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9篇)
1.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融合与发展
201008050202马静人文系广告10
2摘要: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表演中“中国元素”的运用,让全世界观众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元素”。而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已经变得极为普遍。广告也已经越来越多的介入公众生活,在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和广泛的作用。现在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我们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广告相融合。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大学生,文化产业
正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文化是一个广义的东西,比如说,语言、心理。文字、哲学、生活习惯还涉及到服装、风俗等一些边沿化甚至是图腾符号化的东西。
二、现代广告
在现在,广告业作为一个文化产业,而文化也是广告业发展的基础。
现在广告不仅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广告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成功的广告往往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同时也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因此,现代广告创意与传统文化相互促进。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落幕,“中国文化热”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标志也渐渐渗透于世界各行各业中,如龙、凤、青花瓷、饕餮纹等中国古老和神秘的图腾元素均以历史为坐标,由文化元素衍变成为时尚潮流。
广告领域向来是走在世界科技与时尚的尖端,它的存在,几乎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层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简单的广而告之已经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增添多样的创意新元素,为受众带啦视觉和感观的双重冲击,融合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异域风情,以多视角带到流行风潮,将时尚与焦点附着产品之中,经过提炼和糅合。再以最为原始的生活状态展现于受众眼前。而“创新”一词也已经成为当今广告中的创意启示点。
从“可口可乐”带着浓浓的美国西部风情打入中国市场,到如今的“红红火火,新年的第一瓶”的广告语,十几年的探索,其广告形式已经由中国的乡土气息完全取代美国POP风潮,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吉祥、如意、灯笼、拜年、团圆等中国风情始终贯穿于“可口可乐”的广告诉求手法当中,可见,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在探索与发展的同时,也始终贯穿广告本土化原则、“追潮见辽阔,逐浪识惊涛,观海知天下”、“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等这些具有中国古典诗句的创意广告语的出现,无疑印证着民族与世界的紧密关联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队国内外的深远影响。
今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也在追溯传统文化元素中渐渐引用至自身产品中,如李宁的天羽透气跑鞋以中国国画中水墨丹青的表现手法,利用动画制作出一派水墨风光,荷塘春色间,弱柳扶风,脚穿“天羽”的男女主人公在其间慢跑犹如蜻蜓点水,踏水无痕,只惊动荷叶底的小鱼,完全表现出天羽的“超轻”卖点。而整个广告的画风淡雅、恬静、细腻,将中国古典气韵之美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更给消费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者,在广告片“南方黑芝麻糊”中:深深的老街,轻轻的吆喝,孩子恋恋不舍的童稚,悠远、朴实、亲切的民谣音乐,所以这些无不向我们表达一种江南古镇的悠远、深沉、出处流露出一种亲切、温情的感觉,让我们回想起一种逐渐逝去的家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品牌的距离。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并不属于同一历史层面,前者是继承历史与文明的发展脉络,而后者是在颠覆传统的基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因此,当“创新”与“传统”碰撞在一起时,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火花。
四,未来广告的发展
广告是为了某种热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共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是为了让消费者知道有某种产品诞生,让消费者知道该产品的功能用途,让广大民众感觉到该产品的影响力,也为了压制竞争对手,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让消费者尽可能的多看到该产品,从而在消费者的脑中留下印象。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广告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依托新新传媒,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必定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广告的发展,必将是“低投入,高产出,针对性极强”。
中国的现代广告重视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将会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只要具有开放兼容的胸怀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广告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有利地位,必须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又要采用世界性的思维,开放胸怀,坚持走国际化,全球化道路,进行跨文化广告运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广告要想完美结合共同进步,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文化业和广告业,乃至全中国的各行各业共同努力。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广告的相得益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中国现代广告也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广告借用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中国的现代广告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的现代广告在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把我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同时积极探索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坚持走国际化、全球化道路,积极进行跨文化广告运作,把中国的广告带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去。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4.htm
大国崛起,需要中国元素佚名
台湾广告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新闻界 2009刘艳秋马晨烨广告界的“汉奸”嘴脸佚名
2.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二
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保障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 人类的精神基础近乎同时在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 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对后世影响既深且巨, 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人类文明每一次面临跃升时都回顾这一时期, 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直到今天, 人类仍然依附在这种基础之上。
哲学家怀德海曾经说过:“全部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对柏拉图思想的注释”, 这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2500年间, 中国经历了那么多的天灾人祸, 思想领域也随之发生过一次次同样波澜壮阔的交锋, 孔孟之道经过了一次次怀疑、批判、否定和篡改,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世纪, 欧风美雨、侵略战争、极“左”思潮几乎断绝了传统文化的命脉 (比如子女和父母划清界限、断绝关系的热潮曾一度将孝老爱亲的社会准则破坏得惨不忍睹) 。但到头来, 中国文化的发展, 在一次次否定孔子的过程中证明:孔子是对的, 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适合植根中国这块土壤的“精神作物”。中华民族能够走到今天, 依靠的不是强悍的武力, 不是繁盛的经济, 而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二、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无论你认为5000年的文化传统积淀是财富、还是包袱, 无论今天的文化事业怎样创新、怎样发展, 都不能背离这个传统。在现当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中,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而国学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毛泽东同志面对革命危局, 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一思想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
邓小平同志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 描绘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儒家典籍《礼记·礼运》中;
进入21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记载于《管子·霸言》中……
由此可知, 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振兴经济, 寻求发展, 必须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当前,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 存在着许许多多复杂棘手的问题,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远没有做好。我们知道, 基督教文明和资本主义的结合, 实现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不可能三年两年内实现, 可能要几代人, 甚至更长的时间。
三、做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现代公民, 构筑精神家园
今天, 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和宣讲, 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城乡大众的普遍重视, 《论语》《道德经》及《弟子规》等传统书籍得以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 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宣扬封建迷信者有之, 反对科学精神者有之, 否定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者有之, 不学无术胡诌骗人者亦有之。笔者所遇, 有国学传播者大谈沙发不能坐, 微波炉不能用……照此说来, 难道中国人应该永远生活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的时代?
传播国学, 我们不能僭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能反对科学精神, 不能拒绝优秀的外来文化。
今天我们研究和传播国学, 有超越前人的视野和手段, 要运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 承接历史、立足现实、开创未来。一言以蔽之, 叫“做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现代公民”。具体而言, 就是要用科学眼光扫描古今中外学说, 用当代话语解析经史子集要义, 用精英智慧冲破治乱兴衰困局, 用实际行动锻造忠孝义勇人格。
弘扬传统文化, 最高的理想是宋代大儒张载在无比广阔的视野下, 概括出的言简意宏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参考文献
[1]钱穆著.晚学盲言[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2]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三
【关键字】园林艺术;系统;园林史;园林美学
艺术的融合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涉及许多学科,许多具体的人,许多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利害关系,因此,是园林美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但是,它又是园林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尽管研究这个问题十分困难,我们还是要从理论上概况地谈一谈,因为,科学有相对独立意义,更有长久指导意义,正确的政策必须依靠科学。
一、园林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子系统
园林艺术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物质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园林艺术与一般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要对环境作整体性的艺术改造,本身就有物质性的一面,当然离不开科技、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还是直接的,从不少方面讲,园林艺术活动随物质活动的发展的同步的范围和程度与建筑艺术随物质活动发展的同步的范围和程度有点接近,远远大于一般意识形态的艺术。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建筑技术、环境改造以及园林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和物质活动发展程度的同步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就用不着多说了。当代新学科、新技术对园林艺术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不少国家的 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新的景观。我国某些开放地区的新园林也逐渐采用了电子、激光、新生物技术、新施工技术、新管理技术等等,不仅影响到园林工艺学,也影响到园林艺术学,特别是其中的艺术语言和创造技巧方面。某些新园甚至有了新机构和新风格的萌芽。这就是说人类物质活动的发展比如影响到人类精神活动,它们都会对园林艺术产生一定影响。
但从总的情况看起来,园林艺术又有一般意识形态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稳定性。这是园林艺术可以超越阶段,跨越时代而有较普遍的审美价值的缘故。我们在其它艺术活动中经常见到的激烈的趣味冲突,在园林艺术活动中却极为罕见。即使我们第一次游赏某处与我们的习惯风格迥然有别的外国园林,也能倾心赏美,不由自主地、迅速的接受它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处理方式,这跟我们第一次接触现代派艺术时的反映很不相同。这就是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园林艺术又有先天的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从客观上说,来源于园林美的普遍性,从主观上说则是园林艺术的稳定性在各种不同人身上呈现为对美的整体环境的大致相同的适应性的缘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园林艺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稳定中随时代发展。
现在让我们探讨园林艺术意识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园林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物化产品,是艺术对环境虽有物质改造的方面,却不全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的需要。在园林艺术活动中要讲经济效益,当更重视社会效益。许多园主并没有豪华的住宅和社会活动场所,却宁愿花费更多的钱去修园子,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园林艺术意识有巨大的稳定性,但时代文化意识,还是从整体上,从各方面决定着园林艺术意识的内涵、结构、功能和面貌,使他符合时代精神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这在园林美的观念和园林美感形态的变化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在前面举出的实例都是有力证明。我们要强调的是园林艺术的一系列特殊性,它的发展不可能直接与时代文化意识相符合,多数只能部分地和曲折地反映出时代意识的变化,可以说,历代都是如此,过去和现代都是如此,由于资料不足,我们的分析多侧重于当代,多以眼前的事实为依据去考察时代文化意识、时代艺术文化意识和时代园林艺术意识三者的相关。
二、园林艺术是改造自然与和谐统一的辩证审美反映
园林艺术是社会的人对自然既要改造、征服又必须保持和谐一致的辩证关系的审美反映。时代的社会审美要求是多变的,对人们的园林艺术意识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尤其对艺术语言和艺术趣味,影响还比较大。然而,一方面,园林与自然因素,是相当稳固的因素,不大会随时代迅速变化。人对这些自然因素的美感在相当程度上近似于自然美感,是非常普遍的,其内涵却又极为丰富,有对自然与人的和谐的惬意的快感向美感的简单园林的相对稳固和相对独立性是不容否认的。另一方面,园林建筑艺术美感有较广阔的历史内涵。这两方面同其他方面共同构成园林艺术意识系统、因此,园林藝术既是随时代而变的,又有相对独立性。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说,园林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时代的社会审美要求与相对稳固的园林自然美感的相对独立性和园林建筑艺术美感的较大的历史容量的辩证统一。它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这个独立性更多是相对于时代艺术文化意识而言的。园林美感不同于一般艺术美感,园林艺术思维也不同于一般艺术思维,园林艺术发展史也不能纳入一般艺术文化发展史,它有自己的特殊动因、结构、轨迹和特点。我们从园林艺术史中找不出多少碰撞、断裂。新与旧之间,中与外之间倒是有更多的融合和相互促进,一个地区,一座城镇甚或同一座园内部都可以有不同风格的并存。即使在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是如此。北京可以有中日合璧的双秀园,我们却从未发现双秀的诗、画、交响曲 。芭蕾舞可以中国化、民族化,却也难以双秀。园林中把外来因素中国化、民族化的确很常见,却不会因此有摒弃民族特点的现象发生,也不会象有些艺术那样的新、旧对立和中、外对立。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不把园林艺术算作时代艺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并不完全服从艺术文化发展的规律,至少在当代是如此。我们又不能根据园林艺术发展史的相对独立性来否认它是时代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这不仅是基于逻辑演绎推理,还可以由以下确凿无疑的事实所证明:
一个时代的文化意识系统跟它的艺术文化子系统的某些时候的表现不同,它并非不能容纳传统意识中的某些相对稳固的成分。大概作为时代敏感部分的艺术文化要比作为全民的时代文化更为活跃,更为易变,所以用艺术子系统规律取代时代文化大系统的规律是不妥的。
园林艺术有较为显著的稳定性,但是这个稳定性不是来自人的意识本身的惰性和既得利益,而是有客观依据的。因此,并不带有保守主义、国粹主义的特征,相反,却常常说明人类园林审美活动有许多共同性、普遍性和相通性,园林艺术因自身的特点而对各种人有大体相同的审美价值。园林艺术一方面因此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又因而可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园林艺术作为整体性的环境艺术也在随时代而变,但是,跟一般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尽相同,它同时代的进步保持着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有最大限度的民众性。它的变化很少采取激烈的、对抗的形式。园林艺术的越来越显著的大众媒介的价值使得相对稳定的园林意识中的历史内容的无形改变与时代文化大系统的民主性、人道主义、和人与自然的一致性结合为一体。
因此,我们认为园林艺术是时代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园林艺术与艺术文化、时代文化和人类文化构成较为复杂的子系统——大系统关系。用辩证矛盾系统观点改造系统论是十分必要的。改造后的理论对园林艺术同样有效。
参考文献:
[1]艾定增,金笠铭,王安民.景观园林新论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建设部城建司.城市绿化历程 .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
4.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四
[摘要]新文化运动在一些激进分子的主导下,对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予以猛烈地抨击,全面否定孔子与儒家经典及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似乎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衰落和灾难都应该由传统文化来承担。必须要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让更多人了解它,使它在新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为根基 伦理道德 艺术价值 推陈出新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20184-01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戏曲文化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但是,月映百川,这条溪流照样映射着中华文明之光。千百年来,它以灿烂的形式,被认为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种之一。京剧自诞生以来,经过艺人们长期的艰辛探索和发展,在声腔、表演形式、剧目内容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戏曲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堪称国粹,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涌现出了程长庚、“同光十三绝”、“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京剧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相当于一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及道德的“普及读本”,广大劳动人民就是从戏曲中了解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然而,京剧发展至近代,却日渐衰落。其地位遭贬低、价值遭否定、意义遭质疑、前途遭摸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迎来了又一个复兴及发展的契机。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再次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有所忽略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抛弃。而一个不能与传统和解的民族,始终是处于无根状态的。在新时期,怎样与传统和解,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衡估国粹的价值
当京剧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的传统文化形式,在内容、形式以及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1.在内容方面,京剧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注重伦理的建构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民族的主体意识。例如京剧《贞观盛事》表现的是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失、空、斩》表现的是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锁麟囊》表现的是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赤壁之战》表现的是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以少胜多”的行为科学。至于中国传统的优秀的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勇、孝、忠等思想在京剧里表现得更多,如《九江口》、《赵氏孤儿》、《将相和》、《清风亭》、《钓金龟》等。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但是优秀的伦理道德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这是为人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京剧通过生动的表演,在传统文化的弘扬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在表现形式方面,京剧将文学、音乐、美术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京剧中大量运用诗词歌赋等高雅的文学素材,同时也吸收民间口语和故事内容,力争做到雅俗共赏。其音乐由打击乐、曲牌、唱腔、念白四个部分组成,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各部分视具体的剧目内容和风格,协调地配合发挥作用,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京剧舞台上超然的时空观,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其表演是在一个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用虚实相生的办法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共同创造出包括环境、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特定戏剧情景。舞台上一个“圆场”就是走过万水千山,几个“龙套“就是千军万马。如《秋江》一剧中,船家手持一个木桨,与道姑载歌载舞,给我们营造出一幕滔滔江水、一叶扁舟追赶大船的情景。另外,京剧的脸谱、服装、唱念做打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针对京剧自身发展来说,其传承的过程就是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过程,是与时代同步的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尤其在当代,如梅葆玖、李世济、孙毓敏等老一批表演艺术家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培养了新一批高素质的演员队伍,如张胜素、张火丁、于魁智、盂广禄等。在演出剧目方面,结合时代特色,不断推陈出新,编排了《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等优秀的剧目。在唱腔、舞美、服装、表演手法、灯光音响等方面,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经验,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出了《大唐贵妃》、《盘丝洞》等一批优秀新编剧目,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使广大观众对京剧有了新的认识。由此可见,京剧艺术是与时代同步的艺术,是不断发展创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
二、走向国粹的重建
传统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使中华文化得以展现和传承。我们必须排除对传统艺术的偏见和排斥,与传统艺术和解,充分发掘其中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在新时期的现实环境中,对传统艺术进行重建。
应该乐观地看到,在今天重建和振兴传统艺术遇上很好的机遇,具备比较充分的条件。(1)重视传统文化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为重建传统艺术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今天重建传统艺术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经济、政治、精神文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迅猛提升,各国对中国投以极大的关注,对中国的特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外国朋友被京剧的魅力所吸引,竞相学习京剧。在此背景下,我们应重建传统文化,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张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与时代意识。通过传统形式与世界对话,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3)重建传统艺术如京剧,要重建理念,注重创新。所谓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回归,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结合当代实际,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加强改进,推出更多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喜爱的新内容。(4)注重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观众审美水平,从而不断扩大受众的范围。在社会要求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朋友与传统和解的同时,专业艺术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宣传,普及有关知识。高校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主力军,在知识层次和个人修养上具有接受传统艺术的先决条件,要利用好这个条件。
当然,五四前后激烈而亢进的反传统文化大潮的后遗症是十分严重的,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颠覆性的破坏。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生存也受到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辨证的观点看待传统,与传统和解,与传统艺术和解,重新整理挖掘其中光辉灿烂的优秀成分,看到这一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重而道远,继承与创新并行。付出发出内心的努力,使诸如京剧等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5.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五
摘要: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持续加剧,文化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筑的重要一环,“十年企业靠产品、百年企业靠文化”这一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接受以及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之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成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对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内涵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策略,以期为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带来更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企业文化 策略 管理制度
一、引言
文化管理以及制度管理是目前企业两个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如果能够充分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来说是一个良好推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文化与制度之间关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把握,在具体管理实践中,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之间割裂甚至对立的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与制度之间的共生及互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结果文化管理以及制度管理的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拖累了企业管理水平。因此,在企业面临的管理挑战和经营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企业应做好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之间的融合,充分发挥好文化管理及制度管理的作用,更好地帮助企业应对各种挑战及压力,为日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长期经营中沉淀积累下来的,为广大员工认可,并对于员工行为有影响的企业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和旗帜。自从企业文化概念诞生以来,学者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企业文化内涵、作用、建设策略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企业文化内涵来看,企业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企业文化中,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属于表层文化,而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属于深层文化。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客观存在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落后的企业文化则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集中体现在激励、约束、规范、辐射、凝聚等方面,观察基业长青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有卓越的企业文化,文化在这些公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带来了健康发展。而企业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更多是一种软性约束,强调以人为本。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人尽其才,强调尊重人才、善用人才、培养人才,让人才发挥最大潜力,实现最大价值。
管理制度是指企业经营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规范经营管理活动,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完善的制度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企业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人事制度、营销制度、财务制度等等,通过制度的设置可以让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意志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度管理的一个要点就是注意制度的落实,有制度不执行所带来的危害要远远甚于没有制度,因此企业制度管理需要确保制度的权威,任何人都不能够凌驾于制度之上。而制度管理相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是一种硬性约束,所以,一旦制度颁布实施之后,企业员工必须要遵守制度要求,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关系
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客观上存在于企业之中,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相互包含的同时又相互促进,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阐述如下:
1、二者相互包含。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相互包含,二者有很多的内容是重叠的,很多时候并不容易分清那些是企业文化的内容,那些是管理制度内容,二者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包含制度文化的部分,而制度文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规章制度,因此管理制度也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企业管理制度来看,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主要就是对于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以及规范,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文化的内容,所以,通过观察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情况。
2、二者相互促进。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推动企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并有助于制度的全面落实;同时制度的完善反过来又会带来企业文化建设效果改善,可以进一步提升员工的自律意识,从而使他们自觉遵守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如何让员工认可并接受企业文化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可以通过制度的约束,以更好地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提升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相反,如果制度与企业文化相悖,则会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很大的伤害,降低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可。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尽管是一个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的融合不需要外力的介入,事实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外部干预来进行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之间的有效融合,反而会导致二者之间出现内耗。对此,本文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将文化内容融入管理制度中。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融合关键就是在管理制度设计方面体现出更多的文化要求。考虑到制度内容能够反映企业的行为理念,因此在管理制度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将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贯穿到管理制度中去,从而实现二者的无缝融合。
2、为二者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要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共生环境。鉴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不匹配或者匹配度较低所带来的各种危害,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二者融合的良好环境的打造。对此,一方面要注意重点选择对于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高度认同的员工,减少文化与制度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通过各种渠道在企业内部进行二者之间共生关系的宣传。例如,通过组织座谈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大讨论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征文活动、巡回宣讲、企业文化故事征集等多种形式,让员工对二者之间的融合有一个基本认识。
3、积极开展多种融合活动。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融合需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积极开展一些融合活动,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进行融合。举例而言,可以围绕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融合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益智活动、竞赛活动等,大力宣传践行企业文化的先进典型,让员工明白企业倡导什么、追求什么,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使员工对二者之间相互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推动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五、结束语
无论是企业文化也好,还是管理制度也好,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良好融合将会充分发挥二者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反之则会拖累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在深刻把握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基础之上,为二者的有效融合创设良好的环境,并积极开展多种融合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管理以及制度管理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春茂.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J].经济视野,2014(19).(2)提案处理工作质量评价的原则。为总结提案处理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查找职代会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在提案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提案处理工作的具体建议,对提案处理工作开展质量评价,促进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提案处理工作,转变工作作风,加大处理力度,提高处理质量,提升提案人和广大员工对办理的满意度。同时,通过评议提案处理工作质量,拓展职工代表参政议政途径,进一步增强职工代表履行职能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职代会提案作用。通过建立提案办理民主评议制度,对提案办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主要从提案的答复率、落实率、满意率等方面评议。
(3)提案处理工作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方式。1)提案处理工作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领导是否重视,分工是否明确、提案办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提案办理责任是否明确。二是提案办理态度:是否做到办前沟通、办中协商、办后回访,认真解释;是否按规范要求答复,措施具体、内容详实、答复明确。三是提案办理结果:办理答复措施的落实情况,能采纳的是否采纳,不能采纳的是否认真解释;承诺计划办理的,是否兑现跟踪落实。四是提案办理时限: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限答复办理。五是提案答复格式:提案答复意见是否按照统一的行文格式答复,是否注明A、B、C、D、E,是否注明承办人。2)评价方式。第一阶段:组织提案人、提案单位相关专业部门职工代表采取测评的方式对每一项提案处理质量进行评价。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及时对评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适时将评议有关结果分别通报给相关部门,被评议的相关部门针对评议中反映的问题与不足,反馈整改措施与打算。一是组织提案人(包括第一提案人、联名提案人)本着理性思考、客观分析、公正测评的原则,对不同部门办理本人有关提案情况,分别进行评议,有“不满意”的,在文字栏中注明事由。提案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做到找问题到位,即在掌握情况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提建议到位,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对于承办单位在提案办理工作中的困难,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的、单靠个别部门的力量无法解决的困难或问题,要客观地分析原因,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推动问题的解决、建议的落实。二是组织提案单位相关专业部门的职工代表参与测评。在“值得肯定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建议”栏目中填写具体内容,以便承办部门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办理工作,增强办理实效。三是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收集各项提案处理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对提案处理工作的回复率、落实率分别进行考评。第二阶段: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对两个测评结果和专委会考评情况进行汇总,形成各提案处理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价意见。其中,提案人评价意见占40%,职工代表评价意见占30%,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考评意见占30%。
(三)企业职代会提案征集处理工作激励机制的建立
(1)提案征集处理工作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意义。所谓激励,是指能够调动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激发和鼓励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建立职代会提案征集处理工作激励机制,并将提案工作处理考评情况与生产经营工作一样纳入部门责任目标考核奖励之中,其目的在于激励各提案处理部门,使其萌发实现提案处理工作目标的积极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提高提案处理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提案处理工作质量。
(2)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组织机构、评选原则、评选范围、评选程序。组织机构:为规范、有序地开展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价,成立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长由总经理担任,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担任副组长,其余领导班子成员和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成员即为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工作办公室成员,办公室主任由专委会主任兼任。评选原则:从提案质量评级情况和提案处理工作情况两方面进行评选。评选范围:一是根据提案质量评级情况对相关提案进行评选。二是根据提案处理工作质量对各部门进行评选。评选程序:由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办公室根据提案评级情况、各部门提案处理情况及提案处理工作质量民主评议情况对提案质量、各相关部门的提案处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对提案和提案处理部门分别进行初步评定,提交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领导小组讨论确定相关奖项。
6.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六
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城郊选煤厂:褚 绪
海尔集团就是中国企业界将经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的先行者,早在1984年海尔公司的张瑞敏在企业亏损147万元的情况下,就提出企业发展,文化先行的理念,20多年海尔集团的高速发展,使海尔一跃成为世界电器行业的佼佼者。而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能否结合在一起,仍然是众说纷纭,并无定论。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互为融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还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现结合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城郊选煤厂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浅析只要找准结合点,就能快速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进行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一、企业文化助力经营管理目标绩效考核
企业的战略体系决定了企业关键成功要素,而这些关键成功要素实际上就是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所要追求的绩效内容;企业的价值体系主要决定的是企业的结果绩效与过程绩效的关系,也就是把企业的发展目标转化为部门的责任目标,然后再把部门的责任绩效目标转化为个人的工作绩效目标,使企业绩效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去。我们从城郊选煤厂“诚信”文化建设为案例来看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结合的相得益彰。自2004年以来,城郊选煤厂在企业内部着力建设“诚信”文化,建立了以理论层诚信文化、内涵层诚信文化、行为层诚信文化、形象层诚信文化。成立了“诚信”文化管理工作机构,明确一名兼职诚信帐户考核员,建立了诚信帐户管理台帐。“诚信”文化建设渗透于日常经营管理各种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而支撑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的又是公司的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
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经营管理过程控制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软融和”作用日渐突出,企业文化是如何与管理联系起来?如何完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在城郊选煤厂是这样做的,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它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企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铺路搭桥的作用。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相融合中做到了四点:一是精心培育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开拓型文化,启发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视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为经营管理提供精神动力。二是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员工参与管理、重视管理的平台,突出员工主人公地位,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三是把企业文化整合为制度创新,物化为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建立先进文化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机制。四是以提高员工素质为核心,用好、用活文化活动载体,把企业文化融合为员工的自觉行动,重塑员工队伍的素质和形象。自2004年以来,城郊选煤厂积极用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营管理精细化,对诚信帐户的考核程序进行了整体系统策划,确定诚信帐户总体工作程序,细化严谨的绩效考核机制,使诚信帐户管理工作规范运行。厂、车间(科室)、班组三级量化考核,厂统一建立帐户,班统计、日积分、月总结的形式系统记载组织或员工的表现,辅之于员工代表参加考核、结果定期公开、工会建立行政复议程序等监督控制措施,运用奖罚、旅游等经济激励措施和岗位转换、承担重任、评先等社会评价激励措施,促进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守诺诚信,爱岗敬业,相互感恩,和谐共赢的利益关系。
三、企业文化建设规范经营管理行为自觉养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发展动力,对企业管理能起到导向、约束、凝集、融合和辐射的作用。要发挥企业文化的效力。使之完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要做好“三个立足”:一是立足实际,把企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建设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个性文化,形成企业不拘一格的经营个性和独树一帜的管理风格。二是立足执行,有意识地培养员工的执行能力。通过企业管理者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改变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渐改变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良好的管理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规范,使企业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应。三是立足制度建设,增强内在约束力。全面推广以挖掘和提升员工价值为标准的管理,依据架子分析和岗位价值分析,对员工进行分类、定岗、考核管理,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建立一套科学、量化的结合上,建立一套科学、量化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检查各项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各项责任要求、各项经营数据、各项成本管理过程等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查遗补缺,规范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同时。畅通沟通平台,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形成工作合力。城郊选煤厂在“诚信”文化建设中,对薪酬分配办法、请销假制度、员工培训办法、领导团队建设规定、厂务公开制度、员工岗位转换和干部选拔规定及工作责任追究规定等规章制度进行修改,使这些制度从不同方面体现诚信文化的要求。创新并成功运用了走动式管理法,细化、规范化动态管理,将各级管理人员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工作质量置于岗位员工的监督之下,为文化建设落地生根提供了公开、透明的支持平台。
四、企业文化建设依附经营管理进行激励 在经营过程中,城郊选煤厂是这样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的:“用立足诚信文化,践行经营理念,激励优秀员工。”导入宽带薪酬,实行倾斜政策,加大诚信员工、创新员工的岗薪区间,通过对若干诚信指标的测评,用诚信分值确定岗位价值,以诚信表现和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确定单位价值,以员工诚信业绩为依据确定薪酬待遇的一种弹性工资分配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将基层单位工资基数的10%,与单位的诚信考核结果相联系;在基层单位员工工资分配上,对不同薪级的员工月度工资收入有着一定的差异,最大可相差平均工资的10%;对于优秀诚信员工厂特别给予200元/月奖励。
五、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经营管理过程落地开花
城郊选煤厂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后,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工作安全感明显提高。据统计,该厂参与组织活动员工占高达86.3%,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达到96.9%,多年来,质量纠纷、安全一直保持零的发展态势,客户满意度逐步提升,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内部利润由2004年的1.33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5.84亿元,每年以30%的增长速度递增。城郊选煤厂的快速发展,得到社会的关注,几年来,被评为全国十佳选煤厂、全国50强选煤厂、河南省质量标准化特级选煤厂、河南省国资委先进单位等省部级一声荣誉十多项,被行内专家称为“中原首强选煤厂”。
六、结束语
7.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七
关键词:传统管理文化,思维方式,和合
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 世界各国开始注意到东亚已悄然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 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他们的经济指标和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高居世界的前列, 并称为“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地域面积不大、人口稠密、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经济底子较薄, 那它们是靠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使它们经济增长的共同因素是什么?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目前, 虽然学术界对促进“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仍未完全达成共识, 但有一个观点却是基本一致的, 即是儒家文化是“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的兴衰强弱, 无不与文化的兴衰强弱密切相关。文化管理是时代的一个大趋势。文化决定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的思维方式, 既反映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 又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比较研究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结晶, 地理空间的距离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但客观上也为中西方文化独立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便产生了文化差异。我们进行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比较,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知己知彼, 才能增强民族自信, 促进平等对话
过去几十年由于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人们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 往往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 以欧美工业文明为标准或参照系, 去观察思考和评价中国文化的, 因而看中国文化的消极面多, 积极面少。进行中西方管理比较研究有利于廓清“欧美中心论”的影响, 增强民族自信心, 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确立中国管理文化在世界管理学中的地位, 推动以管理为载体和媒介的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二) 转变思维方式, 实现管理创新
创新已成为眼下一个最时髦的词汇, 人们普遍意识到创新是一个企业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然而一切创新的关键是思维方式的创新, 管理也是如此。因此, 转变、创新管理思维方式, 也是进行以思维方式为核心的管理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 而这一点对现实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 探寻结合之道, 引领管理趋向
进行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比较研究, 为的是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认识中西方在管理上之所以采取某种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必然”原因和“应然”的理由。从而在更高境界上去评价二者的利弊得失, 思考二者的定位、结合问题, 并由此探寻中西方管理的结合之路。
二、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差异
(一)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在管理学领域处处表现出天人相分、分析思维的特征。不仅应用管理学学科丛生, 研究范式五花八门, 而在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即使就某一方面立论, 亦可独立成家, 学科划分越来越细,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愈来愈密。
天人合一观体现在管理上, 就是中华文化把人道治理与天道运行相联系, 认为国家社会的管理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 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应当指出, 我们强调顺应自然, 并不是说人类在自然法则面前是完全被动的、无能为力的;而是认为“人能弘道”, 运用“天人合一”观指导管理, 其理想的目标就是风调雨顺、物阜民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也就是说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自有其深刻性和高明处。它对于今天的人们从更高层次认识管理问题, 看待和评价事业的成败得失,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人类管理的最高目标, 仍是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二) 一分为二与中庸之道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总是表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如在重物与重人、关心生产与关心人, 二者之间摇摆不定, 表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作为西方人的潜意识、无意识乃至于集体无意识在自觉不自觉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难点和重点恰恰在于, 要善于寻找对立两端的适度结合点, 要透过两极对立的表面体认其背后的“中”, 而不是要在二者之间作非此即彼的排“中”选择,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管理中体现出的艺术性在于:一是强调事物只有适度的合理性, 所以处理实际问题, 把握管理过程, 要注意掌握分寸、火候, 要恰到好处, 恰如其分, 使决策的结果比较理想, 而不是一味追求最大最优。二是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分析有关各方的意见分歧, 不做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因为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是非对错的标准都是人为划定的, 因而往往是此亦一是非, 彼亦一是非。三是观察思考问题, 要从问题的两极换位思考, 关注对方的愿望和诉求, 最终以折中妥协的方式产生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或办法, 各种意见都有让步又都有体现, 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有“中和”而产生一种合力, 使两极复归于“中”。从而在“中”的状态下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 功利与境界
源自西方的“人权、民主”观念作为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怀, 属于“权利”和功利范畴, “境界”则全在自身的修为, 向内追求, 人们在评价中国社会历史时总是认为, 因受孔孟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缺乏西方那样的民主法制传统和相应的权利意识, 其实这只是反映了人们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儒家是把“富民”“养民”“惠民”同“教民”一样, 看作是实现理想境界不可或缺的内容, 把增进民众福祉看作是可大可久的德业。由此可见, 儒家并没有忽视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
三、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前景展望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中国文化热”中, 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管理思想、管理文化的研究,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和评价。有的学者还提出了“东方管理学”的概念, 写出了有关论著。1997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管理大会上, 来自30对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专家就世界管理的发展趋势展开讨论。代表们将中国道家儒家墨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相融合, 提出了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管理的管理”, 即无为而治的管理。
8.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八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培养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新时期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项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具有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口耳相授,对学生传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因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某种意义而言,也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带领学生学习、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诸如儒家的“以人为本”、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等思想主张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的道理要义仍然值得后人深深体会和把握。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进行文化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文化基础,失去了这个文化根基,犹如大海失去了一汪海水,文化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而变得没有意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文化来源,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由此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树立“三观”认知的重要教学手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三观”认知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社会的各种思想,尤其是西方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还不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极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侵蚀。这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成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教学手段。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其主要目的便是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错误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从而促进其成长成才,达到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值得当代的大学生去挖掘。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勇敢的革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更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也有许多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通的地方,如“躬行践履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革故鼎新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及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2]等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取教育真谛,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源泉。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
80周年校庆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环节。“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份证”。然而,时下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还很薄弱,甚至是一无所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西方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认知,甚至还大加崇拜。举例来说,当前,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的很多大学校园里深受欢迎,而中国的七夕节可能无人问津,甚至当问起部分大学生来,他们甚至对此不屑一顾。同样,对于电影院里播放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学生们是大加赞赏,争相追捧,而对于中国的国粹——京剧,可能整个剧院里在校大学生的身影寥寥无几。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指导学生查补缺漏,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认知。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高校作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义务、有责任带领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的精神血脉,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通过渗透相应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构建。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前面所说,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认知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极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信息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为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指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善恶,以理性的思维去评判周围的人与物。当然,提及营造文化氛围,多元化的校园活动的开展无疑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宣传活动、举行校园戏曲比赛、观看爱国电影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也可借助校园媒体,通过校园广播、校园论坛等媒体平台来广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二)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然而,目前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开设相应课程的仍然较少。对此,高校应该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切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融合大学里开设的《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进行传授讲解。课堂上,思想政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也可恰当地穿插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力求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相似相通之处,继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觉得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三)建立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主体。为此,高校应该尽可能地整合校园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去影响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材,注意结合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地为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首要的就是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另外,对于专门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学校应该重点进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适时地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专业的角度,带领学生解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二一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9.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篇九
王睿
一、课题的提出
铜官小学,原磷铵职工子弟学校,始建于1984年,2006年底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关心支持下,学校克服困难积极申报民生工程——农村标准化校园建设项目。在区教育局领导和支持下,2007年我校作为市首批标准化校园建议单位之一正式立项。2007年9月,新的学期,新的铜官小学展现在全体社区居民和师生的面前;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楼亮了,学校活动场地开阔了,学校环境和教师办公环境变了。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迷惘于找一条怎样的途径,使学校走出自己的路。
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2008年,学校领导经过反复审视,结合市教育局“文化立校,特色育人”的整体思路,决定依托传统文化精髓为载体,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为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的主导思想,走我们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此申报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校园文化融合》市级重点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传统文化涵义
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为华夏民族认可的,历代相沿,不断更新充实的,生活方式、民情习俗、知识体系、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信仰追求的复合体。
2、传统文化特质
(1)、天人合一,自强不息(2)、地势坤,厚德载物(3)、和而不同,卓然自立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近期目标: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校园文化融合”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远期目标: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融合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深化“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校园文化融合”课题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2、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围绕传统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4、使教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5、在学科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6、创建人文性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
7、利用多种手段,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有效的融合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五、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
(一)、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创造能全面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经典文化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热爱传统经典文化、积极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学生在诵读经典、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时,慢慢地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因而学生变得更为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达到一种“以文载德”,“文德并重”的相得益彰的理想模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理想、责任、勤奋、成材”的道理,增强其“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自觉性,培育一种昂扬向上、和谐进取的优良学风、校风,彰显了学校以“仁爱”教育为主题的办学特色。
1、提高教师素质,做好学生表率
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德育教育为主线,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综合教育模式。扎实中求创新,每一个学生都活泼主动地得到了全面发展,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教师团结务实,开拓进取,以身作则,廉洁勤教,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勇于探索和创新。学校管理以人为本,以德治校,法德并用。重视和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格修养教育,“自尊、自重、自强、自律、自省”,努力创造一种“无为而治”的学校管理境界。目前,承担课题任务教师的综合能力、实际操作指导能力均得到提高,这批教师又以自身的优势和实力影响并带动着周围的教师,使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成稳步提高的趋势。
在市级重点课题的引领下,我校又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文素养培养的研究》、《以乒乓球运动促学生的养成教育》两个课题获得市级立项。课题组成员王睿老师被评为2009年度“铜陵市十佳辅导员”;其与郎斌老师合作的教育叙事《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获安徽省六项电教学术作品三等奖。课题组成员朱舒陵老师执教的《How do people eat》获“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分析及对策》获安徽省第八届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保持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发表在《小学时代·教师》杂志2009年第九期;自制的教具“四线三格尺”获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三等奖。课题组成员杨卫东老师指导年轻教师郎斌、张栉风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普罗米修斯》两节电教课分别获得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二、三等奖。课题组成员郑燕老师参加中心学校数学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全区数学教学大奖赛获二等奖。课题组成员殷佩红老师撰写的《关爱生命,健康成长》获市级征文评比三等奖。张栉风老师指导徐书航同学的《徐书航致皮皮鲁的一封信》发表在国家级期刊《小星星·作文100分》杂志2009年第9期。
2、营造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美好的校园环境,还应该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使师生员工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呼吸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在校园内设置“诵经典美文,做优秀少年”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在文化长廊内开设“经典角”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为学生开辟了诵读古诗文的空间,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学校走廊、墙壁等。教室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读后感、手抄报等。校园广播站播放经典中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经典文化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处处可以看到经典,时时能够听到经典,刻刻可以感受到经典文化的氛围,让师生沐浴经典的润泽、呼吸经典的清新。
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2007年成立,经过几年的打磨,现已成为孩子们自己的品牌栏目。站长,播音员由原来在老师的指导到现在的独立制作,学生自己策划,自主选稿,经常播报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事迹。一批批小播音员、小主持人正在渐渐成长,王诗琪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王睿老师的指导下王诗琪同学获得安徽省教育厅举办的“我与《小学生导读》”征文比赛一等奖,并作为获奖代表赴合肥领奖,通过参加颁奖活动而写的《游合肥海洋馆》发表在2009年8月27日《铜都晨刊·校园内外》;
在孩子们每天路过的道路旁建设新颖别致的宣传橱窗,设置“超级明星榜”、“英语园地”、“健康之窗”“名人名言”等丰富多彩的专栏,吸引孩子们驻足观赏;用优美的少儿名曲联奏组成的全程音控系统代替传统刺耳的铃声,孩子们每天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走进校园,走进教室,随着或欢快、或舒缓的乐曲上课学习、课间锻炼、玩耍,那是多么惬意的感受;巧妙的把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美德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尽力给孩子们创设出精致、灵动富有文化气息的“活”环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孩子们在2009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朱陈瑶、胡念念、徐书航三位同学荣获市、区级“三好学生”;丁鸿雁、林康、孙致远同学在铜陵市第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梅婷同学在全国青少年艺术风采大赛铜陵赛区少儿琵琶比赛中荣获银奖;宋梦蝶同学在全市中小学师生主题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六年级获“区级先进班集体”称号。
(二)、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打造有特色的现代校园
学校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人。用科学发展观审慎与运筹学校发展,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基础与特点,结合全体老师的智慧,我们提出了“用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校园,以传统文化精髓支撑学校德育”的特色目标,创建特色学校,培养一代新人。具体地说,学校坚持以“传承经典文化,融合时代精神,培养健全人格,涂亮人生底色”为办学理念。恪守系统、科学的工作作风,以经典诵读活动为切入点,结合英语、乒乓球特色活动,既丰富师生文学涵养,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又融合现代体育、英语特色,推动学校德育建设,真正把学校建成求知的乐土、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圣殿。
英语教学是铜官小学的的特色品牌,“处处有英语,时时有英语”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每学期的期末考核中均在全区遥遥领先。学校每周四的英语广播,每周五的英语活动课以及每月的英语墙报都有大量的学生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各自英语水平的平台。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铜官小学已经形成了浓厚的英语氛围,形成了“处处有英语,时时有英语”的良好环境。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与这现代的英语校园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开展了“英语歌曲大家唱”、“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结合我市“文化立校,特色育人”活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为学生接触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抓住这一机遇,组织学生们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开展各种竞赛,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辩,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校园的内涵。如在选拔参加中心学校的“我爱读书演讲比赛”活动的选手时,少先队举行以“幸福离我们有多远”为题的读书演讲比赛。孩子们联系课外读物,谈自己的幸福感,他们的幸福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校师生参加2009年“天翼杯”经典诵读比赛屡获佳绩,王睿、郑燕、朱舒陵三位老师参加的教师组合获教师组一等奖,郎斌老师获教师组一等奖,郑燕、郎斌老师指导的学生组合获学生组三等奖。张栉风老师参加“紫金杯”第一届体育大会获男子组跳绳第一名;郎斌老师获“拍球绕杆跑”第五名;我校所在的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三名。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的融合,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从本校实际出发,通过确立比较清晰的研究目标,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寻求比较合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房间,加强课题运行过程的日常化、制度化、课程化,促使课题研究操作规范,运行正常,获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我们在为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校园的同时,更不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坚信“播种”特色教学,我们将“收获”更多的有特色的学生。
【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推荐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10-18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09-14
中华传统文化数学10-18
中华八大传统文化11-08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10-13
中华传统文化课后体会06-18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案07-01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随感09-13
中华传统文化入课堂09-28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