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2024-11-06

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8篇)

1.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篇一

——来自英国国家教育研究规划基金会的研究报告

近时,致力于提高教育效能和学校发展的改革运动在英、美、加等西方国家乃至中国蓬勃开展,而重心则在建立学校效能和校本管理机制,主张学校管理由外在控制(政府集权)向学校自我控制转变,鼓励政府把权力更多地下放给学校。其中强化学校自我评价则成为重要举措,英国国家教育研究规划基金会则进行了关于学校开展自我评价的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研究了学校自我评价问题,有利弊分析,也有行动建议。鉴于我国当前正大力倡议开展发展性评价,笔者将此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效果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对我国的学校评价改革有所裨益。

研究的主要内容

▲确认参与学校自我评价的驱动力。是什么原因促使学校员工和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工作人员,将自身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学校自我评价当中?

▲确认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在进行学校自我评价过程中有哪些收益。在同学进步、教师发展和学校改革中学校自我评价有何优势?怎样使自我评价融入学校文化之中?

▲发现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在计划和实施学校自我评价战略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并考虑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

▲确认哪些因素促进(或抑制)了学校自我评价有效方法的贯彻。哪些是阻碍学校自我评价的因素,并且又是什么因素支持了学校自我评价实施过程的胜利进行。

▲认定开展学校自我评价的主体,并探索在进行学校自我评价过程中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存在的关系。

▲尽可能明确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在学校自我评价实施中的一起趋向。

研究的主要方法

▲查阅和整理与学校自我评价相关的政策文件和相关的自我评价实践活动报告;

▲研究开展学校自我评价的个案;

▲采访直接负责学校自我评价工作的高级官员和顾问和参与学校自我评价活动的教育行政当局人员;采访中小学校校长、高层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

研究的主要效果

学校自我评价的动机来源和关键问题

大约从1993年起,教育督导机构强化对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这时的外部评价占主导地位。然而通过几年的督导实践,作为外部督导基础的程序和体制却被渐渐地修改了,学校和教职员想由自身来进行评价,更充沛地了解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以至于生成了开展学校自我评价的愿望。而真正促成学校开展自我评价活动的因素:一是政府政策的影响;二是督导机构的要求;三是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支持;四是学校对自我评价目的的认同。也正是由于学校自我评价实践的蓬勃发展,促使了英国国家教育研究规划基金会于上世纪末启动了评价学校自我评价的研究,历时几年。

开展学校自我评价应关注如下问题:

第一,学校自我评价对学校文化的影响是什么(这种影响应该是什么)?学校自我评价是如何影响员工间的关系、教师对同学的态度以和学校决策过程的?要想实现学校自我评价,与之对应的学校文化应该是怎样的?

第二,开展学校自我评价应如何操作?是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还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是在校长和管理领导层的控制之下进行,还是在学校内部广泛地开展自由民主的评价?

第三,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干预和控制的程度。开展学校自我评价,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应扮演什么角色7在开展学校自我评价中,在评价方案的制定和有关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上,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该提供什么样的协助?

第四,学校自我评价的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自我评价的规范是什么?谁将成为开展自我评价的主要受益者?不同的自我评价目的能在多大限度内相容?

第五,开展学校自我评价以其自身的目标为指导,而进行外部的督导评价则以国家的规范为指导,如何看待和处置二者的关系?学校开展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与外部的督导评价不一致?

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对开展学校自我评价的认识

尽管学校自我评价的实施在很多地方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其重要性已初见端倪,许多参与此项活动的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官员都肯定了其对政府行政管理和对学校发展的积极意义。概括而言:

第一,学校自我评价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与学校和其员工之间坚持密切联系提供了媒介。

第二,学校自我评价的实施为教育行政当局了解学校是如何运转的.和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了协助。因为一方面开展学校自我评价需要教育行政当局的工作人员来培训教职工,教会他们开展评价的技术、方法。另一方面,收集评价信息的过程对教育行政当局管理学校自身大有用处。不只可以了解学校师生的具体作法,还能对学校的运转情况有一个综合的掌握。

第三,学校的自我评价过程有利于促进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与学校间积极的工作关系的发展。自我评价过程需要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与学校间不时的商议、对话,这样便促使了一种新型的工作关系的建立—合作。

第四,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一直在考虑如何使地方教育发展计划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问题,而学校自我评价则成了二者之间联系的桥梁。

第五,学校自我评价可以为教育督导提供信息,并有力地支持督导工作。对学校而言,最起码在官方的检查督导前就能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

当然,对于地方教育行政当局来说,学校自我评价有许多积极的方面,且出现了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都倾向于接受学校自我评价的倾向,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当局感到难于掌握“管理学校”和“支持学校自主”之间的平衡,随着学校对评价技术和方法的掌握,教育行政当局是否还要参与这种自我评价?学校管理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自我评价?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学校自我评价该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来驱动,还是由学校来驱动?就是在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内部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开展学校自我评价应将自主权完全给予学校,有人则认为应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来领导。

学校人员对开展学校自我评价的认识

对开展学校自我评价的学校人员的调查标明,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学校自我评价,对学校校长、管理人员、教师都是一个积极的生活经历,他们在其中受益匪浅,对学校的发展也极其有利。表示在:

第一,学校自我评价能引发学校文化的改变。有助于稳定和扩展现存的教学评价和数据分析方法。学校文化改变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在逐渐使用以前不愿意使用的方法,如教师间相互听课。

第二,教师能够通过学校的自我评价获得职业发展,表示在能够从专业的评价协会获得评价技能和相应的专业训练。为此,有些学校还制定了人力投资计划,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专业评价。

第三,学校自我评价过程为学校管理者们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和不时创新的环境。尤其是对新任中小学校长,学校自我评价可以使其较快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情况特别是掌握学校组织机构革新机制。

第四,开展学校自我评价增强了学校的自主性,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致使可以集中教师的注意力于确定了的他们需要改进的方面。尽管学校自我评价一般都来自于校长的倡议和组织,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关注或已经投入到了学校自我评价活动中,了解、落实活动计划。

第五,许多学校自我评价采用了“对手模式”,无论是来自教育行政当局、兄弟学校还是评价专家的反对意见,都可以协助学校和教师确认发展方向,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更是对学校发展的一种莫大的支持。

第六,学校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使同学、家长、民众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在学校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希望听到外部的建议和活动效果的反馈信息。其中受益较大的还有同学,一位被采访的教师说通过学校自我评价“小朋友们了解了什么能和什么不能协助他们取得进步”。

第七,在学校自我评价中,学校从地方教育行政当局或市场得到了一系列的评价工具,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数据管理档案等等,这些工具不只方便自我评价,能收集更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更有意义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信息共享。

尽管学校自我评价带给学校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学校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学校在多大程度上对自我评价拥有自主权,而且将这些自主权用于学校的日常活动和计划之中?显然目前还没有形成民主自觉的自我评价,主动权仅限于校长和学校的主要职能部门。

第二,大家十分关注学校自我评价带给教师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反映学校自我评价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疲劳。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接受培训和进行具体的评价资料准备、交流、听课等等。

第三,各种关系也困扰着学校自我评价。如教育行政当局与评价专家(顾问)的意见经常不一致,而且来自不同部门的相互矛盾的信息也在阻碍学校实施自我评价。

第四,学校在处置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关系上,尤其在应对教育督导方面感到很棘手。教职员工们感到难于协调学校自我评价的学校需要与官方的教育督导所设定的规范之间的差别。

开展学校自我评价的操作模式

开展评价首先需要确定评价规范,继而是评价的工具和方法,我们无妨在此称其为评价资源包,选择何种评价资源包实则标明了其要采用何种评价模式。开展学校自我评价当然要确定评价资源包的供源问题,经调查发现,尽管来源五花八门,但大多数学校开展自我评价选择了由教育行政当局提供的简单明晰的评价资源包。还有小局部学校选择了由教育督导机构提供的资源包。另外的选择就比较分散,大多是单个的选择,比方有的来自商家,有的来自顾问等等。以下表格是学校开展自我评价采用模式的局部统计。

据了解,教育行政当局提供的评价资源包受到青睐的原因,一是学校对此评价模式较为熟悉,而且其简单清晰易于操作。该资源包对学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提出了学校改进的五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具体行动作了详尽的解释,被概括为“从目标到行为”。二是更为贴近学校实际,教育行政当局人员与学校管理人员(主要是校长)充沛协商,听取评价专家的意见,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不时地对评价资源包进行修改,形成了反映学校和地域特点的评价模式。三是教育行政当局提供的评价资源包括有成套的评价工具和可供参考的评价实例,如其中有针对教职工、同学和家长的问卷,还有供学校参照的课堂观察方案计划。

相比较而言,其他的评价资源包则更为开放,所提供的信息较零散、评价工具不够规范,这样倒为学校自我评价的自主性提供了空间,所以有些学校赞成购进由教育督导机构或商家制定的评价资源包。它表达了对学校自我评价目的的特殊理解,如“投资人模式”关注教师的发展:“顾问模式”关注学校特色,打破了学校评价体系化的模式,显示了一种个性化的评价。这些评价资源包更为独特的是要求记录学校发展的事实,为自身的所作所为评价、辩白。

学校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和行动建议

通过学校自我评价的实践,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行政当局都充沛地肯定了其对学校发展的优势。而且一致认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开展学校自我评价,只要能划分好政府、教育行政当局、学校的权限并克服评价过程遇到的一些技术困难,都将对学校、教师、同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之,可以认定,学校自我评价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学校开展自我评价的自主权会日渐明显,进行自我评价不只仅是为了对学校现状进行鉴定,更重要的是要使其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手段,从而促进学校良好发展。

正是考虑到学校自我评价发展具有良好的势头,已经开展了学校自我评价的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想提升水平,另有很多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正欲尝试此方式,研究人员走访了有关权威和学校实践者,为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提出了行动建议,概括如下:

对教育行政当局的行动建议

第一,要确保所有的学校自我评价相关人员都能明确学校自我评价的中心意图。

第二,学校自我评价的初始阶段,教育行政当局应与学校就开展评价的方式进行充沛的协商。如,应把学校员工囊括进教育行政当局所提供的评价资源包中。

第三,弄清学校自我评价自主权的归属。开展评价的自主权主要在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当局的工作人员?还是其一起拥有?应调查各种自主权模式对开展学校自我评价的激励性。

第四,确保学校开展自我评价能获得规范的、经常性的、交互性的来自专家的支持。

第五,强化评价的改进功能。教育行政当局要为学校自我评价提供服务,而且针对的是学校改进,要尽可能减少评价的其他功能对学校自我评价的干扰。

第六,要为学校提供开展自我评价的“工具组合”。如,开发评价资源包,以问卷、评价表等种种形式出现。

第七,最好能为教育行政当局工作人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开展培训,使其掌握学校自我评价的技术和方法,成为学校自我评价工程的强有力支柱。

2.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篇二

自我妨碍行为主要发生于能力评价情境中, 学校和课堂正是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学生为回避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结果而采取的降低或放弃努力行为叫做学业自我妨碍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学业自我妨碍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最早对自我妨碍行为研究的是Berglas等人, 他们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景中, 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是通过把知觉到的失败的原因远离他们的能力来实现此目的。Garcia认为, 它是学生为了应对预期中学业任务上的不良表现而在学业任务前采用的一种学习动机的自我管理策略, 以保护自我价值或维护自身能力形象[1]。Covington (1992) 认为, 学生都有自我妨碍的动机, 他们可以把失败解释为是已有障碍的结果而不是由于自己低能力所造成的。自我妨碍的表现有多种, 如学业测评前声称自己的身体不适, 减少达到目标的努力程度, 夸大任务难度等等。我们可以把学业自我妨碍的概念概括为当学生面对学习评价时, 为回避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而采取的降低或放弃学习努力的行为。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自我意识分为内在自我意识和公众自我意识。内在自我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 他们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 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公众自我的人由于比较看重外界他人, 所以, 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评价, 他们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 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

成就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高标准的倾向。西方学者将成就动机定义为“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任务, 不但愿意去做, 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其表现包括完成有难度的任务、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超越自我或他人等。成就动机常常突出表现在学业、体育等成就领域, 但实际上, 成就动机的表现可以非常多样。因为不同的文化、性别、社会角色乃至不同的个体, 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任务、怎样是高标准的具体界定常常是不同的。成就动机可进一步划分为趋近性和回避性的两个因素, 分别可称为希望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前者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成功, 而后者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失败。在希望成功的动机影响下, 个体会主动从事学业等重要任务, 并会选择有利于任务高质量完成的策略, 坚持努力, 以求成功。在回避失败动机的影响下, 个体面对重要任务时可能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防御性的, 个体力图逃避任务以避免失败;而另一种方式则较为积极, 个体会非常努力以避免失败。

大学的学习已由从高中的他人监控式学习转变为大学的自我调控式学习, 且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及就业竞争等压力的增大, 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自我意识、成就动机的关系, 一方面将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 通过学业自我妨碍研究探讨学生学习动机不高的原因, 既有助于对学校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作出解释, 也可为大学教育和自我学习提供指导及干预的新视角。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为哈尔滨市的两所大学的学生, 共210名。其中男96名, 女114名。

2.2 研究工具

自我妨碍量表。此表是由Rhodewalt编制的《自我妨碍问卷》, 该量表共有项目25个, 采用0~5的六点记分, 得分范围为0~125分, 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自我妨碍的程度越高。 (来源: Jones, E.E. & Rhodewalt.F. (1982) self-Handicapping Scal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该量表在自我妨碍领域的研究中使用普遍,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5。

自我意识量表。此表是心理学家Fenigstein、Sheier和Buss在1975年编制的用于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测量。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2, 半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81。

成就动机量表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 简称AMS) 。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 T.和Nygard, R.于1970年编制, 并几经修订, 渐趋完善。中文版本为我国研究者叶仁敏和挪威Hegtvet, K.A.于1988年合作译制, 并于1992年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有研究表明, 此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施测获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 (趋向成功的动机分量表) 和0.84 (回避失败的动机分量表) 。

2.3 研究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主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等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不同专业、性别的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比较

对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得分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得分存在显著的文理科差异 (p<0.05) , 即文科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学生;在性别方面, 男女生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1) 。

注:** p<0.01, *p<0.05, 下同。

3.2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自我意识、成就动机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可知,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动机中的避败型成绩动机、公众自我意识有显著相关。且学业自我妨碍与避败型成绩动机有较高的正相关, 与成就动机则为负相关, 但与趋向成功型成就动机的相关低且不显著;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公众自我意识有显著相关, 但与内在自我意识的相关低且不显著 (见表2) 。

3.3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在自我意识、成就动机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意识、成就动机为自变量, 以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为因变量, 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自我意识、成就动机对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共可预测自我妨碍36.7%的变异 (见表3) 。其中, 成就动机中的避败成就动机是首先进入方程的变量, 且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 可预测自我妨碍28.9%的变异;其次进入方程的变量是自我意识中的公众自我意识, 也具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 可预测自我妨碍6.1%的变异。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在自我意识、

4讨论

4.1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 首先, 大学生在学业自我妨碍得分接近3分 (分值范围是1~5分) , 表明大学生在学习时较倾向于采用自我妨碍策略, 自我妨碍现象比较严重和普遍。这与当前学校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适应不良现象较普遍有一致性, 说明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是影响一些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因之一。其次, 表2说明, 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学业自我妨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更倾向于采用学业自我妨碍。这可能与学科的性质及我国大学生文、理科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高中的学习成绩有关。国外的研究[2]就指出, 低成就者比高成就者自我妨碍用得多。本研究结果还表明,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我国的国情有关, 女同学在就业时所面临的挑战和男同学一样、甚至更艰难, 且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男女角色的差异, 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自我意识与自我妨碍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 公众自我意识与学业自我妨碍有较高的正相关 (0.436) 。公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 所以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评价, 所以他们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Rhodewalt[3]认为自尊是失败感的晴雨表, 能够引发自我妨碍。换句话说, 当自尊受到威胁时, 个体就接到了退缩的信号。自我妨碍是个体自尊受到威胁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所以, 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倾向于自我妨碍。

4.3 成就动机与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 避败成就动机与学业自我妨碍的相关较高且显著, 趋向成功型动机与自我妨碍的相关很低且不显著, 成就动机与自我妨碍呈负相关。这样的结论说明, 高自我妨碍者比低自我妨碍者更有可能采用回避型成就动机。因为回避失败成就动机取向的个体他们回避自卑感, 防止使别人觉得自己愚蠢, 因此用回避挑战来避免失败, 如果他们失败了, 就把失败的原因归于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而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自我妨碍恰好能达成这一目标;而趋向成就动机的个体关注对任务的学习, 以自我提高、进步和对任务的深层理解为标准, 他们不需要采纳自我妨碍策略来维护自我价值。

5结论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 文科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程度高些;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公众自我、避败成就动机有显著相关;公众自我、避败成就动机对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Berglas S.Jones E.E.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J].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igy, 1978, 36 (2) :405-417.

[2]Card Midgley, Revathy Arunkumar&Timothy C.Urdan.If Idon t do Well Tomorrow, There s a Reason:Predictors ofAdolescents use of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6, 88 (3) :423-434.

3.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篇三

[摘要]班级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伴随学生完成大学的学业,加强大学生班级管理对实现大学生自我成长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互动关系,总结了大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班级管理 大学生自我成长 问题 对策

大学班级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组织形式,大学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要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加强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下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一、大学班级管理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互动关系

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生自我成长是相互促进的。大学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班级每名学生的成长,只有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环境,使班级的每名成员都能相互鼓励,彼此关心,良性竞争,才能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才能发挥每个人最大的潜能。同样,这样的班集体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激励,这对于大学生自我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班级管理目标缺失

目前,大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仅重视管理的形式,而缺少班级管理的目标,这种管理目标的缺失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第一,使班级管理偏离中心工作,很多班级盲目地追求各种考核指标,忽视了班级管理的实质,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集体活动缺少主题和目标,影响班级整体学风的建设;第二,班级发展缺少潜力,缺少班级管理的目标,使班级建设不能顺利进行,减弱了班集体的综合能力,也削弱了班级发展的潜力,不利于班级后期的建设与发展。

(二)班集体归属感缺失

班级是全体同学共同生活的环境,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建设。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中,同学之间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要围绕着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目前班集体的归属感普遍不强,同学之间缺少相互之间的关怀,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很难在班集体中寻求到帮助,这种班集体归属感缺失的情况会直接影响班级的凝聚力。

(三)班级管理制度缺失

班级制度建设对于班级整体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制度,开展自我管理,可以使大学生提前体验未来的社会生活。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班级制度严重缺失,所执行的仅是学校统一的校规校纪,这会削弱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影响班级管理的主动性。

(四)和谐竞争氛围缺失

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不和谐的競争氛围,主要体现在高校的评奖、评优和奖学金等激励行为中,这些激励行为是鼓励大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措施,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优秀榜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国内外大学普遍采用的激励方式,受到很多大学生的关注,同时也围绕这些激励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有些高校激励措施的评选条件不完善,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专业排名和科研能力等可量化的方面,缺少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个人品质和集体精神的考核,这种有失全面的引导方式,导致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仅关注自身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评价指标,而缺少了对同学和集体的关心。

三、促进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

正确的管理思想是大学班级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班级管理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第一,班级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特点的学生创造适合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第二,坚持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大学班级的自我管理要改变传统管理中强调控制、支配和管理的职能,要转向加强服务、支持和沟通的智能,要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建立健全班级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不成体系,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第一,引导大学生制定班级管理制度,通过班级制度的建设,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引导大学生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及和谐的竞争环境共同努力;第二,对班级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班级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也要随之建立制度考核机制,以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班级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执行机制,评价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班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4.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篇四

摘要:邪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危害,也是影响中国社会和谐安定的一大毒瘤。高校处于教育工作前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窗口,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之争的交错之地。近年来,形形色色的邪教组织开始渗入高校,发展其势力。文章从大学生反邪教研究现状和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反邪教自我教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反邪教;自我教育;可行性

一、概念阐述及研究现状

1.邪教及其本质。邪教与合法宗教有着本质的不同,多具有以下共同点:多进行教主崇拜,邪教头目具有最高的权威,引诱或强迫教徒屈从于自己;组织严密,多以“末日论”、“轮回说”等虚妄的思想控制教徒,使其一旦陷入便难以脱身;传播隐秘,邪教多数先会在社会底层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传播,不易被发现,传播速度却很快;具有反社会性,邪教极其头目多以济世救人的幌子非法敛财、控制教徒的身心,实现其对抗政府的目的或其他更高的政治野心。我国的邪教常会被国外反华势力所利用,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教育,即对自己所做之事和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以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以参考和改进,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在大学的环境中,在社会、家庭共同影响下,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在较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意识的基础上,经高校老师的指导,以成长成才为目标,主动、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最终完成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教育实践过程。

3.研究现状。在反邪教学术研究领域,已经有学者针对反邪教这类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如当前邪教活动的新动向与我国高校反邪教的历史重任[1]中指出国内邪教组织活动的特点以诡秘化和低龄化更为突出,反邪教的重点在于防范。对高校反邪教工作的几点思考[2]指出现阶段邪教加强了对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渗透,也加起来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加强了渗透的力度。当代大学生反邪教教育研究[3]指出要加强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和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反邪教的能力。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当前高校反邪教工作的现状。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反邪教自我教育的意义

1.自我认识更具自觉性和主动性,但矛盾突出。当今大学生渴望进一步认识自我,对自己的外表,行为举止、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特别关注。同时,他们也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想让自己迅速成长,有担当。但是有时候因为自身或外界因素又会与现实产生矛盾。个人的自我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人对待事物的选择方式,追求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求,但由于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学生吸收消化,从而进行自我教育。

2.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但内隐性和波动性也较大。人类几乎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在20岁左右的年龄体现出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广,但是又处于向成年人的转变时期,伴随着自我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提升,情绪的内隐性和波动性也较大,这些特点均使他们成为邪教组织最为看重的发展群体之一。

3.思想受外界影响较大。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容易情绪化,对事物的认知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当前,互联网和自媒体高度发达,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和理论均充斥着网络,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极具鼓动的思想,其中就包括邪教。由于大学生多是异地求学,尤其是大一新生刚从繁琐的中学学习中走出来,对陌生事物怀有好奇,一些邪教思想会抓住这一点乘虚而入。

4.抗压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有待提升。据调查,43.6%的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生活压力较大。学习压力常常表现为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而这些症状又会恶性循环地影响学习效率。而生活压力主要由大学生适应、情感生活及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的。进入大学后,角色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反邪教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和途径探索

1.基于大学生价值观多样性进行反邪教自我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不断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同时支配而又影响着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邪教组织将活动的重点转向高校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都比较大,而社交能力和社会支持又显得比较薄弱,所以当今大学生容易在丰富的校园和社交生活中迷失自我。

2.充实大学生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好奇心强,创意丰富,在跟学生的群体座谈和个别谈话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向往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也渴望在心理有困惑的时候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调查也表明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及其他特殊家庭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修课的大背景下,学生有良好的明辨是非和心理修复能力在反邪教教育中显得尤为可贵。

3.建立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搭建学生反邪教自我教育平台。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学习理论的重要途径,建立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反邪教协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高校反邪教活动与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可以吸引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建立反邪教实践基地,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受邪教危害人群的悲惨经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普及宗教知识的队伍当中去。通过这些平台,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反邪教的自我教育。

四、结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中,邪教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依然存在,而且,它们也会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目的。高校的反邪教工作不会一蹴而就,这要求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大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强,只要我们引领大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武装大脑,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刻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邪教就会无从下手。

参考文献:

5.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篇五

包翠秋

【摘要】: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尤其普遍。长期习惯性拖延是一种问题行为,会对个体的作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深入探讨研究拖延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不断完善已有拖延理论,为临床上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并没有对拖延类型进行划分,这有可能会混淆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拖延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把拖延类型划分为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性效能感以及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都属于一种主观的自我体验和评价,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自我体验和评价,据此认为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可能会存在中介作用,对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52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唤起性拖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回避性拖延能够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唤起性拖延不能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

4、外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显著。

6.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篇六

摘要:近年来,海峡两岸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他们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国家和高校对此都高度重视。本文就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分析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内涵

对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可以这样定义: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并在其他竞争这一工作岗位的对手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也就是指毕业生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具备的能力。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而内部竞争力又能分为两种,即隐性与显性的素质能力。

(一)内部隐性素质能力

隐性的素质能力是毕业生的一种潜在素质,包括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首先,需要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等。现在,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得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现在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毕业生要想让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就应当拥有各种丰富的知识,掌握完善的知识结构并拥有相应的技能,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

其次,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人才。主要内容包括了品德修养优良,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正确,思想情操健康等。在应聘工作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品质非常在意。而且,在工作中,态度与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是要有终身学习的决心以及能创新的能力。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持续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往后毕业参加工作储备能力。对学生来说,这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由多种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比如对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与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如果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那么,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中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二)内部显性素质能力

个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操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属于显性素质能力的范围,这种素质能力在工作中是极其容易被发现,也容易得到认可的。主要包括了以下能力:

第一,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包括了语言与文字表达。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解释以及传递信息。而且,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增强自信心,让毕业生把自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第二,能够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往与沟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会和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毕业生沟通能力的体现。所以说,在学校的时候,除了学习课程之外,还要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生理素质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基础,包括了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智力因素等。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人的意志与性格特征以及面对困难与不顺等逆境所做出的反应。

第四,需要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刚从校园中出来的毕业生来说,“学生”角色与“职员”角色是极为不同的。来到社会上,可能有很多东西都不明白,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海峡两岸的毕业生一定要自我调整,尽快适应社会。

(三)毕业生的外部竞争力

除了内部竞争力之外,学生的外部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外部竞争的因素包括了社会上的,也包括了学校和家庭中的。

某些比较传统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可能会考虑性别和区域的因素。这对海峡两岸毕业生的就业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同时,国家出台的某些“就业政策”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影响。

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竞争也跟学校的名气有着重要关系。用人单位比较青睐那些名气比较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知名度越高、社会评价越好,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越强。同时,学生所选的专业在就业竞争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当前的社会情况来看,我国的人事制度还没能实现公平化、公正化与合理化。也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在就业当中,毕业生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往往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一些单位在聘用人才时,会优先考虑“有交情”的人,这些都是毕业生的外部就业竞争力。

二、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一)海峡两岸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一,在学习桑,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与目标。从心理学来分析,由于海峡两岸毕业生缺乏目标,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积极性,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自从1999年我国对高校进行了扩招之后,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本的精英教育,而是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再是以前的精英需求,而变成的一种普通的人才需求。所以,海峡两岸大学生从以前“挑别人”变成了现在“被人挑”,心理落差极大。在高中时期,很多学生都把“考大学”当成自己最重要的目标,认为考上了意味着目标的达成,却没能确定更加高远的人生目标了。

第二,对知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知识都是特别重要,知识储备得越充足,做起事来就越有底气。但是,有些学生对专业知识一点也不重视,继而导致专业不专的遗憾出现。

第三,没有掌握良好的就业方式和相应的劳动技能。就业是毕业生和劳动需求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的一个过程,所以,毕业生首先应当对自己做一个准确地定位,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眼前的就业机会。可如今,某些海峡两岸的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又加上没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又非常有限,因此,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地定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够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是由其身上的各种素质综合体现的。所以,有些海峡两岸大学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到就业率。比方说,有些学校对专业知识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去;有些学校则忽略了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这都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继而造成就业困难的局面。

第五,毕业生有必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精心地设计与规划。目前,大部分海峡两岸毕业生都是家中的独苗,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自幼,他们就没吃过苦,是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因此,不仅独立性不强,自主性也非常薄弱。这主要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以及专业的选择上,很多学生都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出发,而是根据自己的分数,按照家人的意愿或者老师的建议来决定的。因此,学生对自己无法做出重要的评价,不清楚自己步入社会后改如何从业,这类学生充满了盲目性,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对自己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这一部分人根本就不具备就业竞争力。

第六,择业观念不正确,功利性太强。海峡两岸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因此,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对优势和不足没有准确地把握。一旦陷入困境中,却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来承受打击,常常情绪难以控制,甚至走极端。另外,一些毕业生家庭背景好,从小过惯了优越的生活,因此,他们对工作待遇的要求也高,但这部分毕业生往往吃不了苦,不愿意去环境一般的中小城市发展,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从而导致就业的失败。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在管理上,有的学校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今各个学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一些学校只是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而再不注重学校原本的特色,在专业的建设中,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教学的内涵。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低;有些学校的专业没能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让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一致性,继而导致就业竞争恶劣发展。

学校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现在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但海峡两岸大学生却就业难的状况。这表明,学校的教育方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出入。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学习成绩依旧是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一点常常会让学生对其他的素质能力不重视,只一味地追求成绩高低,这样,常常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这也是毕业生选择从业,而没有能力进行创业的主要原因。学校没能对毕业生进行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虽然,国家在这几年都特别重视海峡两岸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同时,学校也开始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的。这些不足具体体现在没能用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时间不够连贯,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也不足。

三、提升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海峡两岸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海峡两岸大学生要确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并不断寻找实现目标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为自己储备不同的知识与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想方设法排除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向自己的目标靠拢。

其次,海峡两岸大学生要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如今,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其他更为丰富的知识。学习能力是一中终身实用的能力,它能够促进毕业生在社会上获得持续性的就业竞争力。学习能力是一种核心的素质,所以,学生一定有计划地制定目标进行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面能够不断地拓展,让自己具备越来越强的个人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对外界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让自己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此外,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将其系统化、严密化,让其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

接着,海峡两岸大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比方说,欠缺工作经验,面试技巧不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来解决的。通过职业培训,毕业生能事先对企业的运作方式、技能需求有所了解,继而,让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就职前,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在就业之前,学生就通过培训,获得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与素养,一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很快胜任工作了。在选择职业培训的时候,海峡两岸大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自己的性格做出理性的分析。

然后,海峡两岸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对思想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加以引导,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要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务实精神,同时,学生还应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时时对知识进行更新。另外,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同时,学生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格与心理也要是健康的。

最后,海峡两岸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这主要有以下三点:1.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科学、合理,在就业过程中,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要慢慢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期望值。2.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工作岗位,对一份工作而言,最终要的是锻炼的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单位的名气以及地理环境。3.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能自卑自傲,不能恐慌躁动,更不能依赖他人。

(二)学校方面

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进行优化。对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性地教育,要强化学生的综合性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劳动技能,对一些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更为青睐。所以,学校要紧密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不断提高,通过对以往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来调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有优势。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努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其次,学校要通过对就业率的分析,来对培养学生的新方式进行探索,对原本的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因为就目前来说,社会上所需求的人才不是单一的。所以,学校不仅是一个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同时,还需要培养大批技术型人才。同时,高校要大胆尝试培养开放型的人才。

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在大一的时候,学校就应该严抓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就业指导的教育都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内容:教育学生如何快速适应校园生活;教育学生强化专业学习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教育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调整心态等等。

7.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篇七

拖延行为是指个人面对一定要完成的工作时不能即刻投入身心并按时完成, 而是有意做与其不相关的活动, 并将之延迟的现象[1]。大学生拖延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业活动和日常生活行为两方面。研究结果显示, 92.9%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业拖延行为[2]。古语说:“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拖延行为极大地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对大学生的成才极为不利。

影响拖延行为的因素很多。有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失败是学习拖延产生的原因, 个体因不能对自我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导致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从而造成拖延[3]。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及行为的过程, 尤其指个人能够果断抑制短时冲动进而获得长远目标成就的心理过程。主要在抑制冲动、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和节制娱乐五个方面引发和抑制个体的行为[4]。本研究拟调查大学生的拖延状况及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从而为拖延的干预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某大学抽取206名被试, 其中男生102人, 女生104人, 大一52人, 大二46人, 大三54, 大四54人。

2.2 测量工具

一般拖延量表 (GPS) , 由Lay (1986) 编制, 内容涉及学业、日常生活行为, 包含20个项目, 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 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08[5]。

自我控制量 (SCS) , 由谭树华、郭永玉修订的自我控制量表, 包括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及节制娱乐五个维度, 共19个项目。量表采用五级评分,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4]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的整体状况

研究发现大学生拖延得分为54.46±9.51, 四个年级大学生中无拖延者12人, 占6%, 轻度拖延者47人, 占23%, 中度拖延者80人, 占39%, 重度拖延者67人, 占32%。由此看出, 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 其中以中度拖延和严重拖延者居多, 可见大学生拖延情况不容乐观。

研究发现大学生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及节制娱乐各维度平均得分为3.39、3.05、3.15、3.05、3.46, 由此看出, 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不高。

3.2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 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和自我控制不存在性别差异。

3.3大学生拖延行为自我控制的年级差异

由表3可知, 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3.4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的相关

由表4可以看出, 大学生一般拖延行为与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及节制娱乐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4. 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存在较高程度的拖延行为, 其中以中度和严重拖延者居多, 和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和大学生来自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及压力大大减少, 整体上比较懒散有关。研究也发现拖延行为和自我控制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而在本研究中, 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也不高。尤其是在健康习惯和专注工作两个维度上。大学生活和高中时代相比, 学习的压力和紧张程度也大大降低, 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课程, 其自由灵活度增加, 没有紧凑的时间安排表, 闲散的生活让大量学生缺乏良好的计划, 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 很难抵制外界诱惑, 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好玩的冲动, 往往把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推迟, 从而产生拖延行为, 比如等到老师催作业时才连夜赶, 没课时便会起得很晚, 等到没衣服穿时才想起洗衣服。在高中时代, 学生的生活被稳定地安排为“三点一线”, 因此, 大学生活最好能有一个过渡阶段, 让学生自己先安排一个相对充实的时间表, 从被动选择逐步过渡到自觉安排, 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实现奥尔波特所言的机能自主。这个过渡需要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引导, 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实施。因为已有的研究发现, 团体干预比自主干预对学生的拖延行为改善效果更好[6]。

同时, 本研究中被试的拖延和自我控制水平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关于这一点, 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到启示的是, 对于所有大学生, 拖延行为和自我控制水平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5. 结论

5.1 大学生的拖延程度较高, 自我控制水平不高。

5.2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成就动机、自我控制在性别、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5.3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摘要:本研究对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拖延程度较高, 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在性别、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行为,自我控制,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蒙茜, 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2 (4) :9-12.

[2]楚翘, 肖蓉, 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8) :970-972.

[3]张传花, 司继伟, 张宝成.学习拖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0, 26 (1) :108-110.

[4]谭树华, 郭永玉.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 (5) :468-470.

[5]丁海龙, 赵力强.大学生自我控制、成就目标定向与拖延的关系研究[J].青年与社会, 2012, (4) :132-133.

8.大学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价值追求 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12-02

价值观是人类认识形式中,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认知的另一种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准则。它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会自觉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才会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大学时代是个体自我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期,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我价值目标的设定及努力方向关系着能否成才。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形式,其中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山东省某高校400名在校学生,调查对象中以共青团员为主,部分为学生党员,其中男生236人,女生164人,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正式调查问卷一共发放400份,剔出填写未完成、漏答关键问题、出现错误信息等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调查问卷由笔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择业方向与理想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学生明确树立目标的重要性,但对未来道路并不明晰

当个体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期待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学习、准备和起步阶段,更应该明确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在被调查者中,74%的大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94%的大学生基本清楚自己的兴趣志向所在,79%的大学生对现阶段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似乎都还是一些想法,真正付诸行动的较少。以就业为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68%的大学生对前景感到迷茫。我们针对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情况的评价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表1。

(二)明确实现自我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个体自身条件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要素,个体的自身条件总会和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机体的价值目标,对不同个体实现目标的恰当性和难易度不同。因此,应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做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贬低自己,从而给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来一些障碍。所以,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前提。

调查结果显示,就确定自我价值的方式,有6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从自身特点和能力出发。在被问及“确定自我价值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36%的大学生认为自身不明是阻碍确定自我价值的最大障碍。显然,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确从自身出发去确立自我价值,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主观条件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三)自我价值实现标准偏颇,未能很好地坚持发展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

调查显示,26%的大学生认为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权力地位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赞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完成既定目标、实现自我突破是判断自我价值实现标准的重要尺度”观点的比例分别占21%和28%,仅有13%的大学生把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任何个体的人生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其价值只有在社会当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体的自我价值。大学生应坚持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贡献社会,回报祖国,服务人民,在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失衡

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也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实现了自我价值,而能力小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小,就没有实现自我价值。考察个体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能力以及与能力相对应的职责联系起来,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就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就“什么样的人对社会贡献最大”这一观点的调查中(见图1),45%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贡献最大是科学巨人,有20%的大学生认为默默无闻的社会小人物对社会的贡献最大,这表明大学生对于“贡献”一词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自我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有所失衡。

(五)在择业方面,价值定位有失偏颇

1.社会价值观念较为淡薄。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的过程。择业的标准是什么,择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人们在择业时首先要明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反映。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会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一些大学生过于重视经济利益、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而轻视职业。

上一篇:自考大专和成人高考大专的区别下一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技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