚传,云南大姚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云南特委委员、书记,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委员。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党不能公开活动,筹集经费十分艰难,为了党的事业,久患肺结核病的赵祚传,于1928年6月回到家乡,在父亲赵竹村的支持下,变卖家产,为党筹集经费,不幸被捕。1929年3月29日,赵祚传身中8枪,英勇就义,身后仅留下了给父母、妻子、儿子的5封遗书。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为主义而牺牲,为民众而牺牲。我心上很坦然安然”。劝慰兄妹“不必为我悲伤,世界上如我这样牺牲的人不知有多少,不如我这样死得其所的更不知有几何?……人生是准备来牺牲的,虽置诸法场,又何足惜”。

这是一群可亲可敬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们似一座座丰碑,永远耸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上一篇:幼儿园经典诵读总结下一篇:小班春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