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2024-08-29

七年级历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通用11篇)

1.七年级历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篇一

作者:王莹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下学期七年部

一、工作目标本学期,学校依据教育局基础教育科2011年工作思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突出德育首要地位,奠基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开创我县基础教育新局面”为工作重点和目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3、通过学习,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学有所得。关注智优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资源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以课为单位,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2、教学重难点: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3、教学资源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初中历史等网站中制作的课件、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为教师课堂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有选择地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学识;利用教材活动课内容,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四、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程具有新鲜感,对本学科知识感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七年级学生学习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小组合作还需要监督机制,有效开展评价。七年级学生数较少,男女比均衡,便于教师教学环节的操控和管理,工作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五、教学方法设计:

1、备课:我校活页教案书写日渐成熟,结合我的课题,我对实验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本学期继续撰写课题实验教案。并严格遵守教学常规的规定,认真备课,保证教案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计划要求备课:(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都有书面的教案。(2)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利用学案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3)每节课认真确立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4)每单元写教学反思、及时写实验后记。每5课时一个实验后记(5)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时些随笔、心得(或者是案例手记,每学期各一篇)。做到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有质量的论文。

2、上课: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删除教学中的无效环节。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3、作业与训练、批改和讲评:作业与训练:在学案中设计合理的巩固训练;经过协商,由历史课代表布置每节课的作业,老师监督,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批改: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训练,及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的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讲评:形成讲评课的一般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鼓励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可以学好的信心。在教学设计时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复习时及时敦促学困生做好学习准备,准备教材,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训练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批改时,一定做到面批,并监督其及时改正。讲评时,多让学困生来回答问题,并及时表扬。

5、根据学校具体要求,本学期重点抓好学生学习常规的培养工作。(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制定历史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在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做好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期末进行汇总、评比。(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利用课前复习提问的环节,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对于提问情况,教师及时记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由历史课代表设计布置,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代表对学生作业的完成与上交情况及时进行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期末汇总、评比。

6、听课与学习:(1)认真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帮助两位青年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坚持做到向他人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听课、评课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听课达到15节。(2)本学期岗位练功选择了简笔画和计算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幻灯片的制作,为自己的教学活动增添色彩。(3)认真执行进修学校关于构建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通知,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水平。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本学期,19周结束课程,共计36课时。其中正课22课时,考试与讲评10课时,活动课1课时,复习3课时。教学进度表另附。

七、教学评价方案:七年级历史学科学生评价方案(2011.3-2011.7)

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评价原则坚持激励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全面性原则,全员性原则。注重过程评价。评价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做出评价,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三、具体实施:1.建立历史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总分为40分,分值占评价总分的40%。包括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四个部分。内容包括备品准备、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创新学习能力、自我评价与检测能力等。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记录。

2、建立小组学习情况统计表。由课代表对学生的课前复习、考试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记录。考试情况40分,分值占评价总分的40%。作业完成情况20分,分值占评价总分的20%。

3、学期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将评价情况汇总,评选优秀小组和优秀学员。注:附历史学科学习评价标准。

2.七年级历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篇二

所谓的历史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渴望获得和了解历史的知识, 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积极的认识和良好的情绪。对七年级学生来说, 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1. 有利于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的气氛中解脱出来, 难免有些放纵自己, 这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唱独角戏, 一个人在教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写, 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样也难以达到提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更有甚者, 学生在整个初中三年都不知道最基本的历史常识, 那么何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素质教育, 力求摆脱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 提倡自主学习,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就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改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有人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然而传统的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这种能力, 就历史学科来说, 创新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一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不能盲从, 要有质疑的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基于学习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因此, 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 历史问题是真实的又是敏感的, 是开放的又是隐秘的, 是丰富的又是带有阶级局限的。因此, 历史学科会为学生提供许多广阔的想象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观点来研究和看待。所以, 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和教授中要刻意去引导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欲望,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所谓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等各方面达到一定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养成健全的人格是当今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中,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人格教育, 所谓的教书育人,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 而历史学习兴趣的养成正是形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能强烈地表现出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尤其是优秀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当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及其分析

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 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参与者反思。下面我们就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来探索其发生的原因。

1. 从学生方面来看

首先, 学生在认识上对历史课存在偏见, 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被传输的观念就是历史课是所谓的“副科”,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学不学无所谓, 只有学好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课”就行了。其次, 学生学习压力大, 这也是一方面, 由于教师的考核有许多不妥之处, 对学生的作用布置得太多, 这样导致了学生整天只有做不完的作业, 何谈兴趣, 何谈积极性。最后, 历史课的特殊性, 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加之有许多的人物、时间和地点需要记忆, 这样学生会觉得枯燥。

2. 从历史教师方面来看

授课方式单一, 在今天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 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仍然用“一书一笔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身为历史教师的我们, 应该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 积极探索和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另外, 大部分历史教师在知识的广度上欠缺, 我们某些教师认为只有懂得历史知识就行了, 因此教学中知识面狭窄, 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联系不起来, 从而导致了历史教学的枯燥无味。

3. 从学校、社会方面来看

首先, 在大多数家长心目中, 只要自己的孩子学好语、数、外就行了, 像史、地、生这样的学科不学也罢, 这种错误的思想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学生, 使他们认为历史课不重要。其次, 有些学校也不重视历史教学, 由于中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和影响, 决定了历史教学就是无足轻重的, 那他们何必要自讨压力了, 所以也就不重视历史教学, 这在大部分地区体现得相当充分。最后, 社会也不重视历史教学,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 人们都关注的是可以创造出巨大价值的学科, 而历史学科游离于古书档案中, 当然不受重视了。

三、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导入要讲的新内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 如果有个好的开头, 成功地导入到教学中, 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寻找兴奋点, 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前提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视角, 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深挖教材背后的相关材料;另一方面, 要事先有意识地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广泛搜集各种与该课程有关的素材和资源, 比如, 文学、历史、文献知识、各种有趣的问题等。这样的话, 才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

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积极的学习兴趣的环境

首先, 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和参与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 以探讨、辨析和导演历史剧等形式, 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 从而激发自主意识和创新兴趣。教师还应允许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 通过有效、积极的辩论使他们的想象更加丰富, 思想更加新颖, 思路更加开阔。其次, 允许学生走入误区, 在思想的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 敢于犯错。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 无错就没有自悟和更新, 也就没了创新和成绩。最后, 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 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个性, 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 加强信息量的补偿, 使学生在大量丰富有趣的信息中活跃思维, 增加兴趣。因此, 加大材料的容量, 一方面能促使学生的实战能力, 又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意识;另一方面, 还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 加强科学横向系统的联系。

3. 善于挖掘现实中的资源, 和生活结合起来

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兴趣, 通过联系现实和现代的事情来说明历史的现象和根源, 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例如, 通过钓鱼岛问题来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日之间的恩怨情仇, 可以联系到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等一系列的历史知识, 来达到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祖国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眼界, 善于在实际的教学中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起来, 达到让学生更加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的目的。

总之, 在做好以上的一些措施后, 教育部门要切实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提升历史学科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只有社会、教师和学生相互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孟思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2]聂秀娟.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历史教学问题, 2008.

3.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尝试 篇三

历史活动课的内容不受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限制,内容可宽可窄,富有伸缩性,形式多种多样,时数可多可少,许多方面具有灵活性,从而可以打破课程单调、课堂划一、内容固定等局限,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舞台,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成长。开展历史活动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再对提高能力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同时,历史活动课应该提供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这两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活动课的开展上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和学生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下面笔者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行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案例一】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我用“汉代的骑吹画像”里古代欢乐的形式欢迎他们学习新的课程,激发了他们关注和参与学习的热情。为了让远古的历史真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我每节课都会提供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精美的画片,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记得讲第一课时,我让他们仔细观察彩页上北京人生活的想象画,然后通过描述或肢体语言展现他们看到的,刚开始学生有点漫不经心,没看出什么,我就叫了三个人来分别表演摘果子,其中一个学生微曲双腿攀枝摘果,而另外两位同学则扭捏着应付了一下,当我赞赏了认真表演的学生观察细致,细细体会,展现了历史的原貌时,班里一阵嘘声,我等他们静下来告诉他们:就是这么简单,你们也能做到的。接下来我找了些类似的事物让他们尝试,果然大多数学生都能仔细观察,踊跃表现。课后又以看图说话的方法想象山顶洞人生活的一天。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许多了解历史的途径,感到历史并不遥远;掌握了一些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懂得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痕迹。

【案例二】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用好或坏来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我设计了《古都西安见证历史》的活动课,在这次活动课上学生的短剧表演恰到好处,但是由于讲授秦始皇时课上进行过评价辩论的训练,活动课前我与参加辩论的同学商量,多留点时间给参加表演的同学,所以只给他们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结果学生们为了表现自己把激烈的辩论变成了长篇的演讲,每个人的发言都长达三点或者四点,他们的风采黯然失色,反而参加短剧表演的同学受到了欢迎。课后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大家的成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后来这个班的合作精神明显比另外两个班突出。

【案例三】

你能判断一些两端完全一样的木桩哪头是根部哪头是树干吗?那就来看看禄东赞给你的答案吧:把他们都抛进池塘里你就找到答案了。学生们也被机智的禄东赞征服了,决定以他为主角来演绎文成公主的故事,这样可以展示各民族和睦相处,中外交流频繁的大唐盛世。当头戴纸杯和彩带做成的王冠的皇帝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差点笑破了肚皮,“武则天!”有的男生喊了出来,“朕是李世民!”皇帝大声宣布,“内侍宣各国使臣晋见。”使臣们胸前别着各自的身份卡(是翻着的)依次上前来献上了礼物,内侍充当了旁白“猜猜他是哪来的使臣?”于是长白山的人参,汗血宝马,和田美玉,精美的漆器,岭南的香茶,神秘的唐卡都展示了出来。禄东赞甚至还拿出了布达拉宫的设计图。唐太宗命人拿出公主选婿的程序表,比赛就此开始了。第一题就是刚才的“木桩辨根”,接着是九曲明珠穿红丝,祥云护公主,三天吃光三百只羊、三百坛酒,将羊毛搓成线绳,一道道难题都被禄东赞机智地破解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创造欢乐的机会,展示了个人的魅力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纷纷争当下一次活动课的组织者。因此,也就有了一个个鲜活的宋朝人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手拿算盘的吝啬老爷,绣花的小姐,买货的小贩,舞剑的姑娘,能说出十几种包子名称的店小二,说书的艺人,拉船的纤夫,街头的乞丐,打把式卖艺的,卖古玩字画的,拜佛的香客,等待儿女回来拜寿的员外等。最有趣的是现在我们家庭成员少,孩子们对亲戚之间的辈分,称谓接触的少,闹出了不少笑话。

【案例四】

为了配合历史地图的使用,以及再现明清时期国人及外国人纷纷旅行的热潮。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随着郑和远游海外,感受异域风情。教师也让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游历洛阳、敦煌、承德、成都、昆明、西藏等等,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使学生不由惊叹祖国美丽的风光和灿烂的文化。但是讨论了闭关锁国政策之后,学生不知不觉对祖国的未来开始担忧。活动课激发了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4.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四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2

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五、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2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3周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4周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4周复习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3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共需32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2个课时,单元复习占4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二、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满坪中学冶小龙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为了抓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本学期要力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新接任七年级(2)班、(4)班和(5)班的历史。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三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8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利用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6.七年级历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篇六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七年级有90多个学生,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50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中学历史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1.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中学历史教研小组工作计划

3.中学历史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4.中学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5.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6.区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7.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8.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7.七年级历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篇七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說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2)感悟历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怎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8.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篇八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回顾上学期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打的不好,这些学生平时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悉,导致学习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现状分析:

七年级有两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平时不太看书,考试成绩不理想。

四、教学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五、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 第1课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2周: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第3周: 第4课唐代的边疆各族;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周: 第6课文成公主与西藏—探究活动

(一);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第5周:第8课经济中心的南移;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

第7周: 第10课元朝的统一;

第11课宋代的社会生活—探究活动

(二)第8周: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复习5-8课

第10周:复习9-11课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第13周:第14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试卷讲评;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周:第16课闭关锁国;第17课郑成功收复台湾—探究活动

(三)第16周:第18课思想文化;第19课文学艺术(上)

第17周:第20课文学艺术(下);第21课科学技术(上)第22课科学技术(下)时

第18周 :期末复习

第19周:期末复习

9.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九

胡爱莲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代四有新人,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可能较好。虽然七年级学生各个班级总体水平查不多,但是,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七年级学生普遍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再加上刚进入初中,肯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教学难度也较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新教科书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它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含文化课22课时,主要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历史,此外,还有5节活动课。共计27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丁玲学校初中历史教研组

胡爱莲

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做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四、教学构想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五、主要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要统一,准确;要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要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阅读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丁玲学校初中历史教研组

胡爱莲

第四、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对“学困生”必须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解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引资料、学经验。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六、教学进度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学习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大约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大约占四个课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4周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4周 期中期末复习:

10.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积极参与自治区教研室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和银川市教科所组织的“推进课堂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动,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6、优化教学语言,运用多媒体教学。

(1)教学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用幽默、准确、精炼的语言神态进行引入、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国民党在抗战中起到“牵制”作用时,做了一个牵绳动作进行分析其中意义,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2)教学的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小黑板、挂图、投影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情况:

1、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能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一大部分同学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三、教学的成绩与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完成得较好,学生成绩普遍提高了。今后仍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力求学生成绩更上一台阶。

1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十一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教学计划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的工作精神,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方面:初一学生活跃开朗热情,上课积极发言。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惰性较强,所以历史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2、个别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

3、疑难困惑:老师的最大难题是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最大难题是知识点庞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五、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3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4、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5、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7、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上一篇:电力系统自动化总复习下一篇:小学生语文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