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共8篇)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篇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总结报告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完美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好计算机这门课程是一项绝对的本领。通过大一的计算机基础课学习,我们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同时强化了更多应用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电脑的神奇和奥妙;也意识到自己在计算机上还有许多不足。
通过课堂学习,为我们计算机实践课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知道了它的诞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长期客观需求的结果,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技术从此就停不下它发展的脚步,从而渐渐地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计算机从她诞生之日起,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工智能和网络普及使自动化越来越先进。
我们从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这些基础知识开始,了解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冯-洛伊曼原理和它要求的计算机内所有信息都采用二进制表示和运算的原则,逐步了解了计算机的构成和它的操作,通过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计算机系统的概念和应用。
但是,我们的学习绝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介绍上,在和计算机打交道的过程中,上机实践应放在首位。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我们不能只依赖于书本,书本知识只能起引导作用,而课后实践才是我们真正能学到东西的地方。
一实训内容
据我了解,大多数同学都以前接触过电脑,也有玩过一些游戏,却不懂操作一些对我们以后工作有用的系统。对于我们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渗透较少,之前都是老师操作为主。此次实训就不同了,同学们都作了充分准备,在活动中同学们都提前来到教室上课,每位同学都认真的操作、练习;听着“嗒嗒”的打字声,心里真的不亦乐乎!和我们一同参与实训的还有施郭清老师,在实训中也给予了我们指导,并且做详细的讲解.(一)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积极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思考学之间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努力提高了实习效率。在学习微型计算机系统配置和维护的同时,我们学习了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经过反复练习,我们基本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它们了,我们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精美的PPT,利用Word制作了精美的简报,利用Access制作了表单,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还有很多从实践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1、学习了计算机,我懂得了办公软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比如:word的功能是,清晰的呈现出表格和图片,能直观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和结构,并让文档的版面更加美观和大方。
2、Excel可以自作出专业的电子表格,并能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计算。这样一来为我们省了不少的事和时间,得到的结果是又快、又准、有精确。
3、而power point它能放映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制作和演示,尤其创作出的演示文稿能够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表达出我们的想法。它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开会、产品宣传、教学等等。
4、Access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这一些办公软件都提高了我们的办公效率。
二、实训收获
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参加实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EXCEL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EXCEL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EXCIL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次实训是必要的
三、实训体会
通过这次实训,也对我们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了极大的帮助,让我们从毫不理解这些办公软件,到能够应用于它,拿出我们的成果来,这些都是上了计算机实践课的成果。
做了一个营销专业的学生,掌握办公软件是非常重要的,学好了它,我们工作才会变得方便。总之,不论是课堂学习还是上机实践,我们都学到了很多知识。想把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倍加努力,增加自我知识储备,从而减少学习、工作中的困难。
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住大学学习的时间,充实、完善自我,全面发展,攻破电脑,争取做一名出色的现代人!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篇二
一、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
1、生源差异大
由于中小学教育的地区差异, 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1], 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让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拓宽知识的深度, 如何让毫无基础的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 如何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这是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努力探讨的问题。
2、学时少且信息量大
计算机文化基础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Internet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 Point等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 还要求学生熟悉二进制、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许多理论知识在计算机专业中是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课的。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通常只有48学时, 学时有限, 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却很多。
3、理论和实验学时比例失衡
一般情况下, 理论课学时是上机课学时的一半, 只有16学时。因此形成了理论学时偏少而实验学时多的比例失衡现象。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基础和信息素养, 这种少传授理论的教学方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与后续课程衔接不紧密
计算机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很多专业都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后续课程, 例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等。很多教师照本宣科, 不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忽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导致学生学完该课程, 不知道还要学哪些计算机课程, 更不知道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探讨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采用分级教学制度
考虑到该课程的生源差异、学时数、专业特点等客观情况, 可以对大一新生进行统一的分级考试, 考试知识点覆盖面广, 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均有涉及。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 将学生进行分级教学。考核结果一方面可作为学生分批学习的依据, 创造一个统一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供授课老师参考, 预知授课学生的大致情况, 从而能预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准确定位, 因材施教。
2、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了解决学时少信息量大以及理论和实验学时失衡的问题, 不但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学时中能更扎实、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能够将更多详实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 方便学生巩固和加深课程学习, 同时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例如进行一次计算机的市场调研、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或者参观一些计算机行业的展览会等等,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锻炼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意义。
3、注重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别于专业课程教学, 其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虽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有相通之处, 但也有很大的区别。授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和接受能力, 注重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方式。例如, 从二进制开始讲解,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计算方式和计算能力, 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究计算机是如何存储二进制信息以及如何根据指令协同工作的, 在学生逐步接受计算机工作方式的基础上, 再结合学生对多媒体、网络的熟悉程度引导他们探索其中的规则。另外, 还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后续课程的需求, 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度、广度的调整,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便于他们建立完整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 且更新速度快, 对授课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3]。作为知识的普及者, 需要对知识的系统性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授课者更是学习者, 在学习的道路上永无止境。教师可以通过阅读高水平的论文,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参与工程项目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和体会出发,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经过两年的教改实践,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表明, 这些教学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鲁红英, 肖思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7) :94-95.
[2]郭玉彬, 李西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4) :65-66.
3.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对计算机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入门学科。通过在高校开设这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常用的微机操作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调高了他们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他们今后对计算机知识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索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当前高校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教学水平,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层次不同
当前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存在差异,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而且,有的学生还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较早的具备了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甚至还会使用部分计算机软件;而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学生来说,由于教育条件受到限制,缺乏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教育,甚至对有的学生来说连打字都比较困难。
2、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本知识、office 办公软件以及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认识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提高,这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然而当前的许多高校,依然采用老旧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陈旧和滞后,而且已经失去了实际应用价值,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逐渐失去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当前我国高校都已经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工具来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部分教师在讲课时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讲课速度较快,知只是简单的运用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教学内容太过,讲课的速度太快,很少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抓不住重点,很难对课堂的知识概念完全掌握。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步骤来进行教学,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模式错误的把老师作为教学的中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4、缺乏实践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的上机操作和上机练习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当中。然而,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对考试,从而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花费时间较多,上机操作时间较少,理论与实践发生脱节,导致许多学生理论成绩很好,上机操作却不尽如人意。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由于当前我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上问题,所以需要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
1、区别对待教学,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因材施教。在上课之前教师要通过调查,或者测验等方式,全面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水平层次,然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可以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小组水平的不同,在上机实践时设置不同的练习难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必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更新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教师在选择内容更新时,要将知识难度掌握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次,教学内容要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以及考虑到学生的工作需要,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3、采用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充分运用实践中的实例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阐述,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自己探索实际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了他们相互协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得以相互结合。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中问题的解决,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4、注重上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还要重点做好上机实验的教学计划。在上机实验中,要使实验内容与理论相一致,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确实验任务,并且在实验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上机报告,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结束语
要做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高校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伟.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4).
[2]侯家利,陈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2).
4.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总结 篇四
①计算机的概念:简称“微型机”、“微机”,也称“微电脑”。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由微处理机(核心)、存储片、输入和输出片、系统总线等组成。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1、专用大型服务器:如高性能计算,科学研究计算、金融证券行业信息处理、气象部门专用等
2、中小型服务器:适合于企业级应用,用于处理企业或单位内部事务
3、个人计算机:个人使用,用于日常工作和娱乐。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字长:字长是CPU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位数,它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长越长处理能力就越强。常见的微机字长有8位、16位和32位。2运算速度:运算速度是指计算机每秒中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一般用MIPS为单位。3主频:主频是指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单位用MHz表示。4内存容量:内存容量是指内存储器中能够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一般以KB、MB为单位。5外设配置:外设是指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6软件配置: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数据库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软件、汉字支持软件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
微机系统的主要配置:主要包括主机、键盘、磁盘驱动器、硬盘、显示器等。②数制: 数制也称计数制,是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人们通常采用的数制有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其它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方法是:将其它进制按权位展开,然后各项相加,就得到相应的十进制数。例 1: n=(10110.101)b=(?)d 按权展开
n=1*24+0*23+1*22+1*21+0*20+1*2-1+0*2-2+1*2-3 =16+4+2+0.5+0.125 =(22.625)d 将十进制转换成其它进制
方法是:它是分两部分进行的即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整数部分:(基数除法)把我们要转换的数除以新的进制的基数,把余数作为新进制的最低位;把上一次得的商在除以新的进制基数,把余数作为新进制的次低位;继续上一步,直到最后的商为零,这时的余数就是新进制的最高位.③计算机设备的安全:电源 220V 环境;计算机设备的放置:稳、与它物相距10cm、室温、通风好 清洁卫生、灰尘少的空气中 防潮湿 防震动 防太阳光直射;使用操作:先开外设,后开主机;先关外设,后关主机;在开机状态下不能随间、意插拔各种接口卡或外设电缆。常备份数据。
计算机病毒概念:“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1要重点保护好系统盘,不要写入用户的文件;2尽量不使用外来软盘,必须使用时要先进行病毒检查;3使用网络下载的软件,应先确认其不带病毒,可以用防病毒软件检查;4对重要的软件和数据要定时备份;5定时对计算机进行检测,及时清除(杀掉)隐蔽的病毒。常用的杀病毒软件有:KV3000;KILL;瑞星;Norton Antivirus;安全之星等等
(2)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①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CPU、存储器(ROM、RAM)以及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CPU:中央处理器cpu包括运算逻辑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部件。中央处理器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发出各种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指令是计算机规定执行操作的类型和操作数的基本命令。1运算逻辑部件。可以执行定点或浮点的算术运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逻辑操作,也可执行地址的运算和转换。2寄存器部件。包括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通用寄存器又可分定点数和浮点数两类,它们用来保存指令中的寄存器操作数和操作结果。通用寄存器是中央处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指令都要访问到通用寄存器。3控制部件。主要负责对指令译码,并且发出为完成每条指令所要执行的各个操作的控制信号。其结构有两种:一种是以微存储为核心的微程序控制方式;一种是以逻辑硬布线结构为主的控制方式。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的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构成存储器的存储介质,目前主要采用半导体器件和磁性材料。输入输入出设备:是将处部可读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内部的数字编码的设备,反之,将计算机内部的数字编码转换成右读的字符、图形或声音的设备是出设备。它们统称为处部设备,通过接口和总线相连。
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系统软件使得计算机使用者和其他软件将计算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需要顾及到底层每个硬件是如何工作的。一般来讲,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一系列基本的工具(比如编译器,数据库管理,存储器格式化,文件系统管理,用户身份验证,驱动管理,网络连接等方面的工具)。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而被开发的软件。它可以是一特定的程序,比如一个图像浏览器。也可以是一组功能联系紧密,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比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较常见的有: 文字处理软件 如WPS、Word等;信息管理软件;辅助设计软件 如AutoCAD;
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通常简称为编程语言,是一组用来定义计算机程序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被标准化的交流技巧,用来向计算机发出指令。一种计算机语言让程序员能够准确地定义计算机所需要使用的数据,并精确地定义在不同情况下所应当采取的行动。程序设计语言原本是被设计成专门使用在计算机上的,但它们也可以用来定义算法或者数据结构。正是因为如此,程序员才会试图使程序代码更容易阅读。设计语言往往使程序员能够比使用机器语言更准确地表达他们所想表达的目的。对那些从事计算机科学的人来说,懂得程序设计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当今所有的计算都需要程序设计语言才能完成。(3)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
①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和分类(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操作系统是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硬软件资源与运行程序的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的功能:
1.进程管理:进程管理主要是对处理器进行管理。CPU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宝贵的硬件资源。为了提高CPU的利用率,操作系统采用了多道程序技术。2.存储管理:存储管理主要管理内存资源。3.文件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如程序和数据)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外存储器(如磁盘、光盘和磁带)上的,需要时再把它们装入内存。文件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支持文件的存储、检索和修改等操作,解决文件的共享、保密和保护问题,以使用户方便、安全地访问文件。操作系统一般都提供很强的文件系统。4作业管理:操作系统应该向用户提供使用它自己的手段,这就是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功能。按照用户观点,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接口。因此,作业管理的任务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系统的良好环境,使用户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工作流程,并使整个系统能高效地运行。5,设备管理:操作系统应该向用户提供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所有输入输出设备(外部设备)的管理。设备管理不仅涵盖了进行实际I/O操作的设备,还涵盖了诸如设备控制器、通道等输入输出支持设备。除了上述功能之外,操作系统还要具备中断处理、错误处理等功能。操作系统的各功能之间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操作系统的组成:
操作系是控制其他程序运行,管理系统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的系统软件的集合。操作系统是一管理电脑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操作系统身负诸如管理与配置内存、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与输出设备、操作网络与管理文件系统等基本事务。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硬件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有效的、友善的服务界面。操作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控制程序,大致包括5个方面的管理功能:进程与处理机管理、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目前微机上常见的操作系统有DOS、OS/
2、UNIX、XENIX、LINUX、Windows、Netware等。但所有的操作系统具有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四个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分类:
目前微机上常见的操作系统有DOS、OS/
2、UNIX、XENIX、LINUX、Windows、Netware等。但所有的操作系统具有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四个基本特征。操作系统大致可分为6种类型。
1简单操作系统。它是计算机初期所配置的操作系统,如IBM公司的磁盘操作系统DOS/360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CP/M等。这类操作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操作命令的执行,文件服务,支持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程序和控制外部设备等。2分时系统。它支持位于不同终端的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用户感到好像一台计算机全为他所用。3实时操作系统。它是为实时计算机系统配置的操作系统。其主要特点是资源的分配和调度首先要考虑实时性然后才是效率。此外,实时操作系统应有较强的容错能力。4网络操作系统。它是为计算机网络配置的操作系统。在其支持下,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能互相通信和共享资源。其主要特点是与网络的硬件相结合来完成网络的通信任务。5分布操作系统。它是为分布计算系统配置的操作系统。它在资源管理,通信控制和操作系统的结构等方面都与其他操作系统有较大的区别。6 智能操作系统
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文件、文件名、目录(文件夹)、目录(文件夹)树和路径等。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一个平台,没有它,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正常运行。在个人电脑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操作系统,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五种:DOS、windows、Linux、Unix/Xenix、OS/2,下面分别介绍这五种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功能特点。
操作系统的常用术语:
安装程序:由于目前的软件都涉及许多文件和子目录,所以一般都提供安装程序帮助用户自动化地安装全部文件,一般标准的安装程序均起名Setup.exe或Install.exe。病毒一种计算机程序,它可以附属在可执行文件或隐藏在系统数据区中,在开机或执行某些程序后悄悄地进驻内存,然后对其它的文件进行传染,使之传播出去,然后在特定的条件下破坏系统或骚扰用户。目前已有较成熟的清除病毒软件,但是新病毒还是层出不穷,成为一大危害。集成开发环境:较早期程序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要用不同的软件来进行处理,如先用字处理软件编辑源程序,然后用链接程序进行函数、模块连接,再用编译程序进行编译,开发者必须在几种软件间来回切换操作。现在的编程开发软件将编辑、编译、调试等功能集成在一个桌面环境中,这样就大大方便了用户。拷贝:指将文件从一处复制一份完全一样的到另一处,而原来的一份依然保留。删除:指将文件从系统的目录清单中删掉,但许多情况下,用工具软件或Windows下自带的“回收站”均能恢复被删掉的文件,为了保险起见,用户最好养成对自己输入的文本或其它文件进行软盘备份,以防万一。移动:就是将拷贝操作和删除操作合二为一,原来的一份在拷贝完成后即被自动删掉。共享:这是在网络环境下文件使用时的一种设置属性,一般指多个用户可以同时打开或使用同一个文件(或数据)。独占:系指文件(或数据)同一时刻只能被一个用户打开,其它用户只能等待此用户放弃后,才能打开和使用它。压包:用工具软件将文件进行压缩存储的过程,常用的压包工具有WinZip、Arj等。解包:压包的反过程,即将压包文件还原成原来的文件。加密:在网络通讯中,为了保证传输数据的保密性,用密码对文件进行加密变换。解密:加密的反过程,使之变成可使用的正常数据。上传:本地计算机与其它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成功后,将本机文件拷贝到其它计算机中的过程。下载:在网络中,将对方计算机中的文件拷贝至本地计算机中的过程。通配符:在DOS操作系统下,为了提高对文件处理的效率,用*或?表示任意多个或一个字符,这样就可以一次性处理一批文件,如*.*即代表当前目录下的全部可见文件。内部命令: 启动了DOS操作系统后,任何时候都能使用的命令,如DIR、COPY等,因为这样命令已编在COMMAND.COM文件中。外部命令:虽然也是DOS命令,但它们是经过同名的程序文件提供的功能,若程序文件被删除,则此命令将不可使用,如DISKCOPY、FORMAT等。格式化:指对磁盘进行使用前的预处理以便存入数据。一般而言,新盘是必须格式化的,而使用过的旧盘也可以格式化,格式化后磁盘上全部数据将被删除。磁盘拷贝:指将一张软盘的全部内容原样不变地复制在另一张同样规格的软盘上,因为软盘上可能有系统数据区或被隐含的文件或子目录,所以不能用一般的复制操作进行磁盘拷贝,只能用如DISKCOPY命令或使用HD COPY等工具软件进行磁盘拷贝。文件:Document信息及其承载媒体。示例:记录、规范、程序文件、图样、报告、标准。文件是一个具有符号的一组相关联元素的有序序列。文件可以包含范围非常广泛的内容。系统和用户都可以将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模块、一组数据或一组文字命名为一个文件。文件名:文件名是文件存在的标识,操作系统根据文件名来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不同的操作系统对文件命名的规则略有不同,即文件名的格式和长度因系统而异.目录(文件夹):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 ③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1)Windows概述、特点和功能、配置和运行环境 Windows 1.0操作系统是微软第一次对个人电脑操作平台进行用户图形界面的尝试。Windows 1.0基于MS-DOS操作系统。Windows 1.0本质上宣告了DOS操作系统的终结
Windows的主要特点(功能)1)良好的用户界面2)多任务系统3)强大的数据共享4)优越的多媒体技术5)大量的附属使用程序6)强大的网络功能 WindowsXP配置和运行环境 推荐运行WindowsXP需要配置的硬件环境为:(1)CUP:Inter Celeron/Pentium(赛扬/奔腾)系列;(2)内存:128MB以上;(3)硬盘:1.5G以上可用硬盘空间(4)一个3.5英寸高密度软盘驱器一个CD/DVD光盘驱动器;(5)标准VGA或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及相应的显示卡;(6)一个键盘及一个双按钮模式的鼠标器;(7)如果要以电话拨号方式接入Internet网,则需要安装调制解调器(Modem);(8)如果要播放音频或视频光盘,需要配置音箱;(9)如果要连入网络,需要安装网卡(网络适配器)和相应的软件;(10)如果需要进行网络对话,需要配备麦克风和视频摄像头。
windows“开始”按钮、“任务栏”、“菜单”、“图标”等的使用。
开始:从桌面上的“开始”按钮上可以找到并找开你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及文件; 任务栏:任务栏在桌面的下方,可以放置你所操作的应用软件及文档,任务标即可以调也可以隐藏,同时还可以称动;菜单:
1、“开始”菜单(在桌面上单击“开始”按钮或者在键盘上按下Ctrl+Esc键,均可打开)
2、快捷菜单(当鼠标指向任何一个对象时,单击右键就会弹出一个与当前所选对象相关的快捷方式菜单)
3、应用程序菜单(打开一个windows应用程序窗口,通常都有针对该窗口操作的菜单栏,它位于窗口标题栏的下方,每个菜单栏上有若干类命令,每类命令称之为菜单项)图标:桌面上的任何图标只是代表着一种应用程序及应用软件,用鼠标双击任一图标均可以打一个窗口应用程序的运行和退出:应用程序的运行及退出最常用的有四种方法,双击应用程序图标即可打开运行该程序,单击应用程序上方的关闭按钮即可退出应用程序。
掌握资源管理系统“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删除、更名、查找、打印和属性设置。
在我的电脑中可以查看电脑中的所有应用程序及文档,在资源管理器中可以进行文件的复制、粘贴、移动、删除及打开等操作功能。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删除、复制、更名及设置属性操作我们在Windows操作系统教程有方法,在此不详写。(4)字表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①字表处理软件的基本概念,中文Word的基本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字表处理软件主要用于文本编辑及表格的绘制,中文Word的基本功能是:Word可以编辑那些格式复杂且形式多样化的文档。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文档编辑软件,能进行文本、表格、图片、网而等制作。其中word是office系列软件中的一个软件。其运行环境在Windowx以上操作系统都可以运行。启动和退出的方法是在桌面上找到Word应用软件图标双击打开,退出是单击Word窗口上方的“关闭”按钮即可退出。
②文档的创建,打开和基本编辑操作,文本的查找与替换,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
创建:将光标移到桌面上的“word”应用软件图标处→双击鼠标左键即可打开该应用软件→打开应用软件后“word”会创建一个空白的默认文档。打开: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命令。基本编辑操作:
1、选定文本(可使用ctrl+A组合键)
2、移动文本(可选定文本,用左键拖到要移动的位置)
3、复制文本(先选定要复制的文本,按“复制”,再在目标的光标处按“粘贴”,即可。)
4、删除文本(可选定文本,按Del键。)
5、改写文本:(选中文本,直接输入要改正的文本)
6、插入文本:(单击添加处,在光标处输入文字即可)
7、格式化文本:(可选定文本,在工具栏中选择相应的选项)
8、文本段落格式:(可选定文本,在工具栏中分别选取“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项目符号”“编号”等)
9、大号字的编辑:(打开菜单中的“格式”下拉菜单选“字体”,在“字体”对话框中的字号栏输入磅值。)文本的查找:(可用“编辑”下拉菜单中的“查找”命令,在“查找和替换”对话框中添上查找内容,单击确定。)文本的替换:(可用“编辑”下拉菜单中的“替换”命令,在“查找和替换”对话框中添上查找或替换内容,单击“确定”。)多窗口的编辑:首先打开需显示的文档,然后单击“窗口”菜单的“新建窗口”菜单项,这样屏幕上就会产生一个新窗口,显示的是同一文档,可以通过窗口切换和窗口滚动技术,使不同的窗口显示同一文档的不同部分。多文档的编辑:
1、同时打开多篇文档。
2、在多篇文档中切换编辑。
3、同时保存并同时关闭全部文档。
③文档的保存、保护、复制、删除、插入和打印。
文档的保存:单击常用工具上的“保存”按钮→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找到要保存了位置→在文件名中给文件取个名称→单击确定即可保存。拷贝:就是将要拷贝的文档选中→单击“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命令将文档复制到其它位置。或单击“文件”菜单下的“另存为命令即可拷贝文档。复制:复制的方法与拷贝相同。删除:删除就是选中要删除的文档直接单击“编辑”菜单下的“清除内容”命令即可。打印:即将要打印的文档打印出来,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打印命令即可打印文件。
④字体格式、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等文档编排的基本操作,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
字体格式的基本操作:选中全部替换内容→选择菜单栏的“格式”→“字体”,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定。段落格式基本操作:选择所要设置的段落→选择菜单栏“格式”→“段落”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设定。页面格式基本操作:
1、在菜单中选【文件】→【页面设置】,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可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文字行方向等。
2、在菜单中选【格式】→【分栏】设置分栏。
3、在菜单中选【插入】→【页码】项设置页码;在菜单中选【视图】→【页眉和页脚】设置页眉和页脚;在菜单中选【插入】→【分隔符】项强制分页。页面设置:在菜单中选【文件】→【页面设置】,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可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文字行方向等。打印预览:在菜单栏单击【文件】→【打印预览】命令,或者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印预览”按钮。
⑤Word的图形功能,图形编辑器及其使用。
插入图片:打开“插入”菜单,单击“图片”选项,单击“来自文件”命令,选择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图片就插入到文档中了。选中这个图片,界面中还会出现一个“图片工具栏”。图片的大小和位置;插入的图片周围有一些黑色的小正方形,这些是尺寸句柄,把鼠标放到上面,鼠标就变成了双箭头的形状,按下左键拖动鼠标,就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裁剪: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裁剪”按钮,鼠标变成了这样的形状,在图片的尺寸句柄上按下左键,等鼠标变成了移动光标的形状拖动鼠标,虚线框所到的地方就是图片的裁剪位置了,不过这样拖动虚线一次移动的距离大了一些,按住Alt键再拖,就可以平滑地改变虚线的位置了,松开左键,就把虚线框以外的部分“裁”掉了图片的版式: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文字环绕”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四周型环绕”,文字就在图片的周围排列了。把鼠标移动到图片上,鼠标变成了一个移动光标的形状,按下左键进行拖动,文档中就出现了一个虚线框表示图片拖动到的位置,同样按住Alt键可以平滑地进行拖动。把图片放置在文字的上面和下面: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文字环绕”按钮,单击弹出的菜单中的“浮于文字上方”命令,图片就位于文字上方了,从同样的菜单中选择“衬于文字下方”命令,图片就到文字的下方了。刚才插入的图形都是矩形的,文字也就环绕着这个矩形排列。如果插入的图形是其他形状,让文字随图形的轮廓来排列会有更好的效果。选中图片,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文字环绕”按钮,单击“编辑环绕顶点”命令,在图片的周围出现了红色的虚线边框和四个句柄,现在这个虚线边框就是图片的文字环绕的依据;把鼠标移动到句柄上,鼠标变成了这样的形状,按下左键拖动,可以改变句柄和框线的位置;在框线上按下左键并拖动,可以看到在鼠标所在的地方会添加一个句柄,这样调整边框到适当的位置。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文字环绕”按钮,单击“编辑环绕顶点”命令,退出编辑顶点状态就可以了。插入剪贴画:除了可以从文件中插入图片以外,Word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些剪贴画:打开“插入”菜单下的“图片”子菜单,单击“剪贴画”命令,打开“插入剪贴画”对话框,选择列表中的“装饰”项单击,单击其中的一项,单击弹出面板中的“插入剪辑”按钮,单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回到文档中,可以看到刚才选择的剪贴画已经插入到了文档中
(5)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①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中文Excel的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
1、工作簿(在电子表格中创建的文件就叫工作簿,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工作表组成)
2、工作表(就是常说的电子表格,它是由许多横向和纵向的风格组成,横向的称为行,纵向的称为列,网格称为单元格)
3、行号(工作表由65536行组成,每行用一个数字标示)
4、列标(工作表由256列组成,用鼠标右键单击单击列标,则出现相应的快捷键)
5、单元格(是工作表的最小单位)
6、公式(对工作表数据进行运算的表达式,可以进行数学运算、比较工作表数据或合并文本等)中文Excel的功能:公式计算、绘图、数据分析、建立打印报表、文字处理、决策支持分析。运行环境:(软件)必须在windows2000,windowsXp等操作系统;(硬件)能装这些系统的计算机。启动: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Excel】就可以启动了。退出:点击“文件”→退出;或者点击窗口“X”(关闭按钮)即可。
②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概念,工作表的创建、数据输入、编辑和排版。工作簿:工作簿是指在金山表格中用来存储及处理数据的文件。在一个工作簿中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工作表,一个工作簿保存为一个电子表格文件。为输入数据后的工作簿,此工作簿共包含12个工作表。工作表:工作表由排列成行和列的单元格组成,标签以白色显示的为当前工作表。如果行列不能满足需要,也可以利用插入或复制的方法无限扩充行与列。工作表总是存储在工作簿中,每个新建的工作簿默认自带有3个工作表,其名称分别为“工作表1”、“工作表2”和“工作表3”。Excel中打开后为一个工作薄和默认的三个工作表,一个工作薄中最多加添加256个工作表。工作表的创建跟插入新工作表一样方便,数据的输入,将光标定位到任一单元格中可进行数据输入,编辑和排版的方法跟Word类似,不同的是,Excel的编辑是在“格式”菜单下的“单元格”命令中执行。③工作表的插入、复制、移动、更名、保存和保护等基本操作。
工作表的插入方法:打开Excel工作薄→单击“插入”菜单下的“工作表”命令即可插入一个新的工作表。工作表的复制、移动方法:打开Excel工作薄→将光标移到“工作表标签”并单击左键→在弹出的菜单上找到“移动或复制”命令单击左键即可复制。工作表更名方法:打开Excel工作薄→将光标移到“工作表标签”并单击左键→在弹出的菜单上找到“重命名”命令→工作表标签即成黑色反选样式,然后直接给工作表输入一个新的名称即可。工作表的保护方法:打开Excel工作薄→将光标移到任一工作表区域单击→将光标移到“工具”菜单处单击→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找到“选项”单击左键→在弹出的“选项”对话框中将光标移到“安全性”选项卡处单击左键→“在打开工作薄权限”复选框中输入密码→再次输入密码→然后单击确定即可给工作薄进行保护。④工作表中公式的输入与常用函数的使用。
工作表中公式的输入:首先需要输入公式的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号,然后输入公式内容即可。常用函数的使用:
1、ABS函数,主要功能:求出相应数字绝对值。
2、AND函数,主要功能:返回逻辑值:如果所有参数值均为逻辑“真(TRUE)”则返回逻辑“真(TRUE)”反之返回逻辑“假(FALSE)”。
3、AVERAGE函数,主要功能:求出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
4、COLUMN 函数,主要功能:显示所引用单元格的列标号值。
5、CONCATENATE函数,主要功能:将多个字符文本或单元格中的数据连接在一起,显示在一个单元格中。等等
⑤数据清单的概念,记录单的使用,记录的排序、筛选、查找和分类汇总。
数据清单的概念:将应用的数据分条目进行录入。记录单的使用:记录单可以根据自已的要求进行录入并创建。记录的排序:将记录的数据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升序”与“降序”文本以字母A——Z,数据以1——9进排序。筛选:将的需要的目标可以进行单一条件的筛选和复杂条件的筛选。分类汇总:将自己所需要的条件可以用分类汇总的方法显示并打印出来。
(6)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①中文PowerPoint的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中文PowerPoint和功能:主要用于文稿的演示,将Word中文文档由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可以制作动态的文本,图片,表格可以打包成CD便于携带方便。运行环境:Windows95——XP版本以上均可以支持环境下都可以运行PowerPoint应用软件。启动和退出:PowerPoint应用软件的退出和启动方法与其它应用软件的启动和退方法一样。②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和保存。将光标移到桌面上的“PowerPoint”应用软件图标处→双击鼠标左键即可打开该应用软件→打开应用软件后“PowerPoint”会自动创建一个空白的默认演示文稿→这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空白文稿中进行编辑,编辑的方法与Word一样→编辑完毕后将光标移到文件菜单下的“保存”或“另存为”命令→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好保存位置,给演示文稿输入一个中文或英文名称,默认其保存格式→然后单击“确定”即可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③演示文稿视图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文字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及模板的选用。演示文稿视图:共有以下几种样式,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幻灯片放影三种视图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视图方式。幻灯片的制作: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右击幻灯片→背景→景填充下拉箭头→填充效果→图片→选择图片→确定。文字编排:在幻灯片中编辑中→选进行文档输入→输入完文本后选中要编排的文本→单击“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命令→在弹出的“字体”对话框中你可以以文本进字号、字体、颜色、阴影等进行编辑→再单击“格式”菜单下的“行距”命令可以对文本的行跟时行编辑,编辑好后对文档进行保存。图片和图表的插入:打开幻灯片→将光标定在编辑区内→单击“插入”菜单下的“图表”或“图片”命令,安对话框的提示进行相对应的操作即可完成图表及图片的插入工作。幻灯片模版的使用:在幻灯片应用软件中自带许多平时工作中所需要的模版,只要你选择你所需要的模版样式,按提示的对话框进行操作即可使用好模版。
④幻灯片的插入、删除、复制和移动,演示顺序的设置,多媒体对象的插入,演示文稿的打包,幻灯片格式的设置,幻灯片放映效果的设置打印。
幻灯片的插入:打开幻灯片应用软件→单击“插入”菜单下的“新幻灯片”命令或按下键盘上的(Ctrl+M)即可插入一张新的幻灯片。删除幻灯片:打开幻灯片应用软件→用鼠标选中任一张幻灯片→单击“编辑”菜单下的“删除幻灯片”命令即可删除你所选中的幻灯片。复制幻灯片:
1、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选中一张幻灯片,然后选择“常用”工具栏中的复制按钮,再定位到其它位置,选择“粘贴”按钮即可。
2、快速复制(ctrl+D)。移动幻灯片: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选中一张要移动的幻灯片,拖动即可移动该幻灯片。演示顺序的改变:将做好的幻灯片先保存起来→单击“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自定义放映”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以任一添加你所选中的幻灯片进行调整放映顺序。幻灯片格式及放映效果设置:幻灯片格式的设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幻灯片中进行设置,放映效果你可以单击“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幻灯片放映方式”或“幻灯片切换方式”命令中去进行设置,幻灯片内置多种放映样式供用户选择。多媒体对象的插入:
1、插入剪贴画(选择“插入—图片—剪贴画)命令,在“搜索文字”文本框中键入关键词,后按搜索即可。
2、插入自选图形(选择“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命令,弹出对话框,选定所需的图形文件后,单击“插入”按钮即可。
3、插入艺术字(选择“插入—图片—艺术字”命令,弹出对话框并选择。
4、插入文本框(在“插入”菜单中指向“文本框”,选择其中一个命令就可,鼠标变为下十字表,按住鼠标拖动即可。
5、对象。
6、对象
演示文稿的打包:
1、打开要进行打包的演示文稿,仿次点击【文件】【打包】,打开【打包向导】对话框。
2、点击“下一步”进入“选择打包的文件”对话框,可以通过“浏览”选择其它演示文稿,并且允许一次打包多个文件。
3、选择文件后,点击“下一步”,进入“选择目标”向导对话框。
4、点击“下一步”进入“链接”对话框,有时可能会用到一些特殊字体,最好采用图片的形式,不要直接应用字体。
5、点击“下一步”进入“播放器”对话框,若要在没有安装PPT的机器上播放演示文稿,选中“Windows95或NT的播放器”一项。
6、点击“下一步”即进入“完成”对话框,点击“完成”开始打包过程,完成后点击“确定”即可完成打包工作。幻灯片格式的设置:
1、利用“格式”菜单中的相应命令或“格式”工具栏实现设置。同时也可对插入的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表格、图表等其他对象进行格式化操作,只要双击这些对象,在打开的对话框中进行相应设置即可;
2、插入声音(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剪辑管理器中的声音”命令;或者 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声音”命令);
3、插入视频(选择“选择—影片和声音—剪辑管理器”,利用剪辑管理器插入文件中的影片。)(7)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的使用
①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及设备;计算机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用通信线路把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多台计算机及终端设备连接起来构成的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地域分类:按照地域,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2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结构、树形结构、环形结构、总线形结构。3按介质分类:有线网和无线网。4按带宽分类:基带网(窄带网)和宽带网。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的。设备是由网络软件系统和网络硬件系统组成的。在网络系统中,硬件对网络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工具。网络协议: 网络中的计算机与终端间要想正确的传送信息和数据,必须在数据传输的顺序、数据的格式及内容等方面有一个约定或规则,这种约定或规则称做协议。网络协议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语义: 是对协议元素的含义进行解释,不同类型的协议元素所规定的语义是不同的。例如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得到的响应等。语法: 将若干个协议元素和数据组合在一起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所应遵循的格式,也就是对信息的数据结构做一种规定。例如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等。时序: 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例如在双方进行通信时,发送点发出一个数据报文,如果目标点正确收到,则回答源点接收正确;若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则要求源点重发一次。②局域网的特点、拓扑结构和工作模式。
局域网特点:1联网范围较小。一般距离在几百米到几十公里。如:公司、校园、厂区或一个 建筑物等2传输速率高。它的传输速率范围为0.1Mbps~155Mbps。目前,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0Mbps的高速局域网正在发展之中。3误码率低。误码率低至10-8~10-11。拓扑结构: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要实现互联,就需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就叫做“拓扑结构”,目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以下四大类:(1)星型结构(2)环型结构(3)总线型结构(4)星型和总线型结合的复合型结构。局域网通常有如下两种工作模式。1.对等模式 一个局域网内的各台计算机均以平等身份出现,彼此没有主从之分,这称为对等模式。它们相互通信以达到共享文件和共享打印的目的。2.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5.《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浅探 篇五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浅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先行课,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当前一些学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同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作 者:田红运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师范学校,山东,蓬莱,2656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分类号:G423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6.《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篇六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8).
7.《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篇七
1.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背景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在今后一段时间, 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教学计划对实验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和保证[1]。
长期以来,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 只是把理论课堂上所讲的方法进行验证, 其实验过程单调, 零散、不系统, 缺乏实际应用针对性, 学生很难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进行综合运用, 实验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当前,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很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主要还是“打字练习”、“Windows”、“office”和“Internet使用”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网络应用知识如网络资源上传下载、压缩软件、下载软件、媒体播放软件、图片制作、杀毒软件等内容实验教学涉及很少, 实验教学没有适应社会应用发展, 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学生需求特点,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讨研究。
2.教学改革的目的
将系列课程实验分为三个层次:计划内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大型综合实验。第一层次是计划内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训练, 主要针对学时比较少的学生, 通过这些基本实验, 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层次是设计与开放型实验训练, 面向学时比较多的学生, 除了基本实验以外, 再设计一些开放性实验, 以“任务书”或“课题”的形式提出实验任务、目的和要求, 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的要求。第三层次是面向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教学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认证考试和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 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院系为项目的改革实施要创造优越条件,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教务处及院系个部门相继出台政策, 提供保障, 制定了教改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 为项目研究提供思路, 指明方向。
2.组织相关培训
院系可以开展相应的计算机技能实训, 对全院所有本科专业学生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为期1-2周的实训, 实验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 建立了良好的氛围, 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保障经费投入
除师资配备齐全外, 院系需要大力支持该项改革, 提供充足的经费, 学校增添教学实验设备, 改善教学设施。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可根据以上所述来编写实验项目指导, 其中配套每个知识模块的典型案例。我们根据以往教学经验, 根据教学内容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编写了一套有层次、学生多选择的实验案例汇编,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性地形成上机作业。计算机文化课程实验分为三个层次:计划内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大型综合实验。重视计划内实验, 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计划内实验是开展开放性实验和大型综合实验的基础条件,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应该必做的, 开放性实验和大型综合实验教师可根据课时和学生差异情况从中选择。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已经应用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反应较好, 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实验项目案例汇编的目录如下: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1键盘指法练习
1.2综合打字练习
第2章操作系统WINDOWS 7
2.1 Windows 7基本操作
2.2 Windows 7资源管理器基本操作
2.3 Windows 7系统工具及附件操作
2.4设置自己的Windows 7系统
第3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3.1 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
3.2 Word文档编辑
3.3 Word图形操作
3.4 Word表格制作
3.5页面排版与打印
第4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2
4.1 Excel基本操作
4.2数据的自动填充与工作表的编辑
4.3公式和函数
4.4格式化工作表
4.5数据清单的操作
4.6创建、编辑和格式化图表
4.7数据透视表及工作表的打印
第5章演示文告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10
5.1创建演示文稿
5.2演示文稿的修饰与放映
第6章网络基础知识
6.1 Internet的使用
6.2网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四.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1.教师缺乏新课程观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 有部分教师有着“老教法情结”。教师课程观念的重组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这种新的实验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但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仍固守传统实验模式, 忽略新知识的教学, 所以, 急需加强这部分教师的新课程观念的培训。
2.学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学校领导的思想重视、制度保证、管理落实是课题研究成功的有力保障。学校有没有内涵发展的意识和整体思路, 有没有规范、可操作的管理制度, 有没有可靠的硬件支持等, 关系到学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看, 教师的综合素质离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有待进一步提高。
4.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待加强
课题研究的结束并不代表目标已经完全达成,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继续强化。坚持训练, 让习惯巩固、内化, 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低年级持续到高年级, 从基础型课程扩展到研究型课程等, 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5.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有待增强
课题研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如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研究, 落实研究措施和步骤, 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师不能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 要积极组织各项活动, 推进二期教改。强化研究意识, 使得课题研究具有深度和推广价值。
6.教学参考资料有限。
正式出版的教参很少, 教师手头没有资料, 不易把握新教材。
五.意见和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为使广大教师明确教改具体要求, 熟悉和掌握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标准、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培训, 邀请专家作教改指导报告、教学专题讲座, 进行课堂教学指导, 并专门制定课改培训方案、新教材实施计划。
2.教师的总体素质不够高
目前, 有的教师自身储备不足, 有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要重视对教育者的教育, 要真正改革师资培训模式、培训方法, 加强研究制度建设, 为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3.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过高, 难度偏大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实验的高质量和高强度布置训练题量多、难度偏高的实验题目, 实验教学的上机时间本身有限, 有些训练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改革效果。
总而言之,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而转型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 这样的改革方向是种必然。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今后在教学中将而临更多的新问题。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仍需要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将改革继续深化和推进[2]。
摘要:在面临大学转型之际, 计算机基础课程势必要做相应的改革, 针对这一问题, 论文介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前现状、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乔晓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 (2)
8.《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微课改革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提高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每个大学入校新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进校前,就目前的新生来说在初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计算机信息的相关知识,只是全国各地受地域限制的影响,各地的教授程度有所不同。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已是一种常态。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的教授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如何有效的分层次教学,适应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后续应用打好基础是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索的变革道路。
2.传统教学面临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上机实践。这是多年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行的完美解决方案。但是这种传统的模式,适合无基础的新生,针对现在的学生基础较好,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变化。这种传统教学,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时以及学生上机练习的学时都非常有限。加之在改革的大浪潮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时有被压缩的趋势,但是所教授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需花更多的业余时间去主动的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模块,这样才能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然而,面对刚进校的新生,如何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值得探讨。
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学生对象是全校的新生。受众面广,要分专业,分层次考核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有难度,因此都是采用全校统考模式。一般以理论成绩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成绩组成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形成固定模式,重结果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1],考核方式难以突破。期望看到的教学成果难以在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中凸显出来。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1.转换教学角色,教师演而优则导
传统教学,教师以上课的声情并茂以表演的成分吸引学生听课,在当下教学形式下
除了站稳讲台,表演好自己教师的角色外,还要转变自己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队伍,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充分的做好导演的角色。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2]。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特定的知识点,做到高效完成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掌握。
2. 摸底调查,分层教學,个性服务
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地域范围和接受信息化教学的差异性,新进新生可以象征性的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掌握水平进行模拟考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机制。让学习基础好的同学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在难度上有所加大,避免重复学习简单知识点,出现厌学情绪。
3.传统教学为主,借助微课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节课40-45分钟,导致教学信息量大[3],学生容易分神。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以传统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对课程知识框架及课程教学目的整体把控,涉及重要知识的重难点穿插微课教学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中的枯燥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搭建学习互动平台,让大家在每个布置的微课环节有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疑问,形成交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氛围。
4. 发挥微课特点,实现灵活学习机制
微课教学灵活方便,一般一个视频在10分钟以内,方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实现碎片化学习。微课内容较少,一个视频解决一个知识点,方便有效。一般一个视频大小在几十兆左右。支持格式为FLV,WMV等,方便存取和网络播放。能够实现移动学习和远程学习,能够及时巩固上课所学知识点。
5.构建合理考核机制
通过学院带头,寻找合作伙伴搭建微课资源系统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把传统考核方法和系统平台学习情况结合,线上线下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达到合理评判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同时添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答疑模块,让相互之间沟通更加自然,还可以增加社交平台的互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此平台上有发挥的地方,找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四、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很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大学新生后续学习的必备知识技能。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让学生在变化的信息时代,高效率的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会用此技能去开拓更多的学习荒地,让学生在后续学习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姜华,周克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165
[2]祁博. 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4(24): 82-85.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推荐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07-15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07-30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10-16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09-20
教学改革创新计算机基础论文07-19
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考试题1008-04
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08-18
留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06-22
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06-15
计算机导论课课程报告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