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经济地理

2024-09-05

物理经济地理(共9篇)

1.物理经济地理 篇一

经济地理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

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2.学科体系:是指一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

3.区位:主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

系等方面的意义。

4.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

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5.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

得的优势。

6.跨国公司:是多区位公司定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在两个国家具有生

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7.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8.区域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的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

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9.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同处或

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0.经济地域综合体:是指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

然条件,运输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的安置企业,从而才获得特定经济效果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二.填空

1.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为: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

2.区域空间结构典型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3)网络式4)区域城市对称分部

3.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

4.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

5.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6.公司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功能部结构、产业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企业空间扩张规律、我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8.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9.企业增长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全球经济形成多级格局

11.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区域之间在空间上相邻有利于开展区域活作。

12.经济区的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1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14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数量,人口,生活方式),购物空间接近性(空间距离,交通),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竞争数量及水平),地价

15.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16.区位理论分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17.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三.简答

1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的工业

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理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

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

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

别是他的指向理论也超越了原本的工作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置的一般理论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部门是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之上的,分

布是一自然资源分布为依据,不受行政区 的限制 3)经济地域综合体内不仅形成完整 的生产体系,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

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建立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等部门 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的建设而成的 3区域产业合理性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的发挥本

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4库兹涅茨法则:

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

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5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

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中心职能相对应

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

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是成几何数变化的 6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7从研究体系的不同,学科体系的分支:

1)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2)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3)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环境的关系。(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4)公司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四.论述题

1、发展中国全球化对策:

答:1)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的促进整体的经济竞争

2)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使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得更大的比较效益

3)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

4)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对中小规模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稳定,经营灵活,富有朝气等优势,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答:(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除此之外,对农业力学而言还有两个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原理: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二是在据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越大。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2)经济学上的意义:在经济上,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意义首推其研究方法。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队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的工商业区位理论,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和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分析无不以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为出发点。

2.物理经济地理 篇二

物理学中的分子运动论是热力学基础理论,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掌握了此理论, 其原理讲述是物体是由微观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 物体的温度变化会导致物体内部——分子 (原子) 间距发生变化, 且分子 (原子) 运动速度产生相应变化。一般情况下物体温度越高, 分子间距越大, 分子运动速度也就加快;相反, 温度降低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减慢, 分子间距缩小。由于分子间距和速度差异性实现物体固、液、气三态的变化。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讲解热力环流时, 从单一地理理论分析, 学生难以理解, 无法从成因方面掌握。但在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 讲解大气环流章节中的热力环流, 学生好听且易懂, 达到难以预料的效果, 热力环流指接近地面空气受热不均匀, 导致空气环状运动。如图中近地面A地受热, A地近地面空气分子数量减少, 气压降低, 密度减少, A地形成低压环境, 与此同时A地高空a大规模空气到达, 分子数量增多, 分子间距减少, 密度增大形成高压环境。在近地面B、C两地受冷;空气温度降低, 分子之间的间距减少, 分子运动速度减慢, 在垂直面, 分子大规模下沉。B、C两地近地面分子数量增多, 密度增大, 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环境B、C两地上空b、c空气分子数量大规模减少, 密度减小, 气压降低。B、C上空b、c形成低压环境, 导致近地面A与B、C两地由于温度差异形成气压差, 上空由于分子大规模运动形成气压差。平行气压场被打破, 等压线发生弯曲, 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凸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凸。便形成地理学温压场原理, 由于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 由于气压梯度形成以致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它迫使空气分子在同一高度大规模由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 这样在近地面形成大气分子由B、C流向A地;在上空, 大气分子由a流向b、c形成典型力环流。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大规模整体运动就形成了风。

在地理教学中, 灵活运用物理理论阐述地理学中相关地理现象,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地理基本理论,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分子运动理论也易理解城市风、山谷风、与海路风。

不仅如此, 灵活运用物理学中比热容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中季风环流。物理学中物体比热容指的是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C吸收热量。因此在一般情况下, 物理体比热不同, 温度变化存在许多差异, 物体的比热越大, 升温慢、降温也慢。相反, 升温快、降温快。在物理教学中, 运用这一物理理论, 即可搞活课堂气氛复习旧知识, 也可增强地理教学效果。讲解季风环流时, 运用物质比热差异, 也发现夏季、北半球、大陆增温比同纬度海洋增温快, 大陆比热容小于海洋。夏季大陆近地面形成低压环境 (印度低压) 。近海面形成高压环境 (夏威夷高压) 便产生气压梯度, 形成风, 北半球夏季风由海洋吹向大陆,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夏季风是偏南风, 同理, 冬季, 北半球同纬度, 大陆比同纬度海洋降温快, 在大陆近地面形成冷高压 (蒙古高压) 海洋近海面形成热低压 (阿留申低压) 受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冬季风是偏北风。因此、夏季风温度湿润, 冬季风寒冷干燥。这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叫季风环流。

3.让地理和物理适当串串门 篇三

例一:运用速度知识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在讲地球自转时,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的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各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角速度”即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大小和半径的大小无关,因此,在地球自转时,无论纬度高低,一个恒星日都是360度,即大约15度/小时,极点为零。“线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其大小和半径成正比,半径从赤道到两极递减,所以,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在地球表面,线速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变大。

在讲地球公转时,学生也很难理解课本结论: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大,在远日点最小。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即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这可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慢。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例二:运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海拔高,气压低”的原因

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在同一地点大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很多地理资料解释为“越往上空气越少(量少)且越来越稀薄(密度小),所以大气压越来越小”,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仅仅是其成因的一小部分。这个知识难点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就会很清楚。我让学生回忆物理“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因受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海拔越低,大气的重力越大。我们可以任取一截面,假设该截面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不难看出大气重力对截面的压力不断减小,压强也随之减小。因此,压强和海拔高度的关系与上空大气是否稀薄没有关系,因为即使上面空气密度不变乃至于变大,越往上大气压也会越小。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至于另一个新问题“大气压是否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P表示压强,ρ表示密度,g是常数,h表示高度)来计算吗”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轻松解释:因为大气的密度是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减小的,而该公式里的密度应该是不变的,因此该公式在大气压的计算里是不适用的。

例三:运用合力知识辨析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在学习“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时,学生对摩擦力“起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没有争议,但是对摩擦力是否影响风向存在很大争议。如果引进物理知识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的合力概念,这个问题就无需争辩了。解释如下。

摩擦力是近地面的风在形成中所受的一个力。摩擦力作为阻力,主要影响风速,但同时也影响风向。因为,风向是由风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的,摩擦力也是合力之一。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时,风向基本稳定,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的角度也愈大。而如果没有摩擦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最终风向将平行于等压线。这种风向的不同,说明摩擦力对风向是有影响的,而且摩擦力越大影响越大。

当然,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难点可以用其他物理知识来科学地解释,如太阳能量来源和寿命、有关洋流中密度的形成、季风气候的成因等等。■

4.物流经济地理论文 篇四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中国的工业地理分布

[摘要]: 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其资源依赖度高、市场内向化、产业联系强、规模效应显著,大多分布在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地区。随着交通替代作用的加强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提升,开始出现沿海化趋势。论文通过对1980—2007年典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析,发现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改革开放产业政策调整后呈现地理分散趋势,但“历史基础和路径依赖”显著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布。[关键词]:资源密集型产业; 地理分布;区位; 集聚

中国近代工业从萌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百余年中,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控制,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多年的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地理分布形势发生了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确处理了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的关系。40多年来,内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53%,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长6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0倍;在同一时期,沿海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增长1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9倍。以省区计,内地有9省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或接近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即使现在仍较落后的西北5省区,其工业总产值也高出50年代以前全国工业总产值。现在内地已形成了武汉、包头、太原、攀枝花、大庆、兰州、大同、葛洲坝、哈尔滨、长春、吉林和湘中、川中等一大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工业基地。40年来相继建立了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 1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经济上、资源上不再依赖于别的国家。

主要工业部门的地理分布:

1、能源工业。1990年全国煤保有储量达9014.53亿吨,水力资源蕴藏量6.76亿千瓦,石油天然气也勘探出了可观的储量。三者在地区分布上虽不平衡,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相互配合和补充。

石油开采业是中国重要能源工业之一。多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1.3亿吨以上,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约占1/4。中国已经建成以大型油田为主体、与输油管线相联系的炼油工业生产体系。目前天然石油资源开发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陆地。在对外合作,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中国海洋石油方面也有新进展。渤海、南黄海、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海域内,已探明若干工业油气流,并已开始商业开采。

电力工业。中国1991年发电量6700亿度。全国共有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火电站约3000座。其中25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近100座。50年代以来,按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电力网,以充分利用设备能力,保证供电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钢铁工业。1991年中国钢产量超过7000万吨,仅次于日本、美国,居世界第3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钢铁工业生产体系。现有钢铁企业1200多个,其中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钢铁工业基地11个。除上海、北京、天津3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头、马鞍山、武汉、攀枝花均分布在铁矿资源附近。全国尚有年产10万吨以上中型钢铁企业35个,9个特殊钢厂及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的小型钢铁厂。东北地区的钢铁工业基础最好,50年代前辽宁钢产量占全国80%以上。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3、化学工业。50年代以来按照加强基本化工,重点发展化肥,积极兴建石油化工为主的有机化学工业的部署,化学工业已发展为拥有酸碱、化肥、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农药、染料、感光材料、化学试剂等10多个大行业。目前中国拥有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吉林、兰州等综合性化学工业大型基地及大连、太原、广州、重庆、成都等化工中心。

4、机械电子工业。5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以分散修配为主的中小型机械厂。4/5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经50年代以来大规模建设,全国已拥有7.5万多个企业,职工1579万人,已经形成一个物质技术基础较强、门类较多的体系。1990年生产总值近3879亿元,占中国工业总产值20.76%。全国基础工业部门设备拥有量中,约有85%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各种设备均具有较高水平。新兴的电子工业已经为地球卫星等航天事业提供电子设备。

5、纺织工业。5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在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调顺了纺织工业内部结构,形成原料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棉、毛、麻、丝、化纤等门类俱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棉纺工业分布较普遍,全国除西藏之外,各省区都拥有规模不等的企业,相对集中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流域的产棉区(见中国轻纺工业地理)。化学纤维产量已占全国纺织原料的20%。目前在中国形成了两个综合性纺织工业生产地带:一是长江地带,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武汉、重庆及其附近;另一地带是南起青岛北至丹东,包括辽东、山东两大半岛及渤海湾一线。其中青岛、天津、北京、丹东等皆为多种纺织业的生产中心。

6、轻工业。50年代后建立了手表、感光材料、合成洗涤剂、新型电光源、照相机、家用电器等多种工业企业,成为拥有近50个行业的生产部门。中国轻工业地理分布有3种基本趋向:a.以一般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面粉、机米、榨油等食 3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品工业,分布于全国各地;b.利用自然资源及经济作物为原料的工业,多分布于原料产地,如粤、桂、川的蔗糖,黑龙江、内蒙古及西北地区的甜菜工业;c.利用工业原料生产轻工产品的部门,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轻工业,多分布在经济基础好、工艺质量高的大中城市。

工业集中区概述中国工业生产的集聚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结合各地自然资原、自然条件及工业技术经济发展基础和消费市场等关系,在全国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点、轴组合布局形式,称之为工业集中区。

工业生产布局的演进中国工业布局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持续前进。①工业布局逐渐趋向或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十分注意工业布局的经济原则,力求改变旧中国工业集中沿海,严重脱离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区的现象。如建设武汉和包头钢铁联合企业,扩建太原钢铁厂(见武汉市、包头市、太原市);兴建吉林市、太原市、兰州市等化学工业基地;加强对上海市、无锡市、青岛市、天津市等原有纺织基地的改造,建设石家庄市、邯郸市、郑州市、西安市、咸阳市及武汉市等纺织工业中心。

②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工业内部结构上的技术经济联系,成组布置工业,为建立合理的地域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如在机械工业中按产品组合配套,成组布局了中国4大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在哈尔滨市动力工业区兴建了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在北京市石景山与首钢附近,成组安排了重型电机厂、锅炉厂和第二通用机械厂;在上海市闵行区发展了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在四川则由德阳市电机厂、绵竹汽轮机厂、自贡市锅炉厂组成地区生产体系。又如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通过对油、气资源的顺序加工利用,组成了以炼油为中心与乙烯、合成氨、合成橡胶等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大型石油化工联 4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合企业,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北京房山区、山东淄博市及上海金山卫等地。在轻工业系统中,有结合热电厂组成纺纱、印染、织布联合体的北京市东郊纺织工业区,在广东江门、顺德发展了糖、纸联合企业等。

③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对不同的矿产资源组合进行综合利用的实践,如包钢铁矿伴生稀土矿,攀枝花矿伴生钒钛,山东淄博同一矿田内的煤、铝土、石灰石等组合资源,枣庄市的煤—化,大同市的煤—电—建材,邯郸市、本溪市、太原市的煤—钢—电—化等不同的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地区工业类型。

伴随中国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发展和集聚程度的增长及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等现象,常引起环境污染。如吉林松花湖河段下的化工区、电厂对松花江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工业布局中必须遵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从选址开始就重视环境保护,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合理布置厂区并正确处理生产区与周围生活区及农业生产关系,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④在中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逐步改变了工业偏集沿海的状况。沿海各省面积不到国土的12%,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国77.6%,广大内地仅占22.4%。即使在沿海地区,工业分布不合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其中上海市就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南部占20%;天津占8.6%;广州占5%。另方面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3%,占国土面积23%的云、贵、川和藏,工业产值只占全国6%。工业分布的畸型状态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5.经济地理论文王兴安 篇五

吉林省集安新开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边条参在南方市场很受欢迎,但近些年来由于假冒产品的冲击使新开河人参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受到了很大影响,企业不得不在销售旺季派专人去南方打假。企业在2005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后,仅一年时间就扭转了被动局面,正宗的新开河参重新占领了市场;抚松县长白特产实业公司生产的露水河红松母树林籽仁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先后打开了欧盟、美国和东南亚市场,价格和销售量都有大幅度提升,每300克出厂价由40元提高到了70元;白山市颐年堂参茸有限公司以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为产品的主要卖点,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销售网络从原来的浙江一省扩展到了江苏、福建、贵州、湖南、安徽等多个省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已经成为一把开启吉林省特色经济之门的“金钥匙”。

吉林省政府和吉林省质监局等业务主管部门较早地认识到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重要性。吉林省政府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全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工作进行推进,成立了推进工作组,对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先进企业还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各级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将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纳入工作计划,白城、白山、延边、通化、抚松、临江、集安、梅河口、柳河、扶余等地政府更是将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专门组织人力、物力申报。吉林省质监系统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突破口,全力以赴组织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准和组织企业使用专用标志,不断出台新的措施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监管,大力宣传提高吉林省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为吉林省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吉林省已有长白山人参、延边苹果梨、长白山中国林蛙油、露水河红松母树林籽仁、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梅花鹿相关产品(鹿茸、鹿鞭、鹿胎膏、鹿尾、鹿血、鹿筋、鹿胎盘)、通化山葡萄酒、长白山红景天、长白山淫羊藿、白城燕麦、梅河大米、延边大米、扶余四粒红、白城绿豆、白城油葵、姜家店大米、延边黄牛肉、集安板栗等2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大川平贝母已经通过专家审查会审查,将在近期获得正式保护。集安鸭绿江咸鸭蛋得到国家质检总局受理,长白山蓝莓、长白山五味子、集安蜂蜜、集安蜂胶、集安蜂花粉、集安蜂王浆、黄松甸黑木耳、查干湖胖头鱼等产品的申报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吉林省拥有地理标志产品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6.经济地理与自然资源 篇六

资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从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一切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阐述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和经济地理对自然评价的基本内容.

作 者:宋福娟 SONG Fu-juan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F124.5 F124.6 关键词:自然资源   经济地理   基本特征  

7.物理经济地理 篇七

关于经济收敛,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符合条件Beta收敛, 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向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发展, 尽管贫富差距在缩小, 但差距永远存在。从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中发现, 他们大多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只能分析研究对象的平均水平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大小, 难以解决处在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继承和发展了经典统计和计量理论方法, 将经典统计和计量方法应用于与地理位置及空间交互作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 通过地理位置与空间联系建立统计与计量关系, 以统计和计量方法识别和度量空间变动规律及空间模式的决定因素。本文研究采用有关空间经济计量的研究方法, 将地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入甘肃区 域经济收 敛性的研 究 , 首先采用 空间统计 分析Moran指数法检验因变量 (被解释变量 ) 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或集聚现象;然后如果存在, 则需要在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支持下, 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进行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计量估计和检验。

一、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性的描述性统计

(一) 空间地理单元量化的权重矩阵

研究空间相关, 首先要对空间单元的地理位置进行量化。对地理位置的量化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通过经维坐标表示, 另一种是通过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表示。本文的地理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采用了将两种定义统一起来的方法, 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获得甘肃省14个市 (州) 的经纬度地理坐标, 以经度为X轴、维度为Y轴, 采用欧氏距离来计算两点 (两个地区的质心) 之间的距离, 同时由Geo Da 1.4.0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包自动设置门限距离, 定义一定距离为邻近观测来构造相邻结构, 从而生成地理空间权重矩阵。

(二)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地理分布

根据岳立、郑周胜 (2007) 的研究成 果 , 按照聚类 分析结果, 把甘肃省14个市 (州) 划分为三个类型区域, 分别定义为发达地区 (兰州、嘉峪关、金昌和酒泉) 、中等发达地区 (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和庆阳) 和欠发达地区 (定西、陇南、临夏和甘南) 。本文认为和其它统计指标相比, 实际人均GDP能够更好地衡量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因此借助Geo Da软件, 根据实际人均GDP数据, 将甘肃划分为三类地区。

根据人均GDP三分位地图的量化结果来看, 1985年第一类地区为5个, 分别是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和张掖;第二类地区为4个, 分别是武威、白银、天水和甘南;第三类地区为5个 , 分别是临夏、定西、陇南、平凉和庆阳 。2012年第一类地区为5个, 分别是兰州、白银、嘉峪关、金昌和酒泉, 第二类地区为4个, 分别是张掖、武威、庆阳和甘南;第三类地区为5个, 分别是临夏、定西、陇南、平凉和天水。在这一历史时期, 突出的变化是张掖市由80年代中期的第一类地区下降为现在的第二类地区, 而白银市则由80年代中期的第二类地区升为现在的第一类地区, 天水市由80年代中期的第二类地区下降为现在的第三类地区, 庆阳市则由80年代中期的第三类地区上升为现在的第二类地区。

(三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

莫兰指数 (Moran’I) 是一种分析具有空间依赖性现象的区域经济行为新型的统计分析技术, 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计算的全局莫兰指数衡量了甘肃14个市 (州) 人均实际GDP的空间自相关情况, 由结果可知, 表明市际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 即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邻接市 (州)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程度不高。从莫兰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 全局莫兰指数在整个研究样本期间呈现“一波三折”的格局, 从1985年开始莫兰指数由负数逐渐转为正数, 在1990年达到峰值之后, 又开始下降, 在1998年达到谷底, 与1985年的莫兰指数相当接近, 此后又开始由负数逐渐转为正数, 在2007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从该指数直观来看, 在研究样本期间, 甘肃全省经济增长态势基本上是趋于发散的, 但在一定的年份和一定的区域也呈现一定的收敛性, 这与岳立、郑周胜 (2009) 的研究结论完全是一致的。

(四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性

本文计算了1985年、2012年人均实际GDP的局部莫兰散点图和LISA相关统计量, 并给出了两个年份人均实际GPD的LISA聚集图。局部莫兰散点图中的四个象限确定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性。横坐标为标准化的人均实际GDP, 纵坐标为空间权重矩阵加权后的人均实际GDP, 即空间滞后的人均实际GDP。第一象限为高收入地区的周围也是高收入地区 (H-H) , 第二象限为低收入地区的周围是高收入地区 (L-H) , 第三象限是低收入地区周围也是低收入地区 (L-L) , 第四象限是高收入地区周围是低收入地区 (H-L) 。其中位于第一、三象限的地区具有正的局部莫兰指数值, 表明地区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周围地区存在正的空间依赖性, 位于第二、四象限的局部莫兰指数为负, 表明地区间收入水平存在负的空间依赖性。

根据1985年甘肃14个市 (州) 人均实际GDP的空间相关性计算结果, 可以看出各市 (州) 人均实际GDP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莫兰散点图中的四个象限确定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嘉峪关和金昌形成了H-L集聚的中心, 白银则形成了L-H集聚的中心, 表明其对周边市 (州) 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辐射性, 甘南和临夏则为L-L集聚中心, 表明其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水平也不高。其他地区的空间集聚则在统计意义上都不显著。

根据2012年甘肃14个市 (州) 人均实际GDP的空间相关性计算结果来看, 与1985年相比, 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定西由原来的统计不显著, 演变为L-L集聚中心, 直观表明甘肃传统的贫困地区经济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人均实际GDP水平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现象”, 一方面说明了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 另一方面也表明14个市 (州) 东西部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

(一 ) 空间自相关检验与模型形式选择

本文采用扩展了的空间回归模型的残差莫兰指数, 以及对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性进行检验的两种拉格朗日乘子检验及其稳健性拉格朗日乘子检验方法, 进一步检验增长中的空间效应。拉格朗日乘子检验是渐进且遵循有一个自由度的卡方分布检验。使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检验无空间依赖性的零假设及有空间依赖性的备择假设。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检验是为了判断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之间哪一种模型更可取。 下表报告了采用Geo DA 1.4.0软件包对人均实际GDP进行计算的这种检验结果。

表1的结果显示, 计算的莫兰指数, 不管是采取一阶邻接、二阶邻接还是最小距离、增大1倍的距离矩阵都非常显著, 进一步确证了空间误差自相关的存在, 同时一阶邻接矩阵的莫兰指数最大, 表明该空间权值矩阵计算的空间效应是可取的。

(二 ) 极大似然法的模型估计结果

鉴于空间经济计量估计中的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目前一般空间计量模型都局限于一阶滞后模型、一阶自回归或一阶移动平均模型。本文的研究采用了极大似然估计方法, 估计出了甘肃区域经济Beta收敛的空间误差模型。

从表2的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 甘肃14个市 (州) 在1985年到2012年的研究样本期间, Beta系数除了1985年2007年期间为正数0.0026之外 , 其他三个期间 , 无论是1985年-1990年期间、1985年-1998年期间, 还是1985年-2012年期间, Beta系数分别为-0.0111、-0.0043和-0.0017, 均是负值, 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 甘肃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为发散趋势, 只是在个别历史时期有过短暂的收敛, 并且收敛的速度非常缓慢。同时值得注意地是, 1985年至2012年期间, Beta系数为-0.0017, 比其它历史期间要小得多, 表明甘肃区域经济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用于市 (州) 行政区域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忽略区域空间相关性的不足。根据本文的研究,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将甘肃省14个市 (州) 划分为三个类型区域, 分别定义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这种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取性, 但限于静态分析的范畴, 将甘肃省的“穷富”差异通过分位地图来呈现, 则可以在直观上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 (2) 无论是莫兰指数计算结果, 还是通过极大似然得到的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 表明甘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 但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邻接市 (州)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程度不高。甘肃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为发散趋势, 只是在个别历史时期有过短暂的收敛, 收敛的速度比较缓慢。 (3) 人均实际GDP水平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现象, 一方面说明了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 另一方面也表明14个市 (州) 东西部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 结合甘肃省情, 本文认为缩小甘肃区域经济差距可以考虑采取如下主要对策:

1. 加强区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是经济萧条时期的“催化剂”, 货币政策则是经济过热时期的“缓冲器”, 由于甘肃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为发散趋势 , 所以根据甘肃省客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于两大政策在甘肃省的贯彻实施, 既要有所区别, 又要配合使用。针对区域东西部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 必须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同时更要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通过对信贷资金流向和流量的控制, 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2. 实施差异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管控部门在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及利率、信贷等相关金融政策的执行及执行时必须正视市 (州) 之间的发展差距。执行差别准备金率政策, 刺激欠发达地区活跃金融和增加投资; 实行差别的再贷款政策, 在再贷款的规模、期限和利率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实施差别的再贴现政策, 可以在再贴现的规模和条件上给予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一定的区域决策权, 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

3. 优化经济结构 ,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活力的关键, 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标志。在工业化过程中, 许多原属个人、企业、机关“内部”的事情会逐渐游离出来, 产生巨大的社会性需求, 引起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提升, 这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缩小城乡差别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围绕这些社会性需求,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就业和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措施。

4.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 ,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当今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知识和技术的推动, 而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载体的人力资本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教育及人力资源上的大量投资, 对经济增长来说, 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 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Anselin, L., Florax, R..1995, “Small Sample Properties of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in Regression Models:Some Further Results”[J], 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Spinger Verlag, New York, pp.

[2]Baumol W.J.Productivity Growth, Convergence and Welfare:What the Long-Run Data Show[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Vol.76 (5) .

[3]Delong B.Productivity Growth, Convergence and Welfare:Comrn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 Vol.78.

[4]Romer 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Vol.94.

[5]Nelson R, Phelps E.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eonomic Review, 1966, Vol.61.

[6]Dowrick S, M.Rogers.Classical and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Beyond the Solow-Swan Growth Model[J].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02, Vol.54.

[7]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 1997 (3) .

[8]史修松, 赵曙东.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机制 (1978~2009年)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1) .

8.中国经济新“地理梯度”警示 篇八

如果我们进行以下简单的对比,20年前,亦即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发端的时候,东部地区因受益于改革开放、轻工制造业大发展一直领跑,东部地区增速往往在10%~15%这个区间的上限发展,远高于中西部,经济上的“地理梯度”是东高西低;而在10年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重工业的发展,东中西部的增速一度比较接近,全国也保持了10%左右的GDP增速。

关于这些现象,已经有不少学者从各个维度进行过解读,我希望从“经济红利”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的再解析。

经济的“地理梯度”源自各种红利

20世纪80到90年代,东部地区特别是江、浙、粤、沪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受益于三大红利:市场化政策、地理优势和中国整体的人口红利。因为中国在漫长的转轨过程中,优先给予广东、上海等地若干先行先试的政策,这也导致人才、资金优先向这些地区流动,这是一个先导性的驱动力。在这个驱动因子作用下,这些地区充分利用了自身拥有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出口为导向,盘活了低端和中端制造业,也让全国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趋之若鹜——从而让三者形成了合力,最终促使当地经济长达30年的持续发展。

实际上,到了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的市场化格局已经形成,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作用,东部相对于中西部的政策红利已经不明显了。此时,为什么东部地区依然具有很强的磁场效应?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先发优势红利问题。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东部的很多地区都形成了非常好的产业聚集,比如东莞的IT制造、绍兴的纺织制造等等,因此从效率上也仍然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因此,西部大开发提出10来年中,中西部增长仍然没有显著超越东部,反倒是东部地区的生产日益从轻工业扩散到重工业,保持了较为均匀的快速跑——从增长质量上,西部的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资源品、投资等基础上,仍然是逊于东部的。

但是,历史总是在悄然变化。2008年前后,即便没有金融危机,这种经济地理格局也自然会发生重要的变化。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退潮,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再也不能10年不加工资了,东部的政策红利相比西部来说已经开始变得更少、而不是更多,原来产业集群形成的效率优势也不能无限提高……于是,我们看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增长并非突然变快,而是东部地区“跑不动”了。

新的增长梯度形成了。

新增长红利需回归本源

但是,新的梯度结构却与原来的梯度结构有重要不同:东高西低时代,西部低,意味着潜力,生产力随时可以从东部扩散过去;而西高东低时代,实际上意味着东部地区的生产力向上增长更为乏力,而几年后中西部地区也必然面临类似挑战。

换言之,过去的快速增长源自对受压制生产力的释放,而目前我们看不到多少受压制的生产力——即便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并没有蕴含多少潜在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打破现有的一些垄断行业壁垒,固然可以有所帮助,但是,那也不过是一次性的短期收益和财富的再分配,其价值和效果恐怕比不上80年代初的个体潮、90年代初的下海潮、2000年代初的科技潮……

这时候,当我们挤去各个省份的增长水分看,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其中出口顺差带来的红利已经极少,投资仍然占据半数、处于偏高水平。假定让投资增速回归到2倍于GDP的正常水平,未来出口趋于均衡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潜在增长速度可能就是6%~7%,步入中速增长阶段。

因此,原有的人口红利消失,你不可能因此去鼓励生2胎甚至多胎,这样由人口基数带来的GDP数字性增长只会对人均生活水平进一步稀释;当政策红利日趋减少的情况下,你不能期盼有比8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市场化、2000年后城市化和地产市场化更大的改革,只能是小修小补;当中国的高储蓄率已经被转化为高投资率,以至于中国的综合债务水平已经到达一个危险水位的时候,你也不能期待中国继续给出更高的投资率,况且这些储蓄本身也是为了未来老龄化储备的;当中国的汇率日渐市场化、人力成本日渐提高的时候,我们也无法继续依靠顺差进一步拉动GDP……

那么,中国的经济改革动力只能回归到经济增长的本源:通过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提升生产力,即教育;通过科技提高生产力,即研发和管理——这些对中国也并非是新红利,但是,却可能是必须的、需要更大投入的可行性选择。

9.物理经济地理 篇九

(四)知识点四: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恰恰代表其时代标志的政治格局的完整变化过程,即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或两大集团、两个体系的形成、发展、分化与瓦解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发展的长期存在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垮台,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建立自己的国家,走向世界舞台。在经济方面,工业化已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广大亚、非、拉地区转移,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已取得很大进展。联合国的建立,世界性、地区性跨国组织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交往,旅游事业的发展,都使世界各国及人民彼此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达到空前规模。

2.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表解

3.综合国力竞争知识体系表解

4.联系地理环境因素,分析世界热点问题

纵观多年来出现在中东、东南亚、南亚、中美洲、非洲等地的世界热点,它们的形成大多具有以下几个地理条件:(1)地理区位优越。例如,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南亚是“东方十字路口”,中美洲是西半球的“十字路口”,南非是西方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些地区最富有政治、经济价值,是国际势力争夺的重点,是形成热点的基本前提。(2)自然资源丰富。例如,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宝库”,南非是“矿产波斯湾”,中亚是“当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丰富蕴藏地”。这些地区对某些发达国家来说,是廉价的原料、燃料仓库,维系着经济命脉,必须取得对它们的控制权和支配权。(3)自然环境分隔。例如,中东和中亚高原山地和沙漠广布,东南亚和中美洲峰谷相间、山高林密或海岛孤立。这些破碎、复杂的环境一方面不利于居民的交往融合,使其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分裂势力的生存和外来势力的渗透。(4)人文地理复杂。例如,种族隔离政策曾使南非长期动荡;近年发生在非洲之角及西非的“第一次非洲大战”也主要包含了种族、民族仇视的因素;巴尔干半岛多民族聚居和杂居,历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并分化出许多派系,矛盾错综复杂,战乱丛生;南亚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历史遗留问题及价值观问题正成为霸权主义挑起地区战争、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5)地缘战略位置重要。例如,在冷战时期,东南亚被北约、华约这两大集团长期统管对抗;中东是前苏联南下路线与西方集团维持东西联系路线的战略冲突区;中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它坚决地排斥了前苏联的渗透并与古巴敌对至今。现在,东南欧、东亚、中亚的战略地位正在上升,已成为国际势力争夺的重点,这些地区一旦“有事”,就容易引来大国的介入,进而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国际化。北约为实现东扩在科索沃问题上做文章就是明证。

5.探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的影响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12月19日,中国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世

贸组织总理事会议。2002年3月14日,中国首次动用世贸争端解决机制,应对美国筑起的钢铁贸易壁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中学生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它将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究入世对中国各产业带来的影响。

【例1】(2005年广东地理)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科技进步

B.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C.经济全球化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D.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答案:AB

解析: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能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范围,另外科学技术可改进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工具,从而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的战略,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资本、人员的最优配置,促进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

【例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研究组”的研究评估结果表明,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以下依次是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在经济领域,中国处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罗斯,但是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在科教领域,中国的分值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法、英、德的五分之一,不到俄罗斯的二分之一。在军事领域,中国的分值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俄罗斯的三分之一,英、法的二分之一,与日、德大致接近。在资源方面,俄罗斯第一中国第二、美国第三。据此回答问题。

1.从分值看,中国与各国相比最弱的两个领域是()

①经济②科教③军事④资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据你分析,日本的综合国力虽然高于中国,但在下列哪些方面不如中国()①基本实体②农业生产规模③科技水平④外交政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①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②与法、德、俄结盟,对抗美国③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④重视环境保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大小主要表现在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外交、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一些时事和案例进一步理解综合国力竞争的原因和现状。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2问日本综合国力虽然高于中国,但基本实体(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农业生产规模小于中国;第3问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应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不称霸,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壮大世界和平与安定的力量 答案:1.B2.A3.D

【例3】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2005年《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全球化分化成三个集团》的文章,世界正缓慢地但持续地向三个分开的经济和货币区发展:美元区、欧元区、日元、人民币区。材料二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家落户中国。在新世

纪,中国已加入WTO,这些有经济“巨无霸”之称的跨国公司,铆足了劲,进一步调整对华投资战略,试图站稳脚跟,谋求长远发展。

(1)写出材料一反映的三大区内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名称、、。

(2)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外向的性,另一方面具有内向的性,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我国走向阶梯。

(3)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4)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或地区越来越,这主要表现在: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在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中所起到的作用;跨国公司进军我国将有利于我国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势必对我国的传统工业造成严重冲击。

答案:(1)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2)竞争保护经济全球化

(3)利: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对我国的传统工业造成冲击(4)相互渗透,相互依存①在政府积极参与下,区域经济集团正加速形成。②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力量。③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经济力量逐渐提高。④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综合检测

下图是四个国家示意图,回答1—3题。

1.关于四国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B.乙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C.丙国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D.丁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2.关于四国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港口所临海域都受暖流影响B.首都都是最大城市

C.最大城市都是国际金融中心D.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3.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最长河流为内流河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径流量稳定D.丁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四图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海域、盐度最高的海域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四图中,畜牧业发达的和与北京时间时差最大的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读“面积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部分资料”,做6—8题。

6.各国人均森林面积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

A.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美国、中国

B.加拿大、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美国、中国

C.巴西、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中国

D.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中国

7.各国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存在显著差异,关于其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美国因境内无高大山脉而比重较高 B.巴西、中国因境内多山而比重较低

C.澳大利亚因气候温和湿润而比重高D.俄罗斯、加拿大因纬度高而比重低

8.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人口都集中分布在本国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影响其分布的原因中相同的是()

A.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B.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气候

C.海上交通便利D.两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读下图,回答9—11题。

9.造成该地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及海浪的侵作用 B.河流水的冲蚀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D.人类的活动

10.图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D.沙漠浸吞水面缩小

11.A地农业特色与我国下列哪一地区相同()

A.新疆的绿洲灌溉农业 B.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 D.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比较可靠的估测,该地区石油最终可开采的总储量为250亿—350亿桶,可与英国的北海油田相媲美,接近世界储量的3%。读“里海周边地区图”,回答12—13题。

12.里海沿岸共有五个国家,图中序号①和②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 B.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

C.土库曼斯坦、乌克兰D.乌兹别克斯坦、伊朗

13.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

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

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MN的实际距离约为QR的一半。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的实际范围是乙的四分之一

B.在乙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白昼时间增长

C.甲区域等温线的分布,7月较1月稀疏

D.乙区域的气温年较差比甲区域大

15.M、H两地所在国家()

A.铁、煤、石油、水能、森林等资源丰富

B.光热充足、耕地比重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C.最大的工业基地均位于其国土西部

D.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16.图甲是“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图乙、图丙分别是“气温降水玫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是,(海洋名称)③是。(湖泊名称)目前③海海平

面每年下降1米左右,试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地质结构的角度分析,③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乙、图丙中反映该区域气候类型的是图,(填数字代号)另一图所表示的气候特点与本区域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其所属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4)目前,图甲区域最主要的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是什么?简述其成因。(至少答出三条)

17.读北美0℃等温线分布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季的气温分布示意图,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2)请从高到低排列O、P、Q三地气温顺序:。

(3)请分析O、P、Q三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18.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12分)

资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居世界之首,大约每年占世界GDP的1/4,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美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调整已实现了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美国经济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已达8万亿美元之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商品吸收器,金融变压器和技术增高器的作用。

资料二:美国的科研和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和绝对值均高于欧洲、日本;在科技人员的数量上也领先,同时还有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的机制。到1997年为止,美国科学家约占世界获得诺贝尔奖总人数的1/3。

资料三:从人类历史进程考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潮流不可逆转。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考察,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并行发展,这是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有人估计,到2l世纪中叶,当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卞降至15%以下时,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终将形成。

(1)结合阅读材料和你已有的知识评价美国的综合国力。

(2)你认为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内部的动力是什么?

(3)为什么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潮流不可逆转并终将形成?

(4)你认为我国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的全球化?

19.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2)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有何影响?

(3)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20.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学者克莱因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国力方程,即P=(C+E+M)×(S+W)。并对1978年世界一些国家国力计算结果如下(P代表国力,C代表基本实体,E代表经济能力,M代表军事力量,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科学技术):

(1)日本国土面积较小、资源贫乏,但其国力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其原因是。

(2)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明显下降,已难与美国抗衡,原因是。

(3)以色列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均无法跟印度比,但其国力比印度强,原因是。参考答案

1、B2、A3、D4、C5、D6、B7、D8、C9、C10、A11、A12、A13、B14、C15、A

16.(1)地中海死海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燥、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 ②人文因素:生产生活引水增多,注入死海的径流量减少。

(2)地壳运动引起岩 层断裂下降,积水成湖

(3)11图12表示区域雨热同期水稻种植业

(4)巴以冲突耶路撒冷问题、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纠纷、水源问题等

17.(1)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影响

(2)O>Q>P

(3)O地位于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且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所以气温最高。Q地位于40°—60°地大陆东岸;受高纬寒冷气流影响;但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温较P高。P地位于大陆中部的平原地带;容易受高纬寒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最低。

18.(1)美国面积居世界第四,人口居第三,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口素质高。美国有吸引世界人才的机制,科技人才数量在世界上领先,从而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美国经济发达,GDP居世界之首,占世界的1/4,经济规模居世界之首。美国军事力量强大,战略核武器均具有高科技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特点,是世界头号军事大国。

(2)吸引人才的机制,崇尚竞争和创新的机制:多元化的基础。

(3)从世界经济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欧盟和日本已能在经济上与美国抗衡,俄、中的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终将形成。

(4)我国以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多极化趋势格局中占一极,但与美、日、欧盟、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创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机制和环境。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

19.(1)高、低收入的国家的经济都在增长

(2)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3)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1)工业和经济力量强大,科技发达(2)苏联解体后,其基本实体削弱,军事力量下降,加之国内民族矛盾重重,经济滑坡;而美国近几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政治和军事实力相对增强(3)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均强于印度

上一篇:演讲稿《党的光辉历程》下一篇:结婚厨房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