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2024-09-03

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精选8篇)

1.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篇一

201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网络全员培训

(2011年版)学习心得

广利初级中学

2013年5月21日到2013年5月30日,我参加了201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网络全员培训,这次学习,有视频案例,有专家讲解,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使我学到了许多,对新课村有了新的认识,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以后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为此教法要

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的,不是教师个人行为。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原有单

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学生互为中心师生互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单一灌输——接受,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习,如自主学习、相互间的合作学习等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三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不同的差异和基础,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

三、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传统教学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学习的指挥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对学生的评定具有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方式进行练习和活动,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绝对阻止学生的另类表现,把一些活跃的学生作为差生来处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映,关注学生的不协调音,用公正合理的态度对待练习中发生的教师意料外的事情。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教与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理清思路,更新观念。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新的和更深层次理解。即:从过去的体育变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从课的性质、课的价值、课的理念、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目标体系等,在我的脑海中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挥手告别低效备课,努力提高质量。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要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新课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只有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才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篇二

一、每堂课都要制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回归点。课堂上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美术课和语文数学课不同, 没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 更没有层层递进的教学进度, 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较散较乱, 教师不容易把握好, 有些美术常识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相符, 结果事倍功半, 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美术老师, 我们应

1、认真学习新课标、研读教材、钻研教法, 联系上课实际, 制定好适当的教学目标。

2、授课时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同时还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美术的欲望和创作的灵感。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高效务实的教学课件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课前可根据本课内容制作美术教学课件。教学课件中可包含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内容, 其内容的丰富性、形象的直观性是其他教具所不具备的, 用在美术课上非常合适, 尤其是欣赏环节。

2、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 准备好教学课件和其他相关教具, 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 侧重某一种或几种交替进行。让每位学生学得快乐、记得深刻、收获成功。

三、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 手工, 口述, 图形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 通常这种情景伴随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中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 因为没有特别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硬性的知识传授, 他们常把美术课当作是语文、数学课后的“放松课”“调剂课”。但随着年级的增加, 课业负担的加重, 社会和家长对其学习要求越来越高, 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开始逐渐减退, 甚至完全没有了兴趣。对此, 教师应在课堂授课时做到以下几点:

1、基于小学年龄段的性格特点, 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他们将学习美术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实践中去, 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和审美能力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 有兴趣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教师进入课堂, 不能一味地严肃刻板, 不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感到压抑, 应用生动幽默的的开场白导入新课, 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多以体验式教学为主, 例如在欣赏示范作品的过程, 教师出示范作, 请学生当老师, 进行讨论评价, 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就会高涨起来, 让学生在欣赏示范后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四、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艺术创造性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 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1、不要扼杀学生作业中表达自我个性的部分, 因为美术作业不同于理科试题, 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 美术作品的评判角度、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 条条框框太多会抑制学生的创作思路, 会使学生作业千篇一律。所以, 无论学生的作业表面效果如何, 只要是他认真地、用心的去画, 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晶, 心灵的反映。

2、进行作业评价时多讲优点, 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 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们才能变得更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五、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引导、适时参与。

1、有创新意识的老师, 也更能想出更好更适合学生的组织形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也不是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随意, 而是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 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 同时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学习乐趣。

2、在学生作业时, 不规定绘画形式、绘画风格, 给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 让学生自己认识美术创作材料、自己发现、探索、试验, 让他们认识到各种工具材料的特点, 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实践, 生成并形成经验, 顺利完成美术作业。

结语:

3.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篇三

关键词:2011年版,《课程标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91-01

初读2011年版《课程标准》,又对比实验稿《课程标准》,总的感觉是:内容更明确,要求更简单;但仔细品品,要求却更具体了,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了,新课标又似乎变厚了,感受有三: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细读新课标,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学习中不难发现,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知道哪些要求降低了,哪些地方内容增加了,哪些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忽略了的要求。虽然只是微调,相信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能感觉到新课标确确实实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习作中,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不写千篇一律的命题作文,提倡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习作,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在口语交际中,学习使用鍵盘输入汉字这一要求,不难看出新课标的与时俱进。新课标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比老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学习推荐读书。比如,根据文体指导阅读同类型文章;根据作者,阅读同系列作品;根据内容,指导阅读相关文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读书,还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领悟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达方法。还要训练学生读书的方法,如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的字词要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划出、摘抄优美语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优美句段;读后思考所得;写出读书笔记,将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积累语言的黄金阶段,重视积累,并落实学生的积累,持之以恒,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新课标“前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等地方多次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原句不再一一赘述。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离不开语言文字,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课程。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就担负起让学生学会掌握这个工具,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工具的任务,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实际上,学生“理解”“听懂”只能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功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学习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多的是引起我的思考,如何更有效的落实课标中的具体要求。

比如:“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在三个学段中都有明确要求:

第一学段:“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学段:“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习惯,具有自动化的特点,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一生写字时都能认真、平心静气地正确书写。什么是“良好的写字习惯”?课标并未作详细解释,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多读书,多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去正确认识“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学校在开学初经过新课标学习、广泛查阅资料、集体交流,将“良好的书写习惯”定义为:“坐姿端正,正确握笔,少用橡皮,先看后写,按笔顺写,完整地写。”具体来说就是: 正确坐着、正确握笔的习惯;先看后写、揣摩字形的习惯;注意易错的笔画,注意怎么写才好看,不频繁使用橡皮的习惯;按笔顺书写的习惯;完整地观察后再书写的习惯。

通常我们比较重视第一种习惯,也就是坐姿、握笔的姿势,对其他几条重视不够,或者完全忽略。从汉字特点来看,讲究构图,讲究整体架构,不从字的“整体”出发,即使每一笔都写对了,零散地搭起来也不好看。而“完整地观察后书写”,则取决于写前能不能认真地“看”、“揣摩”字形。培养起“两注意”的好习惯,即注意什么地方容易写错,注意怎么写才好看,就能逐步把字写漂亮,而且能预防错别字。有些学生喜欢使用橡皮,虽然他也是在追求写得好,但是使用橡皮后会将本子擦脏,甚至擦破,而且写字效率低,所以提出“少用橡皮”。

此外,在书写指导中,各年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侧重指导学生在米字格或田字格中书写字词;中年级侧重在方格中书写词、句、段;高年级侧重在条格中练写句子、语段,而且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特别在写句子时,应指导学生注意字距小而行距大。这些书写习惯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具体指导。

4.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篇四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收获很大。《课标》规定了以下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5)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从中我找到了理解“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的答案。

我是一名农村英语教师。面对农村的教育教学,我感触颇多:一方面留守儿童较多,他们自由主义强,知识面窄,坏习惯多;另一方面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受家庭环境影响得不到及时完成。此外,农村的孩子们之间接触频繁,相互影响力度大,并且是负面影响。面对诸多问题,我该如何上好英语课、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提高课堂效益?我认为:

一、如何备好课:

1、要备好班级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

2、要备好孩子的心里想法以便抓住特点进行教育。

3、备教材,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4、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一些的习题,要按难易分类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分层次教学策略是按照“总体→部分→总体”

进行的。对症下药让学生找到自信,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5、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如何上课:

1、上课如何开头,如何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让他们感受课堂是生动,有趣的课堂,开始作业不宜过多。

2、上课时要懂得关心每一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3、要时常不断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让其丢掉一些在家养成坏习惯,时刻提倡他们的优点。在不断的表扬和鼓励中,让学生铭刻在心,抛弃自身的缺点,养成良好习惯。

4、教学过程是“交流—互动”,这是新课程新理念的关键。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安排学生组内活动或组与组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不断交替进行。

5、每次上完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我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如何考试:

1、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根据孩子的基础要在试题上分类。其目的让差一点的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地、主动地、体验地、合作地进行学习。

2、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基础稍微加难一点,真正有效的促进他们,要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紧张感。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4、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拉近师生关系:

1、上课语言要有亲和力,要用幽默语言带动课堂气氛,刺激他那天真的细胞。课下要主动和孩子们交谈,让他们体会老师是他的真正的良师益友,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朋友。

2、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他们生活的情况,并告知家长其孩子在校的优点,并让其如何用正确手段教育孩子,甚至让部分家长丢弃野蛮教育手段,让孩子体会家庭的温暖。

3、听取家长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心声,找出自己的不足。

5.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篇五

请您谈谈研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心得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不超过3000字。(可以用附件形式上传)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的学习,我对《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比较旧版实验稿,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突出能力为重,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认为要上好美术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强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反映了美术教师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对不同年段小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我们要充分建立起课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行组织和管理,并以整合的教育思维提出教学思路,既特别关注面对的不同群体,又研究每一个教学的细节。

二、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上厚

拿到新教材后要有针对性地对本册教材里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钻研,然后以学生的需求点出发,设计出几种可操作的教学思路。

三、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取决与教师是否用了好的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老师不解学生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和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教模式,以学生为主题,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尝试、积极参与。过程中不仅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同时也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五、师生互动,共同创造

6.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篇六

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网

陈 实

作为美术课改的经历者,在基层担任美术教研员的我也在关注着美术课标的修订情况。手捧这份凝结着众多同行心血和智慧的文本,静心研读,有感如下:

一、修订不是否定,而是修改完善

课改十年,我们已经从最初的激情与浮躁,追求课堂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到今天的成熟淡定,更加追求课堂的实效与内涵。过去我们认为过激的一些改革行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我们以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来审视美术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美术学科的完善,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美术课程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修订课标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次课标修订定位于“调整、充实和完善”。新的课程标准保持了原有的理念和学习领域,没有进行大的改动。我认为变化不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实验稿本身已经设计得科学严谨,突出了前瞻性;另一方面保持课改方向的一致性,也是为了让一线教师有较稳定的教学观念,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教学混乱。

二、深化课程认识,表述更为清晰准确

aa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修订后的课程在前言中表述课程性质、理念时,对实验稿做了一些改动,有了更为科学的界定。

1.美术课程的特征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2.美术课程的性质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

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

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aa 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

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在学校众多面孔严肃的科目中,美术扮演的是一种活泼、轻松的角色,尽管它也有严肃之态,但那不属于它真正的性格。因此,美术学习相对倾向暖性。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我在本地美术教师的培训讲座中也多次提出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3.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四个美术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关注文化与生活;(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理念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

aa 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三、学生素养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比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知道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

aa 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克服“裸课”与“裹课”的偏激现象。

四、教学、评价建议更加客观可行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

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我县在探索农村学校实施美术新课程时走的就是这一道路。许多小学兼职美术教师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开发出了“泥塑盆栽”、“树叶小草粘画”、“卵石画”、“种子贴画”、“树叶书签”等系列乡土美术课例,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美术学习的乐趣,实现

aa 了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公平,也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与方法。

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

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这就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

修订后的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7.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篇七

一、从课程性质看变化

新版课标首次提出了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这就告诉我们, 作为工具, 学生不仅能从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一门语言, 还要通过语言的学习发展智力、促进思维能力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 学生能通过学习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以及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从课程基本理念看变化

新版课标中, 没有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列入进来, 并不是否定与摒弃任务型教学模式, 而是希望教师能够具有新的教学观,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采取最佳教学模式或是多种教学方式互相补充的模式。

三、从课程目标看变化

1. 语音方面

新版课标将2001版课标的五级要求掌握的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语音现象放在二级语音的标准描述中。

2. 词汇方面

新版课标的二级标准中除要求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外, 还增加了学生能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的要求。在附录词汇中, 不再出现词性及中文释义, 其目的是要求我们教师理解词汇的意义在不同情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也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独立地教学某一个单词, 而应该将词汇放在具体语境中和篇章中去教学。

3. 语法方面

新版课标的二级标准明确了需要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意义和用法的五个语法项目, 包括名词、代词、四种基本动词时态、介词及简单句的基本形式。五级语法项目中也有一定的删减。

四、从情感态度看变化

新版课标二级目标中, 强调了学生体会英语、感知且积极尝试使用英语和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 并能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 且强调了学生能够不怕出错、大胆求助。

五、从文化意识看变化

新版课标中文化意识目标的五级标准里, 删去了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以及常见动植物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现象可能具有的文化内涵。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通过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和增强爱国文化意识。

六、从教学建议看变化

新课标特别强调了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就告诉我们, 教师使用教材时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现有水平、课时安排等, 对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符合学生实际的增加、删减或调整。但是, 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 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不是随意的, 还必须遵循课标要求。

七、从评价看变化

8.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篇八

摘要: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观视角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发现课程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本主义课程观思想,主要表现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适切性导向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情意与认知的统一发展,以及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得出人本主义课程观融入化学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课程标准;人本主义课程观;化学教学;文本分析方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2-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广泛吸收了人本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近现代教育理念并集合自己的需要加以诠释,这些教育理念在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主要举措中均有所体现。以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简称《化学新课标》)为例,其课程价值定位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多方面能力,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力图改革“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等传统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思想均与人本主义课程观相契合。本文意图从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视角解读《化学新课标》,并对教学实施提出建议。

1 人本主义课程观简介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课程观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的浪潮中产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Rogers,C.R.)和马斯洛(Maslow,A.H.)。这一课程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出发点,反对只着眼于学科,不考虑学生的“非人性化”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这一教育价值主张看,人本主义是进步主义课程观的延续。

人本主义课程思想的核心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其主要观点有:课程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为目的;学校的重心应从教授教材中的知识,过渡到尊重学生的本性和要求,发展学生的整体人格;课程内容应强调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统一,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课程应强调个人意义,提倡有意义学习;课程还应强调“社会适切性”、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注重学生内部评价等。

概括来看,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程的社会适切性,重视学生认知和情意发展的统一,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人本主义课程的主要特点。

2 研读《化学新课标》的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所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正与人本主义课程关注学习的个人意义以及终身发展等特点相似。在《纲要》指导下编制的《化学新课标》自然要反映这一基本观点。此次化学课标的修订是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要求的角度出发;修订后的新课标还要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与人本主义课程观提倡的课程的“社会适切性”的观点相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从人本主义课程观角度分析《化学新课标》不仅有可行性,而且对理解新课标有特别价值。对《化学新课标》的文本进行全面研读,重点关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通过对有可能体现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关键词分析,如“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化学与社会”等,并结合关键词的上下文分析语句背后的观点,最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统整,发现《化学新课标》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人本主义课程的思想。

3 《化学新课标》中体现的人本主义课程观

3.1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课程观认为,教学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而是教儿童,要以某种形式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纵观《化学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可谓贯穿始终。

具体看来,《化学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素养不仅指一种短期的实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更强调长期积淀的习惯、素养等,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强调方法、观念和态度,因此,重视科学素养本质上就是重视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

在课程理念上,其表述方式都是以“使学生”、“为学生”、“让学生”等开头,表明课程关注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材、教师,也不是学科本身。这一表述,与人本主义课程将教学重点从教授教材过渡到尊重学生的本性和要求上,具有内在的本质趋同。

在课程内容方面,力图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课程内容,重视可接受性,“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如对初中化学计算,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学变化的涵义,避免了烦琐的数学运算,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措施同样表现为对学生本性的尊重。

3.2 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

人本主义课程观提出课程的“社会适切性”,认为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生活及现实社会问题相联系。所谓“社会适切性”一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将课程知识与学生情绪建立起关系,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改善生活有益。《化学新课标》加强了化学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联系,也强调“社会适切性”,与人本主义课程存在相似性。

具体来看,课程目标的相关表述有:学生应能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将“初步应用”和“相互关系”作为与物质组成和性质共列的目标。

在课程内容上直接提出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主题,如“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为例,课程要求注重从生活和生产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物质,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的贡献等。它提供的活动与建议也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以水的教学为例,《化学新课标》明确要求要联系实际,包括水的净化、水的污染和水资源保护等。

与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桥梁,符合人本主义课程主张的“社会适切性”观点。而与学生自身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促进认知和情意的统_发展。所以,联系实际同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3.3 关注学生情意与认知的统一发展

人本主义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认为情意、情绪、感情的发展同智力的发展同样重要。罗杰斯认为,若学生面临的知识与他所经历的情绪无关,则获得的知识几乎不重要,就不会对其行为目标产生有益作用。《化学新课标》关注学生情意与认知领域的统一发展,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三维目标。可见,在追求情意因素与认知目标的统—方面,《化学新课标》与人本主义课程同样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共性。

具体来看,课程理念第一条指出,要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第二条提到,要使学生具备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表明对学生心情、兴趣、信心以及态度的重视。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上,《化学新课标》都在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

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化学新课标》强调了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并举例予以详细说明。例如,关于“空气”内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设计为“学习从化学角度认识人与空气的关系,懂得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从而与“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的认知目标相匹配,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认知领域目标的联系,反映了《化学新课标》在教学上要求兼顾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的内在想法。

在课程内容方面,认知与情意融合的体现更多。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为例,除了前文中提到的“社会适切性”的内容能促进认知和情意的统一发展之外,《化学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物质,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的巨大贡献等。以情景素材为例,每个二级主题下都提供了联系生活的素材,如灯管中的氖气、食品中的乳化剂、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等,以生活内容作为教学素材自然是“社会适切性”的需要,但同时也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从化学角度认识科学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价值。

3.4 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人本主义课程观要求帮助学生尽其所能,重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应当说是一种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课程观。《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人本主义课程观对学生终身学习的关注具有较明显的共性。

具体而言,《化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程目标虽未明确出现“终身学习”的关键词,但它对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所要掌握的方法和形成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如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通过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等表述信息,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以及交流、表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些要求都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实质上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关注还体现在课程实施建议上。《化学新课标》指出,学业评价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建立学习档案等等,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笔者认为,在学业评价上没有出现“终身学习”概念,但其着眼于能力和态度的评价方式无疑对终身学习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当然,重视学生内部的自我评价也正是人本主义课程所提倡的评价方式。

4 将人本主义课程的观点融入化学教学实践

从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视角分析研读《化学新课标》,使我们能从新角度理解化学新课程,从而更主动地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笔者认为,这些教育基本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一线的教学。当前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4.1 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意统一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关注知识和方法,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意发展。虽然关注情意发展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有时候可能会感到有点“虚幻”,但只要有意识,肯思考,善于观察,就能取得进展。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二级主题中,教师应当思考,除了促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外,我还应当给学生什么,比如科学的神奇、对空气变暖的担忧、对自然的敬畏、环保的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等。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化学史,尤其是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也是促进认知和情意统一发展的利器。好的故事能吸引人,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以及刻苦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等。

4.2 联系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教师应积极发掘联系学生生活及其环境的内容作为情境素材,在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时更要密切联系常见事物或问题,联系具有新闻性的消息,甚至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组织学习。还是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为例,教学可以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开,如“饮用水要烧开吗”、“空气净化器净化什么”等,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能赋以学科知识以真正的意义。“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这类学习往往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学习就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掌握知识,但又不仅仅是知识。

4.3 加强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新课标提到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等,都是在信息时代进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能力和方法,传统的纸笔测验式评价显然不能满足观察这些能力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资料查阅、口头表达、研究项目等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提高自信心。在多样化的评价中特别要重视反思和自我评价。反思是对自己行为的审视,有助于学生理性看待自己,自我评价也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重要举措。应当说,能认识自己是发展的基础。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jn,D.L.)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学生在亲自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更清楚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就有可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上一篇:高三毕业典礼设计方案下一篇:青海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