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俗文化村作文(精选15篇)
1.深圳民俗文化村作文 篇一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呢?今年寒假的一天,我怀着好奇而又愉快的心情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它是我国第一个荟萃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游览区。
“咚咚呛,咚咚呛……”那一阵阵有节奏的鼓声把我吸引了过去。噢!原来是一些身着远古时代服装的叔叔正在表演远古舞蹈。那铿锵的锣鼓声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先人们正和着这有力的锣鼓声在同大自然搏斗呢!
往前走不远,我便看见一片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几只乳白色的蒙古包把绿色的草原点缀得宁静、安详。我迫不及待地脱了鞋,一头钻进了蒙古包里。哇!里边好漂亮啊。墙上挂着图案别致的挂毯,地上铺着色彩艳丽的地毯,桌上精致的小铜碗里是为客人准备的热奶茶,房柱上的猎枪、弓箭和马鞭是骑马、放牧、打猎用的。寥寥几件物品已生动地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心灵手巧、热情好客和勇敢奔放的特点。我们被那漂亮的蒙古族服装吸引了,也不由得穿戴起来。你瞧,妈妈头戴五颜六色的珍珠帽,身着红色长裙,像一位漂亮的王妃。我和爸爸自然就是公主和王爷喽!走出蒙古包,我们在草原上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翩翩起舞,深深地陶醉于这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
接着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幽雅别致的傣族小竹楼、结构严谨的北京四合院、金碧辉煌的藏族寺庙,最后来到了陕北窑洞。
窑洞里黄白色的墙壁和高高的土坑好像在向人们讲述着黄土高坡的历史;那窗户上贴的各种精致的剪纸和门前放的一架纺车向人们展示了大西北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勤劳朴实的特点。看!胖娃娃剪纸多么逼真、漂亮。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穿着红兜兜的小女孩活灵活现地在向我们微笑。瞧!那漂亮的六瓣窗花剪纸贴在明晃晃的玻璃窗上,每个花瓣仿佛都会随风散发出清香。我站在纺车前,好像看见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坐在那里吱呀吱呀地纺线线呢!
走出民俗文化村,我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国56个民族,民俗、民风、民间艺术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汇聚到一起就是一幅异彩纷呈的巨幅画卷,就是一本举世无双的博大巨著。今天,有幸能够走进这画卷一览,踏进这巨著一读,我真高兴啊!
2.深圳民俗文化村作文 篇二
关键词:城市民俗文化 农村民俗文化 差异 整合
民俗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创造并享用的对象,它存在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具有实在的功能,满足着主体的需要。从乡村到市镇、再到都市,是人口流动、聚集和社会发展的渐进性结果,它们各自的民俗文化形态正是不同空间下主体的阶段性需要的表达。“城市民俗”与“农村民俗”作为民俗空间类型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其研究既是人的研究,也是社会的研究。
一、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在社会结构上的差异
不同的社会结构是产生不同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质的差异,即在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结构带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城市自兴起的那个时刻起,其社会结构就与农村有着极大的不同,城市的出现被视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种文明的表现首先在于地缘关系打破和替代了农村所存在的浓厚的血缘关系,从而使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促使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所谓民俗文化背景,是指民俗民俗文化在其滋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基础条件及文化氛围[1]。虽然农村民俗文化也受到文化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是与城市民俗文化相比,能够对城市民俗文化起到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要比农村民俗文化的范圍广阔的多。
1.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方式不同
农村以农、林、牧、副、渔为业,其生产依赖土地等自然资源,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而城市汇聚着工商百业,依靠资金、手艺、交换、时局而发展。乡村经济虽是旧时的经济支柱,但易受地形、气候、水源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乡村远离政治中心,因此,它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处于从属的地位;而城市的行业生产能超越地理因素的束缚,成为政治与文化中心不可或缺的基础,并以上层社会和市民阶层的需求而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领有主导的地位。
2.农村与城市的人口特征不同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他们的人口构成较为单一,大多以血缘村落相聚居,并依赖祠堂、族谱、族规、族长而凝聚成宗亲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主要从事田间的体力劳动。城市的主体是市民,他们多为迁徙之徒,先后来自八方的乡野,具有多族源、多姓氏的特征,并且相互杂居于空间狭窄的街巷之中,各干其业,经长期相处、磨合,逐渐褪去原先的地方色调,整合出新的城市民俗,城市的居民因生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广闻博见,相对农民来说,构成了文化素质稍高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因为各个地方的不同人员整合出新的城市民俗文化,不同于其以前生活环境中的民俗,并很快适应其中。
3.农村与城市的语言应用不同
农村的语言应用一般取方言土音,常用俚语俗称,少见新词新语,地方性特色突出,村民间的口头语言彼此雷同,反映出他们生活的群体感强,而个性化弱。城市的语言应用因市民八方汇聚而五音混杂,一般为下层多地区方言的纷呈和上层官话的并用,并逐渐混成新的城市语言。相对乡村语言,城市语言因阶层、行业、教育、交际等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且语词丰富,新语迭出,包容着丰富而鲜活的社会生活信息。
三、城市民俗与农村民俗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由于历史的时间原因和地理的空间原因,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特有的乡土农业文化和都市工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异质并存,体制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2],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在这些文化土壤上根植出各自的社会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体系。城乡两种文化心态的总体差异,比如在政治心理方面,乡村是圣贤期待心理占优势,而在城市则是独立自主意识占优势。不同代际之间的社会心理差异,如乡村社会第一代人表现为苦难的忍耐和听天由命,而城市社会的人则表现为解放的追求和艰苦创业;如对第二代人的比较:以食为天、故土难移与忍辱负重、游离谋生;对第三代人的比较:压抑的变态欢愉与新生的困惑奋起;对第四代人的比较:不畏天命的发财意识与自觉平庸的享乐主义。
四、农村民俗与城市民俗的整合
农村民俗与城市民俗在存在明显差异的同时,还呈现出不断整合的趋势。
1.城镇化的发展决定农村民俗文化与城市民俗文化整合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的连通、行政区划的调整、卫星城镇的建设、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建立、郊外大学城的发展、一小时都市圈的规划等,加快了都市化的进程,确立了大都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带动了周边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发展[2]。
2.民族精神的一致性加速农村民俗文化与城市民俗文化的整合
乡民、市民同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继承着共同的民族精神。这就是:爱乡爱国、团结统一、平和勤劳、自强不息、入世乐生、包容天地。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属于民族的整体,它超越地域、城乡、阶层、职业的限制,促进了内部的文化认同与民俗传习。
3.“移风易俗”的倡导与推进将最终推动农村民俗文化与城市民俗文化的整合
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移风易俗”的概念,并把“移风易俗”看作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司马迁则主张“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注意到时空变化对风俗的必然要求,体现出锐意进取的务实精神。“移风易俗”既有伦理道德的要求,又有时空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
在城镇化、市场化、知识化、现代化的驱动下,城乡的差距正在缩小。这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层面,更反映在精神观念的层面。城乡之间确实存在着观念的互感,并从深层推动着城乡民俗的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当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处于同一水平之时,城市民俗与农村民俗这两条轨迹便会融为一体,变成一条轨迹,从而构成华夏民俗板块,这是时代使然,也是历史使然,但也许会需要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包永辉.金陵“首富村”探秘[N].扬子晚报,2002-12-23A1版.
3.民俗文化作文 篇三
从水面上掠过。望着碧波荡漾的漳江水,我不禁缅怀起开漳先贤的不朽事迹。
漳江有悠久的历史。一千多年前唐代陈政将军到云霄渡江时,观东上景色若有所思,感慨道:“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意思是这条江就像我家乡河南上党的清漳江,因此把这条江取名为“漳江”。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到福建省平叛的陈政将军不幸病逝,其子陈元光继承父职,历尽艰辛,平定了叛乱。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奏请朝廷建州,开始在漳江之畔的西林(今云霄西林)建立漳州郡。
陈将军带领漳州人民披荆斩棘,发展农业,促进商业贸易,兴办教育,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漳州经济、文化得以较快发展。景云二年(公元7),陈元光为国捐躯,百姓感念陈将军父子的开漳功绩,建立圣王庙、威惠庙等许多庙宇来纪念他们。
开元四年(公元7),朝廷追封陈元光将军为颖川候,漳州人民尊称他为“开漳圣王”。云霄百姓每逢元宵节前后,必以“鉴王”和“走王”的节俗,隆重纪念他们。
“鉴王”就是在每年元宵节前夕,凡立有圣王庙的地方,百姓进庙焚香供奉,并邀请戏班演社戏,让神明观看,使他们高兴。祭祀完后,民众就抬着众神像出来巡游各村庄的福社。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香案,供奉祭品,虔诚跑拜,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巡洲圆满结束后,人们又把众神像按顺序请入戏台对面临时搭成的“王棚”中,棚前摆着许多香案,家家户户又另备祭品,隆重祭祀。真是供品如山,游人如织,香烟袅袅,热闹非凡。此项活动,民间称之为“鉴王”。
“鉴王“这种风俗,一千多年来,长盛不衰,可见云霄人民对开漳功臣的大恩大德,世代不忘。到了午后,”走王“活动便开始了。
人们在本村中挑选几十个强壮的男子,以每6个健儿编成一组,各组分别举着一尊巨型木雕神像,严阵以待,一听到鼓擂炮响,健儿们便举着神像,各组同心协力,健步齐飞,犹如离弦之箭向终点冲击。奔跑速度最快,姿势最优美的那组获得优胜。这是一种特别而又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体育运动,俗称“走王”。
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以这些特殊方式纪念陈元光将军等人的开漳业绩。“鉴王”“走王”统称“圣王巡安”(圣王出巡,保一方平安),现在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民俗文化作文 篇四
文化村很大很大,里面汇集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我们先参观了各个民族的村寨,还观看了各民族的精彩的表演,我和妹妹还和新疆族的姐姐哥哥一起跳新疆舞呢。
接着我们坐上了观光小火车,去参观祖国的名胜古迹。这里有龙门石窟、大理三塔、黄果树瀑布、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泰山、长城……我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虽然这些都是缩影,但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看到这些名胜古迹,我真自豪,中国真大呀!我们的祖先真伟大呀!
在民俗文化村里,最让人兴奋的就是演出了。我们看了大型马术表演《金戈王朝》,回顾了历史,欣赏了激动人心的马术;看了《印象中国年》大型演出,欣赏了抬花轿、扭秧歌、踩高翘、舞龙狮、二鬼摔跤、歌舞等民间艺术;看了《东方霓裳》,欣赏了中国各式各样的服饰;看了火龙表演和车展,让人回味无穷!……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龙凤舞中华》,它从远古开始,讲述着中国的历史传奇:刚开始,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一片繁荣的景像。忽然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出现了天灾人祸,巫师出来超度亡灵。接着中国各个朝代出现了,民间杂技和民间风俗开始上演了……最后一只银色的凤凰从天而降,十二位花神出来过生日,百花皇后也来了,她们的衣服都闪闪发光,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5.民俗文化作文 篇五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渐渐变成了“端午”。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9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
古时,老北京有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的习俗。自明代起老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下午要去金鱼池、高粱河、满井或东苑等地游玩。
《金史礼志》上载:每年重五、中元、重九三个节日里,皇帝要举行拜天之礼。行过拜天礼后,宫廷要进行骑马打球、射柳的游戏。
3.挂艾虎
6.浚县民俗文化漫议 篇六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该庙会的日客流量是数万人次;而对应如此庞大人群的“神”亦可谓众多:浮丘山上有千佛寺、千佛洞,大伾山上有万仙阁;前者“灵石”雕像996尊,后者原塑有9000多个神祇,现在也已恢复了3000余位,再加上其他寺庙的仙、佛,数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在香烟缭绕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丁兴旺,锣鼓声、鞭炮声里,数十种民间文艺形式互相穿插,高效地体现着“人神共娱”或“名为娱神,实为娱人”的灵性宗旨。
不仅如此,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中还有不少属于个性化的内容。比如本地人常讲的“南山朝顶,东山望景”这一特色便是平原地区庙会中没有的,因为它必须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向资源优势方能满足并体现赶会者那种企求“仙境”与“凡尘”交融的审美需求。有意思的是,为了适应本区域农事季节和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人们不仅可以制定、还可以更改一些仙界人物的“圣诞”日期,已延续多年约定俗成难以变更的,则可以在“诞辰”之外另增加“得道”“成仙”甚至“显灵”的日子,以安排人们所想、所需的会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原定为期半个月的浚县正月庙会,为什么从1991年以后竟然可以逐步地前移或后延,一直拓宽到二月二。其实这也并非浚县的个案,事实上随着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在观念和信仰上的认同与回归,及对“求知、求乐、求美”愿望的增强,许多庙会都已经这样做了。这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碧霞宫前面舞楼两侧的一副楹联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阕清音天半绕;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瞧,仙居—众愿,仰碧榭—看酒旗,天半绕—里中传,对仗中把天与人、虚与实、雅与俗组合得多么美妙!真的是张扬了其“天人合一”的准则。
浚县民俗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和谐”
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里,是把世界分为三个空间的,即天上(天国)、人间(阳世)、地下(阴曹),各有神祇主宰一方。而各方神祇都可以在浚县的两座山上找到其位。无论是菩萨还是神仙,在这里都能和平相处:千佛洞里有道家的仙,万仙阁里也有佛家的神;六丁六甲原是真武大帝的神将,现在却来到吕祖祠值班站岗;碧霞宫御道的柱头上既有道士也有罗汉;大祇山的佛钟上也可以刻上周易八卦!不仅山下有子贡祠,山上有阳明书院,而且还有天主教、基督教的讲经棚及佛家念善书的“宣卷棚”并列,不远处即是文庙,这可真是中外几大教派和谐相处的一大景观!即使在同一教派内,如道教,也还有不同分支(如全真、正一、上清等)在两座山头上分别演示,更别说碧霞宫曾经存在过的和尚与道士轮值了。
与此相关的,在往昔的法事中,自然是佛教和道教两种音乐的不同演奏交相传入人们的耳鼓中;而在其各自所用的不同乐曲里,经研究,又全都包含着多种音乐成分。于是,雅乐(如锁南枝、驻云飞)和俗乐(如云里磨、对金钱)不分,甚至混为一体,这便成了浚县庙会上又一个有趣的“和谐”现象。
总之,浚县古庙会所表现出的各教派之间的共存共荣,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渗透,出世、入世、隐世等不同观念的彼此宽容,有神论和无神论二者的同赴盛会,从整个层面上便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僧与道之间、人与神之间、高端与百姓之间,直至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平共处。这是浚县庙会文化的突出特征,或曰主流特征。有了这一贯穿全局而又共同遵守的“和谐”,才使到浚县赶会的人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影响愈来愈好,并最终成为河南省众所公认的“民俗经典”。
浚县民俗文化的深度开掘
庙会源于古代中原地区广为进行的“报赛”活动,因此往昔的“会日”也被称作“赛日”或“社日”。在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中,从以“娱神”为主逐渐转向以“娱人”为主,于是庙会也就成了民俗文化活动的最大载体。由于其与经济发展、商品交流及农业生产、休闲娱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汤阴县志》曾经对庙会的功能及其与文艺活动的关系等作了非常精辟的点评,谓:“四方辐辏,贸易盈城,焕然巨观。然有会必有戏,非戏则会不闹,不闹则趋之者寡,而贸易亦因之而少甚矣。”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特别是党中央对构建和谐社会方略的提出,我省庙会也相应有所发展。一是恢复了一批已中断多年的古庙会;二是不少庙会的会期被拓宽;三是庙会内容日益丰富。
至于浚县正月古会,在嘉庆七年(1802年)刻本《浚县志》中即有披露。当然,一般庙会(特别是历史文化积淀比较丰厚的城镇庙会)其延续性和稳定性还是比较强的。20年前,浚县520多个行政村全年的庙会(不包括逢“集”及与“庙”无关的物资交流会)数量为136届。从那时至今的这些年,一些庙会所依托的“硬件”确实整修了不少,据有关资料可知,仅大伾、浮丘二山从1989年始就相继对吕祖祠、禹王庙、兴国佛、天齐庙、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或恢复,并开凿了多条景区道路,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应是对民间文化进行深度开掘的时候了。
在庙会文化的开发中,我们不仅应该注意硬件,也应加大“软件”的开发力度。选择一些足以撼动当代青年人心灵的逸闻往事,用现代意识诠释美丽的传说,如“千眼柏”的故事,“唐故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祷祔墓志”等,那么一些不会说话的静态的景观,就可以活起来了。
——————————————
7.民俗文化作文 篇七
元旦节三天假里宁国市港口镇首届民俗旅游文化节拉开帷幕,家乡的民俗特产应接不暇,应有尽有。那一个个根雕栩栩如生,一个个泥塑小人活蹦乱跳,一串串小吃美味可口,还有原生态糍粑、爆米花等一系列现场制作过程,展现了家乡各种各样的民俗风采。
令我映像最深刻的是书画展览间,只见一位伯伯手里握着一支毛笔仔细的在大白纸的一角一笔一笔的画着,时而舔舔墨,时而仔细斟酌,他还像我介绍完成一副大的山水画需要三个月呢!我心里暗自吃惊。这时我不经意间瞟了一下旁边,只看见另一位伯伯嘴里叼着一支烟,手里握着毛笔漫不经心的在纸上随意得画着,我心里暗自低估这样能画好画吗?但是脚步还是被吸引过去了,只见他拿着毛笔在纸上点下一大串紫色的圆点,然后舔了舔墨把这些圆点给连接起来,又添了一些叶子和枝干,一看就是漂亮的“葡萄”,我不由得对伯伯产生了敬佩之情,很神气的对伯伯说:“伯伯,这是葡萄吧!”伯伯抬起头笑眯眯地说:“这是紫藤,小姑娘你喜欢画画呀!要想学国画,首先要练好毛笔字,画画时下笔要稳……”伯伯还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他叫李维章,是安徽省宣城敬亭山画院副院长,哦!背景居然这么厉害,我聚精会神地看着,伯伯看我如此着迷,还送了一副画给我,并鼓励我好好学习,我获如珍宝。
此次旅行让我了解了家乡许多不为人知传统工艺的加工,也让大家感受了浓烈的传统年味。
8.民俗文化作文 篇八
著名演员丹尼尔曾说过:“习俗先于一切法律,自然胜过一切艺术”。中国诗词中也有过记载,比如说王安石的《元日》,韩翃的《寒食》,欧阳修的《生查子》都表现了家乡的民俗文化。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参观了期待已久的锦隐民俗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马车了,根据导游的介绍我了解到马车最初是一匹马拉的双轮车,发展到十九世纪就有四轮马车或四匹马拉的马车了,这种马车速度比原来提升了几倍。我又回过头来看看马车,只见马呈深红色,马鞍为黑色,后面座椅很简单,只用几根木条钉刻成。但是马车的车轮给人们很大启发,现代汽车的车轮就是它们演变而来的吧。再看看现在的发展: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有了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自改革开放以来,火车的发展更是与日俱增,到目前为止,高铁的速度已经达到三百公里每小时,在大城市里,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铁早已是家常便饭。
再往里走,挂在墙上的那是一件蓑衣,它是用蓑草或者树棕编织而成,披在身上作为防雨用具。书上曾讲过:以前农民要很早起来种地,早上白雾一片,农民们怕被雾打湿便披上蓑衣。我摸了摸这件蓑衣,外面是从上到下层层叠压的顺向草,摸起来虽做工粗糙,但是它不透水可以当雨衣穿。现在社会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蓑衣了,代替它的早已是塑料雨衣,但是那些被蓑衣保护过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9.民俗文化进校园 篇九
通过专家的PPT展示和有趣的互动游戏,同学们了解到了那些富有美好寓意却渐行渐远的年俗文化。如南昌人的年夜饭“四盘二碗”分别是红烧鱼、豆腐条烧鸡、炒“节节高”、炒青菜、牛肉炒米粉、炒年糕。和别的地区不同的是,在南昌,有“过了腊月二十四,天天都是年”的说法。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初七这天,还有“上七大似年”的说法。在这天,南昌人有吃糊羹(gēng)的习俗。糊羹是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据说吃了糊羹,来年长者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
这次活动让上河街小学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很多学生感言:“我们为家乡有如此悠久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愿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悠久的民俗文化流传更远、历久弥新。”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表示,在校园里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这种形式很新颖,能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得到放松,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10.山西的民俗文化作文 篇十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11.民俗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篇十一
在寂寞的日子里,忽然想起乡下纸牌来,窄窄长长的那种,只有手指那么宽,一大把拿在手里,像拿着一朵菊花。一屋子的祖母、外祖母,每人手里拿着一朵菊花,无声无息地坐在淅沥的雨声里,坐在萧瑟的秋风中,一任白露、霜降这样的节令在窗外飞逝。
很多上了年纪的乡下女人迷恋纸牌,我祖母就是其中之一。她们称之为抹纸牌,是抹,一点声音也没有。随便找一处有天井的老房子就行,就在悬着腌肉、艾叶、粽叶的天井里摆开了桌子。纸牌拿在手里,黑白两色套印着奇怪的图案,咒语似的,神秘莫测。常见一个女人隔一段时间提一只元宝篮来一次,鬼头鬼脑的,怕被人揭发贩卖赌博用品。揭开蓝布巾,才发现元宝篮里躺着一把把捆扎好的青色纸牌,像一捆捆小菜秧,也像豆腐店里的百页。我祖母其实并不清闲,乡下的祖母们都是这样:如果是春天,她要赶早踩着露水去菜园,拔几棵蒜,炒田螺或腊肉;采一把青菜苔,顺手再捋一些青白的韭菜花,好给孙子炒蛋吃。她们年年月月如此,却并不怨烦,因为有纸牌,日子便过得有滋有味,好像一上午的忙碌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只是为了下午能平心静气地坐着抹纸牌;好像年轻时生儿育女的劳顿也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为了到晚年能静静地抹纸牌。
春天,雨乱灯昏的路上,老房子里到处都有抹纸牌的女人,杏花桃花开得有些撩人,田蛙跳到后门口来了。接下来是夏天,抹纸牌不行,天热,蚊子也多。秋风一起,祖母们就笑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唤着各自的乳名无声无息地坐在一起。房顶上大雁正在往南飞,红红黄黄的乌桕叶落满瓦沟,蜻蜓落在芝麻秸上,一只花蝴蝶飞进来,又从窗口飞出去。输和赢都是次要的,日月能这样静悄悄地过,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纸牌也有吸引我们这些孩子的时候,比如她们用季节性的乡土小吃作钱的替代品,到最后再换算成钱。春天,蚕豆上市,一颗蚕豆代表一分钱,秋天就用炒蚕豆或炒蚕豆,我有时候看到祖母面前蚕豆越来越少,替她着急,就偷吃别人的蚕豆,结果账算不对引起她们互相埋怨。我还见她们用屋外盛开的桃花或秋天金黄的乌桕叶代替钱。特别是经霜的乌桕叶子,金黄金黄的,真像金币一样。但有时候捎着黄叶的秋风会猛然破门而入,这时候牌桌往往大乱。冬天用得最多的是荸荠,紫红的长着芽嘴的荸荠在小油灯下像画家桌上的静物一样。我有时候也得到一颗,不吃,一直在手心里焐暖,然后荸荠连同我一起在祖母取暖的火桶上沉沉睡去。半夜开门回家,哇,一场雪下得好大啊!雪也是悄悄来的,雪光将我童年映照得像童话一样纯洁。
现在在江南一些乡镇上,偶尔还能看到那种乡下纸牌,和青花瓷坛、桃红纸包着的酥糖放在一起,像一些散乱的令人伤感的往事。每当我见到它们,总要想起我逝世多年的祖母,也总能闻到农耕深处散发出来的乡土芬芳。
[美文解析]
12.民俗文化中的鼠 篇十二
一说到鼠,我们头脑中马上会闪现不少涉及它的词语,什么鼠目寸光、鼠窃狗偷、鼠头鼠脑、贼眉鼠眼,什么雀目鼠步、无名鼠辈、鼠肝虫臂、城狐社鼠,什么鼠心狼肺、首鼠两端、鼠肚鸡肠、鼠窜狼奔,什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等等。褒意的没有,贬意的一箩筐,字里行间充满对鼠的蔑视与仇恨,也说明鼠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形象:它们阴险,它们狡猾,它们诡诈,它们是疫病的载体,亦是灾难和厄运的化身。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在我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中,鼠的形象远非如此单一,人们对于鼠的态度也并非这样简单。
神话故事里的文化英雄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许多民族那里,这类以偷咬为能事的动物是开创世界、惠及万民的文化英雄,你也许觉得不可思议,可事实的确如此。看一些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吧,它们可以表明老鼠曾经为人类做了什么。
在云南澜沧县拉祜族流传着《牡帕密帕的故事》,说的是在天地浑沌未开的时候,创世神厄莎种了一个葫芦,葫芦老了以后,掉到海里去了,厄莎把它捞起来,放在晒台上晒了77天,葫芦里传出打口哨的声音:又过了12天,人在葫芦里说话了:“哪个把我们接出来,我们种的谷子给他吃!”小米雀听见了便去啄,可啄了很久也没有成功。老鼠来咬了3天3夜,终于咬出了一个洞,一男一女从里面走出来,他们便是拉祜族的祖先。在这里,鼠咬天开,老鼠成为创世的英雄。
在四川一带普米族的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里,老鼠又成了光明的使者。远古时候,大地一团漆黑,鼠和猫头鹰是好朋友,他们决定为万物去寻找光明。于是猫头鹰驮着鼠往天上飞。飞了99天,厚厚的云墙把天地隔开了,鼠就在云墙上打洞,啃了99天,啃开一个洞,露出一道冷冷的白光,是月亮的光。老鼠又在另一云墙上打洞,啃了99天,啃开一个洞,露出灼热的红光,是太阳的光。虽然猫头鹰和老鼠被太阳光照得睁不开眼,见不得光,白天不敢出来了,但大地从此有了太阳和月亮。
在许多民族的神话里,老鼠给人们带来了谷种,甚至还教人如何耕种。福建宁德地区畲族流传的《老鼠和谷种》就说,古时候,稻谷一年四熟,收割不尽,人不知爱惜。天神一生气,就用布袋把谷子全收回去了。人没有办法了,便求老鼠去偷谷种。老鼠上了天,等天神睡着,它在黄泥浆里打个滚,咬开布袋,沾了一身稻谷回到人间,从此人间才又有了谷种。流传在山东一带的《老鼠死了不闭眼》故事,也有类似的情节,说的是古时只有天上有粮,人间没有。鼠住在天上,给人把粮从天上偷了来,结果被王母娘娘赶到凡世。
类似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在这里,是鼠帮助人类走出浑沌,是鼠为人类带来光明和谷种。根据学者对“文化英雄”的界定(美国《韦氏大辞典》认为:文化英雄系传说人物,常以兽、鸟、人、半神等各种形态出现。一些民族常把一些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来说最基本的因素加诸文化英雄身上),鼠真的是许多民族不折不扣的文化英雄。因为它的贡献,不少民族都对它怀有一份感恩之心:彝族人、布朗人种出粮食,总会请鼠尝新:有人说在鼠前加上老字,称其为“老鼠”是为了表示尊重:安排十二生肖顺序的时候,也因为它功劳卓著而名列首位。因为它的贡献,人们甚至对它偷粮的行径也抱有一份同情。流传在贵州黄平东坡一带的苗族神话《耗子偷粮》,解释老鼠偷粮是因为人本来答应给帮助自己的老鼠粮食吃,结果却食了言,老鼠不得已才用“偷”的下策。在我国南北方都有流传的《老鼠为什么死不瞑目》,说老鼠给人类带来了谷种,人却不允许老鼠吃粮,见了老鼠就打,老鼠觉得委屈,才死了也不肯闭眼的。
神话故事包含着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也许先民们曾经从鼠的活动中获得过某种启发,也许先民们曾经直接受益于鼠,比如饥饿的时候从鼠洞里找到过救命的粮食,惊喜之余便对事情做出了浪漫主义的解释,赋予鼠一个“文化英雄”的身份。
现实世界里的驱灭对象
然而,神话终归是神话,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感受更多的是老鼠祸害人类的本质。它们毁田偷粮,是农业民族的大敌;它们传播疾疫,是人类生命的杀手:它们咬物坏墙,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对于老鼠的罪恶行径,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出了愤怒的呐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有学者解释说,这首出自《诗经·魏风》的诗篇,是对不劳而获却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们的指责和讽刺,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对严重危害人类生活、直接侵犯人类生活空间的真实老鼠的痛斥和控诉?
面对老鼠的肆虐横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绝不会坐以待毙,老鼠也便成为人类的驱灭对象。
为了驱除消灭老鼠,人们畜养礼遇它的天敌。老鼠的天敌自然首推猫。我国古代有一种“报本反始”、报答上天神灵并祈祝农业丰产的年终祭礼,叫大蜡。大蜡礼的祭祀对象中很重要的一个便是猫,“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唐代之前,人们还普遍养狗以捕鼠。《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故事:齐国有一个善长相狗的人,他的邻居托他买一条捉老鼠的狗,结果他买了一年才买到。他对邻居说这是条好狗,可是邻居养了好几年,狗也没逮到一只老鼠。邻居觉得奇怪,就问那个相狗的,相狗的说:这是条良种狗啊,它的志向在于猎捕獐麋豕鹿而不是老鼠。如果想让它捉老鼠,得把它的后腿捆上。邻居听了他的话,“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古人养狗捕鼠的习俗从这则故事可见一斑。四川三台县都江乡汉代崖墓中还发现过一块画像石,一狗蹲坐,前爪支地,眼睛圆睁。口中叼一只肥硕的老鼠,亦是养狗捕鼠的明证。今人嫌别人多管闲事,动不动就说“狗拿耗子”,看来是不知道古人竟有养狗拿耗子的风俗了。
普米族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里和鼠是好朋友的猫头鹰,实际上也是鼠的天敌,也曾被人饲养以捕鼠。据唐刘殉《岭表录异》记载:“桂林人罗取(枭)生鬻之,家家养使捕鼠,以为胜狸也。”除饲养鼠的天敌外,聪明的人类还进行创造,千方百计寻找灭鼠工具和灭鼠方法。老鼠夹、灭鼠药、电子灭鼠器纷纷被发明出来。
有趣的是,为了摆脱这种整日偷偷摸摸为非作歹又难以对付的动物的侵害,人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对老鼠进行不懈地喊打,还在象征世界里想出了老鼠嫁女的高招,并发明种种仪式以达到驱灭的目的。婚姻嫁娶本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
行为,可是民间却让老鼠也嫁女娶亲。鼠婚在我国是普遍流行的俗信,只是不同的地方鼠女出嫁的婚期并不一样,但大致集中于旧年腊月二十三到新年的二月二之间。也许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听过老鼠嫁女的歌谣或故事,在这些歌谣或故事中,出嫁的鼠姑娘总是难逃葬身猫腹的“噩运”,其中最滑稽的当属鼠姑娘的糊涂爹娘为女儿挑选花猫做女婿的事了。鼠姑娘的爹娘要找世界上最神气的做女婿,结果,鼠姑娘找了太阳找乌云,找了乌云找围墙,最后发现还是猫咪最神气,便与猫咪定下了婚期,结果可想而知,“新娘刚到猫咪家,猫咪一口就吞下”,一天好日子没过成,鼠新娘眨眼间命丧黄泉,成了猫新郎的腹中食。
俗话说:“人惊鼠一夜,鼠扰人一年。”为了保证老鼠亲事的顺利进行,各地都有一些禁忌和习惯做法。湖北江汉平原一带,俗以腊月二十四夜鼠嫁女,届时家家要把面饼和纸花放在暗处,为鼠女“添箱”。这天不能春米磨面,孩子不能大声喧哗:在河北张北,老鼠的婚期是正月初十,这天,各家要蒸糕,或煮小米饭,撒于各处,以为鼠食;陕西一带,鼠嫁日家家要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惊扰了老鼠的好事:广东佛山,俗以除夕之夜是老鼠嫁女的吉日良辰,这天,人们要早早做好准备,在床底下沿墙边点上蜡烛,为老鼠的迎亲队伍照明。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流传着与鼠有关的多种多样的岁时习俗。照鼠耗就是其中一种。在特定节日燃灯以驱鼠叫照鼠耗,也叫照虚耗。不过,照鼠耗的日期各地并不一致,燃灯的地点也颇有地方差异。比如湖北、安徽等地就是在元宵节举行,届时,人们在门上、井上各处燃灯;山西左云一带是正月十日照鼠耗,到时候,各家备户都在米缸面瓮下烧香燃灯。
敲击避鼠也是常见的做法。在湖北荆州一带,正月十五晚,各家的小孩手拿簸箕、罐子、破瓢等敲击,边敲边唱:“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落儿不成苗:正月十五敲破罐,老鼠落儿不成算;正月十五敲簸箕,老鼠落儿不成器。”鲁西南一带有类似的做法,只是时在二月二,人们一边敲瓢一边唱:“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眼里长着棠梨花。”在云南,正月十六日的驱鼠仪式是这样的:一人左手拿葫芦,右手拿刀子,绕屋随走随锯,也有放在地上拖的,一边锯或拖一边唱:“葫芦拖一拖,老鼠死一窝,葫芦锯一锯,鼠儿不成器。”另一个人手拿鞋子,在地上拍,边拍边唱:“鞋子掼一掼,鼠儿死一万;鞋子拍一拍,鼠儿死一百。”
在山西运城有滚葫芦的习俗。正月初十日,当地人常常拿一细腰葫芦,从窗边滚到炕沿,从锅台滚到门槛。凡是老鼠常走的地方都要滚上几滚,滚时还要念道:“葫芦葫芦滚入匝,老鼠生下一窝瞎娃娃。只有一个有眼的,猫逮啦。”东北地区还有在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燃熏鼠火的做法,孩子们在田梗上撒稻草点火烧杂草,叫熏鼠火,农家还会根据火势大小来占卜当年庄稼的丰歉。火叫“熏鼠”,其目的可想而知。又在河北赞皇,村民从山上砍来红葛针柴(形似老鼠爪)在空地上点火烧,叫“烤老鼠爪”。每年的腊月初一是贵州平塘毛南族的送鼠节,每到这一天清晨,村中的男女老少就到山野中的指定地点举行送鼠仪式,仪式由寨老和祭司共同主持,人们大唱《送鼠歌》:“送老鼠,除老耗,大家都来呀,今日过小年。家家齐开仓,谷穗挂成排,米魂挂中央。不许老鼠窜进屋,不许老耗钻进仓。”过后,年轻人还要举行砸老鼠比赛。
综观所有这些习俗活动,虽然形式林林总总,愿望和动机却高度一致。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这些习俗活动多少显得滑稽可笑,甚至有些愚昧无知,但在过去人们是那样认认真真地一丝不苟地做着,可见其驱鼠、灭鼠、避鼠害的愿望是何等强烈!
老鼠是文化英雄,老鼠是驱灭对象,但它们并没有概括出老鼠在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中的全部形象。老鼠还是有情有义的代表,是多子多孙、招财进宝的象征,并且是很多童谣里的主角。在节日里,它们的形象成为面塑,背驮元宝;在婚礼上它们的形象成为礼花,人们借它的超强繁殖能力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在童谣中,它们机灵可爱,调皮有趣……既讨厌又羡慕,既憎恶又欢喜,既想斩尽杀绝之,又想借助其威力,正是人类面对老鼠多重性格的复杂心理。
13.走进身边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篇十三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族人的性格。关注民俗,就是关注生活,也是关注文化。
去年,正月初一,我们一家四口回家乡去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顺便去拜访亲朋好友。这是家乡的习俗。
我们去拜访爸爸的好朋友——韩忠扬叔叔家。来到韩叔叔家的院子里,映入眼帘的是:院子的周围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这使我感受到了家乡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之深。韩叔叔微笑着和爸爸握了握手,接着带领我们进入了客厅,虽然客厅不是很胸有成竹,但即充满着温馨的气氛。韩阿姨为我们倒了杯茶,就连忙回厨房赶做“美味佳肴。”
一想到美味佳肴,就不禁想入非非了。我怀着好奇的心去厨房“一探究竟”。只见厨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材。韩阿姨似乎在忙着什么,我把头探过去看了看。只见韩阿姨把面团压成小圆片,将小葱、肉沫放在圆片中,把它包起来,用手在周围捏起一些皱动,再用刀均匀的切成小条状,然后把这些小条向外翻,一朵“菊花”绽开了。最后把做好的“菊花”放进蒸锅里蒸一会儿,再用盘子盛出来。凑过头去嗅嗅,一股夹杂着鲜葱味的肉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这可是招呼客人的必备之品,家家户户都会做,家乡人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菊花包子”。
这时,另一种食品吸引了我的眼球。说特别也不特别,说普通也不普通,它就是——粥。不过这粥看起来很有特色。里面放了海带、小葱、花生、肉沫和白菜。闻一闻,那种清香让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股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不一会儿的功夫,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大家一起围坐着桌子,吃着美味的食品,聊着有趣的事情。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饭。
因为爸爸工作的地方比较远,又因为马上要开工了,所以爸爸要连夜赶回去。我们一家人一起回遵义。
14.民俗文化作文 篇十四
家乡的端午节市场是元旦之后最大最热闹的聚会。虽然比大年初一小一点,八九十岁的孩子都可以来端午市场,但是大年初一市场没那么多规矩。端午节拉力赛是孩子们的天堂,不是说他们能吃能玩什么,是指拉力赛结束时的餐厅,原来是个茶馆,后来拆了重建,旧社会的那些东西都清理掉了。只有作曲家离开舞台去唱歌剧,现在她也不唱歌剧了。只有在博览会上,才会邀请两位大师来谈相声。我是相声最好的听众。我每天都在旧收音机前听两段,但是都很短。所以每年都是我带头,抢好前面的座位坐下来听相声。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他以说话、学习、逗趣和唱歌为主要形式。每次观众谈到精彩的事情,都会有人大喊大叫,甚至兴奋地大笑。到时候大家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没有任何虚假的感情。有时候他犯了错会哄堂大笑,但这是好喝,台上的演员也不惊讶,似乎已经习惯了。它似乎也知道人们并没有真正嘲笑他。吃饭的时候,我可能会和我们有一点互动。那时,我会站在椅子上,挥挥手,脸颊绯红,希望他会打电话给我,但并不总是可能。
15.宋代民俗文化新探 篇十五
关键词:民俗文化 “宋文化” 旅游文化产业
民俗文化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经济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探求民俗文化, 首先应从物质生活条件着手。宋代的经济民俗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惯制, 它是社会生活民俗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已逐渐为一种新的现代大生产所代替,高度发达的生产文明,我们已经不需要那种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产方式了。而社会生活民俗主要包括节庆、婚丧嫁娶、服饰、居住和饮食等习俗,仍然沿用及遗传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位于华北地区南部的豫东平原,开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着曾经辉煌的过去,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被称之为东京,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之一,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开封古都的繁华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随着开封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吸引外来旅游者,使得宋代民俗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吸引更多的文人学者去研究探寻。
宋代民俗文化别具特色,从《东京梦华录》、《宋史·礼志》等相关典籍的描述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作为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之一的宋代民俗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对宋代民俗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创新,我们可以透过开封市“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一窥宋代民俗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庙会节庆文化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宋代以祭祀神灵为主的庙会有独特的贸易风情。注梁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大三门交易飞禽猫犬,珍禽异兽。二三门搭建露屋散棚,经营日用杂货、时果腊脯、屏筛竹席和鞍髻弓剑等。而孟家道院经营文房四宝、书籍、古玩、花朵、珠翠、帽子、土物和香药。这种斋敌祀神的庙会集市,为买卖提供了兴盛的财源,成为宋代集市的一种形式。
开封市目前主要有禹王台公园庙会和翰园碑林庙会,已经成功举办多年,极大促进了开封旅游经济的发展。
禹王台公园每年4月都举行“东京禹王大庙会”,热闹非凡。据载,早在北宋时期,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每年仲春都要在禹王台一带的先农坛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至明清时代,这项祭祀活动发展为传统庙会,赶会人群“积气成雾,哈声如雷”。东京禹王大庙会的“历史文化之魂”不仅在于它的千年习俗,还在于它的载体——禹王台公园内多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位于市区东南隅的禹王台公园占地400余亩,古代建筑绵延不断。其中,著名古迹禹王台兀立于高台之上,御书楼、师旷祠、碧霞元君祠、康熙展室、乾隆展室、御碑亭等聚集于高台,共同组成了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的古式建筑群体。东京禹王大庙会除了具备“历史文化之魂”之外,它还具备丰满的“肌体”。
开封翰园碑林春节祭祖大庙会从2000年春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庙会内容从首届单纯的文艺演出发展到现在的节日气氛营造、综艺演出、商业购物文化民俗活动等众多项目。它已经成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旅游庙会,代表了七朝古都开封春节旅游的文化主题形象,也是河南省春节旅游的龙头活动之一。为了促进大宋文化的弘扬,进一步推动大宋文化品牌的建立,2010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批准翰园春节大庙会升级为市级庙会,并确定了“大宋年文化”的主题。翰园在双景区(包括万岁山)大宋文化景观性建设基础上,进行宋文化节目内涵的打造。在庙会期间推出了大宋水上秋千、25宋词朗诵会、猜灯谜、对春联等民间游艺活动和大宋民间年俗产品项目,使游客既能静态观赏,又能积极融入到宋文化活动中去。庙会活动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具有生命力。
二.节庆文化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座内容充实的文化宝库,它凝聚了历代以来岁时节日文化的精华,表露了人们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千姿百态的宋代岁时节日文化是事象万千的民俗文化的综合展现。节日里饮食、服饰习惯敬神祭祖仪式的民间信仰亲友往来的社会礼俗各种形式的游艺杂技活动等,都是节日程序中的主要文化内容。宋代岁时节日与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 又与地理环境、水源、作物等密切关连, 有很强的季节性。岁时节日又与历史人物、事件有关,具有历史文化的特点。如果说我国的岁时节日在汉代已经定型的话, 那么到了宋代发展得相当完备。宋代的岁时节日有“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辞旧迎新的春节、有“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的元宵节、有“纸钱化作蝴蝶飞,一文不曾到黄泉”的踏青扫墓的清明节、有僧尼以浴佛会以求施利的浴佛斋会,有“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的端午节举办的龙舟竞渡、有“妇人好,至夜对月穿针”的七巧节、有家家户户供时果,焚冥衣以“祀分”的中元节、有玉兔东升、临轩观月的中秋节以及重阳节、冬至等佳节。宋代传统节日既有喜庆、吉祥、康泰的内涵,又包含了禁忌、敬神、祭祖的成分,反映了宋人祈求农业丰收,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揭示了人们免除灾害和保障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显示了宋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宋代的传统节日贯穿于全年的始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趣。
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质就是节庆文化经济化,节庆文化经济化就是利用节日庆典符号的形式和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除了传统的岁时节日的庆祝外,“菊城”开封每年l0月18日至11月18日的菊花花会也促进了当地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以花为媒、花卉搭台、旅游唱戏的宗旨正在日渐落实。“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如能进一步的优化,必将大大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饮食文化
从北宋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久传不衰。有中华一绝之称的“第一楼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等传统风味小吃,广受欢迎。2006 年,开封第一楼再次入选中华传统老字号,饮食文化已成为产业优势,使第一楼在全国拥3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成为中原饮食的著名品牌。深入挖掘这些传统饮食文化之精华,并不断创新,形成名特豫菜系列产品。
开封的鼓楼夜市非常有名。夜市小吃有“第一楼灌汤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州桥胡辣汤”、“稻香居锅贴”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时“鲤鱼焙面”、“套四宝”,它们是豫菜的代表。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拥有千年以上豫菜菜肴有280多28种。每天天刚擦黑,鼓楼夜市就热闹起来,热气、香气四溢。开封的“马豫兴桶子鸡”、“套四宝”等都应该借鉴“开封第一楼”的经营模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建立连锁店,或生产便携式的系列产品。开封现在需要一个或多个小吃城,这是一种家庭感、人性化和高雅的饮食享受。目前,开封夜市需要提高档次,美化周围环境卫生,整改小吃硬件设施,改变脏乱差形象,逐步建成洁净、高雅的美食天堂。
宋代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中, 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一系列的文化习俗,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风采。作为开封“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资源之一,对于宋代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一足而论,有的是其文化内涵单纯某一个层面上的开发,也有的是以一个层面为主、其它层面为副的综合开发,甚至是多个层面综合立体式的开发。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特色开封“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豫科鉴委字[2015]第1676号.
【深圳民俗文化村作文】推荐阅读:
民俗文化旅游06-29
民俗文化设计09-01
青州民俗文化10-02
民俗文化进校园07-14
感受民俗文化——春节09-09
如何传承民俗文化10-24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06-17
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09-01
“三月三”民俗文化周宣传活动方案07-14
民俗节日作文500字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