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精选4篇)
1.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篇一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 (SundertandTechnicalCollege) 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SandwichEducation)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百年经久不衰, 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 即以职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 国务院于1991年10月17日和2005年10月28日两次发布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提出了“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7月30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就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提出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已经在宏观层面上给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出了方向。
2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通常采用“订单式”培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等方法实现, 但在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方面, 与企业的需求相比总有一定的差距,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部分理论,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不能直接上岗, 这点令企业头疼不已。究其原因, 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物流专业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管理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或从高等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毕业, 缺乏物流从业经验, 总体水平有限;二是高职物流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类, 管理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相对落后, 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 大多数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实训条件有限, 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较为松散;三是实现“工学结合”是一件费时、费钱的事情, 它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每个教师的知识体系, 所以职业院校推进的动力不足, 阻力较大。可以说虽然国家已经在宏观层面上给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出了方向, 但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职业教育尚处于“工学结合”的初级阶段, 微观层面上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3 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开设物流专业, 是安徽省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 2006年该校物流管理专业被评为安徽省精品专业, 2008年该校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该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方针, 逐步推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现。
3.1 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
依据行业、企业每年的人才需求,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建设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教学体系。按照物流专业培养目标, 依据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所需完成的任务, 建立若干个教学分项目或子项目, 每个项目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 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以纵向组织为主, 横向组织为辅, 垂直叠加确定深度, 水平组合确定广度。学生通过项目的学习, 直接掌握技能。每一个项目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迁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与课程考核, 使得教学更为灵活, 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学期考核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项目综合考试,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形成。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供应与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6个岗位技能项目组成, 包含了资格认证种类、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教学组织方法等。具体内容见下表。
由于职教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职业实践, 所传授的技能在物流服务或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应用, 各项目课程都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减、更换学习内容。
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
(1) 课程体系紧密配合企业生产实际, 通过工作任务确定学习要求, 通过工作质量实施学习评估, 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2) 课程教学体系由“供应与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6个岗位技能项目组成, 使学生具有整个物流管理全过程的核心关键能力。
(3) 对各岗位的核心关键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项目目标任务, 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构成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
(4) 课程体系各项目教学内容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 使学生在不同项目都能够掌握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 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各个项目, 不但能够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对生产的要求, 又能辐射其他相关专业。
(6) 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来组织教学, 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简、整合和优化, 使其具有精炼性、新颖性、连贯性、系统性。
3.2“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教学制度下每学期上什么课、星期几上, 在专业的教学进度表上有明确的规定, 这和实现“工学结合”所需的灵活的教学机制产生了根本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充分的论证和调研, 在物流专业进行学分制试点, 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确定的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含实践教学) , 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模块。
选修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反映专业方向要求, 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和爱好可在“供应与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6个岗位技能项目中任选4个模块学习, 成绩合格即可毕业, 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选修。
学校实行学分制后试行弹性学制, 允许提前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提前参加生产实习, 或加修原专业教学以外的课程, 掌握多门技能, 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也可办理休学手续, 提前参加创业实践, 毕业前复学给予毕业。“订单式”培养的学生, 企业的理论和实训课程, 在出示有效证明和通过测试后, 可免修相应的课程, 折合对应的学分;学生取得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 可免修相应的课程, 折合对应的学分;学生参加的企业顶岗实习, 也可折合成相应的学分, 以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说明学分制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不一致的问题, 提高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 又可以较好地处理职业技能养成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3.3 师资队伍的再造
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水平高低、教学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影响专业建设的最直接的因素。由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 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专业水平、职业水平、教学水平、整体素质, 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我院通过以下办法对师资队伍进行再造:
(1) 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技能测试,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选定专家成立评测组, 测试的内容为物流专业的一个职业活动过程, 内容由教师自己选定, 如果自己觉得无能力参加测试或测试没有通过, 可到合作企业学习实践后再进行技能测试。实践证明技能测试将“工学结合”一潭死水激活, 教师的职业技能显著提升。
(2) 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锻炼, 教师的专业职称进升要求有累积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锻炼经历。学院每年安排几名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 新进教师第一学期一般也不安排理论教学任务, 到校外实训基地轮岗实习。专业教师到企业汲取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3) 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实训中心老师要求有在大型物流企业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同时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指导校内实训课程。
通过以上手段, 教师的教学改革的热情、上课的自信度明显提高, 整个专业的职业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4 结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滋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通过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 充分利用了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使得学校、企业及学生都得到了“实惠”, 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的局面。学院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降低了办学成本;企业由于得到了学院人力资源的有力保障和技术支持, 同样节约了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有效地掌握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 培养了职业素质最终在就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21) :2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
2.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篇二
关键词 特殊院校 应用型 英语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院于2001年开办英语教育专业,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英语教育专科学生。几年来,我们借助特殊教育这一平台,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成果,逐步创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应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优特色、强能力”为培养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特殊学校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博爱情怀的面向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2 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的应用性人才。他们应具有“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重要的能力特征之一。因此,我们要围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在培养娴熟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指的是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要了解教育(着重特殊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第二个方面是专业技能要求。专业技能涉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及手语翻译能力及盲文;使之具备一定的从师任教技能,学生可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来获得这些技能。
第三个方面是综合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并具有博爱精神;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与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
课程结构与体系是课程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在设置该课程体系中我们加强了通识教育,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基础,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地去“调整、改革、创新”原有的课程资源。
为此,我们按照平台—模块二级指标体系设置模块化课程。一级指标中设有四个平台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二级指标(四个平台课程体系下)中设有五个模块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该课程体系中,课程板块对应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手语初级及中级证和其他从业资格证书。
3.1 理论课程
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国防教育就业指导,必修27学分。
(2)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板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三个模块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开设了基础理论课和英语专业课程的内容,同时,还增加了部分特殊教育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除了掌握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此,开设了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英汉互译、英语语法、听力、口语、普通话及教师口语、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英语阅读、特殊学校英语课程与教学、基础手语、美国手语及盲文等十九门课程,共修78学分。实践项目融入这三个板块之中,并贯穿整个教学。
(3)选修平台课程。选修平台课程包括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其中任选课程包括专业和公共任选课程(博雅课程)。限选课程模块开设了英语口译、英语教师口语、语言学概论和第二外语等九门课程,学分为17学分。任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二十余门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辅修不同的课程,从而发挥各自的特点和潜能。至少选修19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17学分,公共任选课程10学分。
3.2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认真研究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认识—学习—体验为途径,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三个不同层次阶段的实践工程体系,即专业认识实践、课程学习实践和岗位体验实践工程。在三阶段下,以“公共技能、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训练”为中心内容,构建了专业认识实习、校内技能实践(实训)(即写字及板书、手语;英语口语、教案写作、说课、教学模拟、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个具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实习实践时间共计24周,16学分。
该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该体系中,我们安排了校内技能实训,校外见习与实习以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在训练内容上,我们体现了我们特教学院的特色,既有中国手语的实训,又有美国手语训练;既到普通小学校实习,又到特殊学校体验与实习。
总之,我们要树立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专业课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观念,以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形成以教学、交流、竞赛及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4 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经过几年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本院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得到了实质性的改革与更新,逐步完善并形成了“英语专业知识+强化普通及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们通过实行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参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口语及写作大赛中多次获奖,发表省级学术论文5篇。2007年6月英语教育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育部,2004(10).
[2] 任条娟,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3.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篇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挖掘高校课程的育人功能, 特别是思想政治功能:“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不仅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多为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为通过各级各类教学评价考试打好基础, 但对于大学英语所具有的文化载体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掘, 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紧密结合, 没有发挥大学英语的育人功能。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其本身没有阶级性, 但是作为记录西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生产、生活、意识形态等的工具, 毫无疑问会反映相关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大学生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会自觉不自觉地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阅读英语相关书籍、收听相关英语广播、观看一些英语原版影视、浏览相关英语网站。这虽然会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技能和英语综合应用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应当看到这些英文资料大多出自西方人士之手, 毫无疑问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这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不能适时地引导、正确地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侵蚀, 从而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意识的鉴别能力, 就会失去大学英语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功能, 难以充分发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盲目吸收西方文化, 崇拜西方的民主观、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 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侵蚀缺乏鉴别力和抵抗力, 盲目推崇、全面接收西方的民主观、价值观、伦理观, 没有全面充分认清西方所谓民主的虚伪性, 没有全面认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少数大学生全盘接收西方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认为自己长大了, 父母和老师不应该过多干预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对待父母冷漠, 忘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当前, 部分大学生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处处“西化”、“洋化”, 以洋为美, 唯洋是从。有的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 吃西餐, 过洋节, 甚至在与同学的日常交流中也夹杂着“洋文”, 在着装上盲目最求新奇特。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生活方式, 或者装作不知, 或者嗤之以鼻。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探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特色, 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我们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大学生、任课教师的实际, 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互相渗透, 全面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走出了一条将英语知识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特色之路。
1.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在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起着主导、关键作用。大学生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不仅要依靠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更要依靠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水平和人格的魅力。尤其是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或者有在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海归背景, 或者有在国外长期研修、短期进修的经历, 其思想或多或少地收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 必须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一言一行要体现修养, 一举一动要彰显素质, 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为大学生践行真善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大学英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其关键就在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要引导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全面挖掘教材、补充材料的育人功能, 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受到感染、激发爱国热情, 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思想、崇高的道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授课技术, 把干巴巴的语言材料和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国梦的追求相结合,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挖掘和展现思想之美、艺术之美、境界之美, 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比如在日常大学英语教学中, 我们在每次上课前要求两名学生用英语报新闻, 教师也准备一条英语新闻和学生分享。教师在选用、评讲新闻时, 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先后选用了神舟飞船上天、玉兔探月、钓鱼岛的来龙去脉、“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等英语新闻, 既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作为中国人为中国在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的民族自豪感, 更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真实面目, 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奋发有为, 形成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3.高效利用英语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时间, 做到全层、全方位育人。
英语第二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语言实践机会, 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和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且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方节日对比、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的探讨等不同的专题,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将西方的感恩节与我国的中秋节、圣诞节与春节进行比较, 让学生了解中西传统节日的不同起源和历史背景, 引导他们不盲目崇拜西方的节日, 并以作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分析当今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而传统节日却遭冷落的原因。对这些专题的深入分析和深层挖掘,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学活动的始终与课堂内外,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在教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 提高大学生对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认识, 培养大学生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欧巧云.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12) :124.
4.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篇四
【关键词】医教结合 视障儿童 康复教育;
一、开展视障儿童“医教结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帮助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等问题正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正如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一样,残疾人教育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首要途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拥有18.1万以上的0-14岁的视障儿童,因此研究视障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不容忽略。
1.“医教结合”提升视障儿童的自我感知
“医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知自我,发掘自我。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医教结合”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敢于发现自己,培养具有自我感知、自我评价、自我挖掘的能力。
2. “医教结合”对视障儿童具有指引作用
“医教结合”可以增强视障儿童康复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与尝试后,很多视障儿童迷失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生发展的方向、学习的目的性、生活的意义、未来的去向等都产生了迷茫,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有的视障儿童甘愿轮做了“乞讨者”。究其原因,就是视障儿童没有更好的认识自己,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辅导无法明确他们的未来去向何处,那么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性。“医教结合”就是要针对学生存在的迷茫性问题,给予明确的目标,指引学生通过医药治疗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视障儿童的自身特质,对其人生方向进行引导。
二、“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设计
与一般的普通教育不同,“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既要结合医药康复建议,还需要通过设置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教育。
1.因材施教,个性化实施“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工作
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各个学校在“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调查研究国内外目前针对视障儿童“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现状,分析对视障儿童展开“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有效途经,是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首要工作。
2.能者为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重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深刻认识到“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重大意义。树立准确的“医教结合”意识,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对视障儿童进行相关的引导工作;其次,作为专业化教师要不断加强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要比较系统的了解视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病理及其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对策,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为视障儿童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再次,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3.集思广益,不断丰富“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内涵
“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同样要经历认知阶段、探索阶段、定向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等阶段。康复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个性化活动、集体活动和家庭活动等康复教育活动形式。
(1)建立满足视障儿童发展要求的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的要求和康复教育的目标。
(2)打造丰富多彩的集体康复活动
集体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对视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3)发挥家庭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指在专业化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视障儿童的家长具体实施的康复教育过程。激发广大家长参与康复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中心、家庭相互共同教育的合力,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视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4)发掘“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成功案例
目前,全国许多有关学校与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视力障碍儿童康复工作的水平,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邀请相关成功人员,以他们的实际经验引导教育学生;实现“结对子”,实行“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机制,充分发挥优秀视障儿童的成长历程对其他儿童的影响,使低年龄的视障儿童在学业、康复训练等方面更加有目标性和可实施性。
三、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保障机制
视障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特殊教育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教育形式的单一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校园中掀起一股“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浪潮,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意识到自己需要提早规划,使每个教师与家长都知道如何规划,我们还要将“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个角落,使残疾儿童在活动中受益,在感悟中成长,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长效机制。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每位特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醫教结合”对视障儿童全面康复的重要作用。实
2.科学规范设置“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环节
教学环节的规范设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有序、有效和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
3. 持续稳定教育经费的投入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可以有效保证教师对康复教育的精力投入,保障视障儿童可以充分的参与具体的实践教学,有效加强与社会的对接与交流,此外充足的教学经费的投入可以有效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康复教育质量。
视障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不用于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需要建立一套目标明确、行动统一、设计人性、实施科学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制度,进而充分引导视障儿童的兴趣、性格、价值取向等。
参考文献:
[1]休厄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孟晓,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明,李建军.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康复,2005(06)
[3]傅王倩,肖非. 试论医教结合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与沈晓明教授商榷[J].中国特殊教育,2014(04)
【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推荐阅读:
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探索论文09-12
特殊学生教育论文07-01
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07-09
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07-22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08-18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总结07-25
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08-10
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反思10-19
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09-27
特殊教育心理课程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