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精选13篇)
1.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一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式探究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完成那些在接受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为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就要不断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教师要“教”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学生也要“学”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二者必须和谐统一。基于这种理念,对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就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引起的。可以说,没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改变学生,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与“学”和谐统一,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转变行为角色
有效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说:“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他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帮助者,重在“解惑”,解决学生自己学习的疑难。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把学习的机会和权力还给学生,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全力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教师是组织者,就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科学探究和小组合作。教师是引导者,作用在于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来”,再“走出去”,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积极分析和提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发展。教师是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学习交流的共同体,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能够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聆听学生的看法。在学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歧,遇到的疑难,教师都要做好帮助者,引导、点拨,让学生走出困惑。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将不能做的化学实验通过网络视频展示给学生,将学生无法看到或难以想象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通过动画模拟出示给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从而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以师生的交流活动为主,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或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以教师为主,基本流程是:教师设置或提出问题,学生答,答不出时教师解释,然后教师给出知识点,学生记忆或做笔记。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合作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思考和讨论也就没有深度,是浅层次的,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智力的提高。在缺乏彼此支持、交流的环境中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合作,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合作意识,在互相交往中,更不懂得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这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无疑是有害的,也很难创造出成果。显然,这与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悖。因此,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改变这种现状,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倡导的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目标相一致。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积极创设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彼此尊重,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转变教学思维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有效果,尤其是在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上的提高,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多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做文章,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和深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中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而化学本身做为自然学科,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来自然学科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而绝不能死记硬背科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化学实验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知识,在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
有效教学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的机遇。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责任,让教育真正有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中学)
2.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二
1. 选好内容, 突出重点与难点
我们知道,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的, 化学探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这关系到化学探究教学能否成功, 学生们是否能从中学到知识, 掌握知识, 并由此对化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因此, 选好化学探究教学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 “食盐是不是能够溶于水”就不需要学生们去探究, 可是“食盐是不是可以一直无限制地溶于水”就十分值得学生去探究了, 由此就可以引出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化学概念。又如, 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的选择、操作步骤以及其检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的。
探究内容的选择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在化学教学中, 二氧化碳制取固然重要, 但是有了前面制取氧气的学习后, 学生的习惯性的思维得到发展, 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难点了, 所以要排除这个实验;而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个几个实验虽然简单, 但是实验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具体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探究活动作为重点和难点。
2. 了解学情, 科学安排教与学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使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初步体会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探究, 发展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就要充分了解学情, 要纠正一些传统的不好的教学方法。
在《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 一共4个课时。因为要从学生的基础来考虑, 较难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会调整为5个课时。但是就算是这样, 学生对知道的理解度还是有很多欠缺的, 因此从现在学生的基础和素质等方面考虑, 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实验都让学生进行探究, 而且也没有必要全都进行探究, 所以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两个。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不同的分组实验, 再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3. 组织实验, 吸引学生的参与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 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 对实验也是最感兴趣的, 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比较松散, 一节课下来, 有的学生基本没学到什么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中,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不仅仅是学生的实验操作, 还包括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制定和实施实验, 交流与反思等环节。比如“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这个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我觉得可以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探究。
3.1 呈现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举一些学生生活中见到过的燃烧现象, 有的是给人类带来福音的, 有的是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引导学生要使燃烧造福于人类, 我们必须了解有关燃烧的一些问题, 最直接的就是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2 设计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对学设计的实验方案, 特别是富有新意的方案, 教师要充分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3.3 进行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 任务到位。在安全、操作规范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3.4 归纳实验结论,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指导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或通过和同学的讨论, 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 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交流与反思中可以发现取长补短, 并学会改进自己。
4. 确定探究点, 引导学生的探究
化学探究教学中的探究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是能否帮助学生们进行化学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 也是老师们上好化学课的有利教学活动。很多实验的探究性学习会占用大量的课时时间, 还会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选择好适合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的探究点, 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 避开不合适的实验条件,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条件, 通过学生们自己去实验, 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同时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 比较并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 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合适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的探究点, 不仅能很好的锻炼他们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还能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 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 从而使学生们提高他们在实际探究中更快地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3.构建初中化学有效教育模式探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模式
《化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对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教师要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新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视角去反思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活动,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一、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情境,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情境问题。有效的课堂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问题的设计上要把握好难易度、分层设疑,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将学生引导至学习的最佳思维状态,调动起学生的最大潜能和热情,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自主、积极、不断地思索下去。一个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入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
(1)改验证性试验为探究性试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中心,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验证性演示实验中走出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做探究性实验时可以借鉴教材中的探究性试验,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首先制定出学习目标,其次提出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猜想或假设,制定出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试验,观察出现的现象,对产生的结果一一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进行分析交流,弄明白问题的实质,得出结论,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截然不同,组成分子的原子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让学生把实验现象总结出来。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填表等,对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转化关系。在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动手做、用脑思、做的积极、学的主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彰显。使同学们学到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2)补充有趣实验,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绪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还可以增加“神水化石”、“水中生血”、“水能使棉花燃烧”等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如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不妨补充“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密闭瓶内的小球胀大”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厚重。新课程课堂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实践证明:环境越和谐,亲和力越强,教学越有效。
四、整合教学媒体资源,有效辅助教学
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可以优化教学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减少学生学习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节课往往需要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这就要求根据内容、学情和媒体的特点,正确定位,扬长避短,进行有效整合,使其辅助功能发挥最大化,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制作符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有关化学知识,才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发挥教学媒体资源的最大优势。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有许多教师都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一些精美的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化学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等。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效率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效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反思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指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的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2]李梅,化学实验与生活—从实验中了解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6
4.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 篇四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九年级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关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的重点。
在我校化学教学中,教师们能有意识地将主题性教学理论,构建成学习理论运用于化学教学,探索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多、周期短,施教于能力一般和偏低的学生尤其困难,九年级化学教学究竟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什么?作为我校研究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其实践价值在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向重能力、以学生为主、重心理品质培养的方向发展,形成探究—发现—创造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逐步建立“探究—发现—创造”的教学模式,注重化学与STS教育的实践。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3)找准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进一步密切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4)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学生的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整合。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研究力求在化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其中包含“探索—发现—创造”三个核心环节。探究,即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现有条件,有目的地、主动地探索研究。发现,是学生探究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发现这一环节又进一步引出创造这一最终指归。化学教学中创造的意义不仅在于科技小发明,更重要的是掌握能产生知识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能重新认知、重估价值等。
理论上有: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重要成果;2.布鲁纳、施瓦布等人的“发现法”和“探究学习”理论;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5.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
四、研究的内容要点
(1)建立化学学科“探索—发现—创造”的研创式教学新模式。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探索—发现—创造各环节及其有机联系上进行深入研究,在课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分面进行全面研究、总结。
(2)密切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研究化学综合课课型及活动课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
(3)建立本课题研究信息资源库,形成化学教学校本课程。(4)注重在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社会反馈情况的研究,加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密切化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并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与之相关的教学模式。
五、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日本将培养“生存能力”作为教改的基本方向。
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探索符合“主体、发展、实践、创新”的改革思路。
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理论学习、钻研与借鉴,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运用自己的眼光来筛选。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大面积研究我校学生化学素质,了解其特长与发展方向,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个案分析、实验探索等研究方法。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认真探索、总结。建立各自研究课型的教学模式,运用方案设计、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结题报告、活动记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和交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兄弟学校的经验,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与其他没有进行课题研究的学校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1、起始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
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和理论支撑,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论证课题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
2、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阶段(2009年9月~20010年12月)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
完成形成阶段:实验班与非实验的同类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的雏形。
3、结题推广阶段(20011年1月~20011年6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各子课题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并作鉴定,撰写课题论文、整理各类资料,请有关专家鉴定。
5.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五
阜宁县丰唐实验学校 张海波
摘要:新课程倡导教学模式的改革,反思我们传统教学模式。对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化学探究学习模式做了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科学探究 学习模式 构建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学习,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从狭义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或课题研究。课程标准要求从三个方面,即: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来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我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所以如何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新时期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下面就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基本要素。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为此,我认为可以将“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
例如我以新人教版有关分子运动的实验为例来说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
1、提出问题。我课堂上首先演示了那个烧杯实验,很快同学们就发现另一只未加氨水的烧杯内的水变红了,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结果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总得来说有这样的一睦猜想与假设:A烧杯内滴入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大烧杯中可能存在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色;烧杯B中的浓氨水会挥发,可能是它A中的溶液变色等,2、实验探究。
针对上述不同的结论,我再次安排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我在现场指导,我发现学生都很不错,能够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实验。
3、成果展示与交流。
我在观察到各小组都已基本完成实验时,要求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首先是要求各小组将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然后安排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很快我便发现,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浓氨水有挥发性,能够挥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了烧杯A,使其变色。各小组还能就本组的实验以及其它小组的实验方案做出一些评价。
4、反思与评价。
在课后的实验方案设计的检查中,我还发现了有些小组的实验方案设计的相当精彩,甚至是用和书本上不同的方案来完成的实验。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说明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在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完全是有可能的。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构建和实施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要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在化学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成为可能。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探究的内容要体现教学内容的价值。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探究活动的内容。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要求教师必须进行严密的挑选。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合适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比如文前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再比如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可以设计成一些具体的探究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二是开展一些合适的调查和讨论等。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但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因为学生此时尚不具备完整的探究能力,尚不知道探究的具体环节,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并能地教学设计中预以渗透、体现,注意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课堂上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控究,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三)重视开放实验室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探究以外,应该注意将实验探究向课外延伸。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积极开放实验室。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指导。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三、模式构建中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了很大的帮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
1、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模式是“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结论汇总”。为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的见解为师生、生生之
间
交
流
提
供
广
阔的空
间。
2、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不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务求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不要一味地将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要注意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探究活动、教学的设计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它们发现总理、展开探究以获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4、探究学习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能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同时不能过分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探究形式和效果,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场所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向课外延伸,探究的问题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外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5、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探究式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多元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所得,可能与我们预期掌握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差异或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或意外的现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探究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于学生中一些明显存在错误的观点或结论,教师也要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对于错误和不足,可以通过生生交流等形式帮助提高。要肯定个人探究的过程。
总之,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通过构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下,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个人的意志品质,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当然对于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效地提升科学探究教学的水准。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敏勤 《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6.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六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效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教学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热点和重点。
一、创设高效的探究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对探究实验的重视不够。在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去动手做,用心观察,用笔记录,学生自己去捕捉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新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而有些演示实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变成学生演示实验,增强了每一位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也提供了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高中学生接触化学实验不多,动手能力差,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我们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要结合课本安排学生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掌握中学常用仪器的用途,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真正走进实验室,接触常见的仪器,使用常见的仪器,增强其训练力度,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动作,真正使学生做到嘴能说,手能做。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因此,创设高效的探究实验,对探究实验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探究实验的地位,在实验探究性中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点的传递
1.以学定导与循导自学要互动共生。
如在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我设计成以下六个问题让学生探究:①Na2CO3和NaHCO3在水中的溶解性;②同浓度Na2CO3和NaHCO3溶液的酸碱性强弱;③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④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⑤Na2CO3和NaHCO3溶液分别与CaCl2溶液、Ca(OH)2溶液的反应;⑥鉴别Na2CO3和NaHCO3的方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理性思考,逐步深入,明确了学习目标,认识了学习方向,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
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3.实验课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平时要多深入实验室,自己动手改进和补充课本实验。另外,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开放实验室对学生深化、系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技能、方法等很有帮助。
三、关注学困生是提高整体水平的关键
要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和满足感。这是推动学困生继续努力学习英语的最大和最有效的动力。在转化学困生时,教师所使用的方法必须要让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学习,这是其一。因为学困生本身基础很差,如果学习的内容过难,他们就会体验到失败,从而会挫伤甚至毁灭他们的积极性。其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困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概括、想象和创造等,这些活动都涉及到他们的精神需要。只要把上面所说的两点结合起来,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学习和创造的成功和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驱使他们不断学习的强大动力。
换言之,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评价,使教师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引导和帮助教师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致力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中学
7.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七
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我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所以如何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新时期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谈体会。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基本要素。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为此,我认为可以将“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我以新人教版有关分子运动的实验为例来说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
1. 提出问题
我课堂上首先演示了那个烧杯实验,很快同学们就发现另一只未加氨水的烧杯内的水变红了,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结果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猜想与假设:A烧杯内滴入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大烧杯中可能存在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色;烧杯B中的浓氨水会挥发,可能是它使A中的溶液变色,等等。
2. 实验探究
针对上述不同的结论,我再次安排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我在现场指导,发现学生的表现都很不错,能够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
3. 成果展示与交流
我在观察到各小组都已基本完成实验时,要求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首先是要求各小组将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然后安排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很快我便发现,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浓氨水有挥发性,能够挥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了烧杯A,使其变色。各小组还能就本组的实验及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做出评价。
4. 反思与评价
在课后的实验方案设计的检查中,我还发现了有些小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得相当精彩,甚至是用和书本上不同的方案来完成的实验,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说明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在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构建和实施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要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在化学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成为可能。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 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探究的内容要体现教学内容的价值。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探究活动的内容。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要求教师必须进行严密的挑选。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比如前文提到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再比如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可以设计成一些具体的探究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二是开展一些合适的调查和讨论等。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2.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但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因为学生此时尚不具备完整的探究能力,尚不知道探究的具体环节,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并能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体现,注意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课堂上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3. 重视开放实验室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探究以外,应该注意将实验探究向课外延伸。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积极开放实验室。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及时进行指导。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三、模式构建中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帮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 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模式是“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结论汇总”。为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信学生有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的见解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
2.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不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务求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不要一味地将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要注意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探究活动、教学的设计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它们发现、展开探究以获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4. 探究学习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能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同时不能过分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探究形式和效果,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场所既可以在课堂上,又可以向课外延伸,探究的问题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外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5. 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探究式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多元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所得,可能与我们预期掌握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差异或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或意外的现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探究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于学生中一些明显存在错误的观点或结论,教师也要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对于错误和不足,可以通过生生交流等形式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要肯定个人探究的过程。
总之,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通过构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下,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个人的意志品质,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当然对于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有效地提升科学探究教学的水准。
摘要:新课程倡导教学模式的改革, 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对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化学探究学习模式做了思考和尝试。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 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程序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问题—进行科学假设或预测—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发展与应用。
8.探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对策
化学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采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化学被称为理科学科中的文科,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对化学知识点要做到准确记忆,换句话说就是打好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
一、开展实验教学
化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在记忆上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考虑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会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结论的,所以教师应该为实验课程的开设留出一部分时间,不要过分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进度而缩减甚至取消实验课时。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增加记忆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让学生亲自操作这项实验,观察镁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学习的知识点。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才能够获得一定的信息,通过对观察内容的分析找到问题的结论,这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学习化学需要培养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令人满意的化学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验课程的开设也需要教师做好管理工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器材应该严格管理。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然后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对于应用的实验器材学校也应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经常更新和维修实验器材,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二、联系生活教学
化学知识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好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首先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了避免学生思维的僵化,应该不断通过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记忆知识的根据,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而且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学习“甲烷的爆炸条件”這一知识点的时候,学生通过对甲烷爆炸的学习,能够在生活中注意到家庭中使用的天然气存在的安全隐患。比如当知道家里的天然气泄漏时,不要开灯或者使用电器设备以避免引起爆炸。这种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所以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不能够完全脱离课本没有目标地向生活中延伸。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拿捏好每种教学方式的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有效教学方法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上的便利,而且还应该不断地改进生活教学的应用形式,在选择生活教学素材的时候应该择优而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上文中讲到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前提是学校具备这样的实验条件,有一些实验器材比较昂贵,很多中学满足不了这样的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其他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推广应用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一些化学实验考虑到其操作的难度和实验的安全性不能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的实验就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结合视频的画面进行理解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效率。这些实验视频无论是实验的画面,还是实验过程中的声音,都与真实的试验场景非常一致,所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精美的课件也能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应该熟练地运用好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化学的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还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集合多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采用新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有目的地制定教学计划,发挥好每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以及更新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吴静.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2).
9.“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九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这些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现以初中化学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五章第四节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班中共40位学生,根据住址自愿组成8个“科学小组”。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
10.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探究 篇十
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它能让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将化学分层全面关注的量化管理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整体得到发展,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此,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探究》课题,并付诸于教学实际中,在这几个月的研究与实践中,我组织学生完成了很多实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分组进行指导教学,对不同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发现原来不爱上化学课的学生比以前更加积极、主动了。实验动手能力也逐渐增强了。以下是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分层实验,机会均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喜欢让优等生来进行操作,以保证实验效果,导致中等生难以参与,学困生只能在一旁观看。分组实验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分组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定哪些实验由哪个层次的学生操作,使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课中用排水法制取氧气时,我首先让学困生上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装药品于试管中,塞上塞子。接着中等生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加热,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最后,由优等生将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同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先将导管撤出,再熄灭酒精灯?”,使优等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充分拓展。
2.动态分层,增强信心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即学生学习的基础,发展可能性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在化学教学中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通常我们以A、B、C来命名:A类学生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成绩稳定;B类学生基础较好,非智力因素也较好,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C类学生基础薄弱,非智力因素也较差,基础不扎实,成绩不太好。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上进心,以上的分层不在班级公布,只跟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样的分层是动态,可以进行调整。分层完毕,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做好学习记录,并及时调整学生层次,以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其学习的信心。
3.目标分层,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重要保障。教学目标的分层,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和发展,能够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分层提问,把握梯度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不同问题要有难易的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基础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回答;有一定灵活性的问题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激励。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课,在学生通过实验制取氧气结束后,可提问学困生:氧气有颜色、有气味吗?向中等生提问:已知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在1L水中仅能溶解30mL的氧气,从而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再让优等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作出总结归纳,即氧气无色、无味,比空气略重,且不易溶于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提示,让提问到的每位学生都能作答。
5.作业分层,各有所获 课后作业的布置非常重要。每次布置时都要设计一些数量,内容、形式,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当层次的题目进行练习,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强化。
11.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提高;初中化学;有效性
初中生對于学习还比较被动,并非是主观上想去学习。而化学既不同于语文,也不同于数学,它是“理科中的文科”,故能够真正自发对它产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乐于学习化学就成为让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长期的课堂实践和不断探索,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抓好课堂开始环节
我们发现,在过去的初中化学课堂,一节课大都是这样开始的:老师推门而入,走上讲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课,我们将要学习……”这种课堂开场白一响起,很多学生瞬间都会失去兴趣,脑海中情不自禁出现这样一种想法:真没劲,老师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话,他怎么就不烦呢?我们都听烦了。这说明很多初中化学教师都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开始环节,不知道应该在课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教师必须设置一个良好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初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愿意主动去接受、尝试新奇的事物,所以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这种实际心理。例如,上课伊始,老师可以先给大家设置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沙粒是一种非常小的东西,还有芝麻,它通常也是我们用来形容‘小的参照物,当然还有比它更小的,大家动脑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小呢?”从这样一个问题,引出“分子”与“原子”,使接下来的课程水到渠成。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思维跟着老师走,把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才可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丰富教学形式
说起教师,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就是“一人一粉笔一黑板”,这是一贯的套路。既然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势必要改变这种印象,丰富教学形式。很多老师都认为,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打遍天下”。老师自身的知识确实很渊博,但是这种“渊博”要想传递到学生身上,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初中生有自己的思想,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他们对于旧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心理,更乐于去接受与时代发展处于同一步伐的新鲜有趣的事物。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一课是《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这节课的内容若是按照过去的教学方法,板书教学,肯定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结合当今的科技,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这些“化学元素”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相信他们一定会觉得有趣,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这些“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着这样的关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其他课程内容的教学中也要积极地做准备,要重视课前资料的收集,要结合化学课本内容收集、整理资料,弥补化学教材中的不足。用这样的方法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快乐,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课堂学习是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所以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我们发现在很多课堂上都是教师“一人独大”,教师一直在“教知识”,却没问学生是否都理解,有什么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者,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想法。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除了课本上介绍的这几种,还有哪些?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些性质?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学生给出的答案肯定不一样,教师不可以按所谓的“标准答案”评判他们的对与错,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只要他们的思维不是天马行空、毫无根据,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要让化学课堂变成全体学生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
初中化学知识没有高中化学知识那样晦涩、难以理解,只要学生肯用心去学,把握好课堂时间,紧跟教师的步伐,那么课后都不需花太多时间就能学好它。要想让学生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让学生爱上化学,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华明忠.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4).
12.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探究 篇十二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参与的学习活动, 才能够实现快乐的学习。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因此, 教师要重视这一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热爱化学。所以,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 要对每一部分都进行科学的设计, 在理论知识、化学实验等环节的操作上,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化学的机会, 使他们通过神奇的化学现象, 产生对化学的兴趣。比如在上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课时, 教师并不急于上课, 可以准备几个有趣的小实验, 比如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等,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我首先用毛笔蘸着氢氧化钠溶液在白纸上写上“开启化学之门”几个大字, 然后贴在黑板上, 用装着酚酞试液的喷壶向白纸上喷洒, 白纸上立刻出现红字, 然后再向字上喷洒稀盐酸, 红字又立刻消失。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马被调动起来,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透过神奇的化学现象, 开动自己的脑筋, 对化学产生初步的认识, 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当这种学习兴趣形成以后, 就会转化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
二、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首要目标, 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化学实验, 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高他们对规律和现象的分析与总结能力, 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 演示实验可以这样设计:在滴瓶中盛放硫酸铜溶液, 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 放在天平上使用砝码进行称量, 然后再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这时会发生化学反应, 与此同时, 对天平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 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要重视家庭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家庭小实验一般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进行, 同时也可以进行反复地比较和观察, 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例如在学习完碳酸盐的检验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实验:探究鸡蛋壳的成分中有没有碳酸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 首先确定了检验原理, 又根据实际情况 (家庭中一般没有稀盐酸) , 通过讨论认为可以用白醋代替稀盐酸, 家庭实验完成后, 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是单纯的讲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 而且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使得课堂效率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应当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来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一方面, 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多项心理学研究证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的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比如在化学课堂中, 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 使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 并且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课堂中,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要做好指导者的角色, 避免对学生的指责和呵斥, 多给予学生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这样学生则会更加热爱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要注重自己形象和语言, 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的语言中应当饱含对学生的期望与肯定, 比如经常使用一些肯定语气和礼貌用语, 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对于学生的成绩, 教师也应当及时进行评价, 并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娴熟, 课堂的复习是必备可少的环节, 同时课堂复习也是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总结与归纳。因此, 应当注重课堂复习的作用。首先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要科学, 一般可以一个月进行一轮复习, 主要是按照教材中的章节, 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复习,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 应当充分重视复习的作用, 对于课本中的基本概念与规律, 进行及时的巩固, 这样则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进行化学计算题的复习时, 要具备清晰的解题思路, 注重例题与一类题型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在化学计算中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另外要注重对化学实验的复习, 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促进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13.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十三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正在持续深入开展,我省高中新课改于2009年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新课改真正意义上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形态、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故此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是改变传统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迫切需求。探究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为顺利实施新课改保驾护航,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尤为必要。
二、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的有效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二,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第三,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第四,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最后,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三、传统教学对有效教学的影响
1、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
2、师生互动性不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4、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高中生还只是一群大孩子,要让他们学好知识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件太难的事情。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几个途径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兴趣。高中生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而我们的化学奥秘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所以课堂上我总是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让学生积极地进入情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问题的猜想以及结论的分析总结。比如,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年中,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为了从以成百吨计的沥青铀矿矿渣中提取纯镭化合物,设计了用酸处理矿渣并在数百个蒸发皿间进行重结晶操作的实验方案,历经四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实验,终于在1902年提取出0.1克氯化镭,从而在放射性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样的教学情境,既让学生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教育,又让学生认识了科学的试验方法对研究化学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的一开始,学生的思维就有效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其次,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研究和学好化学的基础,我们不仅做好课本要求的演示实验,还补充一些趣味实验,例如:“魔棒点灯”、“水果电池”、“滴水吹气点火”、“白纸显字”等,使学生感受、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热爱化学、破坏迷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热情;我们还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实验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养成实验基本技能,培养探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再次,我们制作化学多媒体课件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活泼生动正好能够吸引高中生的眼球。所以课堂中,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情况、晶体结构组成、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原电
池原理、铷与水的爆炸性实验等。在习题课和复习课等教学容量较大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借助PPT文稿进行讲解与复习,从而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开展课外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教师自身的涵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讨厌这个老师的话,那么该教师教的这门课学生就不会有任何兴趣去学习。所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很重要。我认为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具备一些条件:知识渊博,关爱学生,风趣幽默,乐观向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同样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总之,我们要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2、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如学案导学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探究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巴班斯基)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其优势,而难以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内容;而讲授法,尽管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却具有信息量大,系统性、逻辑性强的优点。而且很多教学内容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讲解后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因此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学习丙烯加聚反应的教学中,我形象的用了一个“吊”字来比喻,告诉学生,可以将非双键
部分 “吊”在双键碳原子的下边,加聚时,只将双键打开就可以了。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像这样一些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3.加强课后反思是增强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其实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肯定成功之处,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就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今后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总结成功的经验,将好的案例、教学方法等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并用于以后的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记录教学中的失误。先认真分析失误的原因,再进行修正,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
3、记录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是一节课的难点。只有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上的灵感也尽量要捕捉下来并加以修正,再用于今后的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11-12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探究06-29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与探究08-01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18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09-23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意识培养11-10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07-21
关于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探析09-13
多媒体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的论文10-25
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07-17