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美文(精选6篇)
1.古镇美文 篇一
古镇那场雨美文
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古镇,长长的甬道铺满青石板,石阶上有淡淡的青苔,轻嗅是古老的味道。阳光有些刺眼,你褪下长衫,换一身精致有韵味的旗装。满含心事的眸,像极了画卷中,穿越百年时光,款款走来的民国女子。或许还应该执一把油纸伞,将发松松的挽起,淡施脂粉。上一刻还是晴空万里,下一刻却有雨开始落下,檐下听雨声滴答,清楚地看到雨点坠落的轨迹,摔在地面上,发出悦耳的脆响,你想,去淋一场雨会怎样?抬眼,漫天的雨汇聚在悠长而又曲折的雨巷,你撑开红伞,闯入雨帘。雨水磅礴,屋檐下只见一抹淡淡的青色背影渐渐被雨水模糊,婀娜寂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那袭青衣是你将天上的青色裁剪而来,那柄红伞集最艳的霞光而成。无尽的甬道,怅然的失落爬上眼角眉梢,清丽的`五官淡若烟雨。半壕雨水一城花,烟雨暗了千家,朱红色的木门户户紧闭,有微弱的灯火从中透过,给冰冷的古道添了一丝柔情。
路旁不知名的花开了一树,灿烂的粉红色的小花风雨中依旧坚韧。青石砖上一地触目惊心的残红。踩在上面突然有些心疼,心疼花,或许也心疼自己。倾斜纸伞,将花遮于伞下,斜斜的雨打湿了薄锦的布料,紧贴肌肤泛起冷意,你毫无察觉,专注于粉嫩的花朵,一滴雨珠从花瓣滑落,花朵轻颤惹人怜爱。你忍不住用手触摸,蓦然疼痛,殷红的血珠从白皙的指尖滴落,落在墨一样的绿叶上,你眼中的色彩一丝丝黯淡。漫天的大雨从早下到晚,纸伞撑不起明媚的天。仰头一滴雨落在睫上氤氲了视线,丢了伞漫无目的的游走,失魂落魄,发凌乱的散了一肩。
你曾见过一株艳丽的花朵,满心欢喜,用手触摸,却被刺将手割破,你不怪他伤了你,因为是你自己将柔软的指尖奉上的,怎能怪别人伤你,要怪只怪自己不设防备,你坐在高高的楼阁上,看雨中落寞的古镇,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又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你无关。
你蜷缩着抱紧双膝,垂着的眼睫掩着黯然神伤,和着一身湿衣,你疲惫的浅浅睡去。清晨柔和的光笼罩着你睡颜恬淡,轻皱的眉头仿佛睡梦中也不安稳。白皙的肌肤近乎透明。光下你姣好的容颜有些虚幻,好像会随时散在风中。你醒了,睁开眼,逆光而立,有片刻茫然,如上好黑缎的发倾泻腰间。你与这个古镇一样,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铅华尽去,清丽的逼人。明媚的阳光下,你勾唇,清浅一笑比百花都艳丽妖娆。你褪下旗装换回白衫,决然的走出古镇,檐间燕子呢喃声渐远。
2.古镇新貌家乡美美文 篇二
青龙山舞凤岭春,碧溪双流烟柳云。旧街新貌民淳厚,拱阙古镇瑞盈门。
铁门古镇,原称“阙门”。史录汉唐宋迄今,已历两千年苍桑。古为两京通途,今属交通枢纽。东临函关,西岭崤连。南依烂柯,北偎方山。青龙凤凰两山咫尺对峙,谷水涧河环镇于东汇流。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志士贤达,迭见辈出。市井安定,民居惠然。
民间传说,“先有延禧大镇,后兴铁门小街”。五里延禧大镇,历经风雨片瓦无存;河西铁门小街,应运延续繁荣崛起。镇週土石寨墙,高大厚重雄伟;大小城门七座,锁道固若坚垒。镇中凤山仰首,扼据要道咽喉。村外南北涧河,天然屏障护廓。镇东城门上方,镶嵌“拱阙”巨额,旁列里人张钫题之两联:“百二关山严凤阙,五千道德跨龙门”。西门高悬于右仁亲书“铁门镇”三字石匾,南门呈“龙飞”,北门现“凤舞”。昔日镇中古槐,腰粗几人合抱,新芽枝茂不知生年。富留几处幽深院落,绅余多间高屋明轩。贤才播文楼堂资建,培华学童手不释卷。杰士存石史留唐斋,天井窑壁四面满嵌。青龙山顶仙翁对弈,棋盘石渡万年冷暖。凤凰岭尖白起旧寨,残垣遍沐千臷暑寒。冶铁遗址可证汉魏,顺庆寺院唐兴今湮。烂柯山下,道教圣地洞真观;松石崖畔,王樵成仙身留龛。史迹可鉴,村野数处,文化遗存,多有保护。
早出洛城西行,暮宿阙门驿店。三里长街两行店铺,东西商旅络绎;京广鲜货琳琅满目,南北土产丰盈。通衢闻名之地,旧址存留可览。于今盛世宏图,新镇四延扩建。设政乡治,立市利民,县西要地,区权中心。昌隆千年古镇,旧貌已换新颜。人和民生富足,乐业起居平安。东山卧虎,青崖翠染岚烟;西岭舞凤,红椒黄杏白棉。二涧清流,恰似玉带绕缠;几桥飞架,坦途车驰不断。镇内楼相连,敞窗高屋檐;长街平道宽,商家百货全。绿荫广场大,曲伴游人满;月下看起舞,白裤对红衫。晓风溪径健步行,朝曦霞映汗身轻,漫观碧水银鱼跃,闲听青山百鸟鸣。巷道干净尘不染,门院整洁花枝红,邻里和谐纷争少,老幼相处多笑声。
余已花甲,息稼有闲;携孙凤山晨登高,眸揽新景多指点。情心远眺,紫云霞天;翁妪牵手夕阳醉,问花听香明月伴。前朝遗闻,乡野风喧;信手拈来评兴衰,品茗论道乐悠然。事观真假,趣捡风传;随意戏说数贤愚,笺背寄字尽笑言。
3.描写古镇的游记文章:游赊店古镇 篇三
不必说那进汉口入长江围城而过的潘赵两河,也不必说那绕城而修筑的形似长城的古代城墙,还不必说那美丽的赵河公园里,迷人的水上乐园,令人兴奋与目弦的游乐场,还有万绿丛中点点红的溢香荷塘。单是赊店山陕会馆一带就有无限的乐趣和讲不完的历史故事。
赊店山陕会馆周围有七十二条街,每条街都是幽长古朴的小巷。黛青色的石板路,青砖灰瓦木制结构的建筑,门窗上还雕刻有精致美观的图案。来到这里,好似来到了江南小镇。
赊店七十二条街中保存最完好的是清代一条街,它也叫瓷器街,可称之为街中瑰宝。因为叫瓷器街,所以这里磁器最多。民间有传:藏金银万贯,不如瓷器一片。可见,当时瓷器有多宝贵了。 1986年冬天,我父亲的一个30多年未见面的好朋友从美国归来,临走时父亲把一套珍藏多年的镶有“万寿无疆”四个紫色大字的茶具送给了这位好友。这套茶具我父亲一值珍藏着,舍不得用,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欣赏欣赏,脸上总洋溢着笑容,我和弟弟想摸一下,父亲也不让摸,视若珍宝。 中国疆土辽阔,产瓷器之地却寥若晨星,至今叫上名字的也就三五家。但在昔日的赊店小镇全国有名的就有钧瓷、耀州瓷、景德瓷、磁州瓷、龙泉磁。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多家瓷器会像英雄豪杰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呢?说法不一。有人说,物以稀为贵,这个地方不产瓷,所以把外地瓷器运来就能挣钱;有人说,赊店交通便利,水陆交汇,南船北马,有着得天独厚的运输条件;有人说,赊店人富贵,能买得起这些高档商品,消费空间大,能解商家燃眉之急。如此之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这条古街道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赊店“信义”也曾在这里留下了传世佳话。
据史料记载:大清顺治年间,赊店瓷器街全长三百余米,满街汇聚着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等几大名窑的产品。从普通的家用瓷盆、碗、碟、盘,到流光溢彩的花瓶古董,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春夏秋冬不分昼夜,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珠宝填咽,穿梭其中,若仙境一般。一街两行,车水马龙,楼房鳞次栉比,门楼与山墙摩肩接踵,远望似山峦起伏。高宅深院延伸其中,狭巷线天,粉墙黛瓦。既有中原民居的古朴雄浑,又有江南水乡的精致典雅。河南语文网记者,著名诗人许秋来在参加第二十一届语文年会时来到这里,赞美赊店古镇: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当我走在清代一条街时,恰逢下雨,看到一位撑着伞的女子,不禁让我想起了苏忆安笔下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一路桃花一路开,满是南国烟雨情;无情烟柳有情雨,油纸伞上绘江山。”又仿佛看到了一位才子,从古代穿越而来,凌波微步,置身于青石小径上缓缓地行走,手持一瓶赊店青花瓷,带着浓浓的酒香,身着青衫长袖款款徐来,吟诵着“天下美酒属哪家,赊店老酒元青花;天长地久永醇香,其谓佳酿赛琼浆。”不禁让我想起了古镇赊店,就是因为光武帝刘秀在赊店永隆酒家赊了一面招牌旗,举兵布阵,绝地反击而名扬天下。196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改名化县,现为社旗县赊店镇。赊店万里茶路的会议开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批的专家、学者、著名作家前来考察、研究,把心中澎湃化为诗行。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说”赊店是一部大书,厚重而深沉,丰富而隽永。“北京诗人刘兴正在这里赋诗并指导青年作家。
一声响亮的叫卖声,让我回过神来,已到了拥武护商的“赊店广盛镖局“门前,南阳著名作家二月河对“变成了一块琥珀的这里情有独钟。这里曾经武林高手云集,古镇中曾多处留下了大侠们的踪迹。中国内家拳三大流派的形意拳便发祥于此,武术事业的发展,使这个古镇成了全国武术之乡。前不久,河南法制频道《国术》摄制组就选此地拍摄。
站在广盛镖局门前向北望,便是久负盛名的赊店山陕会馆。山陕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在赊店的商贾集资兴建,作为他们同乡集会场所,故名为山陕同乡会馆。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经过“运巨材于楚相,访名匠于天下“,耗费数十万两白银,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历6帝,136年才大功告成。整座建筑群,金壁辉煌,气势雄浑,“数十里外犹望见之,诚赊旗之巨观也”。占地面积1O885-29平方米。建筑面积6235-196平方米。又因会馆内泥塑关羽塑像,并豢养有监、官、僧、道,会馆也称“山陕庙“。道光年间曾改称”鼎元社”,1923年,复称“山陕会馆”。它是全国会馆中唯一得到慈禧御笔之宝的民间商会建筑。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副院长单土元曾赞叹其“艺术辉煌,绝无仅有”,“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后来赊店山陕会馆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我仔细端详着它的容颜,雨水冲洗过的山陕会馆,是那么的端庄与静美。青砖墙壁,琉璃彩瓦。彩瓦由灰、绿、黄三种颜色,组合成美丽的几何图案,排列有致,相映成趣。放眼望去,古朴典雅的色彩,又渲染出一道庄严华丽的璀璨。向我们诉说着商埠马头、茶马古道久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广盛镖局向北走到山陕会馆南门,南门左面是一块十分耀眼的琉璃照壁,金壁辉煌,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从山陕会馆南门进去是它的前院,有东西两个辕门。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斗高高的铁旗杆。1945年,侵华日军狂轰滥炸,不仅炸毁了这里的大厅,一个铁旗杆上端的凤凰也被炸掉了,旗杆基座的铁狮子的尾巴被炸飞了,缠绕铁旗杆的飞龙,也因此满身疮痍。
铁旗杆的北面是悬镒楼。悬镒楼的东西两侧是钟鼓楼、东西廊房和马厩。悬镒楼上是一个较大的古戏台。钟鼓楼上悬吊着一个红色的大鼓,最令人注目,是孩子们来这里的最爱,总想上去敲它几下,过把瘾。
顺着东廊房向北走是会馆的中院,面积较大,光滑的青石板铺地,干净整洁。这里曾经荒草萋萋,呈现出破败和荒凉;也曾经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抗日剧团的抗日义演,庆祝共和国成立的盛大集会,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曾经遭受军阀部队的损毁,遭受过““””破“四旧”的蹂躏;这里曾经摆满饥民的饿殍;也曾经做过浩然小学的校舍。
中院北面是石砌的被磨去棱角的光滑的台阶,从台阶上一去,便是大拜殿和它两侧的药王庙、马王庙两座陪殿。
大拜殿下面设有东西两个小门,顺着小门向北走是山陕会馆的后院。后院内是一尊巨大的关羽塑像,身披黄袍,正襟端坐,手捧经书专心夜读。关羽塑像东南面竖着一个醒目的牌子,牌子上写着:春秋楼遗址和春秋楼的简介。 春秋楼所经劫难,又怎能忘记?感丰七年(1857年)8月,捻军曾经“被子醮桐油,火烧春秋楼”,使这座“雒雒巩固,回出汉,金壁辉煌,光映日星”的名楼,连同会馆大殿廊房,化为灰烬。后虽经山陕同乡商人再次共捐资财,化缘布施,重建了大殿、药王庙、马王庙、东西廊房。但春秋楼那种“试置身其上,皆在远瞻旷览中。而翘首南向,又若可俯视焉。巍巍乎登临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的盛景,只有靠我们去想象了。
春秋楼遗址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多少深深的叹惋,还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商人“唐河有座塔,离天一仗八。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的两句趣谈。
走出山陕会馆,我再次凝望着它那饱经沧桑,古朴典雅的模样,深深感到: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幅静怡的水墨丹青画,我就像那聊斋中逝去的女子,留恋于尘世,寄魂于画,久久不愿离它而去。
4.浅谈平乐古镇 篇四
平乐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93 公里,邛崃市西南18 公里处。东接临邛、成都,西连雅安、康藏。秦汉以来,即为古川南蜀道,南丝绸之路之重镇。四面青山环抱,坝上活野千顷,白沫江穿镇缓缓流过,“禹王堰”将大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外江两岸绿树成阴,千年古榕树巍然卓立,多道水码头错落有致,沿江古代货栈吊脚楼凸现川西风情。平乐古镇有着古老的建筑, 古朴的环境氛围, 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内涵, 优美的风光, 还有古镇人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节奏等, 构成了古镇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价值。具体来说, 古镇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赏价值:
平乐古镇的古建筑保存较好, 且特色鲜明,如保持完好的22 条明清古街店铺和明代“乐善桥”,展现出川西水陆商埠的古老风韵,系一幅活脱脱的中国西部“清明上河图”。两旁民居宽大的廊檐、整齐的廊柱, 幽深的四合院, 斑驳的古桥等等, 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艺术装饰上,平乐古镇建筑常利用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艺术手法来装饰居室, 做工精巧, 雅俗共赏,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俗情趣,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而平乐古镇的观赏价值并不局限于几处古建筑, 更多的是在于构成古镇框架的传统建筑格局以及与之相融的自然环境,平乐古镇依山傍水而建, 如邛崃市两大风景旅游区——金华山、绿宝石距古镇中心仅3公里。古桥、古牌坊、古寺庙、古民居四合院等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静寂的田园情调。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 的确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观赏效果。2.休闲价值:
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 它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 在休闲旅游活动中, 人们通过身体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参与娱乐、享受美食、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 从而丰富生活, 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如前所述, 从平乐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来看, 其为游人提供了观赏、审美、科考, 探寻其历史文化, 还有娱乐、参与等方面的价值, 使游人通过各种旅游方式, 达到休闲度假的目的。为使平乐古镇旅游资源的休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可对古镇游编排出种类多样的旅游活动, 如:古镇观光游、古镇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艺术之旅、轻松度假游等。
二.平乐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和文化污染与破坏是当前平乐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一方面来自于游客游览活动和平乐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各种垃圾,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同时降低了古镇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超容量接待游人造成古镇旅游环境问题,大量游客的涌入,降低游客的愉悦度,使重游率减少,并造成旅游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4] 古镇的旅游开发以及过度的发展古镇经济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失衡,破坏生态,而且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等会污染当地环境。2.文化污染与破坏
平乐古镇旅游业对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如为了招徕旅游者,大肆宣扬迷信甚至腐朽、色情的东西;还有为了眼前利益不顾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被同化、居住习惯被汉化、传统民族节日礼俗衰落和消失,这都给当地人文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酸雨是影响旅游区环境和资源最主要的大气污染,它造成植物景观的破坏和对历史文物古迹的损害;其次,臭氧层的破坏对人体、自然界生物和建筑造成损害;另外,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使不少自然人文景观消失。由于古镇的一些游客对古建筑乱涂乱画等,造成古镇历史文化遗迹的破坏。
三、平乐古镇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与文化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制订古镇环境保护条例,对综合开发的小镇要将吃、住、娱、停车场等设施放置在古镇的核心保护区之外,对保护区以内的经营者要规范其行为,严禁污染源的出现,配备必要的排污系统做好垃圾处理工作。[3]
其次,增设符合古镇格调的垃圾箱。例如:国外就出现了造型滑稽的青蛙垃圾箱,垃圾投入青蛙口后,会自动发出“真好吃,再给些”的优美声音,这样好奇的游客,尤其是孩子会受到鼓励,很高兴将果皮等垃圾扔进箱内。也可学习外国"在古镇建造一二处垃圾墙#垃圾纪念碑等提高游客的环保意思。[3]
最后,改变古镇传统的能源结构,逐步摒弃不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改柴禾、木材、煤等燃料为少污染的清洁型能源,如推广沼气、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生活用柴对生态的压力。
2、古建筑保护’
(1)采取措施,如涂抹防腐剂、防蛀剂,添置消防设施、防蛀、防火,减少自然风化,禁止人为破坏。(2)古镇的管理者也要不断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和文物保护专业知识,防止“好心做坏事”“搞建设性破坏”,因为有的领导热衷于搞某某一条街、修宾馆、建“面子工程”等。(3)古建筑确因年久失修,需要修复时,也要修旧如旧,动作尽量慢,改一些,修一些,补一些,古建筑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要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要注意自然、历史、人文的和谐,还古镇以“古气”万不可焕然一新,富丽堂皇。
3、民族文化艺术保护
通过建造民俗博物馆等来重点保护古镇的民族文化,另外古镇的居民要参与古镇的文化保护并分享旅游带来的利益因发展旅游业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居民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自觉性。
5.古镇调查报告 篇五
引言
乌镇为江南著名的水乡文化古镇,拥有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共有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集中了许多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历史街 区, 同时具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由于乌镇仍然很好地保持着100 年前的历史人文风貌,2003 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一、乌镇的江南水乡风情
乌镇目前为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格局。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民居、水阁、长长的古帮岸和廊棚透出 水乡特有的韵味, 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1.民居
1)临水民居与水阁(水上吊角楼): 临水民居的特点是: 前街后河, 因地制宜, 临河而建。平面为二间或三开间, 进深大多数较浅, 层数多为单层或两层, 每户均临河设独用水埠, 洗涤取水极为方便。这种住宅组合方式自由, 加以屋顶起伏跳动, 构图非常活泼。“ 家家面水, 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相同之处, 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
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 上架横
梁,搁上木板, 造成“人在屋中居, 屋在水中游”的“水阁”, 水阁三
面有窗, 窗旁有门, 门外有石阶, 这即是乌镇的“水上吊角楼”。2)面水民居: 这类民居建于滨
河路街一侧, 有的还在宅前设面水的廊棚或过街楼, 居民在此从事各种杂务和休息活动。3)传统建筑: 街巷内的传统民居是在城镇中心的民居, 一般规模较大, 进深较深, 构成相对独立的深宅院落, 建造标准也较高, 内部结构的布局和处理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它们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 这类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线对称, 纵向进深随地形而置, 一般2 进-5 进, 布局上前厅后楼, 后庭幽深。同时也有灵活自由布局的园林住宅。
在乌镇夏同善的翰林第就是其中一例, 具有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的人文气息, 且充满了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趣。2.街道与帮岸
街道是水乡古镇物质形态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人们对一个水乡古镇的印象可以通过它的街道来获得。乌镇大多老街都还在, 保存完好, 功能还在发挥, 这些老街都用旧石板铺地, 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店铺和民房, 门大多是木板的, 留有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横骑在大街上的拱券门, 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老街都沿河, 街与河之间也是房子, 每隔一段, 总有一个码头连通河道。从码头和房子空隙处可看到对河那砌筑整齐的河岸, 上有廊棚和美人靠之类的座椅。乌镇人称这类河岸为“帮岸”。3.廊棚
廊棚, 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全部为木结构的柱子, 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 廊棚的下面是一条石板道, 有可以坐靠的地方, 具有了防雨、遮阳和休息的多种功能, 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景观。廊棚有的临河, 有的居中, 有的在沿河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 供人歇息。廊棚的顶有“一落水、二落水” , 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廊棚里侧是商店和民宅, 行人来往无雨淋日晒之苦。4.桥
乌镇自古以来桥梁
众多, 旧时就有“ 百步
一桥”之说, 桥最多时达 120 多座, 现存古桥30 多座, 这些桥的式样因
地势不同而异, 有单孔的圆形石拱桥, 有明清
时期的梁式桥。还有一座
风雨桥, 二条4 m 多宽的石桥并在一起, 中间
两个桥栏间隔起一壁花格栅的屏风, 屏风下便是两排行人歇脚的石座椅, 临河两边用木柱支撑起遮蔽桥身的屋顶, 可以纳凉遮阳。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是“ 桥里桥” , 它是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两桥一呈南北方向, 一呈东西方向, 直角相连, 所以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 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 “桥里桥”的美称。
多种文化特征形成江南水乡城镇亦雅亦俗的独特的地方文化,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与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二、古镇的保护与规划
传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古镇的保护讲究“原汁原味”,真实性的概念深刻的反映了文物建筑保护行为的本质。如今历史建筑保护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文物建筑单纯保留的观念,涵括了历史地段所有项目的改造利用和翻修重建问题。积极的文物保护方法是通过详细规划与设计使古建筑积极的参加的现代城市职能中,使之具有经济效应,并力争使古建筑进入到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秩序之中争取起到主导和控制作用。乌镇在其总体规划过程中以“以旧修旧,以存其真”为总体构想,进行整体规划,使乌镇的千年沉淀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以旧修旧”的理念在上海新天地的整修中,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乌镇在加强传统建筑保护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资金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这也是乌镇保护的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如何很好地保护千年古镇的原貌和韵味,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而可持续发展,这是古镇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难题。乌镇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千年古镇经历了年代更迭、延续演变,我们所看到的也就是几十年、百余年
前的一个轮廓,而且这个正在动态演进之中的古镇,必然会新旧更替、百纳交织。这样的“残缺之美”如果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所以古镇保护必须要有适当的整治。
乌镇的原则是,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是乌镇的创意之举,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参观借鉴,甚至以传统文化保护著称的苏州,也派出电视采访组专程来乌镇“探营”。
除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之外,还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方法。开展古镇旅游开发模式,能让古镇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江南水乡的独特神韵,让人们体会到古镇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使人们体会到古镇的弥足珍贵。
三、乌镇的旅游开发
古镇旅游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
比较迅速的旅游产品之一。在快速发
展的背后,古镇旅游也产生了诸多问
题,归纳起来有4项:(1)过度商业化
导致古镇灵韵不再;(2)产品同质化导
致区域内恶性竞争;(3)破坏性开发危
及旅游资源;(4)旅游开发与古镇居民
发生诸多矛盾。这些问题影响了古
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系统解析乌镇模式对全国古镇旅游新一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乌镇模式解析
全面考察乌镇模式,其核心经验在于形成一套将景区公司、古镇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包含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形成共赢的基础上对古镇这一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产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系统改造,形成一个崭新的古镇旅游产品,从而赢得市场。分析乌镇模式,可以从发展模式的4个要素展开解析。1.产权维度解析乌镇
一般而言,古镇开发旅游,大多采取租赁经营,或者集体经营。因为古镇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居民区,各处房产归属不同居民,产权很难统一。乌镇在其二期开发中采取整体产权开发模式,这是全国古镇开发中独一无二的模式。乌镇二期在开发中采取先投资、后开发的方式,即先以全资卖断西栅所有原商铺和住家的房屋产权,此举投入资金达3.5亿元之巨,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景区开发的主体一元化,规避开发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诸多弊病。上海新天地开发后大获成功,短期内跃升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景点,其基础就是在掌握全部产权前提下的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而上海多伦路文化街虽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景点,但由于当初对一些重要房屋没有果断买下,无法全面深入开发,整个格局显得就不伦不类。到如今已不再可能获得那些房屋的产权了。2.产品维度解析乌镇
产品层面,乌镇在定位、基建改造和资源挖掘三方面都很有自身特色,从而打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古镇旅游产品,形成对市场的吸引力。
定位:高端休闲与商务。乌镇二期的市场定位是一线城市的高端客源,包括高端休闲散客和商务客人。乌镇一期定位观光市场,人均消费一直在100元左 右。乌镇二期则定位在商务市场和休闲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人均消费,人均消费篇二:剑川县沙溪古镇调查报告论文
编号:级
玉 溪 师 范 学 院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姓 名 学 号
玉溪江川九溪镇
剑川县沙溪古镇见习报告
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柳德江 组长:林平坦 成员:田仁娇 王慧娟 拔秀梅 施德湘 伙力山 陆建功 2014年 11月 24日 2012026134 玉剑川县沙溪古镇见习报告
(林平坦 玉溪师范学院城乡规划 2012026134)
【摘要】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
【关键词】历史悠久;古道;文化; 民族;建筑 【abstract】
一 引言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
沙溪古镇,作为一个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曾经繁华一时,作为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茶马古道作用的消退,这里也就成了众多古镇一样的被文明社会所遗弃了。
另外,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坐落于青山环抱的小坝子,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另外,它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它是一个被人们誉为“山美、水美、坝子美、姑娘更美的鱼米之乡和歌舞之乡”。
城镇选址:水随山而形,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域,聚其气而施耳”,说的是我们中国传统建造城市的理想之地。
沙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沙溪古镇背靠石宝山,面对黑惠江,是典型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这样的自然条件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等诸效果,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
总体来说,沙溪古镇位置的选择传承了中国传统村镇位置选址的风水思想。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轴线,将古镇分为南北两片,古镇总体沿黑惠江由北向南成带状分布,四方街是古镇的核心与灵魂。寺登街由东向西贯穿于整个古镇,古镇共有三个门——东寨门、南寨门、北寨门,西边紧靠熬峰山的无寨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地区,南寨门联结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北寨门通往西藏地区。
另外,曲折性是古镇街道的主要特征。这种曲折感创造了亲切感和趣味感。此外,由于街道的弯曲所产生的阴影也可以起到遮阳的效果。其次建筑与街巷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是形成街巷空间的决定性要素。沙溪古镇建筑有“亦商亦局”的功能。临街建筑与街道相邻的空间,多数屋主将其作为经营活动。
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其中北部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整个街面用红砂石板铺筑,街中心有两棵数百年的古槐树。四方街东面有坐东朝西的古戏台,西面有坐西朝东的兴教寺,两这遥相呼应,将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整个街场四周商铺马店林立,三条古巷道延伸到古镇的四面八方。沙溪古镇一带凝聚了白族传统民居风格及古城街巷原有格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在沙溪古镇,当地的传统民居布局形式主要有“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形式。此外,在传统聚落中,由于基地形状、地势,以及实际功能的需求,在基于传统的基本布局形式放生变异延展。如位于沙溪古镇四方街北侧的老马店,因兼顾经商的需求,在形制上欲保持“三房一照壁”,建筑的布局设计主要采用前商后住的布局,以相邻院落厢房后墙改为照壁,以保持传统的布局形式。另外,建筑主体围护结构主要采用土坯建造。这些建筑高三层,结构精巧,出角十二角,翼然若飞。虽经修缮,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风貌。
另外,居民长期建设中,建筑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通过对山水环境加工整合,和传统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让人通过观赏建筑同时使人浸润在文化的氛围。由于有完整无缺的古建筑,2002年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列入100处濒危建筑遗产目录,同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沙溪古镇完整地遗存着远古街市的原始风貌,环境幽静,街道干净整洁,街区也有完善的绿化体系,如街道两旁的柳树和各种绿色植被;黑惠江及街道两侧的水质清澈见底,远远望去,这里古树掩映,瓦舍人家古朴清幽,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秀美而典雅。
沙溪古镇位于寺马列拉雅山脚下的一个偏僻山谷,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较为封闭。
另外,巷道多沿垂直于街道的轴线方向延伸至镇区外围,与街道一起形成公共交通体系。由于受到空间格局的界限,导致一些商业交通活动街道显得很拥挤。
人是街道空间体验的主体,不同效果和尺度的街巷空间会给人压抑、兴奋、或紧张等感受。另外,沿街两侧大部分为居住用地或商住混合用地,也有部分宗祠用地,建筑密度大,各类用地性质的土地较为混杂,其中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业气息,体现茶马古道集市的建筑当属密布在街场四周及巷道两旁前铺后马店的商业建筑,商业服务网点较集中。外部空间组织有一定的次序,绿化及开放空间较平均。但是,土地利用的低效益和设施的低效能,也抑制了传统街道应有的活力。
太子会是沙溪古镇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民间宗教活动,俗称 ”太子会”。到时候男女老幼披红挂绿,从八方云集到兴教寺和回女街,抬着太子、佛母的神像举行游行庆典,锣鼓队、佛教队、道教队、洞经乐队等轮番登场,再加上古戏台上表演的大戏,寺登街上人声鼎沸,舞乐连天,灯火绵延,通宵达旦。
首先,沙溪古镇远离城镇,处在深山老林之中,地偏人稀,四周又被林木杂草环抱。古镇的建筑为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这往往成为古建筑受到严重外部威胁之
一。而且
其次,古建筑管理单位普片缺乏防灾自救能力,没有专职消防队员,也没有安装配备有效的消防设施,这些一旦发生火灾,城镇消防队无法及时赶到。而且大多数
古建筑缺乏消防水源,且周围道路狭窄,有的还设有门槛、台阶,消防车无法通行。这给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香格里拉古建筑烧毁事件等等。
最后,由于近年来城乡建设的一体化,现代化,如今的古镇也随之商业化,如一些商品经营活动,提供餐饮和工艺品出售的服务等等,给这些建筑文物古迹带来一定的破坏性,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古建筑往往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由于古建筑的管理不完善也是威胁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科学管理的概念在这里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建立起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和实施安全条例,让人们认识到防灾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维修保护,培养一批又专业救援能力的队伍。
第二,“保护”与“利用”和谐并存,前提是保护,而合理的利用。在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沙溪一个古朴而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镇,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风格,让人回味。然而,面对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还能不能保持着呢? 所以,对于今后的规划开发发展方向,坚持科学管理,科学发展观规划建设。在“保护”与“利用”和谐并存,前提是保护,而合理的利用。在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
古镇沙溪,走过一个发展、壮大、辉煌、衰落的过程,只留下了无声的石桥、古道、古街在悄悄诉说着它的过去,只有黑惠江水无声地把沙溪在茶马古道上的辉煌历程带入遥远的大海。曾经繁华一时,作为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茶马古道作用的消退,这里也就成了众多古镇一样的被文明社会所遗弃了。它安静地坐落在云南大理地区剑川石宝山的脚下。这里没有嘈杂的人群扎堆,更没有大理丽江那样繁花似锦的古城辉煌,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四方街,却是那么的古朴、遥远.....登四方街是沙溪的 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 交易的地方。它位于沙溪 坝子中央螯峰山熬头位置,依山傍水,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 当我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有一种徜徉在历史中的感觉,体会着之力曾今的繁华。听着小溪的叮咚,仿佛听见了茶马古道山马帮的响铃,这让我宁静的站在路边发呆。篇三:古镇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 磁器口古镇是重庆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近千年的历史,记载了这里兴盛繁华和衰落的过程。古老的历史承载着整个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在这种文化积淀的背后,是一种关于社会,关于人自身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古镇的区域特色涵盖了各个层面的形态现状,诸如交通形态,建筑布局形态,建筑类型,行业分布形态等等,这些形态特征能充分显示该地区的独特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这些形态特征,便可以窥视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该地区的变化。研究这些形态特征,可以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研究重庆的人文风土,提供依据。
一、行业分布情况:
以手工业为主,文化场所共存。
工艺品,小吃类以及服饰类的总和占整个行业的3/5,这种情况和磁器口地区以旅游经济为主的发展宗旨相协调。而餐饮类,作为旅游产业的副产品,是随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们原本在旧的磁器口经济形态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地位,但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带动,它们也成为磁器口产业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用餐的场所,满足游人的需要,同时也在宣传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重庆的“吃”文化文明天下,因此,餐饮类在行业分布中具有双重作用。
在这其中,画坊和茶馆等与传统文化关联的文化场所,是磁器口地区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整个行业的4.5%。虽然比例不大,但是却代表了一类与众不同的业态。如果说工艺品,小吃类是磁器口的表面文化,那么画坊和茶馆则是磁器口内涵的表征。历史的影子,还在诠释着磁器口过去的沧桑与祥和,它们是瓷器口精神文化生活的折射。有文章写到“最能体现磁器口巴渝文化传统的首先要数书场茶馆。重庆人坐茶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生活习俗,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精神文化追求。”
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1.宝轮寺——千年古刹
宝轮寺是磁器口镇最大的古庙,座落在白岩山上,距今逾前年历史。宝轮寺古名宝轮法塔,宋咸平年间改名白岩寺,明建文元年命名宝轮寺。宝轮寺依山傍水,掩映于绿荫之中,显得格外静谧。正殿不用一颗铁钉,气势恢弘,灵动自然,堪称古建筑精品。寺内有“圣可法师碑”、“龙隐禅院”大匾、“古龙隐山”石刻;明永乐年间十年刻本《华严经》八十一卷等珍贵历史文物。
2.民居建筑——典雅别致
磁器口民居多为依山而建的穿斗式房屋。当地居民依地势而建的吊脚楼,体现了老重庆居民在房屋建筑中对空间的合理巧妙利用。磁器口古建筑的特点是:灶壁粉白墙,手拱架挑梁,木柱雕龙凤,房顶盖青瓦,中间青石板、房屋立两旁。吊脚楼外形灵巧,屋顶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粉墙黑瓦,树影婆裟,素雅清淡,韵味无穷,充分展示了重庆人顺应自然的聪慧。
3.石梯小巷——老重庆遗风
磁器口的街区小巷均为长条石板铺制而成,石板路依地势而建,4.沙磁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最能显现沙磁文化时代精神和政治特色的是文化区内的抗战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运动的主体是学生救亡运动,活动以深入城乡,唤起民众,团结御海为主要内容。单以戏剧活动而论,在古镇磁器口演出的节目就有20多个抗战剧目。在磁器口还创办了《现代读物》、《民族文学》等八种刊物。
雕塑家王临乙的“汪逆跪像”立于磁器口镇街,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汉奸的仇恨之情。徐悲鸿、丰子恺等名家的画在这里深入人心,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驻地,聚集了众多画家、美学家和艺术工作者。
三、交通人流
选取了磁器口4个点来进行载面人流量的调研。其中周末和周中分别选了一天,这两天是随机而定的,因此具有普遍性。一天中定了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八个时间段对四个点同时进行人流量的测试、而每一个点都测了往左右两个方向的人流量,每个时间段测十分钟,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在误
差允许的范围内早上10点和11点,a点往正街方向人流量大致等于b点往大台阶方向人流量和c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之和,12:00、13:00、14:00、16:00,c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稍小于b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和a点往正街方向人流量之和,c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和b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之和大于a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据此得出:一天中早晚人们进入磁器口后,人流主要朝b c两个相反方向走,基本上很少人在店面停流,可见早晚出入人群大部分是区内的居民,而很少是游客,他们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而一天中中间的时间,区内居民活动量减少,主要以游客活动为主,部分游人会逗留在黄葛坪一街进行购物,没有继续往里走。a点往出口方向的人流主要来自于b点和c点的人流但是c点上又有一部分人是往居民区移动的,可见磁器口内部居民在磁器口的活动是比较频繁的。从c点和d点的数据综合分析:早上10:00左右,往横街内部流动的人大于c点往江边方向的人流,可见早上这段时间,居民会到江边散步锻炼后再回到自己的住所,这也加以证实早晨时间主要以内部居民活动为主的结论,除了早晨这段时间外,c点往江边的人流量远远超过d点往内部的人流量,主要是有一部分游人会来江边,另一部分人会在正街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单从d点来分析:进出的人流量基本围绕着水平线上下波动,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出多于进的人流量这主要是内部居民移动结果。
上面的分析是以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同一时间、不同点不同时间四种方法进行的,由此可得:早晚时间
主要是内部居民在磁器口内部的活动,中间时间主要是游人的活动但也有少数居民的活动。早晚活动的总人数人较少,中午1点钟到下午4点钟人流达到高潮,之后人流量会逐渐减少,磁器口人流量在一天的时间里是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这符合了古镇景点对人流量的承载能力,因此不会给内部居民生活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并同时为古镇注入了生机。
四、总结
综上,我根据实地调研的资料,分析了关于磁器口地区的现状形态,包括行业形态,人的活动形态,建筑的布局形态以及与此相关的该地区的历史形态。磁器口地区的历史文化,代表了重庆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篇四:龙门古镇调查报告
龙门古镇调查报告
一、龙门的历史
龙门古镇,是个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的小镇,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古镇的名称源出于东汉名士严子陵之口。相传他当年出游路经这里,曾指点江山说道:“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于是古镇因此而得名。此后,“龙门”一词在当地不仅成为了地理概念,更演绎成了一个含义微妙的文化概念。这是因为有人出身“龙门”而成就了帝王霸业,此人就是三国时的吴帝孙权。
曹操曾为之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忆当年,孙权乘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据长江之险,创三分天下于东南、踞六郡八十一州而称帝。据考证孙权并不在龙门出生,这里是其祖、父两代的出生地。但这并不妨碍古镇被后人视作“龙兴之地”,被称为“孙权故里”。《孙氏家谱》记载,从三国孙权一代起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龙门孙氏已繁衍了65世。尽管“孙权故里”历经战乱和社会变迁,至今仍清晰而完整地记录着宗族世系的历史变迁。游人随便拦下一位镇上人请教,他都可以告诉你自己是东吴大帝的第几代子孙。
二、龙门的建筑
江南的古村和古镇都讲究风水,这一点龙门古镇也不例外。从建筑格局上看,“前有照,背有靠”,整个古镇的形制暗合“天人合一”的古代风水学原理;从地理位置上看,古镇的先民选择在龙门山与富春江之间安家落户,也与今人推崇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颇为吻合。古镇内屋宇廊房相连,长街曲巷相通;自古以来,镇上居民们按各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以血统为基础,体现出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尊卑之序。
三、龙门的民俗风情
农历九月初一,是龙门古镇的传统的庙会。相传,从北宋期间就有此活动,流传至今也已近千年历史了。龙门自孙权十九世孙匡力子忠始迁龙门后,生治、洽二子,治为长子,洽为 次子,洽仕宋为秘书省校郎中。洽生余庆,仕宋为承事郎。余庆生裕,裕仕宋为朝散大夫。裕生景纯,宋元三年考取进士,任右学士。自洽至景纯的四代中,都在朝为官,代代有人才。为不忘祖宗,光耀门第,洽在晚年设想建造祭拜祖宗的香火祠和家庙,经过族内祖孙三代商量后,决定在村的西南,(现孙氏宗祠)东面选择了一块地建造了一座香火祠,名为“孙处士祠”以纪念祖先钟公。洽公百年后,余庆公也已到晚年,为实现父亲遗愿,与儿子裕和孙子景纯商量后,决定在石塔山(古称水口山)下的大路旁建造一座家庙,为纪念祖先种瓜积德而出天子,就取名“荫功天子庙”,建成以后余庆公故世,裕安葬好父亲后,择日开庙。此时,孙景纯已在朝为官,他不忘祖先遗训,查到吴大帝于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立帝,又不忘太祖和祖父为此操劳而故世,他们也都是九月所生,所以就定为农历九月初一为开庙之日。
同年会有三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不等的同年,这是龙门庙会异于外地的习俗。每年庙会,三十岁男丁同年必挑大梁。庙会活动中难度最大的事都由三十岁同年会来干,如请最好的戏班子,修险路等。活动经费大家临时捐募,富者多出,出于自愿,贫者少捐,大家谅解。土地改革后,以会田为基础的各种会社自行消失,独有同年会越来越火红,入会人员扩大到女性。改成为三十岁做同年戏,五十岁以上同年会捐资修桥铺路做好事。每年祖是全族合力筹办的大典,分春秋两祭,春祭农历二月初二,由龙门孙氏大房、四房筹备;秋祭农历十月十九,由龙门孙氏五房、七房筹备。二、三、六房基本迁居外地,不须筹备,但届时必须由房长率领房中头面人物来参加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孙氏宗祠举行,从东、西辕门进入,步步登高。宗祠分前后三进,前是门厅,五间门面,中设戏台,台前一在天井,左右屋环绕;中为正厅,方砖铺地,又称状元地,梁上挂满匾额,是孙氏家族决定重大事情的议事厅;后厅为荫堂,上面排列着孙氏祖宗的牌位。宗祠平时人迹罕至,除祭祖外,只有族中遇到大事,才郑重其事地开祠堂门。祭祖三日,全族停工,穿戴整齐,如度节日。午后,祠堂开门演戏,一曲方了,族人齐集,祭祖大典开始。此时,正门至荫堂中门大开,祖宗牌位,前六张八仙桌并列,上铺红毡,摆上数以百计的菜肴、果品、糕点,中间饰以鲜花、纸马。桌前特制供架上放着全猪全羊,白肉上系着彩条红绸。一对手臂粗的巨型蜡烛红光四射,显示一派庄严景象。
龙门古镇“闹元宵”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八落灯,在古镇的祠堂和所有的厅堂 里都挂上有传统特色的各种花灯和红纱灯。每座厅堂上方的正中挂着各房、各支祖宗的画像,又称承支阿太。前面供桌上放满各种果品糕点,族人都要向祖宗上香祭祖。保佑来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一年更比一年好。此外,还有不同色彩的传统戏灯。元宵佳节历时五天热闹非常,戏灯、花灯、锣鼓、鞭炮、铳声等等不绝于耳目,把龙门古镇人民卷入在一片欢乐声中。
除了花灯以外,还有各种戏灯:
(一)龙灯。它是龙门传统而古老的戏灯,和全国各地的龙灯一样,象征着龙门人民是龙的传人。
(二)竹马。也是龙门传统的表演形式。龙门的竹马和别地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传统战马沿袭而来,跳时呈作战阵势,一般有八匹马组成一支队伍,令旗带路,逐对的上阵和下阵。正月十五夜里表演时增加两匹大红马,称“扫马”,跳演节目都为三国故事。
(三)舞狮。狮头用竹、狮身用绸缎布料制成,狮有大小之分。大狮由两人联袂跳,小狮一人一只,一人持绣球引路。
(四)魁星。即文曲星,又称文魁,是一个用竹和绸缎精制的神像。他手持毛笔作点状元状,祝愿读书人奋发努力,得中状元。篇五:神垕古镇调查报告(游记)神垕古镇调查报告(游记)当一切归于安静,身体疲倦,我开始回忆这次实习考察——神垕。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镇,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落,坐落在他的位置上,静静的在几百年时光的沉淀下,沉淀得安静,荒凉。
它是那么的渺小,我甚至记不清它的名字,它是那么的荒凉,我们的到来甚至不忍心打破它的宁静,它是那么的荒乱,垃圾漫地,烟尘满天。我们一个紧挨着一个从车子上下来,聚集在我们即将入住的地方。
在分好房间之后,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的第一个旅游景点,也就是过了天保寨与望嵩门的老街一条街。都说看景不如听景,望嵩门里面都是近几年刚刚修建的石板路,据说,再早来几年我们脚下的就是泥泞的小路了。小道两旁是古代破旧的阴暗潮湿的房子,有着深深的巷子隔着和煦的日光,在巷子深处,一片黑暗之后,突兀出一团光亮,荒凉而幽静着。在这个古老的小镇里,依旧住着古老的居民,他们或在树下乘凉,或在门前扫地,或在屋子里透着微弱的光,专注的做着瓷器。那些老人,就是在靠着着一手绝活儿而生活至今的。而瓷器,便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下午的时候,我们就去看那些瓷器了。你可以想象这个遍地瓷器的小镇吗,他的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瓷器,当下雨的时候,这些瓶瓶罐罐就用来接水了,这二个地方的水是比瓷器要珍贵的。到孔家钧窑,我们看到的都是真品了,所谓“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跟着讲解员身后,听着它浓厚的文化价值,观赏着它的美学价值,你知道吗,就那么一个小小的瓶子,上面居然停驻着一只蜗牛,那蜗牛的胡须,活灵活现。就那么映在我的脑里面,挥之不去了。讲解员说,它叫天天向上。天天向上,我们就是要用蜗牛这种要攀上顶峰的天天向上的精神。
放心,我没有忘记说,我最难忘的是第二天雨中寻庙。那个下午,好像是太阳隐到云后与月亮姐姐约会了,留下的漫天的昏昏的厚重的云。不多时,就小雨漫漫大雨倾倾了。我怎么能说,那个泥泞的山路,在以后的很多年内,我可能都不会忘记。而雨的助兴,只是让这个记忆更加难忘一点而已。我怎么能忘,行走一半,尽管前路漫漫,可是大家都不愿意放弃了。我怎么能说,一个不小心,山路崎岖,都是在拿命行走。我怎么能说,在患难的时候,才发现周围都是一群很可爱的人。我怎么能说,一个不小心摔倒的时候,才知道这个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好好的,稳稳地走下去的。
还好,最后我们一路平安,到达灵泉寺。其实,到不到灵泉寺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途中我们经历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文旅的孩子们,都在齐心协力的努力着。
6.千年古镇 魅力草堰 篇六
——寻访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草堰活动纪实 盐城市大丰区草堰小学“草娃”小记者团
【寻访对象】
串场河畔,千年古镇草堰,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千年前,北宋名相范仲淹筑堤捍海,由此,范公堤畔,盐业兴盛,造就古镇一派繁华,千年以后,高速公路、新长铁路跨越时空,再铸时代新篇章!草堰镇是江苏省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近年来,草堰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挖掘古镇旅游资源、围绕“古盐运文化,结合桥文化、井文化、古文化等积极打造“旅游特色镇”,先后获得、江苏省最美乡镇、江苏省法制示范镇、江苏省四星级乡镇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寻访纪实】
7月6日,盐城市大丰区草堰小学少先大队部组织部分留守儿童和“草娃”记者团成员走街串巷,寻访千年古镇草堰留下的历史痕迹和新风貌。亲身体验了家乡草堰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巨大差异。
草堰—历史之美
了解草堰的历史,那肯定是草堰的盐文化、井文化和桥文化,龙溪古街位于草堰镇西首老居民区。《小海场新志》中称“小海、草堰两场绣错而处,梓埠垛以南,东西大市,百货所集,玉带河环其中,为一场风气所聚”。“中街在场中,三里街自南闸至北极殿”,“长街三里,当典七户”,“店铺行馆,数以百家”,“崇楼杰阁,热闹非凡”。河房林立,挑云逗雨。古民居多是草堰的一大特色。东街有单氏举人堂和李氏古民居,老大街有李汝珍书房,龙溪古街有钱氏卷瓦楼和朱氏民居,西渣村还有许氏民居黄氏古屋。
钱氏卷瓦楼建于康熙22年,砖木结构,古瓦盖顶,上下两层,造型精美,尤其是门窗雕刻表现出工匠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指挥千军万马,曾把新四军后方医院设在这里,若干名伤病员在这里得到救治,伤愈归队,重返战场。草堰的古街道真是太美了。
自古丁溪和草堰运盐河道较多,桥也就多了。丁溪有庆丰桥,太平石桥,红板桥,胜驾桥;草堰有永宁桥、北高桥、龙门桥、卧龙桥、董家桥、陶家桥、马桥、庵桥、王家桥。
丁溪庆丰桥建自宋淳熙年间,明崇祯杨大成募修,清乾隆年间冯印重修,道光9年又重建,此桥至今保存完好,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之中,可望通过。
草堰永宁桥横跨夹河中段,义民邵子正建于明万历36年,1977年拆除改建成平水泥桥,便于汽车直通粮库。拆除后的永宁桥石材被运到夹河北端的北高桥原址,按永宁桥原貌复建成石拱桥,即现在的永宁拱桥,人们仍旧习惯称为永宁桥,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草堰有星罗棋布的古井,多得有108口。丁溪古井仅次于草堰,双垛村的普陀岭也有。
宋代义井位于草堰镇中心小学西侧。1801年,北京人李汝璜到草堰场担任盐课司大使,身为小说家的李汝珍,跟随哥哥李汝璜来到草堰,住在玉真观二楼,静心长篇小说《镜花缘》前半部的写作,磨墨蘸笔所用之水就取之于这口井。
丁溪双凤井,即便民泉和通圣泉,位于三贤祠左侧,古庆丰桥东侧街北,井栏上刻有贾平章字传,为贾似道造。两井东西相隔2丈多。
离丁溪10多里的丁溪河北岸的普陀岭庙也有两口井,人们称之为“普陀双井”,井旁建有石塔和《普陀双井纪略》之碑,奇怪的是如果井里升气流、翻水泡,就说明马上要下雨了,成了老百姓的天气预报。普陀岭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普陀岭,有双井,喝了双井水,福寿增百
草堰—现代之美
草堰村的七彩花田、三元农庄、和中小企业园区、千亩良田示范园这工程”是闻名全市的。镇关工委书记单爷爷还告诉我们:当前,全村正以“江苏省最美乡镇”为新的起点,在完善龙溪古街旅游设施改造的同时还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速推进农民休闲公园等一批项目建设。目前,公园一期工程、法制廉政文化广场、三元农庄已投入使用,给广大农民增添了一个健身、休闲、廉政教育的好场所。
通过这次寻访活动,队员们对家乡草堰有了新的认识。草堰镇正朝着绿色草堰、人文草堰、整洁草堰、和谐草堰,幸福草堰不断迈进。走访结束后,小记者们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和采访的所见所闻带回去和大家分享。与大家一起再次感受了田园秀美、生态文明的千年古镇草堰的新风貌。
【寻访心语】
顾詹城:来到七彩花田,完全改变了我对农村的看法。这里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真是一个度假的好地方啊!
杨楚涵:今天参观了草堰从龙溪古街到七彩花田到镇文化站,让我感受到: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长期的规划。我们草堰正是有了这样完整详细的规划,才会建设得如此美丽。
单诗淼:美丽乡村,幸福草堰。我的家乡正是有了这样美丽的乡村,才会变得更加繁荣。
杨宇:通过这次活动既了解了我们家乡的辉煌历史又看到了蓬勃进取的现代草堰,我心底由衷的为家乡自豪,草堰我爱你!
【古镇美文】推荐阅读:
古镇改造工程08-21
龙门古镇游记作文07-26
古镇里春节作文09-23
古镇旅游开发案例10-12
惠山古镇游记初中作文10-13
街子古镇实习考察报告10-24
游泰安古镇400字作文06-26
平乐古镇英文导游词07-29
游古镇赏牌坊400字作文09-25
研学旅行李庄古镇作文1000字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