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2024-09-17

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精选10篇)

1.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一

浅析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析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北小学 徐博洋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将课堂生活化,将更多的生活上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产生更多的生活感触,丰富学生的情感,才能保证小学生的作文具有更多的情感以及更加的真实。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且给出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化 问题 措施

近几年,小学生普遍出现害怕写作文的现象,因为大多数的小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即使有的同学写出了作文,但是内容非常单一,没有情感。甚至有的小学生直接抄袭作文书等作文材料。据调查显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写作素材,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记述的事情。小学生进行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只有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课堂中,才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1.学生作文远离生活化的原因

1.1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不需要进行发言、思考,只需要记住教师所说的话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有可能把知识学死,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只是死记下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拥有着绝对的核心地位。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直被禁锢,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总是想到教师的话,而不会过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如果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不会表达,更不敢创新,导致学生写不出富含情感的作文,这对这些正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对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2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作文教学是传授学生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由于我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看重分数,这严重限制了作文的主题,使得学生不能进行个性化写作,只能以考试范围进行写作,这就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情感,非常的僵硬。

1.3受到社会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成功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我国的理工学科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济成果,这就导致人们过多的重视理工学科,而忽视了人文学科。小学生也由于家庭观念等因素产生了重理轻文的思想,不重视文科的学习,不喜欢阅读课外读物,不愿意写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科的竞赛考试中。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1.4教师不愿意亲自写作为小学生进行举例

现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进行亲身写作,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自认为听懂了,但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www.fwsir.Com)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多动笔,多进行自我创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模板,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2.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的意义

作文本身就源于生活,所以不能将其分开,只有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有足够的灵感。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是作文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所以必须要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素材库,让生活走入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才能保证小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的措施

3.1丰富作文教学内容

首先应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够丰富作文的内容。要将生活走入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出现在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事物中的美,并且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感悟;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多发现新鲜的事物,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发现新鲜事物的时候,教师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写作机会比较少,也不是很清楚如何写作,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写作素材来源,教师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写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科学的引导;带动大家阅读;帮助同学对文章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2教师要科学地对小学生作文做出评价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对这种差异必须进行科学的评判,因为写作本来就是反应的自身情感的过程。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和自信。对错误的看法、想法,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改正,对正确的要进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

4.总结

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对学生的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重视生活对作文教学的作用。积极的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桂中搞好小学作文教学之思考【J】教育艺术。2011(01)

【2】王敏峰,对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问题的浅析【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05)

【3】张孝芬,共趣引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J】现代阅读(教育版), (11)

2.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二

一、要充分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科知识作为中心点的, 是以学生记住所学知识并且在考试中获取高分为最终目的。它把学生固定在“了考试世界”里, 使学生缺乏了对“生活世界”的了解, 从而让学习变得呆板机械化, 很难体现全学习的生活意义和真正价值。生活化教学, 就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出发, 重视所学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的有效联系, 最大程度的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 最终来实现教材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 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教育理念。生活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的学习充满了生活色彩, 使得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又轻松地事情。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的生物高考试题命题趋势越来越贴近生活, 很多题目的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做到有效结合的能力。所以, 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

二、具体实现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三部曲

(一) 课前准备

认真备课, 多方阅读相关材料, 应用生活实例做好导课。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地做好有效材料的整理与提取, 呈献给学生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言。翻开我们手中的生物新教材, 就会惊喜地发现, 在必修模块的前言, 有具影响力的科学家的访谈记录, , 向我们展示出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的前景。并且每一章节内容会以优美而引人的画面、激励人心的名人名言或者是对生命的描述为开头。鉴于此,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成材料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再结合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提炼出一个能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的简单而又有效地导言, 让学生带着好奇精神饱满的随着老师的节奏完成学习任务。比如, 在学习“酶与ATP”这一节时, 教师可通过指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 让学生思考:洗衣服时, 我们能用热水冲泡洗衣粉吗, 为什么?最好用什么温度的水呢?当我们发烧了, 为什么不想吃东西呢?这与酶的什么性质有关系呢?这样, 学生就会深入新课的学习, 整节课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二) 多方面, 多手段, 提高课堂效率

旧课程内容注重的是理性世界, 而忽略了生活世界, 使学生远离了实际生活。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授受的过程, 是一个脱离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之外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 学生被动学的现象。生物学虽所属于理科教程, 但是生物的名词、概念、原理等比较多, 知识也比较零碎, 所以又具备文科课程的特性, 即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特别多。怎样才能让学生当堂就能记住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授课时要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生活化生物来源于生活, 生活也处处离不开生物。比如, 在学习“元素的种类”时, 需要学生记住“铁、锰、硼、锌、钼、铜”, 好多学生就是记不住,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结合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现象“铁猛碰新木桶”, 其谐音正好对上面的元素, 便可化零碎为完整, 让学生记而不忘。再比如, 学生在学习如何判断遗传病方式时, 面对多样化的系谱图不知如何下手, 如果让学生把每种遗传病的特点一一代入来判断, 无疑是非常浪费时间的。如果我们根据每种遗传病的特点进行比较和汇总, 就会发现一些规律从而总结出如下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 生女有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 生女无病为常显。”很明显, 学生通过口诀来解题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当然, 在生物教学中, 只要我们教师多用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好多现象以及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现象和规律恰当的应用到授课中, 实现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只说空话。

(三) 加强知识的生活实践意义, 做好课后巩固

杜威说过: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我们满足了学生探究需求和获得新知识的需要, 使学生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基本知识。那么, 课后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我们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多种机会, 让他们亲身探索发现, 去体验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一举两得。比如, 让学生在洗衣服的过程中回顾所学酶的知识, 亲自实践, 到底用什么温度的水洗涤效果最好。再就是我们能否用加酶的洗衣粉去洗丝制品, 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再比如学习完呼吸作用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夏季时为什么不能在中午浇地?为什么高温浇灌后农作物会枯萎?这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去解答, 从而巩固了知识, 加强了记忆。

总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 “学校即社会”,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生物学教育如果远离开了生活, 就真成了无源之水, 无木之本了。教育源自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 生活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要想充分实现生物的生活化教学,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 在课程理念上要让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来提升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在新课程目标上, 要尽量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参考文献

[1]谢建中:《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探析》, 《学科教学》, 2005, (18) :57。

3.如何实现中职化学教学生活化 篇三

【关键词】中职;化学课堂;生活化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已经无处不在,比如,木炭为什么能够燃烧、炒菜过程中,为什么加碘食盐要晚些放,铁制品为什么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腐蚀等。这类现象足以说明,化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课程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中职化学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那么,如何实现中职化学教学生活化,这将是本文主要探索的重要对象。

一、中职化学课堂的导入要生活化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集合社会、环境和技术等联系紧密的自然基础科学,学习化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中职化学来说,应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到化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的契合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究问题,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比如,在中职化学课堂上讲授化学反应速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炉火烧得旺盛的图片,向学生提问:使炉火烧的更旺的办法都有哪些,教师应让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其联系生活实际,以此来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进行稀溶液性质的讲授过程中,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下雪通过撒盐可以有效防止雪增厚方面的图片和视频,这样就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盐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可以防止雪增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问题,开始思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探究问题,以此来引入化学知识。所以,化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但可以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化学时更加生活化,从中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

二、中职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探究要生活化

中职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体验生活,从中明白生活中化学的奥妙所在。对于中职化学课堂而言,实验起着重要作用。当进行化学课堂实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结合生活实例和化学素材解释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2005年京沪高速液氯泄漏事故事件,使得碧绿的麦田变成了黄白色,这是为什么呢?针对此,可通过实验来向学生进行证明,取出一条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于氯气的集气瓶内,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颜色变化。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展开相应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在中职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探究中实施这种生活化的实验,更能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起到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化学物质次氯酸的漂白性。由此可见,实验设计的生活化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会到化学的奥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存在于生活各处,只有留心观察,将日常生活融入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主动探究,就能得到答案,进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职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中职化学课堂需要在围绕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这就使得中职化学课堂必须拥有较高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因此,在进行中职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讲授,方便学生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与此同时,在进行中职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增强自身实践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化学现象,主动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甚至可以结合自身掌握的化学知识设计合理的实验。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计算机或者多媒体等设备,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化学的生活化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比如,当讲解铝金属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实验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讲授铝方面的化学知识,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铝既可以溶于酸,也可以溶于碱。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铝方面的化学知识,可有效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像铝制餐具能否用来盛放醋、碱水等物质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铝的性质。所以,在中职化学课堂内容过程中,巧妙结合生活实际,能让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四、中职化学课后的延伸要生活化

教学不只是在课堂里。在教学中,教师应能够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因此,这就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中职化学课课后的延伸生活化,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的掌握度更加广泛。比如,在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之后,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制原电池如水果电池,并用它来点亮小灯泡,此时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并有效结合其他相关知识,主动探究,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水果电池的制作并能点亮家里的小灯泡,此时学生往往都热情高涨,觉得自己学有所用。所以,在中职化学课课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将课堂上所掌握的内容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问题,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热情,促使学生更好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化学的奥妙,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生活化,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将化学课堂教学积极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并学会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的前提下,延伸更多化学的课外知识,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进而实现中职化学教学生活化。

4.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湖北省教研室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小学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任务,致力于“小学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确立这个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影响力稳步地向前推进,给我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改变作文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改变作文教学的本源观,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改变作文教学的主体观,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主体;改变作文教学的评价观,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发展。这些观念的变化要求作文教学必须站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运用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2、小学作文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些表述旗帜鲜明地要求作文教学要大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审视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作文异化为考试的工具,作文教学“概念化”、“程序化”、“命题化”。学生作文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更为普遍的是大量抄袭,全是“别人的话”,作文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背离了习作的自由表达与真情交流这一本真。作文教学不仅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反而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让作文教学有情趣、有灵气、有个性,让学生在经历愉悦、积极、向往的习作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作文教学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以作文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我校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群众性的教科研工作悄然兴起。如何把教育科研做大做强,真正形成科研特色,促进学校持续和谐发展?我们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小学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运用课题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故此,提出这一课题,既是为了探索新时期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更是为了实现科研强校的长远目标。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我校确立的子课题“小学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其内涵我们作了如下阐释:

1、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2、子课题“小学作文教学个性化和学生作文个性化”中的“个性化”是课题研究核心,是作文教学研究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个性化”涵盖两个层面:其一,作文个性化,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其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是指作文教学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建构的一整套符合学生特点和学科教学规律的,并能在习作活动中充分展现的作文教学系统。

3、作文个性化,无论是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学生的习作,都应从非个性色彩的模式化向个性色彩的个体化、多元化转化。

4、作文个性化,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个性化教学理念在语文教育中通过写作介质的反映。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个性化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意识和个性表达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实践探索,使教师的作文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以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习作和个性化人格的发展。具体目标是:

1、教师发展目标:①通过学习研究,基本熟悉现代作文教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个性化教育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②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作文教学观;③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作文教学、作文评价能力;④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生发展目标: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学生能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使用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表达真情实感。②培养学生个性化人格,指导和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乐于创造、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研究内容

1、个性化作文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探索在个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习作与发展语言,习作与发展思维,习作与做人等诸方面的关系。

2、个性化作文教学内容及实施策略研究。主要探索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个性化作文评价研究。主要探索学生作文个性化评价的一般途径与特殊规律,构建个性化作文评价体系。

四、课题的实施

我校自2006年9月开题以来,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教师的理论学习和观念更新,用学习引领研究;我们注重实验流程的精心设计、系统运作与有效调控,用科学的管理规范研究;我们强化实验活动的指导、总结与反馈,用评价激励研究,做到了理论学习制度化,实施方案大纲化,实验管理规范化,实施活动精细化,实验总结成果化。

1、系统开展理论学习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伽达默尔说过:“理论的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一切实践的最终意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可见,系统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对于开展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在小学作文研究过程中,坚持用学习引领研究,不仅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而且把学习贯穿到研究的全过程,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增强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习作理论素养。

一是制度规引。学校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每周学习2小时,每月举行一次学习交流会,每学期要写2万字的学习笔记,把学习体会、感悟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奖励,提高教师学习积极性。

二是问题导向。为了避免理论学习的低效和泛化,教科室拟订了习作理论学习指导提纲:①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改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应该确立哪些习作教学理念?②我国作文教学流派纷呈,有重视“模仿”的,有重视“思维”的,有重视“过程”的,有重视“兴趣”的,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③近些年来涌现出一批习作教学实验,如“情境作文”、“素描作文”、“快乐作文”、“新概念作文”、“生活作文”等等,这些实验的立足点在哪里?价值取向如何?有什么借鉴作用?④个性化作文的理论基础、研究价值在哪里?研究现状如何?有什么新的突破口?通过问题引领,教师学习有目标、有方向、有深度和效果。

三是交流分享。我校围绕课题经常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四年来,先后围绕“新课程呼唤作文教学改革”、“当代作文教学流派与风格”、“生活作文、情境作文等教改实验的启示”,“个性化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发展”,“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于永正、贾志敏等作文教学艺术”等15个专题,举办了40场理论研讨会、学习交流会。许多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探索名家的思想、名师的风格,不仅展示了自己学习的收获,更重要的促进了教师之间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促进了学习内化,为作文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反复修改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的规划,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份蓝图。过去我们对实验方案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方案只是一种形式,二是认为方案形成之后再不需要修改。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研究的实际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习作教学研究中,我校对实验方案进行了几次修改。第一稿比较简单、抽象,基本上按总方案“照搬”下来。我们在操作过程觉得过于概括、缺乏逻辑性、系列性等问题。第二稿在内容系列化、操作具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又发现项目梯度欠明确,过分具体的操作规定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第三稿在结构上纵横有序,横向考虑到不同年级的不同习作目标、要求,纵向分为兴趣培养,生活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创新思维和习作评价等五个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准确、规范,研究的内容和操作手段更符合实际。

3、科学管理实验流程

我校作文课题研究历时四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为课题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从2007年9月到2010年7月为课题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2010年7月到2011年2月为课题结题阶段。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确定不同的研究重点,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一个学期之中,实现对研究过程的有效调控。

我们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一个“导”字上。一是导方向。教科室拟订了《小学作文课题研究提要》,提出了每一阶段研究的重点:第一阶段重点是理论探索,引导教师学什么;第二阶段重点研究作文教学实施策略,引导教师做什么;第三阶段重点研究作文教学评价,引导教师评什么。二是导方法。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方法。为此,我们每个学期举办一二次方法培训,把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方法,通过具体的研究情境引导教师学习、领会、运用。三是导流程。教科室设计了“习作研究流程图”:期初,实验教师拟订本学期的个人研究计划;期中主讲一节作文研讨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期末整理论文、个案和学生的优秀习作,写好研究总结。流程设计明晰了思路,使研究方案落到实处。四是导创新。课题研究重在改革与创新,创新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我校在课题指导与评价上始终以“创新精神和创新作法”为核心点,不断地激发教师提出新观点,研究新思路,探索新举措。如“个性化的作文指导影响学生个性化习作”、“学生习作个性化不等于语言表达的标新立异”、“想象一拖三”等都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观点和新作法,深受专家、老师们的赞许。

4、精心设计研究活动

教科研活动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是教师研究的平台。我校在习作研究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研讨活动,让每一次活动成为教师研究交流、展示的崭新舞台,让教师在活动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激发和智慧的分享。几年来,我校运用策划的理念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作文教学思想漫谈——从名家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作文教学理念中选取话题,引导教师个性化地解读。如《话说“生活即作文”》、《漫谈“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摭谈“人文合一”》等等,通过策划“沙龙式”的交流活动,促进教师比较全面、深刻地领悟作文教学思想观念。

个性化作文教学擂台赛——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教学竞赛活动,以“真实”、“需要”、“自主”、“创新”等方面选择不同的研究点进行个人探索、集体研讨、合作攻关。四年来,实验教师推出了50节特色鲜明的作文指导课,给作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十分钟作文指导大比拼——让教师自主选择一个切入点,或记叙、或描写、或选材、或表达等等,对学生进行十分钟指导,让学生迅速掌握小窍门。很多教师匠心独运,巧妙的指导让学生“茅塞顿开”,真有点“立竿见影”之功效。这样的活动设计富有挑战性,增强了作文教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给“差”作文写个好评语——从不同的年级选择一些大家认为很“差”的作文,组织教师开展评语大赛,要求评出“亮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引导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恰当定位,从“差作文”的背后发现真的一面,好的一面,促进了作文评价观念的转变。

我校除了设计这些特色的研究活动之外,还定期开展 “作文教学设计大赛”、“作文教学论文大赛”、“小作家评选活动”、“学生现场作文竞赛”,每次活动有方案,有过程记载,有总结评价,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5、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校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机制。一是制订了实验教师“十个一”考评办法,对教师的研究计划与总结,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和定性描述。每学期评出优秀实验教师,给予奖励。二是拓宽学习交流渠道,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地学习研讨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专家、教授来校指导。几年来,我们先后聘请了王坤庆、周崇波、林永红等8名专家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给教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力量源泉。三是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开辟“科研园地”,创办《科研之窗》,树立“科研标兵”,教师以研究为荣,以研究为乐,形成了生机勃勃教科研局面。

五、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在习作课题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了习作教学观念

1、树立了“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树立了“生活即作文”的理念。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达对生活的认识上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学生写生活的真实,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着力点放在开阔作文思路和学生自由表达上,要抓住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4、深化了作文教学个性化的认识。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内在精神架构,关注学生个体思想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学生内心的认知和情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想象、灵性、悟性的激活,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探索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过四年的实验研究,我校教师不断地改进作文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

1、多种方法培养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探索了3条有效途径:其一,降低习作要求,让学生感到作文和读书、游戏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中自主习作;其二,由说到写,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说写的结合上捕捉“习作点”,培植自信心。其三,唤起需要,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寓习作于活动之中,淡化“指令式”作文,让学生感到习作是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不断引发习作冲动和表达的欲望。我们总结的《习作兴趣培养20例》深受领导专家的好评。

2、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积累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积累要从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在生活积累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让他们去春游、去踏青、去参观、去访问,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每月坚持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如到父母单位采访,到街上为行人擦皮鞋,消除街头小广告,春节期间免费写春联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感悟。学生把这些活动写进作文中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其次要在语言积累上下功夫,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时间读书、读好书,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每天读10分钟报纸,背一句名言警句,每周背一首古诗,推荐100本优秀的少儿读物,鼓励学生写日记,教会学生“摘录”,训练学生网上浏览,凡是学生喜欢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鼓励他们用最省时省力的办法把它“摘”下事,“记”下来。学生写生活感悟,一句话、一段话都行,只要是有感而发、只要是自己的独特见解。长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丰富了知识生活储备,发展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我校很多学生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习作中闪烁着许多思想的光芒。

3、多层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的个性化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激活创新性思维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关键。在研究中,我们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通过开拓学生的视野,唤起想象;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活跃想象;引导学生纵向、逆向思维,锻炼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写科幻故事,写童话、听音像编故事,看图作文,写假像中的事物,形成了想象作文系列。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在习作的天地自由驰骋。如韩强同学写的《火星的一天》写得神秘莫测,刘潇的《老鼠与铅笔》写得惟妙惟肖,我校每个学期编辑的学生想象作文集越来越多、越来越厚。

二是在培养学生创新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通过命题的创新训练,语言的创新指导,表达的创新引路,指导学生写出了一篇篇富有新意的佳作。我校学生参加的创新作文大赛,屡次夺冠。

4、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自主习作

鼓励学生自主习作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在实践中,我们做到三点:一是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二是命题多样化,多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或者是给一个范围,给一个提示,拓宽习作的思路,拓展习作内容,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三是注重个性化指导,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内容的习作,给予个别化指导,提高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

(三)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习作教学风格 我校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几年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不断地吸纳新的教学思想,不断地探索习作教学的新策略。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思考、总结、提升,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作文教学风格。

1、以朱莉老师为代表的“情感作文教学”。

情感是兴趣、意志、意识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从事某一活动时,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作文达成的重要变量,是教师教学活的元素,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如果老师在作文教学投入情感的力量,那将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我校朱莉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优势,在习作教学时尝试情感教学,把调动、激起学生的情感放在首位,尝试“随时捕捉情感刺激点,通过以情激趣、以情激思、以情激情”的基本策略唤起学生作文的情感。她讲了很多节作文指导示范课,她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一幕幕个性鲜明的情感剧,把作文指导课演绎得栩栩如生。她的“代表作”有:《编童话故事》、《一件快乐的事》、《一件烦恼的事》。

2、以王浩林老师为代表的“情境作文教学”

情境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如形象情境、角色情境、事实情境、正反情境以及供学生猜想、联想、辩疑的情境,以情境创设为驱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习作能力。列尔涅尔指出“如果没有对学生施以情感上的影响,没有激起学生最起码的学习动机,那么教孩子是不可能的。”创设作文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进入习作活动中,并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习作成为自主的行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以王浩林为代表的青年教师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探索有自己个性的情境作文教学。王浩林老师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灵敏的反应力,所以他总能创设一种“魔力般”的情境,以展开他的习作指导。在实践中,他探索出“设境、入境、出境、复境”习作教学“四部曲”。在“设境”上,他能让学生置身其中,心往神驰,心情激动,灵感来潮。在“入境”上,他善于调动学生思维,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连缀成文。“设境”“入境”之功极具个性与特色。他的“代表作”有:《一份厚礼》、《吹泡泡》。

3、以钱玉珍老师为代表的“自主作文教学”

新课标强调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鼓励自由表达、自主写作。如何实现学生自主习作?我校以钱玉珍老师为代表的课题实验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钱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从克服学生习作心理障碍入手,变作文为阅读的延伸,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捕捉习作素材。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习作素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批改,构建了“自主作文三部曲”。钱老师的“代表作”有:《听音响编故事》、《假如我会克隆》、《街上见闻》。

(四)构建了多元化习作评价体系

我校在课题实验中把作文教学评价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探索作文教学以及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的方式方法。

对教师习作教学评价主要以是否落实新课程理念,是否体现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为导向,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否注意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来看,评价教师指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表达,教学语言是否体现了启发性和激励性。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主要从学生的兴趣、选材、构思、情感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参见下面的评价表

作文个性化教学评价表 讲课教师

班级

指导内容

等 级 评价项目 项目评价要点 A B C 教师的 个性化教学

1、尊重信任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2、关注表达需要,激发表达欲望

3、组织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

4、语言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鼓励个性化表达

学生的 个性化表达

1、选材独特有个性

2、构思新巧有个性

3、情感真挚有个性

4、语言生动有个性

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做到作文评改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自评、互评、当场点评、习作展示、竞赛评比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评价内容多元化”就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评价。例如,评写作文态度,要看学生是否做到习作态度认真、积极、按时完成习作、书写工整。又如,评情感,主要评价学生是否体验到习作的快乐,乐意写作,写完后乐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评价标准多元化”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习作提出不同的评分标准,有的作文尽管质量不高,但是有进步,同样可评上好的等次。在评价操作上,采取“等级加评语”、“等级加符号”、“等级加图画”等富有个性的方法,让学生受到启发和鼓励。

(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经过四年的努力,我校在作文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有教学理论、观念上的创新,又有实践操作上的突破。除了这些“内隐”的成果外,还有许多“外显”的成果。四年来,教师的优秀作文课、优秀习作论文、优秀习作案例、学生的获奖的作文、发表的作文,累计达1860人次,其中教师获奖130人次,省级以上12人次。王继红老师的论文《引导学生搭建好习作的三大支柱》获国家级一等奖。王浩林的优质课《一份厚礼》获省级二等奖,钱玉珍等老师的20多篇论文在《个性化作文通讯》等刊物上发表。学生在《个性化作文》等刊物发表作文52篇,学生参加“创新作文大赛”、“天地杯”作文竞赛,屡创佳绩。学校编辑的学生个性化作文集达30本。

六、问题与思考

1、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感到学生作文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和怕作文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关注全体,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2、实验过程比较扎实,但实验环节上出现“重复”和“断裂”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整体设计,系统运作,达到全程优化。

3、对教师习作教学和学生作文评价还不够完善,个性化显现不明,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5.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五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教学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以及在生活中的政治思考能力,使高中生能够熟练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贯穿政治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学生活化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趋势与重要方向,高中教师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局限于教材的固定理论知识点,而是要注重政治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与沟通,以在新型教育环境下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改进,进一步丰富高中政治教学模式。

一、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理念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理念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是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产物,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上要跳出政治课本知识点,高度融合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将政治理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接受课堂知识点,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政治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在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深化了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中心思想与教学重点,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深化与学生主体学习模式的转变,让学生们在政治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实践问题

1.教学方法实践问题

随着多种教学方式的逐步贯彻与实践,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教学、分层教学、主体教学以及合作教学等多种高效教学方式,但是教师往往只能在形式上采用新型教学方式,却在方法的运用环境与针对性上具有较大问题。比如,在电子白板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只是在教学课堂上运用了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工具取代黑板、粉笔,而在政治教学资源的优化上却缺乏教学创新与突破。教师在政治课堂上往往将教材内容知识点置于电子白板上,继而进行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忽略与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使得高中政治课堂流于新型电子白板教学形式,而缺乏教学本质的提高与改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仍一蹶不振。

2.形式化明显

尽管高中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向高中政治教师不断深化生活化教学理念,并在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督促高中政治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实践,但是笔者在高中政治课堂考察过程中发现生活化教学理念仍然流于形式,而在政治教学质量上难以实现进展与提高。在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生活化教学措施单一,教学生活化模式较为死板、落后,且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实践过程中,缺乏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探析与研究,无法对学生的政治学习状态而采取恰当的教学生活化措施与策略,使得高中生对政治教学生活化课堂缺乏学习兴趣。且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生活案例的选取上缺乏教学针对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实现生活案例与政治理论知识之间的相互连接。部分高中教师在案例的选取上几乎超出了高中生的生活范围,课堂互动程度较低,不能根据政治教学重点进行生活化教学,造成教学生活化体系错乱,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教学评价性差

高中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教师在对学生政治学习的教学评价仅仅局限于政治成绩考核,而对高中生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与人格素养的考察较为缺乏。不完善的政治教学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被大大减弱,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实践也深受限制。

三、教学生活化方式

1.使用生活化元素

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探索生活化教学元素,紧密贴合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与生活成长环境来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为高中生创建熟悉、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掌握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理论定义与性质背景等等。从新版本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编撰与重点方向把握方面可以看出政治教学更加着重于对学生政治生活素养的锻炼与加强。因此,高中教师可根据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探索生活元素,将其与高中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不断推进教学生活化。

2.实行开放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切不可局限与课堂教材知识点的传授,要想获得较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实际生活,在生活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政治知识,搭建理论与生活间的教学平台。

比如,在政治教材市场与价格波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摆脱传统政治教学课堂的束缚,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百货市场,让学生们了解市场的涵义,不仅从表面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感知空间,还在具体的物品买卖中让学生们懂得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对价格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开放教学实践,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被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3.推动实践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师可在课堂上推动实践教学设计,让学生们在生活中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点的接受、掌握与运用。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与社会生活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在实践教学设计模式下,学生能够逐步实现理论与生活间的关联与运用。

四、结语

6.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六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金堡中学 郑苏珠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强调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这一理念只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取得实效。本文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生活化;途径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受科学主义教育观以及“应试”目标的影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异化,表现在:重书本,轻化学与生活、社会、生态的联系及影响;重知识认知,轻情感和意志培养;重结论,轻科学思想、过程与方法;重应试解题,轻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生活中实际化学现象与问题的能力等。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和经验没有关系,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就初中化学课堂提出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以及结合教学实践和同行的经验,针对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课前导入生活化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好的引入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课的开始可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创造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1.故事导入法

例如,在学习“水的组成”课题时,我通过故事导入本课。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烧起熊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的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这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我们来了解一下水的组成。

2.新闻导入法

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我通过展示“金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新闻图片导入本课。

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满载液氯的液罐车和对面来车相撞,大量液氯外泄。据目击者描述:“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足有5米高,并有刺鼻的味道,眼睛也熏得有些睁不开。”事发后消防队员不断地用水枪喷射,但时值西南风,氯气迅速向西南方扩散,造成350人中毒进医院救治,另有28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事故,附近居民采取应急措施,疏散到一高坡上。(图1、2)

[1]

图1

图2

泄露气体的颜色、味道、造成的人员伤亡、消防人员的处理措施、居民的逃离路线等,这些素材都透露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自行归纳,印象深刻又学有所用。

3.实验导入法

例如,在学习“序言”时,我通过神奇的魔壶实验引入本课。

师:(将一只普通的茶壶举起)我有一个宝壶,我想喝什么饮料,他就能倒出什么饮料。(自言自语)先来杯牛奶吧。

师:(实验)取一小玻璃杯,从茶壶中倒入少量无色液体,杯中出现乳白色。师:天热,喝杯汽水怎么样? 生:好

师:(实验)取一小玻璃杯,从茶壶中倒入少量无色液体,杯中出现大量气泡。师:还想喝什么?酒?再来杯葡萄酒?你们不能喝酒的。

师:(实验)取一小玻璃杯,从茶壶中倒入少量无色液体,杯中出现桃红色液体。

生:(惊讶不已,议论纷纷,猜测不断)有隔层、太有意思了、假的„„ 师:想知道宝壶的奥秘吗?学好了化学,你将会了解生活中许多奥秘。„„

生活化导入的方法不计其数,我想只要涉及跟学生息息相关并且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新课教学生活化

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用与化学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1.生活例子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化学式的计算本不是一个难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同学却不能很好理解,误认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经仔分析,我发现是由于学生对元素这个概念不清楚才导致了解题的困难度。

在新课教学中,还是同个问题,化学式CO(NH2)2的计算,(1)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2)各原子个数比,(3)各元素的质量比,(4)N元素的质量分数?我给学生打了个比方,把这个化学式当成一篮水果,其中不同的元素代表着不同的水果,我们把C当做苹果,O当作是香蕉,N当作是西瓜,H当作是橘子,边讲我边把这些水果标上去。现在我们要求这篮水果的质量。学生都异口同声,将他们的质量相加。非常好,这样我们的问题就简单了,我们把这篮水果的苹果、香蕉、西瓜、橘子都加起来就行了,这时候,我们需要清楚,在这盘水果中到底有多少个苹果、香蕉、西瓜和橘子。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可以说出1、1、2、4。于是这个问题顺利解决,而且学生都明白哪里用加哪里用乘了。接着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原子个数比就是指不同水果的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就相当于不同水果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我们某种水果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含量。这样把问题具体简单化,学生很容易就把结果准确无误计算出来了。[2]

2.生活例子使难记问题熟记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前人形成的经验、结论需要我们记忆,因此,如何能在较短时间牢记某些知识点,在具体运用时,快速再认,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记忆是一门苦差,如何将艰苦的记忆变成让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事情,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教学电解水实验时,要求学生记住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各端所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它们的体积比为2:1。教学时将这一知识点归纳为“培养(氧)正气”,这样,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记住这一知识点,并不轻易将两极上所产生的气体混淆。

在教授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题中,要求学生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定,并能利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记住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十分重要。为帮助学生牢记这一顺序表,引导他们将其分为三组,并根椐其元素名称谐音,构成一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具体方法如下:钾钙(一位潇洒的小伙子)钠(纳又为娶的意思)镁铝(美女),锌铁(美女的父亲)锡(失)铅氢(千金,古代指小姐),铜汞(介绍人)银(赢得了)铂金(百两黄金)。这样归纳后,学生很快根据故事情节记住了金属

[3]活动性顺序表,在以后的运用中能迅速从头脑中调出这一顺序表,并很难忘掉。

3.生活例子使过渡问题轻松化

纯粹的化学知识枯燥无味,学生难以提起兴趣,若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他们就会觉得很新鲜,很好玩,不觉得自己在上课学习枯燥的知识,所以过渡时候引入生活例子,可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原本严肃的课堂变得自然放松。

第九单元溶液这一章中《溶解度》有很多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和气体又不相同,学生容易搞混。因此在讲课的时候我讲完固体溶解度的时候,借教材中的图9-15给学生举了个生活例子。不是让学生看图讨论,讲完固体溶解度的时候,我说现在老师很口渴了,很想喝一杯可乐。于是我买了这瓶可乐,你们说我是轻轻打开瓶盖,还是使劲摇下再打,我还示范了一次。学生都觉得好笑,而且都说轻轻打开,我再问“为什么?”学生都积极地告诉我,摇了之后打开来会有很多泡冒出来。问题已经引出,于是我再询问学生打开盖怎么冒出气泡了,没开盖的时候为什么看不到气泡。于是学

生都可以回答我:没开盖的时候气体溶解在液体了。经过我的引导可乐是碳酸饮料后,学生都可以接受气体溶解度的概

[2]念,而且还能和容易理解气体溶解度的第一个影响因素:压强。

三、课后实践探讨生活化

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化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中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后实践探讨生活化才能真正实现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

例如,教学“燃料与热量”时,可从学生对三大可燃性气体的认知出发,就新能源问题展开联想,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能源专家,你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呢?”这样的设计,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们所学的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体现了化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化学的人文价值。再如,通过教材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服装商场如何鉴别“真丝”与“人造丝”,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珠宝店鉴别真假金银的方法、常见宝石的主要成分及如何保养;居家装修如何选购绿色材料;家庭饮食如何平衡膳食,食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利与弊,等等。

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化学是一门离不开生活的学科,作为一个化学老师,特别是作为学生的化学启蒙老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教会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化学现象是初三阶段化学的最重要的任务。而这两点刚好是互相促进的,化学课堂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丘秀美.化学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EB/OL].[2009-02-15].

[3]似水流年.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趣味记忆[EB/OL].[ 2009-05-14].

7.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七

1.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现象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学生是探索学习物理知识的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高中物理知识较为生涩难懂、抽象, 而物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使生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变得清晰易懂。将生活现象融入至物理教学中, 一方面使物理知识更加生活化,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活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体现出“学生为主、教师主导”的原则, 将生活现象深度融入至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引导点评、提炼总结等教学环节中。

2.1 学生自主练习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教师应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重视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大多数学生在做物理习题和考题中主要采用代公式的方法, 但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理解是很肤浅的, 不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教师应将生活现象深度融入至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习题练习中, 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在课堂典型例题练习和讲解的选择上, 要选取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的例题, 例如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物理习题的练习和探究中, 将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设计成物理典型例题, 提高学生对物理复习题型的联系兴趣, 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学生完成具有生活化特征的物理典型例题后, 组织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根据物理复习题开展小组探讨和总结, 总结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复习题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基本知识等内容。例如将航空航天领域热门话题引入至课堂小组探究活动中, 将宇宙飞船飞行轨道的变化、火箭竖直发射等问题作为小组探究话题, 充分调动学生探究讨论的积极性, 在5~8 分钟的小组活动中实现物理基础知识的内化。

2.2 教师引导点评

学生自主练习和探讨环节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对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和看法, 尽量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此时学生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探索、讨论、归纳对物理知识又一次形成新的认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定义和阐述, 及时发现学生在表述和理解上不准确之处, 并发现学生在解题思路中的偏差, 及时给予补充和完善, 深化学生在物理第一轮复习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思路的理解。

物理试题讲评是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引导讲评对学生纠错、补缺、规范解题步骤、开阔思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试题讲评中教师要注重将生活现象融入至试题讲评中。例如在“向心力”相关试题的讲解中, 教师可以过渡至学生的生活体验 (游乐场过山车) ,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生活现象反映出的原理, 利用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知识概念的理解。

2.3 提炼总结

物理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的复习已学习过的物理知识, 或是“题海战术”, 而是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 开展各种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地探究性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和基本解题技巧的归纳总结, 形成良好的物理知识结构, 促进知识的内化。将生活现象融入至物理复习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将相关现象、物理概念、规律等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而非简单的、孤立的知识堆积和知识拼凑,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从整体上把握物理系统知识。在复习课堂上对知识的提炼总结,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知识结构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增加物理复习课趣味性的同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结语

总之, 高中物理第一轮复习对学生基础知识构建和第二、三轮复习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注重创新教学方法, 将生活现象融入至物理复习课堂的各个环节。物理与生活现象是息息相关的, 生活现象是物理知识形成的重要基础, 将生活现象融入至物理复习课堂教学中, 使物理教学回归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比物理教材更多的知识和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8.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篇八

一、通过生活素材,讲述数学知识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教材中会涉及生活当中各方面的细节,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学习与了解课本知识内容,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生活例子来为学生授课,让学生逐渐喜爱数学课堂。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一位生产工人每一天需要连续工作8h,而他每小时能够生产出9部产品,那么他一天能够生产出多少部产品”这种数学题目时,可以适当地引用生活小素材,将数学题目进行“改装”,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与解决问题,比如将数学题目改为“现在我们班一共有8位同学需要重写作业,每位同学需要重新做9道题目,那么最后我需要批改多少道题目呢”

二、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趣味性、多样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探索与解决难题,不仅让学生能够认识与掌握理论知识内容,而且还能够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不断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事先准备两张图片—— 一是小熊推圆形轮子车的图片,二是小熊推三角形轮子车的图片,然后让现场学生预测哪种轮子的车子会走得更好、更快,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出圆形轮子所具备的一些特殊性质与特征。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的思维与思路会逐步跟随着教师问题不断深入,正因为如此,教学能够借助情景式教学方法来进一步地调动广大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断增强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最终行之有效地改善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地提升教学生活化,就务必从生活素材、情景教学等方面着手,不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高效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探索数学未知领域。

参考文献:

9.如何实现初中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九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贯彻实施美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机制,丰富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并充分利用现代新型的教育技术,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课外写生,提升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

在本文中,我通过重点分析三种初中美术的有效教学模式,希望为提升初中生的美术专业素养提供指导。

一、在创设学习情境中进行美术创作

创设学习情境的模式作为新时期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教学模式,主要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名家的作品,使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给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比如,在讲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岭南版)《海风、海潮、渔歌》的时候,因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经过基本的学习,学会刻紙版画的创作模式,通过对构图的理性分析和理解,感受大海及其艺术作品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在进行课堂实践之前,美术教师先给学生带来一些著名的刻板画样品,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这些刻板画的特点,从而在实际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大海的图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准备刻板画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卡纸、彩笔、小刀、胶水等”,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联想到的大海的景色,学习他人的刻板技术,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一幅“有关大海的刻板画”,并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谈谈自己在“构图、造型”等方面的感想,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

二、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中进行美术教育

现代新型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所受欢迎的先进技术手段,与以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本质性区别,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的呈现模式可以给学生展现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例如,在对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岭南版)《汽车的造型》进行讲述的过程中,由于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结构素描的特点和基本方法,理解汽车造型的艺术和科技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素描模式去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汽车模型,促进学生掌握美术素描的基本原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实践之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所准备的PPT上给学生播放一个趣味性的“汽车素描步骤”的视频,使学生仔细观察其步骤,并把不懂的过程记录下来,便于后面的讨论。教师给学生播放视频之后,学生对“素描”的基本步骤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强调一些本课中的重难点,即“结构素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汽车结构素描写生的步骤”等,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结合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创作出一幅“汽车结构素描图”,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在课外具体实践中进行美术指导

初中美术课堂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操作”的学科,对学生的美术写生和创作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具体的讲解之后,带领学生去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实际写生,并给学生讲解选景、绘画、描摹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岭南版)《手绘校园小报》的时候,因为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手绘小报”的两种版面布局格式,熟悉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设计出一张完美的校园小报,提升学生的美术课外实践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学校所张贴的手抄报,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版面布局的两个重要特点“装饰美化,布局编排”,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分割版面布局;设计报头、栏目图、题标图、字体模式;抄写文稿、插图绘画;进行整体调整”等,使学生掌握教学收集整理中的重点。

要实现初中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写生,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

华龙初中

10.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突破 篇十

一、化抽象为直观

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拼摆中建立知识表象,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感知中丰富感性认识,从而保证其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想一想每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让学生在摸、看、想中建立知识的表象。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的计算公式。

二、搭桥铺路,同化难点

教师在讲解中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熟悉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三、对比分析,类比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类比相似的知识难点引导学生对容易混淆的知识作深入浅出的辨析,以防止旧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形成干扰。如教学“化简比”时就应与“求比值”进行对比分析:“求比值”也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以旧生新,巧妙牵引

在教学新知识以前通过复习等手段,让学生获得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旧知识,通过以旧生新、巧妙牵引的办法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新络点、知识产生的关键占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应用以后,能初步感知到规律所在,但不十分清楚。这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时易发生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排除障碍,继续思考,从而克疑难问题。

3.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解题策略的运用,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策略的动手上展开讨论,呈现不同的解题方法,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的思路,在策略应用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作业的设置也可以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并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弹性的题目,并要及时批改。只要学生每一次比前一次稍有进步,就应该激励评价,使学生在品尝智慧之果的甜美时鼓起继续攻关的勇气和决心。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围绕数学知识得发生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数学教学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重演、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本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客观环境中,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经验,加强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设计要善于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情境,重视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找,在比较和迁移中掌握数学方法

教学设计要创设适合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把新的数学问题隐藏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自己发现新问题,从而积极探索新思路的过程。而设置教学情境是这一模式的前提,起着思维定向、激发动机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原有知识,又能发展学生新的知识,情境的创设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思考和探究,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其中的问题。

例如解答下面的练习,著名的数学家斯蒂芬?巴纳赫于1945年8月31日去世,他在世时的某年的年龄恰好是该年份的算术平方根(该年的年份是他该年年龄的平方数),则他出生的年份是?摇 ?摇?摇?摇,他去世时的年龄是?摇?摇 ?摇?摇。我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找出在小于1945,大于1845的完全平方数,有1936=442,1849=432,显然只有1936符合实际,所以斯蒂芬?巴纳赫在1936年为44岁。那么他出生的年份为1936-44=1892年。他去世的年龄为1945-1892=53岁。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认知冲突,使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又能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欲望。学生的学习是对过程的理解和发生原因的认识,是一种对以前和现在以至今后的发展的反思和展望。

4营造的数学课堂气氛

注重实验教学,延伸和谐

数学实验室走进数学教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数学实验有许多教学功能,其中数学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作业中的错误纠正了,过不了多久又有同学再次重犯,如(2a)n=2an是学生常犯的错误,这是受到乘法分配律2(a+6)=2a+26的思维影响所造成的,(1)把一张A4打印纸对折5次后,观察它的厚度是多少?(2)把2张A4打印纸对折5次后,观察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个实验可以使他们加深对公式(ab)n=anbn的理解,自主纠正错误, 通过数学实验设计,使学生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系统的分析力、全面的归纳力,又增强了学生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

渗透学法指导,升华和谐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和“反思”三方面入手。

上一篇:读书的生活中学生满分作文下一篇:上海旅游总结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