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2024-09-17

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1.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流行文化席卷中国,众人沉醉于才艺选秀,迷恋于炫富,有谁还能静下心来,去捡拾那不知被遗忘在哪个角落的`文化遗产?又有谁还能去撑起民族文化的一片天?

纵观今天的大中华:

还有几人能去感受“之乎者也”的韵味?

还有几人能去欣赏“唐诗宋词”的魅力?

还有几人能去品读“四大名著”的精彩?

又还有几人能再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综艺娱乐档占满了各个频道,当时尚杂志堆满了整个书架,当明星照片放大成了背景桌面,恶俗趣味骄傲地屹立于众山之巅,嘲笑着这群愚昧无知的人。放弃“庇护”他们的出色文化,却用时间与金钱去添增那恶俗趣味的高度,直到他们完全失去出色文化的“庇护”,民族衰亡。

当古汉语词典在角落里安静地“睡”了十多年,当《说文解字》被盖上一层厚厚的尘土棉被,当中国古典名著在书架上层孤独忧郁,默默流泪,古古典传统文化看着他的子孙们默默哭泣,颤抖着呼唤,却无人聆听。那凄清的大雁,那啼血的杜鹃,那缥缈的孤鸿,正在“人生”途中“呐喊”着;那终日凝眸的李易安,那飞鸿踏雪的苏东坡,那蓦然回首的辛稼轩,正在“前方”路上“彷徨”着,他们想以一己之精彩,去挽回那些不知迷失在哪条章台路上的中国人!

浩大的中国,号称14亿人民的中华民族,能有多少人不被灯红酒绿所迷惑?十人?百人?亦或是千人?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骄傲地屹立于民族之林,靠的不仅仅是军事的强大,经济的昌盛,更是他们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汉语。可现如今的人们,正渐渐与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背道而驰,古老的智慧结晶正被忘却。

新一代的青少年,或许不只是我们,可我们正在步入社会,是祖国的新希望!当以己之肩,肩己之任,挑起重建出色文化的责任,让恶俗文化不再骄横!

当明星不再能让人为之疯狂的那一刻;

当成星不再能让人不择手段的那一刻;

当时尚杂志在书店销不出去的那一刻;

到那一刻,人们就能正视娱乐,正确地认识到娱乐的利与弊,理性地对待娱乐,明白娱乐只是一种休闲,并不能因它遮蔽了真实的生活。

那一刻,人们能知道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对待中国瑰宝,让生活更加充实!

弘扬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不再衰退!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二

现在我就选取几题来说明一下我们的调查结果:

1.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是 ()

A.重阳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B.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

C.春节除夕端午中秋节

D.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

2.你最喜欢那个情人节 ()

A.七夕

B.2月14

3.你盼节日的目的是什么 ()

A.有懒觉睡谁都想

B.不要上课

C.可以感受节日气氛, 学习传统文化

第一题结果显示只有39%的人知道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第二题结果显示59%的人更加喜欢七夕。第四题表明很多人盼节日是因为不用上课, 可以出去玩, 极少数的人选择了可以感受节日氛围, 学习传统文化。结果还表明当问到家乡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时, 92%的人是比较了解的。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总结:很多人对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的, 对一些节日习俗也比较了解, 但是问题在于他们只停留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表面, 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过”这些节日, 感受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氛围也不足, 而是盼着放假, 盼着出去玩, 传统节日“有名无实”。

春节作为法定节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是如此。而从2008年起,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也纳入法定节假日, 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关注。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继承与再现, 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团结, 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传统节日的弘扬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1]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有传统节日, 为什么要过传统节日。但是现在的传统节日变成了百姓度假休闲的日子, 成了商家和旅游景点挣钱的日子,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传统节日的娱乐休闲功能, 但是我们已经忘记了了为什么要过传统节日, 甚至更多的人选择了过“洋节”, 我们已经感受不到传统节日浓重的文化氛围了。我想,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传统节日随着现代生活发展了, 并且融入了现代的生活。但是更多的是传统文化淡化了, 流失了。就拿韩国“端午节申遗”。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端午节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受到了冷遇, 在别人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我们自己对端午节的冷落, 与其在别国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我们国家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成为他国的文化遗产, 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佳节的得失, 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 更重要的是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端午节不能仅仅停留在遥远的传说, 甚至夹杂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和简单的吃喝上, 或者要求放假休息, 都不会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 更不用说发扬光大。也就是说, 我们如果不敬畏自己的传统, 不重视自己的文化, 不形成独特的纪念风格, 不赋予新时期新内涵, 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 直至消亡。[2]那么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会流失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缺乏新意使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 (2) 长期以来, 政府制定政策时缺乏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也是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之一。 (3) 国外洋节的冲击。 (4) 在各地形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运动中, 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被异化。

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呢?传统节日保护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俗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 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却很少正视其中的信仰问题, 对民间信仰欲言又止。传统节日保护蜕化成怀旧的冲动;传统节日中的身体性被遮蔽, 以致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走向暧昧的境界。唯有正视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信仰和身体维度, 宽容理解民众的信仰, 彻底激活传统节日活动中的身体感, 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才是真保护。节日的实质不是外在的欢声笑语, 而是发自内心的温馨滋润。“喧嚣扰攘并不能成其为节庆, 相反, 它还可能破坏了节庆的气氛。”与此不同, “一种为恰当的节庆所不可缺少的特殊情趣, 是某种预期的心理意识”;它来自对生命的默思和对亲情的热爱。[3]为什么特别是在节庆的日子里, 我们需要“回家看看”同亲人们团聚,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为的是能够通过亲情的交流领悟生命诞生的恩赐、体会万象更新的意义。所以, 传统节日是普天之下普遍共享的生命感恩, 这是节日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正如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可能去爱别人, 一个缺少亲情体验者无法拥有真正人性的同情。节日因此拥有一种神圣性和宗教意味。事情正是这样:“为使节庆假日能从人类的辛勤努力中产生, 必须加添某种神圣的成分。”我们若能真正宽容理解传统节日中的信仰维度, 让鲜活的身体而不是虚拟的身体加入到节日中的欢乐或狂欢之中, 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才能走出暧昧的怪圈。

保护传统文化节日主要有两种方法:[4]一是, 将它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可以运用拍摄纪录片、录音和存档等方式保证传统文化节日的永久保存;二是, 在它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 即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传统文化节日来保持它的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发布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 主要着重于记录和研究, 而最近教科文组织决定优先考虑第二种方法。具体而言,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传统文化节:

(1) 传统文化节日保护, 立法先行;

(2) 要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3) 发掘传统文化节日创造力, 促进传统文化节日产业化;

(4) 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 使中国人有了更自由、更丰富的过节方式, 很多家庭选择在国庆节长假中到外地或出国旅游, 而年轻人更热衷于自驾车到各地游玩。所以与时俱进, 把“传承传统”和“吸纳先进”结合得更紧密才好;

(5) 从国家角度来看, 实施关于法定假日的规定, 可以一定程度是增加人们的认同感, 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还可以每年搞几个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 同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来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挑战;

(6) 旅游业应肩负起振兴传统节日的重任。

除以上措施外, 博物馆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传统节日保护抢救工作, 包括进行较广泛的民间调查和研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节等。而且我们在传统节日保护方面, 应该与时俱进即在保持传统与适应当代人口味中找到契合点, 探讨人们在欢度传统节日时如何过出时尚、过出新意来。总之, 对典型的、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不是简单易行的一件事, 必须加以认真研究, 予以多方面探讨。当我们迈向小康生活、开始用科学的协调发展观去指导我们的行动时,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传承并且丰富它们。可以肯定, 传统文化节日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 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 但是也能够看出很多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 是“只注重外表, 忽略节日内涵”, 只知道某某节来了, 至于怎么“过”:却不知道, 随着社会的变迁, 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 传统文化也随着社会变迁, 我们对于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但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不足在于:这些建议到底有没有可行性, 实施起来会遇到多少困难, 还有这些东西会有多少人去关心, 去接受。所以, 保护传统节日不能只靠一面之词, 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 为保护我们的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我们此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现在正是端午节, 很多地方都举行了庆祝活动, 包括赛龙舟, 包粽子等等。这些活动表明我们仍然尊敬并且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但是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增进, 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盛行, 尤为年轻人欢迎和追捧。而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它的魅力, 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愈加淡化。因此, 我们小组决定研究中国传统节日, 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 了解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 也希望本小组成员能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并提出一些合理且可行的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保护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余悦.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J].

[2]韩雷.暧昧的传统节日保护[J].

[3]陈麦池.跨文化视野中的我国传统节日变迁[J].

3.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三

摘 要: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通过了解唐山,沧州,保定居民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变迁的看法以及他们文化行为的变化,分析出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关键词: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变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3302

1 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吃”上。同时,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设立,为人们营造传统节日氛围,使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发展更有利。另一方面,当今全球化发展日益明显,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度降低,传统的文化节日变成了单纯假日,其文化意蕴在人们心中日趋淡漠。

2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变迁情况调查結果

我们选取“唐山,保定,沧州三个城市”为调查对象在实地调查同时用问卷星网络问卷进行辐射,共发放1021份问卷,回收1000份,回收率达98%。

2.1 节日度过方式分析

由图1看出,72.5%的被调查者选择根据不同的节日选择不同的过节方式,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走亲访友增进感情,多数被调查者仍保留了传统的过节方式,但是8.5%的被调查者也选择不过节。

2.2 节日习俗方式改变的看法分析

由图2看出,随新兴事物的出现,大众过节方式发生了改变,26%的被调查者认为改变非常有意义表示赞同;26.5%的表示这些改变有意义,便捷生活,其中3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意义,14.5%表示认为这种改变无所谓。

2.3 节日习俗变化的看法分析

由图3看出,66%的被调查认为洋节日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渐渐被人们所忽视,52.5%表示自己想坚持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但是缺乏氛围,29%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的庆祝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24.5%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节日习俗太过繁琐,受到束缚。

2.4 节日习俗变化的态度分析

由图4看出,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变迁65.5%认为随时代发展风俗被人们淡忘,61%认为我们因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习俗发生改变。45%的被调查者认为节日习俗的改变更好的贴近生活,39.5%表示传统节日习俗的改变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2.5 节日习俗变化的建议分析

由图5看出,78%被调查者提出在宣传上弘扬民族文化,74%认为应从现在创造有趣的活动,54%的表示对于外来文化应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425%的被调查者表示应开放更多的节假日。

2.6 节日习俗变化态度的分析

由图6看出,未来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传承415%表示有危机感,39%选择了比较乐观,14.5%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乐观,其中有5%的被调查者表示节日习俗在未来的传承令人堪忧。

2.7 不同职业被调查者对不同节日习俗的方式

由图7可以看出,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于节日的度过方式也不尽相同,大部分的人们会依定不同的节日而过节,通过职业不同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人群对于度过节日的不同喜好。

2.8 访谈分析

我们对唐山、保定和沧州政府部门负责人、文体局方面负责人和一些民俗博物馆,唐山市丰润区民俗专家周学军,香涛华学社负责人等进行了访谈,我们针对三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归纳,对下列三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对于现在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变化,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有哪些?

伴随节日习俗的变化,居民的节日习俗也发生变化,人们之前繁琐的礼节变得简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拜访方式更加有亲和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交流更多的依赖电子信息产品,加大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传统文化文献方面的参观宣传较弱。

(2)对于现代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构建,相关部门有没有相关政策?

有。在传统文化节日方面的政策,部门与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不断改革创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下去。

(3)对于未来的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变化,有何创新性建议?

相关部门会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在节日习俗方面秉承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应更多被大众人们知晓,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

3 意见及建议

通过我们的调查,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抵住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节日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方节日渗入中国,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节日进行保护。

(2)政府等部门加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弘扬民族文化,大力宣传传统节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节日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以后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加大对传统节日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以促进传统节日更好的发展。

(3)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组织相关活动,为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创新。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等,政府应针对不同节日开展相关趣味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树立人们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意识。

4.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四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相关的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相关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时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的,通过对我的朋友、同学、家人,以及住在同一小区的居民的问卷填写或者口头述说而进行综合进行的。

对于现代百姓对于春节的感受和思考,通过亲到身感受而得的结果。从金钱、交通、饮食等方面来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调查,还从学生、非学生这两个方面的着手,得出人们是否感受到春节在人们心中的认识,包括传承弘扬中华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等方面,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良好的教育意义。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一部分运用网络将问卷传给其他人来完成,一部分是通过打印出来,现场答题,剩下的是口头问答来完成的。

2.调查问卷情况说明:问卷中包含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方式,一共10道题目。内容包括:生活各个方面。

3.调查报告样板:见最后一页。

4.调查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2月12日 5.调查对象:城市普通大众(不分男女)6.调查数量:40人左右

三、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

1.过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情况

对于学生几乎每年都在家和父母一起过春节,因为还没有自己成家立业等方面原因。但是成家了的人们少部分是每年回家陪父母一起过年,占40%;隔一、二年回一次的占55%;隔几年或者更多年的占5%。

2.不太愿意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

春节时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全民节日,春运每年都很紧张,今年更是,很多人因为买不到票,或者觉得太疲劳,放弃回家过年,这部分的人占10%;认为过年开支过多,经济上比较困难,就没有回家过年,这部分占40%;因为工作不能脱身的其他方面不能回家的占50%,这是大概情况。

3.回老家过春节金钱开支情况

在过春节期间,对于学生没有太大的开支,占30%;对于已成家的人开支很大,在生活各方面都花费很多,饮食占很大部分。开支在几千元占40%,上万元的开支占30%。春节确实是消费的黄金时段。

4.过春节是否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况

很多人在最近几年都在抱怨春晚太枯燥、乏味,与此同时,其他电视台很多咋春节期间有很多联欢晚会或者其他吸引人的节目,喜欢看春晚的人数骤减。其中,每年都会全程观看的占30%;会看,但不一定看完整占45%;一般不看占25%。

5.关于过春节贴春联习俗的情况

作为古代传承下来的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很凸显年味,很多人过春节都要买精美的对联贴在自己门旁。每年都贴占60%;会贴,但不是每年都贴占30%;一般不贴占10%。

6.关于过春节放鞭炮、礼花的情况

鞭炮和礼花在过春节作为渲染气氛和表达喜悦之情,都是很好的方式,由于在城市限定鞭炮燃放地点等方面,并不是每家都要放。每年都放占50%;偶尔放占40%;一般都没放占10%。

7.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过春节的情况

春节,是个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在过春节期间,人们在匆忙的一年中暂时停下脚步,对前一年的总结和感悟,以及对新一年的希望和祝愿。人们很多愿意去寺庙烧香拜佛,占70%;进行打牌等各种娱乐活动占60%;游览名胜风景占30%;其他活动的占10%。

8.对于对春节的文化气息感觉情况

现代因为经济发展很快,人们不得不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为在社会中立足,对于一些文化方面的习俗某种程度淡忘,感觉气息渐浓占10%;气息渐淡占85%;没什么感觉占5%。

9.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情况

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情况,不太乐观。觉得传承地很好的占5%;不是很好,还过得去占20%:很不好占75%。

10.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必要性的情况

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觉得很重要的占90%;一般重要占10%;不太重要的几乎没有。

四、调查问题的综合分析

以上均为对于调查的数据统计、整理及分析,对调查问卷行详细论述。

1.春节期间交通问题

春节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个大节日。人们的习惯,总想在假期回家或出门探亲。因此,春节期间的旅行问题就成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了。

根据近几年的资料统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全国铁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30%,长江航线和宁波以北海上航线的旅客比平常增加20%至35%,全国公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40%至50%。特别是去年春节过后,旅客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持续上升,出现了旅客运输的拥挤状况。去年11月份铁路的旅客数量,就比去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增加了四百多万人。春节前十天铁路平均每天运送一百三十万至一百四十万人。大城市、新工业区旅客数量更多。最近北京市调查了二百一十六个高等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和普通中学,六十五个机关,四十二个建筑工地,六十二个大商店,在今年春节前十天需要搭火车回家的,平均每天将达四万八千人,比平常的旅客数量增加四倍。

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春运期间车票供不应求造成车票价格上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人却借此大发其财,所谓的黄牛党,他们通过其特殊的社会关系,或者通过雇佣大量人员打电话,排队等方式一次性取得大量车票,囤积居奇,高价出售,从而加剧了春运矛盾。在春运期间,车站的附近总有这些人神神秘秘的拉住过往的行人,问其要不要票,他们利用乘客急于回家的心理高价兜售,而乘客却也不得已接受。在笔者与周围要回家的民工聊天时,笔者了解到,他们为了能早日回家过年,许多人是转了几天没买到票的儿从黄牛那里高价买到票的,虽然贵了很多,但他们说,买到票就不错了,贵点总比没有的好,回家,再苦再累,心也是甜的„„看到他们疲惫的面庞,真希望他们一下子就可以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

春运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事关公共利益,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笔者想说的就是有关部门应该多一些公平理念,多一些民生关怀,让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们,尽快告别有家难回的痛苦与不安。

2.春节消费问题 春节还没开始,家里就忙着买年货,一回家就看见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食品。其中,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最大,基本上占了45%。由此可见,对于春节人们还是比较传统的。劳动了一年,人们都希望在年尾时好好享受一下犒劳犒劳自己,大部分认为,在年尾时就应该吃好。从食品消费中看,零食方面的东西少了,水果类的东西多了,最多的就是吃的肉和蔬菜,这部分支出又占了食品消费支出的30%。

在我们家里,春节走访亲戚,给小孩压岁钱,占了春节费用支出的第二位。占消费总额的30%。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不知不觉,钱就出去了。而且春节走亲戚,也得送礼,也得花钱。别人家里有小孩的,压岁钱也时免不了的。

从某些方面看,春节走亲戚,送礼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戚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加深了感情.这样的消费也时值得的.但是,另一方面看,春节走亲戚,有时只成了一种纯粹的社交,时一种生存的手段。这大家认为“送礼”往往会让人在人情往来上有点累,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这是一个弊端。

现在的人越来越懂的玩,过年更是该放松的时候,于是娱乐消费的比列便直线上升,大人们就爱打打麻将什么的,青年们也喜欢三五成群到处去玩例如KTV,逛街等,小孩们则喜欢买些零食吃和小东西玩。我们家的娱乐消费占了总消费的15%,也算合理。

3.春节习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三十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4.传统节日的传承问题

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

“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相关问卷调查

1.过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情况。()A.每年都回

B.隔一、二年回一次 C.隔几年回一次 D.隔很多年回一次

2.不太愿意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A.交通太过紧张、疲劳 B.过年开销过多 C.工作不能脱身 D.其他原因

3.回老家过春节金钱开支情况。()A.没什么开支 B.几千元左右 C.上万元 D.更多开支

4.过春节是否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况。()A.每年都会全程观看 B.会看,但不一定看完整 C.一般不看

5.关于过春节贴春联习俗的情况。()A.每年都贴

B.会贴,但不是每年都贴 C.一般不贴

6.关于过春节放鞭炮、礼花的情况。()A.每年都放 B.偶尔放 C.一般都没放

7.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过春节的情况。()A.去寺庙烧香拜佛 B.打牌等各种娱乐活动 C.游览名胜风景 D.其他

8.对于对春节的文化气息感觉情况。()A.气息渐浓 B.气息渐淡 C.没什么感觉

9.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情况。()A.很好

B.不是很好,还过得去 C.很不好

D.没什么感觉

5.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五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

一.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 结论与建议

6.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六

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学校:青岛四流中路第三小学

班级:四年级3班

一组:组长薛俊珺,组员:王雨涵刘璇 侯钰 张国洋胡家俊贾文浩卢文建韩笑李世成王永奇

二组:组长刘雨晨,纪瑶瑶王月宋时雨吴超王鑫乐 姜汉坤徐道发孙辉安庆冉

三组:组长杜晓云,钟玉婷陈赛王琪媛闫思雨张弛 吕守文张璐杨岩松王亚凡吴祥杰

四组:组长崔可欣徐聪侯安吉徐晓冉王阳阳李家瑞张俊阳丁树彬管祥林杨宇翔

指导教师:尹虹

联系电话:84632659

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西风东渐,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的青睐,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一个不落的说出每个节日的名字? 我们不禁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带着这些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做一个研究,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现节日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日期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态度。

3、小学生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5道选择题,每题有2-7个供选答案。

(四)调查对象

四年级部分学生

(五)调查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在关于“你喜欢过以下哪些节日?”调查中,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学生喜欢过春节,14%的学生喜欢过中秋,12%的学生喜欢过国庆节。

2、在关于“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你更喜欢哪个?”的调查中,只有45.5%的学生选择了传统节日。

3、在关于“你为什么喜欢传统节日?”的调查中,有53%的学生选择了“习惯成自然”。

4、在关于“你为什么不喜欢传统节日?”的调查中,20%的学生选择了“内涵传统没新意”,58.5 %的学生选择了“洋节更有意思”。

5、在关于“你了解某些传统节日的意义吗?如‘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且还是个辟邪除瘟的日子。你对此的认识是:”调查中,5.1%的学生选择了“都了解”,36.7%的学生选择了“大部分了解”,59.2%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

6、在关于“你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的调查中,38%的学生选择了“仍然记得并期待传统节日的到来”,20%的学生选择了“除了还记得要吃粽子、月饼、元宵之类的,其他也没留下”,40%的学生选择了“若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是会和家人一起过节,但大多已没什么意思了”,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7、在关于“你喜欢过洋节的原因”的调查中,31.8%的学生选择了“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有意义”,49.3%的学生选择了“新鲜,觉得好玩”,15%的学生选择了“随众心里”,3.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8、在关于“你对国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节放假有何看法?”的调查中,7%的学生选择了“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40%的学生选择了“让我们有时间真正地过传统节”,20.4%的学生选择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传统节日”,2.6%的学生选择了“、哪怕恢复这三个节假日,效果也不大”。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1、唯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总结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岁月长河中庆祝欢乐的盛会。作为学生,更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快乐地过传统节日!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相信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会象洋节在中国一样在世界上受到欢迎!

附:

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现状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

我们在进行一项关于学生对传统节日状况的调查,请你在忙碌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如实填写这张问卷。谢谢你的合作!

[请在选项的字母序号上打“√”]

1、中国传统节日使用___________日历作为计算节日的日期。

A、农历B、阳历

2、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除24节气)的有多少:

A、少于3个B、3-5个C、6-7个D、7个以上

3、你能填出下列节日的日期吗?(请填上日期)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

中秋节()重阳节()

4、你知道的西方节日的有多少:

A、少于3个B、3-5个C、6-7个D、7个以上

5、你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否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之一?

A、是B、不是

6、你喜欢过以下哪些节日?

传统节日:A、端午节B、中秋节C、春节D、重阳节

E、国庆节F、五一G、其他

国外节日:H、圣诞节I、情人节J、愚人节K、感恩节

L、母亲节M、感恩节N、其他

7、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你更喜欢哪个:

A、传统节日(答第8题,跳过第9题)B、西方节日(答第9题,跳过第8题)

8、你为什么喜欢传统节日:

A、自有古老的魅力B、习俗有趣C、有独特的内涵

D、习惯成自然E、其它________

9、你为什么不喜欢传统节日:

A、内涵传统没新意B、习俗过时C、周围没人还过

D、洋节更有意思E、其它________

10、你了解某些传统节日的意义吗?如“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且还

是个辟邪除瘟的日子。你对此的认识是:

A、都了解B、大部分了解C、不了解

11、你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

A、仍然记得并期待传统节日的到来

B、除了还记得要吃粽子、月饼、元宵之类的,其他也没留下什么了

C、若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是会和家人一起过节,但大多已没

什么意思了

D、其他________

12、你对西方节日的态度如何:

A、既然从外传进来了,自有它们吸引人的地方,也确实如此

B、在过了几次洋节之后,发现还是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这些洋节还是不适

合自己

C、从最初就不喜欢这些从外传进来的节日,像文化入侵一般

13、你喜欢过洋节的原因是:

A、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有意义B、新鲜,觉得好玩

C、随众心里D、其他

14、你对国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节放假有何看法?(多选)

A、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

B、让我们有时间真正地过传统节日

C、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传统节日

D、只是又多了个能放松休息的日子罢了

E、哪怕恢复这三个节假日,效果也不大

15、你对传统节日的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A、恢复更多的节日并放假B、政府应开展传统纪念活动

C、从现在创造一些有趣的活动并发展让它流传下去

7.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我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昂昂溪区农村有5个文化广场,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有文体活动场地10处,其中超过10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9处,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有霍托气村、前五家子村、大兴屯村、红星村等11处安装了“路径工程”。

(二)农村五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全区有榆树屯镇和水师镇两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分别是300平方米和400平方米,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划分有活动室、阅览室、多功能厅,有乒乓球案子、棋牌桌等设备。每天有50余人进行文化活动。有文化活动室10个,总面积约600平方米。有文化中心户13个,能够经常开展秧歌、合唱、健身舞等类别的文化活动。全区均已建立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每年约500人次接受教育。全区18家农建书屋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农村送各类书籍2000余册,每年约1000人次进行图书借阅。每年农村电影共放映216场,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10余期。

(三)文化阵地建设及活动情况。昂区农村现有文艺团体12个,能够自发组织开展舞蹈、诗歌、合唱、广场舞等活动。水师镇古诗词协会在2012年荣获“2012年中华诗词北京峰会”一等奖。全区每年举办“两镇秧歌汇演”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场次数量稳步攀升,其中2013年开展送戏下乡10场,各乡镇自办大型文体活动10余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昂区两镇乡镇文化站2011年底才开始组建,近年文化站负责人更换频繁,且都身兼数职,无暇顾及文化工作。各个行政村两委班子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无人抓文化工作,5个行政村没有文化中心户,缺乏娱乐设施,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二)文化人才严重匮乏。缺少专业文化人才进行创作和指导。缺乏文化带头人,没有人员组织开展文娱活动,文化大院作用无法发挥。即便是有秧歌队和一些懂“吹、拉、弹、唱”的人,也只是在家中自娱自乐,没有参加过集体演奏。

(三)村民文化生活参与度不高。闲暇时间,村民多以打麻将、上网、看电视来消磨时光,缺乏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秧歌比赛、歌唱比赛等。缺少专业的文化人员进行系统的指导,只能自发组织一些不正规的象棋比赛、篮球比赛。

(四)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我区农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投入到文化工作上的经费很少,活动开展难以保障。有的村文化活动室只有乒乓球室、图书室和电教室三个功能区,甚至有的村一个都没有。文化广场只辟建了篮球和健身场地,缺少文体器材,设施配备不足。

三、建议和对策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创造符合农村文化发展的模式,努力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引导符合农村文化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把文化建设纳入到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对村文化工作加以监督和指导。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善乡镇文化站的室内布置规划功能。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区有文化馆、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积极分子的作用,对文艺积极分子组织管理培训、舞蹈培训、自编健身舞蹈培训等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三是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四)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希望上级部门加大对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的投入,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挖掘特色,打造独特农村文化品牌。一是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扬满族特色文化 , 设立“满族文化节”,打造文化品牌。二是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表演团队。指派文艺骨干进行指导排练,带头人或者团长负责协调联系商业化演出的机会。激发农民参与文化的热情,增加收入。

摘要:近年来,昂昂溪区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的建设力度,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本文通过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力求找到破解农村文化工作难题的有效途径,推动全区农村文化发展。

8.城市的节日,文化的盛宴 篇八

来自北京的著名电影制作人王晓山刚刚结束了园博会形象片的拍摄,他深情地望着这个自己奋斗了十几天的地方说:“这是一个让人看了就想来的地方⋯⋯”

一个月以前,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发出了全力冲刺的“动员令”的声音言犹在耳:“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力打胜园博会筹办工作攻坚战。要真正将园博园打造成体现时代特色、彰显齐鲁文化内涵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打造成济南的一张靓丽名片。”

今天,这一切都变为现实。

作为国内园林花卉界最高层次的盛会,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将于2009年9月22日至2010年5月在济南举行。此次园博会参展各类展园达108个,除省内17城市外,还有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45个国内城市以及21个国外城市,另有9个设计师展园和13个专类园,实现了“展园不漏省份、数量超过往届”的目标。

天下名园汇聚泉城。济南,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文化传承

沿京福高速公路前行,在位于长清的济南大学科技园附近,一座造型极具现代风格的大门格外醒目——第七届园博会主会场园博园到了。

“一个城市申办园博会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是国家级园林城市;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三是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具备相当的综合实力。前几届园博会均选址沿海城市,而这次,济南依靠自身过硬的实力和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济南市园林局局长韩晓光说。

济南市的最终胜出一点也不意外——她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地带,兼具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双重特性,园林风格集南方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之长,从气候到物种再到造园手法,具有过渡地带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南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有的“山泉湖河城”自然景观天下闻名,恰恰契合了本届园博会的主题:“文化传承,科学发展”。

2008年5月13日,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现场考察论证,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济南国际园博园定址于大学科技园核心区长清湖及其周边区域,处于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主轴线上,周边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密布,山水兼备,距市区25公里,区内文化氛围浓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5176亩,包括水面1440亩,土地3736亩。

2008年9月10日,第七届园博会组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博览会的《组织方案》、《招展方案》和《园博园总体规划方案》。“全运会、园博会,一年内迎办两个全国性大型盛会,济南有实力、有气魄!”与会专家无不啧啧赞叹。

第七届园博会汲取历届园博会及国内外相关展会的成功元素,深入挖掘城市积淀与文化内涵,以“文化传承,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体现“自然、生态、环保、科技”为宗旨,突出齐鲁文明及儒家文化,突出展现“文、水、花、新、广、和”6大特色,力求通过打造融合历史文化的园林景观和举办一系列学术、文化、商贸活动,促进园林绿化技术的提高、园林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园林文化的传播,引导社会对未来和谐人居环境的关注和追求,推动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往届园博会相比,本届园博会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特色鲜明,运用元素丰富。整个展会以“传承创新、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花海、湖光、帆影、梦幻水景和天地人广场等构造全园景观,构建自然园林与休闲娱乐空间;二是文化色彩浓郁。从园林景观到展会活动,均秉承文化传承理念。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融合国内外园林、民俗文化。在全面展示国内外造园艺术水平的同时,突出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齐鲁儒家文化和济南“泉”文化;三是与城市未来规划发展重点相结合。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济南建成区南部和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园博园建在西南部城区,并与长清古城区、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对济南市总体规划的西进战略带动明显,并对改善西部生态和人居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四是倡导注重生态、环保、节能理念,重视节能、环保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园博奇迹

2008年10月19日,园博会重点工程园博园,在济南大学科技园正式破土动工。

此时,留给济南的筹办时间不足一年。然而,园博会筹备进程中的“济南速度”却让人刮目。今年6月1日,甘肃省兰州市园林部门负责人到园博园考察,并表示了参展意向。至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一空缺,城市展园实现了全国覆盖。

“86个参展城市,108个展园。建设时间最短,水平最高;展园不漏省份,数量超过往届。济南,创造了园博奇迹。”韩晓光说,如今,当初的担心变成了惊喜和赞叹。

园区布局为“一条中央主轴、两条景观观赏轴、八个功能分区和三大主题建筑。一条中央主轴即全园景观主轴——园博大道,由泉韵广场、花博大道、和谐广场、亲水平台四部分组成。两条景观观赏轴是“特色展园观光轴”和“自然·文化体验轴”。八个功能分区包括公共区、中央湖区、国内展区、国际未来展区、齐鲁展区、休闲娱乐区、趣味园展区、苗木储备区。三大主题建筑是主展馆、科技馆、水之门。园博园建成后,将成为集休闲、旅游、观光、会展等为一体的永久性园林景观。既是一笔丰厚的旅游文化资产,又将成为展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新名片。

“玉泉趵突”北京园,“六朝风月”南京园,“楚风楚韵”武汉园……行走在集世界园林之精华的园博园,让人顿感目不暇接。

以屈原为代表人物的楚文化成为武汉园的主线,以春秋战国时期园林特色的“台榭陂池”自然山水园林为载体,展现了楚风楚韵的武汉秀美的园林风光。园区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照壁、亭、连廊、水榭、望郢台和望楼等。工程投入800余万元,是目前各参展城市投资最大的园区之一。

“用羌族宅园讲述爱的故事”,是园博园中最令人感动的主题。组委会特地设立的羌风民俗北川园,通过对羌族园林、建筑艺术的深入挖掘,展示独具魅力的羌族民俗文化,展现大爱无疆的抗震救灾精神。据悉,北川园是历届园博会首次以县为单位,以羌文化为主题建设的园区。

2009年8月14日,以“古城泉韵”为主题,以济南的泉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园博园济南园主体完工,这标志着园博会齐鲁园全部竣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宣布,第七届园博会齐鲁园17个城市全部完成园区主体建设,齐鲁园胜利竣工,建设转入景观提升和养护管理阶段。

“齐鲁园早干、山东省先行”。“古城泉韵”济南园,“帆船之都”青岛园,“齐地、齐人、齐文化”淄博园,“万亩榴园”枣庄园……8月14日,山东17城市集中规划设置的齐鲁园全面竣工,营造了“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的园林景观,体现了博大而悠久的齐鲁文化。

济南园博园是目前国内陆地面积最大的园博园。园博园工程总投资预计34亿

元(含前期土地征用、湖底处理及基础工程建设投资约22亿元)。新建项目投资约12亿元。

今日,让无数人牵挂的济南国际园博园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和谐人居典范

园博园不仅是园林盛会,还是各种节能环保新技术“争奇斗艳”的展示舞台。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引导社会对未来和谐人居环境的关注,是园博会的追求目标之一。

园博园工程不仅是园博会的载体,还是科技节能示范项目。不管是主展馆还是各单体建筑、园区环境,都突出了生态环保和科学发展的理念,采用了4大类、21项科技环保节能技术,充分利用了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新技术,采用了大量环保节能新材料。

行走在园博园,太阳能的利用随处可见。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巧妙地隐藏在宏伟壮观的主展馆屋顶,利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换成直流电能,再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输入电网。总面积3400平方米的屋顶光伏发电组件,不但能够供主展馆的负载用电,多余的电还能输入市网。

在生态环保方面,园博园引入了大量新材料,包括环保再造建材、节水器具、室内新风系统。尤其是在环保材料选择上,采用的都是对人体无危害或低危害的装饰装修材料。园区采用生物污水处理工艺,可改善污水的可生化性,同时完成对污水污泥的处理,使污泥稳定,实现污泥一元化处理。

园博园园区共安装太阳能光电860Kwp、光热800平方米,相当于每年发电139万度,可节约标准煤487吨;园区的空调采暖及其它动力设备每年可节约1068吨标准煤;园区主体建筑(6.1万m2)全部按符合或超过国家建筑节能最高标准(节能65%)建造,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77吨。据测算,上述总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332余吨,减排二氧化碳6110吨,二氧化硫20吨,渣尘641吨。

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园博会“科学发展”主题的具体体现,又广泛宣传了生态、环保、节能科普知识,将给园博园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

融入城市发展

“办好园博会,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内外园林花卉领域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更是对济南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新泉城的巨大推动。”济南市市长张建国说。

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当前背景下,机遇尤显珍贵。园博园工程圆满竣工,其中来自参展城市的投资就超过2亿。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和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先后实地考察园博会筹备,指出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园博盛会,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要将园博会的主题和理念进一步融入到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之中,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追求,推进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

以园博园为核心的西部新区,以大明湖为核心的济南特色标志区和以奥体中心为核心的东部新区,是济南市的三大城建发展高地。“特别是济南西部新区,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客站的动工,加上园博会的带动和大学科技园功能的日趋完善,省城西部新区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有专家这样分析园博会的发酵效应。

“借势园博会,建设新长清。”作为第七届园博会园址所在地,长清区最早感受到了园博会的“热度”。为迎接园博会,长清区开展了“七个对接”、“全民参与园博会”等活动,营造出了浓厚的氛围。

长清区有关负责人说,园博会将为济南留下一座永久性的优秀园林建筑,将成为“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的重要景点。长清区正谋划将园博园与灵岩寺、五峰山各种文物古迹及大学科技园各高校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打造以园博园为龙头的“灵山秀水,休闲长清”旅游品牌。

布局全面

如今,本届园博会开幕活动在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基本筹备就绪,各项准备工作已经落实。开幕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欢迎酒会、招待文艺晚会、开幕式、国家重点公园、湿地公园授牌仪式及“生态·文化·发展”论坛、园林专业展、青年设计师大赛、园林绿化新材料、新技术展共9项活动。

目前,开幕式方案及各项活动方案全部编制完成,边实施边细化边完善。开幕式拟由张建国市长主持,姜伟新部长、姜大明省长分别致辞,出席活动的国家领导人宣布开幕。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港澳台地区嘉宾邀请已落实。国外来宾的邀请确定12个国家、15个代表团。接待方面已明确各项接待标准和办法,确定了菲特银座大酒店、山东大厦、南郊宾馆、舜耕山庄、舜元大酒店5家接待酒店,并对餐饮、医疗、卫生、保卫做了精心安排。

万事俱备。如今,园博会组委会正再接再厉,鼓足干劲,又好又快地完成最后的筹备任务。决心通过努力工作,把本届园博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园林花卉博览盛会。

一次园博盛会,更是一次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精心准备、全力冲刺的省城济南,正在为世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The urban areas of Jinan today are decorated with flowers. The symbol of the Garden & Flower Exposition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neighborhood of Changqing University Town, the symbolic architecture of the western new city of Jinan, the construction workers have put away the brooms which are used for sweeping the construction wastes.

Wang Xiaoshan, the famous film producer from Beijing, has just finished the image film of the Garden & Flower Exposition. He looks at this place where he worked for a dozen days and says: “This is a place where you will want to come when you just take one look at it.”

A month ago, Yan Rongzhu,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PC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and Secretary of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issued the “mobilization order”: “Further enhancing the sense of urgency, stick to integrated planning, emphasize the key points, and create the garden park as an excellent project which displays both the features of time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e of Shandong.”

Today, all these things have come to pass.

As a celebration of gardens and flowers at the highest level in China, the seventh China (Jinan) International Garden & Flower Exposition will be held in Jinan from September 22, 2009 to May of 2010. The number of the garden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osition has hit 108. Apart from the 17 cities of Shandong, 45 cities including the regions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21 foreign cities are participating in this exposition. In addition, there are nine designer exhibition parks and 13 special gardens.

On May 13, 2008, after the experts’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s on the site of the exposition, Jinan People’s Government decided to chose Changqing Lake, the core area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park,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s the site of Jinan International Garden & Flower Exposition Park. This is a place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rrounded by provincial highways, national highways, and expressways. It is 25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urban area of Jinan. The planning area of the park is 5,176 mu, including 1,440 mu water area and 3,736 mu land area.

9.关于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九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

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 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不体现出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样作为新课改纲领性文件之一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频繁出现“文化”的字眼,不难看出新课改将文化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传统节日文化

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文化教育中自然不可或缺。

3、为当下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当前的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工作还存在种种不足。因此对当前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渗透展开研究,从传统节日众多资源着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合理优化、利用这些资源,达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力度,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通过本课题的初步探究,我们希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不断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其进行提升、完善。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中华传统节日概说

乌丙安教授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对节日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它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从这个定义来看,节日内容覆盖的范围很大。以时间划分,就有众多纪念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以种族划分,不同民族有不同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布依族、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傣族、阿昌族等族的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以宗教节日划分,有天诞、地藏会、塔尔寺灯节、蟠桃会等;以岁时来划分,有立春、惊蛰、夏至、白露、霜降等岁时节令。由此可见,中华传统节日种类众多,形式多样,不同划分依据有不同节日,而不同节日又有其不同

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2006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六个传统节日位列其中,对此国务院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六个节日不管从发展演变、节日内涵以及教育意义来看都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将为以上六大中华传统节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学生目标: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自觉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教师目标:学习了解中华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文化修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传统文化,为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做贡献。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1、宣传动员,成立团队,组织人力。

2、课题组成员培训。

3、收集准备资料,分派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5月)

1、根据学生特点,编制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问卷结果。针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结合学生特点,形成分析意见,提出与之适应的学习方案。

2、对课题方案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制定操作策略,并付诸实施。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之便于操作,最大限度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4、利用课堂实施、验证、总结,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研究材料的积累,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同时撰写研究的相关论文和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6月-2018年7月)

1、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编汇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由组长负责,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收集图片等相关工作并撰写相关研究成果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传统节日的活动,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

2、调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我校学生家长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现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为后期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3、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材料加以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进行文献学习,对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法人了解,以便更好的教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

4、行动研究法。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和课下的学习实践中,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

5.个案研究法

⑴语文课堂要增强文化意识,丰富文化知识

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增强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⑵开展读书交流

积累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促进传统节日文化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我国的传统文化,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学生把自己再阅读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报告时可以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将它展开,把这个传统节日的各个方面都阐述。

⑶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积累才能参透其中的精髓,而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成为我们必须掌握的宝贵知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以一个传统节日为主题,例如学生们印象不深刻的“清明节专题”、“重阳节专题”等,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寓语文学习于讲座当中,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⑷举办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举办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是不错的选择,考察的知识包括传统节日日期、传说人物有哪些、传统节日食品、传统节日的起源、传统节日里的习俗、节日纪念的历史人物是谁等相关方面,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也可以作为一个小的分支,隶属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系列。举办这样的活动,依靠集体的智慧,不但能学到知识,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⑸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不能把宝贵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浪费,但是根据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这样创设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活动就十分必要了,专题活动在课下完成,不与课堂教学相冲突,活动时间根据活动的规模而定,恰逢某个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寒暑假就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规模较大的课外活动,而且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5、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注意经验的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研究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可以写出以“小学中段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了解的调查报告等阶段性报告”和“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渗透的实践研究的总结性报告”为主的书面报告和相关论文。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小学中段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好奇,而课本的选文中也有“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民族自豪感。传统节日到来时,学校德育处也会有相应的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因此也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八、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刻制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2、撰写课题研究心得,并形成研究论文。

3、整理编排研究期间的教学课件、调查访谈录音及问卷调查等相关资料

上一篇:过程考核评价教学案例下一篇:年终个人工作总结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