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植树活动工作报告

2024-10-06

义务植树活动工作报告(共10篇)

1.义务植树活动工作报告 篇一

我县在20**年义务植树工作中,根据市绿委办通知精神,深入贯彻落实《xx省义务植树条例》,抢抓春季造林大好时机,强化领导,广泛发动,积极组织开展了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年全县参加义务植树人数19.8万人,尽责率达到了90%,完成义务植树84.4万株,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66万株义务植树任务。

一、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认真学习贯彻《xx省义务植树条例》,大力宣传义务植树的意义和成效,大力倡导绿色就是资源、就是财富、就是生态、就是文明的.理念,唱响“依法履行义务植树,携手共建绿色家园”主旋律。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绿化、人人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扎实开展营造浓厚氛围。

二、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推进义务植树活动开展

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力抓好义务植树工作。县绿委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加强组织协调,任务分解,督促检查,绿委会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做好义务植树工作,确保义务植树活动的扎实推进。

三、强化基本建设,提高义务植树成效

建立义务植树基地,是提高义务植树成效的有效形式。要求县直各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义务植树基地的造林绿化,做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分配任务。今年结合城区绿化、村庄绿化、通道绿化、公园绿化等工程建设,县乡两级义务植树基地发展到23个,基地面积0.46万亩,完成基地植树84万株,做到规模化栽植,规范化建设,责任化管护,确保成活成林。

四、拓宽尽责形式,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

根据《条例》规定,把尽责形式由单一的直接植树向认养绿地、抚育管护、以资代劳、义务宣传等多方位扩展,丰富尽责形式,方便履行义务,吸引公民参与。把义务植树与城镇绿化、新农村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部门绿化相结合,建立健全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制度、登记卡制度和任务通知书制度,积极探索“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义务植树新机制,大力开展认建认养活动,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今年城区机关、学校、企业及住宅小区等绿化投资达117.71万元,完成新植草坪2.3万平方米、花卉4159平方米、植树23929株,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绿化率。

五、精心组织植树日活动,掀起春季义务植树高潮

在4月10日这天上午10时,xx县政府县长戎均文和四大班子领导,带领县直单位干部,来到了城区绿化的察哈尔大街造林现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各位领导在林业局技术干部的指导下,认真的将一株株榆叶梅、五角枫放入树坑,仔细的把土培实并浇水。戎县长叮嘱有关负责同志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义务植树与城区绿化、通道绿化、乡村及道路绿化和新民居建设绿化紧密结合起来,本着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体现特色、张扬个性的要求,严把质量关,栽好每一棵树,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当天,县领导xx县直单位干部在城区道路绿化工地义务栽植榆叶梅、五角枫多株。同时,在植树现场举办了“依法履行义务植树,携手共建绿色家园”主题万人签名活动。全县18个乡镇也在这天组织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拉开了全县4月份“义务植树月”活动的帷幕。

2.义务植树活动工作报告 篇二

1 加强义务植树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严格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原则, 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考核制度, 规范义务植树绿化费征收管理办法, 完善表彰激励制度, 形成完善的全民义务植树制度体系, 努力通过制度创新, 建立促进全民植树运动深入开展的长效机制, 增强法定义务的严肃性, 提高公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确保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

2 创新宣传形式,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绿化宣传氛围

从义务植树的法定性、义务性、公益性等方面出发, 加大对《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的宣传, 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国土绿化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宣传造林绿化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宣传绿化的先进典型和重点工程的建设成果, 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参加植树造林的热情和积极性。

3 坚持规划先行, 超前谋划

规划是科学发展的龙头, 坚持规划先行, 超前谋划, 科学制定义务植树计划, 并将义务植树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范畴, 确保义务植树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义务植树实施方案, 从植树区域选择到苗木品种选择都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规划。提前做好施工方案、施工前准备、现场组织接待等准备工作。高标准建设, 确保成林效果。严格按照前期规划设计进行施工, 从场地平整到苗木规格大小都由技术人员进行现场验收, 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予以返工和改进。利用植树区域内的地形特点, 因地制宜, 坚持多树种和多品种配置方式, 以乔木为主, 灌木为辅, 以速生树为主, 生长缓慢树为辅, 确保成林效果。

4 因地制宜、创新形式, 积极拓展义务植树新领域

4.1 推行树木绿地认建认养制度

有些人群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无法到植树现场进行栽树, 同时也由于植树地块的限制, 使得那些有植树意愿的人无法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开展树木绿地认建认养制度就为这部分人群解决了植树的难题, 既使公民履行了植树的义务,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公共管理的负担。每年由各区域绿化部门推出一批公共绿地、风景树、古树名木等, 由单位和公民自愿报名参加认建认养活动。本着自愿认建认养、互相监督的原则, 明确认建认养的权利义务, 签订林木绿地认建认养协议书, 明确认建认养的地点、期限、范围、费用等。

4.2 建立义务植树基地, 实现义务植树规范化管理

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是提高义务植树实效性的有效手段。通过精心策划组织, 建设多种类型、规模的植树基地, 实现义务植树的基地化, 层层建立义务植树基地, 并在基地内按单位建立责任区, 包栽、包活、包管护、包成林, 在基地内树立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标牌, 标明建设单位、面积、株数、责任人等。实现义务植树规范化管理, 提高义务植树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4.3 完善实现形式, 丰富植树内容

全民义务植树要与部门绿化相结合, 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 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相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与社区改造相结合, 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等条件优势, 积极寻找义务植树空间, 充分发挥义务植树的作用,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努力拓展义务植树新形式, 丰富植树内容。

5 加强义务植树检查验收, 确保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障

(1) 植树现场组织绿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对挖坑、填土、踩实、浇水等过程进行严格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保证植树质量。 (2) 加大苗木后期养护力度, 做到“三分栽植, 七分管护”, 坚持造管并举, 把养护管理与植树造林放在同等位置, 实行专人管理, 严格管护措施, 有效保护造林绿化成果。 (3) 加强管理, 严格考核。每年对尽责情况和植树成活率进行一次考核, 规范义务植树工作, 加大监督、检查、考核力度, 以考核促工作, 不断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上新台阶。

摘要:义务植树, 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新形势下, 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还十分严峻, 全民义务植树所担负的责任和任务还十分艰巨。笔者从法制、宣传和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就如何拓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形式, 推动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进行了探讨。

3.“我们去植树”活动设计与评析 篇三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3.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感受意义

谈话:每年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植树节是为了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而设立的,时下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也到了,光明小学的学生们来到荒野上,想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绿化我们的祖国,美化我们的家园,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植树。(板题:我们去植树)

评析:通过介绍植树节的由来,丰富学生对植树节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学生对植树活动意义的理解,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激发起学生强烈参与活动的欲望,使得整个活动“曲调未成情已生”。

二、 观察理解丰富认识

1.观察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班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2.引导分类整理。

谈话: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信息,这么多信息交流起来有些混乱,不利于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信息更有条理、更清晰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把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班内再次交流,课件呈现以班级分类的信息图

评析:通过观察情境,收集信息,让学生感受到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再通过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活动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对活动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行动上的指引,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作了良好的准备。

三、 自主探索

1.解决每个班各栽树多少棵。

谈话:三个班学生在植树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那怎样才能让这些信息更有条理、更清晰呢?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自己的思考。

提问:要求每班各植树多少棵,你能解决吗?

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三个问题,班内交流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评析:由“这么多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促使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再通过交流自己解决每个班植树多少棵时的想法,不断丰富并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2.解决每个班植树方案中的问题。

⑴谈话:刚才我们已解决了每个班植树多少棵的问题,那每个班的树分别又是怎样栽的呢?这里面的哪些问题你自己能帮他们解决,哪些问题你需要和小组内同学合作解决?

让学生先认真观察这些问题然后再尝试解决问题。

⑵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出哪个班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个问题需要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学生可能独立解决一班和三班的问题,对于二班的问题可能需要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班内汇报。

⑶回顾整理:这三个班植树方案问题,分别是怎样解决的?在解决中你遇到了什么难题,是怎样克服的?

⑷提出问题:你还能为这几个班设计出什么样的植树方案,小组内说说并解决这些方案。

评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小组交流与班内汇报相结合,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相结合,既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小组学习共同体的辐射影响作用。而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展现其深刻的思维过程,通过“你是怎样想的?”“遇到了什么难题?”“这些问题分别是怎样解决的?”等,让学生及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评价,促使学生及时地把积累的经验方法内化整理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四、 拓展应用 反思内化

1.活动中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还提出了哪些问题?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其实不止是植树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蕴涵着数学问题,认真去观察与思考,然后提出问题来让大家共同解决。

评析:通过对活动回顾小结,引导学生及时对自己活动情况进行必要的反思整理,促使其认识深化、思维深入,能力提升。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实在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增强其应用意识。

总评:本节课是一个场景型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旨在通过一个植树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本节课设计上能有机结合教材实际,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经历有序的活动过程

本节课注重提供时空,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能充分并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反思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是注重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责任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其次通过预设一些有针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怎样才能让这些信息更有条理、更清晰呢?”“这么多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呢?”等,使学生一次次地主动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第三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空间,如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让学生小组内去共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思考哪些问题自己能帮他们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和小组内同学合作解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开展活动。

3.增强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本节课注重及时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及时进行回顾整理、反思评价,如活动中及时让学生反思自己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遇到了哪些难题等,活动后让学生回顾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问题等,这样通过反思让学生认识更深刻,思考更深入,不断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内化整理,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活动后成功的喜悦,使得活动更有效、更有意义。

4.义务家教活动工作总结 篇四

参加爱心助学活动的同学,主要由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以及部分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在普陀区供总站的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下,联系到了8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们采取”二帮一”的形式,由两名同学每周一次,轮流对一名学生进行辅导专门辅导。学生有小五的、初中的,也有高中的。但是,他们的家庭有一个特殊的共同点,均有吸毒人员。

简洁而隆重的启动仪式过后,我们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了交流,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刚开始,由于缺乏了解,同学们对“吸毒家庭子女”这个名词普遍存在顾虑,经过不断接触、了解,我们发现其实学生们只是普通的小学生、中学生而已。平时,辅导每周一次,地点一般在普陀区社区学校。学生们会带来一些难题,或者不懂的知识点,我们都会进行仔细的讲解和辅导。作为走过高考的我们,这些问题都可以手到擒来,但对于学生们,却是很大的帮助。我们深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是很重要的。所以,针对学生中一些特别薄弱的科目,进行了系统的上课般的讲解。相对较好的科目,则以辅导解题思路为主。平时,我们也会相互交流一下各自作为老师的经验,相互提出改进意见。虽然我们给这些孩子的帮助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希望在我们与孩子们相处的那些时间里,能教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能做到抛砖引玉,为他们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经,逐渐发现,对我们一些毕业后会走上教师岗位的同学来说,参与爱心义务家教活动,也是一个磨练、提高自己教学、讲解技能的机会。大家积累了作为老师的经验,锻炼了上课教学的技能。因此,从这个角度,参加这次爱心义务家教活动的教与学两方面,是一个互相促进、提高的过程:学生们获取了知识,我们作为老师,则提高了教学的能力。

此外,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以后继续改进。觉得我们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有所不足。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发现这些孩子与其它家庭的孩子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普遍缺乏来自家长的督促。虽然每周我们都有电话联系,但是毕竟都是中、小学生,发生过无故缺课的现象。

5.2013年植树活动工作安排 篇五

动的工作安排

为了进一步在青少年当中宣传“爱绿护绿”观念,号召和激励广大团员青年投身梧州市“创园”和“全国森林城市”建设,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参与到“美丽家园”建设中。根据团市委的工作部署,我校团委将组织155名团员青年进行植树活动,现将工作安排如下:

一、时间:2013年4月24日上午

二、地点:玫瑰湖旁

三、带队老师:

四:人员:12药1班78人,12药2班79人,共157人

五、具体活动要求:

1、23日早上7点30分集中学校操场,清点人数后,分发工具,7点40分出发。

2、路途注意交通安全,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行动。

3、统一着校服。

6.社区植树节活动工作总结 篇六

今年我们社区在积极响应植树节活动中,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加强领导,及时部署,精心组织。根据文件精神,区绿化办结合辖区实际,在第一时间转发市城区绿办文件给相关单位,要求辖区各有关单位采取有力措施,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及早部署落实秋季义务植树工作,确保全民义务植树的成效。街道、街道、街道在收到文件后着手召开了相关动员会,对秋季义务植树活动进行全面布置,明确各社区的绿化目标任务,要求各社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认真做好秋季义务植树活动,把本次活动落到实处,并由街道城管科负责总体的监督和协调工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全面发动。在秋季义务植树活动开展期间,街道、街道、街道充分利用横幅、宣传窗、黑板报、社区报、网站等形式宣传此次义务植树活动,使秋季义务植树活动人人皆知,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绿化意识,增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自觉性。

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成效明显。一是把秋季义务植树作为春季义务植树的补充,开展辖区内绿地认养认管活动检查和各类绿地的补种补植,确保春季义务植树成果。区绿化办在八月份对辖区各街道社区的认养认管绿地进行了集中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各相关单位,要求各相关单位结合秋季义务植树进行增绿和整改工作。

在这要表扬的是街道社区为走出一条社区绿地家庭认养认管长效管理运行之路,不断对认管形式和方法进行修正,提出了“五个规定”,一是认管者每星期至少一次对认管绿地进行杂草和垃圾清理;二是冬春两季每十天浇一次水,夏秋两季每三天浇一次水;三是对认管绿地进行除虫、修枝等技术性强的工作,必须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方可进行;四是实行奖励制度,每年3月12日作为本社区绿化认管工作表彰日。

二是结合社区绿化改造活动,开展秋季义务植树,绿化、美化身边居住环境。街道、东海社区累计改造绿化面积达多平方米。

三是针对现有资源的有限性,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义务植树的内容。街道组织城管义工、社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绿地认养认管家庭、各物业公司对各自范围内的绿地进行了锄草、修剪、保洁、清理杂物、浇灌等活动,累计约平方米。

7.义务植树活动工作报告 篇七

石家庄市针对市区、山区、平原等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教育要素均衡协调配置,不断提升扩充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

一、一加一乘,推动市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扩充。一是做好加法,增加存量。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为抓手,强化项目推动,加大公办中小学新、改扩建力度。同时,严格落实《石家庄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科学合理确定教育设施布局。仅2014年,市区就新建中、小学校24所,增加学位17 058个。二是做好乘法,盘活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3个新城区面临由农村县向城区转型的实际,启动实施了新老城区及正定县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通过建立学校联盟、校长教师交流、教科研互动、对口支援等形式,积极推进新老城区教育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二、教育扶贫,促进山区教育跨越式发展。针对西部山区学校办学条件差、规模小、布局散、教育质量低等问题,从2011年开始,石家庄市实施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目前,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9.08亿元,新、改扩建的56所项目学校全部投用,累计转移安置学生41 132名。一是加强顶层政策设计。二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就读。四是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政策倾斜,实现平原教育发展的良性突破。石家庄市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新机制、新方法,突出均衡要素,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推动平原地区义务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一是着眼长远调整布局,积极实施学区化管理。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配置物化资源。三是以均衡配置师资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山西省晋中市:全市一盘棋 城乡一体化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辖11个县(区、市)、327万人口,义务教育学校903所。近年来,晋中市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思路,整体设计了“四化两改三保证”均衡发展模式。“四化”即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两改”即改造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三保证”即保证贫困生不失学、保证学困生不流失、保证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一、实施“千校达标”工程。市委、市政府把“千校达标”工程作为市长工程、县长工程,先后投资31亿元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薄弱初中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新改扩建学校近800所;投资8亿元实施了城区和县城学校扩容改造工程,新增学位2万多个;投资6亿元实施了标准化配套系列年活动;投资4亿元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市近5年投入近50亿元实现了校舍安全全覆盖,校舍标准化全覆盖,装备标准化全覆盖,“校校通”和“班班通”全覆盖。

二、实施“万人交流”计划。晋中市有2.8万名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从2008年开始推进教师制度化交流工作。全市5年交流和公选校级领导1 300多人、教师1.5万人。

三、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校。晋中市从2001年开始,探索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办法,比例从5%逐步提高到100%。规定只有在片区内学校入学,并在该校建有学籍,连续3年在本校就读的初中应届生,才能享受下校指标。

四、实行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2009年开始,每年招生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招生方案,确定划片范围,制作划片示意图,并向社会公示。每年秋季开学前,对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进行电脑派位、随机编班。

上海市闵行区:扩大优质资源 各校特色发展

近年来,闵行区区委、区政府持续提升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水平,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优质学校比例不断提高,一大批学校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一、引进培育并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闵行区通过整体引进、合作办学、一校多区、委托管理等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规模,满足区域居民的优质教育需求,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

二、创新管理体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础教育统筹管理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区、镇两级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各部门从人、财、物各方面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优化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和教育环境,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因受教师编制制约,创新“纳民小学”管理机制,推行由镇政府委托、各镇资产公司举办的办学模式。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全体学生实行全免费。区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改善16所“纳民小学”办学条件,区教育局推进公办学校与纳民小学的结对帮扶,大大缩小了“纳民小学”与公办学校的差距。

三、坚持育人为本,深化课堂教学改进。推进“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系统”项目,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课堂教学改进研究,建立具有闵行特色的基于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把“探索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质量标准,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内生力。坚持15年整体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搭建“智慧传递”平台,把全区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小智慧汇聚、提炼、升华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大智慧,实现了教育智慧的增值与共享,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激发了教育活力,促进了学校自主发展。

江苏省泰州市:阶段式推进迈向高位均衡

近年来,泰州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為手段,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义务教育发展之路。

一、实施三步走战略,阶段式推进,致力实现义务教育全域高位均衡。第一阶段,实现县域基本均衡。2014年,所有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第二阶段,推进县域优质均衡。2014年底,靖江市、姜堰区通过江苏省首批“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验收,其他市(区)在迈向优质均衡的道路上也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阶段,致力全域高位均衡。突破县域管理体制束缚,推进跨区域教育共同体;立足师资动态均衡目标,推行名师片管校用全市域走教制度;着眼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开展教师市级平台全员培训;打造“泰微课”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市共享。

二、坚持硬软件齐抓,融合型发展,进一步放大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推进现代化学校创建等,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及推动名师送教走教,努力实现师资动态均衡。通过组建名校集团(共同体)、实行学区一体化、推进名校孵化、尝试跨区融合等举措,进一步放大名校资源效应。

三、集聚三方面合力,创新性引领,有效激发教育主体内生发展活力。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政府层面做到规划布局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师资配备到位、公平政策到位、督查考核到位。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部门层面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教育评价多元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学校层面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优化、特色文化立校、特殊群体关爱。

安徽省亳州市: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

近年来,亳州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

一、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坚持每季度在一个县区召开一次学校标准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分组参观建设现场,互相交流学习,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严格评估验收,对创建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错位验收,确保创建工作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资金渠道,明确乡镇党委、政府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职责,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抓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校安工程,为学校标准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实施千所村小提升工程,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让农村孩子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把对初中学校质量监测情况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定向生指标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实施结对帮扶工程,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育发展联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十二五”期间,对2 000名校长进行素质提升。“十二五”期间,计划培养3 000名市级教坛新星、1 000名市级骨干教师、1 0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600名市级特级教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项培训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为全市农村学校培训1 000名专职骨干音体美教师、3 000名兼职音体美教师。近5年来,全市每年补充教师近2 000人,并向紧缺学科和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建立教师层级遴选机制,新招中小学教师一律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集镇学校缺编教师从农村学校遴选,城区学校缺编教师从集镇学校遴选,解决农村教师长期不能流动问题。

江西省芦溪县:推进标准化法治化公平化建设

近年来,芦溪县坚持教育强县战略,形成了政府主导、乡镇部门积极配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和保障机制,基本实现了机会均等、条件一流、师资精湛、内涵优质的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

一、在“管”字上下工夫,推进标准化建设。条件标准化。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流动、人口出生和适龄人口变化等情况,着力解决镇区大班额突出和专用教室不足的矛盾,加大镇区学校扩容改造力度。校园建设体现育人功能,突出安全环保,反对奢侈浪费,“一校一品”文化建设特色明显。改善农村学校生活设施,着力解决宿舍拥挤、食堂简陋、厕所脏差等问题。资源数字化。在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同时,实施网络教研,科学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衔接的数字资源,探索以慕课方式推送资源。教育手段实现信息化,80%以上教师能实行电子备课、上课。队伍均衡化。继续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实施“牵手育人”帮扶制度。

二、在“办”字上下工夫,推进法治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实践、文化、管理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认真落实学生守则,编制《养成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科研兴教。大力开展“县促片、片帮片、片扶校、校领区”的网络教研和片区教研模式改革,,深入开展“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致力于课题研究的开发。强化标准管理。力行《课程标准》,把开足开齐课程标准作为开学工作检查的重点内容。力行《管理标准》,将其作为对学校目标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三、在“破”字上下工夫,推进公平化建设。通过推进免试就近入学、狠抓保学控流工作、实施阳光招生考试,破解“择校入學”问题。通过统一教学行为、规范办学行为,破解“行为规范”问题。通过关注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人员子女、留守学生,破解“特殊学生”问题。

河南省新郑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近年来,新郑市坚持“均衡普惠和优质特色”两个重点,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努力探索“从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的初级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

一、教育合力工程: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认真落实“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职责,完善督导机制,努力打造教育均衡发展的硬环境、大格局,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和教育合力。

二、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均衡达标”。按需撤并,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完善机制,切实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师资,着力推进队伍建设。编制上力求“教育优先”,确保师资力量“够”。政策上力争“三个倾斜”,确保农村教师“稳”。管理上力促“专业发展”,确保队伍素质“高”。招生改革,引领学校规范发展。2011年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减轻初中升学压力,区域内形成了办学条件基本相当、学生基本不择校的良好格局。

三、共同体建设工程:交流共享让城乡教育“互帮互动、共同提升”。“云信息网络”促进城乡教育“探究”共享。在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全面使用“班班通”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融合,实现了城乡教师网络学习和网上教研“人人通”。

“大交流平台”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共进。校际交流平台促学校综合提升,主题论坛平台促队伍思想碰撞,师资交流平台促教师专业成长。

四、内涵提升工程:个性化发展促城乡学校“优质高效、各具特色”。一方面持续推进“多元课程”建设,中小学开发出符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300余项;另一方面统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道德课堂”实践探索、“动感高效”课堂等教学形态推动了全市课堂生态文化的形成。

湖北省宜昌市:科学布局标准化建设推动整体均衡

宜昌市是三峽工程所在地,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2013至2014年,13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

一、优化校点布局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确保布局调整科学性。连续6年召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现场会,明确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布局调整工作,使人民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

二、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根据实际,分别于2002年、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保育寄宿制合格小学建设工程和标准化初中建设工程,主要解决农村寄宿学生生活设施设备配套和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让学生喝上热水、吃上热饭、洗上热水澡。

三、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着力化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全面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着力加强教师分层培养培训,初步形成一支以杰出校长和宜昌名师为龙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县级优秀教师为基础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评价,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监测和学生评价体系,深化初中学业评价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普通高中招生三方面的突破。

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全面实施基于互联网与电子白板技术平台的“班班通”工程,加快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湖南省泸溪县:待遇职称倾斜确保教师扎根农村

泸溪县是“老少边穷库”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三个倾斜”、实施“三大工程”、创新“三种模式”,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坚持“三个倾斜”,确保城乡师资水平均衡。一是调配机制上倾斜。推行中小学教师定岗招聘录用制度,将90%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任教;推行定期服务制度,每年选派100名乡镇中心完小教师到片村小锻炼,全县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农村学校服务时间不少于一年。二是经济待遇上倾斜。坚持教师工资优先发放、福利待遇优先落实、培训奖励经费优先保障的“三优先”政策,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三是政治待遇上倾斜。评优评奖、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将80%的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

二、实施“三大工程”,确保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实施城镇学校班额均衡化工程,认真做好新建学校规划和城镇学校扩容提质。实施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化工程,推进农村学校“除旧换新”。实施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城乡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

三、创新“三种模式”,确保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创新城乡学校帮教模式。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完善“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党员包生”全方位关爱体系,全县2万余名留守学生实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学有人教;开展“捆绑式”支教,每年选派100名城镇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帮助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模式。逐步推进“高效课堂”“生本教学”等4种课改模式。全面落实每天“三个20分钟”活动,使学生都能开起口来说话,静下心来写字。

广东省顺德区:让每个学生接受最适合的教育

近年来,佛山市顺德区加强顶层设计、填谷扬峰,抓住义务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以“一个目标”“两个破解”“三维构建”的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一、“一个目标”: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名校”。顺德区将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定位于提高质量、提升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成为名校,让每个学生接受最优质、最适合的义务教育。

二、“两个破解”: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破解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读难题。建立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就读机制,坚决落实“两个为主”政策,非户籍学生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共有近13万名的非户籍适龄儿童在顺德接受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58%,其中88%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

破解城镇新建住宅小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难题。为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学生布局的变化,顺德区对新建住宅小区基础教育设施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保障教育资源及时配套。

三、“三个构建”:驱动创新促每一所学校内涵提升。构建有力于激发学校活力的管理机制,让社会资源广泛进入学校,形成发展合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促进特色发展。

构建有利于学校内涵提升的评价制度。全面实施学校自主发展评价体系,改变学科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成立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记录册,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构建有利于形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格局的保障机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教师引入标准及统一公开招聘制度,实现教师待遇“同城化”。

8.义务植树活动工作报告 篇八

推进文明城镇创建工作

义务清扫街道

建设美丽家园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工作。4月17日中午,我校组织初二段全体学生对校园周边进行义务清扫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分工明确,发扬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有的捡,有的扫,有的擦,一片忙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劳动,终于把黄坦村、永和桥、刘坊村、安仁街道等沿线的小广告和电线杆上的所有“牛皮癣”清理干净,此时的学生们已经个个满头大汗,但他们脸上挂着的却是喜悦的笑容。

9.义务植树活动工作报告 篇九

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材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

准确把握教材修订工作的重点和要求,要在全面深入地总结各学科实验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要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组织、推进。重点要把握好几个方面:坚持全面渗透,增强教材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能力为重,引导和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科学适宜,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突出特色,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坚持遵循标准规范,保障教材出版印制质量。

10.义务植树活动工作报告 篇十

为认真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推动学校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实现学校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我校结合《太原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评估标准细则(试行)》中的相关内容,认真开展了自查活动,现将活动以来的工作自查汇报如下:

一、总体进度:

依据区教育局文件相关要求,我校认真学习了《太原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评估标准细则(试行)》,通过开展自查活动,强化了学校现代管理意识,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在学校的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师资培养、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等方面落实公平的教育观。推进学校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形成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工作格局,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取得成效,在改进工作作风方面取得成效,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校初步建设成办学行为规范、管理科学、校风良好、育人氛围浓厚的和谐校园。

二、具体做法:

(一)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能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落实招生入学方案,我校面向社会公开了招生学区划分范围、招生的程序、时间、结果,凡是在我学区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2.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学校没有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

3.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编班过程邀请相关人员参加,接受各方监督。4.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免费的规定。

建立了“控辍保学”工作机制

1.执行国家学籍管理相关规定,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由教务处对学籍管理。

2.执行学生考勤制度,每天统计学生到校、上课信息,实行缺勤跟踪。学校要求教师进行晨检,放学时清查班级人数。

3.全校无学生辍学,今后如果出现,会及时将学生辍学情况书面上报主管部门,在义务教育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在学籍系统中进行标注。

4.能主动联系辍学学生家长,针对辍学原因,积极帮助学生返校。

满足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1.制定了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通过宣传栏和校园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不让一名学生因学习、家庭、身体、性别等因素而受到歧视,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2.坚持合理便利原则,满足适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需要,并为其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学区内的,只要出具相关残疾证明,我校一直是无条件接收。

3.能关爱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

4.学校能为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情感关怀,特别是对留守儿童。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让学生熟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统筹课程资源,落实全员责任,体现综合育人。

4.能创新德育形式,开展适合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2 任感。

5.在学校管理各个环节分层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分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6.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开展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1.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2.制订并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每班全员参与。

3.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开展一次学生体检或体质健康监测,重点监测学生的视力和营养状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质体能健康状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能配齐体育教师,加强科学锻炼指导和体育安全管理。有效利用体育场地和设施器材,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

5.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6.保障室内采光、照明、通风、课桌椅、黑板等设施达到规定标准,端正学生坐姿,做好眼保健操,降低学生近视率。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1.按照国家要求开设音乐、美术、书法课。开设了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艺术爱好。

2.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配备音乐教师,设置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并按照国家标准配备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器材,满足艺术教育基本需求。

3.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建立学生兴趣小组。

4.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利用当地文化艺术场地资源开展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生活本领

1.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能适当布置学生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念,掌握初步劳动技能。

2寒暑假能布置与劳动或社会实践相关的作业。

3.指导学生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科技小制作。

(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

1.要求教师熟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经常开展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引导教师加强学习,阅读经典,提高修养。要求教师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3.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

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制订了《实验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工会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4 安排教师体检。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2.学校每学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校本研修,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制定班主任队伍培训计划,提高班主任组织管理和教育能力。落实班主任工作量计算、津贴、奖励、表彰等待遇和保障。

4.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规范汉字书写,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教师培训规划,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2.能按规定将培训经费列入学校预算,支持教师参加必要的培训,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3.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校本研修基础作用。

4.能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1.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教材、教辅管理的相关规定,确保国家课程全面实施。不拔高教学要求,不加快教学进度。

2.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

3.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4.引导教师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

1.每学期开展教学质量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个别化学习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有效性。

2.建立了基于过程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环节,主动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教学。

3.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能合理控制作业量,布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方式。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1.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标体系,开展检查,改进教育教学。

2.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状况。

3.减少考试次数,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提供便利实用的教学资源

1.按照规定配置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指定专人负责,建立资产台账,定期维护保养。

2.建立了图书馆(室)、实验室、功能教室等的使用管理制度,面向学生充分开放,提高使用效益。提供便利实用的教学资源.(五)营造和谐安全环境

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

1.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专业组织,构建学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组织教职工学习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落实《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2.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学校师生人身安全、食品饮水安全、设施安全和活动安全。学校无校车。

3.制订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溺水、交通事故、不法分子入侵、校园暴力、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

建设安全卫生的学校基础设施

1.配备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基本设施和设备,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等相关要求。

2.将校舍安全信息等录入国家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定期对校舍、食堂、厕所、体育场地和器材、消防设施、饮用水设施等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卫生隐患。校舍安全隐患要向主管部门及时书面报告。

3.设立了卫生室或保健室,按要求配备专兼职医务人员,落实日常卫生保健制度。

4.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和安全、卫生教育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宣传内容。

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安全健康教育

1.有计划地开展生命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11月9日,举行消防灭火演练,在5月12日,学校举行疏散演练。

2.普及疾病预防、饮食卫生常识及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知识。

3.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救自护能力。

营造尊重包容的学校文化

1.树立尊重差异的意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营造多元包容、和睦相处的环境。

2.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学生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安全上网。

3.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合理布置和设计校园,有效利用空间和墙面,建设生态校园、文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4.每年通过科技节、艺术节等形式,因地制宜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

(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提升依法科学管理能力

1.每年组织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增强法治观念,提升依法治校能力。

2.依法制定学校章程,规范学校治理行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3.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实施方案,客观评估办学绩效。

4.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便捷规范的办事程序,完善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1.每年召开校务会议,民主决策学校重大事项。

2.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3.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4.设置了信息公告栏,公开校务信息,保证教职工、学生、相关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

5.落实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设立校长信箱,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听取学生、教职工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6.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或参与学校治理。

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

1.完善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开放日,形成育人合力。

2.引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密切学校与社区联系。

3.能主动争取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改革发展。

4.有序开放学校体育文化设施,服务社区居民。

三、亮点工作: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落实“爱与责任”的教育,用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的心灵,用夺目的校园文化感染激励学生。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成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载体,教学楼走廊悬挂科普橱窗、名著赏析、读书格言、班级座右铭等。操场修建文化墙,粉刷标语,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学校文化氛围。我们努力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良好的办学品位,让学生处处得到教育。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严格按照省市区颁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合理开发各类学科资源,对有特长的学生,学校开设了各类兴趣班,学校于2014年开展了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社团活动”为重点的校园特色建设活动。目前已开展合唱、舞蹈、管乐、鼓乐、民乐(二胡、笛子、琵琶、扬琴)、体育、美术、微机、武术操、播音主持、科学制作、围棋、健美操、DI(目的地想象)等五十多个学校社团活动。57个班级社团活动班,分年级分时段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全面成长,我们争取使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植根校本教研,打造高效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校以校本教研为出发点,找准教学突破口,彻底更新教学理念,彻底进行教学改革。我们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制度,启动了“六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有一个研究专题,每课写好一个课后小结,每周读一篇课改前沿文章,每周写出1篇教育教学手记或反思,每月写好一份教学案例,每学期写好一份课改专题小结或论文,促进了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校本教研模式是 “确定课题——学习研究——公开展示——评价提高——反思重建”。每周的组内教研都按这一模式进行。19个教研组每周一次活动,每次活动四节课,第一节确定课题,学习研究,集体备课;第二节观课;第三节议课;第四节反思重建,形成教案。9 议课内容:讲课教师自我反思陈述,同组评议。同时讲课教师要填写“全全教科研行动”课堂教学互动评议表,同教研组教师填写“2+2”观课议课表和课堂教学评价表,教研组长汇总每位教师的观课议课表及打分表,给每位讲课教师在互动评议表上做一个整体的反馈。同时把观课议课情况纳入本学期教师的业务考核中。

我们努力开发适合学校校情的校本教材,并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去。目前,适合3—6年级使用的校本教材《趣味英语》、《数学思维训练》和《国学经典阅读》已使用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

1.没有创造条件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教师。

2.因学生人数多,也没有实践基地,因此没有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学工、学农等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没有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没有指定专人负责学校法制事务,或聘请专业机构、人员作为法律顾问协助学校处理法制事务。

五、改进措施

1.创造条件,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教师。

2.指导学生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完成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3.指定专人负责学校法制事务,处理好法制事务。

实验小学

上一篇:杭州公租房收入证明下一篇: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