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2024-10-02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共11篇)

1.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篇一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与评价

———大河小学马君昌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围绕一个宗旨,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两元统一,即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三维一体,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设定语文教学。这对我们这些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契机。以往“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已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老一套的教学经验与模式也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它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渊博而广泛的学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以前不少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却收效甚微。这种应试教育给学生灌输了不少的死知识,给师生带来的负担严重超载,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却十分低下,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要改变语文教学这种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有着自身独立而综合的特点,又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而恰当有效的教学评价又是教好学好语文的有力保障。

一、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看语文课程的特点与学习。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 1

学科不同。自然科学的学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则等组成,这些原理、公式、定理、法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些学科的教学可以先讲清原理公式,再围绕公式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这些练习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语文则不同,它是对人们精神领域起作用,而且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即所谓“艺术的空筐”。同时,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与哲学、历史等学科也有所不同。哲学可以由概念、范畴、法则、方法等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历史则是由大量的史实和历史观构成历史知识。当然,语文也有自身的体系,如字、词、句、段、篇、语法与修辞等知识,而语文课程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母语课程,它与学外语也不同。学生进校前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不必像学外语那样从零开始,花很多气力去记忆大量的词汇,掌握语法的规则。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习资源和时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丰富语言集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应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习得,强调日积月累。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积累和运用,比如我在教学谚语积累时,我要求学生回家从家长、从社会中去搜集民间的一些谚语,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学生将一条又一条的谚语进行交流,气氛特别浓,兴趣特别高,既丰富了每个学生的知识还使我也增长了见识。

二、从语文的自身特点和教学实际谈语文的学习。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非下苦功不可,而推动和维持这种学习和实践的就是具有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这些自主性心理素质平时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于学生个体身上。当然,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动力。语文教学则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和发扬的。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就曾经指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育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我们应该看到,儿童在语文学习中有些想法可能比较幼稚,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许有点“异想天开”,教师都应持宽容、爱护的心态,要有耐心,善于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维持并加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曾碰到一个顽皮的学生,作业拖拉,作文常是百来个字。有一次,这位学生写下了一篇《我不高兴》的短文,文中写道:“我每次在玩儿,妈妈就叫我回家看书。下课的时候,妈妈不可能叫我看书了,可是下课的时间太少,玩得不尽兴……”文章虽短,但说的是真心话,表的是真情,童心可爱,童言无忌,为此我给予了表扬,结果这孩子十分兴奋。后来批到他的作文,发现文章长了,叙述清楚具体了。一了解,这个学生最近变了,放学后常到奶奶家去,对奶奶家养的几头猪很是着迷,写出了具体生动的《奶奶家的猪》。成功与兴趣是有机的统一体,成功可以激发兴趣,兴趣又可以促进成功。试

想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何愁学不好语文呢?

同时,课堂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章是作者“情的辞发”的产物,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以自己得当充沛的感情,沟通作者之心,学生之心以及编者之心的联系,让学生自然地得到熏陶。对于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和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对此“课标”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则应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三、切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教好学好语文的有力保障。

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指导教学效果的关键。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纲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由于语文学习

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而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采用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对于某一阶段进行活动的评价,则应重在评估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除采用传统的书面测验和作业外,应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各段的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比如,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应作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及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战能力。

总之,教育改革已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已全面实施。“搞好课堂教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于漪语),而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观念的问题,如何看待教师在学生学习语文中的角色,以及怎样恰到好处地发挥作作用,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

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作为21世纪的新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有现代知识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在教学中少一点传授,多一点点拨;少一点专制与指令,多一点熏陶与示范。惟有如此,语文教学改革才会尽快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2.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篇二

作业评价是指教师根据作业目标对作业的各种结果进行测量的系统过程,是作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平台,也是形成评价的主渠道.

以往一般只用对、错来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显得过于呆板,无法让师生通过作业这一载体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更无法使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能力.新课程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这必将促进新课改有效实施.

一、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传统作业评价模式是教师批改.新课标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方式简单,便于操作,又可以减少教师工作量.通过互评和自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体现.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在评价中教师应是作业评价的组织者,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在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对学生给予表扬.

2.因人而异的原则

以往的评价过于统一,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在现在的教学中,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应该成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在学生作业的评价中也应该体现“层次性”,这就要求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观察角度、思维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学生互评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合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做作业时积极探索、努力思考,培养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评价时就要与基础好的学生区分开,要降低要求,可以鼓励他逐步提高,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

3.激励性原则

评价中,教师要尽量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要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要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压力作用.教师在作业评价时,要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念,多鼓励,少批评,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哪怕只是一时的闪光与一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激起更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当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时,要用适当的方式指出来,鞭策其学习方法或习惯上的改进.

4.连续性原则与创造性原则

作业的评价工作是长期的、连续的,教师应持关心学生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科学作业评价这种方式,以生动的评价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更多地突出开放性及创造性,要评价学生是否有新想法、新观点;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要鼓励学生探索与发现新的思路和见解.

二、在评价中应把握的策略

1.及时评价

学生交完作业后,都有一种急切的期待心理,所以教师应及时地评价学生作业.另外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果过了很长时间再去评价,等到学生和教师都遗忘了,再去批改评价,就失去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连续性被破坏.所以要及时评价学生作业,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及时的纠错,从而获得认知上的提高.

2.以人为本

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评价学生的指导思想.作业的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作业由原先的简单粗暴转向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一个班级中难免有几个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在承认个体发展有差异的情况下,应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和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传统评价方式,是填写单一的“优、良、中、差”等级评定.而现在则不同了.同一份作业,不同的学生完成的情况可能不同,在打等级的时候,尽量不打低等级,同时可以用“等级评语”的方式,这是描述学生作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好的方式.多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

3.多向评价

以前的作业评价基本上是教师单向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作最后的总评,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意识.另外,评价时还要考虑到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客观评价,使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多面性,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主观评价,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肯定发展其长处,改正其错误或缺点.

4.面批辅助

3.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篇三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21-02

摘要:

批改作業时新课标下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教师督促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熟练程度,锻炼思维的必要手段。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新课程标准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该分数制和等级制批改为评语式批改能使学生乐在学习中做,喜在批改中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批改作业; 学生参与; 评语引导

作业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识到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强弱,并能根据这种了解和认识及时地对教学进行矫正、补漏和调整。作业批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作业批改作是一项较强的技巧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也是数学教师必需掌握的基本功。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是否认真,批改的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批改的态度认真、方法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反之,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在作业批改这一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是学生自我批改法,学生完成后,由教师或指定学生口头汇报正确答案,学生自己批改。批改后,教师统计作业情况。而是随堂批给作业法。对于复习课,作业设有基础题、中档题和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这些题一般当堂完成,应采用及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采用随堂批改法对学生来说,即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课外作业批改的时间。这种方法,也可以集中几个学生典型的错误作业,教师事先把学生作业展示,然后师生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公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争论,真正弄懂错误原因及纠正的方法,同时大大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和再次作业的正确率。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师爱体现在作业批改中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他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地完成作业,教师机械的批改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批改作业就更应该注重体现作业的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作业批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完成作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通过评语的运用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老师的爱,从评价中看到希望,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如何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使作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实际作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呢?

2.1鼓励式批改。当学生通过努力,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或者在特殊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能够照常完成作业时,教师应不失时机的适当提高评价等级,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2互动式批改。课堂作业后,学生通常处于一种等待评判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对作业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巩固,而学生当堂互批则可使全体学生都介入到作业批改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对作业批改的热情和关注。教师可把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批改学习小组,交换作业互相批改。批改可在学生随时切磋研究中进行,提倡集体讨论,通过小声交谈、询问、征求意见等提高批改质量。

2.3常用评语式批改。数学作业的批改,教师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质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和方法,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评语指导,思考改错。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在错误的地方做上某种提示符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也可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写上“再想想”、“运算顺序对吗”、“读读法则再做”等。学生根据评语能很快找出错误原因,并能因此留下深刻印象。二是评语点拨,拓宽思路,激活创新意识。数学作业批改中的评语,不仅要注意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开发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解“学校新进一批图书,科技书类是500册,比工具书类多了30册,比工具书类与文学作品类总数少120册。文学作品类图书是多少册?”一般解法都是500+120-(500-30)=150(册)。而有一个同学除了这种还写了解法二:30+120=150(册)。我在这道题边打了大大的“大拇指”,并写道“解的巧,方法妙,真聪明!”肯定其独特见解。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我就在旁边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三是评语激励,增强信心。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纵向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当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解答出部分答案时,应该激励一句:“你一定行的,再想想就能解出来了!”此外,“你真棒!”“好样儿的”等语言,既让学生信心倍增,学生又很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四是评语促进,养成习惯。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解题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教师要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学生易接受并随之加以改正。如:“你的想法很好,如果字再写的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是正确的,但格式对吗?”

4.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四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自发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通过我自己三的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更加重视了学生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新教材数学知识编排体系无不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用于生活。教材力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需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去提炼。将抽象的数学简单化、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过来,又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从乘法口诀的认识开始,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探索。真正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实在在事例分析,总结出平均分的真正含义,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熟练和正确使用的目的,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妈妈上集买了5瓶牛奶花了10元钱,平均每瓶多少元?经过除法的系统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地解决。再如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图形与变换,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等等。每一块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后还是运用于生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数学知识生活化,系统化、全面化。新教材也注重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诸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 :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新教材的编排始终坚持简单化、生活化,通过学生对生活场景,图形,表格,图例等多种情景的观察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觉发现、思考、概括、寻找规律,教师要逐步摆脱单一思维方式,以免影响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提高。教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并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要向40分钟要效率,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的思想从“要我学、想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推理的能力、语言表述的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新教材好的学习方法在一年级时就有意渗透,逐年积累,在二年级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去尝试自学,可独立研究,可相互交流探讨,可询问老师、同学、家长。通过实践操作,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教师的点拨下,想问题,想方法,做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把思考过程说出来,通过说、通过做,让思维条理更清楚,逻辑思维更强。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新颖的观点,新奇的做法,让学生思维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实用性。如在教学“锐角(钝角)三角形等教学情景时,可让学生动手,去看去想,把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成熟的想法全班汇报,找出共性,概括总结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教师要在课后设置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三:更加重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5.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篇五

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方式的单一,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体现语文课程的特殊规律,单纯的接受性学习难以发挥语文课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可以反思这节课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多样化地、富有个性化地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品悟新语言,提高语文整体素质。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在讲完课文后,他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这一问,如同一颗炸弹,把同学们问得目

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课堂上教师反复启发,学生还是无法回答。最后老师只好把答案告诉学生。课后,这位老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并在科组集体备课会上和同事交流,认为学生无法回答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老师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第二年,还是这位老师,还是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当老师讲完课文后,还是提出那个问题,学生还是没办法当堂回答。这时,老师趁机布置课下作业,让大家课下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下课后,学生们分成小组,策划解决方案,纷纷行动,到处查询有关资料,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个小组找到了相关资料。下一节语文课上,发言的同学汇报说:“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燃烧弹,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老师问:“那么,邱少云为什么烧着了呢?”学生回答说:“邱少云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反映了邱少云为了革命需要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这一席话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语文整体素质。

二、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的学科。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密切

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在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可以反思这节课有没有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带进语文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军神》时,为了让学生切实地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大家一般都有过身体被檫破或被打针的经历,当医生在手指上扎针化验的时候,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刘伯承呢?他进行的是一次什么样的手术?用书上的话说就是:“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这样的手术又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进行的呢?没有使用麻醉剂。结合我们的经验,想象他在承受着一种什么样的痛苦?让学生体会。“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在生活中,我们用力撕崭新的垫单,能那么容易就撕破吗?而这里却是被“抓破”了,可以想象,刘伯承在手术台上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他坚强的意志决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的。让孩子充分的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由于能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带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甚好,学生感触颇深,对刘伯承佩服得五体投地,久久不能释怀。

三、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传统的教学重预设,轻生成。新课程理念在重视预设的同时,也重视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节

外生枝的教学情境。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教学情境、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如果是对课堂教学有积极作用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果课堂上的生成的问题,教师一时无法解决,也不必惊慌,不必回避,可以存疑,不妨把问题留给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漪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一次教学活动结束,总有那么多生成性的资源,或是收获、或是遗憾、或是感悟、或是困惑,是正面的促进,也可能是负面的迁移。如果我们把课堂生成的资源经过思考和处理,经过分析和选择并在第一时间作为教学反思记录下来,肯定会给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丰富的素材,会使我们以后的课堂更精彩。

四、在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成功的原因应及时总结、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不成功的原因应及时反思,想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只注重教师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怎样学?是备课只注重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反思并写课后记,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6.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篇六

屏南县路下小学

王多明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而目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师问生答、师讲生练”。诚然,这种活动形式是传统教学活动的改良,是对过去单一讲授式教学的挑战,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深层次地剖析“师问”,不难发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教学活动的素材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 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长此以往,必将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师问生答”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前者就不必赘述。针对后者,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地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 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8厘米,宽6厘米,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12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 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在本节课上他们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

三、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7.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篇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传统教学中评价体系的弊端显露出来:

(1) 在许多英语教师的授课中, 仍存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片面地认为考试就是评价的唯一手段, 过于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阻碍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

(2) 在教学中只重视终结性评价手段, 忽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在评定学生成绩方面的确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中考、高考仍然主要使用的这种评价体系, 然而如果单一地使用终结性评价,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自信、策略这些人文因素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动力,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仍是将学生放在附属的地位, 主要立足于模拟考、高考等的标准化考试, 评价的方式也只有一般的纸质试卷形式的学生作答。老师给分, 把评价窄化为改进教学的手段之一, 这与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

(3) 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仍然以“教师”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评价课堂教学, 既要关注教师的行为, 也要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 真正做到“以学论教, 教为了促进学”。而现在的教学课堂还是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 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 还是“以教为主, 学为教服务”。

在新课程改革下, 旧的评价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标对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 所以必须从英语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构起良性的评价体系, 以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2 高中英语教学良性评价体系的理念

英语英语教学的评价要改变分数定乾坤的做法, 必须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 注重课堂评价活动的创新,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能受到启发、获得提高。其中,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不断改变旧的评价体系中的参考量数, 注重评价体系设计的多元化, 防止产生单纯地考记忆、考死记硬背的现象。同时, 还应把视线分布到过程的每个环节中来, 分布到每个学生中去, 来发现他们的进步, 欣赏学生的创造力, 实现一种全员全面全程性的评价。此外, 在评价过程中, 还应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评价体系, 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3 高中英语教学良性评价体系建构的实践性

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在促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自身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英语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从本质上讲, 英语学习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行为而产生的:它是在学生的做中学, 而不是教师的做中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生的主动学习才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组成部分, 所以良性评价体系的建构成为关注学生在能力、动机和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使参与其中的学生真正受益的重要工具, 而教学中的评价性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功效的引导学生实现自身英语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基本功能也是致力于揭示教学活动中各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以实现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 将英语文化中的知识和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的智慧、情操, 使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都能达成英语教学的目标追求, 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自身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智力特征, 揭示不同的学习风格之间的关键性差异, 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不同风格相匹配, 创新教师的教学形式, 灵活教学组织关节, 促使教学质量的追求只能是空话。

所以, 良性的评价体系不仅实现了与众多的研究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结论吻合, 尊重了教师与学生的各自实情, 更体现了在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下, 对未来英语人才质量的渴求, 成为促进高中生的英语能力切实提升的外在动力。

4 高中英语教学良性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1) 英语学习的精神与基本态度。良好的英语学习精神是指在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进行沟通的技能的掌握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者的态度和社会价值取向。此外, 还包括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体现出的诸如谦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等探究精神。英语学习态度是指在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所作处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包括:探究兴趣、探究动机、探究爱好, 英语探究精神与探究态度是英语素养的核心, 对它们的评估宜采用相对评估的方法, 即以被评估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者为标准, 将其他学生与之比较, 评估每个学生的相对位置。这样既方便操作, 又可促进全体向先进学生看齐。

(2) 掌握英语知识的方法与学习英语的能力。掌握英语知识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英语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我们可以归纳为包括提问、收集信息、观察、假设、分析、作结论等一系列活动。学习英语的能力是指从事上述各项探究活动所需的心理品质, 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高中英语探究教学实践中, 探究方法与能力的具体评估指标如下:搜集资料的能力、观察能力 (敏感性、准确性、可靠性) 、英语知识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

(3) 英语学习的行为习惯。英语学习的行为习惯是学习者的科学认识的具体体现和外在标志。如果一个人对英语的学习成为一种持久的需要和惯例, 那么就形成了科学的英语学习习惯。评估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习惯, 便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因而英语学习的行为习惯也成为了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 (1) 学生思维活跃, 有丰富的想象力, 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2) 学生爱看书、爱发问, 有强烈的求知欲; (3) 学生有坚定的意志力, 对任何事物都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坚持。

5 高中英语教学良性评价体系具体方法

(1) 由注重结果的评价转向过程、结果共同关注的评价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 多以考试来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坏。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主要采取“灌”的方式教学, 而学生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考试内容。长此以往,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英语教学评价有多种方式, 如考试、测验等等。同时除了终结性评价外, 还有形成性评价等。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评价方式, 以便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高中英语的学习情况。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注重评价结果, 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 如学生的态度、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 也同样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参考。从以往地关注考试成绩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等等, 提高评价效率, 以便真实地反映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 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即学生是否全部都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 是否全身心地投入了英语活动的全过程。第二, 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师生、生生之间英语活动的全过程。第三, 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热衷思考, 提出质疑。第四, 关注学生的情绪动态。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是否有愉悦感, 是否能调控自己的情绪。第五,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状态。即学生是否能达成既定的目标。以这种评价方式为导向,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 由书本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向“三维目标”的评价

在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中, 要改变以往的单纯评价书本知识的情况, 必须做到从“三维”的目标出发, 不再以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价的唯一目标。

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 不仅要评价其是否掌握了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的新知识, 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在技能方面, 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得到有效的训练, 还要关注学生能否在学生中遇到新的问题;在能力方面, 在评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还要关注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此外, 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情感价值观方面, 还应该关注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如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等。

(3) 由以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评价内容往往会左右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例如, 若考试的内容以记忆知识点为主, 学生则会花费大量时间在记忆知识点上, 那么学生将会不可避免地采用死记硬背等被动的方式来学习, 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发展。由此可见, 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因而必须消除以往高中英语课堂与教学评价间的种种误区。教师应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注重英语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沟通的能力, 实现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高中英语教育思想论[M].青岛:青岛海洋高中出版社, 2002.

[2]曹明海, 李洪先.高中英语课程与教学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3]陈黎明, 林化君.二十世纪高中英语教学[M].青岛:青岛海洋高中出版社, 2002.

8.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评价模式 篇八

一、对教师的评价

对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的准备情况。包括:(l)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都有深入了解,了解该门学科的组织结构、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有效地准备教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制定每学期的教学提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案,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想碰撞、师生之间产生互动效应的教学过程。(3)教学材料能帮助所有的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图书馆资料和技术等,使材料同课程目标、学生需求以及学习方式相匹配。

第二,课堂管理情况。包括:(1)要有清楚的标准来判定学生的良好行为,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具有安全感;通过公平、礼貌和关心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为学生学习和参与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3)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责任感。

第三,有效教学方面。包括:(1)与学生交流学习目标,提出对学生的期望;(2)能够实施适当的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3)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完成《标准》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目标。

第四,监测、评估和后续活动。包括:(1)能够自始至终监测学生的学习;(2)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公平有效的评估;(3)利用有关评价的信息,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质量;(4) 对没有达标的同学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予以帮助。

二、对学生的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 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 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根据教学階段的特点,可以把历史教学评价分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它们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教学评价系统。

但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以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可供参考的评价方法:

(一)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个人作品档案通常收集经过学生选择的历史作品,也可以收集和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件作品最好有老师、家长、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应该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师生通过协商来确定档案内容,并让学生自己管理档案。这种评价方法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是一种可以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

(二)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观察法有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和实验观察等几种,观察记录也有各种方法,如设计观察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观察的项目可以预先预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三)活动法: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学生的活动包括日常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作业、演讲、辫论、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学生运用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四)测验法:可以评价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或情况,可分为标准测验和非标准测验两类,主要的形式是笔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测验的形式应多样化。

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各方面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9.浅谈新课标下的“说课” 篇九

许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都有过“试讲”或“说课”的经历,对于前者,他们很熟悉,常常手到擒来。但对于“说课”,他们知之甚少,弄得不知所措。其实,“说课”同样是新课标下教师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关于“说课”,我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同行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授课实战演习。

二、为什么要说课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更新,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进步发展,“说课”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各学科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尺,甚至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招聘、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说”和“讲”本是同义词,而“说课”和“讲课”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讲课,面对的是学生,靠的是每位教师的知识,表演等方面的综合才能。看的是课堂上的真功夫。而说课则不同,说课没有教学对象的互动反馈,是对你的同行、上级甚至是专家、学者展示你对某节课的思考和处理过程,表达你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或专家们点评,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因而说课是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每位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如何说课

说课,就是指在教师备课之后,由执教者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包括向听课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因而说课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说教材

所谓“说教材”是指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和结构、重点和难点,编者意图及本节课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和作用等等。例如,“自由落体”是“直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编者是想让同学们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计算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深入分析自由落体运动也就是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课堂设计提出了三维目标,他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下的说课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如何从这三个角度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说课时要做到用词恰当,表述全面具体。

3.说教法和学法

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每位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说出本节课要选出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例如,高二物理中“单摆”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①实验演示教学;②用分析、归纳法总结运动规律;③用数学方法推理,证明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④学生应结合课堂实验、日常生活实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究单摆的运动规律。

4.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思路和顺序,它体现了课堂结构和设计,一般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说出教学过程中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设计教学疑问、讨论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再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5.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升级的重要因素,他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适应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品位,课后反思主要包括:①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②反思自己的得失、成败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灵感;③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四、如何把课说好

说课质量的高低不仅与个人素质能力相关,还需要教师作充分的准备,要想说好一堂课,我想至少要作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要“钻”,主要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钻研大纲。明确教材结构,大纲要求,把握好教学定位。

2.要“解”,在钻的基础上,解读常见的问题或者遇到的问题,解析学情,确定教学指导思想与基本教学方法。

3.要“定”,把握教材结构,大纲要求,确定教学方法之后应根据说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敲定说课讲稿。

4.是“说”,说课讲稿定了之后,我们可以试讲,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说课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五、关于说课和备课的联系和区别

说课和备课都是教师为准备某一节课而作的思考和做法。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着重点不同,说课和备课都要解决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但备课着重在“教什么”,而说课着重的是“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

②针对的对象不同,备课、讲课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备课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种陌生的或全新的内容,备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教内容及方法,说课则不同,他的对象是教师,是同行,这些听者不是要学会你所教的内容和方法,而是要了解研究“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问题。

③目的不同,备课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说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知识,切磋教艺,提高教学水平。

10.浅谈新课标下数学 篇十

作业练习,学流程中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合理的练习是学习,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加大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一律的重复。

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一、崇尚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二、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立体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

(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似数非数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数学是整合性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原汁原味的而非抽象的分类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数学本身与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11.浅谈新课标下的政治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标 备课 教学

充分的备课准备,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教师们备课需要用新思想,新做法,去发挥,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风范。通过实践证明教师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备课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做到有的放矢。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正确理解编写教学目标的重点,他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目前多数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将重点转向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比如,通过某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某种品质,提高学生某种能力,这些都是从方法出发,去实现教学任务。编写这样的目标既无法达到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也不能达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目的。教学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从教学目的出发,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学到什么,能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描述。如新课标的描述:“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需要。”

其次,教师备课,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待。从传统的备大纲、备教材转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材、环境四要素的整合。

从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教师备课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力求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思维到实践活动认识路线,这是新课程的认知理念。比如笔者在教“情绪的含义”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情绪是大家最熟悉,体会最深刻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人都有情绪,你能从具体的事例中谈谈自己的体会吗?如你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家长称赞,受到学校表扬时情绪如何?你在违纪犯规时,家长或老师批评你,你的情绪又是如何的?特别是你在受冤无处诉时,情绪又怎样?”这样的设计,学生对情绪的理解就不单是教科书上的定义,还包含了自己对生活的亲身经历了。备课时,还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的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比如,我们在处理“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引用大家都熟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可以用另一种发问方式问“孔融能不能吃大梨?”问题一出,学生自然兴趣倍增,有的学生说“不能吃”,因为承让是一种美德,是很高尚的心理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的学生说:“孔融只有7岁,他不懂得民族传统美德,可能是他父母长期教育的结果,家庭美德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备课时,也可从学生区域生活环境的差异出发。学校生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要让学生认识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学生的区域生活环境差异作为又一出发点,让政治课走进社会生活。如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三总”故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离邓小平、朱德、张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纪念馆,教师有目的地引领学生参观先烈的纪念馆,让学生耳濡目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祖国兴旺繁荣不惜牺牲,不怕困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质,从听、看、查、议中增进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备课仅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而课堂教学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还需要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育影响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时代特征。《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例如,我们在进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播放《说句心理话》的歌词,然后根据这一歌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中学生因为对音乐感兴趣,对家也不陌生,因而参与的积极性高,自然会思考:想家是因为家中有满头白发的老妈妈;因为思念梦中的她。教师可进一步问:既思念家中的老妈妈,思念梦中的她,为什么要来当兵?学生会顺着歌词的进度进行思考并有答案:因为军人懂得有国才有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教师在歌词结束后,在学生的思考回答中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在满头白发的妈妈与梦中思念的她之间,在家与国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普遍联系。这样,枯燥的政治理论就在一首优美的歌声中轻松而深刻理解和掌握了。这就是情境教学的优点,这就是师生互动的乐趣。这种教學方法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能促进理性认识的有效高效发展。

上一篇:建筑工程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下一篇:基于FPGA的数字频率计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