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总结

2024-08-03

情境教育总结(共10篇)

1.情境教育总结 篇一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2011年3月开始准备并认真做好了实验的开题工作。学习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2、认真学习收集有关研究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专著,做好实验调查研究工作。实验前,我们对全体学生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并了解现状。摸清楚了他们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寻找有关理论专著进行分析和学习,为进行英语教学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3、广泛收集他人对英语课堂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的优秀成果。教师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学习相关理论,寻找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秀课程进行学习。并分析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教师按课题方案撰写实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根据总课题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使教师选准了实验的突破口,也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实验成果

1、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英语故事、趣味英语及英语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使用多媒体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通过办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通过了解文章故事情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英语课题的境界,也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

2、同学们形成了不同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口语和笔头(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加强,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感。

3、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更深刻的学习理解了《新课程标准》。领导点滴的肯定坚定了我们深化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决心。

2.情境教育总结 篇二

一.创设诵读情境, 初步感受文学作品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强调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读到有情时, 文也通大半。”朗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初步感知作品的阶段, 更离不开反复地朗读。为了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教师应该设法创设朗读情境, 给学生营造一个最佳朗读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借助插图创设情境。

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 要充分利用课文配备的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 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 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激愤、一同悲伤。学生通过图文对照, 再加上想象和品味, 就能读出文章的韵味, 读出作者的情绪,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门高尚而极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乐曲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可以渲染文学作品的气氛、再现作者的情绪。如果把音乐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 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到作品特定的的情境之中, 就可以更好的感受和理解作品。恰当的音乐情境会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表情丰富、感情投入地朗读起来, 达到忘我、想象、共鸣的最佳境界。

3.借助范读创设情境。

叶老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在朗读时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教师相对于学生, 有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 有对作品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创设情境, 把气氛营造得浓浓的, 带领学生借助自己的朗读进入课文多彩的世界。

二.创设探究情境, 深入感受文学作品。

朗读只是感知作品的初级阶段。教师在结束朗读阶段后, 还应积极设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应按照形象性、悬念性、关联性、生活性、贴近性等等原则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

1.重视导入情境的创设技巧。

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通过情境渲染、悬念设置、表演展示等手段, 让学生在情境中遨游, 打开思维的大门, 兴趣盎然地走入瑰丽的语文天地。

2.借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以其容量的丰富性、手段的直观性、媒体的多样性、操作的方便性, 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借助多媒体技术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兴趣, 展开想像, 丰富所学内容, 拓展思维空间,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贴近生活, 创设情境。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多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 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缩短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在实践中求取知识的愿望, 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 知识性、实用性。

三.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情感。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 奇异的自然现象, 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 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 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 有真情实感, 才能避免写空话、套话、假话。

摘要: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因时因地因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则是成功地开启文学教育的风帆。情境创设无论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3.论情境模拟教育 篇三

关键词:情境模拟;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21—02

一、情境模拟及其理论渊源

(一)情境模拟的内涵

情境模拟是指组织者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营造一个适当的行为环境,根据对象可能担任的角色分配职责,最终实现设置目标的方法。通俗地讲,情境模拟通过营造不同的行为环境,让组织者与角色参与者对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在设置实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人的主观心态、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都会受制于不同的情境作用。隐含在情境模拟背后的哲学思想更多的是多元论或转换论,认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动态的整体或系统,而个体、个体的心理活动以及环境等都是该系统的构成部分。情境模拟作为一种设置目标的实现途径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人才选拔中的情境模拟面试,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模拟教学等方法都源自同一种动机理论。

(二)情境模拟的理论渊源

在目标设置与行为环境的营造中,情境模拟以认知为前提,同时又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认知”与“建构”的过程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动性。认知者强调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自身的内部认知结构,建构者则注重解释如何使外界事物(知识及其结构)通过个体与之的交互作用实现内部认知。从“认知主义”的理论前提到“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的跨越,两者共同构成了情境模拟的理论渊源。这一现代化过程同样也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一个新阶段,建构主义理论自身也经历了从一种哲学维度向学习理论的转变。探讨情境模拟的理论渊源,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追本溯源,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中已经蕴涵了建构主义思想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发现人的价值成为建构主义的近代源头。建构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的阶段,维科的“新科学”、康德的“哥白尼式的科学革命”、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为建构主义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则为建构主义理论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1]。建构主义近年来在西方社会诸多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尤其在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更成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因此,从哲学角度来讲它的内涵,建构主义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建构主义者认为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作为一种逐渐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人价值的再发现,强调学习者学习知识时主体认识特点的作用,它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情境模拟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正是依托建构主义理论实现教学目标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写作互动而实现某种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催生情境性教学,情境模拟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并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二、情境模拟对现代教育理论改革的启示

(一)反思教育思想及理念

胡德海教授曾在论及教育起源问题时谈到:“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传递继承并以人的培养为功能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以人为对象,出于发展个体的需要,教育主要是为了形成个人对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2]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雷沛鸿先生也曾这样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本来教育是人类社会所有最古的一件事业,所以我们虽然说世界自有人类便有教育,亦不为过。至于学校不过是后起的‘一种制度’;它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惟其如是,教育才有定时及非定时的分类。”[2]从教育起源及历史发展的角度,两位学者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进行了正确的评价,教育是一种生产力,一种社会实践形式。但是在教育思想从“自在”向“自为”的历史生成中,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沦为“盲目认同”,经验主义取代了实践主义,在客观主义教育理论主导思潮下,传统教育理念中缺少了应有的批判精神。教育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打破固有框架,符合信息社会背景下教育的社会化与大众化。反思教育理念,我们应当在教育层次、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传统教育的理念基本上都属于客观主义的范畴,而情境模拟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根源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从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根源差异上看,客观主义认为,教育是主体受纳外部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与反映;建构主义则注重个体即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质疑与批判先验理论的后现代思想。如在情境模拟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打破对已有知识框架的认识,主动参与到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协商、对话、沟通建构学习内容。在案例模拟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了自身功效,培养了自身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在情境模拟教育目标的设置中不仅蕴涵了主体对先验理论的批判精神,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对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播,也充分尊重了主体人格,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转变教育方式

开展教育活动,教育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就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方面合作,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应当不断的回归生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教学方式是参考多种教育方法与途径信息并加以归纳和综合。传统教育模式源于传统教育思想及理念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我们注重知识传授,学习者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他们必然要被动的接受来自外部输入的刺激和信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非参与者,教育功效往往事倍功半。

情境模拟教育以“建构主义”为研究基础,教育者注重动态的、渗透性的教育管理,受教育者则易于把握对自身功能性学习环境的建构。情境模拟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启发式、辅导式教育,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并通过教育角色的转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理论体系。情境模拟教育模式通过寓教于情、知行合一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张扬和自我约束力的增强,更契合了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教育方式改革的要求。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更有利于创新型造性人才的培养,案例选择与情境创设也启发了教育主体发散性思维及问题意识的形成。

三、情境模拟在高校教学与思政工作中的运用

从目前我国对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实践来看,情境模拟在语言教学、体育教学、工科教学这类强调实践性的学科中运用得比较多,它能够有效地提高这类学科的教学效果。但是情境模拟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情境模拟教育仍有很大空间发挥自身的功效。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实践为基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调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环境的建设做出了新的说明[3]。教育过程不仅是一种实体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功能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关系运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调控中,由强调线性的、静态的控制变成注重非线性的、动态性和渗透性的调控,动态管理学和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应该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中,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调控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

现代过程论强调可控制与可评价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过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求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调控机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构的有效途径,它是维系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纽带,它能通过管理信息的反馈与调节,使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统一起来,从而保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和调控。情境模拟评估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法的一种,被广泛地运用在高效思政管理工作中。情境模拟评估法是一种评价人的思想指向和能力层次的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把人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分解成若干判断指标和评价标准,然后将评估对象投入模拟场景和模拟工作状态中,通过观察、研究评估对象处理假设情况时的表现,对其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和评估,从而确定评估对象的素质等级。情境模拟评估法有三种具体的操作形式:案例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口试。在高校思政管理工作中,情境模拟评估法是一种科学的人才考核方式,经常被用于高校干部选拔和人员招聘[3]。测评者可以通过选择案例,评估小组可以要求教育工作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方面设置一个动态的活动实施方案,从中检测教育者的思政理论水平,针对他们的综合表现予以考核并最终予以评价。

从认知教育到情境教育,我国现代教育改革融入了多元教育文化元素,在融合与冲突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也逐渐实现自身的革新。情境模拟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教学领域已被广泛的应用,如在各种实验类教学、法学教育中,但在工作领域等非学校教育事业中,情境模拟教育自身的功效仍然有待发挥。

参考文献:

[1]杨婧.试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价值[J].石油教育,2005,(2).

[2]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感悟情境教育 篇四

小教英语师范091 孙思 0906112045 看了几个有关李吉林老师的视频,阅读了她的一些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被李吉林老师对孩子们的喜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深的折服。就是份深沉的感情,支持、推动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一所学校,教一门学科,不为名,不图利,勤奋工作,不断探索。而且,在如今这个浮躁、浮夸、浮华的社会氛围中,能在三尺讲台坚持几十番春秋冬夏、并且在如雨后春笋的教育改革中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实在是让人敬佩。

其次,还有就是李老师对孩子的透彻了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她好像就是孩子们肚子里的蛔虫,知道孩子们在课文的哪里理解有难度、在哪儿添一个怎样的教学环节就能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所以她既能和孩子们做朋友,又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和技能。

此外,我也深深的感觉到语言魅力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活动室支配,引领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在一次以《我是一颗蒲公英》为题的作文课上,李老师随手勾勒一颗蒲公英,指着图,别有兴致的说了一句:“你们现在就是蒲公英了!”孩子们听到后,看着黑板上朝自己微笑的蒲公英,很乐意成为一颗蒲公英,努力把观察中对蒲公英的感知加上自己的情感活动,高高兴兴的表达。课堂上,老师会对某一情景用语言进行描述,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

课堂上,李老师全身心的投入,绘声绘色的讲解,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李老师的满怀热情。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具有一颗童心,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像小孩一样会感到新奇,无限喜爱。能够设身处地地位学生着想:学生在情境中户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没有美感?好不好表达?有一颗热忱的心想着学生。我想这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一些要求。

运用了情境教学后,孩子们学习就容易感受到“易”、“趣”、“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在运用了情境教学后,不再是那一本薄薄的教材,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问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是被禁锢在那小小的教室里,那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5.情境教育解说报道 篇五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坐落于开发区城北社区,是一所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教育综合实力位于全市前列的现代化学校。2010年9月,新校区落成,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关心学校,亲笔题写校名。自此,开发区实验小学便与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至2013年学校先后选派多名骨干教师来到李吉林老师所在的通师二附进行情境教育专题培训,2013年四月开发区实验小学被正式确定为首批“南通市情境教育实验学校”。同年5月,“开发区实验小学名师工作室”成立,并将“如何推广情境教育”作为工作室研究的方向。在成立大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着力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学习李吉林老师的精神风范和学习情境教育结合起来;把学习情境教育先进理论和学习实用性范例结合起来;把学习情境教育和活动单导学模式结合起来。发挥情境教育的纽带作用,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探索“活动教育”与“情境教育”的契合点、生成点和创新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行走在情境教育的路上,开发区实验小学坚持发挥团队引领、骨干示范、领导先行的推广作用,坚持“教研促实践”的策略,运用“请进来、送出去、内部学”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这块阵地中先行推广,继而在其他学段其他学科充分实施。“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三部曲读书沙龙”活动、“情境教育”课堂教学观摩、“情境教育”阶段性成果汇报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老师们主动进入“实验教师”的状态,以情境教育的思想、理念以及实践艺术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积累和丰富自身情境教育实践案例、实践经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融情于情境教育,入境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让更多的孩子“美美地想,乐乐地学,天天有进步”!

6.美术情境教育论文 篇六

----读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 “我爱小池,爱其清澈;我爱溪流,爱其长远;我向往大海,因其奔腾的涌浪。”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人生诗句。《情境教育的诗篇》就是她从生命小溪中流淌出来的绚丽诗篇,是她真诚、热烈、执着、智慧地追寻人生涌浪的最好见证!几个月来,我很细细地读完了这一本充满诗意的原创性、叙事风、纪实体作品《情境教育的诗篇》,读完之后,激情文字,顿生心头,于幼儿园美术情境有了一些启发。

在如今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我们更加迫切的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典型的场景,激发孩子的情绪,把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以发展幼儿的个性、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这也正和李吉林老师的理念相契合。

美术情境教学与讲授式、讨论式等传统美术教学不同就在于情感和情境上,指导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为了让孩子更快乐的接受美术教育,让美术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总结了美术情境教学的指导策略大致有以下六个几个方面: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情境教育使孩子在体验趣味的基础上,在探索中收获巨大的欣喜,激发成就感。例如中班美术《蛋宝宝》,教师采用童话故事引入一个魔术蛋,只要魔棒一挥在蛋壳子上画什么立刻蛋壳裂开出来什么。老师和孩子们创编那个神气蛋的故事,讨论“你想让蛋宝宝里蹦出什么?”进而将儿童的想法归纳并立刻绘制出来,以和儿童一起商量创作思路来集体创作范例。老师采用情境化教学,用魔术这个孩子们钟爱的情节将各种图案贯穿期间,幼儿充满着兴趣,范画也是在儿童想象老师代笔的形式下共同完成。儿童作品中反应出的形态较多样,在创作过程中不少幼儿喃喃自语“咕咕哒,咕咕哒,我的蛋一开就开出……”,完全沉浸在童话情境中。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直接动力,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中环境的创设是充分的,是要渗透到幼儿创作的全过程中的。

二、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李吉林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纽带的驱动作用。

情感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任何美好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熏陶与培养。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中,运用语言、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者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幼儿的感官,引起感觉,产生体验。因此当幼儿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激起热烈的情绪。这种情感的驱动会使幼儿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然地进行想象,并表露出内心的喜爱。孩子凭借想象进行艺术创作,这样创作时才真正地在艺术中体现自我的创作,这样的探究是创新的萌芽。以“情”激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也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例如,在《树叶装饰画》活动开始,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调动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今天我们要去旅游啦!去哪呢?怎么去呀?我们来看看这支黑色的笔,怎么能带着我们世界各地去旅游呢,怎么到小树叶上去旅游呢?”孩子这时听到黑色的笔要带着他们去旅游,立刻都集中注意力。当老师说到要到小树叶上去旅游,就更加觉得新奇有趣。“我们要去旅游,请你想想,这会儿我们要去哪里了?”这时小朋友都愿意开动脑筋。“去了海南岛”“它去红色的衣服里了”“去了太阳的眼睛那里了”…… 想象则是会飞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飞起来。

三、以年龄特征为前提,体现游戏性。

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爱的活动。在组织幼儿绘画过程中,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美术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例如在幼儿初学画画时,经常可以看到画笔乱放、乱丢的现象,这样的习惯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纠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广阔的大海是鲸鱼的家,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老师创设游戏情境:“红、橙、黄、绿、青、蓝、紫”笔宝宝们要回彩虹家。和孩子们一边认识颜色、一边给每个笔找“家”,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孩子主动地讲话必送回家,慢慢地养成了习惯。

再如小班美术活动《和叶子做朋友》,先用玩宣纸给叶子拍照,玩拓印的游戏;然后在印画中找秘密,玩添画的游戏;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地下雨啦,感受渲染的特点。自始至终孩子都是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和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朋友,做游戏,每一个环节孩子都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作画”。

四、以语言、音乐描绘为基础,展现想象性。

想象可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孩子谈话,运用语言、音乐描绘创设与美术活动有关的情境,让每个孩子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例如《眼睛想象旅行》的情境活动,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在软软的靠垫上,伴随着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展开旅行。旅行中,小眼睛似乎长了翅膀,它飞到了小河里,看到了太阳和小鱼在一起游戏,小眼睛飞到了……看到了……又和谁在一起……孩子们还把自己的作品用儿歌说一说:小眼睛变变,变成了热气球的世界;小眼睛变变,变出小刺猬的乐园;小眼睛变变,讲述着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幼小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以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孩子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中,音乐渲染气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美丽的西班牙旅行》活动开始,师幼随着斗牛士的音乐做各种欢快的动作,孩子一下子就进入了教师欲设的情境之中。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沉浸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孩子们在梦幻般的艺术殿堂中尽情翱翔;

五、以自然、生活展示为契机,挖掘生活性。

幼儿对大自然中的感受、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体验等都是创造的起点,是灵感的源头。自然是那样的辽阔博大,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去体验艺术的语汇、丰富创作的灵感是最恰当的。

例如美术活动《有趣的想象旅行》,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中所见所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老师以旅行贯穿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色,孩子在自己的想象旅行中才有了创作的根源,才会有更丰富的想象。综合活动《大家来帮忙》,以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情境引导幼儿联想,森林里发生地震的场景,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情境,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从汶川地震后为灾区人民造房子迁移到我们小朋友要帮忙森林的小动物一起盖房子,包括盖房子的基本要求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六、以多媒体演示情境为策略,增强形象性。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演示,创造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美术课堂效率。《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的师幼合作创作范例这个环节,就用到了多媒体演示情境这一策略。教师用电脑软件与孩子一起在米罗的画上进行再创造,画面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化静态画面为动感画面,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为孩子边看、边听、边动手实践的全新教学情境,当孩子在美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时,自然会用心灵绘画,释放自己的潜能。

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中,我受益良多。美术情境教学为幼儿园美术教学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但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其实是一首长诗。它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吟诵,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谱写,需要我们用激情去点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用我们的一生去做其中的每一个标点。

2013年度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成果评选 统一封面

成果名称:《浅谈幼儿园美术情境教育的指导策略》 成果形式: 学术论文

作者姓名:

孙磊磊

所在单位:平度市实验幼儿园

电 话: 0532---88367060

手 机: ***

7.班级情境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篇七

1、师表性原则

班主任的为人师表不仅影响着全班学生的言行, 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情感会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通常情况下, 学生不仅听老师怎么说, 更会看老师怎么做。所以, 作为班主任, 要时时在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

班主任要做惜时守信的模范;对待学生应平等相待,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做到感情丰富, 情绪稳定;要有一种亲和力,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通常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和表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到班级的班风学风班貌上, 正所谓“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2、客观性原则

班主任工作应从变化的客观出发, 防止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健康、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等都不一样。所以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多注意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 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公平公正性原则

班主任在工作时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处理每一件事都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绝不能分亲疏和感情用事。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 切忌讽刺、挖苦、谩骂, 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不偏不倚。

4、民主性原则

在班级管理上, 班主任和学生应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要真心实意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与学生交朋友,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 并善于采纳正确的建议。作为班主任, 在育人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 不要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

二、班级情境教育的艺术

1、情感育人法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求班主任要学会用真诚的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多和学生沟通交流, 在生活学习上对学生多帮助,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会对班级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关心, 他们便会情绪饱满地学习和生活, 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培养良好的班风。因此, 情感育人法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方法。

2、激情渲染法

激情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自信的洋溢, 传递出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拥有了激情, 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都将得到增强。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 多多鼓励, 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充满激情。

3、心境疏导法

班主任与学生在感情上的沟通和疏导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班里有位学生, 平时性格开朗, 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但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因成绩不理想而变得有些垂头伤气, 而且还经常上课迟到。课间, 我就把该生叫到办公室, 问他原因, 他低头不语, 于是当着很多老师的面我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 此时的他不但不说, 反而表现出很不服气的样子。我当时差一点“发火”, 但忍了忍, 心想他是不是还有其他隐情不便在众人面前说。于是我就让他先进教室上课。大课间休息时, 我和他单独地进行了谈话, 得知近期他爸爸在外打工, 妈妈因病住了院, 姐姐又忙于即将到来的高考, 家中无人照看住院的妈妈, 因此而影响了学习。为此, 放学后我及时到他家里了解, 情况属实。并且在医院当着她妈妈的面对他前期在班里的表现和成绩都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也客观地说明了近期的存在的问题, 对他的今后提出了一些希望。并告诉他今后有困难时应及时给老师讲, 老师和同学们会给你帮助的, 不要埋在心里, 影响情绪而耽误学习。第二天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一切恢复正常, 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去, 到了期末考试总成绩就进了班里的前三名。作为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我们的教育他才能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多一些, 对路了, 教育才会有效果。

4、换位移情法

班主任在工作时, 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看待, 要理解学生,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换位思考, 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 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 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 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把师生关系看成是简单的管理和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般被学生所接受。这样, 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善用“换位移情法”。

8.实施情境教育 培养学生素质 篇八

情境教育的实施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怎样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新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以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呢?我认为应坚持以创设为法,以寓教为径,以发展能力为方向,以培养素质为目的的原则,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探究情境教育促进素质发展的实施途径:

一、 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二者必须做到和谐统一,这样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古詩《所见》一课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孩子们介绍诗人,选择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语言描述情境时的配乐曲。课堂上,随着音乐的变化气氛发生了急剧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仿佛都回到了那远古时代,仿佛看到了诗人袁枚正在自家的茅屋里吟诗作画……一派古色古香的情调,这样的气氛既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了较好的情感铺垫,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了素养,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 运用课件,再现情境

如今的实验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有趣,利用课件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再现文中所描绘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同学们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欣赏了美丽的彩虹。再让学生朗读、学习课文,这样,课文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朗读也绘声绘色。

三、 模拟表演,体会情境

模拟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中体验课文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且,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作、表现的过程。

例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郎志万、两个小朋友、伊琳娜。表演后,组织大家评议:谁是最佳演员?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在表演中、评议中得到锻炼和培养。通过表演,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同时,还受到了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实践,不能光听别人说而不去试一试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 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创设故事情境和景物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获取知识、探究奥秘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利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再配上一段紧张的琵琶乐曲,向学生描述邱少云的英雄故事。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地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邱少云惊人的毅力和他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

9.高中数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总结 篇九

【摘要】

“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新课程

一、背景

数学在各学科之中以严谨著称,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给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例题,这样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人教A版很多章节是以提出实例开头.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的含义

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想象环境、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

问题情境是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具体的说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1.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什么要强调情感呢?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化为“情感——知识——能力”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目标。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应把概念放在最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使数学概念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新教材在这一点更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学习函数之前给出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和恩格尔系数问题;学习指数函数给出GDP增长和C14衰减问题等等,这样做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 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要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情境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创设又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② 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④ 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太注重情境而脱离学生.否则,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

⑥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果一个情境设计,很牵强甚至繁琐,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完全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也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高中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体会概念产生源头

教材在讲到分段函数概念时,先是提出画y=∣x∣以及“招手即停”的车票规则.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租车计价标准问题: 案例1: 某市出租车计价标准:4km以内10元(包含4km),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元/km.问:①某人乘车行驶了8km,他要付多少车费?②试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③如果某人付费35元,他乘车乘了多少km.学生对这个例子会比较熟悉,问题 ①一般来说对学生都没问题,关键是问题②,怎么样建立这个函数关系式.自然,同学会想到,对于不同的行程,车费的表达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有三个关系式: 1.y10,(x4).2.y101.5(x4),(4x10).3.y101.5(104)2(x10),(x10)

很自然用到了分段函数.既然函数表达式得出,问题③也迎刃而解,此案例不仅用到分段函数,又复习了函数的实际用途.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中的数学

案例2:老师手中拿着一副新扑克牌,(不含王牌),叫学生从老师手中任摸一张,并记牢自己的牌号.这样规定: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牌以数值为准.然后让叫学生按以下方法计算:所得的牌号乘2加3后再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牌(不考虑花色).设牌号为自变量x,根据对应法则,所得的值 y=5(2x+3)-25 即y=10x-10 有题意,定义域为{1,2,3,„„,13},则值域为{0,10,20,„„,120},可得其反函数1x1,由此,假如学生计算出来的值是120,则课轻易算出 x=13,即K.如果是1060,则x=7.其余同理可知.f1(x) 此案例我们用到了一个对应法则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定义域、值域、反函数有关问题.虽然新教材对反函数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这里用到的反函数知识也没有超纲.3.创设虚拟互动情境,加深知识的印象.案例3:如果老师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需承担的任务是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4元,第四天给我8元,依次下去。问:签几天的合同你会签?

我记得我在上《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时,下面学生反应很大,马上有学生说签1天他签,又有学生提出签2天,或3天更赚。接下去有个学生上当了,说他愿意签一个月。接下去也没同学提出异议,很多同学都忙着按计算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指数爆炸”的理解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学生会认为指数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是递增图象,那么递增速度也差不多.但是,通过这个案例的计算,可以清楚看到“指数爆炸”的意义.123023011073741823,远远大于300万(10万×S(一个月)=22221212n012n130).提示公式(2222).124.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01230案例4:竞猜价格游戏:老师给一个价格范围,比如说[0,1000](单位:元),然后老师要有一个价格写在纸上,但不能给学生看,比如说688元,让学生来竞猜你纸上的价格.老师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报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这个游戏我是从QQ中拍拍网的夺宝游戏中得到启示,同学们对这种也会有较大兴趣.一般学生都不会老老实实从1,2,3,„„这样竞猜,而是先猜500,如果高了那么价格应该在[0,500],低了,那么应该在[500,1000]之间,老师告诉学生低了,那么学生会猜750,这样一直下去把价格所在的范围缩小,直到猜到这个价格.那么我要说的正是这种思想可以与数学中的二分法求近似解思想方法进行类比.同学们会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只要抓住思想的实质,二分法并不难.同理,《数学A版必修4》中第6页有个口答题:“今天是星期三,7k(kZ)天之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蕴涵了周期的思想.那么之后学到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可以用到这种思想.书中第52页有这么一道题:“设函数

7f(x)(xR)是以2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且x[0,2]时f(x)(x1)2.求f(3),f()27331的值.”在这里就显的非常简单.f(1)(11)20,f()f()(1)2

22245.创设抽象数学环境,学会知识的运用

案例5:利用正弦函数性质及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你能求出的近似值吗?(精确到0.01).由f(x)Sinx的图像知道是正弦函数在[3,4]的零点,因为f(3)f(4)0故可取[3,4]为初始区间,用二分法逐步计算。

创设此案例有助于复习正弦函数的图象,以及二分法求近似解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五、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引起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 4.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A版必修1》《数学A版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6.丁

一、张剑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0.读《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 篇十

最近拜读了《情境教育的诗篇》,我深深地被李吉林老师的研究精神与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也被情境教育理论深深的吸引。

在情境教育理论中,提倡教育要扩展到大自然中,扩展到社会中,让生活的大情境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是把模拟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展现;无论是借助音乐的旋律,绘画的线条色彩,艺术地将情境再现在学生面前,还是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戏剧化地将自己融进情境中;也无论是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摹,让美的形象活跃在学生的脑海中……总之,富有美感的情境教学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可感、可亲。孩子们“情动而辞发”,境现而思扬,课堂“活”起来,学生“活”起来,教师和学生的心情美起来。

情境教育理论主张在真实的情境中启发学生、吸引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情境教育饱含了教师对孩子的挚爱与奉献。在一片炽热的爱心下,老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学生爱上写作、爱上表达、爱上语文。情境教育理论同样适用于数学教育。如何创造数学课堂教学情境,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生存、生长和发展的背景,要想准确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某一知识,就应当把握该知识的意义所在和适用范围,而仅从知识的外在表现和抽象形式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这就需要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也就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理解知识。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习真正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某一知识,就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即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操作活动情境。在这里我个人比较喜欢悬念情境,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指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急于知晓下文的迫切心理,悬念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常的悬念情境主要由疑问构成的,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

上一篇:C#项目开发实训总结下一篇: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