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电和磁教学反思

2024-08-27

物理电和磁教学反思(共7篇)

1.物理电和磁教学反思 篇一

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电和磁》是六年级上册《能量》的第一课,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回顾本课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教学中自我感觉较好的地方

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课一开始就以实验的形式导入课题,提高了学生想了解的兴趣,老师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激发起学生急于自己动手实验来证实的心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一个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因为有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讨论、汇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获得真理,得到结果。

3、“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础”这节课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那一个小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就会必然失败,所以材料的准备才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这节课上,学生实验时还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小组的小灯泡坏了不亮了,还有的小组电池没有电了,导致试验不能顺利进行,后来我把坏得材料都换了,耽误了学生的实验时间,这也让我体会到了材料准备的重要。

4、在实验时间安排上不太合理。

本课学生实验虽然不多,但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造成有的小组已完成,而有的小组实验失败,需重新做。完成的时间差异较大,使先完成的小组浪费时间较多,造成整结课老师讲解及学生讨论时间不够。

总体来看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探究活动的准备、观察、实验上都做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时间较多,而且通过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集体协作,体现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2.渗透在电和磁中的思想方法 篇二

一、转换法

当在研究过程中无法直接得到某结果时,可将其转化为相似的现象或操作进行间接研究。如: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根据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或小灯泡是否发光、小磁针在电路旁是否发生偏转来说明是否有电流通过;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把温度的高低转化为温度计中液柱的升降来研究;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研究红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分子的运动……气压计、电压表等的应用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

例1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的运动,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下面是小春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4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了与研究分子运动相同的方法的是( )。

A. 利用磁感线去研究磁场问题

B.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C.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使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D.研究电流时,将它比做水流

分析:A选项运用的是模型法;C选项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D选项运用的是类比法。答案为B。

二、模型法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某一类具体事物抽象成某个物理概念或物理模型。比如把路灯看成一个“点光源”;用铡刀铡草时,把铡刀看成一个能够绕轴转动的“杠杆”。又比如在研究光时,引入“光线”概念;在研究磁场问题时,引入“磁感线”概念;在研究原子结构时,引入“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等,都是模型法的应用。模型法可忽略与所探究问题无关的因素,使问题变得简单,使重点更加突出。

例2 根据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的实验事实,某同学对地磁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个假说:地磁场是由绕地球的环形电流引起的。下图中符合他的假说的模型是()。

分析:地磁场模型的建立植根于对地磁场的正确认识。地理的北极是地磁场的S极,地理的南极是地磁场的N极,根据他的假说,我们可以根据通电螺线管周围产生磁场的原理,用右手定则作出判断,从而得到正确答案。答案为A。

三、等效替代法

在探究过程中,可以用一种清楚直观的模型或简单明了的方案替代一种复杂的现象或过程,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揭晓复杂问题的答案。例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等。利用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来研究问题,可以使问题简明扼要,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3 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科学方法,其中有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实验推理法和建立理想模型法等。例如:①用合力表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用磁感线描述磁场;③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④用总电阻表示同一段电路上并联的两个电阻;⑤借助水压学习电压。上述方法属于“等效替代法”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⑤ C.②和③ D.①和④

分析:本题是对等效替代法的认识和运用的考查,如果对等效替代法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就可以很轻松地判断:①和④属于等效替代法。 答案为D。

四、控制变量法

客观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往往涉及许多因素。例如欧姆定律反映了电流强度、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物体加热所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还与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有关等等。在通过实验总结规律时,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势必会加大实验的难度。因此在当一个量随其他量的变化而变化时,我们可先单独研究这个量与其他量中某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研究时控制其他量中剩余的量不变。然后再依次研究这个量与其他剩余量的变化关系。

例4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电磁感应实验后,小杨同学有了新的想法:如果线圈不动,磁体相对于线圈运动是否也会产生电流?于是他找来线圈、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和一些导线开始探究。当他把条形磁铁插入线圈的瞬间,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如图1所示),实验成功了!小杨又想:在这个实验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你针对小杨的问题提出一个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分析:本题中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插入磁体的速度、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等等。如果全部、一次性研究将无法得到结论,因此必须控制变量。在文字叙述中应突出控制变量的语句(比如“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答案: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等)有关。

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几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进行比较。

五、探究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开展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

例5 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晖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并通过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磁性的强弱。吸引大头针越多,表明磁性越强。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猜想C:外形相同的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为验证上述猜想,小晖所在的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2所示的a、b、c、d为实验观察到的4种情况:

依据小晖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的不同,来判断 的不同。

(2)通过比较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

(4)通过比较d中甲、乙两电磁铁的情况,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

分析:本题是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分析与论证环节的考查,须结合猜想来开展。其中涉及到很多其他研究方法,如猜想验证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综合性较强。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无法直接观察,故可转换为对吸引大头针数量的观察,同样情况下,吸引大头针越多,表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验证猜想A,须比较通电和没通电的情况;验证猜想B,须比较电流不同的情况;验证猜想C,须比较线圈匝数不同的情况。而其他环境因素应保持相同。

除了猜想C,猜想B同样也不全面,应补充:对于同一电磁铁而言。

3.物理电和磁教学反思 篇三

1.能用语言.文字和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2.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5.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全章内容概述:

1.磁场 磁场及磁感线的概念.

2.电生磁 电流周围的磁场及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3.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如何用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低电压控制高电压?扬声器是怎样工作的?

4.电动机 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有关因素,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机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5.磁生电 什么情况下磁生电?什么是交流电?

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本章内容是电磁的基础,应重视学生的感悟与实验,重视实际利用,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动手动脑来体会:学习物理有用。注意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探究物理奥秘的方法。

4.电和磁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电和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第一组:1号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指南针

第二组:长约150厘米的绝缘导线、胶带纸、小刀。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引入

教师出示密封的条形磁铁。知道这是什么吗?有办法知道它的南北极吗?

1.学生进行讨论并在所给的器材中找出小磁针验证。老师展示结果。2.归纳:磁铁的磁性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后续讨论“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现象的原因”奠定理论基础,便于理清思路。)刚才的小实验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磁现象。(板书:磁)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1820年4月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给他的学生做物理实验时,偶然把通电的导线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说是这个发现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奥斯特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大家会组装点亮小灯泡的基本电路吗?

介绍所需的材料。请一位学生到展示台,其余小组进行组装,教师巡视。(对动作快、组装正确的小组给予鼓励)请同学说一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这是电现象。板书:电

1.介绍实验方法:奥斯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电路中双手拿住长一些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结果他发现„„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多媒体展示)

(温馨提示)观察:

A.接通电流之前,小磁针有没有变化?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没有变化?断开电流后又怎样了? B.试试导线其他不同的放法,观察现象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3、组织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试一试导线不同的放法,现象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总结: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小磁针发生了偏转现象。(设计意图:通过“重演”奥斯特发现磁感应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现需要有心人,同时激发学生研究电磁现象的兴趣。实验中我展示了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的方法,还提示学生可以用导线不同的放法试一试,让他们通过探究发现更多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脑中肯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为后续课文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三、分析小磁针偏转现象产生的原因

1、有心的奥斯特在发现磁针微微转动了一下后喜出望外。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奥斯特的脑中却产生了一大堆问题,你现在是不是也有很多的问题啊?

2、收集并板书学生的问题。引导归纳出“是什么原因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呢?”(分组讨论,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3.让学生尝试解释,然后分两个层次分析引导: 引导学生什么情况下小磁针会发生偏转?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①排除磁铁的因素。通电之前磁针没有偏转,而且导线是铜的,磁铁也不会吸引铜,所以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

②磁针偏转与电流有没有关系,你的理由是什么?(肯定有关)(导线中有电流就偏转,断开没有电流就复位,说明磁针偏转应该是电流产生磁性。)板书:电流产生磁性。

(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的设计尽量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重演”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这里学生发现现象后立刻会产生疑问,这是引导学生分析的最佳时机。2.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是本课的难点。我这里把推理分析分成了两个层次:首先排除与磁铁以及导线本身无关,然后分析是电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

四、如何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㈠ 利用短路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1.实验中小磁针的偏转角度很小,你有办法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一些吗?

预设学生的想法:A.电池多用几节; B.加粗导线; C.去掉绝缘外皮;D.多几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等。

2.从多用几节电池引导到利用电路短路加强电流的方法,并讲解实验方法。

(温馨提示)要点: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做到一切准备好之后再通电,开关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太长)。3.学生做利用短路使磁针偏转更明显的实验。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4.小结:加大电流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设计意图:用短路的方法加强电流,蕴涵了“电流越强,磁性越大”的思想。但短路不是加大电流的常用方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短路的危害及正确的操作方法,所以我这里采用讲解配合演示的方法,加大了指导力度。)㈡ 利用线圈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我们还猜测哪些方法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

1.把多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指南针的方法,会不会磁针偏转

更明显呢?

2.讲授绕线圈的方法与实验方法。

观察:A: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产生磁性吗?

B.试试线圈的各种放法,怎么放置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提示:上方下方、平放竖起、指南针套在线圈里面等)3.学生实验。4.组织汇报。

5.小结:线圈越多小磁针偏转角度越大。

(设计意图:利用线圈是另一种能让磁针发生较大幅度偏转的方法,但绕线圈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作了充分的指导。另外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放置方法,结果是不一样的,更加体现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五、获得结论,延伸产生新的问题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探索发现,你知道了什么呢?你们有没有进一步研究的设想?或者有没有相关的问题?

1、出示一块不能让小灯泡发光的电池,问:用完了的废电池,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呢?能用我们的线圈和指南针检测一下吗?

2、让学生说说检测的思路:磁针偏转说明废电池里还有电,磁针不偏转说明废电池里没有电,它们成了检测电流的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没有想过“用完了”的废电池还会有一点电。引导学生知道线圈套在指南针上能检测出线中微弱电流,是对电生磁的应用。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探究性。)

设计理念

一、让开放设计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问题的开放设计,常常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思维的大门被打开。设计奥斯特实验时,教师有两种不同层次的设计选择:让拉直的通电导线南北方向平行放在小磁针上方;把拉直的导线靠近小磁针上方,尝试不同的放法。两个不同层次的设计,会有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第一种,学生会毫不费力地发现小磁针发生偏转;第二种学生可能会看到小磁针发生偏转,也有可能看不到,还可能发现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小磁针发生偏转的方向会不同。课堂中,我选择第二种设计,而且让学生做之前,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一下奥斯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也是点到为止,绝不每个方面都让学生想到,就马上让学生动手去做,去体验,去感受科学活动的成和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让学生经历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保姆式”手把手教给学生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有时候教师的语言、动作、站的位置,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还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只有教师相信、深信学生,知道学生的学习是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就是要计学生慢慢体验科学课蕴藏着的科学奥秘,科学乐趣的,才能设计出开放的问题,让课堂出现许许多多教师不曾预设的问题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探出异样的火花。

二、把课堂生成变为学生发展的起点

关注学生的习情况,体会学生的不同思维,如何把事先备课时设有想到的课堂生成问题转化成学生发展的起点,是我经深思考和实践的。

5.电和磁见面了作文 篇五

在古代,人们把电和磁一直当做两种互不相干的现象。然而,在遥远的麦丹,有一位物理学家,叫奥斯特,他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在那节科学课上,我也做了一回奥斯特,我也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秘密。

那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实验室,看到桌上放着一节电池、三根导线、一个开关和一个小灯泡。上课了,老师走了进来,他问我们:“同学们,怎样才能让这个指南针的指针偏转?”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法,比如:用磁铁吸、用手摇等等。“用导线!”有个同学说。“什么?导线?导线也可以吗?”老师疑惑不解地问,接着变魔术似的拿出了一根导线,“你来试试。”那个同学上去摆弄了一会儿,可没什么反应。底下的同学坐不住了,说:“要通电!”“好,那就让大家试试吧,同学们先把小灯泡点亮,然后把导线顺着指针的方向放在指南针上。”实验开始,我先把导线接好,然后按下开关,小灯泡渐渐亮了起来,成功!为了省电,我关掉了电源,然后将导线小心翼翼地放在指南针上,通了电。只见指针微微动了一下,我又关掉电源,指针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原位。咦?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通了电的`导线可以让指针偏转?这时老师发话了,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奥斯特的故事。原来,是他发现了在电里是有磁的,怪不得通电可以让指针偏转呢!

6.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电和磁》教案 篇六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7.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电和磁 篇七

电和磁

1.做手电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使手电筒亮起来;

2、通过具体操作认识基本电路的组成,并会画出简单电路图。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电路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并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教学准备:

手电筒、导线、灯泡、开关、电池及其相应的工具。教学过程设计

一、使小灯泡亮起来,并画连接图

1.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问:谁能让手电筒亮起来,说一说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验物品,要求学生设计实验使灯泡亮起来。

3.学生参照自己组装的电路,把灯泡与电池、导线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4.讲解:同学们所画的图,一般叫做实物图,画起来有些麻烦,人们为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常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物,这样的简易图叫做电路图。请你参照P30的图,认识电路符号:电池、灯泡、导线、开关。

5.学生用电路符号画出上面的电路连接情况。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

1.手电筒为什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亮灭呢?你认为手电筒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它们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2.讨论交流

3.利用手中的材料和用具自制一个手电筒。认真观察组成手电筒使小灯泡发光需要哪些材料,画出简易安装图。4.小组讨论汇报

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三、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

1.给你二节电池、二个开关、二个灯泡,其中的材料可以全用,也可以选用,能连成什么样的电路?以小组为单位,先把电路图设计出来,然后在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2.小组讨论、交流、设计。3.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4.向全班同学汇报,并说明电路特点。

四、拓展研究:认识不同的电路

1.参阅书P32的图,比较按不同方式连接起来的电路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

3.用电路符号画出两种电路的电路图。

4.改变两种电路的一些情况,比如,摘下一个灯泡等,观察、比较各种电路的不同反应,并做好记录。教学手记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时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强调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历史上成千上万个有卓越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自信、主动、喜欢不受约束地独立思考、具有寻根问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于竞争和冒险、渴望自己胜过别人、工作起来专注而迅速、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等等。因而,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2.物体都能导电吗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

2、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愿意改进安全用电方面的不足。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问题进行预测,交流验证做法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导电吗? 2.学生发表见解,并说明依据。

3.讲述:刚才,同学们对物体是否导电进行了预测,并说明了其导电的依据,但我们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的结果还需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接下来,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物体是否导电?

4.学生分组交流。

5.交流验证做法,全班达成一致。

二、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验证

1.讲述:每个小组要利用电路材料设计一个“物体导电检验器”,同时要设计一张实验记录单,记录你们的验证过程。记录单的形式不限,但记录单上至少可以让别人看出:你们组设计的“物体导电检测器”的电路图、对物体能否导电的预测、检验结果、最终结论等。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适当指点。3.全班交流、评价验证方案,选取最佳方案。4.修改完善各自的方案。

5.选取电路元件和检验材料,结合方案验证物体能否导电,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预测和验证的结果。

三、交流验证结果

1.学生汇报对物体导电性的验证结果。(汇报内容:①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②验证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或问题)

2.学生反思和交流:为什么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有不同?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分组操作:逐渐增加电池的节数,再检测不导电的物体——浓盐水。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人体导电试验”(先用学生制作的检测器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然后,教师提供验电球,让学生再检测人体的导电性)。5.学生谈试验后的想法。

6.讲述:①物体导不导电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②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四、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及安全使用

1.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和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用? 2.学生观察与辨认:废旧电路板及元件、电料和工具上的导体和绝缘体。3.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电料和工具进行交流。(对学生树立安全使用电器的观念很重要。)

五、课后延伸活动

生活中,湿木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但在我们的检测中却不容易导电,请你(最好和你的家长合作)研究:湿木头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导电,将研究报告上交给科学老师。(提示:使用简单材料,不要用220v市电进行实验)

3.神秘的暗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

2、能够根据在检测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做假设性的解释;

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反思;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检测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解暗箱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3、知道解暗箱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情境 上课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到的电路,看看我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能力想办法去解决。

二、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的电路

1.提问:看不到的电路我们怎样研究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3.教师提供暗箱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一种装置来检测,通过在暗箱外部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暗箱内电路的连接。

4.教师讲解:这种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装置就是检测器。5.让学生通过研讨,确定检测器的组成。

6.学生设计验证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关键是在检测中的验证记录,最终学生要根据验证记录来判断暗箱的电路。7.学生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活动。

三、活动记录的整理与交流汇报 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示。2.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说出本组验证的想法和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检验的、在检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

四、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

1.学生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2.学生找出判断正确与否的原因所在。

3.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和验证后的反思。4.教师布置在今后探究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

4.电与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生活中的用电现象做正确的评价;

2、能够查阅与电有关的资料。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2、知道救护触电者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节约用电是有知识、有道德的表现;

2、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调查结果

1.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调查家里有哪些用电器、哪些用电器是每天必用的、每月你家的用电量是多少等几个问题。相信同学们都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你们的调查结果。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看看你能从交流中发现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调查结果。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节约用电教育

1.谈话: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跟大家一样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电”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电了,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2.学生交流想法。

3.谈话并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遇到过停电的事儿。这是因为我国的电力资源短缺,为了保障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控。有的同学就会想:咱们不能多生产些电吗?对这种想法你是什么观点?为什么? 4.学生交流想法。

5.播放录像,介绍几种发电方法.6.谈话并提问:通过看录像,大家知道发电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而且还要有合适的自然条件。在这些能发电的能源中,你认为使用哪种能源最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想法。

7.提问: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是合理用电? 学生交流节约用电的方法。

三、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交流:有些人为了让自己家电表少走点儿字、少交点儿电费,竟然私自从公共电线上拉线,你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2.学生评价交流。

3.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不安全的用电行为? 4.学生思考交流。

四、触电者的救护1.谈话:不按照科学方法操作,就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怎样救助被电击伤的人? 2.学生交流救护常识。3.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4.创设情境、救护演练。

五、小结本课 拓展知识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小结。

3.谈话:除了本课了解、掌握的关于“电”的知识外,你还搜集了哪些课外的知识? 4.学生交流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谈话:同学们的交流,真是让老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能有所学、有所用。回家后请大家注意观察周围有没有不安全用电的地方,发现后告诉家长、老师,我们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办法。

5.研究磁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你们想看吗?(想)2.教师演示:唐老鸭磁性玩具。

3.提问:唐老鸭为什么会翩翩起舞呢?(有吸铁石吸着)

二、探究活动

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讲述:吸铁石在科学上称作磁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你们在平时看到过哪些形状的磁铁?(2)学生汇报:环形磁铁(3)提问:还有哪些形状的磁铁?

(4)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学生辨认。2.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形状的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呢?(2)学生汇报:磁铁会吸铁。

(3)谈话:磁铁还有哪些性质?你们想研究吗?(想)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回形针和装了一些水的烧杯,你们想怎样研究?(小组内交流)(4)学生分小组探究,做好记录。(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上)(5)汇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物体能吸铁。(记录在“活动记录”上)(6)教师出示:指南针。(向学生介绍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7)提问:那么磁铁是否也可以指南北方向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学生思考、议论)

(8)讲述:悬浮法和悬挂法。下面我们悬挂法来验证一下。(9)学生小组内探究。(用细线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10)汇报:磁铁可以指南北方向。(记录在“活动记录”上)(11)再问:磁铁还有哪些性质呢?(学生汇报)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磁铁有了这么多的性质,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4.探究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1)我们来猜一猜这块条形磁铁和这块环形磁铁的磁力谁大谁小?(学生猜测)(2)点拨:要想知道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来?(3)学生小组内交流。

(4)汇报:比吸回形针的数量;比吸铁的距离远近。(5)每一个小组自选一种方法进行实验。(6)汇报交流。

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谈体会和收获)

教学手记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四个探究磁铁的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胆地探究尝试。俗语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制唐老鸭磁性玩具。经过我的巧妙演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翩翩起舞的唐老鸭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磁铁的兴趣也被激发。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和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6.电磁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师准备:导线、铁钉(用火烧过的)、大头针、指南针、电视资料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制作电磁铁

(出示一包大头针与牙签的混合物)

1.教师提问:怎样快速的分开它们?学生可能提出用磁铁把大头针吸上来。2.教师给予肯定后,说:我还有一种办法。演示(像魔术师一样):先用铁钉去吸,不行;再用导线去吸,也不行;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又去吸,还是不行;最后,把电池接通到导线的两端,终于吸上了大头针。教师介绍这个装置叫电磁铁。3.学生尝试制作并验证电磁铁吸铁。

4.教师提示:如果切断电流,会怎样?学生猜想并验证。5.小结:永久磁铁与电磁铁的异同。

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教师统计各小组吸上大头针的数量后,提问:为什么各组吸上的大头针数有多有少?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做出假设。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你们认为与什么因素有关?该怎样做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班级内讨论、交流。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结果,得出结论。

三、研究电磁铁的两极

1.谈话: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电磁铁有吗?(学生做出假设)2.怎样判断呢?(学生会想到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3.学生实验判断、汇报结果。

4.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组钉尖是南极,有的组钉尖是北极?大家互相看一看,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5.学生互相观察,找出原因。教师可以让各组重新验证一下。

四、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你们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吗?学生根据经验谈。2.播放电视资料,增加学生的见识。

3.谈话:请你设想一下,你还能把电磁铁应用到哪些地方? 4.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手记

上一篇:书写离婚协议书下一篇:家庭资产配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