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介绍信

2024-09-13

计划生育介绍信(8篇)

1.计划生育介绍信 篇一

这两封介绍信,原均为张克辛私人保存。张克辛,1908年出生,江苏沭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变后失去组织关系。1933年参加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任少将参议。1935年3月被捕,1937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8年3月重新入党。抗战期间,历任海属中心县委书记兼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三团副团长、团长,淮海区党委军事部长、淮海军区参谋长兼第一支队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中第六、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长江纵队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济南军区装甲兵参谋长、江苏省机械厅副厅长、江苏省政协常委等职,1999年逝世[1]377。2015年,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张克辛之子张矛,将这两件父子两代人珍藏了近八十年的珍贵文献,捐赠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永久保存。

两封介绍信各一页,均为毛笔竖排书写于红色大八行信笺纸上,文字不分行,不断句,落款处加盖“雪枫之印”钤记。行书字迹端庄、遒劲、流畅,似为一气呵成。内容如下:

介绍信1

之超、石果先生惠鉴:

张克辛先生为弟好友,现经雷君介绍到《行都日报》馆任职,请就近予以协助。弟等近况,统嘱张先生代陈,兹不赘述。端此敬颂撰祺。

弟 彭雪枫 拜启

五月二十三日

介绍信2

梓年同志:

张克辛同志原在分队学习,毕业后就洛阳《行都日报》编辑之责,有便即与之一唔,盼与之取得联系,给予指示为盼。

敬礼

彭雪枫

五月二十四日

由于种种原因,该文献的写作背景、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等相关情况并未留下明确记载,张克辛生前对该介绍信的交代也较为简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文献历史价值的认定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发挥。现根据张克辛生前口述,综合其简历、自传等历史资料,试对这两封介绍信的写作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等情况做详细考析,以深入揭示该文献的历史价值与重要意义。

一、写作时间、地点与背景考析

据张克辛生前回忆,这两封介绍信均写于确山竹沟第一期军政教导大队毕业前夕,即1938年5月23日、24日。据《彭雪枫年谱》、《朱理治传》等史料记载,193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长江局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对华中工作的指示》,接电后,长江局立即电令彭雪枫、朱理治到武汉听取该指示传达。彭、朱二人分别从竹沟、信阳出发赴武汉,5月底,二人又一同返回竹沟[2]89。因此,该介绍信最有可能写于彭雪枫从竹沟动身赴武汉之前。

这两封介绍信的写作背景,与张克辛在竹沟军政教导大队毕业后分配工作一事有关,它见证了张克辛早年曲折的革命经历和与彭雪枫将军的一段革命情谊。

早在大革命时期,在南京市立第一中学求学的张克辛,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2月,经中共秦淮区党支部书记(公开身份为南京市国民党秦淮区党部书记长)谢伏初介绍,张克辛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秦淮区党部因共产党员较多,遭国民党当局查封,谢伏初失踪,张克辛自此和党组织失去联系。

1927年底,张克辛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系,后因家庭困难辍学。1928年至1932年间,张克辛辗转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在此期间,与在上海暨南大学图书馆工作的进步青年娄光琦相识并结为挚友。

1933年,张克辛经同窗好友、爱国将领方振武的侄子介绍,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同盟军北路总指挥吉鸿昌同志麾下担任上校情校处长,旅长,少将参议等职。1933年下半年,张克辛因患病无法工作,经吉鸿昌批准,返回苏北老家。

1934年底,娄光琦在南京创办进步报刊《国内新闻周报》,张克辛根据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指示,进入报社协助娄光琦工作。《国内新闻周报》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办报,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忌恨。1935年春,报纸遭查禁,办报人员遭敌特全城搜捕。张克辛典当了自己的所有物品,凑足钱款,掩护娄光琦逃亡北平,而自己却不幸被捕。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张克辛始终没有吐露娄光琦等人的下落。因为得不到确凿证据,国民党当局只好以“受赤共分子影响、危害民国治安罪”判处张克辛六年监禁,关入南京军人监狱。娄光琦到达北平后,经中共北方局地下党员郭以青介绍,进入北平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学生集团求知协会,并于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8月19日,张克辛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当天,赴上海联络工作的娄光琦,专程来到南京看望老友。在南京停留期间,娄光琦得知上海地下党组织已遭破坏,于是临时决定改去开封平津流亡学生会(后到竹沟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工作),并介绍张克辛经河南南阳前往延安。

1937年8月,张克辛到达南阳。当时,正值郭以青从中共北方局军委来到河南,受中共鄂豫边省委派遣,赴南阳开展工作。张克辛与郭以青取得联系后,经郭动员,放弃了去延安的打算,转而准备投考设在开封的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

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筹建于1937年秋,为河大教授范文澜、嵇文甫在中共河南省委的支持下,以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名义创办,目的在于培养救亡骨干,以适应未来长期敌后斗争的需要。训练班由范文澜负责,河南省委派遣鄂豫边省委统战部长刘子厚(化名马致远)以八路军代表的名义赴训练班授课。1937年11月下旬,训练班在河南大学大礼堂正式开课,经过考试,包括张克辛在内的二百多名开封、平津进步青年进入该训练班学习。

1937年12月下旬,济南失守,徐州吃紧,日军开始频繁轰炸开封。面对严峻的局势,河南省委决定停办训练班,组织部分师生成立抗敌工作训练班农村服务团(1938年初改称河南省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沿平汉路徒步南下,沿途开办短期训练班培训各地青年,兼做民运工作。张克辛随团南下,相继在许昌、舞阳等地,从事群众工作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8年3月,时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彭雪枫,在确山竹沟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的名义,开办军政教导大队。教导大队参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模式办学,广泛招收各地爱国青年入学。张克辛得知后,积极要求参军。在随战教团行动的刘子厚的支持下,张克辛于3月初到达竹沟,进入第一期教导队学习,并被选拔为分队长兼教育干事。

在竹沟,张克辛亲耳聆听了彭雪枫讲授的《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作战原则》、《游击队政治工作概论》等课程,接受了严格正规的军事、政治训练。1938年3月18日,经刘子厚和时任八团留守处民运股长、竹沟中心区委书记娄光琦介绍,张克辛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张克辛作为第一期学员顺利毕业。

据张克辛生前回忆,根据原安排,教导队学员毕业后将大部分分配到部队任职,少数回到地方组建抗日武装。张克辛爱好写作,又有办报经验,便主动要求从事新闻工作。经人介绍,张克辛向彭雪枫提出赴洛阳《行都日报》任职的请求,彭雪枫听后欣然应允。为了联络方便,彭雪枫亲自为张克辛开具介绍信,向《行都日报》负责人介绍情况。第二天,彭雪枫又找张克辛谈话,希望他在《行都日报》工作期间,如有机会,前往武汉拜会《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介绍河南地区的抗战情况,并挥笔写下了第二封介绍信。

遗憾的是,张克辛尚未成行,便被调往驻防山东的国民党第十军团政治部,协助国民党六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张友渔开展对石友三部的统战工作。1938年11月,张克辛又奉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之命,任山东省第八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负责厉文礼部的统战工作。1939年2月,山东分局与苏皖特委任命张克辛为海属中心县委书记。张克辛随即到东(海)灌(云)沭(阳)地区任职,从此长期战斗在淮海大地上。

由于张克辛最终没有赴《行都日报》任职,彭雪枫的介绍信,便一直珍藏在自己身边。张克辛一生尊重彭雪枫将军,彭雪枫牺牲后,更为珍视与怀念与将军难得的革命情谊,因此,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工作繁忙的建设时期,都精心保存着这两封珍贵的介绍信。

二、信中主要人物与事件考析

在这两封介绍信中,除了彭雪枫、张克辛外,尚出现有“之超”、“石果”、“雷君”、“梓年”四位人物和报刊《行都日报》,现根据史料试做逐一考析。

“之超”,应为梁之超,《行都日报》社经理。梁之超原名梁安如,孟津县老城乡梁家村人,“七七事变”前夕在洛阳行都慈幼院印刷厂任经理。全面抗战爆发后,梁之超与好友阎少显、东北流亡学生张霁中商议,利用印刷厂的机器和人员办报,宣传抗战,激励军民士气。在慈幼院院长、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郭芳五的支持下,《行都日报》于1938年1月15日正式创刊,由洛阳县立一小校长郭担宇任社长,阎少显任编辑主任,梁之超任经理,周肇瑚任副刊主编[3]35。从此至1944年底,梁之超一直担任报社经理一职,他礼贤下士,诚恳待人,广泛招揽人才,利用与郭芳五家的世交关系,积极疏通上层,为办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行都日报》在创办初期,是一份具有鲜明的进步色彩的私人报纸。虽然出于在国统区立足的需要,郭芳五聘请张钫(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为名誉董事长,陈大白(国民政府铨叙处洛阳办事处负责人)、常志箴(河南省参议员)、李名章(河南省立第四师范校长)为董事,但报社日常事务均由阎少显、周肇瑚主持。阎、周二人都是爱国青年,所聘人员也多与自己志同道合。因此,报纸一面世,就以宣传抗日、倡导民主,立论公道、主持正义的鲜明特色,吸引了广大读者[4]322。

《行都日报》的进步宣传很快引起了中共豫西特委的关注。1938年2月,中共洛阳县委书记赵文甫介绍周肇瑚入党,并指示周在印刷所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后又派党员李续纲、张履之、周启祥到编辑部任职。中共豫西特委每月资助该报200元大洋,该报在豫西特委掌握下,成为宣传、动员、组织民众抗日的有力阵地,曾刊发过周恩来与史沫特莱撰写的文章。

1938年冬,阎少显、李续纲相继离洛赴陕,周肇瑚接任编辑主任兼总编辑。1940年8月,因遭反动势力仇视,周肇瑚、张履之等地下党员陆续撤离报社[5]35。

1944年4月,日军逼近洛阳。梁之超带领报社人员和印刷设备撤往宝鸡,并于当年8月在宝鸡复刊。1945年9月,原社长郭担宇在洛阳独立出版《行都日报》,1946年4月最终停刊。

“石果”,即娄朝辰,化名石果,1911年生,黑龙江海龙人。1937年在北平加入“民先”,同年在山西太原参加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先后在《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太岳版)任记者、编辑。1945年赴东北,先后任《东北日报》记者、中共吉林市委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吉林日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吉林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室主任、《东北日报》总编室主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等职[6]390。

1937年9月初,作为东北流亡学生的石果,经太原“民先”组织介绍,和42名平津流亡学生一起来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受到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的接见。9月底,经组织安排,石果在120师359旅正式参加八路军,随后在曾涤的领导下,前往河北平山、井陉,山西阳泉一带从事民运和扩军工作。

1937年12月,经彭雪枫亲自介绍,石果准备赴延安求学。临行前,受北京财政商业专科学校“民先”队员、表弟张霁中之邀,前往洛阳一叙。张霁中同为东北流亡学生,原计划投奔延安,但因与梁之超相熟,二人便同在洛阳筹办《行都日报》。石果到达洛阳后,经梁之超极力挽留,住进行都慈幼院,负责抄录广播新闻。1938年1月,在《行都日报》创刊前夕,石果和张霁中夫妇一道离开《行都日报》赴延安,石果后进入陕北公学第一期学习。介绍信1写于1938年5月,当时石果已至延安,当为彭雪枫不了解最新情况之误。

“雷君”,应为雷敏之。雷敏之(1910—1958),宁县坳马乡雷家川村人。1926年参加冯玉祥国民军,1930年升任中校团副,1931年随军至宁夏,任报社经理、记者。1933年在宁夏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从事秘密工作,后因在马鸿逵部开展兵运活动而被捕。“西安事变”后获释,至延安抗大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新闻记者的身份赴中原,在豫西一带秘密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调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官长,同年8月随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豫皖苏边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0年6月后,历任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委员、党团书记兼淮上行署主任,中共淮北特委委员、行署主任等职[7]105。

1938年,雷敏之长期在确山竹沟协助彭雪枫工作,加之有先前在豫西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对《行都日报》情况应较为了解,作为张克辛从事新闻工作的介绍人,最为可信。

“梓年”,即潘梓年。潘梓年(1893—1972),中共著名报刊活动家,潘汉年胞兄。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新书局主编《北新》、《洪荒》等进步刊物。1932年5月,主编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真话报》。1933年在上海被捕入狱,1937年6月经中央营救出狱,以社长身份赴南京筹办《新华日报》。抗战期间,先后在武汉、重庆主持《新华日报》工作,1947年2月率重庆《新华日报》人员撤至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曾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7年12月,潘梓年带领《新华日报》社人员从南京西迁武汉,为《新华日报》正式出版不懈奔走。经中共中央长江局与国民党高层反复交涉,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在国共合作保卫大武汉期间,《新华日报》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国统区党的舆论中心,其编辑部更是云集了华西园(华岗)、章汉夫、杨放之、何云、石西民、许涤新、戈宝权、楼适夷等一大批知识精英。1938年10月22日,在武汉沦陷前夕,潘梓年与李克农一起,率领报社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人员,乘船撤退至重庆。

三、该文献的历史价值与重要意义

这两封介绍信虽然内容简短,但语气朴质热忱,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彭雪枫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以及对青年干部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该介绍信涉及彭雪枫、潘梓年等党的重要历史人物,是竹沟教导大队活动和河南抗战新闻工作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1. 充分体现了彭雪枫对新闻工作和新闻人才的重视。

彭雪枫爱好写作,对新闻工作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学生时代的彭雪枫就经常给报刊写稿,其报告文学《塞上锁记》曾在天津《国闻周报》上连载九期,1928年初还曾投考过天津《大公报》的校对职务。从军后,彭雪枫一贯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尤其注重培养新闻人才。早在1931年,时任红二师政委的彭雪枫,就以创办《猛攻报》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中初步培养了一批办报人员。1937年,彭雪枫在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和组建临汾学兵队期间,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宣传党的抗战政策和八路军的战略战术,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新生》周刊总编辑杜重远、“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全民》周刊主编柳湜、《大公报》通讯课主任范长江、著名记者孟秋江和陆诒、作家刘白羽等,都是彭雪枫的座上宾[8]141。1938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机关报《拂晓报》在竹沟创刊,随军东征后名震豫皖苏,在宣传抗战的同时,也为新四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编辑与印刷工作人才。

彭雪枫在第一期教导队结业之际,为一位素昧平生、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普通学员,亲笔开具两封介绍信,并当面指示其赴武汉潘梓年处汇报情况,充分体现了彭雪枫对新闻宣传的重视和对新闻人才的尊重。

2. 体现了彭雪枫对青年干部的关心、爱护和因人制宜、因材施用的干部任用原则。

从1937年底至1938年初,华北大部与南京相继失守,西北形势紧迫,中原沦陷只是时间问题。1938年1月14日,中共中央长江局作出《对鄂豫边工作决议》,要求河南省委以竹沟为中心发展工作、“加紧发展党的组织”,明确指出“为了增强部队的战斗力量,设教导队,吸收青年学生,除训练参加部队工作以外,并帮助民众团体训练群众工作的干部”。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长期敌后斗争,满足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需要,大量培养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成为河南省委与豫南特委的中心工作。作为全国爱国青年中的优秀分子,竹沟军政教导队学员们肩负着开辟豫皖苏鲁,坚持华中抗战的艰巨任务,尤其得到彭雪枫的信任和爱护。在张克辛的工作分配上,彭雪枫没有机械地要求其从事军事工作,而是充分尊重张克辛的个人志向与爱好,希望他努力发挥自身特长,在敌后新闻战线上大展身手,充分体现了彭雪枫因人制宜、因材施用的干部工作思路。

3. 是竹沟军政教导大队活动与河南新闻工作的直接历史见证。

革命文物,是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见证,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这两封珍贵的介绍信,涉及彭雪枫、潘梓年等重要历史人物,直接见证了第一期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和《行都日报》、《新华日报》的相关情况,作为彭雪枫手书,能够经历近80年风雨保存至今,且品相良好,内容清晰、完整,实属不易,对研究抗战时期竹沟地区的干部教育和河南新闻事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连云港抗战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冯文纲.彭雪枫年谱[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2000.

[3]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1984年第1期)[J].内部资料,1984.

[4]河南省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河南省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二)[G].内部资料,1996.

[5]河南省政协文史委.河南文史资料(1994年第一期)[G].内部资料,1994.

[6]尹韵公.中国新闻界人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7]罗康泰.甘肃人物辞典[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2.计划生育介绍信 篇二

喜欢的文章“海外推广善用邮件营销”,不喜欢的文章“人民币汇率之争将何去何从”;希望增加外贸操作实务案例方面的内容。

—黄强国 山东中科凤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喜欢的文章“重返非洲”;希望增加即时经贸信息、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动态及海外商家推介的内容。

—刘学安 凯龙集团集团办公室副总裁

喜欢经贸观察的文章;希望了解各国的市场现状和风俗人情。

—王大鹏 香港环球视野有限公司商务部国际营销顾问

希望了解出口融资方面的问题。

—王全权 月晴西国际(香港)有限公司CEO

希望看到外贸风险分析类文章,增加分国别的外贸行情内容。

—周雪峰 广州宝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出口部总经理

喜欢外贸方法类的文章;希望增加读者交流。

—中非重工投资有限公司业务二区职员

编辑部:非常感谢各位读者长期以来对我们的关注!你们的支持、建议和想法对我们很重要,也正因为此,《进出口经理人》才得以茁壮成长。“读编往来”是读者与编辑之间沟通的桥梁和连接的纽带。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希望能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让杂志越办越好,从而更好地为外贸企业服务。

活动介绍

2011年2月21日下午,由《进出口经理人》杂志主办的借展出海俱乐部“CEO互访计划”的第一站在中商展览公司举行。自从2010年12月8日借展出海俱乐部成立后,民营出展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要求再次聚会,在上次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探讨具体推进的措施。十几位来自各民营出展公司的领导聚集在北京中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小会议室,济济一堂,共商发展之策。

会议开始后,针对项目报批的具体问题,各公司代表首先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交流了操作的方法和经验。会议还讨论了其他行业内的问题,如行风不正的问题,没有行业服务标准的问题等。与会的企业都表示,在现有条件下,大家都要从我做起,严格要求,不做有损民营出展企业声誉的事情,共同促进出展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沟通、信任、分享、合作的宗旨下,以后还将安排第二、第三站,同时,还计划安排联合项目交流会,在更多的层面上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

进出口经理人免费采访计划

每一期杂志,我们的记者都要对进出口企业进行大量的采访,分享真知灼见,反映问题与难点,找到解决的关键。因此,杂志社制定了一个免费的采访计划。

30年的发展,使得外贸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埋头于自身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开展各个层面的交流,带动事业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业内的领先者,您只需要一分钟注册,加入这个计划,便可以再打开一扇事业的大门:

增加您和您所在企业的曝光度,在业内获得广泛认同,还可获得跨行业的新合作伙伴,得到更多发展机会;

优先获请参加研讨会,与专家面对面,认识更多业内同行,获取行业发展的前瞻信息;

作为贵宾获邀参加进出口经理人年会;

《进出口经理人》杂志每年有3位封面人物出自采访计划的注册名单,一旦通过主编确定,您将有机会成为其中荣耀的一员;

您可随时致电编辑部,与编辑记者探讨你所业务问题,或通过他们请专家解答你的问题。

3.有关生育介绍信 篇三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都可能会用到介绍信,介绍信在介绍联系接洽事宜中具有介绍、证明的双重作用。写起介绍信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育介绍信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育介绍信 篇1

XX市社保局医保办:

今有我单位XX同志前去办理XX同志的.生育保险报销业务,报销人信息:姓名:XX,性别:X,身份证号:XXXXXXXXX。望接洽。

单位社保登记证编号:XXXXXXX

xx

20xx年x月x日

生育介绍信 篇2

XX市社保局医保办:

今有我单位XX同志前去办理XX同志的生育保险报销业务,报销人信息:姓名:XX,性别:X,身份证号:XXXXXXXXX。望接洽。

单位社保登记证编号:XXXXXXX

XXX

20xx年XX月XX日

生育介绍信 篇3

***劳动局社保中心:

兹有我单位xxx前去办理生育保险报销业务,报销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个人社保编号:****,生育医院:*********,预产期:**年*月*日。

望接洽。

XXX

4.封面人物介绍 篇四

田冬, 1970年11月出生,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东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辽宁省特级教师, 现任沈阳市沈河区文艺二小学校长, 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省首批推进素质教育拔尖人才、省支教扶贫十佳志愿者、市优秀专家、市学科带头人、市模范教师、市优秀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 在沈河区文化路小学工作的9年中, 他审时度势, 深刻分析学校自身情况, 举纲张目, 催生了学校的特色发展。2006年9月, 田冬调任文艺二校后, 深挖学校内涵, 狠抓四个“不放松”, 即狠抓教师凝聚不放松;狠抓学校特色不放松;狠抓学业质量不放松;狠抓校园文化提升不放松, 从而带领学校走上了“以德奠基, 以质取胜, 以特色求发展”的成功之路。多年来, 田冬在省外各大城市作经验报告会20余场, 《中国教育报》等各大媒体多次对田冬校长的事迹进行报道。

5.领带——悬挂在脖子上的介绍信 篇五

领带的历史

提到领带,不得不提的是克罗地亚。克罗地亚与意大利仅一海之隔,自罗马帝国时代开始,至中世纪威尼斯盛世,都深受意大利半岛的文化影响。目前,克罗地亚仍保留着普拉的圆形竞技场、波雷奇的长方形教堂、斯普利特的戴克里安罗马皇帝宫殿建筑群等古罗马遗迹。在克罗地亚语中,克罗地亚的民族名称与领带这个词还极为相似。克罗地亚人是hrvata,而领带是kravata。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克罗地亚士兵爱在脖子上系一条装饰性的小围巾,这样显得十分别致。后来,老百姓也纷纷效仿。当然也做了一些改进,进而逐渐演变成系在衬衣外的领带。克罗地亚人到了其他国家,人们都称他们是“戴领带的人”。于是,“领带”就成了克罗地亚的代名词。今天“克罗地亚”和“领带”,用的是同一个词。克罗地亚由此成为了领带的故乡。

关于领带最早的说法是出自古罗马帝国时期。象征着文明的领带,却是从不文明中演变而来的。在古罗马帝国时期,那时的战士胸前都系着领巾,那是用来擦拭战刀的擦刀布,在战斗时把战刀往领巾上一拖,可以擦掉上面的血。因此,现代的领带大多用条纹型的花纹,起源在于此。也有人说,在那时,军队去前线打仗,妻子为丈夫、朋友为朋友把类似丝巾的方巾挂在他们的脖子上,在战争中用来包扎、止血。到后来,为了区分士兵、连队,采用了不同花色的领巾,进而演变发展到今日,成为职业服装的必需品。

另一个说法认为领带最早起源于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饮血,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掉下来,他们用草绳扎在脖子上,绑住兽皮。这样一来,风也不能从颈间吹进去,既保暖以防风,后来他们脖子上的草绳被西方人发现,逐步完善成了领带。另有人认为领带起源于海边的渔民,渔民到海里打鱼,因为海上风大而冷,渔民就在脖子上系上一条带子,防风保暖,渐渐地带子成了一种装饰。保护人体以适应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领带产生的一个客观因素,这种草绳、带子便是最原始的领带了。

领带功用说则认为领土完整带起源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种用途的,这里有二种传说。一种认为领带起源于英国男子衣领下的专供男子擦嘴的布。工业革命前,英国也是个落后国家,吃肉用手抓,然后大块大块地捧到嘴边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络腮胡子,大块肉一啃就把胡子弄油腻了,男人们就用袖子去擦。为子对付男人这不爱干净的行为,妇女们在男人的衣领下挂了一块布专供他们擦嘴,久而久之,衣领下面的这块布就成了英国男式上衣传统的附属物。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衣食住行都很讲究,挂在衣领下的布化成了领带。

有别于以上传说成分较重的说法,比较有史可循的领带的起源出现在法国。在1668 年,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检阅克罗地亚雇佣军时,雇佣军官兵的衣领上系着的布带就是史料记载的最早领带。领带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领带的产生和发展同十七世纪欧洲的男子服装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十七世纪的欧洲男子穿紧身衣,戴耳环,穿花皱领衬衫,丝绒,高高卷起的发型上面戴一顶小帽,敬礼时用一个有流苏的小棒把它举起。衬衫当作内衣穿在里边,衣领装饰相当华丽,高高的领子加了一圈花边,衣领上绣上了美丽的荷叶边,衣领打折迭成花环状,这些领子露在外面,从外衣就可看到。衬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后披上短外套,下身着长统袜和紧身马裤。这种追求华丽、讲究奢侈的服装在当时贵族中最时髦;它带有女性风格的娇艳和柔弱,是“洛可可”风格的典型男服。着这种服装的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仅仅是没有纺车”,当时人们曾作过种种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装,结果却是徒劳的。

直到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宫廷贵族生活的终结,男人放弃了华丽服装,改换成简单朴素的装束。那时流行类似燕尾服式样的帝国式服装:上衣高腰节,裙摆自然下垂,大领口加灯笼袖,胸部以下略有装束,华丽的衬衫领子没有了,代之以襞领,襞领前系黑丝领带或系领结。领带呈领巾状,用白麻、棉布、丝绸等制作,在脖子上围两圈,在领前交叉一下,然后垂下来,也有打成蝴蝶结状。这在法朗士小说《领带》中可见:“他的暗绿色上装的领子竖得很高,他穿着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绸子宽领带在他的颈子上绕了三圈。”据说诗人拜伦对领带给法很讲究,等到他结好满意的样式时,弃置一旁的领带已堆积如山了。那时女性也结领带,有位安公主喜欢组合黑色缎带和蕾丝制的领带,打出典雅而别致的领结。

1850年左右,西服作为运动服被采用。到1870年左右,人们都开始穿西服了,领带成为时尚,一种与西装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根据一些服饰专家的分析,领带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样展现了人们的性别特征,象征着二种富有理性的责任感,体现了一个严肃守法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当时男性们所刻意追求的。这时领带形状为带状,通常斜裁,内夹衬布,长宽时有变化,颜色以黑色为主。据说第一个领带给是1868年英国发明的。19世纪末温莎公爵所打出的领带给风靡一时,是19世纪末艺术家的象征,那时领带形状结法基本影响到现在。

1949年,依照当时规定,没有打领带的绅士无法进入正式场合,慢慢地领带成为社会地位的特殊符号,并因此开始风行。19世纪末,领带传入美国。美国人发明了细绳领带(或称牛仔领带),黑色的细绳领带是19世纪美国西部、南部绅士的典型配饰。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以滑动金属环固定的细绳领带,称保罗领带。现在领带基本沿袭19世纪末的条状款式,45°角斜向裁剪,内夹衬布、里子绸,长宽有一定的标准,色彩图案多种多样。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领带也越来越讲究艺术和精细,从款式、色彩上趋向更完美、更美丽。

领带杂谈

据说现代男人服装,是仿照十九世纪以来士兵军服,或许可以说现代女人服装,来自农妇。这么说,服装的现代化,有民主色彩。在古代只有贵族有资格讲究服饰,现在则是讲究“装而入时”。入时就是大家认可,群趋若狂。

不过士兵和农妇毕竟不能做时装模特,再漂亮也不行,服装太简单了一些。多少世纪的贵族气派,总得留一点遗产。爵爷们的大花圈领消失了,留下一根领带;贵妇的敞胸露肩消失了,留下一根项链。

所以,服装的传统,在于注视点依旧,男人和女人都明白了脖子和前胸的重要,都知道了这是诱惑的紧要之处。当面眼光,总不能立即直接对视,先看到前胸,然后才能上移,可见男女相悦,初战的战场在领口,一见能否倾心,在于一领,必须慎之又慎。

士兵之中,最讲究服装时兴的是美国大兵。他们打仗不行,靠B-52反复扔炸弹;穿衣服却有来头:上战场着迷彩,上岗哨军服笔挺,上教堂,不论死活,必打领带。这就叫领导世界潮流。

在众多小说电影里,我们已经看到男人的领带,那是个标志:装绅士,装No.1好情人的必要的符号。临到“动粗”时,就得领带一拽,表示不必再君子了。

马科斯夫人拥有鞋城,据说不少男人拥有领带城。有几个人看到马夫人的脚了?男人的领带,却占着镜头正面的。 ”

领带学不比面相学简单:不光看领带质地,更看领带花纹。鱼水图案,表明这男人有心有情,但比较花,不专一;条纹宽带,这男人一般处事呆板,陈旧灰暗;原色单彩,这男人可靠认真,值得依赖;杂色杂花,这类男人大多是没有主意,喜欢绕着圈子办事,对感情矛盾重重;至于靠“民族性”图案表现自己,那就不如T恤文化衫,降级了。

最近听到一点考证,西欧某大学社会学教授所作,原始出典,密密加注,规范性学术著作。要点是:领带为阳具的艺术性象征升华。听起来,似乎是弗洛依德又一次滥用,但你拿项链配起来想一下,难道没有道理吗?

名人与领带

在领带发展史上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出生于十九世纪,他就是威尔斯王子,短暂的英王爱德华八世,他还有一个最着名的封号—“温莎公爵”。他对世人的最大馈赠就是他的时装品味。温莎公爵以他的前瞻性时尚触觉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更是创造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发明。其中最有名的就莫过于他的“温莎结”了。打法繁复的温莎结原是为了配合温莎公爵偏好的宽领结打法所发明,在发明之初轰动了全世界,连冷漠傲慢的战争狂人希特勒也不由赞口不绝。温莎结如今看来极为正式,但在二十世纪末却是受广大艺术家们的追捧,甚至造成了“不系温莎结就莫当艺术家”的尴尬局面。

温莎结是一个形状对称、尺寸较大的领带结,因温莎公爵的喜爱而得名。由于系法较复杂,所以要用薄质地的领带来打结,如果使用厚的领带打出来的温莎结会太大。虽然温莎结的打法一直保留到现在,但当年被视为艺术家表征的温莎结,由于造型方正宽大,如今已显得不那么时髦,而后衍生的介于单结和温莎结之间的“半温莎结”,打法更加简单,造型也清爽了许多,因而更受现今男士的推崇。

说起最爱领带的名人,大概要数拜伦了。在“Croatta”之后,1668年的法国依旧流行着领带,并且已发展成了男子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候领带的外观已与现代领带相距不远了,不过佩带方式却颇为特别,那时候的领带在脖子上要绕两圈,两端随意地耷拉着。而领带下面还有三或四个花结的波形绦带。如今看来可能是滑稽无比,但在那时候可是一种礼仪的象征。到了十八世纪领带正式绽放了它的光彩。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以往宫廷贵族生活的终结,男人们放弃了华而不实的装束,转而换成了简单朴素的打扮。这时领带的存在为当时自我标榜绅士风度的普罗大众所惊喜,霎时间巴黎“满城尽是领带军”。无论是“下里巴人”抑或“王孙贵族”纷纷钻研起领带的独特魅力。当时的著名大诗人拜伦亦不免俗,甚至当时由于他对领带系法的苛刻态度而“威名远扬”。大文豪巴尔扎克也为领带的魅力所倾倒,早在1827年时就将领带的魅力用文字的表达方式将其推广于整个法兰西。据闻,巴尔扎克还是第一个以文学作品的方式来论述领带的人,对领带的推广实是居功至伟。

而要说起在领带上吃亏的,则不得不说说美国前总统布什。布什的领带让您感觉不舒服吗? 在美国,从学者到观众都说“YES”。 美国总统布什13日晚间出席新闻发布会时所佩戴的蓝底白点领带引发美国公众强列反应,从学者到普通观众普遍认为,布什的领带像能催眠一样使人昏昏欲睡。前CNN记者吉姆·希尔表示,从镜头上看,布什所带蓝底白点的领带不停的晃动,对观众构成了一种干扰,即使领带不动时看起来也好像在晃。

希尔说,布什犯的是一个十分低级错误,领带晃起来会让人错以为是电视台调试的时候出现的那种屏幕的雪花。另有专家认为,布什那条蓝底有细密白点的领带和犬牙状条纹领带一样,范了上镜之大忌。他们都认为,布什的领带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他讲话的内容反而被忽视了。一些网民也抱怨布什的领带给人不舒服的感觉。一位白宫媒体代表周三曾表示他没有注意到领带这种细节。但记者想做进一步调查时却无功而返,显然总统办公室不想涉入到此事之中。

关于领带与名人,最后要提及的是一个关于马克吐温的小段子:马克·吐温经常不修边幅。有一次他从邻居斯托夫人家里回来,他妻子吃惊地问他怎么不结领带就去了,因为不结领带是一种失礼。妻子怕斯托夫人见怪,为此闷闷不乐。 于是,马克·吐温赶忙写了一封信,连同一条领带装在一个小盒里,请人送给斯托夫人。信是这样写的: “ 斯托夫人: 送上领带一条,请您仔细瞧瞧,今天早晨我在您那里呆了大约30分钟,可忘了结领带。半小时后请您把它还给我,因为这是我唯一的一条领带。"

女权也领带

二十世纪初女权运动的打响,鼓励女性们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欲望,追求应得的自由和权利。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应具和男性相同的权利。而她们首先第一步就是将领带从男权主义城堡中作为战利品掠夺了过来,证明了男女平等。在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领带”就象征了男性的生殖器官,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男女平等主义者们也表示,此举并不是为了多一个装饰物,而是为了得到一种男性刚毅的符号、一种象征。在如今德国,每年的1月31日依旧保持了这种“猛女”活动的传统。每当这天,如果你在马路上走,恰巧还不合时宜的一身西装笔挺,那你可得留意随时可能会迎面奔来的几个手持大剪刀的女士了。因为在那天,女士们的一个重头节目就是剪断男人的领带。所以有经验的男士们当天大多都会休闲打扮,当然也有慷慨大方并乐于作乐的绅士会特意寻一条将要“退休”的领带给那些“猛女们”剪个酣畅淋漓。

女权意识在衣着上的体现尤为鲜明。Coco Chanel女士在1909年引发了女装的“裤装革命”。在六十年后的法国,著名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t”先生同样大胆地开创了中性风格。他为当时前卫的女士们设计了一系列原先只属于男性的“吸烟装”,男式礼服的经典设计与女性高雅、柔媚等元素完美结合的中性风迅速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1975年著名摄影师“Helmut Newton”为名模Maria Carla Boscono拍摄了史上最经典的烟装时装照,她优雅地手持香烟,头发用发油向后梳的发亮服帖、一丝不苟。一袭三件套烟装,宽裤脚的喇叭西裤契合身形地柔软垂地,白色衬衣的蕾丝边,在硬朗中又带有一种阴柔美。颈上的男款领带表现出刚柔并济的魅力。中性打扮在21世纪已成为女装时尚中的一种风格,名模Kate Moss则是其中代表。她与前男友,英伦坏小子“Pete Doherty”被无数时尚爱好者供奉为珠联璧合的“最佳情侣”。特立独行的衣着品味和两人脖子上随意耸拉着的细领带则宣扬着这种不分性别,帅气的纯正英伦摇滚风格。

巴尔扎克曾说过“领带是男人的介绍信”,它让男士正装变得完整。而在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领带”更是象征了男性的生殖器官,象征着权力。王尔德则寓意深刻地做出过这样的总结:“选择领带是一个男人走向成熟的象征;重视并学会使用领带,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如今的领带已不仅是男士们的必需品,越来越多的女性们也纷纷爱上了这一气质非凡的装饰品,虽说希拉里也许不会戴着领带演讲,但谁能肯定以后的女政客不会更趋于中性呢?领带凭着它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无数男女的心,它已成为了现代服饰文化的一个亮点。毫无疑问的是,这条装点着从脖子到胸前的空地的小带子,已成为了现代服饰的一个文化符号。

6.生育单位介绍信 篇六

兹 有 我 单 位 ___________ 同 志 ( 出 生 _____ 年 ___ 月 ___ 日 , 属 ______ 婚 )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的________(出生_____年___月___日, 属______婚)结 婚,根据政策符合生育_____胎条件,我单位同意发给_________年生育指标。 请给予办理为盼。

单位名称(盖章)

7.《画家介绍丛书》 篇七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西欧艺术家及其作品介绍甚少。不必说半个世纪前鲁迅先生等有识之士向中国美术界译介的书刊多么稀如珍宝了;就是解放后,也由于偏重古典主义和俄国巡回画派的介绍,使巴比松画派以后的西欧诸流派遭到冷遇。诚然,古典主义大师们有过历史贡献;巡回画派用当时较先进的思想和纯熟的写实技巧,在十九世纪艺术史上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但是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有一段时期内,我们仿佛走进了这两座高峰间的峡谷,看不到山外还有山。西欧诸流派也有许多艺术成就。例如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印象主义画派,就是一些在艺术技巧上颇有才华又勇于革新的画家。他们向僵化了的学院主义猛烈冲击,与禁锢在圣经和神话故事圈子里乏味的创作针锋相对,并吸收了当时光学研究的新成果,努力追求外光与色彩的丰富变化,画了不少色彩生动、形式多样的名作。他们当中的有些画家,也画过一些表现人民生活的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如德加笔下塑造的真实动人的舞女。当然,由于他们创作思想上总的趋向是反对综合概括和表现思想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不论怎样,印象主义及其后的许多画家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一定地位,对今后我们的艺术也有许多启发和借鉴作用。这套丛书弥补了这个缺陷,莫奈、雷诺阿、惠斯勒、德加、格里高莱斯库……许多各派艺术大师都将与读者见面。编著者还十分注意突出画家的特征。比如,竭尽全力来调解内部分歧,始终如一地参加和组织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生于丹麦的卡米尔·毕沙罗在绘画成就上虽远不如莫奈等人,但他以长者的风度和无私的襟怀,促成了许多年轻画家的成熟(他比莫奈大十岁,比雷诺阿大十一岁),就使这位被莫奈称为“谦虚而伟大的人”在印象主义运动和世界绘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席位。

艺术是需要百花争妍的。虽然有的印象主义大师曾过激地说过,象征着古典主义美术遗产的“卢佛尔宫”应付之一炬;但从许多印象主义画家的成长道路来看,他们却从卢佛尔宫吸取过丰富的营养。卢佛尔宫大概也忘记了这句话的“私仇”,仍然是印象主义作品最丰富的收藏者之一。这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吗?

当然,这套丛书也还存在着某些问题。例如有的画家的评价,许多年来都是众说纷纭的,丛书作者在简短的文章中,无法象长篇专著那样详细评说。又如,丛书中的个别译名未能统一。还有部分作品印刷的色调较差,有的甚至保留着从别的画册上翻拍下来的折痕。这都是希望再出新书时能予改进的事。

(《画家介绍丛书》,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莫奈》,朱伯雄撰写,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一版,1.20元;《安格尔》,马凤林编著,一九八一年七月第一版,0.90元;《雷诺阿》,安念念、陈陶玉编译,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1.40元;《德加》,马凤林编著,一九八一年七月第一版,0.95元;《毕沙罗》,马凤林编著,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0.95元)

品书录

江柘舟

1983年第1期,总第46期 - 新书寸言

偶阅不久前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无意中翻到了冰心的《女儿节》。不由忆及少小时,国文课上,喃喃背诵它的情景。此文通篇淋漓尽致地写中国的新年,元宵,上巳,清明,七夕,仲秋,重阳,并无限自豪地抒发:“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娱乐。我们有四千年的故事、传说和历史。我们娱乐的时地和依据,至少比人家多出一倍……”细味这娓娓的细语,多少民族自豪感凝聚笔端,溢于言表。现在,不少人要补上爱国主义这一课,尤其是受十年动乱之害最深的青年人。我这里深深感谢上海书店影印旧籍的苦心,但又由此想到是否可以编这么一本书呢,把类于《女儿节》那样一类作品收进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

(陈正宽)

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出版“薛恨生改编”的中篇小说《西厢记》,系据上海文化书社一九三三年版“重新校阅再版”的。书前《出版说明》赞此书“对张崔故事进行艺术再创造”,“颇有艺术魅力”。读过之后,觉得它只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翻译和繁衍,而全书文白夹杂,语言庸俗,例如“美人姐姐,我的灵魂!”之类用语时见,还有若干处色情的描写,甚者无异“阿飞文学”。凡此之处,实不知“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出版工作是一种文化积累,重印旧书当然需要,但所积累者必须是“文化”,而非糟粕。过去上海四马路上形形色色的书,是不是都值得重印,要好好鉴别。

(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朱起凤的《辞通》,先期见到了它们散发的征订通知,知道此书定价14.8元。不久,北京几个书店的橱窗里就有了这部书,但重印单位却是长春书店,定价也已变为18元。于是写了一封信到上海去问:还印这部书否?得到回信说:当地各书店都已在发售了。

后来,北京的门市部里也终于有上海版的《辞通》了,大概那种18元的版本已经售完了吧。我于是用14.8元买下一部,节省3.2元,自幸消息灵通,甚觉高兴。但另一方面,对书店的苦心安排,却也很能体谅。

只是,一想到出书总是不断地摸黑碰头,又无端地担心起来了。

(谷林)

不久前有一本《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出版。编者在《前言》中说:“历史人物生卒年表是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之一。”诚然,诚然!可是稍稍翻一下这本书,却见人名一项:勒方印成勤方,王仁堪印成王仁谌,辜鸿铭印成章鸿铭,程德全印成程德金,尤烈印成亢烈,陈宦印成陈宦,史量才印成史重才。别名一项:东塾先生陈澧印成东熟先生,愿船何秋涛印成顾船,伯李慈铭印成伯,亭汪鸣銮印成亭,风荪柯劭印成风苏,季直张謇印成季真,茧人(亦作趼人)吴沃尧印成茧趼人,鹤卿蔡元培印成鸿卿,英士陈其美印成士英。

吕叔湘先生自言患有错字过敏症,会不会在有些人身上存在错字麻痹症?(祖)

一位老翻译家翻译的显克微支名著《你往何处去》(上海译文版),讲罗马暴君尼禄的故事。书当然不坏,译文也可读。但是读到中间,忽然说尼禄会弹“琵琶”,又有人坐在“太师椅”上,更有奇哉:一世纪古罗马的妇女穿上了“旗袍”。译历史小说而不重视历史常识若此,读来终觉丧气!

(贺孝逵)

罗丹曾经称赞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读了于光远的《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感到好的哲学著作未尝不可作如是观。哲学素称高级,似难通俗,通俗的又可能流于浅薄,而于光远以哲学家的身份,早在五十年代就作了一系列尝试。他在通俗著作中不肯仅仅简单交代问题而是引导读者往深处发掘,这种精神难得。于光远说,标点符号“?”象一个钩子,有钩取答案的功用,我看他的著作也是一把这样的钩子,可以使初学者产生“注意”,走向深入。可惜本书也有些不够通俗的学术论文。这影响本书的普及。 (曹力红)

开始见到一些名翻译家译品的重译本,译者却不是熟名字,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即为其一。这是令人十分高兴的。

不能不说出版社在这件事上有胆有识。长期以来,文学名著的重译工作几乎完全停顿,出版界似乎越来越谦恭好礼,敬重既成权威。毫无疑问,郭老的译本是应当尊重的,值得存在,但又何妨出现确有特点的新译本(杨译本应当说是做到这点的)。郭老译此书时才三十岁,而杨武能已经年过四十,从这点说,也实在不是“僭越”。

事实证明,除了用外加权威保证的翻译,例如圣经的“钦定本”,其余的译本都不免为新译本取代。这是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夷)

看到专家们在“红学”“曹学”舞台上各显神通,我不自量力,想在门外看看热闹,花了58元买一部“己卯本”《石头记》影印本。翻开第一页,即见“据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钞本影印……”几个大字。可是实际上第五十五——五十八回残存三回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该馆藏书大印为证。红学家讲究版本,而上述交代粗心如此,真是要使后代红学家做不完的考证工作了。

(刘宏图)

8.办公照明节电介绍 篇八

1 办公照明现状

办公照明节电潜力很大, 目前照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照明技术较落后, 部分尚使用发光效率低的白炽灯, 高效节能新光源使用量很少, 照明电能消耗大。 (2) 照明设计不合理, 偏爱美观, 考虑发光效率少, 照明功率很大而发光效率差, 造成电能浪费。 (3) 照明控制装置的应用少。 (4) 照明维护管理水平低, 不按时正常开关, 缺乏维护管理。

2 照明节电措施

推行照明节电, 应尽可能提高照明灯具的电能利用率和照明效率, 改善照明的科学管理, 合理使用。针对办公照明的现状,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采用新的高效光源

办公照明应以清洁明快的原则设计, 选用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使用寿命长、色温相宜、符合环保要求的光源。各类电光源按其经济特性及节电优劣排列为:低压钠灯、高压钠灯、节能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汞灯、卤钨灯、白炽灯。

电光源的发展史, 无不与照明节电密切相关。为促进节能电光源的发展与应用, 实现照明节电, 应限制耗电量高的电光源产品的使用, 推广使用节电新产品。

2.2 选用合理的灯具

灯具形式的选择及灯具质量的差异, 均会造成灯具效率的变化;不同灯具形式具有不同的配光曲线, 不同的反射系数。选用灯具要考虑使用环境的特点、视觉的要求及灯具本身的照明技术特性等。高效电光源应配以高效灯具, 才能取得满意的照明效果。办公照明灯具的一般要求为: (1) 为保证照明质量, 办公室、打字室、设计绘图室、计算机室等宜采用高效光灯具; (2) 对电梯厅、走道等采用节能灯, 设备用房采用白炽灯、节能灯或荧光灯; (3) 在难于确定工作位置时, 可选用发光面积大、亮度低的双向蝠翼式配光灯具; (4) 在会议室内放映幻灯片时, 其一般照明宜采用调光控制。会议室照明可采用荧光灯 (组成光带或光檐) 与白炽灯或节能灯 (组成下射灯) 相结合的照明形式; (5) 以集会为主的大会议室有舞台区照明, 可采用顶灯配以台前安装的辅助照明, 同时在舞台上应设有电源插座, 以供移动式照明设备使用。

2.3 推广使用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办公照明节电, 不仅要采用高效电光源、高效灯具, 还要大力推广智能控制装置。照明控制装置是控制照明的使用时间、调节照度、限制照明设备电流电压的节电设备, 可使照明系统运行在全自动状态。系统将按预先设置切换若干个基本工作状态, 自动在各种工作状态之间转换。

2.4 根据各种场合要求设计最佳照明方案

根据工作场所的环境特点, 确定合理的照度标准, 采用直接与间接、一般与局部照明相结合, 不仅可保证工作正常进行, 且可减轻疲劳, 使人舒适, 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达到节电目的。

按照国际标准, 办公室的最佳光照度400 lx, 办公大楼的最佳照度为150~300 lx。办公场所的照明方式 (间接照明方式) 的光效率极低, 要达到目标照度值应减少间接照明, 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 推荐增加局部照明的方式, 减少一般照明的量, 达到节能目标。

2.5 加强照明器具的维护管理

各类电光源及照明灯具,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其效率将逐步衰退, 不能及时清洁维护的灯具, 将使其反射的光通量大为降低, 增加电能的消耗。为保证必需的照度, 应定期进行清扫, 普通办公室的照明器具至少每月应清扫一次。

2.6 增强全民节电意识

照明节电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许多人对节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节电意识淡薄, 造成电能的浪费也很严重。照明节电应在采取政策措施、技术措施的同时,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广泛宣传节电事例, 树立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 鼓励节电成果的推广应用, 增强全民节电意识。

3 办公照明智能控制方案设计

以上措施都可有效地节能, 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设计了一个利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相结合的智能照明控制方案, 利用各种照明传感器将所需的和照明有关的各种信号采集输入到智能控制模块, 利用智能算法计算输出一个控制值, 实现对光源的合理控制。

图1为办公室典型布置图, 根据使用情况将其分为四个区域, 每个区域的荧光灯配有可调光的电子镇流器, 灯具由安置在办公室内的控制面板或远程的主控上位机来控制, 现场检测通过热释电红外传感器S1~S4和光敏传感器S5~S7实现。

利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可分别对各办公区域进行动静探测, 即主动式 (检测静止或移动极慢的人体) 和被动式 (检测运动人体) 的监测。在办公室中央天花板上安装四个热释电红外传感器S1~S4分别对四个区域进行动静监测, 在晚上或加班工作状态, 它可起到重要的节能作用。

办公室智能控制系统中光敏传感器S5~S7用于检测各办公区域工作面照度。自然光随时间在强度和光谱上都会发生变化, 会使室内工作面的照度不均匀。通过光敏传感器的检测, 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平衡室内的照度分布, 使工作面照度保持相对稳定。预设两个极限照度值E1和E2, 其取值可依据光源的光通量Φ、光源数量N、灯具的维护系数K、探测区域面积S, 由平均照度的计算公式E=ΦNUK/S得出。当探测到的工作面照度E≤E1时, 探测区域的灯具全部打开到额定光通量;当探测到的照度E>E2, 并持续15 min时, 探测区域的灯具全部关闭。另外, 设置两个照度阀值E3和E4, E3高于预设值E1的25%, 若探测到的工作面照度E>E3, 并持续15 min, 则降低人工照明, 通过电子整流器调节荧光灯到额定光通量的80%;E4高于预设值E3的25%, 若探测到的工作面照度E>E4, 并持续15 min, 则调节荧光灯到额定光通量的50%。工作面照度持续15 min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短时天然采光的变化导致照明控制系统频繁变化, 这在多云天尤为重要。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的综合应用, 可实现对办公照明管理中的照度感应控制、人体感应控制, 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光源, 达到自动化绿色节能减排效果。例如, 上班时间来临时, 系统自动将灯打开, 而且亮度会自动调节到工作人员最合适的水平。在靠窗的房间, 系统能智能地利用室外自然光, 当天气晴朗时, 室内灯会自动调暗;天气阴沉时, 室内灯会自动调亮, 以始终保持室内恒定的亮度。当每一个工作日结束, 系统自动进入“晚上”工作状态, 自动缓慢地调暗各区域的灯光;同时, 系统的动静探测功能自动生效, 让没有人的办公室的灯光自动关掉;相反, 动静探测能保证有员工加班的办公区灯光处于合适的亮度。系统还能使公共走道及楼梯间等公共区域的灯协调工作, 当办公区有员工加班时, 楼梯间、走道等公共区域的灯就保持基本的亮度。此外, 还可通过手动、遥控方式, 随意改变各区域的光照度。

4 结语

上一篇:生活与色彩下一篇: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