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2024-08-10

品生品社教学计划(共11篇)

1.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篇一

(一)教学思想

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性质,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社会性发展)为宗旨。2.坚持以学习做人、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组织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愉快、轻松、有序、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4.坚持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全面。

不仅要有道德认知方面的教学目标,还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道德情感发展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教学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2.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目标明确、具体,易于落实,易于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3.教学目标合理得当。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适合学生学习需要,合理得当,具有适切性。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确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教材是引发儿童活动的一种工具,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抓住重点,揭示本质,不生搬硬套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的资源、案例,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看图讲述的课本。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扩展教学内容。

3.重视发现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要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以及学生身边的一些相关的典型事例,把它们作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这样,使教学与临沂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

4.师生课前教学准备充分,教具、学具等物品直观典型、可靠实用。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可以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四)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有效学习,为学生参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和创造条件。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道德认识的自我提高。

2.教学策略要有利于学生学。

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从整体的教学结构设计上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主动探究和获取道德认知的学习、探究过程。学生道德认知的获得,是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主动探究、自己领悟、自我构建的,不是教师教给学生,传递给学生的。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教。

教师不是只关注自己讲得如何,教案的完成情况,而是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领悟道理的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怎样通过教师的教,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的更紧密,教学更有实效。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反应的情况下,随时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

1.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条件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探究。

2.课堂要有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3.设计的活动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设计的活动和学习方式要形式多样,以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并且在学习中形成多向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和多维互动(即信息交流互动、认知交流互动、情感交流互动等)。

4.要进行有效地引导、点拨和及时鼓励。

教师能及时有效地做到引导、点拨和鼓励,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使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六)教师对学生学习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学习反馈或评价不仅具有衡量与判断功能,还具有激励作用。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随时调整和改进学习行为,不断获得道德认识的深化,品尝成功的喜悦。可见,学习评价对推动学习的深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2.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篇二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时事,实效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学校,全校有85%学生来自进城务工子女,关于学生时事教育相关问题,我校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其学习时事的途径主要来自电视、报纸、课堂,在调查的建议一栏中,学生建议老师课前多收集国内外重要时政热点,课堂上多向学生进行介绍,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有兴趣、热情高。

为了更好地将时事教育渗透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进一步增强时事教育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方式和方法。

一、课前发布时事新闻,激发学习时事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及知识面比较窄等特点,因此对于课前布置小学生收集的时事要从学校、社区开始,然后逐步拓展到国内重大时政热点,要求学生简单交代事件的背景、情节及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学生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关注、泉州新闻、安溪新闻等权威性和专业性媒体去选择时事材料,对于学生的疑问和观点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这样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品德课前用五分钟时间以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发布重大事件和社会关注热点,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操作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探索精神。

在上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诚信就在身边》有关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公民时,我以此为契机,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如何做一个诚实的小公民谈谈自己的做法,并要求每小组的组长到讲台演讲。然而,我深知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的每个要求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必须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所以,我注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结合班级公约、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本教材紧密结合,达到有效整合教学素材和时事资源,真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并能自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让他们去体验、关注生活、感受时代的脉博,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结合时事,提高时事教育实效

品德与社会旺盛生命力源于社会的现实生活,利用时事新闻和热点鲜明的时代特征,将时代活水引入到课堂,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的时事内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和重大时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学会关爱社会、关心国家大事。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绚丽的文学艺术》这一主题活动课时,先让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探索文学艺术的兴趣,再让学生将课前布置收集文学作家莫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资料在小组进行了交流,然后我对莫言主要作品《红高梁家族》、《蛙》等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拉近学生与文学时空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这是中国文学繁荣的体现,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更是第三世界的骄傲。

三、以《时事画刊》为载体,开启认识社会的窗口

《时事画刊》以介绍时事为主线,贴近学生认知特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焦点热点,集时政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引导小学生关心时政,了解世界大事和祖国巨变。例如: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我国成为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这样的大事件对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课堂上我及时结合《时事画刊》关于探秘“辽宁舰”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航母由强大“超级心”、灵敏“千里眼”和神秘的“舰载机”及超强的战斗队组成的,并分析了世界各国拥有航母的数量和中国未来发展航母的必然选择。利用《时事画刊》并结合本地社会热点加强时事教育,逐渐扩大学生知识面、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分析能力,这个过程多了,他们的思想觉悟自然提高了,从而自觉去关注时事,关心社会。

四、以重大时事为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社会热点,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或黑板报比赛,也可以配合重大时事宣传举办专题演讲会等活动。把最新时事热点传递给学生,激发其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在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所谓钓鱼岛“国有化”,日本的一系列挑衅行为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因此,我校及时布置中高年级的班级出一期关于我国钓鱼岛的黑板报,要求主要介绍钓鱼岛的历史、地理位置、面积和岛屿的组成及丰富矿藏资源,这样让学生明白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接下来我校还准备开展“时事知识竞赛”;利用晨读时间开设阅读天下之类的“新闻短课”,或者组织学生到档案馆、图书馆进行现场教学等,以提高时事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总之,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开展小学时事教育的意义,从小学抓起,不断创新小学学时事教育的形式,开展丰富多采的小学时事教育活动,把开设好小学时事教育课当作是育人的重要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时事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军,刘德云.关注热点时事鲜活品德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03期

[2]王荣昌.品德课如何开发利用时事的德育功能[J].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Z2期

3.如何提高品生品社课的课堂实效 篇三

关键字:深钻教材,吃透教材 集体备课求助网络 良好氛围课堂评价课堂生成

品生品社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无论是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策略,才能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性质,进而让本课程实施中更有效。

一、关于备课。

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以前讲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这个说法,已经落后了,那就是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水。

首先是备教材:(1)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因为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到位。比如,我在听五年级的《面对自然灾害》,这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灾害来临前,如何预防;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应对;灾害过后,如何补救,让损失降低到最小。但是有的老师却用了大概38分钟,绘声绘色地讲了各种自然灾害的现象,而仅仅在下课之前,提到了本节课的要点:面对这么多的自然灾害,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且是以留作业的方式出示给同学们的,这样做完全就是本末倒置,虎头蛇尾了。自然课堂效果就不理想。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对教材不熟悉,不了解造成的。针对这些情况,关于备课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拿到课本后,应该大略的浏览一下,知道这册书,大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如果说,通读教材不现实,那么我们至少要理清一个单元几课之间的联系,(单元备课)比如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技术与人类》,第一课讲的是我们中国的科技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第二课由中国扩展到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的发展,为世人做出的贡献;说到科技发明,学生们会感到很神秘,高深莫测,离我们很远,那么第三课,则告诉学生我们要分清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迷信害人的,而且科技发明离我们并不远,只要你感兴趣,你努力,你一样可以有作为的。第三,如果说,单元备课同样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起码要在学习新课之前,把一课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理清楚。如,六年级,第二单元《我们热爱和平》第一课《灾难深重的中国》共三個小标题,鸦片侵蚀中国,圆明园的倾诉,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这三个小标题在知识上是有联系的,讲课时不能割裂开来,这三个小标题讲的是一个核心,即: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即鸦片侵蚀中国,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圆明园的倾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则是帝国主义国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并最终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条明线的背后,还有一条暗线,即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如民族英雄林则徐,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等。这样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把握知识,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2)集体备课。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有疑问,那么就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而我们品生品社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综合性,开放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主要是社会科学一类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求教的对象,不但可以向同学科老师求教,不是同一学科的同事仍然可以求教,即使是学生,学生的家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的资源。

(3)可以求助于网络。

经过这样的备课过程,相信已经形成知识链,这样我们才能举一反三,因为这个知识链就是我们的一,但是这个一,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知识库。就像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每一颗都是美丽的,但是最完美的还是把它们穿成一串,这样不管你哪里需要,我们都可以摘下一颗,去放到需要的地方。

然后是备学生。我们做老师经常说的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我认为备学生除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二、关于上课

(1)首先就是要有良好的氛围。

有了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有了系统的知识,那么上课,就会有的放矢了。老师们各有各的妙招,我只想补充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什么是爱,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了。我认为师爱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尊重。当我们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和我们的步调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去堵,不要去卡,而是要了解情况,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这样我认为学生会很好的与我们老师合作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尊重呢,我认为就是现在人们换位思考,用古人的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咱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时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2)课堂评价真诚有效

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探索、思考、创意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具有指导、激励、导向等功能,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评价尺度尽可能多样化,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回答的正误首先要有个肯定的回答,评价的语言要丰富一些。

(3)课堂生成善于利用。

课堂生成指课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这种生成是正常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处理。若处理得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4.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篇四

11月7日下午,进行的专题是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及教学策略解读的研讨活动,首先观摩了三节公开课,第一节是临沂教师薛惠瑕的《我从哪里来》一课,第二节是营南的徐彩兰的《人的一生》一课、第三节是郯城李善光的《开发新能源》一课。三节课都是讨论课课型,他们都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梳理,通过学生小组内、班内等形式进行了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整节课情感目标也达到预期目标,达成度较高。讨论课的教学策略是由我县仓主任负责解读的。

关于科学讨论课教学策略的思考:

1、讨论课首先要有问题讨论,如何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靠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有内容问,但提出的问题很多偏离主题,无法归类。

2、对于问题的讨论,问题分类,各个小组讨论的问题是所有的.问题还是有针对性自主选择问题,如果自主选择,学生学习内容不全面,有些问题只是其它组的汇报,学生体验不深,如何内化?

二、小学科学逻辑推理课研讨

11月8日上午,同样是三节公开课加一个解决策略的讲座。三节课分别是《筷子折了》《声音的产生》和《白天黑夜》,《筷子折了》一课,执教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小魔术”,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是“筷子折了”的观察实验,通过分析讨论,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得出结论。

关于小学科学逻辑推理课的思考:

逻辑推理过程是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不断的锻炼得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而逻辑推理能力包括多种,有直接推理,有间接推理,还有迂回的、综合的等,在小学阶段,有何侧重点?如何处理推理与实践的关系?有些推理如何验证?

三、小学品生品社课

我没负责过品生品社课,直接提出自己的思考:

1、品德与社会集体主义教育专题中,如何处理我们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现实相差过大的问题?

5.品生品社听课体会 篇五

11月13日、15日,在建明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品生品社跟进式课堂教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受益匪浅。聆听了李梅老师和赵岭老师的品社与品生课,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让我对品社品生课程的性质、基本结构、教学目标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一些课的处理方法。这是感到不虚此行。

这次听课,自己感触最深的有以几下点:

1、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精心准备工作,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还要预想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做好一定量的准备。

2、从导入到学习新课到板书设计都令我难忘。例如,李梅老师的歌曲导入,赵岭老师的视频故事导入。这些方式生动形象、直观,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上教学阶段,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发展,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死板的按准备的教学程序走下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态生成。

4、李梅老师讲的品生课给我的启发很大。她在课堂上安排的一系列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我深刻认识到一定要从中挖掘出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或以具体生动的故事或以易懂而又鲜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给在座的所有品生品社教师指明了道路。

5、“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课程改革向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活用教材方面提出的要求。两位教师都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创造符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切身的感受;补充了更具有说服力的材料。

6.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篇六

小学教学论文:谈品生品社学科教学中汇报交流环节的组织和引导

摘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巧妙的引导智慧的评价,适时的提升等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达,在表达中获得提升,获得发展,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使汇报交流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交流 评价 发展

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活动之后的汇报交流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将自己在多种活动中的收获、感受,经验、教训在班内或小组内一一展现出来,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审视和评价。大多数情况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在此环节达成的。学生道德意识的觉醒、道德行为的形成多数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碰撞中完成的,而且,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而此时,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组织调控直接影响到学生交流汇报的质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的评价总结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上汇报交流环节,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今天,笔者就来谈谈如何组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汇报交流活动。

一、营造氛围轻松民主,让学生乐于表达

有利于学生主动交流、共同研究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民主、宽松的探究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际氛围的支撑,是保证学生心理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要创造这样一个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能力,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能消除畏惧心理,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协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并结合实际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弱者,如何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如何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材料,如何成全他人的计划;当学生自我意识过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个人竞争引向组际竞争,增强组内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同伴的关爱和帮助。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动物哪里去了》这一活动主题时,课堂伊始,我没有急于进入新课,而是首先与学生做了一个“快乐自我介绍”的游戏,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也抓住这个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随后,我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并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张贴到教室四面墙上,一年级的孩子搜集资料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我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也穿插张贴出来,教室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资料大展台,此时,我让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看大家的收获,学生三五成群的聚集的材料面前,“这是我搜集到的!”“××,搜集的图片真美呀!你从哪儿找到的?”“老师,这是你找到的资料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快给我们讲讲吧!”„„学生们在教室里穿梭着,浏览着,他们似乎忘记了这是在上课,他们已全身心地融入到这美丽的资料会展里,在这里,不再有老师学生之分,大家都是参观者,大家也都是讲解员,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自由的、安全的,课堂氛围有了一种无法言表的自然、和谐。随后,我开始进入了正式的课堂活动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顺序地汇报自己的调查收获、活动体会,学生们畅所欲言,思路开阔,妙语如珠,汇报的内容也是精彩纷呈,大大超过了一年级学生应有的水平。充分的汇报交流环节也带动了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整堂课流畅自然,目标的达成度是非常高的。

二、巧妙引导智慧评价,让学生获得发展

当学生以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活动收获汇报反馈给教师时,其实就是将自己的部分学习结果呈现给我们,因此,我们必须给予相应的评价引导,引领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状态中。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收获本无对错之分,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利用评价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和肯定,强化其积极因素;对于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使他们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我在执教山东人民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成长的故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

师:是啊,离开了父母悉心的呵护,我们怎能这么健康幸福地成长呢?孩子们,讲讲你们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

生6:这张照片是我和妹妹一起照的,我们俩是双胞胎,记得那次妈妈给妹妹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我也缠着妈妈要裙子,妈妈没办法,就给我买了一条,我当时根本不知道男孩、女孩是怎么回事,还高高兴兴地穿上裙子跟妹妹照了这张合影,现在看来觉得很好玩。

(听着他的讲述,孩子们也哈哈大笑。)师:说说你们的感受吧!生7:我觉得他可真有意思,男孩子还穿裙子。

生8:我认为他也太不懂事了,男孩子不可以穿裙子,他还缠着妈妈买。师:噢?你认为有些浪费,是吗?

生8:是啊,听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国家虽然发展了,可是也还是很穷,很多人家里吃都吃不好,他怎么能让妈妈乱花钱呢?

(生6听了,脸上有些羞愧的神情。)

师:(对生8)你可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从一条裙子想到了国家,想到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过,老师觉得,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买这条裙子可能的确有些浪费,可是对他(指生6)来说,这样的儿时趣事,给他带来了值得回味一生的美好记忆,这恐怕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你说是吗?

(生8点头表示认可。)师:谢谢你的评价!……

从这个片段中生8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信息:一是这是一个懂事的、有责任心的孩子,他能够从爸爸妈妈以及家庭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二是他课前的调查了解是全面具体的,妈妈在帮他回忆儿时趣事的同时,也向他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家庭状况;三是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的一种生活态度,很务实,缺少了那么一点情趣,四是他毫不留情地对生6进行的批判,令生6在同学面前感到有些难堪。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甚至可以猜想,生6应该是一个从小衣食无忧,没有经历多少坎坷的孩子,而生8应该是一个家庭状况不算太好的孩子。因此,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同学间的汇报、交流环节,但深入想来,如果要较好地达成教育目标,此时教师的任务其实很重,也很复杂,既要保护生6的自尊,为他在同学们面前挽回一点面子(因为他本没有什么错误,他的案例的确很生动,充满了童真),又不能伤害生8,将他的说法全盘否定,一语驳回;既需要肯定生8在体谅父母方面的优点,又要引导他学会生活,学会体味生活中的乐趣,做一个会生活的乐观的人。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瞬间做出反应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评价,这对于执教者来说,是对课堂机智与教育理念的小小考验。而案例中所呈现的评价应该是有效的,在教师的细心呵护下,生6定会恢复信心,又沉浸在快乐的回忆之中;而生8定会在受到大大的表扬之后做出反思——噢,原来生活也可以是这样的!我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呀!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必将会大有裨益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汇报交流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将平面的问题进行立体化挖掘,巧妙引导、智慧评价,必将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尽快形成和有效发展。

三、真情流露适时提升,让学生体验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一位合作者,是学生最贴心的学习伙伴,那么,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同欢喜、共忧伤,只有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的引导提升才能更接近学生的需求,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接受。

比如在执教《我成长的故事》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向最想感谢的人说一句话,并为其制作一张感谢卡,因为有了前面的故事铺垫,此时的学生已入情入境,交流感谢语时,有的学生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我走到她的面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发,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拍拍她的肩示意她坐下,“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的心被打动了,他们也沉浸到了对美好亲情的默默品味中。停了一会儿,我轻轻地说:“同学们,千言万语就让我们汇成一句真诚的‘谢谢’吧!老师相信,当你将用心制作的卡片送给为你付出了那么多的亲人时,他们一定会非常非常开心的!孩子们,行动起来吧!”这节课,学生们制作的卡片特别精美,写下的话语特别动人。

7.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篇七

首先,我要重点说的是要使小学社会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就要进行三方面探究:

一要研究社会、广泛地汲取社会知识,社会信息,不断充实、丰富教材内容。

二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兴趣与追求,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所掌握的社会信息,以更好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要研究教法、以崭新的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氛围、优化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取得最优的效果。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好社会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上成学生喜爱的课。直观激趣,运用实物、课件、录像等多种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既有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再次,从社会生活和社会教材中获取信息。在教学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对社会的正确且有条理的认识,再把这种认识,即经过加工处理的社会信息逐步建立成完整的具有学科特色的课件,并实现资源共享,使小学社会学科的教学研究上一个新的层面。

最后,目标的制定是本学科的重点。因为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教师经过多方的考虑,制定出合理的目标。目标也分以下几种:

一、对于认知目标,提供感性材料弥补学生已有感知的不足

社会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认知社会。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最佳境界是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但许多知识学生是不可能实践的。因此,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供感性材料弥补学生感知的不足。

二、对于情感目标,提供形象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课教学,包括生活常识、历史、地理三大板块。如果教师未考虑学生的情感,很容易从头到尾“满堂灌”,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那学生根本谈不上有兴趣。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思维的火花”,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效果。因此,社会课教学的情感目标是不能忽视的。

三、对于思维目标,设置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索

社会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的“灌”,而是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得到的。教师应该本着尊重学生的观点,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来设置教学中的思维目标。要在社会教学中很好地实现思维目标,教师就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设计学生喜欢且愿意探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对于技能目标,创设社会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社会课教学的关键是为儿童的社会化导航,即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要在受到时空限制的课堂中实现技能目标,现代教育媒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按照教师意图,创设社会情境,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好现代教育媒体,将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8.小学教师业务考试品生品社试题 篇八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1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促进学生()和()的综合课程。

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和()。

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学生认识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行为与习惯、()、()四个层面整合。

6、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评价、()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6分)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教材编写

B.教学设计

C.教学质量

D.教材选定 2.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和其他的实践活动。A.参观

B.调查

C.游戏

D.课堂学习

3.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为主。

A.家庭生活

B.主体活动

C.主观意志

D.直接参与 4.()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5.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是()。

A.内容标准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理念

6.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A.活动性

B.综合化

C.学科化

D.实践性 7.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等教育领域有机地整合成一门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

A.家庭教育

B.科学教育

C.实践教育

D.心理教育

8.《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内容是最能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

A.健康、安全地生活

B.愉快、积极地生活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专业知识

1、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宛如璀璨的明星,在人类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请将下面几位历史名人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序:(8分)

李白 李时珍 李广 李清照

()→()→()→()

2、请将每个纪念日的具体日期用线联结起来(8分):

国际禁毒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26日 国际残疾人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2月3日

3、请将民族节日和具体的民族用线联结起来(8分):

泼水节 壮 族 刀杆节 傣 族 那达慕大会 傈僳族 三月三歌会 蒙古族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枝花,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相同。请从下面的图文信息判断他们属于哪个少数民族。(8分)

蓝齐儿

马 康

卓 玛

()

()

()

(四、简答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几方面?(9分)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有哪几方面?(6分)

3、中国的四大发明(4分)

4、地球上的四个大洋(4分)

5、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至少四个)(4分)

五:论述(15分)

怎样做才能保护好环境?

9.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篇九

一、填空

1.现在人们的通信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和()。2.通过火车、飞机、轮船及邮递员传递信件、包裹等的通信方式是(),通过电波、光波传递文字和信息的通信方式是()。

3.人们在选择通信方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和()。4.人们在享受通信带来的便利时,还要遵守通信中的()和()。5.古代人们通信方式主要有()和()等。

6.()、()、()、()和()等被称为大众传媒。

二、判断下列说法或者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说或者做? 1.小明非常喜欢在电脑上游戏或者聊天。

答:不可以。

上网多了对眼睛不好,还会耽误了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而不能自拔,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要控制上网时间,上网查点学习资料,学习有用的知识还是可以的。

2.小刚看到一个卖影碟的,上前买了凶杀故事和鬼怪故事的影碟。

答:不对,买影碟和买书一样,要有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进步发展的片子,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像作品。凶杀故事和鬼怪故事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3.小明放学后就打开电视一直看到很晚。

4.有一天李明看到传达室有一封信,信封上贴有一张精美的邮票,看看没有人,就撕下来。

5移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通话,也可以发短信。

三、简要回答

1.说一说现在的通信有哪些种类?各属于哪种方式?

2.看电视有什么好相处?看电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测试题

一、填空

1.诚信就是()。()就是说话真实,待人真诚;()就是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2.“人无信不立”这句话是()说过的。

3.请你写出一句诚信格言:()。

二、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对么?围绕“诚信”这个核心分析一下。1.俗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2.小明于小刚约好星期天一块去登山,可是小刚不知为什么没有去。

3.现在社会上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4.曾子杀猪的故事反映出了曾子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溺爱。

5.某冰箱厂厂长当场砸碎不合格冰箱的事情是炒作,是为了宣传自己。

三、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不讲诚信的事或者人,简要叙述一下,并分析一下他们的做法。

四、一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餐馆洗盘子,日本餐饮业规定盘子必须洗七次,此留学生却很“聪明”地少洗两次,工钱自然也挣了不少,老板发现了问题,把他辞退。他又到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听了这些故事,有何感想 ?

五、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诚信的学生?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测试题

一、填空

1.每个少先队员都是少先队的主任,在队里都有()权和()权。队干部任职要充分尊重()的意愿,严格实行()选举,禁止由()指定或者变相指定队干部。

2.干部是大家选出来的,没有任何特殊的(),只有()的职责。3.少先队代表大会,事少先队大队或者大队以上组织和机构召开,以()为主体参加的会议。

4.商量事情需要(),每个人都要为集体出谋划策。

5.集体的事情需要大家商量,商量的时候,要有()和()的氛围,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

6.集体讨论时时候,我们有()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定定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的责任。

7.我们国家的基层干部乃至国家主要领导人,都是通过()产生的。()可以充分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选择。

8.()是政府和有关部门与群众沟通、了解群众意愿的有效方式,也是群众向政府和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

二、下列说法或者做法对么?为什么?如果不对正确的应该是怎样? 1.新学期开始,夏明要求班主任让他当班长。()

2.在班干部竞选时,王芳投了自己一票,这是不应该的。()3.李虎竞选上班长后,可神气了,经常对同学指手画脚。()4.班上的事情都是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由队委会决定。()

5.在组织班会讨论问题时,王刚不发表意见,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名普通队员,又不是队干部,发言不会有人听。()

6.发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后要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想办法解决。()

三、简要回答

1.班级在商量事情时,有哪些规则?

2.在班级管理中,你做过哪些事情?你都是怎样做的?

3.你认为我们生活的班级中还有什么问题?找一找,写下来,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解决?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测试题

一、填空

1.古代,中国是唯一种桑、()、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为早期的服装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书籍、册简、帛书

三、连一连

司马迁 李时珍 司马光 贾思勰 张衡 祖冲之 2.CHINA是()的英文名字,同时还由一个意思,就是()。3.中国发明陶瓷的历史比欧洲早()年。

4.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叫做()。5.造纸术是()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发明的。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和()。7.()被推崇为“至圣先师”,他是我国伟大的()和()。8.()是我国最大的剧种,是我们的“国粹”,至今已有()年历史,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

9.人们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指的是中国的()。

二、排列顺序

1.丝绸衣、麻布衣、兽皮衣、化纤衣

2.文字记事、结绳记事、画图记事、刻木记事

3.金文、甲骨文、楷书、隶书、小篆

资治通鉴 齐民要术 史记 本草纲目 地动仪

四、简要叙述

1.简要说说你了解到的中医。

2.列举一下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帝。

3.列举你知道你知道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以及他们的贡献。

10.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篇十

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只要一开始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利多了。

学习《逛商场》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我抓住时机,总结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快集中了注意力,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才能真正领悟知识,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对于“民工对城市发展有利吗?”这个话题,学生们意见不一。于是,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举行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最后,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民工确实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和他们为城市所作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生活离不开民工。因此,我们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他们提些合理化建议,让民工能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中去。”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对民工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在学生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没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个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离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作为重点,通过播放保洁员的话,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四、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另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放回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1.品生品社教学计划 篇十一

——品生品社骨干教师读书活动交流会

阳信县水落坡镇雷家小学

雷书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感到非常荣幸。我曾经是个非常平庸而又自甘平庸的人,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庭的循环往复就是我人生轨迹的真实描绘。从教好些年来我没有感到我有什么需要变化的理由,自我感觉借自己的满腹经纶应对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然而有一天我感觉到我的确需要变化了,这一切始于我的女儿。她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有一天问我唐诗,很简单我却说不全!我的心里感到剧烈地震动:我的孩子如此,我的学生不也如此吗?身为人母、身为人师而我将如何履行我的职责呢?现在孩子已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孩子和学生的疑问和难题接踵而来,简直是铺天盖地,令我应接不暇,无处躲藏。为此,我意识到,确实有改变自己的必要了,于是我开始读书: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高文的《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爱的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一本本有趣的书使我曾经的那些朴素的无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异常的兴奋。我体味到了读书的愉快,领悟到了读书和知识的魅力,我开始读更多的书,并尝试着学以致用。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从中受益匪浅:在市、县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及优质课评选中,成绩优异。过去总觉得那些离我很遥远、难以企及的事,事实上,只要脚踏实地去干,看似不可 能的事是完全可能的。有了思想,有了历程,在别人的眼里,我不同于以往,我自己内心也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读书让平庸的我不再平凡。

随着参加这次全市《品德与生活(社会)》青年骨干教师读书活动,再加上我县对三名工程教师读书活动的推广,我抽出了更多的时间读书,如今我再次捧起这些教育经典,又重温了书中的教学实例,教学理论。读这些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那些朴实的语言,书中的那些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滋润了我希望的田野,让我在工作中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对工作有了饱满的热情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一线农村小学的品德教师,我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我又该如何在我的课堂上实践?现在我结合自己这半年来的读书经历和课堂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点滴收获:

一、阅读中加深了对品生品社课程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在物质生活逐渐充裕的今天,社会对“品德”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热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则成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 一综合课程的重要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我清醒的认识到课堂要带给学生的鲜活的话题、开放的活动空间,教师要把课堂融教育于活动中,并展现出高超的授课艺术。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的演讲和独白,而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

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学经历,好多情况下,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开课,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的较多的是老师的角度,没有真正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即便是找了一段视频或图片,也是为了课热闹点,学生有话可说,易于学生交流。体验讨论完后,也就是知识点的梳理和问题的记录了,又回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上,而很少或没有拿出时间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更没有及时地反馈。通过认真研读课标,才真正认识到自己以前开课的手段和方法根本不是创设情景,真正的情境创设要反映真实的生活情境,反映生活中的人物、事物、矛盾和冲突,并能真实的去体验和解决,当面临困惑时,梳理好纠结的情绪,从中寻找合理的做法,践行学到的品德素养。因此,真正的情景要来源于生活,亦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嵌入了教育者希望学生学习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二、思考中探讨品德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育教学就像一个铁塔,你登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因此教师需要高位思考。正所谓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师要学会高位思考,就要多读书,做一个会反思的智慧型教师。这就 给我们每一个品德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学会规划自我,并且要把长远的规划落实到每日的行动中,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专业意识与专业身份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体系统。通过本次读书活动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要想迅速成长需要这样的积累:

第一、要学会撰写教育随笔,留下心灵的轨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这话也同样适合我们教师,从真实意义上说,教师的“真正的成长也是自我成长”。学校搭建的一切平台都是外因,关键是老师自己的主动自学发展,这是内因。作为一名教了十六年的老师,我十分理解教师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班主任。我们很多人在透支生命,糟糕的是我们不懂如何偷懒。工作的每个时刻都在紧绷,回家后便全线的瘫痪。我们的确很苦,的确很累。这种勤奋敬业精神可歌可泣。但是,我想:如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疏于读书、懒于思考、拒绝写作,不仅会丧失教师的优势,而且我们将遗憾地看到我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忙忙碌碌年复一年之后,除了一些久积尘封的备课笔记本之外,忙碌辛苦的生活还会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和创新。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生活,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撰写教育随笔,跳出窠臼,拓宽视野。

不可否认写作是苦的,但也是甜的。写作的过程是不断总结人生经验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我的过程,更是不断体现教师的人生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经历多彩而积淀为厚重的过程。做教育随笔可以帮助自 己在反思中、学习中成长,“用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之行动”,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二、要多读书。书籍可穿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延续文化的中介,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伴随着读书而发展。一本好书就是尘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的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教师的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尽可能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美学甚至自然科学。读教育大师的书,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读教育法规,使自己健康成长;读教育改革的书,了解教育发展的方向;读教育理论的书,为自己成长找到支撑点;读教育期刊,把握教育的前沿。结合理论,大胆尝试改革。要知道,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是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高层次的书,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让我们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由内而外的散发光泽。在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第三、要有一颗爱心。教育是爱的教育,有爱才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单纯的知识与技巧的传授;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有尊重与关 怀,也就称不上教育。善于并乐于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平凡而普通的世界里,学会享受生活的点滴,和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成长的乐趣。例如在讲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学之间》一课的“火眼金睛找优点”这一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来想想自己有哪些优点,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当大部分同学数着手指头搜索自己的优点时,我忽然发现一个学生低头不语,当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想和同位交流自己的优点时,这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我没有优点,我找不到自己的优点。”从他的语气和神态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自卑和难过。这时,同学们都回过头看着他,这位学生脸更红了。我及时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手抚摸着他的头,把他领到讲台前,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帮雷浩天,帮他找找身上的优点,好吗?”(这位同学是我们班表现比较差的同学,好动,总是坐不住,作业做不好,打架闹事很多,只要和他搭边的事总没有好事,同学关系也不好,朋友也很少。这是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老师,雷浩天虽然学习不好,但他爱劳动!”“老师,雷浩天活泼机灵,跑步跑得快!”“老师,他是我们班最早学会骑电动车的人!”“他打扫卫生时从来不怕脏不怕累!”“老师,那次他捡到5元钱,他交给德育处王玉林老师了。”听着同学们的表达,当时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浩天,你看到了吗?这就是同学们对你的认可!你的优点可真多!雷浩天的头抬起来了,回到座位的脚步也是轻松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体验了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和睦相处,学生从中 受到了品德教育,雷浩天也获得了集体给予他的温暖。课堂上随即发生的新信息,教师及时抓住亦可当成教学资源。试想如果我没在乎学生的感受,没有留给学生时间,直接告诉他:“坐下,自己再好好想想!”也就没有课堂的精彩表现。真正尊重学生,站在儿童的视野,走进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品德修养。

第四、要力争使自己的每节课是真实有效的课堂。我们的品生、品社是一门育人育德的重要课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品生、品社课堂因真实而生动灵动,因真实而富有生命。真实是品生、品社课堂的坚实根基。而真实并不意味着回归生活原生态,让生活冲淡道德教育、丢弃道德理想,它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真实的道德课堂或许不完美,但它真实而可爱,因缺憾而美丽。我们应本着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努力让课堂变成学生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殿堂。课堂应是知识的超市、是生命的狂欢、是能力的攀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并能够真实地得到知识,生命的个性在四十分钟里得到充分张扬,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的课堂。正是有了这段时间的读书,才让我有以上这样的刻骨铭心的认识。

“知识改变命运,书本成就人生。”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智慧的启迪、宁静的知己、黑暗中的晨曦。让我们尽情地徜徉于书海,坐拥书城,我们会领略到无穷的乐趣与奥妙,我们可以无愧地宣称:论物质,我一身清贫,两袖清风;论精神,我家财万贯,无比富有。最能致远是书香。巴丹说:“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此共勉,愿我们大家都沐浴在书香之中,去充分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让读书之花,盛开在我们的四季!

上一篇:可爱的小闹钟小学作文350字下一篇:下寨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